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采茶戏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

样, 机 遇 同等 , 政策相同 , 只要 工作 到 位 一样 出业 绩 。但
样 才能 为 广 大 人 民群 众提 供 更 多 更好 的精 神产 品 。
( 二) 重 要 性 和 必 要 性
是 由 于 高 安 从 国 家 非遗 工作 启 动 之 际 就 没有 跟 上 全 国乃
目前 文 化 事 业 和 文 化 产 业 遇 到 体 制 上 的 障 碍 主 要 表
至 全 宜 春 的 步 伐 ,加 上 省 文化 厅 在 扁 动 阶段 整体 渊 控 失 衡, 导 致 高 安等 地 方 出 现 国家 级 项 目申报 “ 望 洋兴 叹 ” 的 局
面. 采 茶 戏 也就 是 在 这 样 的情 况 下 没 能得 到 及 时 的发 展 。 ( 二) 投 入不 多
开 放进 一 步 ‘ 大, 全球 化后 , 我 们 很 方 便 的就 能学 习 和借 鉴 世 界 不 同 的 优 秀 文 化 成 果 ,推 动我 国 文化 走 向世 界 的 步 伐 也 加 快 了许 多 , 与此同时 , 我们 也 面 临着 西 方 文 化 资
本、 文化 产 品 和价 值 观 念 的严 峻 挑 战 。三 是未 能 进 一 步适
文化体 制改革 背景下高安采茶 戏传 承与保 护研究
冯正 高安 市 文广新局 张子 凡 华 东师范 大学
摘要 : 高安 采 茶 戏 自诞 生 至 今 已有 了数 百 年 的 历 史 , 从人 人 口耳 相 传 的 劳 动 歌 谣 到 如 今 也 占有 艺 术 一 席 之 地
的 采 茶 曲调 , 采 茶戏 于 高安 自有 它 特 殊 的 情 怀羁 绊 。与 其 他 戏 曲 艺 术 一样 , 发 展 到 现 代 文 明 的今 天 , 资金 的缺

江西采茶戏文化品牌的培育与解读--以高安采茶剧团为研究个案

江西采茶戏文化品牌的培育与解读--以高安采茶剧团为研究个案

江西采茶戏文化品牌的培育与解读--以高安采茶剧团为研究个

陈媛
【期刊名称】《音乐时空》
【年(卷),期】2015(0)3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安采茶剧团文化品牌的塑造与经营状况进行梳理和解读,提出运用现代媒体传播和与文化旅游结合的方式,是其提高文化品牌竞争力的可鉴之路。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陈媛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浅谈桂南采茶戏的现状与发展——以博白客家采茶戏为个案 [J], 莫乔雅;孙宝
2.花开有声:抚州民间采茶戏班特质形态——以临川平乐剧团为个案 [J], 熊庆芳
3.博白桂南采茶戏青山民间剧团及其旦角唱腔个案研究 [J], 蒋燮;邹值友
4.江西采茶戏的音乐表现形式及特征分析——以赣南采茶戏为例 [J], 熊杰
5.析江西采茶戏声腔分类的误区兼谈江西各路采茶戏声腔的形成 [J], 陈海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安采茶戏调研报告

高安采茶戏调研报告

高安采茶戏调研报告调研报告:高安采茶戏一、引言高安采茶戏是江西省高安市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特的地方特色。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高安采茶戏的发展现状、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二、发展现状1. 历史传承高安采茶戏起源于明代,经过几百年的传承,成为高安地区一项重要的戏曲艺术形式。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各种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影响,高安采茶戏的传承遇到了一些困难,面临着逐渐衰弱的危险。

2. 发展现状目前,高安采茶戏在高安市仍有一定的表演和传承活动,但规模较小,影响力有限。

大多数表演者和传承人年龄较大,新一代年轻人对此形式的参与度较低。

高安采茶戏的演出场次较少,很少有专门的剧场或表演团体。

此外,缺乏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限制了高安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

三、表演形式1. 剧目内容高安采茶戏剧目主要以历史题材为主,以歌唱、表演、音乐伴奏为主要表现形式。

剧目中融入了高安地方的风土人情和民间故事,具有较强的地方色彩。

2. 角色扮演高安采茶戏角色扮演分为生、旦、净、丑等角色。

其中,生和旦通常扮演青年男女的角色,净则扮演喜剧角色,丑则扮演滑稽角色。

3. 表演技巧高安采茶戏注重演员的唱腔和表演技巧。

唱腔上有细腻婉转的“长调”和激昂奔放的“快调”两种。

表演技巧上,注重动作的灵活和表情的丰富,以传递角色的情感和故事的发展。

四、艺术特点1. 多媒体表现高安采茶戏常常融合了歌唱、舞蹈、音乐、戏剧和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种多媒体表现使得高安采茶戏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2. 情感真实高安采茶戏注重表达角色的真实情感,将戏剧中的情节和角色与观众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使观众产生共鸣和情感共鸣。

3. 地方特色高安采茶戏中融入了高安地方的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强调地方特色,使之成为高安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保护和传承1. 专业培训建议建立专业的培训机构和教育机构,培养更多的高安采茶戏表演者和传承人,传授他们相应的演艺技巧和知识。

最新 高安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精品

最新 高安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精品

高安市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建议1高安市油茶产业的现状分析????全市共有油茶林面积1.05万公顷,其中:初产期面积700公顷、盛产期面积5712公顷、衰产期面积3633公顷,近几年新造高产油茶林面积达2400公顷。

全市茶油常年产量216万公斤,主要有寒露籽和霜降籽两大类,其中寒露籽所占比例小一些,大约为全市油茶面积的1/5。

近年来,新引进种植了长林系列、赣无系列、湘林系列等20余个高产优良无性系品种,栽培面积2000公顷,主要分布在大城、相城、村前、杨圩、龙潭、石脑、伍桥、汪家、祥符、田南、建山、太阳、新街、独城、灰埠、蓝坊、上游、矿山等乡镇场。

