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中的量教学案例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理解变化是事物在不同时刻的状态差异。

2.理解“变化量”的概念,能用文字、图形及公式表示一个物体的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

2.能用文字、图形及公式表示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三、教学方法1.采用讲授、示例归纳法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引导学生自发探究,自主发现规律。

四、教学准备1.文具、白板、黑板、彩笔等;2.教学课件、图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张照片,让学生描述它变化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观察到的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

2. 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将物体的变化分为哪几类:速度均匀变化、速度不均匀变化、突然变化和周期性变化。

•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讲解数据变化及速度变化情况。

3. 知识探究1.1 变化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变化的概念:事物状态的改变,包括变化的距离和时间以及方向等。

•教师分组让学生探究变化的概念,当其完成探究后,展示其个人想法。

1.2 变化量的概念•教师从样例出发,讲解变化量的概念:在规定的时间、空间等受限条件下,物体状态发生了多少次改变。

•教师引导学生讲解改变时间和改变的物体量之间的关系,此过程步步深入,直至学生掌握为止。

1.3 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教师引导学生描述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物体在一定时间内的速度改变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计算平均变化速度公式,从公式推导中,学生更能够深入理解其概念。

4. 合作探究•教师让学生分好小组,将速度均匀变化、速度不均匀变化、突然变化和周期性变化进行分类后,每组思考一个与实际相近问题,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展示更好的结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本节课的总结,理清变化的概念及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

•要求学生自己编写一组变化量题目,并在下一堂课教学前完成。

六、课堂小结•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了变化的概念及其分类,掌握了变化量和平均变化速度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物质变化和性质的理解和记忆。
3.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确保学生掌握关键知识点。
(五)作业小结
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些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如如何进行化学实验、如何观察实验现象、如何记录实验结果等。
5.学会使用科学的方法和语言来描述和解释实验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物质的变化,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利用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物质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手段,如视频、图片、动画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听觉资源,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4.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和性质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提问和解答,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态度,使他们认识到在科学研究中,事实是唯一真理。
5.通过对物质变化的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实验和观察,创设生动、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如放热、吸热等。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 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2.掌握变化的量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3.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变化的量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2.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能够正确解读变化的量的图示。

2.能够正确运用变化的量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变化的例子,如腰围、身高、体重、温度等引入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定义。

2. 学习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通过PPT展示,简单介绍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如变化、变化前后的差、变化的速度等。

3. 深入理解变化的量的相关概念让学生观察图示,理解变化前后的差,强化变化的概念。

4. 学习变化的量的图示表示通过PPT展示,让学生了解变化的量可通过折线图、直方图、曲线图等方式进行表示。

5. 强化变化的量的计算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对变化的计算、运用进行强化,如让学生计算小明从家到学校所用时间的变化量等。

教学方法1.演讲式教学2.PPT展示3.课堂讨论教学评价1. 测验通过给学生一个变化的量的例子,让学生进行计算、分析,加深对变化的量相关知识掌握。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及巩固训练。

教学板书变化前变化后差值腰围60cm65cm5cm身高145cm150cm5cm体重40kg45kg5kg总结通过本次课程,学生对变化的概念、变化的量及其相关概念、图示表示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中,学生对于变化的计算及应用更加熟练。

小学科学中的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中的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小学科学中的变化的量教案设计。

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3.让学生知道如何计算变化的量。

第二部分:教学步骤1.引入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当我们吃掉一块巧克力时,有什么变化发生了?”让学生思考一下,记录下他们的答案。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坐标系,将时间作为横坐标,将体重作为纵坐标,让学生来标注横坐标和纵坐标。

2.讲解接着,老师让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然后讲解一下变化的概念。

老师为学生举例说明,比如我们吃掉一块巧克力时,体重会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就叫做巧克力的变化量。

3.实践老师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拿出一个天平、一些水果、一些石头和一个瓶子,并告诉学生:“你们现在要测量一下这个水果或者石头的重量,并把它放在玻璃瓶里。

你们可以从瓶子里拿出它们,并重新称量一下,再将它们放回瓶子中。

”4.计算变化量当学生完成称量后,老师让学生在表格中记录下重量,并计算出变化量。

换句话说,当学生称量瓶子中的物品时,他们应该记录下它们的初始重量,然后在拿出它们之后重新称量,并记录下它们的变化重量。

5.讨论老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讨论。

问题1:“你们所测量的重量有什么变化?”问题2:“测量的重量对变化的量有没有影响?”第三部分:教学反思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变化的实践中,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变化的量。

