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标准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课程改革虽然在我国多个省市县(区)已进入实施阶段,但许多教师受思维定式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课程感到有很多困惑,甚至觉得无从下手,经过对部分试验县(区)的调查了解,笔者认为还有许多认识上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澄清。
1. 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关系问题教育理念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的哲学思考,反映着人们对于教育价值取向以及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这些理念对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
但是教育理念不等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同一个教育理念下,可以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
这些方法,从不同角度体现着教育理念的基本精神,并且在教育实践中验证。
丰富和发展着教育理念。
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往往错误地将教育理念与教青方法简单地等同起来。
以传统教学为例,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尝试着在教学的实践中应用它,但是,许多时候,人们也误以为“启发式”惟一的表现形式就是“提问式”,许多地方评价一节课的好环,往往只看教师提问了多少学生,对于提问的内容和效果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是否真正体现了“启发式”原则却被忽略了。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这种错误的思维定式再次表现出来。
许多人一提“课改”,就说“你不要给我再讲理论,只告诉我一种教的方式就行了”。
其实,这些教师缺少的正是对教育理念的全面理解。
例如:“以人为本”是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强调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强调在学习中的“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以及“选择人一生必备的基础知识”等等方面,均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而以上思想,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又会表现为“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人格”、“教会学生自我学习的方法”等等方面和具体方法,因此,有教师认为搞“课改”,上面就应该给一个具体模式或具体方法,这种传统的思维方式是不对的。
目前,课程改革需要的是所有试验教师,不断认真学习有关课程改革的理论,在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根据自己学校以及自己本身的条件,能动地创造出更多的,具有特点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教学的几个误区
新课程教学的几个误区新课程改革已进入第二轮实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点正在逐步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改变,但是,我们也看到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有的一些误区。
1.教学情境牵强附会创设教学情境,目的是引领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建构自己的知识,在一些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一些情境设计牵强附会、故弄玄虚或者根本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如有的老师讲授“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时这样创设情境:“我现在站在猪圈,我周围的环境是什么?”他想让学生分析猪圈里的生物和无机环境,然后概括生态系统的概念。
不过学生一听觉得好玩哈哈大笑,再一想,觉得老师在侮辱他们是猪,就没有心情去分析了。
再如有的老师讲授“细胞中的水”时,用课件展示了大量的动植物图片,介绍这些动植物含水量的不同;这种情景的创设耽误了时间,忽略了实效。
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教学服务的,应和所授课有密切的关系。
不是随便把问题提出来,就算是创设了问题情境。
2.以“问”代“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提问频率过高,有时甚至一问追着一问。
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
教学的重点、难点难于突出。
这种教学,其实质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预设好结论,并以预先设计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以此锁定学生的思维。
课堂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主动性,以思维的适当深度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探究式教学形式化、简单化有的教师布置的探究题目太大,超越中学生的水平范围。
也有的老师布置的探究课题占用时间太长,学生有高考任务,布置一个课题需要花费他们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去研究,是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
有的老师布置的探究问题缺乏一定的难度或过难,没有探讨的价值;还有的老师认为合作探究就是小组讨论讨论,然后找几个成绩好的代表在全班交流。
为了节约时间,这种讨论常常时间有限,学生刚开口,老师就让停下来了。
E0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误区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误区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的改革特别是课堂改革在全国各地轰轰烈烈,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综合来看主要集中在高效课堂建设和孩子的自主学习两个主要方面。
但是受传统教育理念和习惯的影响,也存在很多误区。
下面就我在工作中的一些感触与广大同仁共同交流。
误区一:创设情境很大层面上是为导入新课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第一点,叫做创设情景,激活学生自动参与。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
很多课堂新课导入的情景设计丰富,但存在一些偏差,例如:只重视兴趣的激发,忽视思维的调动;只重视感官的刺激,忽视大脑的活动;只重视开篇的引入,忽视情景对教学全过程的支撑作用;只重视导入的情景设置,忽视了不同知识点的情境的设计,等等。
创设情景要激活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做到以下几点很重要:第一,情景创设要有新意,要具有挑战性,情景要有趣味,要紧靠教学主题,形式要新颖活泼。
第二,可以与课程教学中整体培养的要项相呼应。
第三,通过本堂教学课为解决后面某一个难点做好铺垫。
误区二:提问就是为了学生展示情景创设以后,紧接着解决第二个问题:提出问题,引发学生自动探究。
在日常的课堂中提问的偏差也很大,例如:提问的层次低,识记性的提问的多,能力性的设计的少;提问成绩优的学生多,提问成绩差的学生少;教师问得多,学生问的少;甚至教师讲的多,提问的少;教师希望孩子答对的多,希望通过提问呈现问题的少,等等。
总之,提问多数是为教学展示服务的,而不是立足于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上。
因此,教师提出问题,不要提一些以成人思维为基点的问题,应多想一想孩子们是怎样想的,孩子们是怎么样理解的。
提问的作用从能力方面应该有这么几个层次,最基本的层次是检查孩子们的识记情况,第二个层次是检查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个层次应该是激发孩子的思维,还有很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孩子学会提问题的示范”,告诉孩子们怎样发现问题,最终学会发现、提出、整合、确定问题。
对照新课标理念,谈语文教学尚存的四大误区
