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合集下载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与融合作者:张怡文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20期摘要: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不管是商业贸易还是旅游娱乐,各国都放下了戒备心理,开始积极主动地走上世界的舞台,因此有人会说:“世界真是越来越小了。

”然而,由于各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在国与国之间的交际中就会出现一些障碍,但是这些障碍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以良好的心态去应对这些障碍,那么文化的差异也会趋向融合,进而达到和谐的交际。

本文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素材,讲述了两位主人公从刚开始的交往层层受阻,到最后将偏见转化为亲情的故事,从而演绎了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碰撞与融合的过程。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概述《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为导演,罗京民与丁佳明为主演,故事以陕西的一个农村为背景,主人公是一位独居山村的皮影艺人,他叫杨树德。

杨树德的儿子杨栋梁是可可西里保护藏羚羊的志愿者。

有一天,儿子把自己的洋未婚妻—爱华带回家了,还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叫布鲁克斯,布鲁克斯是爱华和前夫的儿子,这让农村封建保守的杨树德感觉颜面扫地,说爱华是带着“拖油瓶”的二锅头。

第二天一早,杨栋梁因为工作临时出现情况,和爱华一起走了,小布鲁克斯被留了下来,让杨树德照看着。

刚开始,由于两个人在语言、年龄、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个方面上的差异,很难愉快地相处,最后杨树德和布鲁克斯在坎坎坷坷中慢慢互相理解与包容,并且二人最后还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和亲情。

同時,乡文化站王站长一直恳求杨树德复出皮影戏,刚开始杨树德不同意,后来受小布鲁克斯的影响,杨树德答应了,决定创办皮影工艺培训班,让年轻人继续传承皮影技艺。

于是,消失了多年的皮影戏再次映入人们的眼帘,而布鲁克斯因为要上学离开了中国,杨树德送给布鲁克斯一套皮影《大闹天宫》,半年之后的春节,他们一家团聚了,并且合影留念。

二、中美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语言的差异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交流的加深,跨文化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文化维度是跨文化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它涉及到文化间的差异和相似性,以及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交流和协调的方法。

本文将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分析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由中国导演创作的影片,描述了一个孙子从美国回到中国寻找自己家族根源的故事。

影片通过展现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探讨了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首先,影片呈现了中美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在美国,个人主义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

影片中的孙子在美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对此有着深刻的体验。

他习惯了独立自主、关注个人权益的生活方式,并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而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集体利益和家庭价值观。

孙子回到中国后,他渐渐融入了这一文化背景,发现自己的幸福源于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其次,影片也揭示了中美文化在沟通方式上的差异。

美国文化注重直接的沟通方式,倡导直言不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

而中国文化则更加注重间接的沟通方式,强调含蓄和谦逊。

在影片中,孙子在美国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在中国则常常使用比喻和隐喻来沟通。

这种差异导致了文化间的理解和交流的困难,孙子在与家人和朋友交流时常常出现误解和冲突。

另外,影片也展示了中美文化在人际关系中的差异。

在美国,人们更加注重平等和个人的权利。

孙子在美国时体验到了自己对家庭的独立,他与父亲的关系较为平等,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在中国,家庭是一个集体,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依赖于等级和尊重。

孙子回到中国后,他与父亲的关系发生了改变,更加注重尊重和孝顺。

最后,影片通过孙子回到中国寻找家族根源的故事,也深入探讨了文化对于个人身份和归属感的影响。

在影片中,孙子在美国长大,对自己的中国文化有着一定的陌生感。

然而,在回到中国后,他逐渐了解了自己家族的传统和文化,找到了自己的身份认同。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1902018年31期总第419期语言文化研究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李金花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

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家庭文化差异导语: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叙述了一其中国家庭接待遥道而来的美国亲属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两个不同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呈现了中美家庭文化之间的差异。

本文将从电影中的细节入手,探讨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景、表现及影响。

一、背景介绍:由于中美两国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家庭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文化的差异。

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背后既有历史和制度的因素,也有社会经济的因素。

正是这些差异,形成了中美家庭文化在观念、教育、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差异。

二、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表现:1. 价值观差异:中国家庭强调集体利益和家族观念,追求家庭和谐与稳定。

