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_(2014版中国麻醉学的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 和Cl- )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 )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 公式表示:Jv=KhA[ (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
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最全版)关键词液体治疗;围手术期液体治疗是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在于维持电解质平衡,纠正液体失衡和异常分布等。
研究表明,液体治疗能够影响外科病人的预后。
对于围手术期病人,既应避免因低血容量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损害,也应注意容量负荷过多所致的组织水肿。
临床上,应针对病人个体化制定,实施合理的液体治疗方案并反复评估,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疾病状态及阶段不断进行调整和修正。
目前,液体治疗尚存很多争议,如开放性或限制性液体治疗,液体复苏中应用晶体液与胶体液的差异,人工胶体或天然胶体的应用指征等,这些问题有的已形成一定的共识,更多仍在探索之中。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曾于2008 年制定《外科病人胶体治疗临床应用专家指导意见》[1],但其内容仅涉及胶体治疗。
为进一步指导临床医师规范化、合理开展液体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遵照循证医学方法,结合近年来液体治疗领域的相关进展,在上述“指导意见”基础上制定本专家共识。
本共识仅适用于不能经口或胃肠道补充液体的病人,否则,应尽早停用或相应减少静脉液体输注量;本共识仅针对外科病人围手术期液体治疗的常见问题,不包括儿童、孕妇、烧伤、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病人的液体治疗,不包括临床输血及静脉营养等治疗问题。
本共识不具备强制性,旨在为液体治疗提供参考及指导。
1 人体液体分布体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电解质。
体液量与性别、年龄、体重有关。
成年男性的体液量约占体重的60%,女性约占体重的55%。
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
细胞内液绝大部分存在于骨骼肌中,在男性约占体重的40%,女性约占体重的35%。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约占体重的20%,其中组织间液量约占体重的15%,血浆量约占体重的5%(表1)。
细胞内液与细胞外液的组成有较大不同,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由细胞膜分隔,通过细胞膜上Na+/K+ATP 泵的调节,维持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同浓度和渗透压平衡。
麻醉围术期补液,输血
5)液体选择:晶体液
1)麻醉药物、麻醉方法(硬膜外、腰麻、腰硬联合、全身麻醉等) 和围手术期处理(如:降压处理)会产生血管扩张和心功能抑制, 导致有效血容量减少,麻醉后需要及时补充减少的血容量,有人 将这部分的容量补充称之为补偿性扩容(临床麻醉学第三版)。一般认为 全身麻醉或者椎管内麻醉所致血管扩张的液体补充量为5-7ml/kg
补充液体的计算
1)计算公式:4 2 1
人体每日生理需要量
体重
液体容量 (ml/kg)
第一个10kg
100
第二个10kg
50
以后每个10kg
20-25
输入速度(ml/(kg。h)) 4 2 1
2)计算时间:入手术室开始至手术结束。
3)每小时补充速度:4ml/(kg.h) X 10kg +2ml/(kg.h)X10kg+1ml(kg.h)X以后每个 10kg.
