第一讲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力学(2011)
对初中物理力学的教材分析
对初中物理力学的教材分析摘要:初中物理力学,是学生初步学习物理知识、掌握探究技能的开端,是力学殿堂的开门伊始。
教师加强对教材的分析,有助于系统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
教材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一定的力学和运动学规律,又结合大量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切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
关键词:初中力学;教材分析;系统化;学习方法;创新能力;提升初中物理力学,是学生初步学习物理知识、掌握探究技能的开端,是力学殿堂的开门伊始。
教师加强对教材的分析,有助于系统化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探究方法。
教材的力学知识内容,包括认识力、了解力的作用效果、建立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认识简单机械以及功能的转化。
初中力学从多角度、多侧面学习了关于力的基本知识,为了符合初中生的接受特点和学习规律,教材仅从生活现象中提炼出一定的力学和运动学规律,并没有给出过多的物理理论,又结合大量的生活实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从情感态度的养成方面符合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特点。
但对于关键知识,有必要让学生在初学阶段就形成正确的、不模棱两可的认识,不让学生架构一个“豆腐渣”的力学大厦。
比如牛顿第一定律,它解释了我们身边的力和运动的基本关系,尤为重要,所以教材给出了定律的明确表述,而且还从实验探究的角度让学生体验了一把物理学“高大上”的研究方法—实验验证、科学推论,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质疑能力、分析论证能力的整体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认识力方面,教材重点讲清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力的相互作用以及三种性质力产生的条件、大小、方向,为物体受力分析做好准备。
这些内容的学习,初步引入了物理学习的方法,即对一个物理量的认识要从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要深刻、全面的掌握其物理含义。
了解力的作用效果,这是初中力学的重要部分,也是从全面角度认识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两种作用效果,物体形状的改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关键在量化分析,教材先就物体形状的改变进行量化学习,引入了压强这一物理量,并根据学习规律细分为固体压强、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流体压强四个部分,根据初学者接受程度,四部分之间有联系但不要求紧密的联系性,这就为学生学习留有努力的余地,不会因为知识的紧密联系性而造成对概念的囫囵吞枣式理解。
教案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范例
教案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力学》,具体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作用效果,了解力的测量方法;2.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运用牛顿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的应用。
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力的测量,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力的演示装置,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力的现象,如运动员举重、拉弓射箭等,引出力的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形状。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和形状。
(3)力的测量: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验演示。
(4)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实例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5)牛顿三定律:阐述牛顿三定律的内容,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释。
3. 例题讲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牛顿三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设计力学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力的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测量力的大小,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测量方法;2.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3. 牛顿三定律;4. 例题及解答;5.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列举生活中的实例;(2)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3)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实际案例。
2. 答案:课后统一发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推荐力学相关书籍、网站和视频,鼓励学生深入了解力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的应用;2. 教学难点与重点中力的合成与分解,牛顿三定律的应用;3. 教学过程中的例题讲解,实践操作;4. 作业设计中的力的合成与分解练习题,运用牛顿三定律分析实际案例。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学
初中物理说课稿力学尊敬的各位老师、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初中物理中的力学部分。
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内容,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在初中阶段,我们将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1. 理解力的概念,能够分辨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
2. 掌握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原理,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了解牛顿运动定律,明白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4. 学会使用弹簧秤等基本测量工具,培养实验操作能力。
5.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1.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 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力的图示和表示方法2.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力的分解及其应用- 合力与分力的关系3.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与力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4. 力的测量- 弹簧秤的使用方法- 力的测量实验5. 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力学与运动安全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 互动讲解: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 实验操作:通过实验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和测量。
3. 案例分析: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分析力学原理的应用。
4.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5.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抽象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教学评价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将采取以下评价方式: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实验操作能力。
2. 作业与小测:定期布置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 实验报告:通过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物理初中教材第一章力学基础
