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1
高中历史 第5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5单元〗之小船创作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知识点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鸦片战争前:物质文化生活与社会习俗多沿袭传统。
2.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1)衣①“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②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③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服装更是五花八门。
(2)食: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
(4)社会风俗①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③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
④大城市的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农村仍沿袭传统的风俗习惯。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易误点(1)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2)清朝缠足陋俗最盛,但清政府并不支持缠足,还多次下令废止缠足。
知识点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1.改革开放前(20世纪50—70年代)(1)社会风尚: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的主流。
(2)物质生活: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
2.改革开放后(1978年以来)一条主线: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两大领域:物质和习俗。
两大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三个方面:变化中的男女服饰、物质生活衣食住行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迁。
四个时期: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
影响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②。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解读]①处说明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背景。
②处体现了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思考]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提示】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四.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我们都是中山装!
全中国人都穿中山装?
季羡林
末 代 皇 后 婉 容
溥仪与婉容的合影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
建国初南京有童谣唱道:一进堂屋亮堂堂, 房里摆的大花床,姑娘穿的花衣裳,小伙子 穿的“列宁装”。
布 拉 吉
连 衣 裙
)
“嘿拉拉,拉拉,嘿拉拉,拉,天空出彩霞呀,地上开 红花呀。苏联老大哥呀,帮咱们建国家呀……”
由沿海城市到内地;以服务于上流 社会和时堂青年为主,对普通老百 姓影响不大;刺激相关民族工业产 生、发展;中西餐并行于世。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民大丰收
想吃啥,就买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有你想不到, 没有你买不到!
三、居住建筑的演进
三、近代中国居住建筑的变迁
宫廷园林、深宅大院
中国传统建筑
毗连式房屋——中西合璧
1、原因 2、表现
婚姻风俗的变迁
丧葬礼俗的变迁 其他风俗的变迁
3、特点
婚礼服饰
1919年”五四”运动前,中 国人结婚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衣服的。
婚礼服饰
清末传统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结婚照
西 装 革 履
雷人的中西结合:民国时期结婚照
民国时期,很多有钱人家的婚礼都在教堂举行
改革开放前的婚礼服饰
60年代
70年代 5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 不多,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后的婚礼服饰
追 悼 会 开 始 取 代 繁 琐 的 丧 葬 仪 式
拖着长辫子的西餐厅服务生
迷破 信除 封 建
位中 毕国 业第 生一 所 女 金子 陵大 女学 子, 大首 学届 五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泾干中学邢群娥一、课程目标1、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家具陈设、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相关史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亲自观察、访问前辈、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及体验生活感悟和反思,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大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二、教学内容分析:(略)1、重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特征。
2、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感兴趣且易掌握,所以采用师生互动与探究学习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教师问:通过查找资料,有谁知道陕西"八大怪"有哪些?学生答:1、面条象裤带;2、锅盔象锅盖;3、辣子是道菜;4、有凳子不坐蹲起来;5、帕帕头上戴;6、房子半边盖;7、姑娘不对外;8、唱戏吼起来。
教师问:谁知道它反映了陕西在哪些方面的特色?学生答:它反映了陕西人的吃、穿、住、及习俗的特点.(二)新授:教师导入:这些特点有的现在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正在消失,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们通过学习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来探究这个问题.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思考:变迁表现在那些方面?它们都有那些变化?变化有那些特征?并思考变迁的原因。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小结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 是社会进步程度的体现。中国社会结 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之中,社 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巨大 的变化,在不断的向更文明,更进步的 方向变化、发展。
表现
特点
衣
食
现 代
表现
近 原因 代
影响
住
习俗
原因
