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
第六章明清时期ppt课件
历史背景
4、文学艺术大发展。
文学作品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兰陵笑笑 生的《金瓶梅》、蒲松龄的(1640——1715)《聊斋志异》、吴敬梓 (1701——1754)的《儒林外史》、曹雪芹(1715——1763)的《红 楼梦》;戏剧作品有明代汤显祖(1550——1616)《牡丹亭》、清初 洪 昇 ( 1645——1704 ) 的 《 长 生 殿 》 、 孔 尚 任 ( 1648——1718 ) 的 《桃花扇》;
历史背景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中央 集权制度更加强化、完善、成熟的时期,也是商品货币经济空前发达 和资本主义萌芽的特殊时期。
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明太祖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主民政、财政; 提刑按察使司主司法;都指挥使司主军事;)、设通政使司行“敷奏 封驳”之事;废中书省、废丞相“关白”之权、分相权于六部;掌控 军权(兵部、都指挥使司、都督府)立严刑峻法、三法司(刑部、都 察院、给事中)协同断案;改科举(三甲,一甲状元、榜眼、探花, 赐进士及第;二甲、三甲赐进士出身或同进士出身)、兴文字狱、设 特务机构“厂卫”(明太祖朱元璋设“东缉事厂”、明成祖朱棣设 “锦衣卫”、明宪宗设“西厂” )、大力削藩(二十五王与宁、晋、 燕三王);
第一节 概述[3]
1840年帝国主义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人民饱受帝国 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如火如荼,历年不 断,加速了封建制度的没落和崩溃。中国在西方炮舰的威胁下被迫接 受西方商品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欧洲音乐的理论、乐器、技 法输入我国。清末民初,学堂乐歌蓬勃兴起,它对我国新音乐的形成 具有启蒙意义。
历史背景
1、科学技术成就突出。李时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纲目》、 徐光启(1562年——1633年)的《农政全书》、宋应星(1587年— 1661年)的《天工开物》、徐宏祖(1586年——1641年)的《徐霞客 游记》。数学发展、测绘技术、明长城6000多公里、明清宫殿群、天 坛等。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名词解释
明清封建专制是指明朝和清朝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
在明清时期,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所有官僚和百姓都要无条件服从君主的命令。
这种统治方式被称为君主专制,君主的决策和命令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不受任何制约和挑战。
明清时期的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地方各级官僚机构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需服从中央组织的管理和命令,没有独立自治的权力。
这种中央集权的管理模式使得国家能够更好地掌控地方资源,统一调配人力物力,提高行政效率。
专制主义是指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几个人的手中,与民主制度相对立。
在明清时期,专制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皇帝的权威达到了顶峰,国家政权完全掌握在皇帝手中。
总之,明清封建专制是明朝和清朝时期实行的君主专制制度,这种制度使得君主拥有绝对的统治权力,实行中央集权管理,国家政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
明清时代特征八个字
明清时代特征八个字
摘要:
1.明清时代的概述
2.明清时代的特征
3.明清时代的文化、经济、政治发展
4.明清时代的历史意义
正文:
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的历史跨度长达五百多年,从公元1368 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开始,一直到1911 年清朝灭亡。
明清时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明清时代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政治稳重,经济繁荣,文化灿烂”。
这八个字准确地描绘了明清时代的主要特征。
明清时代的政治稳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明朝初年,太祖朱元璋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改革三公九卿等,使得明朝的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二是清朝入关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等几位皇帝的治理下,政治稳重,国家安定,社会秩序良好。
明清时代的经济繁荣也是其一大特征。
明朝时期,农业生产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全国的粮仓。
清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政策,经济更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手工业和商业,更是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
明清时代的文化灿烂则表现在文化和艺术的高度发展。
明朝时期,小说成为了主要的文学形式,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都诞生于这个时期。
清朝时期,则出现了大量的戏曲作品,如京剧、昆曲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清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
归纳明清历史知识点
归纳明清历史知识点明清时期发生了很多历史事件,同学们该怎么样记住和复习明清的历史知识呢?下面由为大家整理的归纳明清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归纳明清历史知识点一明清;;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由盛转衰1、明清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的原因、措施、实质。
八股文,军机处。
2、明清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表现,中西萌芽后面临的不同经济、政治、外交、思想环境。
深刻理解封建制度对资芽的阻碍。
3、理解一条鞭法和地丁银制度。
4、辨证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和影响。
把其与新航路的开辟做比较。
5、明清历史发展最突出的本质趋势在经济、政治、思想、外交上的反映。
6、明清对外交往的新情况和外交变化。
7、识记清朝前期巩固多民族国家、捍卫主权的措施。
8、明太祖,康熙,乾隆和雍正。
9、澳门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清统一台湾。
10、黄宗羲的政治、经济主张的背景,评价。
与商鞅、韩非、董仲舒的比较。
11、科技和文化领域的双重性和两面性。
小说,民主思想,总结性的科技巨著。
教育。
(文学繁荣科技落;总结居多创新弱;专制居主和民主思想并存;交流减少转为弱势文化。
)12、辨证看待康乾盛世与封建社会没落的关系。
13、清朝的疆域。
注意我国历史上对东北,西北,西南(包括西藏),台湾的管辖。
说明:此阶段应注意:统一,资芽,没落,巩固。
总之,一部中国古代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长期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统一与分裂,治世与乱朝,融合与隔阂,明主和昏君,交流和封闭归纳明清历史知识点二明清1368;1840政治1★明:⑴太祖废丞相,⑵成祖设内阁,⑶宣宗、英宗时,票拟逐渐制度化,但决策权是皇帝批红。
2清:⑴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牵制皇权;⑵康熙设南书房,★⑶雍正设军机处。
3康熙帝:⑴西南平三藩;⑵东南收台湾;⑶西北噶尔丹;⑷多伦会盟后;蒙藏地区安;⑸东北“尼布楚”。
经济1农业:风力水车2手工业:⑴瓷器代替丝绸成为中华文明象征;⑵明后期,棉布成为百姓主要衣料;★⑶明朝中后叶,在一些部门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而居主导地位;★⑷江南一些手工业生产部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明清文化
明清文化明清文化是我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革,产生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几个角度来探讨明清文化的特点和传承。
