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高三地理一轮知识点
高三地理一轮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与运动是地理学的基础,高三学生需要掌握地球的赤道半径、极半径、平均半径以及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特点。
自转导致昼夜更替,公转引起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图是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学生应了解地图的比例尺、地图投影、地图符号等基本概念,并能通过地图解读地理现象。
二、自然地理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大气、水文、地貌、生物等要素。
在大气部分,学生需要理解气候类型、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水文部分要掌握水循环的过程、河流的特征和湖泊的分类。
地貌部分则涉及地壳运动、岩石分类、地形的形成等。
生物地理则关注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三、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关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人类社会的地理现象。
城市化、人口分布、文化扩散、经济全球化等都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了解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城市功能区的划分、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工业布局因素等。
四、地理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
遥感、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在地理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学生应掌握这些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获取和处理地理信息。
五、区域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地理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学生需要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原则和策略,掌握不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实践案例。
此外,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也是该部分的重要内容。
六、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实践活动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通过实地考察、地图制作、模拟实验等活动,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到各种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其地理实践能力。
七、地理试题分析高考地理试题涵盖了上述所有知识点,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和论述题等。
学生应通过分析历年高考试题,了解考试趋势和命题特点,掌握答题技巧和策略。
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复习和备考,提高考试成绩。
高考第一轮复习区域可持续发展1-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2020/12/18
16
2.以下土地利用类型中,其面积前后期变化能反映流域生态状况由退化趋于好转的是( ) ①林地 ②灌丛草地 ③建设用地 ④裸岩地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2020/12/18
17
【对点演练】 下图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城市及其郊区工业布局变化图,读图回答
资料书
1.图中A地早期是我国重要商品粮棉油基地,中期当地改种蔬菜、瓜果、花卉,现在成为市区。导致A 地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主要原因正确的是( ) ①早期到中期:农业科技的发展②早期到中期:市场需求的增加 ③中期到现在:城市化的发展 ④中期到现在:传统工业的发展
自然原因是
A.夏季洪水多发 B.夏季高温潮湿
2020/12/18
C.冬季降雪量大 D.冬季光照时间短
23
7 .乙地采取此类建筑形式可能考虑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
A.降水
B.光照
C.地形
D.台风
2020/12/18
24
读图,完成问题
8.目前我国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是
A.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B.工业化阶段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2. 下列叙述与安徽省南部地域文化特征相符的是 A. 敬奉妈祖,盛行妈祖文化 B. 农业以种植茶、竹等为特色 C. 评剧、秦腔为传统地方戏曲 D. 泥草房和吊脚楼是传统民居
2020/12/18
10
【考点2】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以长江中下游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例)
2. 区域的特点
① 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整体性、差异性、 层次性、可变性)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 和边界;
② 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 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经典打印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讲义(经典打印版)高考考纲: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开展效果及其发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管理维护措施。
一、水土流失1.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发生的影响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
降水越多且集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腐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地形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
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动摇,越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现象植被与掩盖水平有关。
植被掩盖率越低,增添降雨和径流的才干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土壤与土质的疏密水平关系亲密。
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1)自然缘由:黄土高原天文位置特殊,具有过渡性,生态环境比拟软弱;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腐蚀;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祸频繁。
(2)人为缘由(主要缘由) 根源:消费力水平低,人口增长迅速,人地矛盾突出。
①不合理的土地应用:轮荒、开矿、工程树立→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②破坏植被:农业拓荒、营建宫殿、伐木烧薪、战争→植被掩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3.水土流失危害: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营养流失,耕地质量下降,招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使少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少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要挟着两岸地域人民的生命财富平安。
③形成外地生态环境好转,直接或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祸的发作。
4.水土流失的管理措施(1)工程措施:保塬、固沟、护坡。
