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概论案例分析

合集下载

国际贸易谈判案例分析9篇

国际贸易谈判案例分析9篇

国际贸易谈判案例分析9篇国际贸易谈判案例分析 (1) 本一家著名的汽车公司在美国刚刚“登陆”时,急需找一家美国代理商来为其销售产品,以弥补他们不了解美国市场的缺陷。

当日本汽车公司准备与美国的一家公司就此问题进行谈判时,日本公司的谈判代表路上塞车迟到了。

美国公司的代表抓住这件事紧紧不放,想要以此为手段获取更多的优惠条件。

日本公司的代表发现无路可退,于是站起来说:“我们十分抱歉耽误了你的时间,但是这绝非我们的本意,我们对美国的交通状况了解不足,所以导致了这个不愉快的结果,我希望我们不要再为这个无所谓的问题耽误宝贵的时间了,如果因为这件事怀疑到我们合作的诚意,那么,我们只好结束这次谈判。

我认为,我们所提出的优惠代理条件是不会在美国找不到合作伙伴的。

”日本代表的一席话说得美国代理商哑口无言,美国人也不想失去这次赚钱的机会,于是谈判顺利地进行下去。

案例分析:进攻式开局策略是指通过语言或行为来表达己方强硬的姿态,从而获得对方必要的尊重,并借以制造心理优势,使得谈判顺利地进行下去。

采用进攻式开局策略一定要谨慎,因为,在谈判开局阶段就设法显示自己的实力,使谈判开局就处于剑拔弩张的气氛中,对谈判进一步发展极为不利。

进攻式开局策略通常只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发现谈判对手在刻意制造低调气氛,这种气氛对己方的讨价还价十分不利,如果不把这种气氛扭转过来,将损害己方的切身利益。

本案例中,日本谈判代表采取进攻式的开局策略,阻止了美方谋求营造低调气氛的企图。

进攻式开局策略可以扭转不利于己方的低调气氛,使之走向自然气氛或高调气氛。

但是,进攻式开局策略也可能使谈判一开始就陷入僵局。

国际贸易谈判案例分析 (2) 赞美是拉近你和客户间距离的最有效手段,你认为如何赞美最有效及赞美时应注意哪些关键呢?赞美要真诚,抓住客户闪光点,并运用具体、间接、及时的原则。

1.要发自内心的、真诚地去赞美他。

2.赞美对方的闪光点(任何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3.赞美他某一个比较具体的地方。

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1 商品质量不符引起的纠纷案我生产企业向马来西亚客户出口汽车配件,品名为YZ-8303R/L,但生产企业提供了YZ-8301R/L,两种型号的产品在外型上非常相似,但却用在不同的车型上,因此客户不能接受,要求我方要调换产品或降低价格。

我方考虑到退货相当麻烦,费用很高,因此只好降低价格15%,了结此案子。

——由温州某外贸企业提供我国某公司A向孟加拉国某公司B出口一批货物,合同价值约为USD20000.00,货物为汽车配件,共有10个型号,其中有四个型号要求根据客户样品制造的。

付款方式为,客户先支付定金1000美金,剩余部分30%和70%分别以L/C和T/T支付(在货物生产完毕通知客户支付)。

客人随即开来信用证,A公司按合同和L/C要求开始生产货物,但发现其中按客人样品要求订做的货物不能完成,由于客人订货的数量比较少,开发该产品十分不合算。

因此打算从其他厂家购进该产品,但遗憾的是,却一直无法找到生产该产品的厂商。

而此时已接近装船期了,其他货物亦相继生产完毕。

A公司只好告诉B公司上述问题。

B公司要求取消所有的货物并退还定金和样品,他的理由是,他要求订做的货物是十分重要的,不能缺少,因A 公司没有按时完成货物,错过他的商业机会。

A公司也感到无可奈何,确实理亏,只好答应客户的要求,承担一切货物积压的损失。

案例分析按CIF贸易术语出口。

卖方按合同的规定装船完毕后取得包括提单在内的全套装运单据。

但是,载货轮船在启航后第二天就触礁沉没,买方闻讯后提出拒收单据,拒付货款。

试问,卖方应如何处理?为什么?分析:买方必须收取单据,并支付货款。

因为以CIF术语达成交易,货物风险和费用的划分点在装运港船舷,买方承担越过船舷以后的风险。

CIF贸易术语下交货属象征性交货,卖方凭单据交货,买方凭单据付款。

只要卖方提交的单据齐全且正确,卖方无权拒收拒付。

案例分析某公司按CIF London向英国出口一批季节性较强的货物,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方须于9月底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保证运货船只不得迟于12月2日驶抵目的港。

国际贸易各种案例分析及解答

国际贸易各种案例分析及解答

案例1某合同出售一级大米300吨,按FOB条件成交,装船时货物经公证员检验,符合合同规定的品质条件,卖方在装船后已及时发出装船通知。

但航行途中由于海浪过大,大米被海水浸泡,品质受到影响。

当货物到达目的港时,只能按三级大米的价格出售,因而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差价损失。

试问在上述情况下,卖方对该项损失是否负责?为什么?答:卖方对此项差价不负责。

因为:按照国际商会《INCOTERMS 2000》的解释:“FOB是指当货物在装运港越过船舷时,卖方即完成交货,买方必须自该交货点起,负责一切费用和货物灭失或损坏的风险。

