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走进物理世界教案

初二物理走进物理世界教案
初二物理走进物理世界教案

走进物理世界

物理变化:物质没有根本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大多数情况下,物理变化是可以还原的测量的方法: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估读:估读的位数是测量最小分度的后一位

例如最小单位是mm的尺子,测量时估读到0.1mm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校准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提高估读能力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

测量工具和测量物体平行

眼睛平视

测量时注意初始点是否是0点

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配合法

练习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理现象的是(D)

A.骑自行车遇到障碍时,刹一下车,自行车就慢下来了 B.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不见了C.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电热毯睡觉更暖和 D.建筑工地上的钢筋被淋到雨水会生锈

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AD)

A.提高准确程度 B. 避免产生误差 C.避免产生错误 D.为了减小误差

对于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不会发生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会 (B )

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B.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C.测量值没有误差

D.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关于测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

B、使用刻度尺时,一定要从零刻度的位置量起

C、测量结果为32cm和测量结果为32.0cm,这两个测量结果是不同的

D、测量中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测量中的误差

下面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误差可以减少,但不能避免。

C.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D.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在测量一段曲线的长度时,用一根有伸缩性的橡皮条与曲线重合,然后用力将橡皮条拉直,用刻度尺量出起点与终点间的距离,这样测得的结果比曲线的实际长度(A)

A、大一些

B、小一些

C、相等

D、三种情况均有可能

用刻度尺测量铁棒长度,记录数据为21.15厘米,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为(D)

(A)米(B)分米(C)厘米(D)毫米

下列物体的长度跟6×105μm最接近的是(A)

A、人体手臂的长

B、学校教室的宽度

C、人体手指的长度

D、学校操场的宽度

小玲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物体,记录中正确的是:( C )

A、184cm

B、18.4cm

C、1.84cm

D、184.0cm

10、日常生活中,下列估测接近实际的是(C)

A、一页纸的厚度大约90μm

B、一支钢笔的长度大约14dm

C、正常人的脉搏跳动70次所需时间大约1min

D、初中学生步行1km的路程经历的时间大约50s

在下面的测量数据后面填上恰当的单位

(1)、一支钢笔的长度是: 0.13__m__。

(2)、地球的半径是: 6400___km__。

(3)、一根头发的直径是: 70__um___。

(4)、一本书的厚度是: 18.5__mm____。

如图,某同学用量筒、足够多的水,一定重的铁块和细线,测量某一木块的体积,所作的步骤如下:

A.往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并记录下水的体积V1;

B.用细线绑住铁块,轻轻放入量筒内水中,并使之全部浸没,记下铁块和水的总体积V2;C.取出铁块,用细线把铁块和木块捆在一起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记下此时的总体积V3;D.计算出木块的体积;

①以上步骤中多余的是 ________ (填步骤前的序号)(2分)

②写出求木块体积的公式,即V= ______ mL= _______cm3 (4分)

某学生将10枚壹圆硬币整齐叠放后测得其高度为2.16厘米,则该同学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为_______,一枚硬币的厚度是________m.

粗测一高度为L的酒瓶的容积,办法是先测出瓶底的直径D,再倒入大半瓶水(正立时近弯处),如图所示。测出水面高度L1,然后堵住瓶口,将瓶倒置,测出水面高度L2,根据以上测量的数据,计算出瓶的容积。

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 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 (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 (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 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 (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 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 去。 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 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 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 (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 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粤沪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单元教案1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复习提纲 一、1、物理学是研究的一门科学。 2、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科学的核心是。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是 、、、、、、。猜想是以自己的和 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解释。 二、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还有其它工具:。长度的国际单位是: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 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 m 1mm= μm 1μm= nm 1nm= μm 1nm= m 4、长度估测: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 1cm、铅笔芯的 直径1mm 、一只新铅笔长度手掌宽度1dm 、墨水瓶高度6cm 5、特殊的测量方法: A> 、测量细铜丝的直径、一张纸的厚度等微小量常用累积法(当被测长度较小,测 量工具精度不够时可将较小的物体累积起来,用刻度尺测量之后再求得单一长度) ☆如何测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 答:数出物理课本若干张纸,记下总张数n,用毫米刻度尺测出n张纸的厚度L,则 一张纸的厚度为L/n 。 ☆如何测细铜丝的直径? 答:把细铜丝在铅笔杆上紧密排绕n圈成螺线管,用刻度尺测出螺线管的长度L,则 细铜丝直径为L/n。 ☆两卷细铜丝,其中一卷上有直径为D1mm,而另一卷上标签已脱落,如果只给你两只 相同的新铅笔,你能较为准确地弄清它的直径吗?写出操作过程及细铜丝直径的数学表 达式。 答:将已知直径和未知直径两卷细铜丝分别紧密排绕在两只相同的新铅笔上,且使线 圈长度相等,记下排绕圈数N1和N2,则可计算出未知铜丝的直径D2=D1N1/N2 mm B>、测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园柱的周长等常用化曲为直法(把不易拉长的软线重合待 测曲线上标出起点终点,然后拉直测量)

