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较为重要文献——创新扩散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绩效关系研究_罗晓光
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微信扩散和使用影响因子分析
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微信扩散和使用影响因子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下的微信扩散和使用影响因子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信作为一种新型社交媒体,迅速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微信的扩散和使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通信方式,还对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因此,探究微信扩散和使用的影响因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其对社会的作用。
创新扩散理论是研究新产品或新观念的传播过程和影响因子的理论框架。
根据该理论,传播过程可以分为创新者、采纳者、传播途径和环境四个要素。
在微信的扩散与使用中,这四个要素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创新者是推动微信扩散的关键要素之一。
微信作为一种创新的社交媒体,需要有创新者来推动其发展与传播。
创新者可以是微信的开发者,也可以是拥抱创新的个人或组织。
微信的开发者通过不断地推出新功能和改进用户体验,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
同时,拥抱创新的个人或组织也通过自己的使用和体验,成为微信的创新者,推动其在社交媒体市场的传播。
其次,采纳者是微信扩散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采纳者指的是那些选择使用微信的个人和群体。
针对微信的扩散和使用,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对其影响不可忽视。
创新扩散理论中,有一种叫做“创新采纳者分类模型”的理论,它将采纳者分为五个类别: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多数采纳者、后期大多数采纳者和滞后采纳者。
不同类别的采纳者对于微信的扩散和使用速度有着明显差异。
然后,传播途径对微信的扩散和使用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微信这种新型的社交媒体主要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们方便地获取和使用微信。
传播途径的发展和完善使得微信的扩散更加便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播方式。
最后,环境因素也对微信的扩散和使用产生着重要作用。
环境因素指的是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条件。
微信的扩散和使用与当下的社会和经济环境息息相关。
在社交媒体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媒体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
创新扩散理论梳理
大众传播理论课堂作业题目:传播效果研究之“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又译成创新传播理论、创新散布理论、革新传播理论等,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 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扩散》一书。
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重点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以及如何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内容提纲:◆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创新扩散理论的集大成者◆理论的局限性和修正◆当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一.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1.起源——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创新扩散的问题引起人们注重自20世纪开始,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新观念、新工艺、新装置及大量外来的文化不断涌现,或从其他地方借鉴而来。
工业革命期间,创新的速度加快了,并且运输工具和传播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40年代的电报、70年代的电话、20世纪初期的广播和电影,是原来口头传播流动的信息变成了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洪流。
信息、新产品、观念、技术开始相当快的速度到达使用者。
问题的提出: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一些新事物、新思想能得到承认并广泛采用,而另一些则被人忽视?2.发展——早起阐释者:法国社会学家加比尔·塔尔德和佩姆伯顿两种路径:一是,心理学角度,塔尔德提出的“模仿法则”,他在1890年提出“为什么同时出现的100个不同的新事物中——其中有单词、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生产方法等——只有10个会广为流行,而90个则会被人们忘记?”塔尔德集中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知晓、权衡,然后走出决定,接受还是抛弃某个文化特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过程,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欲求”联系起来,这一决策过程存在某种“模仿法则”。
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
学术研究中的创新扩散机制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创新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创新如何从个体传播到整个社会,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创新扩散机制,通过实证分析方法,结合实际案例,揭示创新扩散的本质规律。
一、创新扩散的概念与意义创新扩散是指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在一定范围内的传播过程。
在社会系统中,创新扩散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方面,创新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创新也可能带来社会变革,引发争议和挑战。
因此,理解创新扩散机制对于政策制定、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创新扩散的机制1.信息传播:创新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如媒体报道、人际传播、口碑传播等。
