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几点认识_世纪之初读_共产党宣言_(精)
!"
"##$年第$#期江西社会科学
%&’(*&+,-&’.+-&/(-/0马克思主义研究
1收稿日期2"##$3#!3$#
1作者简介2聂火云4$56"—7,男,江西丰城人。$5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现为江西宜春学院两课教学
部副教授,副主任,主要从事邓小平理论教学与研究;刘克敏4$5:6—7,男,江西南昌市人。
$5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学院,现任江西日报社办公室主任。$89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纲领性文献——
—《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正式诞生,它向全世界庄严宣告: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多年来,
尽管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运动潮起潮落,《宣言》阐述的基本原理至今仍放射着灿烂的光辉,仍然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回首社会主义运
动的曲折历程,重温《宣言》的光辉思想,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必将走向全面复兴。
一、科学社会主义真理的阐发
在《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前,资本主义世界已经存在多种社会主义学说,但它们都是从永恒的正义原则和抽象的概念规定中导引出的某种主观的规定,因而是注定要成为空想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与它们完全不同,它不是从抽象的理性原则出
发,而是在现实的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寻找、揭示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结论,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是完全置于现实的基础上的。
$5世纪9#年代,
马克思恩格斯完成了唯物主义世界的历史转变,他们运用自己发现的唯物史观考察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帮助工人领袖们改造正义者同盟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为其起草了《共产党宣言》,《宣言》全面剖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它以生产方式和经济结构为依
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法治是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有机结合。理论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 主义法治的实现路径,以及如何完善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相结合的体制机制。
创新社会主义文化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 荣辱观。理论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教育和践行路径,以及如何完善文化事业和文 化产业体制机制。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
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 发展。理论创新需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实现形式和多种所有 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具体路径,以及如何完善生产关系和产权 制度。
创新社会主义政治理论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理论创新 需要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现路径,以及如何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党 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能够为全球社会主 义运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帮助各 国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 义道路。
02
增强社会主义运动的 活力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能够激发全球社会 主义运动的活力,推动各国社会主义 力量不断壮大和发展。
03
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 繁荣发展
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能够促进世界社会 主义的繁荣发展,推动各国社会主义 力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探索 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理论创新剖析
这时理论研究的几个特点
第一,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马克思主义的 实质和特征方面,着重把握马克思主义的 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第二,研究的重点集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 和社会发展史两个方面。 第三,着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革 命有直接的指导作用的内容。 第四,在研究马列主义的同时,十分注重 研究中国哲学、政治、文化思想及其发展 史等等。
3.党的理论创新群体
(1) 毛泽东是党的理论创新的主 要推动者。
毛泽东推动党的理论创新的最主要的代表著 作就是他的
《反对本本主义》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实践论》《矛盾论》 《论持久战》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共产党人〉发刊词》 《新民主主义论》 等等。
3.党的理论创新群体
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创新 及其历史经验
讨论几个问题
一. 党的理论创新的背景与条件 二. 党的理论创新实践与理论创新群体
三. 党的理论创新的伟大成果:毛泽东思想
四. 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一、党的理论创新的背景与条件
1. 什么叫理论创新 2.建党初期党的理论准备不足 3.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条件成熟
党的理论创新, 是需要主观条件 和客观条件的, 而且必须使主客 观条件有机的结 合起来。
陕北公学授课的情景
3、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条件成熟
第一,延安时期,党 在主观上已充分地深刻 地认识到了理论对于革 命的重要性,认识到早 期理论准备不足对革命 的危害性。
创新的认识与心得感悟(通用5篇)
创新的认识与心得感悟(通用5篇)
创新的认识与心得感悟篇1
在军训中,很苦很累,但这是一种人生体验,战胜自我,锻炼意志的最佳良机。心里虽有说不出的酸甜苦辣,在烈日酷暑下的曝晒,皮肤变成黑黝黝的,但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一种更好地朝人生目标前进的勇气,更增添了一份完善自我的信心吗?
