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九作业 教学中不能承受之“困惑”——“现代化史观”与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合集下载

史观解读:现代化史观

史观解读:现代化史观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法制化和民主化进程,即从 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② 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 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 容。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 进程。④社会生活现代化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 高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其 它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 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 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 容。
【应用方法】
一、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二、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 大历史事件。
二、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 大历史事件。
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 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 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可从 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 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分析, 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 到。如,从现代化角度评价洋务运动,可突出其 在近代工业、近代军事、近代科技和近代教育方 面取得的成就。评价辛亥革命则应突出:政治民主 化,即推翻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人民获得民主和自由等;经济工业化,即有利于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现代化,即民主 共和观念的传播等内容。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 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 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 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 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 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 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 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 式)。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历史主义分析法,分析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历史主义分析法,分析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请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历史主义分析法,分析你对中
国式现代化的理解
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对古老的中华文化重新审视,同时兼顾了西方发展
的科技、经济、国际关系等方面。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历史发展
是由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互相作用的自然规律,因此中国式现代化也要遵
循这一规律进行发展。

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中国的现代化必须建立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上,内部指向性是关键,而不是完全西式的现代化。

中国的现代化不是简单地
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发展模式,而是在遵循西方的发展路径的同时,结合中
国的文化传统,不断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条件的发展路径。

这一发展路径,不仅对中国有着持久的利益,而且还可以带来更多的国际机遇,利用中国
的优势和潜力,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史观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史观
科教园地 l C E C N D C TO O N R IN EA DE U A I N C R E S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史观
李 恩 国
(I东省 无 棣 第 一 中学 , 东 【J 山 无棣 2 10 ) 5 90
提要 : 现代化是一个历 史的发展过程 ,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现代化教学就是构建 理论 。
, 摇了封建 统治 的理 基 。 动 础 曲折前进与转型。指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 这一阶段基本特征是: 在阶级斗争和民族矛盾极 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中。现代化艰难的进行 着。同时增加了新内涵 , 阶级开始担负起领导中国近代化的任务。 无产 主要表现 :曲折前进。 1 . 经济上, 民政 期领到了国民经济建设运 国 鞴 动, 民族工业获, 差 展, 导 LI j发 推动了经济领域的现代 进程。但由于官僚 匕 资本的形成和压榨 , 民族工业的发展 日 益萎缩。 抗战期间, 中国的现代化 进程陂迫打断, 近代工业遭到严重摧残。抗战胜利后,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 合压迫( 美国垄断资本和官僚资本) , 使中国的现代化事业陷 ^ 绝境。 政治 上, 国民党一党专韦 戴 , 影响民主制度的发展。 转型。 2 转型是指无产 阶 级开始或为近代化的重要角色。近代化的内容开始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变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特别是五四运动后 , 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 中 国共产党【立 , J 中国壬1化的梦想由可能变为现实。如在革命根j》 创 戈 见弋 也, 办了—批具有新民主主义经' 生质的工业。 7 齐f 新中国的现代化阶段。 以新中国成立为标志, 中国的现代化进 人—个 崭新的历史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制度的建立 , 清除了 现代 化 上的根本障碍, 中国的现代化 前所未有的速度向 前发展。 突破了 既往资本主义的现f 模式.结合中国国情成功地探索了自己的现代化 艺 发展战略一 “ 四个 代化” ,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 ^民探索有中国特 . 色社会主 义 殳 建{道路, 取得了令世 ^ 目 瞩 的成就。 民 主共禾 岭 深 人 耐

现代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历史唯物主义现代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论体系,它强调了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为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非线性的、不可逆转的。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阐述。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社会经济基础为根本,上层建筑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社会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其中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一切物质和技术手段,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基础的变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上层建筑则是在社会经济基础的指导下产生和发展的。

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被广泛运用于社会历史的分析和解释。

例如,在研究社会运动和社会变革时,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社会阶级斗争的本质和社会变革的规律。

此外,在经济学和政治学领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也可以用来分析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变化。

然而,历史唯物主义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过于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意识形态、文化传统等因素也对社会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倾向于将历史发展看作是一种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过程,而忽视了人类主体的作用。