(09江苏) 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材料: •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 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 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 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 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 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 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 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 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 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4.(江苏2010、9T)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 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人教版必修2)
中国: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住”
传统 民居
欧式
洋房
江南民居
草原蒙古包
陕北窑洞
北京四合院俯视图
上海弄堂
庙 路 居 民 生 活 一 景
上 海
文
一家三 代居住 在7.3平 方米的 空间里 天津
小屋 容不 下三 代人, 节日 聚餐 只好 在大 杂院 里进 行 黑龙 江哈 尔滨
现代居室
正常足与缠足比较
放足
正中国古代的一种陋习,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 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 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但是,古代妇女缠足始于何 时,裹足小脚为什么被称为“金莲”?却始终是一个谜。
缠足起源之迷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始于隋朝,有 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一些学者经研究指 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 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 蛮》一词,咏叹缠足。 古语云:“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古代妇女缠 足是个异常痛苦的过程,通常会选在女孩五六岁时 开始缠足,因为脚骨还未长大、长硬,较易收效, 目标是将小脚缠成符合“瘦、小、尖、弯、香、软、 正”七个要诀的小脚。在大人软硬兼施下,尤其是 “不缠足,将来嫁不出去”的威胁,使得女孩子纷 纷缠足。缠足主要有试缠、试紧、裹瘦(裹脚头)、 裹弯(裹脚面)、保养等几个步骤。
2、改革开放后 衣: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化(穿暖到穿好) 食: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倡导“菜篮子工程” 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吃饱到吃好) 住: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住房宽敞舒适 社会风俗:休闲娱乐、体育活动、外出旅游成为 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形成了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的社会风尚。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标,实 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
总结
近代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
现代 改革前 改革后
物 衣 长袍大褂 西装、中山装、 朴素
质
旗袍、学生装、 连衣裙
单调
生
食 满汉全席、西餐
粗茶淡饭
活
简单
住 深宅大院、洋房豪宅 普通民居
拥挤陈 设简单
习俗 风尚
断发易服、废止缠 勤俭节
足、婚姻自由、新 式礼节、改称呼、
约、无
采用新历法(公元 私奉献
纪年)
(
)
现 南 京 肉 联 民国交通银行,现新街口工行 厂
民国时英国驻华大使馆,现双门楼宾馆 建于光绪年间的下关火车站
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 程和康居工程政策。居民住房不断得 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 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 改善。
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政 策。近十多年来,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 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改 良 后 的 旗 袍
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后流行
早期西装
西装革履
三 十 年 代 上 海 女 性
西 装 革 履
民 国 时 期 的 一 家 人
清 末 民 初 的 传 统 婚 礼
依据材料概括指出近代新式婚姻 在思想观念和礼仪方面的进步之处。
旧式婚姻情况
新式婚姻情况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1.自由恋爱 2.问名(互问庚贴卜之)2.订婚
列宁装
朴素; 颜色、款 式单调。
绿军装
服装颜色从灰蓝色调为 主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 式走向多样化。
“
食” 简单,物
资匮乏, 凭票购物。
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 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 倡导“菜篮子工程”,丰 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 上了百姓的餐桌。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4、习俗风尚 维新派----辛亥革命前后----民国时期 传统婚姻习俗被打破,婚姻自由,举办文明婚礼; 社交礼仪也日益平等化、大众化和民主化; 妇女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妇女不缠足); 断发易服成为不可阻挡的社会历史潮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50年代—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主流---改革开放以后
六、交通通讯事业发展的影响
2021/4/9
6
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
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
外文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
中文报:《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申报》
19世纪70年代中国人自己办报
戊戌变法时期《时务报》
辛亥革命时期《民报》
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20世纪前期
新中国成立后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报道领域,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事业
1895.2,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021/4/9
7
进步影片: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限制,民航发展有限
改革开放以后,逐渐放宽并最终取消了限制,中国已成为世界
民航大国。
意义: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2021/4/9
5
五、通讯工具和通讯事业的发展 有线电报和无线电报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丹麦电报公司私自在上海建起电报机房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电话的发展 1875年上海招商局架设电话线,开通第一部电话 20世纪初,清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2003年末,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据 世界首位 互联网的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优质PPT课件
