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学温度

合集下载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篇一:气象学实验指导1,2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农业气象学》实验指导实验一:太阳辐射与风、气压的观测(4学时)实验目的:1.学会用便携式辐射计观测太阳总辐射、太阳直接辐射和天空散射辐射;用暗筒式日照计观测日照时数;用照度计观测光照度的方法。

2.印证朗伯定律和可见光在太阳直接辐射、天空散射辐射和总辐射中比率的变化规律。

3.使学生了解并学会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的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了解三杯和电接风向风速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掌握热球式微风仪的测风方法。

实验准备:便携式辐射计,暗筒式日照计,照度计,日照自记纸(一张是有纪录的),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三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计,计算器,计算纸,直尺,铅笔,记录板。

实验内容:1.介绍实验原理:①由于“朗伯定律”只适用于平行辐射线,又在总辐射中太阳直接辐射占主要地位,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sm?sm?sinh;Q???Q?sinh;D在各个方向上的差异较小。

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方法:sinh=sinφ?sinδ+cosφ?cosδ?cosωφ=39°42′;δ由查表获得;ω=(t-12)×15°/h②由于可见光在散射辐射中所占的比例较大,所以观测结果应该是:若设sd、s和sb分别为Rsd、Rs和Rsb的光照度,则:sdssb??。

RsdRsRsb③日照百分率=日照时数/可照时间×100%可照时间n=2?0;cosω0=-tgφ·tgδ0?115?h2.介绍便携式辐射计,日照计,照度计、气压计,动槽式气压表等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及目测风向风速的方法,简介三杯风向风速表、热球式微风仪、电接风向风速计的原理与使用方法。

3.学生熟悉各种仪器的构造和观测方法。

4.实地观测太阳辐射和日照,印证上述实验原理。

地点选在励慧园草坪。

实验步骤:室内---熟悉各种仪器的构造原理和观测方法室外---太阳辐射和日照的观测:在开阔地草坪上按下述顺序进行辐照度和光照度的往返平行观测,共往返两次,每个往返用9分钟,中间休息2分钟,共用20分钟。

主要农作物的气象条件

主要农作物的气象条件

主要农作物的气象条件————————————————————————————————作者:————————————————————————————————日期:主要农作物的气象条件一、冬小麦生育期有利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播种出苗1.平均气温15-17℃为适宜播期。

2.土壤湿度18-19%时有利全苗。

1.干旱影响出苗。

2.日平均气温低于3℃播种,当年不出土;低于10℃播种,当年往往不分蘖。

分蘖日照充足,平均气温6-12℃,土壤湿度17-20%有利冬前分蘖。

1.平均气温低于2℃分蘖很缓慢。

2.气温高于18℃分蘖很少。

3.阴雨连绵日照少,不利分蘖和冬前抗寒锻炼。

越冬期1.平均气温降至2-3℃以下麦苗越冬。

2.雨雪充足,土壤湿15-17%适宜越冬。

温度低于零下13-15℃时分蘖节易受冻。

零下24℃会冻死。

返青拔节1.春季气温升到3℃以上返育,10℃以上拔节。

2.拔节期土壤湿度以17-18%为宜。

1.拔节期最低气温骤降到零下2-4℃发生冻害,降到零下5-7℃受冻严重。

2.干旱会使成穗率降低, 穗子也小。

3.降水过多,茎秆细弱,易染病。

抽穗开花1.平均气温12-19℃,空气相对湿度在50-70%,土壤湿度17-18%适宜抽穗开花。

2.天气晴朗,日照充足, 有微风利于开花授粉。

1.气温低于12℃花粉生活力减弱。

2.干旱会使不孕小穗增多。

3.开花期遇阴雨,造成灌花,使花粉粒吸水破裂,结实少。

灌浆成熟日照充足,气温20-22℃,土壤湿度17-18%为宜。

日温差大,有利于物质积累。

1.气温高于30℃、相对湿度低于30%,风速大干3米/秒(即干热风天气)会造成青干秕粒。

气温低于12%不利灌浆。

2.长期阴雨会引起病害和麦粒发芽。

二、玉米生育期有利气象条件不利气象条件播种1.种子发芽最低温度8-12℃,地温稳定在10-12℃即可播种春玉米。

2.土壤湿度17-18%可满足出苗要求。

土壤湿度低于15%时会造成缺苗。

农业气象界限温度

农业气象界限温度

农业作物三基点温度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维持生命。

如果温度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所以在三基点温度之外,还可以确定使植物受害或致死的最高与最低温度指标,称为五个基本点温度。