”按本例的情况,卖方已按合同规定的条件,将货物在规定的装运港装上买方装运的船只上,自装船越过船舷之时起,货物的风险以由货物的卖方转移给买方。

在运输途中部分的大米受到海水的浸泡,致使品质受到影响,这是属于风险损失范围,与卖方的交货品质无关。

事实上,货物在装船时,已验明品质是符合合同规定的条件的。

因此,按照FOB条件的解释,卖方不需要负责。

2案例分析(2)我某公司以FOB条件出口一批冻鸡。

合同签订后接到买方来电,称租船较为困难委托我方代为租船,有关费用由买方负担。

为了方便合同履行,我方接受了对方的要求。

但时至装运期我方在装运港无法租到合适的船,且买方又不同意改变装运期。

因此,到装运期满时货仍未装船,买方因销售季节即将结束,便来函以我方未按期租船履行交货义务为由撤消合同。

试问:我方应如何处理?我方应拒绝买方撤消合同的无理要求。

按FOB条件成交的合同,按常规由买方负责租船订舱,卖方可代买方办理租船订舱,但卖方不承担租不到船的责任。

就本案来讲,因卖方代为租船没有租到,买方又不同意改变装运期,因此,卖方不承担因自己未租到船而延误装运的责任,卖方未租到船而延误装运的风险应由买方承担,买方也不能因此要求撤消合同。

案例分析(3)有一份出售油菜籽的FOB合同。

合同中规定:“2001年3月装船,如果买方在合同规定的期限不能派船接运货物,卖方同意保留28天,但买方应负担按现行费率计算的仓租、利息和保险费。

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1 商品质量不符引起的纠纷案我生产企业向马来西亚客户出口汽车配件,品名为YZ-8303R/L,但生产企业提供了YZ-8301R/L,两种型号的产品在外型上非常相似,但却用在不同的车型上,因此客户不能接受,要求我方要调换产品或降低价格。

我方考虑到退货相当麻烦,费用很高,因此只好降低价格15%,了结此案子。

——由温州某外贸企业提供我国某公司A向孟加拉国某公司B出口一批货物,合同价值约为USD20000.00,货物为汽车配件,共有10个型号,其中有四个型号要求根据客户样品制造的。

付款方式为,客户先支付定金1000美金,剩余部分30%和70%分别以L/C和T/T支付(在货物生产完毕通知客户支付)。

客人随即开来信用证,A公司按合同和L/C要求开始生产货物,但发现其中按客人样品要求订做的货物不能完成,由于客人订货的数量比较少,开发该产品十分不合算。

因此打算从其他厂家购进该产品,但遗憾的是,却一直无法找到生产该产品的厂商。

而此时已接近装船期了,其他货物亦相继生产完毕。

A公司只好告诉B公司上述问题。

B公司要求取消所有的货物并退还定金和样品,他的理由是,他要求订做的货物是十分重要的,不能缺少,因A公司没有按时完成货物,错过他的商业机会。

A 公司也感到无可奈何,确实理亏,只好答应客户的要求,承担一切货物积压的损失。

案例分析按CIF贸易术语出口。

卖方按合同的规定装船完毕后取得包括提单在内的全套装运单据。

但是,载货轮船在启航后第二天就触礁沉没,买方闻讯后提出拒收单据,拒付货款。

试问,卖方应如何处理?为什么?分析:买方必须收取单据,并支付货款。

因为以CIF术语达成交易,货物风险和费用的划分点在装运港船舷,买方承担越过船舷以后的风险。

CIF贸易术语下交货属象征性交货,卖方凭单据交货,买方凭单据付款。

只要卖方提交的单据齐全且正确,卖方无权拒收拒付。

案例分析某公司按CIF London向英国出口一批季节性较强的货物,双方在合同中规定:买方须于9月底前将信用证开到,卖方保证运货船只不得迟于12月2日驶抵目的港。

国际贸易案例的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案例的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案例的案例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国际贸易已成为全球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际贸易中,由于涉及不同国家、区域的经济利益和法律体系,容易产生纠纷和争议。

在此背景下,调解和仲裁成为了处理国际贸易争议的主要手段。

本文将选取几个经典案例,从法律和经济的角度分析它们的特点、影响以及教训。

一、2001年美国钢铁关税案2001年,美国政府出台了对外国钢铁征收30%的关税的措施。

此举引起了日韩等国的强烈不满,并向WTO(世界贸易组织)提起投诉。

WTO认为该关税违反了自由贸易的原则,裁定美国政府需取消该关税。

最终,美国取消了这项关税,但在WTO的裁决下,受到了数百亿美元的赔偿。

这个案例对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说明国际贸易中的争端可以通过多边组织(如WTO)来解决。

其次,对于国家间的贸易争端,强制执行裁决是必要的,否则将导致其他国家效仿。

最后,该案例表明国际贸易应当遵循自由贸易原则,不应通过限制进口或征收关税等手段实现利益。

二、2010年中日“稀土”争端稀土元素是很多高科技产品的基本材料,包括手机、电视、电动汽车等。

中国拥有世界上大部分的稀土资源,因此,许多国家都向中国进口稀土。

2010年,日本执政党民主党政府与中国发生了对“东海问题”的争端,同时又开始了与中国稀土出口限制相关的谈判。

中国政府采取了限制稀土出口的措施,此举激怒了日本,日本向WTO提起诉讼。

该案例表明,稀缺资源在国际贸易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非纯粹的经济现象。

而国家之间的政治和地缘战略因素,也可能对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里,WTO扮演着裁决者的角色,中国政府必须遵守WTO的规则和制度,否则将影响到其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三、2018年美国制裁伊朗2018年,美国政府宣布制裁伊朗,包括对伊朗石油的禁止进口。

