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西汉前期的“求贤诏”
汉武帝下诏求贤的故事原文及翻译文历史上还有谁下诏求贤?
汉武帝下诏求贤的故事原文及翻译文历史上还有谁下诏求贤?
汉武帝下诏求贤:原文:诏曰:“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故马或奔踶(dì)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tuò)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 译文:汉武帝下诏书说:“大概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
因此,有的千里马飞速奔驰而却能日行千里,有些有本事的人背着世俗讥议的包袱,却能建立功名。
难于驾驭的马,放纵不羁的人才,只不过在于人们如何驾驭、如何使用他们罢了。
命令州郡长官考察并向上推荐当地官民中具有超等杰出的才能、可以作为将相以及能出使极远国家的人。
” 其它下诏求贤的故事:战国时期,秦国国势不振,被各国轻视,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做好了铺垫以上内容由历史新知网整理发布(.lishixinzhi.)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赏析_40 高帝求贤诏
〖美文赏读〗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文章翻译〗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
现在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的人吗?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土从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
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
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够使他贵显。
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相国酂侯,相国酂侯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各郡太守。
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状貌、年龄。
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的官。
年老而体弱多病的,不要送来。
〖作者介绍〗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
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
除兰台令史,迁为郎,典校秘书,潜心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当世重之,迁玄武司马,撰《白虎通德论》,征匈奴为中护军,兵败受牵连,死狱中,善辞赋,有《两都赋》等。
〖写作背景〗汉高祖刘邦出身于泗上亭长,在秦朝末年起义,用三杰,定三秦,消灭项羽,最后登上帝位,建立汉朝。
他懂得任用人才是取得胜利的保证;得天下以后,要巩固封建统治,使天下长治久安,就要有贤才作为辅佐。
〖主题解读〗本文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征求贤才的一道诏令,他以周文、齐桓自许,用古代贤士期待今人,表现他的存心王霸和求贤若渴的心情。
论汉武帝求贤诏的风范
[ 金 项 目]广 西 “ 文 强 桂 ” 设 工 程 项 目“ 文 选 》 究 ”桂 科 软 0 1 1 0 ) 基 人 建 《 研 ( 5 l0 1 。 [ 者 简 介 ]李 乃 龙 ( 9 7 , , 西 天 等 人 , 西 师 范 大 学 教 授 。 作 1 5 一) 男 广 广 ① 诏 与 皇帝 这 一 称 号 同 时 产 生 ,史 记 ・秦 始 皇 本 纪 》 : 王 二 十 六 年 , 初 并 天 下 , 相 王 绾 、 史 大 夫 冯 劫 、 尉 李 《 载 秦 秦 丞 御 廷 斯 等 上 尊 号 ,王 为 ‘ 皇 ,命 为 ‘ , 令 为 ‘ ” 。 王 日 :去 ‘ ’ ‘ ’采 上古 ‘ ’ 号 , 日 ‘ 帝 ’ 他如 议 。 《 义 》“ “ 泰 , 制 , 诏 ’秦 “ 泰 著 皇 , 帝 位 号 皇 , ”正 :制
V 1 5 o3 o. N . 4
J n ,0 9 u e 20
论 汉 武 帝 求 贤 的风 范
李 乃 龙
( 西 师 范大 学 文 学 院 ,广 西 桂 林 5 1 0 ) 广 4 0 6
[ 摘 要 ] 诏是体现王权君威的最高级下行公文, 讲究简洁实用。而汉武帝的诏文在作者自觉的学术化 和文学化观念作用下, 别具宏大之美。文选》诏” 《 “ 类所录二篇诏文均为汉武帝所作,元光元年问贤诏》 《 体现了
贤良对策后人习称为天人三策其中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观以及体现的大一统政治观规范了此后中国数千年政治文化面貌董仲舒其人也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第4卷 第 3 5 期
2 0 年 6月 09
广 西师 范大学 学报 : 学社 会科 学 版 哲
Ju n l f a g i o ma Unvri :hlsp ya dS c l c n e dt n o ra o n x N r l ies y P i o h n o i i cs io Gu t o aS e E i
为盛世求贤才的诏书典范——《策贤良文学诏》评论
档案的开放, 是指档案馆 将其保管到一定年限的档案解 除保密控制, 以供公众利用的 一项工作。 2020 年修订的 《档 案法》 第二十七条规定: “县 级以上各级档案馆的档案, 应 当自形成之日起满二十五年向 社会开放。 经济、 教育、 科 技、 文化等类档案, 可以少于 二十五年向社会开放; 涉及国 家安全或者重大利益以及其他 到期不宜开放的档案, 可以多
