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看学科文化差异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学科分类和学科分级是否存在不同?
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学科分类和学科分级是否存在不同?学科分类一直是人们从事科研、学习、教育等活动的重要基础,而学科分级则是对不同学科的细分和归纳。
但是,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学科分类和学科分级是否存在不同呢?下面,就通过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1.不同国家的学科分类学科分类是根据学科的性质、内容和特点等,将其进行划分和归纳,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研究学科。
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学科分类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中国的学科分类中国的学科分类主要分为10大类,即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和医学。
这种分类方式主要是以人类文明发展历史和社会需求为指导,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社会背景。
(2)美国的学科分类美国的学科分类主要是以科学学科、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为主,其中科学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球科学和工程学等;社会科学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和教育学等;人文学科则包括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和语言学等。
2.不同国家的学科分级学科分级是对学科进行细分和归纳的过程,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与其他领域的联系。
在不同国家的教育体系中,学科分级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1)中国的学科分级中国的学科分级主要是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包括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级别。
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级别的学科也有着明确的分界线和评价标准。
(2)美国的学科分级美国的学科分级主要是依据学科的研究领域和层次来进行划分,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三个层次。
不同层次之间也存在着明确的分界线和评价标准。
3.不同国家的学科差异原因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学科分类和学科分级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受到不同国家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和教育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1)历史和文化因素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形成学科分类和学科分级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中国的学科分类和学科分级主要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而形成的,反映了中国人对学科的传统认知和价值观。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就业方向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就业方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领域。
这个领域涵盖了文学、语言、文化和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研究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就业方向。
一、学术界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地位。
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都设有相关的学科和研究中心。
在这些机构里,你可以成为一名研究员、教授或助理教授,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这个领域的研究范围很广,可以研究文学、语言、文化、历史、社会学等多个方面。
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也可以将不同领域的研究相结合,探究跨学科的问题。
二、出版业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出版业也有很多就业机会。
你可以成为一名编辑或出版人员,负责编辑和出版相关的书籍和期刊。
这个领域的出版物很多,包括学术期刊、研究报告、文学作品等。
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帮助作者将他们的研究成果或文学作品出版。
三、文化事业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文化事业也有很多就业机会。
你可以成为一名文化传媒人员、翻译或跨文化顾问。
这个领域的工作很多,包括文化传媒、翻译、文化交流等。
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不同的文化,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
四、国际组织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国际组织也有很多就业机会。
你可以成为一名国际组织的文化专家、研究员或项目经理。
这个领域的工作很多,包括跨文化交流、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多样性促进等。
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帮助国际组织更好地实现其文化目标。
五、企业界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在企业界也有很多就业机会。
你可以成为一名跨文化顾问、文化培训师或国际业务经理。
这个领域的工作很多,包括跨文化交流、国际市场开拓、文化培训等。
你可以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领域并深入研究,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其国际业务目标。
总之,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是一个充满机遇的领域。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着课程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单一、僵化,课程内容重复、滞后,课程结构比例不当,对隐性课程的作用认识不够等问题。
要采取明确课程体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重视隐性课程的作用等对策加以解决。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问题;对策一、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1.课程目标不明确各专业的课程体系都是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基础来制定的。
目前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课程目标不明确。
高校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表述不清楚,关于人才培养方向即该专业培养人才所瞄准的未来职业门类、关于人才使用规格即同类专业中不同人才在未来使用上的规格差异、关于对人才的规范与要求即对同一培养方向的人才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要求的表述都过于笼统,导致了课程目标的不明确。
2.以学科为中心,课程体系单一、僵化我国的研究生课程设计基本上采用的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设计模式。
在确立了培养目标以及达到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后,确立学习的科目,都是与本科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相衔接的科目。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是根据知识的内在规律来设置课程的,过分强调了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过分专业化的课程结构将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个专业之内,很难与其他专业联系,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的发展,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养成[1]。
3.课程内容重复、滞后,研究性、前沿性不够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就造成了教学内容的重复。
有些硕士生和博士生的课程内容只是本科生课程内容的简单延续,有时候甚至出现雷同。
由于学科课程要求知识要成熟、严谨,因此一些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特别是一些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的内容,很少能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
