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外报的功过是非

合集下载

中外新闻事业史(0421)

中外新闻事业史(0421)

中外新闻事业史校考复习题1.P138《察世俗每月统纪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P135《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由英国传教士米怜,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立。

月刊,雕版印刷。

宗教性刊物。

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宗旨,运用传统儒学的观点阐发基督教义。

也有一些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的介绍,线装书样式,适应读者阅读习惯。

是我国最早的中文近代报刊。

2.P138《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是怎样办起来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P135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是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

该刊主编是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该刊虽是一份宗教性报刊,但内容包括宗教、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新闻等各个方面,着重宣扬“西方文明”,反复劝说中国人改变对西方的旧观念,主张中国应学习各国长处。

报刊以时政为主,每期必有一定数量国内外新闻,宣传策略也是中国线装书板式,处处“附会儒学”。

1833年12月刊载《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新闻自由专论。

3.P142简述以上海为中心的外报网的发展情况P139-141鸦片战争后,外报在华拓展的步子日趋加快,商业性报刊逐渐成为报业发展的主流,至90年代中期形成了一个垄断中国报业市场和新闻舆论阵地的庞大的外报网,上海是这一外报网的中心。

1)1872年4月30日,《申报》创刊,英国商人美查等创办,成为当时最成功、最有特色的商业性报纸,确立了中国商业性报纸的基本模式。

2)1882年5月18日,字林洋行创办中文日报《沪报》,后改名《字林沪报》,并创办中国报纸第一个副刊《消闲报》。

3)1893年2月17日,《新闻报》创刊,由英国商人丹福士等创办,出版一年后发行量已仅次于《申报》而位居第二。

4)在上海出版的中文宗教性报刊,数《万国公报》影响最大。

4.如何评价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P141 可发挥1)外人在华办报活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为列强利己宣传、政治讹诈、经济掠夺、文化征服、武力侵华服务。

在华外报的功过是非

在华外报的功过是非

在华外报的功过是非外报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殖民化同时开始和发展的。

鸦片战争以前,外报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澳门和广州。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很快从东南沿海扩张到内地。

由于在华外报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所以其传播有着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点,。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目的也各不相同,,从早期的传教到商人的赚钱并最终发展成为了一种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

然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同时,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中国的古代报纸,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然而其发展十分缓慢。

随着历史的脚步跨入了十九世纪在华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纸成为中国的首批近代报纸。

十九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被逐渐清除。

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同时也促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危机出现了,而且其产生周期越来越短。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就是产品相对过剩。

要缓解这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就要向外扩张,寻找国际市场。

西方资本主义者在寻找市场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中国。

在武力征服尚不具备条件和时机时,英政府把海外殖民事业和传教结合起来,把传教作为思想征服的武器,在中国儒家语录、章回体、白话文等本土化的外衣下,企图用宗教和知识的糖衣炮弹征服中国人心。

在华外报开始从沿海向内地发展,不管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都成倍增长,种类主要有商业报纸、宗教报纸,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在华外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从内容上看,鸦片战争前的大多数外国报纸,特别是英文报刊,都积极为英国鸦片倾销行为辩护,用侵略者的语气和态度讨论中国的各种现象,并鼓吹对中国实行武装征服。

鸦片战争后,则又为新的侵略扩张制造舆论,其殖民主义立场十分明显。

然而,在另一方面,在华报纸却客观上促进了我们本土有志人士的觉醒。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答案

中国新闻事业史模拟题(一)一,简答题1,简述宋代官报系统革新的情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之一,但主要是朝廷控制的官报和邸报。

在宋代,由于官报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首次出现了另一种形态的报纸——小报,可以称之为中国早期的民营报纸。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进行了一系列的行政改革,这些改革使得唐代时隶属朝廷的新闻媒介也有了相应的变化。

中央政府不再将发布新闻的职责交由地方行政机构,而是直接垄断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即“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达于四方”。

换句话说,在宋代时,已经出现了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通讯社一样的机构,但这个通讯社只能有一个,而且隶属国家。

宋代的官方新闻发布机构是都进奏院,实际上是把唐代的所有进奏院合并到一起,后来直接称作进奏院。

进奏院负责的发布官方文书,而在进奏院任职的地方官员负责挑选并摘抄与自己所负责地方有关的内容,然后将其交给地方官员或是中央相关机构。

他们摘抄的内容只是朝政信息、皇帝谕旨和大臣奏章,宋代不许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抄录并公开发布的官方文书,被成为邸报。