术中失血量估计:
(1)吸引器瓶里的出血量(吸引器上有血容量刻度)可直接读出出血量。 (2)手术纱布里含血量:称重法计算,纱布里含血量=术后纱布重量-术 前纱布重量 (3)总出血量=吸引器瓶里的出血量+手术纱布的含血量 手术纱布含血量的估计: 1、纱布垫 2、纱布巾 3、大纱布
围术期血液管理专家共识
2)术中切口蒸发丢失量。
3)手术创伤的体液再分布及切口蒸发量计算方法:
组织创伤程度 额外体液需要量(ml/kg.h)
中小手术创伤(阑尾切除术)
0-2
中手术创伤(胆囊切除术)
2-4
大手术创伤(肠道切除术)
4-6
4)举例:60岁,70kg胃癌根治术,手术4小时,液体
需要量=(70x5)mlx4=1400ml
目前临床上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 的方法,因此需对手术患者进行综合监 测及评估,以做出正确的判断。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版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14)于布为王俊科邓小明叶铁虎许幸(共同执笔人)吴新民(负责人)岳云徐建国黄文起(共同执笔人)薛张纲?一、概述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保证循环血容量正常,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手术伤害性刺激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维持良好的组织灌注,内环境和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
为适应近年来科学研究与医疗实践的进展,特对《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2007)》进行修订。
二、人体液体分布人体体液分为细胞内液(ICF)和细胞外液(ECF),由细胞膜所分隔。
通过细胞膜上Na+/K+ATP泵的调节,使细胞内液的容量和成分保持恒定。
细胞外液由组织间液(IFV)和血浆(PV)组成(见附件1),并随年龄增加有一定变化(见附件2),其主要功能是维持细胞营养并为电解质提供载体。
细胞内液以K+为主,细胞外液以Na+为主,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维持正常的细胞外液容量,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是液体治疗的关键。
血液是由60%的血浆和40%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其中15%分布于动脉系统,85%分布于静脉系统。
血浆中含有无机离子(主要是Na+和Cl-)和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葡萄糖和尿素),白蛋白是维持细胞外液胶体渗透压和血管内血浆容量的主要物质。
组织间液分布于血管与细胞之间,机体代谢产物可在其间进行交换,过多的组织间液将通过淋巴管汇流入血管内。
正常血管内皮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物质(如Na+和Cl-)自由通过,但限制大分子物质(如白蛋白或人工合成胶体)的通过,从而使其保留在血管内。
决定血管内液体向血管外流动的因素可通过Starling-Lardis公式表示:Jv=KhA[(PMV-PT)-δ(COPMV-COPT)],Jv代表单位时间通过毛细血管壁的净液体量;Kh代表水的液压传导率,即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普通毛细血管动脉端的Kh值较静脉端高4倍;A为毛细血管表面积;PMV代表毛细血管静水压;PT为组织静水压;δ为血浆蛋白反应系数,当δ为0时,血浆蛋白分子可自由通过细胞膜,当δ为1时,血浆蛋白分子不能通过细胞膜。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治疗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最为常见的治疗方式。
麻醉手术是一种很常见的手术方式,显然,在手术过程中,医生和患者需要一些额外的支持措施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麻醉期间的液体治疗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措施。
本文将介绍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的专家共识,以及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管理及其重要性。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一直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液体管理不当会引起许多问题,如术中失血、低血压等等,所以液体管理需要严格控制。
因此,专家对于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的共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下面是一些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的专家共识:1.麻醉期间液体治疗需进行计算,制定个体化液体管理方案。
2.术中应保持体液平衡,在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基础上,避免过多给予液体。
3.应積极输血,以維持足夠的器官灌注,降低输液量。
4.治疗恢复期也需要维持合适的液体灌注。
专家建议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管理要个体化,以满足每个病人的个体差异。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管理的重要性对于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管理,不仅是医护人员必须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同时也关乎到患者术后恢复的情况。
手术期间,如果液体管理不当,患者出现低血压现象,可能会影响身体的恢复。
此外,还有一些术后并发症可能与液体管理不当有关联,如肺水肿、急性肾衰竭等等。
因此,在麻醉手术期间,正确的液体管理与监测,以及适当的液体应用,对于患者的恢复至关重要。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非常重要的一项治疗措施。
