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的主要文学流派

合集下载

明清文学流派

明清文学流派

明清文学有哪些流派;其代表人物及文学理论主张1、台阁体:明前期..明永乐至天顺年间;以宰辅权臣杨士奇、杨溥和杨荣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垄断了文坛..他们的创作内容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所用文体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其中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由于他们均为台阁重臣;地位特殊;故使这种文风在社会上风靡一时;以致沿为流派;称台阁体..2、茶陵派:明前期..李东阳..以杜甫诗风来匡正台阁体的无聊诗风;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但其本身也是台阁体的余波..可视作台阁体与前七子之间的过渡风格..3、前七子:明中期..李梦阳、何景明、康海、边贡、王廷相、王九思;徐桢卿..主张文统;反对宋代以来的文学和理学..其文学主张被后人概括为大力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为诗文创作指明一条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他们都怀着强烈的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却走上了一条以复古为革新的老路..缺点是创作上成绩不够;与其文学主张不相衬..4、后七子:明中期..李攀龙、王世贞、谢臻、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纶..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领袖李攀龙以文坛领袖自封;目中无人;作诗多取前人诗句稍加改动..成就最高者为王世贞..5、公安派:明中后期..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反对复古模仿;亦反对道统..主张以性情为诗文;清新自然的风格..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但公安派的追随者因为文才不足;往往使作品流于粗糙、直白..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6、竟陵派:明后期..钟惺、谭元春..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7、唐宋派;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一时影响颇大..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8、临川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也称“玉茗堂派”..其领袖人物是汤显祖..汤显祖的思想与李贽、徐渭、三袁同属反对传统礼教、批判程朱理学的进步思潮;他的戏曲理论强调创作不应受形式、格律的拘束;强调作家的才情;倡导以自我为中心的神情合至论;特别重视个人的感情作用;以感情说反对道学家的性理说;“临川四梦”即“玉茗堂四梦”就是这些理论的实践..9、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他编纂南九宫十三调曲谱;厘定曲谱、规定句法;注明字句的音韵平仄;给曲家指出规范..沈□的理论和吴江派诸作家的实践;对于扭转明初骈俪派形成的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10、苏州派明末清初重要戏曲流派;以李玉为首;此外还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等;因他们都是苏州人;且经常集体进行戏剧创作活动;故而得名..他们多注重表现重大政治事件或历史风云;揭露社会黑暗..讲究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他们编剧不是自遣自娱;而是为演出提供剧本;考虑到舞台演出的要求和效果;从而改变了以曲词为核心的戏曲观念;把戏剧结构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增强了戏剧性;曲词也趋向质朴;宾白的地位有所提高;丑角度宾白往往带有方言的特点..清初之遗民诗与入仕诗以是作家政治身份为标准划分的团体;在风格和追求上并没有真正的统一点..11、神韵说:清前期..清初王士禛所倡导的诗歌理论;强调诗必须尤神情韵味;写诗只取“兴会神到”;诗的内容要朦胧含蓄;似有寄托;又难于实指;所谓“神韵说”就是力图摆脱政治等社会因素对诗歌艺术的干扰;注重诗歌本身淡远清新的境界和含蓄蕴藉的语言;从而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为此;竭力提倡唐代王、孟、韦、柳一派的诗风;作品也以描写山水景色和个人情怀为主;但缺乏真情实感是其主要毛病..12、格调说:清中期..沈德潜..主张用唐诗的格调来表现封建正统诗教观..在理论上;它强调“诗贵性情;亦须论法”.在创作上;它推崇李白、杜甫..宗唐而抑宋..“格调派”主要提倡温柔敦厚的诗歌风格;要求诗歌“去淫滥而归雅正”;要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作用..13、肌理说:清中期..翁方纲..学宋诗之以学问为诗的风格..但学的是宋诗晦涩的一面;搬弄典故..有古董店之讥..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延晖阁集序;讲求学问、材料、文理的统一;即在内容上要有思想性;文理上要注意组织结构;强调以学问作为诗的根祗;这样便能增加诗的创作上的骨肉;做到外表空灵而内容质实..14、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清代最着名;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人方苞、刘大櫆、姚鼎集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因而得名..方苞提出“义法”;即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但它的本质;是将程朱理学的道统与韩欧的文统加以继承;并合二者为一体;创作出他所理想的散文集..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这种理论的目的当然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它把我国散文创作的优良传统加以归纳;提出了完整的理论体系无疑是有历史功绩的..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着名的代表作品..15、性灵说:清中期..袁枚、郑板桥、赵翼..与公安派这主张基本相通;认为除性灵外无诗..它提出“性情以外本无诗”;写诗要把诗人的亲身感受和个性才情生动地表现出来;这才是“性灵”的真谛所在..同时它反对摹拟古人;在艺术上强调“工”和“拙”;反对填书塞典、满纸死气的诗文..马嵬诗就是一个典型;诗人认为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并不值得特别同情;感情真切;毫不讳饰..16、浙西派:清初朱彝尊推举南宋姜夔、张炎一类婉约词人之作;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在实际创作中;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而对词的意境和内容有所忽略....要求词有古雅峭拔的格调;疏淡清远的意境;严谨和谐的音律..他的词论主张和词作受到许多浙西词家的认同;许多人都以朱彝尊所标榜的姜夔和张炎为楷模;一时此风大盛;其影响波及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年词坛..后来龚翔麟选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及其本人的词为浙西六家词;遂有“浙西词派”之名..17、阳羡派阳羡派词宗陈维崧;字其平;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宜兴古称阳羡;故他所代表的词派被称为阳羡派..他的词师法苏、辛;受辛词的影响尤深..他的作品内容广泛;注重反映重大社会问题和民生疾苦;词风豪放;气魄雄伟;取景壮阔;语言率直俊爽..他在唐宋之后异军突起;成为清词的一面旗帜;集结万树、蒋景祈、史唯园、陈维崧等大批阳羡派词人;为词的振兴作出重要贡献..18、常州派:清朝中叶;以张惠言、周济为代表的常州词派崛起;该派以周邦彦为宗;从内容质实的角度主张恢复风骚传统;;强调寄托比兴;主要还是表现个人生活和遭遇的曲折吐露;要求“意内言外”;推尊词体;认为词的地位与诗相等..为了矫正阳羡派的粗犷和浙西派的轻弱;他提倡“以国风、离骚之情趣;铸温、韦、周、辛之面目”;要求词要通过比兴手法达到“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并要求文辞之“深美闳约”的体式..他们词风较为质实;但其内容范围仍然比较狭窄;往往词风隐晦..19、阳湖派清代散文流派;属桐城派的支流..由恽敬、张惠言所创导;恽敬;阳湖人今江苏常州人;后继者亦多阳湖人;故得名..阳湖派虽出身桐城派;但有自己的特色:它受六朝文的影响;文风恣肆;时夹骈语;较有生气..恽、张和后来的李兆洛;并称“阳湖三家”..他们专志以治古文;但又不愿受桐城文论束缚;兼收子史百家;六朝辞赋;以博雅放纵取胜..恽敬游庐山记游庐山后记张惠言书山东河工序吏难..。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元明清-名词解释公安派: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发前人之所未发。

