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
2.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证明方法。
3.运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求解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垂直平分线的证明方法。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认识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演示法:通过绘制图形、推导公式等形式说明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证明方法。
3.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对比来深入理解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1. 自主探究(15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2.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的定义。
2. 案例分析(15分钟)1.给出。
线段OA的垂直平分线BC线段OA的垂直平分线BC2.要求学生利用线段OA的垂直平分线BC的性质,求出线段OA的中点坐标。
3. 教师讲解(20分钟)1.给出。
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和EF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和EF2.讲解垂线的定义和性质,并推导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与EF的性质及证明方法。
4. 讨论练习(20分钟)1.给出。
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和EF,以及G点的坐标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CD和EF,以及G点的坐标2.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对比来解决求证垂直平分线、求证垂线与平行线的问题。
五、教学作业1.完成与本节课相关的练习题。
2.思考并总结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证明方法。
六、板书设计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
2.垂线的定义和性质。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证明方法。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探究、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探究性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能力。
但部分学生还存在证明垂线与平行线的方法上的困难,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讲解和引导。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2 第1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课件
验证结论
已知:如图,直线l⊥AB,垂足为C,AC =CB,点P
在l 上.求证:PA =PB.
l
P
A
C
B
练一练:如图①所示,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
分线,点P为直线CD上的一点,且PA=5,则线段
PB的长为( B )
A. 6
B. 5 C. 4 D. 3
C P
图①
A
D
B
典例精析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20cm,DE垂 直平分AB,垂足为E,交AC于D,若△DBC的周 长为35cm,则BC的长为( C )
解析:(1)根据AD∥BC可知∠ADC=
∠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得出 △ADE≌△F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 质即可解答.
(2)先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 出AB=BF,再结合(1)即可解答.
证明:(1)∵AD∥BC,∴∠ADC=∠ECF.
∵E是CD的中点,∴DE=EC. 又∵∠AED=∠CEF, ∴△ADE≌△FCE, ∴FC=AD. (2)∵△ADE≌△FCE, ∴AE=EF,AD=CF. ∵BE⊥AE,∴BE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 ∴AB=BF=BC+CF. ∵AD=CF, ∴AB=BC+AD.
(RJ)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方法. (重点) 2.会用尺规过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 3.能够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实际 问题.(难点)
CA
∴ 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13.1.2 第1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 ∠PCA =∠PCB. 又 AC =CB,PC =PC, ∴ △PCA ≌△PCB(SAS).
A
C
B
∴ PA =PB.
新课讲解
例1 如图,在△ABC中,AB=AC=20cm,DE 垂直平分AB,垂足为E,交AC于D,若△DBC的
周长为35cm,则BC的长为( C )
A.5cm B.10cm C.15cm D.17.5cm
新课讲解
2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想一】:如果PA=PB,那么点P是否在线段AB的 垂直平分线上呢?
已知:如图,PA =PB.
求证: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 平分线上.
A
P
B
新课讲解
证明:过点P 作AB 的垂线PC,垂足为点C.
则∠PCA =∠PCB =90°.
在Rt△PCA 和Rt△PCB 中, PA =PB,PC =PC, ∴ Rt△PCA ≌Rt△PCB(HL), ∴ AC =BC. A B P
求证:(1)FC=AD;(2)AB=BC+AD.
分析:(1)根据AD∥BC可知∠ADC= ∠ECF,再根据E是CD的中点可得出 △ADE≌△FCE,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
质即可解答.
(2)先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出 出AB=BF,再结合(1)即可解答.
新课讲解
证明:(1)∵AD∥BC, ∴∠ADC=∠ECF. ∵E是CD的中点,∴DE=EC. 又∵∠AED=∠CEF, ∴△ADE≌△FCE, ∴FC=AD. (2)∵△ADE≌△FCE, ∴AE=EF,AD=CF. ∵BE⊥AE, ∴BE是线段AF的垂直平分线, ∴AB=BF=BC+CF. ∵AD=CF, ∴AB=BC+AD.
