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晏子使楚》word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上《晏子使楚》word教案
十晏子使楚[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2 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3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数] 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晏子简介: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
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
《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
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字词以学生自学提问为主)让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1)读准字音(2)实词、虚词的积累。
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3)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
一词多义:之、使古今异义词:坐盗避席其实(它的果实)所以(……的原因)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何以也(以什么办法)参考译文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
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
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
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
”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范文9篇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范文9篇《晏子使楚》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读懂《晏子使楚》的故事内容。
2、抓住晏子三斗楚王的言行,体会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智慧以及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教学重点】从晏子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课前准备】搜集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时代背景,人物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__思路。
2、知道课文用了“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记叙了晏子和楚王的交锋。
二、学习三个小故事从晏子充满智慧的语言中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1、学习:进城门:⑴学习第3段,知道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怎样反驳以及故事的结果。
⑵重点朗读晏子的话,读懂晏子的言外之意,体会晏子面对侮辱,用充满智慧的语言进行了有力的反驳,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2、学习“见楚王”:⑴学习第4段,知道楚王见到晏子是怎样侮辱他的。
⑵面对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呢?抓住“严肃”和“笑了笑”从表情和语气体会晏子的智慧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凛然气节。
3、学习“赴酒宴”:⑴学习第5段,知道楚王在酒宴上又是怎样侮辱晏子?面对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呢?⑵读懂晏子的话,再次体会晏子用智慧维护国家尊严。
三、总结1、故事最后的结果怎么样?2、从楚王态度转变感受晏子形象。
3、想象:晏子圆满地完成了出使楚国的使命,在晏子离开楚国前,楚王会怎样做?怎样说?怎样想?4、总结,体会晏子表现出的一种精神──尊严。
《晏子使楚》教案篇2晏子,春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当过齐国宰相,《晏子使楚》教案设计。
课文记叙了晏子出使楚国时,智斗楚王,维护齐国尊严的三个小故事。
课文就是由“进城门”、“见楚王”、“赴酒席”三个小故事组成。
三个小故事的记叙方法基本一致,都是先写楚王想侮辱晏子,再是写晏子智斗楚王,最后写楚王只好认输。
课文中晏子是怎样智斗楚王的,为什么晏子的话会驳得楚王无言以对?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导入:【教师寄语】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救国难。
《战国策》开篇就以生动的个案显示了语言的魔力。
【语言轶事】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确翻译全文,注意重点字词的翻译。
3.培养自己归纳整理的能力。
【相关背景:】作品简介《晏子春秋》记载春秋时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
它文学性很强,记叙带有较强的文学色彩,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走近晏子:晏子,名婴,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后来为墨家所推崇。
《晏子春秋》中的晏子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也是一个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不朽艺术形象。
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里所塑造的众多的艺术形象中,晏子具有引入注目的地位,二千多年来一直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普遍的喜爱。
晏子的形象是政治家和智者的和谐的统一。
做为一个政治家,他忠君爱民,诚笃地身体力行自己信奉的“礼”,他抓住一切时机直言谏净,为民请命;做为一个智者,他博学多识,辞锋锐利?机智幽默。
作者塑造晏子这个形象,并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使晏子这个人物在读者面前站了起来,活了起来,取得了人们对这个形象的承认。
在作者那个时代,塑造像“晏子”这样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是绝无仅有的。
【学法指导】1、请在问题引领下,认真自学课文,解决能够解决的预设问题,生成“我的问题”。
2、生成问题路径:一看目标、二看预设、三看习题、四悟文本。
【问题导读】一读课文:大声朗读,积累字词,感知内容。
(1)初读,给加点字注音酣诣曷枳熙耶(2)通过查工具书,你解决了哪些难懂的词?请写在下面。
有疑惑的请标出。
晏子将使楚。