作物生命活动的各个过程都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进行。

通常维持作物生命的温度范围大致在一10℃到50℃之间,而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温度,约为5℃到40℃,农作物发育要求的温度则又在生长温度范围之内,通常为20~30℃。

农业气象界限温度农业气象界限温度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标志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之开始、终止或转折点的日平均温度。

简称界限温度。

农业上常用的界限温度有:1.0℃,稳定大于0℃的时期为适宜农耕期,其初日与终日和土壤结冻与解冻相近;2.②5℃,稳定大于5℃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动期(冬小麦生长活动的起始温度为3℃)和喜凉早春作物的播种期;3.③10℃,稳定大于10℃的时期为越冬作物生长活跃期和喜温作物生长活动期,其初日是水稻、棉花等喜温作物开始播种日期;4.④15℃,稳定大于15℃的时期是喜温作物适宜生长期和茶叶的可采摘期,其初日是水稻适宜移栽期,终日是冬小麦的适宜播种期;5.⑤20℃,稳定大于20℃的时期是喜温作物旺盛生长期和耐寒的晚稻安全齐穗期,其初日是水稻分蘖迅速增长开始期,终日是耐寒的水稻安全齐穗大秋作物灌浆的下限日期。

6.各界限温度之间的持续日数也有重要的农业意义。

例如,秋季日平均气温自15℃降至5℃的时期是冬小麦分蘖多少的关键时期;秋季由5℃降至0℃的时期,是冬小麦分蘖及糖分积累时期;春季日平均气温由5℃升至10℃的时期是冬小麦幼穗分化的关键时期;日平均气温由10℃升至20℃时期的长短是能否栽培双季稻的热量指标。

积温理论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

农业气象学温度..

农业气象学温度..

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概地,rd=1℃/100m
(2)湿绝热变化
• 定义: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 过程中温度变化。 • 湿绝热直减率rm:湿绝热过程中其温度
随高度的变化率,平均值rm=0.5℃/100 m
•为什么 m <
r rd?
• 在湿绝热变化中,气块上升降温时,水汽遇冷 凝结,放出潜能,使气块降温缓和,降温幅度
气温日较差利于作物
获得高产。
• 因白天温度高使叶片
积累的光合作用强,
制造的碳水化合物较 多,而夜间温度低使 呼吸消耗少,积累较 多,使作物产量高, 品质好。
• 在城市绿化中,据观测:公园中绿化区 比未绿化居民区日最高气温低4.2 ℃, 日平均气温低2.1 ℃,绿化街道比未绿 化街道低0.4~2 ℃。
• 2、气温的年变化
• 在北半球,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
• 在海洋和沿海地区,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 在2月。 •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 低值之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子:
• (1)纬度 • (2)距海远近 • (3)地形和天气状况
(1)纬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 (2)距海远近:离海近,年变化小;内 陆地区年变化大。
(3)地形和天气状况:
• 凹地>凸地,雨季可使气温年较差减小。 • 泼水节是我国云南傣族的新年 — 约 4 月 15 日, 这里每年雨季前的 4 月最热,而印度夏季风带 来雨季开始于 5 月上旬,雨水带来风调雨顺, 所以泼水节又是“求雨节”“祈年节”。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 气温除因太阳辐射作用引起周期性的日、 年变化外,在大气水平运动时还会发生 非周期性变化。
d、下垫面性质:
• 海洋<陆地 •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粘土、浅色土、 潮湿紧密土壤

农业气象学 第四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 第四章 温度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
• 日射型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以12 时为代表。 • 辐射型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以0 时为代表。 • 上午转变型 下部为日射型,上部为辐 射型, 以6时为代表。 • 傍晚转变型 下层为辐射型,上层为日 射型, 以18时为代表。
近地层气温的空间分布
等温线是指同一水平面上气温 相同各点的连结。任意一条等温线 上的各点温度都相等。 表示同一时间等温线水平分布 状况的地图,叫做等温线图。
土 壤 温 度 的 垂 直 分 布
放热型:
受热型:
清晨转变型:
傍晚转变型:
以01时为代表,土 温随深度增加而升 高,热量由下向上输 送 以13时为代表,土 以19时为代表,此 温随深度增加而降 时上层是放热型,下 低,热量由上向下输 层是受热型 送 以09时为代表,此 时5厘米以上是受热 型,以下是放热型
流体流动
交换方式
辐射热交换 是地面与近 地气层之间 热量交换的 主要方式。
交换方式
分子传导是土 壤中热交换的 主要方式,贴 地气层与地面 之间热量传递 的重要方式。
交换方式
流体在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 下垫面的增热不均引起 大气不稳定的情况下,对流特别旺盛
流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冷暖转换季节出现的温度改变 冷平流、暖平流
最低温度出现在 北半球高纬度大陆
等温线较疏,北半 比南半球疏,说明 夏季各纬度温差减小
北半球大陆 等温线向北 凸出,说明 陆地比海洋 热,南半球 相反
北半球等温 线沿大陆西岸 向南凸出,反 映了寒流对气 温的影响
最高温度出现在 北半球低纬度大陆
大气中的逆温
辐射逆温
• 在晴朗的夜间,近地气层易出现。 • 中、高纬度地区,秋冬两季易出现。 • 山谷和盆地易出现。 (1)冬季晾晒农副产品应置于距地面较高处。 (2)喷洒农药防治病虫害应选择清晨最佳。 (3)山区综合开发时,应注意“爬坡”种植。 (4)冬季熏烟防霜时,应防止对流发生。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

