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组装中孔材料合成及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性能研究

合集下载

与化学有关的研究课题

与化学有关的研究课题

化学有关的研究课题
与化学有关的研究课题范围广泛,涵盖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以及跨学科交叉领域。

以下是一些不同层次和方向的化学研究课题示例:
1. 基础化学研究课题:
-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能源转换中的应用
-超分子化学结构设计与自组装行为研究
-新型有机小分子催化剂的设计与性能研究
-光催化机理及新型光催化剂开发
-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制备与气体吸附性能研究
2. 环境化学研究课题:
-水体中微塑料污染检测与降解机制研究
-土壤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及修复技术研究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二噁英生成抑制技术研究
-空气质量监测新方法开发及大气颗粒物源解析
3. 生物化学与化学生物学研究课题:
-蛋白质组学分析及药物靶点筛选
-核酸适配体筛选及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生物大分子功能化修饰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抗菌肽的设计与合成及其抗菌机制探索
4. 材料化学研究课题:
-热电材料的设计与性能优化
-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研发
-软物质与智能响应性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高温超导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5. 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
-绿色合成路线设计与清洁生产技术改进
-可再生资源高效利用与生物质转化
-循环经济模式下化学品回收与再利用技术研究
-环境友好型涂料、胶黏剂等化工产品开发
选择一个合适的化学研究课题时,需要结合当前科学前沿进展、社会需求、实验条件和自身兴趣特长等因素综合考虑。

同时,了解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也至关重要。

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电极材料是目前能源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也是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其主要作用是作为能源储存设备中的储能终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并进行存储,以及将化学能再次转化成电能进行释放。

电极材料的优化与提升,对于提高储能器的能量密度、寿命以及安全性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本篇文章中,将讨论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一、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1.化学法化学法主要包括共沉淀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电沉积法等。

共沉淀法是通过化学反应使金属离子和阴离子沉淀成粉末后凝胶化而制备电极材料。

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易行,得到的储能器材料活性高,但是失去了很多原貌特征和晶体结构,造成电化学性能的不稳定。

水热法是将金属离子按照特定的比例和方式加入到高温、高压的反应体系中,通过水解和迁移反应制备电极材料。

该方法制备的电极材料具有高结晶度和优异的电化学性能。

溶胶-凝胶法则是通过可溶性前驱体在作用剂作用下形成凝胶后烧结制备电极材料。

该方法制备的电极材料纯度高、结晶度高,但需高温煅烧等工艺条件。

电沉积法则是将电极载体与电极材料在特定的电势和电解液中进行反应,利用电化学沉积的方法制备电极材料。

这种方法选择性高、半导体制备材料表面扩散不容易发生,大大提高了电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2.物理法物理法主要包括高能球磨法、溅射法和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法等。

高能球磨法是将原材料通过高能球磨机进行混合反应,从而制备出电极材料。

这种方法可使物质达到纳米级的尺寸,得到高性能材料,同时也有利于减小电极与电解液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少反应产生的副反应。

溅射法是通过稀薄薄膜附着方法,将前驱体按照特定的比例在电极表面进行制备。

该方法制备的电极材料利用自组装单元较为重要,材料的表面纯度为金属氧化物,有着高结晶度和稳定性。

电子束物理气相沉积法则是利用电极材料前驱体在高温高压下挥发、迁移并在电极表面进行沉积制备电极材料。

该方法制备的电极材料密度较高,且易于实现化合物式化学组成。

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

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应用聚合物纳米材料是基于聚合物材料技术的一种新型材料。

聚合物纳米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医学、能源、环保、电子等。

本文就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制备1. 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简便方法,它是通过聚合物溶液中的吸附和配位作用等发生的自组装过程制备纳米材料。

该方法一般适用于微反应体系中,因为其能获得大量有序的结构体系。

2. 电化学法电化学法是通过在电极表面通过电化学反应来制备聚合物纳米材料。

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通过有机分子在电极表面上的还原和氧化,尤其是在浓缩后,可以得到纳米结构。

3. 气相电化学法气相电化学法是将聚合物气体蒸发,并将其通过电极处理后制备纳米材料。

这种方法一般速度快、操作简单、效率高。

二、聚合物纳米材料的应用1. 医学聚合物纳米材料逐渐成为高效的医学生物材料,可以在医学领域中制备各种生物材料和生物医用纳米粒子。

可以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抗癌、抗炎、抗感染等医学治疗中。

2. 能源聚合物纳米材料在能源领域中用于研究太阳能电池、二氧化碳还原等方面。

通过纳米材料的吸收及其光电导性质来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在化学反应中改善催化作用。

3. 环保聚合物纳米材料既可以在新型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的制作中使用,也可以应用于除湿材料、雾水材料等方面。

由于其自身稳定性和高效性,可以改善臭氧层消耗、排放二氧化碳等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

4. 电子聚合物纳米材料在电子产品的制作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如触摸屏、显示屏等。

这些电子应用在产品性能,如扭曲度、耐久性和透明度方面都有所提高。

三、总结聚合物纳米材料在各个行业都有着非常广泛应用。

它们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而且还极大地改善了人类生活质量。

随着技术的进步,聚合物纳米材料将会在未来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材料科学中的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材料科学中的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材料科学中的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多孔聚合物材料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新型材料,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催化剂、吸附材料、传感器等。

其制备和性能研究是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1. 引言多孔聚合物材料是通过合成反应来制备的,其特点是具有大量的孔隙结构,这些孔隙可以减小材料的密度,增大表面积,并且可以调控孔径和孔结构,从而使材料具有特殊的性质和应用价值。

2. 制备方法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

一种常用的方法是模板法,即通过模板分子的存在来控制材料的孔结构。

在这种方法中,首先选择一个适当的模板分子,然后将聚合物材料沉积在其表面,最后通过去除模板分子得到多孔结构。

另一种方法是乳液聚合法,即通过乳液中的胶体颗粒聚合来形成多孔结构。

无论是哪种方法,制备多孔聚合物材料都需要精确的控制反应条件和材料性质。

3. 结构与性能多孔聚合物材料的结构与性能密切相关。

首先,材料的孔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具有大孔径的材料可以容纳更多的分子,因此更适用于吸附等领域。