物理初中教材第一章力学基础力学基础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科学,在物理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力学基础是力学学习的第一步,它为我们理解和分析物体的运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知识。
本文将介绍物理初中教材第一章力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I. 力的概念和特征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表现形式。
在力学中,力的概念主要包括力的定义、力的测量方法、力的特征等内容。
力的定义指出了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速度改变或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是个体之间接触或远距离作用的结果。
力的测量方法包括弹簧秤法、天平法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确定力的大小。
力的特征包括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等。
II.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同时作用于一个物体时,这些力可能会产生合力或分力。
力的合成是指将多个力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相加得到合力的过程。
力的分解是指将一个力分解为多个力的过程。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III.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一定律是力学研究的基础,它使我们能够分析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对于理解其他定律的应用和推导具有重要意义。
IV.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是力学中最重要的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所受加速度与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为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我们可以计算和预测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加速度和速度变化。
V.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是力学中的对称定律,它指出任何力都是一对相互作用力。
这意味着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牛顿第三定律的应用范围很广,它也是分析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础。
VI. 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是力学中的另一个重要定律,它描述了系统总动量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不变。
这意味着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可以改变它们各自的动量,但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力学教案解析
力学教案解析一、教案概述力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分支,研究物体运动的力和力的效果。
通过力学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物体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规律,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本教案旨在通过解析力学教案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一种科学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学生力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了解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 掌握牛顿定律及其应用;3.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4.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牛顿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难点:将力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其他教学辅助工具;2. 实验装置和材料;3. 相关课本和参考书。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实例引入力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当一个物体静止不动时,我们需要施加什么力?”或者展示一个物体受力的示意图。
第二步:知识讲解(25分钟)在这一步骤中,教师需要详细讲解力学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的定义、牛顿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等内容。
通过图示、实例和数学公式的解释,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记忆这些重要知识点。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适度调整讲解内容的难度,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力学思维模式。
第三步:示范实验(20分钟)为了加深学生对力学的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针对力学知识的实验,并通过示范来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例如,可以选择一个简单的小车实验,让学生观察小车在不同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并用牛顿定律解释其运动轨迹。
在实验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和分析实验结果。
第四步:学生实验(30分钟)在示范实验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
每个小组可以选择一个与力学相关的实验项目,并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验设计和操作。
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和记录,探索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进行分析和总结。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引言力学是物理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初中阶段是学生开始接触力学的阶段,因此设计一套合适的力学教学方案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力学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了解力、质量和运动的概念-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并能运用于实际问题- 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和应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推理能力教学内容1. 动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与力的效果- 力的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 力的分类与合成2.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与力的关系- 牛顿第二定律:力、质量和加速度的关系- 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3. 机械能与机械工作- 机械能的概念和计算- 简单机械的分类和应用- 机械工作与能量转换4. 实验探究- 利用小车实验验证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斜面实验研究力的合成和分解- 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制作简单的杠杆实验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结合示意图和实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力学概念和原理。
- 实验探究:设计简单、易操作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与力学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
- 教学游戏:通过力学相关的游戏,激发学生的研究动力,提高学生对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学评估- 小测验:利用选择题和简答题检验学生对力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检查其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和表现,评估其研究态度和参与度。
