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唱法如何借鉴京剧戏曲唱法
民族唱法在戏曲发声技术中吸取精华
的歌 唱 家 ,也 造 就 了现 代 许 多歌 唱 家 。 民 族 声 乐应 继 承 传 统 戏 曲 中优 秀 的 唱 法 , 吸 取 戏 曲 发 声 技 术 精 华 ,从 而
促进 民族声乐的发展 。
关 键 词 : 民族 唱 法 ;戏 曲 ;发 声 技 术
中 图分 类 号 :J 1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7 0 1 ( 0 9 O O 6 一 O 63 3320)4 17 3
就 和我 们听 普契 尼一 样优 美 动听 。 这 是 因为 文化 ”】 背 景 的差 异 而 导 致 审 美 趣 味 的 不 同 ,而 并 非 是 对 这 一 唱法 科 学性 的质 疑 。
一
元 代燕 南 芝 庵 著 的 《 论 》是 我 国 亦 是 世 界 唱 最 早 、最 系统 的 歌 唱理 论 著 作 ,对 戏 曲 歌 唱 中 的
雁 泽 、 彭 丽 媛 、刘 斌 、戴 玉 强 、王 宏 伟 等 等 。他 们 的 出现 都 得 益 于 戏 曲 音 乐 的演 唱技 法 ,我 们 曾
在 各 种大 型 晚会 上 可 以看 到 这 些 歌 唱 家 演 唱 戏 曲 片 段 。他们 声 乐 事 业 的 辉 煌 也 为 民 族 声 乐 艺 术 展
声 、 气 、 字 、 腔 、情 、 韵 进 行 了 全 面 的 论 述 。 明
、
戏 曲是 中国 传 统 声 乐 的 主体
我 国戏 曲 种 类 繁 多 ,黄 皮 、梆 子 ,各 地 腔 调 剧 种虽 然所 用 的 语 言 不 同 ,文 词 格 律 有 别 ,腔 调
代 戏 曲音 乐 家 、歌 唱 家 魏 良 辅 著 的 《 律 》是 作 曲
府 传 声 》提 出 了著名 的 “ 五音 四呼”说 l 。这些 戏 3 ] 曲声 乐专 著 ,在 演 唱 技 术 方 面 的 总 结 以及 美 学 思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而它的特有的发声方式也是京剧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京剧表演中,演员们通过独特的发声技巧来表达情感,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让观众们感受到戏曲的美妙与魅力。
京剧的发声方式与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对此进行浅析。
京剧的发声方式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咏唱艺术,它受到了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影响。
民歌唱法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平实朴素的方式表达情感,强调直观、自然的声音。
民歌唱法注重真实感和情感表达,这与京剧表演中对角色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民歌唱法的发声技巧也对京剧的声腔演唱产生了影响,使京剧发声保有一定的粗犷朴实之美。
美声唱法则是西方古典歌剧的主要演唱方式,它强调音色的明亮、通透和高亢,追求高度的技巧性和音乐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美声唱法也逐渐传入中国。
这对京剧的发声方式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得京剧发声技巧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在京剧发声技巧中,呻吟声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特色。
呻吟声是京剧演唱中常用的一种声音,它是一种低沉、唏嘘的声音,带有一种哽咽、悲怆的情感色彩。
这种发声方式既是京剧角色表演的必备技巧,也是传统民歌唱法的一种延续和发展。
民歌中常常运用呻吟声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慨、对命运的怅惘,而在京剧演唱中,演员们也通过呻吟声来表现角色的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立体和丰满。
京剧的发声方式也融合了一些美声唱法的元素。
京剧中的高音部分要求演员有较强的音域和音色控制能力,有时还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高音演唱。
这些要求与美声唱法中对高音的重视有着一定的相通之处。
京剧中的高音部分常常需要通过发声技巧来表达角色的高昂情感,使角色形象更有张力和魅力。
这正是美声唱法的特色之一,通过高亢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来表达情感的高潮,使演出更加生动感人。
京剧的发声方式既受到民歌唱法的深刻影响,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朴素与真挚,又吸收了美声唱法的一些要素,使得京剧发声技巧更为多样丰富。
民族唱法与戏曲声乐的关系思考
47声乐艺术解析SONG OF YELLOW RIVER / 062020民族唱法与戏曲声乐之间存在着较多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究其原因,二者都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同一发展根源,二者的演变和发展历程也较为相似,这就使得二者之间会存在相同点。
声乐即为人生之乐,戏曲声乐实际上就是戏曲唱腔,通过这种唱腔的表达能够对民族唱法起到一定的引导,从而让民族唱法在其引导基础上实现进一步的创新和发展,此外,民族唱法也能机遇戏曲声乐一定的信息反馈,从而让戏曲声乐在其反馈的信息基础上不断完善,并以此实现二者的共同发展。
一、民族唱法与戏曲声乐的相同点民族唱法与戏曲声乐之间同根同源,因而二者之间必然会存在一定的相同点,具体如下:第一,美学精神相同。
民族唱法和戏曲声乐都十分注重对韵律和意境的掌握,这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美学精神所提倡的,二者在此处有着共同点。
此外,二者在结合与彼此渗透的过程中都强调简约适度,着重表现出音乐中的写意传神特性,如民族唱法歌曲中的《黄河泰山》就是借助黄河与泰山的景色来抒发情感,这点与京剧中的《智取威虎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二,文化底蕴相同。
民族唱法与戏曲声乐都发源于我国民族声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同的文化底蕴;第三,艺术风格相同。
民族唱法与戏曲声乐在表现的过程中均给人呈现出简约自然、情感亲切和说唱型强的特征,如民族唱法中的《南泥湾》和评剧中的《刘巧儿》,二者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特征也相同;第四,演唱方法相同[1]。
纯真声的“自然大本嗓”是民族唱法与戏曲声乐的又一共同点,如《我的祖国》和《蝶恋花》中的我将我身献我党的演唱方法就是共同追求声音、情感和韵律的同一;第五,地域特色相同。
我国的很多民族唱法都有着极为明显的地域特色,地域特点的不同直接影响民族唱法的表现形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的民族特色不同,其在民族演唱曲目的形式上也会存在着一定的不同点,这种民族唱法深深的融入了地域元素,如哈萨克族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就充满了新疆特色。
