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经名词解释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大全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汇编全集1、绝对优势(Absolute advantage)如果一个国家用一单位资源生产的某种产品比另一个国家多,那么,这个国家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与另一国相比就具有绝对优势。
2、逆向选择(Adverse choice)在此状况下,保险公司发现它们的客户中有太大的一部分来自高风险群体。
3、选择成本(Alternative cost)如果以最好的另一种方式使用的某种资源,它所能生产的价值就是选择成本,也可以称之为机会成本。
4、需求的弧弹性(Arc elasticity of demand)如果P1和Q1分别是价格和需求量的初始值,P2 和Q2 为第二组值,那么,弧弹性就等于-(Q1-Q2)(P1+P2)/(P1-P2)(Q1+Q2)5、非对称的信息(Asymmetric information)在某些市场中,每个参与者拥有的信息并不相同。
例如,在旧车市场上,有关旧车质量的信息,卖者通常要比潜在的买者知道得多。
6、平均成本(Average cost)平均成本是总成本除以产量。
也称为平均总成本。
7、平均固定成本( Average fixed cost)平均固定成本是总固定成本除以产量。
8、平均产品(Average product)平均产品是总产量除以投入品的数量。
9、平均可变成本(Average variable cost)平均可变成本是总可变成本除以产量。
10、投资的β(Beta)β度量的是与投资相联的不可分散的风险。
对于一种股票而言,它表示所有现行股票的收益发生变化时,一种股票的收益会如何敏感地变化。
11、债券收益(Bond yield)债券收益是债券所获得的利率。
12、收支平衡图(Break-even chart)收支平衡图表示一种产品所出售的总数量改变时总收益和总成本是如何变化的。
收支平衡点是为避免损失而必须卖出的最小数量。
13、预算线(Budget line)预算线表示消费者所能购买的商品X和商品Y的数量的全部组合。
西经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稀缺:指经济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相对于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稀缺的,这就产生了研究如何合理地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用于诸多用途以满足人类需要的经济学。
2.自由物品: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3.经济物品: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其数量是有限的。
4.机会成本:当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市场上的机会成本。
5.生产可能性边界:表明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组合的轨迹,又称为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社会生产在现有条件下的最佳状态。
6.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户、厂商以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主要内容包括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场上均衡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福利经济学和一般均衡理论等。
7.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社会总体经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总量是如何决定的以及相互关系。
总体经济问题包括经济波动、经济增长、就业、通货膨胀、国家财政、进出口贸易和国际收支等。
8.实证分析:考察经济现象是什么,即经济现状如何,为何如此,其发展趋势如何。
市政分析要求,一个理论或假说涉及到的有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不仅要能够反映或解释已经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要能够对有关现象将来出现的情况做出正确的预测。
实证经济学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实证经济学定义为目的在于了解经济是如何运行的分析。
9.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
力求回答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规范经济学不具有客观性,西方经济学家把规范经济学定义为对于政策行动的福利后果的分析。
10.存量: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的数值。
西经名词解释
1.需求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当一种商品变动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
2.供给的价格弹性: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变动对于该商品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即当一种商品变动1%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3.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用字母CS表示。
4.边际效应: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用字母MU表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5.等产量曲线: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6.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需要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量。
7.机会成本: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8.生产者剩余: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与愿意接受的最小支付的差额。
9.市场失灵:现实的资本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有效配置(帕累托最优)10.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1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所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
(物品+劳务)的市场价值。
12.国民生产总值GNP: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新生产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13.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14.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也称权衡性财政政策,政府在经济繁荣时用紧缩财政政策,在经济衰退时使用扩张财政政策,以保证稳定总需求。
原则:逆经济风向行事。
问题:财政预算15.货币政策: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16.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r与产出y之间关系的曲线,曲线上任何一点代表的利率—产出组合都是使i=s的组合,即实现产品市场均衡的组合17.L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L=M/P)的收入与利率的关系。
西经名词解释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变动的点都在同一需求曲线上)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