教学资源- 教科书:提供标准的力学教学内容和练题。
- 多媒体资源:展示力学相关的影像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 实验器材:提供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设备,保证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结论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设计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力学的兴趣和理解。
初中物理力学讲解教学
初中物理力学讲解教学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教学任务是基于初中物理力学知识体系的讲解教学。
力学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物体运动规律、力的作用效果、能量转换等内容。
通过本教学,学生将深入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具体教学内容包括:牛顿三定律、重力、摩擦力、压强、功与能、简单机械等。
2、教学对象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数学基础,但力学知识尚处于起步阶段。
此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善于观察,喜欢动手实践,但注意力容易分散,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中需注重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培养动手能力,并结合实际生活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力学基本概念,如力、质量、加速度、牛顿三定律等;(2)了解各种力的性质、作用效果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3)掌握功、能量、功率等概念,理解能量守恒定律;(4)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如计算力的大小、物体的运动速度等;(5)掌握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运用,如杠杆、滑轮、斜面等;(6)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力学知识;(2)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将抽象的力学概念与实际生活相结合;(3)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现象,培养实践能力;(4)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实物演示等,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5)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探索自然规律的热情;(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尊重事实,敢于质疑,勇于探索;(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合作能力;(4)通过学习力学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5)教育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可持续发展。
力学说课稿
力学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力学”在教材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它不仅是物理学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部分。
力学主要研究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形变和运动状态,探究力的本质、作用效果以及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这部分内容在课文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既巩固了之前学习的简单机械、力的合成等基础知识,又为后续学习能量、振动和波等复杂概念打下坚实基础。
(1)作用与地位力学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分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质观念,还能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本教材中,力学部分的内容被安排在学习物理的初期阶段,旨在让学生从小就建立起对物理现象的科学认识,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2)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内容包括: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牛顿三定律、重力、弹力、摩擦力、力的合成与分解、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力的基本概念,掌握力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力学现象。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 了解力的定义、作用效果,能够区分不同类型的力;2. 掌握牛顿三定律,能够运用这些定律解释物体的运动状态;3. 学会力的合成与分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力学问题;4.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力学实验。
(2)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3. 学会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力学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力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热情;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明白力学知识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1. 力的概念、作用效果及牛顿三定律;2. 力的合成与分解;3. 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受力分析。
(2)难点:1. 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2. 牛顿三定律在复杂情况下的运用;3. 力学实验的操作与数据分析。
初中物理_第一节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推进新课(一)力是什么【课件展示】运动员举杠铃渔翁拉渔网大象压跷跷板推土机推土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带电橡胶棒吸引纸屑(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形成力的概念。
)【点拨分析】运动员举杠铃渔翁拉渔网大象压跷跷板推土机推土作用施力物体受力物体【归纳总结】请大家归纳出力的概念。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易错点拨】不接触的物体间也有力的作用。
【布置自学】(板书)在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号是N.【情境设置】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
【拓展延伸】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设计意图:对力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
)观察现象,认识各种力的客观存在。
感受认识一、在产生力时,两个物体所扮演的角色不一样,一个是施力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
(2)生活中的“推”“吸引”“弯折”“吹”“拉”“举”等概括为“作用”。
归纳总结出力的概念。
阅读记忆体验:苹果对手施加的压力大约是1N二、力的作用效果【情景设置】布置操作1、用力挤压皮球。
2、用力压和拉弹簧【课件展示】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箭所发生的变化。
【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问题过度】力还可以产生其他的作用效果吗?【实验演示】1、一个皮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用手推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用手助推、阻挡一个运动的皮球时,观察皮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
3、用手在一侧推运动皮球,观察皮球运动的变化情况。
