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7 溜 索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第2课时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 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本单元课文都是小说,有教读课《孔乙己》《变色龙》,自读课《溜索》《蒲柳人家》。
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梳理小说情节,关注人物形象,在此基础上了解作品中折射出的世态人情和时代风貌,理解小说的主题;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不同风格的小说写人手法的异同;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把握小说的不同风格,提高文学鉴赏力。
《溜索》选自于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
小说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溜索的场景。
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而是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传神凝练的语言,塑造了高山深涧中马帮首领等人强悍勇猛的形象。
文章篇幅不长,寥寥几笔,人物身姿神情毕现。
在学习《溜索》之前,已深入分析了《孔乙己》和《变色龙》,所以我将《溜索》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定位在了在赏析阿城的语言特色中进行文本分析。
【学情分析】对于九年级下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是熟悉的。
七年级时学过《植树的牧羊人》,八年级时学过《社戏》,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有小说《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独之旅》,九年级下册又有《孔乙已》和《变色龙》。
对于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情节、环境,学生是熟悉的。
在这样反复学习小说的基础上,自读课《溜索》让学生在第一课时根据小说三要素,自主设定学习目标,完成复述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理解环境描写等这些内容的学习应该是可行的。
而阿城的语言特色和文章的深层意蕴是初中语文课本中难得一见的,第二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品析语言贯穿文本分析,学生探究文章深层意蕴应该可以实现。
【教学目标】1.“小”“大”之辩,理解小说主题。
2.品读文本,探究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语言特色。
明确:写出鹰平稳飞行的从容淡定,侧面表现溜索位置之高、峡谷之深、溜索之险。
也映衬了瘦小汉子的勇敢镇定。
第 24 段:那鹰斜移着,忽然一栽身,射到壁上,顷刻又飞起来,翅膀一鼓一鼓地扇动。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07[教学课件]溜索
品味语言
2.文中像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还有许多,请找 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提示: 可从句式、动词、叠词、修辞手法等角度思考。
“首领也不多说,用小腿磕一下马”:“磕”写出首领与马 的默契关系,表现出对马的熟练驾驭和怜爱。
马帮首领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整体感知
2.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3段):马帮来到怒江边,准备过溜索。这是故 事的开端。
第二部分(4~24段):写马帮汉子们溜索的经历。这是故事 的发展和高潮。
第三部分(25段):马帮汉子们溜索后,继续赶路。这是故 事的结局。
文本研读
(4)首领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表现出他的无畏 勇敢和粗犷豪迈。
文本研读
2.文中除了直接描写马帮首领,还用什么描写 手法体现了马帮首领的形象?
环境描写。
文本研读
3.环境描写对于突出人物形象也起到了不容忽 视的作用,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溜索所在地怒江的环 境,你觉得是哪个字?
险。
文本研读 4.阅读文中有关怒江的描写,评选怒江“惊
溜索
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 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 条溜索。从此,这种交通工具便成为壑深万丈、壁陡崖悬的 怒江峡谷上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天,我们要跟随小说《溜索》一起到怒江边,一览溜 索的风姿。
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阿城,当代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除小说外, 还创作和改编剧本,主要作品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 散文《威尼斯日记》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2新人教版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溜索》这篇课文,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我们深入理解了怒江峡谷的壮丽风光和当地人民的生活情景。我们品味了作者生动的语言描绘,感悟了改革开放给怒江峡谷带来的巨大变化。通过学习本文,我们不仅加深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也激发了我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2.当堂检测
8.请同学们思考如何将《溜索》中的美景和情感通过绘画、摄影等形式表现出来,可以尝试创作相关作品,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9.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如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提出自己的学习计划和方法。
10.鼓励大家参与社区活动,如环保、公益活动等,从实际行动中感受到保护自然和文化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1.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
4.请同学们思考改革开放给自己的家乡带来了哪些变化,结合《溜索》中的内容,探讨改革开放对家乡的影响。
5.结合本节课的学习,请大家思考如何在自己的家乡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想法。
6.请同学们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怒江峡谷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加深对当地文化的理解。
7.鼓励大家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可以深入研究怒江峡谷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方面,也可以尝试探究其他地区的类似现象,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报告或论文。
3.写一段话,描述你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以及你打算如何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
(待续)
拓展与延伸
六、拓展与延伸
1.请大家阅读《溜索》的原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文字魅力和情感表达。
2.请同学们调查了解自己所在地区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尝试以游记的形式写作,模仿《溜索》的写作风格,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
3.鼓励大家观看有关怒江峡谷的纪录片或电影,从视觉和听觉上更加全面地感受怒江峡谷的魅力。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7《溜索》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溜索》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溜索》选自当代作家阿城的短篇小说集《遍地风流》,是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小说情节较为简单,描写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马帮汉子溜索跨越怒江大峡谷的经历。
