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十二郎文 PPT课件

合集下载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55页)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55页)

解题
• 汉魏以来,祭文多仿《诗经》中雅、颂 的四字韵语,也有骈文的。 • 韩愈的这篇祭文,虽沿用四言,但文意 曲折,气势飞动,打破了一般祭文为死者 歌功颂德的陈腐旧套。此文破駢为散,不 拘常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的特色。
作者与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孟县) 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 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 (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 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 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 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 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 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 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 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 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有创新,语言自由朴实。
祭十二郎文
诗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人生在世,离合聚散,甚至生离死别本 是常事。可是,逝者已矣,却会给生者 留下无尽的哀思和悲痛。 这种哀思和悲痛绵绵于千年之后。今天, 我们依然可以在韩退之的“绝唱”之文中触摸 得到。 此文就是韩愈的 祭十二郎文
《古文观止》评论此文说:“情之 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此等文,须想 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 泪。”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 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这 汝去年书云:“比得软脚病,往往而剧.”
多久

吾曰:“是疾也,江南之人,常常有之。” 未始以为忧也。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 丧 这 其…抑…选择问 ?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汝之书,六月十七日也;东野云:汝殁 以六月二日。耿兰之报,无月日。盖东野 大 之使者不知问家人以月日?如耿兰之报, 概 不知当言月日?东野与吾书,乃问使者, 将 使者妄称以应之乎?其然乎?其不然乎?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2页)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12页)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 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 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 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 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 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 调”。大家在读课文时要注意体会 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深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对十二郎深切的 痛惜和怀念之情。 3、学习本文破骈为散,不拘 常格的创新精神。 重点:领会叙事中抒情的特点。
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 文辞。形式多为骈文或四言韵文,内容 多为对死者生平的追述和赞颂。 《祭十二郎文》打破了这一常规,形 式上破骈为散,内容上一任情感的激荡, 通篇追叙他与十二郎的共同生活和深厚情 谊,宣泄十二郎之死带给他的莫大哀痛, 形成了“以情胜”的鲜明艺术特色。
韩愈简介
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州 市)人,有“韩昌黎”、“韩侍 郎”之称。中唐文坛的领袖, “唐宋八大家”之首。
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这篇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 的感情?
文章反复抒写自己对十 二郎的怀念与叔侄之间生离 死别的哀痛。于萦纡中见深 挚,于呜咽处见沉痛,话语 从肺腑流出.
这篇祭文是怎样把叙事和抒情 完美的结合在一起的?
总的来说,这篇祭文抒发生离死别之情, 深沉真挚,悲哀凄楚,婉转曲折。这得力 于作者将叙事、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事显情,融情于事,叙述平常琐事毫不 觉得平淡单调,只觉一片哀情出自肺腑, 读来催人泪下,这是间接抒情。作者感情 不断积蓄,到高潮时,则直接抒情,感情 的潮水喷涌而出,令人感动。如课文第5 自然段。
第5自然段中的“邪”、“也”、“乎”、 “矣”的用法,体会它们在表达感情上 的作用。
三个“邪”表明作者难以接受 十二郎夭亡的事实,所以用反诘的 语气,强化作者极度震惊的心情。
第五句“也”“乎”合用,表明作 者仍不相信事实,所以用推断来排除 现实的可能性,整个一句用的是假设 语气。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

《祭十二郎文》ppt课件

第二段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 十二郎,为什么要写自己的身世? 答:是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 厚亲情,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
第三段翻译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此后四年,才回 家看望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坟,遇到 你送嫂嫂的灵柩来河阳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 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只住了一年,你要求 回去接家眷来。第二年, 董丞相去世,我离开了 汴州,你没有能够来。 这一年,我在徐州辅助 军事,派去接你的人刚 动身,我又被罢职离开 了徐州,你又没能够来。 我想,你跟我到东边的 汴州、徐州,东边也是 异乡客居,不能久住;
动,实现,成为现实
然后惟其所愿
名,愿望
莫如西归
状,向西
长吾女与汝女
使动,使……长大
而视茫茫
名,视力
言有穷而情不可终
名,尽头
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遥远的地 方,句中作动词“具”的状语 成家而致汝 使动,使……来 强者夭而病者全乎 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吾书与汝日 名词用作动词,写信 恐旦暮死 名词作状语,在早晚之间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 使动,使……夭折
第十二段译文
唉!言语有穷尽之时,而哀痛之情却是无尽的, 这些你是知道了呢?还是不知道呢?啊呀,悲恸啊! 享用祭品吧!
家庭 祭十二郎文 身世
想法
(生离死死别的悲哀)
打算 (叙事)
(抒情)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 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 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10-12),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 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祭十二郎文》(非常完整版)课件