全市油茶林大多是廿世纪六、七十年代处于盛果期的老茶林,树体严重老化,个体差异大,品种混杂,良莠不齐。

平均亩产茶油2-3公斤左右,属典型的低产低效林。

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因素制约了我市油茶产业发展。

1.1管理粗放、产量下降高安市老油茶林大部分分配到户,由农户分散经营管理,由于户均面积少,产量低,受传统采摘习惯影响,地方缺乏乡规民约约束,造成目前油茶未到成熟期而提前采摘。

茶果成熟时群众相互偷摘十分严重,对树体损伤大,影响产量和收益。

加之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导致劳动力奇缺,群众无心也无力在油茶生产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大部分群众只把油茶当作是上天恩赐之物、意外之财,生产、培管观念淡薄。

形成了只采摘、不施肥、不培不管,油茶在自生自灭环境中生存的格局,茶树挂果率越来越低,产量大幅下降。

1.2品种单一、树体老化高安市的油茶林均为普通油茶,80%以上为霜降籽,油茶树大多是六、七十年代处于盛果期的老龄树,多年以来一直没有进行品种更新改造,品种单一,品种老化、树体衰弱、病虫害危害严重。

1.3经营不活、效益偏低当前,高安市油茶加工还处在老一套、小作坊时代,出油率低,产出的茶籽油品质不高。

提取茶油后的茶枯饼粕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基本停留在菌类栽培、制取有机肥等方面,极少数用于提取天然茶皂素、茶黄酮、茶多糖等,工艺相对落后,精加工的高附加值非常少。

高安采茶戏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与发展

高安采茶戏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与发展

高安采茶戏的艺术风格及其传承与发展徐 弯(江西省高安市采茶剧团,高安330800)[摘 要]高安采茶戏出名的地方在于它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有着自成一派的文化体系,并且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被广大群众所熟知。

本文对高安采茶戏的艺术风格与传承创新发展与探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高安采茶戏;艺术风格;传承江西高安的地方戏曲是极为浓墨重彩的文化艺术内容,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江西高安的采茶戏源于民间的灯彩,在民歌、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之下,不断吸收外来剧种,衍生出具有江西高安特色的采茶戏音乐。

在当代的音乐文化中,高安采茶戏已然不再拘泥于传统单一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开始更多地转向与其他音乐文化的借鉴与交流,因而,现代的高安采茶戏不断地向外发展,已然盛名在外,成为高安地方的特色之一。

采茶戏也面临着传承的种种问题,在这样的窘境下,文化体制改革的到来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一、江西高安采茶戏的源起江西高安采茶戏源于民间灯彩,如初期民间灯彩《撇芥菜》《送郎》《观灯》等,后来模仿高安锣鼓戏自编自演,使丝弦戏队伍不断壮大,逐渐由生活小戏发展为整本大戏和连台本戏,在赣中大地广为流传。

然而,在民国年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江西高安采茶戏受到政府的打压和查禁,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高安采茶戏的成熟兴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随着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和发展,江西高安的采茶戏也进入到复兴、发展和繁荣的崭新局面之中,并改变了原有的“男扮女装”的传统习惯,以唱、做、念、打为根基,引领江西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逐渐走向规范化,涌现出诸多的艺术之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进行戏剧改革,高安采茶戏也推陈出新,发展成为江西省四大地方戏剧之一。

二、高安采茶戏音乐的艺术风格高安采茶戏音乐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唱腔旋律以及各个音调的旋法上,其中,采茶戏的主要唱腔旋律指的是音阶、旋法、调式之间所显示出来的共性。

在我国传统的声乐中,调性主要是指宫音的音高,而在高安采茶戏当中,所采用的定调乐器主要有笛子,较为熟悉的采茶戏音乐调主要有正宫调、尺字调、六字调、乙字调,对其调性的确立一般会按照演员以及实际的演出情况进行设定,并且往往会受到当地的音域影响,很多时候也会出现一部分演员有别的状况而需要进行意外调整的情况。

论高安采茶戏的演唱

论高安采茶戏的演唱

去“ Mi ” 才得 以实 现 的 , 即似 “ Mi ” 升 高 了半 个音 , 忽 然使少 出现 的偏音 “ F a ” 成 了正音 “ D o ” 。此 种 升高 半 音 的转 调 , 在 民间被称 为 “ 扬调” , 意为扬 上 了半 个音 , 所 以给人一种上扬 开阔的感觉 。
四、 高 安 采 茶 戏 的演 唱与 演 奏 ( 一) 唱 腔 表 演 中的 方 言 声调
二、 高安采茶 戏的音乐与语言 相结合
( 一) 高安 采 茶 戏 的旋 律 与 音 阶 特 点
期, 客家 由 中原 先后 辗转 迁入赣 南等 地 , 形 成 了特
征鲜 明的赣南 客家方言 。 然而 以江 西省省会南 昌作 为中心的赣北 、 赣 中等鄱 阳湖地 区则形成 了赣 中方 言特征 。高安 这一 区域 的方 言属 于赣 中语系 , 其语 言声调复杂 多变 , 有像 普通话 的地 方又有 区别于普
通 话 的地 方 , 普通 话 为 四声 , 高安地 方 方言 主要囊
括 七个声调 , 即阴平 、 阳平 、 上声 、 阴去 、 阳去 、 阴人 、
阳入 。
传统 的七 声清乐 调式 的音 阶 。除部分 唱腔 会在润
研 究
卜 、 )
腔 中偶 尔出现变徵音之 外 , 很 少 以变徵 音与 闰音 当
上声: 阴去:
阳去 :
阴人 :
阳人 :