在如此严格的规定下,新闻审核制度自然而然地诞生了。

北宋真宗时,皇帝下诏要求进奏院将准备发布的文书每五天向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报备,由枢密院审查批准才能发布。

到了南宋,我国做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诞生。

在南宋,邸报的编定由最高国务机关门下后省负责,门下后省官员官员“判报”后出“定本”(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样报)后才能发布。

知道宋神宗王安石变法后,定本制度才被取消。

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的最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末年临安已经出现以卖邸报报为生的人,南宋的临安更有卖邸报的店铺。

邸报成了面向社会广大受众的商品,可见人们对新闻的需求日益增长。

虽然邸报允许公开发售,但卖报的人或是店铺都是由官方认可指定的,甚至还要特派地基官员为报纸担保,一旦报纸内容出现问题,这些担保人立刻受到惩罚。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精选)【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考试复习资料汇总

中国新闻传播史期末复习资料汇总考试时间:1月21日9:00——10:50考试题型:单选:20个(共20分)多选:5个(共10分)名词解释:5个(共25分)简答:3个(共30分)论述:1个(共15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报纸始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2.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文字记载,见于孙樵《经纬集》卷三所收的题为《读开元杂报》一文。

3.敦煌进奏院状,分别被收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图书馆和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

4.“邸报”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宋朝。

宋朝流行于民间的称为“小报”。

“小报”始见于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是对官报的一种补充,信息量大,读者广泛。

5.“邸报”的内容(1)皇帝的诏旨。

(2)皇帝的起居。

(3)官吏的任免。

(4)官僚的章奏。

(5)军事情报。

(6)刑罚。

6.唐以后各个朝代的报纸的管理机构:宋代负责邸报发布工作的是“都进奏院”、元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集中于“中书省”、明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清代邸报发行管理有“通政司、六科、提塘”。

7.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

首先是通政司。

其次是六科,分别是吏、户、礼、兵、刑、工六科。

最后是提塘。

清代官报的发布方式、发行渠道和明代的十分接近,即经由通政使司、六科、提塘三个环节。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1.新闻史上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英国传教士于1815年在马六甲正式创刊。

2.07年英国人马礼逊成为被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传教士,也是来华传教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

3.22年9月12日创刊的《蜜蜂华报》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4.27年11月8日,《广州记录与行情报》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

5.33年8月1日在广州创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是第一份宗教性的报纸。

6.41年5月11日,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英文报纸《香港钞报》。

7.2月20日,《德臣报》历时129年,是中国也是香港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影响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影响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作用与影响广电10 刘宇轩1013010319工业革命之后,随着资本主义在全球的经济扩张,闭关锁国的中国被迫卷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龙卷风中,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华输出的资本和商品中,报刊作为宣传宗教、传播西学的物质载体,顺其自然的流入了中国,成为了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因素之一。

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作用于影响,大致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一、积极方面:1.早期报刊的宗教传播,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西方技术、现代科技在华的传播。

要征服一个民族,首先要征服它的思想和文化。

可以说,外国报刊在中国的传播,自宗教始。

中国第一份也是世界第一分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便是一份宗教性质很强的报刊,具有很强的宗教宣传性质,绝大部分内容在阐释基督教教义、介绍《圣经》。

同时,由于是中国近代比较早的报纸,从传播方法上也尽量去迎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处处附会儒学,把基督教教义和儒家思想进行比对。

装订也比较保守,咋一看就像是中国的线装书。

1828年出版的《天下新闻》突破了过去的书本样式,改为散张。

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相比,内容也更加侧重于中外新闻、科学和历史,关于宗教的文章已经不占主要地位。

两次鸦片战争后,宗教已经不再是外国报刊在华传播的主要内容,外国报刊更倾向于对科学、政治、新闻时事内容的宣传,例如上海1857年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六合丛谈》和后期的《万国公报》,虽然也包含了宗教内容,但是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份综合性的期刊,大量介绍西方的政治模式和和西方科技知识,减少了宗教教义的传播。

这些变化和发展,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现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同时,外国人在华报刊的创办也将西方现代化的铅印技术和机器带入中国,为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物质基础和办报经验,也为报刊成为中国近代政治运动的有力工具打下了基础。

2.商业报纸的出现推动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商业报纸的出现,是中国社会近代化转型背景下,随着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过渡,报业顺应潮流做出的一种正常反应。

