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2课新文化运动-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1.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3.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学难点:了解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讲解五四运动后的社会背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2.引入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精神和主张。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范围,如“文以载道”、“白话文运动”等;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创新。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如“民主”、“科学”、“自由”等提出的影响;2.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文学、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的推动作用。

4. 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1.简要介绍陈独秀等人物的生平和贡献;2.阐述新文化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如“新青年”杂志创办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分析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2.认知导入法: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的呈现,引入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3.问答法:通过问答方式,促进学生思考和深化认知。

五、教学评价1.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理解程度;2.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变革的影响的认识和理解程度;3.检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的了解程度。

六、教学参考1.《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新文化运动小百科》;3.《陈独秀传》。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2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把握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认识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对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认识,对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等历史事件有所了解。

但新文化运动作为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涉及的思想、文化、人物等方面较为复杂,学生对其认识可能较为片面。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新文化运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掌握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过程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难点: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新文化运动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使学生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过程、人物及其思想有深入了解。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辛亥革命后的历史背景,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培养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的正确认识。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相关历史教材或教辅材料。

2. 课件: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的图片和资料。

3. 黑板:用于板书关键词和重点内容。

教案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四提倡四反对”。

2. 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如陈独秀、鲁迅、胡适等,并讲解他们的思想主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共同交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三、课后作业(10分钟)1. 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

2. 思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四、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第三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

1. 教师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的文化、思想和政治领域的影响。

2. 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题新文化运动课时第一课时授课时间2017年12月22日主备人:黎余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标志、指导思想、代表人物、活动基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性质和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比较和综合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正确对待东西方文化的观点。

教学准备收集相关材料、图片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过程教学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人修改1、展示与新文化运动兴起有关的材料、图片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展示与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有关的材料、图片等,设置有关问题,引导学生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代表人物等。

3、展示与新文化运动主要内容有关的材料,并设置有关问题,指导学生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展示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材料,并设置有关问题,指导学生讨论分析,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1、自主阅读有关教材、材料、图片等,概括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2、自主阅读有关教材、材料、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主要活动基地、代表人物等。

3、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有关教材、材料等,归纳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4、探究学习:在教师指导下,识读并分析有关材料,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中学教案学科教师过程5、组织指导学生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所学知识,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产生的影响。

5、探究、讨论:结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及所学知识,分析概括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课后反思教材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通过展示大量历史资料并设置有关问题、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学习等教学方法来突出重点内容,并为突破难点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意识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4.12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

2.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主要标志、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主要阵地、主要内容、历史意义。

3.理解新文化运动新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和“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民主与科学的意识。

2.通过学习本课,感受新文化运动中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使命感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的原因。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过程:[导入]在我们学习历史的漫漫长河当中,我们更多地向大家介绍的是帝王将相和各国精英,那么今天呢,我想带领大家认识两位平凡的小人物,看一看他们生活的跌宕起伏,这个人是我的太奶奶,她叫做黄王氏。

1898 年出生,17 岁时经媒妁之言嫁给同岁的太爷爷,半年后她怀孕了,太爷爷去上海重新读书。

大家能不能说一说我的太奶奶她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环境?引导学生讨论。

[教师提问]没有自己的自由,也没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你可以看出来女子的地位非常低。

那大家考虑一下,接受三从四德的太奶奶,跟接受西式教育的太爷爷他们生活在一起。

会不会幸福呢?[学生回答]太奶奶是经受过三从四德,也就是封建礼教的学习,然而太奶奶爷是接受的是开放的西方教育[教师引导]所以说他们接受的教育不同,人生观价值观可能也不一样,你是从这个方面考虑的。

那么到底。

太爷爷会不会跟太奶奶幸福呢?太奶奶还在家坚守地等待太爷爷,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到来。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新文化运动》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第12课,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脉络。

二. 学情分析根据对学生的了解,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新文化运动这一知识点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视频等资料。

2.教材:准备新文化运动的相关教材,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学习。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以便在课堂上进行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意义,让学生对 New Culture Movement 有初步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教案

新文化运动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让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让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三、教学难点1.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大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时间、地点和主要内容,以及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4.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看法。

5. 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强调其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地位。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陈独秀、鲁迅、胡适、梁启超等。

2. 《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

3. 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

七、教学过程1. 讲解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2. 分析《新青年》杂志和北京大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地位。

3. 探讨新文化运动在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创新成果。

八、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2.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

3. 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九、教学过程1.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和意义。

2. 讲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影响,如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启发了民主思想等。

3. 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如过于激进、忽视国情等。

十、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启示和借鉴。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2、思想教育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

