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 14、后赤壁赋》4
课程名称:《后赤壁赋》第二课时授课年级:高二级参赛科目:语文作者:王琼地市:揭阳市单位:普宁第二中学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字词如诸、焉、乎、休以及“已而”、“如…何”等常见短语及文言句式。
2培养学生文言文翻译(推断)的基本能力。
3引导学生如何读懂读通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初步体会经典之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把握苏轼情感变化的原因,体会苏轼“由儒入道”的心路历程,尝试解读苏轼思想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明白既要奋发有为,又要遵循规律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对比鉴赏和品读分析,提高学生阅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一、导入:诵读苏轼的经典名句:苏轼是我们的老朋友,有许多苏子的诗歌是耳熟能详,信手拈来的。
看山时:“横看成岭竖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赏月时:“人有悲欢离合,月有盈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感慨于天地之大,个人的渺小时:“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感叹岁月无情,英雄消逝时:“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甚至是夏天的一颗荔枝,都可以让我们想起苏轼与岭南的一段缘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苏轼的文才让我们折服,其诗其文就是一座宝库。
若想要真正读懂苏轼的作品,我们必须要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进他被贬黄州时那一段苦痛而伟大的时光。
今天就让我们共读《后赤壁赋》,借此文看能不能让我们更加了解苏轼这位既陌生又熟悉的老朋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苏轼游览赤壁,得画意、诗情和哲理,尽兴而归。
三个月后他再游赤壁,已是初冬季节。
这次再游,赤壁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苏轼是否又能“极乎游之乐”呢?请同学们有感情有节奏地诵读全文。
二、寻情感变化,悟苏子思想1、复游赤壁,作者发现眼前的赤壁与三个月前的赤壁有什么不同?这引起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变化?明确:七月初秋月夜的赤壁水位高,江水浩瀚,风清露白,明月皎洁十月冬夜赤壁的水位低,景象凄清寂寥,险峻峭拔,连明月都有了疏离感作者不由得感慨:“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粤教版-语文-高二-高中语文 4.14《后赤壁赋》 翻译及练习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
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12、下列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攀栖鹘之危巢正襟危坐而问客曰B.适有孤鹤,横江东来适千里者,三月聚粮C.今者薄暮为夫婿所薄D.履巉岩,披蒙茸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答案:D.危,前句是“高”,后句,危坐即端坐。
适,前句是“刚好,恰好”,后句为动词“到”。
薄,前句为“接近”,后句为“轻视”。
披,都是“分开”义。
13、下列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既无伯叔,终鲜兄弟B.顾安所得酒乎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C.凛乎其不可留也自今以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D.以待子不时之须以愚辞歌愚溪答案:B.既,前句表“已经”,后句是连词。
顾,都表转折。
其,前句为代词,后句语气副词。
以,前句连词,后句介词。
14、下面是关于《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比较,说法有误的一组是.A.前赋写江上秋月,景色宁静清爽;后赋写江岸冬景,境界寥落幽峭。
粤教版-语文-高二唐宋散文选读学案 第四单元第14课后赤壁赋
第14课 后赤壁赋1.通假字(1)以待子不时之须.同________,________。
(2)反.而登舟 同________,________。
(3)俛.而不答 同________,________。
2.古今异义(1)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词多义(1)顾⎩⎪⎨⎪⎧ 顾.安所得酒乎: 道士顾.笑: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四顾.寂寥: (2)危⎩⎨⎧攀栖鹘之危.巢: 危.言危行: 秋日荒凉石兽危.: (3)适⎩⎨⎧ 适.有孤鹤: 舟行适.临汝:4.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行歌.相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予乃摄衣而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掠予舟而西.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名词作状语横江东.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意动用法顾而乐.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言句式(1)草木震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待子不时之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步自雪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翻译下列句子(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学案:后赤壁赋含答案
后赤壁赋导学案整体探究1.在游赤壁的过程中,作者为什么由最初的“乐”转向悲叹与沉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季节不同,景物相异。
(客观环境让人触景生情)景物色彩由明朗清丽、平静悠远转为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景物的阴森恐怖让苏轼联想到自己生活的政治环境,没有出路的前途。
截然不同的景物也使作者对世事转瞬变迁感慨不已。
从而联想到自己一生大起大落,顷刻间经历了由地方长官到阶下囚的异变。
(2)他只身一人登山,无友人相伴。
(主观的精神寂寞)此时此刻的孤寂与下狱乌台、贬谪黄州前后险恶困窘、孤立无援的处境何其相似——精神上的孤苦无告。
独游的豪兴变为激越的悲哀,无法抑制。
2.鹤的象征意义以及作者写梦见道士化鹤的这一情节暗示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鹤的象征义:鹤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
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
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作者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作者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
此时孤鹤、道士、作者已经三位一体。
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
3.如何理解作者在梦见道士化鹤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
