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准点高程计算表

水准点高程计算表

附件13

三等水准点高程计算表路线名称:

团队参赛编号:计算者编号:

GPS控制点等级

G P S控制点等级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观测时段 observation session 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受,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同步观测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同步观测环 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独步观测环 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数据剔除率 percentage of data rejection 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于获得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天线高 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参考站 Reference statio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成为参考站。 流动站 roving station 在参考站得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观测单元 observation unit 快速静态测量定位时,参考站从开始至停止接收卫星信号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世界大地坐标系 1984(GPS84)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 由美国国防部在与WGS72相应的精密星历NSWC-9Z-2基础上,采用1980大地参考数和系统定向所建立的一种地心坐标系。 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ITRF YY,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推荐的以国际参考子午面和国际参考极为定向基准,以LERS YY天文常数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地球)坐标。 静态定位测量 static GPS positioning 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个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GPS定位测量。 快速静态定位测量 rapid static GPS positioning 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法原理所进行的GPS静态定位测量。 永久性跟踪站 permanent tracking station 长期连续跟踪接收卫星信号的永久性地面观测站。 单基线解 single baseline solution 在多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中,每次选取两台接收机的GPS观测数据解算相应的基线向量。 多基线解 multi-baseline solution 从m(m≥3)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值中,由m-1条独立基线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m-1条基线向量。 坐标和时间

四等水准测量顺序

四等水准测量顺序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 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①视距的计算与检核 后视距 (9)=[(1)—(2)]X100m 前视距 (10)=[(4)—(5)]Xl00m 三等≯75m,四等≯l00m

高程布置计算

7、3高程布置 在处理工艺流程中,各构筑物之间水流应为重力流,两构筑物之间的水面差,即为流程中的水头损失,包括构筑物本身,连接管道计量设备水头损失。水头损失通过计算确定,并留有发展余地 当各项水头损失确定之后,便可进行构筑物高程布置。构筑物高程布置与厂区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形式有关。为使土方量平衡,在进行高程布置时,以清水池最高水位与清水池所在地面标高相平为依据。 7、3、1处理构筑物水头损失 处理构筑物中的水头损失与构筑物的型式与构造有关,具体根据设计手册第3册表15-13(P865)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7-2 净水构筑物水头损失估算值 7、3、2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 水头损失一般应通过计算确定,也可参照规范进行估算,并考虑水头跌落损失,本次设计构筑物内部的水头损失参照规范,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通过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g v ξil h h h j f 2+=+=2 ; 式中h f - 两构筑物之间的沿程损失,m; h j - 两构筑物之间的局部损失,m; i - 管道坡度; l - 管道长度,m ; v - 管道流速,m/s ; 1. 清水池至吸水井

清水池到吸水井管线长15m,管径DN1000,最大时流量Q=640L/s,查水力计算表可知,水力坡度i=0、00072,v=0、82m/s,沿线设有两个闸阀,进口与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0、06,1、0,1、0,则管线中的水头损失为: 设计中取h Δ=0、09m 2、滤池到清水池 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线长为15m,设两根管,管径为DN800,每根流量为429L/s 查水力计算表,v=0、89m/s,i=0、00125,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与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就是0、06,1、0,1、0,则水头损失 设计中取h Δ=0、11m 滤池的最大作用水头为2、0-2、5m,设计中取2、3m 。 2. 沉淀池到滤池 沉淀池到滤池管长为L=15m,Q=0、859m 3/s,v=1、05m/s,DN1000,i=0、00128,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与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就是0、06,1、0,1、0,则水头损失 设计中取h Δ=0、14m 表7-3 水厂各构筑物 m 084.0=9.8×282.01.0+1.0+2×0.06+15×00072.0=h Δ2 )(m 104.0=9.8 ×289.01.0+1.0+2×0.06+15×00125.0=h Δ2 )(m 138.0=9.8 ×205.11.0+1.0+2×0.06+15×00128.0=h Δ2 )(

高速路测量控制点报告说明

1.任务来源和测量技术依据 1.1任务来源 **高速公路,已对控制网平面和高程进行复测。然后对段进行控制点加密,测量部已于2016年月日开始,2016年月日完成外业,2016年月日完成内业。 1.1-1仪器设备及人员投入 投入仪器设备投入人员 1.2测量技术依据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2)《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公路勘测细节》(JTG/T C10-2007) (5)设计院交桩控制点成果表

