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电中梯设计书

合集下载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与激电测深激电法是常用的物探方法之一,主要用来测量地下电阻率变化,从而推测地下结构和矿体存在的可能性。

激电法可以分为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两种方法。

激电中梯是一种相对简单的测量方法,适用于浅部地下结构的探测。

其测量原理基于地下物质对射频电流的阻抗作用。

在测量中,首先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频率范围,并将电极插入到地面或井孔中,形成一个闭合的电路。

然后,通过改变电极间的距离,并记录相应的电阻抗数据。

根据电阻抗随电极间距离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存在与否。

激电中梯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极布置:电极布置的合理性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合适的电极布置可以提高信号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通常,可以选择直线排列或成环布置电极。

2.频率选择:频率的选择应根据需要探测的深度和地下结构的电阻率范围来确定。

较低的频率适合浅部结构的探测,而较高的频率适合较深的探测。

3.数据采集和处理:数据采集时应控制测量环境的稳定性,减小干扰源对数据的影响,如尽量选择无干扰的测量地点、减少电源杂波等。

数据处理方面,应选择合适的滤波和去噪方法,以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激电测深是一种用来测量地下电阻率随深度变化情况的方法。

其测量原理基于地下物质对射频电流的阻抗作用,并结合了测井技术中的电阻率测量原理。

相对于激电中梯,激电测深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深部探测能力。

在测量中,通常使用一根长电极作为发射极,将电流注入地下,同时在测量点处使用接收极观测电压的变化。

通过测量电极间的电压随深度的变化,可以推断出地下结构的存在与否。

激电测深的设计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电极布置:电极布置的合理性对测量结果有很大的影响。

通常,可以选择直线布置电极,或者使用特殊布置电极来减小背景杂音的影响。

2.电极长度:电极长度也会对测量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电极长度过短会导致较低的分辨率,而电极长度过长会导致测量结果的失真。