( 5 5 ) 一 ( 2 2 ) 一
( 4 0 ) / ( 1 O ) \



室 拾
高平短
低平短
的艺术 文化 。地方 戏 曲是高安 艺术 文化 蓬勃 发展
浓 墨 重 彩 的重 要 一 笔 , 其 戏 曲种 类 繁 多 , 包 括 木

高安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

高安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

2017年第12期江西高安的地方戏曲是极为浓墨重彩的文化艺术内容,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江西高安的采茶戏源起于民间的灯彩,在民歌、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之下,不断吸收外来剧种,衍生出具有江西高安特色的采茶戏音乐。

1江西高安采茶戏的源起1.1江西高安采茶戏的孕育成型江西高安采茶戏源起于民间灯彩,如初期民间灯彩《撇芥菜》、《送郎》、《观灯》等,后来模仿高安锣鼓戏自编自演,使丝弦戏队伍不断壮大,逐渐由生活小戏发展为整本大戏和连台本戏,在赣中大地广为流传。

然而,在民国年间和建国前夕,江西高安采茶戏受到政府的打压和查禁,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1.2江西高安采茶戏的旺盛高安采茶戏的成熟兴旺是在建国之后,随着文化建设不断繁荣和发展,江西高安的采茶戏也进入到复兴、发展和繁荣的崭新局面之中,并改变了原有的“男扮女装”的传统习惯,以规范化的唱、做、念、打为根基,引领江西高安采茶戏表演艺术逐渐走向规范化,涌现出诸多的艺术之花,如:《回娘家》、《张榜招亲》、《乡潮》等。

2江西高安采茶戏的音乐形态探索江西高安采茶戏的音乐形态融汇了灯歌小调、专戏专曲及采茶本调等,表现出极为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2.1唱腔旋律江西高安采茶戏音乐在音阶、调式、调性、旋法中的表现极具特色,显现出共同的特点和风格:1)音阶。

高安采茶戏音乐的唱腔旋律由民歌、俚曲、灯歌、小调等演变而来,早期的高安采茶戏音乐主要是以五声调式音阶为主,并携有少量的带清角或变宫音的六声音阶,如:《四九看妹》。

而在八十年代之后,大多采用中国传统七声清乐调式音阶,并以少量的变徵音作为装饰滑音,基本不再采用燕乐和雅乐音阶,如:《杜十娘守孤灯思前想后》。

2)调性及调式音乐旋法。

高安采茶戏通常采用的调性为:正宫调、六字调、尺字调、小工调、乙字调等。

其唱腔音乐调式主要是采用徵调式和宫调式,在徵调式音乐之中主要以[本调]为基本声腔,有五声徵调式、七声徵调式等唱腔形态,如:《蔡鸣凤辞店》;在宫调式音乐之中,主要是以[小花调]、[服药调]、[打花鼓]为其基本的声腔,其中:[小花调]是由[老本调]采用移位的手法衍变而来;[服药调]则属于五声或七声宫调式唱腔,旋律、节奏及板式有所变化,然其基本结构较为固定。

浅论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浅论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邀 演出。
( 二 )缺乏有效 的人 才培 养和人 才保障机制 ,人 员流 失
严 重
高安采茶戏人 才缺乏的现状非常严峻 ,直接影响到 了采 茶 戏本身的传承与发展 , 无论是 编导 、 作 曲 ,还是各角色演
了我者作为根基 ,很难说 民族还有什么前途 ,无本 之木 、 无 源 之水 是不可能 的。习近平主席执政伊始 ,意识 到我者的重 要性 , 民族 固有文化的传承意义 。从参观 曲阜对 《 儒家故事 》 的关 注 ,到 出席 国际儒学 联合大会 ,我们有理 由相信 ,国家
工程奖” 、 文化部 “ 文华新剧 目奖”和编 、导 、演单项 “ 文 华奖” ,剧本 获 “ 曹 禺戏 剧 文学 奖 ” 。2 0 1 1 年 5月 ,经 国务 院批 准 ,高安采茶戏 被列入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扩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 伴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经济的快 速 发展 以及观众不断提高 的艺术鉴赏 和审美能力 ,高安采茶 戏这些年来也一直经受着与现代流行的众多文化娱乐方式争 夺 观众 和舞台的考验 。和其它地方戏种一样 不可避免的面临 某 种程 度上的市场危机。 二 、高安采茶戏传承与发展面 临的主 要问题 作为江西 四大地方 戏种 之一 ,高安采茶戏 由于它 的故事 情 节真实 的反映 了民间百姓 生活 ,具有 浓厚 的生活化气 息 , 加之幽默诙谐表演形式、朗朗上 口的方言唱腔,一度在全国 的地方戏中小有名气 ,在 当地 民间也 广为传唱。但 由于时代 发 展及文化新形式 的冲击 , 目 前 的发展也 面临许多迫切需要 解 决的问题 。
青年与社会 Biblioteka 0 1 5 年1 0 月下 g3 o 期总 ̄ ; 6 1 2 期
浅论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高安采茶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高安采茶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高安采茶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者:方美婷陈禹希来源:《卷宗》2016年第12期摘要:文化软实力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作为江西省传统文化实力的高安采茶戏文化,其文化资源的整合开发和利用对其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作用。

但是,21世纪以来,采茶戏文化的发展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和瓶颈,如何适应新形势,传承发扬与开发利用,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高安采茶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1 关于高安采茶戏的介绍高安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宜春地区,起源于江西高安的民间彩灯,后受赣南、浙江小调及高安锣鼓戏的影响,于1917年前后形成。