中午,同学们肚子饿了,劲也不知上哪儿去了,叫苦连天,忍不住双腿的酸痛,对军训有一点灰心丧气。休息后,个个前俯后仰,双腿又软又酸,浑身没劲,真想退回去,可又于心不忍,只好像一条条虫子一样在床上蠕动,各自诉说着辛酸史。但身上无数条血管里的血液仿佛在急剧滴血,似乎在劝说不要委屈了自己。
其实在自己的人生路上,也应该印满一条自己脚步的路,即使那路到处布满了荆棘,即使那路每上步都是那样的泥泞、那样的坎坷,也得让自己去踩、去踏、去摸索、去行进!我想那样的路才是真实的自我写照,决无半点虚假伪装之意。
我们是生长在新世纪的一代,我们是幸福的,父母把我们从天真浪慢的童年时代小心翼翼地扶我们走过来,在温暖和无微不至的怀抱中,得到了严父的教诲和慈母的垂爱。对于我们已踏入青年的行列,有了独特的思维,完整的性格和较稳定的人生观,正缺乏一种对意志的考验。英国作家狄更斯说过:“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军训好困难,困难是磨炼坚强意志的一块磨刀石,坚强的意志总是在困难的磨砺中培养起来的。
通过军训,我懂得了自制、自爱、自理和自强,而不需要靠父母扶着走,我觉得我所走过的每条路,都留下自己的足迹。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有必要去经受风雨的洗礼,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和学习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我们的路会愈走愈宽,眼前才会展现出壮美的未来,只有这样我们才会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原则和方法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原则和方法
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时代和实践发展变化的要求,是从理论上破除各种对马克思主义的误解、反对和否定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其中制度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保障。把握和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我们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创新这一工作作为系统工程全面推进,努力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则和方法,方法创新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原则方法
一、理论创新的内涵
对理论创新内涵的科学认识和理性把握是展开和深化相关理论探究的逻辑起点和理论前提。江泽民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没有创新,就没有新质文化的产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关于理论创新的内涵,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理论创新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通过积极思索和理性总结,冲破旧的思想观念和理论体系的束缚,创立新的理论概念和学说体系。
二、理论创新的意义
理论创新是一项创造性、突破性的思维活动,它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在推动社会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伟大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理论创新对我们党的伟大意义看,首先,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经验。其次,理论创新反映了一个政党的思想境界、精神面貌及其世界观,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命力之所在,是党正确指导实践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党历史主动性的体现,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永葆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关于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doc 11页)
关于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doc 11页)
称:“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科学,才使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及各国不同的情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列宁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列宁在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对理论创新的发展,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早在1932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向各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理论必须遵守,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必须创造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
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
建设正反两方面的 经 验 教 训, 在 领导 改革开放 和 社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想: 其一, 把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区分为基本政治制 度和 具 体 的 领导 制 度、 组织制度 和管理制 度, 突 破了将 二者 混 为 一 谈 的 传统 观 念。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 度是 好 的, 必须 继 续 坚 持。 而 一 些具体制度尚存在 不 少弊端, 可 以改革而且 必须 改 论述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加强社会主义 革。其二, 。 “没 有 民 法制的重大意义 和 必须 遵 循 的 基 本 原 则
中州学刊 2011 年第 1 期
容和本质要求。离 开 人民当 家 作 主, 社会主义民主 。 政治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 主, 这是同资本 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 质区 别。 资 本 主 义民主是资产阶级借以统治和压迫工人阶级和人民 群众的工具。而社会主义民主则是工人阶级和广大 劳动人民的民主, 是最先进、 最广泛的民主。是否实 现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最 根本的区别。 ( 二) 坚持 中国 特 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 路 中国 特 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 路, 是 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 的重 要 组 成 部分, 是 中国共 产党 领导中国人民选择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的唯一正确道路。 1. 坚持中国 特 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 路, 最根本的是坚持党 的 领导、 人民当 家 作 主 和 依 法 治 国的有机统一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证。没 有 党 的 领导, 中国 就 会 四 分 五 裂、 就 会 乱, 人 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就 会 落 空, 法 治 和 各 项 制 度 也就 无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 国的基础和目标。 依 法 治国 从 根本 上 讲, 就 是 人民 民主治国。 党领导 人民制 定 宪 法 和 法 律 的 过 治国、 程, 就是表达人民意志、 维护人民利益的过程。失去 了人民当 家 作 主 这 一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本 质 规 定, 党的领导和依 法 治国 就 失 去 了 坚 实 根 基和核心 内容。依法 治国 是党领导 人民治理国 家 的 基 本 方 略, 是实现党的领导 并 不 断 提高 党 的 领导 水 平 和 执 政水平的重要途径, 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建设高度 。 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 根本 保 障 离 开了 法 制, 党 的路线、 方针、 政 策 就 难 以 顺 利 实 施, 人民的 权 利 就 失去了制度保 证。 党 的 领导、 人民当 家 作 主 和 依 法 治国内在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的全过程, 统 一 于 社会主义 现 代 化 建设的全 过程。 坚持三者的有机 统 一, 决 定 着 中国 特 色 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发展道路的 性质 和方 向, 决 定 着 中国社会主 义民主政治建设的 核心内 容, 决 定 着 中国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形式。 2. 坚 持 社会主义 基 本 政治制 度, 不 断 推进 社会 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坚 持 中国 特 色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道 路, 必 8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1. 引言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并结合实际创立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其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巨大胜利的理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动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理论指导下,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功模式,为世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寻人类文明发展方向提供了有益借鉴。
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贯
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大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厉行勤俭节约,坚持全
面依法治国,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大力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
斗争等多方面工作,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在实际工
作中,充分吸收借鉴国际上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治理模式,科学建构中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_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_作用和意义是什么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飞速发展,创新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与重要源泉,而创新思维是创新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有哪些呢?下面是的创新思维的重要性资料,欢迎阅读。
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创新与创新思维。什么叫创新呢?创新是对当今世界,在我们国家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企业家、政府官员,我们大学教授,我们在座的同学,几乎都念念有词地创新,同时,创新它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那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它的形成是在20世纪的事情。由一个学经济学、学管理学,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个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他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