因此,应选择合适的电极长度来实现较好的深部探测能力。

高层建筑急救逃生梯装置设计与 Finite Element 分析说明书

高层建筑急救逃生梯装置设计与 Finite Element 分析说明书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ufacturing Engineering and Intelligent Materials (ICMEIM 2017)The Design an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Emergency Escape Ladderfor High-Rise BuildingYu-jing He a, Ya-dong Tang b and He Li c*The Agriculture University of Henan, College of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Zhengzhou,China, 450002a******************;c*****************Corresponding authorKeywords: Security, Emergency Escape Ladde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SYS.Abstract. An emergency escape ladder which is applied in emergency, for rescue and escaping 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to meet the urge needs in modern society. As the major bearing part of the whole ladder, the ladder assembly’s rigidity and strength determines the safety and reliable running of the ladder. This paper use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 for nonlinear mechanics analysis of the first-section ladder, obtained the distribution diagram stress and strain, gave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rigidity and strength, and provided an improved method and recommendations. Introduction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the casualties and direct economic loss by fire has presented a corresponding increased trend. In particular, the progressively increased modern urban high-rise building and larger density of building make the fire rescue in higher buildings more and more difficult. There are few relevant domestic researches at present, and the similar domestic instruments are not mature enough, but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ety has put forward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on the rescue devices in high-rise buildings.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designed a kind of emergency escape ladder. As set above the balcony, it is usually in a folded state, but opened under dangerous situation to help trapped men fall to earth quickly. This ladder can be used for self rescue of both trapped men and firefighters. Again, it would not subject to storey height, for which the precious time is saved. The main stress should be assumed by the ladder assembly, so enough rigidity and strength needs to be satisfied.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calculation mainly employs the material mechanics method and selects larger security coefficient to guarantee the rigidity of ladder assembly [1].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AE technology, employing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can calculate the stress and strain of each unit more accurately. In this way, the stress and strain of each unit can be clearly observed and the unreasonable then can be timely found out and thus provide the basis for rational design of ladder assembly. The details are shown as below.Integral Analysis and Operating Principle Introduction of the LadderThe integral structure of this emergency escape ladder for high-rise building can be seen in Figure1,mainly including three sections of the ladder, rescure pedal, screw, sliding block, etc. After starting the power section of automatic rescue ladder (motor)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 the motor makes the sliding block slide to the right under the effect of screw through the drive part (bevel gear, screw). In this way, the emergency escape ladder would be initiated, and the second and third ladder would be rapidly deployed under its own weight. Again, a good join with the next storey would be achieved to complete the stretching link of automatic rescue ladder. When you need to pack up the ladder tore duce the occupied space, you can start the motor by remote control device, pull up rope around the rope sheave, and tuck up the ladder from bottom to top, wherein the folding process is rather opposite to the deploying process. Finally, the ladder should be folded neatly beneath the pedal and wholly complete the folding process.The external forces suffered by the ladder are: horizontal pressure force by the wall, support force by the ground, static friction force by the ground hindering the movement trend, and the gravity by the man who stands on the ladder [2]. The internal forces suffered by the ladder are: force of friction between the wire rope and the ladder, and the tensile force. This paper then took the first-section ladder as an example and adopted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software ANSYS for nonlinear mechanics analysis of the first-section ladder.FEA of First-Section Ladder Establishment of Geometric ModelIn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 modeling precision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plays a great rule in the analysis result, and the modeling workload sometimes accounts for over 80% of the total. For this ground, the model quality even determines the application value and the guiding practice of analysis result [3]. The first-section ladder employs the modeling method that is from bottom to top and directly finish the modeling of parts for the simplified model in ANSYS [4]. Structural AnalysisThe model of this ladder can be seen in Figure 2. The actual ladder assembly is mainly made up of two rectangular steel tubes, which are connected by three beams. There are two rigidity ears on the steel, which connects to the upper diaphragm of the tripod. The parameters of the rectangular steel tube are shown in Table 1.Theoretical Weight Calculate Formula of Steel PipeW= (length of side + length of side)×2×wall thickness ×0.00785×lengthTable 1, Part Parameters of the Rectangular Steel Tube (GB/T3094-2000)length of sidewall thicknessarea of sectiontheoretical weight inertia moment section modulus ⁄㎜ ⁄㎜ ⁄㎝2 ⁄㎏/M ⁄㎝3 ⁄㎝4 40 5 6.98 5.48 16.56 7.87 60510.588.3054.5718.19Establishment and Analysis of Finite Element Model Analysis and Selection of Element TypeIn this section of ladder, profiles (beam column, etc.) materials are mainly involved.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ading and units, this paper directly used the defined material properties for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in the finite element calculation.Solid45 unit is used to construct 3D solid structure, units are defined by the eight nodes, and each node has the three degrees of translation freedom along the direction of the xyz. An unit has plasticity, creep, expansion, stress intensification, large deformation and strain capacity, so Solid45 unit is selected for discrete.The structure only has the bearing connection form, which is mainly the compression. The simplified model could be regardless of the rectangular steel tube, but to define all by cuboid entitywithout bolt hole, as shown in Figure 3.Theladdermaterials are 0Cr18Ni9 stainless steel (nickel-chrome steel, alloy steel), elasticity modulus E=2.06×1011Pa, the Poisson's ratio µ=0.3, shear modulus G=7.938×1010Pa, strength of extension σb ≧520Mpa, offset yield strength σ0.2≧205Mpa, elongation rate σ5≧40%, reduction rate of area Ψ≧60%. Through the properties of the defined materials, the stress-strain curve of the materials can be obtained, as shown in Figure 4. Grid Divisionsides are welded together, wherein the weld is the whole contacting length. The weld is not considered in order to simplify the mesh partition grid. In the process of grid division, this paper used solid45 unit and triangular elements, while for the highest precision, the free grid is selected. Through the above analysis,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section ladder is shown in Figure 5. After the grid division, there are totally 2169 nodes and 7748 units.Setting Analysis Type and Applying Constraint ConditionsThe transient dynamic analysis is a means to determine the dynamic response of time-dependent load by structure. It can analysis time-dependent displacement, strain, stress and force under random combination of the static load, transient load and harmonic load [5]. The ladder stress is time-dependent, so this paper set the analysis type as transient and adopted FULL method [6].The constraint of the first-section ladder is made by the upper hinges and hinges at the two ears. In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it can be simplified: use 6DOF constraining the upper two arc surfaces for simulation.Solution of Finite Element ModelThe ladder is actually calculated to accommodate 2 people, the weight of each one is calculated as 75 (735.5 N), and considering the dynamic load coefficient of 1.35, then: the ladder beam load P1 =735.5 2, 1.35 = 1985.85 N, the force on the model is reduced to 300 N, density of 7.93 g /㎝³is 0Cr18Ni9, the quality of each ladder model is calculated about 2kg, th bottom of first-section ladder for each side is calculated as 2kg, which suffered from the pulling force of the lower ladders. Standing on the ladder beams has a process, thus this paper used the load steps for load calculationand analysis.First Load Step SolutionThis paper opened the configuration window of analysis and solution option, set the Analysis Option in the Basic Tab as Small Displacement Transient, Time at end of loadstep as 0.04, closed the Automatic Time Stepping, set the substeps of 30 and printout as Every Substep for basic solution result, and saved the node solution result in each substep. This paper then set the load loading method as Stepped Loading in Transient Tab [4]. The solution is shown in Figure 6. Second Load Step SolutionThis paper opened the configuration window of analysis and solution option, set the Time at end of loadstep as 0.14 and substeps of 30, printout the basic solution result, wherein the frequency is Every 5th Substeps. The solution is shown in Figure 7. Analysis of Finite Element ModelThis paper mad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first-section ladder, wherein the stress unit is Pa and displacement unit is m. The output stress is von Mises stress, which is an equivalent stress calculated by the fourth strength theory calculation. The vector sum (contour map of displacement) displacement shown is the total displacement of the node. When the load is distributed evenly,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results of ladder beam and aberration nephogram can be seen in Figure 8, wherein MX in Figure 8a and b respectively represent maximum displacement and maximum stress location.According to the physical equation in the mechanics, ANSYS can be used to solve the stress component inside of the unit by the strain.⎪⎭⎪⎬⎫⎪⎩⎪⎨⎧⎥⎥⎥⎦⎤⎢⎢⎢⎢⎣⎡--=⎪⎭⎪⎬⎫⎪⎩⎪⎨⎧=Z Y X Z Y X E εεεμμμμσσσσ210001011}{2Where in, σx,σy,σz is normal stresses on the direction of x, y, z, unit: MPa;E elasticity modulus of materials, unit: MPa;μPoisson's ratio of materialsεχ,εy,εz strains on the direction of x, y, zIt can be seen from Figure 8a that, the largest displacement is situated in the middle part of the beam, whose value is 3.33×10-5m; it can be seen from Figure 8b that, the largest stress is situated between the both sides of beam and box iron welds, whose value is 3.5×104 Pa.Conclusions and Design RecommendationsThrough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the rigidity of the first-section ladder,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obtained:(1) The ladder rigidity and strength satisfy the design requirements;(2) The stresses inside of the ladder are not distributed evenly, the welding part on both sides of the beam has relatively large stress, reflecting as local concentration and local distribution. The amplitude change of the beam stress is big, other parts of the stress level are low, and the intensity of surplus is big, providing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ladder design optimization and research. Therefore, the design recommendations are given as below:(1) To improve the stress at the stress peak value by local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such as, layinga stiffener on both sides of the beam, optimizing the welding quality or proper increase of steel strength;(2) To remain certain space for rigidity and strength on both sides of the steel frame, which can appropriately decrease the thickness of selected sectional material on both sides of the steel frame or adopt the steel materials with relatively small strength.References[1] Chuncheng WANG, Jingfeng YANG, Lijun WANG, et al,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and Optimal Design for Rolling Mill Rack, [J]. Machinery Design and Manufacture, 2009. 11, 11: 61-62.[2] Anlin ZHANG, Hede WANG, Suspension Composite Materials Ladderway [J].Coal Mine Design, 1995, 7: 17-21.[3] Xiaoming MA, Zhenqiang YAO,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Longspan Portal Framed Structure [J].Machinery Design and Research, 2008.12, 24(6): 72-74.[4] Lirong WAN, Hanzheng DAI, Xin ZHANG,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the Hydraulic Powered Support Based on Cosmos/Works [J].Coal Mine Machinery,2009.10,30(10):1-3.[5] Fanping DENG, Self-Training Manual for ANSYS10.0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 Beijing: Posts and Telecom Press, 2007.1.[6] Xiangxin LIU, Xianyi MENG, ANSYS Basics and Application Program [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6.3.[7] Jin DUAN, Dong NI, Guoye WANG, ANSYS 10.0 Structural Analysis: from Entry to Master, [M], Beijing:Weapon Industry Press,Beijing Kehai Electronic Press, 2006.10.[8] Guidong HUANG, Guanglie SHEN, Zhilin WEI, et al, Improvement fo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utomobile Frame [J], Machinery Design,2007.12,24(12):54-56.[9] Min HU, Jianghong CUI, Bide CAO,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or the ZF7200/18/35 Hydraulic Support [J], Coal Mine Machinery,2009.5,30(5):87-89.[10] Hongwen LIU,Material Mechanics [M].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4.1.。

激电中梯技术要求

激电中梯技术要求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技术要求1.技术设计1.1 装置中间梯度装置在选择AB、MN极距大小时应综合考虑发射机的电流输出能力和接收机与发射机的同步类别,确保一次场ΔU1(或ΔU)足够大(一般应大于10mV)。

中间梯度装置敷设一次供电电极(A、B),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观测,且异常形态简单易于解释常用于普查。

