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最新教案-第01章第04节摩擦力教案12 精品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通用10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通用10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 1活动目标1、在动手操作中,激发幼儿探究摩擦力的兴趣。
2、发展幼儿思维,能尝试用多种办法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引导幼儿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活动准备1、课件:图片—陀螺2、玻璃球、干枣、斜面、轮胎、麻绳、带拉链的衣服、蜡烛、饮料瓶、毛巾。
活动过程一、导入1、感知摩擦力的存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请部分幼儿演示拔河比赛2、请小朋友说一说,手抓住绳子后有什么感觉。
教师小结:会感觉到一种阻碍我们的手和绳子摩擦的力,这叫做摩擦力。
二、展开1、教师:摩擦力是一种神奇的力量,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它还有一个古怪的脾气,就是有时候大,有时候小。
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研究一下这个古怪的摩擦力呀?2、实验:摩擦力通过实验了解摩擦力,感知不同材料对摩擦力产生的影响。
知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1)让陀螺在光滑的木板和铺有绒布的木板上转动,比较那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
提问:哪个陀螺会最先停下来,为什么?小结:铺有绒布的木板上的陀螺会最先停下来,因为绒布很粗糙,摩擦力大;光滑的'木板因为表面光滑,摩擦力小,所以陀螺转动的时间长。
(2)夹玻璃球和夹枣比赛。
引导幼儿分组进行实验:将装在瓶子里的玻璃球和装在瓶子里的枣夹出放在盘子里,看看哪一组最先夹完。
提问:这次你有什么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小结:摩擦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系,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3、动脑筋想办法,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摩擦力有时大,有时小,有时候会帮助我们,有时候又会给我们制造麻烦,现在请小朋友开动脑筋,让摩擦力帮助我们做好事。
(1)衣服上的拉链拉不开怎么办?(让幼儿尝试用蜡烛减少摩擦力解决问题。
)(2)饮料瓶的瓶盖打不开真么办?(让幼儿尝试用毛巾包住瓶盖增大摩擦力解决问题。
)4、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2. 掌握计算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方法;3. 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1. 摩擦力的概念及作用;2.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1. 动摩擦力与物体质量和表面之间的关系;2. 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2. 物体和平滑斜面。
五、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 利用实例引出摩擦力的概念,如小车在光滑桌面上的运动和小车在老旧桌面上的运动的区别。
2. 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Step 2 概念讲解1. 明确摩擦力的概念:物体表面间相互接触时发生的阻碍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摩擦力。
2. 摩擦力的作用:使物体在接触表面上相对运动受到阻碍,同时也是物体相互接触时产生的力。
Step 3 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1. 静摩擦力的计算:a. 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b. 静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被施加力的大小有关;c. 静摩擦力的大小小于或等于静摩擦力极限(最大静摩擦力)。
2. 动摩擦力的计算:a. 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方向相反;b.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质量和被施加力的大小有关;c. 动摩擦力的大小小于或等于动摩擦力极限(最大动摩擦力)。
Step 4 实例演练1. 使用示波器、小车和斜面,让学生实际观察小车在不同斜度的斜面上的运动和摩擦力的变化。
2. 让学生通过实际测量和计算,掌握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六、教学延伸1. 让学生设计实验,探究静摩擦力和斜面角度的关系;2.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堂小结1. 复习总结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2. 梳理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3. 强调摩擦力的重要性和影响。
八、课后作业1. 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2. 总结摩擦力的应用领域,并列举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九、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引入新知的过程中,采用了实例引出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
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了解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②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会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
③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会判断其方向。
④能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知道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地性质有关。
2.过程与方法①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②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①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②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一、学情分析及教学思路学情分析:从学生年龄特征来看,学生处于高一年级,对本节知识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但对易混淆知识的辨别能力还欠缺。
从学生的知识基础来看,本节与初中学过的力的认识息息相关,又是后面学习受力分析的基础。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重力和弹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按照迁移规律科学地设计问题情境,促进学生自学质疑、交流探究,获得新知。
教学思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初中学过的摩擦力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正压力与上节课弹力的知识相联系,在实验中总结出摩擦力的规律。
巧用提问和评价激活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自主,讨论的学习环境下完成学习任务。
最后举出生活中一些有关摩擦力的例子,做到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