《祭十二郎文》(非常完整版)课件

式和规范。汉代的祭文多为四言或五言古诗,内容主要是对祖先的赞颂
和感恩。
03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古代祭文发展的高峰,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祭文作品。这些祭
文不仅格式规范、文采斐然,而且情感真挚、感人至深。其中,韩愈的
《祭十二郎文》被誉为古代祭文中的典范之作。
12
不同类型祭文的写作规范
2024/1/24
告祭文
告祭文是向神灵或祖先报告某件事情的祭文。写作时要简洁明了地叙述事情经过和结果, 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要注意措辞得当、语气恭敬。
祈祭文
祈祭文是为了祈求神灵或祖先庇佑而写的祭文。写作时要明确表达自己的祈求意愿和目的 ,同时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敬意和信任。语气要诚恳、谦卑。
谢祭文
谢祭文是为了感谢神灵或祖先的庇佑而写的祭文。写作时要具体描述自己受到的恩惠和帮 助,表达对神灵或祖先的感激之情。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期望和愿景。
2024/1/24
20
作品所体现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2024/1/24
强调家庭伦理的重要性
《祭十二郎文》通过叙述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深厚亲情, 强调了家庭伦理观念的重要性,体现了作者对家庭和睦、 兄弟友爱的向往和追求。
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韩愈在文中不仅表达了对逝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还通过对 家庭伦理的阐述,表达了对社会和谐、国家安定的期望和 责任感。
2024/1/24
文章通过回忆与十二 郎的往事,表达了作 者对亡侄的深切悼念 之情。
5
唐代散文发展概况
唐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时期 之一。
中唐时期,古文运动兴起,主张恢复 秦汉散文的传统,强调文章的内容和 思想性。
2024/1/24

《祭十二郎文》课件ppt

《祭十二郎文》课件ppt

"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达自己对 十二郎的思念之情的?"
"试着分析十二郎这个人物形象 ,并给出理由。"
THANK YOU.
祭文的起源与发展
追溯祭文的起源,探究其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和 作用。
古代的家族观念
介绍古代的家族观念,包括宗法制度和家庭结构 等。
与其他祭文的比较
韩愈的另一篇祭文《祭柳子厚文》
将《祭十二郎文》与《祭柳子厚文》进行比较,探究两位文豪之间深厚的友谊和 他们在文学上的相互影响。
唐代其他著名祭文
列举几篇唐代著名的祭文,如《祭周文王》、《祭太甲文》等,分析它们与《祭 十二郎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
表达方式
文章以叙述、描写和议论等表达方式相结合,使文章富有变化和 层次感。
思想内涵与主题
思想内涵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家族观念和孝道的不满和批判,呼吁人们重视亲情和 家庭。
主题
文章以十二郎的短暂一生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短暂和珍惜生命、珍 惜亲情的思想主题。
03
注释与翻译
生字词注释
• 亟:音qì,意为“多次”; • 孥:音nú,意为“妻子和子女”; • 殒:音yǔn,意为“丧失,丧命”; • 疚:音jiù,意为“因病而苦痛”; • 匍匐:音púfú,意为“爬行”; • 殒毙:意指“死亡”; • 笃:音dǔ,意为“病重”; • 嗣:音sì,意为“后代”; • 飨:音xiǎng,意为“祭祀”。
难点
学生能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对其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讲解法、问答法、讨论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与教学计划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计划:第一课时进行导入、背景介绍、阅读课文,第二课时进行讲解、问答 、讨论等。