对照新课标理念,谈语文教学尚存的四大误区前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新课标理念被广泛提倡并应用到各学科教学之中。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新课标理念,摒弃错误的语文教学观念,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不断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使他们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本文将针对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四大误区进行分析和探讨。
第一误区:教学内容重复性高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以考试为导向,反复教授某些重点知识和考点,而忽视了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
这种方法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需要通过充实教学内容,加深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对语文有更多的兴趣和探究欲。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加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关怀、审美关怀和生命关怀,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体验人生,在对词汇、语法、作文等语言知识的掌握上更多的拥有个人思考和创作。
第二误区:教学方法单一传统的语文教育仍然存在着“填鸭式”教学的问题,教学方式方式单一且过份依赖老师讲解,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之相对的,则是新课标注重启发式教学的思想。
启发式教学是在营造一个放松愉悦的学习气氛下,让学生独自思考问题,找寻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教育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起到指导者和引导者的作用,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变成发掘问题、解决问题并分享问题的主人公。
第三误区:认知负荷超负荷传统的语文教育,在给学生讲解语言知识的时候,通常采取一次性将大量的语言知识灌输到学生的大脑中的方式。
在这种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往往容易感到无法承受,性格变得孤僻和消极。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渐进式教学的方法。
在教材的内容确定下来后,按照渐进式的教育模式将知识点分层分批次地向学生传授,在每个部分之间设置合理的间隔和调整时间,使学生能够在短期内有所消化和掌握知识点。
第四误区:教学难度不同步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文基础和水平存在差异,但是学习的内容与难度通常是相同的。
范文: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
新课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误区及对策新课标的实施使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以前那种缺乏生气的教学氛围和呆板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改变,从而活跃了师生的思维,激发了师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师生关系的融洽。
但是,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在课堂教学中也出现了不少误区,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下面,我将对这些误区进行剖析,并提出克服的对策,以此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滥用课件,课堂成了电影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主要是弥补传统教学手段之不足。
但是,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有些老师却完全依赖这种新型的手段,整节课没有一个字的板书,全是在屏幕上不停地切换,有时放放短片,有时听听音乐,把课堂当成了电影院。
还有些老师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课堂上展示课件的速度过快,学生思维跟不上,甚至连必要的课堂笔记也无法进行。
因此,这种放电影式的教学方式,并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会发挥应有的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我认为,多媒体课件的表现形式要简洁明了,不能繁琐,更不能花俏。
呈现信息的容量要适当,里面的内容、形式不可牵强附会,以免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
应该提倡多媒体为辅,传统教学手段为主的教学方式,因为传统教学的一些优势是多媒体无法取代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更好是应该发挥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灵活多变,因材施教,因人施教,不要一味依赖多媒体机械复制,批量生产。
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二.华而不实,多媒体成了全能选手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成了万能选手。
在一些公开教学的课堂上,我们会经常看到一种奇怪现象,就是有些老师往往是从课题到字词句段篇的讲解、讨论,到朗读、练习甚至是作业的布置,都是由多媒体完成。
从而使学生在多媒体的世界里应接不暇,成不了课堂的主角,只能是以一种“看客”或“观众”身份被动地接受,更不要说能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这种教学随着多媒体走的作法与传统老师牵着学生走的危害性无异,造成课堂秩序混乱,效率极低,最终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不敢、也不愿自主参与学习,即便是参与也只是停留在表层,久而久之,他们便丧失了主动学习的兴趣。
最新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误区-精品
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误区新课程标准出台后,给语文课堂带来了不少新变化,但也不免存在一些“新误区”。
经过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反思,本文将小议以下四点:一、心中想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而实践中往往先入为主。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但一到课堂,却又往往先入为主。
进入文本的前奏,往往是语文教师煞费苦心想出来的导语。
好的导语自然有助于课堂情境的创设,而有些进入文本之前的背景之类的介绍或另外的提示却使学生们的思维束缚在框子里,难以活跃起来,也难有智慧火花的闪现。
比如,这样导入《背影》:“父爱是伟大的,父爱又是无声的,著名作家朱自清是怎样体验并表达父爱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背影》。
”这样的“暗示”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独立判断,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
先教后学,往往是先入为主。
走出这一误区的方法自然是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进入阅读境界,让学生通过品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获得独有的体验和感悟。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点拨。
先学后教,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突出。
二、对学生的回答一味肯定,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引导。
课堂上,为了尽量调动学生参与到活动的双边互动环节中来,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是必不可少的。
特别是对于缺乏自信、胆子小,对本学科兴趣不大的学生,一句赞美的语言,一个欣赏的眼神,一次真诚的鼓励,往往是莫大的动力。
于是,这样一些赞许之语频频亮相于课堂:很好、真不错、有道理、很正确……一堂课下来,不禁有这样的疑惑:学生每次的回答真的都不需要老师的纠正和完善吗?而事实上,由于学生阅历不深,知识面狭窄,思维简单等因素,常常会片面甚至错误理解事物。
此时教师的引导和规范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渠道。
三、跟着学生的感觉走。
深挖教材,认真备课,这是教师必须做到的。