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生将可以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问题。

因此,为了更加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构建更加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实践,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变化的基本概念。

《变化的量》案例分析与反思

《变化的量》案例分析与反思

寻找知识的“生长点”—--《变化的量》教学案例【案例背景分析】本节课是本单元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比的意义、比的化简与比的应用的基础上学习的。

从整个小学来看,对于两个量关系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习了比多少、倍的认识、分数初步认识、分数再认识、百分数认识、比的认识,可见,在这节课之前学生们所研究的都是常量,从本节课开始才真正的进入了变量的学习,开启了函数教学的第一课。

《变化的量》教材给我们呈现了两个具体的情境,在我们这样的生活大背景下,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会随着发生变化,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关系。

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的6个情境,分别用表格、图像和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体会表示变量之间关系的多种形式。

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观察、探索、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自主归纳、完善自己的数学知识架构。

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的世界中,从数学的角度研究变量和变量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人们更好的认识现实世界、预测未来。

【主题】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

每一个知识点的学习一般都有它的生长点和延伸点,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这是认知规律。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探索数、形的变化规律、字母表示数等,作为知识的来源,通过对变量关系的探索描述,了解事物的变化趋势,使知识付有生命,从而渗透函数思想,作为知识的灵魂,利用观察、归纳、总结的方法,贯穿整堂课,作为知识的根,在这个变量的世界土壤里,生根发芽,为后续学习提供知识准备,形成知识的延伸点。

因此,每一个知识点既是已学知识的延伸点,又是后续学习的生长点。

【案例描述】学习目标:1.感受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会用多种形式表征变量关系。

2.借助表格、图像、数据分析,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分类方法和语言概括能力,体会函数思想。

教学重难点:体会变化内涵,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了解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掌握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2.难点:能够把所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知识老师出示一段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并介绍视频中拍摄的现象。

让学生通过视频中的人的行走速度来了解变化的量。

2.引入概念1.引入概念“变化的量”及其符号。

2.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的量。

3.概念讲解1.让学生就已经学过的知识,回忆出变化的量的特征。

2.通过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视频来阐述变化的量的概念。

4.练习1.练习板书,规定好变化的量的正负。

以速度的变化作为例。

例如,一辆车以60公里/小时的速度向北行驶,又将速度减小到30公里/小时,这个时候速度的变化量应该为-30公里/小时。

而如果一辆车由60公里/小时的速度加快到90公里/小时,速度的变化量就是30公里/小时。

2.完成练习册中的练习。

5.拓展将视频中校园内道路上人的行走速度的变化场景引用到工艺流程加工工件的例子中,并让学生谈谈变化的量的正负及其意义。

6.小结1.询问学生学习变化的量后的感悟。

2.总结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3.让学生给出所学知识在现实中的其他应用场景。

四、教师评价本课时教学内容新颖并且充满趣味性,让学生在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逐渐掌握了变化的量的概念及其数学符号。

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有些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常常忽略符号的正负,因此在日后的实践中,需要注意对学生符号的正负认识的纠正。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本节课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可以方便地解决PowerPoint或Flash课件中难以实现的交互等问题,交互式电子白板能随时灵活地引入多种类型的数字化信息资源,并可对多媒体素材进行灵活地编辑、展示和控制。学生能自己在交互白板上操作文本和图像、随手在上面做重点批注或圈画,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可适时地使用文字拉幕功能展示活动要求,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运用聚光灯、截图等功能来凸显学生当时课堂的分类情况,促使其他学生能够更清楚地读懂他人的想法,从而提出质疑或更深一步的理解。教师可以利用放大镜、标注等功能来诠释教学中的重难点。写在白板上的任何文字、画在白板上的任何图形或插入的任何内容都可以被保存,而且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随意地向前或向后翻页,使得教学更加灵活,使各种活动之间的切换更加流畅,帮助学生理解、建构知识,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
其实人的年龄和体重,包括股票并不是一点规律也没有,不过它们的规律非常复杂,我们暂时还解决不了。
学生每人手里有7情境的学习纸,根据老师提出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分类。
独立探究后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汇报:
预设:
第一种分类方式:
没有按照量的变化关系进行分类,而是按照不同的呈现方式进行分类的。
1表格(1 2 4)
利用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对比图像的不同,数据上的不同。
利用放大镜功能放大图像,找到图像上点的数据,利用数形结合来观察对比不同。
10分钟
四、引出深入研究一增一减的变量间的联系和区别的方法
1.过渡并引出方法:如果现在我们来研究一增一减的变化情况,你们想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研究呢?为什么?
2.评价并布置课后研究方向:同学们真了不起,自己总结出了这么多的研究方法,由于时间的关系,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继续研究,肯定会有更了不起的发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 北师大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1变化的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变化的概念,能够理解和描述变化量的大小和方向;•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掌握增量和减量的概念,能够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式;•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将变化抽象化,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变化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变化量的计算,加深对变化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课堂讲解法;•问题解决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向学生介绍变化的概念:变化是指某个物体或事物的量在时间或空间上发生的不同状态,包括增和减两种情况。

