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案标题: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能够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和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它们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师需要熟悉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2. 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掌握基本的统计概念和计算方法,如平均数和范围。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提问:平均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某些情况下,是否有其他统计指标能更好地描述数据的中心趋势和分布特征?探究活动:1. 引导学生了解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
如果数据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就是中间的数;如果数据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2.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引导他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并计算出中位数。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位数能否完全反映一组数据的特征?为什么?4. 引导学生了解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5.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引导他们计算出众数,并讨论可能存在的情况。
拓展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对于数据分布的特征有何影响?如何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2. 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数据集,引导他们分析和比较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以及它们对数据分布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和应用中位数和众数的例子,如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或成绩,并分析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总结活动:1. 引导学生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在不同的数据分布情况下,中位数和众数哪个更能反映数据的特征?3.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以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
评估活动:1. 给学生提供一组数据,要求他们计算出中位数和众数,并分析数据的特征。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标题: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掌握使用统计软件或计算器计算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计算器、计算机及相关统计软件。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电脑或纸笔等。
三、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教师简单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与学生分享实际生活中相关的例子,如人口普查、商品价格等。
2.概念讲解(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进行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
当数据个数为奇数时,中位数是唯一确定的;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3.计算方法示例(15分钟)教师通过示范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计算:以一组奇数个数据为例,逐步演示排序、确定中位数的步骤。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特殊情况:当数据个数为偶数时,中位数为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 众数计算:给定一组数据,计算每个数出现的次数,确定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即为众数。
如果存在多个众数,教师解释该数据集为多众数的情况。
4.练习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自行计算所给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并与同桌讨论答案。
教师在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5.统计软件/计算器的应用(15分钟)介绍统计软件或计算器的使用,展示如何使用它们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教师示范使用软件/计算器操作,学生跟随操作。
同时,教师提醒学生不要忽略对结果的验证。
6.拓展应用(15分钟)提供一个拓展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此问题。
例如,给定一组学生的考试成绩,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从而分析班级整体的表现。
7.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一起回顾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并强调实际应用的重要性。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 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和设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计算器;2. 教材和教具:教科书、练习册、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讨论:小明有10个同学的考试成绩,他想要找到成绩的中间值和最常出现的成绩,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2. 概念讲解(2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数轴,向学生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数。
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唯一确定的;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然后,向学生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3. 求解方法(30分钟)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一组数据 {3, 5, 1, 6, 2, 5, 4, 5},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求解中位数的方法:1.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 2, 3, 4, 5, 5, 5, 6};2. 判断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发现有8个数,为偶数;3. 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3 + 4) / 2 = 3.5;因此,中位数为3.5。
求解众数的方法:1. 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1出现1次,2出现1次,3出现1次,4出现1次,5出现3次,6出现1次;2. 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众数为5。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其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进行。
4. 实践运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给每组一组数据,要求他们求解中位数和众数,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与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意义。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实际数据集,如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等。
2. 准备计算工具,如纸笔、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讨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二、新课(20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中间的数。
b. 解释中位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a. 给出一个数据集,引导学生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b. 解释众数的意义和作用。
c. 演示如何计算一组数据的众数。
三、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计算给定的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让学生互相交换数据集,互相检查计算结果。
四、应用(10分钟)1. 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a.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身高分布,让学生计算中位数和众数。
b. 让学生讨论中位数和众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和意义。
五、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重点。
2. 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方差、标准差等。
2. 探索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实际数据集和计算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和应用环节,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和误解。
此外,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介绍其他统计量和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统计学素养。
众数与中位数(篇四)
众数与中位数教学设计示例1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的意义。
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
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
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
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
(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
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
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二)整体感知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
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
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
