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及路径研究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集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合作单位的公告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集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合作单位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9.05.29•【字号】•【施行日期】2019.05.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公开征集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合作单位的公告“十四五”时期是湖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开局五年,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需要对中长期发展的全局性、前瞻性、关键性、深层次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为进一步凝聚共识、集思广益,更好发挥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我委经广泛征集多方意见,论证确定了一批湖北省“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其中,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合作单位的研究课题有17个(见附件1)。
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研究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全面推进“一芯两带三区”区域和产业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事关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要方面,坚持问题导向、以用为主、虚实结合、远近结合的原则,研究提出既符合长远目标要求、又能在未来一个时期推进实施的思路和举措,作为“十四五”规划思路起草和纲要编制的重要基础。
1.紧扣时代主题。
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社会主要矛盾的新要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新目标,坚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按照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把事关湖北“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领域的重要问题研究深、研究透。
2.强化战略导向。
围绕构建“一芯驱动、两带支撑、三区协同”的区域和产业布局,加强全要素、全产业链、全地域地统筹谋划,同时,注重前瞻性和引领性,使研究成果更加符合湖北发展特点,遵循发展规律。
湖北省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创新的SWOT分析与对策探讨
构 和 农 业 技 术 人 员 的 湖 北 单 就 科 技 实 力 而 言 与 其 农 业 大 省 的
地 位 极 不 相 称 。因 此 整 合 现 有 资 源 , 整 推 广 路 子 , 革 现 有 推 调 改
技 实力居全 国第 5位 。现 代农 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对农 业经济发
展 已奠 定 其 关 键 地 位 作 用 , 业 科 技 技 术 推 广 使 用 , 湖 北 农 农 对 业 经 济 发 展 更 上 一 层 楼 起 到 了积 极 的 推 动 作 用 。 同 时 , 北 省 湖 农 业 科 技 人 才 资 源 丰 富 ,农 业 科 技 开 发 和 应 用 整 体 实 力 雄 厚 。 雄 厚 的 科 技 研 发 能 力 和 技 术 人 员 为 湖 北 农 业 科 技 推 广 提 供 了 便利条件 。 ( ) 北 作 为农 业 大 省 农 业 科 技 推 广 有 基 础 、 条 件 。湖 北 2湖 有 省 地 处 中 原 腹 地 , 地 面 积 4 6 1 h "湖 北 省 现 有 1 耕 6. 万 m , 4 2个 省 辖市 、 1个 自治 州 、8个 市 辖 区 、4个 县 级 市 ( 中 3个 直 管 3 2 其 市 )3 、8个 县 、 2个 自治 县 、 个 林 区 , 人 口 6 4 . 1 总 1 1 8万 人 , 住 8 居
问 题 探 讨
河 网 交 织 , 东 平 原 面 积 狭 小 , 湖 交 错 , 残 山低 丘 ; 地 分 鄂 河 兼 山 为 四大 块 , 均 海 拔 1 0 m 以 上 , 平 00 山地 群 山卺 嶂 , 谷 幽 深 , 河 地
力 雄 踞 全 国 十强 , 业 科 技 推 广 队 伍 遍 及 全 省 各 地 , 才 储 备 农 人
农业发展策划方案的关键要素及实施路径
农业发展策划方案的关键要素及实施路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制定有效的农业发展策划方案,可以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
本文将探讨农业发展策划方案的关键要素以及实施路径。
一、关键要素1. 农业政策环境:农业发展策划方案需要结合国家和地方政策环境,了解农业政策的导向和支持力度。
政策环境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对农业发展至关重要,决策者应该运用科学的方法,结合国情和市场需求,制定长期的农业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环境。
2. 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农业发展需要依靠技术支撑和科学研究。
农业科技创新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并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
农业发展策划方案应该充分重视技术创新和科学研究,并为其提供充足的投入和支持。
3. 农业资源:农业发展离不开土地、水资源以及劳动力等基础要素。
合理配置和利用农业资源是实施农业发展策划方案的重要前提。
保护农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土壤肥力,开展农田水资源利用和保护,培育和保护劳动力,都是关键要素。
4. 农业产业链:农业发展策划方案应该从农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进行考虑。
推动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提升,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和销售的衔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是推动农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5. 农业保护与环境:农业发展需要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
农业发展策划方案应该充分考虑环境保护要求,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农业模式,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化肥农药的减量使用等措施,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实施路径1. 制定整体规划:制定农业发展策划方案前,需要对农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关键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在此基础上,制定整体规划,确定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
2. 加强科技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资源·环境-5-乡村振兴视角下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北省为例江 帆,邢美华,王维薇(湖北省农业科学院 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湖北 武汉 430064)[摘要]农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重要保障,是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重要抓手,更是广大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对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义重大而深远。
湖北省在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实践中积极创新,努力克服个体生产经营上的盲目性和分散性,这为新时代探寻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农村集体经济;创新发展;典型模式;湖北省[中图分类号]F325.2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在经济社会快速转型的大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面临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挑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离不开农村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
乡村振兴中产业兴旺是关键,通常经济发达的农村,集体经济也越活跃,农民的收入增长较快;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也与集体的力量息息相关。
然而,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能仅沿用过去的方式,需要创新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和经营模式,夯实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基础。
1 湖北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现状1.1 农村集体资产总量迅速增加截至2019年底,湖北24374个村已全部完成农村集体资产清查,清查的农村集体资产共计1754.02亿元,占到全国总量的2.7%;集体资源性资产2.18亿亩,占全国总量的3.3%。
图1 湖北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情况(2010-2019年)1.2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在湖北全面铺开,截至2020年7月,该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确认工作总体完成,累计确认成员4135.62万人;14473个村完成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集体资产667.25亿元,建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中10924个进行了登记赋码,集体经济组织股金分红累计10.84亿元,改革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24湖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
2024湖北省继续教育公需科目答题活动题及答案学校:________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考号:________一、单选题(20题)1.《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提出,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推动()加快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A.科研项目B.科技成果C.基础研究D.应用研究2.以()战略为主线,布局人才工作相关内容,与党的历史上的人才工作相互接续,一以贯之,形成有机体系。
A.创新驱动发展B.科技强国C.教育强国D.人才强国3.要优化人才()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A.表彰奖励B.负面清单C.奖惩结合D.黑名单4.维权流程呈现“两低一高”的趋势,其中“一高”是指()。
A.侵权成本高B.维权收益高C.维权成本高5.工业产权中的专利权不涉及?()A.发明专利B.实用新型专利C.产品商标D.外观设计专利6.以下陈述不属于“大变局”时代特质的是:()A.社会风险更加多样、复杂B.人化自然程度进—步加深C.社会治理政策更倾向效率D.人类普遍进入长寿时代7.《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提出,对于基础研究,论文是成果产出的主要表达形式,坚决摒弃以刊评文,评价重点是论文的()。
A.发表数量和被引次数B.影响因子C.ESI排名D.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8.根据《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对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突出()。
A.创新质量B.综合绩效C.支撑服务能力D.使命完成情况9.根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打破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属于()方面的措施内容。