(需求曲线的位置发生移动)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要量变动对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是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之一。
正常品:指需求量与收入同方向变化的商品。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消费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获得得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的效用。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价格-消费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收入以及其他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某一种商品的不同价格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收入-消费线:是在消费者的偏好和商品的价格不变的条件下,与消费者地不同收入水平相联系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的轨迹。
替代效应: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挡物品。
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则与价格同方向的变动。
其特殊性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
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
西经名词解释
1.GDP: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名义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的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
4.边际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每增加一单位的可支配收入所增加的消费)5.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大不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大不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6.投机需求:是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7.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8.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
9.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10.自动稳定器: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债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12.充分就业预算盈余:指既定的政府预算在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水平即潜在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所产生的政府预算盈余。
13.自然失业率: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它是劳动市场处于供求稳定状态时的失业率,这里的稳定状态被认为是:既不会造成通货膨胀也不会导致通货紧缩的状态。
14.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15.通货膨胀: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持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
西经名词解释
需求: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需求定律: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呈反方向变动的规律。
供给:在一定时期内,某种商品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个人或厂商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
需求价格弹性: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动的程度,或者说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该商品自身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之比。
边际效用:消费者消费商品或服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服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程度的变化。
无差异曲线: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的效用水平或同等程度满足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组合的点的轨迹,又称等效用线。
等产量线:表示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或者说是表示某一固定数量的产品可以用所需要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数量的组合生产出来的一条曲线,也可以说是给生产者带来的产量相等的两种要素组合的点的轨迹。
机会成本:从厂商的角度来说指的是由于使用某一要素投入而必须放弃的这一要素其他用途的最高代价;从要素所有者的角度来说,则是指这一要素在其他可能的机会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报酬。
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消费者选择商品组合获取了最大的效用满足,并将保持这种状态不变时,称消费者处于均衡状态,简称为消费者均衡。
正常利润:正常利润是企业家才能的价格,也是企业家才能这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收入。
价格歧视:同种商品不同价格的情况。
GDP:一国境内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
GNP:一国居民所拥有的劳动和资本所生产的总产出量。
边际消费倾向:在收入增量中消费增量所占的比重,表示每增加1个单位收入时消费的变动情况。
流动性陷阱:凯恩斯的一种假说,当利率降低到无可再降低的地步时,任何货币量的增加,都会被单位以”闲资”的方式吸收,因而对总体需求、所得及物价均不产生任何影响。
通货膨胀:一般物价水平普遍、持续性地上升。
奥肯定律:描述GDP变化和失业率变化之间存在的一种相当稳定的关系。
西经名词解释
15.交易成本:交换活动所耗费的稀缺资源,这些资源的耗费是完成一笔交易所必不可少的,但它们既不创造产品,也不提高产品效用。交易成本阻碍交换的发展
16.占优策略均衡: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
17.公共物品:不具备消费的竞争性的商品。
(2)ed<1 ,价格下降,收入减少;价格上涨,收入增加。
(3)ed=1 ,价格下降,价格上涨,收入均不变。
2、为什么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答:垄断市场是一家厂商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故一完全垄断厂商构成一个行业,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4分)
