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情悠悠其乐融融——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读完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我仿佛走进了一幅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乡村画卷。
诗人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田园风光,并通过描述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农村安宁平静的生活状态。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解读:诗人开篇便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
低矮的茅屋和溪边茂盛的青草相映成趣,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恬淡的基调。
这种朴素自然的景象让人心生向往,也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解读:此句诗以醉里带出的温柔婉媚的吴音,来渲染一对恩爱夫妻的幸福生活。
诗人用“相媚好”这样贴切的语言,表现这对老年人生活的安详和他们内心的幸福与满足。
同时,也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想知道这对白发苍苍的夫妻究竟是谁。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解读:诗人通过刻画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进一步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儿子勤劳肯干,正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正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则顽皮淘气,横卧在溪头草丛中剥莲蓬。
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孩子们的个性和勤劳,也体现了农村生活的自然与和谐。
其中,“最喜小儿亡赖”一句更是以幽默诙谐的笔触突出了小儿子的可爱和顽皮。
《清平乐·村居》中的经典语句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和人物形象刻画,展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安详和丰富多彩。
这些语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也传递了对自然和平静生活的追求。
词的上片,诗人以素描的手法,描绘出茅屋、小溪和青草的清新景象,为全文奠定了宁静恬淡的基调。
接着,诗人将我们的视线引向了茅屋中的一对白发夫妻,他们操着吴地的方言,带着醉意在互相逗趣取乐。
这种温馨和谐的画面,让人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宁静与安详。
词的下片,诗人则通过刻画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进一步展现了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大儿子在溪东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而最令人欢喜的是小儿子,他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采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
《清平乐·村居》读后感《清平乐·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这首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其中“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中,“亡赖”在这里应解释为“无赖”,即顽皮、淘气之意。
全句的意思是:最令人欢喜的是顽皮淘气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的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这一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将小儿的顽皮和淘气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传达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家庭和谐的满足。
这种情感和意境的描绘,使得这句词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人情味,让人倍感亲切和感动。
这首词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细腻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农村的宁静和美好。
同时,作者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让这首词充满了诗意和画意,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美丽的田园画卷中。
这首词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