楚王闻之,谓左右曰:“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2.5 晏子使楚 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 (9)
3.教师指导学生以文言卡片的方式整理积累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学习文言文,制作卡片,对文言词语进行积累和归纳整理)
(1)通假字
如:缚者曷为者?(“曷”同“何”,什么)
圣人非所与熙也。(“熙”同“嬉”,开玩笑)
(2)古今异义词
如:谓左右曰(左右古: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今:表方位和约数。)
《晏子春秋》这部书中所宣扬的兼爱、明鬼、节用等思想近于墨子,唐代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出于齐国墨家后学之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的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读一读,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然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语句,轻音和重读,节奏和韵律)
王曰:“何坐?”(坐古:犯罪。今:一种姿势)
其实味不同。(其实古:其:他们的;实:果实。今:副词,实际上)
寡人反取病焉(病古:辱 。今:疾病。)
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准句子,扫除文字障碍, 了解课文大意,为理解人物做准备。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指名一、二名学生交流预习情况,其他同学与老师一起评价预习情况。
如:为: (1)为其来也(介词,当,相当于“于”)
(2)何为者也(动词,做)
(3)橘生淮南则为橘(动词,变为,变成)
之: (1)吾欲辱之(代词,他)
(2)齐之习辞者也(结构助词,的)
(3)楚王闻之(代词,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
(4)难句或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基本方法:“直译”指紧扣原文,按原文的词句进行对等翻译的今译方法;“意译”指在透彻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体现原作神韵风貌而进行整体翻译的今译方法。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辞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译的要恰当处理,将其意译。具体方法:增——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删——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调——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留——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扩——扩展;缩——凝缩,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实用繁笔,在翻译时应将其意思凝缩;替——替换;选——选择,文言文中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的现 象很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才能使句子正确。)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案
八年级语文《晏子使楚》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晏子使楚》。
(2)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晏子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
(3)了解晏子的历史背景和楚国的社会状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尊敬先贤、诚实守信、勇敢机智等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晏子使楚》的朗读和背诵。
(2)晏子的人物形象和主要事迹的理解。
(3)晏子的历史背景和楚国的社会状况的了解。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晏子智慧和勇气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晏子的历史背景和楚国的社会状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主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和段落,理解晏子的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古文词汇和句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讲解晏子的智慧和勇气,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举例。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练习,提高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思考晏子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良好品德。
四、课后作业:1.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课堂所学。
2.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准备课堂讨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长期进步:关注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进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9课《晏子使楚》教案3
《晏子使楚》教案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善于运用不同语气的朗读表达对文章的理解。
2、体会人物情感,懂得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勇于维护自己及国家的尊严。
3、积累语言,学习用恰当的成语及歇后语概括人物的语言及行为,学习晏子语言的逻辑性。
教学重点: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读懂晏子反驳楚王的几句话的含义,及句子间严密的逻辑关系,理解重点词语的深刻含义,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教学准备:课件、补充教材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晏子,谁想说一说晏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汇报)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深入课文,去研究研究晏子那非凡的智慧。
