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利率市场化进程
美日利率改革的经验
美日利率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1 美日两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概况(1)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是在高利率背景下以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为突破口的,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
其主要特点是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发掘法律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
1980年美国会通过了《放松对存款机构的管理与货币控制法》,并设立了专门委员会负责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
在该委员会不断提高存款利率的同时,美联储也逐步废除了有关利率管制的规章制度,到1986年完全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2)日本利率市场化改革。
日本利率市场化是在为刺激需求,摆脱经济低迷状况的背景下以国债利率为突破口的。
其最直接的动力来自商业银行,是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驱使政府逐步放松利率管制,承认创新的合法性,最终实现利率市场化。
日本利率改革的主要特点是首先实行国债交易和发行利率的市场化,接着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上的交易品种,并扩大交易规模,实现银行间市场、中长期债券市场、短期资金市场上大额交易品种的市场化,最后将市场利率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到1994年10月,日本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
(3)、韩国、马来西亚等亚洲新兴国家的利率市场化不同于美日等国家等到时机经济部门已高度发达之后再放松对金融部门的管制,而是在实际部门获得一定程度发展之后,开始改变其原有的对金融部门的管制政策,其目的是想更有效率的发挥金融部门在新的自由化盛行的国际环境条件下对国内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4)、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发展中国家都采用了激进式利率改革道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利率市场化,但结果是他们的改革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也为它们以后的金融稳定和金融主权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2 美日利率市场化的启示和借鉴(1)利率改革要选择一个较好的突破口和一个合理的步骤。
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寻找合适的突破口非常关键。
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时间事件
1970.6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随后放松对10万美元以上、90天以内的大额存单的1971.11准许证券公司引入货币市场基金
1973.5放松对所有大额存单的利率管制
1973.7取消1000万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的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1978.6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货币市场存款账户(6个月、1万美元以上),利率参照同期国库券利率,不受支票存款不1979.5通过了旨在改善金融市场效率的《金融制度改革法案》
1980.3通过《1980年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和货币控制法案》,取消贷款最高上限规定,提出分阶段取消存款利率上1980.12允许所有金融机构开设NOW账户业务
1981允许商业银行开设支付利息的储蓄账户
1982.5准许存款机构引入短期货币市场存款账户(91天期限、7500美元以上),并放松对3年6个月期限以上定期1982.10通过《1982年存款机构法案》创造一些新的金融产品来推动利率市场化
1982.12准许存款机构引入2500美元以上的货币市场存款账户
1983.1准许存款机构引入超级NOW账户,取消7-31天存款利率上限,最小额降至2500美元
1983.10取消了31天以上定期存款以及最小余额为2500美元以上的极短期存款利率上限
1985.1将货币市场存款、7-31天存款对最小额要求降至1000美元
1986.1取消了所有存款形式对最小余额的要求,同时取消了支付性存款的利率限制
1986.3取消NOW账户的利率上限
1986.4取消存折储蓄账户的利率上限,同时管理当局设定存款利率上限的权利到期,利率市场化进。
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
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实用版)编制人:______审核人:______审批人:______编制单位:______编制时间:__年__月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文档、教学教案、企业文案、求职面试、实习范文、法律文书、演讲发言、范文模板、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experiences, job reports, work reports, resignation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speeches, lesson plan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国外推行的时间远比我国要早,那么国外又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呢?下面就让本店铺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利率市场化国际经验吧。
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摘要】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自2012年6月8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并自同日起,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
应该说,人民银行本次放宽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尤其是首次增加存款上浮幅度,目的是为未来利率市场化试水,通过逐步增加和扩大利率浮动区间,最后达成完全市场化目的。
但各家商业银行对此的不同反应,尤其是对存款利率的不同反应,却凸显了各家银行的定价智慧和实力,也暴露了部分商业银行经营中的弱点和不足。
