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3.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重点】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难点】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知道资本主义社会里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1.导入新课,明确目标老师:“你吸烟吗?” 学生A:“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老师递过薯条。
学生A自然地伸出两个指头……老师:“不吸?回家把家长叫来!” ……老师:“吸烟吗?” 学生B:“不吸。
”“那吃根薯条吧。
” 学生B小心地接过薯条,心中暗暗感激学生A。
老师:“不沾点番茄酱吗?” 学生B一不留神将酱沾多了,便开始往碗里弹……老师:“不吸?烟灰弹得很熟练嘛,把家长叫来!”老师:“吸烟吗?”学生C:“不……吸……”学生C吃完薯条已是汗流浃背。
学生C:“谢谢……老师……没事我先回去了。
” 老师:“你不给同学带根吃吗?” 学生C:“谢谢老师。
”说着把薯条放在耳朵上……老师:“知道我该说什么了吧,还不去叫家长?” ……老师:“吸烟吗?” 学生D:“不吸。
” ……(总算把薯条安心放在口袋里……)学生D转身想走,老师突然喊:“校长来了!” 只见学生D慌忙把薯条从口袋里拿出来,放到地上使劲地踩……老师抓住了学生的语言动作来分析人物。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目标展示•一读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划出文中的重点词语并做连词成段。
•二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情节(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三读课文,学习通过语言一读课文,了解作者和背景,划出文中的重点、动作、神态(表情)揭示人物性格的阅读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理解小说的主题。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二、称呼变换,金钱之祸:1、读课题:你知道“我”与于勒是什么关系?“我”称呼他为什么?(叔叔)多么温情的一个称呼啊!可是文中他的称呼发生很多改变,请大家跳读文章,划出文中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想一想:这些称呼分别都是在哪些情况下说的?请按时间顺序找出来。
全家的恐怖分文不值的于勒全家唯一的希望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这个家伙这个小子,这个贼、这个流氓2、生讲。
3、师:大家看,他们对于勒的这些称呼的变化,如果用一个字概括,你觉得是因为什么?(钱)可见,十年的盼望,他们盼的是什么呢?(钱)。
多么赤裸裸地金钱关系啊?这让我想起了一幅对联: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
4、请学生给对联拟横批,并解释自己的横批。
1、学生自己读课文,找出文中于勒的称呼,并思考:这些称呼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2、指名请同学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其他同学补充。
3、教师和同学共赏对联,请学生给对联拟一个横批,并解释。
预设:人不如钱、金钱至上、世态炎凉学生按照时间顺序找到了于勒称呼,也就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初步感知,而且也理顺了小说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学生给对联拟横批,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评价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水平。
1、过渡:金钱左右着于勒的命运,影响着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在金钱的导演下,上演了哲尔塞岛上的一出闹剧,让我们一起来表演这出闹剧,走进他们的内心,看一看:这究竟是一对怎样的夫妇呢?四、放飞想象,练笔悟情:1、师过渡: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对待于勒?生答。
师:文中也有个让我们的心温暖的人物,他是谁呢?读出你觉得最能体现他温情的句子。
PPT: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指导读出重音:“叔叔、弟弟、亲叔叔。
”读出“我”的难过和不舍。
2、我们一起来假设一下,如果父亲和母亲正在准备让若瑟夫付钱给叔叔于勒时,叔叔认出了他们,他们会如何应对这突如其来的状况呢?生自由想象,续写故事,注意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描写,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性格。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反思篇1《我的叔叔于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作品。
主要是通过发生在亲兄弟之间因贫穷而不认弟的故事讲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
通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对小说的结构和特点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生观。
要想在一两节课的有限时间里,诠释这篇经典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
因此,我尝试“长文短教”法。
打算用两个课时,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主题。
第一课时紧紧抓住文体特点,把握小说三个要素,精心设计了几个环节,特别注意到了环节之间的自然衔接。
首先,从人物出发,学生快速阅读全文,圈点出人物,理清人物关系。
