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必修三2汉代儒学

合集下载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7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27张PPT)
消极方面:
实质上也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结束了各学派平等竞争的 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 有消极影响。
四、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它确立儒家独尊 地位的措施。(或汉代儒学怎样成为正统的?)
措施:
政治--- 起用儒士参与国政 思想--- 全面肯定新儒学
教育—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中央:创建太学,培养国家政治管理人才 地方:建立郡国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 教材:儒家经典“五经”
C、“大一统”
D、“人道有为”
C
巩固: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 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关键是( ) A.它是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C.它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D.它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巩固: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 汉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二 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2、总结儒学兴起的主要表现:
①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传统社会主流思想。
②太学的设立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
③儒生大量进入国家政权机构,担任职务。 ④儒家经典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进一 步强化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思考: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思想中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君轻民贵”
太学出现的影响:
1)对教育: 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对社会风气:
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对统治基础: 打破贵族官僚对官位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对政坛: 东汉太学生的议政活动,迫使黑暗
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人民版.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共26张PPT)

人民版.必修三 1.2 汉代儒学 (共26张PPT)

2、概况 ⑴焚书:
①前213年,丞相李斯提出焚书建议并被秦始皇采纳。
②焚书的范围: 六国的历史记载+私人收藏的书+
严禁私下谈论+严禁私藏禁书
③不焚的书: 《秦记》+博士管理的文献+有实用价
⑵坑儒:
值的书籍(医药、卜筮、种树)
①秦始皇将460多名儒生坑杀于咸阳。 ②目的:警告文化人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 秦时受到严厉打击?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 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 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政策
不 同 原因 点
影响
目的 相 同 实质 点
作用
秦始皇
汉武帝
排斥、打击
尊崇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 的政治需要;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 了统治者的需要
本课知识体系
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焚书坑儒,儒学发展遭到打击;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太学的出现 ——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儒家思想全面影响社会;
4、影响:
积极:⑴儒生即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是政治舞台上的 主角,儒学因此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 ⑵有益于专制主义政体的稳固;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 力量;
,消极:(1)儒生成为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因科举制而显荣, 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2)导致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从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 量相对薄弱
积极 1、“大一统”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2、仁政思想有利于关注民生。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16张PPT)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 •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统思想的史实。
高考考点
◦一、汉初的统治:从“无为”到“有为”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三、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一、汉初的统治:道家思想——无为而治
(1)原因: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 ◦ (2)表现:与民休养生息 ◦ (3)措施: ◦ ①减轻田租; ◦ ②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 ◦ ③放兵回家,授予田宅; ◦ ④免除一定的赋税和徭役。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对三纲五常应辩证分析其作用
③、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为人处世)
使儒学神化带有 封建迷思信想色统彩一
④、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4、评价董仲舒思想
(1)积极: ①有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②既有利强化君权;也限制君主的权利,使君主实行仁政。 ③兴办学校,有利教育发展。 ④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2)消极:
3、“独尊儒术”的影响
对政治 有利于中央集权,稳定汉朝统治秩序。
对民族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 精神 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对学术 文化
结束学术思想平等竞争,;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 上的地位和作用,促进了尚学风尚。
对主流 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董仲舒对孔孟思想为哪些继承与发展?
不同: 秦朝:钳制思想,摧残文化。 汉朝: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及传统文化主流思
想,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
■继承: ①大一统:孔子强调正名等; ②实行仁政:天人感应防止暴政等; ③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信 ■发展: ①思想专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屈民而伸君(法家); ②神化皇权:天人感应(道家)、君权神授(阴阳家);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人民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 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 (共31张PPT)

儒家思想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王立群教授将人在世间的成功 因素总结为“四个‘行’”:
首先自己得行, 其次得有人说你行, 说你行的人也一定得行, 还有你自己的身体也得行。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时间 方式
世官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先秦
汉代
魏晋
隋唐
世袭
推举兼有考试 考试
依据 贵族 德才 门第
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天人感应”
目的:加强君权,抑制暴政 。
材料二: ‘‘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
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大一统”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目的:加强中央集权。
“始皇三十五年,书生议政有犯禁者四百六十 余,皆坑于咸阳。”
——以上均选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西汉初年的治国思想:
黄老之学
• “黄”:黄帝的学 说,修身,养生。
• “老”:老子的学 说,治国,无为。
西汉初期休养生 • 对外 与匈奴“和亲”; 息的具体措施 • 对内 轻徭 薄赋 ;
想一想,黄老思想的实施有何影响?
1、下列材料中包含了董仲舒的哪些主张?
为什么会提出这些主张?(目的?)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受命之
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君权神授”
“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
天人一也。”
“天人合一”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人民版必修三 (2)