课文后面的“阅读提示",提到这篇小说“写了一处奇险的环境,一群过河的马帮汉子,一次溜索的经历”。
这些对学生而言,充满吸引力,容易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而小说的作者阿城则更具传奇色彩,他的文章文笔洗练,短小精悍,语句简洁明快。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研读。
【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对小说情节、叙述等一般知识已经了解,这些内容可简化处理。
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导语强调“学习欣赏小说语言,了解小说多样化的风格",大部分学生预习时,疑惑都在《溜索》的语言特质和小说风格上。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他们对小说多样性的特色认识。
【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形象,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能够抓住细节,分析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学会品味文章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
【教学方法】朗读法、自读品味法、语言揣摩法【课前自学】1.通读全文,疏通生字词。
2.画出文章描写“首领”和“鹰"“牛”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3.仿照旁批,选择喜欢的句子做批注,并思考以下问题:(1)马帮汉子们在怎样的环境下渡过怒江的?(2)马帮渡江时,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个人物?他们有什么共性特点?(3)马帮溜索渡江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感悟?【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一根溜索长天挽,几座青峰好梦盘。
天堑高飞惊险过,横空飘荡一弹丸。
"溜索是一种原始渡河工具。
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阿城一起体验溜索的感觉。
二、明确学习目标1.出示学习目标2.齐读学习目标过渡:香港书评家、作家梁文道曾说:“阿城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
2024年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4.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1.语言能力: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溜索》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提高其语文表达能力。
2.思维品质: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学生能够培养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
3.文化意识:通过学习《溜索》,学生能够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学生互动: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积极参与讨论,提问解答,确保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题目:设计一些关于《溜索》的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讨论分享: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思考,互相交流学习。
4.课堂提问(5分钟)
提问环节: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溜索》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会对文中的一些历史背景和文化元素感到陌生,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此外,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深入探讨作品中的人文精神可能对学生的思维和审美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这将是他们需要克服的挑战。
教学方法与策略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互动,将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故事情节。同时,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针对课文中的特定问题展开思考和交流,以促进团队合作和批判性思维。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可以采用图形、线条、颜色等元素,使之具有艺术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示例板书设计:
导入部分:
-图片展示:溜索的壮观场景
-问题提出:你们听说过溜索吗?它是什么?有什么特殊之处?
新课讲解部分:
-课文标题:《溜索》
新人教版(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二单元 阅读 7.溜索》教案_22
溜索教案一、教材分析《溜索》选自人教2011课标版(部编)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这一单元是小说单元,围绕“人物画廊”这一中心,选编了四篇中外小说。
风格各异,写法不同,各具特色。
本文是一篇散文化的小说,没有尖锐的冲突,更多的是通过人与自然的对比描写,凸显人物英雄气概。
选材独特,语言奇绝,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这篇小说重描写,轻情节,故事情节很简单,学生一读便知,因此本课重点放在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环境描写上,通过品析文章精妙的语言(大量环境描写),感知怒江大峡谷的奇险和溜索的惊险,进而把握人物勇敢与无畏的形象特征,了解散文化小说的风格,学习作者运用环境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
二、学情分析知识方面:初三学生对于小说这一文体知识已有一定的积累,因此本次教学设计主要是在把握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之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习欣赏小说的语言,感受重描写,轻情节的散文化小说的风格特点。
能力方面:初三学生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表现欲望和合作意识,所以在教学时注意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引导,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技术(iPad)查找、筛选、分享资料,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内容,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习通过运用映衬、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马帮汉子豪迈野性、英勇无畏的钦佩与赞美之情。
四、教学重点:品读环境。
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知怒江大峡谷的奇险和溜索的惊险,感受阿城的语言风格,运用本课所学进行随堂片段写作。
五、教学难点:品读人物。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学习运用烘托、映衬、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六、教法学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以下方法:讲授法:对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中的疑惑问题进行讲解,如映衬、对比手法分析讲解。
诵读法:美文应该美读,好的文章只有经过诵读才能感知到文章的美。
最新统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精品教学课件
写瘦小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 去”,将人在溜索之上,快速经过怒江峡谷时,人愈来愈 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第7课溜索/阿城
感知全文
6、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写牛,有什么作用?