(三)教学过程(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鞋的尺码(单位:厘米)2222.52323.52424.525销售量(单位:双)12511731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新课标课教案设计第一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基本概念。
2. 学会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众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找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2. 学生能熟练计算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中位数和众数与平均数的比较。
三、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讲解: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3. 练习: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特点。
4. 应用: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利用中位数和众数分析数据的一般情况。
3. 学生能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 学会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3.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实例。
2. 利用中位数和众数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初中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掌握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2.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组数据,用于讲解和练习。
2. 学生准备笔记本,记录知识点和练习。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并找出其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二、中位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中位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中位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中位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指导。
三、众数(15分钟)1. 教师讲解众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众数的概念。
2.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学生讨论并回答。
3. 教师总结众数的求法,并进行示范。
4. 学生练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教师指导。
四、实际问题(15分钟)1. 教师出示一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
2.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解答。
3.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并进行讲解。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学生回答。
2. 教师总结并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求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效果。
同时,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
初中数学教案中位数与众数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
2.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求解众数时遇到多个众数的情况。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些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定义和求解方法。
2. 提问:平均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是什么?二、新课导入(15分钟)1.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那么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那么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讲解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实例讲解(15分钟)1. 让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些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这些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选取几组数据进行讲解,解释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意义。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求解给定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分享解题方法和经验。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点,强调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2. 提问:还有哪些统计量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特点?3. 拓展思维:如何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及其求解方法,让学生掌握了一种新的数据分析工具。
在实例讲解和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数据分析的能力。
同时,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教案主题:中位数和众数教学教学目标: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其在统计学中的作用。
2. 能够计算给定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
3. 能够分析数据集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教学准备:1. 白板、黑板或投影仪。
2. 数学数据集示例。
3. 学生练习、问题和习题。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你们知道中位数和众数是什么吗?它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被使用?”来激发学生思考。
介绍中位数:2. 清晰地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的中间值,即将数据按升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
”3.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中位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计算中位数。
步骤:首先将数据排序为 {2, 3, 5, 7, 9},然后找到中间位置,也就是第三个位置,中位数为5。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中位数。
介绍众数:4. 清晰地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
”5. 通过示例展示如何计算众数,解释步骤和方法。
例子:给定一组数据 {3, 5, 2, 9, 7, 5, 3, 7, 7},计算众数。
步骤:统计每个数值的频率,找到出现频率最高的数值,即为众数。
练习:让学生自己计算一组给定数据的众数。
应用中位数和众数:6. 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集的意义和影响。
例如,中位数可以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而众数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最常出现的数值。
练习和评估:7. 提供给学生一些练习题,让他们独立或合作完成,帮助他们巩固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8.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估,包括对他们的计算准确性以及对中位数和众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能力的评价。
总结:9. 简要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强调它们在统计学中的重要性。
拓展: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引入更复杂的相关概念,如中位数的偏差、众数的多模态分布等,以进一步深入学生对数据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众数与中位数数学教案
众数与中位数数学教案(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2.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2.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思想.(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对众数、中位数的比较,精辟的分析、形象的讲解,不断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也渗透了一组数据对称的数学美.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2.教学难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3.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的次数当做众数.应通过对众数概念的剖析,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众数的概念.4.解决办法:(1)众数由所给数据可直接求出.(2)求中位数时,首先要先排序(从小到大),然后计算中位数的序号,分数据为奇数个与偶数个两种来求.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教师提出问题:1.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趋势.3.平均数与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吗?(学生回答,教师纠偏后引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学习另两个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众数和中位数.这样引入新课,能使学生的心理活动指和和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教学内容,尽快进入课堂学习状态.(二)整体感知平均数、众数及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但描述的角度和适用范围有所不同,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三)教学过程(用幻灯片出示引入例)请同学们看下面问题: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鞋的尺码(单位:厘米)2222.52323.52424.525销售量(单位:双)12511731在这个问题里,鞋店比较关心的是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并思考表格反映的是多少个数据的全体.(30个),表中上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出现的数据).下面一行反映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是相应的数据出现的次数.)表中反映出哪一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学生回答23.5厘米的鞋销售了11双,是销售得最多的).