①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建防护林等——〝固沟工程〞;②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③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鼎力营建护林网——〝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迷信施肥、选育劣种、地膜掩盖、轮作套种、喷灌和滴灌技术。
(3)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植被掩盖率是管理水土流失的基本措施之一。
二、荒漠化1.含义:发作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一些半湿润地域的一种土地退步现象。
3.4.1环境问题 1
3.4.1环境问题1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网络体系总览
●考点目标定位
1.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2.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3.人地关系的演变。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第一讲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原因
●知识梳理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一方面,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的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消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环境污染表现为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生态破坏表现为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碱化、水源枯竭、森林减少、物种减少等。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可持续发展 1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可持续发展●知识梳理 一、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人类文明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崇拜自然。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的关系。
(2)改造自然。
步入农业文明,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3)征服自然。
18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先后走上了工业化道路,科学和技术突飞猛进,人类试图成 为自然界的主宰,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谋求人地协调。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到,不能再走传统的以高消费、单 纯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为特征的发展道路,必须寻求一条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互协 调的道路。
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1.它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其内涵概括起来有三点:生态持续发 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
2.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3.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 认识、愿意接受并积极参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从观念走向实践,应做到:①实行清洁生产。
②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③选购带环境标志的 产品。
环境标志表明该产品在生产、使用和处理、处置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要求;与同类产品相比, 具有低毒少害、节约资源等优点。
思考讨论在历史时期,造成我国生态环境退化的人为原因有哪些?提示:①大兴土木,如宫殿、陵墓的修建;②鼓励生育的政策,新增人口靠开荒和垦田来养活;③战 乱。
三、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中国走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庞大的人口压力。
②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2.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思考讨论我国地大物博,为何还说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提示:我国自然资源种类多、总量大、类型齐全,但由于庞大的人口压力和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加 上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落后,使得我国的资源利用率低,长期存在资源的相对短缺。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教案-人教版高三全册地理教案
图1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第2课时:环境问题 【设计思路】环境问题是当代人类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习这部分知识,对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复习思路一是引导学生对考点知识进行梳理与拓展,复习时要结合区域图和图表资料,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成因。
二是建构“环境问题”知识框架,学会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
三是进行典型例题的解题训练和解题方法归纳。
【知识构建】考试说明关于本课的具体要求是: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其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
【教学目标】1.列表比较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常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锐减、酸雨等)的成因、危害、分布及治理措施。
2.通过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查漏补缺、巩固知识,积极地在头脑中建模。
3.利用近几年某某大市调研试题中的典型试题进行解题训练,通过对典型习题的练习,熟悉因果关系框图的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
【重难点分析】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区域图或某一环境事件,解决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1.教学重点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常见环境问题(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锐减、酸雨等)的成因、危害、分布及治理措施。
2.教学难点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归纳解答有关环境问题试题的基本思路。
【课前准备】结合《考试说明》,阅读教材,把握主干知识,构建专题内的知识体系。
结合导学案,进行适当的课前训练,记录有疑问的知识点,尽量分清题目训练中出错的原因。
【课堂活动设计】考点诠解1: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一、环境问题表现探究活动1:阅读表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多种多样,类型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不同类型的环境问题很难截然分开,同一环境问题又可能分属不同类型。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 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
高考地理第一轮复习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单元测试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9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是人口再生产模式简略示意图,回答1~2题。