2. 讲解环节•让学生观察实际问题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提出假设;•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假设的验证,引导学生理解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逐步掌握增量和减量的计算方法。

3. 练习环节•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量和减量的计算练习;•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4. 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对学生练习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纠正和指导。

六、课后作业•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引导,让学生了解变化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增量和减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际问题,进行变化量的计算,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在授课过程中,还需要更多思考如何在知识点的讲解中加入生动有趣的案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知识。

有效整合 演绎精彩——“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与评析

有效整合 演绎精彩——“成正比例的量”教学案例与评析
用一 个 表格 呈 现 出来 ,请 同学 们 认 真 观 察 并 思 考 以
生 : 数越 多 , 的长 度 越 长 。 块 排
师: 想一想 , 皮的块数 与堆 的高度 ; 皮的块 橡 橡
数 与 表 面积 ; 皮 的块 数 与 排 的 长 度 , 们 之 间有 什 橡 它 么 联 系?
下 问题 ,小 组之间互相说一说 。课件 出示表格 以及 (
活 动二 :
生 : 发 现 杯 子 里 面 的 水 的 高 度 不 同 , 出 的 声 我 发 音高低不同。 师 : 了 , 学 们 , 音 的 高 低 随 着 水 的 高 度 变 对 同 声
化而变化。
师 ( 每 组 准 备 了很 多长 方 体 形状 的 橡 皮 )同 给 : 学 们 , 们 喜欢 玩游 戏 吗? 你
生 . 发 现 用 水 的 体 积 除 以高 度 等 于 底 面 积 , 我 杯
教学月刊小 2 l  ̄N 1 数学 一 7 o 3 , { 4

子的底 面积都是 2 5平方厘米。
● ● ● ● ● ●
生: 都有两个 相关联 的量 , 一个量 变化 , 另一 个
量也 随着 变 化 , 它们 的 比值 一 定 。
高 / 2 4I sJ0 2 度m 6I 1l e 1
体 / 5 1 }5 l0 I5 l0 积e m 0 0 1 2 2 3 0 0 0 0 0
思考 :
( ) 的 体 积 和 高 度 有 关 系 吗? 们 是 否 是 两 个 1水 它 相 关 联 的 量? ‘
生: 数学 书的本数增加了 , 总价也随着变大了。
生 : 发 现 杯 子 里 装 的水 有 多 有少 。 我 生 : 发 现 了 声 音 有 高低 。 我