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亲弟弟于勒称呼、心理、采取的行动的变化,完成对表格的填写。
在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课文材料进行筛选,培养学生的速读和提取重点信息的能力。
同时,表格的填写,对文本又再次熟悉了。
为情节的梳理作好了铺垫。
其次,对情节复述的处理。
在表格填写的基础上,结合书后练习,请学生从逻辑、心理、技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讨论交流后选取喜欢的角度进行复述。
然后,相互点评。
这个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和评析能力。
再次,对重要文段的处理。
根据最能体现作者创作意图的高潮部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放手让他们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
这个环节,在后来看,成了本节课的一个亮点。
很多学生都参与进来,提了好多问题,而且他们相互的解答也完成的很好,掀起了一个课堂学习气氛的高潮。
再其次,对主题的把握。
通过文中“父亲看着女婿给她(母亲)使了个眼色”这处细节描写中,父亲心理的猜测,引出金钱在人物亲疏关系上的决定作用,自然而然的得出本文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小人物的辛酸。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我的叔叔于勒教材分析《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中的4篇课文都是写少年生活的小说。
学习这些课文,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艺术特色,品味小说的语言,并能从中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
本节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变化,尖锐地指出了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使是亲兄弟也不能例外。
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珍重亲情,养成与人为善的品质;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学习文中运用多种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成就颇多,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决然力岀,情节平铺直叙却波澜起伏;语言平实朴素之中又显锋芒。
文章耐人寻味,能够引发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我的叔叔于勒评测练习一、填空。
1、《我的叔叔于勒》选自()国著名文学家()的短篇小说集《》。
2、本文以()为主线,以()为副线来安排情节,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
3、本文的主人公是()。
二、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生活困难的人家,一个人要是逼得父母动老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无赖了。
()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里的福音书。
()3、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
()4、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三、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1、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2、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
()3、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心的于勒一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
他可真算得一个有办法的人。
”()四、写作练习预设场景:菲利普一家人忧郁的旅行了全程,对“于勒叔叔”闭口不提,在回程的计划中他们决定换乘另一艘轮船。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课《我的叔叔于勒》《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拮据、栈桥、煞白、诧异、褴褛”等词语。
2、掌握小说故事情节,理解作者构思的巧妙。
3、学习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阅读方法。
4、疏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变化,揭示小说主题。
5、通过文章主题的挖掘,引领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庭,注重亲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故事情节,疏理文章中人物的变化。
2、学习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阅读方法。
难点:1、结合现实社会,自身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2、通过文章主题的挖掘,引领学生更加热爱我们的家庭,注重亲情。
[教学设想]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教师关键要引导学生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丰富内蕴。