而具有小孔径的材料则具有更大的表面积,能够提高催化剂活性。

此外,孔结构的分布也对其性能产生影响,高度均匀的孔结构能够提高材料的可控性和稳定性。

4. 应用领域多孔聚合物材料在各个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催化剂领域,它们可以作为催化剂的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稳定性。

在吸附材料领域,多孔聚合物材料可以用于分离和纯化物质,如水处理、气体分离等。

在传感器领域,多孔聚合物材料可以用于制备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的传感器,用于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

5. 发展趋势随着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多孔聚合物材料在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方面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例如,近年来,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新的制备方法——自组装法,通过聚合物链的自组装来形成多孔结构。

此外,人们还针对特定应用需求进行了定制化设计,开发出更加高效和可控的多孔聚合物材料。

总结多孔聚合物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是当今材料科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pdms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pdms微球的制备及应用

pdms微球的制备及应用PDMS微球的制备及应用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是一种常见的有机硅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低表面能、低渗透性和良好的柔软性。

PDMS微球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能源储存、催化剂和传感器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一步一步介绍PDMS微球的制备方法,并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一、PDMS微球的制备方法制备PDMS微球的常用方法有溶液聚合法、微流控纳米乳液法和自组装法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些方法的步骤和特点。

1. 溶液聚合法首先,将PDMS单体与交联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并加入溶剂(如正己烷)。

然后,在搅拌下,将聚合剂加入到混合溶液中。

随着聚合过程的进行,溶液逐渐变成凝胶状态。

最后,用适当的方法将凝胶分离,洗涤并干燥即可得到PDMS微球。

溶液聚合法的优点在于制备过程简单,成本较低。

然而,由于溶液聚合法在溶胀过程中可能引起PDMS微球的胶聚,需要通过改变反应条件和添加剂来调控微球的直径和形态。

2. 微流控纳米乳液法微流控纳米乳液法是一种高效精确的制备PDMS微球的方法。

首先,在微流控芯片中混合PDMS单体和交联剂,通过调控流动速度和混合程度来控制PDMS微球的大小和形态。

然后,通过光交联或热交联等方式进行固化。

最后,用适当的方法将微球分离并干燥即可得到PDMS微球。

微流控纳米乳液法的优点在于制备过程中可精确控制微球的大小和形状,还可以制备具有复杂结构的微球。

然而,该方法需要复杂的设备和技术,并且成本较高。

3. 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一种通过表面活性剂自组装形成PDMS微球的方法。

首先,将PDMS单体和表面活性剂混合,使其溶液在适当的条件下形成胶体。

然后,通过调控溶液浓度和表面活性剂浓度来控制PDMS微球的大小。

最后,通过干燥和脱溶剂处理等步骤将PDMS微球分离。

自组装法的优点在于制备过程简单,成本较低。

然而,由于自组装法制备的PDMS微球存在较大的形状和大小分布,因此在应用中需要对微球进行筛选和分类。

多维结构纳米孔

多维结构纳米孔

多维结构纳米孔多维结构纳米孔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具有多个维度的孔隙结构。

它们的发现和研究为纳米科技和材料科学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多维结构纳米孔的尺寸通常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具有极高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活性位点。

这使得它们在吸附、催化、分离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例如,在催化反应中,多维结构纳米孔可以提供更多的反应位点,增加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在吸附和分离过程中,多维结构纳米孔的尺寸和形状可以被调控,以实现对不同分子的选择性吸附和分离。

多维结构纳米孔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包括模板法、自组装法、溶胶-凝胶法等。

其中,模板法是最常用的制备方法之一。

通过选择不同的模板,可以得到不同形状和尺寸的多维结构纳米孔。

此外,表面修饰和功能化也是制备多维结构纳米孔的重要手段,可以进一步改善其性能和应用。

在吸附和催化领域,多维结构纳米孔已经展现出了巨大的应用潜力。

例如,一些多维结构纳米孔材料在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方面表现出了优异的性能。

另外,一些具有多孔结构的催化剂也在催化反应中展现出了良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除了吸附和催化应用外,多维结构纳米孔还可以在能源存储和转换、生物医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在能源存储领域,多维结构纳米孔材料可以作为高性能的电极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和锂离子电池。

在生物医学领域,多维结构纳米孔可以用于药物输送和基因治疗。

在环境保护领域,多维结构纳米孔可以用于水处理和大气污染物的捕集。

多维结构纳米孔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

通过对其制备、性能和应用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进一步发展出更加高效和可持续的纳米技术,为解决能源、环境和生物医学等重大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

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多孔材料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它具有优异的特性,如高比表面积、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可调控的孔径和孔结构等。

因此,多孔材料在能源存储、环境污染治理、医学和化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一、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多孔材料可以分为有机和无机两类。

有机多孔材料一般由高分子单体或聚合物通过溶剂挥发、热处理、自组装等方法制备而成。

其中常见的有孔材料有纳米孔材料、介孔材料和大孔材料。

无机多孔材料则由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等无机化合物制备而成。

其中,MOF材料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控的孔径和结构等优异特性,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吸附材料和气体分离等领域。

二、多孔材料的应用前景1. 能源存储多孔材料在能源存储领域有着很大的应用前景。

例如,介孔碳材料可以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导电性好等优异特性。

而气凝胶则可以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其高比表面积和孔径大小可以增强锂离子的扩散效率,提高电池的性能。

此外,金属有机框架(MOF)还可以作为氢气和甲烷的存储材料,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和可调控的孔径,能够提高气体的存储量。

2. 环境污染治理多孔材料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纳米孔材料可以作为吸附剂对废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吸附,去除水中的有害物质。

而金属有机框架可以作为催化剂,对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进行转化降解,净化空气。

此外,大孔材料可以作为人工湿地的填料,对废水进行处理,实现水质净化。

3. 医学应用多孔材料在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例如,介孔材料和纳米孔材料可以作为药物的载体,将药物包裹在材料内部,保护药物不被分解和降解,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疗效。