“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描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 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 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此时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我” 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文章的三要素:
第二单元第7课溜索/阿城
环境: 怒江大峡谷 人物: “我”、马帮(首领、汉子) 情节: “我”和马帮 飞渡峡谷
九年级语文下册
当堂检测
第二单元第7课溜索/阿城
1.小说的三要素是( 人物 )、( 情节 )、( 环境 )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 ) 、( 发展 ) 、( 高潮 ) ( 结局 )四部分。
细读课文
2、小说开篇写到怒江峡谷的险峻,请找出相关语 句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的?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 作用?
(一)先是听到声音“隐隐喧声腾上来”,然后是
“我”远眺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再俯瞰江面“蓦 地心中一颤”,将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从多个角 度烘托出怒江峡谷的险峻气势,展示了峡谷壁顶孤悬、 高峻、险恶的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 感知全文
第二单元第7课溜索/阿城
1、阅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主要内容。
一个领队带领驮队和“我”一起溜索过怒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开端、发展、 高潮和结局。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第7课溜索/阿城
感知全文
2、文中写了哪些人物?这些人物有何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优秀教学案例
2.让学生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自然景观图片,进行展示和分享。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溜索》作为一篇描绘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相互映照的散文,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文本内容,更要深入理解作者对自然美的热爱和对生命力的赞颂。本教学案例旨在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亲身体验,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使他们在品味《溜索》一文魅力的同时,能够激发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1.提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和讨论。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培养他们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师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优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溜索》的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通过展示课文中描绘的自然景观,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现场,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分享自己与自然互动的经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逐段解读课文,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讲解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其在课文中的应用。
3.指导学生划分段落,理解各段落的内在联系,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4.选取课文中的优美句子和词语,进行品味和讲解,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7课《溜索》优秀教案
7*溜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2.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简述故事内容。
3.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诵读课文。
小说语言精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描绘的情节和场景。
2.通过合作研究探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仔细体会并深入理解小说语言的运用之妙。
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研讨交流,进一步把握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生字新词,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铁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溜索是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展现的就是怒江大峡谷中一群靠溜索过河的马帮汉子。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腮.(sāi)呕.(ǒu)跺.(duò) 绞.(jiǎo)鬃.(zōng) 脑髓.(suǐ)一睹.(dǔ) 滇.西(diān)驮.子(duò) 锱铢..(zīzhū)黏.汗(nián) 盘桓.(huán)顷.刻(qǐng) 蓦.地(mò)战战兢.兢(jīng)(2)词语释义探视:察看。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同步教案新人教版