开始仅用于丝弦(胡琴)伴奏,不用打击乐,故亦名“高安丝弦戏”,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京剧较多影响,采用了京剧以及民间吹打中一部分锣鼓经。

音乐曲调有老本调,花旦本调,小生本调,服药调,争夫调等。

曲牌多来自本地区的民间吹打,其锣鼓点子有100多个,有时则配其它乐器,旋律流畅悦耳,节奏跳跃欢快,气氛热烈。

建国后,进行戏剧改革,高安采茶戏也推陈出新,发展为江西省四大地方戏剧之一。

但是,进入21世纪,非常遗憾的感觉高安采茶戏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尴尬,许多剧团英才缺乏,后继无人,戏剧院场门可罗雀,冷冷清清。

2 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在经济发展的作用自20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理论界的一个主要领域。

皮莉丽等(2013)指出,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其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而中国越来越关注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向勇(2015)指出,特色文化资源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资源,作为一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体现了产业结构转型的观念变化,符合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高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

高安“提古佬”还能复活吗第一次听到“提古佬”这个名字,是在去年5月下乡到兰坊长乐儒会村采访的时候,那次采访给我带来的伤痛可能终生难以愈合。

当时我费了一番气力才从几位老人的嘴里得知提古佬就是木偶戏,其中一位叫胡太毛的老人,现年70岁,是目前高安提古佬唯一的嫡系传人——高安木偶戏的传人终于浮出水面了,我久违的惊喜不由溢于言表,谁知老人对我们说,真正从他父亲手里学会了表演提古佬的是他的哥哥胡贤雷,胡贤雷于前几年已经去逝了。

我的心随即又隐隐作痛,再一次感到我们文化的痛失……但我不死心,希望老人能说出一些提古佬的表演技巧和方法,老人说,他只学会了四根线,只会表演开场戏“提虎狮”,即开戏前由他提着虎狮之类的吉祥木偶在台前向前来看戏的观众致敬。

他的父亲和哥哥都能表演十多根线,光一个大姆指就能操控四五根线。

他们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空城计》、《刘备招亲》、《关公审案》、《薛刚反唐》、《徐策跑城》、《赵康胤千里送京娘》、《文王访贤》、《姜太公钓鱼》、《穆桂英挂帅》等传统剧目。

按照高安地方习俗,三、四月份青黄不接的时候,要请戏班子到祠堂里唱木偶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平时有生孩子、做寿辰、办喜事等也有请木偶戏祈福免灾、娱乐庆典的,到了七、八月份以后,如七月廿四开庙日和各地不同日子的社火日、擎菩萨日、抬许仙日等则是木偶戏演出的高潮。

我问:“解放后,你们家的木偶戏还演过吗?”“演过啊,年年都演。

”老人动容地说,“一九五二年,我哥带着戏班子参加宜春地区比赛,还得了奖呢!”从老人的神态里,我看到了他对胡家木偶戏的欣慰和悲哀。

高安民间称之为“提古佬”(或称“提木佬”)的木偶戏,据高安史料记载自明代就非常盛行,并且与外地有着显著的不同的特点,木偶的形体较大,有半人之高,用提线操作在舞台上表演,木偶艺人则藏于布后敲锣打鼓,又说又唱。

这种与地方传统的宗教活动关系密切的演出自然逃脱不了“文革”那场浩劫,胡太毛的父亲被活活整死,高安所有的木偶戏从此消声匿迹——一个珍稀的民间剧种从自在高安走向消亡。

高安采茶戏唱腔和念白分析研究

高安采茶戏唱腔和念白分析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

而在这当中,高安采茶戏作为江西四大戏种之一,具有近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其中不仅蕴含着江西高安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间特色,更承载着江西高安地区的文化历史,是随着我国戏曲发展历史的脉络而逐渐演变而成。

除去具有自身特性之外,同样也是我国中国戏曲贡献的一个缩影,通过加强对高安采茶戏的深入研究分析,从中了解高安采茶戏的唱腔和念白,有助于更好地总结高安采茶戏的基本艺术特性和其规律,使其能够顺应当前社会文化发展实现有效革新,并从中掌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及其途径,以此来实现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弘扬。

在这当中高安采茶戏与我国大多数的地方小剧场戏种一样,同样经历了从兴起到繁荣再到逐渐衰退的过程,只有加强对高安采茶戏唱腔和念白的深度分析,才能更好的结合当下文化发展规律,促进高安采茶戏曲的发展[2]。

三、高安采茶戏唱腔(一)唱腔旋律特征通过对高安采茶戏唱腔进行深度分析,可以通过了解高安采茶戏来进一步认识到高安采茶戏的发展,了解高安采茶戏当中所蕴含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发展,使其能够更好地结合当下的文化发展趋势,促使高采茶戏能够实现推陈出新,从而推动高采茶戏的弘扬与传承。

而根据高安采茶戏的唱腔来说,根据不同的地区以及高安采茶戏曲所需的唱腔旋律各有不同,通过对此进行深度分析,可以进一步掌握高安采茶戏的唱法。

同时,所谓的声腔既是指区分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同品种的称谓,是戏曲当中的一个专用名词,通常情况下将戏曲中的某些音乐和演唱相类似的腔调被称之为声腔,或者称之为整个声腔系统,而在高安采茶戏声腔系统当中则是由东坡小调、采茶本调等相融合的群体。

其具体音乐唱腔、场景音乐,以及高安采茶戏的具体表现手法都具有十分鲜明的地方风格以及民俗特色。

其中唱腔旋律特征主要是指在音阶调式和选法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共性音阶,在早期的采茶戏唱腔旋律当中,主要来源于江南一带的民歌离曲以及东哥或小调等多种曲调,多数情况下,多为中国的五声调式音阶,但同时也有部分少数在清角或者宫音的六声音阶。

