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评课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_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_人教版新课标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反思-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一、感受移多补少。
师:同学们,来看看眼前这几撂方块,哎,我们怎样移动使三撂都同样高呢?学生: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了。
师:象这样把多的匀给少的使三撂一样高,我们可以称之为“移多补少法。
”(老师板书:移多补少法)师:为什么要从第三撂移两个方块给第二撂,三撂就同样高呢?生一:我观察到第三撂有5个方块,从第三撂移2个方块给第二撂,每撂就一样高了。
生二:我数出一共有9个方块,因为要分成三撂,所以我用9除以3求出每一撂是3个方块。
【评析】:这个教学片段是整节课的开始,前后时间总共不到5分钟,但教师用移方块这一设计,向学生们渗透了一种教学思想:移多补少。
目的是在教学中适时渗透教学思想,同时唤起对平均数的初步认识,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好铺垫。
二、平均数的产生。
1.提出问题:师:(出示情景图)红队和蓝队正在进行冠军争夺赛,两队打得难分高下,蓝队教练根据赛场情况决定增强得分能力,场外只有7号、8号两名替补队员,教练要根据他们在分组赛中得分情况选一人上场。
(出示得分情况统计表)7号、8号运动员在小组赛中得分情况统计表师问:他刚才说的是什么方法?谁听清楚了?还有其他的比法了吗?那大家认同哪种方法?(抽两生交流)师:这的确是一个合理的好方法。
3.独立求平均得分。
师:那咱们就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下该选7号还是8号,好吗?抽一生到黑板试做。
(生列出分步算式)师继续提问:你会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个算式吗?4.总结:师:大家看这两个算式,他们分别先求什么?再求什么?生:先求出每个运动员的总得分,再来求平均得分。
师:回答得真完整。
5.揭示课题:师:(指着8号球员的平均得分10)问:10分是8号运动员哪一场的得分?生:10分不是8号运动员第一场,也不是第二场的得分。
10分是8号运动员的平均得分。
师:对,10就是7、13、12、8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点评平均数_人教新课标
“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评析“平均数”(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2页例1)是在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收集和整理数据能力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究和体验平均数的意义和算法,感受平均数是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
片段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同学们,昨天我们开展了“我为环保做什么”的活动,这是三年级一班第一小组四个同学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数据,从图中你知道哪些信息?生1:从图中可以看出小红收集了14个瓶,小兰收集了12个瓶,小亮收集了11个瓶,小明收集了15个瓶,其中小明收集的瓶最多。
生2:小红比小兰多收集了2个瓶,小明比小亮多收集了4个瓶,小亮的最少。
师:谁能说说这一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生1:把这一小组四个同学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数据“折中”一下,使他们同样多,这个数就是四人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
生2:把这几个数据匀一匀,看看得几,就能比较出来了。
师:表示这种平均水平的数,我们称它为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评析:课伊始,疑已生。
教师选取儿童熟悉的收集废旧矿泉水瓶这一信息源,提出了承载数学知识的生活问题,激起了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欲望,让学生独立思考,想出求一个小组四个同学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的办法,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片段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师:同学们,怎样求出四个同学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你能试一试吗?先把你的想法记录在纸上或预习本上,然后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各组派代表汇报。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生:我们小组是列式计算的:14+12+11+15=52(个),52÷4=13(个)师:算试中的52表示什么?52÷4得到的13又表示什么?生1:算式中的52表示4个同学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总个数,52÷4是把总个数平均分成4份,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实录及评课-8页精选文档
求平均数评析案例片段1:在解决问题情境中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生:想。
出示课件:姚明打篮球的照片。
生高兴师:同学们喜欢他吗?那你们也一定喜欢打篮球吧?这不,三年级几个班的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投篮比赛,想去了解比赛的情况吗?一班只来了1位同学,投中了5个,咱们就用5来代表他的水平,行吗?(板书:一班:1人 5)二班来了2个人,小青投了3个,小红投5个。
(板书:二班:2人 3 5)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他们两个的水平呢?生:4个。
