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
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各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国外高校;创新人才;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讨论的热点问题。
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实施高等教育的教学改革。
总结这些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和经验,对中国创新人才的培养、“质量工程”的实施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一、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非常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美国率先开展创新人才的培养,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培养目标在相互效仿中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
1、美国高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美国研究型大学建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是研究型大学在当今时代中践行精英教育观的直接体现。
1991年,锡拉丘兹大学校长肯尼斯·肖旗帜鲜明地提出要建设“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此后一批大学紧随其后也提出了类似的办学思路。
美国大学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重视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线,既注重学术性目标的实现,也注重应用型目标的实现。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三个“结合”:即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与人文相结合,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本科阶段大多都是普通或自由教育。
其中小团体的实验室和研讨会里的研究活动是重要的教学模式。
在研究过程以及培养人才过程中非常注重大学之间的紧密交流与联系。
美国的研究生教育也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集体培养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思想,以教学和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为基础,把早期的学院制与引进的德国大学研究所制相结合。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在当今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对具备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因此,深入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强调以实践为导向,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理念与传统的学术型人才培养理念有所不同,学术型人才培养更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术研究能力的培养,而应用型人才培养则将重点放在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实践为导向的理念要求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工作场景和社会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例如,通过引入实际案例、项目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和工作要求。
此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还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1、产学研合作模式产学研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
学校与企业、科研机构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参与课程设计和教学,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企业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项目资源,支持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科研机构则可以为学校提供前沿的科技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新和科研水平提升。
通过产学研合作,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和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时,学校和企业也能够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2、项目驱动教学模式项目驱动教学模式是指以实际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与技能。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近年来,德国教育口碑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其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备受瞩目。
相比于我国注重纸上谈兵、重视理论知识的教育体系,德国积极推崇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需求的培养环境。
在我国教育面临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探索借鉴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可以带来一定的启示。
首先,德国教育强调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对我国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学生除了学习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参与实践环节,比如进行实习或工作实训。
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
而在我国教育中,学生往往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导致毕业后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
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育的推行,将是我国教育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其次,德国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素质培养,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德国的教育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是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体。
教师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提问、思考,并给予充分的发言机会,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扮演着权威的角色,学生则以被动接受知识为主。
这种教育模式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无法满足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因此,我们需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强调实践与深度合作,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德国,高校和企业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学生可以在实际项目中与企业合作,实践他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挑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比之下,我国教育中的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学生的实践机会较少,这无疑制约了学生的能力发展。
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加强产学研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增强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概要: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课程结构的安排上仍然实行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分离,在进校初期均学习公共课程,这样就导致许多学生认为大学的知识学无所用,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后面的学习中又全是专业课程,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大,不能完全的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