这引起了欧盟、中国和印度等国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美国的制裁违反了国际法,不应得到认可。

欧盟和其他国家之后决定对伊朗继续进口石油,并对违反制裁的美国公司实施反制措施。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doc 27页)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doc 27页)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doc 27页)[案例1]我某出口公司与德国一家公司签定出口一批农产品的合同。

其中品质规格为:水分最高15%,杂质不超过3%,交货品质以中国商检局品质检验为最后依据。

但在成交前我方公司曾向对方寄送过样品,合同签定后又电告对方,确认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

货物装运前由中国商检局品质检验签发品质规格合格证书。

货物运抵德国后,该外国公司提出:虽然有检验证书,但货物品质比样品差,卖方有责任交付与样品一致的货物,因此要求每吨减价6英磅。

我公司以合同中并未规定凭样交货为由不同意减价。

于是,德国公司请该国某检验公司检验,出具了所交货物平均品质比样品差7%的检验证明,并据此提出索赔要求。

我方不服,提出该产品系农产品,不可能做到与样品完全相符,但不至于低7%。

但我方留存的样品已经遗失。

思考⏹1、你认为本案表示品质的方法是凭规格还是凭样品?⏹2、凭样品买卖对卖方有什么要求?⏹3、本案应吸取哪些教训?⏹此例是一宗既凭品质规格交货,又凭样品买卖的交易。

卖方成交前的寄样行为及订约后的“电告”都是合同的组成部分。

⏹根据商品特点正确选择表示品质的方法,能用一种表示就不要用两种,避免双重标准。

如果既凭规格,又凭样品的交易,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

⏹样品的管理要严格。

如“复样”、“留样”或“封样”的妥善保管,是重要的物证。

[案例2]⏹2005年10月,香港某商行向江苏一企业按FOB条件订购5000吨铸铁井盖,合同总金额为305万美元。

货物由买方提供图样生产。

该合同品质条款规定:铸件表面应光洁;铸件不得有裂纹、气孔、砂眼、缩孔、⏹司按合同和L/C要求开始生产货物,但发现其中按客人样品要求订做的货物数量比较少,开发该产品不合算,因此打算从其他厂家购进该产品。

但遗憾的是,却一直无法找到生产该产品的厂商。

而此时已接近装船期,其他货物亦相继生产完毕。

A公司只好告诉B公司上述问题。

B公司要求取消所有的货物并退还定金和样品。

理由是:他要求订做的货物是十分重要的,不能缺少,因A 公司没有按时完成货物,错过他的商业机会。

国际贸易概论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概论案例分析

v1.0 可编辑可修改国际贸易概论案例分析姓名:蔡继明学号:学院:管理学院一、案例介绍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

1987年,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里程碑。

1992年6月,星巴克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成功上市,迅速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和品牌发展。

星巴克扩张迅速,在1996年在海外开设第一家店开始,如今已经在全世界30个国家开了6000个店铺。

而在2007年星巴克遭遇了亏损,股票价格也从34美元跌到18美元,经过前CEO舒尔茨复出对公司进行调整后,星巴克从新焕发生机。

在2010年,星巴克计划在云南投资其全球首个咖啡种植基地,以及咖啡研究与发展中心、咖啡种植支持中心和咖啡初加工工厂。

二、知识点(1)跨国公司部分,国际直接投资动因中的市场导向型和成本导向型(2)跨国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国际合资企业国际合作企业国际独资企业(3)偏好相似理论(4)国际贸易保护和关税三、案例分析:(一)、星巴克的国际投资之路。

1996年,星巴克与日本本土企业Sazaby League合资运营的公司——星巴克日本公司开张。

并在2005年,星巴克在日本已开店550家。

进入中国台湾,开出第一家店。

进入华东,在上海淮海路力保大楼开出第一家店。

2001年星巴克咖啡的脚步首度跨进欧洲大陆,选择瑞士作为作为在欧洲的第一个登陆点。

之后向西班牙等国家扩张。

(1)、星巴克为什么要选择日本作为迈入亚洲的第一步有偏好相似理论可知,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双向贸易的增加,主要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决定的,而人均收入与贸易收入的趋同性、需求结构的相似性,增大了双方贸易的数量和机会。

当时,日本经济在亚洲属于发达国家,所以人均收入也比较高,更适合咖啡店的发展,这使星巴克更好得开拓市场。

国际贸易各种案例分析及解答

国际贸易各种案例分析及解答

国际贸易各种案例分析及解答国际贸易是指在国家之间进行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流和交易。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贸易越来越重要,各种案例也在不断涌现。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提供一些国际贸易案例的分析和解答,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国际贸易的实践和挑战。

案例一: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背景:美国政府决定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作为应对中国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和知识产权侵犯的措施。

分析:这个案例涉及到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的问题。

美国认为中国存在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侵犯的问题,因此采取了加征关税的措施。

这种做法可能会导致贸易摩擦升级,对双方的经济都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加征关税还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美国的报复措施,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紧张局势。

解答: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对话和谈判来达成互利共赢的协议。

各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贸易不平衡和知识产权侵犯等问题。

同时,各国也应该加强国内的改革和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应对国际贸易的挑战。

案例二:英国脱欧对欧盟贸易的影响背景:英国决定退出欧盟,引发了对英国与欧盟之间贸易关系的担忧。

分析:英国脱欧对英国与欧盟之间的贸易关系将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英国将失去欧盟内部市场的自由准入权,可能导致英国出口到欧盟的商品和服务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和关税。