赣西民俗文化视域下的高安采茶戏研究

赣西民俗文化视域下的高安采茶戏研究

为 赣 东 、南 、西 、 北 、中 。从 总 体 上 来 分 析 江 西 采 茶 戏 的 特 种 之 一 ,与 江 西 四大 地 方 剧 并 列 齐 名 ,成 为 江 西 省戏 曲音 乐 点 ,主要表现 为:形式 欢快 风趣 , 歌舞并举 , 喜 剧色彩浓 厚 , 原 地 中的 奇 葩 。 乡土氛围足 。

二、高安采茶 戏与民俗活动 的联 系
高 安 采 茶 戏 与 民俗 活 动 的联 系 可 谓 紧 密 相 连 。 可 以说 关

高安采茶戏的起源
高 安采 茶 戏 属 于 赣 西 采 茶 戏 的 一 种 ,其 演 出 一 般 是 配 合 乎 民生 的 祭 祀 活 动 、婚 丧 嫁 娶 等 活 动 都 需要 高 安采 茶 戏 的参 鹭 地 的民俗 活动进行 的。其与赣西采茶戏其他戏种也都有紧 与 才 能 举 办 成 功 。当 地 人 们 已经 把 高 安 采 茶 戏作 为集 娱 乐 、 1 蝰联 系 , 在赣西 当地 颇具 影响力。其吸收了赣西地 区的 民间 宗 教 于 一 体 的 演 出 ,将 高 安 采 茶 戏 与 地 方 风 俗融 为一 体 。这 音 乐 、舞蹈 、锣 鼓 戏 、花 灯 戏 、瑞 河 戏 等 的特 点 和 精 华 ,成 种 联 系 在 当地 民俗 活 动 中表 现 的形 式 除 了 歌 舞 、娱乐 ,还 带 有 浓 厚 的宗 教 色 彩 。如 在 戏 剧 的 基 础 上 ,加 入 当 地 的 民 间及 为 当地 人 民 文 化 生 活 不 可 缺 少 的重 要 内容 。
衷, 喜欢教 当地 人唱茶歌 ,由此慢 陧演进成为 了采茶戏 。这 高 安 采 茶 戏 无 论 是 语 言 还 是 表 演 形 式 、题 材 内容 ,都 具 些传说无法 考证 真伪 ,但 这些 传说 的背景都没有离开劳动生 有 非 常 典 型 的 赣 西 地 方 特 色 ,贴 近 民 众 生 活 ,乡 土气 息 非 常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作者:徐涛东来源:《北方音乐》2017年第18期【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产生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和具有当地域文化特点的地方戏曲艺术,近60年来由于政府对经济建设重点开发和财力支持,忽略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尤其是戏曲文化财力和政策支持,更没有引入到中小学音乐、普通高校教材里引领教育与传承的意识,很多地方艺术家在没有财政支持下,为了把流传几千年的民间音乐戏曲宝贵遗产不致于流失,自筹资金,非常艰难的进行一些重要地方戏曲艺术抢救工作,其中有江西宜春地区国家一级作曲,伍经纬教授执行主编的《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上下卷,总计有150万字,从剧种源流、声腔曲调、锣鼓经音阶、调式、以及高安民间灯彩概述、高安民歌概述、高安道情概述、唱腔曲体结构特征等详实收集整理出版,并附有大量曲谱例,文献的出版,为国家丰富多彩的民间戏曲艺术资源库填补空白,留下宝贵遗产。

【关键词】伍经纬;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地方高校;重要意义【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引言试以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伍经纬教授,国家一级作曲执行主编的《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上下卷150万字的文献,来阐述中国民族地方戏曲艺术文化的灿烂,给后人及其他各类音乐艺术创作者提供填补了更加丰富的民间音乐素材资源,通过在地方高校推广研究呼吁更多的年轻一代要传承珍惜先辈留下的艺术成果,去继承发展丰富它,让中华民族的戏曲艺术像祖国大地盛开的山茶花,越开越美,香飘千里,散发出浓郁的芳香.一、伍经纬戏曲创作艺术人生历程从12岁招入江西高安地方劇团,1968年文革时期,剧团解散团员都下放农村耕种,1970年招回少数人成立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由于当时很多具有创编才华的被打倒下放劳动改造,城里宣传队缺少作曲创作的人,其间就开始与当时从宜春地区下放到高安蓝坊的对采茶戏曲有一定研究的蓝昌贵老师学习编曲,开始戏曲音乐创作,其间代表作品有:古装戏《罗帕宝》《春江月》等,1984年调入江西宜春文艺学院,被学院公费选派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作曲专业两年,师从著名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曲作者之一何占豪教授,得到系统的作曲技术提升,并认识到只有深深扎根在民族音乐的海洋,才能有所作为,学成回江西宜春一心一意从事高安采茶戏工作历时近60年,其间有获得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化奖等等,从戏曲音乐创作到后来从事戏曲音乐教育,退休后耗费3年编写了一部《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上、下卷共计150万字的文献,为地方民间戏曲的实践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和一生的付出。

论高安采茶戏与当地民俗文化的渊源

论高安采茶戏与当地民俗文化的渊源

论高安采茶戏与当地民俗文化的渊源众所周知,在所谓的“纯”戏曲研究中,很少有人拿它与民俗文化相提并论,基本上二者是属于风马牛不相及的关系。

因为在一般学者看来,戏曲是艺术,民俗则是民间风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方式。

但事实上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或多或少同它的诞生地的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戏曲当然也不会例外。

笔者以2011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高安采茶戏为例,论证其从起源到唱腔念白等与当地民俗的关系。

一、高安采茶戏脱胎于当地民俗江西境内气候温和,丘陵起伏,山区众多,十分适合茶叶生长。

长期以来,茶农和茶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也孕育了“采茶戏”这一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而来的戏曲种类。