在词中,作者通过描绘一对老年夫妇以及他们的儿子们过着悠闲平静的农家生活,表达了自己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作者也通过描绘战争的残酷和破坏,表达了自己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这种情感表达,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类和平和幸福的呼唤和期盼。
这首词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和美好。
而这首词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它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保持一颗纯真、善良的心,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清平乐·村居赏析
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的一首词,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以“夜泊牛渚怀古”开头,讲述了辛弃疾在夜晚泊船于牛渚时,心中思念故乡之情。
其后讲述了清明时节所见的繁华城市,以及作者对乡村的思念,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词中反复出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作者对自身处境的无奈与无可奈何。
全词耐人寻味,语言简练优美,极具辛弃疾的特色。
清平乐·村居的意思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主要表达了辛弃疾对乡村的向往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在夜晚泊船于牛渚时,看到眼前的景色,思念起自己的故乡。
作者吟咏乡村的生活之美,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而在最后两句话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表达了作者无奈的心情,也折射出了他对时局和自己处境的无可奈何。
综合来看,清平乐·村居在描绘乡村生活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深情的思乡之情。
清平乐·村居赏析整首清平乐·村居构思巧妙,情感真挚,使得读者沉浸在辛弃疾词的感情中。
该词分为两节,描绘了作者漫游全国赏美景,看到繁华城市、山河胜景,却无法忘记故乡的美丽和亲人的温情,从而寄托了作者对故园的眷恋之情。
其中,“夜泊牛渚怀古”描写了作者在一片孤舟的寂静中,时光倒流,思绪回归,想到离散的亲人和那已逝的昔日,让人倍感心酸。
其次,“庐山谷中道士,鹦鹉洲上客”,作为词情独特之处,注重虽写山海,而其实写的是心情与内心世界,以寥寥数语,表现出了作者对自己无奈与无可奈何的生活的抱怨。
而“洞庭秋思”这一词句,则是通过精炼刻画的方法,将意境带进深处,让读者仿佛在诗中感受到了那种秋水平湖,落日余晖的真实美好场景。
总的来说,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构思巧妙,情感深刻,描写的既有景物,又有情感,语言简洁优美,充满了内涵和哲理,是一首富有文学价值和人生哲理启示的佳作。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
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辛弃疾在这首词《清平乐·村居》中作者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们的质朴的生活,以及他对于这样的生活的憧憬以及向往。
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辛弃疾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味”(《艺概·词曲概》)。
作者的此作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
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
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
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
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亲密无间,那种和协、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读后感】《清平乐 村居》_500字
【读后感】《清平乐村居》_500字
《清平乐村居》是明代文学家辛弃疾的一首词,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婉约深情的表达,展现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故乡的思念。
词中写到了作者所在的村庄,叙述了春天的景色,仿佛把整个村庄都描绘了出来,给
人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
从作者所描绘的细节中可见,这个村庄不大,但却充满了生机和
活力。
词中有这样一句话:“红烧湘竹鱼,乡饮客愁新。
”可见村民们厨艺不错,能够自
己发掘村庄里的美食,也懂得品味生活的美好。
词中还描写到了村子里鸟语花香,自然景
观优美。
这样一个充满活力、自然景观优美的村子,让我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美好。
词中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