公安派的“性灵说”融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它和李贽的“童心说”一脉相通,和“理”尖锐对立。

性灵说不仅明确肯定人的生活欲望,还特别强调表现个性,表现了晚明人的个性解放思想。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茶陵派:明成化、正德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

因该派领袖李东阳为湖南茶陵人,故名。

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

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起而振兴诗坛,以图荡涤台阁平正醇实的诗风。

他们主性情,反模拟,推崇李杜,不拘一格;并且重视诗歌的声调、节奏、法度、用字,要以不同的风格代替台阁体。

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有嘉靖年间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人。

自前七子的李梦阳、何景明等倡言复古之后,散文创作以摹拟古人为事,不但缺乏思想,而且文字佶屈聱牙,流弊甚烈。

嘉靖初年,王慎中、唐顺之等人力矫前七子之弊,主张学习欧阳修、曾巩之文,一时影响颇大。

后七子李攀龙、王世贞等再次发起复古运动,茅坤、归有光继起与之相抗。

前后七子崇拜秦汉是模拟古人,唐宋派则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章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

唐宋派变学秦汉为学欧(阳修)曾(巩),易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是一个进步。

唐宋派还重视在散文中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他们批评复古派一味抄袭模拟,主张文章要直写胸臆,具有自己的本色面目。

前后七子“前七子”,出现于明弘治、正德年间,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在反对台阁体诗风中起过重要作用,但也将文学创作引向了拟古主义的道路。

针对理学提出“真诗乃在民间”的“主情说”。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古代文学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考研复习

明代文学主要名词解释整理1吴中四杰:明初诗人高启,杨基,张羽,徐贲。

因四人都居吴中而得名,其中高启和杨基的成就较大。

2台阁体:明代前期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当时的台阁重臣“三杨” :杨士奇,杨溥,杨荣为代表,诗歌创作内容主要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

诗风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但是内容较贫乏,显得矫作。

3章回小说:明代产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话本的基础上产生,也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

特点是:分章叙事,分回标目,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4历史演义小说:古代小说的类型之一,“历史演义”就是运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兴衰等话题为历史基干题材,组织形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达一定的政治理想,道德观念和美学观念。

历史演义小说从宋元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在创作过程中会融入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生活体验。

特点:在以史实为依据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加工和创造,既有纪实的成功,也有艺术的想象和虚构。

例如《三国志章回演义》5 拟话本:指文人模仿话本形式创作编写的小说。

明代文人对话本进行加工编辑,进而进行模仿话本的写作,出现了大量供案头阅读的文人创作的话本,称拟话本。

6 三言二拍: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编写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这三部小说集。

“二拍”:明代拟话本小说集,作者是凌濛初,是《初刻拍案惊奇》与《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7 前七子:明代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创作群体,成员总共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康海,边贡,徐祯卿,王廷相。

8 後七子:明代中期继前七子之后出现的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复古群体,其余成员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9茶陵诗派:明代前期以李东阳为主的诗派,其余代表人物:谢铎,张泰等人。

主张:提倡“诗学汉唐” ,反对台阁体委琐卑冗的文风。

在如何学古方面,强调对法度声调的掌握;强调从文学本身去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

这对台阁体产生巨大冲击,对当时文坛起了重大作用,体现了从台阁体到前后七子主张的过度。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

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及代表作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

这些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1. 诗歌流派明清时期的诗歌流派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晚明的“江左派”和清代的“浙西派”最为著名。

晚明的“江左派”是以杨慎、杨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组成的文学团体。

他们的诗歌风格独特,注重意境的营造,善于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

代表作有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

清代的“浙西派”则是以袁枚、纳兰性德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诗人。

他们的诗歌作品以清新自然、婉约细腻为特点,注重抒发个人情感。

代表作有袁枚的《世说新语·破幽梦》等。

2. 戏曲流派明清时期的戏曲流派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明代的“京剧”和清代的“评剧”最为著名。

明代的“京剧”是以李时中、李时中、李时中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戏曲演员组成的艺术团体。

他们的演唱技巧高超,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代表作有《牡丹亭》、《长生殿》等。

清代的“评剧”则是以李时中、李时中、李时中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戏曲演员组成的艺术团体。