对于医生和患者而言,了解液体管理的重要性、麻醉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以及正确的液体管理方法和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医生和其他医护人员应该时刻关注患者的液体管理情况,从而帮助患者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术后恢复质量。
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 麻醉科
编者按2007年12月1-2日,“2007费森尤斯麻醉高峰论坛”在云南丽江大港国际饭店召开。
全国200名临床麻醉学专家参加了本次会议。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吴新民教授在会上致辞,同时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即将颁布的我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的制订目的与相关思考,并就此与参会专家展开热烈讨论,这无疑成为本次会议的最大亮点。
此外,专家们还介绍了液体治疗在各类手术麻醉应用中的最新进展。
现将会议重点内容综述如下。
中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制订目的与思考1. 《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制订目的本次会议上最具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是与会专家介绍了制订我国第一部《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简称《共识》)的目的和思路。
该《共识》的即将出台标志着麻醉领域液体治疗从此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专家指出,目前液体治疗在外科麻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对于如何正确进行液体治疗至今尚未达成共识,因此非常有必要制订一部符合我国国情、便于临床借鉴和应用的参考性文件,以期指导麻醉科医师给予患者正确、合理的液体治疗。
此次麻醉高峰论坛恰好为临床医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并很好地促进了该《共识》的完善与尽快出台。
2. 有关《术中液体治疗专家共识》的思考液体治疗的目标是维持患者术中血容量正常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保证足够的胶体渗透压,同时还应确保微循环改善,以维持有效稳定的组织灌注和细胞氧合,从而保证患者安全渡过手术期。
医生在给予患者术中液体治疗前首先应明确丢失的是哪部分液体,然后根据不同疾病特点和不同人群(老年、儿童、妊娠妇女等),选择合适的液体进行个体化补液治疗。
目前临床上可以用来进行术中静脉内液体治疗的制品主要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两种。
晶体液补充容量效果快,但往往在输注后出现明显的血液稀释和胶体渗透压下降现象,进而造成水肿和漏出液形成。
而胶体液可以减轻心、肺、脑等重要脏器水肿,在血液循环中滞留时间也更长,因此更适用于术中的持续液体治疗。
与其他胶体液相比,新一代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作为一种理想的胶体液,能够在血管内停留适当的时间,从而更好地改善血流动力学,可有效改善微循环和脏器灌注,提高组织氧合。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5)第三间隙丢失量(液体再分布) 手术操作 炎症、应激、创伤 术中缺氧
根据手术创伤的大小,第三间隙丢失量不 同,应适量补充。
第三间隙丢失量
组织创伤程度
液体额外需要量 (ml,kg-1,g-1)
醉等)均会引起血管扩张 及时输注晶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
环血容量 达到相同的容量效果,胶体液的用量明显
少于晶体液。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和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需及时评估和处理的建议: Ⅲ级
不推荐严重脓毒症患者麻醉手术期间采用胶 体液体治疗(证据水平:B)。
(4)术中失血量 手术失血主要包括红细胞和凝血因子丢失及 血容量减少,需进行针对性地处理。精确评 估失血量可采用称重法,切除的器官和组织 会影响失血量的估计。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4)术中失血量 补充凝血因子缺乏 新鲜冰冻血浆(FFP) 血浆所有蛋白
凝血因子 主要治疗适应症包括: 逆转华法林抗凝药物的作用。 凝血因子缺乏 FFP 需加温至 37°C 后再输注。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各种原因引起凝血因子减少并伴有明显手术 创面渗血时应输注 FFP、冷沉淀或相应的凝 血因子的建议: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重视麻醉手术期间患者的液体需求量的建议: I级 麻醉期间应持续补充患者每日正常生理需要 量(证据水平:A)。 推荐采用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证据水平:B)。 Ⅱa 级 麻醉药物导致的静脉血管扩张推荐有效液体 治疗(证据水平:C)。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3、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麻醉手术期间的生理需要量计算应从患者进 入手术室开始,直至手术结束送返病房。 (2)术前禁饮食所致液体缺失量和手术前累 计液体丢失量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
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完整版一、修订说明1.目的二、为不断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加速推进麻醉学科服务能力建设,根据国内麻醉学科质量管理工作的积累和现状,结合对学科发展的预判,现对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进行修订,为全国麻醉学科顺利开展安全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以推进麻醉质控工作进一步良性可持续发展。