汉武帝的 《下州郡求贤诏》 非常精短, 但语言典雅, 句式 整饬, 善用比喻, 文学性强, 气势宏大———“盖有非常之功, 必待非常之人” ⑦。 因为要立非 常之功, 所以要用非常之人。
42 秘书之友 2022年第2期
档案工作
SECRETARY’S COMPANION
试析档案开放的困境和脱困之策
□马 达
碰壁后的汉文帝并没有气
41 2022年第2期 秘书之友
公文评论
SECRETARY’S COMPANION
馁, 而是勤于朝政, 勇于担责, 推出了轻徭薄赋、 休养生息的 政策, 废除连坐、 诽谤妖言、 肉刑等律令, 同时给功臣增加 封赏, 迅速收获了民心, 稳定 了局势。 随后, 汉文帝令列侯 之国, 并首先从周勃开始, 逐 渐清除了朝中功臣势力。
汉文帝时期, 君臣一体, 互补短板, 彼此成就, 最终创 造了“海内殷富, 兴于礼义, 断狱数百, 几致刑措” ⑩的盛世 景象。 他的求贤政策为“文景 之治” 奠定了极为重要的人才 基础, 《策贤良文学诏》 实堪 为盛世求贤才的典范。
汉文帝时期的天下只相当 于当下的中国, 并不是今天我 们理解的世界。 习近平主席指 出, “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 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 当下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
《策贤良文学诏》 颁发后, 收到策对 100 多篇, 作用显著。 晁错的 《贤良文学对策》 拔得 头筹, 文章中提出的君主集权、 以民为本、 施行德政及重用方
浅析汉初求贤诏的演变
浅析汉初求贤诏的演变作者:鲍严淑来源:《文教资料》2014年第30期摘 ; ;要:西汉前期,历代皇帝都颁布了数量颇多的亲自撰写的求贤诏。
这些求贤诏虽然在治国理念、求贤标准、颁布背景方面有诸多不同,无一不体现了各具特色的人才观。
从汉初求贤诏的具体内容出发,以文体学视野剖析汉初求贤诏的演变进程,对借此探究古代公文与政治、文化千丝万缕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西汉 ; ;求贤诏 ; ;人才标准 ; ;考核方式求贤诏是诏令当中一类以征求人才为目的的诏书。
两汉诏令历来被视为诏令类文体之典范,而两汉诏令中,又以西汉前期的诏令质量最令人称赞。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时期的诏令多为皇帝亲笔撰写。
从西汉开国几位君主颁布求贤诏的统计来看,诏举应该是汉初选举制度中最为重要的方式。
尽管这些求贤诏在颁布背景、推举者身份、人数以及推举要求方面存在着诸多不同,但君王对人才的渴求都是显而易见的。
在西汉之前,中央政府的多数官吏都是通过世袭的方式继承官位,但这样的方式已经严重损害到官僚制度的健康发展。
尤其是汉武帝初期,为了抗衡汉初黄老政治以及皇权旁落的尴尬境地,汉武帝不得不另辟蹊径,选拔符合他政治改革要求的新型人才。
至此,自汉高祖时期便已经开始发挥作用的察举制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而求贤诏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察举方式,在武帝时期得到了更多的使用。
不可否认的是,汉武帝对求贤诏的应用在继承的基础上更多了具有鲜明特点的发展。
对此,我们重点将汉武帝的求贤诏与汉高祖、汉文帝的求贤诏做以比较,可以分析汉初求贤诏的演变进程。
一、“贤士大夫”标准的限定西汉建国之初,经济凋敝、人口锐减。
虽然整个国家的法律、礼仪、章程和军法等都有了基本的设定,但是在具体的法律制度上仍然是不够完善的,庞大的汉帝国缺少适宜的官吏去管理兵刑钱粮等相关政务。
所以,汉高祖刘邦在继高帝五年(公元前190年)颁布《复故爵田宅诏》,十一年颁布《限赋诏》之后,在同一年颁布了开国以来的第一道求贤诏,即《高帝求贤诏》: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浅论西汉前期的求贤诏
浅论西汉前期的"求贤诏"浅论西汉前期的"求贤诏"摘要: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五位皇帝连续颁布了数量颇多的求贤诏书,体现了统治者求贤若渴的进取精神。
然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治国理念的指导下,选贤的标准又是内在不同的。
在诏书之下,是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人才观的反映。
以“求贤诏”为切入点作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探究西汉前期的思想文化、政治生态,以及从文体学角度探究求贤诏书的写作文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求贤诏儒学文风一、汉初求贤以实用主义为核心汉初实用主义人才观是时代环境的产物。
自刘邦得天下至武帝刘彻登基这近百年间,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汉高祖刘邦认为他的天下“于马上得之”,忽视舞文弄墨的知识分子。
当是时,儒者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1]P343在“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思想指导下,汉初经济复苏,政治局势平稳,政权得到巩固。
汉初奉行黄老思想,同时兼顾法家思想,是法治指导下的道法并济,其实质并没有脱离秦代严酷控制的法家治国手段。
文、景在诏书中,反复申言:“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夫吏者,民之师也。
”《汉书·宣帝纪》中有这样一段话:“汉家自有法度,杂王霸而用之,奈何欲纯用周政,任儒生乎?”[2]P289可以很好地总结汉初治国思想的政治实质。
道法并用、外道内法的治国理念,适应汉初重建战后社会秩序、削平尖锐的割据反抗势力、稳固统治基础的需要。
然而,在外道内法为统治集团大力倡导时,唯独陆贾、贾谊对儒家经典十分推崇,并对黄老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们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批判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陆贾以儒家的仁义德治思想为中心作《新语》,劝谏刘邦“于马上得天下,安可马上治天下?”贾谊与陆贾思想立足点基本一致:攻守异术。