但准备好了的教学设计如何实施,颇值得探讨。
在课堂上,一味地死扣教学设计,努力把学生的思路往自己设计的方向引,固然忽视了课堂的“变化多端”,但尽力迎合学生口味,跟着学生的感觉走是否就一定体现了“教学的”?教师都明白,课堂教学有其预设性,同时也有其生成性,二者关系必须处理恰当。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大误区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几大误区高中语文新课改实施至今,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意识给高中语文教育带来了一股清风。
很多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主动地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同时,也比较容易进入一些误区。
毕竟新课改代表着语文教育一次转型,许多语文老师难以在短期内适应也属正常现象。
事实上,某些误区的产生是由于对新课标的误解而造成的。
下面就来分析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种误区。
一、误以为新课改就是要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我们常说“除旧立新”,一个新的理念的实施必然是建立在“破”的基础上,有所“破”才能有所“立”,但这绝不意味着对旧的优秀理念的完全背弃,新课改也是如此。
虽然它在课程结构设置、目标设计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改革,给我们耳目一新之感,但在我们的教学中力求新的同时,也应该不要忘记一些好的传统教法,特别是在语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更何况新课标中并不是排斥这些方法的。
那些认为在新课改环境下一切都要创新的想法实际上都是不了解语文教学规律、不了解新课改的特点的。
这些应发扬的传统教学法有如下几种:1 、多读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以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 万字。
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
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
事实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没有捷径可走。
而多读也是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的主要方法。
古人早已说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经验之谈都体现了多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重要作用。
很显然,仅靠课本里的几篇选文来培养阅读能力是不够的,虽然新课改建设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的课程结构,并开设了五个系列的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学习到更多的篇章,但这些也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关于新课程标准实施的几个误区
一、吃不透新课标理念
小学语文教材上有这样一个要求学生续写的作文练习:一天早晨,我穿着新衬衣去上学,结果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个小女孩拿到教师批改完的作文后哭了,成绩不好。
因为她写的是她的同桌不小心在她的新衬衣上蹭上了圆珠笔油。
老师的评语是:选材没有积极意义,故事太平淡。
班上的高分作文中一个写的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小偷搏斗,结果新衬衣被撕坏了;一个是扶老奶奶过街时,老奶奶吐在她的新衬衣上了。
其实小女孩写的作文才应该是高分的,因为它才是最真实的。
也许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按照新课标要求,学生的作文立意要高,但是老师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真实。
于是这样的一个作文题目在老师的引导下变成了一个叫人说谎的题目。
教师吃不透新课标理念而把理论强加到学生头上的行为是很危险的。
二、机械套用理论模式
新课标的评价体系要求评价要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历程,及时给予关注和鼓励,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于是有一些人就把赞扬变成教育评价鼓励的惟一方法,毫无原则地
近来,一个词“教育过度”经常被人提起,受教育者被迫接受着教育者从功利化设计出发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和模式。
教学内容上文、理、哲、法、技包罗万象;教学目标上深、偏、难、怪超大纲;教育方法上看、听、记、背、练压抑个性。
与其这样“教育过度”还不如“教育不足”,起码不会引起教育资源、教育信息、教育行为的浪费。
因此课程标准还必须在实践和反思中不断更新。
新课标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课标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引言:自2017年起,我国开始执行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旨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能力。
然而,该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重要问题,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效果与教育质量。
本文将针对这些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一、缺乏充分准备1.1 教师培训不足:由于新课标在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上都具有较大挑战性,很多老师缺乏系统化的培训来适应新变化。
1.2 教材资源不全面:当前市场上仍然存在脱离实际、内容单一的教材,无法满足全面素质发展所需需求。
二、过度重视考试2.1 过多知识点压力:部分地区为迎合考试改革方向,增加了大量知识点和难题数量,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成为困扰学生们最常见且棘手的难题。
2.2 考试导向窒息创造力:过分追求绩效和升学率,使教学中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缺乏培养机会。
三、教与评不匹配3.1 教育理念与实施策略不一致:新课标提出了注重个体差异和全面素质发展的指导方针,然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当中,依旧存在着统一化指导,缺乏灵活性。
3.2 评价方式单一:强调传统考试评价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身心发展需求和实际应用能力。
四、信息化应用滞后4.1 缺乏先进技术设备:尽管新课标鼓励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是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无法为师生提供必要的硬件设备支持。
4.2 教师数字素养有待提高:部分老师对于使用现代技术以及媒体资源来丰富课堂内容还存在困惑甚至抗拒。
五、家庭作业合理性问题5.1 超负荷任务压迫:过多且繁杂的家庭作业给孩子们造成了过多时间和心力的压力,阻碍了他们进行独立思考和其他兴趣爱好的发展。
5.2 家庭支持不足:某些家长缺乏参与并引导孩子在家完成任务所需的能力或资源。
结论:为了解决新课标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增加教师培训投入,并提供更全面、适应实际需要的教材资源。
其次,在考试方面减轻学生压力、注重素质培养和创造性发展;同时改善评价方式以对学生综合能力予以肯定。
英语新课标误区解读
英语新课标误区解读英语新课标(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English)是针对中国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和学生可能会对新课标产生一些误解。
以下是对这些常见误区的解读:1. 误区一:新课标只关注听说能力- 解读:新课标强调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听说。
它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学习英语,包括阅读、写作和语法学习,以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2. 误区二:新课标降低了语法教学的重要性- 解读:虽然新课标提倡在语境中学习语法,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法教学不重要。