而自古被称为“江右上县”的高安,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茶叶的生产,于是产茶历史也比较悠久。

据《瑞州府志》记载:“唐,茶又曰茗,谷雨前一枪一旗,取以充贡”。

在如此浓郁的产茶气氛中,自然而然地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采茶戏。

当然最开始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系统,只是把茶事与寄寓美好祝愿的灯彩结合起来,据《瑞州府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有一种采茶灯与板凳龙在灯彩中最为活跃,由小生扮演的萝卜相公坐于门楼下,致‘开场白’,多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之类的赞颂之词,继而由八女手执茶灯,边舞边唱采茶歌,每唱完一段用茶灯摆成一个字,共唱四段,即成‘天下太平’四字”。

这是最初的茶事与灯彩结合的实例。

大约在民国六年前后,这些灯彩艺人由节日玩灯发展到了堂会演唱,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吸收民间小调演唱的小戏以及本县瑞河戏锣鼓戏的剧目及表演动作,由此历经挫折不断发展演变推陈出新造就了今天“江西四大地方戏”之一的高安采茶戏。

我们说采茶戏起源于灯彩,而灯彩就是民间岁时年节的欢庆、祭祀活动。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采茶戏既是一种戏曲,亦是一种民俗活动,与地方风俗融为一体。

二、高安采茶戏的唱腔、念白别具特色,民俗色彩浓厚高安采茶戏的音乐分为唱腔、曲牌、打击乐三部分。

高安采茶戏进入小学课堂策略研究——以高安四小为例

高安采茶戏进入小学课堂策略研究——以高安四小为例

高安采茶戏进入小学课堂策略研究——以高安四小为例
欧阳兆利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4)11
【摘要】四部委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为响应号召,各地陆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戏曲进课堂活动,高安采茶戏的发源地赣中地区走在前列。

以高安四小为例,开展高安采茶戏进课堂策略研究,对该校在采茶戏方面做出的努力、实施现状进行调研,针对高安采茶戏在进课堂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学生、学校、教师三个维度进行归因分析。

探讨高安采茶戏在音乐课堂教学现状的改进策略:加强学生思想引领,鼓励参与社会实践;加大校内外宣传,完善教学设施;培养师资力量,丰富教学方法;搜集、整理校本教材。

【总页数】5页(P110-114)
【作者】欧阳兆利
【作者单位】宜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
【相关文献】
1.实施“一大四好”工程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江西高安四小素质教育新举措
2.实施"一大四好"工程唱响素质教育主旋律——高安四小素质教育新举措
3.高安采
茶戏走进音乐课堂的教学探析4.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对策——以高安采茶戏为例5.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高安采茶戏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社会变迁中的高安采茶戏音乐分析

社会变迁中的高安采茶戏音乐分析

社会变迁中的高安采茶戏音乐分析
兰七荣
【期刊名称】《艺术评鉴》
【年(卷),期】2022()15
【摘要】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传承发展下来的国家,我国疆域辽阔、历史久远,在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中涌现出一系列成熟、优秀、独特的艺术形式,高安采茶戏即是中华璀璨的音乐艺术形式中的一种。

该戏种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将音乐艺术与当地独特的采茶艺术相融合,在我国音乐文化中自成一派,并传承至今,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认可。

考虑到高安采茶戏所具备的独特艺术美感,通过对其艺术性以及形式变迁的研究,可以为其音乐文化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路指引。

基于此,本文将对高安采茶戏进行研究,分析其主要音乐形态以及变迁史。

【总页数】4页(P62-65)
【作者】兰七荣
【作者单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5
【相关文献】
1.论采茶戏音乐中的“喜剧性”——以粤北传统采茶戏音乐为例
2.试论"高安采茶戏音乐研究"文献引入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的重要意义
3.对高安采茶戏音乐形态特征的研究
4.高安采茶戏音乐形态研究
5.高安采茶戏走进音乐课堂的教学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安采茶戏的形容词

高安采茶戏的形容词

高安采茶戏的形容词
摘要:
一、高安采茶戏的简介
二、高安采茶戏的特点
三、高安采茶戏的表现形式
四、高安采茶戏的社会影响
五、高安采茶戏的传承与发展
正文:
高安采茶戏是一种源于我国江西省高安县的地方戏曲剧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它以诙谐幽默的表演风格、生动活泼的戏剧情节和贴近生活的表现内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高安采茶戏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特色:高安采茶戏使用当地方言进行表演,富有地方韵味,增强了剧种的地域特色。

2.音乐特色:高安采茶戏的音乐旋律优美、曲调丰富,既有当地民间小调的元素,又融入了其他剧种的音乐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3.表演艺术:高安采茶戏的表演艺术独树一帜,既有唱、做、念、打的戏曲基本功,又注重角色的个性塑造,以生活化的表演手法展现戏剧冲突。

高安采茶戏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歌舞、小戏、折子戏等。

这些形式既可独立成篇,又可相互结合,丰富了剧种的表现力。

高安采茶戏的剧目题材广泛,既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也有世俗风情、生活琐事,充分展示了当地的
文化风貌。

高安采茶戏在当地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还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

高安采茶戏曾多次在全国各类戏曲比赛中获奖,为我国戏曲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为了传承和发展高安采茶戏,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剧团的扶持力度、举办戏曲比赛和演出活动、开展戏曲教育等。

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非遗保护传承背景下地方戏曲人才培养路径研究受茶文化的影响,我国劳动人民在种茶、采茶、制茶的工程中,形成了丰富的艺术形式,从采茶歌到采茶舞到采茶戏,表演形式不断创新,艺术内涵也得到丰富。