他们的演唱技巧高超,形成了独特的唱腔和表演风格。

代表作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3. 小说流派明清时期的小说流派也非常丰富多样。

其中,以明代的“四大奇书”和清代的“红楼梦”最为著名。

明代的“四大奇书”是指《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和《金瓶梅》这四部小说。

这些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其中,《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以其精湛的描写技巧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备受赞赏。

二、明清时期文学流派的影响明清时期的文学流派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些文学流派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和创作范式。

无论是诗歌、戏曲还是小说,都吸收了明清时期的文学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明清诗歌专题知识点总结

明清诗歌专题知识点总结

明清诗歌专题知识点总结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诗歌在这一时期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明清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风貌,其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均不可小觑。

本文将就明清诗歌的特点、代表诗人、流派风格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特点1. 明清诗歌的时代背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承载着时代的变革和社会风貌。

明朝后期社会动荡,诗人们多对时代风貌、社会疾苦作出反应;清朝时期国家政治稳定,诗人们则更多地表现个人感情、生活情趣。

2. 明清诗歌的形式和内容明清诗歌在形式上延续了唐诗的传统,同时也吸收了宋诗及元曲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内容方面,明清诗歌多以山水田园、家国情怀、个人感慨等为题材,充满着诗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感悟。

3. 明清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明清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有律诗、绝句、词等形式。

在艺术表现上,明清诗歌追求准确表达情感和意境,善于运用比兴、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深厚的意蕴和美学价值。

二、代表诗人1. 明代代表诗人——辛弃疾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抒情诗人,他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豪迈,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他的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夜行黄沙道中》等,其中体现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2. 清代代表诗人——袁枚袁枚是清代著名的诗人、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清新、婉约之美,题材广泛,情感真挚。

他的代表作品有《鹧鸪天·晓日冥冥口上歌》、《清平乐·游西湖》等,这些作品体现了他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命运的洞察和表达。

三、流派风格1. 明代诗歌流派风格明代诗歌以宫廷诗、山川诗、儒家诗、江南诗等为代表。

其中宫廷诗以描写宫廷生活和帝王风采为主题,如徐渭的《上林赋》;山川诗则以描写山水田园风光为主题,如李廷忠的《杭州湖山》;儒家诗多表现对传统道德和文化的思考,如方孝孺的《满江红·登岳阳楼》;江南诗则以描绘江南风光和女子情怀为主题,如杨慎的《小池》。

明代典型的散文流派

明代典型的散文流派

明代典型的散文流派
明清文学-明代文学之散文介绍:
明代散文流派主要包括唐宋派和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

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现象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一个较为辉煌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文学创作以古典诗词和小说为主要形式,同时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和现象。

一、古典诗词明代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这是历代文学中的一大特点。

明代的古典诗词以律诗为代表,这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唐诗虽然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但是明代的古典诗词却有自己的特点和魅力。

明代的古典诗词形式和内容都很丰富,其中包括了四声韵、反复叠用、押韵匹配等技巧,同时还注重表达情感和思想。

明代的古典诗词有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如唐寅的《浣溪沙》、文征明的《水调歌头》等。

清代的古典诗词同样有着自己的特点,其中以乾隆年间的“乾隆诗派”为代表。

乾隆诗派注重写实和形象描绘,同时又有着浓厚的情感色彩,这也成为了清代诗歌创作的主流。

二、小说的发展明清时期,小说逐渐成为了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领域。

明代的小说有《西游记》、《水浒传》等,而清代则有《红楼梦》、《金瓶梅》等。

明清时期的小说在形式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明代的小说注重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叙述,而清代则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刻画。

同时,清代的小说中也多次出现一些社会现象和道德问题的描写,其中《红楼梦》更是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三、文学流派和现象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和现象,其中有值得我们关注的几个。

1. 长篇叙事体散文明清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是长篇叙事体散文。

在这个时期,散文成为了多种文学类型的重要载体之一,而长篇叙事体散文则是其中一种形式。

长篇叙事体散文主要通过故事情节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和杨维桢的《镜花缘》,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2. 调寄歌谣和曲艺文化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新的文学流派,其中之一就是调寄歌谣。

调寄歌谣是一种将原有的词牌改用新的曲调进行演唱,从而形成新的作品的文艺形式。

这种形式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浓厚的民间风味和人情味道,很受人们的欢迎和喜爱。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讲义(明清时期)名词解释《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西厢记》,《琵琶记》(这几部重点掌握)名词解释就要:章回体、前七子、后七子、唐宋派、公安派、临川四梦元曲四大家明代四大奇书名词解释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朝时期四大著名元杂剧作家。

他们分别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及郑光祖,前三人属于前期作家,后者属于后期作家。

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郑光祖的《倩女离魂》。

他们的创作代表了国元曲的巨大成就,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章回体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则。

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馀回。

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

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章回体是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在民间说书的基础上,借鉴史书“纲目体”的叙事体式,并吸收诗词、戏曲的艺术营养,综合创制而成的。

因为符合民众的欣赏习惯,所以为明、清两代长篇小说所普遍采用。

前七子/弘正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从而掀起了一场文学复古运动。

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

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因在前七子之后,故称后七子。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互相标榜,广立门户,声势更浩大,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后七子的创作总体上不脱对前人的模拟,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有些人后来表现出某种重视独创和性灵的倾向。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所有的名词解释1.台阁体:太阁主要指早期的内阁和书院,也被称为“关阁”。

“台湾馆风格”是以当时的馆为基础的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

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

2.茶陵学派洪志时期,李东明等人在太格主义导致文学萎靡不振的情况下,发起了对太格主义文学的冲击,重振了文坛。

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少宝、史、陆铎等;李东阳在汉唐时期提出了复古思想,强调掌握音律等方法;他的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