A.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B.创新人才评价机制C.强化人才创新创业激励机制D.改进人才培养支持机制10.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基于()网络的应用技术。
《文化引领的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及路径研究》
《文化引领的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及路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引领的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及其发展路径。
首先,分析当前农业产业与文化融合的背景与意义,接着探讨文化引领农业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最后通过案例分析、数据支撑和模式构建,深入探讨农业产业融合的有效模式及其实施路径。
一、引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为农业产业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文化引领的农业产业融合模式及路径进行深入研究。
二、文化引领农业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1. 文化与农业产业的内在联系文化是农业产业的灵魂,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农业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引领,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离不开农业产业的支持。
2. 文化引领农业产业融合的必要性文化引领农业产业融合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通过文化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高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引领农业产业融合的模式1. 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的融合模式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农村旅游、农耕文化体验等文化产业,将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实现文化产业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
2. 地域文化与特色农业的融合模式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和农村旅游项目,将地域文化与特色农业相结合,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
3. 科技创新与文化传承的融合模式通过科技创新,将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推动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的良性互动。
四、文化引领农业产业融合的路径1. 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应加大对文化引领农业产业融合的支持力度,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2. 培育龙头企业与品牌建设通过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推动农产品和农村旅游的品牌化发展,提高农产品和农村旅游的附加值。
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
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对策研究作者:王涛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15年第12期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农业现代化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现代化水平。
这些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打破常规、创新发展。
本文作者通过在河北省的调研走访,阐述了农业创新发展的路径及对策,提出了农业创新发展的新思路,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一、农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一)农业创新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水、劳动力等农业必需的生产要素逐渐减少,而农产品需求却呈刚性增长态势。
随着农业农村内部外部条件的变化,传统农业发展方式难以为继。
而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又要从外部导入现代要素,农业现代化的制约因素更多、过程更复杂,是现代化中的“慢变量”,更是“关键变量”。
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坚定不移地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路子。
(二)农业创新发展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近年来,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老龄化”现象突出,这直接导致大量耕地被人为撂荒,也间接带来了诸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之所以年轻人宁愿打工也不愿种地,根本原因就是种地的收入太低了。
要想扭转这一局面,只能通过创新农业的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水平,做到低投入、高产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从而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三)农业创新发展是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要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必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把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利益与城市纳入一个有机整体,促进城乡要素均衡配置、统筹推进,形成城乡一体的新型城乡关系,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四)农业创新发展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需要这些年我国农业现代化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其他“三化”相比仍发展缓慢,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突出“短板”,这个“短板”如不尽早补齐,就会拖整个现代化的后腿。
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2023年第10期调查研究45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价值的实现路径——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例刘 俊 赵伟兵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两山”理论时指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五峰”)地处湘鄂交界的武陵山区,是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五峰始终把生态作为立县之本,持续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依靠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生态价值最大化,取得了一定成效,获得了有益经验。
一、五峰生态价值实现的模式2010年,五峰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2021 年入选“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县”。
近年来,五峰始终坚持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实现金山银山“价值”,不断挖掘丰厚的生态资源,为湖北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态价值实现经验。
(一) 茶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五峰是“中国名茶之乡”“全国十大生态产茶县”,境内茶文化资源丰富,现存 300 多公里古茶道遗址,采花毛尖驰名中外。
2022 年 2 月,云上五峰茶旅融合项目开工,通过空中索道、茶山步道,将采花茶业科技园和青岗岭茶园连接,融古茶道汉阳桥、宜红茶工业遗址等古茶道遗存于一体,打造茶文化度假地,推进茶产区古村落和茶文化广场建设,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截至目前,五峰已构建起了“茶叶基地+湖北西南茶叶市场+茶马古道+土家风情+世界茶旅古镇+中国茶旅大会”茶文旅融合产业链,实现了“以茶促旅、以旅带茶、文旅融合、茶旅互动”的多产业融合发展。
(二) “林药蜂”立体经济发展模式五峰有国内“天赐药库”,是中国现代中蜂产业示范引领县。
除中草药以外,五峰还有一种极具药用价值的特产——蜂蜜。
2015年,五峰设立中蜂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化推进中蜂产业化养殖,以“专业合作社”为驱动,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探索出了一条集林下经济、森林抚育、森林保护、农民增收于一体的“林药蜂”融合发展之路,打造出了林下经济生态循环系统。
项目名称立项年度负责人项目来源单位
项目名称立项年度负责人项目来源单位中国民族品牌国际化中品牌自信战略和影响机制研究2016 郭锐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深度调整、银行风险承担与供给侧改革研究2016 严春晓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异质性视角下中国制造企业OFDI进入模式选择机制与策略研究2016 吕婕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农户参与视角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创新与效率评估2016 李会琴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湖北省科技创新绿色驱动机制与路径研究2016 白永亮湖北省科技厅湖北省地质灾害社会脆弱性时空演变过程及弹性恢复机制2016 侯俊东湖北省科技厅基础处构建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研究2016 张欢湖北省委改革办湖北省投资环境蓝皮书(2017)2016 邓宏兵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016 成金华湖北省委宣传部中国制造业全面转型升级的绩效测度研究2016 孙理军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湖北高铁经济效应综合评价及政策创新研究2016 易明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地、州)、县(市)生态文明建设考评体制机制研究2016 成金华中宣部干部局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运作模式及协调机制研究2016 易明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绿色能源发展的路径及政策选择2016 陈艳湖北省科协基于需求分析的天然气阶梯定价影响机制与效果评价2017 龚承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基于Meta回归模型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优化与实证研究2017 邵红梅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湖北省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与生态空间确权体制机制研究2017 肖建忠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湖北省投资环境蓝皮书(2018)》编制计划2017 邓宏兵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基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湖北雾霾治理路径研究2017 邵红梅湖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湖北省环境管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对策研究2017 吴磊湖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湖北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研究2017 易明湖北省科技厅政策法规处湖北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研究2017 易杏花湖北省重大调研课题基金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开放课题-湖北省生态空间确权体制机制研究2017 成金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湖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院开放课题-湖北省生态空间确权体制机制研究2017 成金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科协晨光计划:电商生态系统中平台与入驻企业的动态适应关系2017 朱镇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