女高音如何借鉴京剧青衣的唱法
女高音如何借鉴京剧青衣的唱法女高音如何借鉴京剧青衣的唱法青衣是中国戏曲中旦行的一种,北方剧种多称青衣,南方剧种多称正旦。
女高音如何借鉴京剧青衣的唱法呢?大家一起看看吧!两种唱法在技术上的长处一,在气息的应用上,两者都提倡使用深呼吸,用气息的控制来达到声音的放松和音色的明亮嗓音的持久等演唱技艺,但在具体的深浅和换气上有着各自的特点。
二,在发声方面,两者都使用真假结合的混声,讲究声区的统一,追求优美的音质,用较小的嗓音力度来获得足够泛音的发音技能,给声音增加适度的波动以丰富嗓音色彩,减轻歌唱者发声器官的负担,使声音松弛柔和。
但女高音更讲究声音的连贯,青衣更注重抑扬顿挫,两者在演唱时喉部所用力量的多少存在着差别。
三,在共鸣方面,都强调共鸣使声音更为丰满、浑厚、结实,从而使两者在各自演唱的舞台上,不需任何扩音设备就能获得宏大的而有穿透力的声音。
但两者影响共鸣变化的因素各有不同女高音较多地从音高方面考虑共鸣的匹配和变化。
青衣主要依据不同的元音来选择共鸣的匹配。
四,在歌唱语言方面,两者将歌唱的语言与音乐很好的结合在一起,都要求字形清晰,使听众得到艺术的审美和享受,但各有一套演唱语系的通用规范。
美声唱法所存在的不足美声女高音来源于欧洲歌剧,其所涉及的语言体系的发音习惯与中国的语言是不同的。
我们知道,音乐是语言的升华和美化,美声唱法女高音在唱中国歌时,由于语音上存在的差异使女高音的演唱对中国语言的表达方面存在着不足。
第一、演唱字形的不准确。
美声唱法要求连贯、圆润而明亮的音色,元音之间咬字的变换不能影响音乐的流畅性。
因此女高音在演唱时,要求有纯正的元音且元音应全在咽腔里,而辅音要靠前,并且发得迅速而果断,发出后要立即退回到元音的发声部位上来,才能保证其在声音的圆润连贯前提下的吐字清晰,这样的歌唱咬字习惯方式是符合欧洲语言的发音习惯的。
而汉字一般分为字头、字腹、字尾三部分,字尾要收音。
例如“开”这个字如果我们按照欧洲语言的发音习惯去演唱,就会唱成“卡一一衣”两字。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作为我国内容丰富的民族歌曲之一,主要是在传统的说唱艺术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后,戏曲声腔艺术的优秀技法和歌唱练习方法与民族声乐巧妙地融合,更加凸显出其独特魅力和音感。
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最基本要求即字正腔圆,要求演唱者必须咬字清楚,发音正确,任何字的发音均不能模糊而过或含糊不清。
此种训练要求与民族声乐的练习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在咬字和吐字方面还具有极大的差别性。
从总体而言两者的异同均具有规律性,可以被提炼出来进行较为明晰的对比。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渊源民族声乐的发源与四个方面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纪元前民族声乐主要以唐诗宋词、元曲宋词、乐府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当进入宋代后,鼓词、元杂剧和散曲等成为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后的多年时间,民族声乐多以山歌、民歌、号子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五四之后,民族声乐在融入欧洲声乐艺术技巧的过程中以儿童舞剧、新歌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形式展现。
但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民族声乐包含民歌、戏曲和曲艺,而且以具有此三种风格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现,从最为原始的音乐中萌芽,经过歌、乐、舞三者的逐渐融合而出现了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
民族声乐在原始的歌、乐、舞三者的有效融合之后,逐渐演变成歌舞形式和各类的民歌、戏曲及杂剧等。
现代所看到的民族声乐主要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存在,但是在古代的历史典籍记载中,民族声乐主要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实践的艺术表现及社会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民族声乐融合了不同区域的语言和生活习俗,按照地理环境来区分则成为多元化的各具特点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和风格。
尽管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主要来自民间说唱、歌舞和滑稽戏三种形式的演变,但是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此三者有根本性的差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其他体系有不同的音乐唱腔表现,此种声腔艺术形式主要以其产生地的民歌、语言和民间音乐等为基础,在融合其他类别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创新。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其独特的发声方式也是京剧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之相对应的,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也有着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从京剧发声、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三个方面进行浅析,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京剧发声是京剧表演中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演员在演唱时能够将声音发挥到最大限度,以达到表达角色情感的效果。
京剧发声以“吐字清白”为准则,这意味着演员在唱歌时要注意清晰地发音,使观众可以听清每一个字。
同时京剧发声要求演员能够将声音调至最高,以达到戏曲表演中角色的表达要求。
京剧发声和民歌唱法在发音和发声的方式上有着相似之处。
民歌唱法也注重发音清晰,让听众能够听懂歌词的也要求演唱者的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以传达歌曲中的情感。
而美声唱法则注重发声技巧和声音的美感,通过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控制,达到高质量的声音输出。
京剧发声和民歌唱法在歌曲表演的情感表达上也有着相似之处。
京剧发声强调表达角色的情感,要求演员通过声音来传递角色的内心世界,因此演员在唱歌时需要很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走向和情感变化。
民歌唱法也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和表达的深度,演唱者通过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听众能够感同身受。
