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上册4 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人教版 (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主要讲解比的意义。
比是数学中基本的数量关系之一,它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并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有了初步的理解。
但是,对于比的意义和应用,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比的概念,并通过大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比的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能够正确地写出比;2.让学生能够运用比来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2.比的写法;3.比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比的意义;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的规律;3.采用小组合作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和问题;2.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3.准备练习题和作业。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图片,如篮球比赛中的得分比较,引导学生关注比的概念。
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比?比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生活中的比,如身高比、体重比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比的形式。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即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写比。
例如,给出两个人的身高,让学生写出他们的身高比。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比的读法和写法。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来解决。
例如,一家商店将一件商品的价格降低了10%,问降低后的价格与原价的比例是多少?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很荣幸地为大家分享我的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4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4单元的第1课时,即比的意义。
在这一课时中,学生将学习比的定义、比的性质以及比的应用。
我们将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比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运用比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的定义和性质,难点是运用比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内容和实例。
2.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和讲解。
3. 练习题:用于随堂练习和巩固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实例,例如足球比赛中的得分比,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的定义和性质,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
3. 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比的计算和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比的定义: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比的性质:1. 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2. 比的前项和后项交换位置,比值不变。
七、作业设计a) 8:12b) 15:20c) 9:15答案:a) 2b) 1.25c) 0.62. 题目:解决实际问题小明有3个苹果,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之比是多少?答案:小明和小红的苹果数量之比是3: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拓展延伸:学生可以进一步学习比的扩展知识,例如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以及比例的应用。
通过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比的概念,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案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并对其进行详细的补充和说明。
一、教学内容的引入在教学内容的引入部分,我选择了一个实例,即足球比赛中的得分比,来引导学生思考比的概念。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并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比例的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在求比值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求比值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意义,能够正确地写出比,求比值。
2.教学难点:求比值的方法,以及如何运用比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
2.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主动探索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练习题等。
2.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用于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身高1.5米,小红身高1.2米”,引导学生认识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教学卡片,展示一些比的例子,如“2:3”、“4: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总结比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比的练习,如写出相应的比,求出比的比值等。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比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比的概念进行解答,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60公里,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80公里,两辆汽车的速度比是多少?”等问题。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第四单元比课题第一课时比的意义课型新授课内容分析本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理解了比的意义,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
教学中我时常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弄清比与除法和分数的关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过程与方法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媒体选择PPT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比”课件展示教科书P48上方描述及图片。
师:杨利伟在太空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预设1:相差关系的两个问题:长比宽多多少厘米?宽比长少多少厘米?预设2:倍数关系的两个问题:长是宽的多少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师:关于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
那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1.同类量的比。
师: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倍数关系?预设1:可以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
预设2:也可以用“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学会写比,并能求出比值。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比的存在,感受比的应用价值。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应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感受比的存在,理解比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知道比的写法。
2.让学生学会求出比的比值。
3.让学生感受比的应用价值,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比的写法。
2.求比的比值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发现比的存在,理解比的意义。
通过启发式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比的写法和求比值的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比的概念、比的写法、求比值的方法等。
2.教学素材:生活实例、练习题等。
3.学习小组:分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如“小明身高1.5米,小红身高1.2米,请问小明比小红高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比的概念。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比的定义和写法,如“比是两个数相除的结果,比的写法是前面的数除以后面的数,例如2除以3可以写成2:3”。
同时,教师可以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求出比的比值。