中国新闻史作业

中国新闻史作业

近代如何看待外国人在华办报从19世纪初开始,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也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报刊的历史,我认为这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其中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表示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但史实证明,洋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

这些报刊为列强武力侵华,提供了政治说辞和情报。

鸦片战争前后,外国人在澳、穗、港所创办的报刊,绝大多数是英文或葡文报刊,创办人是传教士或商人;办报目的是传教、宣传西方观念,经商、报载商情,刊登葡英政府的公告法令,作政府的喉舌,以及收集中国内地情报。

这些报刊的读者,绝大多数是西方人士及极少数懂葡文、英文的买办。

外国人在华所办的报刊还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充分发挥了媒体的喉舌作用。

而相较于以上两点,在我看来影响更为深远的是洋人所办的报纸不辞辛苦的宣传西方文明,对国人在文化上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所服务。

从18世纪中期开始,英国在武力征服中国的时机尚不成熟的时候,首先选择了思想征服的手段——派遣传教士到中国开展活动。

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马礼逊和米怜在两百年前先后来到了中国,成为开启中国近代新闻传播史的重要人物。

其实他们二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完全可以成为传播学中的经典成功案例。

1807年来华之初,马礼逊便倾其全力学习中文,只用了3年时间就学会了中国官话和粤语,这便为其在中国的宣传工作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传教过程中,马礼逊把《圣经》译成了中文,编纂了《华英字典》,并编写了大量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

而1813年,英国伦敦布道会又派威廉〃米怜来华协助马礼逊工作。

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立了著名的“英华书院”,并在此基础上办起了外国人的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简称《察世俗》)。

为了把对中国人无比陌生的基督教义灌输到当时被认为是神秘莫测的中国读者头脑中去,米怜围绕着“宣扬基督教义”这个宗旨,把刊物办得通俗易懂。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中国新闻传播史一、名词解释1、开元杂报:唐人孙樵《读开元杂报》一文中提出,是最早的有关唐代官报的记载。

很可能是唐代开元年间流传于外的官报,多为政事信息的杂乱报道。

没有名称固定的刊期和报头。

是一种近似于“进奏院状”、“邸吏报状”之类的报纸。

它说明,中国开始有报纸的时间不会晚于唐玄宗开元年间2、定本制度:公元999年,皇帝下诏要进奏院将准备批发的内容,每5天向中央最高军政机关枢密院抄发一次,由枢密院审查批准,产生邸报的样本,进奏官就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到了南宋,邸报被改为门下省编定,由该省的给事中“判报”后的“定本”才发给进奏院报行天下,这就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定本”制度。

3、循环日报:1874年创刊于香港,由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4、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

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

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5、“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

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

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

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

经多次开庭1904 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

中国新闻事业史问答

中国新闻事业史问答

中国新闻事业史问答题怎样评价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活动?评价:(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维新派有哪些著名的报刊与报人?著名报刊:(1)《万国公报》,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后改名为《中外纪闻》;(2)《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刊;(3)《知新报》,1987年2月22日创刊;(4)《湘学新报》、《湘报》,1897年4月22日创刊于长沙;(5)《国闻报》1897年10月26日创刊于天津。

著名报人:康有为,维新派的发起者和领袖;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谭嗣同;唐才常;严复。

什么是“新文体”?它有何特征?甲午战后,改革浪潮汹涌澎湃,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大量涌入,原来的桐成派古文形式拘泥,束缚思想。

于是以康梁为代表在争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条理清晰,感情充沛,语言半文白,又是还夹有口语、俚语,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达新思想。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点整理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P1)(1)古代的传播手段是口头传播,还有作为辅助手段的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最早的带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2)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发展,传播载体早期以竹、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造纸术发明后,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3)三国和魏晋南北朝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烽燧也被继续沿用。

社会上传播手段普遍采用的是童谣和谣言,传播载体既有木简、竹简,木牍在内的简牍,也有帛和纸。

开元杂报:(P5)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

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这种朝政简报被抄袭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