首先,明清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明朝时期,绘画、雕刻、陶瓷器等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
明代以文人画的兴起而闻名,这种画风追求意境和精神内涵,强调笔墨技巧和表现意念。
而清朝时期,宫廷画以及各种织锦、珐琅彩等工艺品也独树一帜。
此外,明清时期还有许多著名的剧种和曲艺形式,如京剧、昆曲、评弹等,它们都对后来中国的艺术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明清时期文化思想上的变革也非常显著。
明朝后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使得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等其他思想相互融合。
明代文人如王守仁、杨慎等提出了新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思想发展。
而清朝时期,王夫之、顾炎武等思想家对儒家经典进行了重新诠释,提出了“格物致知”的观念。
这种思想转变的背后,既是社会变革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也是文人士大夫对传统观念的反思。
此外,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和礼仪也有着独特的特点。
明代的社会风俗注重礼仪和仪式,尤其是官方的各种场合。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的入主,使得宫廷礼仪更加严谨和庄重。
此外,明清时期的家庭制度和婚姻观念也都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儿女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家教,婚姻则更多是家族利益的考量,讲究门当户对和世系世交。
这些社会风俗和礼仪的传统在中国文化中扎根深厚,并且一直影响到现代。
最后,明清时期的文化传承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清时期,中国文化与外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
江南地区的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兴盛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西方传教士的到来也为中国引进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观念。
这些外来的文化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这种传承和融合的文化,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使得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
明清时代特征八个字
明清时代特征八个字
1.繁荣:明清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繁荣的时期,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绘画艺术和科技成就。
2.稳定:明清时代社会相对稳定,政治制度相对固定,封建皇权得到巩固,社会秩序相对稳定。
3.官僚化:明清时期,官僚体制逐渐形成,全国分层级建立官员管理制度。
官员选拔通过科举制度,选拔人才。
4.海外贸易: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的贸易有很大发展,明朝时期有郑和下西洋,清朝时期有广州、厦门等沿海城市对外贸易。
5.文化疏导:明代中后期,程朱理学逐渐兴起,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清代时经过康乾盛世的荣华发展,士人文化盛行。
6.反外侵:明清时代,中国社会积极抵御外来侵略,有明朝抵御蒙古族、清朝抵御满洲族侵略。
7.封建化:明清时代封建制度进一步加强,社会阶层严格分化,地方封建势力得以巩固。
8.文化整合:明清时代中国陆续融合了众多少数民族,将他们纳入中国文化圈,形成现代中国的多民族国家面貌。
明清时期
第六单元明清时期一.时空定位明:1368----1644年;都城:应天(南京)--北京清:1636----1912年;都城:北京二.时代特征1.政治: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
2.经济:农耕文明达到顶峰;商品经济发达,出现新经济因素;重农抑商强化和海禁闭关3.文化:承古萌新:理学占主导,早期民主思想和文化出现;总结性科技巨著问世,但科技落伍;西学东来,小说成为文学主流。
三.明清时期的政治(一)君主专制的空前加强1.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1)内容:废除丞相,由皇帝直辖六部(2)影响: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2.内阁制度的建立(1)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不参与决策)(2)明成祖:内阁制正式创立(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阁臣获得票拟权3.清雍正:军机处的设立(1)主要职能:秉承皇帝旨意办理政务、草拟诏旨、上传下达、提供决策建议(2)特点:机构简单、办事机密、行事快捷(3)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4.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1)根据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1)分割相权:隋唐、宋2)起用近臣:汉、明、清(用非法定机构取代法定机构的职权)(2)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加强,地方权力被削弱和限制君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直至宰相制度被废除(二)康熙帝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1.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1)1673-1681平定三藩:解决地方割据势力,为巩固统一创造条件(2)1683收复台湾、1684设置台湾府:加强了台湾同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3)雅克萨之战和《尼布楚条约》(1685—1689):抗击了沙俄的侵略,确定了中俄东段边界,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4)1690平定准噶尔部叛乱、1691多伦会盟:多伦会盟加强了蒙古各部的团结,密切了他们与清廷的关系,使之成为保卫边疆的重要力量(5)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历史贡献1)开创了康乾盛世的繁盛时代2)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集权、民族关系、对外关系)3)基本奠定了中国的版图二、明清时期的经济(一)明清时期的农业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1)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改良(2)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和推广(玉米、甘薯)(3)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形成专业生产区域,农产品商品化加强2.农业经营方式: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主要形式(二)明清时期的手工业1.成就(1)制瓷:明代斗彩和五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2)棉纺织业: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主要衣料2.经营方式: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3.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技术、规模、经营方式、地位)(1)技术先进、领先世界、远销国外(2)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规模越来越大(3)三种经营方式并存、私营逐渐居于主导地位(4)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三)明清商业的繁荣1.商业繁荣的表现(1)农业专业生产区域形成(湖广)。
明清历史知识点归纳