2.复测控制点加密观测范围及内容 加密观测范围:**高速公路的(K100+038.96~K111+459.04)桥长11.42千米。 (1)平面控制网复测; (2)高程控制网复测。 3.测区概况 桥段加密控制点300多米左右一个,共埋设36个,分别为S1-S35、S4-1.四等水准基点大部分与平面控制点公用,共有高程点36个,桩点稳固完好。 4.控制点加密观测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 4.1平面控制点加密观测技术要求 这次GPS静态复测采用三级控制网,接收机的对中采用精密对点器,对点精度小于1mm,每时段观测前后分别量取仪高,误差不大于2mm,取三次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GPS测量的精度指标:

GPS接收机的精度指标 a—接收机固定误差(mm);b—接收机比例误差系数。 4.2 四等水准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的技术标准 水准测量外业观测主要技术要求 水准测量计算取位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水准测量计算取位技术要求 5.控制点加密观测实施计划和方法

高程布置计算

7.3高程布置 在处理工艺流程中,各构筑物之间水流应为重力流,两构筑物之间的水面差,即为流程中的水头损失,包括构筑物本身,连接管道计量设备水头损失。水头损失通过计算确定,并留有发展余地 当各项水头损失确定之后,便可进行构筑物高程布置。构筑物高程布置与厂区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形式有关。为使土方量平衡,在进行高程布置时,以清水池最高水位与清水池所在地面标高相平为依据。 7.3.1处理构筑物水头损失 处理构筑物中的水头损失与构筑物的型式和构造有关,具体根据设计手册第3册表15-13(P865)进行估算,估算结果如下表所示: 表7-2 净水构筑物水头损失估算值 7.3.2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 水头损失一般应通过计算确定,也可参照规范进行估算,并考虑水头跌落损失,本次设计构筑物内部的水头损失参照规范,构筑物之间的水头损失通过计算,计算公式如下所示: ∑∑∑g v ξil h h h j f 2+=+=2 ; 式中h f - 两构筑物之间的沿程损失,m ; h j - 两构筑物之间的局部损失,m ; i - 管道坡度; l - 管道长度,m ; v - 管道流速,m/s ; 1. 清水池至吸水井 清水池到吸水井管线长15m ,管径DN1000,最大时流量Q=640L/s ,查水力计算表可知,水力坡度i=0.00072,v=0.82m/s ,沿线设有两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0.06,1.0,1.0,则管线中的水头损失为:

设计中取=0.09m 2.滤池到清水池 滤池到清水池之间的管线长为15m ,设两根管,管径为DN800,每根流量为429L/s 查水力计算表,v=0.89m/s ,i=0.00125,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是0.06,1.0,1.0,则水头损失 设计中取=0.11m 滤池的最大作用水头为2.0-2.5m,设计中取2.3m 。 2. 沉淀池到滤池 沉淀池到滤池管长为L=15m ,Q=0.859m 3/s ,v=1.05m/s ,DN1000,i=0.00128,沿线有两个闸阀,进口和出口局部阻力系数分别是0.06,1.0,1.0,则水头损失 设计中取=0.14m 表7-3 水厂各构筑物 当各项水头损失确定之后,便可进行构筑物高程布置。构筑物高程布置与水厂地形、地质条件及所采用的构筑物形式有关。当地形有自然坡度时,有利于高程布置,当地形平坦时,高程布置既要避免清水池埋入地下过深,又应避免絮凝池沉淀池或澄清池在地面上抬高而增加造价,尤其当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时。 本设计把水厂地面标高定位清水池的水面标高。由此来计算其他各个构筑物的高程。 7.3.3高程计算 设地面的高程为10m h Δh Δh Δm 084.0=9.8 ×282 .01.0+1.0+2×0.06+15×00072.0=h Δ2 )(m 104.0=89.01.0+1.0+2×0.06+15×00125.0=h Δ2 )(m 138.0=9.8 ×205 .11.0+1.0+2×0.06+15×00128.0=h Δ2 )(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水准仪测量高程的方法和步骤 2010-11-28 01:58:11| 分类:工程测量|举报|字号订阅 [教程]第二章水准测量 未知2009-12-13 16:21:06 网络 内容:理解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掌握 DS3 型微倾式水准仪、自动安平水准仪的构造特点、水准尺和尺垫;掌握水准仪的使用及检校方法;掌握水准测量的外业实施(观测、记录和检核)及内业数据处理(高差闭合差的调整)方法;了解水准测量的注意事项、精密水准仪和电子水准仪的构造及操作方法。 重点:水准测量原理;水准测量的外业实施及内业数据处理。 难点:水准仪的检验与校正。 §2.1 高程测量( Height Measurement )的概念 测量地面上各点高程的工作 , 称为高程测量。高程测量根据所使用的仪器和施测方法的不同,分为: (1)水准测量 (leveling) (2)三角高程测量 (trigonometric leveling) (3)气压高程测量 (air pressure leveling) (4)GPS 测量 (GPS leveling) §2.2 水准测量原理 一、基本原理 水准测量的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的“水平视线”,测量两点间高差,从而由已知点高程推算出未知点高程。

a ——后视读数 A ——后视点 b ——前视读数 B ——前视点 1、A 、 B 两点间高差: 2、测得两点间高差后,若已知 A 点高程,则可得B点的高程: 。 3、视线高程: 4、转点 TP(turning point) 的概念:当地面上两点的距离较远,或两点的高差太大,放置一次仪器不能测定其高差时,就需增设若干个临时传递高程的立尺点,称为转点。 二、连续水准测量

