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库尔勒市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发表时间:2013-08-29T16:16:09.950Z 来源:《中国商界》2013年第9期供稿作者:郑洋洋[导读] 本文通过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山东省枣庄市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评价。
——以山东省枣庄市为例郑洋洋/中国海洋大学【摘要】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评估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通过计量模型比较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可以判定区域是否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及其偏离程度。
文章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以枣庄市2010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东部地区唯一的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枣庄的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运用产量因子、均衡因子结合统计数据得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数据,最终得出人均生态赤字为2.986538 h㎡。
说明该区域生态经济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文章通过模型计算结合实际分析得出枣庄市应当摆脱经济发展严重依赖资源的情况,加快城市发展方式转型,实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发展;枣庄市一、引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迅猛增长,使得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越来越大,正确评价人类活动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压力以及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力等系统状态,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基本问题。
生态足迹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Rees于1992年提出,1996年由Wackernagel完善的一种衡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以及自然界为人类提供生命支持服务功能的方法。
生态足迹是指不断地生产人们所消费的资源和不断地吸纳人们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产性陆地和水域的面积。
生态足迹分析方法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测度生态发展的定量方法,生态足迹是基于土地面积量化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之一。
该方法自提出以来便引起强烈的反响,国际已有的研究主要从全球尺度、国家尺度、区域和城市尺度3个空间尺度开展研究,国内不少学者就不同地域空间尺度和社会领域进行相关应用和研究,并促使其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型不断发展和完善。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
生态足迹研究文献综述作者:吴文彬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年第01期一、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一)生态足迹理论形成的背景。
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工业化和技术进步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但同时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森林大量砍伐、河流与大气污染、农田沙漠化日益严重、化学物品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能源匮乏以及气候异常等等,环境的变化严重威胁了人们生活。
1962年,卡尔逊发表了《寂静的春天》,通过大量的事实向人们展示工业生产在创造工业文明的同时也在残忍的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震惊世界的《增长的极限》,认为如果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及资源消耗等以继续增长趋势发展下去,地球可能会面临灾难性的崩溃,因此需要尽快采取行动终止这种不正常的发展状态。
为了应对严峻的环境形势,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热内卢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号召各国政府和公众采取措施,协调合作,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
可持续发展作为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逐步被人们接受和实施。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观点在于:一是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即经济发展不应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以致威胁人类生存的基础,环境的承载力应足以支持经济发展;二是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即当代人满足自己发展的同时必须考虑后代人的发展,给予后代人同等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基础,保证发展的公平性。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超越了传统的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保护环境的观念,它强调人类的需求要建立在大自然可以再生的范围之内,强调生态承载力阈值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
评估可持续发展需要通过筛选、界定和建立环境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以反映可持续发展的标准和程度。
随着研究的深入,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人文发展指数、绿色GDP、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社会-生态指标以及生态足迹等。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
例析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东莞市在发展过程中既面临着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推进,沿海地區产业转移有序进行,珠江三角洲一体化进程加快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突出的挑战,2010年东莞市常住人口达到822万人,城市化水平为91.07%,而土地资源只有246001.03公顷,与此同时,东莞市土地利用中还存在着后备土地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粗放浪费现象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下降、土地开发强度过高等一系列问题,随着东莞市的发展,未来建设用地的需求依然强劲,2011年,建设用地审批权又上收国务院,东莞市既要贯彻落实国家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又要保障经济社会稳定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亟须科学合理地制定东莞市发展战略,以解决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方法与数据(一)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区域生态系统供需平衡进行综合测度,通过计算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现状是否处于该区域的生态承载范围之内。
1、生态足迹计算公式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要维持某一消费水平下一定的人口持续生存所必须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其模型计算公式如下:EF = N·ef = N·rj·∑(aai)= N·rj·∑(ci/p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ef为人均生态足迹;ci为i种商品的人均消费量;pi为i种消费商品的平均生产能力;aa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面积,i为消费商品和投入的类型;rj为均衡因子。
2、生态承载力计算公式生态承载力则是一个区域能提供给人类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
其计算公式为:EC=N·ec = N·∑aj·rj·yj(j = 1,2,3,……6)式中:EC为区域总生态承载力;N为人口数;ec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j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j为均衡因子;yj为产量因子。
生态足迹理论的介绍及其
谢谢!