而金属有机框架可以作为分子筛进行分子识别和分离,实现药物的精准输送和靶向治疗。

4. 化学领域多孔材料在化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氧化硅多孔材料可以作为催化剂,参与有机合成反应,促进反应的进行。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

介孔碳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比表面积、大孔径和有序介孔结构的新型碳材料,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下面是介孔碳材料的合成及应用的一些方面:
合成方法:
1.软模板法:利用表面活性剂分子自组装形成的胶束作为模板,通
过前驱体在模板周围的聚合和碳化,形成介孔碳材料。

2.硬模板法:使用具有有序介孔结构的物质(如二氧化硅、氧化铝
等)作为模板,通过前驱体在模板中的填充和碳化,得到介孔碳材料。

3.直接碳化法:将有机物前驱体直接碳化,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催
化剂的选择,可以得到具有介孔结构的碳材料。

应用领域:
1.催化剂载体:介孔碳材料具有高比表面积和有序的介孔结构,可
以作为催化剂载体,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2.吸附分离:介孔碳材料的大孔径和高比表面积使其在吸附分离方
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如气体吸附、液体吸附和膜分离等。

3.电极材料:介孔碳材料可以作为电极材料用于超级电容器、锂离
子电池等储能设备,提高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4.药物传递:介孔碳材料的有序介孔结构可以作为药物载体,实现
药物的可控释放和靶向输送。

5.环保领域:介孔碳材料可以用于水处理、空气净化和土壤修复等
环保领域,吸附有害物质。

多孔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多孔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多孔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孔材料在生产和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孔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材料,其内部具有许多小孔和空隙,具有高度的通透性和表面积。

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多孔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吸附剂、分离膜和电池材料等领域。

本文将探讨多孔材料的制备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制备多孔材料的常用方法包括模板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氧化还原法等。

其中,模板法是一种常用而简便的方法,利用一些特殊的模板,如自组装的单分子层和胶体微球等,在表面或内部形成孔洞,从而制备出具有高度孔隙度和保持较高结晶度等优越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多孔材料。

另外,溶胶-凝胶法也是常见的一种方法,可以通过控制凝胶的交联方式,使得凝胶内部形成孔洞,制备出具有高度孔隙度和特定形状的多孔材料。

多孔材料在催化剂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催化剂是一种能够促进化学反应且在反应结束后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多孔催化剂因其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能力等特性,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化学工业、汽车尾气处理等领域。

例如,一些可降低空气污染的催化剂,如铂、钯、铑等贵金属催化剂和铁、钴等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都是多孔催化剂。

除了催化剂领域,多孔材料在吸附剂和分离膜领域中也得到广泛应用。

吸附剂是用来从气体或液体中分离特定化合物的物质,例如从水中分离出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等。

分离膜则是根据分子大小和电荷等特性,将一种或多种成分从混合物中分离出来的膜。

多孔材料因其较大的孔径和表面积,使得其能够与各种化学物质相互作用,从而实现吸附和分离等性质。

例如,一些炭质多孔吸附剂能够吸附氧化物和有机物质,具有较好的去除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和改善饮用水质量的效果;一些多孔膜材料则能够在电化学和过滤等领域中实现高效分离和纯化。

多孔材料的应用还涉及电池材料领域。

随着电动汽车、智能手机等产品的普及,电池存储能量的能力和充电速度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多孔材料因其高度的孔隙度和较大的表面积等特性,可以通过增加电极表面积、改善电极反应速率等方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等性能。

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

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多孔材料是一类具有高度孔隙结构的材料,其具备许多优良性质,例如较大的比表面积、高度可调控的孔径大小和孔隙结构等,因此在催化剂、吸附材料、分离膜、储能材料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多孔材料的设计与合成方法,以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

一、多孔材料的设计方法多孔材料的设计是合成高效功能材料的关键步骤。

目前常用的设计方法有模板法、自组装法和溶剂挥发法等。

1. 模板法模板法是一种通过模板的存在来形成多孔结构的方法。

常用的模板包括硬模板和软模板。

硬模板通常是具有特定形状的颗粒或空心球体,软模板则是具有表面活性剂性质的有机分子。

通过将模板与所需材料进行混合、沉积和后续处理步骤,最终得到具有相应孔隙结构的多孔材料。

2. 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一种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有序结构的方法。

常用的自组装法包括溶剂挥发法、溶剂结晶法和界面自组装法等。

这些方法不需要额外的模板,而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和氢键等,使材料形成有序堆积结构,从而形成多孔材料。

3. 溶剂挥发法溶剂挥发法是一种通过溶剂的挥发使材料形成多孔结构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通过在溶液中加入可挥发溶剂,并在适当条件下控制挥发速率和温度,使溶液中溶质形成具有特定孔隙结构的固体。

二、多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多孔材料的合成是实现设计理念的重要环节。

基于设计方法的选择,常用的多孔材料合成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烧结法和水热合成法等。

1. 溶胶-凝胶法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溶胶中的多聚体生成凝胶结构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通过将前驱体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胶,然后通过调节条件(如温度和pH等)促使溶胶成胶,最后通过干燥和热处理等步骤制备出具有多孔结构的材料。

2. 烧结法烧结法是一种通过高温烧结使颗粒形成多孔结构的方法。

在该方法中,将颗粒进行烧结,通过颗粒之间的熔融和再结晶过程生成孔隙结构。

烧结方法常用于合成陶瓷和金属多孔材料。

3. 水热合成法水热合成法是一种在高温高压水环境中合成多孔材料的方法。

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

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微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微米和纳米级别之间的材料。

由于其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能源储存和转换、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

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和性能研究一直是材料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下面将就此进行探讨。

一、微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一般来说,微纳米材料的制备可以分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方法。

自下而上的制备方法是通过控制分子和离子的自集聚来生成微纳米结构。

其中,自组装是利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形成特定的结构,包括表面活性剂、溶剂挥发、胶体和生物合成等方法。

自催化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原子或分子间脱去其离子气包,形成自组装的晶态结构。