创新思维是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思维能突破常规思维的界限,以超常规甚至反常规的方法、视角去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方案,从而产生新颖的、独到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
创新是人类的希望,民族的希望。从钻木取火到蒸汽机的发明,从烽火台的狼烟到现代互联网技术,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不断超越、不断创新的历史。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人在工作乃至事业上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实践告诉我们——在学习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脑子就灵;
在工作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办法就多;
在事业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天地就宽;
在修养上,谁善于创新思维,谁的形象就好。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背景、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
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历史背景、理论创新与重大意义刘汉玉;陈弘
【期刊名称】《学术探索》
【年(卷),期】2022()10
【摘要】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重大转折点和紧要关头,先后审议和通过了影响深远和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个历史决议。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关键节点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转折点第二个历史决议产生,在“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第三个历史决议产生。三个历史决议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时期的宝贵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根基,建构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飞跃的理论框架,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而推进了理论创新的深化发展。三个历史决议对于新时代维护中国共产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为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党史观、为党和国家继续向着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奋勇前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总页数】8页(P15-22)
【作者】刘汉玉;陈弘
【作者单位】齐齐哈尔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
【相关文献】
1.我党提出"三个执政"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2.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创新的历史经验和重大意义
3.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三个历史决议”的三维向度——历史条件·历史使命·认识方法
4.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理论自觉与实践自觉——基于三个“历史决议”的考察
5.大历史观视域下中国共产党的三个“历史决议”——兼论“历史决议”与民族复兴的关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谈社会主义
2008年第07期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学习体会和认识
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清醒认识和科学回答三大基本问题,这就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对这三大基本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理论的创新程度、丰富程度和深刻程度。
谈理论学习
2007年第09期
善学善思善作善成
要做到“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就必须具有“望尽天涯路”那种志存高远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清冷和寂寞,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就必须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舍得付出,百折不挠,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即使是“衣带渐宽”也“终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愿;就必须学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学习和实践中领悟真谛。从而,以领导干部自身善学善思、善作善成的表率作用,扎实推动学习型政党的建设。
谈基层工作
2006年第21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心在基层。基层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以说,基层既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也是协调利益关系和疏导社会矛盾的“茬口”。古人讲,“善为治者,贵在求民之稳,达民之情”。把基层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利益关系得到协调,思想情绪得以理顺,社会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就能得到及时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就能得到有效疏导,社会和谐也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谈农村建设
2006年第08期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深入开展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搞好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建立和完善保持先进性的长效机制,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强劲动力。浙江省委提出,要使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以先进性教育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
新时代马克思劳动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新时代马克思劳动理论创新的几点思考
1. 引言
1.1 新时代马克思劳动理论创新的重要性
新时代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是因为劳动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也是因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需要更加深入和全面地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作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经典的劳动理论,虽然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
新时代的劳动理论创新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劳动现象和劳动关系,还可以为我们指导劳动实践和制定劳动政策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劳动力再生产、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价值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理解劳动力的价值和作用,从而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持。
新时代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创新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的劳动理论研究中,将会涌现出更多有深度、有广度、有针对性的优秀学术成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持。
1.2 研究背景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商品交换、劳动力市场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的劳动价值论在某些方面已经显得有些滞后。对马克思劳动理论进行创新和拓展,适应新时代的经济需求,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劳动力市场的结构和运行规律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劳动价值论难以完全解释现代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和劳动价值的形成规律。有必要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进行重新思考和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劳动的含义和价值也发生了变化,需要对劳动理论进行新的探讨和解释。
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认识
关于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认识
作者:姜辉
来源:《文化软实力》2019年第04期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等一系列重大部署。这体现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对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做到“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他还富于辩证哲理地强调了“八个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教学方法,即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参见: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01).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情真意切,深刻阐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指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改革的努力方向,为我们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基本遵循。
关于理论创新的几点认识
作者: 李德才
作者机构: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学院,安徽合肥230052
出版物刊名: 江淮论坛
页码: 22-25页
主题词: 理论创新;与时俱进;十六大精神;原则;途径
摘要:理论创新是人们冲破旧的思想观念、超越老的理论体系、创立新的理论概念、构建新的学说体系的思维过程及其结果表现。创新的本质在于它的革命性和发展性。党的十六大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当前,新情况、新现象、新问题不断出现,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予以解释和回答,因此“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立足国情,深入实践,与时俱进,反对教条,克服主观臆断,坚持正确的力向,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与途径。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点认识
朱如放
引言:把党的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的一个重大贡献,也是胡锦涛的聪明之举。当然,这是党的集体指挥的结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内涵