年以来增长2.5倍。实际上地球所能提供 的资源限度是每个人1.8公顷,而人类生 态足迹达平均每人2.2公顷,人均生态赤 字达0.4公顷。 报告也给出了三种可以减少人类生态足 迹的途径:降低全球人口数量;减少人 均消费;应用更加高效的资源开发利用 技术,以提供生态物品和生态服务。
七、国内研究状况
旅游生态足迹模型及黄山市实证研究(地理学
报----章锦河、张捷)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提出旅游生态足迹概念, 构建了旅游生态足迹6个计算子模型,并以黄 山市为例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 。 旅游生态足迹: 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 (生态学报----杨桂华、李鹏) 主要探讨旅游生态足迹在旅游可持续发展 中6 个方面的测度功能: 旅游产业、旅游产品、 旅游目的地、企业生态、旅游者及大众旅游。
三、生态承载力计算
EC=∑(Ai×Yi×Ei)
EC:生态承载力 Ai:i种生物生产性土地的面积 Yi:当地i种土地的产出因子(不同国家或地区生 产力水平不同,因此引入一个当地产出因子 (local yield factors),它是某一地区单位 面积土地生产能力与全球平均水平的比值 ) Ei :i种土地的均衡因子
优点:
1、与其他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方法相 比,资料相对易获取,更具有可操作性。 2、具有可重复性,可进行横向及纵向比 较。 3、直观明了,能较好地提示自然资源和 经济发展之间的互补关系。
不足:
1、是一种静态分析法,没有考虑人口、 技术、物质消费水平的变化性。 2、没有把自然系统提供资源、消纳废弃 物的功能描述完全,如忽视了地下资源 和水资源的估算。 3、现有生态足迹分析中有关污染的生态 影响很少涉及。 4、没有考虑到各种土地类型的多种功能。
生态足迹理论的介绍及其 在旅游景区管理中的应用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生态足迹法
生 物 物理 类 指 标之 一 的 生态 足迹 方 法林 地 、化 石 能源 间接 用
观 且综 合而 倍受 世界 关注 。生 态足迹 既反 映了人 类 地 以及近 海域 。成分 法是 以人 类 的衣食 住行 活动 为
对 地球 环境 的影 响 ,也包含 了可 持续性 机制 [1]。
2 生 态 足迹 研 究 现 状 和 存 在 的特 点
2.I 生态 足迹 研 究现 状 生 态足 迹评 价 方法 已应用 于各 种规 模 的人 口,
从 全球 到 国家 、地 区到 城市 、社 区到 家庭 、商业 企业 到 个人 出行 活 动各 级 水平 。但是 已有 的研 究主要 从 3个 空 间尺度 开展 。 ‘ 2.I.I 世 界及 国家 的 生态 足迹 对 于世 界及 国家 帐 户的 生态 足迹 目前 研 究结 果 比较 充分 。首 先 ,加 拿 大 英 属 哥 伦 比 亚 大 学 的 雷 斯 教 授 (William Rees)和 魏 克 内 格 教 授 (Mathis Wackernage1)于 1996年 合 著《我 们 的 生 态足 迹 》(OUR ECOLOGI— CAL FOOTPRINT,1996),对 全 球 人 类 可 利 用 的 生 态空 间和 生 态 占用空 间两 方 面分别 进 行 了测算 。
2008年 3月
矿 业 科 学 技 术
维普资讯
第 36卷 第 1期
可 持 续 发 展 的定 量研 究 —— 生 态 足 迹法
汪桂 林 ,高 良敏 ,程 家迪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 ,安徽 淮南 232001)
摘 要 :介绍生态足迹的基本概念、二种主要计算方法和通用的计算模型;阐述不同的空间尺度生态足迹的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生态足迹理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4
推荐指数 5 4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1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11年 科研热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能值分析 低碳经济 资源环境效绩 评价方法 西宁 生态赤字 生态经济 生态文明 生态与经济耦合指数 甘肃 水源地 发展对策 南水北调 动态测度 动力机制 低碳旅游 云南省 推荐指数 6 4 4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4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4年 科研热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西藏 绿色竞争力 系统动力学(sd)模型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经济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 生态文明 海洋开发与利用 武汉城市圈 模型建构 效用转移法 指标体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大连 可持续发展 区域发展模式 农田生态补偿 农田发展受限 乡村生态旅游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08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科研热词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新疆 人口与环境 中部地区
推荐指数 3 2 1 1 1 1 1 1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科研热词 生态足迹 误差修正模型 评价方法 能值 生态承载力 技术进步 库尔勒市 可持续性评价 可持续性指数 协整 dea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新疆可持续发展分析研究作者:邵玲邓新芳来源:《价值工程》2014年第03期摘要:新疆的土地面积位居全国之首,地域广阔,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约束,生态问题较为严重,虽然多年来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形势依然严峻。
人口、资源和生态的矛盾在可持续发展中日益突出。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的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更多的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研究和分析影响新疆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矛盾。
本文利用生态足迹理论对新疆2000-关键词:新疆;生态足迹;可持续发展Key words: Xinjiang;ecological footpri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008-030 引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总面积占中国国土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但是由于荒漠程度和绿洲面积小的影响,导致人口密度较大。
新疆具有得天独厚的水土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积温多,年太阳能辐射量高,对农作物生长十分有利。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气候干旱,水资源受季节因素影响,时空分布极不平衡,地表水蒸发量大,大部分地区水资源不足,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
这给人们的健康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威胁,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以保障资源可持续利用。
因此,全面研究资源利用,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新疆的长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们在对可持续发展程度的分析研究中,主要采用很多定性的分析方法,还有指标选取的方法,这些方法存在着不易计算等问题,而生态足迹法由于其方便计算和能够直观定量的分析可持续程度而被广泛使用。