“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
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4.试从写景、抒情两方面比较《赤壁赋》与《后赤壁赋》的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赤壁赋》描绘了月夜的美好景色,清风、明月、江水等自然景观,引发了作者和朋友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感慨;由这些景观联想到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由衷感慨“而今安在哉”,揭示了人生短促而无常之悲;自己与英雄相比更显渺小,从而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最后以“变”与“不变”的辩证法求得精神上的解脱,达到豁达超脱的境界。
粤教版-语文-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习题 第14课后赤壁赋
第14课后赤壁赋在那片冷风凄雨之中,在那条崎岖难行的泥泞道路上,有这样一位老者,他脚穿着芒鞋,手拄着竹杖,阵阵的凉风吹过他苍白的发梢,冰冷的雨滴打落在他瘦弱的身躯上,而他却浑然不觉,依然悠然吟啸,缓步徐行。
在那个曾经烈火熊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的古赤壁前,有这样一位老者,他面对着滚滚而逝的江水,回想起古之英雄的种种过往,不禁从胸中倾泻出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壮美篇章,回首自己这风雨飘零的一生,他更是从心底翻涌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千古长叹!(选自百度文库)美字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须惜少年时。
赏美文苏轼就是一杯茶放一小撮瘦细的茶叶在白瓷杯中,一股滚烫的开水冲下去,茶叶在滚水中上下翻腾、盘旋,然后慢慢绽开细嫩的叶片,水也渐渐能笑出声来,请看苏轼的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四时春”表现出苏轼的欣喜之情,这可是在中原感受不到的;卢橘、杨梅南方水果让苏轼享了口福,但他最喜欢吃的是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呀。
“不辞长作岭南人”,岭南让苏轼有了家乡的感觉,没有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
“茶”仍然散发着“清香”,品味无穷。
苏轼是一杯茶,是一杯清茶。
(选自学科网,有删改)【课内挖掘】吟诗赴宴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
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
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
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
其余五人轰声叫好。
“我先来。
”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
“秦叔宝长安卖马。
”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
“苏子卿贝湖牧羊。
”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
“张翼德涿县卖肉。
”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
“关云长荆州刮骨。
”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
“诸葛亮隆中种菜。
”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
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2015-2016学年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第14课 后赤壁赋 学案 Word版含解析
◆14 后赤壁赋学会谅解谅解是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温和的细雨,能浇灭燃烧于人们心中的怒火。
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屡次为自己“挑刺”的魏征,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谅解,需要沟通。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
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谅解,需要忘却。
忘却,是谅解的良方。
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
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赏读: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2.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赏读:不因为贫穷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节,不因为地位、身份低下而改变一个人的志向。
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赏读:在狂风中才能看出草的坚韧,在乱世里方能显出忠臣的赤诚之心。
4.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气歌》赏读:到了没有退路的时候才能体现出人的气节,而这些表现出气节的人每一个都能名垂历史。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说课稿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说课稿一、引言《后赤壁赋》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品,被誉为文学的瑰宝。
它是南宋文学家文天祥所创作的一篇楚辞散文,以描绘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为主题,展现了赤壁之战背后的历史背景、英雄人物形象以及文人士大夫的情怀与理想。
本次说课的目的是通过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中的《后赤壁赋》这一篇经典文本,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作品的内涵和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二、教材分析本次课选择的教材是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其中包括了经典的唐宋时期的散文作品。
本书以粤教版独有的清晰编排和注释为特点,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资源。
本章所选文本是《后赤壁赋》,该文本是南宋文学家文天祥所创作的楚辞散文。
通过阅读这一篇经典文本,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背后的历史背景,从而开阔视野,加深对文学和历史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1.了解《后赤壁赋》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2.理解《后赤壁赋》中所描绘的赤壁之战的背景和情节。
3.分析《后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4.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背景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表达能力。
