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秋天的怀念

合集下载

课件:第2课:秋天的怀念(共19张PPT)

课件:第2课:秋天的怀念(共19张PPT)
只是到了这时候,纷纭的往事才在我眼前幻现得 清晰,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上帝的考虑,也许是对的。
——史铁生《合欢树》
跳读课文,勾画相关语句,思考: 当时儿子的情况怎样?母亲自身的状 况又如何呢?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 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 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 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 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21岁因 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 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 作”。史铁生创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的人。 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 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 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 发脑溢血逝世。根据其生前遗愿,他的脊椎、大脑将捐给医 学研究;他的肝脏将捐给需要的患者。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tān huàn
瘫痪
shì
侍弄
xiǔ
整宿
qiáo cuì
憔悴
shàn wān
仿膳 豌豆
jué诀别Fra bibliotekmàn烂漫

xù xù dāo dāo
翻来覆去 絮絮叨叨
朗读课文,试着用简练的语言复述作 者三次看菊花的经历。并思考在这个过 程中,作者生活态度有何变化?
我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闭上眼睛,想, 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 糊糊的我听见了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 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我似乎得了一点安慰, 睁开眼睛,看见风正从树林里穿过。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 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 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了母亲没有说 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2014年秋人教版七上:第2课《秋天的怀念》ppt课件

2014年秋人教版七上:第2课《秋天的怀念》ppt课件
在“秋风中正开 得烂漫”?你怎样理解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 这句话的深意? 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 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 圣洁,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 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对生活永远要有信心。
2.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 “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 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 磨难。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 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 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 去了。 ——语言、动作 5. 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 女儿……” ——语言、插叙
1.结尾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 “秋风中正开得烂漫”?你怎样理解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的 深意? 2. 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 方法导航:先弄懂字面意思,再结合文本 联系生活和人生谈感悟。
方法导航: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 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感情 概括一:本文写我怀念身患重病的母亲悉心照顾 双腿瘫痪的"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事。 概括二:本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 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好好活下 去的故事,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地怀念。
2.本文几次写到秋天?线索是什么?
秋天的怀念
史 铁 生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2.本文几次写到秋天?线索是什么?
tān huàn
xiǔ
qiáo cuì jué
瘫 痪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秋天的怀念》是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

作者用克制的语言,回忆了母亲在自己瘫痪时的几件小事,重点追忆,母亲要带“我”去北海看花这件事,倾诉他少不更事的追悔,对母亲深沉的爱和想念。

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秋天的怀念七年级上册语文《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以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

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

“好吧,就明天。

”我说。

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

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秋天的怀念(人教版2011版)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2课秋天的怀念(人教版2011版)
意?
• 母亲带我看花,是对生命的热爱 •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我 暴怒无常 浑然不知 同意看花
懂得母亲
爱 愧疚
坚强
怀念
无私
母亲 耐心抚慰 重病缠身
喜出望外
五、入境 课堂升华 探讨我们应该怎样“好好儿活”
史铁生
1、会读会写文中重要生字、词语。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 理解人物性情,感知人物 形象。
3、深切地领会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 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
自主学习一:了解作者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 21岁的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 上了轮椅。
史铁生 他写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 中国近50年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三、品读,探究情缘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 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 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 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 得烂漫。”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含义?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写出了秋天的美,也写了母爱的美,写出 了“我”不再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我对生命的期望,不放 弃生命,和对母亲的思念。
(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爱,写出了“我”不再 自卑,能像菊花那样坚强……我对生命的 期望,抱着一丝的希望活了下来。“我” 对母亲的思念。)
四、精读,整理情物
1.文章多次提到菊花有什么作用呢? 2.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给文章起什
么题目?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些? 如“怀念我的母亲”、“母亲的 爱”、“秋天的悔恨”等等 。
2、概括“我”和母亲之间的 几件事。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5.《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课件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5.《秋天的怀念》第2课时课件
什么时候? 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
• 从上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出,“我”对生活的 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请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我可活什么劲儿” (悲观、绝望)
“要好好儿活” (坚强、重生)
• 是谁促使作者对生活的态度产生了巨大的转
变,并影响了作者的人生观? 母亲
3.这篇文章是作者为怀念母亲而写的, 找找文中哪些语句蕴含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作者是如何体现的?
游历……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
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
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后
来又患尿毒症,经常昏昏然不能思想,就更加怀念起往日
时光。终于觉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荣幸的,因为任
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生病的经验是一
合作探究
文章为什么反复写“看花”? ①“看花”是本文的中心事件,也是本文的
线索:母亲多次提议带“我”去看花,遭“我” 拒绝——母亲。再次央求“我”去看花,“我” 答应去看花——母亲去世不能陪“我”去看花— —“我”和妹妹去看花。
②母亲央求“我”去看花是希望“我”早日摆 脱瘫痪给“我”带来的阴影,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 “看花”是母爱的具体体现。
“绝”和“竟”说明作者当 时对母亲病情的严重、对母亲永 远的离去,毫无思想准备;如今 想来追悔莫及,肝肠寸断。
4.怎样理解最后一段的景物描写?
盛开的菊花犹如坚强勇敢地活过来的“我”, 艳丽的色彩是对“ 我” 成功人生的描画,“我” 最终懂得了母亲“好好儿活”的 真正含义,而菊花却成为怀念母 亲的永远的寄托。
第三次是“我”和妹妹去看菊花。表明“我” 了解了母亲的心意,用菊花来象征热烈、深沉的母 爱,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