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能力培养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二.内容分析这是高一历史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预计授课学时为1课时。

三、学生分析这堂课所针对的学生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

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后期内容。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

这场政治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

(二)讲授新课:问:辛亥革命(1911)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孙中山等革命党人於1913年发动的讨伐袁世凯的一场战争﹐又称“癸丑之役”,护国运动-- 1915年底至1916年云南等省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维护中华民国民主共和制度。

护法运动--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又称护法战争。

)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 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 联系具体内容, 分析其作用与影响, 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 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 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 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 贯穿讲授法、讨论法, 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 创设教学情境, 打通时空隧道, 再现历史抉择,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 撰写教案, 制作多媒体课件。

4.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1. 1919年的《新诗年选》摘录《自觉的女子》2.简讯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对中国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1.妇女解放, 婚姻自由等口号的提出, 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 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 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 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2.促进了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促使人们追求真理和进步,推动五四运动的发生是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思想获得极大解放, 为下面的五四运动奠定思想基础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 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 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教案: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2.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4.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化潮流,对中国近代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节课将从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并观看一段有关新文化运动的视频或图片,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了解和兴趣。

2.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基本概念。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的反思等因素。

2.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主张科学、民主、人权、平等,反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追求思想的自由和个性解放。

3.讲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化的进步,为中国的革命和社会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一批重要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

三、案例分析(25分钟)1.组织学生分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并展示其思想和贡献。

2.引导学生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a.该人物的主要思想和论点是什么?b.该人物的思想如何影响了文化和社会?c.这些思想对当时的中国有什么意义?d.这些思想对今天的社会和个人有什么启示?四、扩展阅读(15分钟)1.推荐学生阅读一篇相关文章,了解更多有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思想。

2.指导学生整理阅读笔记,突出文章中的重点观点和观点假设。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学习收获,强调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文化的推动作用。

2.鼓励学生就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和当代价值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

3.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回顾新文化运动的文章,表达个人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感想,字数不少于300字。

六、课堂总结(5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确保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内容和影响有深入了解。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人民版必修3第3单元第二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4.比较分析:引导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前后的社会现象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5.课堂小结:通过师生互动,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文化运动在我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习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的先进思想,树立民主、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念。
4.情感教育:强调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科学等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重点加强对新文化运动背景、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的理解。
4.教学拓展:
(1)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遗迹,增强学生的历史感悟。
(3)开展课堂辩论活动,让学生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争议问题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2)撰写一篇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述充分,不少于800字。
2.选做作业:
(1)针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某一主题,如民主、科学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不少于1000字。
(2)收集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历史图片、文献资料,制作一份手抄报或PPT,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风貌。
2.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解答与反馈:教师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解答,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新文化运动教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 (3)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案背景1.1 教案目标本教案旨在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并通过课堂讨论和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对象本教案适用于中学高中历史课程,针对学生年龄段为15-18岁。

1.3 教学时间本教案建议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为45分钟。

二、教学内容2.1 新文化运动概述2.1.1 新文化运动的定义新文化运动是指20世纪初中国发生的一场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新思潮的运动。

它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2.1.2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包括五四运动、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等。

2.1.3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封建旧文化、倡导科学民主、追求个性自由等。

2.2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2.2.1 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教学案例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如教育、文化、社会结构等。

2.2.2 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以及对中国未来的影响。

2.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2.3.1 鲁迅介绍鲁迅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

2.3.2 陈独秀介绍陈独秀的背景、主要著作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他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角色。

三、教学过程3.1 授课方法本节课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概念、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加深他们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

3.2 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提问和讨论,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入新文化运动的话题。

(5分钟)2.介绍新文化运动的定义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好奇心。

(10分钟)3.展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其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10分钟)4.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1)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辛亥革命后的社会变革–五四运动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的交织与冲突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文化观念的转变:反对封建传统,主张科学、民主–文学艺术的创新:白话文运动、新诗运动等–社会思潮的影响:女权主义、社会主义、民主主义等–教育和科学的重要性:倡导普及教育和科学研究3.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与意义–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塑造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为中国革命和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三、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起学生对该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

2.课堂讲授:通过多媒体课件和教师的讲解,系统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3.讨论与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把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4.个人研究: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小论文或做展示,分享给同学。

5.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和意义进行概括。

四、教学资源1.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文献资料、视频等,用于展示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2.学习材料:提供相关的书籍、文章和研究材料,供学生进行个人研究和写作。

五、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和互动,评估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2.个人研究成果:评估学生的研究报告或展示,考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3.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作业或文献分析,评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延伸1.参观博物馆:组织学生参观与新文化运动相关的展览,亲自感受那个时期的历史氛围。