生态足迹理论的运用与人们生活消费量关系紧密,因此,此方法的运用能及时的更新数据的计算结果,为决策者们制定计划提供可靠的依据。
1 基础理论1.1 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概念最早是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被正式讨论的,在这次研讨会上界定了人类在缔造一个健康和富有生机的环境上所享有的权利。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引言生态足迹理论是指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的概念。
它是一种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的方法,也被称为“生态承载力评估”。
生态足迹理论认为,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已经超出了其极限。
了解和评估生态足迹对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对该领域的深入理解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一、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的概念最早由William Rees和Mathis Wackernagel于1996年在《人类生态学》杂志上提出。
他们以“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引起了人们对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的思考,也为后来的生态学研究和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二、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1.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人类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对于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占据的土地面积。
它包括了人类对土地、水、空气、森林等自然资源的消耗,以及人类活动对于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如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和废水排放等。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反映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程度,也可以评估出地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状况。
生态足迹的计算是一种复杂而综合的工作,它需要考虑到人类活动对不同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影响。
目前常用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包括了“城市生态足迹”、“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等不同层级的研究。
“城市生态足迹”是对一个城市的居民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的评估,而“国家生态足迹”和“全球生态足迹”则分别是从国家和全球层面对生态足迹进行评估。
不同的计算方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和压力。
生态足迹理论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足迹的计算可以帮助人们评估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生态足迹概念、计算模型、存在问题及修正-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
生态足迹概念、计算模型、存在问题及修正-可持续发展论文-经济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自1987 年被提出后,目前已经进入实践阶段,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研究成为当前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研究热点[1-3].目前,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评价模式主要分 3 种:一是基于环境货币化估值的指标体系,二是以理论系统为基础的指标体系,三是生物物理量指标衡量体系.足迹模型被公认为当前较为客观全面的生态评价方法.这种方法以生物生产性土体量化指标为基础,通过精简统一的量化指标,用相对科学和简明的理论体系将可持续发展评价转换为可量化的概念[4-5].1 生态足迹概念及计算模型1.1 生态足迹的概念ReeWachernagel 提出的生态足迹概念可概括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人、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水域面积的总和.这个概念可形象地表述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在地球上留下的足迹.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基于土地面积的量化指标,主要有两部分组成,即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主要用来计算在一定的人口规模和经济条件下,维持资源消费和废物消纳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即在特定区域内,为维持某一人口对某一特定消费品的消费需求,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所必需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区域内所能提供的生产性土地面积的总和.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比较,通过量化指标的数值大小,来衡量区域内可持续发展的程度和状况.1.2 生态足迹的计算模型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为式中:EF 为生态足迹总量;N 为人口数;ef 为人均生态足迹面积;ri为第i 种生物土地资源类型生产力或消费品权重,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单位土地面积的生物生产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一个均衡因子(权重)将结果转化为一个标准量;ci为第i 种商品的人居消费量;Pi为生态生产性土地生产第i 项消非品的年均生产力.在生态足迹中,各种能源与物质消耗均可通过相对应的换算公式折算成化石燃料土地、建筑用地、可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面积.1.3 生态承载力的计算模型生态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式中:EC 为生态承载力总量;ec 为人均生态承载力;ai为人均生物生产面积;ri为均衡因子;yi为产量因子.在计算生态承载力的过程中,由于地区间存在差异,不同区域单位面积的土地生物生产能力不同,即便是在同一地区,单位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比较不同地区的土地生产能力时,应将不同类型的土地面积进行相应的转换,通常是通过引进产量因子来加以实现,它是基于世界土地平均生产力的比率.2 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问题生态足迹模型是基于全球生态系统的一种生物物理量的评价模型,在运用于全球生态环境评价时,操作简单可行,但应用于区域环境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不足:一是理论上存在缺陷.生态足迹模型把全球生态系统看作是一个封闭的系统,然而,对于区域生态系统,这种假设并不成立,因为在区域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生物量的进出口,仅仅从消费量来定义生态足迹并不能真实反映区域生态环境内的生态承载能力.二是生态足迹模型过于静态.