人类的意识和行动对历史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在具体分析历史问题时,往往难以解释个别事件和现象,对于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不够灵活。

现代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历史理论体系,它通过强调社会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我们在实践中应当综合运用不同的理论观点,以更全面、客观的方式理解和解释历史现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大史观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六种史观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说明》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四种能力都涉及到多元史观的正确运用。

高中历史学习必须掌握以下六种史观:一、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

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

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二、全球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新航路的开辟。

三、文明史观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范围上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系统。

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四、社会史观社会史观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注重分析研究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

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

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五、革命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六、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谈谈你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和认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谈中国式现代化1. 引言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概念,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特色。

浅析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关系

浅析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关系

浅析唯物史观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关系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的。

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中国现代史研究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

唯物史观为中国现代史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论。

唯物史观强调历史必须从物质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从而使得历史研究具有了客观性和科学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唯物史观让历史学家深入探讨了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社会结构的变动等问题,从而更加全面地理解和解释了中国现代史的发展。

唯物史观还为中国现代史研究提供了一个批判的角度。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有原因和规律的,它不仅可以揭示历史的现象和表象,更可以揭示其中的本质和内在的联系。

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唯物史观为研究者提供了批判的思考方式,使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历史的真相,揭示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而提出科学的历史评价和启示。

需要注意的是,唯物史观并不是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唯一指导理论,它只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现代史研究中,还有其他的理论流派和研究方法,如文化史、社会学史等,它们也对中国现代史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唯物史观与这些理论流派的关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它们各自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对中国现代史研究的发展中互相借鉴和补充。

唯物史观是中国现代史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它为研究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基本的理论框架和批判的角度,使得中国现代史的研究更加深入、全面和科学。

唯物史观与其他理论流派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史研究的进展。

现代化史观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现代化史观应用于中学历史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2、历史证据的收集和分析
多元史观强调对历史证据的收集和分析,以支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元解 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史料、参观博物馆和遗址等 方式收集历史证据,并教导学生如何运用这些证据支持或推翻某种观点。例如, 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关于某一历史事件的史料,并通过对这些史料的梳理和分析, 让学生自己得出对该事件的结论。
引言
历史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元史观的培养更是提 高学生历史素养的关键。多元史观,即多元化的历史观念,强调对历史事件和人 物的多元角度解读。在中学历史教育中,运用多元史观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次演示将对多元史观在中学 历史教育中的运用与反思进行探讨。
通过本研究,我们深刻认识到现代化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未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更加重视现代 化史观的培养和应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我们还应积极探 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促进中学历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内容
全球史观是一种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历史交互作用的观点,强调全球和相互 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全球史观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拓展视野,培养全球意识,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本次演示将探讨全球史观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实 践案例、应用技巧及总结。
三、应用技巧
1.适当使用多媒体资源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球史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 和地图等,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和现象。通过观看纪录片、新闻报道或学术讲座 等,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全球史观的内涵和应用。
2.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思考
全球史观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和互动。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 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来解释历史现象。例如,可以引入地理学知识来分析某国对外 扩张的地理因素,或者引入经济学知识来分析贸易变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通过 跨学科思考,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提高综合素质。

谈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模板

谈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模板

谈近代历史理论视野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围绕着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展开了富有成效的激烈争论。

它使得整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即从“传统教科书哲学统治的时代”进入到了“传统教科书哲学改革的时代”。

无论是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新世界观’”的强调,还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存在”’的反驳,甚至指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概念’”的双重意义的统一,都是在传统教科书哲学改革框架下的一些具体争论。

这些争论的关键问题是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世界观变革中的历史原则问题,它不仅带来了人们对于历史唯物主义变革的真实意义的不同理解和解释,而且还引发了人们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性质的不同理解和解释。

因此,围绕马克思新世界观中的“历史原则”的讨论,其根本应该是围绕着人的历史性存在,深入探讨历史唯物主义自身所包含的丰富的实践问题和深厚的历史内容,而不是纯粹围绕着承认和反驳这一“历史原则”展开讨论。

因为从根本上说这些争论只是对于这一“历史原则”的不同解释立场的凸现,各自都可以援引马克思着作中与自己解释原则一致的论断来表达,最终使得这些论争自说自话。

但是,如果问题不在于怎样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中的“历史原则”,而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历史性存在的理论问题,那么,我们就会发现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无比丰富的理论问题,不是我们在各自解释原则的展现中所能穷尽的。

