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教育:让人成为人》有感

合集下载

教育让人成为人

教育让人成为人

《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谈人文和科学教育》有感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一书。

本书为近世纪以来西方重要思想家的教育论集,精选十八位大家的文墨,上起德国教育学开山祖师康德,下迄美国近代文化批评家赖许。

教育何为? 大学何为?杨自伍先生编译的《教育:让人成为人——西方大思想家论人文与科学》正是对这些问题的精彩回答。

康德在《论教育》一书中说:“人只能通过教育而成其为人。

”本书书名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本书选文均为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引起强烈共鸣或激烈争议的文章,对于读者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健全未来的教育宗旨,足为镜鉴。

现在主要谈谈康德《论教育》。

康德重视“规训”,规训把兽性转变为人性。

他认为不守规矩比缺乏教养更加糟糕。

动物无法无天,那是由于本能使然;从一开始,就另有道理可言说明它们的一切。

可是人却需要有一个理由说明自身。

既然没有本能可言,人就得为自身制定一个端正品行的计划。

然而,由于他无法全部付诸于行动,因为降生于世的时候,他还身心不全,所以他人就得为其代劳。

康德一说倒与荀子相近,人必须接受教化,没有礼仪法度,自然的人必定悖乱而不治。

通过教育,人必须变得——首先,服从纪律。

其次,教育还必须使得大家具备文化。

再则,教育还必须使人具备辨别力,这样的人才有可能懂得为人处世,才有可能取悦于人,才有可能潜移默化。

最后,德育必须构成教育的组成部分。

我们必须遵循一下几点:首先,我们必须允许儿童从早年起,在各个方面获得完全的自由,前提是他在运用自由的时候,并不干预他人的自由。

举例而言,一旦他嘶叫,或者是开心得尽情喧闹的时候,他便打扰了别人。

其次,我们必须向儿童表明,允许他人达到各自的目的,他才能够实现自己的目的。

比如,万一他不听管教的时候,或者不肯学习功课的时候,他本来期望的任何待遇,一律要予以拒绝。

再次,我们必须向儿童表明,限制之所以强加于他,目的在于让他及时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自由,他的心智经过培养,日后他从可能获得自由;也就是说,可以脱离他人的帮助。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

《艺术:让人成为人》读后感一、缘起艺术说起艺术,可能我们都觉得艺术离自己很遥远,可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你家里的一幅画,看过的一本书,每天会听的音乐,最近看过的电影,这些都是艺术。

没有人能够脱离艺术而生活,我们每个人,不是在创造艺术的路上,就是在享受艺术的过程中。

所以,当我看到《艺术:让人成为人》这个书名的时候,我突然生出一种生而为人的感动。

收到这本书时,第一感觉――它确实是本艺术,太厚实了。

二、人文学那么,人文学是什么?跟艺术又有什么关系?百度百科指出:艺术泛指人文,“人”,即是自然,“文”即是文化。

自然文化,包罗万象。

零零碎碎地开始了阅读,本书分为三个部分,讲述了人文学和我们的关系,介绍了人文学的各个学科,并讲解了人文学的各个主题。

人文学刚开始只是从人文主义(humanism)一词而来,而现在,如果硬要规定人文学的定义,那只能说它包含人文学科和人文科学的全部范畴。

其实,当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因为它涵盖的内容太广泛,导致很多东西只是点到为止,没有深入解说,让我看着一片茫然。

可是,再次细细品读的时候,我想说这也许正是作者的用意所在,他们都强调综合性教育,他们认为人文学“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像一个人先得有骨架、一幢房子得先搭出结构框架一样,我们有了人文学的整体概念之后,学起各个分科的内容来才会更有体系。

三、艺术与生活说到“荷马史诗”估计我们都能记得历史课上学到过,可是荷马史诗讲的是什么呢?荷马史诗讲的就是希腊神话故事。

众神之神――宇宙力量的化身:宙斯,智慧女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狄忒等等众所周知的神话人物就是来自这里,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特洛伊木马计》。

这部史诗,它也成为历来艺术家们创作时喜欢采用的素材,比如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的各种雕像和绘画,就连电影,也喜欢拍摄这些题材,例如布拉特・皮特2004年主演的电影《特洛伊》。

四、由点及面的知识矩阵像宗教、道德、幸福、爱、生死观、自由,这些人类精神探索的永恒主题,能把各个学科融会贯通起来。

教育读后感二年级

教育读后感二年级

教育读后感二年级《教育读后感》读完《教育》,我深感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更是一种塑造人性和培养品质的过程。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见解和令人深思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一部分:教育变革的力量本书首先聚焦于教育变革的力量。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坚持理念的教师,他努力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用心去引领学生的成长。

教师们并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关注每个学生的独特需求,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通过深入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们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态度和学习方式。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挖掘和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

第二部分:父母的教育方式书中还提到了父母的教育方式。

父母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发展。

在这一部分中,书中描述了一对父母用心教育孩子的故事。

他们注重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有同理心的人。

这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也同样重要的发生在家庭中。

第三部分:学校环境的作用《教育》中也强调了学校环境对学生的教育影响。

一个良好的学校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学校应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和活动,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同时,学校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尊重和帮助。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教育。