美声唱法更注重表现歌曲的美感和声音的优美,通过唱法的技巧和声音的处理,演唱者要能够表达出优美的声音和情感。
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京剧发声还是民歌唱法,都需要演员具备较强的气息控制和呼吸技巧,以及音色的变化和声音的美感。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种唱法之间并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渗透、相互借鉴的关系。
对于学习京剧发声的演员来说,也可以通过学习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来提升自己的唱功,从而更好地表达出角色的情感。
对于民歌演唱者来说,通过学习京剧发声的技巧和情感表达,可以提升自己的演唱水平,使自己的歌声更加传神。
在当今社会,京剧、民歌和美声唱法作为不同的艺术形式,各自都有着它们独特的魅力。
民族声乐演唱对戏曲唱腔技法的借鉴
音乐与舞蹈Music and dance119唱腔技法的借鉴,不仅有利于民族声乐的进步与发展,也为戏曲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传承。
一、对润腔技法的借鉴对唱腔的美化、润色等称为润腔技法,它能给予听众更为独特的感官享受。
人们根据地域的不同进行了不同音调的划分,让戏曲整体呈现了多样文化面貌,因此,戏曲的地域特色较为鲜明。
戏曲的发展历史漫长,现今已经形成多种唱腔、曲调,润腔是一类唱腔技法,它能给戏曲整体增色,让戏曲演唱趋于完美。
在民族声乐中,借鉴润腔技法,能让民族声乐更富美感,彰显出独特魅力。
首先,借鉴戏曲润腔,民族声乐可实现对修饰音的添加,从而能充分表达作品情感,提升作品感染力。
其次,借鉴戏曲润腔,民族声乐能营造良好的情感抒发氛围,让作品更具生命力,让歌曲的整体美感得到提升,使其更受听众欢迎。
我国戏曲种类往往有南北方戏曲之分,两者存在较大的风格差异。
在北方戏曲中,典型的有豫剧及京剧,在创新民族声乐的过程中,我们对上述两者的唱腔也进行了借鉴。
以《新贵妃醉酒》为例,民族声乐便以其为素材进行了作品创造,以京腔为演唱方式,借鉴戏曲唱腔,以甩腔等唱法表现贵妃醉酒的妩媚迷离。
由此可见,借鉴戏曲唱腔,民族声乐不仅增加了曲调形式,还更具文化特色。
二、对戏曲唱腔的借鉴戏曲及民族声乐均立足于国内传统文化,因此两类文化艺术呈现互相渗透的关系。
民族声乐在对戏曲的借鉴方面,表现出自然而然的无意识状态。
民族声乐不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也对西方音乐元素有所表现。
在民族声乐发展初期,很多民族声乐演唱者有一定的戏曲文化功底,因此,部分优秀艺术家会对戏曲唱腔进行灵活运用,使其在民族声乐中大放光彩,达成对戏曲唱腔的借鉴。
这表现了唱腔技法借鉴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其有利于民族声乐构成独特的演唱风格,能拓展其发展道路。
以《我的祖国》演唱为例,艺术家对戏曲唱腔进行了借鉴,利用拖腔技法,处理了“一条大河”内的“河”字唱法,结合山西梆子戏的特色,结合真假音,并重视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相结合进行演唱。
将京剧元素融入民族唱法中
将京剧元素 融入 民族 唱法 中
王翠萍 济源 市教 师进修 学校
【 摘 要】 戏 曲元素在 民族唱 法中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元素, 尤其是将 京剧元素融入 民
族 唱法中以后,京剧元素无论在 中国专业创作领域还 是在声乐领域都发 挥 了其不可替
技 能 高超 的作 品 。
二、 京剧元素融人民族唱法 ( 一) 京剧 唱腔 的 融入 。“ 民族 唱法 ” 与“ 京剧 唱腔 ” 二 者 之 间在开 始 的时候 是 两个 独立 的领 域 , 彼此之 间 没 有很 大 的联 系 。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 以及人 们 在 艺 术上 的 自觉 和主 动 , 我 们逐 渐 的发现 二 者 之 间 的联 系与 相 互 的作 用 。 由于京 剧 唱 腔具有 其 特殊 的艺 术形 式 , 因此 使得 民族 唱 法 主动积 极 的与京 剧 唱腔相 融合 。 由于 “民族 唱法 ” 与“ 京 剧 唱腔 ” 这两 种 艺术 形式 都 需要 行 腔 咬 字 , 并 且 两 者 之 间存 在很 多 的相 似之 处 , 所 以便 构 成 了二 者 相融 的 坚实 的基 础 , 并 且是 二 者相 融 的前 提条 件 。二者 相融 的根 本 原 因我 们 已经说 过 , 就是 二 者都
大 的收获。 【 关键词】 京剧元素 融入 民族唱法
随着 时代 的发展 与 要求 也逐 渐 的提 高 了 , 尤其 是
在 京 剧 领域 , 它不 仅 在 演 唱方 法上 有 了一些 创 新 , 而且 还借 鉴 了其他 的一 些在 京 剧领 域 的先 进 的经 验 与 优 良的成 果 。取得 巨大发 展 的不仅 仅 只局 限 于京剧 领域 , 而 且还 表 现在 我们 的 民族 唱法领 域 , 无 论 是京 剧领 域 或者 是 民族 唱法领 域 都 发生 了质 的变化 , 并 且 在其 原 有 的基 础上 有 了超 越 与进 步 。将 京剧 元 素融 人 民族 唱
浅析民族唱法与戏曲演唱的比较与借鉴
而使 民族 声乐更 具民族特 色 ,保持 民族声 乐的 自身活 力以及 其它艺术 清 脆 、细 腻 ,注 重语 言 的 韵味 , 带有 浓重 的传 统 民族 声 乐色 彩 。 门 类不 可 替 代 的 艺术 价 值 。 第 二 个时 期 是八 十年 代 以来 , 以青 年 歌 唱家 彭丽 媛 为代 表 的 民族 关 键 词 : 民族 唱 法 ;戏 曲演 唱 ; 演唱 技 巧 新 唱 法 。她 的演 唱在 传 统 民族 声 乐非 常注 重讲 究 吐 字行 腔 、韵 味 的基础 上 ,在发 声方 法 上大 胆 吸 收运 用西 洋 “ 卢 ” 的科 学发 声 美 前 言 方 法 ,使 她 的演 唱 声音 上 下贯 通 、轻 盈 自如 ,演 唱 的 曲 目更为 丰 民族 唱法和 戏 曲演 唱同 属 民族声 乐 的 范畴 ,两 者 关系 密 切 , 富,风 格更 为 多样 。 互 有关 联之 处 。两 者 在演 唱 技巧 上就 存 在很 多的联 系 ,如 呼 吸 、 民族 唱法 的主 要 特 点 是 讲 究 以情 带 声 、 声 情 并 茂 , 字 正 腔 咬 字 以及情 感 表现 。现代 民族声 乐 片面 追求 西 洋美 声 唱法 的发声 圆; 音色 明 亮纯 正 ,讲 究脆 、 甜 、水 、 圆 、润 、立 ;感 情饱 满 动 方 法 ,而 忽略 了 民族 声 乐的 自身 特色 。全文 将 民族 声 乐与 戏 曲演 人 并 注 重 相 应 的形 体 表 演 ;语 占清 晰 易 懂 ,十 分 强 调 咬 字 和 吐 唱在 同一 方面 进行 比较和 分 析 ,提 出要 借鉴 戏 曲演 唱 艺术 的 成功 字 ;行 腔委 腕动 听 ,特 别讲 究 民族 的风 格和 韵味 。 经 验 以发扬 我 国民族 声乐 的 民族特 色 。 著 名 声乐 教 育 家 金 铁 霖 教授 , 为 中 国 民族 声 乐 的 发 展 作 出 戏 曲 与民族 声 乐的 发展 过程 了 巨大 的贡 献 ,不仅 培 养 出 了一批 活 跃在 中国舞 台 的优 秀 的歌 唱 戏 曲是 一种 包 含 文学 、音 乐 、舞 蹈 、美 术 、杂 技 以及 表 演艺 家 ,在 理 论 研 究 上 所 提 出 的 “ 、情 、气 、亨 、 味 、 表 、 养 、 声 术 的 -f综 合表演 艺术 。它的发 展源远流 长 ,经 历 了先秦 、唐代 、 像 ”的完美 统 一 ,可谓 是 民族声 乐演 唱 的最 高境 界 。 ] 宋 金、元代 和 明清 五个发 展时期 。在漫 长的发展 过程 中 ,经 过不断 民族 唱法 与戏 曲演 唱方 法 的 比较 : 地 丰富 、革 新 与发展 ,逐渐 形成 了比较完 整 的戏 曲艺术 体系 。 