本文将从利率市场化的定义、以日本为例的西方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进程及我国近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分析,对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提出一些笔者的观点。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日本;进程;最佳时机;启示一、利率市场化的定义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水平。
它是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外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分析(以日本为例)与美国不同,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和汇率制度改革一起作为金融体系重大改革来推进的,以实现其作为成功转型的发达经济体的金融自由化。
在80年代美英等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实行金融自由化,日本政府于1983年成立了“日美日元美元委员会”,以解决日本的金融问题,1984年大藏省发表的《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标志着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全面启动。
80年代经济成功转型后,增速放缓;国内信贷需求下降,以严格金融管制保证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降低。
二战后,日本通过1947年的临时利率调整法将存款利率和短期贷款利率都限制在较低水平。
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综述
利率市场化的研究综述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出中国现阶段实现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同时归纳出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希望为进一步研究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提供理论参考。
标签:利率市场化存款贷款一、各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经验教训1.美国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从大额可转让存单CD开始的,《废止对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控制法案》是美国联邦政府于1980年3月实施的,这标志着美国正式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全面实现的时间1986年4月,标志性的事件是存款储蓄账户的利息率上限被取消。
可以说,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即使是逐步放松Q管制条例的过程(该条例是“大萧条”后实施的),也是金融系统逐步实现开发和自由化的过程。
2.日本货币市场开放是日本利润市场化改革的起点。
1978年6月,同业拆借利率、票据(汇票和本票等)发行以及交易利率被日本政府“放松管制”;1978年11月国债的发行和交易实现了利率市场化、;1979年开始允许商业银行发行市场利率的CD[3]。
1984 年《金融自由化与日元国际化的现状及展望》的发布,标志着日本正式开始了利润市场化的改革。
日本于1994年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3.韩国“放开—重新管制—再放开”是韩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动态过程。
1981年开始,逐步放松商业票据贴现率、贷款利率、长期存款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和信托账户利率。
但1989年由于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大幅攀升,经济形势恶化,再度实施利率管制。
1991年重新开始第二次利率市场化。
韩国在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金融体系已经相对较完善,金融资本化程度高,且韩国利率市场化用时较长,对比改革前后国际投资者期望的风险报酬率也可以看到其对韩国利率市场化实行后经济的信心。
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和现状1.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1996年我国放开同业拆借利率,利率市场化进程正式起步。
利率市场化路径的国际比较与分析
利率市场化路径的国际比较与分析作者:赵一忆来源:《财讯》2016年第07期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世界主要经济体开始了利率自由化实践,但改革时的经济背景和所采取的方式存在差异。
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采取渐进的方法,配合适当的金融创新和法律政策成功完成了利率市场化改革,而阿根廷和智利等发展中国家的改革由于方式过于激进和缺乏合理的设计没有获得预期效果。
本文首先依次回顾这几个国家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历程,接着从它们的宏微观经济指标在改革前后的变化中分析利率自由化对各国经济的具体影响。
利率市场化国际比较经济指标本文选取了美国、日本,阿根廷、智利的改革情况进行分析第一,美国。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滞胀和资金大规模脱媒共同对美国利率市场化形成倒逼机制的结果。
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发生后,监管部门为恢复金融秩序实行了《联邦储备系统Q条例》利率管制措施。
到20世纪60年代,“Q条例”不符合金融自由化浪潮的弊端开始显现。
同时,通胀率的攀升也导致了严重的负利率。
因此,滞胀和资金大规模脱媒共同对美国利率市场化形成了倒逼机制。
另外,由于银行脱媒现象严重,存款机构只能不断推出包括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和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创新的金融产品,规避利率管制,自由利率的范围不断扩大,也形成了对市场化的倒逼机制。
第二,日本。
日本推行利率自由化的态度是谨慎的。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从国债利率开始,推进到银行间市场和存贷款市场利率,而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则经过了由大额到小额,由定期到活期的过程。
194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临时利率调整法》,旨在恢复日本在二战中受到的经济重创。
该法规定了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上限由日本银行规定,并对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制定指导性利率。
日本严格控制的低利率政策为日本的高速增长提供了稳定的国内金融市场。
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的发生导致日本由高速发展趋向经济低迷状态,为刺激经济增长,政府发行国债,试图通过增加政府投资带动经济增长。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程与经验