第2课秋天的怀念课件.ppt

第2课秋天的怀念课件.ppt

拓展 延伸
3.母爱是温热心灵的太阳;母爱是滋润心 灵的雨露;母爱是灌溉心灵的沃土;母爱是美 化心灵的彩虹。
4.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 让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热,这种 爱就是母爱。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 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 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 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
母亲为什么如此急切地想带儿子去看 菊花?
母亲知道自己病重,所剩时间不多,所以想 在生前带儿子去北海看看象征着顽强生命力的花, 让儿子高兴高兴,重塑对生活的希望。
品读 课文
母亲所说的“好好儿活”到底是怎样的活?
母亲希望儿子像盛开的菊花一样乐观,积极,即使身 体有缺陷仍然坚强地活着,做个生活的巨人。
母亲带着对儿女的牵挂离开了,我想儿子应该 有许多话要对母亲说,试想一下作者会对母亲说什 么?
亡的门。
品读
课文 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母亲对 “我”的宽容和关怀?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 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 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 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补说充明说母明亲母是亲一的个病热具爱体生到活了的哪人步。田地。 表明说母明亲母为做亲儿出心子的里放超只弃常为了努儿对力女生。的活幸的福享着受想。, 从未把自己放在心上。
文题 理解
"秋天"是背景和引子,文中写景、叙事、 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 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作业
阅读史铁生相关作品,如《我 与地坛》《合欢树》,进一步体会 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第2课《秋天的怀念》PPT

第2课《秋天的怀念》PPT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 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了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 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 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 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 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 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的 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 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 下去哪怕自己去死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 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 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能找到。 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 《我与地坛》
伟大的母爱
秋天的悔恨 用心良苦
升华感情,感悟人生
㈠母亲为什么急着带儿子去看北海的菊花?
◆因为母亲担心儿子会想不开,所以想带儿子去
散心。
㈡文中所说的好好的活是怎样去活?

坚强的去活,生命可贵,应该好好珍惜。
返回首页
如果你是作者,你会给这篇文章起什么 题目?思考作者为何不用这些?
母爱
无形的母爱 怀念母亲
忆母
活得最苦的母亲 诀别 母亲的用心
1、读准“瘫痪、侍弄 、整宿 、 憔悴 、仿 膳 、豌豆、诀别 、烂漫、翻来覆去 、絮絮 叨叨”
2、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 的?

tānhuàn


bàonùwúcháng
瘫痪
qiáocuì
暴怒无常
fānlaífùqù
憔悴
chuídǎ

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

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

秋天的怀念》课文原文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

通过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作者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文章中,主人公因双腿瘫痪而性情暴躁,母亲则默默地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母亲喜欢花,但由于儿子的病情,她侍弄的花都死了。

尽管主人公不愿意外出,母亲还是一直关心他,并希望带他去看看北海的花。

然而,主人公却不知道母亲的病情已经很严重了。

最后,母亲因病去世,留下了对儿女的深深牵挂。

在秋天里,主人公和妹妹去看了北海的菊花,他们懂得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要好好地活着。