而自模板方法则是将某些有机物或无机物作为模板,在模板的带领下,通过某种适当的方法,可在其内部或表面合成出微纳米结构。

自上而下的制备方法则是通过控制宏观体系的物理途径来制备微纳米材料,包括扫描探针显微镜、激光绘制、电脑辅助设计和深刻尖晶石等方法。

这些方法大多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且生产成本高,受到一定制约。

二、微纳米材料的性能研究微纳米材料的性能研究主要是对其物理、化学性质的探究。

其中,物理性质包括磁、光、电性等;化学性质可以分为催化和反应活性两类。

1. 磁性微纳米材料由于磁性微纳米材料具有高度的比表面积和其特殊的磁性性质,因此可以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

研究表明,磁性微粒子的尺寸、形状和结构等对其磁性能有明显影响,如球形铁磁性粒子比棒状粒子具有更好的弛豫性能。

2. 光学微纳米材料光学微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质,如量子点、金纳米颗粒和单层二维材料等微纳米材料,在光电子学、光应用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例如,银纳米颗粒可以用于制备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材料,实现高灵敏度的分子检测。

3. 催化性能研究微纳米材料在催化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金属纳米颗粒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可用于电催化剂、高活性催化剂和生物催化剂等。

此外,磁性微粒子的超顺磁性也可用于分离催化后产物。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多孔碳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多孔碳材料是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型材料,在能源储存和转换、环境污染治理、催化剂载体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重点介绍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和性能研究进展。

一、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模板法、自组装法、碳化法和化学气相沉积法等。

在模板法中,通过在模板表面上沉积碳源,再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处理去除模板,最终得到多孔碳材料。

这种方法可以制备具有高度有序和连续孔道结构的材料,但模板的制备和去模板过程的控制较为复杂。

自组装法通过控制分子或物质的相互作用,在溶液中形成具有特定结构的分子自组装结构,然后通过热处理将其转化为多孔碳材料。

这种方法简单、灵活,并且能够制备出具有调控孔径和孔隙结构的材料。

碳化法利用碳化前体经高温热处理,使其发生碳化反应生成多孔碳材料。

常用的碳化前体包括聚合物、天然有机物和金属有机框架等。

碳化法可以得到高孔隙度、孔径可调的多孔碳材料,但材料的孔径分布范围较窄。

化学气相沉积法通过在气相反应条件下,使气体中的碳源经热解生成碳沉积在基底上,形成多孔碳材料。

这种方法制备的多孔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结晶性和孔结构可调性。

二、多孔碳材料的性能研究多孔碳材料的性能研究主要包括孔结构特征、表面性质以及应用性能等方面。

多孔碳材料的孔结构特征包括孔径、孔隙度和孔道连通性等。

孔径大小直接影响材料的吸附和传质性能,较大孔径的材料适用于吸附较大分子物质,而较小孔径的材料则适用于吸附小分子。

孔隙度是指孔隙体积与总样品体积的比值,决定着材料的储存和传输性能。

孔道连通性是指多孔材料内孔道的连通情况,好的连通性能能够提高材料的气体分离性能。

表面性质是多孔碳材料的另一个重要性能指标,包括比表面积、气体分子在表面的吸附行为和表面化学性质等。

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吸附性能和催化活性。

气体分子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行为与材料的孔径和孔隙度有关,可以通过吸附实验进行表征。

生物仿生材料的新研究进展

生物仿生材料的新研究进展

生物仿生材料的新研究进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学、机械学、化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已经成为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生物仿生材料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生物仿生材料是通过运用生物界的材料和结构,模拟出创新的材料和结构来完成特定功能的材料。

近年来,国内外的生物仿生材料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本文将从材料种类、制备方法、应用领域三个方面来探讨生物仿生材料的新研究进展。

一、材料种类1.银鱼鳞片银鱼鳞片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名为“银鱼鳞液”的分泌物,这种分泌物对水的滑动性很强,具有超级润滑的效果。

近年来,在仿生工程中开发出使用银鱼鳞液制成的超级润滑材料,并成功模拟出了银鱼鳞片的润滑机制。

这种材料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摩擦副、生物医学和工业设备等领域。

2.蛋白质纤维蛋白质纤维具有高强度、组织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等特点,是生物仿生材料研究中的重要材料。

其中,蜘蛛丝作为蛋白质纤维的代表,具有轻、坚韧和柔韧等优异的力学性能,适用于仿生材料的制备。

同时,还可以结合人工合成材料制备出具有特定性能的复合材料。

3.海绵复合材料近年来,海绵材料在仿生材料领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海绵复合材料的研究受到广泛的关注。

它由两种不同尺寸的孔隙结构组成,一种为毛细孔,另一种为宏观孔隙。

毛细孔的存在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吸水性和灵活性,而宏观孔隙的存在则有助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隔音性能。

这种材料广泛应用于净水、储能和温室等领域。

二、制备方法1.电化学沉积电化学沉积是以电化学方法控制反应,利用电极在不同电位下沉积出一定组成的纳米或微米材料。

这种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制备精度高、成本低等优点,在材料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比如,使用电化学沉积法可以制备出仿生润滑材料。