二、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一)自学质疑,交流展示1.准备知识:①什么是弹力?②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③什么是摩擦力,常见的摩擦力分为几种?2.实验一:仔细阅读课本57页图3.3-1思考下列问题:①小孩用力推箱子,推而不动的原因是什么?②这个与推力平衡的力在小孩不推箱子时存在吗?③结合实验与分析,你能否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④通过实验可知:互相接触的物体相对静止时,也能产生摩擦力,你能否概括出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3.实验二:老师完成以下两个实验,①手握杯子在空中静止,匀速上升,匀速下降。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
摩擦力教案(通用13篇)摩擦力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看,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试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试验技能和探究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学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试验态度,熬炼思维力量、抽象力量,运用物理学问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试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环节一:新课导入展现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同学思索,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状况下才会消失?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争论。
同学争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试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试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转变压力,转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
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试验:6人一组进行试验,留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老师巡察。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沟通争论:共享试验中的数据和试验细节,误差处理等;争论掌握变量法的留意事项,即掌握无关变量相同,只转变探究的'物理量等;试验平安问题、爱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试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推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争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同学争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6篇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6篇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会用公式F=FN计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静摩擦力。
能根据二力平衡条件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
学习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FN解决具体问题。
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学习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
2.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的判定。
主要内容: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滑动时,或者在另一个物体上有滑动的趋势时我们会感到它们之间有相互阻碍的作用,这就是摩擦,这种情况下产生力我们就称为摩擦力。
固体、液体、气体的接触面上都会有摩擦作用。
二、滑动摩擦力1.产生: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相对于另一个物体发生相对滑动时,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称为滑动摩擦力。
2.产生条件:相互接触、相互挤压、相对运动、表面粗糙。
①两个物体直接接触、相互挤压有弹力产生。
摩擦力与弹力一样属接触作用力,但两个物体直接接触并不挤压就不会出现摩擦力。
挤压的效果是有压力产生。
压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压力,压力属弹力,可依上一节有关弹力的知识判断有无压力产生。
②接触面粗糙。
当一个物体沿另一物体表面滑动时,接触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啮合,形成阻碍相对运动的力,即为摩擦力。
凡题中写明接触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统统不考虑摩擦力(光滑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③接触面上发生相对运动。
特别注意:相对运动与物体运动不是同一概念,相对运动是指受力物体相对于施力物体(以施力物体为参照物)的位置发生了改变;而物体的运动一般指物体相对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
3.方向:总与接触面相切,且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这里的相对是指相互接触发生摩擦的物体,而不是相对别的物体。
高一物理最新教案-摩擦力001 精品
摩擦力教学目标:1、知道静摩擦力和最大静摩擦力,能用二力平衡知识判断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
⑵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用公式计算其大小,能正确判断其方向。
重点、难点:1、重点: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2、难点:理解滑动摩擦力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方法:演示归纳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上节课我们讲了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是接触和形变。
平常所说的拉力、压力、支持力等到都是弹力,物体间相互接触才可能产生。
接触的物体间还可能产生什么力呢?二、讲授新课演示⑴:如下图,木块从斜面上滑下,在水平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静止。
1、木块受几个力?(重力、支持力、摩擦力)2、摩擦力起什么作用?(阻碍物体向右运动,从而使物体最终停下来。
)演示⑵用力推讲桌,结果没有动,为什么?以上两种摩擦有什么区别?(滑动摩擦力、静摩擦力)我们先研究滑动摩擦力。
(一)滑动摩擦力在⑴实验中,产生的摩擦力有什么特点?(相对滑动)1、滑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受到另一个物体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就叫滑动摩擦力。
2、方向: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跟接触面相切,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在前面演示中,向木块施加压力,让木块此时滑动。
比较两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压力越大,滑动的距离就越短,滑动摩擦力也就越大)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跟这两个物体间的正压力N的大小成正比,即:f=μN。
式中μ叫滑动摩擦系数。
μ值跟互相接触的两个物体的材料有关,跟接触面的粗糙成度有关,无单位。
例题:在东北的冬季伐木工人工作中,许多伐下的木料被木料装在雪橇上,用马拉着雪橇在冰道上滑行,将木料运送出去,一个有钢制滑板的雪橇,上面装着木料,总重量为4.9×104N。
