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围蔽空间里的声学现象
建筑物理声学
建筑物理声学第3篇建筑声学第3.1章建筑声学基本知识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传播的只是振动的能量,空气质点并不传到远处去。
在声音传播途径中的任何一处的空气质点,都只是在其原有静止位置(或称平衡位置)两侧来回运动,即仅有行波经过时的扰动而没有空气的流动。
3.1.1 声音声源的方向性纵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递方向平行。
横波: 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递方向垂直。
声线:声波的传播方向可用声线来表示。
声线是假想的垂直于波阵面的直线,主要用于几何声学中对声传播的跟踪。
波阵面:声波从声源发出,在同一介质中按一定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波动所到达的各点的包迹面称为波阵面P257平面波:波阵面平行于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的波——面声源球面波:波阵面为同心球面的波—————————点声源柱面波:波阵面为同轴柱面的波—————————线声源3.1.2 声功率声强声压和分贝声功率:声源在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符号:W,单位:瓦(W),微瓦(μW)一般看做是不随环境条件而变化的属于声源本身的一种特性。
一个人在室内讲话,自己感到较合适时,其声功率约为10-50μW,400万人同时大声讲话产生的功率只相当于一只40W灯泡的电功率。
声强:在单位时间内,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的单位面积所通过的声能。
符号:I,单位:(W/m2),(课本:在声波传播过程中,每单位面积波阵面上通过的声功率。
)·在自由声场,点声源的声强随距离的平方呈反比,遵循平方反比定律:I= W/4πr2(W/m2)平面波声强不变:I= W/S (W/m2)线声源的柱面波声强:I= W/2πr (W/m2)声压:某瞬时,介质中的压强相对于无声波时压强的改变量(课本:空气质点由于声波作用而产生振动时所引起的大气压力起伏)。
符号:p,单位:N/m2, Pa(帕),μb(微巴)。
1N/m2 = 1 Pa = 10 μb·在自由声场,声压与声强的关系: I= p2/ρ0c (W/m2)式中 : p——有效声压,N/m2;ρ0——空气密度,kg/m3,一般取1.225 kg/m3;c——空气中的声速,340m/s;ρ0c——介质的特性阻抗,20°C时为415N?S/ m3。
声音掩蔽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声音掩蔽效应在生活中的应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声音掩蔽效应是指在环境中存在其他声音的情况下,某一特定声音能够通过遮蔽或干扰其他声音而显得更加突出或不易被察觉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并且对我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声音掩蔽效应的定义和解释,包括其概述、原理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
之后,我们将详细探讨声音掩蔽效应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包括店铺音乐选择与运用、居住环境中隔音设施的应用以及职场中声音掩蔽技术的运用等。
接着,我们将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分析声音掩蔽效应在生活场景中的具体应用,并围绕交通噪声对人体健康、医院环境中的音乐治疗以及办公室噪声对工作效率和员工健康等方面展开论述。
最后,我们将进行总结回顾,并展望声音掩蔽效应的重要性和前景,并探讨声音掩蔽效应对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声音掩蔽效应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例分析和案例研究,探讨声音对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的影响。
通过深入理解声音掩蔽效应的原理和重要性,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声音掩蔽效应来改善不同场景下的环境品质,并为个人以及社会提供有益的建议和启示。
2. 声音掩蔽效应的定义与解释:2.1 声音掩蔽效应概述:声音掩蔽效应是指在特定环境中,一个声音可以通过另一个较响亮的声音而被忽略或降低听觉感知。
当两个声音同时存在时,较强的声音会使较弱的声音变得不易察觉。
2.2 声音掩蔽效应的原理:声音掩蔽效应基于听觉系统对声源方向和频率特征的处理能力。