第四部分:教育的意义及挑战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教育的意义和挑战。

教育不仅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塑造人性和培养品质的过程。

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然而,现实中存在着诸多教育问题和挑战,如贫困地区教育的落后、教育资源的不均等分布等。

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解决,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结语通过阅读《教育》,我深刻理解到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培养和品质的塑造。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考能力,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教育:让人成为人-精选资料

教育:让人成为人-精选资料

教育:让人成为人电影《死亡诗社》又名《春风化雨》,故事发生在20 世纪50 年代美国佛特蒙州威尔顿贵族学校。

拥有百年传统的威尔顿贵族学校一向坚持四大信条:传统、荣誉、纪律和卓越,并以传统、守旧的方法教授学生。

然而,这一切皆由基廷老师的出现发生改变,他不像校长所希望的那样循规蹈矩,一改学校常规,让自己班上的学生解放思想,独立思考。

故事以尼尔的死和受人尊敬的基廷老师被解聘而告终。

本文透过悲剧的结尾探讨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反思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源。

、传统教育的“顺从”观念传统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契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把握了教育系统的整体运行状态。

然而,它无疑透露着学生“需顺从”的理念,在整个学校、家庭教育中,学生丧失了主体地位。

首先,学生需“顺从”学校。

威尔顿制度森严,学校追求分数、升学率最大化,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学生管理等方面均统一安排制定。

基廷老师让同学三人一列在院子“绕圈”时受到了校长诺兰的质疑,基廷老师解释说:“是为了让学生知道顺从教育的根本是学会自我思考”。

校长严肃地回应道:“这里的课程是固定的,已经过检验并很有效……所以遵从传统、纪律……送他们上大学,其余的就不用管了。

”这种传统教育理念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抹杀了学生自主、创造的学习能力。

“我们最好提醒自己教育本身并无目的。

只有人,如家长和 教师等,才有目的……这种目的会在教育者解放和指引其遇到的 具体情形的各种力量时,为他们提出观察、展望和选择的建 议” [1] 。

良好的教育目的应是更自由、更加灵活的教育行动。

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 而非强求一律。

教育诉诸自由, 而不是人类学上的自然事实, 教育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取的东西为 内容。

如果教育变成了权威,那么它就失败了。

因此,我们必须 尊重儿童的自由, 让他们明白学习的动机, 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 习[2] 。

其次,学生需“顺从”家长。

影片中最典型的代表是尼尔, 父亲对他管教严格, 希望尼尔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学习上, 坚决反 对儿子参与演出话剧这一“与学习无关”的活动。

艺术教育:让人成为人的教育

艺术教育:让人成为人的教育

艺术教育:让人成为人的教育作者:陆旭东来源:《教育》2015年第23期艺术教育是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潜移默化地引起思想感情、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深刻变化,它不同于道德教育。

“艺术让人成为人”是一种教育的方式,它对目前人文缺失、过分追求名利的社会,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同时也顺应了国际上呼吁人性回归的教育潮流。

“艺术让人成为人”的内涵“艺术让人成为人”的概念,源自于哈佛大学教授理查德·加纳罗与迈阿密大学教授特尔玛·阿特休勒合著的人文学通识读本:《艺术:让人成为人》。

它是现代教育最终的追求。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枫泾艺术中学树立“艺术让人成为人,八美并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并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艺术让人成为懂得审美的人 ;海德格尔认为,人的生命只有诗化了,才能使栖居成为现实。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在现代条件下,学生即使将来不从事艺术创造活动,也需要具有高度的审美艺术修养。

因为要发现真理,要揭示现象的规律性联系,需要做到美感和思维的统一。

艺术让人成为完整人格的人 ;近年来,人们对审美心理的探究已经初步揭示出,审美将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于一种极其自由和谐的状态,使每一种能力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同时又能兼顾整体,而并不损坏整体的有机统一。

所以,艺术对于完整人格的形成,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艺术让人成为充满智慧的人 ;据研究,艺术中的形象思维可以促进科学思维中的形象组合,有助于科学概念和科学关系的形成,有助于扩展思维的领域,有助于推进自由与创造的能力。

因此,艺术和智慧也是相通的。

艺术让人成为富于情感的人 ;艺术教育的本质是情感教育,是一种美的情感体验,是以情感、想象、创新为特征的把握世界的特殊的方式。

通过美的情感体验能让学校教育成为一门艺术。

“艺术让人成为人”的内核永远还是“美的情感体验”。

抓住了这一核心,也就抓住了培养高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教育切入点。

教育人的作文范文

教育人的作文范文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人。

教育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我们所教授的知识只是一种工具,而真正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引导他们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公民。

教育人需要从培养独立思考开始。

独立思考是人类智慧的基石,是培养创新能力、发扬人类智慧、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前提。

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让学生不仅仅是接受知识,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思考问题的多个方面、以及如何进一步推断、归纳、演绎,让学生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教育人也需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每个人的性格和兴趣爱好不同,这也是个体之间的区别所在。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尊重和发扬每个学生的个性,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发展更深、更好的一面,从而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让他们能够在各个方面应对各种不同的问题和挑战。