2.自组装技术自组装技术是在表面张力等外界驱动下,将分子或纳米粒子组装成所需结构的技术。

在生物仿生材料研究中,自组装技术被用于制备仿生润滑材料、仿生光叶片材料等。

自组装技术的优点是成本低廉、无污染、可控制等。

层层自组装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

层层自组装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情况

二、层层自组装技术
层层自组装技术是一种制备智能表面材料的有效方法。该技术利用分子间的非 共价键相互作用,如静电引力、氢键等,将具有特定功能的单层材料层层组装 到基底表面。通过精细调控组装层的厚度和功能,可以实现材料性质的逐层优 化和定制。
三、层层自组装技术在智能表面 材料中的应用
1、传感器:利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可以将敏感材料和导电材料逐层组装到基 底表面,形成高灵敏度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检测到生物分子、化学物质 等微小变化,为医疗、环境等领域提供重要信息。
二、研究进展
1、材料种类的扩展:最初,层层自组装技术主要应用于聚电解质和蛋白质等 生物分子的组装。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该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至金 属、无机非金属、高分子及复合材料等领域。这为制备具有优异性能的多层结 构材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组装过程的优化:为了实现更精确、更快速地层层自组装,研究者们在组 装过程的优化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例如,通过改变溶液的pH值、离子强度 或温度等参数,可以实现对多层结构中各层厚度的精确控制。此外,一些新型 的组装技术如电场辅助层层自组装、光控层层自组装等也被开发出来,进一步 提高了组装效率和可控性。
参考内容二
引言
多全氟烷基化功能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广泛应用于 电子、医药、化工等领域。由于其高度的化学稳定性和热稳定性,以及优异的 电绝缘性能,多全氟烷基化功能材料在许多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 演示将探讨多全氟烷基化功能材料的制备及结构性能研究。
材料制备
多全氟烷基化功能材料的制备主要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3、电绝缘性:由于全氟烷基的绝缘性质,多全氟烷基化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 电绝缘性能。
4、机械性能:多全氟烷基化功能材料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包括耐磨性、耐 刮擦性等。

功能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功能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功能材料制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和工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对功能材料的需求越来越大。

功能材料具有特殊的物理、化学和电学性质,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电子、能源、生态环保等。

例如,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催化剂等都需要材料科学家研究和制备出高质量的材料。

功能材料制备技术是将设计好的材料配方转化为实际的材料质量的过程。

这需要很多不同的技术来提高材料的特性,比如适当的热处理、物理压缩、化学合成等。

下面我们将会讲解几种常用的功能材料制备技术以及应用案例。

1. 催化剂的制备催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起着促进反应速率,提高反应选择性和产率的物质。

制备高效的催化剂需要精确的设计和多种制备方法。

例如,一种常见的制备方法是溶胶凝胶法。

原材料在溶剂中形成胶状物,然后通过煅烧的方式形成颗粒状催化剂。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控制催化剂的尺寸和形状,从而提高其反应活性、稳定性和选择性。

催化剂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汽车尾气净化、化学合成、石油加工等。

例如,对于石油加工中的脱硫反应,铜基催化剂是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

精细的制备和设计催化剂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反应速率和选择性,同时可以降低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的用量。

2. 纳米材料的制备纳米材料是指尺寸在1-100纳米之间的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包括高比表面积、尺寸量子效应、量子限制效应等。

纳米材料可以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来制备。

例如,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在高温、高压下制备出具有纳米尺寸的二氧化硅粉末。

还可以通过电化学沉积法、热解法等方法来制备纳米导体材料,如银纳米线、碳纳米管等。

纳米材料的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如电子、生物传感器、催化剂、太阳能电池等。

碳纳米管作为一种典型的纳米材料,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

它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催化剂、生物传感器等领域。

例如,在生物传感器中,碳纳米管可以用作电极材料,能够检测出各种生物分子的电信号。

3. 超分子材料的制备超分子材料是一种由分子组成的材料,具有多种晶体结构,可以自组装成不同形态的材料。

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

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及应用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新材料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材料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多孔有机聚合物作为新型材料,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而备受关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以及其在电化学、催化、吸附等领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制备方法1、模板法模板法是多孔有机聚合物制备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在模板的辅助下,在聚合物中形成孔道,从而实现孔道的控制和调节。

其中,模板可以是无机物、有机物、生物分子等物质。

常见的无机硅胶、陶瓷等,也有使用多孔金属作为模板的报告。

模板法制备多孔有机聚合物核心思想是:利用在特定条件下,模板将有机物包裹在模板孔隙中,形成了模板孔道的特殊构型,然后引发有机物的自聚合,从而在模板(模板外表构型)空隙中形成多孔有机聚合物的核心结构。

2、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一种简单的制备方法。

该方法是在水和有机物 phases-的交互界面上自然形成了微小聚集胶束,然后通过调控实现聚集态的变化(如控制水有机质量比例、加热等)从而获得多孔结构的方法。

这种方法不通过任何模板,能够制备出具有复杂形貌的多孔有机聚合物。

3、溶胀法溶胀法通过将有机物置于水中膨胀,处理后快速干燥得到多孔材料,其应用广泛。

这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并可以非常灵活地控制孔道大小。

二、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应用研究1、电极材料多孔有机聚合物具有纳米级的孔道结构,能够提高电极的表面积和活性位点的密度。

过去 10 年多孔有机聚合物及多孔高分子的结构设计和应用已经成为了电化学能源转化和储存研究的焦点。

通过合理的设计制备多孔有机聚合物,能够提高电极阳极的电容器化学性能。

目前,多种多孔有机聚合物已经被制备出来,并被广泛应用于电化学能源转化,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等。

2、催化作用多孔有机聚合物可以作为复合催化剂用于催化反应。

由于多孔有机聚合物的特殊结构,其催化活性较高。

例如在金属/多孔有机聚合物的复合催化体系中,金属可作为活性位点,多孔有机聚合物则可以为金属染料提供空间,改善金属的催化性能。

软硬双模板法制备双介孔炭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软硬双模板法制备双介孔炭及其储锂性能研究