师:说说理由,谈谈你的想法,4哪来的?生:(3+5)÷2=4,每人投4个。
师:谁和他的想法一样,也请你谈谈。
师:同学们体会一下,把这两个同学的投球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两个同学,你们觉得这样一来,每个人看起来投篮的个数就----同样多了,这个4就是平均每人投4个。
(板书:合并、平分)师:(过度语)真好!除了这位同学想到的先合再平分以外,看看图,谁还有别的好办法,能一眼就看出他俩投篮的个数同样多?生:把小青的5个移1个给小红,就能看出来都是同样多。
师:请你到前面演示一下,让大家看看。
生:边说边演示。
师:把多的补给少的,我们给它起个名称就叫“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这样看起来他们两个投得就同样多了,平均每人投4个。
师:那么这个4,是小红投的吗?生:不是。
师:是小青投的吗?生:不是。
师:4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通过我们用移多补少法,或者先合并在平分得到的数。
师:三班来了3个同学他们分别投中了7个、5个、6个,(板书:三班:3人 7 5 6)。
你觉得该用哪个数来代表他们的总体水平?(小组交流说方法)生:(7+5+6)÷3=6(个)生:从7个里面移一个给5个就都是6个了。
师:在这个问题中,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分,都能使每个人看起来投球数同样多。
数学上把这里表示同样多的数,说成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平均数_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及评析-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喜欢) 你们喜欢哪些体育运动呢?生1:我喜欢跑步。
生2:我喜欢跳绳。
师:同学们喜欢的体育项目可真多啊。
我们一完小也正在进行一场投篮比赛,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显示投球比赛的场景)师:刚才我们看了欢乐队和开心队的投篮比赛。
体育老师规定每个队员投1 5个球,我把两队投中的个数记录下来了。
每投中一个球,我用一个圆片表示。
(课件出示欢乐队、开心队投篮比赛统计图)师:从这个记录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生1:我发现欢乐队里的李文投得最多,马小龙投得最少。
生2:我发现开心队里的周子远投得最多,比谁都多。
生3:我发现欢乐队有4个队员,开心队有5个队员。
生4:我发现开心队投的总数比欢乐队的要多[评析:新知识引入的数学材料来自于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场景—投篮比赛。
教者引导学生从情景中观察、发现、收集数学信息,学生情绪高,思维参与度强。
]二、合作探究,理解意义,寻找方法。
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
师:根据你们刚刚获得的信息,你们认为哪个队会获胜呢?为什么?生1:我认为开心队获胜,因为开心队的周子远投中的最多。
生2:我不同意,一个人的成绩不能代表整队的成绩。
生3:我认为开心队获胜,因为开心队投中的总数多。
生4:开心队和欢乐队的人数不一样,人数不一样比总数不公平。
师:这可怎么办呢?在不改变现有人数的情况下,你们有没有一种公平合理的办法呢?生5:比每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谁多谁就获胜,这种办法公平合理。
师:同学们认为比较每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比较公平。
而求这个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也就是求这个队投中的平均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研究平均数。
(板书:平均数)[评析:创设“哪个队获胜“的问题让学生讨论。
如果比较每队投中篮球的总个数,由于两队人数不同,觉得不公平。
学生通过互助探讨得到共识。
便产生了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心理需求。
]2.揭示平均数的概念,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案例点评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案例点评老师:好,准备好了吗?全班:准备好了!老师:好,上课!全班:起立,老师您好!老师:同学们好,请坐。
老师问一下,玩过套圈游戏吗?全班:玩过。
老师:一起看看吧,这是四(一)班,第一组的同学。
大家进行套圈比赛,他们分成男生一组,女生一组。
规定每人套15个,这两幅图表示男生和女生他们套中的个数,仔细观察,从这两幅图中你能得到什么样的信息呢?学生:男生张明套的最多,套中9个。
老师:很好。
学生:女生吴燕套的多,10个。
老师:很好学生:女生队刘晓娟和沈明芳一样多。
老师:都是多少个?学生:4个。
老师:好。
学生:男生队的李小刚和陈晓杰也是一样多。
老师:很好学生:男生队有4名学生,女生队有5名学生。
老师:很好,观察的非常仔细,他们的人数,一个是4人,一个是5人参加。
还有吗?学生:男生队王宇和女生队史敏敏都是套7个,一样多。
老师:好,请坐。
同学们的观察都非常的仔细,那老师有一个问题,现在我们要比较一下,男生队套的准一些还是女生队套的准一些,应该怎么比?谁来说一下你觉得可以怎么比?学生:可以用把男生队的总个数和女生队的总个数加起来作比较。
老师:那谁的总个数多,可能谁就套的准一些是这样吗?全班:不是。
老师:这是这位同学的看法。
有其他看法吗?学生:可以拿女生队的吴燕和男生队是的张明对比。
老师:你是比较什么?学生:用女生队最多的和男生队最多的进行对比。
老师:那你比较他们最多的,认为女生队的吴燕套中的个数多,所以可能是女生队套的多一些,你是这样认为的是吗?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学生:可以算出平均每个人套中的个数。
老师:你认为他们这两种说法都不对?学生:是的。
老师:那你的意见是?学生:算出平均每个人套中的个数。
老师:那就是说算出男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算出女生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然后再进行比较,是这样吗?学生:是的。