美国家庭重视个人权益和个人追求,追求个人独立和自由。

电影中,美国家庭成员对待事物往往以个人需求为出发点,而中国家庭成员更加重视集体利益和家庭和谐。

2. 教育观念和方式的差异:中国家庭重视教育的功利性和强制性,普遍追求孩子的学术效果。

美国家庭重视培育孩子的独立沉思和创设力,更加重视孩子的爱好和个性进步。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孩子的学业效果赐予了高度关注和严格要求,而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孩子与外界的互动和思维的自由进步。

3. 亲子干系和家庭角色的差异:中国家庭中,父母往往扮演着严厉的教育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重视亲子间的尊重和孝顺。

美国家庭则更加重视对等和合作,强调亲子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支持。

电影中,中国家庭对待孩子的要求较高,而美国家庭更加重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4. 社交规则和交往方式的差异:中国社交过程中重视面子和尊重,行为比较保守。

美国社交重视个人的开放和直接表达,习惯在社交场合中表达自己的观点。

电影中,中国家庭与美国亲属的交往中,由于文化差异,出现了一些误会和冲突。

三、中美家庭文化差异的影响:1. 互相理解和尊重的缺失: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了中美家庭在交往过程中的误解和冲突。

例如,电影中中国家庭对美国亲属不满的情节,反映了双方对于家庭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不理解和不适应。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1902018年31期总第419期ENGLISH ON CAMPUS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西文化对比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李金花 【摘要】《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个中国皮影老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男孩布鲁克斯从最开始的曲折碰撞到到最后的和睦相处的故事。

本文将以《孙子从美国来》为载体,在跨文化交际的角度下从语言、饮食、价值观三方面来对比分析中西方文化,从而加深对中西文化之间差异及融合的了解,促进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关键词】中西文化对比;跨文化交际;《孙子从美国来》【Abstract】A Grandson from America is a film reflecting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The film tells the story of a Chinese shadow puppeteer, Lao Yang Tou, and an American boy, Brooks, from a tortuous collision to tolerant harmonies. The paper takes A Grandson from America as the carrier and makes a contrastive study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from three aspects of language, diet and values under 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 so as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culture and fusion and promote the effectiv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Grandson from America【作者简介】李金花(1995- ),女,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一年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

冲突与融合:《孙子从美国来》的文化分析作者:黄福奎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7年第25期摘要:从语言、饮食和价值观三方面分析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中的文化差异和冲突根源,并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我们应克服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心理,坚定文化自信,以正确的文化心态对待多元文化浪潮。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冲突;融合;文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25.084《孙子从美国来》是由曲江涛编剧、执导,罗京民、刘天佐、丁佳明等主演的一部温情电影。

该电影自2012年2月2日上映以来,连获第22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三项大奖,豆瓣评分已超8分。

该影片叙事朴实柔缓、表演轻松诙谐,融文化、亲情、幽默为一体,让观众笑泪齐飞、赞不绝口。

本文对影片中的中美文化进行深刻解析,从而探寻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1 文化冲突该电影中的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语言、饮食和价值观三个方面。

1.1 语言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表达符号,民族的特征,文化的载体,交际的工具。

汉、英两种语言,反映了不同的认知和接受心理,其背后隐藏着不小的文化差异。

爷爷老杨头不懂英语,而孙子布鲁克斯也不了解陕西渭南方言,尤其是其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障碍,爷孙间初期很难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布鲁克斯虽学过普通话,但仍然不明白“龙凤呈祥”、“笑话”等词之意。

老杨头也向乡文化站王站长学习“吃饭”、“狗”、“日”等词的英文发音,并按照汉语表达习惯,组合出典型的中式英语和脏话词汇——dog sun(狗日的)。

布鲁克斯指着树上的蜘蛛网说“spider”,老杨头却将其理解为麻雀,回应道“早飞了,就剩个窝了”。

两人间的对话南辕北辙,双方都不了解对方语言和其文化差异,势必难以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1.2 饮食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关乎着人们充饥果腹的生理需要,也与其精神生活密切相关。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人类社会的多元性体现在不同的文化之间。

