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 地球和地球仪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区域地理 学案1 地球和地球仪
15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创新设计》
俯视经纬网
图示
特点
变式图
截取极地投影图的一 纬线为同心圆,经线 部分,如图: 是由极点向四周放射
的直线
16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创新设计》
3.意义 (1)经纬网定位:运用经纬网给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精确 定位 ,并可以判断两点之间 的 距离 。 (2)经纬网的应用:在军事、航海、航空、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 用途。
22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2)纬度及低、中、高纬的判断
@《创新设计》
23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方法2:根据地球的自转方向判断
@《创新设计》
(1)若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该纬线为北纬(图1);若自转方向是顺时针,该纬线为南纬 (图2)。 (2)若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越来越大,该经度为东经,越来越小为西经(图1既有东经 又有西经,图2只有西经)。
划分20°W、160°E两条经线所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为__东__西___半球
18
图表解读·基础回顾
课堂互动·突破重点
构成:在地球仪或地图上,_纬__线___和_经__线___相互交织
定位置: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__地__理___坐标
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
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
1. 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地图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
3. 理解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
4. 能够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地球的基本构造;
2.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
三、教学难点
1.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的深入理解;
2.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准备
1. 教材:高中地理苏教版必修一《地球与地图》;
2. 工具: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地球仪,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地球和地图
的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地球的基本构造(15分钟)
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外核和
内核,以及地球的内部构造对地球表面形态和地理现象的影响。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运动规律(20分钟)
通过示意图和生动的比喻,讲解地球的形状为近似椭球体,地球的
周长和直径的测量方法,并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以及由此造
成的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现象。学生可以进行实际测量和模拟实验,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4. 地图的基本元素和绘制方法(30分钟)
介绍地图的基本元素,包括比例尺、方位角、图例等,并通过实例
讲解地图的绘制方法,如等经纬度网绘制、等高线绘制等。鼓励学生
动手绘制简单的地图,提高他们的地图阅读和绘制能力。
5. 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25分钟)
通过实际案例和实地考察,指导学生运用地图解答地理问题,如找
第一章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中间有线看不见, 两头寒,中间热, 一天一夜转一圈。
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 小(记住三个基本数据).
2.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 造(一轴两点
远古人类一:大家好!我生活在很久 以前的远古时代.那里生存环境恶劣, 豺狼虎豹当道 ,我们远足能力有限, 活动范围狭小,常凭自己的直觉认识 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认 为整个大地都是平的,并且把天空看 作是一口倒扣的大锅,因此有“天圆 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说法。
西半球: 20oW向西到160oE 的经度范围
东半球: 20oW向东到160oE 的经度范围
东西半球的划分
判断东西半球的秘诀: “小小为东,大大为西” 小于20度在东半球, 大于160度在西半球, 大于20度小于160度,东经东半 球,西经西半球) 东西半球划分界线是: , O O 20 W——二妞 160 E——六姨
经度数值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经度数值逐渐增加; 变化规律 从180度经线向东向西,经度数值逐渐减少
代号 半球划分
东经(E);西经(W)
20º W、160º E把地球分为东西两半球
形状特征 指示方向
纬线 圆 东西方向
经线 半圆 南北方向 所有经线 长度都相等 相交于南北两极
不等:赤道最长,到南 长度特点 北两极缩短为零;纬度 相同的纬线长度相同
麦哲伦:大家好!我是葡萄牙的航海 家麦哲伦。1519—1522年,我率领 船队首次实现了人类环绕地球一周 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虽然我本人在航行途中不幸身亡, 但是能为科学献身,我感到无比光 荣!