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首先请大家根据这三个问题回顾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课件,学生汇报)2、教师:故事的结局是(课件“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不得不、不能不、必须……)二、师生研究第一次交锋“看了看”1、教师:楚王究竟不敢不尊重晏子的什么呢?(智慧、口才……)那就让我们走进晏子说的话,去研究他的智慧究竟藏在哪里?请看大屏幕。
(课件“看了看”,老师读楚王,学生读晏子)你知道他这句话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吗?(相机出示课件)谁愿意承认自己是狗王呢?于是楚王只好打开城门。
你看,这晏子不但聪明,说起话来语言的逻辑性也非常强,用一个成语概括就叫做(板书:能言善辩)谁想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晏子的能言善辩。
(指生读)2、教师:这段文字中还有没有能够表现晏子智慧过人的地方?老师提醒你,注意晏子是怎么说这句话的?(课件变化:看了看)我们可不可以把看了看去掉,换成想了想呢?(生汇报,用一句成语来概括,板书:才思敏捷)就是这样,只需看了看,马上计上心头。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体会晏子的才思敏捷。
(指生读)3、教师:我在课前给大家发了补充教材《胯下受辱》看了吗?韩信胯下受辱的气度恰恰表现了他的大智若愚,也正是少年时这一特殊的经历锻炼了韩信百折不挠、虚怀若谷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正是他日后成为杰出将领的潜在条件。
《晏子使楚》教案(五篇)
《晏子使楚》教案(五篇)第一篇:《晏子使楚》教案《晏子使楚》教案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晏子使楚》教案1教学要求:1、了解故事内容,学习晏子出使楚国时,以自己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2、认真分析人物的语言,注意体会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学会生字、新词,积累有关词语。
教学重点:学习晏子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辨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心体会人物语言,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教学准备:投影仪。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略)第二课时一、板书课题:晏子使楚提问:题目是什么意思?晏子:名婴,号平仲。
使:出使(动词)。
楚:楚国。
二、检查预习情况1、指名分自然段读文,说说每段大意。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词意:国势敝国枳安居乐业3、答疑。
三、阅读分析1、阅读思考:①楚王讥笑晏子身材矮小,叫人在城门旁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钻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晏子是怎样对待的?结果怎样?②当楚王讥笑齐国没有人才,所以派晏子这样的人出使楚国时,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结果怎样?③楚王讥笑齐国人做强盗,没有出息时,晏子又是怎样驳斥楚王的?结果怎样?2、讨论、汇报。
3、重点思考:晏子是怎样战胜楚王的?4、小结:晏子出使楚国,能以自己的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不辱使命,维护了齐国尊严。
《晏子使楚》教案2教学目标:1、学认10个会认字,练习写好8个会写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好词好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晏子是怎样机智地驳倒楚王,维护齐国的尊严的,体会晏子的话语中所表现出的聪明和机智。
3、任选文中的一个小故事,分小组进行表演。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优质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优质课《晏子使楚》教学设计教案资料【教学目标】1.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文言词汇,解释课文大意。
2.能结合课外资料和文本内容,说说对晏子的认识。
3.能通过表演感受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能言善辩的才智,并能在情境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重难点】1.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2.晏子巧辩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课前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熟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一、听故事,品道理美国国务卿访华,国务卿一行人态度傲慢,常常出言不逊。
有一次,国务卿带着蔑视的神色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显然这句话里包含着对中国人的极大侮辱。
许多在场中国工作人员都愤愤不平,但是如果出面强烈斥责对方的无礼,那么必定会引起双方的不愉快,也势必会影响到以后中美两国关系的发展。
所以必须慎重对待,不可意气用事,但如果忍气吞声,听任对方的羞辱,那么国威何在?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周总理会怎样应对这个场面,怎样机智回答呢?(师请若干学生回答后继续说)就在这令人尴尬、为难的时刻,国务院总理、外交部长周恩来不慌不忙,面带微笑地说:“国务卿阁下,这并不奇怪。
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你看,周总理的一句妙语不仅挽回了面子,弘扬了国威,而且不露痕迹地对美国国务卿的无礼进行了反唇相讥。
当下便博得了满大厅的笑声,一场外交冲突就在笑声之中化解了,刚才紧张的气氛又变得和谐融洽起来。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
我国历史上的春秋时代,出现过许多政治家、思想家,晏子就是其中的一个。
晏子是春秋时代齐国人,当过齐国的宰相。
晏子善于言辞,机智果敢,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二、读课文,归内容1.文言文学习,积累语感很重要。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7篇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7篇《晏子使楚》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读懂句子含着的意思。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17个词语的意思。
3、能给课文分段,写出段落大意。