生态足迹的计算往往以某种单一的年份作为标杆,但事实上,时间序列比单一序列更具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更能够评价生态系统随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状态.因此,以时间节点为基础的生态足迹模型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三是生态足迹的研究理论性强,结论比较单一,缺乏客观性.在运用生态足迹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时,得出的结论基本分为两种,即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或生态足迹小于生态承载力,而建议往往也比较雷同,如建立高效节约的生态系统、控制人口数量、鼓励可持续消费等,这些建议在理论上并不存在错误,但缺乏可操作性.3 相关修正3.1 概念修正生态足迹模型在理论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使其理论更加客观合理,使其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应对生态足迹的相关概念做必要的修正和扩展.1)消费性生态足迹.生态足迹理论中所涉及的生态足迹概念实际上是指消费性生态足迹,即区域内人口消费的生物生产量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面积.相应地可以定义消费性生态赤字或生态盈余.当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时即为生态赤字,相反为生态盈余.对比区域内的生态足迹与全球生态足迹能够对范围内资源消耗的公平性比较,分析区域生态足迹对全球生态系统承载压力的贡献.2)生产性生态足迹.某区域每年从生态系统中获取生物量所需的土地面积的总和可定义为生产性生态足迹,相应地可定义生产性生态足迹赤字或盈余.3.2 结合其他指标可持续发展是综合指标的判定,在计算生态足迹时可结合GDP、综合压力指数等相关概念,从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出发,全面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以此克服生态足迹所产生的生态偏向性.3.3 时间序列修正可将经验模态分析法(EMD)引入生态足迹模型,用时间序列代替单一时间节点,通过不同组分的长时间序列的动力学分析机制以及内在演化规律,建立带有周期波动性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另外,也可将EMD 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应用于生态足迹变化驱动因素的研究.4 结论生态足迹模型通过人口对生产性资源需求以及生态承载力的研究,客观反映了人类生产生活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区域层面与全球层面的研究,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提供了依据,另外,生态足迹模型作为定量分析环境负荷和研究可持续的一种工具,有助于找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然而,在实际运用中,生态足迹分析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如指标单一、分析不全面等.另外,基于人口消费量建立的生态足迹,用于区域生态系统时,有时不能真正反映人口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在评估区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时也存在误差.因此,在实际运用中,有必要对生态足迹的概念进行必要的扩展,如加入生产性生态足迹和消费性生态足迹的概念,另外,可以考虑将生态足迹与GDP、综合压力指数等相关指标结合起来,从社会、经济等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分析,解决生态足迹的偏向性,必要时还可以引入EMD 等动力学模型,通过时间序列的动力学分析机制将生态足迹由单一化模型转换为带有周期波动的模型,从而使生态足迹模型更客观.最后,鉴于生态足迹理论并没有彻底解决可持续性尺度的相关问题,因此应考虑建立生态足迹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参考文献:[1] 杨开忠,杨咏,陈洁.生态足迹理论与分析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02,15(6):630- 1.[2] 李利峰,成升魁.生态占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J].自然资源学报.2000,15(4):375-382.[3] 王书华.生态足迹研究的国内外近期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2,17(6):776-780.[4] 张志中,徐中民.中国西部12 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56(5):599-699.[5] 张志强,孙成权,程国栋,等.可持续发展研究:进展与趋势[J].地球科学进展,1999,14(6):589-295.。
基于生态足迹法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论文
基于生态足迹法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研究摘要:生态足迹分析法作为一种衡量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状态的量化评价工具,它将人类生存和发展所消耗的资源和吸纳这些生存发展产生的废物折合成统一的生物生产面积,并与人类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比较,判断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之内。
通过将自然资源的拥有和占用进行土地面积折算,生态足迹分析可以简洁但清晰地反映城市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情况,在全球、区域等不同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比例尺度,并将评估结论转化为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配,建立生态约束与规划方案的良好衔接,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区域规划提供良好的生态指标。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盈余;上海市;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4-136-002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社会生产力与生态环境能否相互适应,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量化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则成为解决经济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而生态足迹既能够反映出个人或地区的资源消耗强度,又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供给能力和资源消耗总量,也揭示了人类持续生存的生态阈值。
它通过相同的单位比较人类的需求和自然界的供给,使可持续发展的衡量真正具有区域可比性。
同时,通过生态足迹需求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进行比较,还可以定量的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目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
近年来,在以wackernagel为代表的“加拿大生态足迹小组”的努力下,该方法正以其较为科学、完善的理论基础、形象明了的概念框架、精简统一的指标体系以及方法本身的普适性而开始流行。