在分析人物性格时,力求创设情境,要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概括的能力,领会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认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金钱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课适宜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诵读式等方法进行教学。
这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欣赏水平的提高。
[教学过程]:上课前播放《相亲相爱一家人》酝酿气氛。
一、导入:品读经典,光亮人生,让我们一起进入品读时间。
自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们便无时无刻不在沐浴着亲情。
回味一下家庭生活,你便会在亲人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里,一个随意的动作中,一句最平常不过的叮咛中,一件日常的琐事中,深深地感受到那悠悠亲情。
那么,是所有的亲情都如此感人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看看他笔下的亲情又是怎样的呢?(插入轻音乐)二、整体感知:1.速读课文,积累词语。
栈(zhàn)桥牡蛎(lì)煞(shà)白栈(zhàn)桥撬(qiào)开褴(lán)褛(lǚ):(衣服)破烂。
《我的叔叔于勒》 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4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14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与反思篇1九(4)班陈小敏教学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学要遵循同学身心的进展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对于小说,应当能运用简洁的语言理清其脉络,品析人物的言行,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提炼小说的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
还应当有所感悟和思索,获得思想的启迪。
遵循课标中的指导思想,在设计《我的叔叔于勒》时,我着重讨论如何将信息技术手段与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更好地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构建一种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教材简介:《我的叔叔于勒》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九班级上册的第三单元,是本单元第三课。
课文通过于勒的故事,着重刻画了菲利普夫妇的丑态,引发我们对社会人际关系的思索。
二、教学目标设计:学问储备点:熟识莫泊桑及其作品力量培育点:通过人物的个人简历来梳理故事情节:理解通过人物的情态、语言、动作来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体验点:体会拜金主义对人性的扭曲: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
三、对教学对象的分析:本课是九班级上册的课文,同学已经有了学习语文的独特体验,也具备了分析和推断的力量,他们想象力丰富,有很强的表达欲望。
四、对教学理念的思索及教学方式设计本节课在师生公平的过程中进行。
同学是学习活动的仆人,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老师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入学习当中,努力创设多种多样的方式和机会让同学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注意教与学的互动,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随时赐予激励性评价,敬重同学的爱好和独特感受,将集体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作为教学组织方式。
五、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思索及设计: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创设有利于激发和支持同学想象的情景,如用温馨的亲情画面激起情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检测预习内容,为同学创设自主学习情景。
老师不局限于使用信息技术,还应当鼓舞同学超越多媒体所展现的内容。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通用5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通用5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通用5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篇1我个人认为,小说教学要把握教材特点,把握小说的基本特征,理解作品中所表现的社会生活的意义、作者的思想感情。
所以,教学时我始终注意把课文做例子,引导学生学习小说这种文学样式,根据小说的特征设计分析思路。
从设计目标到总结都牢牢抓住“人物、情节、环境”不放,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本特征。
一、品读,评说人物形象: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去品析。
这篇小说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骂于勒,高潮部分)。
二、理读,体会精妙构思:[赶]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骂]于勒——[躲]于勒。