课程设置满足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原则却忽略了课程内容的适时性原则,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还没毕业就已经落伍。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差异与交流
比较文学中的文化差异与交流在全球化的今天,跨越国界的交流愈发频繁。
而文学作为一种流传久远的艺术形式,也参与了这一跨文化的交流过程。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研究不同文学之间异同的学科,旨在探讨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对话。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通之处,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
首先,比较文学研究揭示了文化之间的差异。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积淀,这导致了他们在文学创作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学中,儒家思想深深根植于文学作品中,强调个人与家庭、社会的关系,着重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
而在西方文学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价值观更为突出,作品中反映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自由探索。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模式。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促进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文学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方式,成为了不同文化间沟通的桥梁。
通过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和独特之处,从而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当我们阅读世界经典文学作品时,我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和独特之处,增进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比较文学也提供了一种审视自身文化的方法。
通过比较我们自己的文学作品与其他文化的作品,我们能够看到自身文化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在比较中,我们可以反思自身文化的特点和局限性,从而提高我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了解和尊重他人的文化,我们能够更客观地审视自身文化,并在交流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然而,虽然比较文学研究对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由于语言不同,翻译过程中可能无法完全保留原始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其次,比较文学研究对于个体与特定文化背景的关系并没有深入研究。
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经历不同,会对其文学品味和理解产生影响,因此,在比较文学研究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到个体在文化交流中的主观感受和体验。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实践与反思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实践与反思□ 刘晓慧 钱文瑾摘 要: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
硕士研究生的毕业作品直接关系到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的好坏,而选题作为首要环节十分重要。
本文选取广西大学2016-2023年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选题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发现其选题具有内容丰富、紧跟实事热点以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照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发展特色与愿景,反思其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关键词: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毕业作品是检验硕士研究生学习成果的最好证明,它体现了硕士研究生的思想及观点,同时也是学校教研成果的体现。
选题是研究的起点,选题处理不当就会产生一系列问题。
2011年,广西大学设立新闻与传播专业,本文通过对其硕士毕业作品选题进行分析,参照学校学科发展规划,深究问题之所在。
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情况分析本文以2016-2023年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毕业作品选题为研究对象,基于“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研究对象的搜集和整理。
该数据库作为国内内容最全的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为本文的样本选择提供了较为权威的数据来源。
为了更好探究新闻与传播专业关注的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方向及趋势变化、发展现状等,本文将从作品形式、研究主题、研究对象、关键词分析、学科交叉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库中共检索到380篇毕业作品,据图1,2016-2019年及2022-2023年该专业硕士毕业作品的数量基本相当,较为稳定;2020年毕业作品数量增多主要是由于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2018年的招生人数增加;2021年无毕业作品主要是由于2019年开始广西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改为三年制,无毕业作品。
(一)作品形式本文将样本作品的形式分为学术性毕业论文、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深度报道、策划方案、影视创作六类。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
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一、内容概要本文以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议题,深入探讨了高等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我国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在很多方面已不能满足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求,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快速变革,我国对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途径,其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实施策略,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硕士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内容陈旧、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尤为突出。
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有必要对我国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创新。
旨在打破传统的学科壁垒,构建更加科学、系统、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2. 研究意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创新已成为推动时代发展的核心动力。
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对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硕士研究生在完成本科阶段学习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旨在深化专业知识、拓宽学术视野并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跨学科交叉融合,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新时代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质量发展实现路径研究