《走进信息世界》的教案设计

《走进信息世界》的教案设计 1、了解现在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来获取信息,认识信息与我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密切关系。 2、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3、能对记录进行分析,能自己发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设计好调查记录表,要求简单明确,便于记录。如:家庭信息调查表。 2、做好调查,填写好调查表: 家庭成员获得的信息获得的信息的渠道爸爸妈妈我 调查日期:______________ 调查人:_______________ 调查方式:______________

1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回家和父母一起进行了获取信息的途径的调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大家调查的情况。 二、说说调查的过程 1、说说你们是怎样进行调查的? (可能是访谈的方式,一边与家长交流,一边记录;也可能由学生、家长分别填写,学生汇总。) 2、在调查的过程中你有什么感受? 三、交流调查的结果 1、小组汇报: 可逐个汇报也可相互传阅,交流调查结果。(教师巡视课堂,适时参与。)

2、小组评选“最有价值的信息”。(可以说说为什么最有价值?) 3、全班交流“最有价值的信息”。 四、分析调查结果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世界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信息传递影响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同时也有迷茫。我们分析一下大家的调查结果,看看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 老师随机抽取一位学生的调查进行分析: 1、调查的方式: ⑴访谈记录。 ⑵家长学生分别填写,学生汇总。 2、获取信息的途径:

⑴亲自看到听到的。 ⑵电话短信。 ⑶广播电视。 ⑷网络。 ⑸其他。 3、调查分析: 信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留心周围的事物,就能获得很多的信息对我们的生活会有很多帮助;从每个人了解的信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这个家庭的信息主要于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⑴一天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⑵通过什么渠道获得的?哪些渠道多?哪些渠道少?

人教版九年级全册物理全册教案

一宇宙和微观世界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宇宙是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和原子组成的; 2、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3、了解原子的结构; 4、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的了解; 5、初步了解纳米技术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物质从宇宙到微观的研究介绍,发现并说明物质是可以分割的; 2、通过把原子结构与太阳系的类比,建立微观世界的结构模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物质世界的研究,认识并体验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中,宇宙由物质组成。 学习物质的世界,体会物质世界的奇妙。 课前准备 1.取一根蜡烛放入小金属罐熔化然后观察蜡烛凝固时体积的变化。 2.查阅、收集有关太阳系、银河系的资料、人类探索宇宙的资料。 3.查阅、收集有关分子、原子结构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们说广阔的宇宙是无边无际的,那么,这宇宙究竟大到什么程度?宇宙万物,变化万千,那么,这绚丽的世界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一切给人类留了许许多多的谜,引发了人类无限的遐想,激发了一代代科学家对它们孜孜不倦的观察和研究。那么,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探究的足迹,从宏观到微观作一次旅行,对这些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探讨吧。 二、新课教学 (一)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 1.宇宙有多大? (1) 综合观察课本图11-1和课本图11-2。 请同学们说出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现报道发现第十大行星)。在太阳系示意图中找出我们生活的地球。(在离太阳比较近的第三条轨道上) (2)交流资料数据: ①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置身于太阳系之中,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遍的行星; ②太阳系置身于银河系之中,太阳只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③银河系只是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一束光穿越银河系需要十万年; ④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有许多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目前,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 (3)根据以上资料、数据让学生推理,说一说他们所想像的宇宙有多大。 (4)结论: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大得很难以想象。 2、人类对宇宙的探究过程。 交流资料:

初二物理走进物理世界教案

初二物理走进物理世界 教案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走进物理世界物理变化:物质没有根本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大多数情况下,物理变化是可以还 原的 测量的方法: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估读:估读的位数是测量最小分度的后一位 例如最小单位是mm的尺子,测量时估读到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校准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提高估读能力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 测量工具和测量物体平行 眼睛平视 测量时注意初始点是否是0点 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配合法 练习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理现象的是(D) A.骑自行车遇到障碍时,刹一下车,自行车就慢下来了B.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不见了 C.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电热毯睡觉更暖和D.建筑工地上的钢筋被淋到雨水会生锈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AD)