信息传播是创新扩散的基础,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创新的传播效果。
2.社会认知:个体对创新的认知和态度影响其接受程度。
个体对创新的信任度、风险评估、价值认同等因素都会影响其是否愿意尝试新事物。
3.群体影响:群体对创新的接受程度对个体产生影响。
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往往会跟随群体的选择,从而加速创新的传播。
4.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对创新扩散具有重要影响。
政策支持、法规保障、教育推广等制度因素会促进创新的发展和传播。
三、实证研究为了验证上述机制的有效性,我们进行了一次实证研究。
我们选取了近年来在环保领域具有创新性的技术——生物质能技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收集了大量的数据。
研究发现,生物质能技术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信息传播,包括媒体报道、专家推荐、社交网络等。
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对创新的认知和态度起到关键作用。
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对生物质能技术的信任度和环保价值是他们愿意尝试的主要原因。
此外,群体影响和制度环境也对创新扩散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政府政策的支持和推广,以及身边朋友的使用经验,都影响了受访者对生物质能技术的态度。
四、结论本研究揭示了创新扩散的机制和规律,为政策制定和科技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持。
名词解释创新的扩散
名词解释创新的扩散创新的扩散,指的是创新理念、技术或产品从一个集体或领域传播到另一个集体或领域的过程。
在当今全球经济高度互联的时代,创新的扩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将围绕创新的扩散展开探讨,分析其重要性、现状以及可能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引擎,而创新的扩散则是推动创新成果最终落地生根的关键。
正如麦克卢汉(Everett M. Rogers)在其著作《创新的扩散》中所提及的,创新的扩散决定了创新最终是否能在社会中广泛应用,实现预期的效益。
而创新的扩散并非简单的“传播”或“推广”,它更多地涉及到消除传播障碍、促进接受态度、改变现有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复杂过程。
目前,创新的扩散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
以科技领域为例,各国纷纷加大创新力度,努力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然而,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之间的创新扩散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创新领域具有显著优势,其创新成果更容易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知识积累不足、科技水平滞后等挑战,创新成果的扩散相对较为困难。
创新的扩散除了受到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创新本身的特点。
如果创新的成本过高、效益不明显或者对现有体制和利益格局产生较大冲击,那么其扩散便会受到限制。
其次是接受者的态度和意愿。
人们对新事物和新技术的态度存在差异,有些人可能担心风险、拒绝转变,从而阻碍创新的扩散。
再者,社会环境和政策支持也是创新扩散的重要因素。
如果社会环境缺乏创新氛围和创新活动空间,并且缺乏相应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措施,那么创新的扩散则会受到限制。
为促进创新的扩散,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创新教育和知识传播。
通过提高公众对创新的认知和理解,改变大众对创新的观念和态度,推动创新思维的普及和发展。
其次,加强创新政策和体制建设。
建立健全的创新政策法规、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和激励机制,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创新扩散理论案例
创新扩散理论案例创新扩散理论是指新产品、新技术或新理念在市场中传播和接受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创新扩散理论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和市场竞争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本文将通过一个真实的案例来分析创新扩散理论在实际中的运用和影响。
案例背景:某公司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智能手环产品,该产品具有多项领先技术和独特设计,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市场潜力。
然而,初始阶段该产品并未获得预期的市场反响,销量并不理想。
创新扩散理论的应用:在面对市场反应不佳的情况下,该公司决定运用创新扩散理论来分析问题所在并寻求解决方案。
首先,他们意识到创新产品的推广需要时间,消费者对新产品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
因此,他们将目光转向了早期采用者,希望通过这部分人群的认可和推广来影响更多的消费者。
通过对早期采用者的调研和分析,该公司发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空间。
他们发现,虽然产品本身具有创新性和优势,但在市场宣传和渠道推广上存在不足,导致消费者对产品的了解和认可度不高。
因此,他们加大了对产品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渠道和平台进行推广,提高了消费者的知晓度和兴趣。
同时,该公司还积极与一些潜在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将产品整合到他们的销售渠道中,以扩大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这一举措有效地促进了产品的扩散和市场接受程度,使产品逐渐走向了成功的道路。
案例启示: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启示。
首先,创新扩散理论的运用需要企业有清晰的市场定位和目标群体分析,只有找准了目标群体,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推广和营销。
其次,创新产品的推广需要持续的宣传和推广,不能期望一蹴而就,需要耐心和坚持。
最后,与合作伙伴的合作和渠道整合也是创新产品扩散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产品更快地渗透到市场中。
总结:创新扩散理论在现代市场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企业需要深入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以推动自身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通过本文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创新扩散理论的实际运用对产品推广和市场接受具有重要的影响,希望本文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些启发和借鉴。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知识图谱软件扩散规律研究