国学:汉武帝下诏求贤
国学:汉武帝下诏求贤(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少儿故事、儿童诗歌、儿童笑话、唐诗宋词、小学作文、经典国学、宝宝护理、宝宝教育、宝宝食谱、百科知识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hildren's stories, children's poems, children's jokes, Tang poetry and Song poetry, elementary school composition, classic Chinese studies, baby care, baby education, baby recipes, encyclopedia knowledge,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国学:汉武帝下诏求贤汉武帝下诏书说:“大概有异乎寻常的事业,一定要依靠不同一般的人才能完成。
汉代天子举贤良方正的诏令
汉代天子举贤良方正的诏令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统治者秉持着举贤良方正的理念,通过颁布诏令来推动国家的发展和治理。
这些诏令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选拔人才的重要性汉代天子明白,一个国家的繁荣与否与其人才的选拔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他们通过诏令来强调选拔贤良方正的重要性。
这些诏令规定了选拔人才的标准和程序,以确保国家能够得到最优秀的人才来治理国家。
二、推行科举制度汉代天子推行了科举制度,这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通过诏令,天子规定了科举考试的内容、方式和标准,以确保选拔出的人才具备必要的知识和能力。
这一制度的实施,为后来的唐宋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教育事业汉代天子也非常重视教育事业,通过诏令来推动教育的发展。
他们规定了学校的设置和管理制度,鼓励人们参与教育,提倡儒家思想的传承。
这些举措为后来的教育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加强农业生产汉代天子认识到农业生产对国家的重要性,通过诏令来加强农业生产。
他们规定了农田的管理制度,鼓励人们发展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保障了国家的粮食供应,为国家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加强法律制度汉代天子也通过诏令来加强法律制度,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们规定了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明确了法律的执行程序和惩罚措施。
这些举措为后来的法律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法律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促进经济发展汉代天子也通过诏令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他们规定了商业的管理制度,鼓励人们发展商业活动,推动商品流通和经济繁荣。
这些举措为后来的经济制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结汉代天子举贤良方正的诏令体现了他们对人才选拔、教育、农业、法律和经济等方面的重视。
这些诏令不仅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武帝下诏求贤重点字词
汉武帝下诏求贤重点字词
1 汉武帝下诏求贤
早在汉武帝时期,为了推动社会发展,汉武帝就下诏求贤,他在《汉书》中就有“贤者有所求,恶者有所惩”的记载,表明汉武帝希望贤达多出,来担当国家的重任。
2 汉朝的“求贤若渴”
从古至今“求贤若渴”是十分流行的一句话,这句话始于汉朝的汉文帝时期,当时汉文帝蒙古贵族的攻击数月苦苦守城,汉文帝下令“求贤若渴”,希望招來有志之士,以抵抗外族攻击。
3 汉武帝下诏求贤的重要意义
汉武帝下诏求贤,意味着汉武帝希望招募有能力、有志向的人来担任重要职务,从而巩固汉朝的统治。
汉武帝的求贤之举,还树立了为国家献身的典范,激励了广大百姓,大家纷纷勤奋工作,以事实证明能力,从而使汉朝皇室能吸收长期对国家贡献辉煌的老百姓。
4 汉武帝求贤的优秀典型
汉武帝求贤的政策最终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社会上充斥着一批批有能力、有专业知识和有志向的人,他们纷纷来到皇宫选官考官,如刘邦、萧何、司马迁等,他们为汉代“贤能”竞相效力,为汉朝的盛衰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5 汉武帝的求贤有变异
随着汉武帝供奉儒家经典思想的不断深入,汉武帝的“求贤”政策也就有所变异,他把重点从比赛战胜了转移到向他以往政策服从只言听从的官员开放,使得汉朝的社会变得更加兴旺,也促进了汉朝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
6 后世继续求贤
汉武帝的求贤政策非常成功,改变了汉朝当时官员的素质,在国力显著增强的情况下,也促进了汉朝的发展,后世也继续践行汉武帝的求贤精神,唐太宗李世民就有“求贤献智”的宣言,无论是当年汉武帝求贤,还是李世民求贤,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仍然受到今天人们的思考。
浅谈西汉君主求贤诏对社会发展的功用
也都用诏书。明清 , 诏仍为主要君命文种之一 。 主要用 于宣布大
政令 或 训 诫 群 臣 百姓 。根 据 内容 和 功 用 的 不 同 , 诏 又 分 为许 多 种类 : 皇 帝 即 位称 “ 即位 诏 ” : 告 以丧 葬 称 “ 哀诏” : 帝 王 的 遗 嘱 称 “ 遗诏” ; 事属机密称“ 密诏 ” ; 帝 王 亲 笔所 写 称 “ 手诏” 、 “ 亲诏” ; 帝
