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秋水》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PPT 20.秋水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PPT 20.秋水

2、名词,开始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小组讨论,交流看法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洋洋自得,欣然 自喜?
不辩牛马,天下之美尽在己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渺小
3、河伯为何自认会“长见笑于 大方之家”?
睹子之难穷,深感目光短浅
齐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寓意:
1、人贵有自知之明 2、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 3、谦受益,满遭损 4、克服主观性防止片面性 5、自大源于无知 6、知耻近乎勇 7、有比较才有鉴别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1、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 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巧用对比手法。如黄河的宽 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 “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 叹”。
简单的一个故事,即表现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又把形 而上的“道”和形而下的庄周与蝴蝶的关系揭示出来。形而下的一 切,尽管千变万化,都只是道的物化而已。庄周也罢,蝴蝶也罢, 本质上都只是虚无的道,是没有什么区别的。这叫“齐物”。
庄子所著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
主》他创作的许多寓言故事,如:“螳螂挡 车”“庖丁解牛”“东施效颦”等,至今为人称引。 庄子既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 家。
重要词语:
⑴百川灌(于)河 注入黄河
⑵泾流之大 助词,的
⑶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词,表 停顿,不译
⑷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是…
⑸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⑹不见水端 尽头
⑺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才 掉转 面部
⑻野语有之曰 代词,这样
⑼以为莫己若者 没有谁/比得上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 秋水课文分析

九年级语文上册 20 秋水课文分析

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课文分析_20 秋水课文分析课文节选自《庄子•外篇》中《秋水》篇的开篇部分。

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课文可以分为两层。

第一层(“秋水时至”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一、二句写黄河的壮阔。

第一句写秋水泛滥,“百川灌河”极言黄河之雄壮;第二句写河面宽阔,“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极言黄河之开阔。

一、二两句同时也道出了河伯骄傲的原因。

第三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他暗暗地高兴,“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把河伯那踌躇满志、飘飘然的神态描写得淋漓尽致。

在写“壮阔”(一、二两句)与写“骄傲”(第三句)之间,有一个“于是焉”,强调说明河伯是在这个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层(“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第四句“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文意由第一层过渡到第二层。

第五句写大海的辽阔,用了“不见水端”四个字,与前“不辩牛马”相比则不可同日而语。

两相对比,河伯深感自己渺小,然后向海神发出由衷的感叹。

第六句用一个“于是焉”与第一层呼应,强调说明情况不同,时间不同,河伯的认识也不同了。

河伯望洋兴叹的一番话中,包括三层意思:先是引俗语“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然后说自己曾经不相信“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批评自己的妄自尊大,如果不是看到了大海的宽阔,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最后,河伯认为自己的浅陋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与北海的广阔作比较(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后者是“不见水端”),还将河伯前后的认识作了对比(“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

《秋水》原文和译文(翻译)《秋水》原文和译文(全)【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

《秋水》原文以及翻译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

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秋水》原文以及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河伯与北海若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

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tài)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

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而小豪末,可乎?”北海若曰“否。

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

是故大知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

证向今故,故遥而不闷,掇而不跂:知时无止。

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

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

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

庄子《秋水》原文和译文(全文)【原文】秋水时至(1),百川灌河(2),径流之大(3),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4)。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6)。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7),望洋向若而叹曰(8):“野语有之曰(9),‘闻道百(10),以为莫己若’者(11),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12),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13)。

”北海若曰:“井鼃不可以语于海者(14),拘于虚也(15);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16);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7),束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18),尔将可与语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19);尾闾泄之(20),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

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21)。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22),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23),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

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24)?计中国之在海内(25),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26)?号物之数谓之万(27),人处一焉;人卒九州(28),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29);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30)?五帝之所连(31),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32),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33),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34)?”【译文】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