老师:好请坐,那我们现在来看一下,同学们都有自己的方案,到底哪个方案更合理一些呢?请同学们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布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公布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 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试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 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存分析和处置数据的方式,进展统计观念。
3. 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成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式。
教学进程:一、情境导入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孩和女孩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竞赛(课件展现竞赛情景),想明白他们的得分情形吗?课件出示统计图(教材中主题图改编)。
(1)看到统计图,你明白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窗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也能够反对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二、探讨求平均数的方式及平均数的意义。
一、师:如何求出他们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咱们先来看看男生吧,每一个小组中都有一份他们的得分情形统计图,你们能够在统计图上想一想方法,也能够动笔在本子上想一想方法,请每一个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慧吧。
(1)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①学生演示移多补少的进程(指名在教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窗请静静地欣赏);②和你们想得一样吗?看,(课件演示移的进程)教师也是如此想的。
咱们想到一路去了。
③适才咱们都是如何移的?(生回忆,师板书出移多补少)④有无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式明白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算一算。
生说计算进程,师板书:6+9+7+6=28(分)28÷4=7(分)追问:六、九、7、6别离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什么缘故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7表示什么?生回答出后,师说出:“7”是4个男生的平均得分,也能够说是六、九、7、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课题后面补充板书:数)二、研究平均数的意义。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
《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创设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使学生的注意力由课内引向课外,激发他们对平均数这一知识的探索欲望。
如:“你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你会骑自行车吗?”“大家来分蛋糕,你分到了几块?”…以此为契机,帮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导入环节中创设了两个问题情景:一是“大家来分蛋糕”,从而引出问题:平均数是什么?二是给出学生两个鸡蛋和六个红枣的事实,让学生根据两个事实进行计算,得出结果——每个人只能吃一块。
这样,既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为新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用小棒摆图形。
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受用小棒摆图形的过程,渗透“转化”思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因为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同,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多表扬他们。
2.课件演示。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方法探究平均数的含义。
学生在实际计算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每份食物分到后都比原来的图形大。
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亲眼目睹这一现象,亲身体验“平均数”的含义。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在本节课中,为了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教师设计了以下练习。
首先是把食物平均分成四份和五份。
其次是先拿四分之一再拿五分之一。
第三个是拿六分之一再拿十分之一。
第四个是全部拿走。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学完本课,我们一起回顾了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使我们认识到,在小学阶段,不仅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学习,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相信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一定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更好地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二、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它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