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涵盖了语言、价值观念、习俗、艺术和文学等各个方面。

跨文化研究是一门独特的学科,通过比较和探索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

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文化媒介,能够提供大量的素材供我们进行跨文化研究。

本文将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探讨文化维度下的跨文化研究。

《孙子从美国来》是一部由导演张艺谋执导的中国电影。

该片的故事情节围绕着一名在美国长大的孩子返回中国寻找家族根源展开。

从电影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几个不同文化之间的对比和冲突。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电影中,主人公的母语是英语,他和家人之间的交流受到了语言的壁垒。

这表明了语言在跨文化研究中的重要性。

语言不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更是文化间交流的桥梁。

在跨文化研究中,语言的差异会导致思维模式、价值观念和习惯的差异,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理解不同语言的文化内涵来促进跨文化交流。

其次,价值观念在不同文化中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电影中,主人公在中国的家庭中遇到了很多困惑和矛盾,这是因为他在美国长大,接受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例如,在电影中,家人对待婚姻和家庭的观念和主人公的理解不一致,这带来了一系列的矛盾和冲突。

这个情节提示了我们在跨文化研究中需要认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差异,并且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习惯。

另外,电影中的习俗和文化背景也展示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差异。

主人公在回到中国后,遇到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和仪式。

这些习俗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规范。

例如,在电影中,红色婚礼和丧礼的场景展示了中国传统婚姻和丧葬习俗的不同之处。

这一情节通过电影给观众呈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也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本片中的跨文化研究不仅在国家层面上,在家庭层面上也有体现。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跨文化交际难免会产生种种冲突 , 但为 达到交际 目的,在不 同的文化交流过程 中 , 交际双方要尊重对方 的文化习俗 , 特别是那 些与 自己文 化不相 同的地方 要持有 宽容 态
特 意地 把布斯 带到镇 上去染 了个 黑色 的头 发 。看着 自己的头发变成黑色 ,布斯不禁喊 了起来 ,作为补偿 , 老杨也只好答应布斯把 自己花 白的头发染成黑色。当布斯拿着蜘蛛

语言差异
影 片中 , 老杨头操着一 口陕北话 , 诙谐 幽默 的话语让观众乐个不停 。 为 了要洋孙子 听懂他 的特有 的口头禅 , 老杨头还专 门跑到
镇长那 学了三个英文单词 ,e a t ,d o g 和s a i l 。 老杨头 以为他 的口头禅 “ 狗 日的”就是英文 “ 狗” +“ 太 阳” 的表达 , 所以 , 当他说 “ d o g s u n ”的时候 ,布鲁克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
却让 我们观 众捧腹大笑 。当老杨头拿 出给儿 子准备结婚用 的两床新被子时 , 布斯指着上 面的图案说是 “ 鸟” ,老杨头立 即纠正 ,是
中国的凤凰 和龙 ,意为 “ 龙凤呈 祥” 。虽然
侠 玩具 时 , 老杨说 , 在 我们 中国,这就是个 蜘蛛精 。老杨用 自己西游记 中的思想观念来
关键词 :文化差异 ;理解与融合 ;跨 文化 交际启 示
引言
《 孙子从美 国来 》 英 文名为 { G r a n d s o n f r o m t h e U n i t e d S t a t e s 》 , 又名 《 当蜘蛛侠遇上 孙悟 空 》 ,片名就 透出点文化差异 。投资仅 有 8 O万 的电影讲述 了一个外 国小孩与中 国
看 待西方 的人物 。当布斯受伤时,老杨给他 涂药 , 布斯表现的很勇敢 , 老杨夸他是美国 的少先 队员 , 老杨 以为美 国像 中国一样也有 少先 队员 , 所 以才这么夸赞他。殊不知 ,美 国没有少先 队员 , 只有童子军 , 少先 队员是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浅论中西方文化冲突和融合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中国将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深的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经济的交往必将促使文化产业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与此同时,中国文化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因差异而产生冲突,由沟通而形成融合,这是一种趋势何为文化冲突?文化冲突是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

在相互的交往中由差异而发生冲突这在国际上是常见的事,我们也不必过分忧虑。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各种文化因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结合,最终融为一体。

这种融合,一是把外来文化融入自己的文化,就像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一样,充分利用文化传播这一促进文化发展的动力,为自己注入新鲜血液,增添生机和活力;另一种则是把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异质文化中去。

