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

合集下载

试以历史观视角谈建筑学研究方法论转向

试以历史观视角谈建筑学研究方法论转向
论转 向的背景 和 历程.
1 历 史 观 视 角
1 1 美 学 观 。

古希 腊 和古 罗马 时期 , 人们认 为 “ 美是 和 谐” 毕达 哥拉 斯认 为 , 。 数是 万 物 的本 源 与基础 , 界按 照一 定 世 的数 量 比例构 成 和谐秩 序 , 通过对 音 乐 的研究 , 他得 出了“ 是 和谐 ” 美 的结 论 . 在这 审美 观念 指 引下 , 凡是 合
预测 的理 念上 , 实验 与现 实 中无 法 解释 的现 象则 都 以实验 误 差 等理 由有 意 无 意地 加 以 忽 略. 9 0年 后 , 对 17 随着 数字 技术 的发展 , 拟 、 沌与 非线 性等 科学 理论 的逐 步建 立 , 统 理论 自上 而 下 的精 英 立场 受 到 挑 模 混 传
种模 数 制度 应用 在建 筑 学研究 领 域 中 , 模数 一 度成 为定 义建 筑形 式 的构成 和设计 的秩序 . 文艺 复兴 时期 在 强 调人 的主观 意识 时 , 比例仍 是一 个 高调 主题 . 时 的“ 金 比例 ” 受 到极 高 的重 视. 2 当 黄 还 到 O世 纪 , 现代 主 义 建 筑则 以纯粹 的几何 美表 现来 符合 古典 精 神. 而 , 筑学 对 空间形 态 与形 式 的研究 固然 能说 明一 些 比 然 建 例 与 尺度 的问题 , 它仍 然停 留在“ 式表 征 ” 个 美学 层 面 , 但 形 这 它无 法说 明空 间使用 行为 、 计哲学 内涵 、 设 社
维普资讯
第 2 9卷 第 2期
V o . No. 2 8 1 29 2 00
青 岛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J u na fQigd o Te h lg c l nv r iy o r lo n a c noo ia iest U

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考试试题

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考试试题

建筑历史与文化遗产考试试题一、选择题1. 建筑历史研究的范畴主要包括以下哪些内容?A. 建筑风格和流派B. 建筑材料和施工技术C. 建筑空间和功能设计D. 建筑的政治和社会背景E. 建筑的环境和可持续发展2.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哪些?A. 文物的保护和修复B. 文化遗址的管理和开发C. 文化传统的传承和传播D. 文化遗产的教育和宣传E. 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3. 下列哪个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A. 埃菲尔铁塔B. 自由女神像C. 埃及金字塔D. 罗马斗兽场E. 帝王谷河谷4. 建筑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包括以下哪些?A. 文献研究B. 考古发掘C. 建筑测量和绘图D. 建筑风格和装饰风格分析E. 建筑史与艺术史的对比研究5. 文物修复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哪些?A. 保护为主B. 兼顾传承和利用C. 尊重历史和原址D. 注意可持续发展E. 遵循科学和规范二、简答题1. 请简要介绍一种中国古代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2. 举例说明一处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实践。

3. 建筑历史研究对当代建筑设计有何启示和影响?4.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应该如何平衡传统和现代的需求?5. 请列举一些可以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政策和措施。

三、论述题从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出发,探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和建筑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

[正文开始]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建筑历史的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成为了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从建筑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角度,探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保护与建筑设计创新之间的关系。

首先,建筑历史的保护对于现代城市化进程至关重要。

建筑历史研究帮助我们了解过去的建筑风格、施工技术以及建筑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背景。

通过对建筑历史的研究,我们能够借鉴古代建筑的创新理念,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此外,建筑历史的保护还能够保留历史城区的独特魅力,吸引游客和投资者,促进经济发展。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

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有关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中国近代建筑史论文篇一:《世纪末的中国建筑史研究》摘要:自70 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现状对我们这些青年学者群来说,整个80年代可以说是一个方法论的年代,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亦不例外。

自70年代末国门打开以来,战后西方已流行2O一3O年乃至晚近的10、2O年的各种哲学方法论和思潮流派蜂拥而人。

其中以二元分立的方法论模式首当其中,如结构主义的表层结构一深层结构模式,符号学的能指所指模式,现象学的科学客观的物理世界一纯粹意识的生活世界模式,及其衍生的各种建筑历史与理论学说。

还有格式塔心理学、环境心理学、新史学、贡布里希的艺术史理论、甚至自然科学方法等等,不一而足,使入耳目一新,视野大开。

在这些方法论的影响下,青年学术导向着眼于对建筑历史的宏观概括,抽象思辨,及大胆的诠释和推论,希冀启迪现实,预见未来,而不甘于传统的考据与实证式的做学问。

一批才华横溢,西学中用,推古论今的佳作就此涌现出来。

但是在正统的历史科学看来,正如任何历史理论研究一样,建筑史研究无论采用什么方法,其目的都应是解决某种问题,引发某种思考,或提供某种借鉴。

而如果没有较深厚的实证基础和学术素养,各种有关建筑的历史哲学、理论框架、模式等终不过是昙花一现,多雷电而少雨露。

因为推论仓促,于史无补;思辩高寒,于世无缘。

这些看法对青年学子未免苛刻了些,也未必就能言中,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即对建筑哲理的论偏多,尽管其中层次高下悬殊,而对建筑史的探究则少人问津,至于对建筑现实的评论更是少的可怜。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研究一直是学术领域中的重要议题。