4、了解晏子出使楚国,以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驳倒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二、教学重点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三、教学难点理解晏子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四、教学准备电教媒体、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㈠教学目标⒈学会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⒉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⒊理解晏子第一次反驳楚王的话,逻辑关系严密。
㈡教学过程⒈揭题解题。
⑴、使:出使。
⑵、简介晏子。
(见背景知识3)⑶、简介春秋: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了。
⒉按要求自学课文。
⑴、轻声读,读通文中的两个长句子。
(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脚碰脚。
淮南的柑桔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⑵、自学生字,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大夫敝国、国势、安居乐业,饮酒取乐。
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⒊检查自学情况。
⑴、指名朗读,检查长句子和是否读通,随机正音。
⑵、区别大(da)夫与大(dai)夫。
(前者指古代官职的名称,后者指医生。
)⑶、注意敝、臣的笔顺及淮、尊的字形。
⑷、指名说说对思考题的理解。
(只作为检察学生对内容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学生回答完全正确。
)⒋学习1、2、3、自然段。
⑴、读课文,思考:①、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划出文中有关句子。
②、晏子反驳楚王,结果如何?文中哪一个词最能说明这一问题?(只好)③、晏子并没有要求一定要开城门,而当接待的人把他的话传给楚王后,为什么楚王只好吩咐开城门?⑵、讨论后教师作如下板书:⑶、理解句子含着的意思,用因为又因为所以的句势写话。
⑷、扣只好,明关系。
(楚王如果坚持要晏子钻狗洞,也就承认了楚国是狗国;楚王当然不会承认,所以只好吩咐大开城门。
)⑸、小结:从中,你对晏子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⒌做作业本上1、2题。
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一、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2、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3、鲜明的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二、学习过程1、导入新课辩论使人睿智,睿智使人语言犀利。
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各国不仅在军事上相互角逐,还在外交上展开激烈的争斗,各国外交使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为各自国家的利益展开了机智的外交斡旋,显示了国家的实力,同时也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机制辩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诸侯纷争、战火频起的春秋时期,领略一下齐国著名外交家晏婴的过人机智和不凡风采。
(板书课题)2、了解相关知识及背景《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齐国晏婴言行轶事的著作,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而成,是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
晏子,姓晏名婴,字“平仲”。
“子”是古代对人的尊称。
晏子使楚发生在齐景公时,此时齐国国势已远不如从前,楚国则是当时南方唯一的强国,因此,楚国君臣才能毫无顾忌地轻蔑和侮辱晏子和楚国。
作为一个弱国的使臣,晏子不便向楚国提出正面抗议,但又要坚持原则,因此十分注意对敌策略……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是一篇文言文,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课文录音,仔细听,注意两方面:一是生字读音,二是断句。
给下列字注音晏子缚诣酣曷枳耶熙(2)自己试着把课文读2遍,要求正确流畅,有感情(3)同学试读4、再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1)通过读我们发现,文中人物间的什么较多?(对话)下面我们就来分角色朗读课文.小组为单位,各自选择适合的角色,注意体会不同人物心理,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语调.(2)小组展示从背景中我们了解到,在春秋争霸的年代,当时的形式是-----楚强齐弱,那楚王说话的语气……?晏子呢?作为使者……义正词严,不卑不亢。
5、尝试翻译,疏通文意⑴通过反复读课文,相信同学们对这篇文言文的大意有了一定的了解,文章比较短小,接下来我们就来=尝试一下,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把课文说一遍,也就是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要求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先自己试译,再在小组里分工合作,解决疑难,看那个小组先翻译完。
【最新精选】苏教初中语文八上《10晏子使楚》word教案 (1)
《晏子使楚》一、教学重点流利地朗读课文,流畅地翻译全文。
二、教学难点准确地解释一些重要的文言词句。
三、教学过程【预习检查】你能正确读出下列字音吗?晏(yàn)缚(fù)酣(hān)曷(hé )枳(zhǐ)熙(xī)【目标展示】1.流利地朗读课文,疏通文意,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通过反复诵读、结合注释、合作讨论弄懂文章大意。
3.初步体会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怀。
【新知研习】1.投影关键字词,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准确地解释重点字词。
2.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
(1)复习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
要求学生从所学文言文中找出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的例子各一个。
示例:置之坐而忘操之(“坐”同“座”,座位。
)普颜色不变(颜色——古:脸色;今:色彩。
)太祖常劝以读书(太祖常以读书劝之)3.分组整理本文的通假字、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
通假字:曷——何熙——嬉古今异义:方左右坐盗其实病特殊句式: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圣人非所与熙也。
(判断句)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
(倒装句)4.指名口头翻译课文,学生评议并纠正。