因此我们在进行新建综合类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课程结构改革中就应该注重课程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在课程设置理念和实践上应将公共教育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贯穿于整个本科教育阶段,逐渐实现公共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一体化,最终使公共课程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在实施成效上达到“双赢”。
一、加强人文教育,形成科学和人文协调发展目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坚持“以市场需要为转移”的原则,这使得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走出“象牙塔”的同时,其原来的课程结构所在的弊端也凸显了出来。
新建综合类本科高校的课程过分关注学生的专业培养,却忽视了他们在社会中作为“社会人”所应具备的人文素质培养,以至于现代高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与人文素质的提升得不到同步发展,最终导致在现代社会上,部分人们在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同时,精神生活水平却日益空虚贫乏,人们的社会道德素质饱受病垢,在新闻网络上经常看到诸多类似的报道。
因此加强人文课程教育,是给新建综合类本科高校的课程结构改革一剂良药,让大家认识到在发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人文教育也同样重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半成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有才有德才是精品。
所以要注重科学创新与人文教育的协调发展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精品。
二、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岗位转换能力中国高校教育在多年发展上形成了狭窄的“专业教育模式”,在课程结构上主要表现为:注重专业知识的“精”和“深”,不注重基础知识的“宽度”和“广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与学习方法的培养,使得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工作适应面较窄,工作岗位的转换能力较差。
当前社会的市场经济意识已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得到了普遍认同,然而市场经济体制就要求市场按照需求对人才进行合理的配置,提倡人才进行合理的流动,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学生中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转换能力,拓宽学生的专业口径,以适应经济市场的不断发展。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
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启示作者:彭和平来源:《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 2017年第10期摘要:文章对德国应用技术大学、英国多科技术学院和日本高等专门学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师资聘任等进行了阐述,分析了我国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现状,并提出了对我国应用型机械类本科教育的启示,旨在对完善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机械类本科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10-0063-03我国的高等工科教育存在着过分追求高层次、过分追求学术研究型,对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不够重视的现象,所以教育部决定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的同时,引导一批地方普通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其意义非常重大。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由于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因素影响与“985”、“211”等重点高校相比,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师资等各个方面存在着较大差距。
我国有必要借鉴国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重新构建符合自身特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全国很多高校开设机械类相关专业,它们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如何加强地方普通工科院校这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对国外几个成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总结、提炼其成功的经验,以期为我国机械类本科教育改革实践提供参考。
一、国外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一)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人才培养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两类人才:基础研究型和应用技术型,一般而言,应用技术型人才需求数量应该高于基础研究型。
以德国为例,德国各类高等院校有390多所,其中综合性大学111所,应用科学大学(Fachhochule,FH)224所,还有其他一些艺术院校,近60%的工科类大学毕业生都是应用科学大学培养的。
这类大学注重研究经济社会变化,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设面向实践、应用性强的专业,以培养侧重实际应用的高级技术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应运而生,那么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具体是什么?应该如何实现?首先,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是指教育实践中注重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职场上的实际应用能力。
它强调教育教学的实践性,将学生实践与实战相结合,使学生学习的知识能够更快速地应用到实际生产和工作中去,这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途径。
其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实现。
要推广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首先需要在课程设计上注重学生实践性的学习,并将评价方式也向实践性倾斜。
其次,在考试评价上要更多地考验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技能。
同时,学校也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职场工作和实际操作要点。
总之,将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优秀人才。
再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还需要完善职业教育。
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更为重要。
它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要依托实际场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灵活运用技术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实际能力,增强实际操作的灵活性和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因此,在职业教育中,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必须得到广泛推广和完善。
最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推广离不开教育制度的改革。
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难以得到充分的实现。
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让教育更贴近实际环境和需求,更依据市场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关的科技研发,全面实现人才的培育。
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现代教育模式,对于更好地培养我们国家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只有在教育体系下注重实践,完善教育体系,丰富实践方式,依托创新创业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成为了各个领域都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竞争力。
而在当前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应用型人才,指的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有效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普遍存在着以理论课程为主导的情况,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在理论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却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是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的是理论知识的灌输,而实践能力的培养却少之又少。