高中地理 教案《地球与地球仪》课件
A 0° B 0°
D
请问:
C
A、B、C、D四点中经度数相 同的是 A和C , B和D 。
15
依据经度判断东、西方位
基本原则:沿地转方向,认准二地跨经度的劣弧段(小于180°的地球一侧)。 识图得结论: 1、同为东经度,大在 东 ,小在 西 2、同为西经度,小在 东 ,大在 西 3、一东一西,经度和判之: ⑴和小于180°,则东在 东 ⑵和大于180°,则西在 东 ,西在 西 ,东在 西 )方 )方 )方 )方 )方 )方
原理如右图:
圆弧ACB <圆弧ADB
1、若两地都在赤道上,赤道便是过这两地的大圆。最短航线即为正东或正西。 2、若两地经度和等于180°,过这两地的大圆便是经线圈。最短航线经过极点。 具体又分三种情况:
⑴同位于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先向北,过北极点,再向南
;
先向南,过南极点,再向北 ⑵同位于南半球,最近航程一定是 ; ⑶两地位于不同半球,这时需要讨论,要看过北极点的为劣弧还是 过南极点 的为劣弧,确定后再定运动方向。(即计算所跨纬度数与180 ° 相比较)
11
纬度和经度
纬 标注的起 始位置 划分方法 赤 度 经 度
道 (0°纬线)
本初子午线 (0°经线) 向东向西各划分 180°, 0°经线以东为 东经度, 0°经线以西为 西经度 。 东经( E)、西经(W )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说课教案
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了解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能够运用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艰辛历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与大小的认识过程,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为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奠定基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地理的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经纬网定位的学习是地理学的基础,也是地球和空间科学的基础,历来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让学生感知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大致过程,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受到有关科学史的教育”外,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学生通过对地球仪反复观察运用及经纬网的学习,树立地球上空间概念的“骨架”,可以说本节课不仅是初中地理学习和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而且是终身学习地理的基础。
学生是刚刚步入初中的初一学生,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课上学习过地球,但是仅限于认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由于初一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及经纬度的位置的确认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课件——第一讲 地球与地球仪
第一讲 地球
考纲: 地球仪、经纬网及其地 理意义
地球仪与经纬网
考点一| 经纬度的判读
一一、、地球球的的形形状状和和大大小 小
[ 识记—基础梳理]
由图可知,地球赤道半径大于极半径,故其形状为两极_稍__扁__,赤道略鼓的 _椭__球__体__。
二、地球仪
1.概念: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_缩__小__后而制作成的地球 的模型,叫作地球仪。地球仪是一个_正__球__体。
度不同) 划分
从___本__初__子__午__线___向东、向西各 分180°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_愈__大_,西经 度的度数愈向西_愈__大__
从__赤__道__向南、向北各分90°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_愈__大_,南纬的度 数愈向南_愈__大__
划分半球
20°W~0°~160°E为东__半__球_, 160°E~180°~20°W为西__半__球__
(2)若顺着自转方向,经度数越来越大,该经度为东经,越来越小为 西经(图1既有东经又有西经,图2只有西经)。
逆向思维:根据经纬度判断自转方向?
300W
S
N
1500E
1200W
600E
东经度增大、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N
(4)根据所描述的区域特征判断纬度高低和经度差异
经纬度位置是决定区域自然特征的基础因素之一,反过来,我们可以根据区 域自然特征或差异比较,来推断区域纬度高低或经度差异。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13《地球的运动》教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1.3地球的运动
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一些基本数据: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
2.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差,掌握时间的有关换算,能正确判断晨昏线。
3.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并能演示其运动规律。
4.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及纬度变化。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
1.自转和公转的特征,黄赤交角的产生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2.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四季的划分方法及划分依据。
教学难点 1.晨昏线的判断、地方时的计算。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分析。
教具准备
地球仪和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下面就来回顾一下(略) 前边两节课我们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让我们立足地球本身,探讨地球的运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板书)
师:在初中时我们曾学过一些地球运动的知识,那么你知道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呢?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第一章第3节地球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高中地理 地球与地球仪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浙江省台州市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浙江省台州市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浙江省台州市高中地理地球与地球仪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一篇基础知识第1节地球与地球仪【目标解读】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经纬线的特点。
3。经纬网及其地理意义。
【自主学习】
一、地球和地球仪
1.地球
(1)形状:两极______赤道____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平均半径_____千米,赤道周长约___千米。
2.地球仪
(1)经线和纬线的特点
(2)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划分分布规律划分半球
经度从________ __
向东、向西各分
180°
东经度的度数
愈向东__
__,西经度的度数愈
向西____
20°W~0°~160°E
为__半球,
160°E~180°~20°W
为__半球
纬度从____向南、向
北各分90°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
____,南纬的度数愈
向南____
以____为界,以北为北半球,以南为南
半球
探究点一查找北极星的仰角位置
某天文兴趣小组在M地用量角器测得北极星的高度(如图所示)。次日,当太阳位于M地的正南方时, 收音机里传出“现在是北京时间14时整”. 那么M地的地理坐标是 ( ) A。 36°34′N,90°E
边城高级中学高中地理区域地理复习地球和地图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教案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
(教师启发、解释。 )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 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 出了地球的大小。
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
却没有。
(板书)三、制作简易地球仪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
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
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
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
的过程。
(天园地方 →天如斗笠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
→ 地球
卫星照片) (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
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区域地理复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
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
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过程与方法】:
学会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传和公转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科学的宇宙观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传和公转的方向,速度
教学难点: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培养一定的空间想象力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讨论法,圈点勾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生活中我们习惯把日出后到日落后的这段时间叫白天,日落以后叫晚上,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有这种昼夜交替的现象呢?同样中我们一年中有的时候,比如夏天;有时候比如冬天,那这种四季交替又是怎样产生的呢?