3.素质培养:学生将培养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对《溜索》这篇课文的学习,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同时,他们也将增强自己的文化传承意识,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3.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内容,因此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教室布置:为了便于学生分组讨论和互动,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分组讨论区。同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设置一些展示区,以便于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和成果。此外,教室中还需确保有足够的书桌椅,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5.教学工具:教师需要准备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工具,以便于板书和讲解。同时,为了方便展示多媒体资源和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内容,教师还需准备投影仪、电脑等现代教学设备。
8.教学评价表:为了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效果,教师需要准备一份教学评价表,用于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评价表可以包括对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5分钟)
目标:引起学生对《溜索》的兴趣,激发其探索欲望。
过程:
开场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溜索吗?它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这篇课文的学习资料。此外,教师需要准备教材中相关的注释、解析和练习题目,以便于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2.辅助材料:为了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准备与《溜索》这篇课文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描绘溜索场景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还可以寻找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19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第7课-跳索
19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第7
课-跳索
教学目标
1. 了解《跳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研究并掌握一些词语和句子的用法;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1. 通过阅读理解研究《跳索》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掌握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子的用法。
教学过程
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简短视频引起学生对跳索的兴趣,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阅读和理解(25分钟)
1. 学生阅读课文《跳索》。
2. 学生回答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来测试他们的理解能力。
词汇研究(10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研究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生词和词组。
2. 学生运用研究到的词汇创建句子。
写作练(15分钟)
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一个小短文的写作任务,描述他们
对跳索的理解和感受。
2. 鼓励学生采用丰富而准确的词汇和句子结构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总结(5分钟)
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取得的
进步。
2. 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他们的疑惑。
课后作业
1. 完成课堂上的小短文写作任务;
2. 阅读并复本节课的课文,加深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理解;
3. 预下一课内容。
以上为《19春-九年级-语文-下册-人教版-教案-第7课-跳索》的教案,请按照以上内容进行教学。
第7课《溜索》(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
07《溜索》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4.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重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课文大意,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怒江大峡谷,是世界上最长、最神秘、最美丽险奇和最原始古朴的大峡谷。
两岸是万丈悬崖,中间是奔腾而下、怒吼咆哮的怒江激流,这天险,只有雄鹰才能飞越,寻常人看一眼就胆战心惊。
然而,在这难以架桥,无法横渡的地方,勤劳勇敢、粗犷豪放的怒江两岸人民,却凭借一条竹索轻松划江而过,乱云飞渡仍从容,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溜索那种“命悬一线”的刺激。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作者阿城及其作品,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顺故事情节,把握小说的人物形象。
2.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对比、映衬等艺术手法。
3.品味语言,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提高文学鉴赏力。
4.感受小说中蕴含的作者情感,感悟小说中张扬的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1949年于出生在北京,籍贯为四川江津,当代作家。
文化寻根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主要作品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散文《威尼斯日记》等。
(找学生回答,师生共同纠错。