料 凭证 三 个方 面的作 用 , 以 此 从 古 代 公 文 的 角度 研 究 古 代 历 史 与 政 治 , 从 另一 个 角度探 索 中国文化 , 具 有 重 要 的 文 化 价 值
与 意 义。
关键词 : 西 汉 求 贤 诏 社 会 发 展 作 用
古代 公文 在封建社 会 中发 挥 了重要 的作用 ,使得信 息 能 够上传 下达 , 从而达 到管理 和治 理 国家 的 目的 , 而求 贤诏
汉室 王朝后 . 汉文 帝刘 恒一 承祖制 , “ 高皇帝 亲除 大害 。 去 乱
书, 如秦始皇有《 诏丞相状王绾》 。 汉代沿袭秦制 , 帝命有 四, 其三 日诏。汉代皇帝下诏书较多 , 且 文词典雅 , 为历代所不及。如汉
从, 并 建豪英 , 以为 官师 ; 为谏 争 , 辅 天子 之 阙 , 而翼戴 汉 宗 也” , 积极效仿刘 邦 , 发布了《 策 贤 良文学诏》 , 如下 :
“ 制、 敕、 册” 等文 种 。 宋 元 时期 , 皇帝 即位 、 开 国登 基 、 去世 、 继位 ,
方 外, 四极 之 内, 舟车所至 , 人迹所及 , 靡不 闻命 , 以辅其不逮 ,
近者献其 明, 远 者通 厥 聪 , 比善 戮 力 , 以翼 天 子 , 是 以大 禹 能亡 失德 , 夏以长。 高皇帝亲除大害 , 去乱从 , 并建豪英 , 以为 官 师 ; 为谏争, 辅天子之阙 , 而翼 戴 汉 宗 也 。 赖 天 之 灵 , 宗庙之福 , 方
班固《高帝求贤诏》原文译文赏析
班固《高帝求贤诏》原文|译文|赏析《高帝求贤诏》是刘邦称帝十一年二月发布的诏书。
先写古人用贤成就功业,继之写自己用贤平定天下,最后表示欲安定天下而急需求贤的诚意与急迫心情。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高帝求贤诏》原文两汉:班固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译文及注释译文听说古代圣王没有谁超过周文王的,霸主没有谁超过齐桓公的,他们都依靠贤人成就功名。
现在天下贤人有智慧有才能,难道只有古代才有这样的人吗?担忧的是君主不肯去结交,贤土从什么途径进身呢?现在我靠上天神灵和贤士大夫平定了天下,统一全国成为一家。
希望长久保持下去,世世代代奉祀宗庙到无穷。
贤人已经和我共同平定天下了,而不和我共同治理天下,可以吗?贤士大夫们肯同我共事的,我能够使他贵显。
把诏令布告天下,让大家明白我的意思。
御史大夫周昌把诏书下达相国酂侯,相国酂侯下达各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达各郡太守。
如果有美名和美德相称的,一定要亲自劝他出来,给他准备车马,送他到相国府,写下经历状貌年龄。
如果有贤人而不推举,发觉后要免除他的官。
年老而体弱多病的,不要送来。
注释高帝:即汉高祖刘邦,字季,沛(今江苏沛旦)人。
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年至前年在位。
他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商贾。
他能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诏:诏书,皇帝的命令或文告。
莫:没有什么人,代词。
周文:即周文王,姓姬,名昌,商纣时为西伯。
在位五十年,国势强盛。
伯:通“霸”,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求贤诏”里的规训
“求贤诏”里的规训公元前141年,48岁的汉景帝去世,太子刘彻登基,随即发布了一道“求贤诏”。
诏书的大意是让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等重臣向朝廷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
五十多年前的公元前196年,刘邦也下过一道“求贤诏”。
诏书中说:“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患在人主不交故也……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比较高帝和武帝的两份诏书,可以明显看到时代的变化——刘邦在“求贤诏”里说,希望“贤士大夫”能够“从我游”,这三个字带有浓重的游侠色彩,反映出刘邦与“贤士大夫”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皇帝与臣僚,更像是寄主与门客。
刘彻的“求贤诏”里就完全没有这样的游侠色彩。
他下令征召“贤良方正”,且亲自策问下面推荐上来的人才,是典型的君王选拔臣僚的做派。
刘彻清楚汉帝国游士之风盛行的原因。
这些游士或属儒家,或属法家,或属阴阳家,原本积极出入于诸侯王和军功列侯的府第。
需求刺激供给,诸侯王与军功列侯的规模有多大,汉帝国的游士就有多少。
如今,汉帝国致力于打压诸侯王与军功列侯的势力,需要重塑统治基础,如何改造游士自然也是汉武帝推行变革应有的重要内容。
刘彻颁布“求贤诏”的核心目的是打破军功集团在官职上的久任制和世袭制,也就是打破朱浮与王嘉提及的“以官为氏”“养老于官,至名子孙”的现象,进而将游士纳入官僚系统中来。
这样做,既可以吸引知识分子投入朝廷的怀抱,也可以削弱诸侯王(譬如梁孝王)与朝廷勋贵(譬如窦婴)的势力——游士们都是“理性经济人”,跟着朝廷有前途,还是跟着诸侯王与朝廷勋贵有前途,在汉武帝时代,并不是一件很难判断的事情。
“求贤诏”颁布后,反响强烈。
丞相卫绾上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皆罢。
”卫绾奏请武帝:那些搞法家和纵横之学的知识分子只会把国家政务搞乱,请求皇帝下达圣旨,不要再任用他们。
刘彻同意了卫绾的请求,颁下新的规定:除儒学外,贬黜诸家,不用其为治国之术。
文言文《高帝求贤诏》古文赏析
《高帝求贤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高帝求贤诏》选自《汉书》卷一《高帝纪》十一年(公元前196年)二月条。
本文是刘邦去世前一年发表的征集人才的文告。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十分重视将才,但对书生却很慢怠。
汉朝建立以后,经过六年的经营,刘邦才深知巩固政权比取得政权更难,要使天下长治久安,必须有贤士大夫辅佐,所以他特意发此文告,屈意求贤。
这篇文章虽然很短,却充分显示出刘邦的令人不让古人的豪迈气魄。