1.引起Y时期人口出生率波动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增长与衰退周期性波动B.全球气候冷暖周期性波动C.国家人口政策的周期性波动D.全球传染性疾病传播的周期性爆发2.X时期社会刚处在()A.由畜牧业向定居农业转变B.由农业向手工业转变C.由农业向传统工业转变D.由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读甲、乙两地人口的抽样调查表(每1万人中各年龄段人数及死亡率统计),据此回答3—4题。
年龄0—14岁15—59岁60岁以上总计甲人口数(人)2000 6500 1500 10000死亡率(%)0.6 0.6 2.5 0.885人口数(人)3500 6000 500 10000 乙死亡率(%)0.8 0.7 2.2 0.81 3.下列说法与表格数据相符的是()A.甲地表示发展中国家,乙地表示发达国家B.各年龄组死亡率甲小于乙,因此死亡总人口数也是甲小于乙C.发展中国家的死亡率高于发达国家D.甲组人口死亡率偏高一些,主要原因是甲组老年人口比例高4.近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明显加快,其主要原因是()A.经济迅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提高B.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和生活水平提高C.平均寿命延长和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D.环境质量改善和人口素质提高下图表示除南极洲外的六大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
读图回答5~7题。
5.人口增长最快的大洲是()A.a B.b C.c D.f6.e大洲的人口问题主要表现在()A.人口增长过快,人均资源不足B.人口素质低,缺乏环保意识C.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D.女性比例小,人口生育率低7.b、d两洲之间的分界线是()A.直布罗陀海峡B.白令海峡C.苏伊士运河D.巴拿马运河读人口变动示意图,回答8~9题。
8.如果图中a~d表示不同的国家,则下面几组排列中,最有可能的是()A.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国、埃塞俄比亚B.中国、埃及、巴西、新西兰C.美国、日本、丹麦、加拿大D.印度、尼日利亚、南非、英国9.如果图中各点表示人口变化,符合发达国家大城市中心地区人口变化规律的是()A.a中国的某某B.b美国的华盛顿C.d埃及的开罗D.e法国的巴黎甲、乙、丙是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10~12题。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一. 本周教学内容:人口与环境二. 重点、难点:(一)重点1. 环境人口容量2. 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与环境的关系3.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二)难点分析、判读各种图表资料,说明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 复习要点:(一)人口再生产1. 人口再生产类型及其转变(1)定义:人口内部的这种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不断出生,世代更替的过程。
(2)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影响因素: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3)人口再生产类型原始型:高高低传统型:高高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低低高完成现代型的转变应是出生率的下降2. 分布世界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过渡型向现代型转变(1)发达国家:现代型(2)发展中国家:过渡型但内部也有差异(二)人口数量与环境1. 人口数量变化: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我们主要考虑的因素人口的机械增长(人口的迁移)2.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生育率(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人数之比)决定出生率死亡率(1)环境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自然因素影响是极小(2)环境因素对死亡率的影响:社会因素主要;自然因素也明显气候、水、土壤、自然灾害(直接、间接)影响生病率和死亡率。
环境污染:造成死亡率上升3. 人类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增长不是环境污染的唯一决定因素,但很重要(三)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1. 概念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到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和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2. 影响因素(1)资源是首要因素:资源多,环境人口容量就大(2)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是重要因素。
科技发展水平高,获取资源多,环境人口容量就大地区开放程度大,环境人口容量就小消费水平高环境人口容量就小3. 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土地资源)(1)环境人口容量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不确定性:现有资源总数不确定,科技发展水平的变化,人口消费水平变化相对确定性:(一定历史条件)资源的基础和潜力相对稳定,假定技术水平人口消费水平变化不大(2)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通常把一种或某几种资源能供养的人口数,作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课件)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公平性
持续方性法技巧
共同性
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 、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 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 之间的公平
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 ,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 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 环境承载力之内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基础检验
6.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1)消除贫困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2)发展 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 调 节能减排 、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3)提倡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
绿色低碳 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8月受副热带高压(伏旱天气)影响,高温、干旱缺水会导致小龙虾死亡。
(3)结合材料,简述在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渠和设置防逃装置的作用。
我国“稻虾共作"集中于长江中下游地
区,开挖环形沟渠可以在伏旱时节使
养虾稻田保持相对高的水位区域内河
网密布,防洪堤坝众多,设置防逃装
置可以保护防洪堤坝。
基础检验
情境导学
知识归纳
真题演练
1.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1)人为原因 目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主要从两方面分析:人类掠夺自然 资源和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2)自然原因
自然原因
具体分析
地形条件
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
逆温条件
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口与环境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与环境●网络体系总览●考点目标定位1.人口再生产四种类型及特征、原因。
2.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3.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及估计。