(3)若短期均衡中因价格高于平均成本而获得超额利润,厂商必扩大生产规模到长期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MR=LMC,同时吸引其他行业厂商加入进来,结果市场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直到超额利润消失,即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即:AR(P)=LMC=LAC=SMC=SAC。反之,若短期均衡中因价格低于平均成本而使得企业亏损,厂商必缩小生产规模或退出该行业,结果市场供给量减少,价格上升,直到均衡点退回到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最低点,即:AR(P)=LMC=LAC=SMC=SAC。在这点上,价格、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短期平均成本和短期边际成本都相等。(4分)
7.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的价格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
8.边际产量:其他生产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一个单位一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加量。又称为边际产品或边际产出。
9.外在经济企业: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依赖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儿产生的
10.价格歧视:指厂商在相同时间内以相同产品向不同的购买者所取不同的价格,或在充分考虑生产、销售以及风险的变动后,相同产品的销售价格与其边际成本不相称。
西经重点名词解释
1、稀缺性:相对于人们的无限需求而言,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这是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前提。
2、选择性: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合理而又有效的分配于各种用途以满足人类无限多样的需求。
3、经济人:又称为理性人,指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最小的代价去获得自己最大经济利益。
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条件之一。
4、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资源在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两种产品的最大组合。
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居民,厂商及单个产品市场)为考察对象,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1、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需求量的变化: 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于价格变化而引起的需求数量的变化。
沿着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需求的变化: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它因素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需求曲线的整体位移.2,供给: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下愿意且能够提供的该商品的数量。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
表现为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其他因素的变化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动。
表现为供给曲线的移动。
3、供求定理:其他条件不变,需求变动分别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供给变动引起均衡价格的反向变动,均衡数量的同向变动。
4、均衡价格: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这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应量相等时的价格。
均衡:经济事物中有关的变量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
5、市场出清:市场上供求相等的状态。
当价格确实能使需求等于供给,以至于任何人可以在那个价格上买到他所要买的东西,或者卖掉他所要卖的东西,这时,市场就是出清的。
6、替代品:两种商品之间可相互替代以满足某一种欲望。
互补品: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某一种欲望。
正常商品:需求随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的商品。
西经名词解释汇总-
西经名词解释汇总-1、微观经济学——研究个别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
2、宏观经济学——是从国民经济角度研究和分析市场经济整体经济活动的。
3、规范分析——是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基础,提出一些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标准,作为决策的前提和指定政策的依据。
4、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反,基本排除价值判断,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结论。
5、需求规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则对该商品的需求量增加。
这种需求数量和商品价格成反向变化的关系称为需求规律或需求定理。
6、供给规律——商品价格提高,对该商品的供给量增加,反之,商品价格下降,对该商品供给量减少。
这种供给量和价格成同向变化的关系称为供给规律或供给定理。
7、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等,同时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它是由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的交点决定的。
8、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需求量相对收入变化做出的反应程度,即消费者收入增加或减少百分之一所引起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增加或减少的百分比。
9、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单位商品所引起的总效用的增加量。
10、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对消费者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数量点的轨迹。
11、替代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价格下降,一种商品价格不变,消费者会多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商品,少买价格相对高的商品。
12、收入效应——是指当消费者购买两种商品时,由于一种商品名义价格下降,可使现有货币收入购买力增强,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达到更高的效用水平。
13、边际产量——是指增加一个单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14、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5、边际成本——是指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生产所增加的总成本MC=ΔTC/ΔQ16、等产量曲线——是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一定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各种不同组合所形成的曲线。
西经名词解释
西经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国民在一年内所生产的最总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2)。