而“患在人主不交”和“有肯从我游者”等字句,则表达了天子礼遇匹夫的期待心情。
【原文】高帝求贤诏出处:《汉书》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①,伯者莫高于齐桓②,皆待贤人而成名。
今天下贤者智能,岂特古之人乎④?患在人主不交故也,士奚由进⑤?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
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也。
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⑥,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⑦,相国酂侯下诸侯王⑧,御史中执法下郡守⑨,其有意称明德者⑩,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⑾,有而弗言,觉免⑿。
年老癃病⒀,勿遣。
【注释】①盖:发语词。
②伯:通“霸”,诸侯的盟主。
③昌:指御史大夫周昌。
④特:但,只是。
⑤奚:何⑥游:交游。
从我游:即参加治理天下。
⑦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责是监察、执法,兼掌管重要文书图籍。
西汉时丞相缺位,往往以御史大夫递补。
并与丞相、太尉合称为三公。
昌:周昌,沛县人,跟从刘邦入关破秦,建汉后为御史大夫,封汾阴侯。
下:向下传达。
⑧酂侯:即萧何。
沛县人。
曾为沛县吏,秦末佐刘邦起义。
在楚汉战争中有大功,官居丞相,封酂侯。
⑨御史中执法:即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
郡守:始置于春秋战国时,初为武职,防守边郡。
秦以郡为最高的地方行政区划,每郡置守,掌治其郡。
汉景帝时改为太守。
⑩意:思想。
称:符合。
明德:美德。
⑾行:品行。
义:通“仪”,仪表,相貌。
⑿有而弗言,觉免:有贤才而郡守不报告,发觉后就罢免其官。
汉武帝刘彻的招贤诏书,2000年后读仍令人受益匪浅,高水平管理学
汉武帝刘彻的招贤诏书,2000年后读仍令人受益匪浅,高水平管理学我国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在这绵长的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很多王朝的更迭。
从最早的秦朝到最后的清朝,期间涌现的帝王更是不胜枚举,他们或将自己所处的朝代带向前所未有的辉煌,或是将原本便风雨飘摇的根基带向灭亡。
当我们在讨论谁能够称得上最伟大的帝王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和秦始皇嬴政总是被很多人提及,有一个名字虽然提及的次数不及这前两位,却依旧让人无法忽视,他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继位后,基本上都是处于开疆扩土的过程,开启了对匈奴之战,将汉朝的疆土一再扩张,麾下大将卫青、霍去病等出色的将领更是威慑西域三十六国,当时大汉的铁蹄所向,可谓是所向披靡。
而汉武帝能够建立如此伟业,其实和他的用人方针是分不开的。
本期就来和我一起走进刘彻曾经颁布的一封招贤诏书,看看2000年前的汉武帝是如何玩转人才管理的。
《武帝求茂才异等诏》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
夫泛驾之马,跅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
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这封招数的其实很容易理解,大意就是:要想建立非比寻常的功业,就需要依仗非比寻常之人。
有些马虽然偶尔会尥蹶子,但是却能驰骋千里,有些人虽然世俗名声并不怎么样,但是却能建立功业。
所以对于这些难以驾驭的马和行事不羁的人,重点在如何驾驭他们而已。
现在我命令各州清察底层官吏或者百姓,只要有别样的才能都可拜为将相或出使别国。
从这封诏书中我们不难发现汉武帝的求贤若渴,开篇就充满哲理。
只要是人才,哪怕身上有一些瑕疵,那也无所谓,不在乎出身,不在乎名声,只要有才便可举荐。
这其实和后世龚自珍《已亥杂诗》中写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一样的。
由此不难看出汉武帝先进的用人理念。
这样的理念不要说是放在那个年代,就算是放在现代也同样适用,有才华的人难免心高气傲,会有自己的一些小癖好和外人不解的地方,想要让这些人心甘情愿去做事,就要包容他们的“怪”和不被理解的方面。
汉武帝求贤诏的内容汉武帝求贤诏书
汉武帝求贤诏的内容汉武帝求贤诏书
汉武帝求贤诏的内容
自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之后,封建王朝对于人才的观点就发生了变化,不再从出身等方面去看待人,更多的是选贤举能。
从汉朝开始就有很多的皇帝都发布了不少的“求贤诏”来招募人才,其中又以汉武帝的求贤诏写得最好,效果最好,汉武帝很准确的抓住了问题的关键,表达了自己心中对于人才的渴望并且设计制定了更加合理公正的选拔标准。
汉武帝求贤诏书
汉武帝也是一个非常有文采的人,自然不会写出那种大白话的诏书来,这篇诏书也是非常不错。
汉武帝这么说:“要想建立不世的功勋,一定需要超凡的人才能成功,所以有的马能够日行千里,有的人承受着世俗的干扰却能建立不朽的功名,而那些难以驾驭的宝马,飞扬不羁的人才,只是人们不会用罢了,现在命令各个州郡的官员考察当地的杰出的人才,可以作为将相活着出使他国的人。
”
汉武帝在这篇“求贤诏”之中通过辨证类比的方式阐述了世上其实是有很多人才的,只是很多当权者不会使用罢了,所以希望那些官吏们能够积极的发掘自己治下的贤能,成为大汉王朝的栋梁之才,正是这种唯才是举、来者不拒的广大心胸使得汉武帝一朝人才辈出,无数能人纷纷入朝为官帮助他建立了不朽的功业,使得汉武帝时期成为了大汉最鼎盛的时候,成就了汉武帝雄才伟略的帝王之名。
从汉高祖颁布《求贤诏》谈起