例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60千米/小时,另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小时,请问哪一辆汽车的速度更快?”巩固(1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游戏或活动,让学生巩固比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说课稿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集体备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比的意义》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以及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后续学习比例、百分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除法、分数等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可能对比的概念和意义理解不够深入,对比的读写方法也可能会产生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地写出比的各部分名称。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合作学习法、案例分析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比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比的含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决共同遇到的问题。
4.案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比在生活中的应用。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6.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比在生活中的意义。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可以设计如下板书:比的各部分名称:前项、后项、比值比的读写方法:前项比后项 = 比值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可以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方面进行。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人教新课标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人教新课标教学内容:本节课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第1课时,主要学习比的意义。
学生需要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和性质,并能够运用比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比较。
教学目标:1. 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定义和性质。
2. 能够运用比进行简单的计算和比较。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难点:1. 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 比的计算和应用。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用于讲解比的概念和性质。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用于记录和练习。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比较情景,引导学生理解比较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比的定义和性质,通过示例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学生进行练习,巩固对比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4. 应用:通过PPT课件展示一些应用比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进行计算和比较。
板书设计:1.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四、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2. 内容:比的概念、比的定义、比的性质、比的计算、比的应用作业设计:1. 练习题:根据本节课的内容,设计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对比的概念和性质的理解。
2. 应用题:设计一些应用比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比进行计算和比较。
课后反思:对比的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入。
例如,可以通过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长度或者数量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比较的过程。
教师可以提问:“这两个苹果哪个更重?”或者“小明和小红谁跑得更快?”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比较的概念。
在讲解比的定义时,教师需要明确比是由两个数量通过除法关系建立起来的比较。
可以用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比如“如果有8个苹果和4个橙子,苹果和橙子的比是2:1”,这里的“2:1”就是比的表达方式。
教师需要强调,比的两个部分分别叫做比的“前项”和“后项”,比的表达方式是前项除以后项的结果。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5)
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人教版 (5)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也是本册书的重要内容之一。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小数、百分数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对这些知识的一个扩展和延伸。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书写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比的化简和比较,为后续的除法运算和比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小数、百分数等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
但是,学生对于比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对于比的化简和比较的方法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练习。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对概念理解不深刻,对方法掌握不熟练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针对性的引导和辅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书写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比的化简和比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体验到比的化简和比较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书写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比的化简和比较。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比的概念的理解,以及比的化简和比较的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学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化简和比较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发学生对比的思考,导入新课。
2.讲解:讲解比的概念,比的书写方法,比的化简和比较的方法。
3.练习:学生进行比的化简和比较的练习,教师进行辅导和反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比值是(
7 4
)。
1.航海模型小组有男生 14 人,有女生 8 人。 航空模型小组共有 26 人,其中男生有 16 人。
汽车模型小组共有 12 人,共做了 18 个汽车模型。
(2)航空模型小组男女生人数的比是( 16 )∶( 10 ),
比值是( 8 )。女生人数与小组总人数的比是
( 10
5 )∶( 26 ),比值是(
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15 ∶ 10 = 15 ÷ 10 = 3 2
比值通常用分 数表示,也可
……
…… …… ……
前 比后 项 号项比以来自小数或整值数表示。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 以写成分数形式。 例如:15∶10也可以写成 1150,仍读作“15比10”。
想一想
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 和分数中的什么?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
可以用“15÷10” 表示长是宽的多 少倍。
也可以用“10÷15”表 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还可以这样说。 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km的 高空做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 运行42252km。
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 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
5 )。 13
1.航海模型小组有男生 14 人,有女生 8 人。 航空模型小组共有 26 人,其中男生有 16 人。
汽车模型小组共有 12 人,共做了 18 个汽车模型。
(3)汽车模型小组做的模型总数与人数的比
是( 18 )∶( 12 ),比值是(
3 )。 2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什么收获?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4单元《第1课时 比的意义》人教版 (共16张PPT)
被除数
÷
分 数
分 子
—
比
前 项
∶
除 数
商
分 母
分数值
后
比
项
值
2. 比与分数、除法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但又 有区别。除法是一种运算,分数是一种数,比 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各有不同的意 义。所以在说它们之间关系的时候,要说“相 当于”,而不能说“等于”或“是”。
课堂练习
1.小敏和小亮在文具店买同样的练习本。小敏买 了6本,共花了1.8元。小亮买了8本,共花了2.4 元。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第4单元 比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会正确写出两个数 倍比关系的对应比,并能联系实际,应用比 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学会比的读写法,认识比的前项、 比号和后项;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 比值。
3.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明白 比的后项不能是零的道理,同时懂得事物之 间是相互联系的。
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例如:
15 ∶ 10 = 15 ÷ 10 = 2 3
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
……
…… …… ……
前比 后 项号 项
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
比 表示。 值
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
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例如:15∶10也
可以写成
15 10
,仍读作“15比10”。
归纳新知
1.