较高级别的声源通常更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因此,当两个或多个声源同时出现时,我们会倾向于关注较明显的声源。
这一现象主要是由听觉选择性过程和听觉遮蔽机制导致的。
听觉选择性过程指当多个声源同时发生时,大脑通过自动筛选和集中注意力,优先处理重要或者突出的听觉刺激。
这意味着某些频率范围内的较弱声音可能会被忽略或者被认知上降低。
而听觉遮蔽机制则指当接收到相似频率范围内连续发生的声音时,早期听觉处理会压制那些不相关的较弱声音,以避免干扰对当前有用信号的感知。
声音的掩蔽效应名词解释
声音的掩蔽效应名词解释
声音的掩蔽效应,也称为听觉遮蔽效应,是指一个较强的声音信号能够掩盖或阻止人们感知周围较弱的声音信号。
这种效应发生的原因是较强的声音信号能够导致听觉神经元和听觉脑区受到高度的神经兴奋,使它们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恢复到正常状态,因此较弱的声音信号在这段时间内会被掩盖掉。
此外,声音的掩蔽效应也与声音的频率有关,同样频率的声音信号间的掩蔽效应要比不同频率之间的掩蔽效应更明显。
建筑声学遮音与减振技术
建筑声学遮音与减振技术建筑声学遮音与减振技术是一门专注于提高建筑室内空间的声学环境质量的学科。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声学遮音与减振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探讨建筑声学遮音与减振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建筑声学遮音技术旨在减少由室外环境传入室内的噪音污染和室内声音的传播。
在城市中心地区,噪音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交通流量和建筑施工噪音是城市环境中主要的噪音来源。
通过在建筑物的外墙、窗户和门等位置增加隔音层,可以有效地减少外界噪音的传入。
此外,采用隔音玻璃(厚度较大的玻璃)和隔音门等设备也有助于降低噪音水平。
建筑声学遮音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改善室内空间的舒适性,还能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
除了遮音技术,减振技术也是建筑声学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减振技术主要涉及使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来减少建筑结构产生的振动。
建筑结构振动会产生噪音并影响室内人员的正常生活。
因此,在建筑设计和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振动的影响。
例如,在高楼建筑的地下室和地面层采用减振橡胶等材料来隔离振动的传播,使楼层上的住户不会受到楼下的振动影响。
在建筑声学遮音与减振技术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声学设计。
声学设计包括对建筑室内空间的声学环境进行全面的规划和设计。
在公共建筑如剧院、音乐厅和展览馆等场所,声学设计尤其关键。
通过合理的声学设计,可以保证观众在这些场所享受高品质的音乐演出和良好的声音效果。
除了遮音和减振技术,研究人员还在探索其他创新的建筑声学技术。
例如,声音导波材料被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可以将声音从一处传递到另一处,形成声音的导向效果。
这种技术在公共交通设施、商业办公楼和酒店等地方有广泛的应用。
此外,建筑声学遮音与减振技术还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他们不仅可以降低噪音污染,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
例如,在建筑物外墙和屋顶上安装隔热材料不仅可以减少冬季供暖的能源消耗,还可以减轻周围环境的噪音传播。
隔墙有耳的物理原理
隔墙有耳的物理原理
1关于隔墙有耳
隔墙有耳是指大家常说的,即只要告诉别人一件事,就能穿越墙壁不断传播出去。
它可以被归结为几个物理原理:
1.1声反射
声反射是指当声音从一个物体传播到另一个物体时,会通过表面反射或发生变化,从而可以从一个墙壁传到另一遍墙壁。
这意味着,当声波从一端的墙壁传入另一端的墙壁时,就能从墙的另一端传出,它可以从墙壁穿透,从而使隔墙有耳的现象得以发生。
同时,声音的传播速度也是声反射的原理之一,因为它可以将声音的声频从一侧传至另一侧,从而形成隔墙有耳的现象。
1.2准换位现象
换位效应是指回波发生在声音或电磁波抵达一个障碍物时,一定比例的能量会返回原点,而其余部分会穿过障碍物,隔墙有耳的现象便是由这种效应产生的。
准换位现象依照声音传播速度,在大量声频中,一小部分会发出回音,而另一部分会穿过墙壁发出声音,此时两部分的声频会被重新混合,形成被称为隔墙有耳的现象。
1.3透视现象
当一束光线从一端射向另一端时,这束光线会因管道的反射、透射和换位现象而形成一种有延迟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