C
又 PC⊥AB,
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解:∵点 C 在 AE 的垂直平分线上, ∴CA=CE. ∵AD⊥BE,BD=DC, ∴AB=AC, 又∵△ABC 的周长为 22 cm, ∴AB+BC+AC=2AC+2DC=2(AC+CD)=2(CE+CD)=2DE=22, 解得 DE=11 cm.
6.如图 13-1-21,在△ABC 中,AB 边的垂直平分线 l1 交 BC 于点 D,AC 边 的垂直平分线 l2 交 BC 于点 E,l1 与 l2 相交于点 O,△ADE 的周长为 6 cm.
(2)∵AB 边的垂直平分线 l1 与 AC 边的垂直平分线 l2 相交于点 O, ∴OB=OA=OC. ∵△OBC 的周长为 16 cm, 即 OC+OB+BC=16 cm, ∴OC+OB=16-6=10 (cm), ∴OC=OB=5 cm,∴OA=5 cm.
分层作 业
点击进入word链接
4.小明做了一个如图 13-1-19 的风筝,其中 EH=FH,ED=FD,小明说不 用测量就知道 DH 是 EF 的垂直平分线,其中蕴含的道理是 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
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上
图 13-1-19
5.如图 13-1-20,在△ABE 中,AD⊥BE 于点 D,C 是 BE 上一点,BD=DC, 且点 C 在 AE 的垂直平分线上,若△ABC 的周长为 22 cm,求 DE 的长.
3.[2018 春·渝中区校级期中]如图 13-1-14,在△ABC 中,直线 ED 是线段 BC
的垂直平分线,直线 ED 分别交 BC,AB 于点 D,E,已知 BD=3,△ABC 的周
长为 20,则△AEC 的周长为( A )
A.14
B.20
C.16
D.12
13.1.2 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同步课堂教案
第十三章轴对称13.1 轴对称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判定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内容.2.熟练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与证明.3.会用尺规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内容.难点:运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进行计算与证明.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导入]1.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平面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2.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吗?它的对称轴是什么?(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什么是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教师带领学生复习旧知,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为这节课做准备,尤其强调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定义.【新知探究】知识点1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提出问题]如图,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点A和点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动手操作]1.学生用练习本上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 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P2、P3…连接AP1、AP2、AP3、BP1、BP2、BP3…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AP2、AP3、BP1、BP2、BP3的长度…之后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样的结论?.(经测量可以发现,点P1,P2,P3,…到点A的距离与它们到点B的距离分别相等,即 P1A =P1B,P2A = P2B,P3A=P3B.)[提出问题]如果把线段AB沿直线l对折,还有同样的发现吗?[动手操作]学生把线段AB沿直线l对折,发现线段P1A与P1B,线段P2A与P2B,线段P3A与P3B……都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分别相等.[提出问题]你能证明你得到的结论吗?[小组讨论]学生之间进行讨论,教师提醒学生科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验证过程:已知:如图,直线l⊥AB,垂足为C,AC=CB,点P在l上.求证:PA=PB.证明:∵l⊥AB,∴∠PCA =∠PCB.又CA=CB,PC =PC,∴△PCA≌△PCB(SAS).∴PA=PB.[归纳总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该性质定理的几何语言:∵直线l⊥AB,垂足为C,AC=BC,点P在l上,∴PA=PB.同时提醒学生,该性质定理可判断两线段是否相等.[课件展示]跟踪训练如图,在△ABC中,ED垂直平分AB,交AB于点D ,交AC于点F,交BC的延长线于点E,若BF=6,CF=2,则AC的长为 8 .知识点2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提出问题]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定理的条件与结论反过来,即如果PA=PB,那么点P是否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呢?[小组交流]学生小组间讨论,画出图形,写出已知、证明,之后代表发言.[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验证过程:已知:如图,P是线段AB外一点,且PA=PB.求证:点P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如图,过点P 作PC⊥AB 于点C,则∠PCA =∠PCB =90°.在Rt△PCA和Rt△PCB中,PA=PB,PC=PC,∴Rt△PCA≌Rt△PCB(HL).∴AC=BC.