这种融合是在深切了解异质文化的深层意蕴的基础上,摈弃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因素,又把本民族文化提高到异质先进文化所达到的时代水平。

如满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它的一些文化因素也融入到汉文化中。

据史料记载,日本人来华,“目睹东方文化发祥地的中国,有统一的政治组织,有灿烂如花的物质生活,更有崇高理想的精神生活,而因对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爱慕与追求”。

“必须突进文化母国,直接移植优秀的文化,才能满足其欲望。

”在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中,由于其层次的不同,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在人们的接受中也是不一样的,不论交流与融合的层次有什么不同,但是,在交流与融合中,为实现世界多元文化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目标,坚持“和而不同”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有幸看过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为《拿来主义》的文章。

这篇文章阐明对待中外文化遗产的态度应是“拿来主义”。

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

“排外则易倾于慕古,慕古必不免于退婴。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应该以宽阔的胸怀汲取外来文化中有益的东西,用于改造我们自己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

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民生活水平都实现了很大的飞跃,我们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实行“拿来主义”,吸收了国外很多先进的文化和技术,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这是好的一面。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姓名:***学号:**********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影片《孙子从美国来》《孙子从美国来》这部影片是曲江涛导演在2012年导的,又名《当孙悟空遇上蜘蛛侠》,主要讲述了一个陕西老汉老杨和他的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是陕西华县的一个地道的农民,不会说普通话,却有一手绝活——皮影,孙悟空大闹天宫是他最爱的一场戏;布鲁克斯来自美国,能说一口较为简单流利的普通话,却丝毫不了解中国文化,蜘蛛侠是他的最爱。

这样两个完全不相同的、两个时代、两个国家的人,却在这部影片中相知相惜,由一开始的互相看不顺眼,互不理解,到最后的相互接纳,有了深厚的爷孙之情。

影片不仅仅是在叙事和煽情,也在一个个事件情节中向我们展现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影片由一个个日常生活片段组成,旨在从这些日常小事中体现跨文化交际的主题。

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太多的问题被显露出来,我在观看完这部影片后,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在解读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方面的感受。

一.饮食方面。

从影片的表现我们可以看出,作为陕西代表的老杨,人比较糙,一碗燃面一瓣蒜就是世间绝味,但美国孙子布鲁克斯可不这么认为,他在一开始就给老杨出了个难题:汉堡包和牛奶。

在小县城,因为没有需,所以自然便没有供,我们中国人生来是吃米和面长大的,我们讲究做饭的手法:煎、炸、蒸、煮、焖、烧、炒;我们讲究刀工:切丝、切条、切块、片、剁、刻;我们讲究色、香、味一应俱全。

而美国人呢,他们讲究原生态,讲究营养、高能量,讲究不破坏食物的原生营养,他们以简单为主,随性发挥,所以便比较亲睐面包,酱,而且以肉为主食。

这便有了影片中的情节:美国孙子非要汉堡包和牛奶。

这是影片所表达的中西饮食文化的冲突。

但是可以看到的是,随着爷孙俩的相处,在影片中间部分,老杨带布鲁克斯去县城染头发时,美国孙子布鲁克斯对陕西特色饮食羊肉煮馍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大口大口地吃得很香,而此刻的老杨也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

从《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摘要]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洋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受中美文化差异的影响,他们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

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本文从语言形式、饮食习惯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剖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与融合,以期促进中美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冲突;融合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的是一个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一个美国小男孩布鲁克斯之间的故事。

老杨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崇拜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孙悟空;布鲁克斯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崇拜西洋文化中的蜘蛛侠。

当布鲁克斯的妈妈和老杨头的儿子杨栋梁赴西藏可可西里参加藏羚羊保护行动时,杨栋梁偷偷地给父亲留下一封信,委托老杨头照顾布鲁克斯。

在此期间,他们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的对抗和冲突,经过曲折的碰撞和相互之间的包容,最终变对立为友情,变冲突为融合。

老杨头和布鲁克斯成为老少朋友,彼此关爱对方,较好地体现了中美文化差异,尤其是文化冲突和融合。

文化是同一人群一代又一代共享、获得和传承的信仰、习俗、价值、行为、制度以及思维模式的总和。

无论是语言形式、饮食习惯还是价值观都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美两国作为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体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在语言形式、饮食习惯、价值观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甚至是冲突,但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美交际日益频繁,文化冲突逐渐转化为文化融合。