其次,英国退出欧盟后,需要重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谈判贸易协议,以保障其国际贸易利益。

最后,英国脱欧还可能导致投资和人才流动的减少,对英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解答:英国脱欧后,英国政府应该积极寻求与欧盟的贸易协议,以确保贸易的顺利进行。

同时,英国也可以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寻找新的贸易机会。

此外,英国还应该加强国内经济的改革和创新,提高竞争力,以应对脱欧带来的挑战。

案例三:跨境电商的发展与挑战背景:随着互联网和物流技术的发展,跨境电商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增长,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分析:跨境电商的发展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跨境电商可以降低贸易成本,扩大市场规模,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理论案例分析一、引言国际贸易是各国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重要方式,它对于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国家福利和加强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理论则是对国际贸易现象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理论体系。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的国际贸易案例,探讨国际贸易理论的应用和实践。

二、案例背景假设某国A生产大豆和小麦,某国B生产大豆和石油。

两国之间存在贸易壁垒,包括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国家A的大豆生产效率高于国家B,而国家B的石油生产效率高于国家A。

双方决定进行贸易,并通过比较优势实现互利互惠。

三、国际贸易理论分析1. 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由亚当·斯密和大卫·里卡多提出的,它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各国在生产某种商品或者服务上的相对成本差异。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大豆,而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石油。

这样,双方都能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

2. 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关税是一种常见的贸易壁垒形式,它是对进口商品征收的税费。

国家A和国家B之间存在关税壁垒,这导致了贸易成本的增加。

非关税壁垒包括配额限制、技术壁垒和补贴等形式,它们也对贸易产生了限制和影响。

3. 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是亚当·斯密提出的,它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某种商品或者服务上的绝对成本优势决定了贸易的方向。

根据绝对优势理论,国家A应该专注于生产大豆,而国家B应该专注于生产石油。

这样,双方都能够在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领域实现生产效率的最大化。

四、案例分析在国家A专注于大豆生产,国家B专注于石油生产的情况下,双方通过贸易可以实现以下效果: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国家A将资源集中用于大豆生产,国家B将资源集中用于石油生产,双方都能够通过专业化和分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2. 扩大市场规模通过贸易,国家A的大豆可以进入国家B的市场,国家B的石油可以进入国家A的市场,双方都能够扩大自己的市场规模,提高销售量和利润。

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篇一: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国际贸易学》案例分析1.某货轮从天津新港驶往小港新加坡,在航行途中船舶货舱起火,大火蔓延到机舱,船长为了船货的共同安全,决定采取紧急措施,往舱中灌水灭火。

火虽被扑灭,但由于主机受损,无法继续航行。

于是东港船长同意雇佣拖轮将货船拖回新港修理。

试车后重新驶往新加坡。

事后调查,这次事件造成的巨大损失有:①1500箱货物被火烧毁;②800箱货物由于林宏吉灭火受损;③主机和部分甲板被短路;④拖船费用;⑤额外增加的燃料和船长、船员工资。

试分析:以上损失中哪些属于共同海损?哪些属于单独海损?为什么?答:①③⑤属于单独海损。

单独海损是指仅涉及船舶及货物所有人单方面利益的损失。

满足一下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是意外的、偶然的或者其他承保危险所直接导致的损失;第二,必须是船方、货方或是其他利益如若的损失。

①③⑤都是由于雷击导致的,而火灾是意外的、偶然的,适应并且只是船方单方面的损失满足单独海损条件。

②④属于共同海损。

共同海损是指船舶、货物或者其他财产遭遇互助危险,为了解除联合危险,有意特殊合理的就难措施所直接造成的特殊牺牲和支付的祭出费用的损失。

②是为了灭火而而使货物受损,④是为了使船舶恢复航行而采取的行动,二者都切合共同海损的定义。

2.A向B发盘,发盘中说:“供应50台拖拉机,100匹马力,每台CIF香港3500美元,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不可撤销即期收款付款,请电复。

”B收到发盘后,立即电复说:“我接受你的发盘,在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

”但A未作任何答复。

问双方的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答:合同并不成立。

合同合同成立有连个必不可少的工序:发盘和接受。

A公司的发盘是有效发盘,但B公司的回函并不构成谈及,B公司虽然表明其接受圣吉龙县,但其声明中的“在订立合同后立即装船”与A公司所说“订立合同后两个月装船”并不一致,这意味着回函是还盘,而还盘并使原发盘失效,自己成了新的发盘。

既然B公司并未作出接受,那么合同就不能成立。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集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集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集1. 案例一:中国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战这个案例是关于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争端,主要涉及到双方在贸易政策、关税和贸易壁垒等方面的冲突。

根据数据统计,2018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达到了5000亿美元,这引发了美国政府的不满和对中国采取一系列的贸易制裁措施。

美国对中国的产品加征关税,而中国也对美国的产品进行反制措施。

这场贸易战不仅对中美两国的经济造成了冲击,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

2. 案例二:欧盟与英国的脱欧谈判这个案例是关于英国脱离欧盟的谈判过程和影响。

英国于2016年举行了公投,决定脱离欧盟,随后启动了脱欧谈判。

这场谈判涉及到贸易、市场准入、边界控制等多个方面的议题。

双方在谈判过程中出现了多次僵局和分歧,导致谈判进展缓慢。

脱欧谈判对英国和欧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引发了市场的不稳定和投资者的担忧。

3. 案例三: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这个案例是关于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的实践和经验。

发展中国家通常具有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丰富的资源和潜在的市场机会,吸引了许多跨国公司的投资。