教育人还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

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各种问题,单一的思维模式显然难以解决问题。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事情,学习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和风险。

教育人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社会公正、公平、人性关怀、环保等方面的需求也变得日益强烈。

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培养人文素养,让他们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更好的为人类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我们也需要引导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教育他们实现自己价值的同时,也要为社会作出贡献。

教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应忽视的一部分。

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从独立思考、发展个性、培养多角度思考能力、培养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五个方面入手,不断引导学生对未来有更深入的认识,更好的为人类的和谐发展作出贡献。

让人成为人——《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学习体会

让人成为人——《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学习体会

让人成为人——《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学习体会阅读了杨东平的《什么是理想的教育,什么是好的学校》这篇文章,忽然想到了一本书的名字:《教育让人成为人》,我觉得这个题目就能拿来作为评价什么是好教育,什么是好学校的标准。

能让人成为人的学校就是好的学校,能让人成为人的教育就是好的教育。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学校教育和现代化的教育还差距很大,并且用中国高中和日本高中的例子来对比。

中国所有高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考入大学,所有高中生的目标也是考入大学。

这当然也是由中国的国情所决定的。

但考入大学之后的人生问题就解决了吗?依然没有。

而反观日本高中的的培养目标,就更加的多元化,更加的注重使人成为人的教育目标。

高中为大学输送人才,是一个重要目标,但归根结底是为这个社会培养健全的公民。

这不仅是政治意义上的,做一个好的社会公民,成为一个好的职业人。

更重要的是要为未来的家庭培养好的丈夫和妻子,都是学校教育的目标。

因此作者指出,在现代化的教育坐标上,我们离现代教育还有很远。

文章指出,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就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终身幸福奠基,而不是一时的分数和考试成绩。

作者在文中进一步阐述,真正对一个人终身发展和幸福有关的是健康的人格,准确的说是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学习的能力、合作和交往的能力,充实的精神生活。

个人认为这几方面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可以说是学校的核心任务,或者换句话说是一个人的核心素养,但鉴于目前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学校教育中全面关注和实现学生的价值观、良好的行为习惯、自我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充实的精神生活的养成还是有很大困难的。

而家庭教育就要格外的重视这些方面的养成,这也是目前家庭教育越来越重要的原因。

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现实,其实是在破坏这些能力的养成,例如自我学习的能力,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在摧毁学生的学生兴趣,降低学生的自学能力,很多的人经过了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十几年的教育之后,最高兴的一件事就是这辈子再也不愿阅读了,更别提主动的自我学习了。

《教育:让人成为人》读后感精选

《教育:让人成为人》读后感精选

?教育:让人成为人?读后感这个假期,我认真读了?教育:让人成为人?这本书,收获颇多,主要有以下两点: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是生活本身,那么教育应该充实人的生活,使儿童能够适应生活更新生活。

他指出爱好活动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具有强大的潜在动力,教育必须尊重和利用这种动力。

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点,在这两点之间形成教育过程。

他批评传统的教育过程强迫儿童死记硬背,填鸭式地灌输书本知识,这种教育无异于牛不饮水强按头,是对儿童天性的摧残和压迫。

杜威呼吁把儿童从传统教育中解放出来,提出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中进行教育,激发儿童的学习需要和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

杜威提出改变教育的重心,宣扬用“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或“教材中心〞,围绕儿童组织一切教育措施,教师应是儿童生活、生长和经验改造的启发者和指导者,彻底改变当时压制儿童自由和窒息儿童开展的传统教育。

把教育看作生活、生长、经验改造的过程,就能使儿童在活用中活学各种知识,因此获得的知识就能帮助人们适应不断前进的社会,并能保证人类永远进步。

2、学即社会,威认为,学校应该“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型的社会。

〞在他看来,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生活过程,那么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

学校作为一种制度,应该把现实的社会生活简化起来,缩小到一个雏形的状态。

在学校里,必须能够呈现儿童现在的社会生活,如同他们的`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所上所经历的过程。

这样,“使得每个学校都成为一种雏形的社会生活,以反映大社会生活的各种类型的作业进行活动……。

当学校能在这样一个小社会里引导和训练每个儿童成为社会的成员,用效劳的精神薰陶他,并授予有效的自我指导的工具,我们将有一个有价值的、可爱的、和谐的大社会的最深切而最好的保证。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诫 (训 育 )以及 教导 。据此 ,人是 养 ,但 不需要 保 育。也就 是说 ,人
顺 延 着 婴 儿 、 学童 和 学 员 成 长 的 。 们把保 育理解 为父母 要采取 防备措
动 物 一 旦 拥 有 力 量 , 不 管 是 施 ,以使孩子 不去有 害地使 用 自己
什 么样 的力量 ,就会合 乎规律 的 , 的力量 。比如 ,倘若 动物 也像孩子
为 , 甚 至 会 表 扬 他 。 ”
(摘 自 《中 国 青年 报 》2018年 7月 2日)