于是河神高兴地自得其乐,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

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20、《秋水》

20、《秋水》

(5)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6)东面而视
(形容词用作名词,盛美的东西)
(名词用作动词,面向,朝向)
5.文言句式 (1)以为莫己若者。 (倒装句,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以为莫若己者”)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表被动)
⒈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尽 在自己身上,因此欣然自喜。 ⒉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对 比
于是焉,河伯自叹不如,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黄河与北海之比
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之比
3.对比河伯前后,发生的变化非常大,你认为他变化的
原因是什么?
自大→自叹→自愧。
原因:
首先,他看到北海的壮阔; 其次,他有自知之明,善于做比较,在比较中发现 自己的不足; 最后,他具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
4.学习课文后,你受到哪些启发?
1.文中用两个“于是焉”有什么作?
第一个“于是焉”说明河伯是在“秋水时
至,百川灌河”的情况下欣然自喜的。
第二个“于是焉”呼应第一层,对比说明,
情况不同,时间不同,认识也不同。
2.课文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体现在哪些地方?
黄河:不辨牛马 (雄壮开阔)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对 比
北海:不见水端 (辽阔无边)
1.通假字
不辩牛马


”现在写作“

”,
分辨
2.一词多义
河伯始旋其面目 (1)始 始吾弗信 闻道百 (2)闻 少仲尼之闻 不见水端 (3)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为莫己若 (4)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吾非至于子之门 5 于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0、《秋水》讲解

20、《秋水》讲解

《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 浅显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 融于一炉;它想象丰富,构思惊异, 语言丰富,擅长对事物进展极细致、 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赞扬他的 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 书中的寓言很多。
庄子思想
庄子思想
1、主见“天道无为”的思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生疏论 3、主见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1、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 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2、巧用比照手法。如①黄河的“两涘渚崖之间 不辩牛马”的宽阔景象与北海的“不见水端”的 壮阔景象作比照;②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 洋向假设而叹”的前后神态的比照。③河伯前面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傲岸自大,后则“吾 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自我反省,前后心态作比 照。
成语
望洋兴叹:仰视海神而兴叹。指在宏大的事物面前感慨 自己的渺小。今指做事时由于不胜任或没有 条件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仰视的样子。 也作“望洋而叹”。
贻笑大方:让内行的人笑话。贻笑,见笑。大方,大方 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大方之家:指见多识广的专家、学者、内行。
检查稳固
一、字音: 泾流 jīng 渚 zh ǔ
① 他看到了壮阔无边的北海; ② 他擅长比较,看到自己的缺乏之处; ③ 他具有勇于自省,自我批判的精神。
5、怎样对待河伯这个形象?
河伯最初傲岸自大,洋洋得意,后 来却能够幡然悔悟,知错就改,他勇于 自省、过而能改的品质是值得确定的。
齐读课文,答复以下问题。
①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构造分析
认识
前 ——自大 “不辩 黄河
后 ——自叹
对 “不见 北海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

《秋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

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后世并称老庄2.《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中反映道家学派思想的代表著作,由内篇,外篇和杂篇组成。

唐代以后又称《南华经》,《庄子》中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螳臂当车》、《东施效颦》、《匠石运斤》、《庖丁解牛》等等。

二、词语解释(1)实词1两涘.(水边)渚.(水中的小块陆地)崖.(高岸)之间2不见水端.(尽头)3河伯始.(才)旋.(掉转)其面目4始.(开始)吾弗.(不)信5今.(现在)我睹.(看到)子.(您)之难穷也6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危险)矣7笃.(限制)于时.(季节)也8束.(束缚)于教也9观于大海,乃.(才)知尔丑.(鄙陋)10尔将可与.(参与)语大理矣11不知何时止.(停息)而不盈12不知何时已.(停止)而不虚.(空,流尽)13水旱不知.(觉,影响)14此其过.(超过)江河之流15不可为量数.(计算)16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认为......多,夸耀)者17犹.(好像)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18方.(正)存.(存念)乎见少19不似豪末.(末梢)之在于马体乎?20不似尔向.(先前)之自多于水乎?21望洋.(……的样子)向若而叹曰22泾.(直流的水)流之大(2)古今异义1百川灌河.(特指黄河)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专通某种学问)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原地区)(3)通假字1不辩.牛马(“辩”同“辨”,辨识。