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公式

三角高程测量的计算公式 如图6.27所示,已知A点的高程H A,要测定B点的高程H B,可安置经纬仪于A点,量取仪 器高iA;在B点竖立标杆,量取其高度称 为觇B标高v B;用经纬仪中丝瞄准其顶端,测定竖直角α。如果已知AB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 (如全站仪可直接测量平距),则AB两 点间的高差计算式为: 如果当场用电磁波测距仪测定两点间的斜距D′,则AB两点间的高差计算式为: 以上两式中,α为仰角时tanα或sinα为正,俯角时为负。求得高差h AB以后,按下式计算B 点的高程: 以上三角高程测量公式(6.27)、(6.28)中,设大地水准面和通过A、B点的水平面为相互平行的平面,在较近的距离(例如200米)内可 以认为是这样的。但事实上高程的起算面——大地水准面是一曲面,在第一章1.4中已介绍了水准面曲率对高差测量的影响,因此由三 角高程测量公式(6.27)、(6.28)计算的高差应进行地球曲率影响的改正,称为球差改正f1,如图6.28(见课本)所示。按(1.4)式: 式中:R为地球平均曲率半径,一般取R=6371km。另外,由于视线受大气垂直折光影响而成为一条向上凸的曲线,使视线的切线方向向 上抬高,测得竖直角偏大,如图6.28所示。因此还应进行大气折光影响的改正,称为气差改正f2,f2恒为负值。 图6.23三角高程测量

图6.24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 设大气垂直折光使视线形成曲率大约为地球表面曲率K倍的圆曲线(K称为大气垂直折光系数),因此仿照(6.30)式,气差改正计算公式 为:

球差改正和气差改正合在一起称为球气差改正f,则f应为: 大气垂直折光系数K随气温、气压、日照、时间、地面情况和视线高度等因素而改变,一般取其 平均值,令K=0.14。在表6.16中列出水 平距离D=100m-200m的球气差改正值f,由于f1>f2,故f恒为正值。 考虑球气差改正时,三角高程测量的高差计算公式为: 或 由于折光系数的不定性,使球气差改正中的气差改正具有较大的误差。但是如果在两点间进行对 向观测,即测定h AB及h BA而取其平均 值,则由于f2在短时间内不会改变,而高差hBA必须反其符号与hAB取平均,因此f2可以抵消,f1 同样可以抵消,故f的误差也就不起 作用,所以作为高程控制点进行三角高程测量时必须进行对向观测。

控制点高程测量实习报告

控制点高程测量实习报告 篇一:控制测量实习报告 控 制 测 量 实 习 报 告 目录 一、序言 (2) 二、测区概况 (3) 三、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5) 四、高程控制网的布设及施测 (8)

五、内业计算 (12) 六、实习总结 (13) 一、序言 1、实习名称:控制测量实习 2、实习地点: 3、实习时间:2011年05月---2011年06月 4、实习目的 控制测量学是研究精确测定和描绘地面控制点空间位置及其变化的学科。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各种工程建设、城镇建设和土地规划与管理等工作。它是各种测量学的基础,所以控制测量的实习非常重要,应达到以下目的: (1)巩固课堂教学知识,加深对控制测量学基本理论的理解,能够用有关理论指导作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对控制测量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一次实际的应用,使所学知识进一步

巩固、深化。 (2)对学生进行控制测量野外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通过实习,熟悉并掌握四等控制测量的作业程序及施测方法; (3)熟悉野外观测成果的整理、检查和计算。掌握用测量平差理论处理控制测量成果的基本技能。 5、实习任务及组织情况 (1)实习任务概述 本次实习的任务主要是进行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和控制测量数据的处理。平面控制测量的具体任务是根据已有资料在整个测区内布设四等一级导线网;高程控制测量的具体任务是以校内的K2或K3两个已知点作为依据,按三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引测到校外的公共环上的某一点;再从公共环上的某一点上开始,按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布设一个四等水准网;对于控制测量数据处理,可运用相应的平差软件进行处理,并评定其精度。四等导线测量要求每测