相反,语法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新课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语法的实际应用。
3. 误区三:新课标要求学生大量背诵单词- 解读: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阅读和使用来记忆单词,而不是单纯的背诵。
词汇的学习应与语境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以提高记忆效果和语言运用能力。
4. 误区四:新课标只适用于大城市的学生- 解读:新课标是面向全国中小学生的,不分城市和农村。
虽然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可能存在差异,但新课标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5. 误区五:新课标要求学生必须使用英语进行所有交流- 解读:新课标鼓励学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用英语进行交流,但并不强制。
学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逐步提高英语交流水平。
6. 误区六:新课标忽视了文化教学- 解读:新课标实际上非常重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它鼓励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7. 误区七:新课标只关注考试分数- 解读:新课标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考试分数。
虽然考试是评价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但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8. 误区八:新课标要求教师完全改变教学方法- 解读:新课标鼓励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摒弃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传统基础上进行创新和改进。
其他(心得)之新课标下教师执教的三个误区
其他论文之新课标下教师执教的三个误区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各地有序的展开,各地教师按照新课程倡导的理念积极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
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
但欣喜之余,我们不难发现,在轰轰烈烈的新课改中,特别是教师在执教过程时还存在着一些误区,亟需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误区一:纵容个性,不敢否定学生的过错。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为了实施这一理念,许多教师在课堂上都改变了方法,不像过去那样辱骂、嘲笑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尊重,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采用的张扬个性的策略总感到有些不尽人如意,对学生的回答,总是用这样的语言评价:“好的!”“你回答的不正确,但很好!”“真能干,请坐!”即使学生回答错了,甚至是离谱的,或者根本就不会回答,教师也不敢否定学生,仍然采用这样的评语。
仿佛是学生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句表扬:“好的!”“很好!”才能体现出尊重学生张扬个性。
这种含糊不清的语言弄得学生也摸不着头脑。
究竟回答的对还是不对,回答的好还是不好,哪里好,哪里不对,怎样改正。
学生可谓一无所知,一脸茫然。
尽管新课程提倡老师多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但教师对学生如此模糊的评价也有迎合听、评课教师之嫌,或者根本没有领会新课改的精神。
例如:“学生说自己发现了圆周率,等于 2.3”;“说自己的课桌有2平方米”。
很显然,是一种错误的说法,教师却似是而非地说:“差不多”,生怕“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求知欲,不敢给学生否定。
新课是标倡导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
但是数学毕竟是一门科学,数学知识应该有一个准确的界说,而不是含混不清。
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对教师的观点、书本的知识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同样,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质疑“毫不客气”进行反驳指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的。
随着课改的进行,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呈现出“万紫千红春满园”的景象。
实施新课程中的三大误区解析
实施新课程中的三大误区解析作者:祝碧青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7年第11期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后,通过几年时间的试验改革,现已基本上进入全面实施新课程的阶段。
走进新课程,深入到课改实验当中,切身感受到新课程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
然而,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实施,在教学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凸现出来的三大误区必须引起重视,不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带来的积极效应会因此而大打折扣。
一、在新课程培养目标方面,过度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在课程培养目标方面,一味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忽视甚至于否定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积累。
在如何看待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上,当前有一种观点认为:知识比较起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者说德育)来说,只能是第二位的。
有的甚至认为,只要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了,有无知识无关紧要。
进而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有的教师整堂课教下来不见知识的踪影。
笔者认为这是实施新课程的一大误区。
在当今知识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的知识经济时代,教学中知识的地位难道反而还下降了吗?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难道可以不以知识为基础了吗?如何认识和处理传授知识与进行德育的关系,一直是课程与教学论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中外教育史上历次课程改革中都受到关注的实践问题。
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都把德育放在最重要的地位。
我国原有课程不是不主张在传播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受到教育和获得发展,只是在施教过程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不到位,往往只停留在学生认识知识的层面上。
因为原来的教学大纲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规定本身就比较抽象、笼统,教师很难实施或操作。
当然也与教学思想有关,因为在对极左思潮下德育压倒一切的错误做法进行批判之后,也容易走向另一种极端。
要真正体现本次课程改革的精神,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不仅不能贬低知识的地位,反而应当进一步强化知识的作用,绝不能把掌握知识看成是第二位甚至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新课程实施的误区及对策