A.提高准确程度B.避免产生误差C.避免产生错误D.为了减小误差 对于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B.只要认真测量就不会发生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会(B) 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B.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C.测量值没有误差 D.测量值将是错误的 关于测量,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B) A、在测量过程中,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就会产生错误 B、使用刻度尺时,一定要从零刻度的位置量起 C、测量结果为32cm和测量结果为,这两个测量结果是不同的 D、测量中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来减少测量中的误差 下面关于误差的说法正确的是(ABC) A.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B.误差可以减少,但不能避免。 C.测量工具越精密,实验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D.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避免误差。

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第一单元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体会信息的含义;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史,领会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三个探究实验,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4.创新与行为 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和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教学方法:体验学习、游戏学习、探究学习、实验学习。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与交流 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一:准备甲、乙、丙三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三种不同液体,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发出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填表。 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根据颜色、气味等各种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事物,如何获取信息呢? 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 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时空限

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三章热和能 §13.1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特点; 2.能解释某些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会运用想象和类比等研究方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随时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以及有关现象。 ★课程内容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难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具——玻板、水、水槽、弹簧测力计等 ★过程 一、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1、分子直径数量级10-10 m 。 2、物质是由很多分子组成的。 二、一切物体的分子总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见书P124图) a.一切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 小结得出——扩散速度:V 气﹥V 液 ﹥V 固 演示:红墨水在热水和冷水中的扩散情况 b.物体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2.分子热运动,分子的运动是无规则的。 三、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演示:观察弹簧测力计上示数变化 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2.分子间的作用力随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3.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大小关系。 ①引力=斥力 d=r

②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减小,则引力减慢,显示引力) d ﹥r ③引力﹤斥力(斥力、引力都增大,则引力增大慢,显示斥力) d ﹤r ★小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结,培养总结概括能力。 ★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4题 §13.2(1)内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内能的两个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能列举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内能的实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到内能的利用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课程内容 1、 内能的定义 2、 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3、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重点——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难点——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过程 一、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的分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内能。 (热能) 二、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 质量、温度、状态变化 物体温度升高,则内能增大;物体温度降低,则内能减少。(不能逆说) 三、内能是不同于机械能的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四、改变物体内能的方法 (讲:P 129 空气压缩仪)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走进分子世界word教案12

走进分子世界 教学目 标(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间有空隙; (3)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4)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重 点、难点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集体智慧(以知识体系为主)个性设 计 教学后 记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学生对导图的发言引入新课(要求一位学生事前准备,将导图内容扩展为一篇小短文进行发言。题目可以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学们都知道,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组成的。有许多物质人们可以用眼睛直接看到,如:山脉、桥梁、大海、森林、高楼等。有一些物质我们虽然看不见,但却可以通过别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如空气虽然看不见,但我们在呼吸时便可体会到空气的存在。但是还有一些物质,我们即看不见、摸不到,也无法通过其他的器官感觉到它的存在,那我 直接展 示图片, 列举身 边常见 的组成 物质的 物体。 学生注 引入方 式上再 加以改 进 在模型

们又如何来认识和研究这些物质呢?是不是就没有办法的呢?科学家们采用了一种间接研究的方法,十分有效。那就是先根据一些已有的现象和经验,提出一种结构模型的猜想,然后进行各种实验去收集证据证实这种猜想,从而弄清物质的内部结构。下面就让我们按照科学家的这种思路来认识物质的结构。今天我们学习新的一章: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一、走进分子世界。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的体积十分小,而且分子之间有间隙 活动7.1选择一种模型: 【演示】用炭素笔在白纸上画一笔,再用放大镜或低倍的显微镜对笔迹进行仔细观察,会看到些什么?(虽然实验没有做,但你可以凭你的经验和想象进行一次合理的推测。) 学生:可能会看到十分细小的炭的颗粒。(同时对课本进行填充) 【演示】将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让学生注意观察并回答看到的现象。 学生:看到高锰酸钾的颗粒放入水中马上开始意观察 实验现 象 通过列 数据进 一步说 明分子 太小 现象是 的构建 上还应 该加以 讲解 让学生 感受到 分子的 大小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教案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教学目标1、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以及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使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逐步学会搜集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初步养成留心信息、运用信息的好习惯。 4、初步学会根据目的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5、认识19个生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浏览整组教材,明确本次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制定活动计划。 教学过程 一、揭示主题,激发兴趣1、师生共同回忆五年级时进行过的“遨游汉字王国”的综合性学习的经历。(1)历数开展过的活动。(2)说说在活动中感觉最快乐或最难忘的事。(3)谈谈开展综合性学习要注意的事项。2、揭示主题。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1)说说对“信息世界”的了解。(2)谈谈你对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期待,或者说你希望在这次活动中能开展哪些活动。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的纳入到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