{用一个磁铁靠近另一悬挂的磁铁}【归纳总结】1、力除了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外,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物体运动的快慢变化、物体运动方向变化都叫做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反馈练习一】1.暴风雨来临之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腰,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力使小树的发生了改变;使落叶的发生了改变。
【问题过渡】在物理学中我们是从力产生的效果来认识力的,那么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引导探究】(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的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初中物理_第1节 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
(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6-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力是什么?)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①实验探究:让学生做几个简单的实验(用手拍桌子,两手互拍等)后,在教师的点拔与引导下,由学生得出"甲物体对乙物体施力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施力,因此,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结论。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
初中物理力学教案第一章:力的引入和描述引言:初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它主要研究力和物体的运动规律。
本节课我们将介绍“力”的概念、力的分类以及力的描述方法。
一、力的概念1.1 什么是力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它是衡量物体间相互作用强度的物理量。
力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加速、减速、改变方向或形状等。
1.2 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二、力的分类2.1 接触力和非接触力接触力是指物体间有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力,如施加在书本上的支持力;非接触力是指物体间没有接触的情况下产生的力,如地球对物体的重力。
2.2 弹力、重力、摩擦力等根据力的性质和来源,力可以进一步分为弹力、重力、摩擦力、浮力等。
三、力的描述方法3.1 力的大小力的大小可以用数字表示,单位是牛顿。
3.2 力的方向力是矢量量,除了大小外还有方向。
力的方向可以用箭头来表示,箭头的方向表明力的作用方向。
3.3 力的作用点力的作用点是指力的作用位置,通常用示意图表示。
第二章:力的效果和平衡问题引言: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力的引入和描述,本章将继续深入探讨力的效果与平衡问题。
一、力的效果1.1 力对物体的影响力对物体有三种基本的效果:使物体产生加速度、改变物体的形状和状态、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方向。
1.2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受力为零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二、力的平衡问题2.1 力的平衡条件物体处于平衡状态时,合力为零。
根据力的平衡条件,我们可以解决一些平衡问题。
2.2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分析,我们将学习如何应用力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杠杆原理与力矩计算引言:在第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的效果和平衡问题。
本章将继续学习杠杆原理和力矩计算。
一、杠杆原理1.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由一个支点和两个力臂组成的简单机械装置。
1.2 杠杆的分类根据支点和力的位置关系,杠杆可以分为一级杠杆、二级杠杆和三级杠杆。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
初中物理教案力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力、重力、摩擦力等。
2. 能够运用力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2. 重力的概念及其计算3. 摩擦力的概念及其计算4. 力的合成与分解5. 实验操作:测量物体的重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重力的计算、摩擦力的计算、力的合成与分解。
2. 难点:力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用,实验操作中的数据处理。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学知识。
2. 利用实验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力学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力学现象,如拉扯弹簧,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效果。
2. 讲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3. 讲解重力的概念:重力是地球对物体吸引的作用,其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重力的计算公式为G=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4. 讲解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在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碍力,其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摩擦力的计算公式为F=μN,其中μ为摩擦系数,N为正压力。
5. 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是指两个或多个力共同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其效果等于单个力的效果。
力的分解是指一个力作用于一个物体时,可以分解为多个力的效果。
6. 实验操作:测量物体的重力。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测量不同物体的重力,并记录数据。
7. 总结与巩固: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解答学生的疑问,巩固学生的力学知识。
六、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力学知识,整理笔记。
精品教案精品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
精品教案精品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力学》部分,具体包括第1节“力与运动”,涉及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和简单运动学公式等内容。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能运用简单运动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学基本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简单运动学公式。
难点:力的作用效果的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运用,运动学公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实验器材(小车、斜面、滑轮、砝码等)。
2. 学具:学生笔记本、教材、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力学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引导学生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学习简单运动学公式。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4)简单运动学公式:位移公式、速度公式、加速度公式。
3. 例题讲解:结合实际例子,运用力学知识分析问题,讲解解题思路。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力学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力学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学概念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2. 力的作用效果3. 牛顿第一定律4. 简单运动学公式5. 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并举例说明。
(2)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分析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高一理化生]第一讲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力学