作家为什么作这样的安排情节:①为什么将“赶于勒”以插叙方式安排?②为什么要安排船上相遇呢?我可以这样设计:于勒来过几次信,再以写信告知其不幸落魄不可以吗?改后效果有什么不同?《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反思篇2小说,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学体裁,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小说教学,更因其内容的丰富、情节的曲折、形象的多异、主题的潜蕴性等特点而呈现教学的多样性。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新的课程,新的理念,促使我们语文教学必须以新的姿态、新的面貌来迎接新的挑战。
在新课程的背景之下,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感受力、理解力、欣赏力、评价力和创造性,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
以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的操作流程如下:第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
谈阅读印象与初读感受。
第二课时:四步阅读法,完成小说赏读。
一、寻读,辨析主要人物。
亮点探究一:从标题上看,这篇小说写的是谁?(于勒)从小说的内容看,于勒是小说的主人公吗?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养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当时社会小人物生活的不易和作者对亲情的呼唤。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莫泊桑的一篇小说。
对于莫泊桑,大家有什么了解?(生七嘴八舌回答后师屏显。
)莫泊桑:法国19 世纪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
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主旨丰富而耐人寻味,尤其是他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众多小人物形象。
今天,我们就走进《我的叔叔于勒》,来认识这些文学史上著名的典型形象。
请同学们齐读本课的学习目标。
(屏显。
)(一)运用第一人称转换叙述来分析人物形象。
(二)通过对人物多角度多侧面分析探究小说主旨。
二、初识人物,梳理情节师: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这篇小说写了许多人物。
其中正面描写着墨最多的是菲利普夫妇。
下面,我们以菲利普夫妇为主语,梳理小说主要情节。
(屏显。
)浏览课文,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梳理小说情节。
()于勒———赞于勒———见于勒———()于勒(生自读课文,思考后踊跃回答。
)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课文前几段写了菲利普夫妇盼于勒,之后是赞于勒,等他们见于勒后,却又躲开于勒。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2.简单交待小说主人公“菲利普夫妇”及与“于勒”和“我”(若瑟夫)之间的关系3.提示:本课从若瑟夫和于勒入手,走近小说中的人物世界二.出示39段——43段1.分角色朗读2.把42段以省略号代替,先注意人物对话,提醒注意老师把哪个地方做了点改变(把“您”改成“你”)3.学生对改字做出评价4.学生自由朗读,寻找出文中所有人物对话中含有“您”或“你”的句子,并归纳思考有什么发现,小组可讨论5.学生发言交流6.师出示幻灯片,展示学生寻找的部分句子,并归纳出亲人间都用“你”,虽然不太那么礼貌,少了点尊重,也体现不出说话者的教养,但却有用“您”没有的“亲情”三.寻找亲情1.出示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抓住“唉”“惊喜”朗读体会分析盼望的苦、急切、坚定、执着,并思考这体现了亲情吗?引导从后文见到于勒后父亲的神色变化体会;2.再出示母亲那句赞美于勒的话,抓住“好心的”“有办法的人”体会母亲的心情,并思考这体现了亲情吗?引导从母亲见到于勒后对于勒称呼的变化中体会;3.把这两句话合并一起,尝试加入“发了财的”,齐读两段话4.讨论:发了财的于勒对菲利普一家究竟怎样的重要?其中重点体会对拮据生活的“痛苦”;并强调此刻的于勒对他们来说“分文不值”5.讨论体会:为什么菲利普夫妇见了落魄的于勒反应会如此强烈?出示那封信,仔细看看信中的“破绽”,体会菲利普的心理7.如何评价“菲利普夫妇”?有人性的丑陋,也有小人物的可怜,但引导不能因为可怜,就可以原谅他们的丑陋,以杨绛先生笔下的《老王》为例四.亲情在这里1.再出示42段,朗读,体会若瑟夫的心理2.长大后的若瑟夫会向他父母一样吗?出示删去的开头和结尾3.强调注意:此刻不只是亲情,还有人间温情五.结束莫泊桑:批判人性的丑陋,呼唤人间的温情《我的叔叔于勒》学情分析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
初中语文_《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屏显: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生齐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答:重阳佳节对兄弟的思念之情。
)从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了兄弟情深,也正如白居易诗中所写的“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但曹植的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却写出了哥哥为了权力不惜残害弟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讲述了兄弟之间的故事,他们的关系如何呢?就让我们带着疑问,共同走进《我的叔叔于勒》,去体会那其中的亲情冷暖吧。
【板书课题和作者】二、作者简介:(学生介绍)三、学习任务:这节课,我们将完成以下三个任务:1、感知文章内容,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文章对人物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3、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
四、活动过程(一)理情节——知悲欢离合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根据文中相关内容,为于勒填写一份个人档案。