中去。二、浏览教材,交流感受1、自由浏览整组教材,感兴趣的地方可以读得仔细一些。 2、交流浏览教材后的感受。 (1)浏览了教材,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2)你产生了哪些困惑或疑问? (3)你认为这次综合性学习可以开展哪些活动? 教师要注意倾听,特别是学生的困惑、疑问和活动建议,这些要成为最终的活动的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分组讨论,制定计划 1、重点阅读: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1)自由阅读,你认为有价值的可以画下来。 (2)课堂交流:单元导语、两个活动建议以及最后的结语给了我们哪些启发? 2、根据“自由组合,适当调整”的原则,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 3、分组制定本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计划。 (1)组内充分讨论:想开展哪些活动?可以开展哪些活动?(2)组内达成共识,填写活动计划表。 小组:“走进信息世界”活动计划小组成员: 活动时间活动内容活动地点活动形式预期的成果 四、交流计划,取长补短 1、分组交流各自的活动计划,要求:

九年级物理全册热机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内能的利用 一、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2、了解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3、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4、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 问题的意识。 5、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6、知道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二、说本单元教材: 本章主要通过四冲程内燃机工作原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热机主要是内燃机的主要结构;大致了解内燃机工作时,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情况;了解内燃机在现代生活,特别是交通方面的应用。 通过具体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在利用燃料内能方面,也不可避免地会有一部分内能转化和转移到其他方面,因此要建立热机效率的概念,并与机械效率作联系和类比。之后自然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关心科技发展的动态,关注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进步和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是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表现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内燃机的发展对人类进步起到的作用,同时要使学生认识到它给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在本章的学习中,学生来自于生活的经验和体验是很多的,充分发挥学生来自于经验或兴趣方面的知识,让他们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会对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同时,在部分学生的带动下,大多数学生也会受到触动而更多地关注技术关注社会的发展。作为教师,也应该做出表率。 热机:教材首先通过一个演示实验,展示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介绍了热机的特点和种类,引出内燃机,内燃机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配合插图,先介绍汽油机的四个工作冲程及特点,然后介绍柴油机,重点是二者在结构和工作特点上的不同。开学世界栏目介绍了“现代汽车”。 热机的效率:各种热机都要靠燃烧燃料来获得能量,得到动力,教材首先介绍了燃料的热值,热值是燃料的特性,反应燃料放热本领的大小。燃料燃烧室放出的能量,不能全部被热机利用来获得机械能,自然引出热机的效率,教材有一幅内燃机的能流图,岷县指出了燃料燃烧时能量的去向。教材还介绍了提高热机效率的方法。STS栏目介绍了“从火车到火箭”。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材通过四组小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讨论能量的转化方式,引出各种能量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相互转化。教材“想想议议”小球的机械能减少了,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并指出“永动机”不可能实现。 三、说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插图和模型。如内燃机剖面图、四冲程汽油机剖面图和模型、内燃机能流图等要充 分利用。 2、加强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汽油机、柴油机在生活中应用较广泛,学生对之也比较熟悉, 教师要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重视学生的自学指导。 3、重视科学世界、STS等栏目的学习。 (二)评价建议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应该注意以新的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对教学进行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本章的课程目标,在关注学生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特别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如要求“知道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知道能量守恒定律。列举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有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因此在进行教学评价时内容和标准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在过程与方法的评价中,要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在评价中,就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客观地记录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的程度如何、在活动中有什么表现和进步等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途径、采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教科版教案

初二物理上册第一章教科版教案 下面是由我整理的,一起来看看吧。 :走进物理世界大门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知道基础物理由力学、热学、声学、光学、电学等。初步了解物质世界有宏观、微观、宇观三个层次。 2.经历阅读、思考、讨论,并动手做一系列简易的实验过程,初步体会学习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不同方法。 3.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 "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二、重点与难点 本节重点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三大社会功能。难点是使学生体会到物理学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性。 三、教学过程 1.情景创设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 2.讨论交流与实验设计 教师再围绕什么是物理学,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这些问题,广泛应用生活中的器材开展实验: (1)要求每个学生用纸片和橡皮做落体运动实验。 (2)学生用双手摩擦,或用手来回与铅笔摩擦,感受机械能变成热能的