通过在发展中国家设立工厂、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或收购当地企业,跨国公司可以降低成本、扩大市场份额和获取新技术。

然而,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投资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政策不确定性、文化差异和社会责任等。

4. 案例四: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这个案例是关于新兴市场国家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情况。

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和就业岗位,采取了一系列的贸易壁垒措施,如加征关税、限制进口和实施配额等。

这些措施可能会导致全球贸易紧张局势的升级,并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同时,贸易保护主义也可能引发国际贸易争端和经济合作的破裂。

5. 案例五:跨国公司的全球供应链管理这个案例是关于跨国公司如何管理全球供应链的实践和策略。

跨国公司通过建立全球供应链网络,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成本的降低和市场的拓展。

全球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供应商选择、物流运输、库存管理和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报告(大全五篇)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报告(大全五篇)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报告(大全五篇)第一篇:国际贸易案例分析报告国家贸易案例分析报告实践地点:B3楼103教室实践时间:9月15号—9月19号实践目的及意义:在以前的国家贸易实务理论课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源及理论知识对自身作进一步的强化。

通过各种案例的分析,尽量熟悉国际贸易实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培养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绝及对资料分析,整理,收集的能力。

实践内容:案例1 网络商务合同成立的时间与地点案情简介:中国北京A公司与美国纽约B公司一直有贸易往来关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双方通过电子信箱进行商务活动。

1998年5月1日上午,北京时间9点,A公司通过电子邮件向B公司发盘,欲出售一批手工艺品,纽约时间5月1日上午8点,B公司打开电脑发现A公司的发盘,遂派业务员负责了解该商品的市场情况。

5月6日早晨8点,B公司经过研究认为A公司的发盘条件可以接受,电话指示业务员发出接受通知,该业务员于5月6日上午10点在去加拿大出差的路上,用手提电脑发出了接受函,北京A公司发现接受通知的时间是北京时间5月7日上午8:30,电脑显示接收时间是早晨6:22分。

此情况下合同什么时候成立?于合地成立?分析:1、不同法律体系下关于接受生效的原则?2、查阅《电子商务示范法》,其中怎么规定接受时间和地点的?合同何时成立,取决于承诺何时生效,因为按照各国的法律,承诺一旦生效,合同即告成立,双方当事人就要受合同的约束,承担合同所产生的权利与义务。

分析:1、在承诺生效问题上,英美法采取“投邮生效原则”,大陆法则采取“到达生效原则”,《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采用“到达生效”的原则。

2、对于采用计算机网络方式订立合同来说,英美法中的“投邮生效原则”是不能适用的,采用“收到生效原则” 更为适宜。

1996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订立了《电子商业示范法》,第15条对此作了详细规定:“发出和收到数据电文的时间和地点,……除非发端人与收件人另有协议,数据电文的收到时间按下述办法确定:(a)如收件人接收数据电文而指定了某一信息系统,以数据电文进入该指定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或如数据电文发给收件人的一个信息系统但不是指定的信息系统,则以收件人检索到该数据电文的时间为收到时间;(b)如收件人未指定某一信息系统,则以数据电文进入收件人的任一信息系统的时间为收到时间。

国际贸易的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的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的案例分析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国际贸易越来越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然而,国际贸易也经常会出现一些纠纷和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案例出发,对国际贸易中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汽车关税的“贸易战”2018年初,美国政府对从中国进口的一系列产品加征关税,其中就包括汽车。

中国政府随即采取了报复措施,对从美国进口的汽车进行加征关税。

这一行动引发了“汽车关税的贸易战”。

此例案件涉及到国际贸易中的多个问题,例如贸易逆差、知识产权、合理竞争等。

在这个案例中,美国政府对进口汽车加征关税的做法引起了中国政府的不满,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的贸易手段,违反了国际贸易准则。

而美国政府则认为,中国的汽车关税过高,严重扭曲了市场竞争。

二、加拿大木材案加拿大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生产国之一,其出口额占据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然而,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加拿大的木材面临着高额关税的限制。

此案例展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

美国官员认为,加拿大对本土业务的支持违反了自由市场原则。

因此,他们采取措施限制这些进口的木材的数量,并对其加征高额关税,从而使得加拿大木材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会比美国本地生产的木材更高。

三、零和博弈的影响“零和博弈”是国际贸易中常见的概念,意为利益的损失和获得是相等的。

很多情况下,国家之间争夺的是同一个市场份额,也就是经济利益的“零和博弈”,导致双方都难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举个例子,中国和韩国都是全球最大的三星电子公司的主要市场。

因此,中国和韩国在电子市场上产生了很大的竞争,因为它们都希望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这种零和博弈往往是陷入僵局,导致双方都无法获得最佳的经济利益,因此需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总之,国际贸易中的问题很多,需要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解决。

我们应该尊重国际贸易规则,维护自由、公平的贸易环境,同时遵守国际贸易准则,扩大贸易,共同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含答案

国际贸易-案例分析含答案

(第七章)问题1:本案例是涉与FOB价格术语下船货衔接的问题。

按照FOB术语成交的合同属于装运合同,这类合同中卖方的一项基本义务是按照规定的时间和地点完成装运。

然而,由于FOB 条件下是由买方负责安排租船订舱,所以,就存在一个船货衔接问题,处理不当,自然会影响到合同的顺利执行。

根据有关法律和惯例,如果买方未能按时派船,卖方有权拒绝交货,而且由此产生的各种损失均由买方负担,因此,在FOB术语下成交的合同,对于装运期和装运港要慎重规定,订约之后,有关备货和派船事宜,双方要加强联系,密切配合,保证船货衔接。