又PC⊥AB,∴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归纳总结]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判定: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该判定定理的几何语言:∵PA=PB,∴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同时提醒学生,该判定定理可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两道例题:例1 如图,在ΔABC中,边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垂直平分线MN于点P,连接AP,BP,CP.求证:AP=BP=CP.证明:∵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MN上,∴AP=BP.同理 BP=CP.∴AP=BP=CP.例2 如图,在ΔABC中,边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垂直平分线MN于点P.求证: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证明:连接AP,BP,CP.∵AB的垂直平分线EF交BC的垂直平分线MN于点P,∴PA=PB, PB=PC.∴PA=PC.∴点P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由例1和例2可知: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这一点到三角形三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归纳总结]小结: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可以看出,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上的点与点A,B 的距离都相等,反过来,与A,B的距离相等的点都在l上,所以直线l可以看成与两点A,B的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知识点3尺规作图: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课件展示]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例题:例3 尺规作图:经过已知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已知:直线AB和AB外一点C(如图) .求作:AB的垂线,使它经过点C .作法:(1)任意取一点K,使点K和点C在AB的两旁.(2)以点C 为圆心,CK长为半径作弧,交AB于点D和点E.DE的长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F.(3)分别以点D和点E为圆心,大于12(4)作直线CF.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提出问题]为什么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之后代表回答,其他代表补充,之后教师纠错.(因为DF=EF,根据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定理即可得到.)【课堂小结】【课堂训练】1.如图,直线CD是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点P为直线CD上的一点,且PA=5,AD=3,PD=4,则线段PB的长为( B )A. 6B. 5C. 4D. 32.(2021•梧州)如图,DE是△ABC的边BC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边AB,BC于点D,E,且AB=9,AC=6,则△ACD的周长是( C )A.10.5 B.12 C.15 D.18【解析】∵DE是△ABC的边BC的垂直平分线,∴BD=CD,∴△ACD的周长=AD+CD+AC=AD+BD+AC=AB+AC,∵AB=9,AC=6,∴△ACD的周长=9+6=15.故选C.3.如图,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互相垂直平分,垂足为点O.则图中相等的线段有 OC=OD,AO=OB,且AC=BC=AD=BD .4.如图,在Rt△ABC中,∠C=90°, BD平分∠ABC,交AC于点D,DE垂直平分AB交AB于点E,若DE=1 ,BD=2,则AC=3.【解析】∵DE垂直平分AB,BD=2,∴AD=BD=2.∵BD平分∠ABC,∠C=90°,DE⊥AB,∴CD=DE=1,∴AC=AD+CD=2+1=3.故答案为3.【变式】(2021•杭州二模)如图,在△ABC中,∠C=90°,E是AC上的点,且∠1=∠2,DE垂直平分AB,垂足是D,S△AED:S△ABC= 1:3 .【解析】∵DE垂直平分AB,∴AD=BD,∴S△AED=S△BED.∵∠C=∠BDE=90°,∠1=∠2,BE=BE,∴△BDE≌△BCE(AAS).∴S△BED=S△BEC,∴S△ABC=3S△AED,∴S△AED:S△ABC=1:3.故答案为1:3.5.如图,点E是∠AOB的平分线上一点,EC⊥OA,ED⊥OB,垂足分别为C,D,连接CD.求证: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证明:∵OE平分∠AOB,EC⊥OA,ED⊥OB,∴DE=CE.又OE=OE,∴Rt△OED≌Rt△OEC.∴DO=CO.∴OE是CD的垂直平分线.6.如图,AD⊥BC,BD=DC,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求证:AB+BD=DE.证明:∵AD⊥BC,BD=DC,∴AB=AC.∵点C在AE的垂直平分线上,∴AC=CE.∴AB=AC=CE.∴AB+BD=CE+DC=DE,即AB+BD=DE.7.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BC=DC,E是AC上的一点,连接DE,BE,求证:∠ABE=∠ADE.证明:连接DB.∵AB=AD,BC=DC,∴点A和点C都在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AC所在的直线是线段BD的垂直平分线.∵E是AC上的一点,∴BE=DE.在△ABE和△ADE中,AB=AD,BE=DE,AE=AE,∴△ABE≌△ADE(SSS).∴∠ABE=∠ADE.8.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AE=AF,请判断线段AD所在的直线是否为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如果是,请予以证明;如果不是,请说明理由.解:线段AD所在的直线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证明如下:方法一(定义法):设AD与EF的交点为O.∵AD平分∠BAC,∴∠EAD=∠FAD,又AE=AF,AO=AO,∴△AOE≌△AOF(SAS).∴EO=FO,∠EOA=∠FOA.又∠EOA+∠FOA=180°.∴∠EOA=∠FOA=90°,即AO⊥EF.∴线段AD所在的直线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方法二(判定定理法):∵AD平分∠BAC,∴∠EAD=∠FAD,又AE=AF,AD=AD,∴△ADE≌△ADF(SAS).