作者写道:“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些文字描绘的是深深的思念和难以言表的感受,读起来让人感觉到作者是多么的思念故乡。
我们常说“家是最温暖的港湾”,而故乡尤其如此,那里拥有我们的记忆,有我们的
亲人和朋友,那里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变化。
在外漂泊的我们时常想起家乡,想起故乡的
一草一木。
这种感受,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在了词中。
作者辛弃疾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大明朝末年,虽然是地主家庭出身,但他却从小热爱民
间文化,经常涉足下层社会,爱憎分明,性格率直,写作亦是直抒胸臆。
他通过这篇词深
情地表达了对乡村生活和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栩栩如生地展现了一个平凡而又充满生
机的乡村生活,是一首真挚而感人的佳作。
这篇词在当时引起了热烈反响,流传至今,仍
是我们在追寻文学经典时不可错过的一篇。
【读后感】《清平乐 村居》_500字
【读后感】《清平乐村居》_500字
《清平乐村居》是一首由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词。
这首词以写景的方式描绘了一个宁静的村庄,表达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
纷扰的厌倦。
这首词开头描绘了村庄的景色,作者说“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话意味着春天已经
过去,取而代之的是秋天的来临。
杨花的凋谢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子规的啼叫是乡村生活
的常态,也是作者对安稳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的几句词描绘了村庄的景色,如“层城冷落
旧渔翁”,“旧时王谢堂前燕”,这些词句通过描绘老屋、渔民和燕子等元素,营造出一
个宁静而古老的村庄。
接下来的几句词开始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作者说“夜来风雨声”的“夜来”二字可以理解为作者经历了奔波劳碌的一天,夜晚终于能够享受安静的睡眠。
风雨声则是
大自然的声音,它们构成了乡村生活的背景音乐,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最后几句词是作者对世事的厌倦之情。
作者说“把酒祝东风”,表达出作者对美好未
来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不舍。
词的最后一句提到“人生如梦”,作者意识到人生短暂而
瞬间即逝的事实,对此感到无奈和失落。
整首词以简短精练的词句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词中的
景物描写生动细腻,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视觉感受。
词的结构紧凑,语言优美,表达了作
者内心的情感。
通过这首词,读者可以感受到辛弃疾对宁静和平淡生活的渴望,以及对充
满变幻的世界的疲惫和厌恶。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
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那是我们向往的生活!清平乐·村居宋代: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初次读辛弃疾这篇《清平乐》,不由觉得眼前一亮,浮现出一幅朴素生动的画,那画面一些很熟悉,却又好遥远,这幅画让我想起远去的童年,那段只有在农村在才能拥有的质朴光阴,阅读过不少辛弃疾的词。
大多数是慷慨豪迈,气势浩荡的风格,有着卓尔不群的光彩,气冲牛斗牛的果敢。
但他在晚年闲居的时期,也写了不少田园风光的词,朴素耐读,就如这首《清平乐》,让读者如身临其境。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起句就让我看到一间矮小的茅屋,被潺潺的流水环绕,而溪边长满了青草,这样的茅屋里居住了怎样平凡的人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就是这么一对白发的老翁老妪,亲热地坐在一起,喝着乡间自酿的米酒,悠闲自得地聊家常,这样平淡无奇的笔墨,去描摹出一幅和谐,亲切,温暖的老年夫妻生活景象,这里的“吴音”,所指吴地的话。
江西上饶,在春秋时期属吴国,这样的画面在普通的农家最平凡不过,可是对于经历宦海沉浮的辛弃疾。
确实难能可贵。
所以他珍惜这样的生活,将这幅生动的画面描绘在词圈里,当他为国事所累,就取出来翻读,慰藉心灵的苦下片的诗句白描,更衬托出这首词的美妙。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么通俗的几句话,将丰富的情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千古一绝。
大儿子在田里除草,二儿子年纪尚小,坐在竹椅上编织鸡笼,而小儿子还不懂世事,调皮的玩耍,卧在溪边剥莲蓬。
一个“卧”字,将整个画面,都活跃起来。
眼前的小儿,是那么的无忧无虑、天真活泼。
生活在城市的我们,不禁被这样一幅宁静平和的画面所感动,感动得泪眼朦胧。
现实的纷繁,生活的压力,让我们觉得眼前的安适祥和,犹如在梦中。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白描画,无须水墨的泼洒,朴实简洁的几笔,便意趣盎然,清新夺目。
清平乐村居古诗译文及赏析
清平乐村居古诗译⽂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是宋代⾟弃疾的作品,展现了美好的乡野风光,下⾯⼩编为⼤家总结整理⼀下《清平乐·村居》的译⽂和赏析,希望⼤家喜欢。
《清平乐·村居》译⽂清平乐·村居朝代:宋代作者:⾟弃疾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锄⾖溪东,中⼉正织鸡笼。