民族地区乡镇生态产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以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潘家湾土家族乡为例
1 . 1 模 型 质量 分 析
表 2给 出 了 回归 模 型 拟 合 程 度 分 析 结 果 。
表 2 模 型 拟 合 程 度 分 析
积极 响应党 的十八大精 神 , 在 暑 期实 地调 研的 基础 上 , 以 湖
a . 预 测 变量 : ( 常 量 ), 高 山蔬 幕产 量 , 茶叶产量 。
性, 生 态 环 境 的 脆 弱 性 以及 经 济 发 展 的 非 平 衡 , 大 部 分 粗 放 型产业 为主的 民族 地 区面 临 着产 业经 济 发展 速 度 放缓 , 发 展 后劲 不足等 问题 , 民 族 经 济 的 可 持 续 发 展 的 重 要 性 日益 凸显 。因此如何发 展好生态 产业 , 促进 产业 的优 化升 级 , 把
表 2 指出, 在计 算过程 中 , 得 到 的 模 型 是 二 元 线 性 回 归 北省宜 昌市宜 都市潘家 湾土 家族 乡为例 , 对 其 茶产 业 、 高 山 模 型 中被 选 人 的 自变 量 是 茶 叶 年 均 产 值 和 高 山 蔬 菜 蔬菜、 生 态 旅 游 等 三 大 生 态 产 业 的 发 展 模 式 进 行 了研 究 , 并 模 型 , 就 我 国 其 他 民族 地 区 如 何 实 现 生 态 文 明 建 设 , 产 业 结 构 和 年 均 产 值 。该 模 型 的 测 定 系 数 ( R S q u a r e ) 为 R 0 —0 . 9 9 7 , 说
经 济 的循 环 可 持 续 发 展 。 在 我 国 区 域 经 济 的 发 展 中 , 贯 彻
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 模 型 数 据 汇 总
落实科 学发展 观 , 优 化和完善 好 产业 发展模 式 和产业 结 构 , 重视产业 的生 态循 环 发展 , 将促 使 当地 产业 经济 的 循环 可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分析与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及实践与调整方案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分析与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及实践与调整方案引言近年来,乡村振兴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
作为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石,农业现代化对于乡村振兴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探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最后,提出实践与调整方案,以促进乡村振兴。
一、农业现状分析1.1 农村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导致农村人口锐减。
这对农业产出、土地利用等方面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1.2 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存在弊端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存在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等问题。
这不仅限制了农业产出的提高,也增加了农民的劳动强度。
1.3 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包括土壤退化、水源污染等,严重制约了乡村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现代化发展路径研究2.1 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
例如,发展智能农机械、应用遥感技术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2.2 加强市场导向引导农民从传统农业向市场农业转型,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
鼓励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2.3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农田水利建设,修复水土流失,推进农业生态治理。
采取科学有机耕作、绿色农业等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三、实践与调整方案3.1 制定投入政策合理安排农业投入规模,优化资金使用效益。
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农产品品牌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2 完善农业产业链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例如,打造农业品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等。
3.3 联合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发挥农村优势资源,开展农村旅游,实现农旅融合。
通过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增加农民收入。
结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科技创新、市场导向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措施,可以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同时,合理制定投入政策、完善农业产业链和发展农旅融合也是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与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研究第一章绪论 (3)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1.2.1 国外研究现状 (4)1.2.2 国内研究现状 (4)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4)1.3.1 研究内容 (4)1.3.2 研究方法 (4)第二章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基础 (5)2.1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与内涵 (5)2.2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理论框架 (5)2.3 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 (5)第三章农业资源现状分析 (6)3.1 我国农业资源总量与分布 (6)3.1.1 农业资源总量概述 (6)3.1.2 农业资源分布特点 (6)3.2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6)3.2.1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概述 (6)3.2.2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分析 (7)3.3 农业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 (7)3.3.1 农业资源利用不合理 (7)3.3.2 农业资源质量下降 (7)3.3.3 农业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 (7)3.3.4 农业资源利用政策支持不足 (7)第四章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 (7)4.1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途径 (7)4.1.1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8)4.1.2 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 (8)4.1.3 农业水资源保护 (8)4.2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8)4.2.1 节水灌溉技术 (8)4.2.2 雨水收集与利用技术 (8)4.2.3 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 (8)4.3 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案例分析 (8)4.3.1 案例一:新疆滴灌技术 (8)4.3.2 案例二:浙江省雨水收集与利用 (9)4.3.3 案例三:安徽省水资源优化配置 (9)第五章土地资源高效利用 (9)5.1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途径 (9)5.1.2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 (9)5.1.3 强化土地资源保护 (9)5.2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9)5.2.1 精准农业技术 (9)5.2.2 节地技术 (10)5.2.3 生态农业技术 (10)5.3 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案例分析 (10)5.3.1 案例一:某地区土地整理项目 (10)5.3.2 案例二:某地区生态农业建设 (10)5.3.3 案例三:某地区土地制度改革 (10)第六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10)6.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 (10)6.1.1 概述 (10)6.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途径分类 (10)6.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11)6.2.1 概述 (11)6.2.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分类 (11)6.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案例分析 (11)6.3.1 案例一:某地区农作物秸秆生物质能源转化项目 (12)6.3.2 案例二:某地区畜禽粪便有机肥料制备项目 (12)6.3.3 案例三:某地区农作物秸秆饲料资源开发项目 (12)6.3.4 案例四:某地区稻壳工业原料利用项目 (12)6.3.5 案例五:某地区农作物秸秆环保材料制备项目 (12)第七章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12)7.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12)7.1.1 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12)7.1.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策略 (12)7.2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 (12)7.2.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概述 (13)7.2.2 具体技术介绍 (13)7.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案例分析 (13)7.3.1 案例一:某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实践 (13)7.3.2 案例二:某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示范 (13)第八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13)8.1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 (13)8.1.1 保障粮食安全原则 (13)8.1.2 产业结构优化原则 (14)8.1.3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原则 (14)8.1.4 农民增收原则 (14)8.2 农业产业结构优化途径 (14)8.2.1 发展特色农业 (14)8.2.2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14)8.2.3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14)8.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案例分析 (14)8.3.1 案例一:某地区粮食产业结构调整 (14)8.3.2 案例二:某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5)8.3.3 案例三:某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5)第九章农业政策与制度创新 (15)9.1 农业政策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影响 (15)9.1.1 引言 (15)9.1.2 农业政策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正面影响 (15)9.1.3 农业政策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负面影响 (15)9.2 农业制度创新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15)9.2.1 引言 (16)9.2.2 农业制度创新的主要内容 (16)9.2.3 农业制度创新对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促进作用 (16)9.3 农业政策与制度创新案例分析 (16)9.3.1 引言 (16)9.3.2 案例一:四川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6)9.3.3 案例二:浙江省农业“两区”建设 (16)9.3.4 案例三:福建省农业制度创新 (17)第十章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摸索 (17)10.1 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 (17)10.2 可持续农业发展策略 (17)10.3 可持续农业发展路径实施与保障措施 (17)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日益凸显。