华氏温标、摄氏温标、热力学温标
华氏温标: 1709年德国人华伦海发明。规定在标准大气压
下冰的熔点为32度,水的沸点为212度,中间划分180等分, 每等分代表1度。符号为oF
摄氏温度:1742年瑞典人摄尔司发明。规定在标准大气压下
冰的熔点为0度,水的沸点为100度,中间划分100等分,每 等分代表1度,符号为℃
• 土壤组成分为:固体物质、水、空气 具体变化情况 • 影响土壤热容量的因素是:水和空气在土壤 中所占的比例。 • 土壤潮湿 vs 土壤干燥
农业生产中,采用中耕、松土、灌溉等农业技 术措施,改变土壤的热容量来调节土壤温度。
热容量的应用
导 热 率(λ)
物体在单位厚度间、保持单位温度差时,其相对的两 个面在单位时间中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称为导热率(λ) 。单位:J/(cm·s·℃)或者是W/(cm·℃)。导热率表示物质 输送热量的能力
年变化
土层越深,位相落后越多( 10cm……2.5~3.5h)
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
北半球地面最热月出现在7、8月,
日变化
最冷月出现在1、2月; 土温年变化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 低纬度太阳一年辐射总量变化不大, 年温不变层深度较浅(5~20m)。高 纬度地区较深。 各层土壤最冷月和最热月出现的时 间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延迟 (1m……20~30d)
热量收支
(一)热量收支方式 1.辐射热交换 2.传导热交换 3.流体运动热交换(对流、平流、乱流) 4.潜热交换
热量收支(平衡)
(二) 活动层和活动面 活动面:凡是辐射能、热
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 而能调节邻近气层(或土层)
作物层
的辐射收支、温度 高低或 湿度大小的物质面 活动层:凡是能够调节自 身内部及相邻其他物质层 的辐射、热量、水分分布 状况的物质层

《农业气象学》课件第二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课件第二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第二章温度第一节热量交换方式一、辐射热交换是地面与大气之间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也在空气和空气之间进行二、分子传导是土壤中热交换的主要方式;三、流体流动热交换1.对流热力对流; 由热力原因引起的,通常发生在低层气温剧烈增高或高层温度冷却时动力对流:由动力作用而引起的,通常发生在空气水平运动遇山时被迫抬升时2.乱流:当地面受热不均匀,或空气沿粗糙不平的下垫面移动时,常出现一种小规模、无规则的升降气流或空气的涡旋运动3.平流:大范围空气的水平运动四、潜热交换:通过相变转移热能的方式第二节土壤温度一.地表的热量收支R = Q(1 - r)- F = P+ Qs+ LEQs:土壤热通量 LE: 潜热热通量 L : 汽化热 P : 乱流交换热通量二、土壤热特性土壤热特性包括:容积热容量: 单位体积的物质,温度变化 1℃所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导热率: 当土壤温度垂直梯度为1℃/m时,单位时间通过单位截面积上的热量。

导温率:土壤的导热率与容积热容量之比。

单位:m2·s-1三.土温的变化(一)土壤表面温度的日变化1.日变化规律: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最高值出现在13时左右2.影响土温日较差因素:1)太阳高度角:辐射日变化大,日较差也越大.2)土壤热特性:λ大的土壤ΔT较小; Cm大的土壤,温度日较差较小.3)土壤颜色:深色ΔT日>浅色ΔT日4) 地形:凹地ΔT日>平地ΔT日>凸地ΔT日5)天气:晴天ΔT日>阴天ΔT日(二) 土壤表面温度的年变化:土壤表面月平均平均最高温度一般出现在7~8月,最低出现在1~2月.(三)温度在土壤中传播规律1)土层深度按算术级数增加,而土壤温度的振幅按几何级数减小.2)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随深度增加而落后,其落后的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大约深度每增加10cm,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落后2.5~3.5小时.(四)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1 日射型:土壤温度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