俅 贤诏》从周文王、齐桓公谈起 ,既指出了贤才 对于伟大事业成功的重要意义 ,又立足现实 ,肯定 了贤 者对开创汉王朝的历史功绩 。 “今吾 以天之灵 、贤士大 夫定有 天下 ,以为一家 。欲其 长久 ,世世奉宗庙 亡绝 也。”同时 ,汉高祖希望贤才继续合作 、共同治理天下 , 对愿意合作者一定给予优厚报答 。 “贤人大夫有肯从我 游者 ,吾能 尊显之 。”他 照顾到了 已经在位的包括 “三 杰”等贤才 ,又着眼于发现新的人才 。 “其有意称明德 者,必 身劝为之驾 ,遣诣相国府 ,署行义年。”为了保证 诏书有效执行 ,汉高祖提 出了传达的具体要求及执行不 力的惩罚措施。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 ,相国郯侯下诸侯 王 ,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 “有而弗言 ,觉 ,免。”如果 有贤人而不报告 ,一旦发觉 ,立即罢官 。此诏表达的正 是汉高祖求贤若渴的心情 、深谋远虑的识见 ,令人叹服 , 因此 也被 称 为千 古求 贤 文章之 祖 。
汉高祖刘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 由布衣崛起 而得天 下的开国皇帝。刘邦出身农家 ,从小小的泗水亭长起家 , 最后取得天下 ,除 了他豁 达大度 、宽仁爱人等原 因外 , 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就在于他善于识人用人 。他在去世的 前一年 ,发布了一道著名的诏书 俅 贤诏》,求得天下贤 才辅助自己,使得国家长治久安 。他深知 ,打天下靠人 才 ,坐天下更要靠人才。
高帝求贤诏 典故
高帝求贤诏 典故
这道诏令引起了广泛的响应,许多有才干的人纷纷前来应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刘邦的亲 信和得力助手韩信,他是一位出身卑微的农民,但凭借着出众的军事才能和忠诚的品质,最 终成为了刘邦的重要将领和重要谋士。
高帝求贤诏的典故体现了刘邦对人才的重视和利用,也展示了他能广纳贤才的胸怀和智慧 。这一典故在中国历史上被广泛传颂,成为了鼓励人们追求卓越和为国家作出贡献的榜样。
高帝求贤诏 典故
高帝求贤诏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则典故,讲述了汉朝刘邦(即汉高祖刘邦)在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在起兵反抗秦朝统治后,成功建立了汉朝。 然而,刘邦在建立帝国之初面临着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他需要有才干的人来辅佐自己治理国 家。
为了寻找贤才,刘邦发布了一道诏令,称为“高帝求贤诏”。诏令中,刘邦表达了自己对 人才的渴望和重视,他宣布:“朕欲与天下贤士共图大事,故发诏天下,告诸生贤才士,朕 将以天下为家,以贤才为亲。”他希望有志于为国家效力的人们前来投奔,共同建立一个繁 荣富强的国家。
《求贤诏》读后感
《求贤诏》读后感文学院10级秘书学 100102034 王燕西汉建国初,汉高帝虽然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他认为他的天下“于马上得之”,厌恶甚至拒斥知识分子。
陆贾反驳他说:“于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高帝遂有所悟,后来就颁布了这道《求贤诏》。
文章开篇即以古代的贤王霸主自比,提出了他们成功的原因在于任用贤能。
接着认为当今天下也有像古代一样的贤才,还把天下的兴衰治乱与贤才的能否进身致用联系起来。
最后,提出了自己的旨意:要求他的下属官吏举荐贤才,有而不荐的还要受到惩罚。
于是他将自己经天纬地的鸿图大略与招纳贤才的实际行动结合了起来,表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
这篇文章从古代的有为帝王谈起,引出了举荐贤才的重要性;又由举荐贤才联系到治理天下,层层展开;最后提出了自己诏告天下举贤任能的旨意,环环紧扣、不枝不蔓,写得十分简短而紧凑。
从文种看,《求贤诏》的“诏”是告诉的意思。
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文种名称的一种,是使天下臣民周知的文告。
战国以前,上下相告常用诏字;秦统一六国后,规定诏字为皇帝发布命令的专用词,他人不得使用,诏书亦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汉承秦制,凡皇帝即位或去世,或颁布其他重要命令,都以诏书布告天下。
《求贤诏》的“诏”与中国行政公文中的命令(令)存在一定的相似度,具有高度的权威性,法定的强制力和语言的果断性。
由此也可以看出汉高帝求贤若渴、任人唯贤的决心和诚恳。
从公文写作要素看,公文写作三要素:主旨、依据和分旨。
《求贤诏》“今吾以天之灵、贤士大夫定有天下,以为一家,欲其长久,世世奉宗庙亡绝。
”该句表明此诏的主旨,意在使天下长治久安,世世代代奉祀宗庙,永不断绝。
事实依据“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揭示了颁布诏令的原因,意在贤士大夫既然已经跟我一道平定了天下,而不跟我一道治理天下,享受国泰民安的利益,这怎么行呢?分旨则为“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
文言文_高帝求贤诏翻译
维汉兴之初,高祖皇帝陛下,德被四海,仁怀万方,临朝称制,光耀皇极。
然国家大业,非一人之能独任,必得贤才,共襄盛举。
是以陛下特下求贤之诏,以广求天下之英杰,共图国是。
诏曰:自古圣帝明王,莫不尊贤礼士,以成大业。
朕虽不德,愿继先王之遗烈,欲广求天下贤才,共济时艰。
今四海之内,英雄豪杰,各怀壮志,或隐居山林,或散处民间,朕欲得而用之,以辅佐国家,岂不美哉!夫贤才者,国之宝也。
得贤才而用之,则国家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失贤才而不用,则国家衰微,人民困苦流离。
朕闻之,古之贤君,必求贤若渴,故能致治于天下。
朕今求贤,非为私欲,实为国家之大利也。
朕闻,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朕愿得天下英才,共成大业,以教化人民,使之归心于汉。
今有志之士,或有才能,或有道德,或有勇略,或有智谋,朕皆愿纳之朝堂,共商国是。
朕诏告天下,有能者,不拘一格,不论贵贱,不论出身,不论地域,不论年龄,但凭才能,朕皆欲见之。
其有能直言极谏,匡扶社稷者,朕当尊为上宾,重用不疑。
朕知,贤才难得,然天下之大,必有贤才隐于民间。
朕愿天下之士,勿以朕为高不可攀,勿以朕为严不可近。
朕之心,如日月之照,天下之明,无不洞悉。
凡有才能之士,皆可来见朕,朕当亲自面试,以察其真伪。