最喜⼩⼉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农历⼆⽉,村⼦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泽和草⽊间蒸发的⽔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中。
村⾥的孩⼦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清平乐·村居》赏析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之家,有⼀所矮⼩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条流⽔潺潺、清澈透亮的⼩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在这⾥,坐着只⽤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词中,有着点明地点和环境的作⽤,三四两句,描写了⼀对满头⽩发的翁媪,亲密地坐在⼀起,⼀边喝酒⼀边聊天的悠然⾃得的画⾯,这两句虽然写的平淡,但它却写出⽩发翁媪此间媚好、和谐温暖的⽼年⽣活,这就是⽆奇之中的奇妙之笔。
当然,这不仅仅局限于这对⽼年夫妻的⽣活,⽽是农村普遍⽼年⽣活的真实写照,具有⼀直书其意定的典型性。
下阙四句,采⽤⽩描⼿法,直书其事,⼀次描写了三个⼉⼦的不同情态,⼤⼉⼦是家中的主要劳⼒,担负着溪东除草的重担,⼆⼉⼦年纪尚⼩,只能做辅助劳动,所以在家中编织鸡笼。
⼩⼉⼦不懂世事,只知任意的调⽪玩耍,看他在溪边躺着剥莲蓬吃的情态即可知晓。
这⼏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物形象,描绘出耐⼈寻味的意境,尤其是⼩⼉⼦⽆拘⽆束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可谓神来之笔,古今⼀绝!“卧”字巧妙的将⼩⼉天真活泼、⾃由烂漫的形像描写出来,使⼩⼉的形象跃然纸上。
读《清平乐村居》有感的作文
读《清平乐村居》有感的作文
读《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时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遐想:
夏日里,烈日炎炎,幽深的树林透着勃勃的生机,茂密的青草似地毯般铺盖着大地。
远处隐约看见一家农户,农户前是一条清亮见底的小溪。
这是一个偏僻而又秀丽的小山村,村的溪旁边是一间简朴的.茅草房,屋里坐着两个白发夫妻,他们在屋里饮着小酒,并带着醉意用吴地的方言谈论着。
听见一个老翁说:“咱两口和这几个孩子们生活过的多么美好!我丰衣十足也不缺什么,如果人能长生不老就更好了,我愿意在这儿住一辈子。
”那老妪笑了笑说:“是呀,这风景又美,到时候咱们把大儿子、二儿子送到城里去上好学校,将来弄好了,我们也就更能享清福了!”说罢她望了望窗外的三个孩子笑了·。
虽然夏日炎炎,炙烤似火,可是做为家里的老大,依然到田里去锄草,二儿子年纪比较小,还不懂得锄草,可是已经会编织鸡笼子了,于是他坐在大树下专心致致的编鸡笼子。
而小儿子年纪尚小,还什么都不懂,于是他爬在小溪边一会儿逗逗小鱼,一会儿把荷叶戴在头上避暑,又剥着莲蓬吃,调皮可爱,天真烂熳,无忧无虑的样子真惹人喜爱。
这是一个多么美满,幸福的农家啊!这真是一家老小奇乐融融的乡村生活场景啊!。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_写作技巧
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
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辛弃疾《清平乐》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
《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⑵,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⑶,白发谁家翁媪⑷?大儿锄豆溪东⑸,中儿正织鸡笼⑹。
最喜小儿亡赖⑺,溪头卧剥莲蓬⑻。
注释⑴清平乐(yuè):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
后用作词牌名。
《宋史·乐志》入“大石调”,《金奁集》、《乐章集》并入“越调”。
双调四十六字,八句,前片四仄韵,后片三平韵。
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汉书·高帝纪》:“始大人常以臣亡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
”注云:“江淮之间,谓小儿多诈狡狯为亡赖。
”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清平乐·村居》诗意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平乐·村居》赏析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
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
作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
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译文鉴赏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译文|鉴赏《清平乐·村居》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以此来表现生活之趣。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词吧。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亡通:无)译文及注释译文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