(同学们思考回答)
(师)刚刚这位同学很聪明,说得很好,这些都和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我每天都可以看到昼夜交替,那么你们
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昼夜交替的现象出现呢?还有为什么会有四季更替呢?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地域性温差又是怎样出现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讲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1.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
2.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绕其自转的旋转运动
(2)地球的自转,是一根假想的线,其北端指着北极星附近(想象观察星座图可得出)
(三)拓展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我们最后再回忆一下,看看同学们记得多少呢(盖住板书,学生课本提问)
(四)小结作业
师:最后同学们注意,地球的自传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那同学们回去思考一下,假设地球只有自转没有公转,或者只有公转没有自转会发生怎样的事情?我们下一节课再来揭晓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
【导语】⾼中阶段学习难度、强度、容量加⼤,学习负担及压⼒明显加重,不能再依赖初中时期⽼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主动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的能⼒,制定学习计划,养成⾃主学习的好习惯。今天⽆忧考⾼⼀频道为正在拼搏的你整理了《⾼⼀地理必修⼀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案》,希望以下内容可以帮助到您!
【篇⼀】
知识⽬标
1、理解正午太阳⾼度和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纬度变化及其成因。
2、了解四季的形成及其划分。
3、了解24节⽓划分及对农业的意义。
4、理解地球上五带的形成。
德育⽬标
通过理解地球公转及其产⽣的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的探索精神。
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思维的⽅式⽅法,使学⽣获取学习知识的进取精神。
教学建议
关于四季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先,要让学⽣明确划分四季的依据,既正午太阳⾼度和昼夜长短的随季节的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这⾥需要强调季节的变化与⽇地距离⽆关。然后,引导学⽣读《⼆⼗四节⽓与四季》图,明确我国和西⽅国家不同的四季划分⽅法,找出⼆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指出我国以⼆⼗四节⽓划分四季对农业⽣产的指导意义。
关于五带的划分的教学建议
这部分教学内容,可以从读《五带的划分》⽰意图引⼊。要求学⽣明确五带划分的界限和依据,掌握地球上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纬地区减少的规律。最后,教师指出五带划分的地理意义。
关于正午太阳⾼度的变化的教学建议
正午太阳⾼度有在同⼀时刻随纬度的变化,也有在同⼀纬度随时间的变化。在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这是产⽣正午太阳⾼度随空间和时间变化的直接原因。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课本中的《⼆分⼆⾄正午太阳⾼度⽰意图》,引导学⽣观察和分析正午太阳⾼度随纬度的变化,然后找出变化规律。需要指出的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区域,⼀年内可获得两次太阳直射,其正午太阳⾼度的值的出现,要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定。教师在教学中要⼒求使学⽣明确这⼀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doc
必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和作用:本节课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又为下面的内容---了解这些运动所产生的地理意义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方面的规律和特点
②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2.能力目标
①实践能力:能正确运用地球仪来演示地球的自转
能正确绘制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示意图
②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黄赤交角的形成
能用相关的图准确解析太阳直射点的回归周期以及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
点的位置。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宇宙的一切物质都处在运动状态,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规律和特点
2.黄赤交角的形成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二、教学方法及手段
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