3.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3.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4.1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后赤壁赋》的创作背景和文学特点。
2.分析《后赤壁赋》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4.2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意义和内涵。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背景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在本节课开始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后赤壁赋》的相关图片或引用一些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典故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醒学生这是一篇很重要的文学作品。
高中语文《后赤壁赋》学案 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赤壁赋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学习理解本文“文赋”的文体特点及所运用的“赋”的表现手法(主客问答的行文结构、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2、能力目标:(1)、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2)、培养鉴赏古代散文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二预习方案(一)基本任务:1、生字注音壬戌(rén xū)酾酒(shī)桂棹(zhào)横槊(shuò)余音袅袅(niǎo)渔樵(qiáo)幽壑(hè)扁舟(piān)嫠妇(lí)匏樽(páo)愀然(qiǎo)蜉蝣(fú yóu)山川相缪(liáo)无尽藏(zàng)狼籍(jí)旌旗(jīng)舳舻千里(zhú lú)枕藉(jiè)属客(zhǔ)斗牛(dǒu)窈窕之章(yǎo tiǎo)相与(yǔ)扣舷而歌(xián)溯流光(sù)倚歌而和之(hè)少焉(shǎo)江渚(zhǔ)洗盏更酌(gèng)冯虚御风(píng)曾不能(zēng)肴核(yáo hé)2、通假字【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泝”同“溯”:逆水而上。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连结,盘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3、字词活用【舞】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词的使动用法。
【西】西望夏口:向西,名词用作状语。
【东】东望武昌:向东,名词用作状语。
【侣,友】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名词的意动用法。
后赤壁赋说课稿(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
后赤壁赋说课稿(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后赤壁赋说课稿(粤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后赤壁赋》是一篇骈散结合的经典美文,它是《唐宋散文选读》中第四单元的一篇基本阅读篇目。
如何更好地鉴赏这篇课文,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便成为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
这篇赋句式相对整齐,而诵读是欣赏语言的节奏美,把握情感的最好手段。
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通过诵读,把握作者情感的变化,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由于文章结尾借道士化鹤故事表达的主旨比较隐晦,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设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来看,这篇文章是苏轼处于人生最艰难的时期完成的作品。
文章中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对今天的中学生来说很有教育意义。
所以,可以通过这篇文章来引导学生,培养他们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三个教学目标:2 教学目标:(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前三个单元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
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
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二)目标确定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确立如下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赋的相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语言感受能力;知人论世;与作者在同时期创作的其它作品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情感和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教学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的积累;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了解本文景、情、理统一的特点;在充分地把握与鉴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语文选修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教案之教材梳理
14.后赤壁赋文题解读苏轼秋天刚写完《赤壁赋》,情犹未尽,又在初冬写了这篇《后赤壁赋》。
《后赤壁赋》是《前赤壁赋》的续篇,也可以说是姐妹篇。
《后赤壁赋》写的也是月夜游赤壁,但描绘的不再是江上明月,而是山间草木,景色也由清幽转为峭拔。
道士化鹤的故事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走近作者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
苏轼仕途失意,命运多舛,生活颠沛坎坷。
思想上入世出世,亦儒亦道亦释。
文学上开一代词风之先,在诗词文赋上有辉煌成就。
同时具有旁通书法绘画、知音律、喜平话、懂园林艺术、精金石的旷世才华。
著有《苏东坡集》《东坡乐府》。
谥“文忠”。
背景纵览元丰三年(1079),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被捕入狱。
(“乌台诗案”)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
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
作者无辜受到陷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
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乐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
字词梳理1.字音临皋.(gāo)黄泥坂.(bǎn)翩跹.(xiān)携.酒(xié)栖鹘.(hú)虬.龙(qiú)寂寥.(liáo)戛.然(jiá)巉.岩(chán)惊寤.(wù)2.多音字3.形近字4.词义摄衣:提起衣襟。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蒙茸:草木茂盛的样子。
虬龙:长有两角的龙。
划然:刀突然破物的声音。
中流:江中心。
玄裳缟衣:黑裳白衣,形容白鹤身白尾黑。
寂寥:寂静,空旷。