过程。 (3)摩擦带电实验。 (4)利用教室中的电器,演示电的现象等。 通过上述身边实验,引出物理学中力、热、声、光、电的不同内容。并为引出物理学广泛研究领域作准备。 3.介绍宇观世界、微观世界及其基本观测方法。 结合教材中的教材上图1-1-1、图1-1-2、图1-1-3及图1-1-4进行介绍,主要着眼于说明物理学的研究范围: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学。说明:宇观世界的观测需要望远镜与探测器,而微观世界的观测与研究使用各种显微镜、粒子加速器即可。教师也可以针对哈勃太空望远镜、"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等一些较为新奇的内容略作展开。 4.用图片、资料、多媒体,联系学生身边的事实以及家居生活的现代化设备,让学生谈谈对"物理学是改变世界的科学"这一论断的初步认识。 5.介绍一些科学家的事迹 6.作业: 1.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看物理书,讨论什么是物理学?讨论发生在家里的物理现象和物理学对社会进步的主要作用。 2.写一篇对物理学的初步认识的小论文。 3.做一些小实验 ① 静电小实验 ② 三原色陀螺 :观察物质世界的运动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4章《第八节 走进彩色世界》教案

《第八节走进彩色世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的概念。 2.了解光的三基色,认识色光的混合。 3.在观察分解太阳光、进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的实验中,产生探索未知物理知识的欲望与兴趣,体会解决问题的喜悦心情。 教学重点 了解色光的三原色。 教学难点 认识色光的混合。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你们知道我们为什么能看到这些美丽的色彩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八节走进彩色世界》。(板书设计) 二、自学互研 知识点认识光的色散现象,了解光的三原色 自主阅读教材P85~86,完成1~6题: 1.什么叫做光的色散?色散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__白光经过三棱镜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的现象;白色的光是由各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__ 2.什么叫做光谱?色光在光谱上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__色光排列而成的光带;按红、橙、黄、绿、蓝、靛、紫顺序排列。__ 3.色光的三原色是什么?光的三原色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 __红、绿、蓝;彩色电影、彩色电视。__ 知识链接: 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对照学习目标思考: 1.今天我学到了哪些探究方法? 2.我学到了哪些知识? 3.我还存在的疑惑是什么?4.光的三原色混合成为什么光?__各种色光。__ 5.彩色电视机光屏上呈现各种颜色,都是由光的三基色混合而成,这三种基本色光是( D ) A.红、橙、黄B.黄、红、蓝 C.红、黄、绿 D.绿、红、蓝 6.在商店里买布,特别是花布,为了看准颜色,往往把布拿到太阳光下观察,而不是在日光灯下看,这是为什么? __因为太阳的光是白光,颜色最全,而日光灯不全,颜色偏紫__ 三、合作探究 1.对子之间相互检查独学成果,给出评定等级,并标注对子间不能解决的疑惑。 2.小组长统计本组的疑惑,并帮助解决疑惑,若不能解决做好标记。 3.组长组织讨论、展示方案,并分工做好展示准备。 四、交流展示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7.1《磁是什么》教案

2、马蹄形磁体吸引铁砂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不一样,两端最强,中部最弱。 师: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做磁极。 师:由刚才实验可知磁性都有几个磁极? 生:2个。 师:告诉学生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 提问:如何来区别这两个磁极? 演示:让大磁针或条形 磁铁在水平位置转动,引导学生观察大磁 针静止时的指向。(演示前告诉大家北方、南方)、可做2次增加说服力。 1、北极(N ) 教师:由实验可知,大磁针静止时,总是一端固定指北,一端指南。因此人们规定:磁铁静止时指北的一端称为北极。 2、南极(S ):指南的一端称为南极。 五、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提问:磁极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学生实验:(先讨论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得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提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与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如何类似? 鉴定它是否是纯 铜。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磁体上各部分磁性都一样,通过实验观 察就能解决问题。 学生可能知道磁铁有2个磁极:北极和南极。但不知道怎样知道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自由旋转的磁体静止时,指北的一端是北极,指南的是南极。