唐代人孙樵《经纬集·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

(中国最早的报纸。

)有关明代“邸报”的几个问题:(P17)明代邸报的别称:邸抄、朝报、除目、京报明代邸报大体上包括这样一些内容:皇帝的谕旨。

皇帝的起居言行和有关皇室的各类消息。

官吏的任免和觐见。

官僚们的章奏。

军事信息。

社会新闻。

此外,邸报还附有“鼎甲单”,及时报道有关科举方面的最新信息。

明代“邸报”基本上每日发行。

“邸报”的读者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士大夫知识分子。

《万历邸钞》、《天变邸抄》和《急选报》(P20)《万历邸钞》:《万历邸钞》这部抄本是将万历一朝的“邸抄”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摘录而成的。

抄录者在摘录的过程中,作了一些编辑整理的工作。

因此,它只是部分地反映了当年“邸报”的面貌。

《天变邸抄》:《天变邸抄》是被一些明人的文集当做附录保存下来的一篇有关一次特大灾异事件的报道。

这一报道,是从当时出版的民间报房发行的“邸钞”上转录下来的。

《急选报》:保存至今的唯一一份明代报纸的原件,由雕版印刷。

它的发现说明中国至晚在万历八年就已经有了民办的雕版印刷的报纸了。

第四讲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26页精选文档

第四讲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26页精选文档
报刊。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二、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马礼逊来华传教 与办报活动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
信徒家世,神学肄业 “愿至异邦宣传圣教” 绕道美国来华1807 “文字与教育播道”(译经) 汉学家的成就:
麦都思颇丰的著述 中文著作及译著59本,马来文著作7本, 英文著作28本,《英文与日文词汇》一本。 曾经为的报刊《中国从报》《北华捷报》 撰稿。 在上海创办“墨海书馆”。(墨海书馆,由 英国伦敦教会麦都思创立,其前身是设在今 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印刷所。1843年(清道光 二十三年)迁移上海,这是外国教会在上海开 设的第一个现代出版机构)。当时用牛为动 力 “车翻墨海转轮圆,百种奇编宇内传,忙 杀老牛浑未解,不耕禾陇种书田”
名称由来: 宗旨: 内容特点 版式与发行: 编辑方针: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3)梁发的 办报活动
梁发(178818ຫໍສະໝຸດ 5)贫苦之家,四 年村塾广州谋生 1804 结识马礼逊
1810 投身报刊 1815 澳门办学 1829 遗恨国人 1855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三、早期华南与广州的外国人办报活动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一、清末“西学东渐”之潮流
清末的国际国内情势 清末“西学东渐”之过程与影响 中西启蒙之不同进路 在华外报发展的几个阶段
第三章 在华外报的兴起与影响
第一节 传教士带来新式报刊
问题: 1、简要评述一下在华外报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2、介绍一个你印象最深的传教士及其所办的

在华外报的评价

在华外报的评价

在华外报的评价
华外报是一家备受赞誉的媒体机构,其报道以客观准确、深入独到著称。

作为一名长期读者,我对该报的评价可以用赞叹之词来形容。

华外报的新闻报道非常全面,涵盖了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无论是大事小情,都能在该报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

无论是阅读新闻还是评论文章,华外报都能给读者提供广泛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使我对世界的认知更加全面。

华外报的报道风格非常独特,能够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还是对人物故事的追踪报道,都能让人读后产生共鸣。

华外报以人为本,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真实的故事和细致的描写,让读者更加贴近事实,感受到新闻背后的真实情感。

华外报的编辑团队非常专业,他们对新闻敏感度高、理解能力强,能够将复杂的信息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他们对事实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的追求,使我对华外报的报道始终保持高度信任。

华外报在传播价值观方面也非常积极。

他们注重报道正能量的故事,关注社会问题,呼吁社会公正和人道主义精神。

这种积极的传播方式,让我对新闻媒体的责任感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世界充满了更多的希望。

华外报是一份值得信赖的媒体,他们的新闻报道准确、独到,充满人情味,能够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华外报将会在媒体领域继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在华外报发展形态研究

在华外报发展形态研究

2023-11-03CATALOGUE目录•引言•在华外报的历史与发展•在华外报的竞争环境与市场分析•在华外报的业务模式与经营策略分析•在华外报的优劣势分析•结论与建议01引言外国在华报业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早的英文报纸到后来的多语言、多语种报纸,反映了外国在华人员的文化、经济和政治需求。

在当前全球化和数字化的背景下,外国在华报业的发展形态、传播方式以及影响仍然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研究背景与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外国在华报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形态,以及这些形态对在华外国人和中国社会的影响。

研究方法上,我们将采用历史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和实地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在华外报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