当这种现象发生在声音上时,也就产生了隔墙有耳的现象。
由于声波的透射和反射,声波可以从墙的一端到达另一端,隔墙有耳的现象也就由此产生了。
2总结
以上,就是隔墙有耳的几个物理原理,即声反射、准换位现象以及透视现象,它们的作用就是让声音从一端的墙壁传入另一端,形成隔墙有耳的现象。
同时,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互相影响,它们一起发挥作用,形成隔墙有耳的现象。
建筑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建筑物理声学重点总结
声波的传播特性1、声的绕射(衍射)1)现象:隔障碍物可听到声音2)定义:声波在经过障碍物时,其传播方向要发生改变,能绕过障碍物继续前进的现象。
3)结论:障碍物尺度与声波波长相比足够大,该物体对声传播才有影响,才能改变声的传播方向。
特点:声波的频率越小,波长越长绕射的现象越明显。
举例:在建筑中由于声音的绕射造成的危害问题:遮挡光线容易还是遮挡声音容易?2、声的反射1)现象:在较大的障碍物前(如墙等)或封闭空间中,听见的声音较旷野里大,甚至声源关闭后,声音较长时间才消失。
2)定义:声波传到两个介质分界面时,部分声波从界面返回原介质的现象。
3)反射条件:障碍物—反射板的尺度充分大(大于波长)。
4)反射定律a 反射线、入射线、法线在同一平面。
b 反射线、入射线在法线的两侧c 反射角=入射角5)典型反射面的应用平面——镜象反射凹面——形成声聚焦凸面——声扩散(尺度应与入比较)3、声的透射1)现象:隔墙可以听到声音2)定义:声传播过程中,部分声能被反射、部分被吸收、部分透过障碍物继续传播4、吸声概念1)声传播的能量分配Eo=Er+Eα+Eτ能量守恒2)反射系数 r= Er/Eo透射系数τ= Eτ/Eo3)吸声系数α= 1- r概念:从入射声能所在空间考虑,除反射声以外,均不会引起该空间声场的变化,故认为除去反射声的声能以外,均视为被围护结构所“吸声”。
定义:α=( Eo - Er )/ Eo= ( Eα + Er )/ Eo声的计量一、绝对计量1、声功率W:声源单位时间内向外辐射的声能(W,μW)声功率不等于电功率。
40万人同时大声讲话——40W灯泡功率2、声能密度D:1)定义:声场中单位体积的声能量。
符号:D 单位: J/m32)特点:标量。
3)运算:3、声强I:1)定义:单位时间通过垂直于声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量。
2)特点:矢量。
符号:I 单位:W/m23)运算:声强描述了声能在空间的分布。
点声源、自由声场:I=W/(4πr 2 )4、声压1)定义:声波存在时介质压强与无声波时压强间的差值。
隔墙有耳的物理原理
隔墙有耳的物理原理
隔墙有耳谚语中有很多物理原理,它们的存在说明了一些物质的特性,也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声音可以穿透墙壁。
例如,隔墙有耳,其实是指高频声波可以通过空气和物体传播,从而使得我们在邻居家里听到声音。
物理原理
物理原理是指声音隔空能够传播的原理,它通过解释声音是什么,以及声音如何通过空气和物体传播来解释隔墙有耳的谚语。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是通过声波实现的,其原理是当声源产生的声波压力波穿过空气时产生的振动,当振动穿过物体(比如墙壁)时,会在墙壁上产生振动,这种振动会将声波传播出去,从而使我们可以隔墙听到声音。
声音传播
另外,声波多少会传播取决于物体材料和厚度,因为声波传播是借助物体的振动,如果物体本身不能够产生振动,比如说密闭的空间,就不能传播声波。
另外,厚度也会影响声波的传播,厚的墙壁会增加声波的消散,减少声波的传播距离。
声音频率
除了声波传播还取决于声音频率,高频声波具有更高的能量,因此可以穿透更厚的墙壁。
因此,可以在较大距离内听到高频声音,而低频声音则更容易被物体吸收,因此只能在较近的距离内听到。
总结
总之,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知道,隔墙有耳的物理原理主要是指声音的传播原理,其中包括声音的频率、声音的传播以及物体的材料和厚度等几个方面。
因此,只有熟练掌握这些物理原理,才能正确理解隔墙有耳这一谚语。
生活中的声学现象23个
生活中的声学现象23个1. 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空气、固体或液体中的分子振动而传播的现象。
2. 回声: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反射回来,产生回声的现象。
3. 残响:声音在房间或封闭空间中反射、折射及干涉而产生延时衰减的现象。
4. 空旷地区的声音传播:在没有建筑和障碍物的开阔区域中,声音传播距离更远。
5. 听觉影响:声音的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对听觉感受产生影响。
6. 声音的频率:声音的频率决定了其音调的高低,以赫兹(Hz)衡量。
7. 声音的强度:声音的强度决定了其音量的大小,以分贝(dB)衡量。
8. 听觉损失:长期吸入噪声或暴露在高噪声环境中可能导致听觉损失。
9. 声音的吸收:声音在被物体吸收后减弱或消失。
10. 自然音景:自然环境中的声音如鸟鸣、海浪成为美妙的音乐。