生: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 引。 六、磁化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人造磁体是怎样制 造出来的吗? 演示: 教师:铁块本来能不能吸引铁沙? 学生:不能。 教师:这说明铁块本来有没有磁性? 七、磁场 提问:磁体未靠近铁、钉就能够把铁钉吸 引起来,这是为什么? 师:告诉学生,那是因为磁体周围存在着 磁场。 磁体就是通过磁场对铁钉(磁性物质)产 生磁力的作用。 1、磁场的方向 引导学生观察书,得出:磁场是有方向: 磁场的方向跟该点小磁针北极所指的方 向一致。 1、磁感线: 学生实验:用磁感线演示板或玻璃板、铁 沙,让学生观察条形磁铁与U形磁铁的磁 感线形状。 学生通过实 验,可能没办法 一下子就观察 到铁屑或磁针 排列有一定的 规律性。 教师可指导实 验技巧。首先铁 屑的分布应均 匀且不能太厚, 再次,当磁铁放 在玻璃板背面 以后,可以轻轻 敲击玻璃板,这 样铁屑分布就 会出现一条条 优美的曲线。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复习教学案 粤教沪版

《走进物理世界》复习课教学案(1课时) 一、教学目标——我知道 1、了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认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科学。 2、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和方法测量长度;会用量筒或量杯;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测量工具测量时间。 3、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和步骤。 二、基本知识——大家学 (一)希望你喜欢物理 1、物理学是研究等各种物理现象的和的一门科学。 2、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每一次重大发现,都有力地的发展。 3、学习物理学要重视和。 (二)长度单位 1、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m) 2、常用单位: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3、换算关系:1km = m;1dm = m;1cm = m; 1mm = m;1nm = m (三)长度测量 1、长度测量的工具是。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认:看清零刻度线是否;看清和。 ②放:刻度线紧靠被测长度,且与它。 ③读:视线要刻度线,不要斜视,且要估读到分度值的 下一位。 ④记:记录结果应包括三部分:、估计值和。 3、误差:和之间的差异。 4、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①累积法②化曲为直③滚轮法④配合法 5、时间的测量①时间的国际单位是,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毫秒(ms)、微秒、(μs)、 纳秒(ns)。 ②测量时间的工具:、摆钟、机械表、电子表等。 (四)科学探究 1、探究的七要素:、、、、、 、 2、探究钟摆的奥秘 三、基本技能——我来演 1、单位换算: (1)0.026m=_________mm =__________um=__________nm= ________km (2)2.8×107um=__________m=_________mm=_________nm=_________km (3)10min= s= ms= μs= ns 2、给下列测量结果填上适当的单位: 某同学身高是167.4 ,5 分的硬币厚约 2.0_______课本每张纸的厚度是73 _ ,一支新铅笔的长度是 0.175 ,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长约 6400 ,

五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导学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导学案) 第六单元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现代社会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传递的速度越来越快,如何快速获取、搜集和处理信息意义重大。本组教材通过这次综合性学习,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感受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体会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作用,学习搜集和处理信息,初步学会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课题内容简说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 生活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由3篇短文组成,分别是《烽火戏诸侯》《“我们胜利了!”》《装在瓶子里的信》。三个故事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古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因特网将世界连成一家》简要地介绍了“信息高速公路”──因特网的建设过程和它的作用。 《神奇的电脑魔术师》以一位北京的小学生制作一份“绘声绘色”的电子邮件为线索,介绍了多媒体电脑的强大功能。 《网上呼救》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网络时代的真实故事,显示了网络的巨大作用。 《把握自己》是一篇在“警惕电子杀手,告别网吧”活动上的演讲稿,讲到了辨别信息的良莠,正确利用信息的重要性。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奇怪的东南风》记录了一次问题研究的过程。从这个材料中,我们可以学到怎样做简单的科学研究,学习通过寻找规律发现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从而对症下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是一篇比较正规的研究报告。报告分成“问题的提出”“调查方法”“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结论”等几个部分,对李姓的历史和现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认识19个生字,了解信息传递方式的变化及这些变化对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影响。 2.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能正确利用媒体,学会选择信息,趋利避害。 3.初步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逐步学会搜集信息、运用信息,善于和别人交流信息。 4.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1.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体会信息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影响。 2.初步养成留心信息的好习惯,学会辨别信息良莠、利用信息。 3.初步学会有目的地搜集和处理信息,学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7~8课时 《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7~8课时 每个板块的主体是“活动建议”,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引导学生根据学校、家庭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开展活动。“阅读材料”供学生在开展活动时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信息的有关知识。 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 信息传递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感知教材,明确活动内容。 【学习过程】 一、激发兴趣,揭示主题。 1.师生共同回顾综合性学习的经历。