软硬双模板法制备双介孔炭及其储锂性能研究孙兵;唐文;丛野;袁观明;李轩科【摘要】以中间相沥青为前驱体,三嵌段共聚物 F127 和纳米 CaCO3分别为软硬模板剂,采用有机-无机自组装方式制备双介孔炭(BMCs)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借助 XRD、Roman、SEM、TEM、氮气吸脱附及恒电流充放电测试对所制双介孔炭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软硬模板剂比例与热处理温度对其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中间相沥青、三嵌段共聚物F127、纳米 CaCO3质量比为2∶1∶7时,所制备的双介孔炭材料电化学性能最佳,在 100 mA/g 的电流密度下,该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可达 563.2 mAh/g,100 次循环容量保持率为 81.25%,在 2000 mA/g 的电流密度下,其放电比容量为 206.3 mAh/g;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双介孔炭孔道结构逐渐坍塌,其可逆储锂容量不断降低,在热处理温度为1800 ℃时降到最低值,当热处理温度进一步升高达到2300 ℃以上时,因石墨微晶排列有序度大幅提高,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脱出,由此导致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又开始不断增加.热处理温度低于2300 ℃时,材料的储锂容量主要取决于其内部缺陷及孔隙,在2300 ℃及更高温度进行热处理时,材料的储锂容量主要为层间插锂容量.%Bimodal mesoporous carbons (BMCs)were prepared by using mesophase pitch as precursor, pluronic F127 and nanosized CaCO3as soft and hard templates through organic/inorganic self-assem-bly method and used as anode materials.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the samp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Raman,SEM,TEM and N2adsorption-desorption isotherms.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of the samples were analyzed by cyclic voltammetry (CV)and galvanostatic charge-dis-charge (GCD).The effects of the ratio of templates and heat treatmenttemperatures on the porous structure and crystal structure of bimodal mesoporous carbons were investigated.The results show that ratio of templates and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porous structure and crystal structure.BMCs prepared with the template ratio of 2∶1∶7 at a low temperature manifest good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As anode materials for lithium-ion batteries,BMCs exhibit a re-versible capacity of 563.2 mAh/g at a current density of 100 mA/g during 100 cycles.Meanwhile, BMCs deliver high-rate capability with 206.3 mAh/g at 2000 mA/g and long-term cyclability with a capacity retention of 81.25% after 100 cycles.In the subsequent heat treatment process,the reversi-ble capacity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due to the collapse of porous structure and growth of crystallite.At 1800 ℃,it decreases to the lowest.In addition,the reversible ca pacity of BMCs treated below 2300 ℃ is mainly contributed by the defects and pores,and when the heat treatment temperature exceeds 2300 ℃,the reversible capacity begins to increase which is because of electrochemical insertion of Li+ions into graphene layers.【期刊名称】《武汉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8(041)004【总页数】9页(P276-284)【关键词】中间相沥青;介孔炭;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双模板法;储锂性能;电化学性能【作者】孙兵;唐文;丛野;袁观明;李轩科【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省部共建耐火材料与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81;武汉科技大学煤转化与新型炭材料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3.71随着雾霾频频袭扰,环境污染问题已成国人心头之患,因此零排放、零污染的纯电动汽车备受消费者青睐。

mofs锂硫电池固态电解质

mofs锂硫电池固态电解质

MOFs(Metal-Organic Frameworks)是一种由金属离子或团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的晶态多孔材料。

由于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径和功能性,MOFs在气体储存、催化、传感器和电池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锂硫电池中,固体电解质是关键的组成部分之一。

传统的锂硫电池通常使用液体电解质,但由于多硫化物的穿梭效应,会导致硫正极的利用率低下。

而固体电解质可以抑制多硫化物的穿梭,提高硫正极的利用率。

但是,现有的固体电解质往往存在电子和离子电导率差的问题,导致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不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科研人员提出了混合电解质锂硫电池,结合固体电解质和多硫化物正极电解质的优点。

其中,MOFs作为固体电解质在锂硫电池中得到了广泛的研究。

MOFs具有有序的3D结构,可以促进Li*的运输,增强电化学和机械性能,改善电解质的稳定性。

此外,一些研究还将PEO/LiTFSI/HNT薄膜聚合物电解质应用于锂硫电池中。

这种电解质在25℃下离子电导率可以达到$1.11 \times 10^{-4} S cm^{-1}$,锂离子迁移数达到0.40。

在25℃至0.1C放电条件下,电池具备平稳的放电容量。

经过100次充放电循环后,锂硫电池的平均容量可达$745 mAh g^{-1}$,充放电效率接近100%。

总的来说,MOFs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电解质材料,在锂硫电池中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然而,目前MOFs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提高电导率、稳定性和循环寿命等问题。

未来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以实现MOFs在锂硫电池中的广泛应用。

功能化多级孔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功能化多级孔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

功能化多级孔材料的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摘要:多级孔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孔结构和大比表面积,被广泛应用于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

然而,传统的合成方法限制了多级孔材料的孔结构调控和功能扩展。

本文综述了功能化多级孔材料的合成方法,并重点讨论了其在催化领域的应用和性能。

关键词:多级孔材料;合成方法;催化性能1.引言多级孔材料具有多层次的孔洞结构,包括宏孔、介孔和微孔。

它们具有大比表面积、孔道通畅以及较好的稳定性等优点,因此在吸附、分离和催化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传统的合成方法包括硬模板法、软模板法和自组装法等,限制了多级孔材料的合理设计和性能改进。

2.功能化多级孔材料的合成方法2.1硬模板法硬模板法是利用介孔或者宏孔材料作为模板,通过沉淀或浸渍等方法,在模板孔道中沉积活性组分,然后经过高温煅烧或者酸洗等处理得到多级孔材料。

这种方法合成的多级孔材料具有较好的孔结构可调性,但在大规模生产和模板回收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2.2软模板法软模板法是利用分子自组装或者表面改性等方法,在溶液中形成胶体粒子,然后通过热处理或化学反应使其形成多级孔材料。

这种方法具有合成灵活性和模板易回收等优点,但在孔结构调控和尺寸控制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3自组装法自组装法是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实现多级孔材料的组装。

常见的自组装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溶剂挥发法等。

这些方法具有简单、高效和可控性等优点,但在孔结构调控和功能扩展方面还有待提高。

功能化多级孔材料在催化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调控孔结构和功能组分,可以改善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例如,将金属纳米颗粒负载到多级孔材料中,可以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选择性。

此外,通过孔结构的设计和调控,可以提高催化剂的质量传递和反应效率。

4.结论。

软物质自组装的研究及应用

软物质自组装的研究及应用

软物质自组装的研究及应用自组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化学反应,它包括两个或多个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产生新的化合物的过程。

软物质自组装是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各种材料,包括高分子、蛋白质、表面活性剂等。

它在纳米技术、生物医学、能源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1. 软物质自组装的基础原理软物质是一种大分子材料,它具有高度的可变性和可调控性。