)2拘于虚.也(“虚”通"墟",所居之所)3人卒.九州(”卒”同”萃”,聚集。

)4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豪”同”毫”,动物身上的细毛。

)(4)虚词1于是焉.(语气词,相当于“乎”,无义)2河伯欣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自喜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动词,认为)4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介词,凭)5伯夷辞之以.为名(连词,来)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助词,的)7野语有之.曰(代词,这样的话)8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9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助词,取独)10顺流而.东行(连词,表修饰)11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连词,表并列)12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连词,然而)13于.是焉(介词,在)14至于.北海(介词,到)1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16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介词,介入对象,不译)17莫大于.海(介词,比)18今尔出于.崖涘(介词,从)19方存乎.见少(相当于“于”,介词,在)20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语助词,表反诘)三、词类活用1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节)2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3今我睹子之穷.也(形容词做动词,走到尽头)4东面..而视(东,名词做状语,向东)(面,名词作动词,面对)5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少、轻,意动用法,认为……少,认为……轻;闻,动词用作名词,见闻)6不可为量.数(名词做状语,用量器。

第20课《秋水》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3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秋水》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3doc初中语文

第20课《秋水》同步练习(语文版初三上)3doc初中语文«庄子»[学海导航]〝世界上最宽敞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敞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敞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今天,我们读庄子的«秋水»,会从中领会到更深邃的道理。

庄子既是一位闻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庄子»一书想象丰富,风格幽默,言词瑰奇,具有浓郁的浪漫色彩。

«秋水»是«庄子»中的一个长篇,用篇首的两个字〝秋水〞作为篇名,中心是讨论人应如何样去认识外物。

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讲明学咨询是无止境的,因为宇宙是无穷大的,人在宇宙中显得专门微小,人的知识有限,通过比较,就会显出不足,假如自豪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它表达了庄子的哲学思想。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积存文言词语;在明白得的基础上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要紧内容,明白得本文所包蕴的哲理;在明白得句义的基础上积存通假字,归纳成语。

[杰出视点]一、巧妙运用对比手法。

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使得优劣得以辨明,正谬得以彰显,主题得以突出。

文中运用了多种对比。

1、两次所见情形之比。

第一次所见,是河伯在自己的领域之内的所见,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涘渚涯之间,不辩牛马〞,此景是何等雄壮!但当他来到大海边,见到的却是〝不见水端〞的宽敞。

一个是〝不辩牛马〞,一个是〝不见水端〞,两者孰广孰阔,自不待言。

2、两次所见后的感受之比。

有所见必有所感。

第一次,河伯在见到自己的领地之后,〝因此焉,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天下〞,一个〝尽〞字,把河伯那种犹豫满志、飘飘然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第二次,河伯见到大海后,认识到了自己的微小与不足,向海神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以为莫假设己者’,我之谓也。

〞为自己的孤陋寡闻感叹,为大海的宽敞无垠感叹。

一个是〝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一个是〝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那么殆矣〞,前为自豪自满,后为虚心认错,甘拜下风,两者形成了鲜亮的对比。

高中语文 第20课《秋水》

高中语文 第20课《秋水》
秋 水
可编辑ppt
1
课文删节部分
•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住地)也。夏虫不可 以语于冰者,笃(拘限)于时也。曲士(乡曲之士,指寡闻陋见的人) 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 (此指浅陋)。尔将可于语大道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 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传说的海水排放处)泄之,不知何时已, 而不虚(尽)。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水流,不可量数。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天地之 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正)存(在)乎见小,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蚁穴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 似秭米之在大仓乎?号(称呼)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通 “萃”,聚集)九州,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 体乎?五帝之所连(继承),三王之所争(指争夺天下的战争),仁 人之所忧,任士(有职务的人)之所劳,尽此也。伯夷辞之以为名, 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事而又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 贻笑大方:被有学问或内行的人所耻笑。
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指精通 • 大方之家: 某种学问可编辑或ppt 技艺的专家。 13
《史记》说,庄子“著书十余万
言,大抵率寓言也”。庄子是借寓
言的力量,来宣传自己的哲学政治
主张的高手,其任自然、齐生死、
绝圣弃智、避世养生的主张,无不
• 1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 2知足长乐——不知足长乐