2、长期:所有要素都可以发生改变的时期。
3、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有价证券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的行为。
4、完全垄断:只有一家企业生产和销售没有很近的替代品的一种市场机构。
5、无差异曲线:具有相同偏好程度的不同消费束的轨迹。
(2)
6、技术效率:增加某种产品的产量的同时不可能不减少其他产品的产量。
7、边际产量递减规律:当生产进入一定阶段之后,当其他生产要素数量不变时,每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所带来的产量增量呈递减趋势。
(2)
8、边际消费倾向:消费增量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量之比。
9、流动性陷阱:在任一给定的较低利率水平上,公众愿意持有任何数量的货币存量,因此,增加货币供给不会改变国民收入。
(2)
10、机会成本:用所有选择总的次佳选择来度量的价值,或者用所失去的最佳选择来度量的价值。
(2)
11、稀缺法则:相对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而言,任何资源和商品都是稀缺的。
12、完全竞争:无数企业生产同质商品的一种市场结构类型,在这种市场上,要具有完全的自由流动性、信息充分完全。
13、供给法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供给量与价格呈正向变化关系。
14、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旨在使国民经济更加平稳运行以实现经济目标的财政政策,亦称“稳定性财政政策”。
15、挤出效应:增加政府支出后导致利率上升,进而挤走私人投资,从而均衡国民收入不变。
西方经济学名词解释
《西经》名词解释第一章【稀缺性】即资源得有限性,不就是指资源与物品绝对数量得多少,而就是指相对于人类无穷得欲望来说,再多得物品与资源都就是不足得。
【效率】社会能够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得最大得利益效用.【公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平均分配。
【机会成本】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比较各选择得成本与收益后,所放弃得得那个选择所可能带来得最大价值效用。
【生产率】每一单位得劳动投入所生产得劳务与物品数量.【经济学】研究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便使具有多种用途得稀缺资源得到有效率得配置,从而使人们得需要得到最大限度得满足。
【微观经济学】以个体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阐述这些经济单位为什么与怎样做出经济决策,以及她们如何相互作用以形成更大得经济单位—-市场;揭示市场就是怎样运行与演变,以及怎样受到政府政策得影响。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整体为研究对象,研究经济总量以及经济总量之间得关系,还有政府政策怎样影响整体经济运行得。
【实证研究】对世界进行客观描述,回答“就是什么"得问题.【规范研究】包含个人价值判断地研究世界“应该”就是怎样得。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表示在可得到得生产要素与生产技术既定时,一个经济所能生产得两种产品数量得各种组合得图形.第二章【市场】由某种物品或劳务得买者与卖者组成得一个群体。
【需求】在某特定时期内,买者每一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得商品数量.【需求定理】认为在其她条件不变得时候,一种物品得价格上升,对该物品得需求量就会减少得观点。
即给定其她条件不变,商品得需求量与价格负相关。
【需求量变动】价格变化引起得需求得量得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得变动).【需求变动】其她因素引起得需求得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得移动)。
【供给】就是指其她条件不变,既定时期内,在每一价格水平上厂商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得该商品得数量。
【供给定理】给定其她条件不变,某商品得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变动。
【供给量变动】价格变化引起得供给量得变化。
西经名词解释
西经名词解释1.需求:购买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中按某种商品不同价格所愿意并能够购买的量。
2.供求定律: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价格上升时,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时,供给量减少。
3.市场均衡:在某段时间内,某市场中商品需求量正好和相同时间内商品供给量相等4.需求价格弹性:是需求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5.供求价格弹性:反映供给量的变动对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6.需求收入弹性:反映需求量的变动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假定市场中所有商品的价格不变)7.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消费某特定商品或服务,随着商品或服务数量不断增加,对消费者产生的满足程度的增量不断减少。
8.边际产量:边际产量 ( MP ) 是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引起的产量的增量。
MP=∆TP/∆L9.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某一种商品的数量就要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减少的商品的减少量与增加的商品的增加量之比10.边际技术替代率:即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
11.短期总成本: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产量需要的成本总额。
1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水平和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要素投入到生产中去的时候,当这种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它连续增加超过某一特定值时,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3.机会成本:生产某种产品而必须放弃的能够生产除此之外最大可获收益的产品的代价。
14.沉没成本:指已经发生而无法收回的成本。
15.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根据其边际效用大小而愿意付出的价格总和同实际付出的价格总和之间的差额。
西经名词解释
1.边际效用: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2.价格歧视:为获得更大利润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
3.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或非排他性的物品。
4.需求: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5.隐性成本:厂商本身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要素的总价格。
6.机会成本:当指单一资源有两种以上用途时,使用他的人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高收入。
7.均衡价格:是指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等于生产者所提供的该商品的供给量时的市场价格。
8.边际产量MP:增加一单位可变投入所增加的总产量的量。
9.正常利润:厂商对自己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属于隐成本,不包括在经济利润中。