∴DE=DF.∴点D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又AE=AF,∴点A在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上.∴线段AD所在的直线是线段EF的垂直平分线.提醒学生:判断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法:(1)定义法;(2)判定定理法.应用时可根据题目特点灵活选择.【教学反思】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再通过跟踪训练和课堂训练这两个环节,不但使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得到及时巩固和提升,同时又使得还存在模糊认识的学生得到进一步澄清,这就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第一时间得到最清晰的认识,这正是高效的价值所在.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
13.1.2.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课件(共22张PPT)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例5:如图,在Rt△ABC中,∠ACB=90°,D是AB上一点, BD=BC,过点D作AB的垂线交AC于点E,连接BE.求证: BE垂直平分CD.
证明:∵∠ACB=90°,DE⊥AB, ∴∠EDB=∠ACB=90°.∵BD=BC,BE=BE, ∴Rt△BED≌Rt△BEC,点B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 ∴DE=CE,∴点E在CD的垂直平分线上, ∴BE垂直平分CD.
13.1 轴对称
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13.1.2.1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理解并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会用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
2.学生经历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演绎推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 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4.如果将已知、求证换一下位置,还能成立吗?试着探究一下.
如图,已知 PA=PB,
求证:点 P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如图,过点 P 作 AB 的垂线 l 交 AB 于点 C,
在
R
t△PAC
和
Rt△PB
C
中,
PA=PB, CP=CP,
∴R t △PAC≌R t △PB C(H L ).
∴AC=BC.∴直线 l 垂直平分 AB,
∴点 P 在 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小组讨论
1.如图,在△ABC中,边AB的垂直平分线OM与边AC的垂直平 分线ON交于点O,分别交BC于点D,E,△ADE的周长为5 cm. (1)求BC的长;(2)求证:点O在线段BC的垂直平分线上.
(1)解:∵OM,ON分别是线段AB,AC的垂直平分线, ∴AD=BD,AE=CE.∵△ADE的周长=AD+AE+DE=5 cm, ∴BC=BD+DE+EC=5 cm.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教案
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重点)2.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田地,AB=AC=10m,作AB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于D,交AB于E,量得△BDC的周长为17m,你能帮测量人员计算BC的长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类型一】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求线段的长如图,在△ABC中,AB=AC=20cm,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E,交AC于D,若△DBC的周长为35cm,则BC的长为( )A.5cmB.10cmC.15cmD.17.5cm解析:∵△DBC的周长=BC+BD+CD=35cm,又∵DE垂直平分AB,∴AD=BD,故BC+AD+CD =35cm.∵AC=AD+DC=20cm,∴BC=35-20=15cm.故选C.方法总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类型二】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为CD 的中点,连接AE 、BE ,BE ⊥AE ,延长AE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FC =AD ;(2)AB =BC +AD .解析:(1)根据AD ∥BC 可知∠ADC =∠ECF ,再根据E 是CD 的中点可求出△ADE ≌△F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 =BF 即可.证明:(1)∵AD ∥BC ,∴∠ADC =∠ECF .∵E 是CD 的中点,∴DE =EC .又∵∠AED =∠CEF ,∴△ADE ≌△FCE ,∴FC =AD .(2)∵△ADE ≌△FCE ,∴AE =EF ,AD =CF .∵BE ⊥AE ,∴BE 是线段AF 的垂直平分线,∴AB =BF =BC +CF .∵AD =CF ,∴AB =BC +A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它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类型三】 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如图,在四边形ADBC 中,AB 与CD 互相垂直平分,垂足为点O .(1)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2)OE ,OF 分别是点O 到∠CAD 两边的垂线段,试说明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析:(1)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相等的线段;(2)由条件可证明△AOC ≌△AOD ,可得AO 平分∠DAC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E =OF . 