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知识图谱软件扩散规律研究
朱猛男
【期刊名称】《传播与版权》
【年(卷),期】2022()5
【摘要】本研究从创新扩散理论的角度来分析知识图谱软件的扩散规律发现,知识图谱软件的意见领袖推动其广泛扩散;软件宣传、培训等多元的社会传播渠道加快其扩散;专家学者和高校学生是扩散主体,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图谱软件并扩散;知识图谱软件具有再创新的特征,软件的再创新又促进知识图谱软件的持续扩散。
【总页数】3页(P94-96)
【作者】朱猛男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信息化办公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
【相关文献】
1.创新扩散研究的演化路径和热点领域分析——基于科学知识图谱视角
2.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打车软件发展研究
3.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的打车软件发展研究
4.基于创新扩散理论看知识付费的扩散和采用
5.新世纪以来知识图谱软件扩散规律研究--以2000-2019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创新扩散理论看科技成果如何更好转化
2018·4山东经济战略研究津市科技发展战略智库专家李春成近期结合E.M.罗杰斯所著《创新的扩散》一书所阐释的创新扩散理论,就如何做好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移等方面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
成果转化不完全是科学家的事情罗杰斯将创新扩散定义为创新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通过特定的渠道,在特定的社会团体成员里传播的过程,认为创新的扩散本质是人们对新事物主观评价的交互的社会过程,是社会变迁的普遍过程。
所以在作者的理论体系中,创新扩散除了创新本身的因素外,还包括沟通渠道因素、时间因素和社会体系因素共计四大因素,因此,创新扩散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成果转化应用或技术转移实质也是一个创新扩散过程,所以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显然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情,甚至主要不是科学家的事情。
一项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成败、快慢,除了科学家技术专家,还需要企业家创业家、投资家金融家。
从社会传播学视角,还需要得到社会认可,或通过营销推广让用户接受,甚至还要考虑创新成果对社会价值、社会福利的正负影响。
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信息沟通是逐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过程罗杰斯明确指出,一项技术通常有两部分组成:硬件,实现此项技术的物理工具或材料;软件,提供给工具的信息。
正是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作者强调技术除了被物化的硬件部分,主要是由信息构成的,所以技术转让其实就是一个信息沟通的过程,而且这种信息沟通是双向的过程,双方或多方都应当参与到信息交换中去,以便建立对该项技术的相互认知和不断双向反馈。
成果转化应用、技术转让的过程,就是减少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过程,就是减少信息不对称的过程,这也正是成果转化中不仅需要重视物化的硬件技术,更需要重视软件作用、更需要重视信息沟通的原因。
近期,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技术转移服务规范》国家标准,进一步明晰了技术转移概念,指出技术转移是指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从创新扩散理论看科技成果如何更好转化天50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创新扩散
罗杰斯的创新扩散模型出自 MBA智库百科()(重定向自)目录[]••••••[]什么是创新扩散模型?创新扩散模型是对创新采用的各类人群进行研究归类的一种模型,它的理论指导思想是在创新面前,部分人会比另一部分人思想更开放,更愿意采纳创新。
这个模型也被称之为,创新扩散理论(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或多步创新流动理论(Multi-Step Flow Theory)创新采用曲线(Innovation Adoption Curve)。
“创新扩散理论”是美国学者(E.M.Rogers)提出的。
埃弗雷特·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而一项创新应具备相对的便利性、兼容性、复杂性、可靠性和可感知性五个要素。
另一美国学者罗杰•菲德勒则认为创新还应当包括“熟悉”这一要素。
罗杰斯把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落后者。
创新扩散包括五个阶段:了解阶段、兴趣阶段、评估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纳阶段。
•了解阶段:接触新技术新事物,但知之甚少。
•兴趣阶段:发生兴趣,并寻求更多的信息。
•评估阶段:联系自身需求,考虑是否采纳。
•试验阶段:观察是否适合自己的情况。
•采纳阶段:决定在大范围内实施。
创新扩散被定义为以一定的方式随时间在社会系统的各种成员间进行传播的过程。
这样,扩散过程就由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四个要素组成。
由此可见,传播渠道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如下图所示创新扩散的传播过程可以用一条“S”形曲线来描述。
在扩散的早期,采用者很少,进展速度也很慢;当采用者人数扩大到居民的10%~25% 时,进展突然加快,曲线迅速上升并保持这一趋势,即所谓的“起飞期“;在接近饱和点时,进展又会减缓。
整个过程类似于一条“S”形的曲线。
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早期采用者为后来的起飞作了必要的准备。
这个看似“势单力薄”的群体能够在人际传播中发挥很大的作用,劝说他人接受创新。
创新扩散理论结课论文
目录一、文章简介 (2)二、创新扩散理论简介 (2)1、创新扩散的定义 (2)2、创新扩散理论的产生背景 (3)3、创新扩散的元素 (6)4、创新扩散的过程 (8)三、创新扩散模型的研究 (11)1、为何要引入E.Mansfield模型 (11)2、模型的建立 (12)3、模型的求解 (13)4、其他的一些模型 (13)四、使用netlogo的传染病模型模拟 (15)1、netlogo简介 (15)2、模拟截图 (15)一、文章简介本文主要介绍了创新的扩散理论,即其产生的背景,创新扩散的过程,扩散的元素。
然后引出了创新扩散的模型即曼斯菲尔德模型,后又介绍了其他的一些关于创新扩散的模型,本文的技术路线见图1-1图1-1二、创新扩散理论简介1、创新扩散的定义对应的英文为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是指一种新的观点、思想、技术一旦被引入到一个社会系统,就会在这个社会系统中从一个决策单位(个人、家庭、集体),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传到下一个单位。