明清历史知识点归纳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的最后两个朝代,同学们在学习明清历史知识时,有没有对历史知识归纳呢?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明清历史知识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明清历史知识点归纳一政治:中央集权不断强化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朝:康熙扩大皇权设南书房,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处的设置,不仅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而且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
经济:农耕经济的辉煌与迟滞1.农业(1)玉米、蕃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2)人口增加、人均占有土地数量减少,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
2.手工业(1)生产方式:官营手工业衰落;家庭手工业开始面向市场;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在一些商品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2)手工业产品:瓷器丰富,青花瓷、彩瓷、珐琅瓷、争奇斗艳。
并根据对欧贸易的需求生产瓷器。
3.商业(1)表现①货币经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明中叶以后白银逐渐成为主要货币,商业资本日趋活跃。
②农产品商品化: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被大量种植。
③工商业市镇: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
④商帮:区域性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大商帮。
(2)社会关系变化:引发社会结构变动,江南地区从事工商业人数增多,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
4.经济政策:对内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外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贸易由盛而衰,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明清历史知识点归纳二思想:传统思想和科技文化的继承发展1.思想(1)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是“发明本心”,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中国明清历史事件介绍
中国明清历史事件介绍中国明清历史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这两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本文将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明清时期的重要事件。
一、明朝历史事件1. 明初建立:明朝于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标志着元朝的灭亡。
朱元璋采取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措施来巩固明朝的统治,恢复国家的稳定。
2. 明太祖的改革:明朝初期,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政治和农业改革。
他加强中央集权,推行土地改革,提倡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
3. 明成祖的航海事业:明成祖朱棣启动了七下西洋,大力发展航海事业。
其中,郑和下西洋是明代航海事业的巅峰时期,它不仅是一次世界性的航海事业,也彰显了明朝政府的威望。
4. 明代文化辉煌:明朝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成就。
明代名人如李时中、唐寅、文徵明等,他们的文学、绘画作品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
5. 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是明朝晚期的一场重大社会动荡。
其中,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进攻北京,导致明朝灭亡。
二、清朝历史事件1. 清朝建立:清朝于1644年由满族领导者努尔哈赤建立,标志着明朝的灭亡。
初期,清朝进行了一系列统一战争,征服了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
2. 康雍乾盛世:康熙、雍正和乾隆三位皇帝统治的时期,被誉为“康雍乾盛世”。
这一时期的清朝政权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对外扩张。
3. 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实行了长达200多年的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导致中国错失了许多机遇和发展。
4.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是中国近代史上对外不平等条约的开始。
清朝以失败告终,导致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5. 太平天国起义: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从1850年持续到1864年。
该起义由洪秀全领导,对清朝政权造成了巨大威胁。
总结:中国明清历史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
明清的生活
明清的生活
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极为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巅峰之一。
在这
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科技、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
明清时期的生活,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在城市里,人们的生活方式多样且丰富。
商业繁荣,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吸
引着来自各地的人们。
城市中的居民们穿着华丽的衣服,佩戴着精美的首饰,生活得非常奢华。
他们喜欢在茶馆、戏院、书院等地方聚会,交流思想,欣赏戏曲,品茶聊天,享受着文化带来的乐趣。
而在农村,人们过着朴实而勤劳的生活。
他们种田养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农村的生活节奏虽然简单,但却充满了温暖和快乐。
每逢节日,农村的人们都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放孔明灯等,欢乐的气氛洋溢在整个村庄。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的生活都离不开文化的熏陶。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
文化艺术达到了巅峰,书法、绘画、诗词、戏曲等艺术形式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人们在闲暇时会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如书法、绘画、音乐等,这不仅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使他们更加热爱生活。
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了文化的气息。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们都在追求着更加美好的生活。
这段历史时期留下的文化遗产,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明清时期社会状况
古代中国的明清时期社会状况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朝代,这段时期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转变。
本文将介绍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并探讨其影响。
一、政治状况明朝政权于1368年建立,清朝政权则在1644年建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实行了严格的皇权集中制度,建立了规范的官僚体系。
清朝则采取了满族的官僚制度,并推行“三藩之乱”等政策,加强统一。
在明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相对较为公正,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使得社会上层士人得以参与政治,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会的稳定。