在这部电影中,中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被这一老一少两位演员演绎得淋漓尽致。

一、语言形式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沟通符号、表达方式与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探析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探析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探析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李文慧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36
【摘要】由曲江涛导演的电影《孙子从美国来》讲述了中国爷爷老杨头与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从相互排斥到相互接纳的故事,影片在向观众传达温暖亲情的同时,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由冲突到融合的过程。

认真分析影片所体现的饮食文化冲突、语言文化冲突、价值观念冲突和婚恋观念冲突,探究中西文化冲突的应对之策,对于当前国际大环境下推动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3页(P98-100)
【作者】李文慧
【作者单位】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0
【相关文献】
1.语篇分析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以电影《刮痧》为例
2.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
3.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4.李安电影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与融合
5.影视文化传播视域下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以《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

从电影《孙子从美国来》看中美文化差异与融合作者:范莹莹来源:《传播力研究》2019年第07期摘要:陕派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从不同视角讲述了中国皮影戏艺人老杨头和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故事。

祖孙俩发生了一系列的冲突,最终变冲突为融合。

本文从英雄崇拜、语言形式等方面分析这部电影中所反映的中美文化差异,以期促进中美文化融合。

关键词:《孙子从美国来》;中美文化差异;文化融合一、电影剧情介绍《孙子从美国来》主要讲述了老杨头和他从美国来的孙子布鲁克斯之间发生的生动有趣温馨的故事。

老杨头不会说普通话,更不懂英语,他喜欢孙悟空,钟爱皮影戏。

有一天,外出多年的儿子杨栋梁突然回到家乡,还带回了美国妻子和孙子布鲁克斯。

老杨头思想观念上还没接受这一切,儿子和他的妻子又因为要去西藏参加藏羚羊的保护工作而将布鲁克斯托付给了自己。

老杨头只能硬着头皮充当起孙子布鲁克斯的看护人,爷孙俩时常因为英雄崇拜、语言形式的文化差异而发生冲突,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中国爷爷老杨头和美国孙子布鲁克斯之间从排斥、对立到相互接纳、关爱,体现了中美文化间的融合。

二、影片所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影片生动、有趣、温馨,而蕴含于影片中的中美文化差异也让我们深思。

(一)英雄崇拜的差异英雄崇拜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中国人喜欢神话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电影中塑造的英雄。

影片中,孙子布鲁克斯喜欢蜘蛛侠,而爷爷认为那是蜘蛛精,爷爷钟爱无所不能的孙悟空,最喜欢孙悟空大闹天宫一场戏,而孙子布鲁克斯并不喜欢孙悟空。

这一冲突的表层原因是爷爷不认识蜘蛛侠而孙子不认识孙悟空。

其深层次原因中国人更喜欢神话英雄而美国人则更喜欢电影中塑造的英雄。

中国人中年长一代崇拜的英雄大多数来源于历史上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而年轻的美国一代对英雄的认识人主要是通过电影实现的。

每个国家的文化中都存在着各种对于英雄的崇拜,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国家文化中的英雄一般都具有伟大的情怀、勇敢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他们都善良、博爱,都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等特点。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

基于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中美文化冲突和融合分析——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例引言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步,中美两国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日益频繁。

然而,在这种沟通中也存在着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

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提供了一种诠释不同文化间差异的框架。

本文以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为主题,以电影《孙子从美国来》为案例,通过对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的运用,分析中美文化之间的差异、冲突及融合,并探讨合适的解决方法。

一、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概述霍夫斯泰德维度理论是由荷兰社会心理学家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提出的。

该理论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比较探究,总结出了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不确定性规避、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短期取向与长期取向。

这些维度可以援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并从中找到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原因。

二、《孙子从美国来》的剧情简介电影《孙子从美国来》叙述了在美国长大的华裔青年李春添回国与他的祖父李大伯相处的故事。

电影中,李春添面临着来自两种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同时也呈现了文化融合的过程。

三、权力距离维度的分析权力距离维度是指一个社会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在权力分配上的不对等程度。