本作品选取经济发展和生态布局矛盾较为突出的上海市作为案例,旨在进一步明确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为区域未来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提供有效的定量分析和科学指导,同时,也为国内各大城市未来规划提供一个参考。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研究及其应用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研究及其应用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环境问题已经逐渐成为影响社会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各国在环境保护方面,除了致力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和开发新能源等方面的研究外,许多国家也通过引入“生态足迹指标模型”来衡量环境保护状况以及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是一种用来衡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的工具,其所涵盖的概念包括土地、水、空气、木材、食物、能源等。
通过该模型,人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社区或国家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的数量,并估计该社区或国家的生态足迹,从而了解是否存在过度消耗的情况。
既能为政府提供行政决策依据,也可以为项目投资、管理等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最初来自加拿大的一个学者弗连特·韦克斯勒,其模型采用的是强化的生态足迹理论和统计方法,一方面衡量自然资源的利用状况,另一方面则测算机会的消耗。
在实际应用中,生态足迹指标模型实际上借鉴了许多不同的指标体系,如碳足迹、水足迹等,可以更全面地衡量个体、社区或国家的环境影响。
生态足迹指标模型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家庭生态足迹、个人生态足迹、城市生态足迹和国家生态足迹。
其中,个人生态足迹是指一个人所使用的自然资源量;家庭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家庭成员所使用的自然资源量;城市生态足迹是指一个城市所消耗的自然资源量;国家生态足迹则是指一个国家所消耗的自然资源数量。
每个生态足迹指标模型都有其独特的指标组合,由于数据的复杂性以及规模的不同,每个生态足迹指标模型的测算方法都会各异。
在实践中,生态足迹指标模型已被广泛应用。
例如,在中国大陆,绿色足迹(Green Footprint)是一种常用的衡量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压力的方法。
据此,中央财经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研究人员分析了高碳排放、低碳排放区域之间的资源利用的差异。
结果表明,高碳排放地区的生态足迹比低碳排放地区的生态足迹要大得多。
研究人员还分析了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之间的生态足迹差异,并通过政策措施来实现生态足迹的平衡发展。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
应用生态足迹方法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缺点作者:邓雄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06期摘要:因其直观、简便和容易被人理解,生态足迹被广泛地应用于定量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程度。
介绍了生态足迹分析模型,研究了模型的优缺点,并针对其缺陷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方法。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可持续发展;缺点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110-02一、生态足迹及模型简介可持续发展生态评估的实质,就是筛选、界定和度量人类生态影响和地球生命系统吸纳这些影响的能力[1~2],生态足迹分析就是对这一概念框架的有益尝试,虽然提出来时间并不长,但是在近年内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生态足迹这一概念是由Wackernagel于1996年提出的[4],它通过测定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而利用自然的量来评估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所谓生态足迹,是支持一定地区的人口所需的生产性土地和水域的面积,以及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废气物所需要的土地之总和。
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如下基本假定[4~5]:(1)人类能够估计自身消费的大多数资源、能源及其所产生的废气物数量;(2)这些资源和废气物流能折算成生产或消纳它们的生态生产性面积;(3)将不同类型的生态生产性面积按照其生产力折算之后,可以用同一单位表示,即每英亩耕地、草地、森林和渔场可以折算成世界平均生产力下的等值面积;(4)各种土地的作用类型是单一的,每标准英亩代表等量的生产力,并能够相加,加和的结果表示人类的需求;(5)人类需求的总面积可以与环境提供的生态服务量相比较,比较的结果也用标准生产力下的面积表示。
由此,得出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4~5]:EF=N*ef=n*r j*∑(aa j)=N*r j*∑(c i/p i)式中,EF为总的生态足迹;ef为人均生态足迹;N为人口数;i为消费品和投入的类型;Pi为i种消费品的平均生产能力;c i为i种消费品的人均消费量;aa i为人均i种交易商品折算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r i为均衡因子,因为单位面积耕地、化石燃料土地、牧草地、林地等的生物生产能力差异很大,为了使计算结果转化为一个可比较的标准,有必要在各类生物生产面积前乘上一个均衡因子,以转化为统一的、可比较的生物生产地域面积,j为生物生产性土地类型。
基于生态足迹时序分析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基于生态 足迹时 序分析的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 —
以江 苏 省 为例
易理 强 , 晓斌 ,周 寅康 金
( 京大学 城市与资源学 系, 南 江苏 南京 209 ) 103
摘
要 i运用 生态 足迹 时序 账 户对 江苏 省 18- 20 99 03年 可持 续发 展状 况进 行定 量 测度 ,结果 表 明
快速 的工 业化 加剧 了生态足 迹 的高速 增 长 :近 1 5年来 江 苏省 年 均 生 态足 迹 为 165h cp . 1 m /a ,生 态承 载力 为 050 m / a ,年 均 生态 赤字 为 105 m /a 。 生态足 迹 日益 增大 的 同时生 态承 载 力 .4 h cp .7 h cp 却 以微 弱的 幅度逐 年 下 降 ,江 苏省 社会 经济 发展 的生态环 境压 力 日趋增 大 。
社 会经 济 发展 有重 要意 义 ,而传 统 的评 价方法 在 理 论 以及 实 际操 作侧 重于 经济 和人 文 等 因素 ,在资 源 和生 态环 境 的可持 续发 展 目标定 量测 评 方面 存在 明 显缺 陷 。从 2 0世 纪 9 o年代 初 ,一些 国 际组织 及 有 关研究 人 员 开始努 力 探寻定 量 衡量 国家 或者 地 区范 围发展 可 持续 性 的新 方 法 。 19 96年 Wakmae M ce gl 等 提 出的生 态 足 迹 (cl i lotr t 方法 为 eoo c opi ) gaf n 可持 续发 展 的定量 评 价提 出 了一种 全新 的思路 。此 后大 量学 者 对模 型进 行 了有 益 的改 进 , 自 20 0 1年 H l t 等 首 次 提 出生 态 足 迹 时 序 账 户 以 来 , e mu H 越来 越 多 的学 者 认 识 到 生 态 足 迹 时 序 分 析 的 重 要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
生态足迹理论及其研究进展1. 引言1.1 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生态足迹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由瑞士学者雷弗·瑞恩斯及他的研究团队提出。