对于中间梯度装置,设计时要注意下述要求:a) 最小AB距应通过对称四极测深试验选择。

在AB距增大时视极化率~AB/2异常曲线变平并不明显增大(对非等比极矩的测深即进入饱和区段)的AB 距为发现该测深点下可极化目标异常的“最小AB距”;如果电源功率允许,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允许的条件(即一次场ΔU1(或ΔU)≥10mV)下,AB距可尽量的大一些。

MN距一般应适合关系式:MN≥(1/50~1/25)AB,还要适应激电中梯想要发现目标体的规模大小,宜让MN距等于测网中的测点距。

激电中梯装置使用大AB距的4个要点:1) 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场区观测面积大,工效高;2) 在均匀大地介质中,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水平均匀激发体电流线束是半圆柱体形的,其水平面的中心线与地表AB极连线重合、其半径至少可达0.25AB距。

即至少可激发埋深≤0.25AB距的极化体;3) 激电中梯的AB距大小不是决定视极化率探测深度的关键因素,并不总是存在AB距越大探深越大的正相关关系,AB距大小只是视极化率探深的一个必要因素(即AB距≥“最小AB距”)而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激电中梯探深的关键性因素是地下目标极化体的规模大小和它上覆岩(矿)石导电性与激电性的屏蔽强度,也就是地下目标极化体被水平电流(一次场)激发后产生的极化电流(二次场)能否大量有效地穿过它的上覆围岩到达地表被接收机通过MN电极拾取并合格检测出。

4)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的电流密度和ΔU1比小AB距中的小,即减小AB距是提高ΔU1的技术手段之一;用横向中间梯度装置确定矿体走向长度时,允许采用比纵向中间梯度装置有较大的MN极距;b) 观测范围限于装置的中部。

激电中梯技能要求

激电中梯技能要求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通,力1根保过据护管生高线产中0不工资仅艺料可高试以中卷解资配决料置吊试技顶卷术层要是配求指置,机不对组规电在范气进高设行中备继资进电料行保试空护卷载高问与中题带资2负料2,荷试而下卷且高总可中体保资配障料置2试时32卷,3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度并25工且52作尽22下可护都能1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况保复进护杂行层设自防备动腐与处跨装理接置,地高尤线中其弯资要曲料避半试免径卷错标调误高试高等方中,案资要,料求编试技5写、卷术重电保交要气护底设设装。备备置管4高调、动线中试电作敷资高气,设料中课并技3试资件且、术卷料中拒管试试调绝路包验卷试动敷含方技作设线案术,技槽以来术、及避管系免架统不等启必多动要项方高方案中式;资,对料为整试解套卷决启突高动然中过停语程机文中。电高因气中此课资,件料电中试力管卷高壁电中薄气资、设料接备试口进卷不行保严调护等试装问工置题作调,并试合且技理进术利行,用过要管关求线运电敷行力设高保技中护术资装。料置线试做缆卷到敷技准设术确原指灵则导活:。。在对对分于于线调差盒试动处过保,程护当中装不高置同中高电资中压料资回试料路卷试交技卷叉术调时问试,题技应,术采作是用为指金调发属试电隔人机板员一进,变行需压隔要器开在组处事在理前发;掌生同握内一图部线纸故槽资障内料时,、,强设需电备要回制进路造行须厂外同家部时出电切具源断高高习中中题资资电料料源试试,卷卷线试切缆验除敷报从设告而完与采毕相用,关高要技中进术资行资料检料试查,卷和并主检且要测了保处解护理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及激电测深

物探设计激电中梯及激电测深

第三节物探工作一、工作容和工作量1、测地工作包括控制网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测线和测点布置以及高程测量。

2、激电中梯扫面扫面面积:3.5km2,工作比例尺:1:0000,测网密度:100米×20米。

基线方向:正东,测线方向:正北。

测线测点布置见图:3、大功率激电测深在激电中梯扫面异常部位布置6-8条激电测深剖面,每条剖面长度300-600米,以剖面连线覆盖异常,端点向异常两侧延伸至背景区为宜。

点距20米,异常部位加密至10米点距。

4、物性参数采集采用标本测定法和露头小四极测定法。

尽可能收集岩芯标本或在可以采集到规则标本的露头点采集合格标本回实验室测定物性参数,在无法采集标本的露头点采用小四极获取物性参数。

尽量保证异常部位的每种岩性所采物性参数不少于30组。

二、技术依据参照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有关地质工作质量管理的技术标准和要求,本次激电测深野外施工执行以下标准:1."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2."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 0072 - 1993);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DZ/T 0070 - 1993);4."物化探工程测量规"(DZ/T 0153 - 95);三、仪器设备1、测地工作仪器设备包括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一套, GARMIN 60CS* 手持GPS六套、100 米测绳和 50 米皮尺各两根。

其中,中海达V60 GNSS RTK系统主要用于控制测量、基点放样、基线布设和测线端点布设。

其性能参数如下:A、信号跟踪系统核:v60采用国际一流的天宝PCC品牌多星多系统核BDS:B1、B2GPS:L1C/A、L2E、L2C、L5GLONASS:L1C/A、L1P、L2C/A〔仅限于GLONASSM〕和L2PGALILEO:升级预留SBAS:WAAS,MSAS,ENGOS通道数:220模块技术:天宝Ma*wellTM高级自定义测量GNSS技术,极低噪声的GNSS 载波相位测量,1赫兹带宽的精度〈1mm,成熟的天宝低仰角跟踪技术B、精度和可靠性RTK定位精度:平面:±(8+1×10-6D)mm高程:±(20+1×10-6D)mm静态、快速静态精度:平面:±(2.5+1×10-6D)mm高程:±(5+1×10-6D)mm初始化时间:典型10秒初始化可靠性:>99.9%C、数据管理数据存储:存:1G固态存,8G可插式储存卡。

大功率激电中梯在某金矿勘查中的应用_张先年

大功率激电中梯在某金矿勘查中的应用_张先年
从图 6可以看出, 测区内激电异常总体呈条带 状北西向展布, 与区域构造走向基本一致。测区内 的 Gs 背景值一般在 310% , 依据有关的要求, 把异 常下限确定为 315% 。测区内激电异常幅值最大值 为 9121% , 一般在 410% ) 510% 之间。在测区内共 发现 7个激电异常, 分三个异常带, 分别是: 北部、中 部、南部异常带。北部异常带包括 D G- 1、DG- 2、D G - 6; 中部异常带包括 D G- 3、D G- 4; 南部异常带包括 D G- 5- 1、D G- 5- 2、DG- 5- 3 。在测区南部有 D G- 7 异常。D G- 1、DG- 2、D G- 3、D G- 4; DG- 5- 2、D G- 5- 3 与 2007年异常重合。D G- 6; D G- 7; DG- 5- 1为新发 现异 常。 其 中 DG- 2、DG- 3、D G- 4、D G- 5- 2、 D G- 5- 3找矿前景较好。
图 1 激电中梯装置图Fra bibliotek112 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 1] 11211 球体上中梯装置的激电异常
由等效电阻率法可知, 体极化球体在地面上的
一级近似异常表达式:
Rs = R1
1+
2
L12 2L12 +
11r30
h20 + y2 - 2x2
(
h
2 0
+
y2
+
x2
)5 /2
( 1)
R*s
=
R1 1- G1
梯异常评价 1 黄金地质, 2004; 10( 3 ) : 61) 64 3 张 鹏 1 激电测量在甘肃省礼县崖 湾金矿床 外围的应 用 1 甘肃
科技, 2009; 71 25( 13) : 38) 42 4 汪玉琼 1 激 电中梯 和激 电测 深在 织金新 麦铅 锌 矿区 的综 合应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引言:在建筑和工程领域,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是一项关键的技术,用于解决各种问题。