在中国,权力距离相对较高,人们普遍接受和尊重权威。

相比之下,美国的权力距离较低,人们更强调对等。

在电影中,李春添和李大伯之间的冲突就源于权力距离的差异。

李春添在美国长大,对于权威的接受程度不如李大伯,两人在沟通和相处上产生了冲突。

四、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的分析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反映了社会干系的紧密程度。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社会,强调家庭和社会团体的利益。

而美国是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和自主。

在电影中,李春添追求自己的梦想,而李大伯则更看重家庭和传统价值。

这种差异在两人的相处中产生了冲突,但随着情节的进步,他们逐渐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价值观,最终实现了文化的融合。

五、不确定性规避维度的分析不确定性规避维度反映了人们面对不确定状况时的焦虑程度。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从孙子从美国来分析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

三.碰撞与融合3.1碰撞3.1.1 语言碰撞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

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

”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

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

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

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

委婉而不失礼节。

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

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

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

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

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

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

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

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碰撞与融合
3.1碰撞
3.1.1 语言碰撞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语言是指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使用的一系列的沟通符号、表达方式和处理规则的总和。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语言形式判断和分析不同的文化特征,也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去解释各种语言现象。

汉语和英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反映了中美两国的文化背景。

由于语言形式、文化背景、沟通方式存在明显的差异,中美之间交流容易出现交际障碍,从而产生了语言碰撞。

在《孙子从美国来》中,老杨头说的是中国方言,即使在美国学汉语学的很好的布鲁克斯在与老杨沟通中仍有许多障碍。

如:老杨头跟布鲁克斯说:“你长的跟小鬼样,让村里人笑话我。

”布鲁克斯对“笑话”一词甚是不解,反问老杨:“笑话是什么意思?”。

这就说明,在跨文化交流时,即使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如果缺乏对目标语言的真正了解,仍不能成功的交流。

老杨头对英语一窍不通,在与布鲁克斯沟通时,经常通过表情、动作来判断对方的意思。

由于缺乏对美国文化的了解,老杨在教训孙子时,学了一句中国式的英语,dogsun(狗日的),这也反映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所导致的误解。

对学习中国戏曲和美国童谣,双方都存在一定的困难,也从一方面反映了
文化的碰撞。

语言的本身除外,语言的沟通方式也有巨大碰撞。

中国人在沟通是采用比较间接的方式。

委婉而不失礼节。

往往不会直接表达个人的想法和态度,而美国人往往采用比较直接的方式,开门见山。

当布鲁克斯看到老杨头翻自己的书包时,马上就说:“不许动!那是我的!”。

吃饭时,也明确要求,“我要吃汉堡,我要喝牛奶”。

这说明,美国人从小就学会直接提出自己要求和想法,个体注意的观念也从孩童时代就也深入他们的脑海。

而中国人处于同样的状况,往往采用间接的方式。

文化站长请求老杨头重出山门,振兴华县的皮影事业。

老杨头总是避之不谈,要不转移话题要么溜之大吉。

这体现了中国人不喜欢直接表明个人的态度和想法,更多的是从集体注意出发考虑。

中西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碰撞。

沟通方式差异的碰撞。

3.1.2 饮食文化的碰撞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饮食文化也各具特色。

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也导致了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很大的碰撞。

无论是从饮食方式还是饮食观念以及饮食菜肴上来讲,这些碰撞都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饮食更注重艺术性,比较看重感官的感受,注重口味、形态、享受饮食的美性。

在中国饮食文化中,人们对美味的追求远远大于对营养的追求。

老杨在吃油泼面时,手里纂着一颗蒜,蒜是一种口味中的食品。

而布鲁克斯却要喝牛奶,吃鸡蛋,吃方便面和汉堡。

影片中多次提到喝牛奶身体壮,长的白净。

这间接说明美国更注重饮食的营养性。

相比美国而言,中国饮食对美味
的过分追求要到了理性。

因此,营养问题也就成了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布鲁克斯要吃鸡蛋、牛奶、汉堡,这是他对营养的需求。