)2.字词积累(1)重点字音锱铢(zī zhū)滇西( diān )盘桓( pán huán )迟疑( chí yí)俯身( fǔ shēn )顷刻(qǐng kè)千钧之力( iān jūn )战战兢兢( zhàn zhàn jīng jīng )绞( jiǎo )探视( tàn shì ) 跺( duò ) 呕( ǒu )(2)词语释义桓:逗留,徘徊;回环旋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7溜索教案新人教版2
第7课*溜索【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2.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人物的形象特点,品味富有特色的语言。
3.学习驮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的品质,领会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的内涵。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溜索”吗?溜索是原始渡河工具,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而且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城的《溜索》,见识一下驮队飞渡峡谷的惊险场面。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词语。
2.了解作者。
3.这篇小说写作的线索是什么?主要写了什么内容?4.小说写了哪些形象?谁是主要人物形象?明确:1.生字:睹.(dǔ)腮.(sāi)呕.(ǒu)绞.(jiǎo)跺.(duò)顷.刻(qǐnɡ)迟疑.(yí)蓦.地(mò)盘桓.(huán)锱.铢(zī)拽.起(zhuài)脖颈.(ɡěnɡ)撒.泄(sǎ)脑髓.(suǐ)铃.铛(línɡ)探.视(tàn)俯.身(fǔ)战战兢.兢(jīnɡ)词语:盘桓:徘徊;逗留。
顷刻:表示行动或事情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相当于一会儿。
千钧之力: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战战兢兢:形容非常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也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拳打脚踢:用拳打,用脚踢。
形容痛打。
飘飘悠悠:指在空中或水面上轻缓地浮动。
2.阿城,原名钟阿城,祖籍重庆江津,生于北京。
是当代寻根小说的重要代表作家,其作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除小说外,还创作和改编剧本。
代表作是小说《棋王》。
3.小说题目“溜索”即线索。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怒江大峡谷的故事。
4.小说写的人物形象有领队、驮队队员、“我”,物象有鹰、骏马、牛。
领队是主要人物。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明确: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1)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2)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溜索》优秀教案
溜索》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概括小说主要人物形象,能理解衬托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批注,学生能自主品析小说生动独特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缩的人生态度的厌弃。
教学重点分析小说主要人物形象,学习正衬、反衬的作用.教学难点通过批注、合作学习,品析小说生动独特的语言。
教法阅读批注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设计一. 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阿城的小说《溜索》。
什么是溜索呢,我们先来看一个短片。
(播放《不可思议的旅程》中介绍怒江溜索的片段,时间两分钟.激发兴趣,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正如短片介绍,怒江在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的夹击下,磅礴险峻.如果依靠一根铁索,从奔腾咆哮的怒江上滑过会有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跟随作家阿城一起去体验一下吧!二.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阿城,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思考。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同学们读过他的作品吗?《棋王》是一篇优秀的短篇小说,希望大家课下可以认真读一读。
阿城作为编剧,代表作有《芙蓉镇》《刺客聂影娘》等。
三.预习反馈,学案检测1.给下列词中的加点字注音。
脑髓()滇西()驮子()锱铢()()黏汗( )盘桓()顷刻()战战兢兢( )2. 整体感知,用一句话概括小说内容。
3. 本文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结合小说内容说说他的性格。
(学生自主完成学案的作业,直接反馈,这样在有限的时间内,尽量使课堂容量最大化,做到短时高效。
也能使学生更深入的走进文本,解读文本。
) 四•默读课文,深入思考1. 本文除了写人,还写了什么动物,有什么作用?2. 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联系以前学过的《爱莲说》,学习衬托的写法,并分析作用,从而获得人生的启示: 人应该像鹰一样展翅翱翔,不能像牛那样软弱畏缩,人要在磨练中成长。
)五.批注课文,品析语言除了衬托写法外,本文的语言生动新颖,值得品味,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句子.1. (第三段)雷总不停,(我)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三篇初中九年级语文下册《溜索》精选教案一工具概述溜索是怒江大峡谷各少数民族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他们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他们不畏艰险、勇猛顽强性格的写照。
近几年,溜索已经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发展为表现各民族顽强意志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过溜有单人、双人、男女混双、人与物、人与畜等多种项目。
成为怒江大峡谷一大惊险景观。
绳索有牦牛毛绳、藤编绳及钢丝绳等多种。
过渡者将竹、木制作的溜板或特制座位,吊在绳索上,借助于绳索的倾斜度,溜向彼岸。
过去生活在金沙江、怒江、澜沧江一带的藏、傈僳、怒、独龙等民族,多使用溜索过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少数民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在国外,秘鲁安第斯山的印第安人也运用溜索作为渡河工具。