大讲堂 Il大 师声 音
其 一切 ;一种 外在 的理性 已经 为它 先对他 们做 出的规 定 , 以便 他们不
备好 了一切 。但 人 却要使 用 自己的 会 在将 来每 有一个 随意 的念 头 ,就
人只有通 过教育才 能成为人
● 康 德
人是唯 一必须 受教 育的造 物 。 外 。因此 ,动 物不 需要保 育 ,至 多
我 们所理 解的 教育 ,就是指 连 同教 需要 食物 、保 暖和 引导 ,或 者某 些
养在 内的保育 (养育 、维护 ) 、训 保护 。虽然大 多数动 物或许 需要 喂
的动机 而偏 离其 规定 , 即人 性 。 比 性 。 因此 ,人 必须 尽早就 习惯 于服
如 ,这 种规 定必 须 限制 他 , 以使 他 从 理 性 的 规 定 。 假 如 人 们 让 他 在 年
不任性 地 、不假 思索地 陷入 危险 。 少 时率性 而为 ,不加 任何遏 制 ,那
因此 ,训 育纯粹 是消极 的 ,也就 是 么他 就将 终生保 持某 种野 性 。而在
大讲堂 II大 师声音
康德 (Immanuel Kant。1724— 1804), 德 国哲 学

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

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作者:黄博彦来源:《广东教育·综合》2018年第01期教育是使人作为人而成其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是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人的人化的过程。

——冯友兰2017年12月22日,南海区高效课堂示范学校深化提升研讨活动在佛山市南海区大沥镇盐步中心小学举行:盐步中心小学向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室和大沥镇教育局的领导、专家,以及南海区各学科名师,开放展示了涵盖12个学科的高效课堂和学校特色课程73节;学校校长彭戈菲汇报了学校“立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及高效课堂深化提升工作;数学、艺术科组展示了科组教研的建设特色和厚实成果;小小书法家即席挥毫,学校龙狮队、小百灵合唱梯队、舞蹈队、朗诵队也纷纷呈献了精彩的才艺表演。

研讨活动后,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研室主任郑兰桢对盐步中心小学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郑兰桢认为,盐步中心小学在高效课堂深化提升工作中取得了阶段性的巨大成就,学校形成了独特的育人价值观,课堂的教学观、课程观,以及完整的课程课堂目标体系和评价体系,其“国家、地方、校本”三位一体课程建设的逻辑性和关联性是目前南海区做得最好的学校。

如此生动的教育、如此高度的评价,其背后有着怎样的教育特色,蕴含着何样的教育哲学?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盐步中心小学的“立人”世界。

人的存在:“立人教育”的思维焦点欲“立人”,必先懂“人”。

人,教育的永恒主题,决定着教育的方方面面。

以人的存在为第一视角,对学校的特色办学进行高位思考,是盐步中心小学“立人教育”的思维逻辑。

注视人的历史性存在教育要使人成为人,就要使人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使其传承民族历史和文化,让人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创造未来。

为传承源远流长、内涵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让学生体认、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在三十余年前,盐步中心小学就开展了以“写端端正正的中国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育人目标的书法特色教育,并坚持至今。

然而,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形式美与内涵美的辩证统一,将文化的“基因”注入学生心中,如何以书法特色教育的实践经验凝聚、深化学校的教育特色,构建起特色化的课程体系,这成了学校“立人教育”不可回避的“历史”问题。

教育就是做人

教育就是做人

教育就是做人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又是什么?康德说教育是为了“使人成为人”,马斯洛说,是“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托马斯说,“为一个尚未出现的世界培养人才”。

显然,教育首先应属于“人学”范畴,其次,它是一项面对未来的事业。

儿童是国家的希望,是人类的未来,是世界的财富。

对儿童的态度体现了教育者对教育的认知高度和道德境界。

我们必须学会羞愧,成人对儿童世界的肆意侵占和野蛮开采,都属非道德的强暴行为,无论以任何理由多少籍口,教育都应立即停止为所欲为,大胆修正自身的错误,尽管这样的齿轮泵修正有多么艰难。

教育即信仰,天降大任,总需要有人站出来,去承担使命,去践行道义,去创造真理。

教育的方向和旨归是人性。

教育要使儿童成为傲然挺立的“人”。

这个大写的人,至少要身心健康、热爱生活、珍爱生命;至少要敢于担当,富有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至少要具备一定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这样的儿童才能称为“新儿童”,这样的学生才能称之为“新学生”、“新人类”。

“新人类”族群将决定着教育的意义和人类最终的成败。

然而,教育是一项极其棘手、繁琐、复杂的工程。

但终究有一条指向于人性的大道。

这条道就叫“从儿童出发”,它意高压齿轮泵味着的是,教育者必须以人性的光芒烛照儿童,去发现、认识、尊重、包容、接纳、呵护、激赏儿童的一切。

而这样的教育就是——在心灵上写诗、种花。

在心灵的大地上书写诗行、种植鲜花,是一件多么美好,令人神驰向往的事。

教育的浪漫应首先教会儿童敬畏生、热爱活。

可畸形的教育一般不注重生,更有意鄙夷活。

脱离生活的教育只能把“天才”造就成分数的奴仆、能力的弱者、精神的伤员、道德的逃兵。

我相信教育真正的用意一定是着眼于生活的。

现在,我该回到正题,为蔡新新先生的这部书作序。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谈教育,是因为我把先生的文章,看做是一部重视生活的“教育学”专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推荐这部书,是因为它严密地契KCB齿轮油泵合了教育生动美好的宝贵愿景。