80 年代初期的金融改革,是以放松管制为代表的 金融自由化改革,首先是打破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 场化。1980 年《对存款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控制法》 (the Depository Institutions Deregulation and Monetary
2012.5 中国货币市场 19
F外 汇 市 场 fx market
Control Act of 1980 (DIDMCA))取消了 Q 条例。 此外,金融自由化改革过程中还准许全国的商业
银行和储蓄机构开立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和自动转账 服务账户 ;扩大储蓄机构的经营范围,对所有存款机 构规定统一的法定准备金要求 ;将 FDIC 存款保险从每 户 40000 美元增加到 100000 美元。金融自由化改革 打破了 30 年代以来对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的一系列 限制,使商业银行在利率竞争上同其他金融机构平起 平坐,大大改善了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金融自由化 摒弃了近半个世纪以来金融监管体制对银行业发展的 部分过度限制,使金融产品可以自由定价、金融创新 大量涌现、各类金融机构业务交叉及金融市场国际化 趋势加强。这标志着美国金融业进入了鼓励竞争的新 阶段。
一、20 世纪 30 年代强化银行监督和利率管制
美国在建立联邦储备体系前,金融市场完全自由 放任,曾多次发生全国性的银行危机。1907 年爆发的 严重金融危机,终于使建立中央银行的必要性得到广
泛认同。1913 年,美国建立联邦储备体系作为其中央 银行制度与体系。1929 年的大危机淘汰了 10797 家银 行 , 重创了美国的银行业。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摘要:近些年,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货币市场和几乎所有债权市场上的利率都已经放开。
在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有必要梳理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以便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以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例,介绍了美国从利率管制到利率市场化完成的过程、步骤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美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经验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美国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
历史上,为了建立稳定的金融秩序,实现政府低成本筹借战争资金以及实现战后经济恢复,美国曾施行过严格的利率管制。
20世纪60年代,利率管制政策日益显现弊端。
从1970年6月美国开始逐步解除利率管制,直至1986年4月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这一过程历时16余年。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渐进式的改革。
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的环境和进程并不是十分理想,为了保证利率市场化的顺利进行,美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同时,美联储也不断通过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来引导利率水平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经营融资的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利率决定理论、利率传导理论以及剖析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金融发展理论。
(一)利率决定理论。
利率决定理论内容丰富,是利率市场化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各个理论可知,平均利润率、资金的供求关系、通货膨胀率、央行的货币政策、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等都会对一国利率水平的高低产生影响。
(二)利率传导理论。
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传导机制实现市场化,从而真正发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作用,缩短货币政策时滞,使得宏观经济平稳发展。
(三)金融发展理论。
金融发展理论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自身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金融结构理论、金融抑制理论和金融深化理论。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浅谈美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与经验
盖 笑婷
【 阿 尔斯通 技术服 务 ( 上海) 有 限公 司北 京分公 司 , 北京 1 0 0 0 2 7 ]
摘 要: 近些年 , 我国 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 了重大进展 , 货币市场和几 乎所有债权市场上 的利率都 已经放开 。 在推进我 国利率市 场化 的关键 时期 , 有必要梳理各 国利 率市场化进程 , 以便 吸取经验和教训 , 促进 我国利 率市场 化的顺利进行 。本文 以美 国 利 率市场化进程为例 , 介绍 了美国从 利率管制到利 率市场化完成的过程、 步骤 以及相关经验。 关键 词 : 利 率市场 化; 美 国利率市场化 ; 进程 ; 经验 中图分 类号 : F 8 3 1 . 5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2 — 3 3 0 9 ( x ) . 2 0 1 3 . 1 0 . 3 9 文章编号 : 1 6 7 2 - 3 3 0 9 ( 2 0 1 3 ) 1 0 - 8 5 - 0 3
利率 市场 化是指 金融 机构 在货 币市场 经营融 资 的 1 9 3 3年《 格 拉斯 一 斯 蒂格 尔法》 、 1 9 3 4年 《 证 券交易法 》 和 利率 由市场供求决定 。它包括 利率决 定 、 利率传 导、 利率 1 9 3 5年《 银行法》 。这些 法案主要 内容包括 : 结构 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 。 推进利率 市场化 的理论基础 ( 1 ) 对银行支付存款利息 的利率进行 限制 。涉及 美
日本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启示