[收稿时间]2023-04-05[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项目)“一流学科创建背景下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路径研究”(2021SJGLX102Y )、“安全学科与工程学科学位授予标准研究与实践”(2021SJGLX024Y );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项目(2021SXHLX011);河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安全工程类专业课程质量持续提升路径研究”“疫情常态化管理模式下高校实验教学体系重构”;河南省本科高校研究性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基于一流学科与一流专业协同创建的安全卓越人才分类培养机制研究及应用”“协同创新理念下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研究”(2023YJ08)。
[作者简介]李波(1985—),男,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教授,研究方向为煤矿瓦斯灾害预测与防治、煤岩失稳动力灾害。
September ,2023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随着近年来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硕士研究生教育实现“量”到“质”的提升是新时代对高等人才的要求。
文章针对当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探析,提出了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培养;实现路径;新时代[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3)17-0001-05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渠道,它代表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反映了我国科技的整体水平和能力[1]。
当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得到高度重视。
近年来,研究生报考人数持续增加,招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新时代下,研究生教育面临着生源质量不高、培养方式模糊、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如何结合多路径实现高水平发展,是当下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 引言1.1 概述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涵盖了各个学科领域以及相关交叉学科。
本文将对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进行简介,并探讨其与学位基本要求之间的关系。
1.2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竞争的加剧,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在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某一特定学科领域或交叉领域,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深厚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高级人才,为各行各业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1.3 目的和意义本文旨在介绍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科范围和概述、培养目标与方向以及发展趋势等。
同时,还将深入剖析研究生学位取得的基本要求,包括学术课程要求、科研实践要求以及学位论文撰写要求。
此外,文章还将对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制度进行概况介绍,并重点阐述其学术自由与指导体系特点以及质量保障机制和评估体系。
最后,文章将总结主要内容与发现,并对未来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行预期和建议。
通过本文的撰写,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了解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及其学位基本要求的机会,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
同时也希望能够引起相关专家学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关注,推动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为国家的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2.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2.1 学科范围和概述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是指在研究生阶段,针对不同学术领域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学科。
该学科涵盖了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管理学、教育技术学、比较教育学等多个子领域。
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深厚的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解决当前及未来面临的各类教育问题,并推动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
国内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现状一、概述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日益增加,护理学专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作为培养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重要途径,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国内外在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在国内,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护理学专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
目前,国内已有众多高校开设了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课程,为培养高水平的护理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与发达国家相比,国内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仍存在一定差距,如课程设置不够完善、师资力量不足、实践环节薄弱等问题。
在国外,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历史较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源。
许多发达国家在护理教育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了完善的护理教育体系。
这些国家的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通常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科研能力。
同时,国外护理教育还注重与国际接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国内外在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面各有优势和挑战。
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完善国内护理教育体系,提高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推动全球护理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 简述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性。
在医疗领域,护理学作为关键的一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对护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
护理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迫切需求而设立的。
他们不仅具备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还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以及深入研究和创新能力。
这些研究生将成为未来护理领域的中坚力量,推动护理学的发展,提升患者护理质量,进而提升整个医疗体系的服务水平。
国际商务硕士 专业领域方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国际商务硕士专业领域方向-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国际商务硕士(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是一个专注于国际商务领域的研究生学位。
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商务领域的需求越来越大。
国际商务硕士项目旨在培养具备国际商务管理和领导能力的专业人才,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商业环境。
本文将介绍国际商务硕士的专业领域方向,探讨在该领域中的学术背景要求,以及该领域的相关专业课程。
此外,我们还将分析专业方向的前景和发展趋势,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国际商务硕士的专业领域方向涵盖了各个与国际商务相关的领域,包括国际市场营销、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跨国公司管理等。