10.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短期规律)当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该要素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连续增加并超过特定值时,赠机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11.支持价格:政府为了扶植某一行业的生产,对该行业产品规定的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
限制价格:指政府为了限制某些物品的价格而对它们规定低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高价格。
12外部性:单位经济行为人的活动对社会上其他人(非当事人)的福利产生影响,而无法通过价格补偿。
13.科斯定理:只要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是零或者很小,则无论开始时把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结果最终都是有效的。
1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在购买一定量的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总量和实际支付的总量的差额。
15.稀缺性:在给定时间内,相对于人的需求而言,经济资源的供给总是不足的。
16.完全竞争市场:市场上有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产品同质,并实现了资源完全流动,完全信息的市场。
西经 名词解释
生产要素:厂商用来生产商品的经济资源(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机会成本:在给定技术条件下,将一定资源用来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别的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别的产品的生产数量就是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四种资源配置机制:自给自足,计划经济,市场经济,混合经济。
均衡:经济行为主体意识到进一步改变其决策行为已经无法使其收益增加进而不再改变其行为的状态。
最优状态:效用,利润最大化静态分析:研究均衡状态以及达到均衡状态所需要的条件比较静态分析:给定条件下于新的条件下的均衡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动态分析:研究随条件变化而调整的均衡状态。
经济模型:用来描述与预测与经济现象相关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市场:一群为买卖某种商品而相互联系的买者与买者。
行业:向一个特定市场提供产品或劳务的所有厂商。
价格:人们从市场上获得产品或要素的使用权或所有权所必须支付的货币数量。
需求:指消费者在某个时期内,在某个市场上按照某个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某种产品或劳务数量。
供给:指厂商在某个时期内,某个市场上按照某个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或劳务数量。
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价格,收入水平,其他相关产品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
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价格,技术水平,生产要素的价格,厂商对未来的预期。
需求规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与价格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供给规律: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提供量与价格存在同向变动关系。
供求规律: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自发的存在,向均衡价格方向变动和调整趋势,一方面,价格由供求作用共同决定,是供求变动的因素会使价格变化。
另一方面,价格变动对需求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使市场从非均衡状态逐渐达到均衡状态。
市场出清:当市场达到供求均衡时,市场中买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恰好等于迈着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买者买到了所有想买的东西,卖者卖出了所有想卖的东西。
影响ed 的因素:商品的可替代性,商品用途的广泛性,商品对消费者的重要程度,考察时间的长短,该商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西经名词解释
西经名词解释1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最终产品: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
3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要有的支出。
4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也就是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部分的比率。
4平均消费倾向: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在收入中的比率。
5边际储蓄倾向:储蓄曲线上任一点的斜率,它是该点上的储蓄增量对收入增量的比率。
6平均储蓄倾向: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率。
7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9转移支付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变动。
1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同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收支变动的比率11资本边际效率: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项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品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2托宾q说: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其重置成本之比,可作为衡量要不要进行新投资的标准,这个比率就是“q”。
13流动偏好陷阱: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会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劵市场价格不大可能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陷阱”或“流动偏好陷阱”。
14财政政策: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
15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控制货币供应量以及通过货币供应量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经济以达到一定经济目标的行为就是货币政策。
16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西经名词解释
1.需求: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数量。
2.供给:供给是指厂商在一定的时期内,在每一个价格水平上,愿意而且能够供应的商品量。
3.需求交叉弹性:是用来衡量一种商品价格变动的比率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变动的比率,也就是,衡量某种商品需求量变动对于其他商品价格变动的敏感程度。
用公式表示,4.需求的收入弹性:是指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对消费者收入的反应程度。