简单总结一下日本的经验教训。日本在以外汇交 易为中心的对外交易的市场化起步较早,而财政投融资 制度和企业破产制度的改革则有所落后,这是问题所 在。在此背景下,以利率为中心的金融自由化的进度较 慢,民营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也依旧不完善,导致金融 体系负担过多,其结果是带来了巨额的财政负担,对整 体经济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另外,针对非资不抵债但暂时陷入资本不足的民 营金融机构,通过政府保证来筹措资金以进行注资。银 行方面因为采取了裁员等经营合理化的措施,为投入的 政府资金带来了收益。由于以上对策的实施,到2004年 春天,国际金融市场对民营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信心也 有所恢复。
其间,我在负责完善有关应对金融危机的制度工 作中,逐步意识到日本金融体系出现大问题的深层原因
然而,从作为国内金融体系负责人的立场来看,外汇管理的自由化是产生极大影响的“仓 促行事”。因为这动摇了日本整体的财政和金融的利率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之前,国 债的发行利率、公共养老保险的预定利率等作为财政运作基础的利率是与企业的公司债收益 率、借款利率等有关产业金融的利率保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状态之下,在其间对邮政存款和银 行存款等的利率作出调整,而这只有在一个精密的利率监管制度下才能够维持。
此外,在实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如何与公共金融协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因为日 本公共金融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财政投融资制度。当时在日本,资金运用部利用邮政储蓄 和养老保险公积金的资金向政策性金融机构或实施事业项目的机构进行贷款。20世纪90年代末
8 7 August, 2018 MODERN SOE RESEARCH 现代国企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LPR 改革美日历史经验的启示
2019 年以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的工作加速推进。利率“两轨并一 轨”被纳入 2019 年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 议,并在 2019 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的 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被反复讨论。 正如《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 规划》和央行 2018 年工作论文《经济 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货币调控方式转 型 》 中 提 出 的,“ 放 得 开、 形 得 成、 调 得了”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原则。 随着 2015 年存贷款利率浮动限制的取 消,狭义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利率“放 得开”目标基本实现,而近期 LPR 的深 化改革正是针对“形得成、调得了”的 问题对症下药,一方面,18 家代表性银 行的报价机制保障了 LPR 价格的市场化 形成;另一方面,与 MLF 利率挂钩也保 证了央行的利率调控能力。LPR 改革的 落地,意味着中国利率市场化深入以市 场化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为核心的改革 阶段。 “ 理 论 上, 利 率 作 为 资 金 的 价 格, 中央银行完全有能力影响甚至决定市场 利率水平;实践中,无论是利率管制国 家还是利率市场化国家,中央银行对利 率形成机制和利率水平都具有重要影 响。因此,利率市场化更完整的表述,
M acro -Economics 宏观 CAPITALWEEK
LPR 改革:美日历史经验的启示
深化 LPR 改革,核心是解决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中央银行对市场基准利 率“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问题,而 20 世纪末期美国和日本“两轨 并一轨”时的历史可以给我们当前的改革提供一些经验借鉴。
本刊特约作者 王涵 段超 卓泓/文
到 了 20 世 纪 70 年 代 至 80 年 代 初, 两次石油危机先后爆发,美国深陷滞胀 泥沼,货币市场利率也随着通胀水平水 涨船高。同时,为了抵抗通胀,美联储 主席沃尔克收紧了货币政策,这进一步 推升了货币市场利率。如前所述,美联 储通过 Q 条例对存款利率实施了严格管
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行的影响
世界各国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对银行的影响stockstar 2011-1-12 2:39:00严婷第一财经日报8钢铁股有望爆发龙虎榜揭秘:主力资金逆市抢筹12股[字体:大中小] 收藏订阅RSS 分享打印[网友评论0条] 【体会扫描】美国:危机推动下的必定改革(本页)日本:始于国债利率市场化东亚:政府主导渐进式改革拉美:“激进式”改革实践【银行现状】国内银行业利差高吗?商业银行直面利率市场化【阻碍】“上下放开”:银行估值遭挤压利率市场化大浪淘沙银行业版图必将改写美国:危机推动下的必定改革上世纪70年代,在美国经济滞胀的危机背景下,作为金融市场化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多次出台政策放松利率管制。
上世纪80年代,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迅速提升,时至今日,更是差不多代替传统存贷利差收入成为银行业最大的收入来源。
能够说,美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步向政府管制“倒逼”的案例:由于美国在大萧条后出台了一系列法案对银行业进行严格管制,其中最为闻名的“Q条例”就禁止商业银行对活期存款支付利息,并对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规定最高利率限制。
同时,各州的《高利贷法令》则规定银行放款的最高利率限制。
随着管制下的存款利率大幅低于通胀率,美国的银行业显现了严峻的“脱媒”现象,资金大规模地向自由利率的金融商品市场流入。
为规避管制,银行业通过挖掘法律漏洞,不断创新出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和业务。
美国不得不开始推动利率的市场化改革。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是以放松大额可转让存单(CD)为突破口的。
在取消利率管制前,美国先后已放松了大额可转让存单、货币市场互助基金以及期限5年以上、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利率的管制。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70年到1986年连续了16年,遵循着从大额到小额的规律。
1970年6月,依照美国经济进展和资金供求的实际情形,美联储第一将10万美元以上、3个月以内的短期定期存款利率市场化,后又将90天以上的大额存款利率的管制予以取消。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和中国问题
利率市场化的国际经验和中国问题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决策权从政府手中转化为市场决策。
在
国际经验中,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制度安排。