《平均数》教学实录与评析关键词:平均数,教学实录【教学实录】一、建构意义师:我们聊个轻松点的话题,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说出你最拿手的一项?生1:我喜欢踢毽子。
师:手巧脚也巧。
生2:我喜欢跑步。
师:身轻如燕。
……师:看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运动强项,如果崔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欢并且最拿手的体育运动是篮球,你们相信吗?生:不相信。
师:不过还别说,和你们一样,我们班上有3个小伙子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
前不久,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挑战赛”。
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想!【评析: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情境中进入解决问题的状态。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明,想知道小明1分钟投中几个吗?生:想!师:请看,当当当当1分钟过去了,小明投中了(5)个,是不是觉得他投得太(少了)。
生:是。
师:其实不光是你们觉得他投得太少了,就连小明自己也觉得太少了。
于是,他跑到我跟前跟我说:崔老师,这次我没有发挥出真实水平,要不,您再给我两次机会吧。
孩子们,你觉得崔老师该不该再给他两次机会。
生:给他两次机会吧,毕竟他才上场,还有点手生。
师:呵呵,还真和我想到一块儿去了。
我可对比赛充满了自信,况且做老师的应该大度一点。
就再给他两次机会吧。
想知道后两次机会他又分别投中了几个吗?生:想!师:(当当当当5个当当当当5个),三次投篮你发现了什么?生:每次都是5个。
师:现在看来,要表示小明1分钟投篮的水平,用哪个数比较合适?生1:因为他三次一共投了15个,所以用15个表示小明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生2:15个是他3分钟一共投的个数,不能表示小明1分钟投篮的水平。
生3:小明不是每次都投中了5个嘛,当然用5来表示他1分钟投篮的水平最合适。
师:你们觉得他说的对吗?生:对!师:真好!同学们真爱动脑筋。
师:小明比赛结束了,该谁出场啦?生:小宇。
师:记性真好!小宇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谈话引入:师:同学们,数学教师有两种,一种是教小朋友数学的教师,一种是教小朋友学数学的教师。
你们喜欢哪一种?生:后一种。
师:你们喜欢学不用动脑筋就知道答案的数学还是喜欢学有挑战性的数学?生:喜欢有挑战性的数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跟平均数有关。
要求平均身高,需要哪些信息?生:每个人的身高,人数。
师:简单的说就是总身高÷总人数=平均身高〔板书〕师:给你一个信息:平均身高142厘米,你能想到什么?生:再告诉人数就可以算出总身高。
生:再告诉总身高就可以算出总人数。
师:你们想的很对。
现在告诉你:环保小队共10名同学,男生平均身高14 2厘米,女生平均身高140厘米。
你能想到什么?生:这个小组学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
师:那你知道这个小组的平均身高吗?生:141厘米。
师:这么快就算出来了。
同学们认为对吗?认为队的举手。
两三个人举手,学生进入沉思。
师:平均身高141厘米,有没有这种可能?生:有。
师:什么情况下。
猜测:生:当男生和女生人数相等时。
师:那,如果是男生比女生多呢?女生比男生多呢?板书:142厘米141厘米140厘米师:男生比女生多时,生:141厘米<平均身高<142厘米师:女生比男生多时,生:140厘米<平均身高<141厘米。
验证:师:对于上面的猜测正确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我们把男女相等作为第一种情况,男生比女生多为第二种情况,女生比男生多为第三种情况。
为了节省时间,我们分组验证。
哪些组愿意验证第一种情况?学生举手。
师:好。
哪些组愿意验证第二种情况?学生举手。
师:行。
这种情况还可能出现男生8人,女生2人;男生6人,女生4人;分别谁来研究?学生举手。
师:好。
剩下的小组验证第三种情况。
也会出现女生8人,男生2人;女生6人,男生4人等情况,分别谁来研究?学生举手。
师:教师就在你们身边,有问题,你随时可以找我。
学生分组研究验证,并把研究的过程结果填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表格。
平均数课堂实录
“平均数”教学设计及课堂实录一、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P42页《平均数》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初步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3、结合现实问题,加深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重点: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五、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课堂实录:(一)、故事导入师: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老师今天也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青青草原上的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冠军之争”,大家想听吗?生:想!(课件出示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图片及故事名字)师:青青草原上发生了一场危机,由于小动物们大量使用塑料袋,用后又随手丢弃,导致青青草原上到处都飘荡着白色垃圾。
(课件出示草原上及树上飘挂塑料袋的图片)为了挽救整个青青草原,慢羊羊村长给小羊们上了一节环保教育课,(课件出示字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教育小羊们尽量少用塑料袋,用后要放进垃圾桶等,同时又成立了两个收集废旧塑料袋的小分队,让它们进行竞赛。
一节课下来,小羊们都满载而归,村长一统计,犯了难,到底哪一队才是冠军呢?让我们来看一看村长的统计结果:(课件出示村长的统计结果:第一队第二队喜羊羊:25个沸羊羊:22个懒羊羊:9个美羊羊:16个暖羊羊:14个)师:大家讨论一下哪一队是冠军?生1:第一队。
师:为什么?生1:第一队中喜羊羊收集了25个,是所有羊中收集最多的。