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

4.最后七个儿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

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

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

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

5.公安学校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

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复习资料

清代中期诗:一、创作概况:1、理论探索不断,若干流派形成,进入多元发展的局面。

2、具体:(1)宗唐派:沈德潜——格调说(2)宗宋派:厉鹗——浙派的盟主;翁方纲——肌理说(3)袁枚——性灵说“乾隆三大家”的赵翼、蒋士铨——持论和袁氏相近,但创作风格却各自成家(4)自成一格的郑燮、黄景仁二、中期宗唐诗人:沈德潜与格调说1、沈德潜——继王士禛之后主盟诗坛的大家2、“格调”说:(1)主张恢复儒家“温柔敦厚”、“中正平和”的诗教传统,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

(2)本于明代七子,推崇前后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歌体格则推崇汉魏、盛唐而排斥宋调。

3、创作:(1)早年——反映民生疾苦的好诗,但大量的诗作则是平庸无奇(2)做官后——歌功颂德,艺术不脱模拟,典型的台阁体。

著有《沈归愚集》《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春草》:轻烟满地送征骖,一色茸茸然蔚蓝。

不是柳条萦别恨,以牵魂梦到江南。

写春草轻柔成片、浓密碧绿。

不同柳条之离别,给人希望而一路铺去直到故乡。

咏太平之景,道思故乡之情。

三、中期宗宋诗人:1、厉鹗:(1692-1752)(1)等查慎行以后倡导宋诗的大家,也是“浙派”诗中坚。

(2)著有《宋诗纪事》、《樊榭山房集》;诗歌大多自然优美。

2、翁方纲:(1733-1818)(1)人物:乾隆十七年(1752年)考中进士,官至内阁学士。

《四库全书》纂修官,编修。

(2)肌理说:清代中叶宗法宋诗的诗歌流派,创始者翁方纲。

所谓“肌理”包括以儒学经典为基础的“义理”和结构辞章方面的“文理”。

肌理说实际上就是要求以学问为根底,以考证来充实诗歌内容,使义理和文理统一。

是一种以学术代替文学的诗歌歧路,它引导诗人脱离现实,从故纸堆中寻找诗材,反映了乾嘉考据之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袁枚与性灵说(一)生平:(1716-1797),清代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古代文学明清两代期末复习要点

古代文学明清两代期末复习要点

古代文学1、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2、台阁体:台阁体主要流行于明永乐至成化年间在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体。

台阁主要是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

台阁体则指以当时馆阁文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作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

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常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

3、茶陵派:成化、弘治年间,台阁体创作逐渐趋向衰退,这一时期对文坛有着重要影响的则是茶陵诗派。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陆釴、邵宝、鲁铎、石珤等人。

4、前七子:前七子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

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

明代中期文学复古思潮发轫于前七子的文学活动。

李梦阳等前七子,以复古自命,所谓“反古俗而变流靡”,在某种意义上具有重寻文学出路的意味,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5、后七子: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重新在文坛举起了复古的大旗,声势赫然,为众人所瞩目。

其成员除李、王外,还有谢榛、吴国伦、宗臣、徐中行、梁有誉。

后七子中以王世贞声望最显,影响最大。

6、唐宋派:嘉靖年间,文坛又有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唐宋派。

该文学流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个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在创作主张上,唐宋派强调以文明道。

7、吴江派:明代戏曲文学流派。

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今江苏吴江)人沈璟。

向来认为属于此派的曲家有顾大典、吕天成、卜世臣、王骥德、叶宪祖、冯梦龙、沈自晋、袁于令、范文若、汪廷讷、史盘等。

明代戏曲文学流派,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

诗词鉴赏明清诗词的艺术流派与代表作品

诗词鉴赏明清诗词的艺术流派与代表作品

诗词鉴赏明清诗词的艺术流派与代表作品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诗词创作的鼎盛时期。

在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诗词流派和代表作品,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明清诗词的艺术流派和代表作品为主题,介绍其中的一些流派和代表作品。

明清时期的诗词在主题和艺术风格上呈现出多样性。

其中,描述山水景色的山水诗是一个重要的流派。

明代文人祝允明的《浣溪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山水诗,它通过描绘溪水的流动、山峰的起伏以及柳树的摇摆等细节,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宏伟。

清代文人郑燮的《山园小梅》则以梅花为主题,通过描绘梅花的芬芳和傲雪的姿态,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另一个重要的诗词流派是田园诗。

明代文人陈维崧的《樵夫》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它以樵夫的生活为背景,通过对大自然和劳动生活的描绘,表达了对纯朴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反思。

清代文人袁枚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以古代丧乱和战火为背景,通过展示农民的生活和对现实的思考,反映了作者对和平与安定的向往。

除了山水诗和田园诗,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以抒情为主题的诗词流派。

明代文人纪昀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以抒发离别之情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亲友的思念和别离的伤感。

清代文人袁钟的《长恨歌》则以抒发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感慨为主题,通过描绘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转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历史的反思。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一些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题的诗词流派。

明代文人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对江南美景的描绘为背景,通过展现舟行长江的艰险和江湖人物的风采,揭示了一种豪侠情怀和对自由的追求。

清代文人纳兰性德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夜月》以古代女英雄木兰为主题,通过描绘木兰的英勇和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女性坚强和勇敢的赞美。

总的来说,明清诗词的艺术流派与代表作品丰富多样,不仅从主题上呈现出多元化,而且从艺术风格上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这些流派和代表作品既体现了古代文人的审美追求和人生态度,又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4 明清两代名词解释