择, 以及相应的分析、 综合、 概括等认 识活动, 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 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 种 观 点 的 碰 撞、 争论和比较, 结论也就难以获得, 也难真正理解和巩固。更重要的是, 没有以多样性、 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 过程,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 不可能培养起来。所以, 教学活动不 仅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 基于此, 新 课程强调过程, 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 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 重结论、 轻过程的传统教学只是 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 误区之四: 把 “合作” 理解为 “合伙” 合作学习指的是学生以小组为 单位的学习方式, 有的教师误认为合 作就是把几张课桌摆到一块, 几个学 生围坐在一起, 还有的认为合作就是 讨论问题, 只要有疑问, 无论难易, 甚 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 问 题 都 在 小 组里讨论, 不把合作作为一种学习方
如果学生的交流非常粗浅, 教师 如何, 教师没有检查, 学生没有反馈; 题,
八个人一组, 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 “少讲” , 甚至 “不讲” 。 “讲” 就是 “满堂
从传统教学的 “满堂灌 ” 的 “讲 ” 知识, 学生接受的、 存储的是系统 的
来衡量基础知识和基本 会发现这些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 应终身学习”
误区之一: 一切迁就学生兴趣 “一切为了每 一 位 学 生 的 发 展 ” 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 在 教学中,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 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 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但这不等于 降低教学要求。 案例: 一节美 术 课 上 , 教师指导 学生画 “坛坛罐罐” 。上课开始时, 教 师说: “ 今天, 我们画 ‘坛坛罐罐’ , 同 学们想怎么画就怎么画。 ” 画完后, 学 生作业展示: 有的画得像坛子, 有的 像酒瓶, 有的像圆柱体……教师给予 表扬—— — “画的真好” , “有创意” 。 不难发现, 这位教师过分迁就学 生的兴趣。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发展为本, 并 不是提倡儿童中心论, 我们不要把教 教材越搞越低幼儿, 不要一切迁就学 生的兴趣, 降低教学要求。
课程标准使用的误区及对策
如何才能准确把握课标?可按以下三步走。
1 学标:认真研究课程标准,让每位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标,心中有层,心中有数。
2 研标:认真研究课后习题,认真做好习题与课标要求的一一应,层层分明。
3 用标:认真研究高考试题,积极进行校本教研,全员参与,全员领悟,力争把课标吃透、研准和用熟。
3 急于求成.缺乏耐心
不少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总认为只要会做题、会应用就行,经常大搞题海战术。就像造一辆汽车,并不是从整体扣一个模型就完,关键要从一个个基础的螺丝开始,最后才能形成一辆完整的汽车。学生学习也是如此,必须要聚沙成丘。要达到这种效果,在知识传授时必须严格按层次的顺序来进行,循序渐进,不要缺乏耐心,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一 症状表现
1 层次不清,把握不准.
即然课标明确在学生在知识掌握上分为三个层次,在授课时就要严格按要求层次来进行。但目前的授课中常出现低层高讲,增加难度;高层低讲,只会死记硬背。教师层次不分,把握不准,学生学得一头雾水。
2 关系不明,梳理不顺.
以上三个层次是相互促进,相互关联的。只要要求达到C层的,必须要经过前两层,只有知道是什么?才能理解为什么?才能明确怎么用?而目前有的在传授C层的时候,直接按最高的标准进行,忽略了各层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课程标准使用的误区及对策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一般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知道是什么?B层是懂得为什么?C层是知道怎么用?今天听了一节化学课,感到在知识掌握层次上欠妥当,说到底就是课程标准的把握不是很准确。笔者认为,这不是一个特殊现象,而是一个普遍现象。受考什么教什么的影响,教师多数都盯着高考题研究,真正研究课程标准的又有多少?目前对课标有哪些研究不透的表现?究竟应该怎样把握好课标?
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三大误区
新课标理念下课堂教学的三大误区随着新一轮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化,教师们纷纷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吸纳新的课程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使自己的教学发生可喜的变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有一部分老师的课堂教学也走入了“新课程理念”的误区。
误区之一:多媒体运用越多越好新课程理念要求:“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采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所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了课堂教学的一种时尚,仿佛多媒体教学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的确,多媒体教学能化抽象为形象,能够为学生提供真切的画面和极具感染力的朗读和音乐,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较好地感染学生:能够增大课堂的容量,减少老师在上课抄写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但是,新课程理念提出的是发挥多媒体教学的辅助作用,也就是说,他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手段,他的作用也就表现在化抽象为形象和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方面,而我们的老师什么都用幻灯片记下来,到课堂上一路放下去,学生仿佛看电影一般,课堂虽然热热闹闹,但是学生的思维空间没有了,学生动笔的时间没有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了,再加上幻灯片过多过滥,一节课二、三十张幻灯片,学生看都没看清楚,就放到下一张去了。
这样的多媒体运用,只能适得其反,学生走出课堂,头脑一片空白,更不用说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了。
误区之二: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趋势新课程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师生互动。
”要将这一新理念贯彻到课堂教学中,讨论法无疑是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能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师生互动就更不用说了。
但是,讨论法也不是每堂课都能运用的,它也有他的局限性。
如果每一堂课都讨论,那并不一定能真正发挥作用。
这一方面,目前存在三大问题:首先,没有设计好问题去讨论,有时在不需要讨论的地方进行讨论,是对课时的浪费;有时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没有掌握相关方面的资料,讨论无法在课堂上得出结论。
新课程实施中的几个误区与反思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各地的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们已经看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是!由于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不够深入!产生了一些片面的认识!致使在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一些误区"误区之一#双基$概念尚未更新以往的教材总被看作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就是#教材即知识$%由于部分教师的观念尚未转变!因此说到教材内容!头脑中自然会反映出化学基础知识和化学基本技能!即我们称之为&双基$的概念%在新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总摆不开老教材的影子及干扰!担心使用新教材会削弱双基的教学!故仍把新教材中已删去或已经降低要求的旧教材内容塞给学生!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对于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置之不顾或流于形式"殊不知!新课程中的&双基$与传统的&双基$内容构成和教学要求都发生了变化!