二、重力、万有引力定律
• • • • • 重力的概念 失重和超重 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万有引力的规律及其特点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
•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 物重是物体受到重力的简称 • 引力常量g只在地球表面附近时恒量, 随高度和纬度会变化。
超重与失重
• 物重>视重:失重 • 物重<视重:超重
理论
主要贡献人 年代 1686 1865
所解释现象的范围 人体尺度的物体运动 及其相互作用 带电物体的运动与相 互作用;描述磁现象 澄清时间空间概念
经典力学 牛顿 电磁学 麦克斯韦
狭义相对 爱因斯坦 1905 论 量子力学 薛定谔、海森伯、 1926- 各种物体的运动与相 波恩、玻尔 等 1928 互作用
力的基本概念
• 由于物体加速度向下,所以失重;加速度 向上,所以超重。这种说法对吗?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用一个确定的力, 对两个不同物体施加作用,获得的加速 度的比值作为质量的反比,且与外力无 关,唯一决定于两物体的属性。 • 这一属性称为物体的惯性质量,它描述 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尺度,是物 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质量既体现了产 生引力场的能力,又体现了受引力场 作用的能力。 • 因此,质量可以定义为“物体产生引 力场和受引力场作用能力的量度”— —引力质量
经典力学建立的重要条件: • 自然过程的数学描述 和 实验
• 要描述实验与解释实验,总是以对物理 现象进行量度性的测量为基础的。 • 为了完整的描述空间位置,除了距离的 概念,还需要方向的概念,引出矢量的 概念! • 为了清楚的描述物体,引出质量的概念
质量
• “物质的量是用它的密度和体积一起来量度 的”。牛顿视质量为“物质的量”其大小由 密度和体积决定。 • “密度相同的物体……,是指那些惯性与其 我们应该怎 体积之比是相等的物体”。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解析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解析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力学作为基础的一部分,是学生掌握物理知识和思维方法的关键内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进行解析,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旨在帮助教师提高力学教学效果。
1. 教学目标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力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他们能够掌握牛顿运动定律、力的合成与分解、摩擦力和重力等内容。
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以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初中物理力学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牛顿运动定律通过引入物体的质量、加速度和力的概念,教授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
重点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即物体在受力作用下是否发生状态变化的问题。
2.2 力的合成与分解介绍力的合成与分解的概念和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示,让学生了解多个力合成时的合力大小和方向,并学会将力分解为多个分力。
2.3 摩擦力讲解物体之间的摩擦力产生的原因和作用,重点涉及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了解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垂直压力的关系。
2.4 重力介绍地球对物体所产生的重力以及重力的大小和方向,引导学生了解重力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验观察和示意图,让学生了解重力与物体质量和距离的关系。
3. 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1 活动导入通过引入真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如自行车迎风行驶的问题或者推车上坡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力学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激活他们的背景知识。
3.2 观察实验教师通过展示或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观察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观察现象,收集数据,并引导他们提出问题和解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探究能力。
3.3 教师讲解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的讲解和解释,引导学生对关键概念进行理解和运用。
教案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
教案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力学》部分,详细内容包括:力的概念、力的分类、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基本力学知识点。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力的概念,了解力的分类和作用效果。
2. 使学生掌握牛顿三定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牛顿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力的合成与分解。
重点:力的概念,牛顿三定律,重力、摩擦力、弹力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等)。
学具:笔记本、教材、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与力学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力学的重要性。
2. 新课内容:(1)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分析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分类:列举常见的力,并进行分类。
(3)牛顿三定律:讲解牛顿三定律的内容,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4)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及时解答学生疑问。
4.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力的作用效果,验证牛顿三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分类及作用效果。
2. 牛顿三定律及其应用。
3. 力的合成与分解方法。
4. 重力、摩擦力、弹力的计算。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的三种力,并说明它们的作用效果。
(2)解释牛顿第一定律,并举例说明。
2. 答案:(1)答案略。
(2)牛顿第一定律:一个物体若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合力为9.66N,方向为北偏东53.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和牛顿三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力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基础讲解
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基础讲解力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中,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为我们理解物体运动和作用力的规律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从力的概念、力学基本定律和运动规律三个方面进行讲解。
首先,力是力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
力是导致物体发生运动、改变形状或产生其他效应的物理量。
力的作用通过物体上的点与其他物体(如墙壁、地面等)或其他物体内的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
在人教版初中物理中,我们学习到一些常见的力,如引力、弹力、摩擦力等。
引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它决定了物体在地球表面附近的运动规律。
弹力是一种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是使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摩擦力是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阻碍了物体相对滑动的运动。
其次,力学基本定律是力学研究的基础。
根据牛顿三定律,力学中有三条基本定律。