以下是一些
国际经验:
1. 美国: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采用利率市场化。
在这个
过程中,美国央行逐步放弃对银行存款利率的管制,并推出了利率
期货和债券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2. 英国:英国在20世纪80年代期间进行了金融自由化的一系
列改革,其中包括放松银行业的管制,开放银行业市场和推出利率
市场化。
3. 日本:日本在80年代开始逐渐放松对银行和信贷利率的管制,促进了银行竞争,使得贷款利率逐渐市场化。
现在回到中国,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用了计划经济模式,银
行和信贷利率都由政府支配。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政策不断
推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目前,中国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程度已经较高,但与国际市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银行市场竞争不足:在国内银行市场,国有银行占主导地位,银行间的竞争程度相对较低。
2. 银行风险管理: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的风险管理能
力相对较低,需要进一步提高。
3. 利率传导机制不完善:在国内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利率传
导机制还不完善,导致部分资金利率较高的情况出现。
因此,中国应该进一步加强个人金融教育,提高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激发银行市场竞争,进一步完善经济结构,促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验整理
利率市场化的全球经历想要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决不能闭门造车,必须要多借鉴国外的成功经历,再结合本国国情,这样才能到达深化改革的目的,下面就让我带着你们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特点美国利率市场化是从自由到管制,再到自由的一个过程。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金融脱媒〞和中介中断现象屡屡发生,并且程度越来越大,因此提出了解除利率管制和废除Q条例的想法。
一直到1980年3月份,美国政府出台了?存款机构放松管制的货币控制法?,正式取消Q条例。
进而1982年制定了?加恩-圣杰曼存款机构法?,列示了利率市场化的相关条例。
80年代的一系列措施相继执行,最后在90年代初,Q条例完全终结,利率市场化得以全面实行。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特点如下:第一,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及其漫长艰辛,前面一共用了16年时间。
在此过程中,美国政府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
第二,利率市场化在提高金融机构竞争力和促进增长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脱媒〞现象程度减弱,市场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银行信贷能力增强。
第三,利率市场化淘汰了一批能力弱小的银行。
公平竞争导致实力弱小的银行无法生存,总计造成损失4000亿美元。
第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缺乏有力的监管机构。
恶性竞争,盲目无序的市场时常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日本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及特点存贷款业务的下降,直接导致日本实行利率市场化。
存款方面:相继引进利率市场连动型定期存款MMC、市场利率连动型定期存款小额MMC、流动性存款,最终完成了存款方面的市场化不包括活期存款。
贷款方面:短期贷款利率由平均融资利率决定、长期贷款利率由短期贷款利率加上一定的利差形成,实质上,这种贷款利率已经是市场化的贷款利率了。
从1985~1991年,日本政府用极短的时间完成了上述过程,展示了极高的效率。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特点如下:第一,利率市场化并不完全。
日本的存款利率,各个金融机构并不能够独立决定,而是要受到货币当局的限制。
利率市场化对他国存贷款利率的影响
香港特区利率市场化期间净息差呈现波动收缩特征,行业息差水平由1993年的2.2%震荡回落至2011年的1.3%。
利率市场化对存贷款利率的影响
中航证券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初期和美国一样,净息差和存贷利差均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幅度在25%左右,但是后期开始逐步反弹,由于信用成本率波动较小,因此实际净息差在利率市场化前后降幅仅在10%以内,所受冲击小于美国。
台湾
中航证券
1985-1990年:上升1.32%
1985-1990年:上升1.26%
台湾银行存贷款加权平均名义利率上升,实际利率下降。具体来看,名义利率分别从1985年末的5.96%和9.18%上升到1990年末的7.22%和10.5%,但实际利率分别从1985年末的5.99%he 9.21%下降到1990年末的3.12%和6.4%。台湾银行存贷款加权平均利差在80年代初在4个百分点左右,但80年代后期则减少到不足3个百分点。我国台湾地区在放松利率管制后一段时期,信用合作机构利率低于商业银行1个百分点左右,也出现了经营较为困难甚至破产倒闭的情况。
来源
贷款利率
存款利率
主要观点
美国
中航证券
1970-1985年:上升4%左右
1970-1985年上升5%左右
存贷利差在利率市场化的15年期间一直在5%这个均衡水平附近波动,并未出现大幅收窄。具体来看,利率管制的逐步放开,确实导致存款成本率的逐步上升,但是存款成本率提高的同时,贷款收益率也相应的提高。
日本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决定利率水平和利率变动的制度安排。
在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利率往往由政府制定,缺乏市场竞争的力量来决定利率的供求关系。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各国纷纷开始探索利率市场化的路径,旨在完善金融体系,并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
本文将就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进行详细阐述。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当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率先开始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这些国家通过逐步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引入市场竞争的机制,让市场力量来决定利率的供求平衡。
市场化的利率制度对于各类金融机构来说,既是动力也是挑战。