初二物理走进物理世界教案

走进物理世界 物理变化:物质没有根本的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大多数情况下,物理变化是可以还原的测量的方法: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 估读:估读的位数是测量最小分度的后一位 例如最小单位是mm的尺子,测量时估读到0.1mm 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误差与错误不同,错误是应该而且可以避免的,而误差是不可能绝对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 校准测量工具 改进测量方法 选用精度高的测量工具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提高估读能力 测量时应该注意的: 测量工具和测量物体平行 眼睛平视 测量时注意初始点是否是0点 特殊的测量方法: 累积法配合法 练习 下列现象中不属于物理现象的是(D) A.骑自行车遇到障碍时,刹一下车,自行车就慢下来了 B.发生日全食时,太阳不见了C.在寒冷的冬天,使用电热毯睡觉更暖和 D.建筑工地上的钢筋被淋到雨水会生锈 在测量过程中,一般我们会采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这样做的目的是(AD) A.提高准确程度 B. 避免产生误差 C.避免产生错误 D.为了减小误差 对于测量中的误差问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 A.实验中发生的错误叫做误差; B.只要认真测量就不会发生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消除误差; D.任何测量都存在误差 下列有关误差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A.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B.误差就是测量中产生的错误 C.只要认真测量,就可以避免误差 D.选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可以消除误差 在特别潮湿的环境中,木制的刻度尺因受潮而膨胀,在用受潮后的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测量结果会 (B ) A.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大 B.测量值的误差大,测量值将比真实值小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4章 第8节 走进彩色世界 精品导学案 教科版

第八节走进彩色世界 一、知识回顾:1、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近视眼应配戴透镜,远视眼应配戴透镜。 二、学习目标:1、了解光的色散现象,知道光谱的概念 2、了解光的三原色,认识色光的混合 三、阅读自学导航:(一)阅读p84~p87 1、白光分散成的光,各种颜色的光混合,就一定变成光。 2、白光被三棱镜分解成、、、、、、多 种色光。这种白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这些色光排列成 的光带叫。 3、色光的三原色、、,调整它们的强弱,就可以组成你想 要的任何色彩。 4、三原色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5、用放大镜看过彩色电视机的屏幕,里面都是三种、、颜色 6、颜料的三原色是、、。 7、物体的颜色: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的,蓝色玻璃只透 过,红色玻璃只透过。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 决定的,红色衣服只反射,黄纸只反射,黑色物体把各种色光 都全部,没有光反射到眼中,所以是色,白色物体把各种色光 被全部,又混合成光,所以白纸是色。 四、自我诊断: 1、太阳光透过三棱镜可以分解成七种 颜色的光,这七种颜色的光又可以通过三棱镜混合成一束光。 2、戴蓝色墨镜,在阳光下看红色物体,将呈现的颜色是() A蓝色 B 红色 C黑色 D绿色 3、白纸上写黑字,在红光照射下() A纸呈红色,字呈黑色 B 纸呈红色,字呈红色 C纸呈白色,字呈红色 D 纸呈白色,字呈白色 4、在聚光灯上分别蒙有红绿两种颜色的透明胶布,当聚光灯射出相同强度

的光时,相互交叉的部分呈现() A红色 B绿色 C 蓝色 D黄色 五、开拓视野: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世界里,但是我们看到的黑色花很少,植 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进行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花,只是偏紫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光有关。太阳光是由七种色光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它有色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色花较少的缘故。若吸收七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花很少。 回答: 1、红花反射颜色的光,吸收颜色的光。 2、材料中提到“光颜色不同,热效应不同”,红光热效应较,蓝光热效应较。(选填“强”或“弱”)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电功率教案