他们认为,人类对地球资源的利用存在着不可持续的问题,而生态足迹理论可以用来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该理论的提出,使得人们开始意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压力,并进一步促进了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探讨。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人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引导人们更加健康地生活,减少对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
生态足迹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为后来的生态足迹研究奠定了基础。
1.2 生态足迹的定义生态足迹的定义是指衡量个体或群体对生态系统的资源需求和废物排放的量化指标。
生态足迹包括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系统对人类废物的吸收能力。
通过对个体、城市、国家甚至全球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比较,可以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包括考虑个体或群体消耗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转化为等效面积单位来表示其对自然系统的压力程度。
生态足迹的概念强调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认识到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实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足迹的定义反映了人类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引起了人们对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深思和警觉。
1.3 研究意义生态足迹理论的研究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评估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
通过生态足迹的计算和分析,可以更加客观地了解人类对于自然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从而引起人们对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生态足迹的研究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个人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配置,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生态足迹的研究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帮助他们制定更加符合环境可持续性原则的政策和规划。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研究——以韶关市为例
基于 生态足迹理论的可持续发展评估研 究
— —
以韶 关市为例
徐建 华 ,罗继文 ,王 科 ,夏 斌 ,张美英
( .中国科 学院广州地球 化学研 究所 ,广 东 广 州 5 04 ; 1 16 0 2 .中国科 学院研 究生院,北京 10 4 ) 00 9
摘要 :以生态足迹理论 为基础评价韶 关市生态环境可持 续发展 的研 究方法 ,计算 了韶 关市 19 -20 9 6 0 5年 的人 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以及人 均生态赤字,分析 了其动态变化趋势 ,并对其可持 续发展度进行定量的评
估 以及 分 析 。
关键词 :生态足迹 ;可持 续发展 ;韶 关市 中 图分 类 号 :F2 17
文献 标 识 码 :A
1 生态足迹理 论概述
生态足迹是从 消费的角度度量人类对生态性资源的 占用 ,
而且把这 种占用归结到人类生存 最根本的资源—— 生态生产 性土地 ,以支持人类 消费所 需要 的生态生产性 土地 的面积来 测度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 冲击 。是 一种基 于消费而度量 区 域是否可持续发展 的新 方法 。生 态足迹的帐 户模型框架 是 Wakmae 于 19 ce gl 9 6年建 立的 ,主要用来计算在 一定的人 口和经济规模条件下维持资源消 费和废弃 物吸收所 必需的生 物生产 土地 面 积 ,在 国外 已有 长时 间 的动 态研 究 j ,于 19 99年引人 中国 。生 态足迹 理论将地 球表 面的生态 生产 性土地按照生产力 大小的差异分 为六大类 :耕地草地、林地 、 化石燃料地 、建筑用地和水域。其计算公式为 :
E Ne=∑( i =∑(ii F= E f a) a Cp ] /)
( 式1 公 )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精选】
浅析生态足迹评价摘要:生态足迹评价方法是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可测度的直观且综合的指标,是迄今提出的评估可持续发展的众多指标中最受生态经济学界关注、推崇和广泛应用的一个指标。
本文从生态足迹的概念、模型、指标体系和优缺点进行浅析,为区域生态评价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足迹、模型、指标体系、评价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的概念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E. Rees于1992年提出,之后他与Wackernagel M不断完善,于1996年提出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用于衡量可持续发展。
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明了,被认为是近20年来定量测量可持续发展领域最重要的进展。
该方法本身也在不断地被批判和修正,本文在阅读所有该领域重要文献和报告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评价。
1 生态足迹的概述1.1生态足迹概念生态足迹定义为: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为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面积。
生态足迹法是基于6点假设计算的[1]: (1)跟踪人类社会消费的大部分资源和产生的废弃物是可能的;(2)这些资源和废弃物流量的大部分可根据支持这些流量的必需的生物生产性面积进行测度;(3)各类可用生物生产能力不同的土地,可以折算成标准公顷———全球公顷;(4)由于这些土地的用途是互相排斥的,所以,它们可以相加成为人类的消费需求;(5)自然的生态服务的供应也可以用以全球公顷表示的生物生产空间表达;(6)生态足迹可以超越生物承载力。
1.2生态足迹研究阶段生态足迹概念作为可持续发展定量方法的一种,于2000年之后引入中国,曾被翻译为生态基区,也被翻译为生态占用、生态痕迹、生态脚印、生态空间占用、生态踩占等。
由于生态足迹一方面体现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体现了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应用较广。
2004年4月在沈阳举行的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促进了生态足迹模型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
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会均等 和公 正 、 态 持 续 以及 人 民福 利 的不 断 提 高 。 生 利 用 科 学 的方 法 评 价 区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可 持 续 状 况 , 对 于正 确 认 识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能 力 有 重 要 作 用 。生 态 足迹
环 境 退 化 严 重 。研 究 该 地 区 区 域 经 济 发 展 的 可 持 续 状 况 , 出 相 应 的 改 善 生 态 环 境 的 对 策 建 议 , 成 都 提 对 市 、 川 , 至 整 个 西 部 地 区 的 发 展 均 有 较 强 的 现 四 I省 乃
[ O 陆立军 , 小碧 . 1] 郑 区域 创 新平 台的 企 业参 与 机 制研 究[ ] J.