这里至少涉及这样几个要素:创新物,时间,渠道,社会系统等。
创新扩散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美国著名传播学者E. Rogers教授。
2、创新扩散理论的产生背景The origins of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theory are varied and span across multiple disciplines. Rogers identifies six main traditions that impacted diffusion research: anthropology, early sociology, rural sociology, education, industrial, and medical sociology.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 has been largely influenced by the work of rural sociologists. 上文为维基百科对创新扩散的产生背景的定义,在罗杰斯的书中也有以下解释见图2-1与2-2图2-1图2-23、创新扩散的元素1)InnovationRogers defines an innovation as "an idea, practice, or object that is perceived as new by an individual or other unit of adoption".2)Communication channelsA communication channel is "the means by which messages get from one individual to another".3)Time"The innovation-decision period is the length of time required to pass through the innovation-decision process"."Rate of adoption is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which an innovation is adopted by members of a social system".4)Social system"A social system is defined as a set of interrelated units that are engaged in joint problem solving to accomplish a common goal".关于上述的每一项的具体解释如下:1)创新一项创新是被采用的个人或团体视为全新的一个方法,或者一次实践,或者一个物体,对于个体来说,一个方法客观上是否真的是新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个体是否认为这个方法新颖,这决定了他或她对一项创新的反应。
创新扩散理
创新扩散理创新扩散理论是指创新在社会中传播和扩散的过程。
这个理论对于了解创新的发展和影响力的扩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概念、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创新扩散理论的基本概念创新扩散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埃弗里特·罗杰斯(Everett Rogers)于1962年提出的。
创新扩散是指一种新观点、新技术或新产品从最初的创造者传播到广大群体的过程。
创新扩散理论主要研究创新的传播速度、路径和影响力等问题。
创新扩散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包括创新、扩散、创新者、采纳者和传播渠道。
创新是指一种新的观念、方法、产品或服务,它与已有的观念、方法、产品或服务有所不同。
扩散是指创新在社会中的传播和接受过程。
创新者是指最早采用和推广创新的个体或组织。
采纳者是指在创新扩散过程中接受和采用创新的个体或组织。
传播渠道是指创新在社会中传播的途径和方式。
二、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范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创新本身的特点、社会系统的特点、传播渠道的特点以及采纳者的特点是影响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
1. 创新本身的特点:创新的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试验性和可观察性等特点会影响创新的扩散速度和范围。
相对优势越大、兼容性越高、复杂性越低、试验性越小、可观察性越强,创新的扩散就越快越广。
2. 社会系统的特点:包括社会结构、文化价值观、社会网络和社会制度等因素。
社会结构和文化价值观会影响创新的接受度和传播效果;社会网络会影响创新的传播路径和速度;社会制度会影响创新的推广和应用情况。
3. 传播渠道的特点:包括传媒、社交网络、教育机构等。
传播渠道的选择和使用会影响创新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不同的传播渠道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创新和不同的采纳者群体。
4. 采纳者的特点:包括个体的特征、态度和行为等。
个体的创新意识、风险态度、社会地位和信息获取能力等会影响创新的采纳行为。
创新扩散理论在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 市场营销:创新扩散理论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市场中的不同消费者群体,从而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
《创新扩散》课件
社会和文化因素
不同的价值观、信念和文化习俗可能限制了创新扩散的速度和范围。
管理因素
缺乏创新意识、不完善的组织结构以及对创新风险的担忧可能阻碍创新扩散的成功。
法律与政策因素
法律的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的不力以及政策制定的滞后可能使创新者遭受不公平待遇,影 响创新扩散。
如何促进创新扩散
1 国家战略和政策的重 2 改善知识产权保护
《创新扩散》PPT课件
本课件将介绍创新扩散的概念、过程、障碍以及如何促进创新扩散。深入浅 出的解释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创新在社会变革中的关键作用。
什么是创新扩散
创新扩散指的是新的理念、技术或产品从最初创造者那里传播到其他个人、组织或社会的过程。它具有推动社 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创新扩散的过程
1
认知
个体或组织第一次接触到新的创新并开
学习
2
始认识其存在和潜在价值。
个体或组织深入学习和了解创新的工作
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可能带来的益处。
3
采纳
个体或组织决定采纳新的创新,并投入
传播
4
时间和资源进行应用和实践。
个体或组织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与他人
分享,扩大创新的影响力,促进创新的
传播。
5
巩固
创新经过不断的实践和应用,最终被广 泛采纳并融入社会文化,形成新的标准 或常态。
3 各种政策、合作和支
要性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为创
持措施的推出
政府应制定积极的创新政
新者提供公正的回报和激
政府、企业和学术机构可
策和战略,鼓励创新,提
励,促进创新扩散。
以通过制定各种激励措施、
供支持和资源。
合作项目和支持机制来促
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创新扩散研究共3篇