汉语言文学 古代文学4 明清两代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前七子: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

首见于《明史李梦阳传》。

为区别后来嘉靖、隆庆年间出现的李攀龙、王世贞等七子。

但是七子以复古入手来改变文学现状的态度也包含着某些弊端,他们过多地重视古人诗文法度格调,束缚了他们的创作手脚,影响了作品中作家情感自由充分地流露,难免要暴露出“守古而尺尺寸寸之”的毛病。

前七子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提出以汉魏古诗和盛唐律诗为取法对象,矛头主要指向茶陵派和性气诗派,希望借复古达到反映现实及强调诗歌审美特征的目的2、后七子:指嘉靖、隆庆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在内的文学群体。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前七子关于重视文学自身价值的观点,同时也沿着前七子的复古道路走得更远。

后七子在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但后七子成员之间主张和创作风格差异较大,并不是一个主张和创作实践完全统一的文学流派,而且与前七子相类似的是,后七子创作的弊病也在于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

(同时,后七子曾对当时在文坛上具有相当影响的唐宋派文人“惮于修辞,理胜相掩”(李攀龙《送王元美序》)的现象提出了批评,击中了唐宋派一些作品理气过重的弱点。

)3、唐宋派:1、“唐宋派”是明代嘉靖年间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唐宋派文人中文学成就较高的首推归有光。

2、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

3、王慎中和唐顺之是地道的宗宋派,茅坤选编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归有光重“情”,他提倡的“道”并非宋代理学,而是传统的儒教,在提倡道的同时,还特别重视文学的抒情作用。

该文学派别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影响。

唐宋派虽说在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而各人的趣味则有所不同。

明清文学流派名词解释

明清文学流派名词解释

1公安派明代后期,明神宗万历年间以袁宏道及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三人为代表的文学流派,因三人是湖北公安人而得名。

“公安三袁”是公安派的领袖,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中道。

这一派作者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

他们所持的文学主张与前后七子拟古主义针锋相对,他们提出“世道既变,文亦因之”的文学发展观,又提出“性灵说”,要求作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能直抒胸臆,不事雕琢。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

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

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桐城派: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魁、姚鼐均系安徽桐城人,故名。

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他们的许多散文都体现了这一特点。

桐城派的文章,在思想上多为“阐道翼教”而作;在文风上,是选取素材,运用语言,只求简明达意、条例清晰,不重罗列材料、堆砌辞藻,不用诗词与骈句,力求“清真雅正”,颇有特色。

桐城派的文章一般都清顺通畅,尤其是一些记叙文,如方苞的《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著名的代表作品。

3竟陵派明代后期文学流派。

以竟陵人钟惺、谭元春为首,因此得名。

又称竟陵体或钟谭体。

竟陵派认为“公安”作品俚俗、浮浅,因而倡导一种“幽深孤峭”风格加以匡救,主张文学创作应抒写“性灵”,反对拟古之风。

竟陵派创作特点:刻意雕琢字句,求新求奇,语言佶屈,形成艰涩隐晦的风格。

竟陵派与公安派一样在明后期反拟古文风中有进步作用,对晚明及以后小品文大量产生有一定促进之功。

然而他们的作品题材狭窄,语言艰涩,又束缚其创作的发展。

4唐宋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

古代文学流派总结大全

古代文学流派总结大全

古代文学流派总结大全一、概述古代文学流派是指在古代文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艺术风格、表达方式和思想倾向相似的文学类别或类型。

这些流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逐渐形成,为古代文学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总结古代文学的各个流派,并对它们的特点和代表作进行简要介绍。

二、诗歌流派1. 古体诗古体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的流派之一,形成于先秦时期。

它以五言和七言为主要形式,通过表达诗人的感情和思想,展现大自然和人生的美好之处。

古体诗的代表作有《诗经》、《楚辞》等。

2. 乐府诗乐府诗是六朝时期的一种流行诗歌形式,源自民间音乐和民谣。

它一般以七言绝句的形式表达,内容包括社会生活、爱情、战争等多种主题。

典型的乐府诗有《孔融讴歌》、《木兰辞》等。

3. 赋赋是古代文学中一种富有雄辩和夸张修辞的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

赋注重描写和表达,常用的表现手法包括夸张、比喻和对偶等。

代表性的赋有《陈情表》、《神女赋》等。

三、散文流派1. 骈文骈文是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散文形式,形成于汉代。

它以并列和对偶为主要表达方式,语言华丽,形式严谨。

骈文代表作有《太上感应篇》、《论衡》等。

2. 游记游记是一种以描写旅行经历为主题的散文形式,流行于明清时期。

游记通常以真实的经历为基础,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详实的叙述,向读者展示旅行者的所见所闻。

典型的游记有《红楼梦》、《儿女英雄传》等。

四、小说流派1. 传奇传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种长篇小说形式,起源于两汉时期。

它以虚构的情节和传说中的人物为基础,表达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

著名的传奇作品有《西游记》、《水浒传》等。

2. 笔记体小说笔记体小说是明代常见的一种小说形式,它以杂记、日记和文集等形式,记录了作者的所见所闻和对现实生活的评论。

典型的笔记体小说有《红楼梦》、《随园食单》等。

3. 话本话本是明清时期中国小说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以口头语言和曲艺表演为基础,通过亲切幽默的语言,生动描绘了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形象和各种情节。

元明清文学主要流派

元明清文学主要流派

元明清文学文学流派浙西派:朱彝尊、厉鹗常州派:朴学、张惠言桐城派:方苞、刘大櫆、姚鼐(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号称“四大弟子”)台阁体:杨士奇、杨荣、杨溥竟陵派:锺惺、谭元春。