以全学科阅读推进全人教育——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为例

以全学科阅读推进全人教育——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为例

全学科阅读:探寻阅读育人新路径g國以全学科阅读推进全人教育—以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实践为例✓‘文I卢元伟全学科阅读课程是指涵盖某学段各个学科的阅 读课程,它通过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突破校内外的 界限,使阅读者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实现对信息的获 取、处理、分析、利用。

在课程设置上,全学科阅读 课程包括大文科课程、大理科课程、文理交融课程三 大板块,以学科交融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增强学生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旨在实现由全学科阅读到全人生长的育 人发展模式。

这里的“全人教育”强调人发展的完整 性,倡导通过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南京师范大学 附属中学在过去的九年中,以全学科阅读为抓手,在 探索推广师生阅读方面进行了一定的尝试,累积了一 些经验教训,在此与同行分享。

一、以民间读书社推动教师阅读我们学校里有一些热爱读书的教师,大家聚在 一起,成立了“地平线读书社”。

这个教师社团的最 大特色就是民间性,由教师自发成立,自主运营。

教师们有时间就聚在一起,聊聊彼此推荐的书,谈 一些和教育相关的话题。

人社、退社机制灵活,正 所谓“来者不拒,去者不追”,参加活动也允许迟到 早退。

之所以强调社团的民间性,是因为我们觉得 在过往组织的各种阅读活动中,很多教师是被裹挟 进来的,阅读的积极性并不高。

因为兴趣而发生的 热爱才是阅读最好的姿态,因此我们希望阅读活动能办成自发生成的状态。

在阅读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将其定位在人文通 识和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内容上。

这些类别不受专业限 制,和教师的工作实际也有比较大的联系,容易引发 教师的阅读兴趣。

在具体活动环节,我们一般采用导 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先由一位教师介绍全书的内 容框架,然后大家自由发言。

讨论活动中,我们有一 个心照不宣的规矩——大家以平等阅读者的姿态参与 活动,无论发言呈现什么样的状态,都不做优劣评 判。

这种轻松自在的氛围,让读书社吸引了更多同 事,学校中的非教职工作人员也加人了读书社,这令 我们备受鼓舞。

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优秀8篇)

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优秀8篇)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1今天学习了___的先进事迹,我终于知道了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无私。

有一种力量让人感动,它就是大爱无声;有一种奉献震彻心扉,它就是默默无闻。

___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私的这种奉献精神。

看了她的事迹,我也曾几度落泪,感动不已。

和___相比,虽然我们没有做到像___这样的大爱,但我们可以学习精神,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护我们的学生。

___将孤残儿童视为自己的孩子,把爱都用在了孤残儿童和贫困学生的身上,从19__年开始,__年时间累计义务收养孤残儿童56人,解决了500余个贫困家庭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帮助24名孤残儿童就业、成家。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学生就是我们的孩子,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来关爱我们的学生。

我们要学习,学习她那种真诚博爱、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用真诚爱心来爱护我们的孩子。

在她收养的一名孤儿日记当中写道:“管吃管住是无私的母爱,管读书上学是智慧的母爱,管理想前途是目光远大的母爱。

_姨妈将3种母爱都给了我们。

”看到这我想了很多很多,平心而论,谁没有家庭?谁没有子女?谁不渴望平安和幸福?但是,在需要帮扶的弱势群体面前,在沉甸甸的社会责任面前,我们每一个人是否都能够挺身而出,无私奉献?___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她用一个共产党员的赤诚情怀,把一份丰厚的精神资产与人间之爱献给了孤残儿童,以一个女性柔弱之躯,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空。

___,她博大的情怀给了我一次灵魂的洗礼!这份真诚朴实的母爱,是绽放在人间永不凋谢的最纯洁、最美丽的花朵!一位教育家说过,要教育好学生,首先得爱学生,爱是教育的前提。

___对孤残儿童那母亲般的深爱,就是每个教师最好的榜样。

作为一名教师,学习,就是要学习的博爱、大爱,把这种博爱和大爱的精神,落实到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当中。

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2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在中国不仅悠久,而且一直是主流。

教师重要是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的,因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5篇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5篇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书心得了!可是读书心得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育书籍读书心得体会1500字5篇1大量的阅读教育书籍,给了我很多教育实践中曾经历过,却未细细揣摩的教学真谛,我久久的徜徉在这片书海中,深深的懂得教书育人的不易,我们得时时反省自己,时时反思自己,才能将工作更落到实处。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学海无涯,艺无止境。

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的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

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

这也许将成为自己需要时时温习的功课。

我愿把自己一路走来的反思提出来,与广大教师共勉。

1.读书一生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

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决定了我要以为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永不干硬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