2.任务来源本共识修订任务来源于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20年专家共识修订项目。
3.修订组织工作本共识修订由国家麻醉质控中心、CSA常委和CSA麻醉质量管理学组共同完成。
4.修订主要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884号);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2014);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麻醉科医师学会联盟(WHO-WFSA):麻醉安全国际标准(2018)。
5.修订原则①立足国内发展现状,兼顾参考国际标准;②考虑到国内区域发展差异化特点,提出不同等级要求;③在2014版《麻醉科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基础上修订,增加修订说明及涉及传染病防控等内容;④本共识与21号文件、884号文件相关要求保持一致性;⑤本共识主要针对麻醉科质量管理的体系建设和基本安全要求,有关质量控制的核心指标和技术规范的质量控制不在此共识中表述。
6.适用范围本共识适用于具有麻醉科建制的各级医疗机构(包括公立及非公立医疗机构),其他开展麻醉学科业务但尚未形成麻醉科建制的医疗机构参照执行。
7.共识要求的层级表述①高度推荐:为确保患者安全的最低要求标准,任一医疗机构的麻醉科均应达到该要求。
②推荐:尽可能创造条件满足,尤其是三级医疗机构麻醉科。
③建议:是相对较高层级的要求,为大型医院麻醉科应该达到的标准。
二、基本要求(一)总体要求1.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麻醉科临床业务范围涉及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治疗、疼痛诊疗、急救复苏等门(急)诊和住院服务(推荐)。
剖宫产麻醉期间的液体治疗(1)
大量输血不利因素
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低体温、
严重酸中毒等。故大量输血时,应积极
维持正常血容量,维持Hb>70g/l,确保 患者的组织的氧供正常,并及时补充 FFP(新鲜冷冻血浆)、浓缩血小板或 冷沉淀,注意补充Ca2+,维持正常的凝 血机制。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三十九分。
万汶:中分子羟乙基淀粉,扩溶。 明胶:扩溶,改善组织灌注。
第三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三十九分。
对复杂问题的简单解决方法
如果血压下降,则进行输液 如果液体治疗无效,给予麻黄碱、多巴胺等 如果尿量减少,给予速尿
如果外周循环阻力升高,给予血管舒张药物
如果存在呼吸系统问题,“保证患者干燥”
血浆胶体渗透压=1.3mOsm/(kg.H2O) (构成血浆渗透压的次要部分),血浆渗透压
75~80%来自白蛋白,对血管内、外的水平 衡起重要作用 。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三十九分。
我们常用液体
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的渗透压:273 mOsm/(kg.H2O ) (低渗液体)
生理盐水的渗透压:308mOsm/(kg.H2O)(等渗液 体)
第十四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三十九分。
举例
一个70kg的正常产妇拟行择 期剖宫产术
她的液体我们如何管理???
第十五页,编辑于星期六:十八点 三十九分。
该产妇我们算总血容量为: 70kg×7%=4.9kg≈4900ml(水:1kg=1000ml) 血细胞比积(HCT)从末孕时38~47%降至31~
术中我们实际补了多少呢?
假设此时该产妇因宫缩乏力或
其它因素致大出血,我们又如何
围手术期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右旋糖酐
由蔗糖酶解后合成,最终降解产物为葡萄糖。 根据平均分子量的大小分为右旋糖酐40 和 右旋糖酐70,后者扩容治疗效果优于前者。 右旋糖苷40 可明显降低血液粘稠度,增加 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达到改善微循环的 目的,常用于血管外科手术以防止血栓形 成,而极少用于扩容。右旋糖酐输入量超 过20 ml/(kg×d)则可能延长凝血时间。
❖ 细胞膜 ECF-ICF Na+-K+ ❖ 毛细血管壁 血浆和组织间液(ISF) 蛋白质
Na+、Cl-
HCO3(ECF)
K+、Pr-、 Mg2+、HPO42-
(ICF)
图1 人体ECF、ICF渗透活性离子的分布
每日排尿1500ml
每日排粪含水100ml
每日呼吸300ml 每日皮肤500ml
❖研究显示羟乙基淀粉能够抑制白细胞被激 活,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减轻内毒素引 起的炎性反应,防止毛细血管内皮功能恶 化,成为感染性休克毛细血管渗漏时首选 的治疗液体。
❖推荐意见:重视人工胶体溶液的药理特性 和临床应用。
输液后液体分布
细胞外液
血管内 血管外
平衡液1000ml
250 750
胶体液1000ml
推荐意见:术中的液体再分布量需要采用 晶体溶液进行补充。
2、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和麻醉方法(区域阻滞 和全身麻醉等)均会引起血管扩张,导致 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
在麻醉开始应遵循个体化的原则及时输注晶 体液或胶体液,以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 达到相同的扩容效果,胶体液的用量明显 少于晶体液。
❖高张氯化钠溶液的Na+浓度在2501200mmol 范围内,高张氯化钠溶液的渗 透梯度使水分从血管外间隙向血管内移动, 减少细胞内水分,可减轻水肿的形成。使 用量通常不能超过(7.5%)4ml/kg,过 量使用会因高渗透性引起溶血。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推荐意见14 术中失血采用血制品、晶体液和〔或〕 胶体液进展补充〔D级〕
46
五、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
1、治疗液体的选择 晶体液
溶质<1nm 分子有序 光束无折射 胶体液
溶质 1-100nm 光束有折射 葡萄糖液
1/14 血管内 糖利用受限 血糖高 缺血性神经损伤
47
1、治疗液体的选择
计缺失量; Ⅲ. 麻醉手术期间的液体再分布; Ⅳ. 麻醉导致的血管扩张; Ⅴ. 术中失血失液量。
28
推荐意见7
重视麻醉手术期间患者的液体需求量 〔D级〕