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创新扩散研究共3篇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创新扩散研究1在现今社会中,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使得新技术和新产品能够在社会中得到合理有效地传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社会网络的扩散效应上,并引进了复杂网络理论,探究网络结构以及个体行为对创新扩散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究基于复杂社会网络的创新扩散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一、社会网络与创新扩散社会网络是由众多个体相互链接而构成的系统,个体之间可以通过网络中的节点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在具体的应用中,社会网络中的个体可以是人、公司、团队等。
社会网络的传播规律呈现出一定的模式,因此,社会网络模型的建立对于研究社会网络结构和进一步研究社会网络对各个领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创新扩散由创新产生的信息在传播过程中被更多的人知晓的过程。
创新扩散是基于社会网络中信息传递的过程,是指一些有价值的创新在社会网络中被逐渐推广,直至趋于稳定。
在社会网络中,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是基于社会联系进行的。
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可以是一个人或者一组人的集合体。
就创新扩散而言,特别是新型技术的传播,其最主要特征就在于其受到了社会网络的限制和配置。
二、创新扩散的网络结构社会网络中的关系种类较多,其包括直接和间接关系。
网络中的连接可以是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可以是合作以及友谊等关系。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研究者为了探究不同的研究问题,需要选择不同的网络结构,例如纯同构网络、方向指定网络等等。
在研究中,常见的网络结构有 Watt-Strogatz模型和Scale-Free模型。
Watt-Strogatz模型是一种基于平均距离的随机图模型,其特点是节点数较多,且网络结构不规则。
而Scale-Free模型则是一种基于节点度数分布幂律分布的模型。
三、影响创新扩散的因素(一)网络特征因素网络结构是影响创新扩散的主要因素。
网络结构的不同特征对于传播的影响也不同。
网络视角下的创新扩散:一个整合的理论模型
网络视角下的创新扩散:一个整合的理论模型作者:徐磊来源:《商业经济研究》2016年第23期内容摘要:当前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个体间连接日益便捷、多样和复杂,从网络视角深化创新扩散研究是目前该领域的前沿热点,然而相关研究比较分散,缺乏一般性理论框架。
本文针对此现状,通过检索来自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的相关研究,提取中外创新扩散研究的重点文献,从社会网络视角厘清创新扩散研究的理论框架,包括创新扩散的前因影响变量及其应用领域,提炼创新扩散的内在机制。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的剖析,对创新扩散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并期待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思路。
关键词:创新扩散网络传染影响创新扩散的前因与结果自Bass模型(1969)以来,创新扩散研究取得诸多成果。
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视角,对创新扩散的前因变量和输出结果进行梳理,形成一个整合的创新扩散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一)创新扩散的前因变量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创新扩散的前因变量主要涉及社会网络结构、产品、消费者和可识别节点四个层面的因素。
社会网络结构。
实际上,这部分研究主要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来实现。
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通过行动者指标量化的方法分析个体行动的显著性,即基于度、聚集程度、介数分析网络中行动者的差异性社会地位和等级,进而通过各类指标的实际测算预测和仿真创新扩散效应。
早期创新扩散的影响不考虑个体所在的网络结构的影响作用,直到Iacobucci(1996)指出,创新扩散是社会网络结构的函数,社会网络结构是创新扩散的首要影响因素。
社会网络成员间连接的结构特性对于创新扩散的影响效应成为相关学界的主流研究方向。
Harrigan等(2012)研究发现,社群结构会影响创新扩散效应,因为群体内成员之间有很大相似性,因此转发信息的意愿更强烈。
Centola(2010,2011)发现社会网络的同质性显著地促进个人参与社会活动。
Ugander 等(2012)基于Facebook用户的增长数据,发现每个个体的邻居网络中存在很多彼此隔离的集群,且这些集群对于个体间影响的发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创新扩散理论讲义(PPT 58页)
创新采用者时间差异 日本学者对当地农民采用番茄杂交种,得出如下结果:
农民采用玉米杂交种的情况:
结论: (1)试用时间越早,则试用时间越长,试用面积比例越小;
(2)试用时间越晚,则试用期越短,试用面积比例也较大。
因此,罗杰斯认为,推广创新的 最佳途径是“双管齐下将大众传播 和人际传播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一项农业创新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基础在试验示范期,速度 在发展期,效益在推广期,更新在交替期。
2、时效性规律 S理论表明,一项创新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但可以延缓其衰 退的速度。 衰退原因(五种“磨损”): (1)无形磨损 创新不及时推广,过期失效; (2)有形磨损 创新优良特性的丧失,如品种退化、
(3)跟随阶段(自我推动阶段) (4)从众阶段(随大流阶段)
浅免耕技术:复杂程度低,省工节本,农民易掌握,接受速度 快,因此它进入扩散发展期的时间和达到最大扩散速率的时间 均较早(近6年)。
模式化栽培技术: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涉及到品种特 性、作物生长发育动态及肥水运筹等多种知识。因此,农民不 易很快掌握,起始推广速度慢,进入扩散发展期和达到最大扩 散速率的时间均较长,用了将近10年时间才被99%的农户所采用。
很多创新在社会中只能扩散到某个百分比。
当系统中的创新采纳者再也没有增加时,系 统中的创新采纳者数量(绝对数量表示)或 (相对数量表示),就是该创新扩散的饱和 点。
2011年11月2日,美国安全化妆品运动联盟表示,强生婴儿洗发水中含有可致癌的二恶烷以及季铵盐15。美国、中国、加拿大等5国市场所售产品中仍含有该物质。
抗性丧失; (3)政策性磨损 农业政策、法规法令、结构调整; (4)价格磨损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及农产品价格下跌; (5)人为磨损 推广方法不当。
创新扩散理论梳理(优选内容)
大众传播理论课堂作业题目:传播效果研究之“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创新扩散理论,又译成创新传播理论、创新散布理论、革新传播理论等,是由美国学者埃弗雷特• 罗杰斯(E.M.Rogers)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关于通过劝服人们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新产品的理论。