解:(1)∵AB 、CD 互相垂直平分,∴OC =OD ,AO =OB ,且AC =BC =AD =BD ;(2)OE =OF ,理由如下:在△AOC 和△AOD 中,∵⎩⎪⎨⎪⎧AC =AD ,OC =OD ,AO =AO ,∴△AOC ≌△AOD (SSS),∴∠CAO =∠DAO .又∵OE ⊥AC ,OF ⊥AD ,∴OE =OF .方法总结:本题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综合,掌握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试说明AD 与EF的关系.解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 =DF ,再证△AED ≌△AFD ,易证AD 垂直平分EF . 解:AD 垂直平分EF .∵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EAD =∠FAD ,DE =DF .在△ADE 和△ADF 中,∵⎩⎪⎨⎪⎧∠DAE =∠DAF ,∠AED =∠AFD ,AD =AD ,∴△ADE ≌△ADF ,∴AE =AF ,∴A 、D 均在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直线AD 垂直平分线段EF .方法总结:当一条直线上有两点都在同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这条直线就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时常需利用此性质进行线段相等关系的转化.三、板书设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3.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一、学习目标1、掌握轴对称的性质;2、会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解决有关问题。
二、温故知新1、下面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请说出它的对称轴。
2、如下图,△ABC和△A′B′C′关于直线l对称,那么这两个图形有什么关系?图(1)三、自主探究合作展示探究(一)1、如图(1),△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线段AA′、BB′、CC′与直线MN有什么关系?(1)设AA′交对称轴MN于点P,将△ABC和△A′B′C′沿MN折叠后,点A与A′重合吗?于是有PA=,∠MPA==度(2)对于其他的对应点,如点B,B′;C,C′也有类似的情况吗?(3)那么MN与线段AA′,BB′,CC′的连线有什么关系呢?2、垂直平分线的定义:经过线段并且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3、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
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
探究(二)1、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l,在l上取P1、P2、P3…,连结AP1、AP2、BP1、BP2、CP1、CP2…l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1、AP2、BP1、BP2、CP1、CP2…讨论发现什么样的规律.总结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3、你能利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方法证明这个性质吗?如图(2),直线l AB⊥,垂足是C,点P在l上。
求证:PA PB= Array探究(三)1、作线段AB,取其中点P,过P作l,在l上取点P1、P2,连结AP1、AP2、BP1、BP2.会有哪些可能?要使L与AB垂直,AP1、AP2、BP1、BP2应满足什么条件?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2、你能证明这个结论吗?新知应用:例题:如图(3),在△ABC中,DE是AC的垂直平分线,AE=3cm,△ABD的周长为13cm,求△ABC的周长。
625.八年级新人教版数学上册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2-教案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轴对称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 难点:(1)体验轴对称的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_____________。
(2)写出五个成轴对称的汉字:______(3)写出3个是轴对称图形的英文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直线 (2)例如日、中等。
(3)A、E等。
〖设计说明〗复习旧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是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学生更容易掌握。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猜想一下线段AA′、B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答案〗:垂直平分〖设计说明〗让学生加深轴对称的性质并发展空间观察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思考,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本质特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发表,培养合作意识。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设计说明〗复习旧知。
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2.揭示课题,整理概念,板书请同学们观察图中一些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学生先讨论,猜想后论证。