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⑴清平乐(yuè):词牌名。
村居:题目⑵茅檐:茅屋的屋檐。
⑶吴音:吴地的方言。
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
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⑷翁媪(ǎo):老翁、老妇。
⑸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⑹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⑺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
亡,通“无”。
⑻卧:趴。
鉴赏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
“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
”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
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
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
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的这首诗理解
弃疾诗意飘溢——解读宋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引言:宋代文人辛弃疾以其激情四溢的诗篇而著名,而《清平乐村居》更是他其中一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诗以宁静平和的农村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和对岁月流转的感慨。
通过对《清平乐村居》的深入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风格和他内心世界的变化。
正文:在《清平乐村居》中,辛弃疾以流畅的词藻描绘了他眼中如画般的乡村风光。
他用“夕阳箫鼓动乡心,万籁此俱寂”形容了夕阳下农村的宁静,给人一种宁静与宜人之感。
诗人通过对花鸟、农家、山村等细腻描绘,展示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淳朴生活的热爱。
然而,作品中也透露出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辛弃疾在诗中提到:“良田万死一生谋”,表达了他长期流离失所的心情以及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他以“高楼叹息望长安”的形象,暗示了自己丧失权势和兴旺生活的遗憾。
然而,这种情感并未浸泡整首诗,在最后几句中又回归到诗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
结语:《清平乐村居》以其饱满的感情,独特的写景手法和深邃的思考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在这首诗中,辛弃疾通过对农村风光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思考,展示了他矛盾世俗与理想追求之间的挣扎。
这首诗也是辛弃疾作品中的代表之一,为后人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宋辛弃疾内心情感和创作风格的窗口。
通过对《清平乐村居》的解读,我们不仅能感受到辛弃疾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更能体味到他内心情感的复杂和对人生的思考。
无论是美的追求还是内心的挣扎,这首诗都是辛弃疾艺术创作的真实写照,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更慢时间在时间的泥脚下辛弃疾在写下这首诗时可能从未料到,如今我们所生活的时代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通过诗歌的力量,我们可以超越时空,感受到辛弃疾的内心世界和他对乡村、自然美的独特感悟,这种感悟是历久弥新的。
无论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还是从人生的体悟,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首诗的诗意在诗人与读者之间流淌,激起了共鸣。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
⾟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弃疾《清平乐·村居》赏析茅檐低⼩,溪上青青草。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
⼤⼉锄⾖溪东,中⼉正织鸡笼,最喜⼩⼉⽆赖,溪头卧剥莲蓬。
⾟弃疾闲居上饶带湖期间,往来出游,写过许多描写农村⽣活的词,《清平乐·村居》是其中的⼀⾸。
由于官场的倾轧、仕途的险恶,⾟弃疾对质朴淳厚的农村更为倾慕、更为神往。
普普通通的农家⽣活场景,在词⼈的笔下,就显出蓬蓬勃勃的⽣机,透出恬静温馨的意趣。
“村居”,并⾮写词⼈⾃⼰的农村⽣活,⽽是写他在旅途中所见到的农家村居的景况。
“村居”这个题⽬始见《花庵词选》,虽⾮作者⾃定,但确实⾮常恰当。
整⾸词正是围绕“村居”来写的。
⾸先便展⽰了“村居”的环境。
“茅檐低⼩,溪上青青草”,出现在眼前的是⼀幅清新明净的图画。
低矮的茅舍,⼀道清澈的⼩溪从门前流过,溪边是青青的草地。
词⼈没有对村居的环境展开铺写,⽽仅此淡淡的⼏笔,就钩画出了这清秀宜⼈的环境。