该技术通过测量电场中的电压变化来确定目标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本文将深入探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解决问题。

一、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原理在激电中梯剖面测量中,通过电极在目标物体周围产生电场,在测量过程中记录电压的变化。

根据电场的分布和电压的变化,可以推断目标物体的形状和位置。

其中,以下三个关键步骤是实现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基本原理:1. 电极安装:电极通常安装在目标物体周围的合适位置。

常用的电极形状有针状、板状或环状,可以根据具体的测量需求选择。

2. 电场激发:通过向电极中施加电压或电流,产生电场。

电场的强度和分布取决于电极形状、大小和放置位置。

3. 电压采集:使用传感器测量电场中的电压变化。

采集到的电压数据可以作为计算目标物体形状和位置的依据。

二、激电中梯剖面测量的应用1. 建筑结构检测: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可以应用于建筑结构的检测和评估。

通过测量结构中的电场变化,可以确定潜在的裂缝、缺陷或变形,以及了解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2. 地下管道探测:在地下工程中,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可以帮助探测地下管道的位置和走向。

通过插入电极并记录电场变化,可以绘制出地下管道的剖面图,从而避免破坏和事故发生。

3. 土壤分析:通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可以了解土壤中的电导率和水分分布情况。

这对于农业灌溉和土壤改良非常重要,可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效率。

三、激电中梯剖面测量解决问题的案例下面以建筑结构检测为例,介绍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1. 问题描述:一座高层建筑出现裂缝,需要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2. 解决方案:通过激电中梯剖面测量,可以测量裂缝附近结构的电场变化。

根据电场的强度和分布,可以确定裂缝的形状和位置,以及周围结构的变形情况。

进一步分析这些数据可以评估结构的稳定性,并采取适当的修复措施。

激电中梯曲线特性[指南]

激电中梯曲线特性[指南]

激电中梯极化率曲线特性求异常体深度如图1所示,模型固定不动,首先将模型放置于供电电极AB 的中点,模型中心在水面投影为0,即A1O=OB1。

测量电极沿A1点开始向B1点方向进行观测,观测的区间为AB整个内域,观测数据为视极化率F s,点距为2cm。

数据采集完成后,将供电电极AB向B 极方向移动一段距离,重新放置AB极,如图中所示A2B2。

直到测得的异常已经几乎无法分辨为止。

图1 中间梯度装置物理模拟示意图(以球体模型为例)试验中,中梯装置参数为供电电极距AB=100cm;测量电极距MN=3cm。

各模型参数如下:(1)低阻高极化球体:直径R=11.5cm;球心埋深H=10cm(2)高阻无极化球体:R=11.5cm(3)低阻高极化铜薄板:28.2cm*17.3cm*0.3cm(4)高阻薄塑料板:18.3cm*25.5em*l.2cm其中,球体的埋深H是指球心埋深;板状体的埋深H是指板顶埋深。

试验得到的主测线上供电电极AB不同位置是的视极化率曲线如图2所示。

图2中极化球体、薄铜板四种不同放置方式的F s曲线具有基本相同的曲线特征。

以图2(a)中供电电极AB相对极化球体不同位置时中梯装置F s曲线为例来说明:图2 中间梯度装置AB不同位置视极化率曲线1、当球体位于AB中心时,F S曲线两边对称。

随着供电电极AB 的移动,电极A慢慢靠近球体,F S曲线的强度开始减弱,曲线变缓,且曲线两侧不再对称,远离电极一侧曲线开始变得平缓,但异常峰值明显,如图2(a)中的曲线1、2、3。

当供电电极A跨过球心投影位置后,极化球体位于AB外域时,F S曲线的强度加速减弱且变得更加平缓,尤其是在电极A完全跨过球体模型后,F S曲线发生很大变化,曲线更加平缓,强度也很弱且异常峰值变得不再明显,尤其是边缘直立的板状体,其异常幅值会突然变小。

这是由于当球体位于AB中点时,在水中传播的交变电流近似为水平,这时模型的激发极化最大,如图3随着A极的靠近,交变电流不再为水平状态,而是与水平面存在一定的夹角,此时模型极化不再是沿模型的直径方向,如图4,当供电电极A跨过模型边缘,模型全部位于AB外域时,因人工供入地下的电流大部分分布于AB内域,模型受到的激发电流很小,其激发极化视极化现象一也变得不明显。

激电中梯测量在金属矿中的应用

激电中梯测量在金属矿中的应用

187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激电中梯测量在金属矿中的应用杨文山,王 鹏,常钰斌,欧 栋,程 斌(陕西地矿第二综合物探大队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710016)摘 要:随着当前金属矿脉的不断开采,在开采过程中矿产资源不断的被消耗,很多矿场出现了后备储量不足、开采量不断下降的问题。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根据矿场自身地理条件并结合高科技技术手段,在原本矿脉深处或周围进行探寻,发现和寻找新的矿床。

基于此,文章就激电中梯测量法在金属矿中的应用展开论述。

关键词:激电中梯测量;金属矿;测量应用中图分类号: P631.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5004(2021)03-0187-2 收稿日期:2021-02作者简介:杨文山(1969-),男,甘肃永昌人,大专,工程师,研究方向:电法重力勘探。

1 测区概述1.1 工区地理概况1.1.1 工区位置及交通情况工区位于内蒙古东部呼伦贝尔市大兴安岭林区,行政区划属于内蒙古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管辖,在陈巴尔虎旗北西约72km 处。

勘查区面积22.29km 2,本年度勘查面积约13.2 km 2。

1.1.2 工区地理地貌特征工区地处大兴安岭西坡,为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起伏不大,为低山和台地区,最高峰海拔1150米。

一般海拔850-1050米左右,平均高差250余米。

居民以汉族、蒙古族为主,还有鄂温克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满族、回族和朝鲜族等,人口稀少。