从考古学到文献学,从思想史到社会史,研究方法不断创新、不断迭代。

然而,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议题。

本文试图探讨一些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方法论问题。

一、史料价值与限制中国古代文献丰富多样,但同时也存在许多缺陷和局限。

首先,由于文献的保存和传输方式,许多文献已经丢失或残缺。

再者,许多文献是官方记载,因此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和审美取向。

此外,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考古发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献不足的问题,但是同样也有局限。

首先,考古学家无法准确地证明某个文物是属于哪个历史时期。

其次,考古学家无法准确还原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二、思想史对文化的研究在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研究中,思想史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研究思想史,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和文化传承等问题。

然而,思想史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思想史研究往往将思想和文化视作静态存在。

这种观念忽略了文化变迁的过程和背景。

其次,思想史研究也存在时代倾向性。

一些研究着重于权力与道德、心性与实践等当下的话题,而忽略了古代人们的思想方式和情感情结等问题。

三、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性与挑战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特点。

历代社会制度的不同导致社会发展方向的不同,因此社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社会史研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首先,社会史研究的材料来源较少,难以全面地把握社会变迁的全貌。

其次,社会史研究需要探讨广泛的社会问题,这种拓宽视野的做法往往难以兼顾研究的专业性。

四、文化史研究的困境中国古代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文化交融的结果。

在文化史研究中,往往需要将文化与历史背景、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因素结合起来。

然而,文化史研究面临着许多困境。

首先,中国文化史研究的材料非常丰富,因此需要进行大量筛选和鉴定。

史家传统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史家传统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史家传统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是过去时代的的记忆和反映,因此,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是我们了解人类文明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史学的发展也不断地涌现出不同的流派和观点,这就是史家传统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一、史家传统史家传统是指中国古代史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经验的总和,是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史家传统的核心是“通史”,通史是指将历史由远至近,由上至下地全面把握,并将其纵横交错地展开叙述的一种史学写作风格。

史家通过编撰通史,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历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史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史学家在通史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方法,如史事纪、志传等,这些方法在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是指对历史进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规律的总称。

历史研究的方法有多种,常见的有文献研究法、史料研究法、统计研究法、文化研究法、考古研究法等。

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范围和特点,史学家们会根据不同的历史问题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研究。

其中,文献研究法是历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依靠史料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对历史进行研究。

研究者通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和背景。

但是,文献研究法受到文献的完整性、准确性等限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因此需要慎重使用。

史料研究法是通过对历史事件中的物证或者口述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

史料研究法对于研究早期历史事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史料数量有限、真实性等问题也要注意。

统计研究法是一种较新的历史研究方法,它把历史事件的相关量化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统计学方法对历史事件的规律和特点进行研究。

这个方法在研究历史趋势、变化规律等方面很有价值。

文化研究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人文背景和文化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方法。

它旨在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了解历史的文化价值和影响。

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

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谈

在园林方面,探讨空间、手法、意境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也是80年代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90年代初,中文系毕业的王毅先生,出了一本《园林与中国文化》,是致力于“道”、“器”结合的力作,其中探讨在“壶天”和“芥子”中叠山理水,构建完善、精美生活环境的关系方面,角度是独特的,契入到士大夫阶层的人格、心理和思维方式。

1 993年5月在南昌“建筑与文学”研讨会上,听曹汛先生谈起他在研究园林时,常迷入文学情境进行文史方面的考证,会上发言时短未能尽意,有幸的是后来读到曹先生的两篇文章,“陆游《钗头凤》的错解和绍兴沈园的错定”和“故苏城外寒山寺,一个建筑与文学的大错结”,更是将建筑史上的疑点,通过对诗人的生平、诗作以及相关背景的考证解答出来。

曹先生不仅考出史料的虚假,进而揭示作伪的动机,对这些难言之隐的研究,就可能得出一些全新的结论,这种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精专和广博相结合的治史方法,另开一派研究风气。

应该看到,90年代中国建筑史研究的这三大特点,是中国建筑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既是转变,也是延伸。

在这近三百年史学学术发展过程中,“实事求是”“无证不信”这一朴学传统,一直占据主要地位,充分体现这一思潮的考证学,曾成为清学的中坚。

本世纪初,梁、刘二先生开创的建筑历史学科基本上延续这一传统研究方法,《中国营造学社汇刊》所展现的力求忠实、博证和归纳、比较风格,似乎和在此找到源头,给后人留下至深印象,其对建筑史学术真相所作的努力,也给后人进一步从事深入研究奠定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成就了永不磨灭的价值。

80年代,对于中国建筑史研究,除史论结合外,还有以论带史、论由史出等提法。

“重写”也是一个热门而沉重的话题。

最早大概重写的是文学史,然后是哲学史、文化史、建筑史等。

不过,“重写”两字的背后常常是一种重估价值的情感表达或一种变换体系的理论思考。

就中国建筑史而言,“重写”,除了人们希望将新的资料补充进去外,更是因为人们对过去以背景控制的历史的叙述脉络、对立统一的原则、、进化的线索加上经济史观的认识不满,丰富的建筑现象往往变成了图解,当然有人希望重写。