这篇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母爱的伟大和深情,让人感动不已。

此文采用了叙事的方式,通过描写母亲的爱和对母亲的怀念,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对人性的理解。

文章语言简洁明了,情感真挚,表现出深刻的人性关怀和情感共鸣。

作者通过对菊花的描写,巧妙地将主题思想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富有诗意的艺术效果。

同时,文章还注重细节描写,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出母亲对儿子的关爱和呵护,让读者感受到了母爱的温暖和伟大。

整篇文章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篇散文是作者真实的生活体验,文字朴实而真实,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无尽怀念。

尽管母亲病入膏肓,但她仍然忍受着病痛,为了儿子的欢乐与安慰,愿意尽一切努力。

然而,她的心愿最终未能实现,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关于她的两个孩子。

XXX静静地思索,不诅咒、不怨恨生活的不公平,而是选择了爱。

母亲教导他爱生活,爱别人胜过爱自己,这种爱给了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他认识到历史需要用不幸和错误铺路,而在这条路上,不是靠恨,而是靠爱。

他从个人的不幸与悲哀中解脱,完成了一个强者的心路历程。

这篇文章不是在“表现”而是在“诉说”,真情的诉说不需要修饰,母爱就是这样,不需要华丽动听的语言,点点滴滴却能缀成伟大的乐章。

《秋天的怀念》原文及教案

《秋天的怀念》原文及教案

《秋天的怀念》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秋天的怀念》。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金黄”、“丰收”、“怀念”等。

(3)了解秋天的季节特点和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概括文章主题。

(3)学会欣赏美丽的秋天景色,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秋天的怀念》。

(2)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概括文章主题,提取关键信息。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

(2)欣赏秋天景色,培养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引导学生关注秋天的季节特点,如金黄的落叶、丰收的果实等。

2. 朗读与背诵:(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秋天的怀念》。

(2)鼓励学生背诵课文,加强语感培养。

3. 生词与短语学习:(1)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如“金黄”、“丰收”、“怀念”等。

(2)让学生通过例句和练习巩固新词。

4. 文章分析:(1)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题,提取关键信息。

(2)讨论作者通过对秋天的描绘所表达的情感。

5. 审美教育:(1)让学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如金黄的落叶、丰收的果实等。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鼓励他们用语言描述美丽的秋天景色。

四、作业布置:1. 背诵《秋天的怀念》。

2. 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描述他们所看到的秋天景色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秋天的怀念》,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概括文章主题。

学生应该能够欣赏秋天的美丽景色,培养审美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第2课《秋天的怀念》说课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秋天的怀念》说课课件(25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把握此类作品主题没有太 大的问题,但是“通过品读作者平静的叙述、 挖掘细节描写感受作品感人的力量”还有一定 困难,在写作上,写亲情类文章,学生不擅长 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深情,不会运用一定“反 转”技巧,一波三折,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换标题、品读一些蕴含丰富情感 的语句,把握作者对母亲的深情 2.通过分析比较,明确亲情散文写作的 三种技巧 3.通过课堂改写、补写、交流,初步掌 握亲情散文写作的三种技巧
付出着,这是全天下母亲的缩影。
——王依婷
我非常感动——为命运多舛的作者,和慈爱无私的母亲,而他们的诀
别,让我痛心不已……。
2022/3/5
——方一笙
2022/3/5
2022/3/5
2022/3/5
为这篇文章重拟一个标题(一)
“沉默的母爱”“悄悄” “没说完的话 ”“卑微的爱” ……
——朱永辰、方一笙、方灵、冯知立、王依婷…… 【设计意图:改换这组标题的学生,初读课文的感受是在文章主题的理
《秋天的怀念 》与亲情散文写作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三 教学目标 四 教学重难点 五 教法学法 六 教学过程 七 作业板书
教材分析
《秋天的怀念》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 单元主题为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单元目标为 “从字里行间细细品味作品深沉含蓄的思想情感,加 深对亲情的感受和理解,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而 此文的特点是“语言平淡、文字朴实,没有经过精心 的编织与雕琢,但却句句含情,字字如金。”可以成 为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写作的范本。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课堂改写、补写、 交流,初步掌握亲情散 文写作的三种技巧
教 学
壹 贰叁肆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秋天的怀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秋天的怀念》