在水平的冰道上,马要在水平方向用多大的力,才能够拉着雪橇匀速前进?(略)(二)静摩擦力1、静摩擦力: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摩擦力叫静摩擦力。
最新-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科学概念: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⑴、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⑴、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重点及难点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法和学法引导法、讨论法、示范讲解法。
教具或学具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
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⑴、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⑴、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⑴、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⑴、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教师板书)(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1、测量摩擦力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⑴、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⑴、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摩擦力》
高一物理优秀教案《摩擦力》教案: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能力目标:能够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应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入摩擦力的概念,例如:小明想要推动一辆停在原地的小汽车,但是发现很吃力。
这是为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2. 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黑板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
解释为什么在摩擦力的作用下,物体会受到阻碍。
3. 实验探究(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用力推动不同质量的物体,观察并记录推动的难易程度。
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物体的质量对摩擦力的大小有影响。
4. 计算方法(20分钟)讲解和演示如何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通过实例讲解,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摩擦力的方法。
5. 应用练习(2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应用练习,解决一些与摩擦力有关的问题。
例如:两个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大小如何比较?什么情况下物体受到的摩擦力最大?6. 拓展延伸(10分钟)讲解一些拓展知识,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的大小,什么情况下摩擦力会变为零等等。
7. 总结归纳(10分钟)通过小结和讨论,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和性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情景引入法:通过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
2. 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3. 讲解演示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4.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实验记录和应用练习的完成情况。
2. 学生对摩擦力概念和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应用能力。
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精选7篇
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精选7篇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精选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微观物理学的诞生,起源于宏观物理学无法很好地解释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原子光谱等新的实验现象。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物理教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参考。
高一物理教案摩擦力精选篇1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
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
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
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
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
一个人从懂事开始,通过反复不断的记忆、积累、辨别和比较,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逐步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最初的“概念”。
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一过程逐步深入。
在跨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相对严密地接受到科学概念观的教育。
这样将面临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飞跃。
而当他们初步掌握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概念之后,他们能从微微张开的科学大门的门缝中初步窥视到科学王宫的宏大深邃,精彩纷呈。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1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1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一、课标要求1、通过事例或者实验来了解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
二、教学设计思想以新课标要求为理念,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实验来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通过探究实验来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维方式。
通过改变摩擦力的事例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际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感情和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1、通过手在桌子上的三个实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效果。
2、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所感受到的摩擦力并归纳摩擦力的概念。
3、经历探究实验的过程,了解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掌握控制变量法。