建筑研究方法论建筑方法论的应用

建筑研究方法论建筑方法论的应用

建筑研究方法论建筑方法论的应用建筑研究是建筑学科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涉及到建筑的各个方面,包括设计、施工、工程管理、历史、理论等。

建筑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建筑方法论,建筑方法论被定义为针对建筑问题应用的基础理论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建筑方法论的应用,包括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

建筑方法论的应用建筑理论建筑理论是建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建筑实践相辅相成,是建筑科学的理论基础。

建筑理论的发展涉及到建筑与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关系,是建筑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在建筑理论研究中,建筑方法论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建筑的结构、形式、空间等方面,进而探讨建筑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建筑与人类文化之间的联系。

建筑方法论也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建筑当中的问题,例如建筑的可持续性、环保性、节能性等方面。

建筑实践建筑实践是建筑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它涉及到建筑的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方面。

在建筑实践中,建筑方法论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帮助建筑师们分析建筑项目的需求和要求,进而确定设计方案,使设计更加符合实际情况。

建筑方法论也可以帮助施工方面的工作,例如建筑的结构、材料选择、施工技术等。

建筑方法论的发展建筑方法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

建筑方法论的应用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的材料和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建筑方法论也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

建筑方法论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社会、文化、环境和技术等因素。

建筑方法论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配合当代的建筑需求和要求。

建筑方法论的局限建筑方法论虽然有很多优势,但是它也有一些局限。

例如,它不能涵盖建筑所有方面的问题,因为建筑研究涉及到领域非常广泛的问题。

此外,虽然建筑方法论可以提供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但它并不能保证固定的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建筑方法论应该在具体的情况下进行分析和应用。

结论建筑方法论是建筑研究的重要分支,它在建筑理论和建筑实践中都有应用。

空间课件:以时间为参照点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空间课件:以时间为参照点的建筑设计方法论

时间调整与表达
分析时间调整对历史文化遗 产表达的影响。
时间感知与空间交互的建筑设计
感知空间
探究如何通过时间元素增强人们对空间的感知。 通过光线变化、音效和氛围营造让人产生时间感知。
互动设计
研究如何设计与时间互动的建筑元素,引导人们的 行为和体验。 探索时间与空间交互的创新设计方法。
时间回溯的空间重构设计案例分析
探索设计演变和更新在时间推进中的应用。
整合时间因素的艺术性建筑设计思路
艺术与建筑
研究艺术与建筑如何共同创造时间的感知和互动。 探索艺术性建筑设计中时间因素的无限可能性。
创新设计方法
分析如何运用创新设计方法将时间因素融入建筑设 计中。 挖掘建筑设计中的新颖理念和时代表达。
动态雕塑
研究动态雕塑如何通过时间变化 创造空间效果。
光装置
探索光装置如何运用时间元素改 变空间氛围。
互动艺术装置
研究互动艺术装置中时间与空间 的互动关系。
历史文化遗产重构的时间调整方法
保护与修复
探索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重 构中保留时间痕迹。
现代干预与再创造
研究如何在历史文化遗产中 添加现代元素,展现时代对 话。
现代主义建筑
分析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时代性和时间观念。
先锋派建筑的时间观念
解构主义建筑
探索解构主义建筑中时间和空间 的关系。
未来主义建筑
深入了解未来主义建筑对时间的 新颖诠释。
野兽派建筑
研究野兽派建筑中的时间元素和 极简主义风格。
现代建筑中时间元素的应用
1 立面设计
探索现代建筑中立面设计中 时间感知的运用。
建筑改造与翻新
考古遗址保护
探索如何通过空间重构回顾历史, 与当代价值进行对话。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研究途径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研究途径解析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与研究途径解析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其方法论和研究途径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对于研究历史、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研究途径进行解析,以便更深入地理解其理论内涵。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基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强调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以社会实践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揭示出其中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背后的规律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任何一个时代的产生和消亡都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必然性。

通过分析历史的实践和经验,可以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强调历史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反对抽象和主观主义的历史观念,强调历史的本质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研究途径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从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角度来看待历史问题,强调历史的长远性和全面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一个历史事件都不能孤立地看待,需要结合整个历史过程来进行研究分析。

在对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进行研究时,要考虑到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因素,并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逻辑。

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途径还强调历史事件和个体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强调历史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认为历史的演变是社会各阶层和群体实践活动的结果。

在实际的历史研究中,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研究途径对于解析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揭示历史的内在规律和历史事件的深层次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地认识历史的真相和本质,为我们对当代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提供有益的启示。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研究途径是我们认识历史和社会的重要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轨迹和规律性,深入分析历史和社会现象的本质,为我们认识历史和把握未来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历史是人类已知的最古老、最基础的学科之一,它以研究过去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科技为主要内容,通常被认为是一门“人文学科”。

它以资料收集、分析、整理构成的“史料”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和理论来验证、证明或推断“历史事件”的真实性、特征和意义。

不同于自然科学,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具有人文特征的社会现象,因此研究方法和手段也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传统上,历史研究方法可归为两类:一是“实证主义”,试图通过一系列的事实加以分析和组织来探究过去的真实性,并通过这些事实了解历史的规律和特征。

二是“传统主义”,即强调历史意义的修辞性和展示性,注重探查历史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并通过这些事件来反思并塑造社会文化的意识与价值观。