在此案例中,我方作为卖方尽到了自己的责任。

在装运期临近时,卖方电告催促买方派船接货,但买方仍没有与时派船接货。

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卖方有解除合同之权利,并要求买方赔偿损失。

问题2:本案中我方公司据理力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后来从有利于交易的角度出发,我方公司未行使解除合同之权而继续履行合同义务也是适当的。

如果行情发生了变化或其他原因使合同给我方带来损失时,我方当然可断然行使解除合同之权。

[案例2]问题1:卖方完全有权利凭合同规定的单据要求买方付款,而买方无权拒付。

问题2:〔1〕CIF条件成交,是象征性交货,卖方交单就完成了交货责任,而无需保证到货。

〔2〕CIF条件成交,卖方承担货物越过船舷以前的风险、损害和灭失,越过船舷后的损坏和灭失属于买方的责任。

〔3〕CIF条件成交,是单据买卖,只要卖方提交了全套合格单据,买方就应该凭单付款。

所以,买方以货物已全部损失为由拒绝接受单据,拒付货款,是没有道理的。

第八章国际贸易商品的品名、品质、数量和包装1.〔1〕仲裁应裁定卖方赔偿买方600英磅;虽然合同中规定的品质以具体规格来表示,但卖方后又向对方寄送样品,并且电告对方,“成交货物与样品相似〞。

这样的做法使得卖方的交货变成了既凭规格、又凭样品交货,卖方交货必须既符合合同的规定,又与样品一致。

国际贸易概论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概论案例分析

国际贸易概论案例分析案例概述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以中国和美国之间的贸易案例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际贸易进行分析。

案例一:中美贸易战中美贸易战是当前国际贸易中的热点问题之一、由于中美两国之间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以及对彼此的关键产品的关税都有所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双方间的紧张关系。

例如,美国对中国的钢铝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导致中国采取了报复性措施对美国的农产品加征关税。

这场贸易战的爆发对双方企业以及全球经济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从国际贸易理论的角度来看,中美贸易战违背了贸易自由化的原则。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国家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自己的相对优势产品,而依赖其他国家进口自己的相对劣势产品。

然而,中美贸易战中的关税壁垒使得两国的产品进口变得更加昂贵,从而对消费者和企业造成了经济损失。

此外,中美贸易战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外交和政治问题。

两国的贸易战不仅仅涉及经济利益,同时也涉及到两国的政治和军事关系。

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案例二:中国对拉丁美洲的资源开发中国在过去几年中加大了对拉丁美洲的资源开发和贸易合作。

中国从拉丁美洲国家进口了大量的原材料和能源资源,同时向这些国家进行了大量的商品出口。

这种发展模式使得中国和拉丁美洲国家利益互补,推动了双方的经济发展。

贸易理论的角度来看,中国对拉丁美洲的资源开发体现了比较优势理论。

中国在资源开发和制造业方面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而拉丁美洲则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通过与拉丁美洲国家的合作,中国可以获得所需的资源,并提供加工和制造能力,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

然而,这种资源开发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如果中国对拉丁美洲国家过于依赖,可能会使中国的经济在其中一种程度上过于依赖于原材料和能源进口,从而导致贸易不平衡。

此外,中国与拉丁美洲国家在文化、语言、法律等方面存在差异,也给双方的合作带来了一些障碍。

结论国际贸易作为全球经济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国际贸易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国际贸易法法律案例分析(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某跨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主要从事高科技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公司产品销往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享有较高的市场声誉。

2018年,公司与美国一家知名企业(以下简称“美企”)签订了一份出口合同,约定由公司向美企出口一批高科技产品。

合同主要内容包括:产品规格、数量、价格、交货期限、付款方式等。

根据合同约定,公司于2018年6月完成了产品生产,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将货物运至美企指定的港口。

然而,在货物抵达美国后,美企以产品存在质量问题为由,拒绝接收货物并要求公司承担相应的责任。

二、案件争议焦点1. 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2. 如果存在质量问题,责任应由哪一方承担?3. 美企是否有权拒绝接收货物?三、案例分析1. 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公司认为产品不存在质量问题。

公司提交了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报告、产品合格证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证明产品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而美企则提供了产品质量检测报告,显示产品存在多项不合格项。

在分析这一争议焦点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合同中关于产品质量的约定:合同中应明确约定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方法以及质量责任的承担。

(2)产品检验报告:双方应提供真实、有效的产品检验报告,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依据。

(3)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可以作为判断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

根据以上因素,本案中,公司提交的证据较为充分,证明产品符合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

而美企提供的检测报告仅作为其主张产品质量不合格的依据,不足以推翻公司的证据。

2. 如果存在质量问题,责任应由哪一方承担?在分析这一争议焦点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1)合同中关于质量责任的约定:合同中应明确约定质量责任的承担方式,如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的损失由哪一方承担。

(2)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分析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判断责任应由哪一方承担。

(完整版)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全

(完整版)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全

国际贸易术语案例分析案例一:某公司向外商出售一级大米300公吨,成交条件FOB 上海。

装船时货物经检验符合合同要求,货物出运后,卖方及时向买方发出装船通知。

但是航运途中,因海浪过大,大半被海水浸泡,大米的品质受到影响。

货物到达目的港后,只能按三级大米价格出售,于是买方要求卖方赔偿差价损失。

从案例一来看,采用FOB贸易术语,卖方按时将货物交到买方指定船上即履行了交货义务,货物的风险已从卖方转移到买方。

至于买方货物受损,如果属于保险公司承保责任范围内的损失,则应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卖方可协助办理。