也直接体现了西方文化移植式的输入。
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 70年代的梦想在改变,第二代“三大件”:洗衣机、缝纫机、照相机,成了我们新的追求;
21世纪初,个性成为最时尚的代名词!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人类的脚,人的脚有20块肌肉,26块骨骼,114根韧带,被达·芬奇赞为“工程学的杰作和艺术品”。
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传统的中国节日,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 。
(讲究食物营养成分的搭配是否合理,以及营养成分是否被充分吸收),菜肴的色、香、味是次一等的要求。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
返回
b.食:“菜篮子”工程。
c.住:“安居工程”。
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一)1840年前的社会生活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西餐 :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二)1840——1949年的社会生活 婚丧风俗: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
50年代的时尚——列宁装 传统饮食→引进西餐、面包和咖啡等 休闲娱乐多元化、形成社会新风尚。
鸦 片 战 争
位于上海的原英商开办耶松船厂
①衣:
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市百姓 生活。 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孙中山先生 提出“适于 卫生,便于 动作,宜于 经济,壮于 观瞻”作为 改良服饰的 指导思想, 据此原则设 计出中西合 璧的中山装。
中山装
三民 主义
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 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①变化原因: 人民当家作主。
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人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手机、空调、音响,追求的第四代“三大件”;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3.居室建筑变化: ①建国后:住房基本解决,但总体较拥挤, 家具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 住房状况改善
▲原因: ①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 ② 1995年政府在城镇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 收入职工能较低价格买到合适的住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4.习俗风尚变化: ①新中国成立后(50-70年代) A取缔黄赌毒,涤荡封建糟粕 B1950年《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男女平等新婚姻制度,促进妇女解放、移风易俗 C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 成为时尚,社会风气根本变化 ②改革开放后(80年代后) A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B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风尚正在形成
中国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服饰变化: ①男装: 长袍马褂 西装
中山装
▲西装流行的原因: A.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受西方文化 影响 B.洋务运动兴起(买办、留学幼童) C.向西方学习要求的反映
②女装: 旗装
改良旗袍
③变化趋势: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 由拘 谨、呆板走向美观、得体、方便;由“保守” 走向 “开放” ④变化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 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2.饮食变化: 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1)中国传统饮食: 地方特色鲜明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宣传维新改良思想 ⑴戊戌变法 : 《时务报》 ⑵辛亥革命: 《民报》 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⑶五四新文化运动:《新青年》 宣传民主、科学思想 马克思主义 作用:成为宣传先进思想的武器,发挥 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启蒙作用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 国民党:《中央日报》 作用:为夺取民主革命的 胜利发挥重要作用 ▲新中国成立初期: 《人民日报》 作用: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政策 《光明日报》 和方针的主要舆论工具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 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文革‛时期的绿军装和军棉大衣 ‚文革‛时期,在‚红色革命‛时代主旋律的 影响下,全国着装表现出明显的军事化特征, 即所谓‚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清 朝 旗 袍
民 国 旗 袍
比较上面两组图,你能说出清朝 旗袍与民国旗袍的不同之处吗?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2)社会习俗
时间 1840—1949 婚俗 包办婚姻→婚姻自由 社交礼仪 跪、作揖→点头、鞠躬、握手 其他
老爷、大人→先生、同志 留辫,缠足→ 断发,放足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三、改革开放以来
表现
时间
改革 开放 以来
衣
食
住
社会风 尚
注重环保、 讲究卫生、 赈济灾区
颜色:五彩 缤纷 款式:多样化
菜篮 子工 程
安居 工程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阅读下面材料,分析中国近代 社会生活与习俗变迁的原因。
1、18、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 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 这些 西方国家疯狂地越洋抢滩,掠夺金钱, 贩卖奴隶,开辟市场,建立殖民统治。 ——岳麓版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明的影响
2、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进 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 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 征。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 清民国卷》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必修Ⅱ第五单元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组别:姓名:等级:第 14 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2012年江苏高考考纲要求】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2、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考点分析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一、物质生活:1、旧中国:①衣:“洋布”洋装进入城市百姓生活,西装、学生装、裙子、中山装、旗袍与传统服饰并行。