4.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5.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我国人口国情现状及改革开放以来人口流动的特点。
●知识梳理一、人口再生产类型人口再生产类型是由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决定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各类型特征是:思考讨论人口再生产的转型,为什么是从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提示:人口再生产类型,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
从人口增长的整个过程来看,总体上应该是出生率高于死亡率(当然个别时段可能死亡率暂时高于出生率)。
否则,全球人口不会达到如今的60亿之多。
从人口的数量变化角度来看,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而不断完善。
具体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逐渐减少,人类营养水平不断提高,作为生命保障的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了人类死亡率的下降。
从分析人口统计数字的角度看,由于数字分析时实际并没有直接看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看到的是出生率、死亡率的变化。
而死亡率的下降,隐性地反映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因而在分析人口统计数字时,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也是首先由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
当人口死亡率下降趋势稳定后,人类的生育观念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自发(如西欧、北美)或靠政府的自觉措施(如中国)而产生变化。
人们从追求养儿女防老转向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追求社会文明道德的发展,追求自我精神的发展;生育行为从早生多育转变为晚婚少育,从而造成生育率的下降,最终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二、人口与环境1.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要求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其中了解人口数量是如何受环境影响的,了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多少越来越以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为主。
2025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知识清单专题13 人口与地理环境
专题13 人口与地理环境内容速览►高考考情·速览(三年考情分析)►知识体系·构建(思维导图建构)►基础知识·清单(3大知识点)●人口分布●人口容量●人口迁移►关键能力·拓展(4个能力点)能力点一人口增长能力点二人口统计图判读能力点三人口结构与人口问题能力点四常见人口专业名词►素养提升·训练(模拟+真题)知识点三年考情具体考点人口分布2022上海、2023海南、2023浙江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容量人口迁移2024湖南、2024广西、2023辽宁、2023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影响海南、2023山东、2023浙江、2022重庆、2022江苏►核心概念人口分布、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人口迁移、人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常住人口、户籍人口、人口问题1.世界人口分布(1)分布特点:很不均匀。
(2)从全球来看按半球主要居住在北半球按纬度集中在北纬10°~50°范围内按距离海洋远近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离海岸200千米以内的沿海地区按海拔近80%的人口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平地区(3)从区域来看按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欧洲西部、北美东部按大洲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5%按国家截至2018年年底,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中国、印度、美国等13个国家2.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原因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自然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各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下表所示:自然因素人口分布案例地形平原和低地工农业生产大多集中在平原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地区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高山和高原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较稀疏气候气温北半球温带地区适宜农业生产和人类居住,80%的人口分布于这一地带热带干旱地区,人口集中分布在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的高原、山地地区降水主要通过植被间接影响人口分布,不同植被带的农业、人口分布不同。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1
黄冈中学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请将每小题的正确答案填入答题卡内。
)1.关于环境问题分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城市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B.在广大的乡村地区,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c.从全球看,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展中国家严重D.有些环境问题不只影响某一个国家或地区,而且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甚至全球2.下列现象中,有哪些可能导致环境问题的产生 ( )A.我国的植树造林 B.大量捕杀藏羚羊c.建立自然保护区 D.退田还湖3.下列不属于在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的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赢得了政治上的独立B.发展中国家积极发展民族经济c.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事业不断进步D.发展中国家自然条件比发达国家好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目前,发达国家人口越来越少,发展中国家人口越来越多B.由于努力控制人口数量,现在全球人口总数呈下降趋势c.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劳动力问题将会得到彻底解决D.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中,已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现象5.对图8-1结构关系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回收废气SO2制硫酸,减少空气污染B.该模式可大幅度降低电能消耗,符合可持续发展c.冷却水含有有害物质D.炼焦厂废气不回收,浪费资源并污染环境6.大型水电工程对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A.明显减少河流的年径流量B.显著增加河流泥沙的下泄量c.降低库区地下水位D.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7.当前我国土地利用中的核心问题是 ( )A.加紧开荒,以解决耕地不足的问题B.填海造陆,扩大土地面积c.围湖造田,增加耕地D.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8.目前,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 ( )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B.严重的环境问题c.庞大的人口数量D.不利的外部环境9.下列做法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垃圾分类投放,研制在自然状态下可分解的包装袋c.自备菜篮子或布袋购物D.使用无磷洗衣粉10.