居民以牧业为主,少量从事农业、渔业、采矿业,经济不发达。

1.1.3 工区气候特征矿区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寒暑差异剧烈,冬夏温差很大,最低气温-37.4℃,最高气温38℃,昼夜温差大,秋季极端温差可达29.3℃。

降水集中在6、7、8月份,年平均降水量317.7mm,最长连续降水日期14天,4、5月大风天数56天,最大风速可达26米/秒。

植被以草木和半灌木为主,为温带森林—草原景观。

区内水系较发育,为季节性河流,结冰期当年9月22日始至次年5月12日终,降雪期一般在10月1日至次年5月。

激电中梯技术要求

激电中梯技术要求

激电中梯剖面测量技术要求1.技术设计1.1 装置中间梯度装置在选择AB、MN极距大小时应综合考虑发射机的电流输出能力和接收机与发射机的同步类别,确保一次场ΔU1(或ΔU)足够大(一般应大于10mV)。

中间梯度装置敷设一次供电电极(A、B),可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观测,且异常形态简单易于解释常用于普查。

对于中间梯度装置,设计时要注意下述要求:a) 最小AB距应通过对称四极测深试验选择。

在AB距增大时视极化率~AB/2异常曲线变平并不明显增大(对非等比极矩的测深即进入饱和区段)的AB 距为发现该测深点下可极化目标异常的“最小AB距”;如果电源功率允许,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允许的条件(即一次场ΔU1(或ΔU)≥10mV)下,AB距可尽量的大一些。

MN距一般应适合关系式:MN≥(1/50~1/25)AB,还要适应激电中梯想要发现目标体的规模大小,宜让MN距等于测网中的测点距。

激电中梯装置使用大AB距的4个要点:1) 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场区观测面积大,工效高;2) 在均匀大地介质中,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水平均匀激发体电流线束是半圆柱体形的,其水平面的中心线与地表AB极连线重合、其半径至少可达0.25AB距。

即至少可激发埋深≤0.25AB距的极化体;3) 激电中梯的AB距大小不是决定视极化率探测深度的关键因素,并不总是存在AB距越大探深越大的正相关关系,AB距大小只是视极化率探深的一个必要因素(即AB距≥“最小AB距”)而不是决定因素;决定激电中梯探深的关键性因素是地下目标极化体的规模大小和它上覆岩(矿)石导电性与激电性的屏蔽强度,也就是地下目标极化体被水平电流(一次场)激发后产生的极化电流(二次场)能否大量有效地穿过它的上覆围岩到达地表被接收机通过MN电极拾取并合格检测出。

4)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大AB距建立的中间均匀场区内的电流密度和ΔU1比小AB距中的小,即减小AB距是提高ΔU1的技术手段之一;用横向中间梯度装置确定矿体走向长度时,允许采用比纵向中间梯度装置有较大的MN极距;b) 观测范围限于装置的中部。

物探工作设计书(高精度磁测和激电测深)

物探工作设计书(高精度磁测和激电测深)

目录一、序言 (1)二、设计工作量 (1)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1)1.测地工作 (1)(1)测网布设原则 (1)(2)测网布设 (1)2.高精度磁测 (2)(1)仪器噪声测定 (2)(2)一致性测定 (2)(3)基点选择及日变站的建立 (3)(4)日变观测 (4)(5)野外测量 (4)(6)磁参数测定 (4)(7)质量检查 (5)(8)野外资料整理 (6)(9)图件编制 (7)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 (7)(1)仪器性能检查 (8)(2)装置类型选择 (8)(3)仪器参数的选择 (8)(4)极距的选择 (9)(5)供电电流 (9)(6)测量要求 (10)(7)电参数测定 (12)(8)质量检查 (12)(9)资料整理及图件绘制 (13)四、野外工作时间安排 (14)五、提交初步成果及时间 (14)六、经费预算 (14)1.编制依据 (14)2.经费预算 (15)一、序言二、设计工作量三、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1.测地工作执行标准:《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DZ/T2002)。

(1)测网布设原则高精度磁法扫面依据《地面高精度磁测技术规程》(DZ/T0071-93)中对1:2000高精度磁测工作网度的基本要求,结合工区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技术规程各项要求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采取半自由网的方式进行高精度磁测工作。

测区网度20 10m。

测区内在地形条件无法到达的情况下,操作员根据野外实际对线、点进行局部调整甚至舍弃部分测点。

根据区内地质构造情况和实际工作情况,为使测线能尽可能地切过不同构造单元,同时提高野外生产效率,测线布设为南北向,即坐标方位0°。

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依据《电阻率测深法技术规程》(DZ/T0072-93)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程》(DZ/T0070-93)中对1:2000激电测深工作网度的基本要求,结合工区自然地理、交通条件等方面的综合情况,在技术规程各项要求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采取规则网的方式进行激电测深工作。

最新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校地质园激电设计书

最新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校地质园激电设计书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校地质园激电设计书设计人:张茂指导老师:黄老师时间:2014年5月•前言•目的任务•工作区范围•工作区自然地理概况•地质地球物理概况•地质概况•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测网(线)布设•激电方法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参数设定•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图件编制与资料解释•资料整理•数据处理•图件编制•资料解释•工作管理•提高工作质量的具体措施•人员部署•安全及劳动保护措施•项目全面质量管理办法及措施●目的任务本次任务是老师为我们出去实习安排的一次校内激电中梯测量地质园地下岩层状况,目的是让我们学会激发极化发中梯测量地质、找水等工作技能,让我们从中发现问题,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以后出外地实习能担负工作中的岗位,为我们出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范围本工作是在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校地质园做激电中梯法,调查地质园下的岩层状况,其测线主要分一条主测线,两条旁侧线工作区自然地理概况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地处江南宋城、客家摇篮——江西省赣州市,建校于1958年,前身是江西地质学院、江西省地质学校、赣州地质学校、南方工业学校。

江西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优越,历来为中外地学界所关注。

分别开始于5 0 年代中期和7 0 年代后期的1:2 0 万和1: 5 万区域地质调查,已全面和正在复盖着省域面积其成果已促进了区域地质研究程度的显著提高,并给省内铜、铀、金、稀土等独具特色的矿产找矿勘查、科学研究和矿业开发工作以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在《江西省区域地质志》的基础,结合近1 0 多年来已取得的新资料、新成果和新认识,综合叙述江西省区域地质概况及其基本特征。

应该指出,这些成果应当属于为江西区域地质调研付出辛勤劳动的广大地质工作者地层江西省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良好。