我 国声 乐 艺术 大 师 沈 湘 教授 曾经 说 过 : “ 吸 是 歌 唱 的 基 呼 我 国各 民族 地 区 的戏 曲 曲种 繁 多 ,传 统 剧 目数 以万 汁 。新 础 ,气 息 是 歌唱 的动 力 。 ”对 正确 呼 吸方 法 的领 悟 与进 行 呼吸 的 中国成 立 后 出现 了许 多 改编 的传 统剧 目、新 编 历 史剧 和表 现 现代 发 声 训练 , 是歌 唱者 重 要 的基 本 功 。呼吸 方法 掌 握 的好 坏直 接 影 生 活题 材 的现 代戏 ,受 到 了观众 的热 烈 欢迎 。 目前 比较流 行 的剧 响歌 唱发 声 的声 音质 量 ,所 以,不 论 是戏 曲的演 唱还 是 民族 唱 法 种 有 :京剧 、 昆曲 、越剧 、 豫剧 、粤 剧 、秦 腔 、 川剧 、评 剧 、晋 都特 别重 视 呼吸 的训 练 。戏 曲演 唱或 歌唱 的 声音 的准 确 、音 质 的 剧 、河 北 梆 子 、 安 庆 黄梅 戏 、 湖 南 花鼓 戏等 五 十 多个 剧 种 。其 优 美 、吐字 的清 晰和 情 感 的表现 ,都 与 呼吸 的运 用有 关 。 中,京 剧 的流 行最 为 广泛 ,遍及 全 国 ,不 受地 区 的限 制 ,所 以京 1 传统 戏 曲 的呼吸 方法 . 剧 又被 称为 “ 国剧 ”和 “ 国粹 ” 。 传 统 戏 曲关 于呼 吸 的说 法 “ 沉丹 田 ”,用 现代 生 理学 的 说 气 当今 ,戏 曲 的许 多优 秀剧 种 和剧 目濒 临失传 的种种 困境 ,面 法 就 是腹 式 呼吸 方法 , 吸气 后 小腹 与腰 部之 间有 憋气 和 紧缩 的 临此 问题 , 国家 出台 了相 关 的政 策拯 救 濒 临失传 的优 秀剧 种 和剧 感 觉 ,通 过横 膈 膜 的下 降和 收 紧 小腹 的腹 肌对 抗 ,使 气 息 的压 力 目,近 两年 收 到 了成 效 ,尤 其是 在振 兴 昆 曲上表 现 最 为突 出,把 增 大且 流 速加 快 并形 成气 束 冲击 声 带 ,从 小腹 的对抗 支 点到 口咽 昆曲 《 牡丹 亭 》推 向了全 国 的戏 曲舞 台,推 出了青 春版 的 《 丹 牡 再 到眉 心 形成 一 条线 ,声音 比较 集 中 明亮 ,传 统 戏 曲 的演 唱一般 亭 》 ,在全 国的一 些 高校 中 也 引起 了不 小 的反 响 。另 外 ,为 了适 都采 用 这种 呼吸 方法 。 应 时代 的发展 ,戏 曲工作 者们 也 在不 断 的对 戏 曲进 行 改革 , 比如 2 民族 唱法 的 呼吸 方法 . 在 唱腔 和伴 奏 音乐 上 都进 行 了革 新 。戏 曲声 乐 也在 不 断转 变 艺术 现 今 比较 盛 行 的是 胸 腹 式 联 合 呼 吸法 。这 种 呼 吸方 法 除 了 形 式 ,近年 来 的 “ 歌 ”这种 新 的戏 曲演 唱形 式受 到 了观 众 的喜 戏 强 调传 统 戏 曲的 呼吸 方法 腹 式 呼吸 外 ,还 强调 胸 腔 、横 膈膜 和腹 爱 ,著 名 的京 剧表 演 艺术 家 于魁 智先 生 在 “ 歌 ”的演 唱 上做 出 戏 肌 的配 合 。胸 腹 式联 合 呼吸 法被 声 乐 界认 为 是最 为科 学 的 呼吸 方 了贡献 。现 如 今 ,戏 曲的创 作也 逐渐 向现代 化 改进 ,近 年 来创 作 法 。这 种 呼 吸方 法结 合 了美 声 唱法 和 戏 曲演 唱 的呼吸 方法 , 由于 出了一 批体 现 当今 社会 风 貌 的现 代戏 ,戏 曲音 乐 中逐渐 加 入 了一 吸气 时下 降横 膈 膜和 张 开两 肋 的 同时 并用 ,使 胸 腔充 分 打开 并加 些 西洋 乐器 作 为伴 奏 音乐 , 如大 提琴 等 。相 信通 过 戏 曲工 作 者 的 大 了气 息 的容 量 ,使 气 息 的弹性 好 ,对 声 带 的损 害小 ,减 轻 声带 不 断努 力 ,戏 曲的发展 将会 迎 来义 一个 春大 。 过 于拉 紧 , 且便 于喉 头 的稳 定和 打 开 ,使 得 呼吸 均匀 、深 沉 、通 民族 唱 法 是 在 戏 曲的 基 础 上 发 展 而 成 的 。进 入 ■ 十 世 纪 以 畅 ,解 除 了胸 部 的 僵 硬 紧 张 , 使 音 量 和 音 域 得 以扩 大 并 容 易混 后 , 由于 时代 的发 展 ,两 方文 化 的传 入 带来 美 声唱 法 ,使 得 中 国 声 ,使 声 区谐 和 统一 并 富于 表现 力 。所 以我 国现 代 的 民族 唱 法 也 古 老的 戏 曲文 化 受到冲 击 ,逐 渐走 上 了改革 的道 路 。 采用 这 种呼 吸方 法 。 1 4 年 创作 演 出的 新歌 剧 《 94 白毛 女 》, 志 着 中 国 民族 歌 剧 标 二 、 民族 唱法对 戏 曲演 唱咬 字 的借鉴 的形成 。新 歌剧 《白毛 女 》广 泛 吸取 了戏 曲的 经验 , 乐大 都 是 音 “ 字正 腔 圆 ”不 仅是 中 国传 统 声乐 艺 术 的一 个技 术标 准 , 同 在 河北 、 陕两等 地 的 民歌 与地 方 戏 曲调 的基 础上 加 以 改编* g 作 n, J 时 也是 我 国声 乐 艺术 的一 个 审美 原 则 。它 要求 演 唱者 既要 把 字 唱 的。如 剧 中 喜儿 在 她 父亲 死 去时 的演 唱, 用 了戏 曲中 的哭 腔 , 采 得正 确 、清 晰 、 自然 ,又 要 让字 句在 旋 律 连接 过 程 中委婉 动 人 、 增 加 了戏剧 的感 染 力 。 以 《 白毛 女》 为代 表 的 中 国民族 歌剧 的成 圆润 流 畅 ,让 清 晰的 字 音 、圆熟 的卢音 随 音乐 语 言 的变化 始 终如 功经验 表 明, 植丁 中国传统 戏 曲土 壤 中的中 国民族 歌剧 , 根 不仅 有力 珠玉 一样 贯连 。 地发展 与宏扬 了中 国传统戏 曲 ,而且 赋予戏 曲以新的活 力, 同时也 戏 曲唱 词 中 的咬字 ,基 本上 都 是在 唱腔 中进 行 ,包括 戏 曲 中 使得 中国 民族 歌剧在 日后 的发 展过程 中找到 了一条 ¨ 确 的方 向。 三 的韵 白中 也有 咬字 的 问题 。在声 乐演 唱中 ,特 别 是戏 曲的演 唱 , 新 中 国成立 以后 ,许 多致 力 于中 国 民族 声乐 的 艺术 家 、教 育 有 些 唱 词 的 字 句 、 行 腔 很 长 , 唱 词 中 一个 字 的 声母 与韵 母 的拼 家 积极 投身 到 民族 唱法 的探 坩、 实践 和 教学 巾 ,一 方而 挖掘 整 理 音 ,常 常不 是 在一 个 节拍 中进行 ,而 是在 个 甚 至是 在很 多个 节 L 传 统 民族唱 法 的精 华 ,另 一方 面鼓 励 借 鉴和 吸取 外 来 的先进 发 声 拍 中进 行 ,这 就 决定 了戏 曲咬字 比较 明显 地 区分 字头 、字 腹和 收 技 术 ,力求 使 ��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京剧发声是中国传统艺术,它与传统的民歌唱法和现代的美声唱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三种唱法都是运用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意境,但各自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京剧发声是京剧表演的基础,也是其与其他艺术形式的重要区别之一。
京剧发声技巧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声乐技能,包括喉头、口腔、气息和姿势等方面。
京剧演员在表演中不仅要考虑如何发声,还要考虑如何腔调、节奏、韵律、声音的高低等方面,从而表达出剧中人物的情感和性格。
我们知道,民族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唱法也具有自己的特点。
民歌唱法侧重于质朴自然、感情真实,把情感和声音的表现紧密结合在一起,强调声音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典型的民歌唱法就是“嗓子唱”,发声主要靠颈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来实现,也就是“喉头唱法”,颈部肌肉在整个发声过程中都很活跃。