• 3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 4“扫一屋”与“扫天下”

• 5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 [应多想想儒家积极进取的精 神,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和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秋水》庄子故事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20课《秋水》庄子故事语文版

第20课《秋水》庄子故事1、庄子钓于濮水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译文:庄子在濮水上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来传达他的意思道:“希望将楚国的国事烦累先生”庄子手拿钓竿,头也不回地道:“听说楚国有只神龟,三千年前就死掉了,被包装得好好的,供奉在庙堂上你们说,它是愿意像这样成为一副死骨头和甲壳受供奉呢?还是宁愿活着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可能会愿意活着在泥里爬罢”两位大夫回答“那么,两位请回吧”庄子道:“让我拖起尾巴在泥里爬吧”2、涸辙之鲋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耶?’对曰:‘我,东海之波臣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外物》译文:周家里穷,所以到监河侯那里借粮米监河候说:“可以,我将要收到封地的税金,借给你三百金可以吗?”庄周忿然作色说:“我昨天来,路上听到呼喊的声音,四面张望见干涸的车辙中有一条鲫鱼我问它说:‘鲫鱼,来,你是做什么的呢?回答说:‘我,东海的波臣你能给一升半斗的水救我的命吗?’我说:‘可以,我要去南方劝说吴、越的国王,引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可以吗?’鲫鱼忿然作色说:‘我失去了我不能离开的水,困在这里,我得一升半斗的水就可以活,你却要我等西江的水,还不如趁早到卖干鱼的店铺去找我呢!’”3、鼓盆而歌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慨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译文: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4、庄子将死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吾葬具岂不备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译文:庄子快要死了,弟子们打算用很多的东西作为陪葬庄子说:“我把天地当作棺椁,把日月星辰当作给我陪葬的珠宝,天下万物都是送给我的礼物我陪葬的东西难道还不完备吗?哪里用得着再加上这些东西!”弟子说:“我们担忧乌鸦和老鹰啄食先生的遗体”庄子说:“弃尸地面将会被乌鸦和老鹰吃掉,深埋地下将会被蚂蚁吃掉,夺过乌鸦老鹰的吃食再交给蚂蚁,怎么如此偏心!”5、匠石运斤(运斤成风)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幔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过头来对跟随的人说:“郢地有个人让白垩泥玷污了他自己的鼻尖,像蚊蝇的翅膀那样大小,让匠石用斧子砍削掉这一小白点匠石挥动斧子呼呼作响,漫不经心地砍削白点,鼻尖上的白泥完全除去而鼻子却一点也没有受伤,郢地的人站在那里也若无其事不失常态宋元君知道了这件事,召见匠石说:‘请你试着为我表演一次’匠人说:‘我曾经能够砍掉鼻端白粉,即使这样,但我施技的搭档已经死去很久了’自从惠施先生死去之后,我没有施技的人了!我没有可以与之谈话的人了!。

秋水原文及注释

秋水原文及注释

秋水原文及注释秋水长天一色,注:秋天的天空是一片湛蓝的颜色,没有云彩。

落霞与孤鹜齐飞,注:夕阳的余辉和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

风起时,满天飞絮,注:当风起时,满天都是飞舞的柳絮。

河水在石头间潺潺流淌,注:河水在石头之间发出潺潺的声音,流淌不止。

岸边的杨柳随风摇曳,注:岸边的杨柳随着风的吹拂摇曳不停。

绿草如茵,注:绿草像一块块细腻的茵毯一样。

小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动,注:小鱼儿在水中快乐地游动着。

倒映在水面上的倒影,注:景物的倒影倒映在水面上。

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注:金色的阳光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注:远处的山峦一个接一个连绵起伏着。