朕又闻,孔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朕愿举天下之直,以去天下之枉。
朕之用贤,必以德为先,以才为辅,以功为实。
凡有德有才者,朕皆欲用之,使各展所长,共辅国家。
朕诏曰:自今以往,天下之士,有能出谋划策,辅佐朕者,朕当以礼待之,以爵禄奖之,以恩宠宠之。
朕愿与天下贤才,同心同德,共图大业,使汉室昌盛,传之万世。
朕命史官,将此诏书传示天下,使天下之士,咸知朕意。
朕愿天下贤才,闻风而动,不辞劳苦,不远千里,来见朕于朝廷,共襄国家大业。
朕当虚心受教,以广朕之识见,以成朕之宏图。
呜呼!朕求贤之意,天地可鉴。
凡有才能之士,勿以朕为远,勿以朕为难,速速来见,朕当以礼相待,以才相录,以功相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西汉前期的“求贤诏”作者:沈悦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32期摘要:西汉前期,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武帝刘彻,五位皇帝连续颁布了数量颇多的求贤诏书,体现了统治者求贤若渴的进取精神。
然而,在不同时期,在不同治国理念的指导下,选贤的标准又是内在不同的。
在诏书之下,是治国思想的体现,是人才观的反映。
以“求贤诏”为切入点作研究对于我们理解、探究西汉前期的思想文化、政治生态,以及从文体学角度探究求贤诏书的写作文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求贤诏儒学文风一、汉初求贤以实用主义为核心汉初实用主义人才观是时代环境的产物。
自刘邦得天下至武帝刘彻登基这近百年间,黄老思想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
汉高祖刘邦认为他的天下“于马上得之”,忽视舞文弄墨的知识分子。
当是时,儒者很难在仕途上有所作为,据《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1]P343在“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思想指导下,汉初经济复苏,政治局势平稳,政权得到巩固。
汉初奉行黄老思想,同时兼顾法家思想,是法治指导下的道法并济,其实质并没有脱离秦代严酷控制的法家治国手段。
文、景在诏书中,反复申言:“法者,治之正也,所以禁暴而率善人也。
”“夫吏者,民之师也。
”《汉书·宣帝纪》中有这样一段话:“汉家自有法度,杂王霸而用之,奈何欲纯用周政,任儒生乎?”[2]P289可以很好地总结汉初治国思想的政治实质。
道法并用、外道内法的治国理念,适应汉初重建战后社会秩序、削平尖锐的割据反抗势力、稳固统治基础的需要。
然而,在外道内法为统治集团大力倡导时,唯独陆贾、贾谊对儒家经典十分推崇,并对黄老思想进行了批判。
他们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批判道家清静无为的思想。
陆贾以儒家的仁义德治思想为中心作《新语》,劝谏刘邦“于马上得天下,安可马上治天下?”贾谊与陆贾思想立足点基本一致:攻守异术。
认为在兼并进取的时候,法术诈力是必要的,但统一之后,为了巩固政权,就应该改弦更张,施仁心、行仁政,以仁义为本,以礼治国,攻守异术的思想观念在当时无疑是一股异道新鲜之风。
贾谊、陆贾等人围绕“攻守异术”大力弘扬和倡导儒术,使得统治集团注意到儒家治国理念对守天下的重要意义,为儒学正统地位打下基础。
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崇尚简朴、无为的道家思想已经不能适应日益兴盛的经济文化生活。
以司马谈《论六家要旨》为代表,黄老之术在整个政治、社会生活领域的统治地位到达顶峰,另一方面,也拉开了儒家思想登上政治舞台独领风骚的序幕。
经过汉初近百年的休养生息,生产恢复,人民富足,与汉室初定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史记·平淮书》载:“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文中极写文景之治期间人民生活富足,国家仓廪丰足,同时也指明在黄老极致简朴思想引导下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浪费。
黄老思想中崇尚自然,提倡简朴,反对生活享受,反对文教、教化及物质文明进步的思想特质,到了汉武帝时代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阻碍了社会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进步。
至此汉武帝顺应时代潮流,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适时的改变了人才观念,更新了选用人才的标准,以“疏于进取、精于守成”的儒生为主,由循资叙提升改为破格进用,由重武功改为重德行道艺。
社会风气为之一变,并带来了治国理念、社会风气、思想观念、外交政策等各个方面的巨大改变。
二、武帝求贤诏凸显儒家人才观西汉前期各位皇帝都重视人才的发掘,留存有大量的求贤诏书。
在这些诏书中,历代皇帝都表现出思贤若渴、望天下贤士尽归之的爱才之心。
对于贤才的标准谓何,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
高祖以实用为贤,惠帝、文景帝崇尚道法。
至武帝,以积极入世为核心价值的儒生成为选贤的主体。
以儒家人才观为标准选拔人才,是从汉武帝时期确立的,他的求贤诏中也鲜明的体现出儒家人才观。
王绾、董仲舒“举贤才”观念成就了西汉人才辈出盛况。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三代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
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
儒生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才(秀才)孝廉。
”[3]P332于是武帝大范围制度化的要求各州郡广选茂才。
《汉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元朔元年十一月,下诏令有司察举孝廉,“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