“探究相互作用物体的动量变化规律”教学案例

“探究相互作用物体的动量变化规律”教学案例

难 ,我们 可 以研 究一 个 比较 简 单 的物理 模 型 ,请
看 黑 板 ( 2 : 我 们 让 水 平 面 上 一 个 运 动 的 小 思 广益 ,找到用 带 小孔 的 同心 圆塑料 片 比圆规 找 图 ) 球 m去 碰 静 止 的 小 球 m , 如 果 测 出 小 球 的 质 量 和 更 精 确 的 方 式 。 , , 速 度 , 就 可 以算 出 动 量 。测 出质 量 容 易 ,可 测 出
水 平面 上 小球运 动 的速 度并 不容 易 。请 看眼 前器
材 , 能否把 水平 面 上两 个小 球碰 撞转 移 到斜 槽轨
道 上来 ,巧妙地 测 出速 度 呢 ?请 同学们 思考 讨论 并动 手试一试 ,找 出可操作 性实验 方案来 。 ”
学生 动手试 过 并 讨论之 后 ,争 先恐 后踊 跃发
上 让 2 学 生 穿 着 早 冰 鞋 做 实 验 。 如 图 1 示 , 两 动 手 按 他 们 自 己 提 出 的 方 案 去 操 作 并 得 出数 据 。 位 所
位学 生组为一 个大组 , 人 开始 面对 面站 好 ,先 让男 生用 力推 女 生 ,两人 得 出数据后 ,笔者让 前后8 都后 退 ;再 让女 生用 力 推男 生 ,两人 也 都后 退 。 从4 数据 中选 出他 们 认 为最 理 想 的 一组 ,派个 组 提 出 问题 : “ 论谁 推谁 一 下 ,本来 静止 的 两人 代 表 到前 面输 入 电脑 中 。每组 都急 于想 知道 别组 无 动量 都 发生 变化 ,他 们 的动 量变 化符 合什 么规 律 数据 ,所 以都 特别 兴 奋地 去看他 人 数据 。每 个学 呢 ? ” 由此 引 出课题 : “ 节我 们就 来 ‘ 究相 生参 与 的积极 性都 非 常高 ,加 强 了过程 教学 。笔 本 探 互作 用物 体 的动 量变 化规 律 ’ 。”学 生对 实验 非 者 只 起 到 提 出 问题 、 启 发 、 引 导 的 作 用 , 绝 不 包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标题:变化的量教学设计: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变化量的概念引言: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通过引入变化的量概念,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种现象。

本篇教学设计旨在引导初中数学学生学习变化的量的定义、计算和应用,并通过实际例子和问题解决,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目标和预期结果1.理解变化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2.能够利用公式计算变化量;3.能够应用变化量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活动1.导入(10分钟)师生互动,引导学生讨论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并为他们提出以下问题:-你能列举一些你经常遇到的变化吗?-你为什么认为理解变化量的概念是重要的?2.概念讲解(20分钟)通过幻灯片和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变化量的概念,并强调变化量的计算方式和单位。

3.案例分析(30分钟)给学生一个示例问题: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上学的距离是5公里,花费的时间是30分钟。

请计算小明的平均速度并解释变化量的含义。

然后让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并报告结果。

4.实践活动(3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设计一组实验,以测量水温的变化。

学生将记录每隔一分钟水温的变化,并计算每分钟的温度变化量。

学生将形成小组并分享结果,并讨论变化量的概念如何应用于此实验。

5.应用拓展(20分钟)学生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变化量的概念。

他们将被要求解决一系列问题,如:根据温度变化量和时间的关系,预测未来几分钟内的温度变化。

学生可以利用之前实验的数据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回答相关问题。

三、评估1.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2.计算和分析评估:评估学生对变化量计算和应用的理解和能力。

3.问题解决评估:通过学生解决应用问题的结果评估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1.幻灯片和投影仪;2.实验用物品:温度计和一杯水;3.实践活动工作表;4.应用问题工作表。

幼儿园秋天变化的发现与科学教学案例

幼儿园秋天变化的发现与科学教学案例

幼儿园秋天变化的发现与科学教学案例文章标题:幼儿园秋天变化的发现与科学教学案例在幼儿园教育中,注重孩子们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探索是至关重要的。

而秋天作为一年中变化最为明显的季节之一,正是一个理想的教学时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幼儿园秋天变化的发现,并提供相应的科学教学案例。

一、秋天的气候变化1. 温度下降随着秋天的到来,温度逐渐下降。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天气变化和体验室内外的温度差异来深刻理解这一变化。

2. 树叶颜色变化树叶由绿色逐渐变成黄色、橙色甚至红色,这是因为叶片内的绿色素逐渐减少,让红色素和黄色素得以显现。

孩子们可以通过观察树叶颜色的变化来了解叶片内部色素的变化。

3. 秋风秋天的风比夏天更凉爽,孩子们可以感受风的力量和凉爽,以及风对自然界的作用。

二、科学教学案例1. 观察天气变化通过孩子们每天的观察记录,可以让他们意识到天气的变化是如此的多样化和有趣,引导他们对自然现象产生更多的好奇心。

2. 秋叶剪影可以利用自然掉落的树叶,通过剪纸的方式制作树叶剪影,让孩子们观察树叶的纹路和形状,并了解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3. 风力实验借助风筝和风车等工具,可以进行风力实验,让孩子们感受风的力量和了解风是如何形成的。

4. 秋季植物探索带领孩子们去户外探索秋季的植物,观察植物的变化,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