接着教师强调,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通常不大关心所销售的鞋的平均尺码,而是关心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关心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这时掌握市场需求情况和确定今后进货量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学生明确了研究众数的必要性后,教师给出众数定义.众数: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在剖析众数定义时应强调:1.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一组数据中的原数据,而不是相应的次数.在这一点上,学生很容易混淆.2一组数据中的众数有时不只一个,如数据2、3、-1、2、1、3中,2和3都出现了2次,它们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引例中的众数是什么?是(23.5厘米),有的学生会误将23.5厘米的鞋的销售量11当作所求的众数,教师要注意纠正.下面我们来学习怎样根据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看例1(幻灯出示)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找出这组数据中哪些数据出现的频数较多,从而进一步找出它的众数;也可仿照引例画表格找出众数.例1在上面数据中,80出现了7次,是出现次数最多的,所以80是这组数据的众数答: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是80(分).教师应强调一下这个结论反映了得80分的学生最多.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1学生做完练习后接着讲解中位数定义.请同学看下面问题:在一次数学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庆次是:5557616298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在这5个数据中,前4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1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这时如果用其中最中间的数据61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较大变动的影响.通过这个引例,不仅使学生对中位数的意义有了了解,又加深了对中位数概念的理解.中位数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教师剖析定义时要强调:1.求中位数要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而不必计算,顾名思义,中位数就是位置处于最中间的一个数(或最中间的两个数的平均数),排序时,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都可以.2.在数据个数为奇数的情况下,中位数是这组数据中的一个数据;但在数据个数为偶数的情况下,其中位数是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它不一定与这组数据中的某个数据相等.教师引导回答引例的中位数是什么?例2(用幻灯出示)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售,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后,让学生自解.解:将10个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得到:10121414151516171719左右最中间的两个数据都是15,它们的平均数是15,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5(件).答:这一天10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是15件.例3(用幻灯出示)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子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成绩(单位:米)1.501.601.651.701.751.801.851.90人数23234111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表格,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表中共有多少个数据?其中哪个数据出现的次数最多?这组数据的众数是什么?说明什么?2.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其中第几个数是最中间的数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说明什么?3.可选用哪个公式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所求得的平均数能说明什么?这样分析例题,可使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体会到这三个量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教师范解例3.解:在17个数据中,1.75出现了4次,出现的次数最多,即这组数据的众数是1.75.上面表里的17个数据可看成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其中第9个数据1.70是最中间的一个数据,即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70;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答:17名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平均数依次是1.75(米)、1.70(米)、1.69(米).课堂练习:教材P159中2、3(四)总结、扩展1.知识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众数、中位数的概念,了解了它们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时的不同角度和适用范围.2.方法小结: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会了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及中位数的方法,求众数时不需要计算只要观察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即可.求中位数时,先要将这组数据按顺序排列出来,再找出最中间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并算出它们的平均数.3.知识网络:平均数、众数、中位数都是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只是描述的角度不同,其中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布置作业教材P160A1、2、3、,B板书设计14.2众数与中位数1.定义例1例2例3众数:中位数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的1.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意义.2.使学生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与中位数.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使学生通过练习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难点:在一组数据中有两个居于中间的数的平均数做为中位数时的判定方法.中位数、众数的意义的解释.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什么叫做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一组数据的计算方法有哪些?引入新课在对一组数据分析研究过程中,往往要了解某个数出现的最多,某个特定的数处于什么特定位置.那么这些数应如何称呼,如何利用?这节课我们来进行探讨,新课教材售鞋一例即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其中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哪种尺码的鞋销售得最多?介绍完之后,可再介绍如下实例.某面包房生产多种面包,在一天内销售面包100个,各类面包销售量如下表:在这个问题中,店主最关心的是哪种面包售量最好.从表中可见,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达到30个.接下来向学生介绍: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教材中的例子中,23.5(厘米)出现的次数最多,称这组数据的众数;而我们举的例子中,椰茸面包销售情况最好,占100个中的30个,它是这组数据中的众数.讲到此处,要强调众数的功能,即“当一组数据中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常用众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例1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如下:70801006080709050807080709080908070906080求这次英语口试中学生得分的众数.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后,指出80出现了7次,确定80分是学生得分的众数.(可多请几位学生说一说观察情况.)教师引导学生阅读P163中间一段文字.即看数学竞赛一例,即在一次数字竞赛中,5名学生的成绩从低分到高分排列依次是5557616298前四个数据的大小比较接近,最后一个数据与它们的差异较大,得出学生成绩最中间的数据为61,它可以用来描述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不受个别数据的较大变动的影响.由此给出定义: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把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据(或最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叫做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接下来指出61是上述一组数的中位数.要特别指出: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4个数据0.5,0.8,0.9,1.0中,最中间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是0.85,它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要使学生注意,这组数有“偶数个”.例210名工人某天生产同一零件,生产的件数是15171410151917161412求这一天10名工人生产的零件的中位数.教师应请一位学生将此例中的一组数据在黑板上从小到大按顺序排列,启发学生找出中位数是15(件).还可顺势问一下,这组数据中的众数是哪些?(引导学生答出:14,15,17.)例3在一次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参加男生跳高的17名运动员的成绩如下表所示:分别求这些运动员成绩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平均数的计算结果保留到小数点后第2位).通过此例的练习,使学生巩固对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概念的认识和理解.小结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其中,又以平均数的应用最为广泛.在讲述过程中需强调:(1)平均数的大小与一组数据里的每个数据均有关系,其中任何数据的变动都会相应引起平均数的变动.(2)众数着眼于对各数据出现的频数的考察,其大小只与这组数据中的部分数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有不少数据多次重复出现时,其众数往往是我们关心的一种统计量.(3)中位数则仅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即当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据即为中位数,因此某些数据的变动对它的中位数没有影响.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可用它来描述其集中趋势.练习:选用课本练习作业:选用课本习题四、教学注意问题教学中要注意讲好众数在一组数据中不止一个;中位数在一组数据为奇数、偶数时的不同确定方法.感谢您的阅读。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
一、教学目标
1 .掌握中位数、众数的概念,会求出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与众数;能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区别,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正确评判.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区分刻画“平均水平”的三个数据代表,让学生获得一定的评判能力,进一步发展其数学应用能力.