29
〔二〕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1、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
人体的每日正常生理需要量表
30
〔二〕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2、术前累计缺失量 根据术前禁食时间计算〔实际缺失量会少〕 呕吐、腹泻、利尿、过度通气、发热、出汗等 麻醉前和麻醉诱导期补充 晶体溶液补充 以禁食 8 小时,体重 70kg 的患者为例,液体
21
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1〕中心静脉压〔CVP〕
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须连续监测CVP
CVP 是术中判断与心血管功能匹配的血管内容量的常用监测 指标,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中应建立连续 CVP 监测。通常平卧
位时压力传感器需放置在右第四肋间、腋中线水平,侧卧位时
那么应放置于右第四肋间,胸骨右缘水平,并在呼气末〔无论
血液黏稠度↓ 血流速度↑ 改善微循环 防血栓形成 <20ml/(kg·d)
50
1、治疗液体的选择
③羟乙基淀粉
支链淀粉羟乙基化水解制成 羟乙基淀粉平均分子量、取代级、C2/C6比 羟乙基淀粉<60KD经肾脏排泄
51
推荐意见15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标题:深度解读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在2017年,中国麻醉学领域迎来了一次重要的事件:发布了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是该领域的权威性文件,对于规范和推进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这一版本的指南与共识进行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麻醉学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为临床工作提供更科学、精准的指导。
一、指南与专家共识的概述1.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的制定背景在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背景下,麻醉学科作为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发展受到了广泛关注。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是在国内外麻醉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和麻醉学实践经验,由相关专家共同制定的权威性文件,旨在为中国麻醉学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2. 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的重要性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是中国麻醉学领域的权威性文件,由一批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学术造诣的麻醉学专家共同制定而成。
其发布标志着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对于规范临床麻醉实践、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主要内容1. 专家共识中关于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2017版中国麻醉学专家共识在麻醉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新型麻醉药物的应用、麻醉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麻醉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选择。
2. 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在临床麻醉实践中,麻醉并发症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对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包括术前评估、麻醉操作中的注意事项、术后处理等方面。
这些内容的学习和应用,对于提高麻醉学科的临床实践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我的观点与理解个人认为,2017版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发布是中国麻醉学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版本的指南和共识不仅覆盖了麻醉技术、麻醉并发症的防治与处理措施,还对麻醉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为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
2007版
贵州省人民医院麻醉科
刚绍鹏
一、概述
液体治疗是麻醉手术期间维持手术患者 生命体征稳定的重要措施。手术中患者需 要补充正常的生理需要以及麻醉和手术所 导致的循环血容量改变和液体缺失,维持 良好的组织灌注和内环境稳定,避免细胞 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损伤。
二、人体液体分布
五、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
1、治疗液体的选择 可供选择的液体分为晶体液和胶体液 (1)电解质溶液
电解质溶液经静脉输入后大部份将分布到 细胞外液,仅有1/5可留在血管内
(2)胶体溶液 胶体溶液主要适用于①有效血容量严重 不
足的患者;②麻醉期间需扩充血容量的患者。 人工 胶体主要有三种:明胶、右旋糖酐和羟 乙基淀粉。 明胶 右旋糖酐 羟乙基淀粉。
而且血液的氧运输能力在Hct0.30达到最高。
6、术中液体治疗的最终目标 术中液体治疗的最终目标是避免输液不足
引起的隐匿性低血容量和组织低灌注,及输 液过多引起的心功能不全和外周组织水肿, 必须保证满意的血容量和适宜的麻醉深度, 对抗手术创伤可能引起的损害,保证组织灌 注满意,器官功能正常。
谢 谢!