11. 声音的传导: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中的分子振动而传导到另一个位置。
12. 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障碍物时发生反射,改变其传播方向。
13. 静音室:为了消除外界噪声,室内设计中设置的一种特殊空间。
14. 声波:声音沿着传播路径扩散的波动现象。
15. 压缩波与稀疏波:声音传播时会产生压缩波与稀疏波的现象。
16. 消声:通过特殊材料和技术来抑制声音传播的技术。
17. 音响:包括扬声器、音响系统等设备,用于放大和播放声音。
18. 音量控制:调节声音的大小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需求。
19. 声纳:利用声音波传播的特性来探测和测量物体或环境的技术。
20. 声音的起源:声音的产生源头可以是人的声带、物体的振动或其他动力来源。
21. 回音壁:特制的建筑结构,用于反射声音并增强音效。
22. 噪声:噪声是不受欢迎的声音,可以干扰日常生活和工作环境。
23. 声音的共鸣:当声音频率与物体或腔体的固有频率相匹配时,会产生共鸣现象。
浅析混响时间
浅析混响时间张一川200827501067(烟台大学)[摘要] 混响时间的概念以及计算公式和如何调整最佳混响时间,以便更好的了解混响时间,合理的设计室内声,达到舒适的效果。
[关键词] 混响时间舒适度混响计算合理利用声的丰满性扩声清晰度(一)概念:1混响:混响是围蔽空间里的声学现象。
人们所熟知的在室内声源停止发声后,可以听到声音的延续就是混响。
2混响时间:在声音停止发声后,室内的声能立即开始衰减,声音自稳定声压级衰减有用的60dB 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混响时间。
混响是房间中声音被界面不断反射而积累的结果,混响可以使室内的声音增加15dB,同时会降低语言清晰度。
对于音乐演奏的空间,如音乐厅、剧场等,需要混响效果使乐曲更加舒缓而愉悦。
对于语言使用的空间,如电影院、教室、礼堂、录音室等需要减少混响使讲话更加清晰。
因此,不同使用要求的房间需要不同的混响效果。
描述混响效果的指标是混响时间,它是室内声源停止发声后,声压级衰减60dB所经历的时间,单位是秒。
混响时间与室内吸声存在数学关系,也就是建筑声学中著名的塞宾公式:T=0.161V/(S×a) ,其中T是混响时间,V是房间体积,S是房间墙面的总表面积,a是房间表面的平均吸声系数。
由塞宾公式可以看出,房间体积越大混响时间越长;平均吸声系数越大,混响时间越短。
如体育馆等体积巨大的空间,如果不进行吸声处理的话,混响时间会很长,将严重影响语言清晰度。
由于室内吸声与频率有关,不同频率的混响时间也有所不同,房间音质指标常指的是中频混响时间。
据研究,就较理想的混响时间而言(中频),音乐厅为1.8-2.2秒,剧院为1.3-1.5秒,多功能礼堂为1.0-1.4秒,电影院为0.6-1.0秒,教室为0.4-0.8秒,录音室为0.2-0.4秒,体育馆为低于2.0秒。
在建筑设计中正确地应用吸声材料可以控制混响时间,保证音质效果满足使用要求。
混响它反映了室内声能的衰变,这衰变与室内的吸声,反射和散射等有关。
声学基本知识
声学基本知识一、声音的基本性质声音来源于振动的物体。
辐射声音的振动物体称为“声源”。
声源要在弹性介质中发声并向外传播。
声波是纵波。
(1)人耳所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为20~20000Hz,称为可听声。
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
次声与超声不能使人产生声音的感觉。
(2)室温下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声速c,波长λ和频率f有如下关系:频率为100~10000Hz的声音的波长为3.4~0.034m.这个波长范围与建筑物室内构件的尺度相当,在室内声学中,对这一频段的声波尤为重视。
-f2.每一频带以其中心频率fc标度,.建筑声学设计和测量中常用的有倍频带和1/3倍频带;在倍频带分析中,上限频率是下限频率的两倍,即fl=2f2;在1/3倍频带分析中,在可听声范围内,倍频带及1/3倍频带的划分及其中心频率如表3—l所示。
表中第一行为1/3倍频带中心频率,第二行为倍频带中心频率。
(4)波阵面与声线声波从声源出发,在同一介质中按一定方向传播,声波在同一时刻所到达的各点的包络面称为波阵面。
声线表示声波的传播方向和途径。
在各向同性的介质中,声线是直线且与波阵面垂直。
依据波阵面形状的不同,将声波划分为:1)平面波——波阵面为平面,由面声源发出;2)柱面波——波阵面为同轴柱面,由线声源发出;3)球面波——波阵面为球面,由点声源发出。
一个声源是否可以被看成是点声源,取决于声源的尺度与所讨论声波波长的相对尺度。
当声源的尺度比它所辐射的声波波长小得多时,可看成是点声源。
所以往往一个尺度较大的声源在低频时可按点声源考虑,而在中高频则不可以。
(5)声绕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孔或障板时,不再沿直线传播,而是在小孔处产生新的波形或绕到障板背后而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在障板背后继续传播。