1962年,罗杰斯和休梅克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的新事物(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了《创新的扩散》一书。
该书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重点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以及如何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内容提纲:◆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创新扩散理论的集大成者◆理论的局限性和修正◆当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一.创新扩散理论的提出背景1.起源——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创新扩散的问题引起人们注重自20世纪开始,创新的浪潮席卷全球,新观念、新工艺、新装置及大量外来的文化不断涌现,或从其他地方借鉴而来。
工业革命期间,创新的速度加快了,并且运输工具和传播手段也有了长足的进步,19世纪30年代的便士报、40年代的电报、70年代的电话、20世纪初期的广播和电影,是原来口头传播流动的信息变成了通过各种媒介传播的信息洪流。
信息、新产品、观念、技术开始相当快的速度到达使用者。
问题的提出:人们开始关注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一些新事物、新思想能得到承认并广泛采用,而另一些则被人忽视?2.发展——早起阐释者:法国社会学家加比尔·塔尔德和佩姆伯顿两种路径:一是,心理学角度,塔尔德提出的“模仿法则”,他在1890年提出“为什么同时出现的100个不同的新事物中——其中有单词、天马行空的思想和生产方法等——只有10个会广为流行,而90个则会被人们忘记?”塔尔德集中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知晓、权衡,然后走出决定,接受还是抛弃某个文化特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过程,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欲求”联系起来,这一决策过程存在某种“模仿法则”。
新传理论17:创新与扩散
新传理论17:创新与扩散1962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不仅补充修正了两级传播、发展了多级传播模式,还提出了关于新事物传播的重要理论——创新扩散理论。
创新扩散理论提出背景(1)早期阐释者: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和佩姆伯顿塔尔德提出“模仿法则”,集中研究人们的心理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知晓、权衡,然后做出决定——接受还是抛弃某个文化特质。
他认为,人类通过一系列的“暗示”过程,将事物的特性与人类“欲求”联系起来,这一决策过程存在某种“模仿法则”。
佩姆伯顿认为,创新被采用的基础是人们之间以某种形式的“文化互动”表现出来的偶然现象。
他发现了某种特殊的S型采用曲线——正态积累曲线,生物增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速度等都存在着某种普遍的规律。
他认为,“某个特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之所以呈现上述分布形式,是因为这一过程中的文化互动正好符合正态分布的条件。
”(2)美国田园社会学的杂交玉米实验社会学家布莱斯·瑞恩和尼尔·格罗斯(Bryce Ryan & Neal Gross)在衣阿华州艾奥瓦两个社区的农民中进行了推广杂交玉米种子的研究。
他们选择两个社区对种植玉米的农民进行个人访问,试图解释为什么农民会改变种植习惯、通过什么渠道得到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对决策产生了什么影响等问题。
综合分析统计结果,研究者发现:创新的采用取决于既存的人际联系和对媒介的习惯性接触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
理论内容1962年,罗杰斯(Everet M. Rogers)和休梅克(Pamela Sheomaker)通过深入调查农村中新品种、新农药、新机械等新事物的采用和普及过程,出版《创新的扩散》。
对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作用进行了比较,对“两级传播”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补充,重点研究了社会进程中创新成果是怎样为人知晓以及如何在社会系统中得以推广的。
(1)罗杰斯认为,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主意的信息被传播。
简论技术创新扩散的两种演化机制及其关系
简论技术创新扩散的两种演化机制及其关系杨勇华【摘要】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cludes "expanding" and "spreading" two aspects, corresponding to two different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called "natural selection" and "adaptive learning". The two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differ far from individual assumptions, the needof "record" intermediary, and the elimination of poor adaptable individuals out and the criteria of replicate success. However, the two mechanisms are intertwined in the proces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together, they are in alphabetical order on time, ar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you and me on space. Complete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diffusion does requir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two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neglecting or confusion is undesirable.%演化视角下的技术创新扩散包括“扩”和“散”两个方面,分别对应着“自然选择”和“适应性学习”两种不同的演化机制,二者在对个体的假设条件、是否需要“记录”中介、对适应性差个体的淘汰和复制成功的标准上均有所不同,但是在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重要作用,时间上不分先后,空间上难分你我。
创新扩散中的意见领袖研究
创新扩散中的意见领袖研究作者:黄益方来源:《新闻世界》2014年第08期【摘要】微信自推出以来,以其便捷性、实用性等特点迅速占领手机等移动终端。
在微信推广期间,意见领袖在微信的传播、推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运用创新扩散理论,通过对四川大学学生的微信使用情况调查,从微观入手,重点研究与创新扩散相关的意见领袖。