简单地立足于不同解释原则的论争,不仅不能发现更多具体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无法对其深入研究,最终只能在各自不同的表达中结束这场讨论。

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并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在哲学和史学之间也展开了对话,旨在加深对历史唯物主义当代意义的理解,确立史学理论当代建构的基本原则,为历史评价提供理论基础。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一个可喜的变化,它起码拓展了这一研究的理论视阈,力图改变这一研究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即狭隘性的历史理论框架。

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价值:现代化怀疑论辩驳

论中国现代化的历史价值:现代化怀疑论辩驳
4、“后现代主义”的现代化怀疑论思潮 被誉为西方政治战略设计者之一的布热津斯基指出,高度现代的西方社会目前正处于 “精神危机”之中,“我们的道德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的社会标准,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 人们“一味追求个人满足”,“纵欲无度”,享乐主义盛行。所以西方“需要经历一场艰难 的哲学和文化上的重新定向”,而“变革只能来自指导社会行为的核心信仰从根本上进行重 新估价”,使人们认识到“少数人的纵欲无度将不仅加剧全球的不平等,面且将使纵欲者和 被剥夺者的道德风尚全面堕落”,从而倡导以“克己”为“原则”,“并以此作为形成全球 共同道德观的起点”。暗¨弛、5、2眠241、242’ 但是相对来说,更加彻底和深谋远虑地对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提出质疑的哲学理 论主要还是所谓“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产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一种心态,一种社会文化思潮,一种生 活方式,旨在反省、批判和超越现代资本主义的‘现代性’,即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已占统治 地位的思想、文化极其所继承的历史传统,提倡一种不断更新、永不满足、不止于形式和不 追求固定结果的自我突破创造精神,试图为彻底重建人类的现有文化,探索尽可能多元的创 新道路。川4¨咒’后现代哲学着力于反抗导致西方社会生活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力图从这种形 态中突围出去,走向更加真实、鲜活的人的存在状态。它们认为,传统的理性主义形而上学 追求对事物的总体性、一元论的理解和阐释。而“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总体性等同于形而上 学,它们压抑和迫害一切异质性的东西,阻滞一切节外生枝的活力。……在总体性和形而上 学那里,身体、感性、欲望、迷狂、疯癫、邪念,因为它们的变动不拘性,因为它们外溢的 莽撞蛮横,因为它们草率的强力意志,因而,它们必须被绳之以法,从而确保总体性的通畅, 确保理性的威权,确保秩序的严谨,确保真理的贯彻实施”Ⅱ¨Ⅲ。或者,按照让·弗朗索 瓦·利奥塔的说法,“后现代”就是对元叙事的质疑。按照后现代哲学家的设想,从前的知 识状况是可以用“现代”这个词语来命名的一些科学,这些科学求助于以来宏大叙事而形成 的元话语以使自身合法化。这些宏大叙事包括了西方现代化哲学的主要基础理念,如创造财 富、理性主义、劳动主体的解放、辩证法的精神(矛盾、扬弃、进步等)、真理,以及具体 的伦理政治目标即为了宇宙的和睦。而今后,合法化的叙述机制已经不合时宜,形而上学哲 学出现危机,叙事功能失去功效,伟大航行和崇高目标都已烟消云散。拍¨咒51-25∞ 总的来看,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新近流行的反叛西方现代化历史后果的思潮,虽然它的具 体思想和观点林林总总,甚至光怪陆离,但是从整个现代化的哲学和文化历史发展过程来看, 对于现代化初级形式即西方式现代化模式的怀疑、质疑和否定或辨证扬弃,却是它最主要的 发生原因和最基本的历史价值,也是它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历史方向。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嘿,伙计们!今天我们来聊聊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关于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概念辨析。

这个话题可大可小,但它确实是我们了解历史、认识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

所以,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顾名思义,就是一种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哲学观点。

这个观点起源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体系,后来被我国共产党领导人继承和发展。

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变革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呢?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理论,它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换句话说,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

这个观点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

现在,我们来举个例子来说明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假设你是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正在为找工作发愁。