新课程中的&双基$内容不仅包含化学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还包含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教学要求不仅要使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懂得&能用来做什么和怎么做$%因此若不迅速改变观念!致力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那才真正会影响&双基$的教学%误区之二研究性学习过于形式化’简单化目前!关于研究性学习的论述较多!&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已经达成一定的共识%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研究性学习!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由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但目前!部分化学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表现一)夸大了研究性学习的功效!盲目追从研究性学习!言必称探究!行必称自主!彻底否定其他学习方式%实际上!化学研究性学习要因&材$制宜地展开%对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采用接受性的学习方式更为有效(而对于策略性知识!则更易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来进行!但更多的时候是两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应用%不对教材内容作充分的分析和重新构思就盲目追从研究性学习是不科学的%表现二)对研究性学习只重形式而不重实质%一部分教师由于观念未转变或怕麻烦!但又迫于课改的压力不得不向研究性学习靠拢!因此形式上僵硬地套用类似探究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没有引导学生亲历探究过程!没有给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机会和空间!而是越俎代庖!以&讲授探究$代替&亲历探究$%事实上!讲授式教学在班级授课制下不失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式!关键是教师要明确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思考及认真研究为什么讲’讲什么’如何讲’讲多深多浅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现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两种方式的融合!实现有效学习%表现三)课堂上的形式化探究活动多!与教师预先设计不同的问题探究少%这是因为教师害怕自己精心设计的课案的各个环节被学生突如其来的发问乱了章法!不能按部就班地按照预定的&剧情$发展!完不成课堂教学任务%一部分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所提的问题的复杂性’深奥性和多样性估计不足!加上学科底蕴限制!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提出与教师事先设想不同的问题和结论时!常常会以&聪明$&了不起$等常规表扬方式搪塞过去!而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结论不置可否!这样做的结果必然导致探究活动失去探究性’自主性和主动性!使探究活动变成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流程$%其实!教师要更加关注学生提出的与自己事先设想不同的问题和结论!这往往是学生不同寻常的创造力的体现%误区之三不恰当地追求信息技术手段!忽视其对教学的干扰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已愈来愈多地应用到各个领域%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采用多种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是&课改$的精神之一%目前!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信息技术已经进入课堂!并在教学中展示其巨大的优势%它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前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教学环境!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展示大量的资料!但是在其使用过程中也明显存在着误区%其一!打着新课程的旗帜!在实际教学中滥用多媒体!以玩弄技术来假冒新概念%在部分人看来!一堂好课必须新新程实施的几个误误与反思昆明市西山区中轻依兰学校王艳丽课改探索中教研究!""#$%&’"(#要用现代教学设备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对于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他们都会挖空心思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内容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学生!在追求课题气氛的同时!也把课堂变得眼花缭乱!扰乱了学生的思维#其二!每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信息技术!甚至化学演示实验都由多媒体模拟演示出来!致使课堂出现$信息技术满堂灌%现象#其三!过分依赖信息技术手段!忽视了教师的人格魅力作用#殊不知!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是教师教学不及或难以触及的补充!因此!课堂教学中并非每堂课都要使用多媒体!也不是一节课从头到尾都要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信息技术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为了扩大知识视野的窗口!它无法代替教师的情感作用!也无法代替教师的指导作用和人格魅力的影响作用#实际上!信息技术手段必须结合学科特点恰当地应用!才能相得益彰!并且它的作用再大!也永远改变不了它只是辅助手段的本质属性!倘若舍本逐末!喧宾夺主!那就会事与愿违#误区之四讨论式教学中误区多讨论式教学是新课程倡导的参与式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讨论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深入人心#但由于一些教师缺乏理论基础和新的理念支持!因此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盲目追随和形式主义的尴尬局面#主要表现有’!"选题随意!缺乏研究#不少教师对选题不够重视!课前没有认真准备!对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缺乏深入研究!课堂教学中探讨性问题的提出显得很随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不管时机是否成熟!不管问题是否值得探究!教师都交给学生讨论!仿佛在课堂上不讨论&不探究!就不能体现新课程理念!平稳的讨论多!激烈的争论少!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或早早收场!或根本不深入# #"追求合作效果!流于表面的热闹和外在的活跃#在课堂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一声下令!学生围成一团唧唧喳喳!三五分钟后!代表发言!然后教师归纳总结!其实就是公布标准答案#这种小组讨论!掩饰了个体差异!剥夺了许多学生独立思考&质疑&发言的权利!与新课程倡导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由于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积淀!许多教师为了防止完不成教学任务!合作交流流于形式!没有给学生合作交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操纵着学生按预定的$剧情%发展!长此下去!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被扼制#误区之五公开课哗众取宠!作秀成分多作为教师无人不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道理!但不符合实情的导向和做法有可能无情地将课堂教学引入千人一面的局面#很多化学观摩课&公开课&优秀课!课堂表现上似乎有共性’!"多媒体应用频繁#教师之所以要在公开课上频繁使用多媒体是由于评课标准的导向作用#如我校的课堂教学评价指标评分标准中就有一条是否使用多媒体教学!占%&(若不使用!这%分就没有了#因此!许多情况下!多媒体的应用仅仅是起到了黑板的作用##"有些公开课纯粹是根据评课标准细则来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的!