而在清朝时期,科举考试逐渐侧重满族及汉族士人,以维持清朝的统治,士人阶层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二、经济状况明朝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明初实行了农田水利建设、推行造纸业、扩展海外贸易等措施,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
而清朝在政权稳定后,采取了保护性政策,封禁了对外贸易,导致一些经济领域的发展停滞。
另一方面,明朝时期也出现了盐商、纺织商等新兴社会阶层。
这些商人在社会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清朝则对商业进行了严格的限制,对商人税收较高,导致商业萧条。
三、文化状况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经历了繁荣和变革。
明朝是中国文人荟萃的时期,文人们从事文学、绘画、书法等艺术活动,形成了明代文化的独特风格。
清朝时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政策,满族文化逐渐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明清时期,社会的娱乐活动也相对丰富多样。
民间戏曲、杂技、曲艺等形式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娱乐活动来放松身心。
四、社会阶层明代社会阶层相对稳定,士人阶层和农民阶层居于社会的中上层,商人阶层和工匠阶层处于中下层,最底层为贱民和奴隶。
而在清朝时期,原本占主导地位的士人阶层逐渐被满洲贵族所取代,满汉融合逐渐形成新的社会阶层。
总结起来,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经历了诸多的变革。
政治上实行了不同的制度,经济上也有所差异,文化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变化。
明清名词解释
1.台阁体:台阁主要指明初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台阁体”是以当时馆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题材上“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流行的原因跟作家的生活遭际有关,他们身居要职,处境优裕;还有当时政权稳定,国力逐趋强盛,另外当时全国实行整饬政策;代表作品是杨士奇东里诗集,杨荣随驾幸南海子;2.茶陵派弘治年间,在台阁体造成文学萎靡不振的局面情况下,李东明等人发动了对台阁体文学的冲击以此来重振文坛而形成的诗歌流派,茶陵派以李东明为主,主要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石珤、鲁铎等人;李东阳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强调对声调节奏等法度的掌握;代表作是李东阳的茶陵竹枝歌;3.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的文学群体,其他成员有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七人,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创作上重视市政题材,民间生活;他们扫除台阁体的无病呻吟,但拟古形式为主,缺乏创造性,他们以复古自命,实质上时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代表作:李梦阳的禹庙碑梅山先生墓志铭、李攀龙的太华山记;4.后七子明嘉靖、隆庆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以汉魏、盛唐为楷模,"谓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无一语作汉以后,亦无一字不出汉以前",较前七子更绝对;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从而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5公安派晚明以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为代表;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作“公安派”,他们文学主张提倡“性灵说”,反对拟古蹈袭,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写作态度信手写成、随意而出;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代表作品袁宏道叙小修诗,袁宗道论文,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6.竟陵派晚明时期,继公安派之后,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两人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名竟陵派;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代表作品是二人编选的诗归;7.梅村体清初,吴伟业的七言歌行在继元、白诗歌的基础上,自成一种具有艺术个性的“梅村体”,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任务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组织结构,设计细节,极尽俯仰生姿之能事;代表作圆圆曲;8.神韵派清代诗歌流派,王士禛创立,其他成员有吴雯、洪昇、宗元鼎,该诗派论诗以“神韵”为宗,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为最高境界,要求其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代表作品是王士禛真州绝句;9.格调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沈德潜、倡导格调说,所谓“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思想,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尊唐抑宋,使诗歌“去淫滥抑归雅正”,起到“和性情、厚人伦、匡政治”的教化作用;10.肌理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代表诗人是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学必以考证为准,为诗必以肌理为准”,“肌理”二字用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伟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与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句等作诗之法;11.性灵派清代中叶诗歌流派,主要代表诗人是袁枚,其他的还有赵翼、蒋士铨、舒位、王昙、孙原湘;论诗提倡性灵说,他们反对形式主义,反对拟古主义,主张把真实感受和诗人的个性生动地变现出来,但忽略了诗歌的社会性;代表作品袁枚的马嵬;12.常州词派清词流派;继阳羡派,浙西派以后起而代之的词派,创立于嘉庆;常州词人张惠言所开创,故名;后周济加以发展;论词反对浙西词派注重格律、技巧而寄兴不高,提出要依据“温柔敦厚”的“诗教”,强调寄托,解前人词时力图从中寻求“微言大意”,流于穿凿附会;作品意旨较为隐晦;对清末词坛颇有影响;代表作品是张惠言木兰花慢和周济蝶恋花;13.浙西词派清代词派,其创始者朱彝尊及主要作都是浙江人,故称之,该词派其他主要作家还有李良年、李符、沈皞日、沈登岸、龚翔麟;他们竭力推崇姜夔、张炎,该词派标举清空醇雅风格,蕴藉空灵,独具机杼,韵律和谐;代表作品朱彝尊高阳台;14.阳羡词派清代前期词坛流派;开山作家是陈维崧,成员还有万树;蒋景祁、史唯园、陈维岳;词效法苏轼、辛弃疾;气魄豪健,抒写身世和感怀吊古德作品尤为出色;代表作品贺新郎’纤夫词;15、唐宋派明代嘉靖年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另一文学复古流派;该文学派别将里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在创作主张上,强调文以明道,提倡直抒胸臆,反对模拟,剽窃;代表作品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唐顺之答廖东雩提学等;16、晚明小品文,代表了晚明散文所具有的时代特色,重要作品作家有张岱西湖七月半,袁宏道西湖二、天池,袁中道游荷叶山记17.桐城派是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因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理论主张主要为“义法”,“雅洁”,“义理、考据和词章”等等;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代表作是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18.