理论上接受公安派的“独抒性灵”,提出“势有变而必变,物有孤而为奇”。

主张标新立异;提出“深幽孤峭”的风格。

“唐宋派”:指对嘉靖间文坛颇有影响的、以反拨李、何为主要目标的文学派别。

主要从事散文创作,代表人物有王慎中、唐顺之(实际是宗宋派即道学派)、茅坤和归有光。

明中期戏曲两大派是“临川派”和“吴江派”。

临川派的代表人物是汤显祖,吴江派的代表人物是沈璟。

“公安派”:袁宗道、宏道、中道代表。

核心口号“独抒性灵”。

以陈子龙为代表的“云间派”和以吴伟业为代表的“太仓派”是七子诗派文学主张复兴的两大支柱。

“阳羡派”:以陈维崧为首,聚集的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包括任绳隗、曹亮武、蒋景祁、陈维岳等,编有《今词苑》。

“桐城派”:由方苞提出以程朱理学为内核,以《左传》、《史记》等先秦两汉散文及唐宋八家古文为正统,以无负于当代政治为目的,在文章体格和作法上又有细致讲求的系统化的古文理论,并以具体作品与之配合。

同乡刘大(木魁KUI)、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他们以‘义法’为宗旨。

与其异趣的是袁枚、郑燮等桐城之外的散文。

“义法”,最基本的解释可以说得很简明:“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

”“义”主要指文章的意旨、论断与褒贬,“法”主要指文章的布局、章法和文辞。

苏州派:李玉、朱、朱佐朝、叶时章、张大复、丘园等张惠言,是“常州词派”和“阳湖派”首领。

作家作品王实甫:《西厢记》关汉卿——《窦娥冤》(窦娥、张驴儿);《单刀会》;《望江亭》(谭记儿、杨衙内);《救风尘》(宋引章、赵盼儿、周舍);《拜月亭》(王瑞兰、将世隆);《调风月》(燕燕、小千户、莺莺)白朴——《墙头马上》(李千金、裴少俊);《梧桐雨》马致远,“曲状元”,——《汉宫秋》(昭君出塞);《荐福碑》(张镐);《青衫泪》(白居易、裴兴奴);很多宣扬全真教教义如《岳阳楼》、《黄粱梦》纪君祥——《赵氏孤儿》(屠岸贾、程婴)不只是停留在“忠奸斗争”的主题上,强烈的家族复仇意识更突出,又强调了弱者对于残暴势力压迫的反抗。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形成了众多的文学流派。

这些流派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审美趣味,也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智慧和才华。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古代文学流派及其代表作品。

一、诗词流派1. 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鼎盛时期,唐诗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唐诗以五言和七言绝句为主要形式,以咏史抒怀、山水田园为题材。

代表作品有杜甫的《登高》、白居易的《长恨歌》等。

2. 宋词: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又一个辉煌时期,宋词以七言绝句和五言律诗为主要形式,以抒情和描写细腻的风格著称。

代表作品有苏轼的《水调歌头》、李清照的《如梦令》等。

3. 元曲:元代是中国戏曲的鼎盛时期,元曲是元代的代表性文学流派。

元曲以对话形式表达情感和思想,以其活泼生动、婉转动人的语言风格而著称。

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窦娥冤》、郑光祖的《牡丹亭》等。

二、小说流派1. 古传奇:古传奇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种流派,以神怪、仙侠、传奇的故事情节为主要特点。

代表作品有《西游记》、《红楼梦》等。

2. 话本:话本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小说流派,以故事情节为主,以白话为基础,描写了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

代表作品有《水浒传》、《金瓶梅》等。

3. 章回小说:章回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又一重要流派,以分章分回的形式叙述故事,具有丰富的情节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代表作品有《红楼梦》、《西游记》等。

三、散文流派1. 随笔散文:随笔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重要形式,以自由散漫的笔触写下作者的感悟和思考。

代表作品有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江雪》等。

2. 清谈文:清谈文是明清时期的一种散文流派,以议论和辩论为主,展现了当时文人士大夫的智慧和才情。

代表作品有杨维桢的《病榻谈》、纳兰性德的《纳兰词谱》等。

3. 游记:游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流派,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基础,描写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代表作品有杨万里的《临安春雨初霁》、袁枚的《随园诗话》等。

明清文学体裁

明清文学体裁

明清文学体裁明清时期是我国文学的繁荣时期,各种文学体裁在此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包括小说、戏曲、诗词、散文以及民间文学等。

一、小说明清时期,小说成为了最受欢迎的文学体裁。

其中,《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等作品堪称经典。

这些小说内容广泛,形式各异,展现了我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品质。

此外,明清时期还涌现出了多种小说流派,如言情、武侠、奇幻等,丰富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内容。

二、戏曲戏曲在明清时期也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京剧作为我国国粹,正是在这个时期逐渐形成的。

同时,各地的地方戏曲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如黄梅戏、越剧、豫剧等。

这些戏曲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

三、诗词明清诗词在继承传统诗词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这一时期的著名诗人有辛弃疾、陆游、杜甫等。

他们的作品展现了明清时期社会的变迁和文人的风貌。

此外,诗词创作的地域特色也愈发明显,如江南派、湖湘派等。

四、散文明清散文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这一时期,散文大家层出不穷,如归有光、欧阳修、曾巩等。

他们的散文作品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民间文学明清时期,民间文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民间故事、传说、谚语、俚语和成语等文学作品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这些作品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智慧和文化传承,具有极高的价值。

六、结论明清文学体裁的繁荣和发展,为我国文学史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明清文学的优秀传统,努力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文学作品。