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路径——湖北省十堰市的实践探索
调查研究党政干部论坛42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路径——湖北省十堰市的实践探索张 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深刻揭示了发展与保护的本质关系,带来的是发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也是执政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转变。
湖北省十堰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是十堰市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
湖北省委赋予了十堰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定位,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路径,是十堰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跑赢新赛道的战略抉择。
一、十堰市实现“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重大意义(一) 实现十堰市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
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两山”理论的内涵和要求,不断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的路径,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加快转变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二)助推十堰市“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迫切需要十堰市是国家发展战略性水源地,在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十堰市属于限制开发区,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生态环境,意味着十堰市抓发展比省内外其他地市面临着更多的限制、更严的约束及更多的挑战。
十堰市必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助推十堰市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三) 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迫切需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实在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优质生态产品的需求更加迫切。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
拓宽“两山”理论实践转化路径,就是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研究热点与趋势分析
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合作关系。
对生态农业领域的合作研究网络还不够完善,学者之间及机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需进一步加强,只有交流才有创新、才能持续发展。
研究热点词分析关键词是作者对其研究内容的核心体现,能高度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某一研究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的特点能够客观反映出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因此,通过对生态农业领域样本文献应用Citespace软件得到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对图谱进行分析,从而科学的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其中:网络节点,连线数E=582,网络密度Density=0.015。
图2 1998—2019年我国生态农业研究样本文献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2.3.1 关键词共现分析圆形节点表示关键词,连线反映了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节点越大、标签字体越大表示频次越多;连线越粗,表示词与词之间的联系程度越强。
从图2中可以看到,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及循环经的共现节点最大,也就意味着它们的共现频次最高,一直是该领域学术关注的热点,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
一般认为,关键词的中心性≥0.1,说明该关键词在所有关键词中的地位较高、影响越大。
其中,“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农业”“农业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5个关键词的中心性都在0.2及以上,构成了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
除了以上基础研究热点外,发展模式、生态农业建设、综合评价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词的共现频次和中心性也较高,成为在基础研究延伸下的关注重点。
2.3.2 关键词聚类分析为更好地把握生态农业领域的研究热点与方向,用Citespace将关键词共现网络进行聚类处理,利用大似然估计算法),模块值(Q值)为0.608 7平均轮廓值(S值)为0.748 5>0.5,这两个指标值说明该聚类结构高效率且显著,聚类是合理的。
聚类结果如图2中带有#的标签所示,共有10个类组。
根据不同类组下的文献进行阅读和分析,归纳出以下4内容。
新时代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摸索与实施计划
新时代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摸索与实施计划第一章新时代绿色农业发展概述 (3)1.1 绿色农业的定义与特征 (3)1.2 新时代绿色农业发展的意义与挑战 (3)1.2.1 意义 (3)1.2.2 挑战 (4)1.3 国内外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4)1.3.1 国内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4)1.3.2 国外绿色农业发展现状 (4)第二章绿色农业生产体系构建 (5)2.1 绿色农业生产技术体系 (5)2.2 绿色农业生产模式创新 (5)2.3 绿色农业生产标准化建设 (5)第三章绿色农业产业链整合 (6)3.1 产业链上游绿色种植基地建设 (6)3.1.1 种植基地选址与规划 (6)3.1.2 绿色种植技术的应用 (6)3.1.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6)3.2 产业链中游绿色加工与物流优化 (6)3.2.1 绿色加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7)3.2.2 物流优化 (7)3.3 产业链下游绿色营销与服务创新 (7)3.3.1 绿色营销策略 (7)3.3.2 服务创新 (7)第四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7)4.1 农业废弃物分类与资源化技术 (7)4.1.1 农业废弃物分类 (7)4.1.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 (8)4.2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政策与法规 (8)4.2.1 政策背景 (8)4.2.2 政策法规 (8)4.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项目实施 (8)4.3.1 项目策划与申报 (8)4.3.2 项目实施与管理 (9)4.3.3 项目效益评估 (9)第五章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9)5.1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策略 (9)5.1.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9)5.1.2 实施农业生态环境分区管理 (9)5.1.3 强化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 (9)5.1.4 推广绿色农业生产技术 (9)5.2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技术 (9)5.2.1 土壤修复技术 (9)5.2.2 水体修复技术 (9)5.2.3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 (9)5.2.4 农业生态景观建设 (10)5.3 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与预警 (10)5.3.1 构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0)5.3.2 开展农业生态环境预警研究 (10)5.3.3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宣传教育 (10)5.3.4 建立农业生态环境应急机制 (10)第六章农业绿色科技创新与应用 (10)6.1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10)6.1.1 体系建设背景与意义 (10)6.1.2 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架构 (10)6.2 绿色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11)6.2.1 成果转化现状 (11)6.2.2 成果转化机制 (11)6.2.3 成果转化路径 (11)6.3 农业绿色科技创新政策支持 (11)6.3.1 政策制定与实施 (11)6.3.2 政策效果评估与优化 (12)第七章农业绿色金融服务 (12)7.1 绿色农业金融产品创新 (12)7.2 绿色农业金融政策体系 (12)7.3 绿色农业金融风险防控 (13)第八章农业绿色政策与法规 (13)8.1 绿色农业政策体系构建 (13)8.1.1 政策目标设定 (13)8.1.2 政策内容设计 (14)8.1.3 政策实施机制 (14)8.2 绿色农业法规制定与实施 (14)8.2.1 法规制定 (14)8.2.2 法规实施 (15)8.3 绿色农业政策评估与调整 (15)8.3.1 政策评估 (15)8.3.2 政策调整 (15)第九章农业绿色教育培训与人才引进 (15)9.1 农业绿色教育培训体系 (15)9.1.1 建立农业绿色教育理念 (16)9.1.2 构建多元化农业绿色教育培训体系 (16)9.1.3 加强农业绿色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16)9.2 农业绿色人才引进策略 (16)9.2.1 制定农业绿色人才引进规划 (16)9.2.2 建立农业绿色人才信息库 (16)9.2.3 优化农业绿色人才引进政策 (16)9.3 农业绿色人才评价与激励 (16)9.3.1 建立农业绿色人才评价体系 (17)9.3.2 实施农业绿色人才激励政策 (17)第十章新时代绿色农业发展实施计划 (17)10.1 实施目标与任务 (17)10.2 实施步骤与时间安排 (17)10.3 实施保障措施与监测评估 (18)第一章新时代绿色农业发展概述1.1 绿色农业的定义与特征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以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为目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农业模式。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现状与路径研究