然而,这两种方法均有其局限性和不足。

实证主义在资料收集和整理方面偏重于事实,缺乏对“史料”及其背后的文化、社会背景、制度等因素的深层理解。

而传统主义则容易陷入“意识形态”的陷阱中,强调比较和价值判断,往往会将现代的思想和价值观强加于过去,陷入“现代主义”的误区。

在此基础上,历史学家和学者逐渐提出了新的历史研究方法论:一是“文脉批评”,即强调对历史文本及其文化、社会背景和历史环境的深层次阐释和批评;二是“历史想象”,即强调对历史事件、人物及其思想、文化背景等的再现和创造,通过想象的“历史场景”来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文脉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日益引起了历史学家的兴趣和关注。

它的主要理论基础在于弗里德里希·尼采对于“历史的深度”的阐述,“历史的深度”指一种人类文化的持续性和内在联系,历史事件不是孤立的、无关的,而是需要在历史的背景、文化和价值观的深层次上进行解释和理解。

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历史学家强调“史料”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深层次理解和解释,通过对史料及其背景的文化、社会制度和哲学思想等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挖掘出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特征,揭示出历史事件背后的复杂文化现象和社会变迁,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和意义。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与实践经验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与实践经验

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与实践经验历史研究是一门考察过去的学科,旨在对过去进行研究与分析,以了解过去的种种情况,为今天的社会提供参考。

然而,在历史研究的过程中,要了解很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毕竟,历史研究不是单纯的记叙过去的事件。

以下分别从方法论与实践经验两方面对历史研究进行系统论述。

方法论:1. 理清研究任务和目标。

历史研究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研究任务和目标是什么。

历史是广阔而深远的,不同的任务和目标会对研究的方法和途径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清晰明确的任务与目标是十分重要的。

2. 找到研究对象,建立资料库。

研究对象是指研究的具体历史事件、人物等。

建立资料库则是指搜集、整理、分类、存储所需的各类资料。

资料的准备和处理是所有历史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在建立资料库时,应尽量规范、分类、系统化,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研究的效率,避免工作的重复和出错。

3. 认真分析、精准定位。

历史研究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进行深入、认真、全面的分析。

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有针对性的提出问题,仔细考虑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细节,找到线索和各种关系,最终形成精准的定位和判断。

4. 寻求关联、回归问题本质。

历史研究的目的在于了解过去并为现在提供参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历史研究必须要意识到各种事物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回归到问题的本质。

同时,还要注意评估各种资料、观点和现象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尽可能接近真相。

实践经验:1. 了解史学范畴的界限和限制。

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必须了解史学范畴的界限和限制,避免盲目、武断的判断。

尽管历史与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很多相通之处,但在研究问题,即需要保持独立的思考,对于不同的社会、文化和政治思潮,要以客观的态度对待,避免产生主观偏见和错误的结论。

2. 利用现代手段建立资料库。

在资料搜集和整理方面,现代技术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如今,数字化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地处理各种文字、图像等资料,大大提高研究的效率与质量。

建筑理论

建筑理论

理论家1 维特鲁威(Marcus Vitruvius Pollio)1.古罗马御用建筑师.总结了当时的建筑经验后写成《建筑十书》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

他最早提出了建筑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并且首次谈到了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为柱式奠定比例范式。

2.城市规划方面,制定了理想城市规划,是环形+放射性城市形态的先驱。

2 阿尔伯蒂 (L.B. Leon Battista Alberti)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

他的名著《论建筑》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部完整的建筑理论著作,也是对当时流行的古典建筑的比例、柱式以及城市规划理论和经验的总结。

另有《建筑十卷》。

有代表性的是圣玛利亚小教堂正立面(1456~1470)和曼图亚的圣安德烈教堂(1472~1494)等.3 帕拉弟奥(Andrea Palladio)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建筑理论家。

著有《建筑四书》,系统地总结了古典建筑的经验和他本人的观点。

被认为是手法主义建筑师,创造了帕拉第奥母题沿用至今。

建筑作品有意大利维琴察巴西利卡,圆厅别墅等。

4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1.18世纪启蒙时期意大利画家、建筑师,历史主义的伟大先驱。

2.在建筑理论史中,皮拉内西(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以罗马的版画和“监狱”系列而闻名。

强烈的光影和空间对比以及对细节的准确描绘是他作品的特点。

他的理论对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思潮有深远的影响;3.著作有《关于宏伟壮丽与罗马建筑》《观察建筑》《壁炉的各种装饰方法》,5列杜(Ledoux)1.18世纪启蒙时期法国建筑师,类型学先驱。

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倡导者之一。

2.独到之处是他从社会秩序的角度重新揭示了建筑规则,并在晚年提出了建筑学中“均等”的概念。

3.著作有《作为艺术、习惯与成规的建筑》,代表作品有军人咖啡馆、铁环制造者之家、麦田守望者住宅。

历史研究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论

历史研究方法论历史研究方法论是指历史学理论研究的子领域,探讨历史研究的方法、范式、工具以及规范。

历史研究方法的发展受到社会发展及人文科学的发展影响,也随着不同的历史时期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历史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实证主义”,即“事实胜于雄辩”。

这一原则强调历史研究需要以可证实的事实为基础,并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这些事实。