师:大家同意吗?生2:不同意,因为第一队中懒羊羊才收集了9个,是所有羊中收集最少的。
师:那你认为那一队是冠军?生2犹豫了一会,回答:应该看每一队的总数。
师:这次大家同意吗?生:(齐)不同意!第一队有3只羊,而第二队只有2只羊!师:谁能说一个让大家都信服的办法?(生低头不语)师:那我们接着听故事。
师:就在村长为难之时,喜羊羊一拍脑袋,“哈哈,有办法啦!”生:(急切地)什么办法?师:喜羊羊说我们可以算一算每一队的“平均数”,这样就能知道谁是冠军了,其余小羊都说这样最公平。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8页word资料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课堂教学实录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渗透移多补少、估计、对应等数学思想。
3.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
教学媒体和设计:本节课设计以“我为创绿出分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平均数意义的建构。
教学难点:感受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参加过“我是中心小学人,我为创绿出分力”这样的系列活动吗?(课件出示现场活动的照片,学生看到的与自己有关的相片,兴奋起来了。
)师:活动中我们去植树、我们回收废报纸、回收废电池。
这些小朋友也和我们一样,要把回收的矿泉水瓶送到废品回收购站去。
咦!他们好像在争论什么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呵!原来他们要比赛,看谁收的多。
同学们,你想知道他们谁赢了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1、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要师:好!我们先来看第一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情况:(课件:出示第一组象形统计图)出示:师:请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生1:小红收集了14个。
生2:小亮收集的最少生3:小明比小亮多生4:小亮比小兰少一个师:你能不能发现第一组一共收集了多少个?课堂里静一下子静了下来,孩子们瞪大眼睛盯着屏幕,小手指指点点,有的数,有的算。
师:我们一起把它算出来好吗?“好!”学生们热烈响应。
师:我们应该用什么方法来算?学生异口同声“加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算式14+12+11+15=52师:四个数加起来,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算得又快又准确?生:我们先算算有几个十?然后是4+2+1+5=12,一共有52个矿泉水瓶?师:真聪明。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
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精选5篇)第一篇:人教版三年级平均数的教案平均数教案【教学目标】⒈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说理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1,游戏导入玩拍球游戏将教室内的同学分为甲队和乙队,分别选一名同学作为代表参赛,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的多哪那个队就获胜。
输的队有什么想说的?(只凭一个同学不能代表那么多人的实力)。
那就每个队选四名同学,同样在5秒钟内,哪个队拍球数量多哪个队就获胜。
要看哪个队获胜只要看看总数老师加入输的队,现在来看总数,原来输的那个队总数多所以原来输的队就获胜。
对于现在输的队你有什么想说的。
不公平,你们五个人,我们只有四个人。
得出结论,当人数不相等时,看总数是不公平的,有没有什么好点的办法?引导学生想出甲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4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乙队也把拍球的总数分给5个人,看看平均每人拍了几个?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从实际问题的困惑中产生了求平均数的迫切需求。
2、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我们怎样求出平均数呢?你能想办法试一试吗?求和平分总数÷份数=平均数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已经求出来了,但探讨并没有就此停止,我们所算出来的这个平均数是谁拍球的次数?引导说出这个数不是某个同学拍球的次数,而是这几个同学们拍球的平均数。
什么是平均数?观察平均数与这一组数中最多的数和最少的数有什么关系?得出平均数是把多的数拿一些来给少的数,引出“移多补少” 因为移多补少,所以平均数应该比最多的数少,而比最少的数多,平均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4、认识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一,“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同学们举出例子。
并说出这些平均数所代表的意义。
深化理解师:冬冬来到一个池塘边。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评课稿(5篇范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评课稿(5篇范文)第一篇: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评课稿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求平均数》评课稿听了陈荣怀老师的《求平均数》公开教学课,这是数学新课程改革下的求平均数的新编排的教材,我没有教过,但基于听了这节课,所以还是去学习了一翻。
“求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第六册的教学内容。
它是新教材“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算术平均数,用来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它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现代社会的公共媒体大量使用统计图表示信息,所以看懂统计图表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数学素养。