这导致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措手不及,无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其次是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不平衡的问题。
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中,只注重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培养而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养。
这导致了应用型人才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局限性,因为单纯的专业知识无法解决一些跨学科的问题。
再次是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课堂讲授为主,缺乏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实践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
为了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改进。
要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可以通过开设课程实践项目、参观考察、实习实训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
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要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一定的制约作用。
可以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利用多媒体、网络教育等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力量,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学习。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在这样的情况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是针对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而设计的一种教育培养模式,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思考和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使其更加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发展的要求。
一、加强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的一环。
在实际操作中,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方法。
可以通过实验课、实训课、实习实践等方式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从而提升他们的实际能力。
二、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有一个领域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
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还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
通过开设跨学科课程、跨学科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学习更广泛的知识,培养他们的跨学科综合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发展的需求。
三、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举办创业大赛、组织创业实践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提升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这样,学生毕业之后可以更加顺利地就业或创业,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强实习实训的指导和管理实习实训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
在实习实训过程中,需要加强指导和管理。
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专门的实习实训指导机构,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有效和系统的实习实训指导,确保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能够真正地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升。
发达国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特点及启示
发达国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特点及启示摘要: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很多成功经验,如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工读交替制”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我国应多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推进工学结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关键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特点;启示1.发达国家几种主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特点1.1德国“双元制”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内涵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到企业实践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特点如下:1.1.1双元互补,重视发挥企业作用企业提供职业教育所需经费的70%,这些经费包含了学生的生活补贴与社会保险,专兼职教师的薪金报酬和社会保险,培训所需场地、设备、教材的购置费用,等等;企业还负责制定详细的实习教学计划,指派经验丰富、职业技能娴熟的技工指导学生实训、实习。
1.1.2法制健全,切实保障“双元制”的实施德国已颁布的有关职业教育的法律、法规中最基本的有三个,即《联邦职业教育法》,《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和《手工业条例》。
这些法律规定了企业参与“双元制”模式过程的责任和义务。
1.1.3同生产紧密结合,强化双元实用性德国“双元制”是一种强调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模式,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适应将来不断变化的就业竞争形势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和训练的技能进行规范操作的能力,以及可以独立或顺畅地与他人交往、协作完成工作任务的一系列关键能力。
1.2英国“工读交替制”模式英国“工读交替制”模式是指学生先在企业实习一年;再回到学校进行2到3年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训;最后再到企业实习1年。
英国的职业教育主要在多科技术学院中实施,特点有:1.2.1政府通过立法、设立职业教育基金会等方式支持“工读交替制”政府通过立法来确保在多科技术学院管委会中有企业主代表。
政府还专门设立了由政府拨款的职业教育基金会,这就为企业节约了培训费用,提高了企业参与“工读交替制”模式的积极性。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再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也需要不断进行思考和改进。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本文将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意义,现状和问题及对策等方面进行再思考。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是指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它不仅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更加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更加了解社会需求,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虽然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意义是众所周知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重视理论研究,忽视实践教学,校园内形成了不重视实践教学的风气。
大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缺少实践技能培训。
在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现行的多数高校专业教学还存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现象。
学生在校期间缺少实践技能培训,导致学生毕业后缺乏实践动手能力。
现行的科研与教学脱节。
许多高校存在着科研与教学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接触不到最前沿的科研成果,缺乏实际应用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模式的实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推进课程改革。