与硬物质不同,软物质在分子水平上呈现出液晶态、胶态、凝胶态等复杂的结构,使其在自组装方面表现出与硬物质不同的性质。

在软物质自组装过程中,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其稳定性和结构形态的关键因素。

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范德华力、离子相互作用、氢键相互作用、疏水作用等。

通过这些相互作用,软物质可以自发形成各种复杂的结构,包括聚集体、凝胶、微胶束等。

2. 软物质自组装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自组装的特殊性质使其在生物医学方面应用极为广泛。

例如,脂质体是一种自组装的体系,与封装DNA、RNA、蛋白质等分子有关。

通过改变脂质体的组成和大小,可以控制其释放药物的速率和方向,实现药物的定向输送。

此外,一些蛋白质和多肽也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纳米级别的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并在生物医学方面应用。

例如,利用自组装技术,可以将荧光蛋白质组装成超分子结构,用于生物成像。

3. 软物质自组装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软物质自组装还在催化方面广泛应用。

例如,通过控制软物质的吸附性能和态形,可以优化其催化性能。

此外,软物质自组装还可以通过形成空心结构,增加催化剂的有效表面积,提高其催化效率。

4. 软物质自组装在能源方面的应用在能源领域,软物质自组装也具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例如,透明太阳能电池就是利用自组装技术来制造的。

其光伏材料是以“染料”的形式分散在分子筛里的,利用光电化学反应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此外,软物质自组装还可用于制备材料,例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柔性传感器等,这些材料可以应用于电子设备、航空航天、无人机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组装中孔材料合成及其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电极性能研究杜现礼,吕树申*(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摘要获得高功率和高能量密度的电池装置是解决电子装置尤其是电子交通工具和一些便携式电子装置的能源问题的重要方法。

锂离子电池是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型二次电池。

将具有规整纳米中孔孔道的新型材料应用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由于其特殊的结构特性,可以获得高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充放电性能。

本文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方法合成了二氧化钛中孔材料。

XRD测试表明材料具有明显的锐钛矿晶型结构。

微孔分析表明材料中的孔径高度集中在52.3A左右。

但是从TEM图看不到规整的孔道排布。

通过实验,本文探讨了合成过程中对中孔材料结构影响的各种因素。

在理论上,本文对规整的中孔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的作用原理作了机理分析。

关键词:自组装;中孔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1、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由于能源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有关能源的研究一直是众多学者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也是国家乃至世界科研经费重点投入的方向。

电池作为生活中最为常用的能源,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在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电动交通工具的应用,这样对电池的功率以及电流密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电池,因为其洁净无污染,循环充放电性能高,具有很高的电流密度和功率。

对于锂离子电池的改性研究很多,包括电极材料的改性,电解质溶液的研究,以及隔膜的改进等。

目前主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包括氧化钴锂、氧化镍锂、氧化锰锂以及一些铁或钒的氧化物。

这些金属氧化物都有其不同的优缺点[1],对他们的改进也有很多的学者在研究。

后来人们便发现不同金属氧化物搀杂后,对性能带来一些改进,如分别在LiCoO2和LiNiO2中掺杂适量的镍和钴合成固溶体材料LiNi x Co1-x O2[2]。

其中x为取值范围在0~1。

在搀杂改性上的研究很多,基本是在金属比例上的变化[3]-[5]。

通过在这种比例上的不同,获得不同结构性能的一些改进。

分子自组装是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如范德华力、氢键、离子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自发组合形成的一类结构明确、稳定且具有某种特定功能或性能的分子聚集体或超分子结构。

按照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协会(IUPAC)的定义:中孔材料(mesoporous materials)通常是指孔径为2-50nm介于微孔、大孔之间的材料。

由于二氧化钛在催化,光催化,电池,传感器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所以在MCM-41出现后,很多的研究者希望能够研制出孔壁为二氧化钛的中孔材料。

04年日本有一研究组在过渡金属钛、锆、铜、锰、锡钨等前驱体中,掺杂三乙基氧磷,制出孔壁主要为过渡金属氧化物晶体,玻璃态的五氧化二磷掺杂其中,中孔排列高度有序的材料[6]。

方法可以广泛应用制成孔壁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金项目: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第六届创新化学实验与研究基金项目(批准号:200620)第一作者:杜现礼(1984年出生),男,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2级晶体状态的各类不同元素过渡金属氧化物。

其中少量掺杂(摩尔量约为5%)的玻璃态的五氧化二磷有胶连、防止孔壁塌陷的作用。

材料结构如下图Ⅰ所示[6]:图ⅠCGMN结构示意图FigureⅠThe skech map of the CGMN由于这种特殊的结构,将它应用在锂离子电池电极上,有利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电池的比电流密度,有着很好的应用前景[7]。

因此,本实验将探索利用蒸发诱导自组装方法来合成具有规整中孔结构的新型材料,目的在于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循环充放电性能以及功率和能量密度。

并对这个过程的原理作初步探讨。

由此可见,纳米中孔材料在电极上的应用研究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a、制备性能优异的中孔材料。

在实验过程中,对影响实验的各个因素进行探索。

b、理论分析纳米中孔锂离子正极材料的作用机理。

2、实验2.1实验试剂表Ⅰ实验试剂表样品名称生产厂家规格钛酸四异丙酯江苏省仪征市天扬化工厂化学纯无水乙醇广州化学试剂厂化学纯盐酸广州东红化工厂分析纯去离子水中大化学实验室电导率<0.5μS·cm-1氯化铜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分析纯三乙基氧磷Aldrich 97%P123 Aldrich 试剂型2.2实验过程0.50gP123(MW≈5820)溶于5.00g无水乙醇中,用玻璃棒搅拌得到无色透明溶液。