实证主义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收集历史资料,整理和分类资料,进行历史事实的考察和形成知识的重构。

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历史研究逐渐出现了多种不同的研究方法,例如历史文献学、历史比较学、社会历史学、文化史学等。

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可以从不同的层面来解读和解释历史。

历史文献学强调研究文献的来源、真实性、内容等方面,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历史比较学则可以将不同的历史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比较,得出历史规律和趋势。

社会历史学则关注社会结构、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研究社会历史的演变过程。

文化史学则注重人文因素,强调文化交流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研究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

当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它们互相支持,相互交融。

严格实证的历史研究方法不能代替理论探讨和思想的交流。

因此,研究者在使用某种方法的同时,需要思考该方法的适用范围、限制和缺点,以及如何在方法上不断创新和完善。

除了研究方法之外,历史研究方法论还需要重视研究思维方式。

历史研究中很多观点和理论都是基于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和历史时代的背景,因此,研究者需要拥有一种学术上的谦逊和客观分析的态度,不断反思自己的研究方法和成果。

此外,历史研究中还需要重视具体的研究对象。

历史研究涉及到广泛的领域,研究对象可能是个别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也可能是某一时期、某一文明或某一民族的历史。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选用适合的研究方法,并注重研究对象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以获得更为客观的理解和解释。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方法论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方法论

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的的史研究方法论考研知识点归纳——中国史研究方法论中国史研究方法论是中国历史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者通过运用一定的方法、理论和技巧来开展历史研究。

本文将回顾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并对其方法论进行归纳总结。

一、文献考证法文献考证法是中国史研究中最基础、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查阅和分析历史文献,还原历史事件或问题的真实面貌。

文献考证法依赖于对文献的掌握和理解,要求研究者具备较强的文献素养。

在考研中,文献考证题常常涉及古籍、史书和其他历史文献的解读和评价。

二、史料研究法史料研究法是指研究者对历史事件或问题所涉及的各类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以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史料研究法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的历史研究中,包括考古学、博物馆学等。

在考研中,研究者需要具备较强的史料鉴别和利用能力,能够较好地处理历史史料。

三、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指依据事实、数据和证据进行研究的方法。

实证研究强调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分析和科学评述,通过统计学、数理逻辑等方法进行历史研究。

实证研究法在考研中也是一种常见的研究方法,例如分析历史数据、进行历史事件的比较研究等。

四、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指在历史研究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域或文化的比较来深入分析和探讨历史问题的方法。

比较研究法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差异和相似之处,从而对历史问题进行更系统、全面的研究。

比较研究法在考研中常用于历史事件的对比、历史文化的比较等方面。

五、理论探讨法理论探讨法是指通过对历史问题的理论分析和解读来推动历史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研究者通过运用历史学理论、方法论和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探讨。

理论探讨法在考研中常常涉及到历史学派、历史理论和方法的论述。

六、实地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是指研究者亲自到历史事件或问题所在的实地进行考察、观察和记录,通过对实地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来获取更为真实和全面的历史信息。

实地调查法常应用于考古学、风物志等领域的研究中,也可用于社会历史研究。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

历史研究方法有哪些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开展课题研究,尤其在填写项目申请书时,都会涉及到研究方法的问题。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课题研究方法,供大家参考。

1、观察法。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观察,并做出准确、具体、详尽的记录,以便全面掌握材料,正确理解研究对象。

2、文献法。

通过阅读有关图书、资料和文件,全面掌握所需材料,以利研究工作。

查阅的文件资料最好是第一手材料,如果是第二手材料,必须鉴别其真伪后才选用。

3、调查法。

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

必要时可同历史研究法、实验法等配合使用。

4、统计法。

通过观察、测验、调查、实验,把得到的大量数据材料进行统计分类,求出数量分析结果,用于支持研究。

5、历史研究法。

通过对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历史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吸其精华,探索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用于指导今天的研究。

6、比较法。

对某类研究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研究,以揭示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性。

7、实验法。

在人工控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现象的变化和结果,并分类记录下来。

它能使观察、记录更为精密,便于弄清每一条件对研究对象所产生的影响,保证研究工作的准确性。

8、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人或事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然后再作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个案可以是典型的,也可以是非典型的,但要达到一定数量,才有说服力。

历史研究法课程心得杜宝宗1、赵恒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的论述在课堂上赵老师关于历史研究法谈到了以下几点:首先,关于论文的选题,赵老师谈到,论文题目必须有自己的见解,看到题目自己最起码有自己独立成型的思维,确定题目是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因为只有对一个选题发自内心的喜欢和热衷,才会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地去努力,另外,确定选题要遵循专业方向,题目把握要具体化,对题目的意义要有清晰的了解认识,对题目的研究现状有足够的掌控,只有这样,论题才会做到合情合理。

中国建筑史研究

中国建筑史研究

中国建筑史研究仍然有相当广阔的拓展空间王贵祥〔提要〕作者提出,在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方面可以从艺术与技术、历史与社会、文化与思想三个层面展开。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艺术与技术层面滥觞于近一个世纪之前的中国建筑史学,经过梁思成、刘敦桢两位学界前哲披荆斩棘的开拓奠基以及此后学者们纵横裨阖的拓展,学术成果已蔚为大观。