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最尖锐的时期是 ( )A.自然经济时期 B.采猎文明时期c.农业文明时期 D.工业文明时期11.下列属于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的有 ( )A.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B.世界各国共同开发热带雨林c.国际合作解决大气污染问题D.人类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12.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根本区别在于 ( )A.粮食产量高B.种植业比重下降,而林、牧业发达c.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有机结合D.机械化、电气化水平高13.展望未来,人类对地球发展前景充满信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 ( )①深化人类的环境意识并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②进一步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开放③进一步加强发达国家的工业产品出口④进一步加强全球范围的技术、资金协作⑤加快全球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⑥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⑦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及免除债务⑧建立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A.①②④⑧ B.⑤⑥⑦⑧c.①③④⑥⑧ D.①④⑥⑦⑧14.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 ( )A.盛世滋丁,永不加赋 B.封山育林、永不砍伐c.斩伐养长,不失其时 D.竭泽而渔,围湖造田为保护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地区草地生态系统,我国第一个大规模退牧还草工程日前开始实施,今后5年间这三条河的源头地区已退化的1.5亿亩天然草场将借助这项工程得以休养生息。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6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知识体系】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概念分类-宇宙环境、大气环境、海洋环境、陆地环境、城市环境 与人类社会关系概念:两个方面 表现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差异 地域性全球性 大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国际性河流的水污染、海洋污染、热带雨林的破坏 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本质(核心):发展(人类经济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 节约能源 清洁生产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加强环境立法 参加国际协作二、可持续发展 崇拜自然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概念生态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目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改变生产方式实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 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标志 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必然性的选择 《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可持续―人口政策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环境治理【复习建议】本专题与人口问题、资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之一,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历年高考题中都有所体现。
因此,在本专题的复习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除加强主干知识与思维方法的整合外,还要注意密切联系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重大环境问题和环环境问题分布特点 环境观念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 产生原因概念内涵庞大的人口压力 中国可持续发展实例 国土整治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防治途径环境内涵 遵循原则 走向实践深刻的环境危机境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等。
2.加强区域性环境问题的复习,分析产生的主要原因及相应的解决措施。
具体可利用中国国土整治中有关生态破坏及整治的案例进行。
3.对本专题中能够体现地理科学研究时代性的课题,如环境问题与国家安全、环境问题与外交、环境问题与国际贸易等有关事例,要让学生注意搜集有关事例材料,并了解其产生的背景。
【重点、难点知识整合】1.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可运用综合思维、立障设疑,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⑴图中内圆和内、外圆之间的空间分别代表什么?(内圆表示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内、外圆之间的空间分别表示人类社会周围的环境)⑵箭头①、②的含义是怎样的?(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⑶箭头③、④代表什么?(代表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⑷箭头⑤、⑥表示什么含义?(指人类通过消费活动和生产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可持续发展(25张)
②公平的观念 同代人之间 代际之间
物种之间
地区之间
公平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可持续发展(共25张PPT)
③环境的观念
合理开发和利用 ——自然资源
保持适度规模 ————人口 处理好关系 ——经济与环境
经济活动 社会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可持续发展(共25张PPT)
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 承载能力之内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可持续发展(共25张PPT)
可持续发展
健康的经济发展 应建立在生态可 持续能力、社会 公正和人民积极 参与自身发展的 基础上。
活动 (P100): ①③⑤——生态可持续能力(持续性观念) ②——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权利的观念)
④——社会公正(公平的观念)
3.基本内涵
①发展的观念
鼓励经济发展。没 有经济的可持续发 展,不可能消除贫 困,也谈不上可持 续发展。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可持续发展(共25张PPT)
一、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 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 成危害的发展。
1.核心思想
健康的经济 发展应建立 在生态可持 续能力、社 会公正和人 民积极参与 自身发展的 基础上。
2.追求的目标
既要使人类的各 种需要得到满足, 个人得到充分发 展,又要保护资 源和生态环境, 不对后代人的生 存和发展构成威 胁
•
4.联觉现象对于人类认知和意识行为 的研究 ,具有 特殊意 义。许 多专家 指出, 联觉现 象的研 究为找 到比喻 和语言 能力的 神经学 基础打 开了大 门。一 些针对 联觉现 象的研 究提出 ,使声 音和物 体形状 之间建 立联系 的能力 可以成 为语言 和抽象 思维发 展的一 粒种子 。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新人教版) 第2部分 第5章 课时6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课时62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1)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改变发展观念,协调日渐紧张的人地关系。
(2)可持续发展①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