除 法
再见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 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 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 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9)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比,能够用比较大小的方式表示比。
2.能正确使用“比”的运算规则,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答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比的概念和意义。
2.比的运算规则。
三、教学难点1.如何用比较大小的方式表示比。
2.如何准确运用“比”的运算规则。
四、教具准备1.教科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
2.教学投影仪。
3.小黑板和粉笔。
4.学生教具: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首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出“比”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比”的基本意义。
比如,小明的身高是130厘米,小红的身高是120厘米,问谁的身高更高?通过这种方式引出比的概念。
2. 学习比的表示方法接着,教师讲解用“:”、“/”、“=”等符号表示比的方法,并通过多个例子让学生动手练习,从而掌握比的表示方法。
3. 比的运算规则教师介绍比的运算规则:相同单位的两个数相除即可得到比的大小关系。
然后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掌握比的运算规则。
4. 实际应用最后,教师通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比的概念和表示方法,以及比的运算规则。
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应掌握了基本的比较大小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
七、作业完成课堂练习册上关于“比”的练习题,并根据题目要求写出答案和解题思路。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全部内容,希术同学们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说课稿-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比》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比的意义。
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概念,掌握比的读写方法,并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值。
这一课时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分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数的概念的理解,为后续学习比例、百分数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除法、分数等概念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对于比的概念和意义,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理解比的概念。
此外,学生可能对比的读写方法不够熟悉,需要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示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值。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比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求出两个数的比值。
2.教学难点:比的意义的理解,比的读写方法的掌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等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具体的情景,引入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比的意义。
2.讲解比的读写方法:讲解比的读写方法,让学生能够正确地读写比。
3.求比值: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求比值的方法,并能够熟练地计算比值。
4.实践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对比的理解和掌握。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加深对比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比的读写方法:比号(∶)前项比号(∶)后项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叫做两个数的比。
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对学生进行评价,看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能够正确地求出比值。
六年级数学上册4 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4 比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比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求比值与化简比,比的应用。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
从学习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到学习比的意义、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理解比的意义,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注重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
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为后面学习百分数和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1.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基本性质。
2.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
3.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可以用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1)比的意义1课时(2)比的基本性质1课时(3)按比分配1课时(4)练习课1课时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探索,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探索数学的兴趣。
第1课时比的意义课题比的意义课型新授课设计说明本节课知识点比较多,但是难度不大,因此根据六年级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1.借助情境,引入新知。
结合教材选取的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这个内容引入本课,使学生对相关问题产生思考。
2.探索规律,揭示意义。
借助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中的数学知识,让同类量数据和非同类量数据处在同一平台上,用除法搭桥,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使学生理解、掌握比的意义。
3.自学合作,丰富知识。
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组织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探究,总结出“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比较发现,建立联系。
结合板书,通过观察、比较,使学生掌握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弄清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加强知识间的联系。
最新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第1课时 比的意义(教案)
最新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4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比的意义(教材第48~49页的内容及练习十一的第1~3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并会正确地求比值。
2.引导学生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1.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复习导入】1.某车间有男工人5人,女工人8人,男工人人数是女工人人数的几分之几?女工人人数是男工人人数的几倍?2.分数与除法有什么关系?【新课讲授】1.教学比的意义。
(1)教学同类量的比。
A.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顺利升空。
在太空中,执行此次任务的航天员杨利伟在飞船里向人们展示了联合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的长和宽倍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求长是宽的几倍,或求红旗的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B.这两个关系都是用什么方法来求的?(除法)C.比较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除了除法,还有一种表示方法,即“比”。
可以说成是: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或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D.不论是长和宽的比还是宽和长的比,都是两个长度的比,相比的两个量是同类的量。
(2)教学不同类量的比。
A.“神舟”五号进入运行轨道后,在距地350 km的高空作圆周运动,平均90分钟绕地球一周,大约运行42252 km。