②食:在__________和大城市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_____成为有钱人的时尚。
③住:一些官员和商人建起欧式洋房或_____的豪宅。
二、社会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__________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有了__________的色彩。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法令。
4、婚丧仪式: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5、社交礼仪:采用西方的_____和_____等;称呼逐步用平等的_____和_____ 代替了_____ 和_____;民国政府还颁布法令,采用公历历法,并增添_____和_____等新节日。
6、广大农村:仍然处于_____和_____ 状态,传统风俗坚如磐石。
考点分析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一、物质生活:1、新中国成立后:衣着_____、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拥挤、物质_____。
2、改革开放以来:①衣:服装颜色_____,从单一款式走向__________。
②食:基本解决温饱问题;政府倡导“__________”③住:人均居住面值逐年增加,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__“__________”二、社会习俗:1、新中国国成立后: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是中国国社会风尚的主流。
2、改革开放以来:__________多样化,__________、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俗逐渐形成。
【重点提示】1.允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最早时间是清朝末年,而不是辛亥革命后;2.我国衣着服饰变化的三大阶段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 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 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选 D。本题以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社会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注意材料中的对比是“三寸金莲”与“大脚棉 鞋”,由此得出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断发易服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简约文明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史料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
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
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
再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
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
【重点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一、服饰方面(三大阶段)1、我国古代服饰的特点2、发展分期:(1)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图片寻找)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合作探究】:西装何时传入我国?为何流行?1、西装的传入: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初流行2、流行的原因:(1)从穿的角度:适体、潇洒(2)从社会转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3)从社会思潮:民国初年崇洋风气的产物。
【合作探究】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合作探究】旗袍始于清代,清太祖努尔哈赤领军南征北战,统一了关外女真族各部。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
人教版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备课资料九江市一中周明学2012、4、2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外来文化进入中国三阶段:汉唐时期南亚佛教文化的传入和本土化;明清时期欧洲文化的传入;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
近代西学东渐三阶段:物质文明传入(洋务运动);政治文明(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精神文明(新文化运动)等近代以来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许多天翻地覆的大变化,出现了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中国5000年文明史上变化最大的一百多年,是新陈代谢、急遽变革的一百多年。
近代以来,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风俗习惯,还是典章制度,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还是政治文明,与男耕女织的旧时代大不相同了。
变化过程中,影响中有西方文化的因素——如西学东渐,西俗东传,趋势中有中国走向西化、近代化。
物质生活: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要素的总和,如衣食住行,如收入、家用器具等。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凡有一定流行范围,一定流行时间或流行区域的意识行为,无论是官方的,民间的,均可称为习俗,这亦是习俗的基本定义。
一、近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1、发式演变:发式是不同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无论何种样式都无可厚非,与时变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今天看来,发式的选择似乎是一件个人的私事。
但在中国历史上,发式被赋予了特殊含义。
(1)历史上发式演变的三阶段:披发阶段——远古时代,男女都蓄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
挽髻或者束发阶段——远古时代后期到明朝,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髻:盘在头顶或脑后的发结),即“束发为髻”。
一般在15岁以前,男子和女子都蓄发不剃,头发都是垂下来的,称为“垂髫”(陶潜《桃花源诗并记》:“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
14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 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 以干涉。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法》,实行婚姻自由、 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制度。这是解 放妇女、移风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几千 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的重大变革。