5. 秋天季节性食物通过制作蔬菜水果拼盘或简单的蔬菜水果酸奶沙拉的方式,教给孩子们认识各种秋季的季节性水果和蔬菜。

总结回顾:通过对幼儿园秋天变化的观察和科学教学案例的展示,我们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秋天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这些教学案例也可以帮助孩子们培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的观点和理解:秋天是一个充满变化和魅力的季节,通过科学教学案例的设计,可以更好地引导幼儿园孩子们去观察、思考和探索秋天的奥秘,从而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兴趣。

这也是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

运用实验认识动量和冲量的教学案例

运用实验认识动量和冲量的教学案例

运用实验认识动量和冲量的教学案例动量和冲量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和运用这两个概念可能有一定难度。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动量和冲量的概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验来进行教学。

本文将介绍一个运用实验认识动量和冲量的教学案例。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认识动量和冲量的概念,并能运用它们进行问题解答。

实验材料:1. 弹性小球2. 放置弹性小球的平面3. 两个塑料桶4. 测量尺5. 计时器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 将放置弹性小球的平面放在实验台上。

- 将两个塑料桶放在平面上,塑料桶之间留有一定的距离。

- 用测量尺测量两个塑料桶之间的距离,并记录下来。

2. 实验一:动量实验- 随机选择一个学生,让他站在一个塑料桶上,将一个弹性小球以适当的角度和速度从另一个塑料桶上弹出。

- 让学生记录下弹性小球离塑料桶起始位置的距离,并测量弹性小球离地面的高度。

- 记录下学生的质量,并计算出弹性小球的动量。

- 让学生再次进行实验,重复以上步骤,并记录下数据。

- 让其他学生也进行同样的实验。

3. 实验二:冲量实验- 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 学生A站在一个塑料桶上,学生B站在另一个塑料桶上。

- 让学生A以适当的速度和角度向学生B扔一个弹性小球。

- 学生B接住弹性小球,并用测量尺记录下小球离他的位置。

- 让学生B记录下接住弹性小球前后的时间差,并计算出冲量。

- 让学生A和B互换角色,重复以上步骤,并记录下数据。

- 让其他学生也进行同样的实验。

实验结果分析:1. 动量实验- 学生们记录下的数据可以用于计算弹性小球的动量。

-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数据进行讨论,以便理解动量的概念。

- 学生们还可以比较不同条件下弹性小球的动量变化,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2. 冲量实验- 学生们记录的数据可以用于计算冲量。

- 学生可以根据数据讨论冲量的概念,并进一步了解动量和冲量之间的关系。

- 学生们还可以比较不同实验条件下的冲量大小,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幼儿园中班四季变化教学案例分享与实践

幼儿园中班四季变化教学案例分享与实践

《幼儿园中班四季变化教学案例共享与实践》一、引言在幼儿园教育中,四季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教学主题。

通过对四季变化的教学,可以启发幼儿对自然的探索和认知,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在中班阶段,如何设计具有深度和广度的四季变化教学案例,是每一位幼教老师都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共享一些幼儿园中班四季变化教学案例,并探讨在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

二、春1. 春天的气象变化在春天,天气逐渐变暖,植物开始发芽,万物复苏。

我们可以带领幼儿们去校园里观察花草树木的变化,让他们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变化,如“花儿睡醒了”、“树叶又绿了”,从而引导他们对自然的关注和思考。

2. 春天的动物活动在春天,很多动物也开始活跃起来,如蜜蜂采蜜、小鸟筑巢等。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游戏或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们了解不同动物的特点和活动规律,增进他们对动物世界的认知。

三、夏1. 夏天的天气变化夏天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季节,我们可以带领幼儿们进行户外游戏活动,让他们感受阳光的温暖和夏日的清爽。

我们还可以组织一些水上活动,如水枪战、泼水游戏,让幼儿度过一个愉快的夏日时光。

2. 夏天的植物生长在夏天,很多植物会经历生长旺盛的阶段。

我们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植物,并进行一些小实验,如放大镜下观察叶片、记录植物生长的高度等,让幼儿亲身参与,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四、秋1. 秋天的气候变化进入秋天,天气开始变凉,树叶也逐渐变黄。

我们可以组织野外郊游活动,让幼儿们感受秋天的清爽和凉爽,收集一些落叶,进行手工制作,如DIY植物拓片等,让他们在活动中感受自然的美好。

2. 秋天的收获季节在秋天,很多农作物成熟,我们可以带领幼儿们去田野或果园,让他们亲身体验采摘的乐趣,增进对农作物生长和收获的了解,也可以进行一些果蔬饮食教育,让幼儿知道食物的来历和重要性。