3 .将知识的学习放在解决问题的情境中,通过数据分析与处理,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求真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中位数与众数的概念,及简单运用.
教学难点: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三者的差别,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做出自己的评判.
三、教学设计
1.创设情境
(1)猜年龄:有九个人在草地上游玩散步,他们的平均年龄是15岁。
猜一猜:他们的年龄情况大致是怎样的?
生:学生猜测。
师:想知道真实的年龄么?
(2)真实年龄(单位:岁)
34778999 79
师:像这样在一组数据中偏大或偏小的数叫做极端数。
师:这组数据中有没有15和15上下的数据?
生:没有
(3)小组讨论:那该用哪个数来表示这组人的年龄情况比较恰当,为什么?
2.导入新课
(1)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位数与众数。
20.1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培养学生数学抽象思维,通过具体实例提炼出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提高从数学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使其能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对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形成合理的判断;
4.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构建模型,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众数的应用难点:在某些情况下,如数据分布不均时,可能存在多个众数或没有众数。例如,数据集{1, 2, 3, 4, 5}没有众数;数据集{2, 2, 3, 3, 4}有两个众数,分别是2和3。
-选择描述集中趋势的指标:需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和实际需求选择使用中位数还是众数。例如,描述一组考试成绩的集中趋势时,如果成绩分布较广,可能更适合使用中位数;而描述一组商品销量的集中趋势时,众数可能更为合适。
五、教学反思
在完成《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这一章节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于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理解较为顺利,他们能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掌握这两个指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然而,我也注意到在应用这两个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使用生动的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作用,以便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同时,我也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设计更具针对性的案例,以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数据的集中趋势——中位数和众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描述一组数据的情况?”(例如:描述考试成绩的分布)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中位数和众数的奥秘。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第一章:中位数的基本概念1.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的重要性。
1.2 讲解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称为中位数。
1.3 讲解中位数的性质:对于一组数据,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大于中位数,一部分小于中位数。
1.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求法。
第二章:众数的基本概念2.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众数的重要性。
2.2 讲解众数的定义:在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称为众数。
2.3 讲解众数的性质:众数能够反映出数据的出现频率。
2.4 举例说明众数的求法。
第三章: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3.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感受中位数和众数之间的关系。
3.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中位数是将数据分为两部分,而众数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两者有时相同,有时不同。
3.3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关系。
第四章: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4.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4.2 讲解中位数和众数在统计学中的应用: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
第五章: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5.1 导入: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5.2 讲解中位数的求法:将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找到中间位置的数即为中位数。
5.3 讲解众数的求法:统计每个数出现的次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为众数。
5.4 举例说明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及应用。
第六章:中位数的性质与应用6.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位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6.2 讲解中位数的稳定性:无论数据如何变化,只要数据个数不变,中位数的位置不变。
6.3 讲解中位数的应用:中位数在评估数据集中趋势、解决争议数据等问题上的作用。
6.4 举例说明中位数的应用。
第七章:众数的性质与应用7.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众数的性质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7.2 讲解众数的唯一性与非唯一性:一组数据中可能有一个众数,也可能有多个众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
《中位数和众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88页—89页。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2、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统计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
认识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众数,并解释其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恰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们猜,老师已经教了多少年书了?(生答)是啊,老师已经教了十几年了,教过的学生也不知有多少个了。
老师最早教过的一个学生李明,今年大学毕业了,前几天我得知他去了大连市人才招聘会,发现有两家公司很适合自己,只是工资有点差别。
大屏幕出示: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乙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000元)
他该选择去哪家公司呢?你说他会怎样选择?