2. 党和政府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 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 3. 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双休日,休闲成为人 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风俗习惯: 1. 1950年政府制定《婚姻 法》,实行婚姻自由、一夫 一妻、男女平等的新的婚姻 制度。这是解放妇女、移风 易俗的一项重大举措,导致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家庭生活 的重大变革。2. 党和政府提
变化原因:1.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 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2.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导致城镇人口剧增, 商品粮购销矛盾突出,为此国家实行 统购 统销。这就稳定了物价,保障了城镇人民基 本物质生活的需要。但是,许多中国人尤其 是农民的温饱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3.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 济建设的奋斗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发生了 翻天覆地的变化。
4、近代农村社会受西方影响较小的根本原因是 ( ) A农民过着田园牧歌式的幸福生活 B小农经济的落后和封闭 C远离大城市 D西方列强侵略程度较轻 5、新中国成立后导致中国社会家庭生活产生重大变 革的标志是( ) A取缔卖淫嫖娼、吸毒贩毒等社会丑恶现象 B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的新婚姻制度 C提倡勤俭节约、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无私奉献 D制定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近代风俗习惯变迁的是( ) A婚姻自由,一夫一妻 B剪辨与放足 C握手、鞠躬等礼仪 D“先生”“同志”等称 呼
原因:物资匮乏,勤俭节约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13~14
2.饮食的变化 中国是一个饮食文化十分发达的国家,其中以鲁菜、粤 菜、川菜、淮扬菜影响最大,统称四大菜系。这四大菜系的 长足发展和最终形成,是近代百年的事情。 西方饮食文化的传入,对中国传统食俗产生了重要影响。一 些西餐中常用的原料开始大量进入百姓饭桌,如洋葱、土豆、 卷心菜、胡萝卜等蔬菜,以及番茄沙司、胡椒粉、咖喱粉、 味素等调味品。一批专门生产糕点糖果、调味品、罐头等西 式食品的食品厂开始出现,西菜、西点逐渐成为国人饮食的 重要组成部分。 3.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外国人来华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开始 大量出现。中国的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 成为典型特征。 20世纪30年代前后,京津等地开始出现富贵人家所修建 的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其命名也开始改用“新村”、“花 园”、“别墅”、“公寓”等。此外,西式的家具陈设,如 沙发、茶几、写字台、穿衣镜、座钟挂表等,开始受到城市
重点难点突破
名校模拟演练
预测数据库
1~6 7~12
4.婚丧嫁娶等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迁及原因 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 都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以婚丧礼俗的变迁最 为明显。 (1)婚丧嫁娶: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 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也开始删繁就 简,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 主成为一种时尚。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了带有强烈 西方色彩的新式丧礼,一些城市还建立了殡仪馆与公墓。不过, 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农村中实行更多的仍是传统葬礼。新 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 (2)其他风俗:民国成立后,开展了剪辫易服、迫令放足、 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点 头鞠躬取代了传统的跪拜作揖,握手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 礼节。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旧道德、旧礼教遭到批 判,女子在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也开始走出家庭,步入社 会。
2019届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模拟题精选: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文明婚礼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得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
这里的“文明婚姻”()A.彻底冲破了传统婚姻的束缚B.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征C.体现出契约性的原则D.采用了简单化的形式2.中国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以取代等级分明的跪拜礼。
在称呼上,逐步采用平等的“先生”“同志”,代替了“老爷”“大人”等称谓。
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A.鸦片战争时期B.太平天国运动时期C.戊戌变法时期D.辛亥革命时期3.甲午战争后,“剪发易服”行动不断推进,服饰西方化潮流刺激了西装面料的进口,传统面料销量日减。
为此,立宪派也日益注重倡导中式服装。
“剪发易服”与“国货运动”并行的主要原因是()A.易服与保存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B.剪发与维护清朝统治之间的矛盾C.服饰西方化潮流引发利权之争D.立宪派以剪发易服推进宪政改革4.民国初年的北京大学有个学者名为辜鸿铭,他出生在东南亚的印尼,在英国读书,回国后在北洋政府做了部长,妻子则是日本人,是个“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妻是东洋、官在北洋”的奇人。
他的人生阅历主要反映()A.睦邻友好是中国的主流外交政策B.近代中国由封闭逐渐走向开放C.近代西方科技文化在中国的盛行D.中国学子踊跃留学并归国建设5.《礼记·内则》中有“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规范;1924年民国教育委员会主张女学生“应依章一律着用制服”“袖必齐腕,裙必齐胫”。
现在的大众传播媒介上经常出现女性健美、体操、游泳、跳水、选美比赛以及身着泳装的时装模特儿的形象,甚至连“比基尼”也被国人接受了。
上述变化说明()①女性服饰观念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②男女平等在服饰上得到了充分体现③社会环境对女性服饰变化有了更多宽容与理解④服装的实用性日益成为社会时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6.辛亥革命后,出现了握手、鞠躬礼,大街上还不时能听到“先生”、“同志”的称呼,这不能表明()A.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由理念化为行动B.列强对中国文化侵略不断加剧C.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出现了新陈代谢D.重大历史事件是社会习俗变迁的重要推动力量7.1902年《大公报》刊登了中国第一则征婚广告,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赞扬者称其为“世界最文明之求婚广告”;批评者认为“观其口气,大有以中国伟人自居之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口谈维新的庸人罢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期近代现代1840年鸦片战争后1912年民国建立后1949年建国后1978年改革开放后衣1、鸦片战争后出现“洋布”“洋装” 2、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欢迎。