2.社会调研: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是否还存在于当今社会。

3.应用拓展:鼓励学生运用新文化运动的理念和思想,分析当今社会中的问题,并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第8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兴起的背景、主要代表及其论著,掌握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阅读书中有关白话文的材料,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新事物的鉴别和理解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认识是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两面旗帜,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感受主要代表人物在反封建斗争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感。

【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学法指导】1、整合教材。

以“背景─标志─代表人物─基本内容─斗争锋芒─发展─意义”为线索,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以提高梳理知识、驾驶知识的能力。

2、以“新文化运动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缺陷,以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法过程】(一)引导回顾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但没有摆脱西方列强的侵略…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中国的前途在哪里?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想到要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以此导入新课。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指导观看《青年杂志》封面,并指出这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个核心杂志。

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①是中华民国建立后,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在青年学生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影响。

②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推行三纲五常、忠孝节义等说教。

③进步知识分子,从总结辛亥革命的经验教训着手,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的思考,认为以往先觉者所进行的救国斗争所以屡遭失败,中国国民对之“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是根本原因。

由此认定,为了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根本改造国民性。

“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

面对“尊孔”逆流,他们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的囵圄,以求得思想的解放”,掀起了一场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批判封建文化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

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相关推荐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课程标准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学习目标和要求1、知识与技能:陈独秀创办《新青年》、胡适首创“文学改良”、鲁迅李大钊的代表作2、过程与方法:自学与同学合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国自强、不断求索、勇于实践;客观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

三、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点1、重点:《新青年》的创办;胡适、鲁迅与新文化运动2、难点:如何认识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学法指导:知识点:(一)创办《新青年》(1)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进步知识分子,以《xx 》为阵地,高举和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2)新文化运动提倡xxx,反对xxx;提倡xxx,反对xxx;提倡xxx,反对xxx;提倡反对,斗争锋芒直指维护封建统治的。

(二)文学革命(1)1917年,胡适发表了《xx 》,随后,陈独秀发表了《xx》,由此掀起了文学革命。

(2)鲁迅是文学革命的倡导者,他创作了《xx 》《xx 》等文学作品,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成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

(3)“新世纪的曙光”(4)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xx 》和《xx 》两篇,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5)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探索的新出路,为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五、课堂训练1、填表: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总结为四提倡、四反对,请你把相应的内容填入表中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提倡反对2、议一议:为什么人们打这场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性质是什么?3、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了哪些影响?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有那几位?。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

新文化运动学案范文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3.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新青年》创刊号的封面和一些重要文章的摘录,引导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起因。

2.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学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和主张,了解一些重要人物和他们的观点。

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记录下来,并准备分享给全班。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让每个小组依次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

通过学生分享,引导他们深入讨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对封建道德观念的挑战等。

4.扩展:通过图片、视频、文献等资料,进一步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实践与传播,让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5.深化:通过分组小研究,让学生深入研究新文化运动的其中一个方面,如新诗、新小说、新戏剧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展示。

通过深入研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6.总结:让学生总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思想和主张,并回答一些问题,如新文化运动为什么称为“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7.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300字的小论文,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三、教学评价:1.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参与度和表达能力等。

2.通过学生的小组分享和交流活动,观察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阅,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撰写能力。

四、教学反思:1.学习内容是否有足够的挑战性,是否刺激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2.学习过程是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公正,能否准确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4.是否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

新文化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发展历程。

2.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 新文化运动背景1.1 清末的社会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

西方文化的入侵、封建制度的腐朽以及列强的侵略使得中国社会充满了危机和矛盾。

1.2 五四运动的启示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激发了中国人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现代文化的追求。

五四运动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社会动力。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2.1 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推翻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束缚,倡导科学、民主、自由的思想观念。

许多思想家和学者通过发表文章、组织讲座等方式积极宣传这些新观念。

2.2 倡导新文学运动新文化运动提倡自由、现实、民主的文学思想,追求文学形式的变革和创新。

著名作家鲁迅以及其他一些文学家通过创作小说、散文等形式,表达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批判。

2.3 推动女权运动新文化运动倡导平等、自由的性别观念,积极推动女性的解放。

一些女性运动家和作家通过文字和行动,为女性争取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3.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3.1 打破旧的思想体系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封建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打破了旧有的思维模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3.2 促进社会变革新文化运动激发了广大人民对社会变革的追求,推动了中国的社会变革进程。

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和学者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3 培养了思想启蒙的精神新文化运动培养了人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对文化的敏感性,为中国的思想启蒙奠定了重要基础。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案例,深入理解新文化运动的具体实践和影响。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新文化运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新文化运动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统编版》