农业气象术语

农业气象术语

农业气象术语三基点温度三基点温度是作物生命活动过程的最适合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的总称。

在最适合温度下,作物生长发育迅速而良好。

在最高和最低温度下,作物停止生长发育,但仍能维持生命,温度如果继续升高或降低,就会对作物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直至死亡。

三基点温度是最基本的温度指标,它在确定温度的有效性、作物种植季节与分布区域,计算作物生长发育速度、光合作用潜力与产量潜力等方面,都有广泛应用。

界限温度农业界限温度表明某些重要物候现象或农事活动开始、终止的温度。

所谓“界限”,完全是从农业生产和气象条件的关系上划定的。

农业气象上常用的界限温度及其农业意义为:0℃:土壤冻结和解冻,越冬作物秋季停止生长,春季开始生长。

春季0℃至秋季0℃之间的时段即为“农耕期”。

低于0℃的时段为“休闲期”。

3-5℃:早春作物播种、喜凉作物开始生长、多数树木开始生长。

春季3℃(5℃)至秋季3℃(5℃)之间的时段为冬作物或早春作物的生长期(生长季)。

10℃:春季喜温作物开始播种与生长,喜凉作物开始迅速生长,秋季水稻开始停止灌浆,棉花品质与产量开始受到影响。

一般来说,春季开始大于10℃至秋季开始小于10℃之间的时段为喜温作物的生长期。

15℃:初日为水稻适宜移栽期,棉苗开始生长期,终日为冬小麦适宜播种日期,水稻内含物的制造和转化受到一定阻碍。

初终日之间的时段为喜温作物的活跃生长期。

20℃:初日为热带作物开始生长时期,水稻分蘖迅速增长,终日对水稻抽穗开花开始有影响,往往导致空壳,初终日之间的时段为热带作物的生长期,也是双季稻的生长季节。

积温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当其它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作物发育速度主要受温度影响。

研究温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既要考虑温度的强度,又要注意温度的作用时间。

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之和。

它是研究作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要求和评价热量资源的一种指标,单位为℃,分为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两种。

此外,把小于0℃的日平均气温累加称为负积温,把某一深度的土壤温度日平均值累加,称为某一土层的地积温。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doc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doc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doc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
篇一: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XX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第组,学号:,实验日期实验一太阳辐射强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二、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数据测定—分析空旷地面上和同高度果树下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
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测定时段、天气状况等)①空旷地面上、同高度果树下的平均照度;
②空旷地面上、同高度果树下照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③平均透光率、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透光率是否稳定等。

五、探索性学习:选择株型不同的两株果树,设计观测方案,测定不同方位、
不同高度、树冠内外光照强度的分布特征,并作初步分析。

实验二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测定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二、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数据测定
1、空气温度的测定
3、草坪地温观测
五、实验数据分析
①分析当天观测场地温、草坪地温和空气温度的差异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②以土壤温度为横坐标、土壤深度为纵坐标,画图分析
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实验三空气湿度的测定
实验日期:
一、实验目的
二、原理和方法
三、实验步骤
四、实验数据测定和结果分析
1、观测百叶箱内的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当时的大气压力,查算出空气的水汽压和相对湿度。

篇二: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
《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
专业:植保10-1姓名:学号:实验时间:XX年9月24日
实验一、日照时数和光照强度的测定。

《农业气象学》第3章 温度

《农业气象学》第3章  温度
图3-2) • •

QS=R+P+B+LE
• P:感热通量(湍流热通量或感热通量)地表面与大
气之间的乱流交换热通量。 B:土壤热通量 地表
面与下层土壤间的分子传导热通量 LE:潜热通量
地表水分蒸发或凝结时消耗或放出的热量 R地面净
辐射
Qs 地表层储存的热量
• 3.2.2 土壤热特性
•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物质中热量交换的强度及 温度分布和变化,取决于物质的热属性。物质的热属 性包括热容量、导热率和导温率等。
• 近地层气温的垂直分布类型 •
• (1)日射型 (2)辐射型 • (3)上午转变型 (4)傍晚转变型
刻,而是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的平衡时刻。
• 一年中:地面最热月温度,一般也不出现在地面获得热量最多的 6月,而是出现在7月或8月,相应地,地面最冷月温度一般出 现在1月或2月。
• 土表温度的变化是周期性变化 (图3-3)(一) 位相
• 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呈连续性变化,有一个最高值(13时左 右)和一个最低值(日出前后)。土层越深,位相落后越多。 一般深度每增加10㎝,最高和最低温度出现的时间落后约 2.5~3.5h。
• 水体中的热量平衡特性 • R0=H+LE+ΔQ+ΔA • R0:水体净辐射量 • H:水面与大气热量交换的感热通量密度 • LE:水体的潜热通量密度; • ΔQ:水体热储存变量; • ΔA:因水体流动产生的水平方向的热输送通量密度。 • 综上所述,水体的热量状况与土壤差别很大,因而造成
了水体温度的变化比土壤要小得多。
日变化消失层深度可达15~20m, 年变化可传到100~150m深处, 随着深度增加,水温位相落后,
• (二)水温垂直变化 • 等温层 • 跃变层 • 等温层。