夕阳西下,注:太阳向西方下落。

天空渐渐染上了橙红色,注:天空逐渐变成了橙红色。

夜幕降临,星光闪烁,注:夜幕降临,星星闪烁着光芒。

寂静的大地似乎沉睡了,注:大地静谧无声,仿佛进入了沉睡的状态。

在这个美丽的秋天,注:在这个美丽的季节里。

我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注:我们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秋天的景色如诗如画,注:秋天的景色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让人心旷神怡,注:让人心情开朗,精神愉悦。

秋水原文及注释中的描写,让人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丽和宁静。

从蓝天、夕阳、风絮、河水、杨柳、绿草、小鱼儿、倒影、阳光、山峦、夜幕、星光等方面进行了描绘,展示了秋天的多样性和独特之处。

这些描写都是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同时,文章中使用了丰富多样的词汇和流畅的句式,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阅读流畅性。

整篇文章准确无误地刻画了秋水的美丽景色,给读者带来了愉悦和想象的空间。

20.《秋水》课件

20.《秋水》课件

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
课堂讨论:寓意
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见识有 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 ,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者近乎勇
(知
耻而后勇) 满招损,谦受益; 克服主观主义,防 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故事三
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
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 敲着瓦盆唱歌。 ◆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生 来死去就如同春夏秋冬变化。
庄子思想小结
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都要顺 应自然。在政治上反对一切社会制度, 摒弃一切文化知识,主张“无为而治” 。他愤世嫉俗,鄙视功名富贵,揭露统 治阶级的虚伪的“仁义”,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 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 “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 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 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 (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 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 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 中。”庄子曰:“往矣!吾 将曳尾于涂中。”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 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 “想将国内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 竿没有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 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 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 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 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 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 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余万言, 大抵率寓言也”。 庄子善于借寓言的力量,来说明道理 (宣传自己的哲学政治主张的高手, 其任自然、齐生死、绝圣弃智、避 世养生的主张,无不通过寓言表现 出来)。 2、运用对比的手法。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

《庄子-秋水(节选)》原文、注释、译文【原文】《秋水(节选)》《庄子》秋水时①至,百②川③灌④河⑤。

泾流⑥之大,两涘⑦渚崖⑧之间,不辩⑨牛马。

于⑩是(11)焉(12)河伯(13)欣然(14)自喜,以(15)天下之(16)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17)行,至于北海(18)。

东面(19)而视,不见水端(20)。

于是焉河伯始(21)旋(22)其(23)面目(24),望洋(25)向若(26)而叹曰:“野语(27)有之(28)曰‘闻道(29)百(30),以为莫己若(31)’者,我之谓(32)也。

且夫(33)我尝(34)闻少(35)仲尼(36)之闻(37),而轻(38)伯夷(39)之义者,始(40)吾弗(41)信,今我睹(42)子(43)之(44)难穷(45)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46)矣。

吾长(47)见笑于(48)大方之家(49)。

”北海若曰:“井蛙(50)不可(51)以(52)语于海(53)者,拘于虚(54)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55)于时(56)也。

曲士(57)不可以语于道者,束(58)于教也。

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59)知尔(60)丑(61)。

尔将可与语大理(62)矣。

天下之水,莫大于(63)海,万川归之(64),不知何时止(65)而不盈(66);尾闾(67)泄之,不知何时已(68)而不虚(69)。

春秋不变,水旱不知(70)。

此其过(71)江河之流(72),不可为量数(73)。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74)者,自以比形(75)于天地,而受(76)气于阴阳(77)。