4、大量输血(MBT)的处理
大量输血的定义为3小时内输入相当于全省 血容量50%以上的血制品或每分钟输血> 150ml。
大量输血导致凝血功能异常,低体温,严 重酸中毒。
大量输血时,应积极维持正常血容量,维 持Hb>70g/L。
5、麻醉手术期间的血液稀释 Hct0.45-0.30时,组织氧供可以维持正常,
①新鲜冰冻血浆(FFP)含有血浆中所有 的蛋白成份和凝血因子。
②血小板明显缺少(≤ 50*109/L)和血小 板功能异常时,应补充浓缩血小板。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 2023/11/3
•3
基本要求
成立科室质量与安全工作小组:科主任为质量控制 与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应有专人负责麻醉质量控 制相关报表登记。定期召开质量控制小组会议,并 有开展工作的会议记录。定期开展麻醉质量评估, 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控制指标作为科室质量安全 管理与评价的重点内容。
• 2023/11/3
其他患者麻醉后应在PACU进行恢复
部分非全麻患者,手术结束后即达到出PACU标准, 可直接送返病房观察
• 2023/11/3
• 28
麻醉后质量控制
应按床位数配备有资质的麻醉医师和经过专业培训的麻醉护士
建立健全PACU各项规章制度,应有患者转入转出标准与流程
由负责麻醉的医师向PACU人员交班,并对患者入室情况进行共同评估。交 班内容包括:生命体征、术中情况、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基本要求
人员资质:从事临床麻醉及相关工作的医护人员应有 相应的资格证、执业证和相关岗位培训的合格证书, 定期考核合格
按照医疗机构的分级,实行相应的麻醉医师资格分级 授权管理制度,并落实到每一位麻醉医师,无超权限 操作情况。定期对麻醉医师执业能力评价和再授权, 并有相关记录
• 2023/11/3
•6
• 2023/11/3
• 22
麻醉前质量控制
麻醉方案准备 根据手术要求、患者身体状况、 本单位设备条件并考虑患者权益,选择合适 的麻醉方式,制定麻醉计划,包括意外和处 理情况预案
• 2023/11/3
• 23
麻醉前质量控制
患者准备 根据手术要求和麻醉方案对患者进 行麻醉前准备工作。
麻醉药品和相关物品的准备
• 2023/11/3
• 17
麻醉科制度与规范建设
小儿麻醉专家共识
气管导管的选择
喉罩的选择
(三)气道器具以及使用方法
4、呼吸机工作参数调节 潮气量10-15ml/kg,分钟通气量100-
200ml/kg,吸气峰压12-20cmH2O不超 过30,呼吸频率20-25次/分,吸呼比1: 新生儿可1:1,使用定压型呼吸机,体 重15kg以上小儿可用定容呼吸
二、小儿麻醉诱导
(5)建立静脉路,辅助其他镇静镇痛药物和(或)肌肉松驰药物完 成喉罩安放或者气管插管。
(二)吸入麻醉诱导方法
吸入诱导时的常用辅助方法 : 吹皮球 香味 家长陪同 不接触 如已睡先N2O后七氟烷
(三)、吸入诱导注意事项
1、不要快速充氧 2、动作轻柔 3、可辅以50%-70%的N2O 4、单纯使用七氟烷诱导,易诱发喉痉挛,建议辅助其他
1、潮气量法诱导 (1)七氟烷的蒸发器调至6%~8%(建议新生儿用2%~3%),
新鲜气流量3~6L/min,预充回路后,将回路输出口连接合适 的面罩(下至颏部上达鼻梁),盖于患儿鼻处。
(2)患儿通过密闭面罩平静呼吸。不合作患儿注意固定其头部
(3)患儿意识消失后,将七氟烷的蒸发器调至3%~4%(新生 儿调至2%),必要时辅助呼吸。适当降低新鲜气流至1~ 2L/min,避免麻醉过深和减少麻醉药浪费和污染。
插管全麻准备
麻醉前准备
(三)气道器具以及使用方法 1、面罩、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 咽喉镜 2、气管导管:内径(ID)外径(OD) ID(带套囊)=年龄/4+4 ID(不带套囊)=年龄 OD 为小儿小指末节关节或外鼻孔直径 深度:经口 年龄/2+12或ID×3;经鼻 年龄 /2+14或ID×3+2 3、喉罩:小儿大多选用1~号
(二)吸入麻醉诱导方法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引言麻醉是手术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它可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并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麻醉的质量控制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只有保持高水平的麻醉质量,才能有效降低手术的风险和患者的痛苦。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它汇集了来自全球麻醉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开展麻醉工作。
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性麻醉的质量控制对于手术的成功和患者的安全至关重要。
合理的麻醉方法和药物选择可以有效控制患者的痛苦感,避免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只有在麻醉质量得到有效控制的情况下,才能为患者提供安全、舒适的麻醉环境,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