研究目的与方法02在华外报的历史与发展早期传播媒介在华外报最早可追溯到明朝中期的欧洲传教士创办的新闻纸。

鸦片战争后的外报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外报在华逐渐增多,这些报纸通常由外国人主办,以外国文字为主,主要面向在华外国人。

在华外报的起源在华外报的发展历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华外报逐渐形成规模,一些大型的、有影响力的报纸如《字林西报》、《新闻报》等相继创刊。

民国时期在华外报进一步发展,除了新闻报道,还增加了评论、广告、商业信息等内容。

19世纪中期随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加深,在华外报数量逐渐增加,涉及内容也更加广泛。

在华外报的现状与趋势现状目前,在华外报数量和种类繁多,既有面向在华外国人的英文报纸,也有面向中国人的外语报纸,还有网络版的外文媒体。

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华外报将更加关注中国新闻和中华文化,同时也会更加深入地报道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此外,随着数字化媒体的普及,在华外报也将更多地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新闻传播。

03在华外报的竞争环境与市场分析03竞争态势在华外报市场竞争激烈,各家报纸均努力在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深度、以及读者群体定位等方面取得优势。

01竞争对手类型在华外报的竞争对手主要包括其他在华外报、国内报纸、以及互联网资讯平台等。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解答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样诞生的?中国的传播活动起源于远古人类的群居时代,中国最早的报纸开始于唐代。

中国古代的报纸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传播和政治统治的需要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比如唐代官报就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随着藩镇势力的发展,才设立了进奏院和进奏官,传递中央的信息。

此外,交通传播条件,以及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也为古代报纸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的新闻传播形式有:口头传播、烽火传播、皇帝诏书。

口头传播和烽火传播是非文字传播方式。

这种方式还有旗鼓和木铎传播。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传播内容较简单,传播距离不远,且具有易逝性。

皇帝诏书属于文字传播。

这种方式的载体一般有竹简、帛和露布。

竹简和帛记载的内容很多,露布只用以传递军事捷报。

这几种传播方式由于文字的作用而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较小,并可记录传递较复杂的信息,露布的公开性与时效性更加突出。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负责部门:节度使在长安设立的办事机构,简称进奏院编辑发行环节:1)采集、编辑: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从一些它们获得朝廷动态消息中筛选出来2)传发:进奏官直接自发向地方各藩镇传发,并不受朝廷管辖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报”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1)性质:我国和世界上仅存的年份最早的两份原始状态的报纸;一种从官文书游离出来的传播媒体,是从官文书向官报转化过程中的新闻传播工具;带有官方性质,但还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同宋以后“邸报”有很大差别;近似于欧洲的“新闻信”,但比其早约八百年(2)类似进奏院报,已经从官文书的形式中分离出来,具有传播有时效性的新闻的性质;通过进奏院发行,具有报纸发布的体制;并有一定的受众群体5、宋代“邸报”的发行制度有哪些特点?进奏官在“邸报”编发工作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1)特点:以太宗太平兴国六年为界,前由地方设在首都的进奏官自行采集编发,没有统一的章程;之后权威性和官报性质更明显,由中枢有关部门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发报;由门下省负责编定,给事中负责审定。