在实行利率市场化之前,很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被严格地控制和监管,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往往也没有多大的灵活性。
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开始面临来自市场竞争的压力,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和产品设计,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
利率市场化运行的一个重要前提是金融市场的健全发展。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国家需要通过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来规范金融市场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并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专业机构来监管和维护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
例如,需要设立独立的中央银行来制定货币政策,监管金融机构的行为,并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环境。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金融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引入新产品、新技术和新业务模式来提升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的过程。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等金融机构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这就需要它们通过创新来增加竞争优势,在服务和产品质量上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差异化竞争,从而实现盈利增长。
金融创新不仅可以帮助投资者更好地管理和配置资金,还可以提高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和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然而,利率市场化的推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和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市场化改革需要更长的过程来推进。
edo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美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一、基本原理1、所谓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由交易主体自主决定,中央银行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从而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利率作为货币资金和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上能动而活跃的因素。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改革中的关键因素和中心环节,对我国金融机构的生存环境和管理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实践证明,严格的利率管制,不利于金融部门的内部治理,不利于资产负债风险管理,也不利于金融创新,它导致整个金融业进入抑制性状态,难以实施金融深化。
所以,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的既定目标。
2、依据经济学原理,决定市场利率水平的因素主要有:社会平均利润率;货币供求关系;市场竞争状况。
当然,这一具有分析力和概括力的原理是针对完善的、成熟的市场经济而言的。
对于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的利率水平决定问题,还需从我国的现状出发,做出合理的解释。
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许多成员国的研究分析表明,发展中国家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具备以下一些条件:一国市场化体制的形成,并在此前提下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市场化运作,是保证利率市场化的基础性条件:现有利率体系的合理、间接金融向直接金融转化以及资本市场开拓则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性因素;对银行体系实施审慎监管,并建立谨慎会计标准、中央银行与财政资金关系硬约束、商业银行具有利润约束机制、对金融机构避免歧视性征税等则是实现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前提。
另外,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法律体系,提升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为利率市场化创造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积极而稳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结合我国的实际,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战略和经验教训,应该说颇有裨益。
二、案例内容美国的利率管制是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开始的,并且是以法律条款的形式出现的。
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1933年银行法》。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影响与启示
表 1 美国 CPI、GDP 均值、波动率、1y、10y 波动率(单位 :%)数据来源 Fra bibliotekCEIC,国泰君安
图 6 美国最优贷款利率、AAA 公司债利率、CPI 对比(单位:%)
25.0 20.0 15.0 10.0
5.0 0.0 -5.0 -10.0
CPI AAAࠅິቐ૧୲
ፌᆫٿ૧୲ ࠅິቐ૧୲-ٿ૧୲
12-1 09-1 06-1 03-1 00-1 97-1 94-1 91-1 88-1 85-1 82-1 79-1 76-1 73-1 70-1 67-1 64-1
利率市场化专辑
美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影响与启示
陈岚 姜超
摘要 :本文介绍了美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背景与过程,以及利率市场化后各市场的利率 品种表现,分析了利率市场化给美国投融资结构、货币政策操作等方面带来的变化,并 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预测了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经济及金融领域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 :货币政策 利率市场化 投融资结构 存款保险制度
10-1