GPS控制点等级

3.1观测时段observation session 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停止接受,连续观测的时间间隔称为观测时段,简称时段。 3.2同步观测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3.3同步观测环simultaneous observation loop 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4独步观测环independent observation loop 由非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 3.5数据剔除率percentage of data rejection 同一时段中,删除的观测值个数于获得的观测值总数的比值。 3.6天线高antenna height 观测时接收机相位中心至测站中心标志面的高度。 3.7参考站Reference station 在一定的观测时间内,一台或几台接收机分别固定在一个或几个测站上,一直保持跟踪观测卫星,其余接收机在这些测站的一定范围内流动设站作业,这些固定测站就成为参考站。 3.8流动站roving station 在参考站得一定范围内流动作业的接收机所设立的测站。 3.9观测单元observation unit 快速静态测量定位时,参考站从开始至停止接收卫星信号连续观测的时间段。

3.10世界大地坐标系1984(GPS84) World Geodetic System 1984 由美国国防部在与WGS72相应的精密星历NSWC-9Z-2基础上,采用1980大地参考数和BIH1980.0 系统定向所建立的一种地心坐标系。 3.11国际地球参考框架ITRF YY,International Terrestrial Reference Frame 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推荐的以国际参考子午面和国际参考极为定向基准,以LERS YY天文常数为基础所定义的一种地球参考系和地心(地球)坐标。 3.12GPS静态定位测量static GPS positioning 通过在多个测站上进行若干个时段同步观测,确定测站之间相对位置的GPS定位测量。 3.13GPS快速静态定位测量rapid static GPS positioning 利用快速整周模糊度解算法原理所进行的GPS静态定位测量。 3.14永久性跟踪站permanent tracking station 长期连续跟踪接收卫星信号的永久性地面观测站。 3.15单基线解single baseline solution 在多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中,每次选取两台接收机的GPS观测数据解算相应的基线向量。 3.16多基线解multi-baseline solution 从m(m≥3)台GPS接收机同步观测值中,由m-1条独立基线构成观测方程,统一解算出m-1条基线向量。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标签:教育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 in 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 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 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 —1. 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 (5 )、(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 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观测记录参看书本表7-11 。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得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得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得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得水准网,这样起算点得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就是作为测区得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得路线布设。 3、点位得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与便于观测得地点,水准点得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得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得精度要求与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得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得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得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 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 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 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 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得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得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得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得计算与检核:

控制测量概述及坐标计算

第十讲控制测量概述及坐标计算 一控制测量概述 根据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测绘地形图或工程放样,都必须先在整体范围内进行控制测量,然后在控制测量的基础上进行碎部测量或施工放样。因此控制测量的目的就是为地形图测绘和各种工程测量提供控制基础和起算基准,其实质是测定具有较高精度的平面坐标和高程的点位,这些点称为控制点。控制测量提供了控制点的精确位置,并以控制点的位置来确定碎部点的位置。测定地物地貌特征点位置的工作称为碎部测量。 控制测量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高程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的任务是在某地区或全国范围内布设平面控制网,精密测定控制点的平面位置。高程控制测量的任务是在某地区或全国范围内布设高程控制网,精密测定控制点的高程 一、国家控制测量 国家测绘部门按照逐级控制逐级加密的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布设了一系列控制点,由这些控制点组成全国统一的控制网,用最精密的仪器和最严密的方法测定其坐标和高程构成骨架,而后,先急后缓,分期分区逐级布设低一级控制网。 国家平面控制网建立的主要方法有三角测量、精密导线测量及GPS定位测量。 三角测量是将相邻控制点连接成三角形,组成网状,称

平面三角控制网,三角形的顶点称为三角点,如图形5—1()所示。在平面三角控制网中,量出一条边的长度,测出各三角形的内角,然后用三角学中的正弦定理逐一推算出各三角形的边长,再根据起始点的坐标和起始边方位角以及各边的边长,推算出各控制点的平面坐标,这种测量方法称为三角测量。 精密导线测量是将一系列相邻控制点连成折线,如图形5—1(b)所示。采用精密仪器测角并用测距仪测距,然后根据已知坐标和坐标方位角精确地计算出各点的平面位置,这种测量称为精密导线测量。精密导线已成为国家高级网的布设形式之一,因为它比三角测量方便、迅速、灵活。 GPS定位是卫星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GPS定位测量具有高精度、全天候、高效率、多功能、操作简便的特点,可同时精确测定点的三维坐标(X,Y,H),与常规控制测量(三角测量、三边测量、导线测量)相比,有许多优点。目前,经典的平面控制测量正逐渐被GPS定位测量所取代。 () (b) 图5—1 三角网与导线 国家控制网根据它的精度不同,分为一、二、三、四等。一等三角网为条带形的锁状,