采茶戏在我国湖南、湖北、广西、江西等地区广泛流传,而且很多都是以地方行政区域命名的,如高安采茶戏、黄梅采茶戏等。

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背景下,想要实现对于高安采茶戏的保护和传承,就需要加强对于人才的培养,以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作为支撑,推动地方戏曲文化的发展。

一、高安采茶戏概述高安采茶戏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江西省的四大传统戏剧之一,原来的名称是高安丝弦戏,是以高安民间传承的一些传统艺术形式,如灯歌、灯彩、傩舞等为基础,吸收了本地其他剧种元素后,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的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其本身的语言通俗易懂,行腔清越淳婉,具备十分鲜明的艺术特色。

高安采茶戏有着较为悠久的历史,高安本身有着22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依照当地的习俗,正月要唱新年戏,二月要唱娘娘戏和花朝戏,三月要唱财神戏,四月是青苗戏,五月是端节戏,六月荒戏,七月到十月庙会戏,十一月娱乐戏,十二月封箱戏,基本上每个月都有戏剧表演。

解放初期,高安地区的业余剧团数量只有5 个,而在不断的发展壮大后,鼎盛时期业务剧团的数量达到了288 个。

伴随着高安采茶戏非遗认定成功,高安周边很多县市地区都成立了专业的高安采茶戏剧团,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每年都会进行演出,演出的场次可以达到上百场。

一直以来,高安采茶戏之所以能在大江南北得到广泛的传唱,主要是因为其本身有着很强的开放性,在高安丝弦戏的基础上,吸收了瑞河戏、锣鼓戏、高腔戏、皮簧戏等戏曲的有益成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采茶戏。

高安采茶戏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剧种,也有着极强的创造性,有依照地方传说自编自演的剧本,如《青锋剑》《退妻得子》《烈女救夫》等,经由其他剧种移植以及编排的剧目数量超过300 个。