4、在理解摩擦力的利与弊过程中,会改变摩擦力的方法,能领略自然界的和谐和奇妙,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提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同学们做个小实验:把课本和互动逐页相互交叉,只提起课本的边缘,你会发现什么有趣的事?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提起一本书,另一本也随之被提起。
引发学生的思考,导入新课。
(让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信息去分析问题,提出解释。
引出摩擦现象,激起研究摩擦力的兴趣。
提出问题什么是摩擦力呢?用实验设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新知探究:任务一:体验摩擦力的存在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运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动。
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指导学生把手放在桌上做三个实验体验摩擦力,学生会感觉到摩擦力的存在及其的阻碍作用,从而达成教学目标1。
)任务二:归纳摩擦力的定义引导学生讨论:说出你的感觉,试着表述这个阻碍作用,试着给摩擦力下定义。
2005-2006高一物理教案第1章第4节_摩擦力
2005-2006高一物理教案第1章第4节:摩擦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知道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3、知道净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判决静摩擦力的方向,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通过学生自己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在研究问题时,要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并会用F摩=uFn解决具体问题2、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1、正压力FN的确定2、静摩擦力有无、大小的判定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法教学用具:带绳的木块、小铁块、弹簧秤(学生用,二人一组),学生自己一人备一块小毛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桌子上给文具盒一个初速度,文具盒最终会停下来,这说明什么问题?学生答:有阻碍它前进的力。
师问:那这个力是谁给的,在什么情况下产生这个力呢?引导回答:与桌面接触,且有相对滑动,才产生这个力。
师:对,这就是初中已经有了的概念,滑动摩擦力。
今天,我们将进一步学习有关摩擦力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一)用投影片出示学习目标:1、知道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会正确判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2、理解滑动摩擦定律和公式,会用F=uFn计算有关题目。
3、知道摩擦因数u的大小与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有关。
4、知道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并知道有最大值、且比滑动摩擦力稍大。
(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滑动摩擦板书刚才学生的总结:滑动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一个物体在另一物体表面相对滑动时受到的阻碍它相对滑动的力。
学生实验:让学生用弹簧秤拉着木块在桌面上缓慢运动,保证弹簧秤的示数不变。
就可以维持木块匀速前进,这时物块和桌面的滑动摩擦力是多大?方向如何?再在木块上加一铁块,同样维持物块匀速前进。
这时滑动摩擦力变了吗?说明什么道理?学生回答:滑动摩擦力变大,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之间的正压力有关,且正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2023最新-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对于物理摩擦力,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需要编写教案开始教学。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次漂亮的为亲带来了5篇《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滑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滑动摩擦力产生的现象、机理及其应用”部分,主要是采用接受性学习(了解)的方式,具体思路是: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有关滑动摩擦力的例子,引出滑动摩擦力;接着介绍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再说明滑动摩擦力的特点(方向等);最后说明生活中的应用(利与弊)。
对于“滑动摩擦力公式”部分,主要采用实验探究学习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把学生分成三组,自己设计实验分别探究不同接触面性质、接触面积和接触面压力情况下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然后一起分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最后举例巩固一下。
学习任务分析滑动摩擦力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物理1(必修)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主要是滑动摩擦力。
该内容是学习了重力与重心和形变与弹力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摩擦力。
其主要特点是实验探究学习“滑动摩擦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强化学生分析和论证的能力;强调滑动摩擦力的实际生活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1)教学重点○1 通过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并寻找其中规律,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公式;○2加深对“滑动摩擦力”的理解(条件与方向);○3正确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学会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2了解滑动摩擦力的产生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者分析学生是普通水平的高一学生。
○1已学习了重力与重心、形变与弹力;○2 平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滑动摩擦力的日常应用(利与弊);○3 学生对自己动手实验有着较浓厚的兴趣,利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优秀12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一、设计思想本节课打破以往的教学结构,将摩擦力作为一个整体来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别研究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学生更全面的从本质上掌握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课的教学有三大特点:1、采用“学习即研究”的理念展开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来提出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围绕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问题。
让学习的过程转变为研究的过程,从而实现物理学习的本质。