我那个有病的儿子
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 女儿…你们…俩在一块儿,一定要
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啊……
2、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 有哪些收获? 受到了哪
些启示?
▪白色的花高洁
▪黄色的花淡雅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作者多次在文中也多次提到菊花,有何
用意?
• 母亲带我看花,是想唤起我生存的愿望 • 菊花的淡雅高洁,是母亲品质的写照 • 菊花热烈深沉,是母爱的写照 • 母亲爱花,我看菊花是对母亲的缅怀
• 菊花在我眼里五彩缤纷,泼泼洒洒,也 是在告知读者我的人生态度产生了转变 。(文中何处可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Biblioteka 亲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合作探究
▪1 、母亲活着时曾多次要带“我”去看花, ▪ 几乎都遭到了“我”的拒绝,为什么母 ▪ 亲去世后,“我”让妹妹带着去看花?
▪2、 写盛开的菊花有何作用?
▪3 “秋天的怀念”有什么含 义?
▪淡雅
▪高洁
▪热烈而深沉
•秋天是菊花盛开的时节,“菊花”是母亲坚韧、乐 观精神的象征,看到菊花绽放得那样鲜艳、灿烂,让 “我”明白了要好好儿活,活出精彩,做生活的强者 。
1、又是秋天,当作者站在母亲的墓 前母看亲着,母儿亲子来的看遗您像了,。自他从会您说秋些天走什后么,呢我 和?妹妹都懂了您的话,您放心吧,我俩在一块
,一定会好好儿活。
诀别:
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絮絮叨叨:
喜出望外:形容说话啰嗦,唠叨。
遇到出乎意料的事情而特别高兴。
▪品味课文
▪1、文章是怎样写“我”的? ▪ 请找出表现“我”内心情感的句子或词语。
▪2、文章是怎样写母亲的? ▪ 哪些句子或词语特别让你感动,请说 ▪ 出理由。

2秋天的怀念

2秋天的怀念
《金色花》 《荷叶·母亲》

泰戈尔 冰心
金色花
泰戈尔(1861—1941) 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 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创 作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影 响很大。主要作品有长 篇小说《沉船》《戈 拉》,剧本《摩吉多塔 拉》《邮局》《红夹竹 桃》,诗集《飞鸟集》 等。他还擅长作曲和绘 画,所作歌曲《人民的 意志》1950年被定为印 度国歌。
瘫痪tān huàn 暴怒bào nù 沉寂chén jì 捶打chuí dă 憔悴qiáo cuì 央求yāng qiú 神色shén sè 敏感mĭn găn 诀别jué bié 淡雅dàn yă 深沉shēn chén 烂漫làn màn 喜出望外xĭ chū wàng wài 絮絮叨叨xù xù dāo dāo
人物
情节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母亲
“听说北海的花儿 都开了,我推你去 走走。”
“我”
“不,我不 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着你去看看 “什么时候?” 吧。”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 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 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 壁。 “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 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 劲!”
逮dăi 抹mŏ 攥zuàn 怦怦pēng pēng 仗义zhàng yì 树杈shù chā 脸颊liăn jiá 寒战hán zhàn 自作主张zì zuò zhǔ zhāng 不可抗拒bù kĕ kàng jù 形影不离xíng yĭng bù lí

4、散文诗两首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你要是愿意,就明天?” “好吧,就明天。” “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 的!” “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 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 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 一脚踩扁一个……”

第2课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第2课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2、母亲为何“挡在窗前”? 怕我触景生情,伤感痛苦


“央求”可否换成“期待”?为什么?

不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 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 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 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央求”含有最低要求 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5.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 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心理描写

母亲很怕因为自己的情绪或者措 辞而刺激到我,所以尽力地压抑 自己的难过,而变得小心翼翼, 变得敏感。
精读探究
阅读第二段

1、为何要描写窗外落叶?

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无望、痛苦的心情, 也用来象征“我”的生命如树叶般飘零。
正音

瘫痪 tān huàn
豌豆 烂漫
wān làn màn

憔悴 qiáo cuì
捶打 chuí 侍弄 shì 仿膳 shàn 诀别 jué 整宿 xiǔ

翻来覆去 fù 絮絮叨叨 Xù dāo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整体感知
文中怀念的是谁? 怀念了什么事?
为什么是秋天的怀念?
母亲 第一次
(春天)
“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 “不,我不 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去。”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你去看看吧。”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 北海看了菊花 “什么时候?”