在高校教育中,应注重设置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时间,重视研究型学习和实践型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践教学。
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机会,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深化产学研合作。
加强与社会的合作,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校企合作,加强校内科研和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和模式。
发达国家培育国家战略人才的七大举措及启示
发达国家培育国家战略人才的七大举措及启示作者:王明姬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3年第10期战略人才是具有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引领科技创新发展方向、在国家战略科技任务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人才。
随着全球人才争夺战进入白热化阶段,发达国家通过战略人才分类培养政策、全球遴选顶尖人才打造研究高地、整合不同领域人才向国家重大战略集聚、畅通多渠道人才聘用和流动机制、创新战略人才评估考核机制、打造宽松的科研项目资金监管体系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培养兼具前沿研究能力和服务市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实现了战略人才力量的充实和迭代升级。
我国宜借鉴国际经验、立足自身使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探索出一条具有新时代特色的战略人才培养之路。
一、发达国家培养战略人才的七大举措(一)清晰定位战略人才分类,各有侧重支持研究开展战略人才主要包括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重大任务核心骨干三类群体。
为战略科学家提供10年以上稳定支持。
战略科学家是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统帅”,截至2020年,美国能源部17个国家实验室已有118位科学家获诺贝尔奖。
日本“登月型研发计划”、法国“融合科学”项目和“卓越实验室”项目、瑞典研究理事会“杰出教授计划”均对委以重任的杰出科学家及其创新团队给予不少于10年的稳定支持。
法国对在“国家优先发展学科领域”框架下开展研究的科学家,给予最高15年的项目支持。
为科技领军人才持续优化政策环境。
科技领军人才是“顶梁柱”,通常是某一主攻方向上的首席科学家或学科带头人;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为马普学会的领军人才提供稳定的机构拨款,占学会预算总量的74.68%,并保持每年3%的增长率。
为核心骨干持续加大资助力度。
核心骨干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主要包括中青年科研人才、工程技术人才等。
美国形成了以国家、基金会、产业界“三驾马车”为主体的青年资助体系,德国的初级教授计划、高等教育公约计划、精英大学计划、艾米·诺特计划、海森贝格计划等,虽都资助青年人才,但各有侧重。
发达国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的启示
基础 理 论 研 讨
发达 国家 高 校 创新 人才 I 荠模 式劝 独 们 的 启 示 言
山东政 法学院
[ 摘
赵 玉环
要] 发达国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模 式及其 经验 , 为我 国构 建以培 养人 的创新精神 和创新 能力为基 本价值取 向的教 育 内
容 体 系提供 了有 益的 启 示 。
足 社 会 发 展 的需 要 。 著 名 物 理 学 家 钱 学 森 曾经 多 次 提 出这 样 的疑 问 :
“ 为什么我们 的学校总是培养不 出杰 出人才?…‘ 钱学森之 问” 是关系我 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 题 ,也 是需要 教育 界乃至全 国人 民共同 破解 的一道难题。而大学创新精神 的培育 和养成有 助于这一难题 的破 解。 世界上任何一所 知名大学都有 自己独特 的大学精神 ,这不仅是~ 笔宝贵 的财富 , 也是大学魅力之所在 , 更是大学持续发展 的动力 。创新 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 对于大学 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精神 , 需要 大学创新文化的滋养 ;大学创新文化是大学精神生存发展 的土壤和生 态环境 。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说 :创新人才 的培养和创新成果的产生, “ 都需要 良好 的创新 环境和条件 支持,都 离不 开创新 文化 的滋养 和熏
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体系 。 将创新型人才的培 养确立为高校教育的根本 目标 从 当今世界人才竞争的核心来看 , 培养 和拥有大批创新型人才 已
一
、
成为世界各 国的 目标 。因此大学必须适 时调整人才培养 目标 , 培养创新 型人才 , 形成科学 、 完整 、 高效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 培养德智体全 面 发展 , 识 、 力 、 质协 调 统 一 , 有 “ 基 础 、 能 力 、 素 质 ” 知 能 素 具 宽 强 高 的创 新 型人才 。具体说来 , 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 、 求知欲 ; 培养学生 自主学 习, 独立思考的探索精神 ; 要让学 生感受 、 理解知识产 生和发展的过程 , 培 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 的能力 、 获取新 知识 的能 力 、 析 问题 和 解 决 问 题 的 能 力 、 言 文 字 表 达 以及 团 结 协 作 分 语 和社会活动能力等综合能力 , 并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二、 实现高等教 育制度的创新 教育制度 的创新是创建高校创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而富 于创新 精神的教育 制度对 于高校 创新文 化的建设 无疑起 到 了基础 作
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及启示
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做法及启示功以才成,业由才兴。
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创新型人才。
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许多做法和措施,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一、欧洲发达国家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做法(一)实施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构建教育培训体系。
欧洲发达国家注重把教育培训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环节,通过建立全国统一的学习中心,刺激企业与个人终身学习的需求。
二是积极倡导产学研合作。
通过国家实施的重大高新技术研发计划、项目资助计划以及政府资助创办的各类高新技术研究中心,将科学研究、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带动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
三是实施青年人才计划。
如德国通过建立特殊研究领域的青年研究小组、设立“青年教授席位”、建立青年科学院、实施埃米诺特计划和哈森贝格计划等措施,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
四是强化终身教育。
英国教育与就业部制定和实施了庞大的“终身学习”计划。
瑞典实施“回归教育”制度,同时开展了教育领域的改革,如实施教育休假法、建立成人特别津贴制度、开拓职业资格培训途径等。
五是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
通过科技企业孵化器,培育科技创业和科技创新人才。
(二)制定有利于吸纳、引进优秀人才的政策。
一是实施技术移民和绿卡政策,吸纳国外优秀创新人才。
如德国的“绿卡计划”,英国的“高技能移民计划”。
二是实施“回归计划”,吸引人才回流。
法国为了能留住人才,给予年轻研究人员以足够的研究自主权。
德国通过实行灵活的、有竞争力的、与个人绩效挂钩的新型工资制度,创造好的研究环境和机会,吸引人才。
三是开放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外国留学生。
法国设立“埃菲尔奖学金”,专门用于吸引发展中国家优秀学生赴法国学习。
欧盟实施了吸引研究生来欧洲学习和交流的“伊拉斯谟世界”计划。
(三)健全适应市场化、国际化要求的人才流动机制。
一是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动。
欧洲发达国家对人才流动采取自由、宽松的政策,科研机构和大学绝大多数采取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相结合,专职人员与兼职人员相结合的人事管理制度。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教育模式存在许多不足,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运而生。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实践经验,注重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许多优势。
首先,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的实际情况和业务操作,增强实践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容易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更具备竞争力。
最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目前,许多高校和培训机构已经采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许多实践性强、与行业紧密结合的课程。