收入弹性系数是需求量变动率与收入变动率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5.替代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6.收入效应:由商品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7.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s :用来表示X1、X2两种商品不同组合,却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完全相同的一条曲线。
8.等产量线:表示两种生产要素L、K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可以带来相等产量的一条曲线。
9.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为了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10.隐成本(Implicit Cost):对自己拥有的、且被用于生产的要素应支付的费用。
不在帐目上反映。
11.外在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得到改善而产生的。
12.外在不经济:由于厂商的生产活动所以来的外界环境恶化所引起的经济效益的降低。
13.商品的边际替代率: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
14.边际技术替代率: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时所减少的另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
15.生产的契约曲线:所有等产量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的曲线。
16.交换的契约曲线:所有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轨迹构成的曲线。
西经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与劳务)的市场价值。
2.总供给函数总供给函数是指总产量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3.均衡产出均衡产出是指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4.再贴现率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
5.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
6.菲利普斯曲线菲利普斯曲线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7.谨慎动机谨慎动机是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8.自然失业率自然失业率为经济社会在正常情况下的失业率。
9.货币创造乘数货币创造乘数指中央银行创造一单位的基础货币所能增加的货币供应量。
10.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下降的经济效应。
11.自动稳定器自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名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12.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13.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14.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着没有适合到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15.马歇尔勒纳的条件。
16.功能财政思想政府为了实现充分就业和消除通货膨胀,需要赤字就赤字,需要盈余就盈余,而不应该为实现财政收支平衡妨碍政府政策的正确制定和实行。
17.流动偏好由于货币具有使用上的灵活性,人们宁肯以牺牲利息收入而存储不生息的货币来保持财富的心理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稀缺答:指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以及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充分的或者说不足的。
自由物品答:指人类无需通过努力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其数量是无限的。
经济物品答: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资源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
生产可能性边界答: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计划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经济的管理实际上像一个单一的大公司。
在这种体制下,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计划来解决。
市场经济答:一种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产权明晰,经济决策高度分散。
这种经济为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资源配置和利用由自由竞争的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来解决。
实证经济学答:在解释经济运行时从客观事实出发,力求说明和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并借以预测人们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对事物作好坏、善恶的评价。
规范经济学答: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标准,作出“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阐述怎样才能符合这样的标准。
效用答:是消费者消费物品或劳务所获得的满足程度,并且这种满足程度纯粹是一种消费者主观心理感觉。
边际效用答:是指消费商品或劳务的一定数量中最后增加或减少的那一单位商品或劳务所感觉到的满足的变化。
无差异曲线答: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同等效用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的曲线。
边际替代率答:是指为了保持同等的效用水平,消费者要增加1单位X物品就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Y物品,这两者之比率,即X对Y的边际替代率。
规模报酬答: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完全竞争答: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类型,它需要具备下列四个特征:①该产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卖主和买主,从而双方都是价格接受者。
②产品同质无差异。
③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④信息充分。
总收益答: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数量产品后所得到的全部收入,它等于产品单价销售数量的乘积。
平均收益答:指厂商销售每单位产品所得到的平均收入,它等于总收益除以总产销量,也就是单位产品的市场价格。
边际收益答:指每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引起的总收益的变动量。
利润极大化必要条件答:要求每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增加的总收益等于由此带来的成本增加量,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可用公式表示MR=MC。
垄断答:指一家厂商控制了一个行业的全部产品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条件下,垄断厂商可以控制和操纵市场价格。
自然垄断答:指由显著的规模经济性引起的垄断。