3.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

“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 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 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 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 的复杂心理。

教案《秋天的怀念》

教案《秋天的怀念》

教案《秋天的怀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天的怀念》。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通过描绘秋天景色来表达怀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学会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秋天的热爱与怀念,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和事,培养感恩之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秋天的怀念》。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通过描绘秋天景色来表达怀念之情。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通过描绘景物来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秋天的怀念》的PPT或黑板。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秋天景色的图片或视频。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秋天的怀念》。

(2)准备好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内容和课堂讨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秋天景色,引起学生对秋天的兴趣。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朗读课文《秋天的怀念》。

(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3)学生背诵课文,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 生字词学习:(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通过卡片或PPT展示生字词,学生朗读并解释含义。

(3)教师举例运用生字词,巩固学习效果。

4. 课文理解:(1)学生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作者描绘秋天景色的作用和意义。

(3)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五、课堂小结: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 教师强调课文《秋天的怀念》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的重要性。

3.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段描绘秋天景色的作文,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和修辞手法。

第2课《秋天的怀念》

第2课《秋天的怀念》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 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 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 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 得烂漫。”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含义?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 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深受苦楚的母亲
有没有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
——没有
有没有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没有
有没有大声呼喊我活着什么劲!
——没有
自己做坚强的母亲
让儿子成为坚强的儿子
找出文中描写母亲的句子,体会体会伟 大的母爱。
• 提示:人物描写的句子(如动作、语言、 神情、心理等);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 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 诀别 jué bié:分别;指无会期的离别;死 别 • 淡雅 dàn yǎ:(颜色花样)素净雅致; (花草等的香气)清淡 • 深沉 shēn chén:指声音低沉;形容程度 深;沉稳,不外露。 • 烂漫 lànmàn:色彩鲜丽;坦荡,无做作 • 喜出望外 xǐchū’wàngwài:所遇超过了所 望,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 絮絮叨叨 xù xù dāo dāo:形容说话啰嗦
整体感知:
文中几次写看花?
母亲
“我”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不,我不 “听说北海的花儿 去。” 都开了,我推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开了, 我推你去看看吧。”
“什么时候?”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 我俩在一块儿, 北海看了菊花 要好好儿活……
初步感知
你觉得文中的我,性格脾气是什么样的?
性情暴躁, 脾气很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家简介:
1951年生于北京, 1972年,21岁的 他因病瘫痪,从此永远坐上了轮椅。后来 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 透析维持生命。曾自称说“职业是生病, 业余在写作”。 著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 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 坛》《病隙碎笔》等。

教案《秋天的怀念》

教案《秋天的怀念》

教案《秋天的怀念》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深厚感情。

(2)能够掌握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能够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秋天的热爱和欣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3)培养学生积极面对生活挑战,勇敢面对困境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秋天的怀念》的主要内容。

(2)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通过阅读和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2)培养学生对秋天的深厚感情和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谈论秋天的事物和景象。

(2)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回忆。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阅读课文《秋天的怀念》。

(2)学生回答关于课文内容的问题。

(3)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型。

3.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型,写一段关于自己秋天回忆的短文。

(2)学生互相交流并给予反馈。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程度。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回答问题的情况。

3. 写作能力:学生写作短文的质量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秋天的怀念》文本。

2. 与秋天相关的图片或实物。

3. 写作纸张和文具。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在写作练习中,要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对秋天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并能够珍惜亲情、友情,积极面对生活的挑战。

教案《秋天的怀念》六、教学延伸1. 小组活动:(1)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秋天的主题(如:秋天的事物、秋天的景色、秋天的节日等)。

第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第课《秋天的怀念》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散文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优势”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散文表达情感的特点,分析其优势,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
2.理解课文:母亲对作者的关爱,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3.写作手法: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表达情感;
4.课文结构分析: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5.课后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二、核心素养目标
《秋天的怀念》教案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构建与运用: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掌握重点生字词,提高词汇积累,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表达情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词语理解与运用: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生字词,如“凄凉、瘫痪、教诲、叮嘱”等,通过具体语境掌握词语含义,提升词汇运用能力。
举例:通过分析“凄凉”一词在文中的使用,理解其表达的情感色彩,学会在写作中运用此类词语。
(2)情感体验与表达: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提高情感表达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散文的基本概念。《秋天的怀念》是一篇抒情散文,它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来表达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散文是文学的一种体裁,它以抒发作者真情实感为主要特点,语言优美,形式自由。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写。这些描写展示了散文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表达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讨论秋天相关的情感体验时,能够积极分享自己的感受,这让我感到很欣慰。然而,我也注意到,在理解课文结构和写作手法方面,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秋天的怀念》原文及教案