3.教师指导得出答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这样,我们就得到图形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MN垂直平分______.MN垂直平分______.MN垂直平分______.二、 [探究1]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探究结果: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学生活动:1.学生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 AB的垂直平分线L ,在L 上取P 1、P 2、P 3…,连结AP 1、AP2、BP 1、BP 2、CP 1、CP 2…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 1、AP 2、BP 1、BP 2、CP 1、CP 2…讨论发现什么样的结论?.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吗?学生讨论给出证明.证法一:利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下图,在△APC 和△BPC 中,PC PC PCA PCB Rt AC BC =⎧⎪∠=∠=∠⎨⎪=⎩⇒ △APC ≌△BPC ⇒ PA=PB .证法二:利用轴对称性质.由于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将线段AB 沿直线L 对折,线段PA 与PB 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是相等的.〖设计说明〗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通过举例,独立练习,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教案: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2【精品】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轴对称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 难点:(1)体验轴对称的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_____________。
(2)写出五个成轴对称的汉字:______(3)写出3个是轴对称图形的英文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直线(2)例如日、中等。
(3)A、E等。
〖设计说明〗复习旧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是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学生更容易掌握。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猜想一下线段AA′、B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答案〗:垂直平分〖设计说明〗让学生加深轴对称的性质并发展空间观察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思考,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本质特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发表,培养合作意识。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设计说明〗复习旧知。
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2.揭示课题,整理概念,板书请同学们观察图中一些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学生先讨论,猜想后论证。
3.教师指导得出答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这样,我们就得到图形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MN垂直平分______.MN垂直平分______.MN垂直平分______.二、[探究1]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探究结果: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学生活动:1.学生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AB的垂直平分线L ,在L 上取P 1、P 2、P 3…,连结AP 1、AP 2、BP 1、BP 2、CP 1、CP 2…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 1、AP 2、BP 1、BP 2、CP 1、CP 2…讨论发现什么样的结论?.用我们已有的知识证明这个结论吗?学生讨论给出证明.证法一:利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下图,在△APC 和△BPC 中,PC PC PCA PCB Rt AC BC =⎧⎪∠=∠=∠⎨⎪=⎩⇒ △APC ≌△BPC ⇒ PA=PB .证法二:利用轴对称性质.由于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将线段AB 沿直线L 对折,线段PA 与PB 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是相等的.〖设计说明〗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通过举例,独立练习,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
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2
人教版初中数学重点知识精选掌握知识点,多做练习题,基础知识很重要!人教版初中数学和你一起共同进步学业有成!E D C A B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选择题:⑴在锐角△ABC 内一点P 满足PA=PB=PC ,则点P 是△ABC( )A.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B.三条中线的交点C.三条高的交点D.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⑵△ABC 中,AC >BC ,边AB 的垂直平分线与AC 交于点D ,已知AC=5,BC=4,则△BCD 的周长是( ) A.9 B.8 C.7 D.6⑶平面内到不在同一条直线的三个点A 、B 、C 的距离相等的点有( ) A.0个 B.1个C.2个D.3个2.填空题:⑴如下图,△ABC 中,AB=AC=14cm ,D 是AB 的中点,DE ⊥AB 于D 交AC 于E ,△EBC 的周长是24cm ,则BC=_________.⑵互不平行的两条线段AB 、B A ''关于直线l 对称,AB 和B A ''所在直线交于点P ,下面结论:①AB=B A '';②点P 在直线l 上;③若点A 、A '是对称点,则lD C A BE DC AB 垂直平分线段A A ';④若点B 、B '是对称点,则PB=B P ',其中正确的有 (只填序号).3.△ABC 中,边AB 、A C 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P.求证:点P 在BC 的垂直平分线上.4.如图,直线AD 是线段BC 的垂直平分线,求证:∠ABD=∠ACD.5.如图,△ABC 中∠ACB=90°,AD 平分∠BAC ,DE ⊥AB 于E ,求证:直线AD 是CE 的垂直平分线.6.现有9个相同的小正三角形拼成的大正三角形,将其部分涂黑.如图⑴,⑵所示. 来源学科网Z,X,X,K]图(1)图(2) 图(3) 图(4)观察图⑴,图⑵中涂黑部分构成的图案.它们具有如下特征:①都是轴对称图形②涂黑部分都是三个小正三角形.请在图⑶,图⑷内分别设计一个新图案,使图案具有上述两个特征.参考答案1.⑴D;⑵A;⑶B.2.⑴10cm;⑵①②③④.3.证明PB=PC.4.证明△ABD≌△ACD(SSS).5.证明AE=AC,DE=DC.6.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相信自己,就能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还要告诉学生学会生活。