麻醉质量控制的内容麻醉质量控制的内容主要包括麻醉前准备、麻醉术中监测、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麻醉术后护理等方面。
麻醉前准备在手术前,麻醉科医生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差异制定合理的麻醉方案。
麻醉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和药物过敏情况,以避免术中出现药物过敏反应。
麻醉术中监测麻醉术中的监测是麻醉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包括心电监测、血压监测、呼吸监测等多项指标。
监测数据可以及时反映患者的生理状况,帮助麻醉医生及时作出调整,保证麻醉效果的良好。
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麻醉药物的选择和使用是麻醉质量控制的核心问题。
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手术类型和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药物,并在用药时注意剂量的控制,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麻醉术后护理麻醉术后护理是麻醉质量控制的一个环节,它包括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处理麻醉后不良反应、预防和处理麻醉后疼痛等。
合理的麻醉术后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尽快恢复,减轻手术后的不适感。
麻醉质量控制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医务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和良好的专业水平。
麻醉质量控制专家共识为医务人员提供了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麻醉工作,确保患者手术过程中的舒适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一、概述
• 围术期液体治疗50多年 很多一致 • 分歧不少
“胶体液或晶体液” “血容量监测和判断” “开放性输液或限制性输液策略”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4
一、概述
•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遵照循证医学方 法,参阅大量医学文献,制定本行业专 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5
推荐级别及研究文献的DELPHI分级
自由通过 限制通过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4
液体在全身的分布可通过STARLING-LARDIS公式表示:
Jv=KhA[(Pmv-PT) - δ(COPMV-COPT)]
• Kh 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 动脉端较静脉端高4倍
• A 毛细血管表面积 • δ 血浆蛋白反应系数
δ=0 自由通过 δ=1 不能通过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5
STARTING‘S LAW OF THE CAPILLARIES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6
推荐意见2
掌握人体体液的正常分布有助于制定 术中液体治疗的正确方案(E级)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7
三、监测方法
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 需进行综合监测、评估、判定
20
推荐意见3
麻醉手术期间患者需常规监测心率 和血压、密切观察尿量和脉搏血氧 饱和度波形及其与呼吸的相关变化 (C级)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1
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 (1)中心静脉压(CVP)
重症患者和复杂手术须连续监测CVP 零点设置 呼气末测 动态变化 负荷试验
• (2)有创动脉血压
Ⅴ
系列病例报道麻醉手,术期非间液对体治照疗专研家共识究和专家意见
6
推荐意见1:
应重视麻醉手术期间的 液体治疗(A级)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7
二、人体液体分布
• 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细胞膜分隔
细胞外
• Na+/K+ATP泵调节
• 细胞外液 细胞膜 (组织间液和血浆功能:维持
细胞营养 、电解质提供载体)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 专家共识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
目 录
概述