农业气象学——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农业气象学——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 植物生化反应的速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比用“焦耳”表示的热量的关系更为密切。
● 用温度更容易反映生物生长发育对热量的 要求,更能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综合影响。
● 温度测量简单,资料广泛。
二、温度的生物学意义(P73-84)
1、温度(气温、地温和水温)影响农业生物 的生理生态特征及地理分布 ,植物的光合、呼吸 及蒸腾等生理过程 ,生长发育、产量形成及产品 的产量与品质等。
n
Ae Ti B i 1
(Ti>B;当Ti≤B时,Ti- B = 0。)
(4)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的比较 a.活动积温 优点:考虑了生物学零度,排除了对作物发育
不起作用的生物学零度以下的日平均气温;用实测 的日平均气温统计,比较方便。
不足:活动积温包含了一部分低于生物学零度 的无效温度,使积温的稳定性较差。
第三章 热量条件与农业生产
主要内容
§1 温度的农业意义 §2 温度强度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3 积温学说及其在农业上的应用 §4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农业生物的影响 §5 近地层及土壤温度调控技术 实习2:积温的求算
本章重点与难点
本章重点:
三基点温度、农业界限温度、活动积温、 有效积温、作物的感温性和温周期现象等基本 概念。
(8)温度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还和其前期的 温度条件(前期温度锻炼)密切相关。
三、温度条件与作物引种
1、引种是丰富地区种质资源,提高农产品 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2、在作物引种工作中,除了要考虑土壤、 肥力和农业技术措施等条件以外,一定要遵循 原产地和引入地生态环境特别是农业气候相似 原则。
3、根据作物对温度条件的要求和引种成败 的经验,作物引种有下列三条规律:
马铃薯
30

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温度

海南大学农业气象学第三章 温度

辐射
蒸发与凝结
蒸发将地面热量通过水汽输送到高空,再通过凝结而释放,也可通过结 露(霜)等形式将热量输送到地表。 蒸发输送的热量相当惊人,地表约有一半的热量是通过这种形式来输送 的。
练习:某地一天(按12小时计)蒸发量为8毫米,计算其平均潜热 通量。
❖ 蒸发与凝结调节着地表的温度,使地表温度变化和缓,如无霜的霜冻要 比有霜的霜冻对作物伤害更大。
❖ 土壤间热量传递以热传导方式为主,而空气间这样传递量很小,一般可 以忽略,但在研究边界层的热量流动时需要重点考虑。
对流与平流
❖ 对流:空气的垂直运动成为对流。按照成因可以分为自由对流(热力 对流)和强迫对流(动力对流)两种。对流促使不同温度的空气团发
生位置的交换,从而带动热量的垂直输送。对流是基层大气能量流动的 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水汽和污染物质、灰尘等输送的最主要途径。
• 一年中最热月一般为7月,最冷月为1月,部分海岛地区最热 月和最冷月向后推迟,称为海洋性气候。
• 我国气温的变化,夏季南北差异小,冬季差异大。
• 随离海洋的远近,年较差一般增加。
返回
返回
温度的垂直变化
• 对流层空气温度随离地面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平均来说,每 升高100米,降低0.65℃;
• 气温垂直梯度:每升高1hm,空气温度下降的数值。
☆ 影响地表反射率的因子:
颜色、植被、土壤含水量……
☆ 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子:
地表温度、空气温度、云状、云量、空气中尘埃……
☆ 影响土壤热通量大小的因子:
土壤类型、土壤湿度、孔隙度、土层温度垂直梯度……
☆ 影响地表蒸发速度的因子:
土壤湿度、空气湿度、地表风速、地形、大气压……
☆ 影响显热通量大小的因子: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温度