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4]P569“且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
”用处罚手段保证招贤纳士的有效施行,足见武帝纳贤之决心。
由于武帝重视人才选拔,多次下诏求贤,因此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可见汉之得人在武帝,武之得人在选举与儒学,而选举和儒学的提倡则发自董仲舒。
王绾是武帝宰相,在建元元年武帝求贤诏下达后,王绾请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之言,乱国政,请奏罢。
”武帝奏可。
可见到了武帝时期选才标准已经由汉初时重道法、斥儒生,全面转换为独尊儒生。
由此,天下学风为之一变,儒家经典成为天下文人求索之必读。
举孝廉是儒家人才观的政治表达。
高祖、文景时期都曾下诏要求各州郡向朝廷举荐贤人。
如《汉书·高帝纪》载:“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
”体现了刘邦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观念。
文帝前二年,十二月望,日又食,文帝因而下诏:“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文帝把天有异象归结为自己疏忽选才任能的过失,可见选才在他心目中份量之重。
可是,高祖及文景帝时期,并没有对贤能的标准有明确界定,并没有形成人才选拔和任用的体系。
直到武帝元朔元年下诏令各级官员各郡国每年向朝廷举荐孝子廉吏,并细化了不同人口州郡选拔的比例,至此举孝廉成为定制。
儒家重“忠”“孝”,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是儒家评价个人的必要标准。
“孝廉”正符合儒家思想对人才的要求。
被举之人,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经书的儒生。
自武帝起,察举成为入仕的清流正途。
儒家仁义、德治的治国理念是以德为贤人才观的来源。
武帝元光元年策贤良制曰:“盖闻虞舜之时,游於岩廊之上,垂拱无为,而天下太平。
周文王至於日昃不暇食,而宇内亦治。
”[5]P212元光五年策贤良制曰:“盖闻上古至治,画衣冠,异章服而民不犯。
”两篇制诏时隔五年,起首两句均由上古圣王着笔,勾画上古治世图景,表达出对上古时期天下大治的向往。
上古不用严刑峻法,就可使人民安定,无非是道德教化的作用。
尧舜是儒家圣君的典范,武帝倾慕上古,实际是对儒术的认可。
在元朔元年冬的求贤诏中,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的写法:“夫本仁祖义,褒德禄贤,劝善刑暴,五帝、三王所由昌也...故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稽参政事,祈进民心,深诏执事,兴廉举孝,庶几成风,绍休圣绪。
夫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三人并行,厥有我师。
”诏书中写到上古治世的根本原因是仁和义,也即儒家道德的核心品质。
“旅耆老,复孝敬,选豪俊,讲文学”正是儒家提倡的做人做学问的关键;“三人行,必有我师”则反映了儒家尊师重教、虚心谦逊观念。
三、“浮新”到“弘奥”文风的转接《文心雕龙》诏策篇中对汉代前期诏书的文风有过这样的评价:“观文景以前,诏体浮新;武帝崇儒,选言弘奥。
”[6]P302文帝、景帝之前,不用儒生,所做诏书大多内容浮泛杂乱。
汉武帝后独尊儒术,他启用大批儒生任职中朝机构,参与到诏书拟制中来,促使诏书文风宏伟深奥。
文景以前,国家各项事业处于休整恢复状态,各项制度处于重建完善之中,人才的匮乏也给诏书的写作质量带来挑战。
武帝以后,汉朝综合国力大大提升,雄踞东方。
教育的发达、充沛的人才资源以及恢弘的大国气度也使得诏书中有了雄伟气象、日月光华。
对比这两个时期的求贤诏,同样可以看出以上特色。
浮新文风是各派思想繁杂交融的结果。
汉高祖刘邦及其统治集团出身布衣,少读诗书,又不任儒生,从而决定了其求贤诏书的风格是径情直叙,直白质朴的。
如高祖十一年二月发布的《求贤诏》:……贤人已与我共平之矣,而不与吾共安利之,可乎?贤士大夫有肯从我游者,吾能尊显之。
布告天下,使明知朕意。
御史大夫昌下相国,相国酂侯下诸侯王,御史中执法下郡守,其有意称明德者,必身劝,为之驾,遣诣相国府,署行、义、年。
有而弗言,觉,免。
年老癃病,勿遣。
这篇求贤诏明白晓畅的告诉天下贤人为皇帝出力的好处是得到尊贵的地位,有发现贤达之人要请到相国府,马车伺候等等,语言十分质朴。
尾句更是直接喊出“衰老残废有病的人,不要送来”从中也能很显然地看出儒家学说并未得到刘邦的认同,刘邦选才以实用为标准。
这和汉武帝崇儒之后诏书的典雅含蓄文风和尊老仁爱思想有着天壤之别。
文帝景帝崇黄老,兼法术,所作求贤诏没有形成写作套路,也不引经据典,大多不加修饰,不事声华,就事论事。
弘奥文风是求贤诏中大量用经的结果。
综观西汉前期求贤诏,可以看出汉武帝之前,包括高祖、惠帝、文景帝的求贤诏中没有用经的习惯,而汉武帝之后求贤诏中大量广泛引用儒家经典,如汉武帝元光元年策贤良制曰:“当虞氏之乐,莫盛于《韶》,于周莫盛于《勺》。
”又如:“《诗》不云乎‘嗟尔君子,毋常安息,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儒学经典充实了求贤诏的内容,从而使武帝的求贤诏书如日月照耀的光辉,如和风细雨的滋润,又有如重叠霹雳的声威。
这正是汉武帝治国方略的反映,也是其贤人政治的思想根源。
而“儒学化”诏书也对儒学的传播提供了上层通道,使得儒学更快速更广泛地传播。
参考文献:[1][汉]司马迁:《史记》卷一百二十一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吉林:延边人民出版社,1995.[2][汉]班固:《汉书》宣帝纪.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3]姬汝茂:《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北京:线装书局,2009.[4]钱玉林主编:《中华古代文化辞典》.山东:齐鲁书社,1996.[5][汉]董仲舒:《董子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