并没有考虑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课实际上已经成为教师的表演课#$"公开课&观摩课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当某教师要上一堂公开课&观摩课!本教研组全员参与!对讲课教师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给予全方位的包装!再经过执教者无数次$彩排%!最后粉墨登场#$演员%在台上拼命的煽情!从布置提问&学生回答到师生互动环环相扣!有板有眼!完全符合新课程理念倡导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但在平常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仍然实施的是传统的$接受性教育%!课改仅停留在表面上!于是就有了$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之说#这样的课表演成分太多!不具备真实性&代表性#%"由于教师本身底蕴的局限和缺乏学科的整合意识!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结构和学科体系!无法进行创造性的教学!还是沿着机械的传播书本知识的传统教学行为!为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满堂问%!乍看是群情激奋!热热闹闹!殊不知是一种单维传递模式的变形#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不厌其烦%地咀嚼平淡无味的东西!变得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误区之六现行的评价制度没有改变新课程改革被描绘得天花乱坠!天衣无缝!但其在幕后起操纵作用的评价体系并未更新#现行的评价机制在当今的教育形势下导致了教师在课改创新活动中缩手缩脚!以致迫于课改压力和上级部门的硬性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装饰和表演!出现了$穿新鞋!走老路%的怪现象!使课改华而不实#当然!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新课程的推进自然也不例外#新课程的实施!决不能局限于外在形式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质变#要使新课程得以真正的实施!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在工作中自觉地实践&反思!去伪存真!才能更好地实施新课程标准!促进每一位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
试论在执行新课程中出现的几个误区及对策
《 基础教育课 改革 纲要》 小学和初 中各 和进度进行 凋整 。女J 及 l 果学生较快 掌握学 习
体 育与健 康教 师 队伍的建 设 , 是体育
学科《 课程标准》 并 在部分地 区学校试 行 ; 同标 的 内 容 , 学 时 数 ¨适 减 少 , 之 可 与健康教学改 革的保 。 只有建 立起一支 , 教 r 反
发 生 很 大 的 转变 , 师 、 生 、 程 设 置 、 价 体 系都 应 进 行 必 要 的 调试 以适 应 改革 的大 潮 。 教 学 课 评
关 键 词 : 课程 新 教 师 误 区 对 策
1 言 . 前
必 需 的 内 容 和 方 法 只 是 提 出 了 一 个 大 体 范 能把握 教材的实质 , 无法把教材教 好 , 者 或
课程标 准包括运动参 运 动技 能 、 起 着 关键 性 的 作 用 。 新 的课 程 内 容 要 靠 教 的。体育课 上体育教师是 丰体 , 身 学生只能嗣 体健康 、 理健 康和 丰 会适 应五个 学 习领 师去 实施 , 的课 程标准要靠教师 去实现 , 绕教师的指挥棒转 , 心 十 新 一切行动听指挥 。这样
课程标 准强 调建 立评价 内容多元 化 、 教 学 素 养 及 丰 富 的 教 学 经 验 , 相 当广 博 有 评价方式多样化 的评 价体系。体育教学 大 的体 育矢 识与健康 理论 知识和坚实 的体 育 u 纲丰要重视对学生掌握运 动技能 的程度 及 技术和技能 , 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组织工作
指 导思想 以来 ,0 0年 中国启 动了基础 教 的时数 , 20 提倡 根据 学生 达成学 习 目标 的状 革的方向。在改革的同时 , 更应重视教师培 育课 程改革 ;0 1 教育部 又先后 推 出 了 况 , 师 可 以 随 时 对 不 同 教 学 内 容 的 时 数 训和师资建设 。 20 年 ' 教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及反思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常见误区及反思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和新教材的逐步使用,我们的课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许多教师逐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增强,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部分教师在对新课堂标准的认识上还存在许多误区,导致一些矫枉过正的教育教学行为,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
一、六个误区(一)把“自主学习”变为“自由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记住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句话就不顾学生实际,片面地把自主学习理解为自由学习,打着把自主权放给学生的旗帜,实际上进行的是“放羊式”的教学,对学生实行“大撒把”。
表面上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由于教师的点拨和指导不到位,根本不能激活学生的创造思维,不能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大程度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把“合作学习”变成“合伙学习”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的精华,同时也是新课改中体现的新型学习状态以及培养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
合作学习以师生、生生之间共同交流、探讨和研究为基础,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培养合作精神,推动自我反省。
合作学习过程,也是合作精神形成的过程。
可是,有些教师简单地把它理解成合伙学习,也就是同桌或者前后左右同学之间互相问答和讨论而已。
只是走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已。
(三)把“探究学习”变成“浅究学习”探究性学习简单的说是指学生以类似或模拟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特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次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在各种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科知识都适合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学生花时间去探究。
有些老师甚至觉得没有探究学习,这一堂课就不符合课改的要求。
其实,仅靠听讲、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的知识,再去刻意的探究,这只能是对探究价值的贬损和摧毁,从而导致研究的浅层化,庸俗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新课程标准容易出现的几个误区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
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
但是,在看到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良性效果外,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尤其是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
本文从教学改革过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技术教学、教学方法四个方面出现的误区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内容组织技术方法
随着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全国中小学体育教育领域中不断宣传与推广,课程标准中一些新的体育教育思想理念也以其科学性、时代性、前沿性的特征逐步为一线体育教师所理解,并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开始应用。
新课程给课堂、体育教师和学生带来的积极性变化令人喜悦,但是,在看到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良性效果外,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存在着一些偏差。