《电功率》 教材首先通过将不同功率的用电器分别接在电路中工作时,电能表铝盘转动的快慢不同,使学生通过实验直接比较出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不同。认识到铝盘转过的圈数直接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多少,而在相同时间里铝盘转过的圈数,则反映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电能的快慢。使学生直观地建立起“电功率”的概念。然后认识电功率的单位,通过小资料介绍常用“家用电器的电功率”,进一步强化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不同,其消耗电能的快慢不同。而后介绍额定电压、额定功率的相关知识,最后说明电功率的测量,为下一节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定义、单位。 2.理解电功率的公式 t W P ,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P=UI。 3.理解和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电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 2. 通过实验,探究在不同电压下,实际功率、额定功率的关系,使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有所提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渗透新课程标准中“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形成节约用电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电功率的概念,理解额定电压与额定功率。 【教学难点】 — 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电功率问题。 灯泡、可调电压的电源,开关、导线、多媒体课件等。 , 一、新课引入: 展示课件: 1、观察动画,分别把灯泡和空调接入电路,电能表转盘转动的快慢是否相同说明了什么 2、观察铭牌的图片,想一想,灯泡上的“25 W”和空调上的“1060W”的字样是什么意思 二、知识讲解: ◆教学重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教学设计

14.2热机效率教学设计 清水河镇中学:陈龙美 【教学目标】 1.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使学生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燃料热值的含义。 难点:计算热机的效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2分钟)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导入语:前面我们学习了机械效率?那么热机是内能转化成机械能的机器,它能把内 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吗?它跟所有机械一样,也有效率的问题,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本课我们学习14.2 热机效率。 2.教师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 1.我能从生活中体会不同燃料燃烧释放热的本领不同,建立热值的概念。 2.我能简单计算燃料燃烧释放的能量。 3.我能说出热机工作时释放能量的主要流向,知道什么是热机效率。 4.我能结合有效利用燃料的途径,懂得节约和充分利用能源的重要意义。 过渡语: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就有了前进的方向。下面,让我们带着目标,学海泛舟。请同学们根据学习要求,自主学习。 二、先学环节(15分钟)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课件展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带着下列问题看课本P22-24页内容,勾画知识点并记忆,可查资料但要独立完成: 1.阅读课本p22“燃料的热值”部分,建立热值的概念,知道燃料热值的含义,知道热 值的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了解常见物质的热值。 2.阅读课本p23“热机的效率”部分,知道热机效率及能量的流向,会利用公式对热机 效率进行计算,明确提高效率的必要性和如何提高热机效率。 过渡语:请同学们结合自学情况完成下列练习,做题要细心、规范;完成后,组长组织 对桌交换,互相批阅,有疑惑提出来。 (二)自学检测反馈 1.燃烧相同质量的不同燃料,放出的热量是__________的。

《第一章 走进物理世界》(复习教案)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复习教案) (一)本章知识网络 (二)重点难点突破 本章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入门篇”,对学生学习物理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对这一部分的教学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要目的。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讨论等活动,了解物理学是研究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通过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重要手段。 对于长度的测量,可以让学生从实验中体验,从而加深学生对测量工具的认识,单位的换算,可以由长度单位的进率推算出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进率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为: 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长度单位进率的平方,如:m2到din2的进率为102;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为长度单位进率的立方,如:m3到din3的进率为103,注意培养学生对长度和时间的估测能力主要建立在对长度和时间单位的感性认识上。 整合拓展创新 类型之一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利用长度单位换算公式:系数×进率(结果单位)=最后结果进行单位换算。 完成下列长度单位换算: (1)万里长城全长6.7×103km,合多少米? (2)人头发的直径约70pm,合多少米? 【解析】在长度单位换算中,不论是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还是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都要用数字乘以进率。 【答案】∵1km=103m ∴6.7×103km=6.7×103×103m=6.7×106m ∵1pm=10-6m ∴70尸m=70×10-6m=7.O×10─5m 【注意】要记住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单位换算列式时,应保持数值不变,把相应的单位作等量代换。在把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时,不要把应该用分数表示的进率,错误地用倍数来表示。 变式题下列长度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A.21.3 cm=21.3 cm×10 mm=213 mmB.21.3cm=21.3cm×10=213 mmC.21.3 cm=21.3+100cm=0.213 mmD.21.3 cm=21.3×0.01m=0.213 m 【答案】D 类型之二长度单位的测量 测量的最后结果应该有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三者缺一不可。 小明用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作业本的宽度,四次测量记录如下,其中错误的一次记录是() A.161.5 mm B.16.19 cm C.0.1638m D.1.617 dm 【解析】本题要求找出“错误的一次记录”,可用比较法,但是四次记录单位都不一致,不便比较,所以应该先统一单位。161.5 mm=0.1615 m,16.19 crn=0.1619 m,0.1638 m,1.617 dm= 0.1617 m,根据有效数字的规定,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数字是估计数字,各次记录可能不同;而其余各位都是准确数字,各次记录应该相同,观察发现0.1638 m与众不同,是错误记录。 【答案】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