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物体的运动状态不会自发地改变"。
第二定律是牛顿提出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也称为动力学定律。
它的数学表达式是F=ma,其中F代表力,m代表物体的质量,a代表物体的加速度。
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计算物体所受的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定律是作用-反作用定律,它指出作用在两个物体之间的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最后,运动规律是力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根据运动规律,我们可以预测物体的运动轨迹和速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当只有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时,物体将产生加速度。
加速度指的是速度的变化率,可以用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此外,物体的运动规律也与外界的摩擦力和空气阻力等因素有关。
通过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我们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方式,提前做好准备以及预测事物的发展。
总之,人教版初中物理力学是物理学的基础,主要讲解力的概念、力学基本定律和运动规律。
教案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
教案课件‖高中物理第一课力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物理教材第一章“力学”部分,具体内容为第1节“力与运动”,包括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及简单运动图形的绘制。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力的概念,掌握力的基本作用效果;2. 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了解惯性的概念;3. 能够绘制简单运动图形,理解运动与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与应用、运动图形的绘制;教学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力学实验器材(如小车、滑轮、砝码等);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播放运动员百米冲刺的录像,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力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力的三要素;(2)力的作用效果: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结合实验进行演示;(3)牛顿第一定律: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解释惯性的概念;(4)运动图形的绘制:教授如何绘制简单的运动图形。
3.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分组讨论并完成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力的概念、力的三要素;2. 力的作用效果;3. 牛顿第一定律;4. 简单运动图形的绘制方法。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力的概念及力的三要素;(2)阐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举例说明;(3)绘制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匀速直线运动的图形。
2. 答案(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作用点;(2)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例如,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它将保持静止;(3)见附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运动图形绘制方法的掌握情况;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与力学相关的现象,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基本依据
中学物理教材分析的基本依据
内容结构综述
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物理课程标准
包括《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 验)》,是国家管理物理课程标准和指导物理教学的纲领性文件。初中物理课程标准 的培养总目标定位为: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与物理教学大纲相比较,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特点表现为: ①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素质教育观念
②突破物理学科中心,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与热爱
③加强实践活动和探究活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④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功能 ⑤拓展物理课程实施空间
物理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和学生基础不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将高中 物理教学内容分为必修和选修共12个模块,便于因材施教。必修内容着眼于提高学生的 科学文化素质,选修内容着眼于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打下基础。
②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理论科学
③物理学是一门精密的定量科学 ④物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基础科学
⑤物理学是一门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
物理学科特征与教材分析
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在教材分析中的作用
了解物理学科的基本特征,才能把握物理学科的整体结构和体系,才能在教 材分析时,兼顾各个分支和不同层次的物理知识,从而有利于从宏观层面分析物 理教材,避免教学的绝对性和片面性。 1、从物理实验角度分析教材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传统人教版物理教材相比,新 课程物理教材实验内容和要求具有一下特点: ①实验内容多而广 ②对实验要求提高 ③具体实验步骤、方法等表述较少 ④实验的形式更加灵活 理课程标准使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和特点,要积极的创造条件, 让学生多动手、多体验,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重视实验探究活 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力概念的辨析
• 有大小、有方向的量一定是矢量吗? • 中学阶段学习的“+” “-”表述含义有那 些?
质点的直线运动
• • • • 位移与路程 速度与平均速度 加速度 质点匀变速运动的速度规律、位移规 律,及重要推论
• 有人根据竖直上抛的初速度与最大高 度之间的关系v0=(2gh)1/2判断,要把一 物体竖直上抛到无穷远,初速度必须 无穷大,这样判断对吗? • 正确的速度应该多大?
A.位置1 是小球释放的初始位置 B.小球在位置 3 的速度大小为7d/2T C.小球下落的加速度大小为d/T2 D.小球在位置5的速度大小为11d/2T
• 某同学对B“小球在位置 3 的速度大小为7d/2T 有一个疑问: • 根据△S=aT2,1-2为2d,2-3为3d,则从静止 开始下落至1点应为d,时间为T。 • 如果用v2-v02=2ax来算 v2=2· 2) · (d/T (d+2d+3d), • v=2(3)1/2 d/T
•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用一个确定的力, 对两个不同物体施加作用,获得的加速 度的比值作为质量的反比,且与外力无 关,唯一决定于两物体的属性。 • 这一属性称为物体的惯性质量,它描述 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尺度,是物 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 根据万有引力定律,质量既体现了产 生引力场的能力,又体现了受引力场 作用的能力。 • 因此,质量可以定义为“物体产生引 力场和受引力场作用能力的量度”— —引力质量
可见,一般情况下,弹力大小不等。 当 m1 m2 m 则 T1 T2 mg T 若 m1 m2 ,滑轮匀速转动时, 1 T2 若 m1 m2 ,滑轮质量不计时,1 T2 T
摩擦力
• 分析汽车行驶过程中,车轮的受力情 况。
摩擦力
• 已知滑块静止,质量为m。 • 判断以下各个接触面的摩擦力大小
• 阿特伍德机绳中的张力问题 • 如图,两木块质量分别是 m1,m2,滑轮质量m,半 径r。绳子不可升长且质量 不计,摩擦不计。 试讨论 两段绳子的拉力大小。
• 对m1 m1 g T1 m1a • 对m2 T2 m2 g m2 a • 对m T1R T2 R I
• • • •
力都会产生内效应(形变)吗??