《新文化运动》导学案一、导入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摩登史上一场具有深遥影响的思想文化运动。

本节课将指挥同砚们深入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二、进修目标1. 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过程;2. 掌握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代表人物;3. 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进修过程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a.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b. 中国传统文化的约束和封建思想的压迫成为人们思想解放的主要动力;c. 外国文化的冲击和启发也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觉醒。

2.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a. 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b. 倡导文学革命,主张文学要关注社会现实,反对旧有文学形式和内容;c. 推崇白话文学,提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思想,反对文言文的繁琐和晦涩;d. 宏扬摩登教育,主张进修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摒弃迷信和封建教育。

3.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a. 鲁迅:中国摩登文学的奠基人,作品有《狂人日记》等;b. 胡适:中国闻名思想家,提倡白话文学和摩登教育;c. 蔡元培:中国教育家,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4.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a. 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思想解放认识;b. 推动了中国摩登文学和教育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摩登化奠定了基础;c. 对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改革产生了深遥影响,为中国的近代化经过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四、教室讨论1. 你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2. 你喜欢鲁迅的哪部作品?为什么?3. 你觉得新文化运动的主张在当今社会还有哪些启迪?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深入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了解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张。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摩登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遥影响,为中国的摩登化经过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同砚们能够从中汲取启迪,珍惜摩登文化的效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识:掌握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兴起概况(兴起标志、时间、代表人物、旗帜口号、活动阵地)主要内容、评价。

能力: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培养学生掌握。

2、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史论结合的方法,让学生结合多媒体提供的图片、文字资料,对新文化运动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提高学生提取有效历史信息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新文化运动是先进的中国人为自强御侮而进行的新探索;体味新文化运动主要代表人物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进一步体会思想解放在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4、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主要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二、学情分析初中九年级的学生通过近一年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历史与社会基础知识,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还处于起始阶段,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理解能力,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深入浅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手段和方法: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一般的讲述法和讲解法,将重点采用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和史料分析法,利用多媒体提供大量的图片、文字或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深化,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科学(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事件的历史与社会学科能力。

五、教学过程设计1、回忆历史,导入新课图片材料1:魏源、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的图片,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结合以往所学史实及图片资料分析归纳)设问1: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新文化运动前),结果如何?结论1:新思潮、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制度,结果失败。

设问2:中国该怎样向西方学习呢?以此导入新课图片材料2: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的图片、课题和课标要求。

2、新课教学设问3:1911年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意识是否被大家所接受?(导入新课第一块内容新文化运动背景)图片材料3:呈现据报道,广东某富豪家有胡椒树108株,每年收入极丰,于是他纳妾108位,每妾各收1株之利,用于饮食服饰。

图片材料4:专为女子创办的杂志《女子世界》,近日该杂志大量登载节烈女子事例,主张男子多妻纳妾,要求女子独守贞操,反对婚恋自由。

图片材料5:“袁世凯祭天祭孔”“袁世凯复辟称帝”设问4:以上材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辛亥革命后这种社会现象仍旧存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归纳)结论2:新文化运动背景(1)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

图片材料6:“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陈独秀(教师启发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资料分析归纳)结论3:新文化运动背景(2)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

图片材料7: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的照片袁世凯复辟帝制照片、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与袁世凯实现独裁专制,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思想结论4: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新的国家需要新的国民,新的国民需要新的思想。

(以此加深对新文化运动背景的理解并导入新课第二块内容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概况)图片材料8:陈独秀、《新青年》图片结论5:(1)时间:1915年(2)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图片材料9:“北大三兔”图片结论6:(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图片材料10:《敬告青年》:陈独秀先生提出现在只有“德先生”(Democracy )和“赛先生”(Science )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结论7:(4)旗帜、口号:民主、科学。

设问5: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结论8: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已经由技术、制度层面深入到思想文化的层面。

图片材料11:北京大学图片结论9:(5)活动基地:北京大学。

设问6:北京大学为什么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图片材料12:材料一:“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府”“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材料二:他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

材料三:(蔡)多次拜访(陈独秀),他去陈的住处拜访陈时,因陈习惯晚睡晚起,他就耐心地坐在门口的一只小板凳上,等待着年龄小他一轮的陈独秀醒来……结论10:北京大学的办学方针、善于用人、《新青年》。

图片材料13:“今天这样捐,明天那样税,弄得民穷财尽,钱用到哪里去了?替人民办了什么事?……养了议员去嫖赌,恭维督军;养了文官去刮地皮,借外债卖路矿得回扣;养了武官去杀人,抢劫,贩卖烟土;养了法官警官去捉拿那贫苦的烟犯赌犯来罚钱。