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服装五花八门(西服、大衫、学生装、改良旗袍、欧式裙子等)1、五六十年代青睐列宁装,连衣裙。
2、文革时流行军装,“干部服” 3、衣着朴素,灰蓝色为主、款式单一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追求美观和个性食出现西餐馆,面包、咖啡、吃西餐等食物简单,凭票供应,温饱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1、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2、政府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丰富百姓餐桌,人们注重营养住出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住房拥挤,家具少1、居民住房得到改善 2、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的职工能买到住房习俗1、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革命的色彩。
3、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辩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改为简约文明4、社交礼仪和称呼变为平等的西方的规范:跪拜礼→握手、鞠躬“老爷”“大人”→“先生”“同志”5、历法、节日变化:辛亥革命后,、用阳历,增添国庆、元旦等新节日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成为社会风尚的主流1、休闲娱乐方式多样化2、讲究卫生、注意环保、关心自己、关爱他人、关注社会成为新的社会时尚原因1、鸦片战争后,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2、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向西方学习3、近代经济和科技的发展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当家作主 2、“左”的思想干扰,经济落后 3、人口多,底子薄1、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2、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第十五课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清末民国新中国铁路1、1874年英美商人偷修淞沪铁路,后被拆 2、1881年清政府修建唐山到胥各庄铁路----标志中国铁路诞生3、1905--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 4、辛亥革命前夕,基本形成全国铁路交通网1、新中国建立后,建成宝成和兰新等铁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传统住宅(北京四合院)
中西合璧(上海的石库门)
江南水乡传统民居
完全欧化(花园、别墅)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4.习俗风尚变化(风俗): ①剪辫易服: ⑴维新派提倡 ⑵辛亥革命前后,具有反清革命色彩 ⑶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法令
②迫令放足: ⑴维新派提出“废止缠足” ⑵临时政府颁布禁止裹脚法令
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主要时期: ——四大变迁时期 1.近代:
▲1840-1912(清末,近代前期)
▲1912-1949(民国,近代后期)
2.现代: ▲1949-1978(新中国成立后)
▲1978-(改革开放后)
二、变化的主要内容: ▲不同时期社会生活 变化的表现及原因 ▲社会生活变化的 趋势和特点
(近代以来的服饰和饮食等物质生活、 婚丧娶的社会习俗和社交礼仪的变化 及其原因) 史观: 近代化、城市化 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经济与政治、文化关系
难点: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原因。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表现) 1.服饰变化(衣): 洋布 长袍马褂 中山装 洋装 旗装、袄裙 三民主义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思 想家们提出“废止缠足”; 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 是颁布法令禁止裹脚 。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 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 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 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从下面这张《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引自孙燕京《满清社会风 尚研究》)可以看出,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表现在
革除陋习、树立新风尚、休闲方式多样化
中国青年志愿者赴泰国救援 服务队凯旋归来
返回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2. 特点: 衣食住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3. 原因: ①改革开放的推进,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 的目标,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水 平显著提供 ——经济发展是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根本原因 ②清除极左思想束缚,思想观念的不断解放、开放, 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 ③科技水平进步,物质产品、生活用品、娱乐设施 等不断丰富 ④受政治运动和 政府政策的影响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
共和国建立后:
50 年 代 的 时 尚 列 宁 装 ——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20世纪50年代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 ——布 拉 初年轻人中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吉
60 年 代 的 流 行
▲大跃进、文革、极左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 ▲双休日、延长节假日休息时间 ▲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总结: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生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从“衣”来说,古代服饰和阶级、身份紧密相连,有 着繁琐的制度和规定。服饰都由自产的棉布、丝绸缝制。 近代服饰由清末的笨拙、繁琐的旗人服装转变为西装, 由等级森严走向平民化,由拘谨、呆板、繁琐走向美观、 得体、方便,由“保守”走向 “开放”和五彩缤纷的多 样、多彩休闲服装; ▲从“食”来说,由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由解决温饱, 进而转为注重饮食的营养均衡、合理膳食结构和健康; ▲从“住”来说,以传统的平房为主转变为整洁宽敞舒 适的楼房为主; ▲从社会风俗来说,传统的陈规陋俗转变为简约文明的 习俗。
立法、司法、行政、 考试、监督 五权分立
西装 旗袍 学生装 欧式裙子
耻 廉
义
礼
三省吾身 以文治国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服饰变化(衣): ①表现: 洋布 长袍马褂 旗装、袄裙 洋装
中山装
西装 旗袍 学生装 欧式裙子