外媒涉华军事报道倾向及析因

外媒涉华军事报道倾向及析因

国 一 些 智 库  ̄- 军 的 性 质 宗 旨和 - , j 我
军 从 原 则 及 逻 辑 上 都 不 愿 意 采 取
美 历 史 使 命 进 行 抹 黑 攻 击 , 说 解 放 介 入 我 周 边 事 务 ,渲 染 “ 国 担 对 外 进 攻 行 动 ,是 一 支 旨 在 保 卫 所 以 频 频 与 该 区 域 国 家 展 开 军 事 ,美 国 以 及 周 边 国 家 的 军 演 国 内安 全 的 “ 内卫 军 ” ,旨在维 护 演 习 ”
我 们 一 贯坚 持 睦 邻 、安 邻 、富 邻 不 言而喻 。菲律 宾《 1问询 者报 》 每 3
的 周 边 外 交 方 针 ,致 力 于 通 过 双 等 媒 体 鼓 吹 强硬 对 抗 中 国 ,呼 吁
边 谈 判方式解 决有关 争端 , 但 “ 美 国 武 力 介 入 南 海 , 和 他 们 共 同 树
党 对 军 队 的 绝 对 领 导 是 我 军 的 根 打 着 “ 权 声 索 ” 的 旗 号 ,频 频 话 会 上 有 关 中 国 军 队 、军 力 发 展 主
菲律 宾在 黄岩 岛 问题 上 持续 折腾 ,
日本 就 钓 鱼 岛 相 关 问 题 上 动 作 不 断 ,越 南 在 南 海 问 题 上 上 演 闹剧 , 以 国 会 “ 法 ”形 式 将 我 西 沙 海 立
毋 董 ■
外媒 涉华 军事报 道倾 向及析 因
孟 彦
随 着 我 国 综 合 国 力 的 提 高 和
军 事 现 代 化 建 设 的 推 进 ,我 国 防
我 军 开 展 的 “ 政 治 、顾 大 局 、 讲
“ 海 成 为亚 洲火 药桶 ” 等论 调甚 东
Hale Waihona Puke 守 纪 律 ”学 习教 育 活 动 是 “ 对 嚣 尘 上 。 我 们 想 发 展 、 想 稳 定 , 党 军 队 的思 想 控制 ” ,鼓 噪 “ 管 军 想 营 造 良 好 的 外 部 环 境 , 但 一 些 党 队不 具 合法 性 ” ,甚 至 将 我 军 维 护

在华外报发展形态

在华外报发展形态

01
拓展多元化渠道
在华外报应积极拓展多元化的传播渠道 ,如社交媒体、移动新闻客户端等,以 扩大受众群体。
02
03
加强人才培养
在华外报应注重人才培养,培养具有 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 才,提高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06
结论与参考文献
研究结论
19世纪中叶前
外报以在华外国人社区内发行和传播为主,对中 国社会影响有限。
在华外报发展形态
2023-11-09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在华外报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 在华外报的分类与特点 • 在华外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 在华外报的未来展望与建议 • 结论与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外国在华报业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几家外报到现在的众多外报,见证了中外文 化交流的发展和深入。
研究在华外报的发展形态,有助于深入了解外国在华报业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进一步推动中外文化交 流和传媒产业的合作与发展。
研究目的与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在华外报的发展形态,分析其发展特点、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为 中外文化交流和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和数据分析等,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现有 研究成果的归纳以及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和数据的挖掘,深入探讨在华外报的发展 形态。
参考文献
•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 发展,在华外报将加快数字化 转型的步伐,推出更多的数字 化产品和服务。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和读 者需求,在华外报将更加注重 本地化发展,包括雇佣更多的 本地员工、与本地媒体合作以 及推出本地化的新闻报道等。

外报在中国的影响

外报在中国的影响

外报及即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纸,具有消极影响和积极影响两方面。

一、外报的消极影响:外人在华办报本质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

外国人办报目的多样。

或怀揣侵略野心,或纯粹处出于传教的目的,或想寻找发财的机会,但他们有个共同点就是打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宣传基督教和西方文明,企图以西方模式改变中国人的头脑,实际上就是将中国推向殖民地的道路。

从在华外报的政治倾向来看,鸦片战争之前,大多数英文报刊都积极为英国倾销鸦片辩护,鼓吹对中国实施武装侵略。

鸦片战争之后,为新的侵略行为制造舆论,为“洋枪队”屠杀太平军唱赞歌。

一些外报殖民主义的立场十分明显。

许多在华外报的主持人,更是直接投入到侵华活动中去,为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中国的总目标服务的。

同样是外国人办的报纸,英文报纸要比中文报纸的侵略性更强、反华的叫嚣更露骨;葡文报纸与英文报纸也不一样,葡文报纸对中国事务较少注意,一般能保持中立即使同是英国人办的英文报纸,也有的对中国持友好态度,但是这样的英文报纸,毕竟是凤毛麟角,为数极少。

二、在华外报对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1、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外报的创办客观上推动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传入中国,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

外报把自然科学知识向中国读者做了通俗化的介绍,介绍治河、防火、炼钢、探矿、造纸、织布等科学知识,还介绍一些新的科技发明,如轮船、火车、电灯、电话、电报、照相、千里镜、显微镜等,通过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固有文化提高一步。

外报还大量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和现状。

宣扬英美等国政治开明、社会繁荣,介绍西方的富强之道,诸如开矿、筑路、办厂、兴学、通商、理财等等办法。

介绍西方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传播了市场经济、议会政治、出版自由、男女平等、民主法制等思想,推动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革命的口号在中国也逐渐深入人心。