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分类:性质分 • 重力 • 弹力 • 摩擦力 效果分 压力 拉力 推力
浮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
• 同一个力可以分解为无数对不同的力。 那么,力的分解应遵守什么原则。
• 如图所示,C是水平地面,A、B是两块长方形物 块,F是作用在物块B上沿水平方向的力,物体A 和B以相同的速度作匀速直线运动.由此可知,A、 B间的动摩擦因数μ1和B、C间的动摩擦因数μ2有 可能是( ). • (A)μ1=0, μ2=0 • (B)μ1=0, μ2≠0 • (C)μ1≠0,μ2=0 • (D)μ1≠0,μ2≠0
么定义质量?
• 这样,质量与密度的定义不幸陷入了逻辑循 环,根据密度和体积去量度质量变成不可能, 牛顿的质量定义不具备测量意义。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 必须把“物质的含量”与其他物理知 识联系起来,解决量度问题,质量的 定义才更科学、更完整。 • 请尝试从牛顿第二定律和万有引力定 律出发,分别对质量下定义。
天平的一边有一水杯,里面用细绳拉着一乒乓球,与另一 边的砝码平衡。若细绳断开的瞬间,天平往那边倾斜?
万有引力定律及其特点
• 万有引力定律公式 • 意义 • 牛顿认为:物体落地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 吸引,而地球与物体间的引力可能与天体 间的引力具有相同性质。他设计了著名的 “月-地”检验。将天上的力和地上的力 统一起来。 • 请根据当时的观察条件,设计所需的物理 量,并进行验证。
一、力学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力的作用效果 力的分类 牛顿三定律
力与运动
功和能 冲量和动量
匀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的运动 曲线运动 简谐振动、机械波
一、力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 任何情况下都对吗?
• 惯性力! • 惯性系与非惯性系
力的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力的效应 • 产生加速度(外效应) • 产生形变(内效应) • 力的效应取决于力的三要素。
二、重力、万有引力定律
• • • • • 重力的概念 失重和超重 质量和重力的关系 万有引力的规律及其特点 重力和万有引力的关系
重力
• 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 • 物重是物体受到重力的简称 • 引力常量g只在地球表面附近时恒量, 随高度和纬度会变化。
超重与失重
• 物重>视重:失重 • 物重<视重:超重
• 在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相同 时间的位移的比值是1:3:5:7:9,而相邻的 两个位移的差就会是2,也就意味着相邻 相等时间的位移差必须是第一个时间内位 移的两倍 • 所以这个题目是以t/2为单位时间的匀加速 直线运动 • 第一段位移去掉,再把2和3合并,4和5 合并,6和7合并,得到比例为2:3:4:5
中学物理教材与课例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 物能学院 林钦 linqin126@
什么是物理学?
• 为什么木块会浮在水上,而实心铁球就 不会浮? • 或者为什么把铁捶成铁片并用它来建造 船身时船会浮起。
• 当把几个定律综合在同一个模式之中 时,只要用少数几个主模式或主定律, 就能解释几乎所有的物理现象。 • 这些普遍化的定律构成了科学知识概 念性组织的更高一层,这叫做理论。
• 如图所示,质量均为m的三块木块A、 B、C,其中除A的左侧面光滑外,其 余各侧面均粗糙.当受到水平外力F时, 三木块均处于静止状态.画出各木块的 受力图。
• 如图所示,重力大小都是G的A、B条 形磁铁,叠放在水平木板C上,静止时 B对A的弹力为F1,C对B的弹力为F2, 则( ). • (A)F1=G, F2=2G • (B)F1>G, F2>2G • (C)F1>G, F2<2G • (D)F1>G, F2=2G
Fn l Y S l0 YS k l0
劲度系数k不是材料固有的属性
• 将一弹簧分成等长的两段后,劲度系 数k是否发生变化? • 在弹性限度内,以力F拉弹簧,能使它 伸长x,如果用四个这样的弹簧如图组 成系统,要使这个弹簧系统也伸长x, 需要多大的力?