转移到250ml圆底烧瓶中。

搅拌5分钟后,向溶液中加入1.25g钛酸四异丙酯(TTIP,MW=284)。

P123:TTIP=0.02:1。

0.5mol/L的盐酸逐滴滴加,溶液有逐渐变粘稠的迹象,体系的pH=4~5时停止滴加盐酸。

引入磷元素:搅拌20分钟后,加入0.25g PO(C2H5)3(MW=134)后,体系粘度变小。

TTIP:PO(C2H5)3≈1:0.85。

PO(C2H5)3为透明白色晶体颗粒,在空气中易水解,与空气接触很短的时间就会变成透明液体。

引入铜元素:加入0.9×10-3molCuCl2.2H2O或者是去除了结晶水的CuCl2。

TTIP:Cu2+=1:0.2。

体系变成翠绿色溶液。

密闭搅拌24小时。

从烧瓶中取出已为透明粘胶状液体放置在玻璃表面皿中,与空气接触的表面积尽量大、厚度保持一致。

空气中放置5天转移到80℃鼓风干燥箱中放置7天。

样品1为引入P、Cu元素的样品:TiO2-P2O5-CuO样品2为只引入P元素的样品:TiO2-P2O5样品3为只引入Cu元素的样品:TiO2-CuO3、结果和讨论3.1 XRDX射线衍射分析在Rigaku D/max 2200 vpc衍射仪上进行,光源为Cu Kα1射线,波长为λ=1.5406A。

操作电压为40kv。

操作电流为200mA。

广角狭峰值DS=1,SHS=10,SS=1;扫描速度为10°/min。

三个样品前期制备过程基本一样,煅烧时升温速率也相同,为2℃/min.煅烧温度与时间略有不同,如表Ⅱ所示:表Ⅱ掺杂不同元素的TiO2中孔材料煅烧过程中相异之处TableⅡdifferent preparation of three samples样品名称一次煅烧温度持续时间1 最高煅烧温度持续时间2TiO2-P2O5-CuO 400℃6h 500℃1hTiO2-P2O5400℃6h 500℃1hTiO2-CuO无无450℃6h 图Ⅱ是三个样品的XRD广角谱图:图Ⅱ掺杂不同元素的TiO2中孔材料的XRD广角谱图FigureⅡwide-angle XRD patterns of TiO2-P2O5-CuO,TiO2-P2O5,TiO2-CuO 从图Ⅱ可以看出三个样品XRD广角谱图都出现了锐钛矿的特征峰值,并且没有其他杂峰。

但是TiO2-CuO的相对强度要略高于TiO2-P2O5-CuO,而后者的相对强度要高于TiO2-P2O5。

这意味着锐钛矿晶形随着TiO2-CuO,TiO2-P2O5-CuO,TiO2-P2O5依次减弱。

由于均匀掺杂在二氧化钛中磷的氧化物为无定形态,在高温煅烧的过程中在空间上阻碍了二氧化钛晶粒粗化的过程从而抑制了二氧化钛从无定性向晶体化转化的趋势[8]。

所以磷的氧化物的添加不利于锐钛矿的形成。

而氧化铜由于不易形成氢键反而有助于锐钛矿的形成[9]。

3.2吸附脱附曲线及微孔分析样品的孔道结构用氮气在77K的吸附脱附等温曲线进行分析。

BET模型和BJH模型分别用V o l u m e A d s o r b e d 图Ⅲ TiO 2-P 2O 5-CuO 吸附脱附曲线,孔径分布Figure Ⅲ N 2 sorption isotherm and pore size analysis of TiO 2-P 2O 5-CuO从图Ⅲ可以看出TiO 2-P 2O 5-CuO 仍为Ⅳ型吸附曲线,但从吸附曲线与脱附曲线近乎平行,走向陡峭可以判定为H1迟滞曲线,这也是本文众多样品中唯一的一个H1迟滞曲线。

它多由均匀大小且形状规则的孔造成,常见的此类孔结构有:独立的圆筒形孔道细长且孔径大小均一分布较窄;大小均一的球形粒子堆积而成的孔穴。

BET 比表面积为110.2325 m 2/g 。

含少量微孔5.5443 m 2/g 。

从图Ⅲ可以观察出TiO 2-P 2O 5-CuO 高度集中在52.3A ,要大于TiO 2-P 2O 5与TiO 2-P 2O 5孔径。

3.3 TEM将样品研细超声分散在无水乙醇中,然后滴到铜网格上,室温干燥,测试电压为200kv ,用投射电镜(TEM )观察形貌。

图Ⅳ TiO 2-P 2O 5-CuOTEM 图Figure Ⅳ TiO 2-P 2O 5-CuOTEM image从TEM 图上可以看出,在材料的中间存在一些孔径在5nm 左右的孔道,但是由于材料堆积比较严重,拍摄角度等原因,孔道缺乏长程有序性,无法看到规整的孔道排布。

3.4材料应用到锂离子电池电极的实用性分析锂离子电池的根本在于锂离子的嵌入和脱出。

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有很多[7],锂离子的扩散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它受到电极材料形态、固液分界面以及材料的离子大小的影响。

在此,作为理论分析,我们将扩散系数考虑为独立的参数,不受分界面等因素的影响,因此,扩散距离L 可以用公式表达为:L=(Dτ)1/2其中,D为扩散系数,τ为扩散时间。

扩散时间τ会在高的充放电电流情况下迅速下降,所以比电流强度取决于[7] [r3-(r-L)3]/r3其中r为材料的颗粒半径。

假设充放电过程持续1min,扩散系数采用固体中的值10-16cm2s-1,可以得出材料的理论需求半径为1.0nm左右。

假设材料是由具有2nm直径的颗粒紧密排列而成,那么材料中的孔道最大是0.5nm-1nm的微孔,很难与含有大的有机溶剂分子的电解液紧密接触。

这就是解决锂离子电池比电流密度问题的关键。

针对合成的材料特点,阐述其电化学优越性:a、统一的纳米通道,直径在5nm左右。

材料形成的5nm孔径的通道,可以很容易的让电解液及其中的有机分子通过,这样可以方便的进行Li+对活性材料的传输和作用。

b、围绕孔道的活性材料,厚度在3-5nm左右。

在这样的状况下,孔道中可以充满电解液,中间间隔均匀厚度的活性材料,这样Li+的扩散长度即为厚度的一半,即2nm左右,这样一来,整个充放电过程就可以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从而获得高的比电容。

c、高的比表面积。

通常而言,比电容为电流密度和面积的比值。

因此一般的材料在充放电电流增大时,比电容会急剧的减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