使中国读者破除封建思想禁锢,对抗中国传统的封建文化,具有深刻的启蒙作用。

2.外报的实践有助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综合分析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与影响。

在华外报在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综合分析如下:1.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在中国相对封闭的时期,外国报纸成为了外界信息和文化的窗口,为中国读者提供了了解国际动态、科技进步、文化风貌等方面的渠道。

它们促进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带来了外来思想和观念的引入。

2.媒体发展和新闻业改革:外国报纸的介入推动了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和改革。

外国报纸引进了现代化的印刷技术、新闻报道方法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中国新闻业从传统的官办报纸向民间商业报刊的转变。

3.民主观念和社会进步:外国报纸在报道上讲究客观、公正和多元的原则,它们的存在和观点的传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外国报纸传递了民主观念、人权保护、社会进步和现代化等理念,激发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的需求。

4.培养新闻人才和推动新闻教育:外国报纸在中国环境中孕育了一批新闻从业人员,其中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

他们通过在外国报纸工作,获得了现代新闻报道和编辑技巧的培训,为中国的新闻业发展和传媒教育的推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5.影响社会舆论和权力控制:外国报纸在报道中常常关注社会风气、政府政策和社会问题。

它们通过批评、调查报道和舆论引导,影响了中国社会舆论的走向,推动了政府的政策调整和社会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中国近代的在华外报在推广新闻报道和印刷技术、促进文化交流、传递民主观念、推动社会进步、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和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们丰富了中国的新闻传媒环境,为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动力和推动力。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发展及影响

中国近代报刊产生与发展及影响

三、商人和政客的办报活动 创办宗旨:维护在华经商和冒险的外国人的利 益,主要是创办外文报刊。 1、《蜜蜂华报》和澳门的葡文报刊 (1)《蜜蜂华报》由葡萄牙政党于1822年9月12 日在澳门创刊,葡文,周刊,有增刊数种,是我 国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主编是安东尼奥。 1824年改名为《澳门报》,两年后停刊。
《中国丛报》《广州周报》
《广州周报》以新闻报道面广、评论有见地而著 称,1836年10月13日出版了一张号外,这是中国近 代报刊的第一张号外。
(号外是指定期出报的报刊前一期已经出版,后 期尚未及时出版的一段时间内,对重大突发新闻和特 殊事件增发的不列入原编号的特殊报刊。版面设计精 美、发行方式灵活,印量较少。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收藏价值与升值潜力。)
(2)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无足 够实力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以英国为 首的列强一方面通过走私和非法贸易进行经济上 的侵略,一方面通过传教、办学、行医以及出版 书报等进行文化上的渗透。
二、传教士和教会的办报活动 1、马礼逊、米怜与《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罗伯特•马礼逊: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 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来到中国。
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却赢得敢言的美名。 1869年停刊。
《香港纪录报》 前身为《广州纪录报》,产权 几度变换,但基本立场不变,反对香港政府。 1863年停刊。
1、1841年5月1日,马儒翰在香港创办《香港 钞报》(Hongkong Gazette)双月刊,这是香港 出现最早的报纸。
2、《中国之友》《香港纪录报》《德臣报》 《孖剌报》是香港最先出现的4家最有影响的商业 性报纸。
《中国之友》 于1842年3月创办于澳门,创办 一周后迁往香港,支持政府。1950年,台仁特主 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

《 申 报 》
十九世纪《申报》的办报经验
1.在经营管理方面: ①尽量降低成本 ②努力搞好发行 ③大力招登广告 ④经营其他文化事业
2.在编采业务方面:
①中国化
②重视言论
③重视新闻
④重视刊载文艺作品,使之成为经常 性内容
(8)《新闻报》


清末与民国时期非常有影响的的商业报纸。 时间:1893年2月17日 地点:创办于上海。 初创时为中外合资性质。后为美国人福开 森购得。 内容:注重经济新闻,强调读者兴趣 主要发行对象:工商界
传 教 士 利 玛 窦 画 像
穿 着 中 式 服 装 的 澳 门 西 方 传 教 士
二、 外国人在华办报的两个阶段