溜索原理碗口粗竹缆系两岸石柱上,渡者以皮带或绳索系腰间,绳上挂以木制滑轮,俗称“溜壳子”,借倾斜之势滑越渡河。
河上也可设两根溜索,一高一低,过河时由高处滑向低处。
上课笔记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梳理故事情节,把握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分析人物性格,概括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以及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教学重难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指导法、谈论法。
课前准备:准备相关课件。
精彩课堂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云南怒江大峡谷,被称为“东方大峡谷”,世界三大峡谷之一。
峡谷的谷底是奔腾咆哮的怒江。
怒江没有船,惊涛怒浪上小船无法横渡,两岸居民过江,主要靠“溜索”桥。
那么,什么是“溜索”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跟随作者的描述去感受这种惊心动魄的过江方式。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文学常识作者简介阿城,原名钟阿城,生于北京,原籍重庆江津,中国内地作家、编剧。
处女作《棋王》。
2.生难字词(1)字音锱铢(zī zhū)滇西(diān)盘桓(hun)顷刻(qǐng) 千钧之力(jūn) 绞(jiǎo)跺(du) 呕(ǒu) 战战兢兢(zhnzhn jīng jīng)(2)词义锱铢锱和铢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7 溜索(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07课《溜索》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文字,能体味出小说人物的阳刚之美。
2.能辨别、鉴赏小说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
3.品读鉴赏阿城小说的语言之妙。
【教学重点】1.在巩固情节梳理基础上,分析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关联以阐释主要人物形象。
2.鉴赏对比、衬托、环境烘托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1.赏析文章语言洗练有力的特点。
2.文章主题意蕴的把握。
【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看视频,让学生了解溜索的前世今生。
2.想象一下,你身处峡谷深渊,脚下巨浪涛天。
你的前方,只有一根悬挂在峡谷上方的绳索。
没有退路,没有选择,只有这根绳索,是你跨越峡谷的唯一希望。
阿城的《溜索》就是这样一个挑战人勇气和生存本能的故事。
它让我们直面生活的困境,感受那份挣扎与挑战。
这不仅是一次心灵的冒险,更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那么,你准备好踏上这场心灵的旅程了吗?让我们一起走进《溜索》,感受那份无畏与坚韧,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和升华。
二、检查预习1.文题解读《孔乙己》讲的是孔乙己的故事,《变色龙》讲的是警官奥楚蔑洛夫断案的故事,可我们这篇小说是没有核心人物的,它讲述的就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一群马帮汉子溜索过江的一段经历。
因此这篇小说和前面两篇小说的一个不同,在于没有一个核心人物,标题只能是主要事件,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叫——《溜索》2.作者介绍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惯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主要作品有《棋王》《孩子王》《遍地风流》等。
3.知识链接马帮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
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马帮形成了生死与共的特殊生存方式,也形成了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学生版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溜索》说课稿学生版一. 教材分析《溜索》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以描写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为主题的游记。
文章通过作者在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怒江峡谷溜索的经历,展示了怒江峡谷的壮丽景色和傈僳族人民的生活状态。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游记这一文体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以及傈僳族的风土人情对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讲解。
此外,学生对游记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也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学习。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怒江峡谷的地理位置和傈僳族的风土人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热爱和尊重。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以及傈僳族的风土人情的理解。
2.突破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和教师的讲解,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地图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怒江峡谷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2.阅读理解:让学生默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3.内容讲解:讲解课文中的专业术语和怒江峡谷的自然风光以及傈僳族的风土人情。
4.欣赏与鉴赏: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美,培养审美情趣。