总之,明清时期的文学体裁丰富多样,展现了我国文学的繁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两代的主要文学流派及主张。

明代文学明代文学的发展以弘治、正德年间为界,可划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文坛相对寂寞,后期相对繁荣。

严酷的文化专制导致明代诗文继续衰退,围绕拟古和反拟古,涌现出众多流派。

明代通俗文学成绩斐然。

戏曲方面,北方杂剧退潮,南戏成为主导。

一代戏剧大师汤显祖将戏曲传奇推向高峰。

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标志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一)流派纷纭的明代诗文。

着名流派有:台阁体。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的诗派,以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文渊阁大学士杨荣、武英殿大学士杨溥为代表。

“三杨”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时逢明代的“太平盛世”,皆为台阁重臣、太平宰相,位极人臣,倍受宠幸。

他们的创作雍容典雅,洋溢着志得意满的神气,内容上极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被称为“台阁体”。

茶陵派。

成化至弘治年间的流派,以湖南茶陵人李东阳为首。

李继“三杨”之后,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的地位主持诗坛。

他不满“台阁体”阿谀粉饰的流弊,主张宗法唐诗。

不过,他要学的只是唐诗音韵格律,而非唐诗精神。

因此,茶陵派仍未脱净台阁体气息,但启发了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

前七子。

弘治至正德年间的流派,以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七人为骨干,针对八股文和“台阁体”造成的虚饰、委顿的文坛风气,掀起了以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号召的复古运动,同时在政治上勇敢地跟残暴贪婪的权贵进行斗争。

他们以关注现实的诗文创作和挑战强权的战斗精神形成巨大影响。

但也有盲目尊古的不良倾向。

后七子。

嘉靖至隆庆年间的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吴国伦、徐中行等七人为骨干,李、王为首领。

后七子复古拟古的文学主张与前七子相同,但言论更激进,声势更浩大。

王世贞认为文章一代不如一代,东汉文弱,六朝文浮,唐文庸,宋文陋,再往后便无文章可言了。

后七子为扫荡自“台阁体”后弥漫文坛的恶劣文风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弊。

唐宋派。

嘉靖年间的散文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

他们尖锐批评复古派食古不化、诘屈聱牙的文章作法,强调文章应直抒胸臆,唐宋派成就最高的散文家是归有光。

归有光(1506-1571),字熙甫,号项脊生,昆山(今属江苏)人。

他的散文善于将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之外。

归有光描写琐屑人事,抒情婉曲含蓄而感人至深。

特别是《项脊轩志》、《先妣事略》等怀念亲人的散文,通过一两件小事表现对亲人的追思和挚爱,催人泪下。

公安派。

万历年间的流派。

以公安人(今属湖北)“袁氏三兄弟”为代表,即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着名思想家、文学评论家李贽是其思想和理论先导。

李贽(1527-1602),号卓吾,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精通外语,不信仙、释、道,对儒家学说多有批判。

李贽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三点:一是提倡“童心”和“迩言”。

“童心”指人的本性;“迩言”指民间声音。

二是鼓吹“自然”与“发愤”。

推崇自然之美,追求文学的解放精神和愤世嫉俗的气质。

三是重视戏曲和小说。

叛逆封建正统文化,提升鲜活的世俗文学的地位。

李贽的思想给了公安派很大启发。

针对文坛积弊,他们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见解和主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通变说”和“性灵说”。

“通变说”强调文学要随时代而变化,不可拘泥古人。

“性灵说”认为文学应表现个性、发露真情,“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

因此,真文学必须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冲决禁锢创作的桎梏。

竟陵派。

万历年间的流派,以竟陵(今湖北天门)人钟惺、谭元春为代表。

竟陵派也反对复古拟古,主张“性灵”,但与公安派有所不同。

钟、谭所谓“性灵”是指古人诗词中的精神。

他们认为公安派的创作过于俚俗化,因而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追求标新立异、不同凡响。

从创作实践来看,竟陵派实际上是主张学古的,与复古派不同的是他们强调学古人的精神气质。

复社。

崇祯初年产生的文学社团,脉延至清初。

主张“兴复古学”,故名“复社”,由江浙一带为主的十多家社团联合而成,以张溥、张采为首,后期成员中包括陈子龙、顾炎武、黄宗羲、吴伟业、侯方域等着名文士。

复社带有浓厚政治色彩,以东林党后继自居,公开反对政治腐败和阉党专权,曾多次举行大型集会,声动朝野。

复社在文学方面深受复古派影响,但更自觉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赞颂苏州人民同阉党的斗争,慷慨激昂之气洋溢于字里行间,为后世传诵的名篇。

(二)明代戏曲。

作为通俗文学最大众化的形式,戏曲在明代有较快发展。

明代戏曲包括传奇和杂剧。

前者传承宋元南戏,后者传承金元杂剧,形成一南一北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传奇为主流。

明代戏曲最辉煌的成果是由戏剧大师汤显祖创造的。

汤显祖对王守仁哲学和李贽思想推崇备至,深受其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叛封建伦理教化和追求个性解放的倾向,蔑视权贵,坚持操守。

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牡丹亭》。

由于汤显祖的影响,不少人纷起仿效,形成了“临川派”。

(三)“三言”“二拍”与明代拟话本。

叙事性通俗文学的繁荣,是明代文学史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

其中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拟话本的勃兴。

拟话本是随着明代中期宋元话本大量刊行而流行起来的。

它是案头文学形式,是文人整理、摹拟宋元话本形成的白话短篇小说,其结构特点与话本相近,多用俚俗口语,首尾有诗,中间穿插点缀诗词。

拟话本的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是城市生活成为小说的重要题材,许多故事都以衙门、寺院、茶楼、酒肆、商铺、旅途、家庭、街巷为背景展开。