2、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通过就地取材的物品来进行小实验,看似简单易操作,但却能带给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采用知识教育和科学方法教育融于一体,通过实践找规律,让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猜想与假设、实验与归纳、控制变量法、描点作图法等探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已具有一定初中知识背景下,进一步来理解摩擦力的产生条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断以及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和教材解读的深入(一)学情分析1.学生初中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并可应用二力平衡进行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2.在初中阶段对摩擦力有定性了解,但不够深入高中阶段加以细化;3.在初中学习电阻时用到过控制变量法归纳出摩擦力的特点。
(二)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节P57-P61,本节内容是在初中摩擦力知识基础上的延伸。
是本章教学的重点,难点,也是高中物理中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的重点和难点。
大家在初中已接触过摩擦力的学习,高中应从更深的一个层面来认识摩擦力,静摩擦力的问题很复杂,具体表现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有时似乎又是“若有若无,方向不定”。
本节课,我力求使学生们可以正确认识静摩擦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静摩擦力;可以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举说明静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明白最大静摩擦力的决定因素有哪些。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能区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掌握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计算方法和方向判断。
了解摩擦力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及防止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经历摩擦力大小的探究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在物理研究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
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特点及大小计算。
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2、教学难点静摩擦力大小和方向的变化。
摩擦力的综合分析与计算。
三、教学方法1、实验探究法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2、讲授法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分类及相关规律,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与摩擦力有关的现象,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如人在冰面上行走容易滑倒,汽车在雪地上行驶需要安装防滑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什么力有关,从而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2、新课讲授摩擦力的概念结合生活实例,讲解摩擦力是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在接触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①两物体相互接触且挤压;②接触面粗糙;③两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
摩擦力的分类介绍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并通过实例让学生区分它们。
静摩擦力(1)概念:两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但仍保持相对静止时产生的摩擦力。
(2)大小: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静摩擦力的大小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直到外力达到某一值时,物体开始运动,此时的静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力。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精编版)
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作为一名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高一物理教育工作顺利进行,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的帮助。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希望你喜欢。
#257242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1一、教学目标1.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础上,研究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做功的情况,学习处理这类问题的方法。
2.对功和能及其关系的理解和认识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内容,本节教学是本章教学内容的总结。
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明确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并能应用它处理有关问题。
3.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能更加全面、深入认识功和能的关系,为学生今后能够运用功和能的观点分析热学、电学知识,为学生更好理解自然界中另一重要规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打下基础。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是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掌握应用这一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深入理解和认识功和能的关系。
2.本节教学实质是渗透功能原理的观点,在教学中不必出现功能原理的名称。
功能原理内容与动能定理的区别和联系是本节教学的难点,要解决这一难点问题,必须使学生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的认识,从笼统、肤浅地了解深入到十分明确认识“某种形式能的变化,用什么力做功去量度”。
3.对功、能概念及其关系的认识和理解,不仅是本节、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认识到,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将不断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分析和认识。
三、教具投影仪、投影片等。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结合复习机械能守恒定律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及物体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各是什么?评价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2.如果有重力、弹簧弹力以外其它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如何变化?物体机械能的变化和哪些力做功有关呢?物体机械能变化的规律是什么呢?教师提出问题之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要求学生回答。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