案例二:1958年8月,某公司从巴基斯坦购买棉纱。

其中“三马”牌四十支棉纱300包,“金鱼”牌二十支棉纱200包,合计金额9.35万美元,价格条件CIF香港。

货物装船后,卖方向买方提交全套有效单据。

同年12月,进口商提货时,部分棉纱已被污损,经检验公证,共计损失2932.68美元。

于是买方要求如数赔偿。

在协商不能解决纠纷的情况下,买方向法院起诉。

从案例二来看,CIF合同决定了卖方凭单交货、买方凭单付款的象征性交货性质。

案例三:某年,某公司出售一批核桃给英国客户,共计1700公吨,价格条件CIF伦敦。

因核桃属于季节性较强的商品,因此,按照行业惯例,合同订有“到货期限”条款,如届时货物未到,买方有权扣价或拒收。

后来货物果然延迟到达,英国客商要求扣价。

从案例三来看,贸易术语的使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合同的性质,但是还要兼顾合同中是否还有与该贸易术语相抵触的条款,如果有它就可能改变合同的性质。

案例四:某出口公司按CFR贸易术语与法国一家进口商签订一笔抽纱台布出口合同,价值8万美元,即期托收方式支付。

货物于1997年1月8日(周三)上午装“昌盛轮”完毕,当天业务员工作较忙,忘记发出装船通知(shipping advice),1月9日(周四)上午才向买方发出通知。

法商收到装船通知向保险公司申请投保时,不料该保险公司已获悉“昌盛轮”9日凌晨在海上遇难,拒绝承保。

国际贸易案例及其分析

国际贸易案例及其分析

TPP协定也加强了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和 合作,提高了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应对外部 冲击的能力。
TPP协定也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例 如对成员国国内产业的冲击、对环 境和劳工权益的关注等。这些问题 需要在实施过程中得到解决和平衡。
THANKS
感谢观看
04
案例四:TPP(跨太平洋 伙伴关系协定)
案例背景
TPP是一个由亚太地区12个国家组成的自由贸 易协定,旨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加强经 济合作。
该协定于2016年2月4日正式生效,其成员国包 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 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越南、智利和秘鲁。
TPP旨在通过消除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成 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流动,从而促进经济增 长和发展。
地理位置相邻
01
中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相近,具有地缘优势。
经济互补性强
02
双方在资源、产业结构等方面存在互补性,有利于开展贸易合
作。
政治互信不断增强
03
随着双方交往的增多,政治互信不断增强,为自由贸易区的建
立奠定了基础。
案例描述
时间
2010年1月1日
参与国家
中国、东盟10国(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 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
欧盟认为这些措施违反了世界贸易组 织的规则,对欧盟的出口造成了不公 平的待遇。
案例描述
01
欧盟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指控阿根廷对欧盟出
口的汽车、奶制品、葡萄酒等商品实施限制措施。
02
阿根廷则采取了一系列报复性措施,对欧盟出口的某
些商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和征收高额关税。
03
双方在多个领域展开激烈的贸易争端,导致双边贸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概论案例分析
姓名:***
学号:********
学院:管理学院
一、案例介绍
星巴克(Starbucks)是美国一家连锁咖啡公司的名称,1971年成立,为全球最大的咖啡连锁店,星巴克旗下零售产品包括30多款全球顶级的咖啡豆、手工制作的浓缩咖啡和多款咖啡冷热饮料、新鲜美味的各式糕点食品以及丰富多样的咖啡机、咖啡杯等商品。

1987年,现任董事长霍华德·舒尔茨先生收购星巴克,从此带领公司跨越了数座里程碑。

1992年6月,星巴克作为第一家专业咖啡公司成功上市,迅速推动了公司业务增长和品牌发展。

星巴克扩张迅速,在1996年在海外开设第一家店开始,如今已经在全世界30个国家开了6000个店铺。

而在2007年星巴克遭遇了亏损,股票价格也从34美元跌到18美元,经过前CEO舒尔茨复出对公司进行调整后,星巴克从新焕发生机。

在2010年,星巴克计划在云南投资其全球首个咖啡种植基地,以及咖啡研究与发展中心、咖啡种植支持中心和咖啡初加工工厂。

二、知识点
(1)跨国公司部分,国际直接投资动因中的市场导向型和成本导向型
(2)跨国企业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形式:国际合资企业国际合作企业国际独资企业
(3)偏好相似理论
(4)国际贸易保护和关税
三、案例分析:
(一)、星巴克的国际投资之路。

1996年,星巴克与日本本土企业Sazaby League合资运营的公司——星巴克日本公司开张。

并在2005年,星巴克在日本已开店550家。

1998.3进入中国台湾,开出第一家店。

2000.5进入华东,在上海淮海路力保大楼开出第一家店。

2001年星巴克咖啡的脚步首度跨进欧洲大陆,选择瑞士作为作为在欧洲的第一个登陆点。

之后向西班牙等国家扩张。

(1)、星巴克为什么要选择日本作为迈入亚洲的第一步?
有偏好相似理论可知,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双向贸易的增加,主要是由消费者的需求偏好决定的,而人均收入与贸易收入的趋同性、需求结构的相似性,增大了双方贸易的数量和机会。