这种现象称为绕射,或衍射。
(6)声反射声波在传播过程中,当介质的特性阻抗发生变化时,会发生反射。
从几何声学角度,可更直观地解释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尺寸比声波波长大得多的障板时,声波将被反射。
生活中的声学应用:回声、共鸣现象及消音设计
生活中的声学应用有时候,我们周围的声音不仅仅是简单的噪音,声音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产生回响、共鸣现象,并且设计良好的消音装置可以有效地减少这些声音给我们带来的干扰。
本文将探讨生活中的声学应用,包括回声、共鸣现象以及消音设计。
回声现象回声是指声音在墙壁或硬表面上反射后返回的现象。
在室内空间中,当声音碰到墙壁或其他表面时,一部分声波被反射回来,形成回音。
回声可以让声音听起来更加清晰和有力,但在某些情况下也会造成干扰。
例如,在大型会议室或音乐厅中,过多的回声会导致声音混乱,影响听众的理解和享受。
为了减少回声,在设计室内环境时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例如,使用吸音材料覆盖墙壁和天花板可以减少声音的反射,减轻回声现象。
另外,适当布置家具和装饰物也可以起到吸声的作用,有效地控制环境中的回声问题。
共鸣现象共鸣是指当声波与特定频率的物体相互作用时产生的现象。
当物体的固有频率与声波频率相符时,物体会产生共振,增强声音的响亮度。
例如,当弹奏吉他时,琴弦的共振会让声音更加清晰而富有韵味。
然而,共鸣也可能造成噪音和不必要的振动,影响生活质量。
为了消除共鸣现象,可以采取有效的消音设计。
例如,在音响设备中加入隔音材料可以有效减少共振现象并提高声音的质量。
此外,合理设计空间结构和减震装置也可以降低共鸣引起的干扰,创造更加舒适的环境。
消音设计消音设计是指通过合理设计和布置吸音、隔音等装置来减少环境中的噪音和共鸣,创造安静、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消音设计在建筑、交通工具、家电等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人们带来更好的生活体验。
在建筑设计中,合理选择吸音材料和隔音结构可以降低建筑内部的噪音,并提高舒适度。
在交通工具中,采取减震设计可以降低机动车辆的共振噪音,提升乘坐体验。
在家电产品中,加入隔音垫和静音技术可以减少电器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减少对用户的干扰。
总的来说,生活中的声学应用涉及到回声、共鸣现象以及消音设计等多个方面。
合理控制声音的传播和消音处理对于创造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至关重要。
掩蔽效应及其应用
掩蔽效应及其应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与仅有一种声音单独存在时的感觉是不同的。
例如,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我们的耳朵能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轻微的声音就完全被淹没掉了。
要想听到原来轻微的声音,就必须使它增强才行。
一个较弱的声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影响的现象,我们就称之为人耳的“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在实际声学应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假设安静的环境下,听清楚声音A的阈值为30dB,若此时又能同时听见声音B,这时由于B的影响,使得A的阈值提高到了40dB,即比原来提高了10dB。
此时,我们就称B 为掩蔽声,A为被掩蔽声。
被掩蔽声听阈提高的分贝数称为掩蔽量,即上述10dB为掩蔽量,40dB称为掩蔽阈。
掩蔽可分成频域掩蔽和时域掩蔽。
频域掩蔽事实上,掩蔽效应并不仅仅是个音量问题,因为当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频率不相同的时候,掩蔽作用并不那么严重。
但一个响亮的纯音很容易就把另一个频率更高的纯音给掩蔽掉。
一个强纯音会掩蔽在其附近同时发声的弱纯音,这种特性称为频域掩蔽,也称同时掩蔽(simultaneous masking),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声音频率在300 Hz附近、声强约为60 dB的声音掩蔽了声音频率在150 Hz附近、声强约为40 db的声音。
又如,一个声强为60 dB、频率为1000 Hz的纯音,另外还有一个1100 Hz的纯音,前者比后者高18 dB,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就只能听到那个1000 Hz的强音。
如果有一个1000 Hz的纯音和一个声强比它低18 dB的2000 Hz的纯音,那么我们的耳朵将会同时听到这两个声音。
要想让2000 Hz的纯音也听不到,则需要把它降到比1000 Hz的纯音低45 dB。