其学术的端绪不仅在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两岸三地藤蔓滋衍,也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及欧美一些国家的大学与学术研究机构登堂入室。

如在美国一些著名大学的艺术与科学系所设的东亚研究中心,关于中国艺术史与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已经成为这些系科的重要学术方向之一。

一些学有所成的学者甚至将中国建筑史作为自己的主攻领域。

而由欧美学者用英语或其他语种著述的有关中国建筑史学的专著,也以十分独特的视角为中国建筑史学拓展出更为广阔的研究范围,并为这一学科在国际学术界争得了一席之地,使之成为世界艺术史学与建筑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

然而,仅以中国古代建筑史研究而言之,其研究的范围与深度,仍然有相当广阔的空间。

以笔者愚见,目前的中国建筑历史研究至少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上展开:其一,艺术与技术的层面;其二,历史与社会的层面;其三;文化与思想的层面。

一、艺术与技术层面的研究建筑历史的研究始自艺术史的探索,西方建筑史发端于西方艺术史,而且至今仍在艺术史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中国建筑史从奠基之始,即植根于艺术史研究的层面。

研究者着力于建筑的造型特征、时代风格、细部装饰、构件曲线、结构美感等等,皆着意于建筑艺术特征之阐释。

对于一个时代的现存建筑进行深入缜密的测绘,通过其造型曲线、装饰趣味的细微变化,探讨当时社会的艺术取向,是建筑史学者所着意的目标之一。

梁思成、刘敦桢、林徽音等老一辈学者为我们架构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脉络与审美价值取向。

我们今日的中国建筑艺术史观,无不受益于他们的研究成果。

同出于梁、刘门下的学者中,如莫宗江对建筑艺术之独特感受、陈明达对应县木塔之比例分析,罗哲文之钟情于长城、佛塔,其着力历史与社会层面文化与思想层面方法论点也在建筑艺术的层面。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

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与方法论分析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文化、制度、经济和政治等各个方面的演变与发展。

历史研究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谨的方法论,才能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

本文将对历史研究中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进行分析探究。

一、历史研究的理论体系历史研究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历史学、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1. 历史学层次历史学作为历史研究的核心学科,主要包括历史哲学、史学と历史学史等。

历史哲学是关于历史的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历史的本体问题、时间问题、历史的价值问题和历史命题的真假问题。

史学是通过对历史文献的研究,重建过程,还原历史真相的学科,主要研究历史的事实性、客观性、真相性和完整性问题。

历史学史是历史学本体论、存在论和方法论问题的历史演进,主要研究历史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和变化。

历史学层次是历史研究的最基层。

2. 人文社会科学层次历史研究不是孤立的、自我封闭的领域,它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相互关联、相互补充。

人文社会科学层次主要包括古代文献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研究等。

在历史研究中,古代文献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它是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础。

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重要学科,对于揭示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以及历史现象的社会和经济背景具有重要作用。

政治学是研究政治制度、政治过程、政治行为的学科,在历史研究中,政治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政治背景。

3. 自然科学层次自然科学层次主要研究自然、地球科学以及环境科学与史前人类的关系,包括考古学、遗址遗迹和地质学等多个领域。

在历史研究中,自然科学常常与考古学联系在一起,通过对遗址、遗迹、古物的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出史前人类的生活方式、政治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二、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历史研究的方法论主要涉及到历史研究的方法、资源、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将分别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

梁思成林徽因中国建筑史写作表微下面是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建筑史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梁思成和妻子林徽因1927年同时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艺术学院。

梁思成随后转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中国艺术史,但他很快发现西方学者对于中国建筑的研究难以令人满意,所以仅仅三个月后便离开了哈佛。

1928年夏天他回到中国,创办并主持东北大学建筑系。

1931年,他和林徽因搬回北京,一起加入了刚刚成立两年的中国建筑研究机构——中国营造学社。

翌年3月,梁思成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建筑学术论文——《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1]。

与此同时,他开始了对中国古建筑遗构的实地调查,并在同年6月发表他的第一篇调查报告《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2]。

该报告是现代中国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在报告中,梁思成向世人介绍了两座建于公元987年,当时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中国建筑;同时,通过将它们与宋朝的建筑典籍《营造法式》相对照,他发现了许多与这部古代术书的描述相符的实物做法,一方面为研究这部古代典籍找到了实物的依据,另一方面,也以此书为一项重要的断代标准,确立了中国古建筑的考古类型学方法。

除此之外,他针对这两座建筑所采用的结构理性主义的评价标准,还奠定了新的中国建筑美学的理论基础。

1936年,梁思成与林徽因考察北京天坛建筑讨论梁思成的建筑历史方法论,我们绝不能忽视林徽因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1932年3月,与梁思成发表《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一文同时,林徽因也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徵》[3]。

这篇文章所包含的重要思想后来贯穿于她和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研究。

她认为,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徵在于它的框架结构,这一点与西方的哥德式建筑和现代建筑非常相似;第二,中国建筑之美在于它对于结构的忠实表现,即使外人看来最奇特的外观造型部分也都可以用这一原则进行解释;第三,结构表现的忠实与否是一个标准,据此可以看出中国建筑从初始到成熟,继而衰落的发展演变。

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

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

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家和理论家,对历史研究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了许多宝贵的见解。

在他的著作中,不仅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和本质,还探讨了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论。