明清传奇:“传奇”一词,本是唐人小说的概称“唐传奇”,后人借用它当作戏曲的名称;明清是在宋元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不同于杂剧的戏剧体制; 19.三言二拍: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三言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包括了就奔到会辑和新着的创作;每集40篇,共120篇凌蒙初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二拍是一部个人的白话小说创作专集,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才子佳人小说:清代小说名,公100回,又名恶姻缘;勾勒了一个冤冤相报的两世姻缘故事,思想内容不高;书中对风俗的描写,对世态人情的把握,体现了作者写实手法的高明;21.临川四梦: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牡丹亭还魂记南柯梦记邯郸梦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并奠定了作者作为中国古代戏曲大家地位的一部传奇;22.南戏:1又称南曲戏文,原是宋以来南方浙、闽一带用村坊小曲演唱的民间小戏;2它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大曲、清官调、滑稽戏等民间说唱技艺,以及宋杂剧表演故事的形式,故开始时又叫“永嘉杂剧”或“温州杂剧”;3元灭南宋后,它的故事题材和演唱艺术又受到北杂剧的影响,并逐渐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戏剧样式;23.二拍:二拍是明代作家凌蒙初拟话本小说集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其内容大致包括: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爱情题材的新突破;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二拍的出现是拟话本小说在体制上定型的标志;.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24.三言:三言是明代作家冯梦龙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它们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主要表现的思想有: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25.散曲:继诗、词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1分配乐演唱,相当于当时的流行歌曲;1分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及介于两者之间的带过曲等几种;1分具有特殊的艺术品格,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以及明快酣畅的艺术趣味;1分26.“四大奇书”:指明神魔小说的代表作西游记、1分人情小说的代表作金瓶梅,1分以及历史演义的代表作三国演义、1分英雄传奇的代表作水浒传;1分四书并称为“四大奇书”;27.“童心说”:由李贽提倡;1分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亦即真心;1分“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蔽障和干扰;“最初一念”,指人生固有的私欲;1分“童心说”从有利于表达“真心”的角度,反对复古;1分28.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29.拟话本: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话本小说的流行,一些文人在润色、加工宋元明旧篇的同时,开始有意识地模仿“话本小说”的样式而独立创作的一些新小说;这类白话短篇小说,人们称之为“拟话本”;从鲁迅起一般又将“三言”之后的白话短篇小说都归属于“拟话本”一类;30.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位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由宋代的讲史话本发展而来,元末明初出现这个名称;“讲史”原是宋代说话四家之一,以说讲历史故事为其特点;其篇幅较长,或取材正史而作不同程度的虚构,或取材野史传说;故事内容侧重於朝代兴亡和政治军事斗争;31.世情小说明清小说之一——世情小说是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一种,又称为人情小说,世情书等;它是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为主要特点的一类小说;世情小说主要是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流行于明代;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学术界一般又用世情小说或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1、四声猿:是徐渭的杂剧作品;四声猿,包括四部杂剧: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被誉为“明曲第一”;王骥德曲律称四声猿为“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2、明清传奇:“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原因之一在于许多唐传奇都曾被元杂剧改编成剧本,而大部分杂剧也都带有浓郁的传奇色彩;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3、三大传奇: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无名氏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二、论述题1、徐渭的四声猿在杂剧史上有何成就四声猿在思想内容上,打破了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洋溢着狂傲的反抗思想;体制音律上,有不少创新:一是写成最早的一部杂剧合集;二是徐渭是大量写作短剧的第一个作家,或一出,或二出,或五出,长短不一,从此短剧大为盛行;三是在音乐上或用北曲,或用南曲,不拘一格,首开以南曲写杂剧的先例;2、临川派和吴江派有什么主要分歧临川派和吴江派两大派别的主要分歧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临川派主张“以情格理”的至情论,反对封建的理学思想和礼教观念,而吴江派则重视封建伦理的宣扬,正如吴江派的重要作家吕天成说沈璟的戏曲“命意皆主风世”;二是对曲律的看法不同;吴江派是强调“合律依腔”,主张格律至上,认为戏曲第一位的是作品是否合律,为了合律可以牺牲抒情表意;所以他说:“宁协律而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叶,是曲中之工巧”;而临川派主张内容重于曲律;三是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的不同;吴江派主张本色,反对过于重文藻骈俪,临川派注重文采;3、明杂剧体制变化有何特点明杂剧体制变化的特点是传奇化;一结构上不遵守四折一楔子,体制自由多样;出现了很多短剧;二音乐上可南可北,南北兼用;三演唱形式灵活自由,可多人唱,也可连唱、轮唱;竟陵派: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在文学观念上受到公安派的影响,提出重“真诗”,重“性灵”;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看重向古人学习;追求一种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之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显示出晚明文学思潮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80首优秀的明清诗词
80首优秀的明清诗词1、清· 龚自珍· 《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2、清·龚自珍·《夜作》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席,髫年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点评:龚自珍可谓满清为数不多的诗词大家,虽无唐宋一流诗人的气度和格局,但是也有很多优秀作品。
(句意隐晦、思想曲折的弊端。
)-------------------------------------------------------------------------------------------------------------------------------------3、明·唐寅·《桃花庵歌》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卖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换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