基于此本课教学把重点放在运用平均数的理念分析数据、理解数据的意义上,放在根据数据做出必要推断上,另外,平均数的概念与过去学过的平均分的意义是不完全一样的。
平均数是一个“虚拟”的数,是借助平均分的意义,通过计算得到的。
“平均数”是个“虚数”(大于平均数;小于平均数;等于平均数)“平均数”可用来预测未来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求平均数,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陈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看得出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由学生思考“书架的上层有20本书,下层有10本书,要想使两层的书一样多,应怎么办?”让学生大胆猜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然导入新课,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探索交流,解决问题这一环节中,先出示教材情景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说说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怎样求这些同学收集的矿泉水瓶的平均数?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学生的合作伙伴,整个教学过程中,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学会的,让学生亲自体验;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做的,让学生亲自动手;凡是能让学生自己去说的,让学生自己动口。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版新课标一、建立意义师:喜欢打篮球吗?生:喜欢师:相信很多孩子都喜欢,运动嘛,多好,四年级的几个班的同学正在进行一场有趣的投篮比赛。
想去看看吗?生:想(课件:四(1)班一人)师:四(1)班只来了一位同学,谁呀?生:小霞师:孩子们看这就可以了,我们来看看,她投了几个?生:5个师:真好,既然只来了一个人,如果你是裁判,你打算在他们班的记分牌上用哪个数来代表水平。
用几(生:用5)师:那当然,就这一个人嘛,她投中了5个,当然得用5来代表她的水平,对不对生:对师:可是麻烦来了。
因为四(2)班他是不是来了一个人,(课件)几个人?生:2个师:来了2个,小军投中几个?(生:5个)师:小红(生:3个)师:裁判员麻烦了该用几来代表两个人一般的水平呢?师:只能用一个数,你不能用个5用个3,几来代表呢?谁来发表你的意见,没关系。
生:4师:他觉得用4,你觉得。
(生:8)师:瞧,课堂里出现了不同的声音,真好,可是你的8喊的再响也没用,你的4喊的再响出没用,咱得……生:计算师:也不能老算呀,讲道理是不是。
刚才这位同学提出是8,你们猜这8是哪来的生:5加3师:是的,你投5个,我投3个,要是用8来代表他们的水平多好,是呀,用8来代表,四(1)班不知道有没有意见?师:你们觉得有意见吗?(生:有)师:他们会觉得怎么样?生:不公平师:哪儿不公平生:四(2)班有2人,四(1)班才1人师:我们班只有一人,你们班却来了2人,你们觉得把他们2个加起来代表他们一班的水平,你觉得公平吗?生:不公平师:看来用8,你觉得合适吗?生:不合适师:那么你们觉得用几比较合适?(生:4)师:好几个同学喊出了4,我想问问你这4是哪儿来的?生:把它们两个加起来是8,有2个人,8除以2就是4师:孩子们体会一下,他觉得应该把这两个同学先合起来,再平均分给两个人,这样一来的话能不能使得两个人看起来一样多?生:能师:都是几个?(生:4个)师:真好,他呀打算先合并,然后再平均分(板书:合并平分)这样的确能够使每一个看起来同样多,确实是4个,你们觉得能代表两个的整体水平吗?生:能师:同学们除了像刚才这位同学想的,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以外,有没有什么别的办法?看看这幅图,也能够使得大家一眼就看出来。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新课标【小学学科网】
三年级下数学教学实录-平均数人教新课标一、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我们学校举行冬季篮球赛,小组赛已经结束,我们班打的不错,下周就要举行争夺冠亚军的最后一场比赛了。
首先上场的5名队员,有4名已经确定,还有一名老师拿不准了,大家看屏幕,这是7号、8号两名队员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统计表(出示统计表),就请同学们根据他们在小组赛中的得分情况,帮老师确定派哪名队员上场好吗?生:派8号,因为8号总分多。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学生沉默。
师:我本来也是想选8号的,可是7号不同意,大家再仔细看看统计表,想想这是为什么?生:应为7号有两场没上,8好只有一场没上。
师:也就是说,7号比了3场,而8号比了4场,这样比总分就不公平,那我们比什么呢?生:去掉8号的一场。
生:只比他们同时上的第一场和第四场。
师:如果这样,只用其中的一部分数据,就不能全面地衡量这两名队员的整体水平。
再想想办法。
生:比平均分,就是平均每场得多少分?二、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师:那我们就先来求出7号平均每场得多少分?老师把7号的得分情况做成了统计图,同学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办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办法。
学生汇报:把13的两格移到9上,就平均了。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不错,(演示移动过程)只移动一次就得出7号的平均每场得分,这个办法简洁、清楚。
大家有没有问题来问问他们?为什么要把第四场的得分移出来给第一场呢?生:把多的移动出来补给少的,每一场的得分就一样多了师:这种把多的移动出来补给少的的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呢?(计算法:先加再除)板书算式。
生:(7+11+13)÷3=11再求8号运动员平均每场得多少分? (出示统计图)刚才求7号队员平均每场的得分时,移多补少的方法真简便。
看着统计图,大家也来移移吧!个别学生举手。
师:有的同学已经移出来了,真不错。
可是我还没移出来,我感到用移多补少的方法不简便。
好多同学和老师有同样的感受。