全省各时代地层划分及层序如1中下元古界:主要分布于赣北之扬子陆块及其南缘,为一套以深海一次深海相为主的陆源碎屑一火山碎屑一熔岩建造,厚逾万米,统称双桥山群。

大功率激电在寻找金矿中的应用

大功率激电在寻找金矿中的应用

大功率激电在寻找金矿中的应用作者:杨培胜胡明科来源:《价值工程》2013年第34期摘要:本文以甘肃省某矿区大功率激电寻找金矿为实例,介绍了激电扫面、测深的工作原理和方法,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寻找金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Taking a mining area in Gansu as an example of using large-power IP to find the gold min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P scanning and IP sounding principle and method, and obtains a good effect, have certain reference significance to look for gold.关键词:大功率激电;扫面;测深;金矿Key words: large-power IP;scanning;sounding;gold mine中图分类号:P6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4-0295-020 地质背景矿区大地构造部位属走廊过渡带酒泉中新生代拗陷榆树沟山突起。

区内出露地层有寒武系中统,奥陶系下统阴沟群,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以及中生界的侏罗系,白垩系。

区内岩浆活动微弱,仅有小规模加里东期花岗岩体及海西期花岗岩体分布。

区内褶皱与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具有较好的成矿地质条件与区域地质背景环境。

1 工作原理和方法地下地质体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会因极化而产生二次极化电场。

在断电的瞬间二次极化电场的强弱和衰减快慢,除了跟充电的时间和电流大小相关外,还与地质体的岩性、状态等有关。

因此通过研究与二次极化电场相关的参数(极化率等),可以达到划分岩性,寻找破碎带和盲矿体的目的。

本次激电工作分为剖面测量和测深两部分,其中剖面测量采用中间梯度装置,激电测深工作采用对称四极装置。

大功率激电中间梯度

大功率激电中间梯度

实习一:大功率激电中梯
一、实验原理
它是通过人工源向地下供电。

在供电电流不变的情况下,地表两个测量电极间的电位差随时间增大。

在一段时间以后达到某一饱和值,断电后,测量电极之间仍然存在一个随时间减小的电位差,并在相当长时间后其电位差衰减趋于零。

这种由激发极化效应产生的随时间变化而产生的附加电场的过程称为充放电过程。

其特征是供电后,附加场附时间由快到慢,最后达到饱和,断电后随时间衰减由快到慢,最后趋于零。

在开始供电瞬间测量电极间产生一次场电位差,供电一段时间后,测量电极间还产生二次场,此时测量的为叠加场电位差,即总场电位差。

一般情况下在断电后零秒是不可能观测到二次场电位差的,通常是观测断电后某一时刻的二次场电位差,从而达到找矿目的的。

二、方法特点
激电中梯只需敷设一次供电导线和供电电极,能在相当大的面积上进行测量,且能同时用多台接收机同时在多条测线上进行观测。

其工作效率高,扫描速度快而成为近年来电法工作中的主要方法,而且其极化率参数不受地形影响。

仪器:重庆奔腾仪器厂生产的WDJS—2接收机和WDFZ—2大功率发射机。

测区: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院楼下草坪,在主剖面
中间三分之一段、平行其的两条侧线上进行逐点测量并记录相关数据。

三、实验结果分析
图形见后面附页(手绘图)。

通过观察电阻率和极化率剖面图,可以观察到在主测线中心稍偏一点距离的位置有较大的低阻异常,可能为一铁块或铜块,由于异常区域不大,可以推测为一小体积铁块。

根据平面等值线图可以看到,封闭不明显,数据较紊乱,不易判断铁块的位置。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数值波动幅度较大,并不稳定,试验中数据采集并不成功。

激电中梯

激电中梯

(二)激电中梯测量
1、精度要求
电法采用中梯装置,设计总精度为:Mρs≤12%,Mηs≤7%。

2、仪器准备
仪器为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WDJS-2数字直流激电接收机,WDFZ-5型大功率发射机。

开展工作时先应进行系统检查,满足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3、方法实验
进行方法有效性试验,激电中梯供电极距AB具体应在野外通过试验来确定,应保证二次电位ΔU2最低不小于0.3mv,MN取值范围为(1/30~1/50)AB。

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工作装置初步采用AB=1200米、MN=40米、点距40米,观测范围为AB的中部800米的范围内,旁测距最大为200米。

4、工作方式
激电中梯采用短导线方式,采用双向短脉冲供电,工作周期为8-16秒,占空比1:1,第1个极化率采样断电延时200ms。

5、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是评价工作质量的主要依据,并且检查观测方式、仪器性能、自检结果、畸变量处理、二次场电位差等技术要求是否合理。

质检工作量占总工作量的3~5%,剖面性工作应大于10%。

检查方式遵循一同三不同原则,部分检查点要布置在异常地段,检查结果采用相对均方误差来评价。

其它技术要求按《DZ/T 0070-93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激电中梯测量在金矿普查中的应用

激电中梯测量在金矿普查中的应用

管理及其他M anagement and other激电中梯测量在金矿普查中的应用王 明摘要:在充分搜集研究以往工作成果基础上,以金为主多金属矿区,以工作区内韧性剪切带和已知地表矿化点为重点调查对象,开展物探激电中梯测量工作,根据物探激电测量结果,圈定物探异常,缩小找矿靶区。

提供可供进一步工作的找矿靶区和新发现矿产地。

关键词:激电中梯测量;多金属矿;物探异常随着金矿需求量不断增加,寻求新的金矿床和发现隐伏矿产称为未来勘探的方向。

在对隐伏金矿进行勘探时,为了提高可靠性、准确性,研究运用了激电中梯测量方法对金矿实施勘探,并对该矿区的金矿赋存状况和物探异常区进行有效圈定并作出合理的地质解释,为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指导。

1 概况激发极化法是以地壳中不同岩、矿石的激电效应差异为物质基础,通过观测与研究人工建立的直流(时间域)或交流(频率域)激电场的分布规律进行找矿和解决地质问题的一组电法勘探方法。

在本次多金属矿普查中,我们采用的工作方法是激电中梯测量方法。

工作区属于低山地貌,为医巫闾山北段山地区即辽西丘陵东北端部分,海拔135.0~413.2m,其内平顶山为最高点,海拔413.2m。

区内植被较发育,水系以辽河为主河流域体系,属辽河西北侧次支流的上段(哈巴齐-大巴)。

工作区气候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8℃,最高气温38℃,年平均降水量在450mm左右。

区内地质灾害较少发生。

2 地球物理特征在整个测区内均匀采集107件岩(矿)石标本,进行极化率和电阻率测量。

对地表矿化地段进行了重点采集。

标本都具有新鲜表面、形状规整,尽可能呈正方体,最小边长大于12cm。

标本测定是在施工驻地使用面粉团法进行测定的。

测定前标本在水中浸泡48小时,从水中捞出待表面风干后开始测定。

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DMF-1微功率检测发射仪进行模拟发射源,使用该厂的DJS—8A微机激电仪进行测量。

每次读数都进行重复观测。

本次共测定标本107块,通过本次标本测定发现:(1)糜棱岩(含金、黄铁矿化)共18块,视极化率ηs(%)最大值23.66,最小值4.68,算术平均11.94;视电阻率ρs(Ω•m)最大值1109,最小值700,算术平均910。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