从音乐来看,主旋律采用的是灯歌、小调以及采茶本调,同时在长期的演出过程中,作曲者也创作出了板腔体、曲牌体和老本调、小花调、北词调等,以及场景音乐等一系列的调式和音乐风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 1、 大环境方面ꎬ 高安采茶戏
作者简介: 吴玉林 (1963—)ꎬ 男ꎬ 汉ꎬ 江西高安ꎬ 督导处副处长、 讲 师ꎬ 本 科ꎬ 宜 春 职 业 技 术 学 院ꎬ 研 究 方 向: 文 学 艺 术 理 论、 高 职 教育ꎮ
- 132 -
Vol������ 40/No������ 18/Westleather
2 现状 一九五零年四月ꎬ 高安市政府有关部门对本县民间艺人做了专 项调查ꎬ 并根据各自特长ꎬ 将七十余名艺人分成 5 个组别进行登记ꎬ 前三组为丝弦戏演出组ꎬ 后两组为锣鼓戏演出组ꎮ 1950 年 10 月ꎬ 高安县人民政府决定ꎬ 以丝弦戏为班底ꎬ 以登记在册的文艺骨干为 员工ꎬ 组建专业剧团ꎬ 定名为 “ 高安地方剧团”ꎬ 将锣鼓戏、 丝弦 戏等剧种的艺术成分揉合在一起统称为高安丝弦戏ꎮ 1978 年省文化 局的统筹下将高安地方剧团改名为 “ 高安县采茶剧团”ꎬ 从此ꎬ 高 安丝弦戏都惯称为高安采茶戏ꎮ 1993 年 12 月改县设市ꎬ 更名为高
CULTURE AND EXPLORATION
文化与探索
高安采茶戏现状调查及策研究
吴玉林ꎬ 雷鸣ꎬ 蓝七荣ꎬ 程四郎ꎬ 易清传
( 宜春职业技术学院ꎬ 江西 宜春 336000)
摘 要: 高安采茶戏作为一个稀有剧种ꎬ 它在大环境的文化生态中ꎬ 有着其特殊的历史价值、 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ꎮ 本文立 足高安采茶戏的历史沿革、 现状ꎬ 从振兴高安采茶戏、 保护和传承文化艺术的角度出发ꎬ 适应新时代的要求ꎬ 积极探讨相应的 对策ꎮ
安市采茶剧团至今ꎮ 全团现有在职在岗人员 32 人ꎬ 高级职称 2 人ꎬ 中级 8 人ꎬ 初级 22 人ꎮ (2015 年数据ꎬ 下同)
宜春市采茶歌舞剧院的前身是宜春专区地方剧团ꎬ 创立于 1959 年 12 月ꎬ 由高安县地方剧团抽调 15 名艺术骨干为基础创建起来的ꎬ 1978 年改为宜春地区采茶剧团ꎬ 2000 年撤地改市更名为宜春市采茶 剧团ꎬ 2009 年改为宜春市采茶歌舞剧院ꎮ 经过几代采茶戏艺术家的 不断探索和努力ꎬ 立足于本土艺术文化建设ꎮ 2012 年 5 月改制为国 有文化企业ꎬ 以高安采茶戏为主兼顾歌舞创作表演的国有专业艺术 表演团体ꎮ 剧院现有在职在岗人员 67 人 ( 其中外聘 20 人) ꎬ 拥有 高级职称 3 人ꎬ 中级职称 20 人ꎮ (2015 年数据ꎬ 下同)
从两个 院 团 历 史 形 成 其 中 可 以 看 出 一 个 是 “ 源”ꎬ 一 个 是 “ 流” ꎮ
调查表明: 高安采茶戏和从业人员边缘化的走向明显ꎬ 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ꎮ
一是国有剧团的演职员和其他人员持续减少ꎮ 建制不全ꎬ 行当 角色不全ꎬ 演职员减少ꎬ 队伍年龄结构没有梯次、 人才流失、 断层 严重ꎮ 尤其主要演员年龄偏大ꎬ 当家花旦、 小生奇缺ꎬ 青黄不接ꎬ 后继乏人ꎻ 剧本、 音乐、 导演等创造型人才严重短缺ꎮ 为排新戏甚 至到处找物色主演ꎬ 剧本、 音乐、 导演三人年龄加起来超过 210 岁 的尴尬局面ꎻ 二是剧团传承处于停滞状态ꎮ 每年的演出 200 场以上ꎬ 有商演、 政府采购等ꎬ 演出收入维持日常运转开销ꎬ 根本没有精力 和财力用于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ꎬ 艺术传承遭遇瓶颈ꎮ 相当数量的 具有表演潜力的演职人员或跳槽到民间剧团或者改行ꎬ 导致国有剧 团很多大型剧目无法排演ꎻ 三是观众群体有固化倾向ꎬ 减速在加 大ꎮ 随着现代化、 城市化的挤压ꎬ 生存空间多集中在农村地区ꎬ 大 都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ꎬ 年轻人能听愿看本土戏曲观众呈 现逐渐减少的趋势ꎬ 市场也逐渐萎缩ꎮ 由此导致行业虽无较大竞 争ꎬ 但全 国 的 地 方 小 剧 种 无 法 留 存ꎬ 逐 渐 退 出 历 史 舞 台ꎬ 甚 至 消亡ꎮ
关键词: 高安采茶戏ꎻ 历史沿革ꎻ 现状ꎻ 对策ꎻ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 J82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1602 (2018) 18 - 0132 - 03
1 历史沿革 高安采茶戏原名高安丝弦戏ꎬ 是在早期的高安民间灯歌灯彩和
傩舞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ꎬ 吸收了明清时期本地的瑞河戏、 锣鼓戏 等剧种的有益成分演绎而成的一种传统表演艺术ꎬ 2011 年被列为国 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独特的声腔特点和表演形式ꎬ 而成为江 西一大地方戏曲剧种ꎮ 作为一个稀有剧种ꎬ 它在大环境的文化生态 中ꎬ 有着其特殊的历史价值、 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ꎮ 五十年代ꎬ 谌 国泰、 彭金花为代表的三小剧目代表作 «四九看妹» 为庐山八七会 议献演ꎻ 六十年代现代戏 “小保管上任” 进入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 演出ꎬ 后被拍成舞台艺术片ꎻ 七十年代改编整理自传统剧目的 « 孙 成打酒» 进京参加新中国成立三十周年庆典演出ꎬ 成功从江西 “ 打 酒” 到全国ꎻ 九十年代 «木乡长» 荣获全国 “五个一工程” 奖ꎮ 与 大多数 “非遗” 项目一样ꎬ 溯源固然重要ꎬ 但是ꎬ 探其 “ 来龙”ꎬ 为寻 “去脉”ꎬ 我们课题组试图以我市现有的两个院团即宜春采茶 歌舞剧院、 高安市采茶剧团为观察点ꎬ 对它们的现状进行三年半的 跟踪调查ꎬ 梳理出一些问题进而思考ꎬ 放在全省乃至全国一个大的 背景中ꎬ 时常扪心自问: 同为戏曲为何有的危机四伏ꎬ 重重雾障? 为何有的活力洋溢ꎬ 渐入佳境? 地域特色真的是限制其发展的主要 原因? 研究目的还在于探索这一稀有剧种兴亡盛衰的规律ꎬ 从中汲 取经验教训ꎬ 不断地提高、 进步、 改革ꎬ 更加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 和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ꎮ
生存条件不理想ꎻ 2、 新剧产量锐减ꎻ 3、 政府扶持力度较弱ꎮ 3 对策 高安采茶戏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品ꎬ 其中有不少特
有属于原生态的文化资源ꎬ 最起码在江西 “ 仅此一家ꎬ 别无他 店”ꎬ 因此其稀有程度可见一斑ꎮ 那么抢救和保护它最佳的方式ꎬ 还是要走亲民的路线ꎮ 高安采茶戏ꎬ 可以利用现代化的社会资源 进行整合、 包装、 推广ꎬ 重新焕发活力ꎬ 走向社会、 亲近群众ꎬ 贴近生活ꎬ 表现生活ꎮ 扭转人们传统观念中对于高安采茶戏只能 在农村或基层等较偏远地区苟延残喘且老土的稀有戏种ꎮ 意大利 美学家克罗齐: 一切历史是当代史ꎮ 套用其语境 “ 一切艺术是当 代艺术”ꎬ 高安采茶戏是特色鲜明的戏剧艺术ꎬ 应该反映当下的社 会价值和时代精神ꎬ 用一种当代艺术独特的表达方式ꎬ 让社会观 众去感受它、 亲近它、 了解它、 接受它! 对外推广方式上要进行 适度优化和包装ꎬ 同时也要完好保留其原生态的内核ꎬ 充分利用 好特色资源ꎮ 在思想层面ꎬ 现有剧团成员ꎬ 能否接受新事物ꎬ 用 现代化的商业形式重新包装、 运作ꎮ 要感动观众先必演员要感动ꎬ 也就是说首先业内要能接受ꎬ 诚然更要吻合戏曲艺术规律ꎮ 戏剧 上清朝中叶花部勃兴雅部衰落ꎬ 即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ꎬ 就是因为大剧种也有因循守旧 “ 尾大不掉” 的缺陷ꎮ 而高安采茶 戏少被传统束缚ꎬ 能吸收外来精华ꎬ 紧跟时代ꎬ 雅俗共赏同时能迎 合年青人的喜好ꎮ 并很好地保留原生态核心特色ꎬ 以保证演员其主 体核心精神元素的纯洁性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