点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名不虚传也,五百年后,为吾知己。
世人皆谓其风流,然此风流非彼风流。
前半生放纵不羁,孤高自傲,不可一世,奈何生不逢时。
后经宁王叛乱,性情大变,绝意仕宦。
余生潦倒病困,诗文画盈车,却换不来一碗粥,一包药,一件棉衣,落花缤纷,斯为绝唱矣。
明诗中的清流,一代奇才!4、唐寅·《把酒对月歌》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我当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初中历史隋唐宋元明清阶段特征
初中历史隋唐宋元明清阶段特征
隋唐时期是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宋元时期则是民族政权并立,经济重心南移,民族交融发展的时期。
以下是各个时期的阶段特征:
1.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创造了著名的唐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2. 宋元时期:宋元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期,也是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发展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3. 明清时期:明清时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时期,也是封建社会逐渐衰落的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逐渐停滞,文化艺术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总体来说,隋唐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段,涵盖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时期。
这段时期的历史变迁极具影响力,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明清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社会状况、经济发展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明清时期进行介绍和分析。
一、历史背景明清时期,起源于14世纪末的明朝,终结于20世纪初的清朝。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唐、宋之后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其建立者是朱元璋。
明朝前期,政权经历了朱元璋的统一战争和政治改革,社会秩序逐渐稳定;而后期,明朝逐渐腐败,社会出现动荡、农民起义等问题。
清朝则是由满族人建立的王朝,其建立者是努尔哈赤。
清朝初期,努尔哈赤和后来的皇太极一系列征服行动,最终统一了中国。
二、政治制度1. 明朝政治制度:明朝设置有六部、都察院、东厂、西厂等机构。
六部是中央政府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都察院则是负责监察六部的机构。
另外,东厂和西厂则是特务机构,承担监视异己、维护统治等职责。
2. 清朝政治制度:清朝的政治结构在中央设有六部、兵部、吏部、户部、礼部、刑部和工部等部门,另外还有内阁、外务府、都察院等机构。
其中,内阁是清朝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国政大权的运作。
三、社会状况1. 明朝社会状况:明朝时期,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社会地位最低的是农民,其次是手工业者和商人,最高的则是地主和官僚。
社会等级森严,士人争相考取功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得高官厚禄。
此外,明朝时期还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和农民起义等社会问题。
2. 清朝社会状况:清朝初期,清朝政权采取了多项措施加强对汉族社会的控制,包括实行满洲八旗制度和优待满洲人政策等。
不过,清朝后期,政府逐渐放宽了对汉人的管控,社会分层及土地所有制也发生着改变。
四、经济发展1. 明朝经济发展:明朝时期,农业得到了迅猛发展,种植业和水利工程有了很大的进步。
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例如制瓷、刺绣等手工业和丝绸、茶叶等商业。
明清时代特征八个字
明清时代的特征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承前启后是因为明清两代在继承前代文化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发展和创新。
例如,明代的永乐大典和清代的四库全书都是对前代文化的集大成者。
同时,明清两代也在科技、经济、文化等方面有许多新的发展,如明代的郑和下西洋、清代的康熙乾隆盛世等。
继往开来则是因为明清两代在文化、制度、思想等方面都有许多传承和创新。
例如,明代的王阳明心学和清代的颜元实学都是对儒家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明清两代也在制度、技术、商业等方面有许多创新和改革,如明代的赋税改革和清代的洋务运动等。
因此,可以说明清时代是一个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时代,既是对前代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是对后代文化、制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和启示。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朝代,也是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发生较大变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衣食住行、社交礼仪等方面都有许多独特之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的社会风俗与生活习惯。
一、家庭与婚姻制度明清时期,家庭对于人们来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来源,家庭成员通常团结一致,相互合作。
男人主要负责种田和外出劳作,而女人负责家务劳动。
此外,家族观念也非常重要,人们通常以家族的利益为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婚姻制度方面,明清时期的人们非常重视婚姻的安排和规范。
通常情况下,父母选择合适的对象,进行媒人介绍,然后由男方与女方进行相互认识。
婚礼过程繁琐,包括聘礼、娶亲、过门等环节。
婚后,夫妻间相互尊重、互相关心是重要的家庭价值观。
二、衣着与饮食习惯明清时期的衣着与饮食习惯也有一定的特点。
对于衣着来说,社会地位和财富决定了个人衣着的品质和风格。
官员和地主等人通常穿着品质高雅的丝绸衣物,而普通人则多以棉麻布料为主。
此外,男女装束有一定的区别,女性通常穿着长袍、披肩等,男性则多穿短衫、长裤等。
在饮食方面,明清时期人们非常讲究饮食的品质和烹饪技巧。
高级官员和富豪们通常有着丰盛的饮食,其中包括荤素搭配、菜品丰富多样等。
而一般人家的饮食则比较简单朴素,以米饭、面食、蔬菜为主食。
此外,茶文化在明清时期也非常盛行,人们多以茶代替其他饮料,如酒。
三、社交与礼仪明清时期的社交与礼仪非常重视,尊重他人、注重礼节是人们的重要素养。
在社交方面,人们通常以尊重长辈、尊敬上级为原则,不同身份的人之间要有一定的距离和礼仪。
此外,书法、诗词、音乐等文艺活动也是人们社交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礼仪方面,明清时期有许多独特的仪式和习俗。
如拜年、祭祀、婚丧嫁娶等都有着一定的规范和礼仪。
人们需要遵循相应的程序和礼仪,以示对祖先和上级的尊敬。
四、住房与居住习惯明清时期的人们居住环境多以农村为主,城市人居住也多集中在城墙内。
明清文学体裁
明清文学体裁摘要:一、明清文学概述1.明清时期的背景2.文学发展的特点二、明清文学的主要体裁1.小说a.四大名著b.其他著名小说2.戏曲a.昆曲b.京剧3.诗词a.唐诗宋词的影响b.著名诗人及作品4.散文a.桐城派b.其他著名散文家及作品三、明清文学的价值与影响1.对后世文学的启示2.反映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正文:明清时期,我国文学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文学创作呈现出丰富多样、流派纷呈的特点,各种体裁均有卓越成就。
在明清文学中,小说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成为中国古代小说的代表作品。
此外,还有《金瓶梅》、《儒林外史》等其他著名小说。
这些作品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价值观。
戏曲是明清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和京剧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戏曲艺术。
昆曲以其优美的唱腔和精湛的表演艺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而京剧则以其丰富的表现形式和深厚的艺术底蕴成为了中国戏曲的代表。