人民版必修三 (2)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二节汉代儒学姓名班级【学习目标】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知识梳理】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__________政治体制建立后,一些儒生和游士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__________;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儒者主张实行分封,攻击郡县制。

2.概况:李斯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有__________的书籍以外的全部书籍都要焚毁,得到秦始皇的采纳;焚书后,秦始皇将违犯禁令的460余人坑杀于咸阳。

3.评价:对思想文化传播造成恶劣影响;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______的发展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汉武帝时代中国的______________局面得到巩固,以________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汉武帝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并咨询治国的方略。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1)倡导__________,实践德政,推行教化,养士求贤,主张“更化”。

(2)主张确立__________的地位。

他认为______的“一统”是政治“一统”的根基,主张禁绝与儒学相异的学术。

3.实施:汉武帝接受__________的建议,采取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使儒学的地位开始提升。

4.评价:确立了儒学______地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促进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三、太学的出现______创建太学,使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是儒学教育______________和制度化的标志;带动了______________积极向学的风气,对于文化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__________________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富县高级中学高二历史学案第周第课1.创立:隋唐时代科举制开始实行。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2 汉代儒学课件PPT

高中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1 2 汉代儒学课件PPT
栏目导航
合作探究 攻重难
栏目导航
董仲舒的新儒学 史料一 (公元65年)①壬寅晦,日有食之。……于是在位者皆 上封事,各言得失。帝览章,深自引咎,以所上班示百官。诏曰: “群僚所言,②皆朕之过……永览前戒,竦然兢惧。” 史料二 董仲舒……③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学宗教化,孔子 教主化的进程,④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为稳定 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栏目导航
3.提出“三纲”“五常”,本质上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充满了封建意识,应该 对其持批判态度。“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去除其中的封 建成分,剩余的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栏目导航
儒学成为正统 史料一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 间……①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太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 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库房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 的绳子都朽断了。 史料二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 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②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 禄的诱引。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
栏目导航
[解读] (1)史料一①反映了日食出现,百官上奏得失;从②中 可得出皇帝为“得失”承担责任。
(2)由史料二③可得出董仲舒新思想服务的对象,由④可概括特 点。
栏目导航
[思考] (1)史料体现董仲舒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根据史料,董仲舒创立新儒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这一思想 有何显著特点?
——顾颉刚
栏目导航
史料三 秦以后的中国文化曾遭受三次厄运,一次是③秦始皇 的焚书,一次是汉武帝的罢黜百家,再一次是明初的科举制度。在 这三次中,要算董仲舒所发动的这一次对封建政权的长期巩固所起 的作用最大,④对文化的危害也最为长远。

二、汉代儒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二、汉代儒学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思考: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 了怎样的文化趋势? 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 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强化;
1、选官制度的变化: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 制
2、确立;隋朝——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3、特点:①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②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 经典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能够成为正统 思想的原因
①吸取秦亡教训 ②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统一的需要 ③儒家学说经过董仲舒的改造、发挥,形成具 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④汉武帝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起用儒士参政,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 学开始处于于独尊地位
问题探究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 何不同?导致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 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 响?这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书呆子”非董仲舒莫属。
请思考������ 汉武帝为何采纳董仲舒的主张 ������ ������
材料一 天子受命于天,天 下受命于天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君权神授 材料二 与天同者大治,与 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 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 者而用之。 ——董仲舒《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
• 材料一:天为君而覆露之, 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 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 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 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 天。 ----------《春秋繁露· 基义》 • 材料二:夫仁谊礼知信五 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 五者修饬,故受天之佑, 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 外,延及群生也。 ------《汉书· 董仲舒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共33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一第二课汉代儒学 (共33张PPT)

材料七 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 和诸侯应该服从他,认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 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1.董仲舒新儒学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和身心修 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3)吸收了各家思想内容,外儒内法。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及作用
治国思想 针对问题
“君权神授” 君主专制 “天人感应” “大一统” 中央集权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仁政” 土地兼并


君权合理化,有利于抑制暴政 实施仁政;但是带有迷信色彩。
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的政治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 达到政治上统一,结束了百家 争鸣局面,抑制思想自由发展 关注民生,有利于缓和社会矛 盾,实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 治秩序;有利于发扬传统道德。
“至汉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 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 京师之钱累百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朽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 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如何?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3.汉武帝时国家面临严峻的形势
(1)土地兼并严重; (2)诸侯国的威胁; (3)匈奴威胁边疆,边患不定;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ຫໍສະໝຸດ 1.焚书坑儒:儒学遭重创根因:秦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确立,文化为政治权
力服务 直因:儒生引用儒学经典,批评时政,威胁秦朝 统治 具体步骤:焚书、坑儒 积极作用:“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 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一、汉代儒学兴起的背景
2.汉初黄老之学:儒学有所恢复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17张PPT)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 专题一第2课 汉代儒学 课件.(共17张PPT)