农业气象学经典课件——温度

发育天数 发育速率 大于5度有效积温
31 0.0323
499.1
29 0.0345
452.4
41 0.0244
578.1
38 0.0263
433.2
48 0.0208
494.4
54 0.0185
540.0
59 0.0169
572.3
发育速率 发 育速 率
小麦从抽穗到成熟间的发育速率与平均气温的关系 0.040
三、 积温及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温度与农业生产的关系非常密切。作为热 量条件的指标,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分布、产 量和发育速度,从而影响着作物全生育期的长 短及各发育期出现的早晚。
积温
– 作物生育要求一定的累积热量强度,其表征指标为 积温。
活动积温: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累积和 有效积温:有效温度的总和。有效温度为日平均气温减去
单位温度垂直梯度℃ /m、单位时间S、通过单位 面积m2(单位换算),它表示物体对热量传导快慢的 一种能力。
例如:水(指4℃静止的水) λ =0.57J/m.s.℃, 空气(10℃静止空气) λ =0.025J/m.s.℃
水导热比空气快22.8倍。导热率只说明物体传 导热量速度快慢。
水的λ 比空气大22.8倍,可空气的Cv只是水的 1/3483,所以,空气比水增温得快得多。
–喜凉作物分别为: 5℃、 20-30℃ 35-40℃
–喜温作物分别为: 10-15℃、 30-35℃
45℃
生物能生存的 温度范围较生长 的温度范围宽, 冷致死温度较生 长最低温度低, 热致死温度较生 长最高温度高
二、农业界线温度
0˚C-农事活动开始或终止,喜凉作物生长的起始温度,小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doc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doc

农业气象学之温度观测实验报告篇一: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XX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班级:,姓名:,第组,学号: ,实验日期实验一太阳辐射强度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二、原理和方法三、实验步骤四、实验数据测定—分析空旷地面上和同高度果树下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测定时段、天气状况等)①空旷地面上、同高度果树下的平均照度;②空旷地面上、同高度果树下照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③平均透光率、透光率随时间的变化、透光率是否稳定等。

五、探索性学习:选择株型不同的两株果树,设计观测方案,测定不同方位、不同高度、树冠内外光照强度的分布特征,并作初步分析。

实验二土壤温度和空气温度的测定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二、原理和方法三、实验步骤四、实验数据测定1、空气温度的测定3、草坪地温观测五、实验数据分析①分析当天观测场地温、草坪地温和空气温度的差异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点。

②以土壤温度为横坐标、土壤深度为纵坐标,画图分析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实验三空气湿度的测定实验日期:一、实验目的二、原理和方法三、实验步骤四、实验数据测定和结果分析1、观测百叶箱内的干球温度、湿球温度和当时的大气压力,查算出空气的水汽压和相对湿度。

篇二: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农业气象学》实验报告专业:植保10-1姓名:学号:实验时间:XX年9月24日实验一、日照时数和光照强度的测定实验目的:1.了解使用天空辐射表的使用,正确观测太阳直接辐射、闪射辐射和净辐射。