祭十二郎文PPT(优秀课件)23 人教版

祭十二郎文PPT(优秀课件)23 人教版

从韩愈的家庭遭遇中,我们应该得到什么启发? 爱护亲人,珍惜亲情
古代的祭文一般都是用韵文写的,但 作为古文运动的旗手韩愈在《祭十二郎文》 中却一反传统文风,而运用散文形式写成 此文,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四言韵语或骈 文形式无法婉转灵活,适应情感变化而抒 发作者与十二郎的骨肉之情,只有“形散 神不散”的散文才能更好地把作者巨大的 悲痛曲折婉转地抒发出来。
选出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 D )
不省所怙:
省,知道;怙,依靠。
汝来省吾,止一岁: 省,探望;止,留居。
请归取其孥:
取,接;孥,妻子儿女。
东亦客也:
客居。
辍汝而就: 辍,停止,语境义为离开;就,就职上任。
抱无涯之戚也: 抱,忍受;戚,忧伤。
其又何尤:
怨恨
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 希望
通假字
远具时羞之奠:羞通“馐”,美味食物。 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独的样子。 皆不幸早世:世通“逝”,死。 敛不凭其棺:敛通“殓”给死人穿衣入棺。
思念之情Βιβλιοθήκη 追悔之情痛悼之情人生无常
骨肉之情
宦海沉浮
至情之文,千古绝调
这种抒情特点是: 并非连续抒情,是波浪式的。
把难以抑制的悲哀融于家常琐事之中
以“呜呼”作为标志,边诉边泣,交织着悔恨、 悲痛、自责,似与死者长谈。
后人评《祭十二郎文》:
《祭十二郎文》 文,“祭文中千年绝调”(明代茅坤语) ,《古文 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读 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 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苏轼说: “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 不友。” 学习课文时要注意体会作者在本文饱含 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深挚感情。

2024年《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2024年《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十四年(819年),宪宗皇帝派遣使者去凤翔迎佛骨
,京城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
然上《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宪宗得表,龙颜震怒,要
处以极刑。幸宰相裴度及朝中大臣极力说情,免得一
死,贬为潮州刑史。韩愈任潮州刑史八个月便回朝任
吏部侍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十一日和十二
2024/2/29
20
《祭外姑文》简介及赏析
1
作者及背景
《祭外姑文》是唐朝韩愈所作,为其岳 母所作的一篇祭文。韩愈是唐代著名文 学家、思想家,此文体现了其对岳母的 敬重和感激之情。
2
文章结构及内容
文章开头即表达对岳母逝世的悲痛之情 ,接着回顾了岳母的品德和对自己的关 爱,表达了作者的感激和怀念。最后, 作者表示要以岳母为榜样,继续前行。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
表达作者自幼失去依靠,依靠兄嫂抚养的孤苦无依之情。
“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
叙述兄长去世后,作者与十二郎相依为命的经历。
2024/2/29
“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
强调作者与十二郎之间的亲密关系,突出十二郎在家族中的重要地位 。
“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与吾形…
24
分享交流
分享内容
分享目的
学生分享自己在家中践行孝道的经历和感 受,包括尊敬长辈、关爱家人、承担家务 等方面。
通过分享,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践行 孝道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增强学生的家 庭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分享时间
10分钟
2024/2/29
分享方式
学生自愿上台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 予掌声鼓励。

2024版第22课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2024版第22课祭十二郎文完整版PPT课件