从档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于勒的经历跌宕起伏,随着他经济状况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由赶于勒到盼于勒再到躲于勒,真是悲欢离合,情节曲折。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有幸欣赏到了围绕着“有没有钱”,菲利普夫妇的“变脸”表演。
——板书钱(二)评人物——品亲情冷暖1.下面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在文中勾画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分析菲利普夫妇的的思想性格。
(提示:读出语句,指出描写方法,明确思想性格。
)先自己找,然后小组讨论。
引导:菲利普夫妇躲于勒与课文开头盼于勒时的表现对比一下,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在他们内心的天平上,金钱与亲情不是平衡的,重重的倾向了金钱。
生展示完,请同学们总结一下,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以及菲利普夫妇的思想性格。
师问:菲利普夫妇同样的唯利是图、自私、冷酷无情,那他们有没有不同之处,请再读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体会菲利普夫妇的内心,分析他们各自性格上的不同。
异:菲利普先生: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意;菲利普夫人:精明、临乱不慌、精明强悍从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写作指导:写人既要写出人物的共性,又要写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了共性,他才是那一类人,再写出个性,他才是那一类人中的那一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感知小说内容,梳理故事情节;2.赏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3.理解主题思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赏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性格;教学难点:理解主题思想,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屏幕展示:这东西,只这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变成尊贵,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
你会使冰炭化为胶漆,仇敌互相亲吻!为了不同的目的,你会说任何的方言!——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设问:这是什么东西?(学生回答)这种神奇的东西是什么呢?学完今天的课文,你心中就会有答案了!2.作者作品莫泊桑(1850~1893)法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本文选自短篇小说集《羊脂球》二、一波三折讲故事一篇好的小说,首先应该有引人入胜的情节。
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信息,补全我们一家与于勒之间的故事。
当初于勒行为不端,我们____于勒;赶后来于勒赚了点钱,我们____于勒;盼十年以后乘船游玩,我们____于勒;遇确定于勒穷困潦倒,我们____于勒。
躲三、察言观色读人心小说围绕于勒这个线索人物写了哪些人对于勒的态度?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虽然隔肚皮,但通过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我们还是能够读懂人心的!下面请同学们结合文中的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概括其形象特点。
自主学习:赏析文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人物心理,概括人物形象。
小组合作: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意见,选择最好的一处,由小组代表向全班展示。
菲利普: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苍白的脸色反应了菲利普此刻怎样的心理?(预设:害怕、紧张)师:为什么紧张?预设:因为害怕卖牡蛎的水手是于勒师:你能读出菲利普的紧张吗?学生试读(教师评价,并视情况引导学生,如抓住“低声”、抓住紧张的心理)师:那这个水手是于勒吗?生:是当确定那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时,菲利普的神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师:“煞白”“呆直”反映了菲利普此时的什么心理?生:(预设)恐慌、害怕(若学生回答有困难,则继续引导,比如,“煞白”比“苍白”程度如何?(程度更深)说明内心害怕到了极点,那就是绝望、失魂落魄了)师:因为绝望,所以嗓子变哑了?说话也?省略号表示什么?生:表示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师:那你能把菲利普此时的绝望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吗?学生读,教师评价(从你沙哑的嗓音中,断断续续的语言中,我们听出了菲利普的失魂落魄)师:面对十几年未见的亲弟弟,菲利普为什么不前去相认?生:因为于勒没钱!师:那在菲利普的心中,金钱与亲情孰重孰轻?生:金钱重!师:我们用什么样的词来形容这样的人?生:预设(唯利是图、金钱至上、无情)师:在我们一家中,是不是只有菲利普是这样的?生:不是!还有我的母亲!师: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评价,相机引导。
(老师也找了两处母亲的语言描写)屏幕展示: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
”师:“贼”是什么人?生:偷东西的人师:通过这个称呼,你能体会到母亲对于于勒怎样的情感?生:厌恶师:“重新”一词又如何理解?生:于勒以前拖累过我们,母亲害怕他再次拖累我们。