在未来,应用型人才将成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
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德国作为发达国家,一直以来在教育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教育提供了启示。
首先,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注重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德国教育系统鼓励学生通过实习和实践课程来提升实践能力。
学生在校期间会参与实际工作项目,通过实践中积累经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种培养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该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其具备更强的就业能力。
其次,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德国的大学教育强调学院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这种模式不仅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也使企业能够培养出满足实际需求的毕业生。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实践教育与实际需求的对接,使教育培养出具备实际操作能力的人才。
再次,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
德国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注重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并根据自身能力和兴趣进行深造。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培养出更具发展潜力的人才。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该更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兴趣,培养出多样化的人才。
最后,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注重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
德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技之长,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
德国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使其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经济环境。
对我国教育的启示是,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使其能够适应未来的发展需求。
总之,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在教育方面给予了我国一定的启示。
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
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启示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率先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浪潮,为了适应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发达国家竞相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推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与国际化;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力;改革人才培养途径和制度等。
发达国家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无疑能够给我们有益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应该以创新型、国际化为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化、国际化为标准,优化课程设置;以能力为本位、改革教学方法;以产学研结合为导向,拓宽人才培养途径;以学分制为中心,完善人才培养制度。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发达国家改革启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才需求的国际化也不断加强,北美、西欧、澳洲以及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率先起步,拉美、亚洲、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掀起了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
在国际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对各自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作了改革,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对于我国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新一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特征20世纪90年代后,稳定的政治环境促进了经济的繁荣,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空前频繁。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和变革日新月异,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
1.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加强,竞争加剧高等教育市场化趋势加强,竞争越来越激烈,表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高校利用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发展中国家创办大学或分校,抢占教育市场;有些高校通过奖学金计划、新增强势专业、利用国家放宽签证政策等措施,在世界各地吸纳优质生源。
当前,导致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加剧的原因有三个:其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部分西方国家大幅度削减教育经费预算,许多高校为缓解财政危机,努力开拓世界高等教育市场,获取大学收入,教育市场化趋势加强;其二,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的《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将“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育活动”纳入教育贸易服务范畴,教育市场的放开将引起实力雄厚的教育集团疯狂“抢滩”,“美国以政府、学校或以基金会名义向外国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每年金额约为10亿美元,ETS机构每年开支为15亿美元,除去税收等各种费用,美国每年从来自全球的留学生身上直接获益约60亿美元”①;其三,发达国家转变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政策,即由援助逐步过渡到参与教育服务贸易的竞争,从而形成全球范围竞争。
试论发达国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
试论发达国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对我们的启示作者:汤文庭林森刘妍张刚论文关键词:高校人力资源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外发达国家高校现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总结出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教师参与管理、注重制度的完善与创新、重视个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等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十七大报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前进方向。
高等学校的人事管理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创建其与时俱进的新体制,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国、英国、日本都是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研究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对其体制和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对于加强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外发达国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一)美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模式1. 相对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教师选聘机制。
教师选聘秉持公开、公正、严格准入的原则,杜绝“近亲繁殖”。
公正、公开、严格的教师选拔聘用机制是美国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特色。