5.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6.楚王侮辱的是晏子还是齐国?晏子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设计意图:让学生领会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情怀。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
吾欲辱之”——本欲侮辱晏子。
“齐人固善盗耶?”——矛头指向齐国,侮辱齐国。
“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维护祖国尊严(爱国情怀)。
7.“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1)表明晏子是一位能言善辩之人;(2)交代楚王想侮辱晏子的原因;(3)为下文晏子机智巧妙的反击楚王的侮辱做铺垫。
【归纳总结】学习文言文要关注文言现象,并作归纳识记。
【巩固拓展】识记重要字词,句子意思。
【预习指导】晏子的机智善辩表现在哪些方面?四、板书设计晏子使楚《晏子春秋》1.通假字。
2.古今异义。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精选9篇)
•••••••••••••••••关于《晏子使楚》教案(精选9篇)关于《晏子使楚》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晏子使楚》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晏子使楚》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
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
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2)分段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
(让学生自由说理)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心平气和地冷静地)。
十 晏子使楚 (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
十晏子使楚 (苏教版八年级上)_八年级语文教案学习目标:1、利用工具书及课文页下注读懂课文内容。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结合课文内容,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第一课时:①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②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③温习小学里所教的白话文《晏子使楚》。
第二课时:自由合作,准备上课分角色表演。
2、这篇古文疑难词句不多,教学中应充分相信学生,通过他们的独立、自主和合作学习来疏通文义。
教师做好组织即可。
3、加强朗读,通过反复读、分角色朗读,积累词句,理解内容,培养学生文言语感能力。
4、本文故事性强,可通过让学生复述故事情节,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可采用演课本剧的形式,通过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晏子、楚王等人,感受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
5、教法学法: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教师适当引导、点拨。
6、课时安排:两课时7、教具准备:投影仪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语:大家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德国大诗人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
”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
”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
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
2、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晏子,并讲述有关他的故事。
教师视学生介绍情况,作适当补充。
(这对学生并不难,因为学生小学里曾学过白话文《晏子使楚》,其中有三则有关晏子使楚的故事。
)二、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能力。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要求读出人物的语气。
三、理解大意,培养自读文言文能力。
1、学生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不懂的地方做记号。
)2、教师巡视,作好个别辅导。
3、学生合作学习,先四人小组质疑、释疑,然后全班交流。
《晏子使楚》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
《晏子使楚》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晏子使楚》教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晏子使楚》课文全解【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对:应答,回答。
臣:古人自称,这里是臣对君的自称。
缚f”:捆绑。
而:连词,表顺承,不译。
吏:古代对官员的通称。
视:看着。
耶y…:语气助词,表示反问,可译为'吗'。
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
“寡人者,言已是寡德之人。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晏子(?-公元前500),名婴,字平仲,春秋时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仕灵公、庄公、景公三世,景公时为相,以节俭力行,危行危言显名于诸侯。
今本《晏子春秋》共8篇,分为215章,每章记述一件事。
以晏子即事劝谏景公治国利民,贤明为政的内容为主。
晏子或犯颜直谏,析义明理,或婉言讽刺劝,发人自省,表现了晏子忠心耿耿地辅弼君主的思想。
文章以记言为主,略于记事。
书中较有文学意味的,是记述有关晏子行事的一些传说智幽默。
作者塑造晏子这个形象,并不是靠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情节,使晏子这个人物在读者面前站了起来,活了起来,取得了人们对这个形象的承认。
在作者那个时代,塑造像“晏子”这样一个丰满的艺术形象,还是绝无仅有的。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这则故事通过晏子使楚国,挫败楚王诬齐人为盗的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
写晏子与楚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过人的机智和卓越的辩才。
二、文章脉络全文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曰,坐盗。
)写楚王与左右定计侮辱晏子。
第二层,写晏子用巧妙的辞令给楚王以反击,使楚王屈服。
三、写作方法1.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
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2.本文展示了高度的语言艺术。