本文想就体育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重兴趣,忽视必要内容的教学
1.在新制定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反复强调要重视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并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为此,广大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改革实
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提高了学习和锻炼的效果。
2.任何真理都有一个“度”,如果把学生的体育兴趣推向极致,认为只有学生的兴趣才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与体育课程改革的惟
一依据,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就超过了这个“度”而成了谬误。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国家对学生实施的一种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学校体育必须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服务,必须反映国家和社会对学生的体育要求。
例如,在高中的课程标准中,在提倡选项教学的同时,却偏偏把不少人都反感甚至反对的田径教材特别规定为学生的必
选内容,而且还专门为其规定了学时和学分。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要通过田径教材的教学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这就是国情,就是国家对高中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一种要求。
3.我们要重视学生的体育兴趣,但不是兴趣决定一切。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体育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作用、意义。
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间接兴趣。
同时我们要加强对学生体育需要的引导和责任感的教育,让学生把个人的体育兴趣和需要与国家和社会的体育要求结合起来。
二、重主体性、创造性的培养,忽视纪律教育
1.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存在以教师为中心,以竞技运动为中心,以发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中心的教学形式。
在围绕这些中心的前提下,必须要求课堂具有严密的组织纪律性。
学生在这种体制下学习,
主体性、创造性很难发挥。
2.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一切围绕学生出发,从有利于学生主体创造性发挥的前提下来进行课堂教学。
但是一些体育教师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认为学生只要玩得高兴就是注重了主体性的培养。
在课堂的组织教学上显得松散,如课堂整队、准备活动、课间操调度等全由学生组织,这种形式是好的,问题是学生毕竟是学生,缺少必要的自我约束性。
于是和课堂无关的恶作剧和一些违纪行为时有发生,课堂的纪律受到影响,长期下去,学生容易形成自由散漫的学习风气,甚至完全成为“放羊课”,这是与新课程标准不相符合的。
我们认为,任何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都必须在教师的精心组织安排下在一定的时空限制内,按照严密的教学组织程序进行。
而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而不是根据自己的需要组织。
这样的组织形式既能严密有序,又不失灵活机动,因人而异。
学生在这种组织下主动性、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大的发挥。
一堂课看似无形胜有形,这就给我们广大体育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切实加强课前的备课和准备。
三、淡化技术教学,却完全放弃技术教学
1.传统体育课,从课的组织实施,重点难点及突破措施入手,几乎是面面俱到。
教师设计的学生活动时间都是以秒为单位来计算的,这可能也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做不到的。
运动负荷,包括强度和密度的估算,实质上这是竞技运动训练模式的翻版。
2.通过实施新课程标准后,许多体育教师认为技术教学已经淡化了,教师的技术教学不重要了甚至可以不要技术教学。
因此有的课看起来热热闹闹,学生很活跃,但教学内容却令人感到贫乏。
其实体育与健康中运动技术的教学是运动技能领域中教学目标之一。
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以身体为主的基本特征,也是实现其他领域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体育与健康课中通过运动技术的学习,绝大多数将会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术,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并有所专长,提高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学到安全进行锻炼的知识和方法。
3.实际上《课程标准》强调淡化竞技运动技能教学,就是不过分追求竞技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而不是竞技运动的本身,竞技运动项目仍然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竞赛仍然被当作重要的教学手段。
但是这些项目被用于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竞技,而是为了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因此,为了实现教育的目的,我们可以根据有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原则,降低竞技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简化其规则,使竞技运动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
四、强调转变学习方式,而完全放弃传授式教学
1.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传授式教学实际上强调的是教师的教,甚至学生怎么学并不重要。
因此,学生的所做动作必须和教师所做的一样,如果教师的动作不规范,那么,这个班几乎所有学生的动
作也可能不规范。
学生可以不知其然,更不必知其所以然,只要“依样画葫芦”就是最好的教学效果。
这种教学方式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更不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2.新课程强调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强调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习动力,使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但并不完全否认或废弃传授式学习方式。
3.传授式学习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对我们的学习仍然有积极的意义。
例如,一些武术的动作学习,在最初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模仿学习,学生需要模仿教师的动作去做。
因此,对于传授式学习方式,关键是如何运用而不是否定。
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完全传授式”“填鸭式”的倾向,继承它对学习技术、概念、原理等以及理性为主的内容,具有易于掌握和省时高效的作用特点。
五、结论
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是一门以体育实践活动为主要手段,以增强学生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的基础课程。
它不再拘泥于传统的教材内容。
我们认为,在实施过程中,要更新陈旧、过时的教育观念,而不是一切教育观念。
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悟精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体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柳菊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上海: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
江苏无锡汽车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