情况一:学生选甲公司。
引导: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
选择工作可是件大事,还是考虑周全些!让我们再来看看两个公司具体的工资表。
情况二:学生选乙公司。
师表扬学生观察仔细,考虑周全。
追问:为什么不选择甲公司?学生回答。
小结:从平均数来比较,甲公司工资水平确实高于乙公司。
然而计算平均数需要用到每个数据,由于经理的工资偏高,甲公司的平均工资也就偏高,大家看只有员工经理1人工资高于平均数,其余的人都低于平均数。
看来平均数2200不能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体会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
)
二、新授
(一)探究中位数。
1、认识中位数。
课件出示甲公司工资表,问:哪个数能够很好地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说明选哪个数。
师:我们应该选择中间的数1500来代表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这组数据中间的数1 500有一个名字,在数学上我们称它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板书:中位数
师:还有补充吗?如果没有补充就加以引导:将经理和员工D的工资换下位置。
甲公司工资表(平均每人月工资2200元)
中位数是6400吗?中间的数不就是中位数吗?
引导:必须将一组数据从大到小排列好,中间的数才是中位数。
从小到大可以吗?
板书: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它表示什么。
请学生解释中位数1500实际意义:代表的是甲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2、探究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课件出示乙公司工资表,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学生思考、汇报。
解释实际意义:中位数1980代表的是乙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小结:从中位数来比较,乙公司工资水平高于甲公司。
所以这位同学应该选择去乙公司。
3、探究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的求法。
师:这位优秀的学生经过面试顺利加入乙公司,月工资1800元。
出示这时乙公司的工资表:
乙公司工资表
问:现在中位数是多少?先自己试做,然后小组交流。
反馈预设:
情况一:直接说出1950,道理讲得很清楚。
追问其他同学:中间是两个数怎么办?(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怎样求这两个数的平均数?
情况二:学生不会。
师引导:什么是中位数?中间的数是多少?中间的数是两个数怎么办?
解释实际意义:中位数1950代表的是现在乙公司工资的中等水平。
4、总结中位数的求法。
大屏幕出示:
2600 2000 2000
2600 2000 2000 1800 1800 1700
师:比较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其中的规律吗?
引导学生回答:当数据的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是中间的数;当数据的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是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5、感受中位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乙公司工资的中位数是1950,这位学生的工资是1800。
现在老师想问,你觉得作为一名新员工,他对现在的工资能满意吗?你们觉得他的工资1800元合理吗?
(二)探究众数。
1、认识众数。
师:看了他的工资后,他的两名同学也加盟乙公司,月工资也是1800元。
出示这时的工资表:
乙公司工资表
师:现在哪个数能代表乙公司多数人的工资水平呢?(生答1800)我们就把这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1800叫做这组数据的众数。
板书:众数
师:什么叫做众数?板书: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解释实际意义:众数1800代表乙公司多数人的工资水平。
2、认识众数的不唯一性。
师:由于工作努力,乙公司部分员工工资上调,这是上调后的工资表。
乙公司工资表
师:这时的众数是多少?请学生回答。
情况一:1900和2000
情况二:1950
师引导: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什么是众数?1950出现了几次?
小结:当两个数据出现的次数并列最多时,这两个数都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众数是不唯一的,有时不止一个。
板书:不唯一
解释实际意义:在这里众数1900元和2000元代表的是乙公司多数人的工资水平。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师板书课题。
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我们就来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三)练习中位数。
师:昨天老师随机调查统计了同学们的体重。
课件出示数据。
1、中位数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
说说这个中位数表示什么?
2、想一想你和这些同学比较处于什么水平?
3、小结:知道了中位数,我们就能够知道其中某一位同学的体重在这些同学中处于什么水平。
(四)练习众数。
师:昨天老师不仅调查了同学们的体重,还统计了大家的鞋号。
课件出示数据。
1、众数是多少?学生回答。
这个众数表示什么?
2、如果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看到这样一组统计数据会受到什么启发?
三、检测
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恰当的统计量。
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1、要表示全班大多数同学的年龄,应当选取()。
2、在青年歌手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在参赛选手中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3、上学期期末我校进行了数学、语文、英语考试。
要比较期末考试谁的成绩高
一些,应该选取()。
四、拓展
小调查:在一些比赛中,计算选手的最后得分时往往先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再计算剩下的得分的平均数,把它作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课后继续调查。
)
五、总结
这节课你有收获吗?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板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
中位数大小排列中间的数
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数不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