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③基本原则原则内容要求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人类的发展不应危及其他物种的生存;各国有权根据需要开发本国资源,并确保不对其他国家的环境造成损害;人类需要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 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人类应做到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保持合理的人口规模,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共同性原则世界各国共同参与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任务,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国际合作;对于全球共有的资源,需要在尊重各国主权和利益的基础上,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1.“可持续”和“发展”不分家“可持续”和“发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发展”是这个统一体的核心和最终目的,“可持续”是发展的最佳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展。
任何片面强调“发展”或片面强调“可持续”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2.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侧重点公平性——人人平等,万物均衡,侧重的是“权利”。
持续性——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侧重的是“发展”。
共同性——天下兴亡,人人有责,侧重的是“义务”。
2.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实现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方式的深刻变革。
(2)具体实践①消除贫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目标。
②发展绿色经济,追求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包容三方面的平衡,强调节能减排、资源高效利用和社会公平。
③提倡可持续消费,旨在通过每个人负责任的行为,建立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地理高考第一轮单元复习人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考纲要求一、人口与环境(1)人口的增长和分布世界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的分布。
中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
中国的人口政策。
(2)人口数量与环境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3)人口素质与环境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人口的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4)人口迁移与环境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中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二、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的防治。
中国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2)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演进。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重点难点分析一、学习本节要理解关于人口的几个问题: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人口的发展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同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和延缓作用。
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的发展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同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因为当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生产互成比例协调发展时,人口增长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两种生产互不协调时,则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人口偏多或偏少,对社会发展都有延缓作用。
2.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当一个国家60岁及6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65岁以上人口所占比重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称为老年型的国家,这样的社会称为老年型的社会。
人口老龄化趋势本质上是一种进步现象,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也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人口过度老化会造成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由于老年人越来越多,社会用于老年人口的财政支出日益增加,这就挤占掉一部分本来可用于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的费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老年人本身的生活保障问题、医疗保健问题、精神孤独问题,都会形成各种社会问题。
人口老化影响社会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人口老化必然导致劳动力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企业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要求,也不利于进行职业上和地理上的转移;老年人口增多,由于收入相对降低,提供积累率不高,也会使消费结构不变及经济停滞。
3.学习人口迁移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1)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作人口迁移,只有其中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变化的运行,才能被当作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要有别于旅游、购物、出差等活动。
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工的季节性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2)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的距离”,这一点教材已用图表示出来,同学们应注意看图下文字。
4.中国的人口问题中国的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在西部大开发中、三峡建设中等重要经济建设项目中如何正确处理人地矛盾成为考查的热点问题二、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及形成原因1.当前全球性最紧迫的环境问题可归纳为六大问题:①人口增长或人口膨胀问题。
②全球性气候变迁问题。
③大气污染问题。
④遗传学方面的变化,有些动植物种类灭绝。
⑤土地贫瘠化问题。
⑥生态平衡失调问题。
以上六大问题在热带雨林区、干旱地区、温带地区、海洋中表现比较严重。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着重从三方面学习:①地域性(城市与乡村)环境问题的不同特点。
②国家间越境污染(发达国家将污染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出现环境问题的不同特点。
③全球性(大气运动和国际性河流的传送)。
4.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①人口压力客观上,地球确实存在一个对人口的可容量(承载量)问题。
这主要是由人类生活离不开的水、空气、能源、矿产、土地、食物和生存空间等物质条件来决定的。
②资源不合理利用资源不合理地利用造成了地球上自然资源的短缺。
所谓不合理利用可从三方面去理解:一是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导致某些资源枯竭。
二是为了暂时满足人类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掠夺式地开采。