2. 激情不老这应该成为为师品格的重要追求。

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

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

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

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

不因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

3.宁静致远一个好教师不全是靠培训成长起来的,更不是靠检查、评比造就的。

教师很苦很累,比如各类名目繁多的学历进修,课改通识培训,市级的、省级的甚至国家级的教学比赛压得教师喘不过气来。

教师自由发展的空间,已被剥夺殆尽──整天忙着读人家的“书”,自己的“书”却没有读。

这种过重的外在负担将导致“肤浅后遗症”。

因此,与其忙忙碌碌,不如围绕自己的特色钻研下去,深化,细化,创造属于自己的心灵财富,在浮躁的现实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心境,并置身其中朝着理想的目标默默地努力,静静地成长。

是什么让人成为人作文

是什么让人成为人作文

是什么让人成为人作文篇一:“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我亦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这便是张桂梅对一代高中生的校训。

张桂梅∶一代高中学生的校长,来自云南,因有些学生家境贫穷,所有学校里的费用都由她来承担,有了几十年的教学经验,每天和学生们同样的时间上下班,学生十二点放学,她也十二点回家,学生四点起,她也四点来上班,因这样的她为了孩子们日夜操劳,不分昼夜地上下班,早出晚归,也因这样的辛苦工作,眼睛周围是一层黑眼圈,常年的教学让她每天都是如此地疲惫,她全身都有着癌症,这让她的身体越来越虚弱,每走一步让她感觉浑身上下疼痛难忍,如上万支箭插在她的身体之上。

多么伟大的一个英雄豪杰的形象啊!为了自己的学生而不顾自己,舍己为人,默默无闻,这样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众多这样的老师,他们无私,舍己为人,他们每天辛苦备课、上课的身影我都铭记在心,老师也如战士,他们的战场便是讲台、黑板,他们每天粉笔在黑板上奋斗着,只因为有了我们,他们的每一天才更艰辛,他们给予我们知识,无私奉献着。

这就是我想成为的人,现在的我正在汲取知识,未来的我一定会更加努力,向着自己的未来和理想继续前行。

篇二:我想成为什么人?有雷锋,雷锋无私奉献;有张桂梅,张桂梅本身就十分伟大,但我想成为的还是刘胡兰。

在漫天黄沙的天气里,在国民党的堡垒里,有两位国民党士兵用绳子把刘胡兰绑了起来,压着刘胡兰到了斩台附近,刘胡兰见一位国民党士兵碰了她一下,她索性把他给甩开了,那时刘胡兰才15岁。

之前毛泽东主席曾经对刘胡兰说过八个宁:“生来伟大,死得光荣。

”刘胡兰一生是伟大的,也是个勇于挑战的一位女性战士。

刘胡兰,12岁时已经知道了革命为了抵抗国民党必须付出巨大的牺牲,她便奋不顾身地加入了革命战斗。

我每一次到烈士陵园去的时候。

每当我看见了刘胡兰的墓碑时,我便想到刘胡兰那时被绑时的样子和刘胡兰用力一甩头的样子。

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通用8篇)

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通用8篇)读《教书育人》心得体会篇1有人说,一个学生就是一首诗,一个心灵就是一个世界。

爱学生就是要对每一个学生发自内心的真爱,爱得深,爱得严。

感动着他们的感动,痛苦着他们的痛苦,收获着他们的收获,成功着他们的成功,在学生心灵的沃土根植美好和梦想。

(一)、用亲和之心架设教育之桥我经常这样扪心自问:做一名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优美的语言,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经验?终于,我发现,这些都是一名优秀教师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但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是穿越心灵的无私的真爱。

师爱,发自内心深处的真爱,是师德的老师的体贴,关爱使他们感到舒畅、亲切,一句恰如其分的赞扬和关心远远胜过冷冰冰的指责,这就是亲和力的作用。

教育是育人的伟业,用真心触动他们的心弦,也同样收获他们真诚的爱。

核心,它是熊熊的火炬,能点燃学生的梦想;它是指路的明灯,能照亮学生前进的路程“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心,就是为师者赤诚的真心,如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滋润学子心田。

,师德,决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无私精神的体现,一种不息的师魂!(二)、用无私之心铺就事业之路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是博大无私、宽广无边的,也是无微不至的。

教师,可以感染同事,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可以感染家长,树立威信,真诚沟通;可以感染学生,积极进取,勤奋努力;我们更可以感动社会,爱岗敬业。

(三)、用研究者之心搭建教学之梯在学校“科研兴校,内涵发展”思想的引领下,成为研究者、作研究型教师成为我的事业追求。

我认真钻研,努力实践,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四)、言传身教、严格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催化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教育实践表明,教师的道德品质、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生活态度,乃至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心灵。

正因为言传身教这种特殊的育人效用,使为人师表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和途径。

因此培养人才的素质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使人成为人》的读书感悟体会

《使人成为人》的读书感悟体会

(使人成为人)的读书心得体会今年暑假,非常偶然结识了(使人成为人),并与之成为形影不离的伴侣。

(使人成为人)是一本“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新课程〞,由司家栋、张付山、商燕岭、付强著,山东文艺出版。