人体液体分布
监测方法
术中液体治疗方案
术中液体治疗的相关问题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概述
液体治疗
• 维持循环容量正常 • 维持组织灌注正常 • 维持器官功能正常 • 维持术中平稳正常 • 维持术后平稳恢复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80(ml/kg)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2
• 血液 60%血浆 40%血细胞 15%动脉系统 85%静脉系统
• 血浆
无机离子(Na+、Cl-) 有机物(白蛋白、葡萄糖、尿素) 白蛋白 胶体渗透压 血浆容量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3
• 组织间液 • 血管内皮
血管 细胞
淋巴管 汇流 Na+ Cl- H2O 白蛋白
23
推荐意见4
大手术的患者需常规监测CVP,重 视其动态的变化。重症和复杂手术 的患者还需使用有创监测技术,监 测血流动力学的变化(C级)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4
推荐意见5
重视术中动脉血气的常规监测,及 时了解电解质、酸碱平衡、血糖变 化和血乳酸水平(B级)
9
二、人体液体分布
维持正常细胞外液容量 尤其是有效循环血容量 液体治疗的关键和根本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0
成人的体液组成(成年男性70KG为例)
总体液量TBW 细胞内液ICF 细胞外液ECF 组织间液IFV 血浆溶液PV
占身体重量(%) 60 40 20 16 4
体液容量(L) 42 28 14 11 3
动脉血压与呼吸运动相关的压力变化>13% 或收缩压≥5mmHg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22
2、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指标
• (3)肺小动脉楔压(PAWP)
• (4)FloTrac:是目前临床监测血容量的 有效方法,每搏量随正压通气变化的幅 度可以作为预测循环系统对输液治疗反 应的一项有效指标。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SBP > 90mmHg MAP > 60mmHg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9
三、监测方法
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 需进行综合监测、评估、判定
• (3)尿量 尿量 1.0mL/(kg·h) 颈静脉充盈压 肢体皮肤色泽温度
• (4)脉搏血氧饱和度(Sp02)波形 • (5)超声心动图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推荐级别
A
至少有2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B
仅有1项Ⅰ级研究结果支持
C
仅有Ⅱ级研究结果支持
D
至少有1项Ⅲ级研究结果支持
E
仅有Ⅳ级或Ⅴ级研究结果支持
研究文献的分级
Ⅰ
大样本、随机研究、结论确定
假阳性或假阴性错误风险较低
Ⅱ
小样本、随机研究、结论不确定
假阳性和(或)假阴性错误风险较低
Ⅲ
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
Ⅳ
非随机,历史对照研究和专家意见
细胞内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8
二、人体液体分布
体液总量 (占体重60%)
细胞内液(ICF) (40%)
细胞外液(ECF) (20%)
血液(PV) (4%)
组织间液(IFV) (16%)
•细胞内液以K+为主 细胞外液以Na+为主 •Na+是形成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物质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 心率(HR) • 无创血压(NIBP) • 尿量、颈静脉充盈
度、四肢皮肤色泽 和温度 •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 • 超声心动图
有创血流动力学 监测指标
• 中心静脉压 (CVP) • 有创动脉血压 (IABP) • 肺动脉楔压(PAWP) • 心室舒张末期容量 (EDV) • FloTrac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11
不同年龄人体的体液组成
总体液量TBW 细胞内液ICF 细胞外液ECF 组织间液IFV 血浆溶液PV 全血容量
足月儿(%) 80 35 45
85(ml/kg)
6月婴儿(%) 80 40 40 34.5 5.5
80(ml/kg)
2-14岁(%) 70 40 30 25 5
麻醉手术期间液体治疗专家共识
相关实验室检测指标
• 动脉血气、电解 质、血糖、胃黏 膜Ph(pHi)及 血乳酸
• 血红蛋白(Hb) 和红细胞压积(Hct)
• 凝血功能
18
三、监测方法
尚无直接、准确监测血容量的方法 需进行综合监测、评估、判定
• 1、无创循环监测指标 • (1)心率(HR) • (2)无创血压(N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