2.掌握照度计的使用,测量光照强度。

3.计算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

实验原理:辐射表通过对光照强度的感应产生热效应,再转化为电动势,带动电流表指针偏转,显示在表盘上。

实验器材:天空辐射表、净辐射表、紫外线照度计实验步骤:1. 用天空辐射表测量总辐射值。

2. 用净辐射表测量净辐射值。

3. 用照度计测量光照强度。

4. 用紫外线照度计测量紫外线强度。

5. 计算日照时数和光照百分率。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分析:1. 下午随时间推移,净辐射、总辐射、直接辐射、紫外强度都逐步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规模空气 的水平运动 叫平流。 • 是水平方向 传递热量的 主要方式。
(4)潜热交换
• 是水汽在蒸发或 凝结时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 • 大气中水汽集中 在5km以下大气 层中,故潜热交 换主要发生在对 流层下半层。
• 地面和大气之间热量交换,以辐射为主。 • 在气层内,以对流和湍流为主,其次是 潜热交换。 • 在不同纬度和地区之间的热量交换以平 流为主。
• 2、空气绝热变化
• 绝热冷却:气块上升时体积膨胀对外做功而降温。
• 绝热增温:气块下沉时体积减小,外界对其做功而
增温。
• 对于垂直运动的气团,其温度变化取决 于气团内水汽含量的多少,所以绝热变 化又分为干绝热变化和湿绝热变化两种。
(1)干绝热变化:
• 定义:干空气或未饱和的湿空气,在绝 热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 干绝热直减率 rd :干绝热过程中其温度
• 实际上r随时间和高度不同而变化。
( 1 )日射型:随 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温垂直分布类型 12 h • (2)辐射型: 随高度增加而增 加。0 h • (3)上午转变 型:上面为辐射 型,下面为日射 型。6 h • (4)傍晚转变 型:上面为日射 型,下面为辐射 型。18 h
2、大气中的逆温
1、日变化
• 土壤温度日变化:土壤温度在一昼夜间随时 间的连续变化。 • 晴天时,土表最高温度13h左右,最低温度 在次日近日出时。
为何地面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落后于 太阳辐射最大值出现的时间?
• 日出后,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地面不断得 到热量,到12h后,虽然太阳辐射逐渐减少 但地面仍在得到热量,一直到13h时左右, 地面得到的与失去的能量相当,地面温度达 最大值。 • 同理,到次日近日出时地面热量收支达到平 衡,出现地面温度最小值。
• 土表温度日较差最大,越向深层越小,至 一定深度后,日较差为零,该深度为土温 日不变层(日恒温层)深度。
• 如窑洞、地铁等。
• 2、影响土壤温度日较差大小的因素:
• • • • • (1)(太阳高度)纬度:随纬度增高而减少。 (2)土壤湿度:湿土<干土 (3)土壤颜色:深色土>浅色土 (4)地形:凸地<平地<凹地。 (5)天气:阴天<晴天;有风<无风。
热量。
• 热容量大的土壤,在得到或失去相 同热量的条件下,升温和降温的数 值小。
• 土壤热容量大小取决于土壤的组成 成分及其组成比例。 • 土壤是由固体成分和不定量的水及 空气组成,一般各固体成分的热容 量差别不大。
• 在土壤组成成分中,热容量大小为: 水>土壤固体颗粒>空气,因此影响土壤热 容量的主要因素是土壤中水分和空气所占 比例。 • 土壤湿度大时,空气含量少,热容量增大; 而土壤干燥时,空气含量多,热容量小 • 热容量还随土壤孔隙度的增大而减小。
一般出现在夜间和冬季,是由于土壤表面首先辐射
冷却造成的,热量由下层向地表传递。
可用一日中1h和一年中1月土壤温度垂直分布表示。
(3)清晨转变型: 09 h,4月 上层为日射型,下层为辐射型。 (4)傍晚转变型: 19 h,10月 上层为辐射型,下层为日射型。
§3
温度与农业
• 一、气温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 二、土温与农业的关系 • 三、调节温度的农业措施
随高度的变化率,大概地,rd=1℃/100m
(2)湿绝热变化
• 定义:饱和湿空气,在绝热上升或下降 过程中温度变化。 • 湿绝热直减率rm:湿绝热过程中其温度
随高度的变化率,平均值rm=0.5℃/100 m
•为什么 m <
r rd?
• 在湿绝热变化中,气块上升降温时,水汽遇冷 凝结,放出潜能,使气块降温缓和,降温幅度
• 未绿化街道高温持续5个小时,而绿化区 只有0~3个小时。
影响气温日较差的因子:
• a、纬度 b、季节 c、地形 • d、下垫面性质 e、天气状况 • f、高度
a、纬度:低纬>高纬
• 正午时太阳高度角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h=90º - φ+ δ,因此气温的昼夜温差也 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 • 一般地,气温日较差值在热带地区为12 ℃,温带为8~9 ℃,极圈内为3~4 ℃。
• 2、气温的年变化
• 在北半球,最热月在7月,最冷月在1月
• 在海洋和沿海地区,最热月在 8 月,最冷月 在2月。 • 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月平均气温最高值与最 低值之差。