下面将从恩格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入手,分析其在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性和影响。

首先,恩格斯认为历史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作用的因素所决定的。

他强调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联系,认为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决定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关键因素。

在其著作中,恩格斯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和解释,揭示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和运动趋势,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其次,恩格斯强调了历史研究的综合性和系统性。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待,要全面地考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以便揭示历史发展的全貌和内在联系。

在他的著作中,恩格斯对历史发展的阶段划分和机制分析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著名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历史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分析方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此外,恩格斯还重视历史研究的实证性和比较性。

他认为历史学家必须依靠客观的事实和数据来进行研究,要避免主观臆断和主观情感的干扰,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和方法。

在其著作中,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考察和比较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特殊特点,为历史研究的实证性和系统性提供了范本和方法参考。

总的来说,恩格斯研究历史的方法论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对后人的历史研究和研究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历史学家和学者,开拓了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

恩格斯的研究历史的方法论为我们理解历史、探索历史规律和发展历史学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理论指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借鉴。

第二篇示例: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他对历史的研究方法和思想贡献深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历史研究方法初探
吴梓林
(湖南大学2013级建筑学院 S1304W1033)
前言
建筑的古代遗存是非常有限的,迄今发现保存的最早的中国木构建筑不过建于唐代,在此之前的建筑史料主要源于地下和古人的记录,但即使是相对完整保留下来的建筑遗存在百年之内不重修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岁月沧桑中其存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从支离破碎的历史碎片中还原历史的真相?如何超越感官的极限梦回远古?
让我们从建筑史研究中寻找答案。

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方法林林总总、气象万千。

笔者尝试将中国建筑史的典型研究方法大致分为如下几种类型:考古学式研究、历史学式研究、图像学式研究及解释学式研究四种类型。

考古学式的研究
以土木材料的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具有很多突出的特殊性。

其遗址与世界上很多的砖、石建筑体系不同,往往只保存夯土部件和少量残砖、断瓦、碎石之类,原来大量的木构岁造成的形体一般不复存在,几乎不存在像埃及、希腊、罗马上千年的古建筑遗存那样,尽管残破还任然伫立着列柱、梁、枋和墙体。

中国的古建筑遗迹,基本上都是土中埋藏的一些土而已。

这就极大地增加了建筑考古的难度。

在西方,建筑考古学的问题并不突出,而在中国,则是一项非常必要的特殊考古学分支学科。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普通考古学为了获得古代器物,往往着重于古墓葬的发掘。

随葬器物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的实物史料,它所提供的信息是文献所不能代替的,自然是非常宝贵的。

而在实际工作中,重视墓葬的考古发掘,往往是因为它遗存的随葬品可以充实博物馆的陈列。

这显然是片面的观点,因而被学界讥讽为“挖宝的思想”。

基于挖宝的思想,当然对于很少伴生器物、而且也搬不到博物馆里去的建筑遗址,不会感到兴趣了。

另外,不论是建筑还是聚落、城市的遗址,对于它们的认识和研究,需要很多普通考古学以外的专门知识,这也是一般田野发掘对遗址无意问津的原因。

反映在发掘简报和报告中,对于建筑遗迹往往是一带而过,附图也是示意性的,很难作为研究的依据。

这个问题,近年来已有明显的改善,对遗址的发掘和复原研究,日益被重视起来。

遗址反映了古代人居环境,它所揭示的信息是墓葬不可能提供的。

对于建筑史学来说,建筑考古学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认识已经灭亡的动物物种和身体组织,研究遗骨的构造是重要的;要判别已经灭亡的经济社会形态,研究劳动手段的遗物,有相同的重要性。

”依同理,要了解早已废毁了的古代建筑形制及其发展的历史,考察其遗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以古代遗迹、遗物为对象的考古学,就成了建筑史学极为密切的毗邻学科,甚至可以说,二者的内容
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包含着的。

从考古学来说,古聚落、古城、古建筑遗址和古墓葬是同等重要的考察对象。

就建筑史学而言,前期阶段缺乏或者没有完整的古代建筑遗构资料,唯有依靠考古学才能获得文献所不能提供的实物材料。

所以建筑史学必将随着建筑考古学这门新兴学科的出现,而突破史料汇编的修史方法,步入“史”的实质性研究阶段。

基于建筑考古学的研究,将一座建筑,一件建筑历史事件,作填密的发掘,描述出其较接近原始真实的情况的形象或过程,使原本在历史上已经失去的建筑形象、建筑事件得以再现.如对汉南郊礼制建筑的考古复原,对唐大明宫麟德殿、含元殿的考古复原.甚至包括对禽岳寺塔建造年代的争论、对故宫内某一座建筑的原始及现状的分析研究,并作出较接近实际情况的描述等.
这种研究,关注细节问题,关注具体间题的来龙去脉.这就如同是对一些破碎的古代瓷器或陶器的发掘、分析及复原一样,最终再现这一古代器皿的可能原始形象.考古学式的研究,重视局部、重视具体事物的相互关系,看起来是一些琐碎事件或建筑形象的排比、组合,却对认识事物的原本情况,有了一个推进.
⏹历史学式的研究
历史学式的研究是基于历史文献而展开的,不同于考古学式的基于实物的研究。