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78)存乎见少,又奚以(79)自多(80)?计(81)四海之(82)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83)空之在大泽(84)乎?计中国(85)之在海内,不似稊米(86)之在大仓(87)乎?号(88)物之数谓之万,人处(89)一焉(90)。

人卒(91)九州,谷食之所生(92),舟车之所通(93),人处一焉。

20秋水21愚公移山答案

20秋水21愚公移山答案

二、。

1.《秋水》节选自,庄子时哲学家,家代表人物。

文中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是有限的,大小都是相对的,告诫人们不能囿于闻见而骄傲自大。

2.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在设喻。

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将黄河的壮阔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原文)与北海的广阔(不见水端)作比较;将河伯前后的认识做比较“欣然自喜”——望洋向若而叹
(原文)
21
二、1.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四、1.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2.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五、1.以神话结尾,一方面表现了愚公精神的伟大、感人之深;另一方面也寄寓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2.反对或认同都可行,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这种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很切合实际的,其实不然。

寓言是生活中某些普遍道理的反映。

这篇寓言所要说明的是人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道理,说愚公不愚,就是因为愚公懂得这个道理,并决心把它付诸实践,不怕困难,坚持不懈。

如果绕山修路或干脆搬家,那就是屈服于自然,甘心做自然地奴隶了么?这种观点实质上反映出的是某些人害怕困难的心理。

)。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 秋水 (共23张PPT)

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0课 秋水 (共23张PPT)

说明个人的( 见识有限 ),经过比较,
( 骄傲自满 ),就难免会( 贻笑大方 )。
理解课文的寓意
一个人应该有自知 之明,要知道山外有山, 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 天。真正有学问的人总 是虚怀若谷,觉得自己 有许多不足。
因为,在无限广
大的宇宙中,个人的 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
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一)研读分析,突破重点 1.文章为了彰显人物的个性,多处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 法,试找出来加以分析。
神态、动作对比。
天下之美为尽在己”时的春风得意之情,而“旋”字则表现出
河伯改变了认识,掉转头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态度。
(4)两种做法所产生的结果对比。
河伯第一次自高
而第二次体现
自大,结果是“见笑
于大方之家”,自高 自大会使人产生错误 的认识,导致错误的 做法,甚至引起他人
的是河 伯 虚心认错
的态度,知耻的精 神风貌,这使河伯 在认识 上 达到了一 种升华,实现了从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古义:在这个时候。今义:常用作连词,表示后一 段紧接着前一段。)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古义:面向东。今义:方位词,东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古义:大道。今义:不小气。)
理解词语的意思
(1)百川灌河 (注入黄河)
(2)泾流之大 (代词,这样)
(3)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认为……是……) (5)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河伯能够从自我中走出去,并且认 河伯能够从自我中走出去,并且认识 识到了自身的不足,这是难能可贵的。如 到了自身的不足,这是难能可贵的。如果 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河伯一样正视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能像河伯一样正视自己,不 不断吸取别人的优点,肯定会有很大进步。 断吸取别人的优点,肯定会有很大进步的。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

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庄子《秋水》原文及翻译篇一:译文翻译秋天来了,大雨应时而至,很多小河的水都汇集到黄河里面,水流冲击河里的小洲,激起奔腾的浪花,在两岸看去,分不清是牛还是马的形状。

黄河的河神河伯看到这种画面,洋洋自得,非常高兴,以为天下最美的东西都在自己这里了。

他顺着黄河向东游行,到了北海,再向东一看,看不见水的边际。

于是河伯羞愧地转过脸来,抬头看着北海的海神若,叹口气说:“乡间有人常说:‘听了一百种道理,觉得都不如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我还曾听说有一种人,在他们看来,孔子的见识也很短浅,伯夷的道德也不高尚。

一开始我并不相信有这样的高人,现在我见到你(所管辖的北海)一眼望不到头,(才知道你就是这样的高人)。

我若是不到你这里来,思想就会很狭隘很危险了,就会经常被通晓大道的高人笑话了。

”北海之神若回答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生命长短的限制;乡间的百姓,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所受教养的制约。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一下子就)认识到自己的鄙陋,那就可以和你讨论大道了。