一般来说,弱纯音离强纯音越近就越容易被掩蔽。
图1 声强为60 dB、频率为1000 Hz纯音的掩蔽效应在图2中的一组曲线分别表示频率为250 Hz,1 kHz和4 kHz纯音的掩蔽效应,它们的声强均为60 dB。
建筑物理声学部分总结归纳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音只是声波通过固体或液体、气体传播形成的运动。
声音的要素: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音色的好坏声源:声音来源于震动的物体,辐射声音的振动物体称之为声源。
弹性介质:气体、固体、液体介质:一种物质存在于另一种物质内部时,后者就是前者的介质;某些波状运动(如声波、光波等)借以传播的物质叫做这些波状运动的介质。
也叫媒质波阵面:声波从声源发出,在同一介质中按一定方向传播,在某一时刻,波动所达到的各点包络面称为“波阵面”。
为平面的成“平面波”,为球面的成为“球面波”波长:声波在传播途径上,两相邻同相位质点之间的距离称为波长,记作λ,单位米。
声速是指声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速度记作c,单位是米每秒,声速不是质点振动的速度是振动状态的速度。
它取决于传播介质本身的弹性和惯性声音的传播原理:绕射规律:当声波在传播途径中遇到障板时,不再是直线传播,而是能绕道展板的背后改变原来的传播方向,在他背后继续传播的现象称之为绕射反射规律:1、入射线、反射线和反射面的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入射线和反射线分别在法线的两侧;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干涉概念:当具有相同频率、相同相位的两个波源所发出的波相遇叠加时,在波重叠的区域内某些点处,振动始终彼此加强,,而在另一些位置,振动始终互相削弱或抵消,这种现象叫做波的干涉。
驻波概念:当两列频率的波在同一直线上相向传播时将形成“驻波”。
驻波是注定的声压起伏,它是由两列在相反方向上传播的同频率、同振幅的声波相互叠加而形成。
驻波形成条件:当单频率平面波在两平行界面之间垂直传播,两个反射面上都满足声压为极大值(位移为零)。
吸收:在声音的传播过程中,由于振动质点的摩擦,将一部分声能转化成热能,称为声吸收吸收是把透射包括在内,也就是声波入射到围蔽结构上不再返回该空间的声能损失透射:声音入射到建筑材料或构件时还有一部分能量穿过材料或建筑部件传播到另一侧空间去。
材料或构件的透射能力是用透射系数来衡量的。
声学—第四章
101
3.话剧院 话剧院是以自然声演出话剧的厅堂,一般规模
较小,配有镜框式或伸出式舞台,为保证有较高的 语言清晰度,大厅混响时间应比较短。
话剧院的音质设计中,应注意避免后墙产生回 声和平行墙面之间颤动回声,适当进行吸声和扩散 处理。
1.室内电声系统的主要作用是: ● 通过扩大自然声,以提高室内声音的响度; ● 其次是用设备模拟实现完善厅堂不同的听音效果。 提示: ● 借助于电声系统放大声音,绝不能代替优良的室 内音质设计; ● 声功率的增加很可能也加重原先音质设计中的缺 点,还可能形成双重的声源。
72
2.适用情况如: ● 环绕立体声效果,用设备模拟由良好的前次反射 声所提供的空间感;(电影院) ● 人工混响效果,用人工混响器延时扩放声音,创 造理想的混响效果; ● 超重低音效果,将易被厅堂吸收的低频声加倍扩 放来烘托音质; ● 厅堂很大,听众过多,需要提高声源声压级和减 弱室内、外背景噪声的干扰; ● 在厅堂供安装助听器和某些会议的同声传译之用。
建筑声学
1
3
4
围蔽空间里的声学现象综述
5
1.由于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导致的声能衰减; 2.听众对直达声能的反射和吸收; 3.房间界面对直达声的反射和吸收; 4.来自界面相交凹角的反射声; 5.室内装修材料表面的散射; 6.界面边缘的声衍射; 7.障板背后的声影区; 8.界面的前次反射声; 9.铺地薄板的共振; 10.平行界面之间对声波的反射、驻波和混响; 11.声波的透射。
70
电声系统通常是指扩声系统、录音系统和广播 系统。电声系统的产品是声音,声音的质量(简称音 质)直接关系到听音效果。音质可用仪器(如声级 计、频谱仪及其他音频测试仪)测试。一般可以测 量的技术参数有:频率响应特性、最大声压级、声场 不均匀度、传声增益、失真度和混响。
3.4声与现代科技
3、来源:地震、火山喷发、海啸、台风 等灾害;核爆炸、导弹发射等。
4、应用:监测核试验;监测海洋温度; 预测火山喷发、龙卷风、雷暴、泥石流、 地震等自然灾害。
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的产 生,利用这种次声波可以预报灾害。
核爆炸会产生次声波
海啸发生前会产生次声 波
次声监测设备
C.外科医生利用超声波除去人体内结石
D.有经验的人选瓷碗总是敲一敲分辨音质
5.以下声波中,对人有害的声音的频率是( C )
A. 85~1100Hz B. 20000Hz以上
C. 20Hz以下
D. 760~1500Hz
6.一般来说,大会堂的周围墙壁都做成凹凸
不平,像蜂窝状的,这样是为了( A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得 信息 .