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
戛然:形容声音响亮悠长。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惊寤:惊醒。
5.通假字反.而登舟“反”通“返”,返回。
俛.而不答“俛”同“俯”,低头。
6.一词多义7.词类活用行歌.相答名词作动词,唱歌履.巉岩名词作动词,登上踞虎豹..名词做状语,像虎豹掠予舟而西.也名词做状语,向西羽衣..蹁跹名词作动词,穿着羽衣横江东.来名词做状语,从东方8.古今异义须臾客去.,予亦就睡古义:离开。
2015-2016学年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课件.ppt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今属上海)产四腮鲈鱼,无
归 而 谋 诸妇。妇曰: 鳞,以味美著称。顾:可是。回家后,我与妻子商量。她说: “我有斗 酒,藏 之 久 矣,以 待 子 不 时之须。” “我这儿有一斗酒,已经存放了很久,是为了应付你临时的需要而准备的。”
谋:商量,谋议。诸:相当于“之于”。 妇:指自己夫人。待:应付,对付。
娇· 赤壁怀古》等诗文。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作者第二次游览赤壁,离上次只有三个月,但这里已是一片 初冬景色。作者描绘了冬夜的江岸,渲染出山间的凄凉气氛, 并写出他独自登高而引起的悲戚心情,结尾用白鹤道士的梦 境结束全文,流露出作者幻想脱离尘世,却不能逃避现实的 矛盾心理。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1. 文章第一段先写黄泥坂夜游,而不直接写游赤壁,这样写 的作用是什么? [我的理解 ] 起笔不写赤壁之游,文章将时间、地点、人物作 了扼要的交代之后 , 即用彩笔描绘黄泥坂一带的冬夜之景: “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寥寥十六字,逼真 地写出了初冬月夜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 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接着,通过主、客、 妇三方的对话,写良宵、美酒、贵宾、佳肴四美已具,因此,为 夜游赤壁酝酿好了气氛。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六、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非”表判断) ②定语后置 曾日月之几何(“几何”修饰“日月” ,置于“日月”之 后) ③介词结构后置 复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位于动词“游”之后)
栏目 导引
第四单元
作者卡片 见《方山子传》一文此栏目。
[写作背景]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十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 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安置所, 他的心情十分苦闷。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 “借地抒情”,相继写下《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后赤壁赋 练习 Word版含解析.doc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临皋.(ɡǎo)黄泥坂.(bǎn)翩跹.(qiān)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C.携.酒(xié) 斗.酒(dǒu) 酒肴.(xiáo)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解析:选B。
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
C项,“肴”读“yáo”。
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B.适.有孤鹤适:正好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D.道士顾.笑顾:回头解析:选C。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3.下列各句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B.行歌.相答C.履.巉岩D.襟.三江而带.五湖解析:选D。
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A、B、C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穿着羽衣、唱歌、登上。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②渔樵于.江渚之上B.①飞鸣而过我者.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②举匏樽以.相属解析:选B。
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地方”。
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宋散文选读》教学案:第四单元 14后赤壁赋 含答案
◆14后赤壁赋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表面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
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托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也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学会谅解谅解是和煦的春风,能消融凝结在人们心中的坚冰;谅解是温和的细雨,能浇灭燃烧于人们心中的怒火。
齐桓公谅解并重用曾险些射死自己的管仲,从而成就了霸业;蔺相如谅解多次羞辱自己的廉颇,留下“将相和”的美谈;唐太宗李世民谅解、重用屡次为自己“挑刺”的魏征,成就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相反,那些小肚鸡肠、斤斤计较之人,又有哪个能作出一番事业呢?古人尚能如此,在社会生活日趋复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更需要谅解。
那么,怎样才能学会谅解呢?谅解,需要沟通。
客观事物纷繁复杂,个人的思想认识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误解和冲突。
因此,当自己与他人产生矛盾或误会时,要主动与对方交谈,认真倾听对方的诉说。
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思想,从而消除误会和隔阂。
谅解,需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积极地换位思考,更多地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我们就更容易谅解别人。
谅解,需要忘却。
忘却,是谅解的良方。
克制性的谅解,不是真正的谅解,它不能祛除感情伤口上的脓水,医治感情上的创伤。
只有那种不记、不究的谅解,才是真正的谅解。
我们提倡谅解,但是,谅解也不是无原则的一味迁就、退让。
对于那些有损民族、国家和集体利益的行为,还需要勇敢地站出来,与之作坚决的斗争。
让我们学会谅解吧!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和谐,人们的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尽心上》赏读: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
——桓宽《盐铁论·地广》赏读:不因为贫穷而改变一个人的气节,不因为地位、身份低下而改变一个人的志向。
粤教版《唐宋散文选读》第14课《后赤壁赋》习题及答案