八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数学 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案2
13.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1. 重点:(1)轴对称的性质.(2)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2. 难点:(1)体验轴对称的特征.【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一、基础知识填空及答案(1)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一条_____________。
(2)写出五个成轴对称的汉字:______(3)写出3个是轴对称图形的英文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直线 (2)例如日、中等。
(3)A、E等。
〖设计说明〗复习旧知,让学生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是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图形的区别。
通过具体实例来分析,学生更容易掌握。
二、预习思考题及答案如图,△ABC和△A′B′C′关于直线MN对称,点A′、B′、C′分别是点A、•B、C的对称点,猜想一下线段AA′、BB′、CC′与直线MN 有什么关系?〖答案〗:垂直平分〖设计说明〗让学生加深轴对称的性质并发展空间观察学生通过观察,主动思考,认识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的本质特征,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勇于发现,敢于发表,培养合作意识。
课内探究一、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轴对称图形,知道现实生活中由于有轴对称图形,而使得世界非常美丽.那么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呢?〖设计说明〗复习旧知。
鼓励学生积极的投入到活动中,并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2.揭示课题,整理概念,板书请同学们观察图中一些点所连线段与对称轴的关系学生先讨论,猜想后论证。
3.教师指导得出答案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
这样,我们就得到图形轴对称的性质: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MN垂直平分______.MN垂直平分______.MN垂直平分______.二、 [探究1]如下图.木条L与AB钉在一起,L垂直平分AB,P1,P2,P3,…是L上的点,•分别量一量点P1,P2,P3,…到A与B的距离,你有什么发现?探究结果: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即AP1=BP1,AP2=BP2,…学生活动:1.学生用平面图将上述问题进行转化,先作出线段AB,过AB中点作 AB的垂直平分线L ,在L 上取P 1、P 2、P 3…,连结AP 1、AP 2、BP 1、BP 2、CP 1、CP 2…2.作好图后,用直尺量出AP 1、AP 2、BP 1、BP 2、CP 1、CP 2…讨论发现什么样的结论?.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证明这个结论吗?学生讨论给出证明.证法一:利用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如下图,在△APC 和△BPC 中,PC PC PCA PCB Rt AC BC =⎧⎪∠=∠=∠⎨⎪=⎩⇒ △APC ≌△BPC ⇒ PA=PB .证法二:利用轴对称性质.由于点C 是线段AB 的中点,将线段AB 沿直线L 对折,线段PA 与PB 是重合的,•因此它们也是相等的.〖设计说明〗探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培养学生认真探究、积极思考的能力通过举例,独立练习,进一步认识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本质。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3.1.2 第1课时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
13.1.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第1课时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1.掌握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重点)2.探索并总结出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能运用其性质解答简单的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如图所示,有一块三角形田地,AB=AC=10m,作AB的垂直平分线ED交AC于D,交AB于E,量得△BDC的周长为17m,你能帮测量人员计算BC的长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类型一】应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求线段的长如图,在△ABC中,AB=AC=20cm,DE垂直平分AB,垂足为E,交AC于D,若△DBC的周长为35cm,则BC的长为( )A.5cmB.10cmC.15cmD.17.5cm解析:∵△DBC的周长=BC+BD+CD=35cm,又∵DE垂直平分AB,∴AD=BD,故BC+AD+CD =35cm.∵AC=AD+DC=20cm,∴BC=35-20=15cm.故选C.方法总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实现线段之间的相互转化,从而求出未知线段的长.