五、冬1. 冬天的气温变化冬天是一个寒冷的季节,我们可以进行一些室内活动,如手工制作冰雪主题的作品,引导幼儿感受冰雪的美丽和寒冷,也可以进行一些健康知识的教育,如预防感冒、科学穿衣等,让幼儿养成良好的保健习惯。

幼儿园测量教学案例互动体验分享

幼儿园测量教学案例互动体验分享

【幼儿园测量教学案例互动体验共享】1. 引言在幼儿园的测量教学中,如何通过案例共享和互动体验,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激发他们对测量的兴趣和好奇心,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通过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共享幼儿园测量教学的互动体验和教学成果,并对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总结和回顾。

2. 案例共享在一次幼儿园测量教学中,老师准备了一组不同长度的彩色绳子,让幼儿在玩具秤上称量,并记录下每根绳子的重量。

老师引导幼儿们通过比较绳子的重量来学习长短的概念,让他们在比较中领会测量的意义。

随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把一根绳子折成两半,它的重量会发生变化吗?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幼儿们发现绳子的重量并没有变化,从而理解了折叠会改变长度但不会改变重量的概念。

3. 教学效果通过这个案例的互动体验,幼儿们不仅掌握了测量的基本技能,还培养了观察和比较的能力。

他们在测量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通过和同伴的合作和交流,他们不仅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还增强了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总结和回顾幼儿园测量教学的互动体验,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沟通能力。

通过案例共享和实际操作,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使测量知识更加生动和有趣。

而教师的引导和提问,能够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引导他们从实际操作中探索出知识的规律和原理。

5. 个人观点个人觉得,幼儿园测量教学应该注重互动体验和实际操作,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手和动脑,从中体会和发现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激发作用,要善于利用案例共享和问题引导,让幼儿在探索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测量的基本概念和技能。

通过以上案例的共享和总结,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园测量教学的互动体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促进他们对测量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希望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能够为幼儿园测量教学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量的守恒中班数学教案

量的守恒中班数学教案

量的守恒中班数学教案量的守恒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这在中学数学中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量的守恒在中学数学中的教学应用,并提供一份针对班级的数学教案,以帮助教师有效地进行教学。

一、概念介绍:量的守恒是指在某种变化过程中,某些特定的量的总和保持不变。

在中学数学中,常见的量包括质量、体积、能量等。

例如,对于一个封闭的系统,其中的物质总质量不会发生变化,这就是质量守恒的体现。

二、教学目标:1. 了解量的守恒的概念和意义;2. 掌握量的守恒的基本法则和数学表达方式;3. 能够应用量的守恒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步骤:1. 热身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或观察现象来引发学生对量的守恒的兴趣和思考。

比如,让学生观察一杯水的体积,在不改变容器的情况下,观察水的体积是否会变化。

通过这样的实验,学生可以体会到量的守恒的概念。

2. 概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量的守恒的概念和意义。

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量的守恒的基本法则,例如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原理等。

同时,学生需要了解量的守恒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水和盐的溶解过程、能量转化等。

3. 基本法则的学习:学生需要通过具体案例来学习量的守恒的基本法则,并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量的守恒。

例如,质量守恒可用代数式表示为:初始质量 =最终质量;能量守恒可用等式表示为:初始能量 = 最终能量。

4. 计算实例:通过一些实际问题的计算来巩固学生对量的守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让学生计算一个封闭系统中物质的质量,在物质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时,质量的变化规律。

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概念理解,还能够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拓展练习: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练习,进一步提高对量的守恒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评价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表现、小组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同时,可以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过程和解题策略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拓宽知识背景,感悟函数思想——“变化的量”教学案例

拓宽知识背景,感悟函数思想——“变化的量”教学案例

拓宽知识背景,感悟函数思想——“变化的量”教学案例朱德江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数学版》
【年(卷),期】2008(000)007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朱德江
【作者单位】浙江嘉兴市南湖区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6
【相关文献】
1.拓宽知识背景,感悟函数思想——"变化的量"教学案例 [J], 朱德江
2.感悟数学思想——“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案例 [J], 梁艳薇;
3.感悟数学思想——“商的变化规律”教学案例 [J], 梁艳薇;
4.建构优良的CPFS结构--高三“函数的概念复习”教学案例与感悟 [J], 黄险峰
5.拓宽知识背景,感悟函数思想——"变化的量"教学案例 [J], 朱德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量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量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量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量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能够使用比较、称量、估量等方法对物体进行量的认知。