1.通过教具(地球仪)和多媒体动画演示,让学生根据课文来分析、归纳、比较地球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
2.借助多媒体动画,结合课本插图来解释说明黄赤交角的形成
3.运用多媒体动画“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目的:使用多媒体动画,将教材静态信息加工成动态信息,化抽象为具体,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以生动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了鲜明、深刻的印象。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其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3节地球的运动教
案
【课标细化】
1.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
2.说出并判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3.说出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规律。
4.通过演示理解昼夜交替的形成原因、理解晨昏线的特点,掌握晨昏线的判断方法。
5.理解时差的形成原因,区分地方时、时区和区时,准确计算地方时或区时。
6.理解日界线划分方法及日期判断和计算。
7.理解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和影响
8.掌握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
9.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计算。
10.理解四季的划分与更替及五带的划分。
【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在教材中的地位——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的运动其地理意义”是“地球的宇宙环境”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时
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地球和地球仪》。
二.出示学习目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达到以下目标,请看投影。
1.掌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掌握经纬网的特点及应用。
3.学会利用经纬网来确定位置、判定方位及进行相关计算。
三.自学指导:同学们,如何完成本节的学习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8分钟后检测,看谁完成的最好。
经线纬线
概念地球仪上连接④
的线
地球仪上同⑤
平行的线
特点
形状⑥圆
方向指示⑦方向指示⑧方向
长度都相等(约2万千米)
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⑨赤
道最长
间隔
任意相邻两条经线间的间隔在⑩
上最大
任意相邻两条纬线间的间隔
○11
关系所有经线都相交于○12所有纬线都相互○13
4.经度与纬度
经度纬度图示
划分
从○14
向东、向西各分180°
从○15
向南、向北各分90°
分布规律
东经度的度数愈向东
○16,西经度的度数愈
向西○17
北纬的度数愈向北○18,南
纬的度数愈向南○19
划分半球20°W~0°~160°E为○20
,160°E~180°~20°W
为西半球
以○21
赤道为界,以北为北半球,
以南为南半球
特殊经纬度
(1)○22
为东西经界线;
(2)○23
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
(1)○24
纬线是中、低纬度界线;○25
纬线是中、高纬度界线;
(2)○26
是热带、温带界线,○27
是温带、寒带界线
四:先学过程:
1.学生看书,教师巡视,提醒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
2.自学检测(大家都自学的很认真,现在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自学效果。点名要求学生来回答或者板演,其他同学认真做在册子上,书写要规范。
思考:1.赤道上经度相差1°,其距离约是多少?
2.甲、乙两人从赤道出发,甲向北行,乙向东行,如果两人保持其方向不变,那么,他们能回到原出发点吗?
3.说一说:请说出下列经纬线的地理意义。0°经线、180°经线、赤道、23°26′N、23°26′S、66°34′N、66°34′S、30°N、30°S、60°N、60°S。
五.后教过程(学生交流答案,教师点拨)
1.更正:同学们有没有不同意见?请要补充或者更正的同学举手。
2.讨论:看回答的是否正确?为什么?最后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六.课堂总结:
若两地在同一条经线上,纬度1°对应的地面上的弧长大约是km,两地纬度相差N度,其距离为
若两地在同一条纬线(纬度为φ)上,两者经度差为N度,则两地距离的计算公式为:
2.两点间最短航线方向确定的方法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东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若甲地位于乙地的正西方,从甲地到乙地的最短航线方向为:同在北半球,先向
,再向;同在南半球,先向,再向。
3.对趾点坐标的确定方法
互为对趾点的两点的坐标,二者纬度数是的,但所在南北半球,二者经度数是的,但东西经相反。
七.当堂训练(请同学们运用本节所学内容独立完成作业第6页基础过关)
(1)图中B城市位于C城市的( )
A.东北方B.西南方
C.东南方 D.西北方
(2)A城市到D城市的直线距离约为( )
A.4 200千米B.5 900千米
C.7 200千米D.8 200千米
八.课后作业:(课时冲关)
(平行班完成必做,快班完成选做,尖子班可适度选做高考题)
必做:1-7 选做:10.11.12
九.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