简单地说,即根据对古建筑的出檐、斗拱、构架等建筑形态和装饰题材分析判断它与哪个朝代的类型特征相符,便把它归到哪一个朝代类型中去。

因为根据已有资料总结出的建筑年代特点即类型分类标准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成份,随着新资料的发现,要不断补充或修改。

历史学式的研究尤其需要对中国古代文献的深入解读的功力,有些建筑在古代的碑铭中有详细的描述,如果能够发现这些直接描写建筑的资料,在断代时便多了有力的佐证。

这种研究一般是将历史的发展过程看成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具有某种符合严密逻辑的前后一贯性,有某种一般性的规则及内在规律.即认为建筑的发展,似乎存在一个确定的规则与目标,是一个符合理性原则与逻辑规律的由低到高的连续发展过程.人们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在寻找历史发展的链条或线索,并试图通过跳跃、忽略或弥补某些发展过程中的不很连贯的环节,以期形成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体系.
建筑历史的发展似乎有一些十分明显的规律,如:建筑物从结构到造型,到某部件的发展,有明显的演进规律.如斗拱发展史,呈现一种由简到繁,由大到小,由结构性作用到装饰性作用的发展过程;如屋顶举折曲线的发展,呈现由较平缓向较陡峻的发展过程;建筑结构的发展,辽、金时期有过减柱造、移柱造、内柱生起、柱侧脚,到没有减柱、移柱,没有生起、侧脚的结构发展阶段等.
⏹图像学式的研究
图像学与建筑制图史无疑具有某种学科缘源关系,然而我们还要考虑建筑的动态方面与图像的现代制作技术发明之间的依存关系。

当建筑作为各种不同的黑白或彩色图像或者作为连贯的电影胶片和平立剖图示等形式而存在时,其结果与建筑实在情形是怎样的关系呢?同样作为公开的形式,图像和摄影功能在建筑语义的传递、建筑形象的表现和建筑形态的转换中有着什么性质的功能?图像或摄影的极限在哪里?它们是如何取代我们的直接体验的?建筑物和图像这两者在它们的概念及主题之间是如何循环的?对这些方法的回顾和重新检验也许能使我
们的研究变得更有趣一些。

这种方法从艺术史借鉴而来,实际上是对建筑的译码工作,通过可见的建筑形式语言追问意义及意义的本质。

它至今仍是西方文艺复兴和中世纪艺术研究的主要的方法论,中国建筑史界一些优秀的研究比如王鲁民先生的《中国古典建筑探源》所采用的就是典型意义上的图像学方法。

图像世界中的另一大块就是图本的科学普及。

“图说”、“图解”、“图画”、“图像”中国建筑史,不下10本,这种景象和当代中国迅速进入消费社会、媒体社会和信息社会有关。

建筑图像在强大的数码技术支配下在信息迅速膨胀和广泛传播的时代,很容易成为视觉文化兴起的主题。

如果论及意义,既有如梁思成先生早期完成、后来成书的(中国建筑艺术图集),也有不少是主要以照片和插图为主的解说式图本。

图文并茂的方式,不仅方便快速阅读而且应该说对当今火热的建筑设计有辅佐作用。

正如70年前梁思成先生就看到的一样创造新的既须要对于旧的有认识;他们需要参考资料,犹如航海人需要地图一样,绘本书、图文书都是读图时代的产物。

其中的学术含金量差异很大,虽说市场的潮流有时不可逆转但清醒的判断是必需的。

华美的外衣和内在的丰富不是一回事。

解释学式的研究
这种研究的主要思路是把建筑现象与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文化习俗等状况联系起来,在场景和行为语境中解释历史建筑及其演变。

在解释学研究中,运用了当代哲学、语言学、符号学、结构人类学、文化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对历史原典中隐含的意义与象征性,进行揭露与展示。

讲一个民族的政治、宗教、文化、哲学、神话及民俗等,作为一个信息源,将建筑作为某种可以表意的符号或语音,使之作为宗教等精神文化的象征符号集,研究不同建筑语言的构成秩序及其变异,并着眼于建筑及其空间符号所构成的空间秩序之间的相似与差异的探讨,从而为建筑历史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例如,在宫殿史的研究中,将现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宫殿明清北京故宫的空间构成,放在中国历代宫殿建筑的空间构成中进行比较分析,就会注意到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在造型和组群上,尽管有过许多变化,但总有一些一脉相承的东西。

即使明清故宫本身,几百年来也曾几经变化,在建筑布局、功能设定、组群方式上有很大的变化,但却总有些一以贯之的东西。

这些不变的东西,有如一种习惯、一个情节、一种世代相沿的集体潜意识或无意识。

这种不变的东西,沉淀成一种具有象征性的话语,一种建筑空间与造型的符号,一种可以世代传承的具有文化基因性的建筑空间原型。

结语
建筑史研究中常见的困惑是我们经常在做着归纳总结然后演绎推理的简单资料处理的工作,隐藏在表象后面的那些复杂的联系却很难呈现。

我们的探索是把建筑的历史看作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利用历史学方法搜集族谱、文献、碑铭,进行访谈和历史事件现场考察,对古建筑进行多种方法互相验证的清楚断代,总结各时期建筑特点,分析特点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在区域社会史的背景下勾勒出完整的区域建筑史链条,并观照更大范围的建筑发展规律。

在一项具体的建筑史研究成果的得出,往往是以上几种方法综合运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