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大河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是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水不断从海底的尾闾流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是大海却永远不会干涸;无论春天还是秋天,水涝还是干旱,都不会感觉到海水的变化。

从这点来看,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是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的。

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我知道自己受形于天地,得气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块石子、一棵小草在大山之中。

我正在反省自己是不是太渺小,又哪里会因此自满自足呢?想一想看,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也像大泽之中小小的蚂蚁洞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也像巨大的粮仓之中细碎的米粒吗?世间的事物有千万种,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中国九州中生存着很多人,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丑:古义,鄙陋。
今义,丑陋,难看。
文言句式 (动宾倒置) 1、莫己若 2、我之谓也 (动宾倒置)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判断句) (被动句)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5、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假设复句) 6、闻道百 (定语后置)
7、拘于虚,笃于时,束于教
于 是 焉 , 河 伯 欣 然 自 喜 ,
两 涘 渚 崖 之 间 , 不 辩 牛 马 。
秋 水 时 至 , 百 川 灌 河 。 泾 流 之 大 ,
默读课文,疏通字句,找出文中较难理解的字、词、句,理解以下红色的字词。 随着时令,名为状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通“径”,径直。 这样 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 通“辨”,辨认。 不辩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在这种情况下;语气助词; 形容词尾 认为; 美景,形为名; 是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连词,表修饰; 向东,名为状; 到达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面对;连词,表修饰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在这种情况下;才;脸 望洋向若而叹曰: 也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连词,表修饰 “野语有之曰, 这样 认为;没有谁; 比得上;取独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小看,形为动;见闻,动为名 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 轻视,形为动;不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取独;看到边际,形为动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到;您;危险 长久; 表被动; 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的思 想 2、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 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 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庄子》亦名《南华经》,现存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 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 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 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2、顺流东行 东面而视 (名词作状语,向东) 3、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很少) 4、轻伯夷之义
(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很轻)
一词多义:
1、河伯始旋其面目 (才)
始吾弗信 (开始)
2、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语气助词,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问代词 当作“怎么、哪里”讲) 今吾子又死焉 (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语气助词) 3、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介词 当作“在”讲) 至于北海,东面而视 (介词 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介词 表比较)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介词 表被动) 4、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连词 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性贪而狠 (连词 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连词 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代词 用“而”当作“你”讲)
狂妄自大
2、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不见水端,深感自己的 渺小)
自愧不如
3、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第一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批评自己的狂妄自大; 第二层: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 之义者”,批评自己目光的短浅; 第三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 于大方之家。”庆幸自己遇到了若,否则 将贻笑大方。
古今异义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古义:脸朝东 今义:方位名词,东方 古义:面部 古义:到达 今义:关联词,表另提一 件事
东面而视
旋其面目
今义:指事物本来的样子
古今异义:
百川灌河
河: 古义,特指黄河。
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大方: 乃知尔丑
古义深明大义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主张“天道无为”的思想
《 庄子钓于濮(pú)水》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 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 ,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sì)而藏之 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 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 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 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
“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 则方箕(jī)踞鼓盆而歌。惠子曰 :“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 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 ,我独何能无概!” -----《至乐》
译文:
庄子的妻子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 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 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 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 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 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 我也很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 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 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8、井鱼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9、莫大于海 10、自以比形于天地 11、又奚以自多
被动句
判断句
介宾结构后置
被动句
宾语前置
望洋兴叹:望洋,抬起头来看的样子。
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 后来比喻做事力量不够或缺乏条件而感到 无可奈何。
见(贻)笑大方:被大方之家耻笑。 大方之家:指称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
河伯最初骄傲自大,洋洋自 得,后来却能够幡然悔悟,知 错就改,他勇于自省、过而能 改的品质是值得肯定的。
海神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他的 话说明了什么道理?
谦虚不自满的人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生活中人不 应该自满,而是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去 认识未知的领域,去见识未来的世界,这 样才能够达到人生新的境界,才能跟上时 代发展的步伐。
“庖丁解牛”
秋 水《庄子》
作者简介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著 名哲学家、文学家 。曾为漆园吏,但 不久辞去。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常 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 鞋子,甘愿闲居独处。继承并发扬了 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 表人物,世称老庄。因此,人们常把 道家思想称为“老庄哲学”。 庄子对 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都要顺应自然 。在政治上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 一切文化知识,主张 “无为而治”。 他愤世嫉俗,鄙视功名富贵,揭露统 治阶级虚伪的“仁义”,有一定的积 极意义
译文:
庄子在濮河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 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将国内 的事务劳累您啊!”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看 (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 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放在竹匣中 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 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 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 在烂泥里摇尾巴。” 庄子说:“请回吧!我要 在烂泥里摇尾巴。”
1、个人的认识和作用是十分有限的, 如果满足于已有的一点认识和成就, 是十分可笑的。
2、一个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要知道山外 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观天。
3、任何时候都不能骄傲自满, 否则会贻笑大方 4、自大由于无知 5、谦受益,满招损 6、有比较才有鉴别
拓展延伸
采撷几篇精彩的庄子寓言,进一 步体会庄子的文风与思想
4、河伯的态度前后发生巨变的原因是什么? “睹子之难穷,深感目光短浅”
明确:① 他看到了壮阔无边的北海; ② 他善于比较,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③ 他具有勇于自省,自我批评的精神。
结构分析