【类型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与全等三角形的综合运用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E 为CD 的中点,连接AE 、BE ,BE ⊥AE ,延长AE 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求证:(1)FC =AD ;(2)AB =BC +AD .解析:(1)根据AD ∥BC 可知∠ADC =∠ECF ,再根据E 是CD 的中点可求出△ADE ≌△FCE ,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解答.(2)根据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判断出AB =BF 即可.证明:(1)∵AD ∥BC ,∴∠ADC =∠ECF .∵E 是CD 的中点,∴DE =EC .又∵∠AED =∠CEF ,∴△ADE ≌△FCE ,∴FC =AD .(2)∵△ADE ≌△FCE ,∴AE =EF ,AD =CF .∵BE ⊥AE ,∴BE 是线段AF 的垂直平分线,∴AB =BF =BC +CF .∵AD =CF ,∴AB =BC +AD .方法总结:此题主要考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等几何知识.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利用它可以证明线段相等.【类型三】 线段垂直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综合运用如图,在四边形ADBC 中,AB 与CD 互相垂直平分,垂足为点O .(1)找出图中相等的线段;(2)OE ,OF 分别是点O 到∠CAD 两边的垂线段,试说明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析:(1)由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得出相等的线段;(2)由条件可证明△AOC ≌△AOD ,可得AO 平分∠DAC ,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得OE =OF . 解:(1)∵AB 、CD 互相垂直平分,∴OC =OD ,AO =OB ,且AC =BC =AD =BD ;(2)OE =OF ,理由如下:在△AOC 和△AOD 中,∵⎩⎪⎨⎪⎧AC =AD ,OC =OD ,AO =AO ,∴△AOC ≌△AOD (SSS),∴∠CAO =∠DAO .又∵OE ⊥AC ,OF ⊥AD ,∴OE =OF .方法总结:本题是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综合,掌握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表示方法是解题的关键.探究点二: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如图所示,在△ABC 中,AD 平分∠BAC ,DE ⊥AB 于点E ,DF ⊥AC 于点F ,试说明AD 与EF的关系.解析:先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DE =DF ,再证△AED ≌△AFD ,易证AD 垂直平分EF .解:AD 垂直平分EF .∵AD 平分∠BAC ,DE ⊥AB ,DF ⊥AC ,∴∠EAD =∠FAD ,DE =DF .在△ADE 和△ADF 中,∵⎩⎪⎨⎪⎧∠DAE =∠DAF ,∠AED =∠AFD ,AD =AD ,∴△ADE ≌△ADF ,∴AE =AF ,∴A 、D 均在线段EF 的垂直平分线上,即直线AD 垂直平分线段EF .方法总结:当一条直线上有两点都在同一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时,这条直线就是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解题时常需利用此性质进行线段相等关系的转化.三、板书设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作法.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和逆定理. 3.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交于一点.本节课由于采用了直观操作以及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所学的新知识掌握较好,达到了教学的目的.不足之处是少数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逆定理理解不透彻,还需在今后的教学和作业中进一步进行巩固和提高.。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课件-13-1-2 第1课时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和判定
两弧相交于点F.
(4)作直线CF.
直线CF就是所求作的垂线.
C
E B
F
想一想:
(1)为什么任意取一点K ,使点K与点C 在直线两旁? (2)为什么要以大于1 DE的长为半径作弧?
2 (3)为什么直线CF 就是所求作的垂线?
例3 已知:如图,在ΔABC中,边AB,BC的垂直平分线交于P.求证:
PA=PB=PC.
A
A、B、C之间修建一个购物中心,试问该购物中心应
建于何处,才能使得它到三个小区的距离相等?
B C
讲授新课
一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探究发现
如图,直线l垂直平分线段AB,P1,P2,P3,…是l 上的点,请你量一
量线段P1A,P1B,P2A,P2B,P3A,P3B的长,你能发现什么?请猜
想点P1,P2,P3,… 到点A 与点B 的距离之间的数量关系.
A ∴ AC =BC. 又 PC⊥AB, ∴ 点P 在线段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P
C
B
知识要点 线段垂直平分线的判定 与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应用格式: ∵ PA =PB, ∴ 点P 在AB 的垂直平分线上.
A
作用:判断一个点是否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P B
你能再找一些到线段AB 两端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能找到多少个到线段AB 两端点 距离相等的点?
这些点能组成什么几何图形?
与A,B 的距离相等的点都在直线l
上,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
A
l P
C
B
应用格式: ∵ AB =AC,MB =MC, ∴ 直线AM 是线段BC 的垂直 平分线.
这是判断一条直线是线 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