如自来水、煤气、电力供应和污水处理等行业都存在明显的规模经济性,它们的成本会随着使用人数的增加,即供应量的增加而减少。
在这些行业,很容易形成自然垄断。
垄断竞争与寡头答:垄断竞争与寡头都是介于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之间的市场类型。
垄断竞争是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类产品的市场结构,而寡头垄断是指少数厂商垄断了某一行业的市场,控制了这一行业的供给,其产量在该行业总供给中占有很大比重的市场结构。
价格竞争与非价格竞争答:指厂商的两种竞争方式,价格竞争指厂商之间相互竞价,而非价格竞争指厂商就质量、性能、款式等产品品质及广告宣传、送货上门等推销活动展开的竞争。
卡特尔答:是一个行业的独立厂商之间通过对有关价格、产量和市场划分等事项达成明确协议而建立的组织,是寡头垄断行业中各厂商用公开方式相互勾结,以达到协调行动的一种形式,其主要任务一是为各成员厂商的同质产品规定统一价格,二是在各成员厂商之间分配产量。
价格领导答:是指行业中的一个或少数几个厂商开始变更价格,本行业其他厂商就随之变动价格。
是通过某种默契进行相互勾结的一种寡头垄断形式。
边际物质产品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物质产品量。
边际收益产品答:是指增加一单位某种要素投入所增加的总收益,它等于该要素的边际物质产品与相应产品的边际收益的乘积。
向后弯曲劳动供给曲线答:劳动供给曲线表明的是劳动供给量与劳动价格即工资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个人劳动供给曲线是向后弯曲的,即随着劳动价格即工资率的提高,起初劳动供给量逐渐增加,但当工资率上升到一定程度后,劳动供给量反而会逐渐减少(具体解释可参考下面的习题4),在图形上便呈现为向后弯曲的曲线。
但就整个市场而言,劳动供给曲线基本上是向右上倾斜的。
市场失灵答:指市场机制因某些情况或原因无法导致资源优化配置即导致无效率,这些情况包括垄断、公共物品、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
公共物品答:是指供整个社会共同享用的物品,例如,国防、警察、消防、公共道路、教育、公共卫生等。
其两大显著特点是:消费或使用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答:是指由市场提供给个人享用的物品,例如,商店里出售的面包、衣服、电视机、计算器等。
其两大显著特点是:消费或使用上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免费乘客答:经济中不支付即可获得消费满足的人及其行为。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商品的非排他性。
由于商品的这种特征,拥有或消费这种商品的人不能或很难把他人排除在获得该商品带来满足的范围之外。
私人成本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需要支付的费用。
私人收益答:是指一个经济单位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给自己带来利益。
社会成本答: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成本是指全社会为了这项活动需要支付的费用,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成本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成本。
社会收益答:一项经济活动的社会利益是指全社会从这项活动中获得的利益,包括从事该项经济活动的私人利益加上这一活动给其他经济单位带来的利益。
自然垄断答:是由技术条件和需求条件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市场结构,如铁路、航空、邮电、煤气、供电等部门,在技术上都要求有大规模生产才会有效率,需求上属所有消费者共同使用的性质。
外部影响答:是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寻租答:是个人或企业为维护既得利益或谋求新的利益而向掌权的人进行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国内生产总值答: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某一给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答: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那个时期的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答:是用以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最终产品答:是指在计算期间生产的但不重复出售而是最终的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答: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物品用的产品。
个人可支配收入答:指缴纳了个人所得税以后留下的可为个人所支配的收入。
自动稳定器答:亦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动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实际上是指国家财政预算中根据经济状况而自动发生变化的收入和支出项目,如税收和转移支付。
权衡性财政政策答:指政府根据经济情况和财政政策的有关手段的特点,相机抉择,主动地变动财政的支出和税收以稳定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机动性财政政策。
挤出效应答:指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具体来说,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厂商)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公开市场业务答:又称公开市场操作,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通货膨胀答:一般指物价水平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普遍的上升过程,或者是说货币价值在一定时期内持续的下降过程。
消费价格指数答:又称生活费用指数,指通过计算城市居民日常消费的生活用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
生产者价格指数答:又称批发价格指数,指通过计算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所有阶段上所获得的产品的价格水平变动而得的指数。
需求拉上的通货膨胀答:指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于商品市场上的过度需求拉上的。
它把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归结为用于投资、政府购买、消费以及出口的以货币计量的对社会资源的需求超过了按现行价格可能得到的供给。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答:指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生产成本提高而推动的。
生产成本的提高一方面可体现为工资水平的上升,原材料和能源等涨价;另一方面可体现为厂商为追逐垄断利润而限制产量,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
失业和失业率答:失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的社会现象。
而失业率是失业者占劳动力的百分比。
摩擦性失业答:指因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或因经济变动过程中工作转换而产生的失业。
需求不足型失业答:指由于经济的有效需求水平过低而不足以为每一个愿意按现行工资率就业的人提供就业机会的失业。
结构性失业答:指因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造成的失业。
菲利普斯曲线答:是菲利普斯根据现实统计资料所给出的反映货币工资变动与失业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即货币工资增长率越高的时候,失业越低;失业率越高的时候,货币工资增长率越低。
后又延伸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替代关系:失业率高,通货膨胀率就低,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