3.大功率激电测深工作方法

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工作方法(三)激电中梯、激电测深(中梯、对称四极装置)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化探大队物探八院目录第一章基本原理 (9)第一节直流激发极化法勘探原理及应用条件 (10)一、直流激发极化法的基本原理 (10)二、(视)电阻率和(视)激化率的概念 (13)(一)视电阻率(ρs) (13)(二)岩(矿)石的导电性特征 (14)(三)视激化率(ηs) (16)三、影响(视)电阻率、(视)极化率数值大小的主要因素 (17)(一)影响视电阻率(ρs)的主要因素 (17)(二)影响视激化率(ηs)的主要因素 (19)第二节直流激电工作装置示意图 (20)一、直流激电工作装置概述 (20)二、激电测深装置 (21)三、激电中间梯度装置(A—MN—B) (23)第二章仪器设备 (25)第一节仪器设计基本原理 (25)一、发送机 (26)二、接收机 (27)第三节主要技术指标 (28)一、仪器的基本要求 (28)二、技术规程对仪器的要求 (28)(一)仪器的技术指标 (29)(二)导线与线架的技术指标 (29)(三)电极的技术指标 (29)三、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 (30)(一)DJF10-1A发送机 (30)(二)DJS-8接收机 (31)第四节仪器的维护与保养 (33)一、大功率激电测量系统接收机 (33)(一)仪器故障检查诊断 (33)(二)仪器保养 (35)二、发送机可能产生的故障及简单维修 (35)第三章工作技术规范规程要点 (36)第一节常用的规范、规程 (36)一、电法类 (36)二、测量类 (37)第二节装置要求 (37)一、激电测深 (37)二、激电中梯 (39)第三节采集信号要求 (41)一、激电测深 (42)二、激电中梯 (45)第四节精度要求 (46)第四章野外工作流程 (50)第一节工作流程图 (50)一、设备及人员配置 (51)二、设备及人员安排 (51)三、技术储备 (52)第三节仪器检测和技术试验 (54)一、仪器性能检查 (54)二、技术方法试验 (55)(一)激电测深 (56)(二)激电中梯 (56)第四节测网布设及测地工作 (56)一、激电测深 (56)二、激电中梯 (58)第五节装置类型 (59)一、激电测深装置 (59)二、中间梯度装置 (60)第六节仪器参数和测量要求 (61)一、仪器参数设置 (61)二、测量要求 (61)第七节原始数据采集 (63)第八节资料预处理及基本图件制作 (64)一、资料预处理 (65)二、基本图件制作 (67)(一)应提交的图件 (67)(二)成果图件的技术说明 (67)(三)几种主要成果图件的具体要求 (68)第五章质量检查 (71)第一节观测精度检查 (71)一、观测误差造成的假异常 (74)二、客观存在的异常 (75)(一)地质观察研究 (75)(二)综合剖面 (75)(三)物性测定 (76)第六章资料整理与工作总结报告编写 (77)第一节资料整理 (77)第二节工作总结报告编写 (78)一、名称 (78)二、编写内容 (78)第三节资料验收清单 (80)第一章基本原理电法勘探是地球物理勘探的主要方法之一,它是以地下岩(矿)石的电性或电磁性质差异为基础的,利用直流或交流电(磁)场来研究地质结构和寻找有用矿产的一种物理勘探方法,简称电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测网网度与比例尺关系表二、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时间域激发极化法采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大功激电测量DJF10-2系统。

主要测量方式有激电中梯和激电测深。

(一)、仪器性能检查1、不极化电极(1)、内阻不极化电极内阻要求小于2KΩ。

(2)、电极间的电位差每组不极化电极间的电位差要求小于2mV。

2、导线导线的规格和数量应根据用途、电极距大小、供电电流强度和工区自然条件选择,一般选择内阻小、轻便、强度高的导线。

要求导线内阻小于10Ω/Km,耐压高于发送机的工作电压。

导线的绝缘电阻应每公里大于2M Ω/500V。

对于长度为D(Km)的导线,其绝缘电阻应大于2/D(KΩ)。

3、仪器一致性检查在极化率变化较大的异常地段、测点数大于20、选择AB 、MN 、和I ,使ΔU 1在100mV 以上,各台仪器在相同条件下往返观测。

取均方误差最小的一台仪器为“标准”,分别计算各台仪器与“标准”仪器的均方相对误差。

计算均方相对误差的公式为:∑=⎪⎪⎭⎫⎝⎛''-±=ni Si Si Si n M 1221ηηη式中:Si η为第i 点被测仪器观测数据;Siη'为第i 点“标准”仪器观测数据; n 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当某台仪器计算的均方相对误差大于设计总精度的2/3时,应对该仪器进行调试,使其达到要求或不在本测区使用。

(二)、装臵类型选择装臵类型的选择应根据测区的地质条件和勘查任务而定,装臵类型有中间梯度装臵、联合剖面装臵、偶极装臵和对称四极测深装臵。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选用中间梯度装臵和对称四极测深装臵。

1、激电中梯激电中梯分横向和纵向装臵,当极化体的电阻率与围岩电阻率接近或为高阻时,应选用纵向中梯(横剖面)装臵;当极化体的电阻率为低阻时,应选用横向中梯(纵剖面)装臵。

2、激电测深激电测深采用不等比对称四极装臵。

(三)、仪器参数的选择1、充、放电时间和供电周期的选择该系统发射机的供电制式为双向短脉冲制式,2、延时的选择为减小电磁耦合效应对激电法的干扰,应尽量选择较长的延时,一般选为几百毫秒,当延时大于500ms时,电磁耦合效应对直流激电法的影响可忽略不计。

同时,延时太大会降低观测精度。

一般选择200-400ms。

3、采样宽度为提高观测精度, 采样宽度应适当大些,4、叠加次数增加叠加次数,可提高观测精度和抗干扰能力,同时叠加次数多,生产效率低,所以,选择时应考虑以上因数。

(四)、极距的选择1、激电中梯(1)、供电极距供电极距的选择应结合地质任务在野外实地通过测深实验选择,在观测仪器检测能力容许的条件下,供电极距尽量的大一些,当供电极距增大到某一值时,异常减小,此时的供电极距为最大。

(2)、测量极距测量极距MN一般应大AB,当围岩极化率不均匀或有地表干扰时,可选择较大的测量极距。

2、激电测深(1)、电极排列方向的选择电极排列方向应视任务而定,当要研究极化体的产状时,电极排列方向应垂直于极化体的走向布极;当要确定极化体的走向长度时,应顺极化体走向布极;当极化体上方地形起伏较大时,电极排列方向应尽可能与地形等高线一致;当研究极化体的方向性时,可做十字测深。