现在的时代,还无人敢说政府官吏没有什么用处。

可惜他们的功效,只造成一片贫民的哭” ———陈独秀《贫民的哭声》结论11: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图片材料14:“自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忍受……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焉……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新青年·敬告青年》结论12: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图片材料15:丽春之日,丈夫夭折. 祥林嫂在生命和“名誉”之间,它依然选择了“名誉”,即永远的有祥林名誉权的“不嫁二夫”的寡妇。

然而她婆婆却再也容不下这个克星,用极其野蛮的手段把她嫁给了贺老六。

丈夫死了,本不是祥林嫂的错,可她却要被人认为不吉祥。

她本来是遵照封建礼教的规矩“好女不嫁二男”,可是偏偏有个婆婆不让她守节,又偏偏有人嘲笑她,歧视她,说她“不干不净”。

在年终人们祝福的欢乐气氛中,祥林嫂怀着无限复杂矛盾的心情在冻饿死去了·····设问7:祥林嫂是谁害死的?冻饿夺去了她的生命?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图片材料16:正因为二千年吃人的礼教法制都挂着孔丘的招牌,故这块孔丘的招牌——无论是老店,是冒牌——不能不拿下来,捶碎,烧去!”---胡适《吴虞文录序》结论13:“吃人”的封建礼教.结论1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图片材料17:从前有个秀才到村里闲逛,看到一则征婚启事,上面写着:“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秀才觉得这姑娘很不错,就把她娶回家了,回家一看,秀才差点就晕过去了。

设问8: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图片材料17:秀才:乌黑头发,无麻子,脚不大,周正实际:乌黑,头发无,麻子, 脚不大周正图片材料18:文言文: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白话文:天啊!我要和你相爱,一辈子也不断绝。

除非是山没有了丘陵,长江、黄河都干枯了,冬天雷声隆隆,夏天下起了大雪,天与地合到一起,我才敢同您断绝!图片材料19:文言文:“才学疏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白话文:“干不了,谢谢。

”文言文:“妻丧速归。

”白话文:“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结论13:白话文在向大众传播新思想方面的优势:通俗易懂,利于新思想、新文化的传播。

图片材料20:内容:一曰,不言之无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不作不合文法的文字;四曰,不作无病呻吟;五曰,不用套语滥调;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形式: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结论14: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结论15:新文化运动前期的内容:(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2))提倡科学,反对愚昧;(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结论16:新文化运动的评价:(1)积极: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化转型。

(2)局限: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

新文化运动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3、学以致用:图片材料21:网上高手不叫高手--叫大虾;网上低手不叫低手--叫菜鸟;网上丑女不叫丑女--叫恐龙;网上丑男不叫丑男--叫青蛙设问9: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信息时代,网络语言丰富,有人说,这又是一场新文化运动,也有人说这是一种文化垃圾,你会持什么观点呢?图片材料22:打倒孔家店、官方祭孔的图片设问10:新文化运动时猛烈抨击旧道德,旧文化,而现在我们却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

你认为两者矛盾吗?为什么?图片材料22:2008年,经过3个多月40000多网民投票,选出了5句《论语》中的句子作为北京奥运会的迎宾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四海之内皆兄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德不孤,必有人”,“礼之用,和为贵”,以此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

图片材料23:中文化化的精髓与糟粕:精华:崇尚刚健自强、刻苦勤劳的精神;提倡天下大同、以天下为已任、克已奉公;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天人和谐、贵和尚中的思想;提倡“民本”与“德治”;尊老爱幼的伦理道德;优秀的文学、艺术、科技成果。

糟粕:维护专制的纲常礼教;压抑人性的“存天理、灭人欲”;摧残妇女的“三从四德”;扼杀创造力的“八股取士”;宣扬迷信思想、培养奴才意识。

对于现在孔子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设问11:对于现在孔子成为焦点这种现象你是如何认识的?设问1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结论17:对传统文化:(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2)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对外来文化:(1)既不盲目排外,也不一概排斥,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做出合理的取舍(2)要吸取外来文化中的优秀成果。

4、反思结论,归纳总结①根据到学生知识水平、学科能力的差异,分层次设置情景和问题,引导鼓励学生逐级解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全面性、史论结合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②本课的引入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使学生对抽象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帮助学生解决历史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及人文素养。

5、【知识结构(板书)】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的改变,孔子作为君主统治的精神象征,仍受到尊崇。

2、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已影响了一批进步的中国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