1、十七大报告的界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但它还不是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十七大修改过的党章没有这样规定,因为它还要进一步地发展,胡锦涛同志还有五年的任期,这五年,还要对科学发展观理论进一步地丰富和发展。十七大通过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3、“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主要有:
⑴科学发展观;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⑷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⑸走和平发展之路,建设和谐世界;⑹建设创新型国家;⑺社会主义荣辱观;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独创性的重大理论观点和战略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南、立足中国国情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这个创造体现在理论上,就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概括地说,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基本方面。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实践观马克思主义正是强调理论必须来自于实践,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本文将从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实践对理论创新的作用,以及如何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进行讨论,以阐释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一、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内涵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必须基于实践,而实践则是理论的触角和验证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强调实践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并通过实践来推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 实践是理论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必须要对现实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把握。唯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存在的问题。
3. 实践是理论的检验标准。理论必须经历实践的检验才能被证明是正确和可靠的。通过实践积累的事实和数据可以帮助我们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以上是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通过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和世界,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实践对理论创新的作用
实践对于理论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下几个方面是实践对理
论创新的具体作用:
1.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源泉。通过实践,人们可以不断地发现新问题
和新挑战,从而驱使理论不断地创新和发展。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只有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实践问题。
2. 实践是理论的验证标准。理论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验证
和证明。只有在实践中验证得到的理论才具备真实性和可靠性。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理论创新重大意义的几点认识
理论创新有时也称知识创新。它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新理论、新知识的过程。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在与军队高级干部理论研讨班学员座谈时的讲话中,他又进一步强调:“注重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和我们党80年的奋斗史,学习领会江泽民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可以说明,理论创新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重大而长远的历史意义。
一、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
理论创新是理论的生命之所在。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发展,不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就不会有生命力,就将成为历史的陈迹。马克思主义理论也是这样。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在实践中能够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与进俱进,不断创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本身就是理论创新的成果。没有创新,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既是对实践深刻、成熟的理论反映,又是随着新的实践不断发展的新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广泛地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思想成果,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就公开宣称:“我们的
理论是发展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发展科学,才使它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及各国不同的情况,成为无产阶级认识社会、改造社会,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理论基础,才使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列宁是理论创新的典范。列宁在斗争实践中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他深刻地指出:我们决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成某种一成不变及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他主张应在多方面把马克思主义这门科学向前推进。所以他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中,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及本国实际情况,进行理论创新,对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实践经验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创立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是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也是一个善于进行理论创新的政党。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对理论创新的发展,都有许多重要论述。早在193 2年,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民族形式才能实现。”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向各党提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理论必须遵守,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必须创造新的理论。邓小平同志也多次指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根据
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不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而且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阶段,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自己的理论形态,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正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我们党才能带领人民战胜一切艰难挫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通过新的实践,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这一伟大的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意境辽阔高远,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理论创新的典范、胜利前进的指南,对我们党和国家今后的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理论创新是“七一”重要讲话的主要标志
注重理论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是党的事业前进的根本保证。如果因循守旧,停滞不前,我们就会落伍,我们党就有丧失先进性和领导资格的危险。回顾党的80年奋斗历程,面对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针对我们党和国家建设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及时进行理论创新,就无法应对时代的新挑战,也就不可能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江泽民同志正是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关头,发表了鼓舞人
心的“七一”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正确回答了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光辉。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重要讲话,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贯彻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提出了许多符合时代要求和历史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那么,《讲话》中新的理论观点究竟在哪里呢?新就新在以敏锐的时代眼光,洞察并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新的实际相结合,提出并回答了新世纪建党治国强军中一系列带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新就新在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升华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新就新在以开拓创新的政治智慧和理论勇气,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整体结构,对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对党的先进性的内在本质和衡量标准,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等敏感性问题,理直气壮地作出了新的阐释和概括;新就新在以大无畏的精神和科学求实的态度,为我们党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任务和奋斗目标,从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七一”重要讲话,通篇贯穿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这些创新成果,既坚持马克思主义老祖宗不能丢,又从新的实际出发说出了具有科学根据和时代精神的新话,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表明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理论上更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