以鸦片战争为界线: 第一阶段是1815年至1842年
第二阶段是1843年至1919年
(一)第一阶段 1815-1842
由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外报主要是在广州、 香港、澳门等沿海地带。
2.《广州周报》
时间:1835.9.12 1835.10.13刊发了在中国出版的近 代报刊的第一份号外
3.《广州杂志》
时间:1831
4.《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
时间:1831.7.28
5.《中国丛报》
时间:1835.5
《广州纪录报》1827-1843 The Canton Register
(二)第二阶段1843-1919
(1)《遐迩贯珍》
◆时间:1853 ◆地点:香港 ◆形式:月刊 ◆中国境内最早用铅活字印刷的中文报刊, 基本结束了中文近代报刊雕版印刷的时代。 ◆香港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第一份刊载收费广告和最早刊登新闻画的 中文报刊。
《遐迩贯珍》1853.8-1856.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华外报的功过是非
外报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发展,是随西方列强的入侵和中国的殖民化同时开始和发展的。

鸦片战争以前,外报的活动范围只限于澳门和广州。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报很快从东南沿海扩张到内地。

由于在华外报是特殊时代的产物,,所以其传播有着不同于其它时期的特点,。

外国人在中国的办报目的也各不相同,,从早期的传教到商人的赚钱并最终发展成为了一种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活动。

然而,外报的出版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同时,外报的实践有助于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

中国的古代报纸,虽然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然而其发展十分缓慢。

随着历史的脚步跨入了十九世纪在华外报,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报纸成为中国的首批近代报纸。

十九世纪初的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正处于上升时期,西方资产阶级革命之后,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被逐渐清除。

随之而来的工业革命,使得西方社会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

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生产效率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这同时也促使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危机出现了,而且其产生周期越来越短。

经济危机的主要特征就是产品相对过剩。

要缓解这种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就要向外扩张,寻找国际市场。

西方资本主义者在寻找市场的过程当中,发现了一个很大的市场中国。

在武力征服尚不具备条件和时机时,英政府把海外殖民事业和传教结合起来,把传教作为思想征服的武器,在中国儒家语录、章回体、白话文等本土化的外衣下,企图用宗教和知识的糖衣炮弹征服中国人心。

在华外报开始从沿海向内地发展,不管是中文报刊还是外文报刊都成倍增长,种类主要有商业报纸、宗教报纸,并逐步形成了一个在华外报网,垄断了中国的新闻事业。

从内容上看,鸦片战争前的大多数外国报纸,特别是英文报刊,都积极为英国鸦片倾销行为辩护,用侵略者的语气和态度讨论中国的各种现象,并鼓吹对中国实行武装征服。

鸦片战争后,则又为新的侵略扩张制造舆论,其殖民主义立场十分明显。

然而,在另一方面,在华报纸却客观上促进了我们本土有志人士的觉醒。

这些报刊所刊载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宣传内容,促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开启了自由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之门。

外报促使中国知识分子观念的转变。

旧式中国知识分子毕生沉迷功名,对其他知识了解不多。

外报带来的西方文化,震惊了中国知识界。

从内容上看,外报最初虽然多传扬宗教,但越到后来,宗教的成分越少,西方先进科技与文化信息逐渐增多,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工业、农业、人文、政治等各个方面。

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对后来的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一系列活动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在华外报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国人封闭的视野,逐步增强了新兴中国资产阶级政治人物的参政意识、民主意识。

这些人士为促进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报刊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猛烈的冲击,加速了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中国社会变革的进程。

此外,在华外报对促进我国本土报业的发展也有着磨灭的功绩。

作为中国近代报业的开端,在华外报的板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伴随外报的兴起,外国板报的技术也就随之传入中国了,为中国自办近代报刊提供了技术条件。

外国报馆还培养了一大批中国新闻工作者。

受雇于外国报馆的中国人,通过工作实践逐渐掌握了西方新闻采访与编辑业务、管理方法与发行、广告、印刷等技术。

在华外报还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被介绍到了
中国,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生活。

在华外报的出现还使中国的广告业由传统转向现代。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刊登的米怜的《告贴》是我国近代报刊最早的广告。

广告和报纸联系起来其实是一种新的媒体经营理念的诞生。

作为报业资本先进的经营理念,对后来中国本土报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近代报刊是与中国近代化转型历程相契合的。

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剧烈的变革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报刊的形成与发展。

同样,近代报刊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转型,使国人传统封闭锁国的心态向近代开放意识转变,推进了国人对近代民主制度的探索,从而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步伐。

在我看来,在华外报可以说是功大于过的,这大多归咎于历史的必然性与进步性——新兴的进步的终究是要代替落后的腐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