认识 ——自大
“不辩 黄河 牛马” 开阔 “欣然 自喜” 骄傲 自满
神情
结果
“美尽 踌躇 在己” 满志
对 比 扬 抑
三、根据本文内容,仿照前面的句式,把下面 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谷, 不知地之厚也; 不临北海 , 不知海之阔也 。
文言知识
通假字:
泾流之大 不辩牛马 拘于虚也 豪末之在于马体
(径) (辨) (墟) (毫)
(萃)
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
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
(名词作状语,按时)

——自叹 北海 壮阔
“不见 水端”
“望洋 自叹 兴叹” 不如 “贻笑 狂妄 大方” 盲目
讨论:全文可分为几层意思?
全文可分为两层意思。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 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 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 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 不如。
5、怎样看待河伯这个形象?
我 之 谓 也 。 且 夫 我 尝 闻 少 仲 尼 之 闻 ,
‘ 闻 道 百 , 以 为 莫 己 若 曰 :

不 见 水 端 。 于 是 焉 , 河 伯 始 旋 其 面 目 ,
顺 流 而 东 行 , 至 于 北 海 。 东 面 而 视 ,
以 天 下 之 美 为 尽 在 己 。
持有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鲲化为鹏》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 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 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 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 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 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 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 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译文:
二、选出对本文点评不够正确的一项 ( D )
A.河伯取得了一点成就就得意洋洋,狂妄 自大,主要原因是他的见闻太狭窄。 B.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切 忌自高自大,否则难免贻笑大方。 C.河伯前后对自身的认识发生了鲜明的变 化,这种变化是可喜的,值得肯定。 D.河伯是被作者批评和嘲讽的对象,他必 将被得大道的人长久耻笑。
译文
秋汛随着季节来到了,众多河流的水灌入黄河。(黄 河)直流的水这样大,从两岸或从沙洲到水边的高岸(白 茫茫一片),(隔着水)分辨不出(对岸的)牛和马。在 这种情况下,河伯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认为天下的美景是 全在自己这里了。(他)顺着水流向东行走,到了北海, 脸朝东眺望,看不到水的尽头。在这种情况下,河伯才转 过脸来,仰望着海神若感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 ‘听到很多道理,以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 我呀。再说,我曾经听说(有)小看孔子的学识,并且轻 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不相信。现在我亲眼看到了您的 广阔无边,如果我不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 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