首先,美国招聘教师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和公正性。
其次,美国高校不留本校应届毕业生做教师。
再次,教师准入机制严格,美国高校教师一般都是高学历,基本都是博士。
教师考核制度。
美国高校的考核机制十分完备,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和相关制度。
其中,学生对其授课的评价、系主任和相关委员会的评价、同事对其能力的评价、科研成果的产出等等,都是高校考核教师的指标,考核结果直接影响教师的续聘、晋升和奖金。
教师晋升制度。
美国高校教师分为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各级别之间的晋升有严格要求。
除了严格的年限限制,教师的晋升还与教师的考核评价、教学水平、科研成果、发表论文、出版著作等种种因素有关。
2. 以学术权力为主导的权利模式美国高校的学术权力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为极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高校推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教师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确保教师的权益得到保障,教师地位得到稳固。
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及对我国的启示p于海洋摘要:文章介绍了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及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建立科学公平的科研机制,建立有效的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的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启示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05)06-152-0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以及加入W TO,未来的竞争不单纯是技术和市场的竞争,而更重要的是全球范围内的人才竞争。
和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在人才竞争中处于十分明显的劣势地位。
作为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在人事管理体制、人才观念上和国际上知名的大企业相比,更有着明显的差距。
因此,研究和了解发达国家人才战略和人才激励的先进经验,对于我国企事业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美国的人才战略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实行人才战略最为成功的国家,在与各国的人才争夺战中,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国优秀人才的聚集地。
11通过高等院校培养和吸引优秀人才。
美国许多名牌大学通过提供优厚的助学金、奖学金和优惠贷款来吸引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到美国留学,这些在美国的留学生,有很多都在学成以后留在了美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全民教育投资每年的增加额都在几百亿美元以上,对各所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扩建,改善教学设施和条件,增加招生数量。
迄今为止,美国社会汇集人才的力量仍然十分强大。
美国吸引人才最重要的方式是通过奖学金吸引外国留学生,而这些奖学金主要也是来自社会力量。
在美国,外国学生可以申请到美国各大学深造的奖学金形式多样,它们主要有5个来源:美国的高等院校、美国的基金会和其他团体与个人、美国政府和双边机构、国际组织、申请者所在国的政府、私人和组织。
其中,美国政府奖学金主要给予美国学生,外国留学生奖学金主要来自美国高校和私人基金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启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定位于应用型,如何建立有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各本科院校面临的问题。
为此,通过研究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提出加强校企合作、改革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双师型队伍等建议,旨在对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建立提供借鉴。
标签: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能力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48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许多大学开始定位应用大学独立学院,但没有形成一个真正科学有效的国内大学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大多数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照搬母体大学,教学中教师以讲课为主,教学生很多理论知识,这也使得学生缺乏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在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部分独立学院又对于“应用型”人才概念理解存在偏误,将应用型人才片面的理解为技术型人才,导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重技能,忽理论”,误把实际操作技能的传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径。
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客观规律为人类谋取社会利益的人才,就是能够学以致用,将在学校所掌握的知识、理论、技术运用到工作中去,解决实际问题,为个人、集体、企业创造效益。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难等背景下,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面临的难题。
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应用在高校人才培养,探索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國有一定的参考。
1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1.1 德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科技大学(FH)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德国联邦会议分别于1976年和1985年通过了《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应用科技大学(FH)在高等教育中的合法地位,在法律上享受大学应有的各项权利。
FH的培养目标是以学生未来就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提倡“应用技术大学希望将自己的毕业生培养更加接近顾客”。
因此,FH主要培养的是一批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
FH为了强调人才培养的应用性,所有学生必须有超过6个月前公司实习经验才能入学,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学生的学习阶段主要有基础阶段和专业阶段。
2-4学期为基础的学习阶段,主要学习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和基础理论。
在基础课程结束时,会有一个期中考试,只有通过期中考试,学生可以进入下一阶段的专业学习阶段的学习。
专业学习阶段主要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此外有2学期被专门安排到企业进行实习,组织、安排等均由企业来负责。
第一学期实习安排在第三或第五学期,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技能和能力,并学到一定的专业知识。
第二学期实习安排在第七或第八学期,要求学生到企业从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结合实践和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解决实际商业实践的话题。
实习学期是德国FH教学活动中最有特色的部分,通过实习学期,可以加深学生对工作岗位的了解,培养学生独立工作、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因此,FH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对于市场的变化能够灵活调整,FH的毕业学生比普通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更加受到市场的欢迎,就业率始终居高不下。
1.2 英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英国已经有了“资格证书系统推送”实践教学模型,该模型把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以下简称NVQ)和高等教育相结合。
该证书体系有5级,如表1。
“资格证书体系推动型”实践教学模式强调在“做中学”,建立以实际工作效果评定学习成效的考核制度,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检测,是一个搜集证据,并判断证据是否符合操作标准的过程。
英国大学在课程设置方面强调的不再是交给学生“知道什么”,而是培养学生“能做什么”。
课程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
英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三明治”课程,即所谓的“2+1+1”模式,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第三年到企业实习一年,可以提高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理论转化实践的能力。