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路程÷时间=速度,算式:42252÷90)B.对于这种关系,我们也可以说:飞船所行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这里的42252千米与90分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
(3)归纳比的意义。
A.通过上面两个例子,你认为什么是比?(学生试说,教师总结: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B.练习:判断,下面数量间的关系是表示两个数的比吗?①甲数是9,乙数是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9比7;乙数和甲数的比是7比9。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 比-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4单元比第1课时:比的意义一、教学目标1.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2.能够用自己的言语简单解释比的含义。
3.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进行简单的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比的概念及简单比的判断。
难点:通过实际情境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2.教具:小组练习题、比较实物。
3.备课内容:巩固比的概念,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两个不同大小的水杯,请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并引出比的概念。
比如:“大的水杯和小的水杯,哪个更大?这个过程就是在进行比较,我们称之为比。
”2.概念讲解(10分钟)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导他们理解比的概念。
比如:“比就是用来描述两个或多个物体或量之间大小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练习题,自行判断大小并展示答案。
如:“1. 小明身高1.3米,小红身高1.2米,小明比小红高的用‘大’表示。
”教师进行引导和点评。
4.拓展(10分钟)设计一些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类比。
如:“比如说,你今天的早餐和昨天的早餐,你觉得哪个更丰盛?”5.总结(5分钟)让学生总结比的概念及意义,以巩固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实际生活中的比较情境为载体,帮助学生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学生的活跃性很高,但也发现有些学生对于大小的概念理解不够清晰,需要在后续课程中进行加强。
六、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并记录两个物体或量的比较情况。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比的概念及意义。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第四单元 第1课时 比的意义 》人教版 (5)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
人教版 (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比的意义,能够正确使用“比”的概念进行比较。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比的意义的理解和应用。
2.难点:比的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发现、总结。
三、教学准备
1.教材准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单元教材内容。
2.教具准备:比例尺、卡片、数字卡片、相关图片等。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利用数字卡片展示一些数字,让学生思考如何判断大小。
•引导学生讨论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引出“比”的概念。
2. 学习
•讲解“比”的意义,示范使用比较大小。
•给学生发放卡片,让他们配对练习比较大小。
3. 拓展
•回顾上节课内容,加深对比的理解。
•分组进行数学游戏,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比的意义及应用。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积极互动。
六、课后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册上与比相关的题目。
•思考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比”的概念,写一篇小结。
本文为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四单元第1课时《比的意义》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比的概念及应用,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
希望学生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有所收获,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79542258933684215856544447学校:课程胜市会五声镇田进小学*教师:诏证第*班级:滑行参班*4 比为了突出“比和比例”的独立性、重要性,修订后的教科书把比单独设为单元。
本单元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和比的应用。
“比的意义”的教学是以富有教育意义的“神舟”五号顺利升空的例子为载体,引出同类量的比、不同类量的比。
接着以这几个比为例,说出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思考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
“比的基本性质”的教学,教科书联系学生学过的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通过“想一想”启发学生找出比中有什么相应的性质,然后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质,应用这个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科书涉及的比的应用,主要是按比分配。
所谓按比分配就是把一个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
它是“平均分”问题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比例”“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由于比与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把比的基础知识安排在分数的乘、除法后面教学,既能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可为以后教学比例、圆周率、百分数及其相关知识打下较好的基础。
学生在一至五年级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除法的意义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意义与基本性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会进行分数乘、除法计算,会解答有关分数乘、除法的实际问题。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按一定的比稀释清洁剂、加工混凝土”等与比相关的现象已不陌生。
因而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感受比的含义和特征,进而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曾经遇到过按比分配问题,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感悟和经验,但是对于这种分配方法没有总结和比较过,没有一个系统的思维方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将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系统化。
1.联系已学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比与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例如,比的后项不能为0与除数、分母不能为0是一致的,比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致的,求比值与求商、化简比与约分、按比分配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是一致的,等等。
因此,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应当充分利用原有的学习基础,引导学生联系相关知识,进行类比和推理,尽可能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解决新问题,得到新结论。
教科书在例题、“做一做”以及练习的设计和编排上非常注重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
在探索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做”,同时还要求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2.让学生感悟相关知识的联系与区别,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在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过程中,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有利于生成新知识,也能加深对旧知识的理解,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为此,教学时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让学生知道并理解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同时也应注意,揭示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要考虑学生的理解水平,不宜求全、求深。
第1课时比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P48~49内容及“做一做”第1、2题,完成教科书P52“练习十一”中第1~3题。