三是只顾高消费,挥霍无度,浪费资源。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依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让我们来分析说明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的道理经济的增长仅仅表示人们的货币收入增加,它不能保证人们的生活有了实质性的改善。
也许住房面积扩大了,便失去了蓝天、绿地、清新的空气和舒适的环境。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只涉及经济总量或人均数量,它不能表示财富的分配状况。
因为贫富的两极分化仍很严重。
今天,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经济的发展更加重视在社会、文化、伦理道理和环境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同时,经济的发展还要体现在社会上公平合理的分配。
又比如,发展中国家大量输出农矿产品(初级产品),表面上看来,该国经济收入增多了,实质上却反映了该国加工工业不发达,把宝贵资源廉价出售,而使该国经济受到了损失。
三、注意地理统计图表在这部分试题中的应用本部分中地理图表出现的频率相对要高一些,所以在学习时要适当重视图表的分析判读,深入理解地理图表在地理信息表达上的重要作用。
同时,还应掌握绘制图表的一般方法,能够把数据资料用图表形式表示出来,尤其要注意图表绘制中的细节问题:坐标轴、图例的标注等。
范例分析[例题1]下图是“世界人口增长图”,读后回答(1)1920年前后相比较,世界人口的增长发生的变化是: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
(2)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同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相比较,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带来的不良后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1)在产生革命以前,由于生产力很低,世界人口发展缓慢。
产业革命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口发展的速度加快,特别是二战以后,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发展很快,人口迅猛增长。
(2)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亚非拉人口增长迅速,欧、北美人口增长趋缓。
(3)发达国家人口增长速度在近代明显趋缓,造成老龄人口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人口老年化现象严重。
答案:(1)①1920年前,世界人口增长缓慢②1920年后,世界人口增长快;(2)增长很快由于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下降(3)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缺乏劳动力,影响经济的发展。
[例题2]下图是“20世纪世界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相关示意图”,回答问题:(1)20世纪以来人口、资源、环境三者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变化对人类造成的威胁是_________。
(2)人类必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才可做到既能不断满足人类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又能_____;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是①————②————并开展国际合作。
分析:(1)20世纪以来人口和环境污染在迅速地增长,而可利用的资源在迅速减少,这是由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不合理,人为原因对环境资源的破坏造成的。
(2)要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两者的统一,就是要研究人类的发展方向问题。
首先要读懂图意,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的数量从1900—2000年是迅速地增长,而环境污染的曲线也是迅速地增长,资源的数量是在不断地下降,说明出现了环境和资源问题。
接下来论述环境污染和资源下降所产生的后果,以及如何使人类、资源、环境协调统一。
答案:(1)人口剧增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加剧环境承载量受到的压力过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有失去平衡的危险;(2)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搞好国土整治。
[(2)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主要由__________平原向__________方的________流域和_______流域扩散。
(3)简要分析造成以上迁移的原因。
(4)比较我国古代的人口迁移和新中国建立后的人口迁移有什么不同,各有什么作用?点拨:西汉时,我国南方人口2470685户,占全国人口数的19.8%,我国北方人口 9985785户,占全国人口数的80.2%;主要原因是北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发校早,当时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北方。
后来人口频繁地迁移,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南方经济发展,物质丰富,吸引了人口不断迁入。
引起我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
新中国建立后的人口迁移是国家有计划组织各类人员由内地迁往西部和边疆,支援西部和边疆建设。
答案:(1)北 北方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开发较早,自然条件较好,有利于从串火耕生产,政治和经济中心在北方 (2)黄河中下游 南 长江 珠江 (3)两晋南北朝时,为躲避战乱,此方人大量南迁,唐末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使北方战乱不绝,出现北方人南迁的高潮,使北宋时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同下面是四个国家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可能出现人口就业压力加大的国家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2.今后可能出现劳动力不足的国家是 ( ) A .①B .②C .③D .④3.最近曾有战争发生的国家是 ( )A .①B .②C .③D .④读某地区人口分布示意图,回答4—7题 4.此图说明该地区 ( ) A .城市化水平高B .城市人口为2500万C .大经10%的人口在郊外居住D .人口密度较大5.该图所示的城乡人口比例,比较符合下列国家中的 () A .美国B .英国C .巴西D .印度6.形成上述国家这种人口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 A .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 .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 .城市经济发展需要大量劳动力D .居民生活以消费动物性食品为主7.图示人口状况可能产生的问题是 ( )①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挤②农村劳动力减少,农业产值下降 ③城市住房困难,失业人口增加④农村人口增长减缓,出现负增长0 5 10 15 20 25 30(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人类社会和环境相关模式图完成8—10题。
8.和图中A、B、C、D箭头表示的意义相匹配的内容是()①铁矿石、水产品②煤渣、污水③酸雨和光化学烟雾④植树造林和废物利用A.A①、B②、C③、D④B.A①、B②、C④、D③C.A②、B①、C③、D④D.A②、B①、C④、D③9.人类社会和环境的关系不是()A.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越深刻B.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对环境的影响越小C.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多,对环境的影响越大D.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积的10.下列事实能够反映人类文化素质提高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是()A.东北林区采取皆伐方式提高生产效率B.南方低山丘陵区广泛修筑梯田C.黄淮海平原低湿地挖渠排水D.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还草11.垃圾已成为城市又一个突出的环境问题。
目前,城市周边地区的垃圾堆越来越多,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周围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