民歌唱法的基本特点是低调柔和、情感真实、自然朴素。
而美声唱法则是现代西方音乐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唱法,其特点是高音通透,音质圆润、富有光泽。
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准确性和技术性,而且需要更高的演唱技巧和练习水平。
美声唱法常用于歌剧、轻音乐、流行歌曲等形式,其基础是必须掌握良好的呼吸控制、发声方式、音高掌握等技巧。
总的来说,这三种唱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京剧发声也需要喉头和颈部肌肉的合理协同,发声时咀嚼细嚼慢咽,以切换发音调子,使得音色更加丰富。
美声唱法也需要适当利用颈部肌肉,控制发声的稳定性和响亮度。
而民歌唱法则更需要发掘每一个人的本来喉音,捕捉感情,在歌曲所表达的情感中更富有真实感。
在现代戏曲的演进过程中,京剧、豫剧、黄梅戏、粤剧等多种剧种的唱腔风格,通过门派相传和发展演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唱法传承。
因此可以看出,剧种、地理、职业等差异对古老传统的唱法影响和演变。
无论是从艺术表现角度,还是从技巧、风格等角度,唱法都有其自身特点,运用于不同的艺术形式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综上所述,京剧发声、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虽然各不相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是有联系的。
论民族女高音对京剧行当“花旦”唱腔的借鉴——以京歌《梨花颂》为例
论民族女高音对京剧行当“花旦”唱腔的借鉴——以京歌《梨花颂》为例王韦贵州省民族歌舞团摘要:京剧作为我国国粹,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从语言、唱腔、板式、伴奏和乐队配置、行当等方面都自称一门综合艺术。
各派戏曲的发展也成就了京剧的发展。
从声、台、形、表方面来说青衣与花旦更加贴近民族女高音的演唱。
以花旦为例,从唱腔、形体表演、人物服饰、道具等丰富的色彩,不仅增加了舞台效果,使我国的京剧艺术传承、发展、壮大。
本文以《梨花颂》为例进行分析、借鉴、对比,结合京剧中身段“五法”,从分析歌曲旋律、唱腔和个人演唱体会出发,探究如何借鉴京剧“花旦”的“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唱腔原则,包括韵味、手、眼、身、法、步等表演技术,如何融入到《梨花颂》的演唱中,取其精华,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技术,舞台表演技术,加 强自身的演唱能力和表演能力,最终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关键词:花旦唱腔民族女高音《梨花颂》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0)05-0008-05京歌《梨花颂》是根据大型交响京剧《大唐贵妃》主题曲改编而成。
该曲曲调精湛、意境悠远,已被当今大多数声乐学习者和观众所认知。
在演唱风格上既和京剧有所不同,在行腔和韵味上又异于现代民族唱法。
本人选择此题,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京歌《梨花颂》的演唱,结合京剧“花旦”的语言、唱腔、表演等艺术形式,融入到《梨花颂》的演唱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表演技能。
并希望通过研究花旦的行腔韵味能找到当今民族女高音千人一腔的根源所在,以此帮助形成自己的咬字和演唱风格。
本文将通过三个章节进行展开分析:第一章花旦的介绍,简要分析“旦”在京剧中作用,唱腔、表演、舞台运用等特点。
第二章《梨花颂》的介绍,创作背景、唱段音乐内容和剧情设计、唱段音乐结构和曲体结构进行分析。
第三章演唱《梨花颂》对花旦唱腔的借鉴,通过对比分析,分别对民族女高音演唱特征,梅派花旦唱腔特征,民族女高音对花旦唱腔的借鉴,结合自身的演唱体会,论述借鉴花旦演唱技巧以及表演艺术的必要性。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其独特的发声方式被誉为“咬字唱”,而民歌唱法与京剧发声方式在美声唱法上有着一定的关系。
本文将从京剧发声、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的角度,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浅析。
我们来探讨一下京剧的发声特点。
京剧发声要求具有高亢、洪亮、宏亮的声音,这种发声方式被称为“抱韵唱”,即通过腹式呼吸,将声音从腹部产生并能够迅速放大。
京剧演员在演唱过程中,要求声音的高、亮、洪、亢,这种发声方式能够使音色更加饱满,音质更加圆润,达到戏曲表演的效果。
与京剧不同的是,民歌唱法一般要求声音清亮、柔和、流畅,而且重视情感的表达。
民歌演唱时,要求演唱者能够通过柔和的发声方式,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民歌唱法强调情感的真挚和源于心灵的发声,演唱者在唱歌时需要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进去,使之更具感染力。
相较于京剧和民歌唱法,美声唱法是一种博大精深的声乐技术体系,它强调声音的美妙、权衡和样式化。
美声唱法的典型特征包括高音、亮音、宏亮、洪亮、深沉,声音具有高度的美感,表现力极强。
美声唱法要求声乐演绎者必须有良好的技巧和弹性,能够灵活地控制音色的变化,使之更加丰富、禀赋有弹性。
从发声技巧上来说,京剧发声强调的是高亢、宏亮的效果,使得演员的声音能够在戏曲舞台上形成独特的气势;而民歌唱法强调的是情感的真挚和源于内心的发声,意在唤起听众的共鸣;美声唱法则更加注重声音的美感和表现力。
尽管这三种唱法在发声技巧上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一定的联系。
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在某种程度上都是腹式呼吸的发声方式。
腹式呼吸是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呼吸方式,通过腹部的扩张与收缩,使音量更加富有力感。
这种呼吸方式不仅能够使声音更具力度和充沛感,而且还可以加强声音的传导力,使得音质更加细腻、柔和,这也是京剧和民歌唱法之间一种联系。
京剧发声与美声唱法之间在声音表现力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虽然京剧发声强调咬字唱,但在声音的表现力上,也要求声音高亢洪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传达力;而美声唱法也同样强调声音的美感和表现力,要求声音高亢亮存,具有高度的美感和表现力。
京剧唱腔与民族唱法的异同及其应用
京剧唱腔与民族唱法的异同及其应用我国戏曲艺术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在各种门类的戏曲中, 京剧可谓是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符号。
随着社会发展, 我国许多舞台表演艺术都吸收、借鉴了京剧的表演形式, 这也为民族声乐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民族声乐也因此而逐渐走上了借鉴京剧咬字行腔和表演技巧来完善自身的发展之路。