《平均数》评课稿(15篇)
《平均数》评课稿(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评课稿编写工作,评课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发展,推进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
那么评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平均数》评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平均数》评课稿1很喜欢听邓老师的课,总是那么精神抖擞,激情澎湃。
1、导入的生活信息栏贴近生活,从中让学生找共同点是都用了同一词“平均”,很自然的引入新课,自然巧妙。
2、看到“平均数”,你想知道什么?学生表现出乎意料,很准确的说出来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所以我们要学会相信学生,有时候他们会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邓老师让学生提问题,求平均数,总结数量关系式,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发现了什么?平均数的范围?在这个过程中,邓老师的问题引领性强,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
4、练习形式多样,针对性强,贴近生活,其中关于本班成绩与一般成绩的均分比较给我印象深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均分的,更好的理解均分与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关系,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5、板书清晰,条理,归纳性强。
总之,这节课使学生深刻的认识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建议:使学生能够全员参与,多关注学困生。
《平均数》评课稿2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xx二附的柳xx。
今天,和大家一起学习了陆娟老师给我们带来的三年级的《统计——平均数》这一课。
陆老师这节课,层次清晰,学习素材贴近儿童的生活,很好地体现了教者对新课程下新课堂的追求。
课堂中,教者不仅让学生获得了对知识的理解,更有方法的引导,思想的启迪,文化的浸润。
因为时间关系,我想从两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解读——一、作为统计学意义的平均数教学平均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多年以前,“平均数”的教学思路,是以建立“平均数=总数÷总份数”这样的算法模型为教学主线,作为一种类型的应用题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逐渐了解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优秀教学案例与点评 新人教版
《平均数》吴: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生1:我喜欢足球。
生2:篮球。
生3:乒乓球。
吴: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生:好。
吴: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
听懂了吗?(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
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吴:吴正是什么意思?生: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行行行。
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生: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吴正队”:30,“胜利队”: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
“胜利队”服不服气?“胜利队”:不服气!吴:为什么?生: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 吴: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118,124.吴: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生: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胜利队:欢迎!吴: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生;140个。
吴;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不同意!吴:为什么?生;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平均数评析
案例片段1:
在解决问题情境中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想知道是谁吗?
生:想。
出示课件:姚明打篮球的照片。
生高兴
师:同学们喜欢他吗?那你们也一定喜欢打篮球吧?这不,三年级几个班的同学正在举行一场有趣的投篮比赛,想去了解比赛的情况吗?
一班只来了1位同学,投中了5个,咱们就用5来代表他的水平,行吗?
(板书:一班:1人5)
二班来了2个人,小青投了3个,小红投5个。
(板书:二班:2人 3 5)你觉得用什么数来代表他们两个的水平呢?
生:4个。
师:说说理由,谈谈你的想法,4哪来的?
生:(3+5)÷2=4,每人投4个。
师:谁和他的想法一样,也请你谈谈。
师:同学们体会一下,把这两个同学的投球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两个同学,你们觉得这样一来,每个人看起来投篮的个数就----同样多了,这个4就是平均每人投4个。
(板书:合并、平分)
师:(过度语)真好!除了这位同学想到的先合再平分以外,看看图,谁还有别的好办法,能一眼就看出他俩投篮的个数同样多?
生:把小青的5个移1个给小红,就能看出来都是同样多。
师:请你到前面演示一下,让大家看看。
生:边说边演示。
师:把多的补给少的,我们给它起个名称就叫“移多补少”。
(板书:移多补少)这样看起来他们两个投得就同样多了,平均每人投4个。
师:那么这个4,是小红投的吗?
生:不是。
师:是小青投的吗?