农林科研· 217 ·源自谈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框架
李 欣1 段 颖2 (1、 黑龙江省环境信息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2、 黑龙江省危险废物管理中心,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 摘 要: 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但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 科技界的积极探索、 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企业资本等市场要素 基本形成了 的大量进入, 再加上生态农业本身强大的生命力, 使我国的生态农业在短短的几年里, 就取得了明显成就。我国的生态农业, 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 我国生态农业在其技术体系方面也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 它以复合型的技术组合为特 智力、 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型技术过渡的变革趋势。 征, 高度体现了智能及技术密集的特点, 符合了农业技术由单纯物质型投入向以知识、 关键词: 我国生态农业; 发展; 创新 生态农业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 , 但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 科技界的积极探索、 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企业资本等市场要素的大 量进入,再加上生态农业本身强大的生命力,使我国的生态农业在短 短的几年里,就取得了明显成就。我国的生态农业,基本形成了具有 我国生态农业在其技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 术体系方面也具有鲜明的创新特征,它以复合型的技术组合为特征, 高度体现了智能及技术密集的特点,符合了农业技术由单纯物质型 投入向以知识、 智力、 信息为基础的知识型技术过渡的变革趋势。 1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的总体思路 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生态农业建设要遵循自然规 律和经济规律, 从我国国情出发, 寓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于农业增 效、 农民增收之中,有效遏止农业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实现资源培育 和高效利用,逐步达到经济、 生态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推进农村和谐 社会的建设。 因此,从我国 “十一五” 规划和生态农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 我国 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是要立足于保护和改善农 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采取工程措施、 生物措施和农艺措施 , 增强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 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快速发展 、 为新农 村建设提供生态安全保障;二是着眼于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地区 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 效和农民增收 ;三是解决农产品污染问题 , 保障国民消费安全 , 增强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2 我国生态农业的区域布局 在今后一段时期内,要按照 “重点突破、 稳步推进” 的原则,在 “十 一五 ” 期间 , 巩固和提高全国生态农业试点 、 示范县的基础上 , 有重 点、 分区域地全面推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一是高集约化程度地区生态农业建设。 重点在沿海经济发达地 区和太湖、 三峡库区、 滇池等重点区域。 二是西部生态脆弱区生态农 业建设。 重点在农牧交错带、 黄河中上游与黄土高原区、 长江中上游 地区、 “三北” 风沙综合防治区、 南方诸河流域综合治理区、 淮河和海 河流域土石山区。三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该区域主要包括 黄淮平原区、 东北平原区、 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和生态脆弱区以外的 其他农业主产区。 3 主导产业 无公害粮食生产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 从全 蔬菜和水果、 水 面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角度分析 ,畜牧业、 产等产业要保持持久的市场竞争力,就必须确保将其发展纳入生态 农业的轨道,建立起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 术保障体系。 今后生态农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针对已经产生的生态环 境问题加以重点整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常规的以资源环境为 代价的主导产业加以生态改造,同时建立不同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 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 , 农牧结合 、 农林结合 , 逐步实现生态农业 “整 体、 协调、 循环、 再生” 的理想模式。 4 关键措施 4.1 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农业发展创新机制 生态农业是以技术为前提,本着长期发展的目的,立足于新农村 建设的根本思路下,投入更多的资金,让农业技术可以更好的为新农 村建设服务,这是一项长期发展的创新机制,只有在法律制度得以充 分的完善之后,生态农业才能发挥出本身应有的作用。基于此,就应 当对每一个步骤都进行详细的具体安排 :要根据生态农业的特点制 度出相适合的管理体制及相关的监督制度 ;全面完善各项运营程序 以及规章;在投入上要进行多元化、 全方位的覆盖,力争让生态农业 可以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为了长远的发展,应规划和制定 出相应的配套政策,让政策的督导真正融入到生态农业的每一项具 法规,这是生态农业体系最 体工作之中;必需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 为关键的环节,它不但为生态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托,更为新 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4.2 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保障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关键技术的研究 ,只有在技术上攻 克难点,才是真正符合新农村建设以科技为长远发展的目标,也才能 逐渐完善生态农业在技术上的更高要求。 这其中就包涵了对管理方 法的创新;对农业生态指标的提高;对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与改良 。 这其中的每一项技术与标准,都是对生态农业整个体系的加强与保 障,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与新农村建设最全面的完美融合。 4.3 全面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经营 制定政策吸引企业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鼓励 采取 “公司十农户” “龙头企业基地建设” 、 和 “订单农业” 等多种经营 方式发展生态农业。 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 销售企业、 科研单位等进 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 ,与生态农业建设基地 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关系。采取财政、 税收、 信贷等方 面的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 品生产,使生态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4.4 发展框架 按照有关专家的观点, 要在存在着上述制约因素的情况下发展 我国的生态农业,可以通过建立如下三个层次的结构体系,来逐步解 决:生态农业产出无公害食品 , 进一步提高后产出绿色食品 , 再提高 后产出有机食品。但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均可直接开发。 对生态农业的产出达到无公害食品的要求, 不仅有利于提高生 态
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
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目录一、内容综述 (2)1. 背景介绍 (2)2. 研究意义 (3)3. 研究目的与问题 (4)二、文献综述 (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7)3. 文献评述 (8)三、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理论基础 (10)1. 数字化转型概念及特征 (11)2. 农业数字化转型理论模型 (12)3. 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 (14)四、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案例分析 (15)1. 国内农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 (16)2. 国外农业数字化转型成功案例 (17)3. 案例分析与启示 (19)五、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实施策略 (20)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21)2.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 (22)3.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 (23)4.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25)5. 提升农民数字素养 (26)六、农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的挑战与对策建议 (27)1. 面临的主要挑战 (28)2. 对策建议 (29)3. 政策建议 (31)七、结论与展望 (32)1. 研究总结 (33)2. 研究展望 (34)3. 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方向 (35)一、内容综述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与意义。
介绍当前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数字化转型的时代背景,阐述农业数字化转型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重要性。
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技术。
分析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现状和潜力,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
农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
结合国内外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成功案例,分析农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路径,包括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
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与挑战。
分析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等方面的机遇,以及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数据安全等方面的挑战。
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趋势。
根据当前技术发展趋势和农业需求变化,预测农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决策、无人化作业、产业链协同等方面。
三农经济模式下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
三农经济模式下的绿色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三农经济是指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的总称,是中国基本的国民经济支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绿色农业在三农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三农经济中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径。