▶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学会比的读法、写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求比值的方法,探索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掌握比的意义的本质。
2.在自主学习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分析、概括的能力。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以及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明确比与比值的区别。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比”课件展示教科书P48上方描述及图片。
师:杨利伟在太空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比较它们长和宽的关系,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学情预设】预设1:相差关系的两个问题:长比宽多多少厘米?宽比长少多少厘米?预设2:倍数关系的两个问题:长是宽的多少倍?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师:关于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用除法表示之外,还有一种表示方法。
那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数学比较方法——比。
(板书课题:比的意义)【设计意图】利用“神舟”五号升空这一现实素材自然地引出“比”,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可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二、探究新知,认识“比”1.同类量的比。
师:杨利伟展示的两面旗都是长15cm,宽10cm。
怎样用算式表示它们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学情预设】预设1:可以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
预设2:也可以用“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刚才我们用“15÷10”表示长是宽的多少倍,也可以说成长和宽的比是15比10。
那么,10÷15表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它们的关系呢? 【教学提示】教学时,一方面要利用此素材激发学生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利用此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科学教育等,在数学课程中实践全面育人的目标。
◎教学笔记【学情预设】有学生会说出“宽和长的比是10比15”。
师:想一想:15比10和10比15一样吗?能随便调换两个数的顺序吗?【学情预设】引导学生理解15比10表示长和宽的比,而10比15表示的是宽和长的比。
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同,所以不能随便调换两个数的顺序。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比吗?【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举出例子,如:我们班男生有25人,女生有22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22,女生和男生人数的比是22比25。
【设计意图】通过用比的方法分别对长度和人数这两组数量的比较,增强学生对同类量的比的感知与体验。
2.不同类量的比。
(1)出示课件。
师:怎样用算式表示飞船进入轨道后平均每分钟飞行多少千米?①读题理解题意,说说从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独立解答,说清解题思路。
引导学生说出速度可以用“路程÷时间”表示。
③尝试用比表示路程和时间的关系。
【学情预设】路程和时间的比是42252比90。
(2)生活中不同类量的比。
课件出示习题。
师:你能写出这个比吗?【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能写出这个比是28比3,少数写错成3比28。
教师注意纠正。
三、沟通联系,理解“比”1.抽象、概括比的意义。
(1)师:观察上面的例子,说说它们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这些比都表示相除的关系,但前两组的两个量,相比的是同类量;后两组的两个量,是不同类量,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一个新的量。
师:想一想,路程与时间的比可以表示哪个新的量?(速度)(2)归纳比的概念。
师小结: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板书)【教学提示】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多举出生活中关于比的实例,加深他们对同类量和不同类量两种具体的比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笔记【设计意图】在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并对比有了初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对两个同类量的比与两个不同类量的比进行观察、比较,沟通它们之间的联系,发现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
在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经历抽象、概括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比的本质意义,从而使学生对比的概念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
2.比的读、写法和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P49内容,看看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主学习,汇报交流。
【学情预设】①比的写法和读法。
“∶”是比号。
15比10记作15∶10,读作“15比10”。
②比的各部分名称。
在两个数的比中,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
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板书:③比值的求法和表示方法。
比值=比的前项÷比的后项,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或整数表示。
师:请你观察板书,想一想,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学情预设】比表示两个量的相除关系。
比值是一个数,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整数或小数表示。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了比的概念之后,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都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教师采取让学生自学的方法,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将零散的、复杂的知识点梳理得清晰、明确、深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3.沟通联系。
(1)师: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①小组讨论: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和分数中的什么?②学生自主填写下表。
(课件出示表中内容)比、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教学提示】教学时要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只需在交流汇报时适时点拨即可。
◎教学笔记③全班交流订正。
④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板书:a∶b=a÷b=ab(b≠0)教师指出: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
如15∶10也可以写成1510,仍读作“15比10”。
(2)师:0能不能作比的后项?(不能)为什么?既然比的后项不能是0,而足球赛中会出现的“2∶0”的意义是什么?它是一个比吗?【学情预设】学生知道“0”不能作比的后项,但对于足球赛中的“2∶0”解释不清。
教师及时补充:足球赛中记录的“2∶0”的意义只表示某一队与另一队比赛各得的进球分数,是一种计分形式,是比较大小的,它们之间是相差关系,不是相除关系。
【设计意图】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由于除法和分数间的关系学生掌握得较好,因而学生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不会很难,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四、解决问题,应用“比”1.课件展示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汇报,说说求比值的方法。
2.课件展示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1)学生独立填空。
(2)组织讨论:你是怎样求出比的前项和后项的。
3.课件展示教科书P52“练习十一”第1题。
(1)学生自主填空,教师巡视提醒:有的量没有直接给出,需要计算出来,例如,航空模型小组的女生人数。
(2)指名汇报。
对于不同类量的比,可让学生说说它表示的具体含义。
(3)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明确比的前项和后项是有顺序的,前、后项所表示的量与数据之间必须一一对应。
4.课件展示教科书P52“练习十一”第2题。
(1)学生自主判断。
(2)同桌交换看法,说说判断的方法。
(3)集体交流订正。
5.课件展示教科书P52“练习十一”第3题。
(1)指名板演,其余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
【教学提示】练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比的意义,使学生知道两个量(甚至多个量)的比表示的是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教学笔记(2)全班汇报,总结方法: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等于比值。
【设计意图】第3题是求比值的练习题。
4个比的前、后项的数据形式各异,有整数比、小数比、分数比,也有小数与分数混合的。
通过练习,既能巩固比值的概念和求比值的方法,又可以进一步熟练掌握整数、分数、小数混合的除法和乘法计算,有助于提高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