诗词在明清时期同样有着重要地位。
受唐诗宋词的影响,明清诗人创作了大量优美的诗词作品。
诸如杨慎、纳兰性德、龚自珍等著名诗人的作品传颂至今。
他们的诗词或抒发个人情感,或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散文是明清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体裁。
桐城派是这一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散文流派,其代表人物如方苞、姚鼐等人。
他们的散文作品以鲜明的个性、严谨的结构和优美的文辞著称。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著名散文家及作品,如冯梦龙、张岱等。
明清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历史变迁,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文化趋势
明清时期的文化趋势明清时期(1368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经历了明朝和清朝两个朝代的统治。
在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这些变革也使明清时期的文化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1. 儒家文化主导:在明清时期,儒家文化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社会文化的主导力量。
朝廷设立了文华殿,尊崇儒家经典,推崇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仁爱之道、礼制文化与教化民众等,影响了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2. 反佛道思潮兴起:在明清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反佛道思潮。
明代朱熹提出了“心即理”的理论,主张“以心求理”,反对佛教的修道思想。
清代王夫之更是批判佛道,并提倡儒家思想。
此思潮使得社会对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有所抑制。
3. 文人与士人的兴起:明清时期,士人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
士人阶层成为了社会的核心群体,对社会发展和文化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
士人文化强调修身、为国家立言,倡导文化的博采众长、多元化的特点。
4. 文人墨客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文人墨客在中国社会中涌现出大量的作家和文人。
明代出现了著名的文人如杨慎、唐顺之等,清代则有李渔、纪晓岚、石涛等。
文人墨客们从事文学、书法和绘画创作,形成了独特的文人氛围和文化风格。
5. 科举制度的确立: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仍然是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
科举考试对于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财富的获取有着重要的影响。
科举考试使得文化成为社会上升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承的进步。
6. 对外文化交流的逐渐增多:明朝以后,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进行文化交流。
明代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和科学知识,对中国社会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康熙、乾隆年间,中国与欧洲产生了多次正式的外交往来,进一步扩大了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
7. 民间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民间文化开始兴盛起来。
民间故事、民间艺术以及各种庙会、节庆等民间活动得到了发扬光大。
这些民间文化的盛行使得明清时期的文化成为多元化的,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丰富多样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明清时期的教育1、教学时数:5学时2、教学目的与要求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教育发展到顶峰、同时也走向没落的时期。
应了解明清学校的发展状况,了解和掌握监生历事制、六等黜陟法、旗学等,了解和掌握王守仁、王夫之、颜元的具有自身学派特点的教育思想。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监生历事制、六等黜陟法、旗学,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王夫之的教学思想、颜元的实学主张。
3、教学重点本章的重点是明清两代教学制度的特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
4、教学难点难点为心学。
5、教学内容第一节明清的教育制度一、明清文教政策(一)明代的文教政策1、大力推崇程朱理学明太祖虽出身贫寒,文墨不多,但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他自身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世治宜用文”的道理,因而坚持“文以治天下”的政策,推崇程朱理学则是这一政策的具体体现。
明统治者竭力推崇程朱理学的正宗地位。
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学者讲学“一宗朱子之学”,“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同时,还明确规定国家取士,说经者以宋儒传注为宗。
科举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答题代圣人立言,一切要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答案。
成祖永乐十三年(1415年)命翰林学士胡广等编纂《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颁行天下,作为钦定的教科书。
此外还屡次表彰程朱后人及其门人,以此来提高程朱理学的社会地位。
2.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明统治者在积极发展文教事业的同时,也采取种种措施,加强思想控制,大力推行文化专制统治。
如明太祖认为《孟子》中有些思想不利于君主专制统治,就下令将孟子撤出孔庙,后来令人将书中的语句85条尽行删除,并规定这些内容不能作为科举命题、取士的内容。
除此之外,明政府加强对官学的管理和控制,在国子监设立“绳愆(qian )厅”,对违规师生有执行刑罚的权利。
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还屡兴文字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迫害士人。
其目的就是大造恐怖气氛,压制士人的思想,使人们俯首贴耳地服从其统治。
(二)清代的文教政策清统治者入关后,即开始注重文化教育事业,确定了“兴文教、崇经术”的文教政策。
1、尊孔崇儒,提倡程朱理学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是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巩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清朝统治者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因此,清历代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和儒术,如祭孔,给孔子追加封号,袭封孔子后人,顺治元年(1644年)封孔子第六十五世孙孔允植为“衍圣公”,二年,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康熙二十二年亲书“万世师表”匾额,悬挂于全国各地孔庙。
并将此作为笼络汉族士人的手段。
在尊孔崇儒的同时,清统治者还大力提倡程朱理学。
通过封袭朱熹后人,将朱熹配享孔庙,并命人编辑《朱子全书》等措施推崇程朱理学。
经统治者的提倡,程朱理学成为清办学育才的指导思想。
2、笼络、利用汉族士人清统治者采取各种手段,笼络、控制和利用知识分子。
第一,通过开科取士,吸收士人入仕参政。
第二,设制科,荐擢人才。
第三,组织学者编纂大型书籍,笼络士人,宣传所谓的文治盛世。
3、加强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清政府在对士人实行笼络利诱的同时,亦采用高压手段进行严厉钳制和残酷镇压。
主要有:第一,严禁立盟结社。
顺治十七年(1660年)颁旨:“士习不端,结社订盟……著严重行禁止。
”第二,销毁书籍。
对于那些不利于专制统治的书籍进行销毁。
第三,大兴文字狱。