5.写作技巧讲解: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7.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自然风光或民族风情为主题的短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地理位置:怒江峡谷民族风情:傈僳族自然风光:壮丽景色写作技巧:详细描写、抒发情感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阅读理解、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溜索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锱铢、迟疑、盘桓、千钧之力、战战兢兢”等词语。
2.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简述故事内容。
3.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课前安排学生诵读课文。
小说语言精妙,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整体感知小说描绘的情节和场景。
2.通过合作研究探讨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仔细体会并深入理解小说语言的运用之妙。
鼓励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验,研讨交流,进一步把握对人物性格和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从而感悟小说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知马帮汉子沉着、冷静、从容、勇敢的人物形象,学习他们乐观豪迈的生活态度。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积累生字新词,把握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用简洁的语言、精练的细节刻画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课件展示“溜索”并作简介)溜索是一种原始的渡河工具,通常用两条或一条绳索,分别系于河流两岸的树木或其他固定物上,一头高,一头低,形成高低倾斜的态势。
渡河者把皮带或绳索系于腰间,绳上挂以铁制滑轮,借倾斜之势滑过河。
溜索不仅可以溜渡人,还可以溜渡货物、牲畜等。
溜索是交通不便的临江山区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人类改造和战胜自然的象征,是一种不畏艰险、勇猛顽强的山地性格的写照。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山区的大部分溜索已为桥梁所取代,只有极少数边远地区仍在使用溜索。
我们即将学习的这篇课文,展现的就是怒江大峡谷中一群靠溜索过河的马帮汉子。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阿城,1949年生于北京,作家、编剧。
其创作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作品以白描淡彩的手法渲染民俗文化的氛围,透露出浓厚隽永的人生逸趣,寄寓了对宇宙、生命、自然和人的哲学玄思。
代表作有小说《棋王》《树王》《孩子王》等。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腮.(sāi)呕.(ǒu)跺.(duò) 绞.(jiǎo)鬃.(zōng) 脑髓.(suǐ)一睹.(dǔ) 滇.西(diān)驮.子(duò) 锱铢..(zīzhū)黏.汗(nián) 盘桓.(huán)顷.刻(qǐng) 蓦.地(mò)战战兢.兢(jīng)(2)词语释义探视:察看。
盘桓:回环旋绕。
顷刻:极短的时间。
涓涓:细水慢流的样子。
森气:森严可畏的气势。
蓦地:出乎意料的;突然。
迟疑:拿不定主意;犹豫。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
锱铢:比喻极微小的数量。
锱和铁是古代重量单位,六铢等于一锱,四锱等于一两。
千钧之力:形容力量之大。
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等于三十斤。
三、合作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划分层次。
答案示例:第一部分(1~9):“我”和驮队一道来到怒江边,准备溜索过江。
第二部分(10~24):在首领的指挥下,驮队陆续溜索过江。
第三部分(25):过江后,驮队继续上路。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1.小说开篇便写到怒江峡谷之险,结合具体语句说说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的。
答案示例:①作者运用了烘托的手法,通过“我”远眺感觉怒江“深远似涓涓细流”,俯瞰江面“蓦地心中一颤”,烘托出峡谷的险峻气势。
②作者描写怒江峡谷的险峻时,不时变换角度,将“我”的远眺、俯瞰与听觉相结合,多角度展示峡谷壁顶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③通过“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
2.本文用了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各有什么作用?答案示例:①“前边牛们死也不肯再走”写出了牛面对怒江峡谷时的惊恐,烘托出峡谷孤悬、高峻、险恶的特点。
牛的惊恐和“我”“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的惊恐相互映衬。
此时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我”和牛的惊恐万状与领队的冷静、沉着形成鲜明对比。
②牛溜索前“早卧在地下”“两眼哀哀地慢慢眨”“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溜索中“牛嘴咧开,叫不出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尽数撒泄”,它们和等待溜索的“哀哀地叫着”的牛一起烘托出峡谷的险恶,又反衬出赶牛溜索的汉子们的沉着、果断、熟练。
③牛溜索渡河后急急地要离开峡谷边,显示出它们仍然惊魂未定,这从侧面更加烘托出怒江峡谷不同寻常的险恶。
3.文中是怎样写马帮汉子们过溜索的?答案示例:写汉子们过溜索的动作,三次使用了“小”字。
第一次,写精瘦的汉子“脚一用力,飞身离岸,嗖的一下小过去”;第二次,“三条汉子一个一个小过去”;第三次,“之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
这岸的汉子们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这几个“小”字的活用,将人快速划过怒江峡谷时,愈来愈小的视觉感受和情状传神地表现出来。
作者将普通的“小”字用得这般有创意,堪称运用语言的高手。
4.文中描写领队的文字比较分散,请统观全文,简要分析领队形象。
答案示例:“懒懒”地说话、“稳稳”地坐在马上:表现他在怒江天险前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敲一敲溜索,“吼”“我”过江:表现他认真负责,关心部下。
瞟一眼,问一声:表现他受人尊敬,与手下配合默契。
一声呼哨、最后一个过溜索:虽腿有残疾却动作麻利、身手非凡,气定神闲、粗犷豪迈。
5.小说处处通过“我”的观察和感受来写,但从头到尾没有出现“我”字。
试分析“我”这个隐形形象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示例:①“我”作为故事的亲历者,能够增强故事的真实感(效果)。