高中物理滑动摩擦力教案优秀5篇高中物理必修一摩擦力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本节与以往教材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入手感知物理知识,二是增加了一些更直观的有关摩擦力的彩色插图,更多的从生活中理解摩擦力。
这是本节的知识体系,包括认识摩擦力、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和生活中的摩擦力三部分。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1)摩擦力是学习了弹力、重力后的又一种重要而常见的力,是力学的基础。
(2)这不仅是二力平衡的应用,而且为后面的功和简单机械的学习,甚至高中学习做好铺垫,在力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不但使学生学习到摩擦力的有关知识,而且是学生对探究、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华,同时也逐渐培养学生养成科学探究和重视知识应用的好习惯。
二、学情分析:初二学生虽具备了初步的归纳能力,但探究能力有差异,知识应用能力有待提高,在探索过程中乐学、会学,提高能力是关键。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摩擦力。
(2)知道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2、过程与方法:感受体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定义结论、巩固应用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创新精神。
重点:(1)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2)解释生活中摩擦现象。
难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突破的措施:激趣诱导,以多种方式指导教学,把时间教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四、教学方法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
通过游戏引入、激发兴趣;创设情境,形成新知;设疑启发,引导探究;辩论比赛,巩固新知,对学生进行适时正确的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学生利用对教材的预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最终形成物理知识、技能和方法。
五、教学流程教学流程分六个环节,分别是游戏引入、感受体验、科学探究、知识应用、回顾反思、作业布置。
1、游戏引入:初二学生活泼好动,对知识的渴求欲强,在新课开始我采用游戏引入,男生用一个涂油的碗,女生用一个干净的碗,在学生都不知情的情况下,比赛抓碗游戏,而力气小的女生却出乎意料的赢了。
摩擦力教案最新6篇
摩擦力教案最新6篇人教版高一物理摩擦力教案篇一1、知识与技能:(1)知道曲线运动中位移的分矢量表示法及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时一直变速运动。
(2)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
(3)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会用作图法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5)知道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6)会判断轨迹弯曲方向(发展要求)。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交流的探究过程;(2)经历并体会研究问题要先从粗略到精细,由定性到定量,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3)尝试用数学几何原理在物理研究中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主动细心观察,注意关注身边的科学,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2)感受到科学研究问题源于生活实践,获得的结论服务于生活实践,体会学以致用的感受。
(3)初步感受下结论不能主观而要有科学依据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4)初步养成小心翼翼做实验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体验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的实验过程。
会标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难点:如何获得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是切线方向。
如何画出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教学策略与手段在教学活动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体现教师的指导性和服务性。
在教学媒体设计上:强调以试验教学为主,以多媒体为辅助(投影问题与习题)。
在教学程序上基本上按照加涅信息加工模型。
引起注意──告知学生学习目标──刺激回忆先决性的学习──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帮助──引出作业──提供作业──提供反馈──评价作业──促进保持和迁移,通过问题链把教、学、练、评有机整合。
在学习过程上:突出学生发现问题──猜想──探究──验证──结论──应用。
在探究方法上:突出整合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认知过程上:突出人类的学习规律和认知规律,即,由粗略研究到精细研究,由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过程。
在理念上:突出科学的研究源于生活实践,服务于生活实践;认识到“下结论必须要有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擦力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1.演示教具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
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
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1.静摩擦力演示实验: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表示。
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m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
2.滑动摩擦力边演示边提问:一旦物块滑动后,我们只要挂130g砝码,就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
这时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方向如何?再做演示实验,在刚才的大木块上再放一块小木块,发现要挂140g的砝码,才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
这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教师讲解: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
演示实验,将木块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示数由小到大,说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μN μ是动摩擦因数,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决定。
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实验,其他各组同时操作: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让学生填下表: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讨论答案:图1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
图2 物块A与木板接触,A在重力的作用下相对木板有向下运动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大小等于重力mg。
有向上的静摩擦力。