14后赤壁赋苏轼诗歌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赏析: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下片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这首词情由景而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文言积累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而宗悫因为任性而且爱好武艺,因此不被同乡称赞。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 14、后赤壁赋》
《赤壁绝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惠州市第三中学江春英2015-03-18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重点):掌握诵读要领,背诵前赋,熟读后赋。
能力目标:体会本文的感情变化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特点。
德育目标: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难点)教学重点:1、训练朗读并尝试背诵。
2、通过阅读文本,探究情随景迁及原因。
3、解读苏轼的精神世界,走近苏轼。
教学难点:对“登高生悲”“道士化鹤”的理解。
一、导入(一)苏轼是我们熟悉而喜爱的文学家,他的许多诗词文章我们都能熟记在心,现在我们共同回忆。
(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念奴娇·赤壁怀古》,3《题西林壁》,4《前赤壁赋》,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们一起大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
(生齐读,师评价)今天,我们通过《后赤壁赋》的学习来再次感受苏轼,看他是怎样成功实现精神突围的。
这也是我们苏轼专题的最后一讲“赤壁绝唱”。
(投影:呈现课题及本节课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问题一:对比前后赋,把握作者心态历程的变化。
问题二:如何理解文章里的“登高”?问题三:如何理解“道士化鹤”?二、教学过程(一)问题一:对比前后赋,把握作者心态历程的变化。
(由领导小组主讲,主讲人:陈诒钰)导入:如果我们在苏轼的名字前面加几个修饰语,揭示苏轼人格方面的特点,你想加什么呢?明确:(为人:正直、飘逸、潇洒、旷达、积极乐观、风趣幽默、温柔多情……为学:年少才高、横空出世、多才多艺、亦儒亦道……为官:忠君爱民、政绩斐然、仕途多舛……)1、前后《赤壁赋》的情感脉络有何不同?(背诵前赋)明确:前赋:乐—悲—乐后赋:乐—悲、恐—惊寤2、请读第一段诗人是因为什么而产生了复游旧地的想法呢?明确:1、友-好2、景-幽3、肴-佳4、酒-美5、妻-贤3、诗人并没有“乐”多久,很快就悲从中来了,请读第二段,他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呢?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 唐宋散文选读)第4单元 14后赤壁赋
语文·选修2/唐宋散文选读(粤教版)14后赤壁赋苏轼诗歌赏析望江南·超然台作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十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断火试断茶,诗酒趁年华。
译文:春天还没有过去,微风细细,柳枝斜斜随之起舞。
登上超然台远远眺望,护城河只半满的春水微微闪动,城内则是缤纷竞放的春花。
更远处,家家瓦房均在雨影之中。
寒食节过后,酒醒反而因思乡而叹息不已,只得自我安慰: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乘年华尚在啊。
赏析: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
下片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
这首词情由景而发,情景交融。
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地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
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天衣无缝。
文言积累宗悫乘风破浪宗悫字元干,南阳涅阳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
悫年少时,炳问其志。
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炳曰:“汝若不富贵,必破我门户。
”兄泌娶妻,始入门,夜被劫,悫年十四,挺身与拒贼,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
时天下无事,士人并以文艺为业,炳素高节,诸子群从皆好学,而悫任气好武,故不为乡曲所称。
译文:宗悫,字元干,是南阳涅阳人。
他的叔父宗炳,学问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悫小的时候,宗炳问他长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驾着大风刮散绵延万里的巨浪。
”宗炳说:“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贵,也必然会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悫的哥哥宗泌结婚,结婚的当晚就遭到强盗打劫。
当时宗悫才14岁,却挺身而出与强盗打斗,把十几个强盗打得四下溃散,根本进不了正屋。
当时天下太平,有点名望的人都认为习文考取功名是正业。
宗炳因为学问高,大家都喜欢跟着他读儒家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基础考查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临皋.(ɡǎo)黄泥坂.(bǎn)翩跹.(qiān)B.霜露.(lù) 薄.暮(bó) 摄.衣(shè)C.携.酒(xié) 斗.酒(dǒu) 酒肴.(xiáo)D.虬.龙(qióu) 寂寥.(liáo) 戛.然(ɡā)解析:选B。
A项,“皋”读“ɡāo”;“跹”读“xiān”。
C项,“肴”读“yáo”。
D项,“虬”读“qiú”;“戛”读“jiá”。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B.适.有孤鹤适:正好C.掠予舟而西.也西:西方D.道士顾.笑顾:回头解析:选C。
西:名词作动词,向西飞。
3.下列各句不.属于名词作动词的一项是()A.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B.行歌.相答C.履.巉岩D.襟.三江而带.五湖解析:选D。
D.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襟,以……为带。
A、B、C都是名词作动词,分别译为:穿着羽衣、唱歌、登上。
4.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①复游于.赤壁之下②渔樵于.江渚之上B.①飞鸣而过我者.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①而.江山不可复识矣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D.①以.待子不时之须②举匏樽以.相属解析:选B。
A项,“于”都是介词,表处所。
B项,①代词,“的人”;②代词,“的地方”。
C项,“而”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
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
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
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而..长啸,草木震动。
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子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岁十月之望.望:农历每月初一日B.今者薄.暮薄:迫近C.披.蒙茸披:拨开D.攀栖鹘之危.巢危:高解析:选A。