②原因: ⑴西方列强入侵,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
⑵向西方学习的要求 ⑶辛亥革命后民主革命思想和民主共和观念的反映 ⑷思想观念解放,爱美心理 ⑸崇洋媚外的心理,追求时髦
树葬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5.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把西方先 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习俗传入中国,西方文化逐 渐渗透到国民生活中 ②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思想观念解放 ,自由、 平等观念等深入人心,冲击旧的生活方式 ③先进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要求向西方学习, 维新派、革命派的提倡和推动 ④近代民族工商业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经济水平提高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成立: 改革开放:
▲中国政府推行哪些政策,促进了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 清政府: 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经济较 繁荣地区,开办商埠,发展近代 工商业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 统购统销、票证制 改变陋习的强制政策 婚姻法 提倡节俭、奉献
临时政府: 新中国:
改革开放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政策 安居工程、菜篮子工程 休息日调整
③特点:⑴中西结合
⑵由繁到简,款式多样 ⑶保守到开放 ⑷等级到平民 ⑸地区、主体等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2.饮食变化(食): ▲传统:饮食丰富,习惯多样, 地方特色鲜明 ▲近代:①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 ②面包房、咖啡店等
中国传统八大菜系
川菜
徽菜
鲁菜粤菜
浙菜
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 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 的名士。
⑴衣着朴素,革命色彩,色彩单调 ▲50年代:布拉吉、列宁装、中山装 ▲文革:绿军装 ⑵食物简单,农村温饱未彻底解决 ⑶住宅简陋、较拥挤 ⑷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社会风尚的主流
②原因:
⑴人民当家作主,农民分得土地,城市解决就业问题, 社会福利增加,积极性提高,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 人民物质生活有基本保障,逐步改善 ⑵受“左”的思想、政治运动等干扰,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粮食、 日用品等物资较匮乏,凭票证计划供应,总体生活水平较低, 彼此差距不大 ⑶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城镇发展,人口激增,需求大增 ⑷思想观念较封闭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 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服饰变化: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 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前苏联女专家 给中国带来了 布拉吉热
①50年代: 列宁装、布拉吉、中式便服 ▲原因:中苏关系友好,苏联援助中国建设 兰灰黑绿 ②60-70年代: 绿军装 ▲原因:A.文革闹革命 B.提倡节俭、艰苦朴素 C.经济不发达,物资较 匮乏,凭票购布 D.极左思想影响
▲地区:沿海变化快,城市变化快(上海最大) 内地、农村变化慢、触动小 ▲主体:资产阶级、富商、官僚、知识分子、市民等阶层变化大 农村大多仍处于封闭落后状态,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几 乎未变,只有少量洋货进入中等水平农民家庭
④过程: 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 反映近代化发展趋势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50-70年代: ①表现(特点):
③改革传统婚姻: ⑴恋爱自由,婚姻自由(维新派) ⑵简约文明,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④社交礼仪: ⑴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 ⑵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⑤改革历法、节日:⑴民国开始改用阳历 ⑵增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清兵入关,强令男子剃 发蓄辫,辫子成了民族压迫 的标志,被人讥笑。“豚 尾”、“半边和尚”,成为 外国人侮辱中国人的口头语。 留美幼童,揭开“剪 辫易服”序幕。 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 主张“断发易服”,改革这 一与时代潮流不相容的旧习 俗。 “断发易服”具有了 辛亥革命前后, 反清革命的色彩。20世纪初,青年学生身 体力行。孙中山认为“我们为剪辫的最后 目的,应该大家联合起来,……等到全体 的中国人决心把它去掉,或者至少有一个 大多数,是全世界都知道才行。” 民国时期,政府颁布法令剪辫易服。
(2)改革开放后 ①变化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 奋斗目标。 ②表现 a. 衣:多彩多样。
改 革 开 放 前
改 革 开 放 后
1987年发起“菜篮子工程”
即政府为解决城市居民的副食品消费所采取的 改进副食品产供销渠道的一系列措施。 列入“菜 篮子工程” 范围的副食品品种大致有五类:如肉 猪、禽蛋、蔬菜、水产品、奶牛等。
西方文明的先进性是 近代变化的根本原因
⑤近代以来社会变化巨大,受政治运动和政局变化的影响 以及政策的促进 ⑥观念转变,崇洋媚外、爱美等心理, 有钱阶层追求时尚、时髦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6.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和趋势:
①原因: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会色彩 ②表现: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③地区和主体: 呈现不均衡性
绿 军 装 ——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2.80年代以后: ⑴衣:服饰色彩丰富、款式多样、融入时尚国际潮流 ①表现:
⑵食:A.粮食产量提高,1987年解决温饱问题,取消票证 B.倡导“菜篮子工程”,食物种类丰富,讲究营 平房—楼房—别墅 ⑶住:养 A.住房状况改善 B.“安居工程”(1995) 面积扩大,设施现代, 环境优美 ⑷风俗:A.休闲娱乐成为生活组成部分 B.休闲方式多样化,生活质量提高 C.新的社会时尚形成 (▲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
存在问题:
▲全盘西化,崇洋媚外 ▲商业化倾向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哪些呢?
洋务运动:
维新变法: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观念 深入人心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 极左思想影响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政治环境日渐宽松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变为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B婚(丧)仪式铺张繁琐愚昧转为简约文明, 逐步走向法制性和契约性
一夫多妻制
20世纪各时期结婚照大全
清末传统婚礼
五四前
当时结婚照不过是记录夫妻合影的影像, 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结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