谁见到这样的景象都会觉得⽿⽬⼀新,⼼旷神怡。
这个环境是农家活动的背景,也是农家⽣活情调氛围之所在。
接着便写村居中的主⼈。
“醉⾥吴⾳相媚好,⽩发谁家翁媪。
”“醉⾥”有⼈认为是说作者⾃醉,有⼈则认为是说翁媪醉了。
我同意后者的观点,因为这是写旅途之中所见。
词⼈在家⾥⾃可喝得酩酊⼤醉,醉⼈醉语,不妨“以⼿推松⽈去”,但在仆仆风尘之中,谅不⾄于醉眼朦胧。
⽽呈显醉态的,恰恰是以吴⾳相媚好的“⽩发翁媪”。
“吴⾳”,这⾥指江西⽅⾔。
江西在春秋时代属于吴国,所以把这个地⽅的话叫做“吴⾳”。
吴⾳软媚,更增加了⼏分亲昵。
“媚好”是宋⼈诗词中常⽤的语词,即“喜悦、喜爱”的意思。
词⼈写⽩发翁媪,⽤撷取镜头的⽅法,神情毕肖地描摹了他们的情态。
他们喝了些酒,带着⼏分醉意,⽤软媚的⽅⾔说着亲热的话语,表现出亲切愉悦的⽓氛。
在写法上则运⽤先声夺⼈的⽅法,未见其⼈、先闻其声。
“醉⾥吴⾳相媚好”的声,不是叱咤风云的怒吼,也不是肆⽆忌惮的狂笑,⽽是“昵昵⼉⼥语”的亲近,或许还有⼏分打趣,⼏分调侃吧?正是这个“声”⾸先吸引了词⼈的注意,然后才是“寻声暗间弹者谁”,结果才发现倒不是⼉⼥情长的俊男倩⼥,⽽是⼀对和睦亲密、⽩头偕⽼的伴侣。
其情悠悠 其乐融融--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其情悠悠其乐融融--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郑燕
【期刊名称】《课外语文》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选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对上饶人来说,又是一篇绝好的乡土教材,它既可以陶冶学生的美好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美丽上饶、热爱美丽家乡的感情。
全词由静到动,动静结合。
真实地反映出我们上饶农村的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
【总页数】1页(P163-163)
【作者】郑燕
【作者单位】江西省广丰县吴村小学,江西上饶 334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22
【相关文献】
1.词中魅力读中享受━━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学随笔 [J], 龚金干
2.词中魅力读中享受——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教学随笔 [J], 龚金干;
3.其情悠悠其乐融融--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J], 郑燕
4.给学生一份有营养的文化大餐——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教学为例 [J], 李伟忠
5.清新素雅,别有情趣--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J], 杨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清平乐·村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有声有色,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读完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你又会有怎样的随笔感悟呢?清平乐·村居作者: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随笔(一)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经历了最后鏖战,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夺冠。
这之后武亦姝立马就成为了“国民美少女”,再加上上海高中名校的就读背景,堪称“颜值与才华齐飞”,相关话题迅速占领了各个媒体的头条。
诗词这种传统文化难得受到如此热捧,一段时间以来,感觉现代人离诗词越来越远了;现代社会,网络恣意,段子横行,能从快节奏里沉下心去读古诗词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其中,很难沉下心去静静读古诗词的人也包括我,每天早起,拿起手机,去圣上阅奏折的去浏览微信和朋友圈已成为了习惯。
迷恋古诗词是在八十年代初,当时背诗词成为了习惯,随时间的流逝和工作的繁忙,读古诗词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记得当时初读宋代诗人辛弃疾老先生《清平乐.村居》之始,就喜欢上了这首词的安宁与美好。
熟读几遍,闭上眼睛,仿佛能沉浸在这首词的恬静自然之中。
溪上的青青草旁,一处低矮茅草房前,两个白发苍苍古稀老人,用江南侬语在叙家常。
诗情的江南有画意,南宋的农村留守老人,在平静祥和的美好中,尽享天伦之乐。
大儿忙于农田辛勤劳作,为全家的生计尽力;二儿忙于副业,发展自己的私营经济。
话锋一转,才是最美的画面,一个无赖的小儿,没有生活压力,没有烦恼忧愁,悠闲自乐,在溪头的树荫下,卧着剥着莲蓬……用素描的'方式,细致地把江南一处农家的田园美好,以层次感,声音、画面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美的享受,生活之美,人性之美,真实之趣,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读后感】《清平乐 村居》_500字
【读后感】《清平乐村居》_500字《清平乐村居》是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诗篇,通过诗人的笔触,展现了乡村的宁静、自然与淳朴。
读完这首诗,我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诗中用词简洁明了,如“晚来天欲雪”,“乡村四月闲人少”。
这些简单而又生动的词语,直接描绘了乡村的宁静和淳朴。