(2)、极距的选择在模数为6.25cm 的对数纸上,取0.8-1.2cm 长且使其均匀分布,相应的段长作为供电极距。

不等比装臵的测量极距MN 与供电极距AB 的比,一般保持在1/3-1/30的范围;等比装臵的测量极距MN 与供电极距AB 的比,一般保持在1/3-1/10。

通常采用如下表的测深极距。

激电测深极距表(五)、供电电流为提高信噪比,要求有足够大的供电电流,即I ≥SS KU ρη2∆。

当工作地区的干扰比较小时, 2U ∆值要求不小于0.5 mV;当工作地区有明显干扰时,2U ∆值应为干扰信号幅值的三倍。

对于中梯装臵供电电极AB 中点的测点而言,K ≈()MN AB 42π, I ≥()MNAB S S ρηπ2000125.0。

(六)、测量要求 1、准备工作(1)、组织学习《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和设计书的有关规定,使每一个参加野外工作的人员都了解总体任务,明确各自的职责及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技术要求。

(2)、对仪器和其他技术准备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调试和标定。

(3)、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训练和安全教育。

2、供电站(1)、应尽量设臵在靠近测线的观测段,对供电站设备应采取必要的防潮、防雨和防晒的措施。

(2)、每天观测开始前,供电站操作员应进行以下操作a、发电机试车,观察其空载和有负载时的运转情况;b、检查仪器、装备和通讯工具的基本性能;c、检查各线路连接是否正确;d、检查导线是否漏电;e、粗略测量供电回路电阻,在确定电路接通和人员离开电极后进行试供电,选择合适的供电电压并调节平衡负载。

f、核对各电极所在的电线号3、供电电极(1)、供电电极常采用并联接地方式,一般打成垂直于测线方向的一排或几排。

无穷远极常打成圆圈状;(2)、各电极间的距离应不小于电极入土深度的二倍;(3)、电极的数量应使供电电流稳定;(4)、当需要较大的供电电流时,应采取减小供电回路电阻的办法解决。

4、测量电极(1)、埋设测量电极的接地电阻应小于15 KΩ,电极坑内不得留有砾石和杂物;地表干燥时,应提前向坑内浇水;测点岩石裸露时,应填湿土。

(2)、测量电极应避免埋设在流水、污水里或废石、沙堆上;应尽量减小两电极间的温差;(3)、在测量过程中,电极附近不得有人为扰动,严禁在接收机附近用对讲机通话;(4)、当实际接地点无法埋设电极而需移动接地点位时,一般在测地误差容许范围内可以自由移动;当需要移动较大距离时,可将两个测量电极垂直于测线作同方向、同距离移动,因此造成K值的改变在±4%内时,可不改算K值。

5、接收机重复观测(1)、在观测过程中发现有明显干扰现象难以保证最终结果的精度时;(2)、视极化率异常的突变点;(3)、仪器显示出超差的错误指示时;(4)、参与平均的一组视极化率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与其平均值之比应小于M2;在需要用均方误差衡量观测质量的地段,最大值与最小n∙值之差应小于ε2(M,ε分别为设计观测均方相对误差与均方误差;n为n∙参与平均的观测次数)。

(5)、误差过大的观测数据可不参与计算平均值,但舍去的次数应少于总观测次数的三分之一;若超限的观测数据过多,应停止观测进行检查和处理。

(6)、在观测中发现有漏电存在时,应立即排除,并根据漏电点的位臵等因数分析漏电对已有观测结果的影响。

应在漏电排除后逐点返回重新观测,直到有连续三个点的结果符合要求时为止。

(7)、当外部影响不严重时,可适当增加重复观测次数;当严重影响观测数据而又无法避免时,应停止观测。

6、安全操作(1)、在使用仪器设备时,必须遵守有关规程和《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的要求,汽油必须妥善保管;(2)、所有野外工作人员,必须有安全用电和触电后急救的常识,电源和发送机必须有绝缘设备;(3)、开工前,必须在确信供电回路、电极接地均正常并布极人员离开裸露导线和供电电极时方可供电;在未确认停止供电时不得触摸电极。

在发电机停车后方可通知收线和移动电极;(4)、雷雨时不得进行野外工作。

(七)、质量检查系统质量检查应根据生产情况安排在整个野外工作过程中。

在时间和地段上都要有一定的代表性。

应由与原始观测不同的操作者在不同的日期进行。

对解释推断、检查验证有意义的地段,必须进行质量检查。

系统检查的工作量应占总工作量的3%-5%。

当不能对质量做出肯定的评价时,应增加检查工作量,但增至总工作量的20%时,而质量仍不符合要求时,则相应范围内的原始观测资料应作废品处理。

对面积性工作,如各区段的观测条件差异较大时,应分区评价。

对测深点的检查应对原始观测的所有极距都做检查测量。

系统检查按下式计算观测误差。

1、视极化率的均方相对误差计算公式为:∑=⎪⎪⎭⎫⎝⎛'-±=n i Si Si Si n M 1221ηηη 式中:Si η为第i 点原始观测数据;Siη'为第i 点检查观测数据; Si η为Si η与Siη'的平均值; n 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在低极化率(≤3%)的背景地段,可改用均方误差来评价。

计算公式为:=ε()∑='-±ni Si Si n 1221ηη 当均方相对误差小于4%(均方误差0.12)时,观测精度为A 级;当均方相对误差小于7%大于4%(均方误差0.12-0.21)时,观测精度为B 级。

2、视电阻率的均方相对误差计算公式为:∑=⎪⎪⎭⎫⎝⎛'-±=ni Si Si Si n M 1221ρρρ 式中:Si ρ为第i 点原始观测数据;Siρ'为第i 点检查观测数据; Si ρ为Si ρ与Siρ'的平均值; n 为参加统计计算的测点数。

规定有位均方相对误差小于7%(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小于4%)时,观测精度为A 级;有位均方相对误差大于7%而小于12%(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大于4%而小于7%)时,观测精度为B 级。

各受检点的Si i S i S ηηη2'-值(或2Si Si ηη'-值)及SiSi Si ρρρ2'-值的分布应满足如下要求:(1)、超过设计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三分之一;(2)、超过二倍设计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百分之五;(3)、超过三倍设计均方相对误差(或均方误差)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百分之一;规定有位均方相对误差小于7%(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小于4%)时,观测精度为A级;有位均方相对误差大于7%而小于12%(无位均方相对误差大于4%而小于7%)时,观测精度为B级。

(八)、物性测量1、标本采集测区出露的各类岩石均应采集物性标本,每类岩石的标本数均应大于30块,异常和矿化蚀变地段,凡能采到新鲜岩石的地方,均应采集标本,进行电性参数的测定工作。

标本形状尽量接近正方形,体积大于150cm3。

2、电性参数测定方法电性参数测定采用物性架法,使用重庆地质仪器厂生产的岩样测试信号源作为供电电源,用DJF—8B接收机测定视极化率η并计算视电阻率强Sρ。

具体测定方法见《时间域激发极化法技术规定》。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