一、绿色农业在三农经济中的地位绿色农业是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安全为基础,以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农民生活水平为目标的农业生产方式。
在三农经济中,绿色农业不仅能够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也能够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目前,绿色农业在中国农村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各地农民纷纷采用有机种植、无公害农产品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
这些做法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品质,也受到了国内外市场的认可和欢迎。
三、政府对绿色农业的支持政策为了促进绿色农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包括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技术培训等。
这些政策为农民提供了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和支持,推动了绿色农业的快速发展。
四、绿色农业面临的挑战尽管绿色农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农产品品质不稳定、市场需求不足、外部环境污染等问题。
如何克服这些挑战,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提高农产品品质的途径为了提高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农产品的品质,比如选用高质量的种子、施用有机肥料、科学管理田间作物等。
只有提高农产品品质,才能更好地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
六、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为了应对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来提高销售额。
比如开发电商销售渠道、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开展农产品专题营销活动等,都可以促进绿色农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绿色农业的核心是保护生态环境,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绿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要加强农田水利和土壤保护,推广生态农业,建设农村环境保护设施等,为绿色农业提供良好的生产环境。
八、推动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
生态农业研究报告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生态农业研究报告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生态农业研究报告的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一、引言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长和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农业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我们亟需探索新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方向,逐渐受到各国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农业研究报告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生态农业的概念与特点生态农业是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农业模式,其目的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具有以下特点:1. 保护生态环境。
生态农业注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避免农药、化肥等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土壤侵蚀和水资源浪费。
2. 循环利用资源。
生态农业倡导农作物、动物、堆肥等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浪费,提高利用效率。
3. 强调生态系统功能。
生态农业通过培养有益生物和调控害虫,增强土壤肥力和土壤水分保持能力,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三、生态农业研究报告的必要性1. 领导重视和政策支持。
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扶持,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2. 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
传统农业模式对土壤、水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压力,而生态农业通过循环利用和保护资源,能够缓解环境压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 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生态农业可以提供更加健康、安全的农产品,满足人们对优质食品的需求。
此外,生态农业也能提供更多的农业就业机会,改善农村经济状况。
四、生态农业研究报告项目的可行性1. 技术支持与创新。
生态农业研究报告项目需要注重技术支持和创新,通过研究新的农业种植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等方面,为实现生态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2. 多方合作与共享。
生态农业研究报告项目需要各方共同参与和合作,包括政府、农民、科研机构等,共同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
3. 培养专业人才。
生态农业研究报告项目需要培养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农民对生态农业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生态农业的实施。
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
第八届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名单一、一等奖(15项)(一)论文类(10项)陶德麟武汉大学略论辩证法与和谐问题郭齐勇武汉大学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沈壮海武汉大学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系列论文)马敏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博览会史研究(系列论文)简新华黄锟武汉大学中国和湖北省武汉市城镇化研究(系列论文)陈继勇雷欣胡艺武汉大学知识溢出、自主创新能力与外商直接投资(系列论文)徐顽强熊小刚李华君李月华中科技大学我国科技奖励制度创新的若干问题研究(系列论文)鲍升华李巍陈昀戴华勇陈金波湖北经济学院基于和谐思维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机理及对策研究(系列论文)刘仁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民商事判决承认与执行中的司法礼让原则张应强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二)著作类(5项)段德智武汉大学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陈伟彭浩李天虹刘国胜萧圣中武汉大学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张中华朱新蓉唐文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房地产与资本市场张立荣冷向明方堃江易华李晓园华中师范大学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雷振扬成艾华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评价与制度创新二、二等奖(61项)(一)著作类(26项)袁银传曹荣湘武汉大学思想的谱系——西方思潮左与右欧阳康张廷国潘斌丁建定张建华华中科技大学思想碰撞与方法借鉴——民族精神的比较研究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能源约束与中国工业化发展研究程水源刘汉成黄冈师范学院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吴少新许传华张国亮徐慧玲湖北经济学院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赵凌云范恒山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张李军军事经济学院军人工资制度创新研究陶良虎范恒山中共湖北省委党校中国城市化进程何伟军三峡大学三峡区域特色产业集群研究何卫平武汉大学解释学之维——问题与研究魏文享华中师范大学国民党、农民与农会:近代中国农会组织研究(1924-1949)涂文学江汉大学城市早期现代化的黄金时代许小青华中师范大学政局与学府——从东南大学到中央大学(1919-1937)韩小荆湖北大学《可洪音义》研究——以文字为中心冯黎明武汉大学走向全球化:论西方现代文论在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界的传播与影响陈文新何坤翁赵伯陶武汉大学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卢世华江汉大学元代平话研究——原生态的通俗小说李广柏华中师范大学红学史周叶中江国华武汉大学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社会主义立宪评论康均心武汉大学生命刑法原理顾杰武汉科技大学当代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陈达云李红吴开松中南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研究雷江华华中师范大学听觉障碍学生唇读的认知研究董泽芳李友玉陈敏徐金燕胥青山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的生命线——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黄浩军张厚福赵蕴陈洪平黄莉武汉体育学院中国体育发展与法制化建设萧洪恩华中农业大学土家族哲学通史(二)论文类(35项)孙来斌谢成宇姚芳武汉大学灌输理论的历史考察与当代思考(系列论文)龙静云沈昊驹华中师范大学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哈耶克的正义理论贺祥林湖北大学马克思开创的实践思维方式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系列论文)刘华才傅江浩武汉科技大学高等院校试行党代会常任制的理论价值及其实现途径(系列论文)李小平卢现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行业CO2排放宋亚平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县域经济”到底是什么?