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曾多次大兴文字狱,屠杀知识分子,以此迫使他们埋首故纸堆中,不参与时政的议论和研究。
二、明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明统治者对学校教育十分重视,明太祖曾说:“治天下当先其重其急而后其轻且缓者。
今天下初定,所急者衣食,所重者教化。
”(一)中央官学中央官学主要设有国子监,此外还有宗学、武学等。
1.国子监明代的国子监建立于明太祖初定金陵时(1365年)改应天府为国子学,后来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重建校舍于鸡鸣山下,名曰国子监。
至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又在北京建国子监,从此,国子监有南北之分。
以北京的为京师国子监,而以旧国子监为南京国子监。
国子监学生称为监生。
明代国子监在教学制度方面,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于洪武五年(1372年)创立监生历事制度。
即国子监学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就分拔到政府各部门“先习吏事”。
这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
第二,实行积分法。
明代国子监为六堂三级,监生按其程度入各堂肄业,然后逐级递升,升到最高一级时,实行积分法。
2.宗学明代专为贵族子弟设立的贵胄学校。
招收世子、长子、众子、将军、中尉年未弱冠者入学,称为宗学。
3.武学明设有中央武学和地方武学。
正统六年(1441年)设京卫武学;正统七年设南京武学,招收都司、卫所应袭子弟年10岁者,由提学官选取送于武学读书。
学习期间的待遇和考试办法与儒学生员相同。
(二)地方官学明朝的地方官学,按性质划分,可以分为儒学、专科学校和社学。
1.儒学有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有按军队编制设立的都司儒学、行都司儒学、卫儒学;以及在谷物财货集散地设置的都转运司儒学;在土箸民族聚居地区的宣慰司儒学和安抚司儒学等。
府、州、县学设置比较普遍,学生通称为生员,生员分为廪膳生、增广生、附学生三种,廪膳生员在学期间由政府提供伙食。
生员实行动态管理,初入学者为附学生员,参加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可依次递补为增广生、廪膳生,廪膳生员可通过贡监进入国子监肄业。
2.专科学校此类学校包括武学、医学和阴阳学。
3.社学明社学是设在城镇和乡村地区,以民间子弟为教育对象的一种官学。
招收8岁以上,15岁以下的民间儿童入学,带有某种强制性。
“民间子弟八岁不就学者,罚其父兄。
”主要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
明社学是对元代社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三、清代的学校教育制度清代官学制度基本上沿袭明代旧制,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两大类。
(一)中央官学1.国子监国子监也称国学或太学,始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
并仿明制分六堂教学,凡国之贵游子弟,皆可考选入监学习,满州功臣子弟有志向学的亦请送监肄业,国子监的生徒分为监生和贡生两类。
学习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性理大全》等,并通《十三经》、《二十一史》及清朝有关的诏、诰、表、策论、判等,乾隆时还学《钦定四书文》,可见清国子监教学已严重受到科举制的影响。
2.宗学、觉罗学宗学是为清宗室子弟设立的学校。
八旗各有宗室,凡尚未受封的宗室子弟,年满10岁以上者,皆入学学满书,由满州生员充任教师。
觉罗学是专为清觉罗氏子弟设立的学校,八旗觉罗氏八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子弟,俱令入学。
3.八旗官学、景山官学、咸安宫官学这三所学校都是为八旗子弟设立的旗学。
4.算学、俄罗斯文馆算学初于康熙九年(1670年)在八旗官学中挑选学生学习,直至乾隆三年(1738年)才在钦天监附近设立专门的算学馆。
俄罗斯文馆是清政府为了培养俄语人才而设立的一所俄文学校,创立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二)地方官学清代的地方官学,主要有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的府学、州学、县学;按军队编制设立的卫学以及在乡镇地区设立的社学;为孤寒儿童及少数民族子弟设立的义学;在云南边疆地区设置的井学等。
清代的官学制度基本上沿用明代,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有:第一,重视八旗子弟教育,广泛设置各种名目的旗学。
第二,在府、州、县学中创立“六等黜陟法”对生员实行动态管理,使他们的升降与学业成绩紧密挂钩。
第二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和教育活动王阳明(1472-1528年),本名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
因为他曾在阳明洞读书、讲学,自称为阳明子,后世学者称他为阳明先生。
王阳明出身在官僚家庭,父亲王华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他考中进士后,历任各种地方官职。
在任官期间,多次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的造反起义。
同时他又认为:“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于是所到之处,制定规约,开办社学、书院,并亲自讲学。
正德三年(1508年),因得罪宦官刘瑾被贬到贵州龙场,在那里开创龙冈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次年,又到贵阳的书院讲学,开始倡导“知行合一”说。
正德十三年(1518年)他在江西任官期间,修建濂溪书院并讲学其中,又集门人于白鹿洞书院。
后又在浙江设立稽山书院。
明中叶后书院兴旺,与王阳明积极倡办书院有直接关系。
王阳明年轻时信奉程朱理学,但在修行中对朱熹的为学之道产生了怀疑。
他最终领悟到,“理”就在我心中。
于是与程朱理学分道扬镳,转向承袭陆九渊的"心学",后人将他们的思想合称陆王心学,成为理学中的重要派别,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王阳明死后,他的弟子后学继续传播和发展阳明学,虽然在政治地位上取代不了程朱理学,但在思想界的影响巨大,而且远播海外。
王阳明的语录、文录、杂文,由其弟子汇编成《王文成公全书》(也称《阳明全书》)。
其中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主要是《传习录》。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王阳明的教育思想是以他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心学”为基础的。
他认为,万事万物都是靠心的认识而存在。
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在心中。
所以他不承认有客观存在的“理”,认为“心即理”,这就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核心,万事万物及其运行规律,以至人类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都是心所固有的,是由心派生出来的。
而心的本体就是“良知”。
良知是道德生成的根本及为人的本质所在,良知就是天理。
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
而一般人的良知常被物欲、邪念所蒙蔽,就象明镜常为尘埃蒙蔽而失去明亮一样。
除掉物欲、邪念,也就是做为善去恶的工夫,从而恢复本心,这就是“致良知”。
他指出:“圣人之学,惟是致良知而已。
”它的内涵,也就是理学家共同强调的“存天理,灭人欲”。
王阳明说:“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
”三、论道德教育(一)致良知的教育目的王阳明不同意朱熹“格物穷理”的主张,认为认识“理”,从本质上说,不是外求的过程,而是体验“吾心之良知”。
按照“心即理”的原理,“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亲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亲之理”。
其他道德也是这样。
如果“理”只是外在的道德认识,而不进入自己的内心,那就会是说的、做的是一套,而心里想的可能却是另一套。
或者要求别人的是一套,要求自己的却是另一套。
他看到社会道德虚伪的一面,想从匡正人心的根本途径来维护封建道德。
(二)道德修养原则1. 立志树立正确、坚定的志向是致良知的前提,也是致良知的体现。
王阳明认为,无志向的人,“譬如一块死肉,打也不知痛痒,恐终不济事。
”所以他强调:“务要立个必为圣人之心。
”立志与勤学紧密相关:“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只有立定志向,方能勤学不倦;而立定志向后,也必然会勤学不倦。
这确实说到了根本之处。
2. 自得致良知本身就意味着自求自得。
自得包含三层含义:一是自我得之,而不是靠别人包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