材民和料诸七侯应天发该是服万挥从物儒他的家,主仁认宰政为,思人天想君子必受须命遵于循天天,道人,
实行仁政,限田、薄敛、省役。
董仲舒阐述的儒学有哪些特点? (1)使儒家思想政治制度化而伦理道德,身
心修养层面的社会功能下降。 (2)使儒家思想宗教化、神秘化。
董仲舒阐述的儒学和先秦儒学有哪些区别?
(1)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 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3)历史影响
推动儒学发展,有利于专制统治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 公平公正原则
一定程度提高社会文化素养,但受 儒学思想的束缚加大 有利于官僚队伍扩充,政治体系的完善
导致科研技术的相对薄弱(中国近代 落后西方的文化原因)
秦始皇的统一思想 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 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 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 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 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三、推动儒学发展的教育
1、汉代的太学和郡国学
(1)太学的特点 中央官学 儒学为主要内容 求取功名为主要目的
清议,指由古代乡里、学校对官吏的批评发 展而成的社会舆论,奖褒公卿,裁量执政,评论 官吏、朝政的风气为历代所继承。顾炎武《日知 录·清议》:“两汉以来,犹循此制,乡里选举, 必先考其生平,一沾清议,终身不齿。”
“焚书坑儒”
“罢黜百家”
原因 秦刚统一; 国力强盛;
秦统治受到儒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
士攻击
统治者的需要
不 对儒学 排斥、打击 同 态度 点 手段 简单粗暴
尊崇 倡导、劝勉、教化
作用 儒学发展进入 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低潮
目的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

一巩固政治统一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32张PPT)

人民版历史必修3专题一第2课汉代儒学(共32张PPT)

有利于国家统一,但钳制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自由发展
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突出对儒学的影响) 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定官员的标准,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
经典,儒学全面影响政治和文化。
1、政治:
2、文化:
1.秦朝实行“焚书坑儒”,西汉实行“罢黜百家,独 尊儒术”,二者的根本着眼点是( D ) A.压制知识分子 B.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C.完善法律机制 D.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知识分子的思想;而 医学、卜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社会和国家直接 有益,不构成对政权的威胁。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1、焚书坑儒的原因: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郡县制)。 2、焚书坑儒的内容: (1)焚书 (2)坑儒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3、焚书坑儒的实质:
带着问题学进去: 阅读教材第一子目进行以下探究
(1)焚书坑儒的原因; (2)焚书坑儒的内容; (3)焚书坑儒的实质; (4)焚书坑儒的影响。
一、秦朝:儒学进入低潮 1、焚书坑儒的原因:
一些儒生借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郡县制)。
2、焚书坑儒的内容:
(1)焚书
秦始皇
“焚书“遗迹
★为什么秦王朝不禁、焚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2、评价:
历史学界一些评价
董仲舒的思想,是西汉皇朝总结历史经验,经历了几十年的选 择而定下来的官方哲学,对巩固其统治秩序与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起 了积极的作用。董仲舒不仅是正宗神学的奠基者,又是著名的经学 家。
“汉武帝以后为什么再也出不了一个能超越诸子的思想家,再 也出不了能够影响世界文化的思想呢?”因为独尊儒术,不评价儒 术本身的对与错,我的观点是就算儒家思想百分之百的正确,也不 能独尊。思想,思想,是要思要想,你独尊一种思想,就是不准人 家思想,不准人家思想还能有思想吗? ——易中天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2 汉代儒学(“儒学”相关文档)共8张