杨灿明孙群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的隐性经济规模与收入不平等钱学锋熊平陈勇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际贸易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研究(系列论文)汪涛何昊诸凡武汉大学新产品开发中的消费者创意——产品创新任务和消费者知识对消费者产品创意的影响陈池波潘泽江杜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现代农业投资的优先序与政策调整孙习祥兰肇华吕永泽马泽江武汉理工大学品牌管理的价值功能(系列论文)黎东升何蒲明魏君英长江大学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系列论文)郑军刘华翟华云王静周运兰中南民族大学企业自主创新、股权激励及其经济政策环境研究(系列论文)王成勇艾春荣湖北文理学院中国经济周期阶段的非线性平滑转换宋德勇卢忠宝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及其周期性波动研究(系列论文)潘敏缪海斌武汉大学基于银行信贷供给视角的中国金融救市政策的效果与对策研究(系列论文)王少平胡进华中科技大学中国GDP的趋势周期分解与随机冲击的持久效应石人炳华中科技大学生育控制政策对人口出生性别比的影响研究徐少华武汉大学复器、复国与楚复县考析郭小平华中科技大学西方媒体对中国的环境形象建构——《纽约时报》“气候变化”风险报道(2000一2009)为例刘为钦中南民族大学“文学是人学”命题之反思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及其时空观辨析廖美珍华中师范大学目的原则与交际模式研究罗以澄吕尚彬胡新桥张昌旭武汉大学四类受众群体媒介认知调查研究(系列论文)姚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审判组织表决规则研究李卫东华中科技大学城市政府业务重组的原理与方法刘再起武汉大学"Мягкаясила "встратегииразвитияКитая(中国发展战略中的软实力)沈红赵永辉华中科技大学“入门免”或“出门免”: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方式的选择李春梅魏忠明夏星陈红军詹红菊湖北工业大学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网络生活、自主创业)系列调研报告——以湖北地方高校为例(系列论文)雷万鹏华中师范大学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影响因素与政策选择崔应令武汉大学柔性的风格:女性自我的再认识——以恩施土家族双龙村为例李其荣沈凤捷华中师范大学跨国移民与东亚现代化——以中、日、韩三国为例(系列论文)涂伟叶云袁心平武汉科技大学基于地域特色的鄂东南传统聚落景观改造与更新策略研究(系列论文)杨卫东江汉大学试论第三轮国企改革张俊飚王宏杰李波李平罗小锋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三农”发展问题对策研究(系列论文)三、三等奖(130项)(一)著作类(52项)朱哲权宗田邹晓芟刘建锋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复兴软实力徐志远李玉娇季爱民张煜崔蕤武汉理工大学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韩美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谐文化论杨威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生论李芳华中师范大学财产权利、制度变迁与国家成长——当代中国私有财产权演进研究梁东李志宏王文清顾桥汪朝阳江汉大学武汉工业发展研究报告2009胡亮军事经济学院局部战争财政金融动员研究方鹏骞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及其路径研究汪海粟文豪张世如王娟娟梅良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失衡与无形资产减值分析胡芬湖北大学可持续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论张新国杨君茹安增科刘德光陈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劳工标准问题研究赵玉林刘树林黄蕙萍汪芳单元媛武汉理工大学高技术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白虹武汉工业学院阿奎那人学思想研究方红梅中南民族大学梁启超趣味论研究姚才刚湖北大学儒家道德理性精神的重建——明中叶至清初的王学修正运动研究柯卉兵华中科技大学分裂与整合:社会保障地区差异与转移支付研究梅珍生陈戈寒湖北省社会科学院道家政治哲学研究彭惠青武汉科技大学城市社区居民参与研究——以武汉市社区考察为例吴雪梅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回归边缘:清代一个土家族乡村社会秩序的重构樊星武汉大学中国当代文学与美国文学肖希明武汉大学信息资源建设的变革与发展杜娟华中师范大学亨利•菲尔丁小说的伦理叙事程斯辉武汉大学中国近代大学校长研究刘云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虚词知识库的建设王宏佳湖北科技学院咸宁方言词汇研究陈家林武汉大学外国刑法通论周卫华三峡大学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动宾语义搭配研究孙晋武汉大学产融结合的金融监管与反垄断规制研究郭娅湖北大学反思与探索——教育史学元研究邓大才华中师范大学土地政治:地主、佃农与国家任放武汉大学中国市镇的历史研究与方法邱观建袁晓建赵经张春田少波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公路文化通论常健管斌饶常林华中师范大学金融法学专论李太平潘建红王媛媛杨黎明钟勇为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教育论张再红华中科技大学词汇文化语义的认知研究石长顺华中科技大学电视话语的重构张俊超华中科技大学大学场域的游离部落——大学青年教师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詹建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诉讼契约研究刘冰清蔡长明三峡大学香溪毓秀——昭君传说的历史与现实潘弘祥中南民族大学宪法的社会理论分析孟立军中南民族大学新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研究余锐三峡大学论黑格尔的象征型艺术理论程群林咸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孟子逻辑之破译李万军武汉纺织大学当代设计批判吴亚林湖北科技学院价值与教育彭道海王相飞武汉体育学院基于体育彩票业可持续发展的顾客关系营销策略研究汪季石汪颖子黄冈师范学院鄂东现代革命史肖家燕湖北文理学院《红楼梦》概念隐喻的英译研究向柏松中南民族大学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黄德林朱清吕凌燕夏云娇周敬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制度研究李梦卿熊健民罗莉王宪成湖北工业大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比较研究尹弘兵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楚国都城与核心探索(二)论文类(78项)陈世强张忠诚毛明天湖北省政策研究会非公企业党建的新突破:汉阳模式吴东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六十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回顾与思考康凤云武汉纺织大学正确把握文化发展中的几个关系雷江梅武汉理工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系列论文)张忠家长江大学突出“情”“准”“实”增强思政课教学活力吴小莲湖北美术学院艺术产业发展与两型社会建设(系列论文)湛柏明殷绛李建国刘茂红中南民族大学要素禀赋变动条件下中国工业企业的投资倾向及贸易效应钟春平孙焕民徐长生华中科技大学信贷约束、信贷需求与农户借贷行为朱小梅吴秋实王鸾凤湖北大学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问题研究(系列论文)石军伟胡立君付海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社会责任、社会资本与组织竞争优势:一个战略互动视角李谷成冯中朝范丽霞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生产率专题研究(系列论文)肖德云胡树华戴勇武汉理工大学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翟华云周运兰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地区企业投融资与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研究(系列论文)何威风刘启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背景特征与财务重述行为研究白洁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企业的技术寻求型海外投资战略分析(系列论文)陈红何德旭王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危机时代中国金融稳定机制的构建(系列论文)王恕立胡宗彪武汉理工大学外商直接投资、服务贸易与中国服务业发展(系列论文)陈玉萍吴海涛丁士军陶大云王怀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技术采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系列论文)谈多娇湖北经济学院资本结构与企业价值研究(系列论文)杨清香胡向丽俞麟宋丽陈娜华中科技大学内部控制基本理论与经济后果研究(系列论文)徐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稳定性与公允价值会计准则的优化——基于动态减值准备的思考黎精明郜进兴武汉科技大学财政分权视角下的上市公司恶意再融资研究(系列论文)赵晶朱镇江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制造企业电子商务价值创造研究(系列论文)罗小锋秦军华中农业大学农户科技作用认知和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系列论文)叶永刚宋凌峰张培武汉大学宏观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系列论文)赵曼李锐喻良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绩效评估中的模型选择问题与解决方法——基于就业培训项目的研究刘启亮武汉大学学习效应、私人关系、审计任期与审计质量龚锋卢洪友武汉大学公共支出结构、偏好匹配与财政分权王相飞郑强刘亮庞俊鹏李爱群武汉体育学院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网上学术影响力的现状研究(系列论文)苏文清江汉大学“80后”写作与青年亚文化(系列论文)谭术魁齐睿涂姗华中科技大学我国征地冲突问题及其治理对策研究(系列论文)傅才武陈庚武汉大学三十年来的中国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一个宏观分析框架王宗军张静赵丹毛磊华中科技大学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与实证研究——以机械制造行业为例修倜华中师范大学喜剧美学研究(系列论文)易明王学东邓卫华华中师范大学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社会化标签网络分析与个性化信息服务研究吴卫华三峡大学好莱坞电影与中国形象研究(系列论文)贺东航朱冬亮华中师范大学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系列论文)吕忠梅邱秋张晓京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水资源保护研究(系列论文)许承光蒙柳孙文桢何丹武汉工程大学农村股份合作制法律问题研究(系列论文)赵蕴王雷梅军红华颖赵昱武汉体育学院地理信息技术在后奥运会时期体育场地使用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虞崇胜王洪树武汉大学中国协商政治模式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内在机理(系列论文)张春泉湖北师范学院领域语言的跨学科协同研究(系列论文)陈翠荣王坤庆张锦高林芸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小而精:普林斯顿大学办学特色分析(系列论文)陈元欣王健华中师范大学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赛后运营现状、制约因素与对策赵辉中南民族大学先秦文学研究(系列论文)漆昌柱罗小霞叶冬茂武汉体育学院人格与社会支持因素对大学生网络沉迷行为的影响苏喜生方辉贺德富军事经济学院后勤物资主动配送模式研究(系列论文)骆东平三峡大学美国性骚扰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李佃来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创新研究(系列论文)黄涛武汉科技大学基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科技体制改革反思与重构(系列论文)周新民湖北大学构筑精神理想国——陈应松小说论向德平华中师范大学发展型社会政策及其在中国的建构余良华王威湖北大学论体操技术刘瑛张方方华中科技大学我国互联网管理目标的设定与实现魏斌武汉大学宫亭庙传说:中古早期庐山的信仰空间陈刚华中科技大学结构实在论能解决科学实在论的问题吗?陈柏峰董磊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治理论还是法治论——当代中国乡村司法的理论建构问清泓宋晓波武汉科技大学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系列论文)许建国彭继旺李波李进都湖北省地方税收研究会区域税收分配与财政分配效率研究崔晓静武汉大学从“瑞银集团案”看国际税收征管协调机制的走向张治国湖北文理学院生态批评的理论特性与批评主体的生态责任王奎湖北文理学院清末商部的职权运作与局限性朱新方熊娜长江大学土地流转理论与仙洪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实践研究(系列论文)孟庆星湖北美术学院邢侗书学思想研究曹丽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供应链视角下产业集群升级路径研究(系列论文)陈剑锋谢亮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群的文化和信任研究(系列论文)彭学龙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寻求注册与使用在商标确权中的合理平衡付海晏华中师范大学1930年代北平白云观的住持危机孙志国钟儒刚刘成武王树婷张敏湖北科技学院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实证分析(系列论文)谭德宇湖北民族学院乡村治理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的原因及其对策探讨刘纪兴刘天纵张平文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提升湖北文化产业竞争力系列研究汪华湖北中医药大学加快中医药高等教育特色发展的探讨陈娴灵湖北经济学院许可执行之诉:强制执行程序中当事人适格之救济童长江鄂州职业大学鄂州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模式及选择李长健余劲松华中农业大学基于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理论逻辑的农业补贴制度研究(系列论文)杨洪林武汉纺织大学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七夕文化建构研究(系列论文)汪志强中共湖北省委党校论和谐社会的整合机制杨玉荣余冬林海军工程大学中国近代伦理学核心术语生成研究(系列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创新及路径研究刘敦航(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00)摘要:农业生态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文章主要探讨了湖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从发展模式的创新思路进行研究,明确了创新的方法和具体的路径,提出了一些个人的看法和见解,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生态农业 