【关键词】微信创新扩散意见领袖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纳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时间或事物。
而创新扩散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新事物在某些人中通过各种途径,逐渐被推广的过程。
1943年,瑞安·格罗斯提出,大众传播较为有力地提供新的信息,人际传播则有利于人的态度与行为,而且人际影响往往能够在某些领域中突破大众传播存在的诸多限制。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等的手机聊天软件。
因其更灵活、智能,且资费低的特点,使用率迅速上升。
创新扩散理论为微信的普及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
在新技术频出的网络时代,考察微信的创新扩散是较有价值的。
本文以“四川大学微信使用情况”为例,从创新扩散理论的微观入手,把重点集中在与创新采用相关的意见领袖研究上。
一、意见领袖对微信扩散的影响1948年,拉扎斯菲尔德的《人民的选择》中提出了“两级传播理论”,以及在人际交流中对他人态度产生影响的“意见领袖”。
相比大众传播,意见领袖所进行的人际传播更有说服力,针对性更强,更容易被受众接收和相信。
本文重点探讨了人际传播中的意见领袖对微信扩散的影响,并就“意见领袖影响微信扩散属性”、“意见领袖影响微信扩散过程”、“意见领袖影响微信采纳者”三个维度提出七个研究假设。
1、意见领袖影响微信扩散属性创新扩散的实证研究反复证明,一个创新物被社会接受的程度与速度往往不是由其“客观特征”而是由受众对其特征的“主观认识”所决定,而受众的这些主观认识正是在大众传媒或人际渠道中形成或改变的。
研究显示,沟通渠道会加速或延缓创新的采纳,而意见领袖有效性的最大化也许有助于加大扩散程度。
创新扩散视角下数字化创新特征对市场绩效的影响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2
科学与管理
2020年
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 1 双边平台 APP 基本结构(以滴滴为例)
在出行、餐饮、教育、旅游、医疗等行业,创业 者们开发出大量的双边平台 APP,但这些双边平台 APP 最终走向成功的很少。例如,自 2006 年以来,出 行行业内双边平台 APP 多达数十款,但仅有滴滴等获 得成功,大多数双边平台 APP 都走向衰亡。原因在于 互联网情境下,信息不对称程度降低,创业企业难以 保持数字化创新带来的先动优势。数字化创新容易被 复制,构架很容易被其他创业者识别、复制,从而产 生同质化竞争。想要在竞争中生存,必须保证双边平 台 APP 的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高的 APP 容易获取 更多的风险投资,从而有更多的资源补贴市场并获得 更多的成长机会。例如,外卖餐饮领域的“飞饭”由 于未能获得充足的风险投资,很快被获得投资的“饿 了么”超越。因此,创业者们对双边平台 APP 下载量 的影响因素极为关注,采取各种手段提高下载量。
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采用的差异大部分 (49% ~ 87%) 由认知属性来解释[2]。在此基础上,不 少学者将创新扩散理论应用于研究互联环境下的新产 品/服务的扩散,并对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进行扩展。 Al-Jabri 和 Sohail 通过对手机银行采用的影响因素进 行研究,发现相对优势、兼容性和可观察性对手机银 行的采用具有积极影响,而复杂性和可试用性对手机 银行的采用无显著影响,研究还发现,感知风险对手 机银行的采用具有消极影响[3];Zollet 和 Back 通过研 究企业网站上互动性创新扩散的影响因素,发现复杂 性、感知利益、高层管理支持、信息强度会影响企业 网站上互动性创新的扩散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扩散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绩效关系研究罗晓光1,孙艳凤2(1.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2.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收稿日期:2014-12-19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1YJA630074)作者简介:罗晓光(1959-),男,辽宁盖州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孙艳凤(1985-),女,黑龙江牡丹江人,哈尔滨理工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摘 要:创新扩散网络结构对创新扩散绩效有重要影响。
通过设计基于原胞自动机的创新扩散网络仿真模型,模拟不同网络结构的创新扩散过程,依据确定的创新扩散绩效测量指标,分析了创新扩散网络结构参数与创新扩散绩效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在创新扩散网络中,个体创新信息采纳概率是影响创新扩散速度和规模的最重要因素;创新扩散网络密度越大,创新扩散规模越大,扩散速度越快;初始创新者数量多可以加快创新传播速度,但不能扩大创新扩散规模。
关键词:创新;创新扩散;创新扩散网络;网络结构;创新扩散绩效DOI:10.6049/kjjbydc.2014100437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5)08-0001-060 引言创新扩散是指新创意、新技术、新产品等在社会系统中的传播,创新扩散体现为从少数人扩散到多数人的过程。
Rogers[1]将创新扩散人群按接受创新的先后顺序分为创新者、早期接受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及滞后者。
一项创新是否成功的标志就在于它能否被一定规模的人群传播和接受。
因此,创新在社会系统中的扩散问题成为创新研究的热点问题。
创新扩散绩效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者研究发现,创新本身的特性、创新者特性、潜在创新采用者特性、创新者行为等都会对创新扩散效果产生影响[2-3]。
创新扩散的主要手段是大众媒体和个人沟通,因而创新扩散也被定义为社会系统成员间正式或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社会过程。
创新实现者与创新采用者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构成了创新扩散网络,创新扩散网络结构如网络规模、网络中心度、网络联通性等势必影响创新扩散效果。
有学者很早就注意到创新扩散网络结构对创新扩散绩效的影响,但早期研究未能直接通过社会网络结构参数和创新传播效果等指标分析创新网络结构对创新传播效果的影响。
相关研究往往以创新传播网络中成员间具体联系的结构特性代替网络结构参数,以其它间接反映创新传播效果的指标开展研究[4][5]。
复杂社会网络分析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和多智能体复杂系统仿真模拟技术的出现,使直接考察社会网络结构参数对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成为可能。
本文拟通过设计基于原胞自动机的创新扩散网络模型,通过控制网络结构参数,模拟创新在网络中的扩散过程,获取相关数据,分析创新扩散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绩效效果之间的关系。
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关于创新扩散的早期研究重点关注对创新扩散率的解释和创新扩散规律。