历史必修ⅲ人民版1.2 汉代儒学(“儒学”相关文档)共8张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
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第二课 汉代儒学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
目的和影响。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发展要求 说明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 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等知识点和“‘焚书坑儒’批判”、“科举制的文化影响”二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理解其目的和影响。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民间处于独尊地位。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 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基本要求 知道董仲舒的主要观点;
(2)董仲舒改造儒家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特点: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家、阴阳家等思想。 (1)尊儒:肯定董仲舒的儒学思想;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1)汉武帝时期,国家“大一统”成为现实的需要。 基本要求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二、《汉代儒学》说课稿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1.以历史故事导入:讲述汉武帝与董仲舒的相识故事,引发学生对汉代儒学起源的好奇心。
2.提出问题:在故事结束后,提出问题:“为什么汉武帝会选择独尊儒术?”让学生思考并预测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PPT展示汉代社会背景图片,让学生感受汉代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有: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五经》的整理与传承、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如仁政、礼制、孝道等)以及汉代儒学对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汉代儒学的背景及起源,掌握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
(2)掌握儒家经典《五经》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在汉代的发展与传承;
3.形式多样:运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多种形式,丰富板书内容,提高视觉效果。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预见到以下可能的问题或挑战:
1.学生对汉代儒学思想的理解难度较大,可能存在理解偏差。
2.课堂互动环节可能出现冷场,影响教学效果。
为应对这些问题,我将采取以下措施:
1.及时解答学生疑问,运用生动案例和实际情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汉代儒学思想。
(三)学习动机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我将采取以下策略或活动:
1.设计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的答案;
4.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儒学思想的现实意义,提高学习积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导致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儒学的政策有何不同?导致不同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对儒学的发展各产生了什么影响?这 两种政策又有何相同之处?
政策 不 同 点 原因 秦始皇 排斥、打击 汉武帝 尊崇
影响
目的 相 同 点 实质 作用
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的政 秦刚刚统一,需要巩 治需要; 固君主专制; 秦统治受到儒士攻击。 董仲舒发展儒学,适应了统 治者的需要。 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
(1)概括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2)汉武帝为什么接受董仲舒的主张?
(二)罢黜百家
1、思想主张 (1)“大一统”, “独尊儒术” (2)“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 应” (3) 发挥儒家仁政思想 (4) “三纲五常” 2、作用 (1)思想统一、中央集权 (2)加强君权,服从统治 (3)缓和社会矛盾 (4)为人处事标准,有利于社会安定 3、特点: 以儒家思想为主,外儒内法
课堂探究3 为什么秦王朝不 焚禁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秦王朝焚书的目的是为了遏制 知识分子的思想,而医学、卜 筮、种树之书是实用之学,对 社会国家直接有益。
课堂探究4 如何评价秦王朝的“焚书坑儒”的举措?
(1)积极作用: “焚书坑儒”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 景;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重点)
(2)消极影响(占主导地位):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 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 一场浩劫。
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一 、焚书坑儒
1、原因:(1)秦政治统一的需要 (2)儒生批评时政 2、经过:—— 3、评价:
(1)积极作用:有利于巩固刚刚建立的政权
(2)消极影响(主导): 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3)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政策
二、罢黜百家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 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 都迫切需要变汉初的“无为” 为“有为”,那么,汉武帝 该选择怎样的治国思想呢? 起用儒者参政; 尊儒 ①兴办太学——儒学官方化和制度化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 子” ,“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材料二: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 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 。 材料三:“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 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 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兴办太学和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从此, 教育被儒家垄断。
三、太学的出现: 1、教育体制: (1)中央:创建太学(国家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 (2)地方: 郡国皆立学校(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1)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2)带动民间向学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 (3)打破贵族垄断官位,扩大统治基础; (4) 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5) 太学生的清议监督政治
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文化专制
有利国家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 想的自由发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②兴办郡县学——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 倡儒 独尊地位
董仲舒(前179—前104) 广川(今河北景县)人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 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 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 不知所守。臣愚以为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 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 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 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二 汉代儒学
(一)“焚书坑儒” (二)罢黜百家 (三)太学的出现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一 、 焚 书 坑 儒 的 批 判
课堂探究一
和战国时期相比,秦的文化氛围发 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变化?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秦始皇 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 的变化?
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
1、儒学的自我调节和完善,符合中央集权 的要求、迎合了统治者的需要。 (根本原因) 2、汉武帝时期,北方和南方边境不宁、王 国势力威胁中央、 土地兼并、阶级矛盾激 化,这些要求加强中央集权。(有为而治)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措施 :
政治 思想
教育
用文学儒者参与国家大政; 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1)变化: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思想解放;秦朝时期死气沉沉。 (2)原因 战国时期尚未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 制度,各国纷争的局面造成了宽松 的学术氛围。
秦始皇像
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创立,出 于政治统一的需要,思想也走向专 制。
课堂探究2 为什么儒学在秦 时受到严厉打击? 儒学以古非今,抨击时政,不 利于秦的统治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1、选官制度的变化: 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2、确立:隋朝 (完善:唐朝;发展;北宋;强化:明清 ) 3、特点:(1)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依据; (2) 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学经典; 4、影响: (1)有益于巩固专制政体
(2)儒学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3)有益于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