这本书里介绍了新的时代对所需要的人才的要求:“具有可延续学习与开展的兴趣和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有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有较高的的感情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具有参与国际竞争所必须具备的根本素养,这就是:多元文化价值观、全球思维、信息素养、人文素养。

〞这就对人的素养尤其是心理素养,如健康的心态,积极自我调整的能力,不怕苦难挫折和挑战,责任心,进取心,爱心,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映入眼帘地题目是:学校教育缺失了什么?是啊,进入教育界已经八年有余了,经历过传统教育,主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学会知识、多学知识,让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重,全面开展的学生,也比拟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状态,虽然在我的学生中没有出现此类现象,也要引以为戒。

一个孩子心理畸形,什么惨无人道的事情都能干出来,心如“死灰〞,对生命如此冷淡,学习那么多知识又有什么用?提到学校,人们想到的是纯洁的圣土,提到暴力,人们想到的是血腥的场面,当这两个词语连接在一起,变的没有隔膜的时候,那又意味着什么呢?当代青年少大多是独生子女,不擅于同学相处的为数不少,同学矛盾经常发生,不仅给青年少精神上带来痛苦,甚至发生恶性事件。

我们根底教育永远是未来的事业,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所需人才的重任。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开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根底。

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必定成为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局部,是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

因此,我们就要不断强化对中小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能力、制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养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做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藏,更要做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打算,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功!对于我们教师来说,肯定要研究学生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地指导,才能援助学生健康成长。

《大教学论》之二: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大教学论》之二: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教学论》之⼆:⼈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夸美纽斯在第六章中说:“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才能成为⼀个⼈。

”这让我想起德国哲学家在《康德论教育》中也曾说过:“⼈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个⼈,⼈是教育的产物。

”的确,每个⼈的成长都离不开教育。

⽽我们⼀⽣会经历很多的教育,有来⾃家庭的家庭教育,有来⾃学校的学校教育,但是从个⼈成长的⾓度来看,最好的教育是——“⾃我教育”,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能够激发孩⼦去进⾏⾃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所以实现⾃我教育,才是教育的终极⽬的。

记得有这样⼀个故事,1978年,有78位诺贝尔获得者在巴黎聚会,在这个聚会上,有个记者就问了⼀个资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个实验室,或者说在哪所学院当中,您获得了您所呈现出来的这样的成果。

”这位学者就跟记者⾮常认真地说:“我在幼⼉园的时候,我学会了把⾃⼰的东西分给⼩朋友⼀半;不是⾃⼰的东西我不会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饭后要休息;做错了事要表⽰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还要仔细地观察⼤⾃然。

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当记者听到他所获得知识的途径的时候,他觉得很惊讶。

可见,在我们的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跟学⽣交往当中,有时候我们的⼀句话、⼀个眼神或者⼀个动作都可能对学⽣来说是⼀种很好的启发或者良好习惯的培养。

英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科学归纳法的奠基⼈培根,他⼀⽣成就斐然,他在谈到习惯的时候,深有感触地说:“习惯真是⼀种顽强⽽巨⼤的⼒量,它可以主宰⼈的⼀⽣,因此,⼈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种良好的习惯。

”⾃我教育就是从良好的⾏为习惯培养开始。

“种⼀颗树的最好的时间,是⼗年前,其次是现在。

”当你⾃⼰认识到⾃我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其实就是真正学习的开始。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读教育书籍心得体会
阅读教育书籍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项学习活动。

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可以了解到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教育的原理。

读过一些教育书籍后,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塑造。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

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价值观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的人。

阅读教育书籍还让我意识到教育是一个终身的过程。

教育不仅发生在学校,还包括家庭、社会和个人成长。

教育应该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来提高自己。

此外,教育书籍还启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它们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让我更全面地了解教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我也能够反思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的教育理念。

总的来说,通过阅读教育书籍,我从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重新认识了教育的本质和重要性。

阅读这些书籍也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和动力,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教育者和学习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教师读书随笔征文大赛
读《教育:让人成为人》有感
单位:海阳市龙山街道初级中学
姓名:徐荣萍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通过读书活动,才能改善教师内在素养分子的结构。

让读书成为教师的习惯,让我们的教师多些书卷气,享受职业快乐,美丽幸福人生;让我们的校园多些书香味,净化教育环境,促进学校发展。

《教育:让人成为人》就成为了我的阅读首选,因为它一下子启动了我的思索之门:怎么样的人才算是人呢?怎么样的教育才会让人成为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呢?……不容分说,《教育:让人成为人》便悄悄跨进了我的“阅读书苑”。

当我打开扉页,阅读内容简介时,“震撼”是我的第一反应,原来这是一本由让全世界都震撼不已的十八位西方重要大教育家、大理论家、大思想家的文墨所汇集的教育论集,而且本书选取的文章均为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引起强烈共鸣或激烈争议的文章,对于读者反思当下的教育现状、健全未来的教育宗旨,足为镜鉴。