主题思想:生死离别之痛与人生无常感慨
韩愈通过祭文的写作,表达了生 死离别带来的短暂, 以及人们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奈和
悲痛。
韩愈在文中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进行了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珍
视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怀念。
04
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祭文在古代文学中地位和作用
古代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古代丧葬文化所蕴含的孝道观念、礼仪制度等对于现代社 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家庭和睦。
如何传承和发扬古代丧葬文化
可以通过加强文化教育、举办相关活动等方式来传承和发 扬古代丧葬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到其中所蕴含的 价值和意义。
06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
回答问题并小组讨论
第22课祭十二郎文完 整版PPT课件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 • 文学价值与艺术魅力 • 知识拓展:古代丧葬习俗及文化
内涵 • 思考题与课堂互动
目录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韩愈生平与主要成就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 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唐代中期 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和文学家、 政治家、史学家、诗人。
孝道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扬
虽然现代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但孝道观念仍然被广泛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丧葬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影响
古代丧葬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虽然现代社会的丧葬习俗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古代丧 葬文化中的一些元素仍然被保留下来,如清明节扫墓、祭 祀先祖等。
祭文是一种古老的文体,主要用 于祭祀时对亡者表示哀悼和怀念。
在古代文学中,祭文具有重要的 地位,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一部分,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1—3段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
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
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第二部分,写十二郎之死。
4—9段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
因和死期。
☆第三部分,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
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10—12段
研读第一部分
1、文章第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 ,说明祭奠的时 间、对象、远奠的方式。饱含至哀深情,确立了全文 的情感基调。 2、第二段:写身世家世 第三段:回忆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 聚少离多,抱憾终生。(三会三别) ——表哀悼之情
第三段、三会 三别 二十三岁应试归来
背景介绍
十二郎,名老成,韩愈之侄,年纪比韩愈 略小。是韩愈二哥韩介的次子。韩愈的大哥韩 会没有儿子,十二郎过继给韩会。 韩愈三岁丧父,依靠兄嫂为生,从小就和 侄儿十二郎一起生活,彼此感情特别深厚。唐 德宗贞元十九年,韩愈在长安任职,突闻十二 郎死的消息,心情极其悲痛,于是写下了这篇 哀恸欲绝的祭文。
历来评价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 至文。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 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
者,其人必不友。‛ 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 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确定无疑的。
文体特征
祭文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在告祭死者或 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 和散文两种。 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 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汉、魏以来,祭文多依照《诗经》中雅、颂 的韵语,也有用骈文的。本文则不拘常格, 以无韵散体来写。
二十三岁:回家省亲 •
二十九岁:去汴州任幕僚 •
三十一岁:罢官、侄子去世 5、探讨思考:韩愈为十二郎而写作祭文,为何从自 身幼年情状写起? 文章从自身写起,又处处紧密联系十二郎生活,突 出叔侄孤苦相依,见出叔侄感情基础深厚。
6、第一部分侧重写什么情感?分哪几个层次写的?
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
生离之情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源自——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韩山师范学院)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 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 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 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 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 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
作者生平经历
韩愈,三岁而孤,靠兄嫂抚育成人。怀瑾握瑜 (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满腹经纶却功
名蹭蹬( cènɡdènɡ )(19岁进军长安,三试不
第),历尽艰辛方才进士及第。走入仕途后又因 性格耿直、直言无忌而招祸,一贬阳山、再贬河 南、三贬潮州,颠沛流离,身心交瘁,但他能做 到宦海浮沉而荣辱不惊。从政为官,鞠躬尽瘁, 有惠及民;执笔为文,泻玉飞珠,成为一代宗师。
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
研读第二部分
1、点拨:采用‚反差‛叙述手法抒人生无常之慨。 作者自感眼花、发白、齿摇、体衰,不能久存;
而十二郎少壮康强,又蒙‚吾兄之盛德‛,理当存全。
孰料却偏偏相反,‚少者强者而夭殁‛。事情如此出
乎意料,以至顿生下文真邪梦邪、信也不信也的种种
理清文章的感情思路
本文以抒情为主,在文中找出重在抒情的 段落,有什么标志性词语?
抒情的段落有2、5、11、12自然段,标志性 词语为段首‚呜呼‛。 本文并非连续抒情,而把难以抑止的悲哀融 于家常琐事中,这种抒情是波浪式的。 全文悲起 悲结,中间穿插了两次叙述。抒悲愤是本文的主 题,是茂盛枝叶,而叙述则是文章的框架,是悲 情的依托。悲情在回忆中不断加深。这种波浪式 的结构把作者的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注意下列字词读音
闻汝丧(sà ng)
及长(zhǎng) 不省(xǐng) 所怙(hù ) 兄殁(mò)南方 省(xǐng)坟墓
丞相薨(hōng)
佐戎(ró ng)徐州 汝遽(jù )去 万乘(shè ng)之公
相殒(yǔn)其生
窆(biǎn)不临其穴
归取其孥(nú )
尚飨(xiǎng)
文学成就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 南河阳人,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因官 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历任国子 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 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长期的激烈 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与柳宗元一 起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 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有创新,语言 自由朴实。其散文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他是‚唐宋 八大家‛之首。代表作是《马说》《师说》等。杜牧把韩愈的 散文与杜甫的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 代之衰‛。
三落三起 1. 803年 担任监察御史,关中大旱,上《论天旱人 饥状》,请求宽民徭役、除民租赋 一贬连州阳山令 2. 806年 奉召回长安,知国子博士 二贬河南令 3. 814年 平定淮西乱,军功晋授刑部侍郎 4. 819年 宪宗凤翔迎佛骨,信佛狂潮席卷京城, 以文人的勇力和胆魄写《论佛骨表》 三贬 潮州刺史 5. 820年 兵部侍郎 吏部侍郎 终年
二十七岁墓地相会 二十九岁居住汴州 离开汴州 徐州罢官 西归京城
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 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也 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 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抒悔恨之情
研读第一部分
4、根据第二、三自然段概括韩愈的生平 三岁:父母双亡 • 少年:兄长去世 •
十九岁:到京城 •
二十七岁:嫂子去世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