这些方向旨在培养学生在跨国企业和国际组织中从事国际业务管理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商业决策和战略规划。
在国际商务硕士的学习中,学生将接受包括国际商务理论、国际市场分析、国际企业战略、跨文化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培训。
通过学习这些课程,学生将能够掌握国际商务领域的最新理论和实践知识,培养国际商务问题解决能力和领导才能。
本文的目的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国际商务硕士的专业领域方向,提供相关的学术背景和课程信息,并展望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方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为自己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出明智的决策。
文章结构部分是对整篇文章的组织和安排进行描述和说明的内容。
在国际商务硕士专业领域方向的文章中,文章结构部分可以包括以下内容: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主要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三个方面。
概述部分将介绍国际商务硕士专业领域方向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为读者提供整体的认知。
文章结构部分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组织结构,让读者对文章内容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目的部分将明确本文的写作目的和意义,引导读者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文化差异重要特点梳理
文化差异重要特点梳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其对于国际交流和跨文化合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梳理文化差异的重要特点。
一、价值观与信仰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往往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这在文化差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例如,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上,西方文化更加强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而东方文化则更加重视集体的利益和社会秩序。
此外,不同宗教信仰体系也会导致价值观的差异,例如伊斯兰文化强调虔诚和服从,而印度教文化则强调轮回转世和生死因果。
二、社交礼仪与行为规范差异社交礼仪和行为规范在不同文化中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例如,西方文化中常见的握手礼节,在东方文化中可能并不普遍,而一些东方文化中重要的社交礼仪,在西方文化中可能并未被重视。
此外,个人空间与社交距离的观念也存在差异,一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保持距离,而另一些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亲密接触。
三、时间观念与时间管理差异不同文化中对时间的看法和管理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文化更注重准时和高效,看重时间的价值,这种文化往往被称为“时间本位文化”。
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人际关系和灵活性,对时间更为宽容,将人的需求和感受置于首位,这种文化被称为“人本位文化”。
例如,在西方文化中迟到被视为不尊重他人的行为,而在一些东方文化中,迟到则被认为是被事务缠身或决策犹豫的表现。
四、沟通方式和语言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方式和语言习惯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更注重直接和明确的表达,喜欢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含蓄和间接,喜欢借助非语言的方式传达信息。
此外,语言差异也会造成沟通上的障碍,如翻译中的文化隐喻和表达的差异,会影响双方的理解和沟通效果。
五、教育和家庭价值观的差异不同文化中对教育和家庭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也存在差异。
一些文化更注重学术成就和个人的成功,重视竞争和成就感,而另一些文化则更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谐,重视合作和团队精神。
基于培养文化理解素养的学科融合方法思考
基于培养文化理解素养的学科融合方法思考文化理解,这个话题,说白了就是让大家知道,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都各有千秋,彼此之间有很多值得学习和尊重的地方。
现在呢,教育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不仅是要知道其他国家的风土人情,还要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比如说,咱们常说“入乡随俗”,这个意思就特别好地反映了文化理解的重要性。
不同的地方,不同的人,所做的事情看似差不多,但背后的意义、做法和态度可能就大不相同。
要真理解,得从心底去接受,学会用宽容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看似奇怪的事物。
学科融合,说得简单点,就是把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从多个角度来解答同一个问题。
这个方法特别适合培养文化理解素养。
比如说,咱们学习历史,了解古代的朝代更替,了解几千年来的风风雨雨,肯定会对那个时代的人和他们的价值观有更多的了解。
可是,光靠历史课不够啊。
咱们得加点文学、地理、甚至是艺术的知识,才能从不同的层面去理解那些文化背后的深层次含义。
你想啊,如果你只了解一个文化的历史,却忽略了它的语言、饮食、风俗,这种理解就不够全面了。
像中国的春节,谁不懂?但是如果你只知道它是个放假吃团圆饭的节日,那你可就大错特错了。
春节背后的团聚、亲情、年味,那是深深扎根在文化中的。
那种无形的情感和传统,不能只靠读书就能学到的。
咱们要做的,恰恰就是通过学科融合,把这些看似不同的知识拼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文化理解的“拼图”。
这个拼图的过程特别有意思。
你可能在读外国文学时,对某个作品里的文化背景产生兴趣,想了解它背后的历史故事,这时候,你自然就会去查历史;你可能因为一篇地理课的教材,突然想知道某个地方的民俗风情,结果发现,这个地方的文化与其他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你看,知识这东西,它就是这么神奇,越是融合,越是能打开你眼界,带你走进更广阔的世界。
别说,学科融合真不是一件“虚头巴脑”的事。
你要真用心去学,最终就能通过历史、文学、艺术、地理这些不同的门类,站在一个多维度的角度来解读文化的复杂性。
如何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如何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引言学术交流和合作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能够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传播,还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研究生学术交流和合作面临着许多挑战,例如跨文化沟通、竞争压力、学术资源不足等。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如何有效促进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有效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方法1. 建立多元交流平台多元交流平台是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这些平台可以包括学术会议、研讨会、论坛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研究生可以与来自不同背景、不同专业的同行进行交流和合作。
这种交流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拓宽视野,促进学术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2. 创建合作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小组是提高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方式。
通过成立小组,研究生可以共同研究一个课题,相互协助,并分享彼此的发现和经验。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推动研究的进展。
此外,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也可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凝聚力。
3. 建立学术交流网络学术交流网络是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通过建立学术交流网络,研究生可以在线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观点,并与其他研究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学术交流网络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方便快捷,为研究生提供了广泛的合作和交流机会。