然而,看着读着,“尴尬”似乎笼罩了自己:这本书里的内容太深奥了,很多语句的表达、思想的呈现不能一下子能理解,此时的我不由地怪罪起自己的知识匮乏。

然而我相信:细品之后才会知道其味道,才会发现它的精彩。

于是,我开始静静阅读、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开始斟酌每一个文字与段落,试图寻找“宝藏”、吮吸“奶蜜”……
每读一篇新文章,我都会先认真得了解作者的生平;每读一段文字,我又都会“反弹”几次,因为确实很深奥;每读到一个案例或有启发作用的地方,我都会轻轻地用笔划上记号,并在书角折上折痕,以便回看。

虽然,直至看完都没有完全通透所有的内容及所有名人的教育论点,毕竟有很多是带有不同国家色彩的,但至少我还是找到了
很多与现实教育实际相关联、相接轨的内容,引发了我的很多思考,可以说对自己的工作提高和个人素养培养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在这本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大教育家伯特兰.罗素的“教育与纪律”一章中的“可是凡是存在友善的地方,就没有必要预先为了对付‘淘气’学生而制定规矩,因为冲动可能导致正确的决定,而如果学生感到你喜欢他,几乎任何决定都是正确的。

凡是规矩,不论多么聪明,都替代不了温情和机敏。

说得多么有道理,就拿班主任工作来说,我是深有体会:再严明的制度,也需要建立在温情和机敏的基础上。

我们都知道,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制定一系列的班规,以此来约束学生的不文明的言行,使班级各项工作都能顺利开展。

于是新学期一开学,我就来了一个下马威,把事先制定好的班级制度在班会上向大家宣读:下课不能在教室大声说话,不能打架,不能骂人,走廊上不能跑,站队不能说话,上课必须遵守纪律,……平时我总是一副不苟言笑的样子,下课了,只要看到谁违反了纪律,我会大声呵斥他,所以学生看见我,总是远远躲着我,不敢靠近,更别说喜欢我了,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

从很多家长的口中,我知道了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是个严厉的老师。

可是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我严厉的班级管理中,学生却不断地违反纪律:作业不完成,午睡说话,上下楼梯奔跑,说脏话……而且任课老师都反映我们班上课纪律不好,问题到底出现在
哪里,通过和同任老师交流,我从自己身上找到了原因:班级管理中,我只做到了对学生晓之以理,却忽略了对学生动之以情, 平时也没有和
学生及时沟通,学生虽然在我面前遵守纪律,但是他的心里却并不认可我的要求,当我批评违反纪律的学生时,他口口声声说:好好好,是是是,但心里却有多么不服气,有的学生甚至出现了逆反心里,所以班级就出现了纪律涣散的现象。

通过读杨自伍老师的《教育让人成为人》之后,我深刻的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没有从学生自身考虑,一味的强压,拿规章制度制约学生,没有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班主任更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学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们应做到:教师想尽量直截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之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
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特别是面对的是一群纯洁得如同一张白纸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等待着老师的喜爱和关心,期待着老师去彩绘那张珍贵的白纸。

然而,有一些老师就往往忽略了这些,而是用自己的自私表现“压迫”了学生本该享有的快乐。

有些教师因为疲劳或遇到不愉快的事情而情绪低落、心情糟糕、烦扰重重,甚至有很多的怨气要发泄。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有一定的职业修养的话,在学生面前依然是微笑,依然是和谐;但反之,如果缺乏了应有的素养,就会把情绪带给学生,甚至把学生当成出气筒,看什么都不顺眼,做什么都要无情阻止,根本谈不上要对学生保持一份本能的喜爱这一职业底线,而是无情地把学生关锁在一个没有阳光、没有氧气、没有水分的空间里。

可想而知,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学生能健康吗?能快乐吗?
不管我们平时对学生有如何深厚的感情储备,不管我们过去在学生心目中有多高的威望,也不管我们以前对学生进行了多少“行之有效”的教育,只要我们深深地伤害了他们的心灵--也许是一记耳光,也许是一句辱骂,甚至也许只是一个鄙视的眼神--那么,这一切都烟消云散了!在细细的品读中,我卸下了自己的“尴尬”,虽然这本书真的花费了我挺多的时间,但我悟出任何书都会藏着无穷的魅力和价值,要将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要潜力品尝各种“味道”的书,做到“营养”齐全,而不是单一就行。

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爱学生是首要,微笑、友善、尊重地对待是必要,是学生“接收器”,他们会接收教师的爱与好;学生是“回馈器”,学生他们在被爱的氛围中会懂得回馈,会成为发展健全的孩子。

因此,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每一位老师都应该对保持学生一份本能的喜爱,不要因为个人原因而莫名其妙地让学生遭受不应属于他们的不快,而是让爱与友善牵动师生情,让阳光与快乐充溢师生心。

在我的“阅读书苑”中,每一本书都会是一朵绽放的花朵,或是红色的、或是绿色的、或是紫色的……只有拥有了这些单一的颜色才会汇成一苑的五彩斑斓。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对学生一生负责、为学生一生奠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走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走进学生的心灵成长之
路,在春风化雨间教会他们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讲自己的故事。

我相信,迎接我的,会是桃李园中的芬芳花朵和累累硕果,我也会成为一名快乐的、幸福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