第四年再次回到大学学习,学生有了一年的工作经验后,回到大学对于学习的目的、理论知识的运用更加明确。
1.3 美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美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主要由技术学院、技术教学大学、社区学院、工程教育学院四类院校承担,其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广泛采用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模式。
这个模型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应用能力的训练,是一种以岗位胜任力为中信,同时加强专业指向性和对接产业链的起点人才培养模式。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指导,组织管理,即指导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进行职业能力培训,并对此进行考评。
美国还有部分高校采用“合作培养模式”来培养应用型人才。
目前在美国,许多大型企业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因此积极开展与高校合作培养所需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与高校的合作机构承担实习,培训、实践、实践教学等任务,旨在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能力以达到企业标准。
美国应用型高校注重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占总学分的25%-30%,高校一般都设有“企业联系部”这一机构,负债校企合作事宜。
另外,很多高校实行“2+1”模式,即前2年在校内学习专业理论,最后一年走出校门,参加各类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美国的课堂教学采用小班化教学,便于班级讨论。
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方面,广泛采用“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法(PBL)”等,旨在提学生课堂参与性与自主学习能力。
1.4 澳大利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澳大利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其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通过多学科和跨学科课程,扩展学生的全面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每门课程每周由两部分组成:2小时课堂讲授和1小时的辅导课。
2小时的课堂讲授主要传授给学生基础理论知识,每周1小时的辅导课旨在对课程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程使得教师与学生互动,学生需要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有时甚至由学生充当主角,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提前做好书面准备,并在辅导课上展示,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沟通技巧。
其次,作业(assignment)也是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主要方式,澳大利亚大学的作业量较大,每门课程有1-2次大作业,要求在3000字以上,例如银行与金融专业的作业要求学生自行选择一家商业银行并对其近5年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写出一份不少于5千字的报告。
这样的作业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其搜集材料、查找数据、分析数据、剖析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倡导学生自学,包括阅读教材和指定的参考资料等。
最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把重点放在了理论的应用上,在宏观经济学中,例如,老师在学生有原则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几乎所有的时间在讨论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如经济增长、就业率,利率,汇率之间的关系,通货膨胀率,等等。
因为这些变量的一个重要指标来衡量的外部经济环境下,这直接影响到企业生产经营和投资决策。
掌握了这几个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学生基本能力的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澳大利亚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每周一门课大概需要12小时的学习时间。
通过课堂、辅导课、作业不断反复练习,使得学生在熟练的掌握基本理论和概念的同时,也掌握了使用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发达国家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启示2.1 搭建校内实训平台,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以上研究表明,发达国家应用型院校十分重视实践教学与社会实践锻炼。
因此,对于国内院校而言,应从内部、外部两手同时抓,一是在校内积极搭建實训平台,做到校内学习与实践不脱轨;二是大力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通过引进大量的仿真模拟软件,让学生置身于接近真实的环境中锻炼其动手能力,为进入企业实习做好前期准备。
此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学生,构建实习基地,增加课程教学项目共建,聘请资深的企业家为兼职教师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
此外,学校派相关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实践、参与到企业项目的研发中去,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
2.2 学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的融合设置目前,国内应用型独立学院面临的问题是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与市场需求脱轨,究其原因在于校内课程的设置并未太多涉及工作中所需要的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
因此应用型独立学院应在课程设置中将学术课程与职业证书课程融合,在课程体系中增设一些证书类的课程,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就业面广,学生多就业于会计行业、金融行业、外企等,因此可以在课程的设置中增加会计学、财务管理、银行管理、金融学、商务英语等选秀课程,这些课程对于学生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剑桥商务英语中级和高级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等有极大帮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行选择,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学生就业竞争力。
2.3 衡量好教与学的关系国内应用大学应调整教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并重点教学生“学以致用”。
国内大学上课,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上大量的理论知识,学生连思考和理解的时间都没有,更别谈应用理论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了。
传统教学的“满堂灌”虽然传输给学生大量的知识与信息,但是这些知识在学生工作当中要用到的较少。
因此,教师应该精简授课内容,增加练习和训练的机会,可以借鉴澳大利亚模式,每周设置1小时的小班化辅导课程,提前指定相应的思考题或者案例,交由学生准备,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呈现,提高学生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自学能力,以及理论运用的能力。
2.4 加强应用型教材建设目前国内高校缺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配套的成熟教材,国内教材通常不能满足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需要,依旧是以传统的学科分布、理论知识的构架为导向编写的。
笔者对比国内与国外教材,发现国内教材内容大篇幅的是理论的阐述,问题、案例较少,书后的思考题绝大多数是在问“是什么”而非“为什么”,学生看完教材之后不易理解,只会机械的背诵,更不能够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观国外教材,其内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较少,大篇幅的内容在论证理论是如何得到的、为什么会得到,并且通过大量的案例、数据、习题的分析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课后的思考题几乎都是在问“为什么”、“怎么办”。
这样的教材学生阅读之后能够对于每个理论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同时也初步掌握了运用理论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建议国内应用型独立学院可以采用引进外国教材或自编教材等方式满足对应用能力为导向的教学需求。
2.5 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国外发达国家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功模式告诉我们,打造“双师型”的教师团队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