诗人通过描写自然的变化,展现了乡村的季节之美,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
通过“闲时展转眼”,“夜深灯,小户烟”等诗句,展现了乡村的安详与自得。
在诗中,诗人还表现了对农民的敬重与情感,他们勤劳耕作,生活简单而快乐。
他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与天地共生共存,这种和谐共生的状态让人感到无比宁静和美好。
诗中还描绘了乡村的山水之美,青山绿水,农田麦穗波浪般翻滚,这些景色让人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通过这首诗,我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乡村的深情,对自然的赞美。
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乡村生活虽然简单,但让人感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大自然的原始美让人陶醉,农村的淳朴让人向往。
这种对乡村和自然的热爱与向往,深深触动了我的心灵。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于自然与乡村的向往与渴望也越来越浓烈。
城市的喧嚣与繁忙让人感到疲惫与无力,而乡村的宁静与安详却给予人心灵的慰藉。
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眷念与热爱,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让人感受到一种融入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境界。
我们应该学习诗人的向往与热爱,回归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与伟大。
无论身在何处,都要珍惜眼前的一草一木,欣赏身边的风景,让心灵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正如诗中所说,“对此物外暂时忘”,唯有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才能找到心灵的安宁与满足。
这种和谐共存的状态,才是人类真正向往的生活。
通过读《清平乐村居》这首诗,我深深体会到了对乡村与自然的向往与热爱。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眼前的生活,感受自然的美好,让心灵与自然融为一体,找到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译文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译文
《清平乐·村居》是辛弃疾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
从辛弃疾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
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原文: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茅屋矮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
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
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清新素雅,别有情趣--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41清新素雅,别有情趣◆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程教材研究所 杨 祎——读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辛弃疾以词名世,其在宋代乃至整个古代词坛上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
夏承焘先生曾称:“词至东坡,花间兰畹夷为九馗五剧矣,其突起为深陵奥谷、为高江急峡,若昌黎之为诗者,稼轩也。
”充分肯定了稼轩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稼轩词编年笺注〉序》)。
辛弃疾一生作词数量极丰,今存六百余首,为两宋词人之冠。
其词作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所选的《清平乐·村居》便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孝宗淳熙九年(1182),辛弃疾自两浙西路提点刑狱罢归信州(今江西上饶),此后闲居带湖近十年,邓广铭先生的《稼轩词编年笺注》将这首词编入“带湖之什”,即认为本作写于这段时间。
全篇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叙写农村人家的日常生活,平实生动,清新可人,别有一番情趣。
词人开篇便将镜头直接聚焦于充满乡村风情的“茅檐”“青草”,为本作涂抹上了一层清新淡雅的底色。
在这样的风景里,带着醉意的词人耳中,忽然传来一阵悦耳的吴侬软语,原来是不知谁家的白发老公公、老婆婆正在聊天逗趣。
此处的“醉里”,一说为词人自指,一说指翁媪对饮,笔者认为以前者为佳。
一方面,词人笔下常出现类似的用语,如“醉里挑灯看剑”“醉里且贪欢笑”,皆为自指;另一方面,词人在微醺的状态下,感官易被放大,此时注意到耳边传来的吴音,亦在情理之中。
“相媚好”一说指白发翁媪正在相互逗乐、取悦,一说“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吴小如《读书丛札·读词散札》)。
这两种理解各有好处,也有人认为可以兼指(如邓红梅、薛祥生《稼轩词注》)。