弹力实验
如图甲所示,用轻质细绳把两个质量未知的小 球悬挂起来,现对小球a持续施加一个向左偏 下30。的恒力,并对小球b持续施加一个向右偏 上30。的的同样大的恒力,最后达到平衡,表 示平衡状态的图可能是图乙中的( )
理论
主要贡献人 年代 1686 1865
所解释现象的范围 人体尺度的物体运动 及其相互作用 带电物体的运动与相 互作用;描述磁现象 澄清时间空间概念
经典力学 牛顿 电磁学 麦克斯韦
1905 狭义相对 爱因斯坦 论 量子力学 薛定谔、海森伯、 1926- 各种物体的运动与相 波恩、玻尔 等 1928 互作用
• “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当接触面绝对光 滑时,则摩擦力为零”对吗?
• 摩擦因数相同的平面,比较A行驶到B 处的速度与B行驶到A处的速度大小 (两个完全相同的弧)
• 自行车刹车是利用固定在车架上的橡皮对 车轮施加摩擦而实现的,虽然自行车的前、 后轮都可以实现刹车,但我们主要使用后 轮的刹车,请解释原因。
• 应用公式计算的条件是:质点
• 重力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作用而产生的。 • 什么地方的重力最大?什么地方最小?与地球对 物体的万有引力最大误差多大? • 以下推导与维度关系,与高度的关系请自行推导
GF f
mM F G 2 R
f ml
2
l R cos
f G F (1 cos2 ) F (1 0.0035 cos2 ) F
赫兹这样评价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 • 人们不禁要感到那些数学公式是独立 存在的,并具有真实的内容。 • 它们所包含的东西多于我们所知道的, 也多于发现它们的人; • 它们将提供比所有放进它们里头的东 西更多的信息。
一、力学
力学适用的领域有多大? • 天体尺度 • 人体尺度 • 微观尺度
经典力学建立的基础是: • 物质的粒子模型!(质点、理想化模型) • 必修一,第2章。 • 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判据是???
位移大小 速度大小
S
x2 y2 与水平方向夹角
tan
2 2 2 v v x v y v0 g 2 t 2 ,夹角
tan
vy vx
gt v0
斜抛运动
• 根据题意,灵活使用运动合成与分解 的方法。
理论 抛物线 弹道 曲线
• 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动物管理员在 森林里寻找到了一只丢失的猴子,立 即用麻醉枪水平地射击,设子弹从枪 口水平射出的瞬间,精明的猴子便从 静止开始自由下落.猴子跑掉了吗? 为什么? • 如果猴子在比较高的树上,管理员是 斜向上瞄准的,其他条件相同。猴子 跑掉了吗?为什么? • 爆炸的烟花为什么成“球形”?
• 如图所示,小球从竖直砖墙某位置静止释放 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用频闪照相 机在同一底片上多次曝光,得到图中1、2、 3 、4 、5..... (从上至下)所示小球运动过程中 每次曝光的位置.连续两次曝光的时间间隔均 为T,每块砖的厚度为d。根据图中的信息,下 列判断正确的是
• • • •
弹力
• 产生弹力两个条件:接触和形变 • 胡克弹性力F=-kx • 经度系数k,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吗?
• 产生原因的微观解释?? • 普遍情形下的胡克定律:
Y
• 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应力与应变 成正比,Y为材料的杨氏模量 • 为什么弹力垂直支持面?
弹性劲度系数k
Fn 应力表示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内力 S l 应变表示单位长度的长度改变量 l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