发展带来参考借鉴,进而提升湖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湖北省;生态农业发展;创新中图分类号:F 3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80X (2017)06-0127-01Study on the Innovation and Path of Eco - agricultureDevelopment Model in Hubei ProvinceLIU Dun-hang{School of Economics , "Y angtze University ,Jingzhou,Hubei 434000, China )Abstract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developmen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end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studies from the innovative ideas of development mode^larifies the innovative methods and specific paths,and puts forward some personal views and opinions,hoping to offer ref erence for futur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hen enhance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Hubei Province .Key words :Hubei province;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innovation 1湖北省农业的发展现状湖北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土地总面积18.59万km 2。
2006年底,全省总人口 6050万人,其中乡村人口 3987万人。
耕地面积320.2万hm 2,其中水田占60%■,养殖水面73.33万hm 2。
湖北地处南北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适宜种养的动植物品种繁多, 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商品基地。
近年来,国家重视“三农” 问题,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等各种财政政策来补助农业的发展。
湖北省农业发展较为稳定,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农业 总产值全面增长,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民年人均纯收人 逐年增加,农业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快 速发展,农业发展质量稳步提高。
2湖北省生态农业的特征(1)生态农业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第一要义。
生态农业不同于一般的农业生产方式,它要求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不得破 坏生态环境,将农业生产纳人生态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 环境发展的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中严格限制农药、化肥等化工产品的使用,侧重于有机肥的使用和生物链的培植。
(2) 生态农业是高度集约化的产业模式。
生态农业的发展是以现代科技发展作为支撑,综合运用了多种先进科学技术, 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自然界的食物链等,以达到提高农业 生产力,实现多种效益的共赢。
生态农业是各个不同的生产要 素的高度集约化,包括生产资本的集约化、生产技术的集约化 和劳动力的集约化。
生态农业需要大量资本的投人,需要现代 科学技术和学术理论的支持,更离不开劳动力的全身心经营 收稿日期= 2017-05-08作者简介:刘敦航(1989-),男,湖北江陵人。
与管理。
(3)生态农业追求高效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的一大特点在于它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强调协调与可 持续,拒绝竭泽而渔式的农业发展。
生态农业的生产经营过 程是一种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强调发展过 程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生态农业的构建上也主要是从系统 的角度出发,统筹协调各项资源,充分利用土地、信息、技术等 资源,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等各个类别,搭建多层次的农业生 产系统。
3当前造成湖北省农业污染的根本原因(1)农药化肥造成污染。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农村经济得到了显著发展,农民也更加重视化肥的 使用,很少使用有机肥料,这样就造成了土壤的本质结构和特 征发生了变化,土壤板结而且土壤里面的有机物质逐渐减少。
而且化肥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很容易被农作物吸收并沉淀,严重威胁到人体的健康。
与此同时,若化肥中的废氮流失到河 流、湖泊等地区,会形成当地生态系统的富营养化,这样水体 中就会缺少氧气,鱼虾逐渐死亡。
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前我国很多地区的江河湖泊都受到了富营养化,一些地区出现了严重的富营养化。
除此以外,不合理地使用化肥,严重污染到了 地下水源,使地下水的硬度、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成分显著上 升。
过分使用农药也会造成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不仅威胁 到农作物,而且对环境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2) 畜禽养殖造成污染。
农村畜禽养殖多为无序分散状 况,而且数量较多,大量畜禽粪尿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 放,极易造成环境特别是地下水污染。
在人口密集的集约化饲 养场,其规模和布局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没有注意避开人口聚 集区,造成畜禽粪便还田的比例低,不仅会(下转第129页)2017年第6期127农业中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分析刘静(长江大学经济学院,湖北荆州434000)摘要:当前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小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环节里出现了问题,所以文章主要针对农 业中小企业的市场融资进行探讨,并针对其资本市场的融资工作进行研究,总结了融资的方法和工作的对策,希望能够 为今后的农业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工作带来参考。
关键词:农业;中小企业;资本市场;融资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980X(2017)06-0128-02 Analysis on Financing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Capital MarketLIU Jing{School of Economics ’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Hubei434000,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there are many small enterprises in the capital market financing aspects of the problem,so the paper mainly explores agricultural market financing of SMEs in the to,and for its capital market financing work to study.Summed up the financing methods and work of the countermeasures,hoping for the futur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agricultural capital market financing work to bring reference.Key words:agriculture;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capital marketfinancing农业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过程还存在着许多的问 题,融资的各个环节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影响了企业的发 展和进步。
所以必须要分析农业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工 作,做好相关的应对对策。
1农业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分析要缓解农业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问题,首先要选择好对 象,农业中小企业中有代表性的企业群体、有潜力进一步发展 壮大的群体、对未来国家经济的发展有长远利益的企业群体 是应该优先解决的对象。
按照这个原则,有三种小企业的融资 问题尤其需要关注,分别是传统制造类、服务业类和高科技类 中小企业。
传统制造业的发展和产业升级是提升我国经济发 展水平的基础;服务业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相对较低,发展空间很大,对于就业压力巨大的我国尤其重要。
所以服务 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要特别关注,高科技中小企业是创新 的载体,它们的发展可以提高国家整体科技水平,为经济发展 提供持久动力,甚至影响一国的整体竞争力水平,因此解决高 科技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各国十分关注,我国也不例外。
2农业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分析(1)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价体系,金融机构对农业贷款成本 与风险高。
针对农业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有助 于农业企业获得更多的金融支持,但是目前即便是农业龙头 企业都缺乏针对性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农业企业往往处于 偏远地区,生产经营分散,生产模式多种多样,贷款需求各不 相同,并且农业企业的资金循环受季节性因素影响,使其资金 需求呈现季节性和长期性,这就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成本收稿日期=2016-06-14作者简介:刘静(1991-),女,湖北黄冈人。
和风险。
同时,部分小型农业企业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不规范不透明,银行难以掌握其真实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一些乡镇企业以改制、破产等名义违约的情况并不少见,信用意识淡薄,因此农业企业在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中评分普遍较低。
(2) 农村金融体系萎缩。
资金总是向着利润更高的行业流 动,这是市场所决定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分支机构逐渐退出农村市场,导致农村金融网点匱乏,农村金融体系一直处于萎缩状态。
农业生产有利润低、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这是农业的弱质性,导致金融机构不断从基层抽取资金供给利润高、管理水平好、担保能力强的工商企业和建设工程,对农业企业采取“惜贷”政策。
近些年来,金融企业一直努力降低不良贷款比例,提高资金的安全性。
对于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都比较高的农业企业,采取更为谨慎的态度。
作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其服务对象主要面向农村的个体工商户及农户小额贷款,相比其他商业银行,其资金实力有限,难以满足产业化农业企业特别是大型龙头企业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