无论取哪一解,其在客观描绘之外,都流露出词人的主观感受:在醉意蒙眬中,词人是先闻其声、再辨其人的,可见“吴音相媚好”已经带给词人淡淡的惊喜;又加之吴音入耳软媚温柔,所以更加令词人心生愉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际上 ,这幅画面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的普遍写照,悠闲惬意 ,
月亮、惊动的喜鹊 、清风明月、偶尔的蝉鸣 、喧闹的蛙声、醉 自由 自在 。词 的 下 阕采用 的是 白描 写法 ,写 了老人 的三个 儿 子不 同
人 的稻 花香 ,似乎 在争 着诉 说 即将 到来 的丰收 。让 人感 受 到 丰饶 的 的活动 ,不 同的性 格 ,虽 然言 语简 单 ,但 是形 象生 动逼 真 。 “ 大 儿 家 乡 即将 丰收 的喜悦 。 晚 太寒 生 ,唤 我溪 边住 。山头 明月 来 ,本在 天 高处 。夜 夜入 青 溪 , 正像 辛 弃疾 自己所 写 的 “ 我 见青 山多妩 媚 。料青 山见我 应如 是 。” 此情 此 景怎 不 叫人更 添对 家 乡的 热爱 。
【 文献标识码 】 A
小 学语 文 五年级 下 册选有 宋 代词 人辛 弃疾 的词 《 清平 乐 ・ 村居 》 , 家茅 草 房 ,一 袭 清水 从 房前缓 缓 流过 ,甜 甜 的荷 叶 ,洁 白的荷花 在 这 是一 篇脍 炙 人 口的名 篇 ,对上 饶 人来 说 ,又是 一 篇绝 好 的乡 土教 溪 间顺着 清 风轻 轻招 摇 。小 溪两 岸 ,绿草 如茵 。两 岸农 田豆苗生 长 材, 它 既 可 以陶冶 学生 的美 好情 操 ,又可 以培养 学生 热爱 美 丽上 饶 、 正 旺 ,马 上就 要开 花结 果 。
豆 田,豆叶婆娑,虽然辛苦,但是即将丰收的喜悦释去了劳作 的辛
活 ,你 看 正在 屋 边 利索地 织着 鸡笼 呢 。 小 儿 子年 龄最 小 , 还不 太懂 事 , 在小 溪里 无拘 无柬地 剥 莲蓬 吃 。 “ 卧” 字用 得 极妙 它把 小 儿天 真 、活泼 、顽 皮 的劲 儿 ,和盘 托 出 , 跃然 纸上 。 一个 “ 卧 ”就给 全句 或全 词增 辉 。真可谓 一字 千金 。 “ 无 全 词 由静 到动 ,动 静结 合 。真实 地反 映 出我们 上饶 农村 的生机 勃勃 、和平 宁静 、朴 素 安适 的 生活 。把 我们 带人 了其 情悠 悠其 乐 融
一
边 聊天 的悠 闲 自得 的 画面 ,这 几句尽 管 写得 很平 淡 ,但是 ,它 却
夜行黄沙道中》 : “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 把一对 白发翁 媪 , 趁 着酒 意 , 彼此 “ 媚 好 ”, 亲密 无 间 , 那 种和谐 、
年 ,听取 蛙声 一 片 。七八 个 星天 外 ,两 三 点雨 山前 。旧时 茅店 社林 温 暖 、惬 意的 老年 夫妻 的幸福 生 活 ,形象地 再 现出来 了。 边 ,路转溪 桥 忽见 。” 初夏 上饶 的农 村 风光恬 静跃 然纸 上 。
而小学 语 文课 本选 的 《 清平 乐 - 村居 》风 格 又和 生查 子 ・ 独 游 西岩》 有所 不 同 。
锄 豆溪 东 ” ,大儿 子年 龄 最大 ,成 熟而 又 勤劳 ,是 家 中的顶 梁柱 ,
又如 生 查 子 ・ 独 游 西岩 》 : “ 青 山招 不来 ,偃 蹇谁 怜 汝?岁 担负着家中劳动量最大最辛苦的劳动任务,在豆田里除草。初夏的
2 0 1 4 年第 4 期
—翟圜
T e a c h i n g e s s a y
课夕 { I 语 文
其乐 ・ 村居
郑 燕
( 江西省 广丰 县吴 村 小学 ,江 西 上饶 3 3 4 6 0 0 )
【 摘要 】 小学 语 文五年级下册选有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 《 清平乐 ・ 村居 》,这是一篇脍 炙人 口的名篇 ,对上饶人来说 ,又是一篇绝
( 编辑 :龙 贤 东 )
听读 《 离骚》去。”物、我、景、情融溶亲密,一派恬淡 自适情怀。 苦。儿子年龄稍小 ,但却没有闲着 ,帮助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体力
同样是 写农 村 , 《 生查 子 ・ 独游 西岩 偏 重 山水之 情 ,体 现仁 赖 ”写 出 了儿童 的天 真无 邪 ,活泼 可 爱 。
热爱 美 丽家 乡的感 情 。
这 一切 交织 成和 谐 自然 的农家 村居 景象 ,清新 秀丽 而 又恬淡 宁
辛弃疾 ,字幼 安 ,号稼 轩 ,山东 历城 ( 今 济南 )人 。宋 代爱 国 静 。 “ 醉 里 吴音 相媚 好 ,白发谁 家翁 媪 ? 吴 音 ,吴方 言 。上 饶广 词 人 ,豪放 派代 表 人物 ,在 文学 上 ,他 与苏 轼并 称 为 “ 苏辛 ” ,与 丰一带古属吴 ,吴方言 圆润婉转 ,柔美清雅。 李清 照 并称 “ 济 南二 安 ”。 自 1 1 7 5年 出任江 西提 刑起 ,至他 去世 , 有 二 十多 年是 闲居 在上 饶带 湖 、铅 山一带 ,与上饶 结 下不 解之 缘 。 在 此期 间 写 了大 量 与上 饶风 土人情 有 关的 诗词 ,如 《 西 江月 ・ 现 在的上 饶 广 丰玉 山一带 的方 言仍 然保 留着 吴方言 的特 色 ,吴 音 本就 伲侬 软 绵 。 一对 满头 白发 的 翁媪 , 亲 热地 坐在一 起 , 一边 喝酒 ,
好 的 乡土教 材 ,它 既可 以 陶冶学 生的 美好情 操 ,又 可 以培养 学 生热爱 美 丽上饶 、热 爱 美丽 家 乡的感情 。全 词 由静到 动 ,动静 结合 。真 实地 反 映 出我们 上饶 农村 的 生机 勃勃 、和 平 宁静 、朴素 安适 的 生活 。
【 关键词 】 【 中图分类号 】 G 6 2 2
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首先点明了要写的农家的位置, “ 茅檐低小”
者 智者 之 情操 。《 清平 乐 ・ 村 居》 侧 重 农家 生活 , 独享 农 家悠 闲之 乐 。 “ 茅 檐 低小 ,溪 上青 青 草 。醉 里 吴音 相媚 好 , 白发 谁 家 翁媪 ?
大 儿锄 豆 溪东 ,中儿 正 织鸡笼 。 最 喜轩 无赖 , 溪 头 卧剥 莲蓬 。” “ 茅 融 的诗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