随着创新扩散研究的逐步开展,学者们开始关注为什么在某个确定的时间点某项创新可以得到全扩散,而其它创新只能得到部分扩散或根本没有扩散[6]。
在众多影响因素中,潜在采用者赖以获取创新信息的社会网络结构被认为是影响创新传播速度、范围等传播绩效的重要因素[7]。
创新扩散绩效主要指创新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学者对于如何评价创新扩散绩效没有进行专门的研究。
Rogers在《Diffusion of Innovations》一书中提出的创新采用速度被认为是一个评价创新扩散的基础指标,其将采用速度定义为社会系统中成员采用一项创新的相对速度[8]。
1937年Bowers[9]发现,在创新扩散过程中,创新累积采纳者数量与时间的关系为S型曲线。
之后,大量关于创新扩散的实证研究都证实,创新扩散遵循S型曲线规律[10]。
S型曲线的导数就是创新扩散速度,很明显该导数曲线是钟型曲线,有最大值且可以证明,如果以Logistic曲线模拟S型曲线,创新扩散速度的最大值恰恰出现在累积扩散数量达到潜在可接受创新人数(即S型曲线上限)的一半处。
因此,创新扩散速度的最大值可作为创新扩散绩效的评价指标。
Abrahamson和Rosenkopf[11]在关于社会网络对创新扩散影响的研究中认为,创新的最终扩散程度在创新扩散过程研究中应该得到足够重视。
因而,在潜在可能接受的创新人群中,最终扩散水平无疑是衡量创新扩散绩效的另一指标,这一指标可以用最终接受创新的人数占可能接受创新人数的比例加以衡量。
综合以上分析,可采用最终扩散程度、创新累积采纳人数达到潜在可接受创新人数50%时的时间、全体采纳时间、创新最大扩散速度、创新平均扩散速度等指标评价创新扩散绩效。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个体网络密度是指某一个体实际存在的关系总数除以理论上可能存在的最多关系总数[12]。
如果一个社会网络中个体网络密度都较高,则整体网密度也会较高。
高密度社会网络的信息流通相对容易,信息扩散效率较好。
同样,创新信息扩散也依赖于创新扩散网络中个体之间的联系与信息传播,网络密度越高,创新信息传播越容易。
具有较高密度的社会网络,在创新扩散的一个周期中,创新信息可以由多人同时发出并被接收乃至接受,从而加速创新扩散。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在创新扩散网络中,个体关系数越多,创新传播速度越快(H1),创新传播范围越大(H2)。
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是复杂系统的一个基本特征,是在考虑信息传播问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13]。
初始创新者数量是创新扩散系统(网络)的一个主要初始条件。
初始创新者数目多,在扩散开始阶段就会有更多未采纳者接收到创新信息,从而加速创新传播。
同时,初始创新者数目多,每个未采纳者接收到的创新信息次数也会增加。
未采纳者接受的创新信息的次数会正向影响其对创新的采纳率。
初始创新者数目决定了创新传播能否达到其开始快速传播的临界点。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在创新扩散网络中,初始创新者数目越多,创新传播速度越快(H3),创新传播范围越大(H4)。
在社会网络分析中,网络直径是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的重要参数。
网络直径越大,经过的中间节点越多,信息传播速度越慢,信息失真的可能性越大。
黄玮强、庄新田[14]构建了从规则网络到随机网络的一系列扩散网络图,发现创新扩散速度变动同步于网络平均距离的变动,网络平均距离决定着创新扩散速度。
Bohl-mann等[15]研究发现,在原胞自动机网络、随机网络和小世界网络中,原胞自动机网络的创新传播速度和范围都小于其它两种网络,而这三种网络中,原胞自动机网络的网络直径最大。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在创新扩散网络中,网络直径越小,创新传播速度越快(H5),创新传播范围越大(H6)。
创新扩散网络中未采纳者(模仿者)收到创新信息后一般并不立即采纳创新,而是根据自己的决策规则确定是否采纳创新。
如果以未采纳创新者在接受创新信息时采纳创新的概率(创新信息采纳概率)描述这一现象,则个体的创新信息采纳概率是有差异的。
影响个体创新信息采纳概率的因素包括个体对创新可能带来利益的感知,个体对接受创新可能成本的感知,对信息发送者的信任与态度等[16-18]。
如果一个创新传播网络中个体的创新信息采纳概率普遍较高,则创新扩散速度就较快,扩散范围也较大。
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在创新扩散网络中,个体创新信息采纳概率越高,创新传播速度越快(H7),创新传播范围越大(H8)。
2 研究方法与仿真模型设计本文借鉴原胞自动机模型的建模思路,设计了多智能体仿真模型,通过控制创新传播网络结构参数,直接研究创新扩散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效果之间的关系。
本文设计的模拟模型将所有可能采纳创新的个体视为原胞,原胞分布在n×n的原胞空间内,n决定了潜在采纳创新的规模。
原胞状态(Cit,表示i原胞在t时刻的状态)可分为两种:已采纳创新(Cit=1)和未采纳创新(Cit=0)。
模型设定初始创新者数目为In,即创新扩散开始时已采纳创新的原胞个数。
已采纳创新原胞将向原胞空间内的其它原胞发送创新信息,发送数量取决于其与其它原胞关系个数(m);未采纳创新原胞收到创新信息后是否采纳创新的概率为Ap,取值范围为(0,1)。
受到接收信息的影响,决定采纳创新的原胞又会向其它m个原胞发送信息。
在标准的原胞自动机模型中,一个原胞只能向其领域发送信息,这也是造成原胞自动机网络直径相对较大的原因。
本文为了研究网络直径对创新扩散效果的影响,对此进行了改进,规定原胞可以向空间内任一原胞发送信息,并设定信息发送最大距离变量D,D取值越大,网络直径越小。
文中,设定n=50,即潜在采纳创新的最大规模为2 500。
初始创新者数目In设定为3个级别:In=10,In=30,In=60;与其它原胞关系个数m设定为3个级别:m=4,6,8;创新信息采纳概率Ap设定为3个级别:Ap=1,Ap=0.8,Ap=0.5;信息发送最大距离D设定为3个层次:D=4,D=10,D=20。
根据参数设定共形成81个实验方案,为简化研究过程,采用正交实验设计方法形成9个实验方案,各方案与参数取值如表1所示。
·2·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5年表1 模拟实验方案方案初始创新者数与其它原胞关系个数创新信息采纳概率信息发送最大距离编号(In)(m)(Ap)(D)1 60 8 1 102 10 8 0.8 203 60 6 0.8 44 30 6 1 205 10 6 0.5 106 60 4 0.5 207 10 4 1 48 30 8 0.5 49 30 4 0.8 103 仿真实验结果本文基于圣塔菲(Santa Fe)研究所开发的Swarm平台,利用JAVA语言编写程序进行创新扩散仿真。
图1显示了实验方案8创新扩散过程开始,第10步、第20步、第30步、第40步及结束时创新被原胞采纳的变化情况。
图中,黑点表示已采纳创新的原胞,灰点表示尚未采纳创新的原胞。
可以看出,在创新扩散初期,每一轮扩散过程中新增的采纳创新原胞不太多,随后增速越来越快,达到峰值后又逐渐减少,直到停止。
图1 创新扩散过程 创新扩散过程中以每一轮新增的采纳创新原胞数和采纳创新原胞累积数为纵轴,以创新扩散时间为横轴,在平面坐标系中可以看到9个实验方案的创新扩散过程,如图2所示。
可以看出,各方案创新累积采纳者数量与扩散周期(时间)之间呈现明显的S型曲线关系,各周期新增采纳创新数与扩散周期(时间)之间呈钟型曲线关系。
图2中,各实验方案的S型曲线参数(曲线拐点出现的位置、时间长度等)均有差别,创新累积采纳者数量最大值与潜在采纳者数量的接近程度也不相同。
说明创新扩散网络结构对创新扩散速度和范围有明显影响。
4 创新扩散网络结构与创新扩散效果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创新扩散最大规模(MS)衡量创新扩散程度,创新扩散最大规模指在创新扩散结束后采纳创新的原胞数,以创新扩散结束后采纳创新的原胞数占潜在采纳者数量的百分比进行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