科 研 管 理 , 0 8 2 :2 —2 . 2 0 ( ) 1 2 1 7
[ 5 魏 江 . 业 集 群 — — 创 新 系 统 与 技 术 学 习[ . 京 : 学 1] 产 M] 北 科
加 快 , 上 地 处 我 国 内 陆 , 境 保 护 意 识 相 对 沿 海 发 加 环 达 地 区 较 为 淡 薄 , 都 的 人 地 矛 盾 越 来 越 突 出 , 态 成 生
协 调融 合 , 量 的 准 则 已经 不 仅 仅 是 强 调 经 济 增 长 的 衡
量 , 多 地 要 看 经 济 发 展 的质 , 发 展 的 目标 是 追 求 社 更 即
以成 都 市 为 例
宋 宝莉 , 何 东
( 华大 学 管理 学院 , 川 成 都 60 3) 西 四 1 0 9
摘 要 : 态 足 迹 是 定 量 分 析 人 类 对 自 然 资 源 利 用 和 人 类 需 求 与 发 展 是 否 处 于 生 态 承 载 力 范 围 之 内 的 颇 生 具 操 作 性 的 方 法 。利 用 生 态 足 迹 分 析 法 , 算 了成 都 市 2 0 计 0 8年 的 生 态 足 迹 状 况 , 与 20 并 0 7年 生 态足 迹 状 况 进 行 了对 比 分 析 , 现 成 都 市 的 经 济 社 会 发 展 处 于 不 可持 续 状 态 , 提 出 了相 应 的 对 策 建 议 。 发 并 关 键词 : 态足迹 ; 生 区域 经 济 ; 可持 续 发 展 ; 都 市 成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足迹:探索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与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摘要生态足迹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足迹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其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生态足迹的理论基础、计算模型和应用案例,本文旨在阐明生态足迹在评估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影响方面的价值,为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引言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日益加剧。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一种科学的方法来衡量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作为一种衡量人类对地球资源需求和环境影响的指标,应运而生。
生态足迹通过计算人类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来评估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的需求和压力。
生态足迹的概念生态足迹是指支持特定人群或活动所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和水域面积。
它包括六个主要组成部分:1. 耕地足迹:生产食物和纤维所需的耕地面积。
2. 牧草地足迹:饲养牲畜所需的牧草地面积。
3. 林地足迹:提供木材、纸张和其他林产品所需的林地面积。
4. 渔业足迹:捕捞水产品所需的水域面积。
5. 建筑用地足迹:建设基础设施和居住用地所需的土地面积。
6. 碳足迹: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所需的森林面积。
生态足迹的大小取决于人口数量、消费水平、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等因素。
一个地区的生态足迹越大,表明该地区对地球资源的需求和环境影响越大。
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两种:1. 组成法:将不同类型的消费品和服务转化为相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然后将这些面积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2. 投入产出法: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不同经济部门对生态足迹的贡献,然后将这些贡献加总,得到总的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的应用生态足迹在可持续发展评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资源消耗:通过比较生态足迹和生物承载力(Biocapacity),可以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的资源消耗是否超过了地球的承载能力。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生态足迹法
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生态足迹法可持续发展衡量的指标体系及其评价方法和模型研究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可以为政府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和优先考虑的问题,还可以为公众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信息。
可持续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是当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前沿和热点[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上提出了一些直观的、较易操作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评价的计算方法。
如世界银行的“国家财富”指标体系;Wackernage1等提出的“生态足迹”(EF)的概念及其模型[3,4];Daly和Cobb提出的“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数”(ISEW)[5];Cobb等提出的“真实发展指标”(GPI);Prescott-A1ten提出的“可持续性的睛雨表”(Barometer of Sustainablity)模型[6]。