美国饮食会考虑食物所含的脂肪、维生素、蛋白质的含量搭配。

肉夹馍和汉堡,chinese hamburger(中国汉堡,被孙子布鲁克斯要汉堡时弄得一头雾水。

中国饮食即便在形式上与美国饮食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仍然有饮食文化上的碰撞。

3.1.3.价值观的碰撞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次的部分。

在影片中有更为深刻的演绎。

价值观支配着人们的信念、态度和行为。

更反映在人们做事的方式和对世界的认知上。

中国受传统思想的影响比较深刻。

就家庭婚姻而言,杨栋梁娶了一个有孩子已婚女子,被老杨头说成拖着油瓶子的二锅头寡妇。

对中国人来说,结婚更像一种商业活动,所以叫经营婚姻。

中国人择偶标准是:长相、年龄、家庭条件;即有车有房有人,而美国的择偶标准是:尊重、信任、兴趣。

在老杨开始看来,他儿子的婚姻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叫他儿子趁人们没看见你们赶快走。

这很好体现中美婚姻观的碰撞。

除婚姻观碰撞外,中西方在教育观也存在极大的碰撞。

中国一般家庭教育是:把孩子关在家里,怕孩子受着伤害。

拿未来吓唬孩子。

布鲁克斯被老杨锁在屋里。

当布鲁克斯尿床了,老杨责骂道:害不害臊。

在尿床,去茅房睡去。

在布鲁克斯爬树受伤后,打击说:在你爬树前,先拿镜子照一照你自己。

中国传统家庭,总说孩子不行,最后还真的不行。

总是打击孩子自尊心,使孩子变得胆小,不敢尝试。


美国家庭,家长更注重尊重、自由与平等的相处。

从小就尊重孩子,孩子有选择权。

美国父母与孩子如同朋友,他们可以平等交流,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这很好的体现了中西方的家庭教育观的碰撞。

3.2 融合—情感上的融合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万里不同食。

不同文化的交流会在磨合过程中呈现出:始于碰撞,中与磨合,终于融合。

各民族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但在日益全球化过程中,中西方的融合是历史的发展潮流就如文化站站长所说:“世界都要快成地球村了”。

从肉夹馍到汉堡,中国粥到牛奶。

从皮影到电影,孙悟空到蜘蛛侠,都暗示着中西方文化的情感上的融合。

一开始,杨栋梁就提醒老杨头千万不要打布鲁克斯,这说明杨栋梁也接受了西方的家庭教育。

而老杨头在与孙子相处过程中,又最初的冲突到最后成为最好的朋友。

这也很好的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情感上的融合。

在中西方家庭教育孩子中,都注重亲情,都思念亲人。

布鲁克斯一句:“我想妈妈了。

”,深刻的说明再独立的孩子也需要爱,中西方都一样。

当布鲁克斯再次回到中国与老杨相聚,他们四人穿着中国服装合照时,那是中西方情感融合的最好见证。

从皮影中的孙悟空上天入地,七十二变,长生不老和和厉害的蜘蛛侠,都从一方面反映了中西方都崇拜英雄人物。

从布鲁克斯喜欢吃米线时可以看出,中西方饮食也可以相互融合。

中国文化存在德力分离的倾向,重视到的的修养,而忽视了能力的培
养。

因此造成崇拜精神生活,吃精神粮食,而贬低了物质生活,不注重个体的作用,过分强调集体主义,使个人缺乏进去精神,限制其创造性发展,所以文化融合,是发扬中国文化的另一种方式。

融合只是站在自己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和借鉴其他文化,去粗取精,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

一切文化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是孤立单纯的,所有文化都是交杂性的、混合成的。

所以中美文化是时代的需要。

正如老杨头所说:“戏假情不假,这是一种文化”。

为啥要让孙悟空和蜘蛛侠打架呢,要让他们一起保护我们的地球。

.只要中西方文化到达情感上的融合,打破东是东,西是西的尴尬局面,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同时更加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让世界人民一起热热闹闹的、高高兴兴的过好每一天。

Bibliography
3.1碰撞_沟通_融合_谢铝菁
从_孙子从美国来_看中美文化差异_王芳
孙子从美国来当蜘蛛侠爱上皮影戏_谭言
3.2Culture Fusion and Creative Activity
一Thinking of Participation in 50th
Anniversary of CPSI in America
Zhang Qiong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of Creative Engineering
T he Collision and Coexistence betty ee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Collision and Coexistence between Two Generations in The Joy Lucl} Club。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