师:所以,“重新”一词还能看出母亲怎样的心理?生:害怕那谁来给大家展示,读出母亲的厌恶与害怕?学生试读,教师评价;若读得欠妥,教师可继续引导,如“重音该放在哪里?”母亲此刻是怎样的情绪?师:因为害怕被于勒再次拖累,母亲决定对于勒避而不见,而让若瑟夫去付牡蛎钱。
若瑟夫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正是这10个铜子的小费,简直要把母亲气疯了!屏幕展示: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师:母亲是如何评价我给叔叔10个铜子小费这一行为的?生:“简直是疯了!”师:你认为这是一种疯狂的行为吗?生:不是!师:这10个铜子的小费在母亲看来却是疯狂的,足见母亲怎样的特点?生:小气、吝啬师:母亲还赋予了于勒一个新的称呼,是什么?生:流氓师:流氓指的是不务正业、为非作歹的人,以前的于勒也许能称得上这个称呼,但现在的于勒,虽然穷困潦倒,但还是自食其力的!母亲之所以称呼于勒为“流氓”只是因为什么?生:(预设)因为于勒穷师:正应了那句俗话: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母亲也如父亲一般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甚至更甚!师:这一家人还有没有一个能让人感到些许温暖与希望的人?生:有,文中的我(若瑟夫)师: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和父母不一样?生回答(若回答不上来,师继续引导:父母的眼光只关注到于勒的穷与富,但在若瑟夫眼中,于勒是什么样子的?)屏幕展示: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若瑟夫眼中看到的是怎样的于勒?生:满是皱纹的手,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师:你能从若瑟夫对于勒的描述中,看出若瑟夫对于勒心存一种怎样的情感吗?生:(预设)同情师:面对这样的于勒,若瑟夫在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三个称呼指的是谁啊?生:指于勒师:既然是指于勒,为什么还用不同的称呼?或者这三个称呼有何不同?生自由回答,师评价。
师视情况补充:三个称呼虽同指一人,但针对性却不同。
“父亲的弟弟”是针对父亲来说的,“我的叔叔”、“我的亲叔叔”强调了一个“亲”字,说明在若瑟夫内心,充满了对于勒的一种什么情感?生:亲情师:对,亲情,叔侄亲情。
当若瑟夫念出“我的亲叔叔”这个称呼时,念到“亲”字时,他会怎么想自己的父母?怎么理解父母的做法?能不能赞同父母的做法?生:不理解、不满师:若瑟夫对父母的做法不理解,也不满意,所以,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自己的亲情,是什么方式?生:给了于勒10个铜子的小费师:在这个孩子眼中,亲叔叔就是亲叔叔,对待亲人就该有对待亲人的方式!综合若瑟夫“我的亲叔叔”这一称呼以及他给于勒小费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出他身上哪些美好的品质?生:善良、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个孩子的单纯、善良?生试读四、知人论世悟主题师: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那从全文来看,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只有菲利普夫妇吗?生:(预设)还有那个女婿!屏幕展示: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而下决心求婚,是因为有一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师:爱情与婚姻都是神圣的,真情才应该是爱情与婚姻的决定因素!而让这个年轻的女婿下定决心求婚的并不是对于若瑟夫姐姐的感情,而是那封代表着发财梦想的信,所以,在那个社会里,主导爱情与婚姻,是什么?生:是金钱!屏幕继续展示:(船长)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
师:我们认识一个人是首先从记住一个人的什么开始?生:名字师:对,是名字!尤其是别人的姓,我们常问“您贵姓?”这是对人基本的尊重!但船长对于勒这个在自己船上生活了一年的水手,却弄不确定他的姓氏!当别人向他打听于勒时,他的反应也是“冷冷”的!假如于勒是个有钱人,船长还会记不清他的姓吗?别人打听于勒时,他还会是“冷冷的”回答吗?生:不会!他会......师:透过船长的反应,我们可以看出一些那个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生:(预设)冷漠、冷酷、无情师:莫泊桑生活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对于那个社会,马克思和恩格斯有过这样的描述:屏幕展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起来,迫使势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别的联系。
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莫泊桑创作这篇小说,是想表达一个怎样的主题?学生自由回答师:小说展示了于勒从穷到富再到穷的升沉过程中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三番五次的变化,揭露并批判了小资产阶级的自私冷酷、极度虚荣的心理和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从中我们也看到了在这种社会制度下小人物的辛酸与无奈。
莫泊桑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来反映现实,课下同学们还可以阅读一下莫泊桑的其他作品,比如他的成名作《羊脂球》及其他中短篇如《项链》等。
古往今来,中外名贤对金钱的态度也是出奇的一致,屏幕展示: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
——《增广》钱往往成为真正情义的障碍物。
——邹韬奋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更加悲哀。
——托尔斯泰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
——易卜生五、妙笔生花涌文思金钱确实很有用,但金钱并不是万能的,它买不到那些真正珍贵的东西,比如:仿写句子:1.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