《秋天的怀念》原文及教案

《秋天的怀念》原文及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秋天的怀念》,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亲情友情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秋天的怀念》的主题思想。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

3. 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抽象的意象。

2. 感悟作者情感的细腻变化。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秋天的怀念》。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故乡的回忆,让学生谈谈自己心中的故乡。

2. 阅读理解:让学生默读《秋天的怀念》,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分析讨论: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4.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厚感情。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故乡的怀念之情。

6. 总结反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

7.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以“我的故乡”为主题的作文,要求运用学到的写作技巧。

8.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作文写作,评价学生对《秋天的怀念》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2. 评估学生在分析文章修辞手法方面的掌握情况。

3. 观察学生对故乡情感的表达,评价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七、教学拓展:1. 组织一次以“故乡的变迁”为主题的摄影展览,让学生通过镜头记录故乡的变化。

2. 开展“我为故乡献一策”的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为故乡的发展提出建议。

3.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如《故乡》、《在细雨中呼喊》等,进行比较阅读。

八、教学资源:1. 制作《秋天的怀念》电子教学课件,包含文章内容、修辞手法分析、作者简介等。

2. 搜集关于故乡的图片、视频资料,用于课堂展示和学生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秋天的怀念
1.了解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2.领会文章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好好儿活——做生活的强者”。

3.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体会母亲的爱。

●重点:体会“好好儿活”的含义,理解母爱的内涵。

1.请把下面的知识卡片补充完整。

史铁生(1951—2010),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原籍河北涿县(今涿州市),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2.给加点字注音。

憎.恨(zēng) 创.伤(chuāng) 脾.气(pí) 瘫痪
..(tān)(huàn)
侍.弄(shì) 捶.打(chuí) 整宿.(xiǔ) 诀.别(jué)
3.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

(焦躁不安)
(2)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翻来覆去)
(3)形容说话啰唆,唠叨。

(絮絮叨叨)
(4)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喜出望外) 4.默读全文,思考课文里写了几次秋天里看菊花?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

三次。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她总是这么说。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第三次: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

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

5.板书设计。

问题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由生活绝望到要好好活着。

2.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母亲爱花,但更爱儿子?
示例:
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问题二:再读课文,揣摩细节。

1.示例:从文中找出一组对比性的动词,品读课文。

“我”:突然砸碎;猛地摔向;狠命捶打;喊着。

“母亲”:躲出去;听我的动静;进来;扑过来;抓住;忍住哭声。

品读:母亲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气,忍受着儿子瘫痪对自己的打击,把痛苦埋藏在心里,坚定地鼓励儿子。

仿照示例,从文中分别找出一组重叠词、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品读课文。

一组重叠词: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我的动静;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

品读:刻画了细腻深沉的母爱,“她”让我尽情地发泄心中的苦痛,自己又强忍着内心的悲伤。

表现了母亲的谨小慎微和慈爱细心,以及对儿子的体谅、包容和理解,无私地关爱、呵护儿子。

一组饱含深情的话语:“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品读:母亲本要和“我”相依为命,共渡难关。

临别人世时,母亲对孩子是多么不舍、牵挂和惦记。

2.精段阅读,品读课文。

(1)母亲为什么挡在窗前?
母亲不想让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读“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她又悄悄地出去了”,体会“我”和母亲不同的态度和心情。

“我”的态度和心情:漫不经心、马虎应付、无所谓。

母亲的态度和心情:喜出望外、兴奋投入、高兴得不知所措。

问题三:拓展延伸,领悟主题。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感叹人子希望尽孝时,父母却已经亡故,而无以言孝。

这句话告诫天下的儿女们,抓住父母健在的光阴,及时尽孝,哪怕是一句体贴的言语、一个关爱的眼神。

见《导学测评》P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