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的、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八年级语文苏教版上册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常见文言文词句的意义和用法。
2、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使学生感受正义和智慧的力量,培养他们的正义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常见文言文词句的意义和用法,结合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理解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晏子反驳的话。
课前准备: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文言文,并制作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为熟读成诵做好准备。
利用工具书及课下注解,对文章进行初步理解。
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诵读古文的能力,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分角色朗读,来培养学生语感,从而更深的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教案※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2、熟读课文,尝试翻译全文;3、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
(重点)*知识链接①、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
公元前556年,开始辅佐齐灵公,后又辅佐庄公、景公,堪称“三朝元老”。
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
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
战国时,有人将他的言行编成《晏子春秋》一书。
本篇课文选自林汉达编著的《春秋故事》。
②、“桔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为枳”,说的是淮南香甜的橘子移植到淮北就变成苦涩难吃的枳。
同样的种子由于土壤、气候、环境的改变,结果就产生了橘与枳的差别,这说明不同的环境对同一事物地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这句话现在大多是针对人品说的,大概的意思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环境中是个好人,换了环境可能就变成坏人了。
※自主、合作、探究(一)走进课本1、读课题:“使”的意思是:。
“晏子使楚”的意思是:2、给加点字注音。
赐()晏子酒酒酣()缚者曷()为者也吏二缚()一人诣()王橘生淮( )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3、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二)合作、探究活动一:一读,读准字音。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活动二: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
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缚者/曷为者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活动三: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活动四: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小组合作或请教老师)活动五:你觉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变的口才表现在哪里?※小组合作总结※当堂训练(略)※巩固、拓展延伸(补充习题36-37页三、四)※反思课堂检测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⑴齐之习辞者(习辞:)⑵今方来,吾欲辱之(辱:)⑶吏二缚一人诣王(诣:)⑷齐人固善盗乎(固:)⑸圣人非所与熙也(熙:)2、翻译下列句子。
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能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人物形象和情节分析。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
通过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导入。
(板书课题:《晏子使楚》)2、解决生字词。
1、请一个学生读生字词2、全班齐读二、读讲课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2、教师提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3、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含有“之”字的句子。
4、小结“之”字的用法(课件展示)。
5、让学生掌握的其他文言知识:(1)出示课件:古今词义现象。
(2)小结通假字。
6、教师答疑1、带着问题朗读全文。
2、交流找出的带有“之”字的句子。
3、回答各句中“之”字的含义。
4、参照课文注解回答课件出示的有关问题。
5、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6、质疑三、分析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引导学生简述故事情节(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课件)。
2、具体分析相关情节(板书)3、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4、出示课件小结自己总结的人物形象。
5、引导学生将课本的知识进行运用:(课件展示)我的舞台:你想过当导演,编剧和演员吗?现在请你挑选其中的一个:1)如果你是导演请你组织好演员给我们把这个故事演绎出来。
2)如果你是编剧,请你把这个故事编成剧本。
要求联想合理以故事为基本。
3)如果你是演员,请你把你对故事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演绎出来。
6、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行小结。
1、根据课文及老师出示的画面简述故事情节。
2、思考故事的具体情节。
回答:开始、、、、、、针锋相对、、、、、、、结果、、、、、、3、小组讨论:晏子和楚王的形象。
4、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进行准备。
5、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6、展示成果。
四、全文总结(课件展示)通过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晏子面对楚国君臣对他和对齐国的侮辱所进行的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了晏子机智勇敢,灵活善辩,不辱使命的斗争精神。
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