4. 促进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是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途径。
现实问题往往是复杂的,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解决。
通过跨学科合作,研究生可以借鉴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从而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见解。
此外,跨学科合作也能够培养研究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促进国际合作国际合作是促进研究生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方式。
通过与国外的研究生进行合作,研究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环境和学术文化,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
同时,国际合作还可以借鉴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研究方法和技术,提升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
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
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当前,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不断进步,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而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端教育人才的重要途径。
那么,硕士研究生教育学科门类有哪些呢?本文将对该问题进行探讨。
1.教育学教育学是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学科,是培养高端教育人才的基础和关键。
教育学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教育方法学、教育评价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管理学等方向。
通过学习这些学科,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管理能力,为其成为教育领域的技术专家或教育领导提供必要知识和实践技能支撑。
2.心理学心理学是从人类心理和行为角度,研究教育及教育环境中心理机制、过程与规律的一门学科。
硕士研究生心理学主要包括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等方向。
通过这些学科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社会心理差异以及配合咨询实践,着重培养学生的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主要研究教育与技术之间的交互作用,包括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向。
硕士研究生教育技术学是将这些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可以为学子提供有效的信息和资源的控制和利用,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育技术学将会为学生打破传统教育的局限,实现多样化的课堂互动和学习方式,同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研究教育发展、教育管理及其变革。
硕士研究生教育管理学包括学校管理、教育政策、课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培养的学生可以成为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或教育部门的公务员。
学生可以在校园、学校或系统管理方面工作,以提升教育的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5.教育语言学教育语言学(或称第二语言习得或语言学习)研究人类的语言发展、习得面和教学方法。
硕士研究生教育语言学有语言研究、语言评估、整合学科等方向,对于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生尤其重要。
通过学习教育语言学方向,培养学生分析语言能力和教授多种语言的能力,同时在跨文化交流方面更具有优势。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就业方向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就业方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跨文化研究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语言、历史、哲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就业前景。
本文将从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定义、研究方法、应用领域和就业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间文学作品相互关系的学科,主要涉及文学作品的比较分析、文化传承、文学交流等方面。
跨文化研究则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相互理解和相互融合的学科,主要涉及文化、语言、思维、传统、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两者在研究领域上有一定的重叠,但比较文学更侧重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比较,而跨文化研究更注重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
二、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本分析、历史比较、文化解读、语言研究等多个方面。
其中,文本分析是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主要是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揭示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传承。
历史比较则是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发展进行比较,来探究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文化解读和语言研究则更注重对文化符号、语言符号的解读和理解,从而深入探究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性。
三、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应用领域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教育、文化交流、国际关系、商务等多个方面。
在教育领域,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文化交流方面,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增进文化友谊和互信。
在国际关系方面,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从而更好地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
在商务领域,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研究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商务文化和商务礼仪,从而更好地开展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
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学科指导实践
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跨学科指导实践摘要在如今社会的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日益接触和交流。
这种跨文化的交融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学科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特点,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适应和引导学生的学习,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1. 引言跨学科指导是一种综合了不同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指导方法。
它能够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思维更加灵活,并提供更深入的学习体验。
在如今世界各国人员流动的背景下,学校中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因此,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并通过跨学科指导实践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多样化的学习环境。
2. 跨学科指导的意义跨学科指导的实践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跨学科指导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学习多学科知识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使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提供更加综合的解决方案。