②小说的叙述者,起线索作用: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串联情节,使情节更简洁、更集中。
③过溜索的参与者,烘托环境:“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写“我”面对峡谷时的表现,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
④过溜索的参与者,反衬主要人物:“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僵着脖颈盯住天”“急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等表现,与领队及汉子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领队及汉子们的勇敢无畏。
⑤体验者(代言者),代替作者抒情、议论,体现主旨及情感价值趋向:“我”从战战兢兢不敢过溜索到受到领队及汉子们勇敢无畏的精神影响逐渐变得坚强,彰显了文章的主旨——对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的赞美,对平庸、畏难的消极态度的厌弃。
(三)品读课文,句段赏析1.对比赏析第2自然段“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和第25自然段“牛们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急急地要离开这里”两句。
答案示例:第2自然段中这句话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铃铛急响,似乎和牛马一样满是惊惶;同时也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马帮拥挤而缓慢地向山口行进,进一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第25自然段中这句话,“铃铛朗朗响着”与前文“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照应并形成对比,表现出驮队顺利渡河后轻松愉悦的氛围。
2.怎样理解第3自然段“雷总不停,才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
首领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中的两个“懒懒”?答案示例:这两个“懒懒”表现的情绪不同。
“我”的懒懒一问表现了“我”漫不经心,没有意识到危险临近;领队的懒懒一答表现的是从容不迫、胸有成竹、经验丰富。
3.第5自然段“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马帮原来就在这壁顶上”一句写得很妙,请作简析。
答案示例:此句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飞快垂下去”的动感,形象地表现出峡谷的幽深、陡峭,让人触目惊心,也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
4.说说第6自然段中是怎样描写“我”初见怒江时的各种感受的。
答案示例:本段前两句中,“亮亮”“涓涓”“隐隐”三个词充满了光泽感、线条感和声乐感,传神、到位地表现出在高处眺望怒江时的视听感受。
“一派森气”“蓦地心中一颤”等心理描写充分表现出“我”初次直面峡谷时的震颤、惊恐,让读者如临其境。
末句“叫声漫开,撞了对面的壁,又远远荡回来”,又用声音形成的空间感,形象地展示出两岸峭壁的距离感。
5.怎样理解第7自然段“首领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
那马平时并不觉雄壮,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两句对首领和马的描写?答案示例:前一句写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与“我”和牛的恐惧形成鲜明对比,再次表现了领队的从容、镇静。
没有无数次风雨的历练,难以走到今天,不愧是马帮首领啊!后一句表面写马的沉静雄傲之态,与前文对牛的描写形成对比,实则以马写人,彰显了领队沉雄撼人的气势。
6.第1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表达效果?答案示例:细节描写。
“移来移去”一词看似普通、直白,却真实地写出了人居高向下看到的飞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足见作者观察、用笔之细致。
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而且翅膀尖上的羽毛也被风吹得抖,反衬出瘦小汉子的英勇。
7.简要赏析第23自然段的描写。
答案示例:这一段将马帮汉子对着怒江撒尿的情景写得十分逼真。
把“万丈下的怒江”比喻为“一股尿水,细细流着”,看似粗俗,实则很有表现力。
马帮汉子的豪放粗野,俯瞰万丈峡谷之下的怒江情景,不用这样的比喻,似乎难以表现出来,这正是作者运用语言艺术的高明之处。
(四)熟读课文,主旨探究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中心主旨。
答案示例:小说描写了“我”和一群马帮汉子在怒江峡谷的一次溜索经历,表现了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的勇气,赞美了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赏读课文,鉴赏评价1.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答案示例: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
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
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
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2.举例简析本文洗练、新颖的语言艺术。
答案示例:①用词简练精妙。
小说开篇写马帮首领“用小腿磕一下马”,这里不用“打”“抽”等词,而用“磕”,写出了首领与马的默契关系。
唯有“磕”字能表现马帮首领对马的熟练驾驭和埋在心底的怜爱。
写鹰:“旋了半圈,忽然一歪身,扎进山那侧的声音里”。
一个“扎”字写尽了鹰飞的疾速、迅猛的特点。
写峡谷的陡峭:“万丈绝壁飞快垂下去”。
“绝壁”本是静止不动的,但在马帮汉子们眼里,却是“飞快垂下去”的。
这里化静为动,赋予绝壁以动态,有力地表现了峡谷幽深、陡峭的特点,让人触目惊心,为后文写牛马的胆怯做了铺垫。
写首领:“眼睛细成一道缝,先望望天,满脸冷光一闪,又俯身看峡,腮上绷出筋来”。
不说“眯”而言“细”,以形写形,凝练新颖;“闪”“绷”将首领的神态写得栩栩如生。
②比喻新奇,巧妙传神。
如写马帮在峡谷行走的缓慢:“铃铛们又慌慌响起来,马帮如极稠的粥,慢慢流向那个山口。
”将马帮缓慢行进的状态喻为“极稠的粥”,比喻新颖别致,巧妙传神。
③平中见奇,回味无穷。
如“那只大鹰在瘦小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被风吹得抖”,用“移来移去”写天空中的鹰,初读甚觉普通、直白,细品才发现鹰在空中滑翔的姿态,不就是“移来移去”的吗?没有仔细的观察和思考,难以写出这样的词句,我们似也很难再找出其他字眼替换这个词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