这时候,你就可以用唯物史观的观点来分析问题。

你可以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现在的就业市场如此竞争激烈?是因为经济发展得太快,还是因为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失衡?通过这样的分析,你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从而制定出更有效的求职策略。

再比如说,你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也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你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在古代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可以压迫农民阶级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地主阶级掌握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而农民阶级则生活在贫困之中。

正是因为这种生产关系的不平等,才导致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通过这样的分析,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我们在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也要注意区分它们的适用范围。

有时候,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有时候,人的情感、信仰、道德等因素也会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和高三难点解析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人类社会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的发展,包括政治、法律、文化等方面。

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会导致上层建筑的变化,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构成一个不断回环的历史发展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是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我们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理解,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作用。

高三难点解析高中三年是关键的学习阶段,对于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难点需要我们理解和掌握。

以下是高三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难点:1. 数学高中数学是数学知识的深入和扩展,需要我们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其中,三角函数、导数和微积分是比较难的内容。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需要认真理解每一个概念,掌握每一个公式,多做练习,才能够提高数学水平。

2. 物理高中物理是学习自然科学的重要阶段。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是物理学中比较难的内容。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充分理解知识点的概念和公式,掌握实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尤其要做好实验报告。

3. 化学高中化学是学习自然界化学现象及其规律的阶段。

化学反应和化合价是化学中的难点。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需要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和反应机理,掌握化合价的相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多做题多练习,巩固化学基础知识。

4. 英语高中英语是培养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阶段。

作文和阅读理解是英语中的难点。

在学习这些知识点的时候,我们需要多阅读英语原版小说和文章,熟悉英语表达方式和用法,掌握阅读技巧和写作技巧,尤其要注意英文语法和词汇的使用。

总结历史唯物主义是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最基本的观点之一,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建设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

高中历史学习中的“七大史观”详析所谓“史观”,是指人们对于历史问题的总看法。

史观问题是认识历史的视角问题近年来,现代化史观、整体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社会史观和生态史观明显地影响着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对新史观我们应有初步的了解。

这五种史观的要义,可概述如下一、全球史观(整体史观)1.基本概念: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

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纵向的历史进程和横向的国家民族关系,文化、经济、军事诸因素,环境和气候,等等,都互有影响。

2.主要线索:①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整体世界发展的深入阶段。

②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交往、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

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例1】全球史观下的历史知识整合——世界市场:①1500年前后,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奠定基础。

②19世纪中期,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已初步形成。

③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世界殖民地的基本被瓜分完毕,世界市场体系最终形成。

④二战后,美苏冷战,两极对峙格局下,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

⑤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解读

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解读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重要的哲学观念,对当代社会问题具有独特的解读能力。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入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当今社会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每一个时代都是前一个时代的延续和发展。

因此,我们无法单纯地从当前的社会现象出发,而必须将其放在历史的长河中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理解。

只有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我们才能找到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注重社会的整体性和发展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巨大的有机系统,各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我们不能仅仅从局部现象出发,而必须站在整体的角度来看待社会问题。

只有把握社会发展的整体趋势,我们才能找到优化社会结构和提升社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

此外,历史唯物主义着眼于社会的发展动力和矛盾运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各种矛盾和冲突推动的,这种矛盾和冲突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

我们不能回避社会矛盾和冲突,而必须正视它们并加以解决。

只有通过化解社会矛盾和冲突,我们才能实现社会和谐和稳定的发展。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独特解读在于其强调历史的连续性、整体性和发展动力。

通过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的深入
理解和运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分析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信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当代社会问题,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解决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解决途径

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与解决途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对社会历史和社会实践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科学解释。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面临着诸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道德沦丧等。

如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我们思考的重要课题。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提出了批判现实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和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贫富分化严重,少数人占有绝大部分财富资源,而广大劳动人民却面临贫困困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这种贫富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关系失衡的反映。

通过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深入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制度问题是导致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社会问题的历史性和条件性。

当代社会问题的形成和发展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演变和社会条件。

只有通过深入探讨历史演变中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因素,才能真正理解当代社会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同时,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当下社会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制定解决方案,避免简单照搬模式。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时,不能片面夸大某一方面的因素,也不能一味地夸大悲观情绪。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要全面地、客观地对待社会问题,从多个角度考量问题的成因和解决途径,以求得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倡导社会改革和进步的理念。