3. 能够运用所学的量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1.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材。

2. 量具和不同物体供学生进行比较和称量。

3. 图片、图表等辅助教具。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有关量的问题。

2. 概念讲解:简单介绍量的概念,并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3. 示范操作:老师使用不同的量具和物体进行示范,让学生观察和比较。

4. 练与巩固:让学生进行量的比较、称量和估量的练,并纠正他们的错误。

5. 拓展应用: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量的知识解决问题。

6. 总结归纳: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内容,总结量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方法。

7. 应用活动:让学生出示一些实物,互相进行比较和称量,加深对量的认识。

8. 课堂讨论:与学生讨论量的认识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评价
1. 教师观察学生在比较、称量和估量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课堂评价。

2. 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纠正其错误并鼓励他们在量的认识上的进步。

教后延伸
设计一些家庭作业或课后题,让学生在家继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量的知识。

参考资料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量的认识》教材教辅。

六年数学《变化的量》案例

六年数学《变化的量》案例

《变化的量》教学案例南区小学朱佩现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教材下册第24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用表格、图像、关系式呈现变量之间的关系,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互相关联的变量;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及善于观察、勇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充分感受互相关联的变量。

教学难点:辨别哪些相关联的量可以用字母表示,怎么样表示?哪些不能。

课型:新授课(概念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变量的概念师:老师买了10个苹果,吃了2个,还剩多少个?吃了4个,还剩多少个?吃了7个,还剩多少个?问:在老师刚才叙述的“吃苹果”这件事中有几个量?其中哪些量是变化的?怎样变化?生:有三个量;吃的个数与剩下的个数是变化的;一个增加,一个减少。

师:一个量变化,另一个量也随着发生变化,可以看出,这两个量是互相依赖的变量,也可以说是相关联的量。

二、创设情境,感受生活中互相关联的变量。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1、小明体重变化情况(1)说说表中出现了哪些量?它们是怎么样变化的?说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今后他的年龄和体重还可能怎么样变化?小结:人的年龄和体重是互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2、骆驼的体温变化(1)出示骆驼体温变化统计图,先观察认识统计图中反应出哪些信息。

(2)依次回答书中的三个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3)小结:请说说骆驼的体温与时间之间的关系。

3、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1)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可以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4)小结:用语言表达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的近似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案例:《变化的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

如:人的年龄、身高、体重在变,我国的人均收入、生产总值等等都在变化,象这样的会变化的量,我们都称为变量。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师:往往一些量的改变会引起另外一些量的改变,比如:身高的改变会引起体重的改变;购物时,单价或数量的改变,会引起总价的改变;这些都是变化的量,象这样的例子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变化的量”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1、出示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师:这是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表。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上表中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师生共同画一画小明的体重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

(4)说一说小明10周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2、说一说。

(1)我发现()随()的增加而增加。

(2)我发现()随()的减少而减少。

3、师:通过你们举的例子,能够发现什么?
4、学生谈体会,教师小结:
人的年龄和体重是相关联的两个量,人的体重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三、通过读图、感受变量
1、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它的体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较大的变化。

2、出示骆驼体温随时间的变化统计图。

3、读懂统计图。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一天中,骆驼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感受量的周期变化。

(1)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2)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3)第二天,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第三天呢?第十天呢?
(4)师:每天骆驼的体温总是怎样变化的?
四、建立模型、感悟变量
1、圆的直径与周长的关系
(1)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有怎么样的关系?
(2)这两个量的关系跟前两种情况比有什么不同?
(3)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两个量的关系吗?前两个例子能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4)小结:用语言表达圆的直径与周长之间的关系。

2、蟋蟀与气温的关系
(1)出示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关系的情境图。

(2)你能用式子表示这个近似关系吗?
即气温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4)让学生举出一些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

(5)通过举例我们能够发现一个量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这些量就是变化的量。

五、课堂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周长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说一说,一个量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圆的周长与直径。

六、全课小结,谈谈收获。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象这样相关联的两个变量,一个量总是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谁还能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本课的教学手段主要根据四个字“导、知、受、悟”的教学思路,从导入到全课的总结,我比较注重学生的课堂主导力,我作为一位引导者,多给予学生的思维空间,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充分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

为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埋下扎实的根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