2.蝙蝠利用回声可以确定 位置 ,这种方法 叫 回声定位 .科学家运用 这个原理发明了 声呐 . 3、对着高墙说话,要想听
到回声,至少要离开(C)
A、34m B、340m C、17m D、170m
4.下列不是利用声信息的有( C )
A.远处隆隆雷声预示着可能有一场大雨
B.医生利用B超观察人的身体状态
四、声识别技术
声音识别技术是根据用户提供的话音进行分析, 从而完成身份认证和个体识别的技术。
原理:主要根据音色识别身份。 应用:
1、智能语音手机、智能语音电视中的语音输入
2、用于安全防护系统中 (1)声音密码 (2)应用到军事、情报、国家安全等重要部门
1.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会从异常的声
音中发现松动的螺栓,说明了通过声音能获
8.科学家通过接收( C )声音,监测预报台风
和地震. A.人耳能听到的声波 B.超声波 C.次声波
遮蔽效应及其应用[精要]
掩蔽效应及其应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当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声音同时存在,人耳对声音的感觉与仅有一种声音单独存在时的感觉是不同的。
例如,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我们的耳朵能分辨出轻微的声音,但是在嘈杂的环境中,轻微的声音就完全被淹没掉了。
要想听到原来轻微的声音,就必须使它增强才行。
一个较弱的声音的听觉感受被另一个较强的声音影响的现象,我们就称之为人耳的“掩蔽效应”。
“掩蔽效应”在实际声学应用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们假设安静的环境下,听清楚声音A的阈值为30dB,若此时又能同时听见声音B,这时由于B的影响,使得A的阈值提高到了40dB,即比原来提高了10dB。
此时,我们就称B 为掩蔽声,A为被掩蔽声。
被掩蔽声听阈提高的分贝数称为掩蔽量,即上述10dB为掩蔽量,40dB称为掩蔽阈。
掩蔽可分成频域掩蔽和时域掩蔽。
频域掩蔽事实上,掩蔽效应并不仅仅是个音量问题,因为当掩蔽音与被掩蔽音的频率不相同的时候,掩蔽作用并不那么严重。
但一个响亮的纯音很容易就把另一个频率更高的纯音给掩蔽掉。
一个强纯音会掩蔽在其附近同时发声的弱纯音,这种特性称为频域掩蔽,也称同时掩蔽(simultaneous masking),如图1所示。
从图1中可以看到,声音频率在300 Hz附近、声强约为60 dB的声音掩蔽了声音频率在150 Hz附近、声强约为40 db的声音。
又如,一个声强为60 dB、频率为1000 Hz的纯音,另外还有一个1100 Hz的纯音,前者比后者高18 dB,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耳朵就只能听到那个1000 Hz的强音。
如果有一个1000 Hz的纯音和一个声强比它低18 dB的2000 Hz的纯音,那么我们的耳朵将会同时听到这两个声音。
要想让2000 Hz的纯音也听不到,则需要把它降到比1000 Hz的纯音低45 dB。
一般来说,弱纯音离强纯音越近就越容易被掩蔽。
图1 声强为60 dB、频率为1000 Hz纯音的掩蔽效应在图2中的一组曲线分别表示频率为250 Hz,1 kHz和4 kHz纯音的掩蔽效应,它们的声强均为60 dB。
初中物理声学声音的衍射和多普勒效应
初中物理声学声音的衍射和多普勒效应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声学是一个重要且有趣的内容,其中声音的衍射和多普勒效应是初学者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
本文将介绍声音的衍射和多普勒效应,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声音的衍射衍射是指声音遇到障碍物时,部分声波经过障碍物的边缘会发生弯曲,沿边缘出射到障碍物的背后。
这是因为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受到障碍物边缘的干扰。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能够观察到声音衍射现象。
举个例子,当我们在房间里听到外面传来的汽车喇叭声时,无论房门是关上的还是开着的,声音都能够通过房门传入房间内。
这就是因为声音具有衍射现象,能够沿着房门的边缘弯曲进入房间内。
类似地,当我们在街上听到远处传来的声音时,声音会遇到建筑物等物体,部分声波会横向扩散到我们的位置,使得我们能够听到声音。
除了建筑物,声音的衍射现象还可以在其他物体上观察到。
例如,当声音遇到窄缝时,会出现衍射现象,声音可以通过窄缝传播到另一侧。
这是因为声波的波长决定了衍射的程度,当声波的波长与障碍物的尺寸比较接近时,衍射现象就会显著。
因此,对于相同频率的声音,低频声音的衍射现象更明显,而高频声音的衍射现象相对较弱。
二、多普勒效应多普勒效应是指当声源和接收者相对运动时,声音的频率和声源发出时的频率之间会产生变化。
当声源和接收者相向运动时,声音的频率会增大,产生“高音”。
相反,当声源和接收者背离运动时,声音的频率会减小,产生“低音”。
这个现象就是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应用。
例如,当救护车向我们驶来时,我们会听到警笛声音的频率逐渐升高,这是因为救护车和我们相对静止,但由于救护车在运动,所以声音波峰到达我们的位置的时间间隔缩短,从而使声音的频率增大。
同理,当救护车离我们远去时,声音的频率就会逐渐降低。
除了救护车警笛声,多普勒效应还可以解释其他现象,例如火车鸣笛声的变化、车辆的喇叭声等。
声学奇观高中物理中的声学现象与应用