加大力F时,静摩擦力不变,f静图3 物块A与木板接触,A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有沿木板向下滑的趋势,因此木板对A有沿斜面向上的静摩擦力。
图4 物块A与木板接触,沿木板向下匀速滑动,与木板有相对运动,因此木板对A有大小等于重力的沿斜面向下的分力。
沿着斜面向上的滑动摩擦力。
f滑图5 物块A相对于木板有向右运动的趋势,但A不与木板接触,因此木板对A没有静摩擦力。
当然B对A有水平向左的静摩擦力。
(三)课堂小结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有接触面,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有相对运动时产生滑动摩擦力;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静摩擦力。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μ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
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围,即0~fm(四)作业与思考习题: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
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思考题:1.请举一二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静摩擦力为动力。
2.人在爬绳的过程中,手受到什么摩擦力?方向怎样?摩擦力的方向跟人体运动的方向是一致还是相反?(五)板书1.静摩擦力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有相对运动的趋势,而又保持相对静止状态。
静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的大小:0~fm2.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发生相对运动时。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接触面相切,跟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μN滑3.小结(略)(北京铁路二中朱宝荣)摩擦力的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要求:(1)知道摩擦力产生的条件。
(2)能在简单问题中,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大小和方向;知道存在着最大静摩擦力。
(3)掌握动摩擦因数,会在具体问题中计算滑动摩擦力,掌握判定摩擦力方向的方法。
(4)知道影响动摩擦因数的因素。
2.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摩擦力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
通过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对比,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3.渗透物理学方法的教育。
在分析物体所受摩擦力时,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及无关因素,总结出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规律。
二、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课的内容分滑动摩擦力和静摩擦力两部分。
重点是摩擦力产生的条件、特性和规律,通过演示实验得出关系 f=μN。
2.难点是学生有初中的知识,往往误认为压力N的大小总是跟滑动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因此必须指出只有当两物体的接触面垂直,物体在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面滑动时,压力N的大小才跟物体所受的重力相等。
3.在教学中要强调摩擦力有阻碍相对运动和相对运动趋势的性质。
三、教具1.演示教具带有定滑轮的平板一块、带线绳的大木块、小木块、玻璃、毛巾、测力计、砝码。
2.学生实验材料每两位学生一组:物块一块、测力计一只。
3.投影仪、投影片。
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力学中常见的三种力是重力、弹力、摩擦力。
对于每一种力我们都要掌握它产生的条件,会计算力的大小,能判断力的方向。
在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种力:重力和弹力。
今天我们学习第三种力——摩擦力。
在这三种力中摩擦力较难掌握。
(二)教学过程设计1.静摩擦力演示实验:当定滑轮的绳子下端悬挂50g砝码时,物块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静止,它受板的静摩擦力多大?方向如何?你是根据什么原理判断的?当悬挂的砝码增加到100g时,物块仍保持静止状态。
提出问题:物块此时所受的静摩擦力的大小、方向如何变化?设想一下,如果将砝码B摘去,静摩擦力又将如何变化?在同学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一般静摩擦力的大小没有一个确定的值,类似上述情况,当物块不动处于平衡状态时,静摩擦力的大小随拉力大小的变化而变化,总是等于拉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拉力的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滑动趋势方向相反。
提出问题:当悬挂在绳子下端的砝码为150g时,物块才刚开始相对于桌面板滑动,这时物块所受的静摩擦力叫什么?它的大小和方向呢?教师讲解:静摩擦力增大到某数值后就不再增大了,这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叫做最大静摩擦力,用f表示。
最大静摩擦力的方向,也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跟m使物体起动的外力方向相反,或者说跟物体间相对运动趋势相反。
明确: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两个相接触的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摩擦力的作用,则并不一定处于最大静摩擦状态,最大静摩擦力等于使物体将要开始运动所需的最小推力。
2.滑动摩擦力边演示边提问:一旦物块滑动后,我们只要挂130g砝码,就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
这时两物体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为多大?方向如何?再做演示实验,在刚才的大木块上再放一块小木块,发现要挂140g的砝码,才能使物块维持匀速运动。
这又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变化遵循什么规律?教师讲解:这说明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正压力N成正比。
演示实验,将木块依次放在玻璃上,木板上和毛巾上,用测力计拉木块,使木块匀速运动,观察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三种情况下,测力计示数由小到大,说明物体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结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有关,与相互之间的压力(弹力)成正比,可以写为f=μN μ是动摩擦因数,因摩擦面的材料和光滑程度决定。
动摩擦因数是无单位的,它表示摩擦力跟正压力之比。
滑动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接触面切线方向,且跟物体的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一组学生实验,其他各组同时操作: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住物块,开始用较小的力拉,记下测力计读数;慢慢增加拉力,再记下测力计读数;继续增加拉力,使物块刚好开始滑动,记下测力计读数;然后保持物块匀速运动,记下测力计读数。
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让学生填下表:问题:你是根据什么原理来确定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用投影仪打出投影片中的五种情况,组织学生讨论木板对木块A有没有摩擦力?讨论答案:图1 物块A与木板接触,但物块A与木板没有相对运动趋势,因此木板对物块A没有静摩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