这些新的指标体系及其定量计算方法和模型已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得到了应用。
然而可持续发展指标和评价模型总体上仍处于探索之中,并且存在着许多局限性,现在还没有一套公认的标准方法[7]。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具体生物物理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新方法——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生态足迹法的优点和局限性及其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局限性提出一些完善的方法。
1 生态足迹法1.1 生态足迹的概念关于生态足迹的概念,William E R曾将其形象地比喻为“一只负载着人类与人类所创造的城市、工厂……的巨脚踏在地球上留下的脚印”[8]。
1996年以后William E R和Wackernagel又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了定义:“一个国家范围内给定人口的消费负荷”、“……用生产性土地面积来度量一个确定人口或经济规模的资源消费和废物吸收水平的账户工具”[9]。
总之,无论如何定义,关于生态足迹总有一个清晰、科学而严格的定义,那就是:生态足迹是一种可以将全球关于人口、收入、资源应用和资源有效性汇总为一个简单、通用的进行国家间比较的便利手段——一种账户工具[3]”;生态足迹(Wackernagel,1999)是指能够持续地提供资源或消纳废物的、具有生物生产力的地域空间[9],它从具体的生物物理量角度研究自然资本消费的空间[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U G i 0 ., HOU Yu - h 1 , HON C o g x AN We. 一 Z d e z i. Z 一 G h n - i ,
( .ol eo e u e adE vom n c ne i i n e i , rnl 804 , h a; 1 C lg e fRs r s n nin et i c x,, Ui rt Uuu 306 C / o c r S e c ̄g v sy i n
s tia l . s u an b e
Ke od :cl clot n;eo g a cpcy eo g a df i yw rseo g a f p t cl c aai ; cl c e c o r i i o l i t o l it i
ct sa x mp e c c lt ste e oo ia tr t o l i o 1 6 o2 0 .T e r sl s o s ta d ’ c lgc t r t s o i a e a l . a u ae h c lgc f p n K r ct f m 9 6 t 0 5 h ut h w t y n l l o i o f a yr e h Ko a Se oo ia f p n n l o i i
究对 象,对库 尔勒 市 19 ~20 9 6 05年生 态足迹进 行计算 。计算结果显 示 ,库 尔勒 市的生 态足 迹一直 处于 生态赤字状 态,且生
态赤 字有增加 的趋势 ,这表 明当前库 尔 市处于不 可持 续发展状 态。 图 9 勒 ,表 5 ,参 7 。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 态赤 字
中图分类 号 :S 8 1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一 08 (0 9 2 11 0 0 1 O 6 20 )0 —05 — 7
Qu n tt eR sac n S s ia l Dee p n f raCt a ta v eerh o u t n be vl me t l i i i a o o Ko y
eo g a dficnio otuul, dt cl c e c s er f r er Ti i ct a K r t’ ee p n i u- cl i ec d ncn nos a eeo g a dfii ri ya t a. hsn a sht o ac S vl mets n oc l i to t i i yn h o l i ts in i g ae y d e t l i d o i y
clu t nl e o , ec c aoa m e adt r et o e i adientnlr er r rs stspprt i i i gK r a li a m td t a  ̄ tnl o l n epe n dm sc n t aoa e ac p ges , i ae, kn Xn a o a cao h h l i d h s t nr i s h o e h ag jn l
2 慨 .
KyLbroyo aiEo g , rm i 306 C/a e ao t s cl y Uu q 804 , hn ) a r fO s o
A src:h c o c tf tE )m dls wag g6 en c o w i rp ̄ t as s h t ztndg e f a r y c - bt tT eed g a f p n( F oe ia e gr av d t r hc poo o s s eulao er nt eb k a il o i n e ii h e t i i i eo u
摘
要 :生态足迹模 型是 Wakrae. ceng1 M等人提 出的一种测算人 类对 自然利 用程度 的新的综合指标 ,能 定量判 断一个区域的
发展是 否处于生态承载力的 范围 内。该方法采用 以往 完全 不同的角度分析 区域 的可持 续发 展程度 ,为 区域 发展 评价 开辟 了
一
条新 的途径 。在 介绍生 态足迹概念 、计 算方法、计算模型 以及 目前 国 内外研 究进展等理 论基础 上 ,以新 疆库 尔勒 市为研
e g 1 M , t .T i me o a rvd e e & e ste rgo a e eo me t f r nr d cn e c n e t f c lgc lfop n , e ma e . ec hs t d c n p o ie n w i a t a  ̄ s e in l v lp n .A t t u igt o c p oo ia t r t t h d o h d ei o h oe o i h
基 于生 态 足 迹 理 论 的库 尔 勒 市 可 持 续 发 展 定 量 研 究. 一 ・
(. 1 新疆大 学 资源与环境科 学学院 ,新疆 鸟鲁木 齐 804 ;2 新疆绿洲 生态重点实验 室,新疆 鸟鲁木 齐 804) 306 . 306
第2 5卷第 2 期 20 09年 5月
农 业
系 统 科
学 与
综 合
研
究
Vo .5. N . 12 o2 Ma ,2 O y O9
S I YS EM C E E D 0MP HE S E S U E N AGR C 1 E S I NC S AN C RE N Ⅳ r DI S I I UL 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