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6.对下列带“然”的四个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划然..长啸划然:忽然B.悄然..而悲悄然:忧愁的样子C.肃然..而恐肃然:恭敬的样子D .戛然..长鸣 戛然:形容声音响亮悠长 解析:选A 。
划然:拟声词,刀突然破物的声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B.⎩⎪⎨⎪⎧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翅如.车轮,玄裳缟衣 C.⎩⎪⎨⎪⎧顾.而乐之,行歌相答顾.安所得酒乎 D.⎩⎪⎨⎪⎧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解析:选D 。
D 项,两个“而”字都是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词;A 项,的/代词,他,指道士;B 项,如何/像;C 项,回头看/可是。
8.对《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的比较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赤壁还是那个赤壁,却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境界。
B .《前赤壁赋》字字秋色,《后赤壁赋》句句冬景:两赋因季节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景观。
C .《后赤壁赋》登山情景可惊可怖,与《前赤壁赋》风月水光的安谧幽静形成鲜明的对照。
D .《前赤壁赋》是作者以主客对答的形式发表的一篇议论;《后赤壁赋》则用道士化鹤的故事抒发超脱的情怀。
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
解析:选D 。
D 项“写的都是舟中发生的实事”错,《后赤壁赋》所写并非都是实事。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秋声赋欧阳修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
”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
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
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
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科秋声!”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9.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兵:兵器B.乃其一气之余烈..余烈:余威C.欧阳子方.夜读书方:将要D.有动于中.,必摇其精中:其中解析:选B。
A项,兵:士兵;C项,方:正在;D项,中:内心,心中。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B.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C.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D.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解析:选C。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大概意思,然后断开较明显的地方。
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写作者夜读时听到秋声,从而展开了对秋声的描绘,展示了秋声由远到近,由大而小的过程。
B.第二段是抒写秋声所带给人的感受。
作者概括了平日观察所得,运用骈偶句式和铺张渲染的赋的传统手法,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
C.第四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人生而叹自然,百感交集,黯然神伤。
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流露了对自然界万物的同情。
D.第五段结尾处秋虫的和鸣,更衬出作者的感慨与孤独。
戛然而止的结尾,给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
解析:选C。
作者应是由叹自然而感叹人生。
1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2)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参考译文:欧阳子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一听,惊道:“奇怪!”这声音初听时淅淅沥沥,萧萧飒飒,忽然变得汹涌澎湃,像是夜间(大海上)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
碰到物体上,铮铮,好像金属相击;再(仔细)听,又像奔赴战场的军队正衔枚疾进,没有听到号令,只有人马行进的声音。
(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
”童子回答说:“月色皎洁,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声,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天的风声呀,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总是这样:它的色调凄凄惨淡,云气消失,烟霭飘散;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昂明;它的气候清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冷落苍凉,川流寂静,山林空旷。
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
绿草如毯,丰美繁茂,树木葱茏,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来临,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它用来摧败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肃杀之气的余烈。
秋天是刑官行刑的季节,它在时令上属阴;秋天又象征着用兵,它在五行中属金。
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义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
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代表西方的一种声音,而七月的音律是‘夷则’。
商,也就是‘伤’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凡万物过了繁盛期,都会走向哀败。
”“呜呼!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
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有无穷无尽的忧愁来煎熬他的心,又有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只要内心被外物触动,必然会损耗他的精力。
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鲜红滋润的肤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光亮的须发变得花白斑驳。
人非金石,为什么却要以不足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仔细想想吧,伤害自己的到底是什么,又怎么可以去怨恨这秋声呢?”童子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
却听得四壁虫声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三、语言表达13.请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仿写出三个恰当的句子。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