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子:
• (1)纬度 • (2)距海远近 • (3)地形和天气状况
(1)纬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大。
• (2)距海远近:离海近,年变化小;内 陆地区年变化大。
• 逆温:对流层中气温随海拔高度增高而 升高的现象。 • 有:辐射逆温、平流逆温、下沉逆温和 锋面逆温等。
• 辐射逆温: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 的逆温。 • 平流逆温:暖空气平流到冷的下垫面上 形成的逆温。
• 在农业上,利用逆温可以防霜冻;在清 晨喷洒农药;山区的山腰处适宜种植怕 冻果树,又叫“山腰黄金带”。
•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 (三)气温的垂直变化
(一)气温的周期性变化
• 1、气温的日变化 • 即一天中气温随时间的连续变化。 • 气温日较差:一天中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 差。 • 一般地,最高温度在 14 ~ 15h ,最低温度在日 出前后。
• 农业生产上,较大的
1、气温的非绝热变化
• 包括分子传导、辐射、流体流动热交换、 潜热交换。
(1)分子传导
• 分子传导:依靠分子的热运动将能量从 一个分子传递给另一个分子,而达到热 量平衡的传热方式。 • 地面和大气是热的不良导体,通过这种 方式传递的热量很少,其作用仅在贴地 气层较为明显。
(2)辐射
• 辐射是物体之间根据各自温度高低通过 辐射交换热量的传热方式。 • 大气主要靠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热, 地面也吸收大气逆辐射,空气团之间也 可以通过辐射交换能量。
b、季节:夏季>冬季,最大在春季
• 因夏季太阳高度角大,白天较长,增温 较快,但是夜晚也短,地面来不及冷却, 使最低温度下降不够低,因此春季出现 气温日较差最大值。最小值出现在冬季。
c、地形:凹地>凸地
• 凹地(谷地、盆地、河川地等),白天 因与地面的接触面比平地广,因此增热 较多,加上通风不良,热量不易散失, 故温度高;夜间冷空气沿坡地下滑聚集 谷底,加上辐射冷却使温度很低。 • 凸地(高地、山地、小丘等)因风速大, 热交换迅速,使气温日较差小。
(3)地形和天气状况:
• 凹地>凸地,雨季可使气温年较差减小。 • 泼水节是我国云南傣族的新年 — 约 4 月 15 日, 这里每年雨季前的 4 月最热,而印度夏季风带 来雨季开始于 5 月上旬,雨水带来风调雨顺, 所以泼水节又是“求雨节”“祈年节”。
(二)气温的非周期性变化
• 气温除因太阳辐射作用引起周期性的日、 年变化外,在大气水平运动时还会发生 非周期性变化。
气温日较差利于作物
获得高产。
• 因白天温度高使叶片
积累的光合作用强,
制造的碳水化合物较 多,而夜间温度低使 呼吸消耗少,积累较 多,使作物产量高, 品质好。
• 在城市绿化中,据观测:公园中绿化区 比未绿化居民区日最高气温低4.2 ℃, 日平均气温低2.1 ℃,绿化街道比未绿一、土壤热特性 二、土壤温度的日、年变化 三、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
一、土壤热特性 1、热容量 2、导热率
3、导温率
1、热容量
• 热容量:物体温度变化1℃所需吸收或放 出的热量。 • 分质量热容量和容积热容量两种。 • 在研究土壤温度时,多采用容积热容量。
• 容积热容量(热容量)CV:单位体积的 土壤,温度变化1℃所需要吸收或放出的
d、下垫面性质:
• 海洋<陆地 • 沙土、深色土、干松土壤>粘土、浅色土、 潮湿紧密土壤
e、天气:
• 晴天>阴天,无风>有风
f、 高度
• 在对流层中温度日变化的幅度随着离地 面高度的增加而急剧减小。 • 在2~3km的高度,气温日较差很小,约 0.1~1 ℃,因为气层越高,其温度受地 面影响越小。
小于干绝热变化;下降增温时,气块内水汽受
热蒸发,要消耗部分潜能,故增温幅度也小于
干绝热变化,因此rm <rd。
• rm 和rd是指气团在升降过程中,气团本
身的温度变化率。 • 而r是表示实际大气层中温度随高度的变 化率。
二、气温的时空变化
• 气温的高低决定于空气的热量收支,低 层大气的热量来源于地面,地面有日、 年周期性变化,所以气温也有日、年周 期性变化,特别是离地面50m以下的近地 气层变化尤其明显。 • 因空气的水平运动又使气温有非周期性 变化。
第三章 温度
• 一、空气温度 • 二、土壤温度 • 三、温度与农业
§1
空气温度
• 一、大气的热量传输
• 二、气温的时空变化
一、大气的热量传输
• 1、气温的非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有热 量交换而引起的温度变化。 • 2、气温的绝热变化:空气与外界不发生 热量交换,而是由外界压力的变化对空 气做功,使空气体积变化而引起的温度 变化。
2、导热率λ
• 导热率:在单位距离(厚度1cm)内温度 相差1 ℃ 时,在单位截面上,每秒钟所 通过的热量。 • 土壤的导热率越大,表示传热越快。
• 土壤导热率取决于它的前三种主要成分 所占的比例。 • 一般地,土壤固体成分很少变化,且各 固体组成成分的导热率相差也很小。
• 土壤导热率主要取决于土壤中水分 和空气含量的多少,即土壤含水量 和土壤空隙度。
• 如“倒春寒”“秋老虎”现象。
• 一地的气温变化是由周期性变化和非周 期性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的说来, 气温日、年周期性变化是主要的。
• (三)气温的垂直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