控制点复测要求

控制点复测要求 1、根据交桩情况,结合此段线路所有构造物的特点,对设计院提供的C级和D级控制网进行增设、补设控制点。 2、采用GPS复测C级网,全站仪(Ⅰ级或Ⅱ级测距精度、角度指标差1″或2″)分段符合D级点,角度观测采用方向观测法(四测回),距离采用往返测(四测回),增补的 导线点按照同精度进行附测,在复测前所使用的仪器必须进行检校,其指标差应符合以下规定: (1)、照准部旋转时,各位置气泡读数互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2格(按两端气泡读数子和比较为4格);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格(按两端气泡读数子和比较为2格)。 (2)、光学测微器行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1″;DJ2型仪器不应超过2″。 (3)、照准部旋转时,仪器底座位移而产生的系统误差:DJ1型仪器不应超过 0.3″;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0″。 (4)、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的绝对值:DJ1型仪器不应超过10″;DJ2型仪器不应超过15″。 (5)、经纬仪2倍视轴(2C)的绝对值:DJ1型仪器不应超过20″;DJ2型仪器不应超过30″。 (6)、光学对中器旋转180°时,先后标定的两点应重合。 (7)、测尺频率的校正精度应高于1×10-6。 (8)、发射、接受、照准三轴之间应平行和重合。 (9)、周期误差的振幅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固定误差的0.6倍,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0.5mm。

(10)、加常数的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固定误差的0.5倍;乘常数的检定中误差不应大于仪器标称精度中比例误差系数的0.75倍。 3、在测量作业时,仪器要轻拿轻放,键盘按钮、制动锁、微调螺旋要柔手操作,仪器搬站必须装箱,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应检校三周轴的平行性与圆水准器及光学对中器。 (2)、视线宜高于地面和离开障碍物1.3m以上。 (3)、视线应避免通过受电、磁场干扰的地方,一般要求离开高压线2~5m。 (4)、视线宜避免通过发热体(如散热塔、烟囱等)。 (5)、视线背影应避免反光体,在反射光束范围内,不得同时出现两个反射器,测距时步话机应暂停使用。 (6)、测距前应先检查电池电压是否符合要求。在低气温下作业时,应有一定的预热时间,使仪器各电子部件达到正常稳定的工作状态,输入气象值,方可测距。 (7)、在晴天作业时,仪器应打伞,严禁将照准头对向太阳,当反射棱镜无遮阳罩时应打伞。 (8)、应避免在烟、尘、雨、雾、霜、雪、雷、电及四级以上大风等不利条件下测距。 4、导线复测应符合下列《测规》要求: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表1-1

四等水准测量步骤

三、四等水准测量(2008-10-10 23:27:42) 三、四等水准测量 控制测量除了要完成平面控制测量外,还要进行高程控制测量。小区域地形测图或施工测量中,多采用三、四等水准测量作为高程控制测量的首级控制。 一、三、四等水准测量(leveling)的技术要求 1、高程系统:三、四等水准测量起算点的高程一般引自国家一、二等水准点,若测区附近没有国家水准点,也可建立独立的水准网,这样起算点的高程应采用假定高程。 2、布设形式:如果是作为测区的首级控制,一般布设成闭合环线;如果进行加密,则多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支水准路线。三、四等水准路线一般沿公路、铁路或管线等坡度较小、便于施测的路线布设。 3、点位的埋设:其点位应选在地基稳固,能长久保存标志和便于观测的地点,水准点的间距一般为1—1.5km,山岭重丘区可根据需要适当加密,一个测区一般至少埋设三个以上的水准点。 4、三、四等及五等水准测量的精度要求和技术要求列于表中。 二、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观测应在通视良好、望远镜成像清晰及稳定的情况下进行。一般采用一对双面尺。 1、三等水准一个测站的观测步骤:(后-前-前-后;黑-黑-红-红) (1)照准后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1)、(2)、(3)。 (2)照准前视尺黑面,精平,分别读取上、下、中三丝读数,并记为(4)、(5)、(6)。 (3)照准前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7) (4)照准后视尺红面,精平,读取中丝读数,记为(8) 这四步观测,简称为“后一前一前一后(黑一黑一红一红)”,这样的观测步骤可消除或减弱仪器或尺垫下沉误差的影响。对于四等水准测量,规范允许采用“后一后一前一前(黑一红一黑一红)”的观测步骤。 2、一个测站的计算与检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