目前在我国关于民族唱法对京剧唱腔的借鉴及京剧唱腔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 成为学界关注的重要话题。
一、京剧唱腔与民族唱法的艺术特征(一) 京剧与京剧唱腔概述京剧是我国戏曲中的集大成者, 明朝嘉靖年间, 戈阳腔进京, 昆曲也于此时北传, 两者在共生互融的基础上形成了京腔。
19世纪初, 乾隆年间, 皮黄和梆子兴起, 促进了汉、徽、秦几种唱腔的融合和发展, 并衍生出一个全新的戏曲种类———京剧。
京剧艺术表演具有综合性、虚拟性和程式性等特点, 京剧唱腔则具有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等特点。
婉转的曲调、华丽的服饰、典雅的韵味, 是京剧最为人称道的地方。
许多京剧故事都来源于民间故事、古典文学和历史典籍, 许多故事都蕴含着丰富的伦理内涵, 传播的也是以善为本、礼仪忠孝等传统价值理念。
京剧唱腔主要是由“西皮”“二黄”两大声腔组成, 这两种声腔均有其独特的旋律模式和唱腔结构。
其中, 西皮唱腔主要以民族宫调式为主, 音程极具特点, 多为跳音, 音域较高较宽, 因此旋律也丰富优美、明亮用强劲和较快的节奏去处理这种唱腔时, 表达的多是热烈的情绪和激烈的场面。
用平缓的节奏去处理这种唱腔时, 表达的多是明朗开心的情绪和戏剧性的场景。
二黄以级进音程为主, 整体音区都相对较低。
二黄调式以“商”调式为主, 调式色彩暗淡、情感凝重、旋律舒缓, 多用来表达压抑的情感和悲愤之情。
西皮和二黄的起唱位置不同, 前者起唱位置在弱拍, 强、弱关系变换不断, 节奏动感十足。
后者入唱位置在强拍, 旋律稳定感较强。
(二) 民族唱法民族唱法是民族声乐唱法的简称。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发表时间:2018-12-31T22:18:41.680Z 来源:《文化研究》2018年第12月作者:刘永青[导读] 京剧发声与传统民族唱法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民歌的一部分。
广东省深圳市弘雅小学广东深圳摘要:京剧发声与传统民族唱法有这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学者认为京剧是中国民歌的一部分。
京剧有很多流派,流派之间发声方法也各有不同,梅派的发声方法与民族唱法有更多共通点,比如,声音位置靠前,音色甜美等等。
程派的代表人物张火丁利用美声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高音区主要以头控共鸣为主,打开口腔,实现真假声的混合,声音更加厚实、集中,同时极具穿透力强,也适当地运用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增大音量,提高了艺术震撼力和表现力。
关键词:丹田音;真嗓;假嗓;脑后音作者简介:刘永青(1978--),女,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音乐教育教学。
京剧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经过许多艺术家的锤炼、继承、积累与发展,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据重要地位。
以梅兰芳为代表的的中国京剧表演体系已成为世界戏剧三大表演体系之一。
京剧的发声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京剧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每个行当的发声有不同的要求:1、丹田音:京剧的基础发声法,各个行当的演员都的要练习。
要求京剧演员歌唱时肺部蓄足气,小腹用力,气似从丹田(人身肚脐下约三寸处称丹田)发出声。
这是传统演唱京剧练声方法,丹田音优点是声音传得远,听得清。
2、京剧的生行(老生、武生)、净行、丑行、老旦等行当,在演唱时均用真嗓,真嗓是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演唱时,气从丹田而出,通过喉腔共鸣,直接发出声来。
用真嗓发出的声音称真声。
3、与真嗓对应的是假嗓,亦名小嗓,京剧演员发音方法之一。
丹田气经过喉腔时,演员将喉腔缩小,声带震动面积缩小,发出比真嗓较高的音调,称为假嗓。
用假嗓发出的声音称假声。
真嗓与假嗓在行腔时衔接自然,不露痕迹,就能使音域宽广,高低音运转自如。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1. 引言1.1 京剧发声特点京剧发声是一种特有的演唱技巧,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声音的高亢、宽厚、有力和刚劲之中。
京剧演员在演唱时要求声音要有力度和爆发力,能够在大剧场中传达到每个角落。
京剧发声要求音质要清晰,音色要丰富多变,能够表现出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京剧演员在演唱时还要注意节奏感和韵律感,能够准确掌握每一个音符的长短和音高,使整个表演更加生动和动听。
京剧发声也注重声音的共振和放声的技巧,使声音能够更好地传达出去,让观众听得更清晰更动容。
京剧发声特点主要体现在声音的音色、力度、节奏和表现力上,是京剧表演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1.2 民歌唱法特点民歌唱法是一种民间传统的唱歌方式,其特点包括:1. 自然真实:民歌唱法强调自然真实的表达方式,注重情感真挚,声音质朴。
演唱时不刻意追求华丽的技巧,而是注重表达内心情感。
2. 情感表现:民歌唱法强调情感表达,通过音乐和歌词传达情感,让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歌曲中所表达的情感变化。
3. 节奏感强:民歌唱法在演唱过程中会强调节奏感,通过灵活运用节奏变化来表达歌曲中的情感变化,使歌曲更加生动有趣。
4. 含蓄朴实:民歌唱法注重音乐的含蓄朴实,不追求炫技和张扬,而是通过简单朴实的表达方式来打动听众的心灵。
5. 民族特色:民歌唱法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反映了当地文化和民俗风情,使人感受到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
民歌唱法以其自然真实、情感表现、节奏感强、含蓄朴实和民族特色等特点,吸引了广大听众,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美声唱法特点美声唱法是一种在西方歌剧中被广泛运用的唱法技巧,其特点包括声音的清晰、纯净、稳定和音域宽广。
美声唱法要求歌手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和技巧,需要通过正确的发声方法和呼吸控制来实现音色的柔美和音准的准确。
歌手在使用美声唱法时需要注重声音的共振和音色的调控,以达到音乐作品要求的音质和情感表达。
美声唱法强调声音的流畅和优美,注重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民族声乐演唱借鉴戏曲唱腔的探析