声学奇观高中物理中的声学现象与应用声学作为物理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声波的传播、声音的产生与反射等现象,具有广泛的科学应用和实际意义。
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重要而有趣的领域,涉及到很多引人入胜的声学现象和实际应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一些声学奇观,并介绍它们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共鸣现象共鸣是声学中一个引人入胜的现象。
它指的是当一个物体受到频率与自身固有频率相近的声波的作用时,会发生共振现象,产生较大的振幅。
共鸣现象在声学乐器的制作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吉他为例,当弦被演奏时,空气中的声波将击打吉他的空腔,使其固有频率与声波频率接近。
这就导致共鸣现象的发生,增强了吉他的音量和音质。
因此,共鸣现象在乐器制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折射与反射现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不同介质边界,从而发生折射和反射。
这两个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并且对声音的传播有重要影响。
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入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两种介质的声速不同,声波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声波的折射现象。
例如,我们在水中听到的声音与在空气中听到的声音存在明显的差异,这是由于水的密度和声速与空气不同而引起的。
折射现象在海洋声学和水下通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另一方面,当声波遇到边界时,一部分会被反射回来,这就是声波的反射现象。
在室内设计和音响系统中,合理利用声波的反射可以改善音质和声场效果。
例如,在音乐厅中,通过精确布置反射板和吸音材料,可以使音乐的声音得到更好的体验效果。
三、声音的衍射现象声音的衍射是指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
衍射现象常常在声学系统设计和声学屏障的设计中得到应用。
当声波通过一个狭小的开口,如门缝或窗户缝隙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声波会沿着障碍物的轮廓传播到较远的区域。
这个现象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我们能够从房间的外面听到房间内部的声音。
在实际应用中,声学屏障的设计通常利用声波的衍射原理。
例如,在高速公路旁设置防音墙可以有效地减少路面噪音对周围居民的干扰,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6乐队的规模和配置
1、交响乐队各管制的人员组成和所占用的面积
2、民族乐队的人员组成和配置
3、歌剧院乐队的规模和配置
造成的原因: 解决值线
对厅堂平面形状的影响:
3、听众对直达声的吸收:
解决方式:座位升起
4、反射面的设置方式
作用:加强直达声(中后部)
解决方式:悬于天棚下,低,加强中后部,反射板足够宽
需要注意:声程差的控制。
5、扩声系统的选用 选用的原因:口语声声压级不够 解决方式:扩声系统 注意:1、借助于扩声系统放大声音,绝不能代替优良的 室内音质设计。因为人们对一座厅堂音质效果的最终判断 ,决定于大厅对声波的反射作用。 2、扩声系统可能开来的优势和缺点。 扬声器的布置。 6、避免出现声影区、回声 7、选择适当的混响时间 混响时间和清晰度的关系(图3.4-16) 歌剧院、话剧院和电影院的合适混响时间(图3.4-17、 18、19、20) 8、排除噪声干扰。
3.4.2.2音乐建筑的大致分类
供语言通信 供音乐演奏 多用途
3.4.3供语言通信用的厅堂音质设计
核心问题:“可懂度”
可懂度=语言声功率+清晰度
声功率:距离、方向、(听众)吸收、(反射面)加强、 扩声系统加强、声影
清晰度:延迟反射声、声源“移位”、噪声影响
1、听者与声源的距离
围蔽空间里的声学现象
3.4.1 围蔽空间里的声学现象综述
衰减:距离
反射、吸收:听众、房间界面、交角
散射:材料表面
声影:障板
共振:薄地板
驻波:平行界面
透射:各种界面
3.4.2音乐建筑概述
3.4.2.1音乐建筑的详细分类
音乐厅:交响乐大厅、室内乐厅、演唱厅、管风琴演奏厅 和以音乐演奏为主的多功能大厅等。 歌剧院:歌剧院和京剧院(中国的歌剧) 排练厅:音乐排练厅、歌剧和京剧的排练厅 教学用房:音乐教室、琴房(个人和分声部琴房),用于 教学、学术交流的演奏厅和音乐欣赏室(音像制品) 音乐录音棚:自然混响音乐录音棚、强吸声分声道音乐录 音棚、自然混响与强吸声组合的音乐录音棚以及电台、电 视台的音乐录音和播音厅。 以上各类音乐建筑,根据演奏的内容、厅堂的规模和 接受的对象以及所属的部分,均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并 以此作为各类音乐建筑设计的重要依据。
3.4.4供音乐欣赏用的厅堂音质设计
3.4.3.1欣赏音乐的主观要求和客观评价量 主观要求 客观评价量 3.4.3.2音乐厅设计应考虑的基本方面 规模、形状和面积 早期反射设计 挑台设计 为演奏者的设计 3.4.3.3声学模型(声、光、计算机)
3.4.5多用途厅堂音质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