05-1
00-1
95-1
90-1
85-1
80-1
75-1
70-1
65-1
10-1 07-1 04-1 01-1 98-1 95-1 92-1 89-1 86-1 83-1 80-1 77-1 74-1 71-1 68-1 65-1
88-1 87-1 86-1 85-1 84-1 83-1 82-1 81-1 80-1 79-1 78-1 77-1 76-1 75-1 74-1 73-1 72-1 71-1 70-1 69-1 68-1
各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回顾(2015-06-01)
中国:1994-
起因:
【摘录:中国债券】
自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开始启动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人民银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从目前来看,国家对于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化,对于贷款利率是上限放开、下限管理,对于存款利率是下限放开、上限管理。
我国经济2012年第二季度增长幅度放缓,三年来GDP首次跌破8%,目前增长方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完善竞争机制,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今年扩大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的举措和存款保险制度的出台,无疑又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市场债券市场利率市场
大事件纪要:
1994-至今
返回
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人民银行要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
家对于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中央银行票据等相关利率限制已经破除并实现了市场
限管理。
方式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面对目前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提升市场效率,
,无疑又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贷款利率市场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4:日本利率市场化进程1997年4月,日本大藏省正式批准:各商业银行承购的国债可以在持有一段时间后上市销售。
经过17年努力,到1994年10月,日本已放开全部利率管制,实现了利率完全市场化。
来了完成这一艰难而必要的金融自由化过程,日本大概经历了如下四个阶段:1、放开利率管制的第一步:国债交易利率和发行利率的自由化日本经济在低利率水平和严格控制货币供应量政策的支持下获得迅速发展。
但是,1974年之后,随着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经济结构和资金供需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变,战后初期形成的以"四叠半"(意为狭窄)利率为主要特征的管制体系已不适应这种经济现状了。
日本政府为刺激经济增长,财政支出日渐增选增加,政府成为当时社会资金最主要的需求者。
培育和深化非间接金融中介市场的条件已初步具备。
1975年,日本政府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再度发行赤字国债(第一次是1965年)。
此后,便一发不可收,国债发行规模愈来愈大。
1977年4月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允许国债的自由上市流通。
第二年开始了以招标方式来发行中期国债。
这样,国债的发行和交易便首先从中期国债开了利率自由化的先河。
2、放开利率管制第二步:丰富短期资金市场交易品种在1978年4月,日本银行允许银行拆借利率弹性化(在此以前,同业拆借适用于全体交易利率是基于拆出方和拆入方达成一致的统一利率,适用于全体交易参加者,并于交易的前一天予以明确确定),6月又允许银行之间的票据买卖利率自由化。
这样,首先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的自由化。
3、放开利率管理的第三步:交易品种小额化,将自由利率从大额交易导入小额交易实现彻底的利率自由化是要最终放开对普通存贷利率的管制,实现自由化,如何在已完成利率自由化的货币市场与普通存款市场之间实现对接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日本政府采取的办法是通过逐渐降低已实现自由化利率交易品种的交易单位,逐步扩大范围,最后全部取消利率管制。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货币当局逐级降低了CD(大额可转让存单)的发行单位和减少了大额定期存款的起始存入额,逐步实现了由管制利率到自由利率的过渡。
在存款利率逐步自由化的同时,贷款利率自由化也在进行之中。
由于城市银行以自由利率筹资比重的上升,如果贷款利率不随之调整,银行经营将难以为继。
1989年1月,三菱银行引进一种短期优惠贷款利率,改变了先前在官定利率基础上加一个小幅利差决定贷款利率的做法,而改为在筹取资金的基础利率之上加百分之一形成贷款利率的做法。
筹资的基础利率是在银行四种资金来源基础上加权平均而得,这四种资金来源是:(1)活期存款;(2)定期存款;(3)可转让存款;(4)银行间市场拆借资金。
由于后两种是自由市场利率资金,所以,贷款资金利率已部分实现自由化。
随着后两部分资金在总筹资中比重的增加,贷款利率的自由化程度也相应提高。
4、放开利率管制的第四步:利率完全自由化在上述基础上,日本实质上己基本完成了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之后需要的只是一个法律形式的确认而已。
1991年7月,日本银行停止"窗口指导"的实施;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自由化,同年10月活期存款利率自由化,1994年10月,利率完全自由化,至此日本利率自由化划上了-一个较完满的句号。
日本的利率自由化过程对其他国家的利率自由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样板。
其基本特点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1)先国债、后其他品种;(2)先银行同业,后银行与客户;(3)先长期利率后短期利率;(4)先大额交易后小额交易。
思考题:1.日本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对我国有何借鉴意义?案例5:美国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一)管制的背景美国30年代以前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非管制型的。
虽然到1913年,才通过联邦储备法案建立了美国第一家真正的中央银行,但其实际行使职能一直到20年初期才开始,在金融管制方面也仅是想通过健全银行制度来提高效益,对银行业务,银行利率等都无限制。
真正对银行利率、银行业务实行管制是从1929年——1933年大箫条之后开始的。
美国大萧条时损失最大的产业可能是金融业,据估计能正常开业的银行到1993年时只有1929年时的一半(Bernanke,1983)。
而金融业的崩溃延长了大萧条的持续时间和加深了危机的深度。
所以,美国银行业也经历了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金融改革,最突出的一点是强化监督管理。