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2020年9月Sep.2020第27卷第5期Vol.27No.5doi:10.16732/ki.jeu.2020.05.019民族声乐演唱借鉴戏曲唱腔的探析卓莉莉(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声乐唱腔从某种意义上更可以说是民族声乐的楷模,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文章对比和分析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唱腔,剖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探讨民族声乐演唱在发展过程中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与运用,揭示传统艺术的融合与革新发展,以及民族艺术的多样性。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戏曲唱腔;地方戏曲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0)05-0063-02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方戏曲与民歌一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戏曲文化,作为现代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先驱,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有了多元化的元素。
很多保留下来的戏曲艺术作品,在与多元化元素进行融合的同时,将民族声乐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地方戏曲中的唱腔和咬字等方面,使得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更大的艺术价值。
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发展为多元化、传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体系。
一、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唱腔之间的联系(一)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的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在审美取向上有一定关联。
民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唱法或是戏曲唱腔,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都比较少。
不同于西方美声唱法的是,民族唱法对气息控制的要求很高,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进行偷气、抽气等方式,使得演唱变得自然而顺畅,甚至对于演唱者的呼吸方式都有独特的要求。
不同于西方美声唱法带来的爆发力与穿透力,我国的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往往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沉丹田,使得声音浑厚。
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结合
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结合京剧是由徽剧逐步发展演变而来,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中之一,独特纯粹的中国式之美代表了数千年来华夏子孙对美的感受及追求。
其唱腔更是细腻婉转,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将戏曲唱腔与现代民族唱法结合,可将二者的优点发挥至最大化。
一、现代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的演唱特点(―)气息的运用、发声方法与用声1. 气息的运用。
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最原始的艺术形式。
戏曲唱腔有“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的讲究,可见戏曲唱法对于呼吸的重视性,然而无论是那种唱法,都强调气息的重要性。
在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不容小觑,特别是在高音、强音、长音演唱时更是起着底气的作用。
如在歌曲《梅兰芳》中,“梅也是铁,蓝也是铁….”高音长拍子对于气息的要求可想而知,训练有素的呼吸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2. 发声方法和用声。
戏曲是根据生、旦、净、丑四类行当来区分声音,其中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采用传统旦角的发声方法“小嗓”,用嗓方法是极为特殊的。
小嗓在青衣、花旦中使用较多,演唱方法全部采用假声。
喉咙呈自然打开状态,使用浅声道的唱法,出气量较小,发声位置较靠前,追求戏曲的明亮共鸣效果,音色悦耳清脆。
现代民族唱法同时吸收了传统戏曲唱腔和西洋美声唱法,并对传统戏曲唱法进行了融合和改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将两种发声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开辟民族新唱法走向世界。
传统戏剧唱法与现代民族唱法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说在歌曲《梅兰芳》的第一句中“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有着传统京剧独特的韵味,“那”字在演唱上,音色明亮而又不能紧,出声不能太重,不然会破坏悠远的意境;“水”字在演唱是腔体不可开的过大,既有科学的发声系统又有戏曲温婉的收敛之势。
在戏歌《梅兰芳》的音乐处理上,若纯粹使用传统唱戏的方法,听觉略显单薄,声音较浅、扁,不符合现代声乐的审美标准;若使用单一的民族唱法,腔体共鸣加大,音色变的通透宽敞,容易失去? 蚯?独特的韵味。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
浅析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京剧是中国文化瑰宝之一,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代表之一,京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而闻名于世。
在表演的过程中,京剧演员需要通过特定的发声技巧来准确地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与此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作为中国不同音乐形式的代表之一,也有着独特的发声技巧和表现方式。
本文将从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的关系进行浅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
我们来看看京剧的发声技巧。
京剧的唱腔包括声腔、小腔和大腔等多种唱法形式,发声的要求主要是悠长、明亮、有力、宽厚。
京剧演员在唱腔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艰辛的训练和丰富的表演经验,才能够掌握准确的发声技巧。
京剧演员需要通过深沉的呼吸方式来支撑唱腔,从而使声音更加圆润饱满。
京剧演员要通过舌尖轻接上腭,使发出的音色充满空间感。
京剧唱腔要求声音要有温暖、深沉的质感,通过鼻音的运用或声音的细微变化来表达情感。