通过对历史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轨迹和趋势。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问题并非无解,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社会理念,通过改革和创新,就能不断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只有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我们才能找到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根本途径。

总之,历史唯物主义对当代社会问题的理论分析和解决途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启示。

在面对诸多社会问题时,我们应该深刻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科学精神,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和进步,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面发展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反思-2019年教育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反思-2019年教育文档

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反思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到西方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九零后的一代人更加的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是其做人的原则。

这样也许对于其创新性的培养,个性的展现有很大帮助,但是,给人的感觉离中国的历史越来越远,也许任其发展下去,终将忘记中国的历史文明,而逐渐被西方所同化。

这些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民族精神文明建设都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工作已经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牢记中国的近现代屈辱史,认清历史,爱国爱党,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成为思想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中的重点学科,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对于学生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媒介,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近些年,我国教育部对于这类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爱国意识。

然而,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了大量的近现代史的相关课程,但是,毕竟这些历史事件距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学生对其只能是从书本上获得一知半解的内容,从而给教学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大力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本文针对这一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当前近现代史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一)大学生对近现代史重视程度不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来自人才的竞争,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日趋狂热,人们的工资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成正比,人们生活工作的步伐不断加快,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

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滋生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

浅析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

浅析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

浅析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摘要:现代社会,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一些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年代的变迁所产生的问题,部分来自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历史唯物主义是以传统的视觉直接、积极的面对先进社会历史现实。

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及其思想转变及现实对马克思理论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并提出完善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的方式,最终促进当代社会历史现实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密切的结合在一起,以期促进二者建立真正有意义的明确关联。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在目前的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理论领域的研究中,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现实的关系有着足够的重视。

现今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发展运行模式与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时代下存在了不同的变化。

基于此,进行本文分析现实对马克思理论提出的问题和要求,并完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式,以期对历史唯物主义与当代社会历史内在关系的研究方向起到指导作用。

一、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及其思想转变、现实对马克思理论提出的问题和要求本文对当代社会历史现实变化作出探讨的意义并不是对常规社会领域、科学技术与实践形态的发展,而是对社会历史现实的内在机制、运行模式与基本框架方面的发展作出有意义的探究。

把社会哲学和社会历史现实作为探究对象,这使得其领域研究范式也产生了不同的变化[1]。

当今时代与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相比之下已经出现了极大的变化,许多因素都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中涵盖了人类对于知识的刷新、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这些都对经济政治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信息开启了全球化时代,历史的进程开始加速。

这些因素对于当今社会历史现实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第一,社会信息化导致的文化整合造成了社会中各个领域的分化。

进而发生各领域之间的互相融合的发展趋势,笼统了各个领域中的界限。

第二,所以当今社会框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差异化现象,这也变相的分化社会传统中心化的主干型领域的控制作用,使得社会控制机制变为多种宏观权利之间的冲突或博弈的多态化模式,进而演变成微观权利之间的差异化共生及相互制约。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现代化史观强调历史发展是有
规律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发展的过程。

2.尊重历史事实。

现代化史观强调历史是真实的,因此在
教学中要注意尊重历史事实,不要篡改或者伪造历史。

3.重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

现代化史观强调历史过程是复
杂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重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不
要用简单化的观点来描述历史。

4.强调历史的多元性。

现代化史观强调历史是多元的,因
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调历史的多元性,不要用单一的观
点来描述历史。

5.注意史观的时代性。

现代化史观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
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史观的时代性,不要将其运
用到其他历史时期。

总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史观应注意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尊重历史事实、重视历史过程的复杂性、强调历史的多元性以及注意史观的时代性。

这些问题是在教学中使用现代化史观的重要考虑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中不能承受之“困惑”——关于“现代化史观”
“现代化史观”是与“文明史观”和“整体史观”并称的三大史观之一。

其三个主要表现为: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科学化。

今天的视频学习中,三位专家以“现代化”为主题,将《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三个改革作为一个教学单元进行处理,线索明细、高屋建瓴,给我很大启发。