晏子使楚(苏教版八年级教案设计)课题:晏子使楚(《晏子春秋》)教学目标:1、了解晏子出使时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不卑不亢的政治家、外交家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感受课文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个性化的语言。
2、学习几个文言实词和虚词。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方法:讲读、交流讨论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一、阅读序幕从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从史学作品中,我们可以领略政治家、外交家的爱国风采。
那是另外一种形式的爱国表现--不卑不亢的风度,机智善辩的才能。
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还真的不少。
二、阅读主场(一)请一个学习小组向学生介绍《晏子春秋》(课前准备)(二)请另一学习小组推荐一位同学朗读课文。
(难字读音、停顿课前由学习小组一起研究准备。
朗读中如有错误,由其他小组的同学纠正或由教师提示。
)(三)教师讲解课文内容。
(讲解中提醒学生注意下列句中应重点掌握的文言词语和句式。
)故事写晏子出使楚国,在宴会上为捍卫祖国尊严而进行的一场曲折而巧妙的斗争。
第一段写楚国军臣事前密谋策划。
晏子将使楚(出使)齐之习辞者(熟练)今方来(刚,才)何以也(以何,用什么办法,宾语后置)何为也(为何,做什么)何坐(坐何,犯了什么罪)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第二段写晏子机智地挫败楚国军臣的阴谋。
吏二缚一人诣王(到)缚者曷为者也(通“何”)晏子避席对曰(离开)叶徒相似(只)其实味不同(它们的果实)所以然者何(……的原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莫非,难道……吗。
固定结构)圣人非所与熙也(开玩笑),寡人反取病焉(辱)(四)问题讨论。
1、晏子反驳楚王采用了什么方法?是怎样反驳的?类比。
先退一步,假设缚者是齐国人--举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事实,分析原因为“水土异也”--引申到人“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顺理成章推出结论为“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2、怎么看待楚王之“笑”?既是对晏子的佩服、赏识,又是自讨没趣、感觉无奈的自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晏子使楚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重点、难点)
2.能把握人物的形象和故事的情节。
(重点)
3.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距今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群雄纷争的时代——春秋战国,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
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经常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晏子使楚》。
二、自主预习
1.走近晏子。
晏子(公元前578年-公元前500年),名婴,字平仲,齐国夷维(今山东高密)人。
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历任齐灵公、庄公和景公的卿相,以有政治远见、外交才能和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2.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酒酣.(hān)诣.(yì)曷.(hé)枳.(zhǐ)
3.理解词义。
习辞:善于辞令。
习,熟练。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
古代把席子铺在地上坐,所以座位叫“席”。
其实:它的果实。
熙:同“嬉”,开玩笑。
左右:近旁的人,文中指近侍。
所以:表示“……的原因”。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明确: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
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2)请简要概括文章两段的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写楚国君臣事前的密谋策划。
第二自然段,写晏子机智地挫败了楚国君臣的阴谋。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请简要概括文中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征。
明确:楚王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机智善辩,有政治家、外交家的风范。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明确:采取迂回战术,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二)深层探究
晏子是如何反驳楚王,而又使楚王无话可说的?
明确:晏子既要反驳楚王的诬陷,又不能激怒楚王,因此在反驳时,他“避席”以对,显示其庄严的态度,但在说话时,又非常注意掌握分寸,寓刚于柔,把十分确定的反击对方的语言,用模棱两可、揣度、疑问的形式表达出来,用“婴闻之”留有余地,用“得无”“耶”等一类虚词,使语气变得委婉,既维护了祖国的尊严,又不至于使对方过于难堪,以致损害两国关系。
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义正词严而不卑不亢地折服了楚王,显示了睿智的思维和高超的语言艺术。
(三)写法探究
你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示例:我欣赏晏子的说话艺术。
他在无法澄清“齐人坐盗”这一事实的情况下,巧用类比进行反驳,只言片语间化被动为主动,既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又不失礼节。
四、板书设计
五、课外拓展
晏子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示例: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松懈。
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护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
比如钓鱼岛事件,我们要有理有据有节地维护自己的领土完整,绝不能被日本首相安倍的嚣张气焰所吓倒。
六、教学反思
本文主要教学生弄懂文言知识,以及晏子的机智、能言善辩,体会语言的艺术。
由于学生的思维变化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使课堂教学中不可控因素增多。
尤其是探究性学习,更多地关注到学生的思维过程,更强调顺学而导,作为教师我们要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从而调整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