生:不是。
师:4不是一个实际的数,而是通过我们用移多补少法,或者先合并在平分得到的数。
师:三班来了3个同学他们分别投中了7个、5个、6个,(板书:三班:3人7 5 6)。
你觉得该用哪个数来代表他们的总体水平?(小组交流说方法)
生:(7+5+6)÷3=6(个)
生:从7个里面移一个给5个就都是6个了。
师:在这个问题中,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分,都能使每个人看起来投球数同样多。
数学上把这里表示同样多的数,说成是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
(板书课题:平均数)
感悟评析:
本节教学片段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投篮比赛为题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创设“用什么数来代表各班同学投篮的总体水平”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困惑中产生求一组数据平均数的需求,从中自主探究平均数的意义,并渗透了求平均数的移多补少法、先求和再平分的方法,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新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平均数既能较好的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方法。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要变听数学、看数学为做数学,关注孩子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孩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关注孩子对学习过程的经历和体验。
教师更要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激励孩子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
尊重学生、关爱学生,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变生硬灌输为师生共同探讨,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充满感情和活力。
轻松和谐的民主氛围、融洽的师生关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来学习效率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学生健康情感的培养,能使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重要性。
二、让学生在有效的问题情境中学数学、用数学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强调数学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和发展,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
数学探究性活动课的开展,可以使封闭的教学变为开放的教学,扩大数学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在感悟中认识数学,在认识中应用数学,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
案例片段2:
密切联系生活,创设有效问题情境,深化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真正感受平均数的价值。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平均数的用途很大,想想你在哪儿见过平均数或是在什么时候需要求平均数?
生:一般在考试结束后要统计每班的平均分。
生:爸爸仓库要统计每月的平均出货量和进货量。
生:广播操比赛时要用平均数统计每班的成绩。
师: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生活中的平均数。
课件演示:(1)三年级学生平均每分钟跳绳123下。
师:是不是三年级每人每分钟跳绳123下?
生:不是。
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23下不是同学们实际跳绳的数,可能有同学跳得多,可能有同学跳得少。
生:可能有同学跳200多下,有同学才跳几十下呢。
(2)我校平均每班42人。
师: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这个学校每个班有42人。
生:不对,不对。
生:42人不是实际的人数,可能有的班级人数比42人多,有的班级比42人少。
生:42人不是最多的,也不是最少的,就是一个平均数。
(3)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平均每人每天浪费1粒粮食,平均每粒粮食重0.1克,那么全国每天浪费粮食就有13吨,可供一个五口之家吃900年……
师:不要小看这一粒粮食,看这一粒粮食有多重要。
师:大家知道明年要在济南举行什么盛大赛事吗?
生:全运会。
师:我们要欢迎全国的朋友们来济南做客,是不是要把我们的家乡装扮得美些呀,这不有些保护环境小卫士为了保护环境就收集了一些矿泉水瓶。
(出示课件)快帮他们算算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生:(6+12+10+8)÷4=9(个)平均每人收集9个。
师:9能反映这组同学的总体水平吗?
生:能。
师:快来看这里要进行篮球比赛了(出示课件),你觉得篮球比赛中什么最重要?
师:看,一位同学说欢乐队的王强的身高最高,那是不是整个队的身高最高呢?
生:不对,那可不一定,要看其他队员,如果有的很矮,就会影响整个队的身高。
生:要看整个队队员的身高情况。
师:又有一位同学说从总体上看,开心队好像比欢乐队高一些。
你怎样理解这位同学说的?
生:这位同学比刚才那位同学说的好,他强调了从整体上看了。
生:那要算算才可以比出哪队身高高。
师:怎样算?
生:必须知道数据才能算。
生:要算平均身高。
师:哪个队高?帮忙算算吧。
师:的确平均数能较好的反映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师:关于平均数的学问还有很多呢,咱们一起再回到生活中看看。
(出示课
件)
师:根据健康报《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一位70岁的老人看了后却不高兴!你能用所学知识劝劝这位老人吗?
生:71岁不是一个实际的年龄,它只是说男性的平均寿命是71岁,假如您的身体好肯定比这个年龄要大得多,不用担心。
生:平均寿命71岁时最大与最小之间的年龄,我还见过90多岁的老人呢。
生:还有百岁老人呢,不用担心。
师:听了同学们的话,我想老爷爷一定不担心了。
师: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10厘米,而冬冬的身高是130厘米,那东东去游泳池里学游泳有危险吗?
生:没有,东东可以去浅的地方游泳。
感悟评析:
本环节是让学生学以致用,这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所在,也是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身边的事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数学素养,把数学知识与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例如:创设“三年级学生平均每分钟跳绳123下。
”“我校平均每班42人。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这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升了“数学交流”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再如:创设“根据健康报《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中显示:中国男性平均寿命大约是71岁。
一位70岁的老人看了后却不高兴!你能用所学知识劝劝这位老人吗?”问题情境,使学生能够把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内化为自己的技能,让孩子们真切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体验到自己能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帮助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为此,教师要构建生活课堂,让学生在自然真实的主题活动中去“实践”数学,在实践中探索发现,感受数学的魅力,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
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
总之,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地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从现代教学论的观点看,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