京剧发声技巧强调音色的宽厚和表现力的丰富性,通过腹式呼吸和喉咙的调整来实现唱腔的艺术表现。
与京剧不同,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更注重声音的清晰、通透和音色的纯净。
在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发声技巧中,演员需要注重声音的层次和音色的均匀性。
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要求演员通过准确的发音和口腔的调整来保持声音的通透明亮。
演员需要注重声音的吐词和音准的掌握,使音乐更为通透优美。
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要求演员通过舌尖的轻柔接触来使发音更为通透纯净。
民歌唱法和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纯净和通透,通过口腔和舌尖的调整来实现声音的清晰和音色的平稳。
尽管京剧发声与民歌唱法美声唱法在发声技巧上有着不同的要求,但二者之间也存在一些共通点和联系。
无论是京剧的发声还是民歌唱法美声唱法,都需要演员通过腹式呼吸和喉咙的调整来实现声音的艺术表现。
在唱腔的演唱过程中,演员都需要注重声音的细腻变化和情感的表现,通过音色的调整和音符的运用来表达角色的内心感受。
无论是京剧发声还是民歌唱法美声唱法,都需要演员通过口腔和舌尖的调整来实现声音的清晰和纯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
论民族唱法如何借鉴京剧戏曲唱法
李 静
(甘肃省歌剧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艺术文化生活方面的追求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京剧作为全国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剧种,不仅在不断探索创新演唱方法,而且对其他领域较为优秀的唱法经验、文化成果也做出了有效借鉴,取得了理想发展成果。
与此同时,民族唱法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对京剧精华部分做出了恰当借鉴。
【关键词】民族唱法;京剧戏曲唱法;借鉴探究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针对产生于人民之中的民族唱法来讲,不仅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点、长处,也有着声情并茂、民族特色。
而民族唱法要想取得更理想的发展前景,除此之外,还应注重对其他唱法优点的多元化融合。
作为中国近代戏曲的代表,民族唱法若能够对京剧唱法做出恰当借鉴,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发展成果,也会获得更多启示。
一、民族唱法与京剧戏曲唱法
民族唱法主要是由我国各族人民结合自身喜好、习惯创作、发展形成的一种歌唱艺术,主要包括民间歌曲唱法、戏曲唱法,以及说唱与民族新唱法四种唱法。
北方的民歌通常都具有豪迈粗犷的特色;而南方的民族则主要突显的是委婉优美的一面。
民族唱法源自于人民,虽然拥有丰富多变的演唱形式,但是其演唱风格呈现出的显著民族特色是不容忽视的。
京剧又名皮黄,其音乐素材主要有二黄、西皮两种腔调,有时也会涉及到柳子腔等一些地方性的小曲调。
二、民族唱法借鉴京剧戏曲唱法的基础分析
不论是民族唱法还是戏曲唱法其实都源自于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两者是同根同源的,在美学特征、艺术底蕴等层面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首先,在美学精神层面。
民族唱法、戏曲唱法拥有着相同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都比较重视韵律、意境的展现,重视自然、人类之间的协调统一,和谐发展。
在很多曲目中实现了道德伦理、情感之间的恰当融合,积极强调写意、适度,以及传神等诸多层面。
其次,在文化底蕴层面。
民族唱法、戏曲唱法都是民族声乐,都是我国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部分,两种唱法呈现出的文化底蕴是相同的,从曲目中也能够将其中蕴含的民族性格读出来,充分体现出人品、艺术品格之间的有机融合。
将音乐给群众带来的教化作用充分体现出来,呈现出寓教于乐的特征。
三、民族唱法向京剧戏曲唱法的借鉴探究
从前,民族唱法、京剧戏曲唱腔一直都是两个比较独立的领域,但是在时代高速发展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对两者之间存在的关联、相互作用产生了全新的认识,并积极强调要有机融合民族唱法、具有一定鲜明艺术形式的京剧唱法。
这两种唱法都强调行腔、咬字清晰,其他方面存在的相似之处也在某些方面,为两者的相互融合创造了良好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1]
在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民族声乐曲目也逐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涌现出了民通、民族等更新颖独特的创作形式,逐渐摆脱了以往单一唱法形式的局限。
民族声乐着重强调要真正做到声情并茂、情声融合;而戏曲唱腔着重强调的是字正腔圆、字满腔正。
两者之间不仅相通,也能够有效实现互补。
针对民族唱法来讲,咬字、吐字方面可以对戏曲中的咬字方法给予恰当借鉴,尤其是美学的演唱之中。
针对京剧戏曲唱腔咬字来讲,不论是字头、字尾还是字中都较为完整清晰,但是在其他曲目演唱中,由于过度重视西洋发声,经常会忽视咬字,导致含糊不清的状态,使得词曲之间难以实现恰当整合,严重时还会出现歌词倒字的情况。
作为中国的重要文化遗产,戏曲的各种唱腔、剧种都能够体现出一些地方特色,能够进一步突显民族艺术。
为了使得这些民族艺术能够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扬,戏曲也要重视、加强对声乐唱法的借鉴,在对美声唱法进行练习的同时,还要注重通俗唱法中气声等专业技巧的练习。
京剧表演中一些拥有丰富经验的著名艺术家也对通俗共鸣、气声的借鉴给予了足够重视。
例如在《千古绝唱》中,歌手王庆爽在具体演唱中,对京剧中的唱腔做出了恰当借鉴,不仅将这种歌曲更加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还引起了众多观众的强烈共鸣,其以新颖、卓越的表演得到了大家发自内心的喝彩。
此外,这首曲目的成功演绎,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后期民族唱法对京剧戏曲唱法的恰当借鉴奠定了良好基础。
基于此,希望能够引起更多民族声乐作品创作者、演唱者的重视,对民族唱法怎样实现对京剧戏曲唱法的有效、恰当借鉴做出更深层次地分析研究。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就目前来看,戏曲唱法元素的有机融合已经逐渐发展成了中国乐曲创作的主流,在民族唱法中,京剧戏曲唱法的恰当借鉴,不仅能够进一步推动民族唱法领域的极大变革, 给人们带来的诸多启示也有助于推动民族唱法、京剧戏曲唱法的创新发展,具有极为显著的现实意义。
因此,必须要重视、加强对民族唱法借鉴京剧戏曲唱法地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林.民族唱法向京剧戏曲唱法的借鉴和运用[D].北京:中国音乐学院,2012.
88 Northern 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