1933年一1935年通过了一系列金融法案,如银行法、证券法、证券交易法、联邦储备法、国民银行法案等。
其主要内容如下:(1)对银行支付存款利率进行限制;(2)限制银行对证券的投资;(3)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存款给予保险;(4)对金融市场和银行机构进行管理、监督;(5)限制新银行开业,加强联邦储备银行权力。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Q项规则诞生了。
所谓Q项规则,只是按照联储规则顺序排出的一项规则,如第一项为A项规则,而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规则正好是Q项,所以称为Q项规则,该规则规定(按银行法),银行对于活期存款不得公开支付利息,对于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的利率设定最高限度,所以Q项规则变成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代名词。
联储系统的利率管制范围两年后从成员银行延伸到非成员投保银行,1935年银行法赋予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同样的权利范围。
从那时起,两个联邦机构同时规定银行可以支付的定期储蓄存款的最高利率。
1966年的“临时利率控制法案”又将这一规定扩大至储蓄、贷款协会、互助储蓄银行以及未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银行。
规定利率上限被认为基于如下两个理由。
(1)限制银行间的存款利率竞争,维护银行体系的安全。
本世纪20年代时,银行间为了争夺存款,在存款利率方面展开竞争,导致了银行筹资成本上升。
为了弥补这一支出,各银行不得不去从事高风险的投资业务,致使银行资产组合质量下降。
30年代的银行体系崩溃据认为便与此紧密相关(里特和西尔伯,1986,P82),规定利率上限被认为可了此之忧。
(2)防止资金流动偏向。
所谓“偏向”是指大银行可以支付较高存款利率,而中小储蓄机构则无法与之竞争,所以,资金大量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流向大银行,削弱了那些地区的信贷能力,造成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二)利率管制的弊端Q项规则的实施,对30年代维持和恢复金融秩序、对40年代一50年代初的美国政府低成本筹措战争借款和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恢复,起了一定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战后美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国民财富的增加,到了5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60年代之后,这一条例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1.阻止了富有进取心、善于经营管理的银行向存款者提供比其他银行更有吸引力的利率来扩展经营规模。
2.资金流动脱媒大量存在,导致经营机构经营困难,金融体系出现不稳定, Q项规则导致利率上限的滞后调整,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向货币市场,金融机构的流出资金大于流入资金,盈利状况恶化,直接的后果便是造成金融制度不稳定。
3.Q项规则规定了银行存款利率上限,限制了银行吸收存款的能力,也就规定了银行的放款能力。
当资金需求旺盛时。
信用供应不足必成问题。
4.货币政策作用机制受阻。
因为存款机构的存款利率受阻,银行资金流失严重。
为了解决流动性问题,不得不创造新的金融工具来逃避管制、扩大资金来源。
虽然这缓解了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紧张状况,但却削弱了联储货币政策的效力,如货币供应量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
(三)Q项条例的取消到60年代中期,由于市场利率与Q项规则规定的最高利率之间差距越来越大,干扰了正常的经济运行。
迫使美政府和货币当局寻求变通之策。
到1979年一1980年时,形势已极为迫切(1)史无前例的市场高利率;(2)近20%高通贷膨胀率;(3)存款机构存款锐减,货币市场资金急增;(4)一些大银行经营困难;(5)金融创新工具层出不穷。
人们认识到Q项条例、利率管制根本无法起到预想的稳定作用,所以在这一背景下,1980年国会通过《解除存款机构管制与货币管理法案》,计划到1986年3月31日前,分阶段取消Q项条例对于存款机构持有的定期和储蓄存款的利率限制。
(四)放松利率管制过程的特点分析美国的利率放开,初看起来是一种由金融危机推动下、政府为应付危机而进行必要改革的结果,但仔细分析,美国的利率放松,其实有其自身的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对后来的许多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美国的利率放开过程,是一个典型的发达金融市场逐渐向政府管制“逼宫”的案例。
我们分析这一过程,可发现如下一些特点。
1.管机构,放市场Q项规则只限制了存款机构吸收存款的利率,至于金融市场中的其他利率未加任何干涉。
当存款机构正常的资金来源途径受到限制后,迫使他们到金融市场中去想办法。
而且这种未管制的渠道确实极大地缓解了管理政策对金融机构发展和功能发挥所造成损害。
同时也促进了这一未受管制部分市场的迅速扩展,因为,经济学中一个原则就是:如果只对某种机构实行管制,那么,提供与该类机构类似的产品而又为受管制的机构将兴旺起来,或者将出现一些新的机构。
正是这些未受管制的部分的迅速发展,对被管制部分形成有力的“逼宫”,致使其最终跨台。
2.重点突破在放松管制过程中,寻找到合适的突破口非常关键。
一般说,这种突破点工具应具有联结自由市场利率和管制利率的功能。
美国金融界找到的突破口是CD的发行与交易。
CD正式名称为可转让大额存单,是一种有固定时限,附有息票的银行有效存单,最大特点是持有者可将其转让。
一般认为,现在标准的CD是1961年2月由纽约第一国民银行(即Cit(bank 花旗银行)首先使用的,同年,政府证券负责人同意为之开辟第二级市场,以便于交易与流通。
于是它便成为银行存款资金的一项重要来源。
开始时,CD的发行利率也有限制,1970年6月,由于佩思铁路中拖欠8200万美元商业票据事件暴发,为防止出现流转危机,联储准许银行发行的偿还期在90天之内的大额CD不受Q项规则利率上限限制,1973年年中,推广至所有大额CD 。
之后,CD与其他货币市场工具(所谓银行非存款性负债),成为银行资金来源的主要部分①[鲁萨基斯(1992)。
]这样,产生了如下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淡化了银行单独依靠存款作为资金来源所形成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在存款利率管制体制上打开了一个缺口。
3.多种创新,循序渐进CD最高存款利率限额取消后,美国银行界又陆续推出了一系列利率不受限制或市场交易的国库券利率挂钩的金融创新手段,如“狂卡”(Wild’card)存单(4年以上,无利率限制)、货币市场存单6个月(与同期国库券利率挂钩)、小额储蓄存单30个月(与国库券挂钩)、7-31天和91天帐户(国库券挂钩)、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超级可转让存单(市场利率)等被陆续作出创造出来,就大促进了市场利率在银行经营业务中的影响作用。
思考题:1.Q项规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该制度设计的目的是什么?其弊端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