但也由此引发了我的一个“困惑”——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无论是“原发内生型”的最早现代化国家英国,还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的典型代表中国,“政治民主化”都是先于“经济工业化”而产生,即政治现代化促成了经济现代化:
英国:1640年开始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光荣革命后于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政体”,实现了政治民主化,即政治上的现代化化。

克服专制王权的英国,于18实际中期最早开始工业革命,实现了经济工业化,即经济上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受阻之后,转而学习苏联,走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后,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1954年宪法》的颁布,标志着中国在政治上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中国在经济上也进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当时的中国并未实现经济工业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通过改革开放,中国人才在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那么,这样的现象是否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以下基
本观点相矛盾呢?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翘首企盼方家得便赐教。

在现代化的道路上,政治民主化先与经济工业化而产生,
“历史唯物主义”与“现代化史观”是否矛盾
今天的视频学习中,三位专家将放到一个教学单元中进行分析、讲解,并指出其原因是它们“都是在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的近代化改革”。

张汉林教授提到
张:所以,把这三个改革作为一个教学单元,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作为一个单元,我们一定要抓住单元教学的主题,以起提纲挈领的作用。

具体到这个单元,它的主题就是近代化。

近代化是由工业化引起的,以经济近代化为核心的涉及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形态、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等一系列的历史性变化,使整个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的过程。

原发内生型(英、美、法)
后发外生型(俄、日、中)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形成的特点
我们怎样理解“现代化”的内涵、进程及其模式?
教育部考试中心组织撰写的2004年高考文综试卷评价报告明确指出,04年的历史试题“体现了历史学的发展趋势”。

在随后进行的具体分析中,报告还指出,“在人类文明史中,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

这一趋势在高等教育中已蔚然成风”。

“2004年历史试题凸现了这一特点”。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的进程是怎样的?又有哪些模式?
“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史学界尤其是在高校史学界中已普遍采用的一个基本概念,但实际上学界内部对其内涵与外延均还没有形成较统一的界定。

也有些学者将它与“近代化”视为同一概念而混用。

较多的学者已在以下几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
(1)“现代化”的内涵
现代化应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理性化、生活世俗化(均富化)以及城市化等内容。

(2)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化的进程最早开始于16世纪的西欧并不断向全球扩散,直到19世纪末,真正走上现代化道路并取得一定成效的国家主要集中在欧洲与北美以及亚洲的日本,广大亚非拉地区的现代化尚未真正启动。

进入20世纪后,东欧和亚非拉一些国家开始走上现代化道路;二战后,更多的国家开始将现代化作为自已的国家发展目标;到20世纪末,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主动加入或被动卷入了现代化的历史潮流。

因此,“现代化是世界历史必然进程”。

(3)现代化的模式
现代化的模式,从性质角度分,一般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

英美等国家开创了资本主义模式,这一模式目前被世界上极大多数国家所采用;苏联开创了社会主义模式,中国等一批国家采用了这一模式。

从动因角度分,大体可分为原发性内生型现代化(简称原发型)和传导性外发型现代化(简称传导型,又称赶超型)两种模式。

英美等国属于原发型现代化,日本、苏联以及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都属于传导型。

当然,每一个国家在推进现代化时都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采取一些措施或策略,所以现代化也是“本土化”的过程。

因此,在各个模式内部,会形成一些变式。

现代化发展到当代有着多种模式。

(4)现代化的作用
现代化是一把“双刃剑”,要稳步、全面的推进才能使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

否则会使人类更难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资源的缺乏、环境的恶化等“现代病”的出现就是一种警告;德国与日本由于片面推进经济现代化而最终成为破坏人类文明的祸首,也使本民族堕入毁灭的边缘,更是惨痛的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形成方面的特点: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是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借助于上层建筑的力量而建立起来的。

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的这一特点,并不违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因为:
第一,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产生,仍然根源于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

当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时,就产生了以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客观要求。

当然,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这种经济基础领域的变革又不可能自发地实现,因此,需要首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进而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其中主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一经确立,就必须立即着手建立、巩固和扩大自己的经济基础,否则,这个政权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

第三,只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和意识形态、无产阶级政党以及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等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部分内容先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而产生的,完整、统一的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只有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形成以后,才能逐步得到巩固和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