其次,跨学科指导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学生在跨学科合作中,需要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和协作。
通过这种合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最后,跨学科指导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如今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学生需要具备跨领域的能力来解决复杂的问题。
跨学科指导实践可以为学生提供这样的能力,并培养他们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3. 跨学科指导的方法和策略为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学科指导实践,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策略:3.1 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是进行跨学科指导的基础。
教育工作者应该主动学习和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并在指导实践中遵循相应的文化准则。
通过这种方式,教育工作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文化背景,并在指导中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3.2 促进跨学科合作跨学科合作是进行跨学科指导的关键。
教育工作者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共同解决问题。
知识变革时代高校教师学科交往特点分析-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知识变革时代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特点分析于汝霜1(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海200062)【摘要】经研究,知识变革时代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特点为: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相对来说更容易在学科或专业领域交叉、覆盖地带寻找到空间;科学专业化发展模式进一步促进了高校教师间的交往,但专业认可等带来的利益、竞争等使交往产生隔阂,尤其不利于默会知识的交流;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或信息守门员的“好位置”及领域内的“弱关系”能促进创新思想的交流及人员间的交往;高校教师自身的习性要求他们以沟通理性为基础进行交往。
【关键词】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科学知识分化-综合的发展趋势及重大理论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越来越需要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
高等教育系统对此做出了积极回应:学部制改革、虚拟或实体的跨学科学术组织的建立、灵活多样的跨学科教育与研究活动的开展,等等。
然而,学科文化(学科价值、理论及方法)差异、学科组织归属、跨学科团队凝聚力,等等,在知识上、制度上及组织上给跨学科合作带来了各种制约。
在高等教育系统中,与学科文化、组织建制相比,教师是灵活的、能发挥主动性的活动因子,教师也是落实具体行动的关键所在。
解决跨学科合作问题关注的焦点由学科文化、学术组织转移到高校教师身上,这是一种类似心理学格式塔背景与目标间的切换。
这种切换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打开新的思路。
那么,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有什么特点?影响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的因素又有哪些?对高校教师跨学科交往特点进行分析之前,首先需要对其相关概念——“高校教师”、“跨学科”及“交往”进行界定。
交往:“交”:结交;交际;交情。
“往”:去;朝;向。
交往作为名词指的是一种感情、一种关系或联系。
对应的英语单词为“association”、“contact”,与“mutual”、“reciprocal”、“acquaintanceship”、“friendship”等词相关。
作为动词指的是互相往来,对应的英语词组为“associate with”、“be in contact with”。
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专业
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专业一、引言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专业是一门研究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它旨在培养具有深厚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才。
本文将从专业的定义、专业特点、学习内容和就业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专业定义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专业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体裁、不同文学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的本质、规律和意义的学科。
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较高文学素养和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三、专业特点1. 跨学科性: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专业涉及文学、文化、语言、历史等多个学科领域,培养学生具备跨学科的研究能力。
2. 多元文化视野:该专业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具备开放的多元文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3. 批判性思维: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4. 研究性学习:专业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撰写学术论文、参与学术会议等方式,提高学生的研究水平和学术素养。
四、学习内容1. 文学理论与批评:学生将学习文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了解不同的文学批评方法和流派,并能够运用批评方法进行文学分析。
2. 文学与文化:学生将学习文学与文化的关系,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及其特点,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比较文学研究:学生将学习比较文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通过比较不同文学作品,深入探讨文学的共性和差异。
4. 研究方法与学术写作:学生将学习研究方法和学术写作的基本技巧,培养学术研究和写作的能力。
五、就业前景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专业毕业生有着广泛的就业前景。
他们可以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担任文学、文化等相关领域的教师或研究员;也可以进入文化传媒、出版界从事编辑、策划、写作等工作;还可以选择从事翻译、国际交流等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工作。
六、总结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专业是一门研究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科,它培养学生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浅谈文化与文化研究
浅谈文化与文化研究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共同思想、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等各种非物质的精神财富。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研究则是对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学术领域,是一门跨学科的学科,它涉及到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哲学、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与文化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就文化和文化研究进行一番探讨。
文化是什么?文化包括材料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材料文化包括文化遗产、文化景观、传统工艺等。
精神文化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习俗、道德、价值观等。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反映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历史、传统、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特点。
比如中国的文化以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传统医学、汉字文化、传统绘画等为代表。
而西方国家的文化则以希腊罗马文化、基督教文化、现代科学文化等为代表。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这使得文化研究成为了一门深入和多样的学科。