当时,日本经济在亚洲属于发达国家,所以人均收入也比较高,更适合咖啡店的发展,这使星巴克更好得开拓市场。

同时,日本普遍具有饮茶的习惯,说明日本消费需求偏好适合咖啡店的生存。

而在选瑞士作为欧洲第一站,是因为欧洲具有浓厚的咖啡文化;欧洲咖啡客的悠闲使那里的经营者很少考虑变革和发展现代经营理念,这给星巴克提供了进入市场的机会。

且瑞士作为国际中立国家,以旅游为支柱产业,排外思想并不严重。

因此,瑞士对星巴克欧洲市场举足轻重。

如果星巴克不能再瑞士立足,那么政府其他市场就很难了。

(2)、星巴克的直接投资形式
星巴克在日本与日本本土企业Sazaby League合资运营的公司——星巴克日本公司,采用了国际合资企业的方式进入日本,使星巴克在日
本快速发展,凭借日本本土企业对于消费者习惯和特点的了解,以及他们成熟的销售渠道,使星巴克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开了180家分店。

在星巴克日本发展稳定后,星巴克者收购合资公司的股权,星巴克咖啡日本公司(下称星巴克日本)表示,母公司美国星巴克将实施要约收购,将其变为全资子公司。

预计星巴克日本将从东京证交所摘牌退市,预计交易将于2015年上半年完成。

最后星巴克迅速进入日本市场,占领市场份额。

除了在日本,星巴克在中国也采用合资运营方式进行直接投资。

而在英国,澳洲等则采用直营的方式,即国际独资企业,因为在欧洲等具有浓厚的咖啡文化,成熟的市场上,星巴克想成功合资并不容易;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采用授权经营的方式,能够减少一些风险。

(3)星巴克的发展原因
星巴克公司一直致力于向顾客提供最优质的咖啡和服务,营造独特的“星巴克体验”,让全球各地的星巴克店成为人们除了工作场所和生活居所之外温馨舒适的“第三生活空间”。

对自己的良好定位成为星巴克受欢迎的重要原因,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公司独特企业文化和起初正确的战略有关系。

舒尔茨在星巴克刚成立时就提出给兼职员工也买保险,这一做法至今仍然很少见,而正是这种做法使员工更哈为顾客服务,较少的人员流动,能让员工和顾客构建良好的联系,使”星巴克体验“真正实现。

而公司最初选择卡夫合作,也是星巴克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星巴克每年通过卡夫的渠道在全球各地的超市、卖场和杂货店,卖出5亿美元咖啡产品。

(二)、星巴克的危机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星巴克在国外就已经开了数千家分店,并且计划者在3-5年,内在国内和国外再各开1.5万家分店。

同时,星巴克还制作CD,涉及电影和图书领域。

正当星巴克近乎疯狂的扩张,危机悄然而至,2007年,星巴克出现亏损,同时股价也从35美元跌落到18美元。

为什么作为咖啡巨头的星巴克会遇到这样的危机?
疯狂的扩张正是星巴克危机的直接原因,过快的扩张,不管是分店数量迅速增长还是涉及其他领域,都使星巴克的服务质量变差,丢失了原来对于自己的定位,而且过多密集的星巴克咖啡店也造成了自己内部的竞争。

而且单一的标准门店也使星巴克在外国与当地文化土壤不能很好融入。

因此,舒尔茨,在重回CEO时就关闭了9百多家在本国的咖啡店,而将经历投入市场更大的外国市场。

舒尔茨强调复兴咖啡体验,专注于咖啡,而且改变了单一门面,努力融合到当地的文化土壤,最终找回自己的原来做“独立于家庭和工作环境的第三空间”的定位。

(三)、国外市场的进一步开拓
在近几年,星巴克加强对中国的直接投资。

2014年6月,星巴克咖啡集团全球主席、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霍华德舒尔茨今日到访中国,他在北京向外界表示,截至目前,星巴克已经在中国的68个城市开设了超过1200家的门店。

“到今年年底,中国将成为除美国本土外,星巴克在全球最大的海外市场”。

他还同时透露,按照星巴克的规划,
到2015年,星巴克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将超过1500家。

市场导向型的投资主要以巩固、扩大和开辟市场为目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开辟新市场,稳定与扩大市场份额,接近目标市场,满足当地消费者需要,绕开贸易限制。

显然星巴克加大投资这一举措是为了稳定和开拓市场份额,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国家,市场潜力巨大,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必然十分激烈。

星巴克在中国昆明建立首个咖啡种植基地,并是中国云南成为其咖啡豆的来源之一。

成本导向型投资主要是为了利用国外相对廉价的原材料和各种生产要素等,降低企业的综合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保持或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

在中国建立原料采购基地,正是星巴克应对日益上涨的成本。

中国较为低廉的咖啡原料价格将成为星巴克的价格优势。

同时,在中国建立原料采购基地也可以减少对巴西等地的依赖,正如哈弗经济学博士彼得纳瓦罗曾说过:如果巴西下雨,就买星巴克的股票。

”这表明说明星巴克对于巴西的依赖,这一举措能够减少这种依赖。

四、启示
根据星巴克的案例分析,可以得到出:
(1)一个跨国企业的扩张,应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市场情况,选择不同的直接投资方式,合适的投资方式,能够是企业更快更好的进入外国市场,同时,由于是跨国企业,要注意企业与当地本土文化的融合。

(2)跨国企业在扩张的同时不要过于迅速,防止出现过快的扩张导
致服务质量下降。

(3)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根据市场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正确的定位会使企业更加有活力,能够在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4)跨国公司能够利用直接投资争夺世界市场,同时原料供给的全球化,也是跨国企业更加稳定,更有竞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