二是市民成为小说的主要角色,商人、工匠、小贩、衙吏、僧侣、倡优常常作为正面形象来描写。

三是市民思想在小说中得到较多反映,外遇、偷情等两性关系往往被欣赏和肯定,人与人的金钱关系也得到一定程度的表现。

拟话本以贴近市民的语言、内容、主题,迎合了市民读者群体的阅读心理和审美情趣。

在明代拟话本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是“三言”“二拍”。

(二)清代文学(三)清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最后阶段。

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白话小说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享誉文坛,《红楼梦》则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超越了以往所有的长篇小说,成为中国古典叙事文学的巅峰之作,并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绚丽夺目的东方瑰宝。

清初戏剧也产生了有影响的佳作,《桃花扇》、《长生殿》等作品丰富了中国戏剧文学的创作实践。

与此同时,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也有发展。

清代诗文体裁多样,作家众多,流派纷纭。

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虽然不乏优秀的作家作品,但与小说、戏曲相比,诗文创作成就尚嫌逊色。

(一)清代诗文。

清初诗文创作最常见的是遗民主题。

但与元初、明初的情况相比,清初诗文所表现的遗民心态突出的是对当朝统治的不满,以及强烈的民族感情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

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重要作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钱谦益、吴伟业。

此外,诗歌方面,屈大均、吴嘉纪、施闰章、王士祯、朱彝尊、查慎行、赵执信等均有佳作,其中,王士祯倡导“神韵说”,影响颇大。

散文方面,较有影响的作家有魏禧、侯方域、汪琬等。

陈维崧的骈文才气横溢,为人称道。

本时期着名词人有陈维崧、朱彝尊等。

陈推崇豪放,是阳羡派代表;朱力倡婉约,是浙派首领。

清代中期文论和流派显得活跃。

持“格调说”的沈德潜强调格律体制和声律的重要性,其诗多歌功颂德之作。

他所编《古诗源》、《唐诗别裁集》、《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是影响较大的选本。

持“性灵说”的袁枚,自号仓山居士,世称“随园老人”,是乾隆、嘉庆时的代表诗人,与赵翼、蒋士铨并称“乾隆三大家”。

他的诗歌率真灵巧,清新自然,影响很大。

他的散文活泼机趣,情感真挚。

在文论方面也有建树,其《随园诗话》最具代表性。

与袁枚齐名的蒋士铨也持“性灵说”,他的七言诗苍莽遒劲,有不少揭露时弊之作。

赵翼与袁、蒋的文学主张相近,诗歌浅近流畅,富有哲理。

黄景仁是黄庭坚后裔,一生贫病。

其诗作多抒发穷困不遇和孤寂凄楚的情绪,苍凉悱侧,哀婉动人。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着名书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也是出色的诗人。

他的诗歌体恤民生疾苦,抨击时政黑暗,洋溢着愤世嫉俗的精神。

肌理派是清代以翁方纲为代表的一个文学流派。

本派认为“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言志集序》),“诗必研诸肌理而文必求实际”(《延晖阁集序》),讲求学问、材料、文理的统一,即在内容上要有思想性,文理上要注意组织结构,强调以学问作为诗的根祗,这样便能增加诗的创作上的骨肉,做到外表空灵而内容质实。

(四)这一时期在散文领域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流派,这就是以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

其文学主张的核心是“义法”。

按照方苞的说法,“义”就是要言之有物,“法”就是要言之有序。

“义”和“法”的关系,就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义法”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

刘大櫆则强调了语言和艺术手法的重要性。

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他整合了方、刘的主张,指出写作贵在“义理”、“考证”、“文章”三者的结合和统一。

桐城派在创作实践上形成了清真雅正、文从字顺的文风,产生了极大影响,备受推崇,流风所及延至清末。

清代后期,“盛世”景象开始幻灭,社会矛盾日渐突出,文化专制和对知识分子的思想箝制十分严重,文坛空气沉闷窒息,诗文创作已鲜见活力。

散文方面以阳湖人恽敬、李兆洛和武进人张惠言形成了阳湖派,主张散、骈结合,百家兼取。

词方面较为引人注目的是常州派,其主要人物有张惠言和荆溪。

人周济,强调词的社会意义,推崇厚重深美的词风。

诗歌方面王昙、孙原湘、舒位被称为继“乾隆三大家”之后的“后三家”,作品较为清丽精巧。

(二)清代戏剧与“南洪北孔”。

清代戏剧形式仍分为传奇和杂剧。

传奇在清初相当活跃,特别是借古讽今,褒忠贬奸,反映遗民心态和世态炎凉的剧作受到欢迎,显示出戏剧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的提升。

顺治至康熙年间,剧坛影响较大的是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

这一流派针对明代传奇冗长繁缛的弊端作了一些改革,使场次更加紧凑集中,曲白更加通俗浅近。

他们还注重发挥戏曲的社会作用,以戏曲反映时事和现实矛盾,《清忠谱》(李玉等)、《十五贯》(朱翯)、《党人碑》(丘园)、《牛头山》(李玉)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力作引起强烈反响。

除苏州派外,清初剧坛还有一位影响很大的怪才,这就是李渔。

李渔剧作甚多,以喜剧为主,滑稽恶趣,格调低下,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大多不足取。

李渔真正的文学贡献是他的文学理论,特别是戏曲理论。

他着有《闲情偶寄》一书,有许多清新独到的见解。

例如关于戏剧结构,他提出“立主脑”、“密针线”、“减头绪”等主张,显示出对戏剧特性的深入认识,对其他文章写作也有指导意义。

他将中国古代戏剧理论水平提到了新的高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