文化研究从字面上来看,就是研究文化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文化人类学、文化社会学、文化历史学、文化哲学、文化经济学、文化教育学、文化地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艺术学等学科领域。
文化研究的任务是揭示文化现象的内在逻辑、发展规律和社会功能,以及文化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文化,尊重和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也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近年来,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展也越来越迅速。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文化研究领域成立了研究机构,招收研究生,开设相关课程,支持学者进行深入研究。
许多学者也借助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机会,积极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究项目。
在这种大环境下,文化研究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
文化研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并不平等,相对弱势的文化常常会受到强势文化的影响。
由于文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文化研究也需要和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才能有更深远的意义。
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研究
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研究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而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性质,更是为我们深入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与共性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和方法。
跨文化研究,简单来说,就是对不同文化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交流、碰撞以及融合等方面进行的研究。
它旨在揭示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促进文化间的理解与尊重。
然而,要全面、深入地开展跨文化研究,仅仅依靠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引入跨学科的研究模式。
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追溯不同文化的发展脉络,了解它们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过程。
通过研究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的传承与变迁,我们能够发现文化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商品的交换,还能看到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这种历史的视角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深厚的背景和根基。
社会学则关注文化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中的作用。
不同的社会制度、社会阶层和社会组织形式,都会对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产生影响。
比如,研究不同国家的教育制度,我们可以发现教育在塑造个体价值观、文化认同方面的差异,进而理解文化差异在社会层面的表现和影响。
心理学在跨文化研究中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帮助我们探究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心理过程、认知方式和情感表达的差异。
例如,在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中,人们对于自我概念、成就动机和人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就存在显著差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解释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语言学也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体系、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反映了各自文化的特点和思维方式。
通过对语言的比较和分析,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之间的差异。
比如,中文和英文在语序、词汇构成和修辞方式上的不同,就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在逻辑思维、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人类学则通过实地考察和参与观察,深入研究不同文化群体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访谈情况及分析 1. 择业观 择业观是硕士研究生在选择职业时赖以形成
基本价值判断, 权衡利弊的原则、决定取舍的标准、 构成好恶倾向的根据等关于取向问题的价值前提。 择业观一旦形成, 就会深刻地影响、制约其具体择 业行为[4] 。在访谈过程中, 笔者发现理工科学生更 看重个人发展空间和未来发展前景, 正如 A 所说, “考虑的首要因素, 第一反应肯定是薪水多少, 但是 仔细想想, 公司有没有发展空间, 有没有提供很好 的培训, 能不能真正学到东西, 更加重要”。而 2 名 文科生则更倾向于比较稳定的工作, 如考公务员或 者进入高校做行政工作, 他们更加注重追求经济收 入或地域的选择。
第 1 期 黄宝菊/ 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看学科文化差异
较大差异。正如 B 所说, 他的导师真正是做学问的 人, 其他的事情是不管的, 他最关心的就是, 布置给 学生的事情是不是如期完成。而C 的导师提前就为 他找了一家单位实习。这样看来, 似乎理工科的文 化传统更加强调依靠自己, 导师除了与学术有关的 事情外, 不大会去过多地关注学生的生活及就业问 题。与此相反, 文科导师则更加关注学生的方方面 面, 倾向于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为学生创造便利。
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 以及就业中“三撞车” 的局面, 即: 农村富裕劳动力、城镇下岗职工及高校 毕业生, 我国就业形势严峻[1] 。据有关统计, 三者加 起来, 每年有2 400 多万人需要就业, 而我国能够提 供的就业岗位大概在 1 200 万左右, 大概有一半人 找不到工作。严峻的就业形势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产 生了较大影响, 其就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开始慢 慢由易转难。许多报纸和杂志上也悄然出现“研究 生就业遭遇尴尬”、“皇帝的女儿也愁嫁”等字样。关 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 从 众多的研究可以看 出, 影响研究生就业的因素非常多, 但是很少有学 者涉及到就业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学科文化差异, 因此笔者试从研究生的就业中探讨一下学科文化 本身的差异。
表 1 访谈样本选取
学生代号 性别 年级
专业
是否有工作经验
A
男
研三
环境工程
无
B
女
研三
有机化学
无
C男Leabharlann 研三 高等教育学无
D
女
研三
学前教育
无
收稿日期: 2009-11-10 作者简介: 黄宝菊( 1983-) , 女, 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2007 级硕士研究生。
— 57 —
煤炭高等教育 第 28 卷
摘要: 研究生就业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硕士研究生的不断扩招以及其它就业人群的冲击, 其就业优 势正逐步丧失。关注以往相关研究, 大 多停留在对影响硕士研究生就业因素及对策研究上, 很少有学者涉及在其 就业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学科文化差异, 以及这些差异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因此, 在小范围内 进行访谈, 期 望能 对硕士研究生就业中的学科文化差异做简单 探讨。 关键词: 硕士研究生; 就业; 学科文化; 差异 中图分类号: G 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8154( 2010) 01-0057-03
笔者分析, 在不同学科的教育中, 学生形成的 自我观念有异。理工科的文化氛围造就了他们严谨 的思维和竞争意识, 所以他们 更容易从长远来考 虑, 经营自己的事业。而且不少理工科学生认为, 他 们找工作不是一件难事, 并且大多有挑选的余地, 所以他们更容易保持理性, 综合考虑自身条件、天 赋、兴趣、学习能力、发展空间等因素。而文科的学 生则因为其学科本身更多的是理念和思维的训练, 并非技能训练, 因而经常觉得自己身无所长。并且 传统的观念一直认为只有学习不好或者比较笨的 学生才会去读文科。久而久之, 使文科学生处于一 种尴尬的地位, 不少文科生都认为找工作不是一件 容易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比较 稳定、压力较小的工作, 注重薪水或者地域的选择 也不足为奇了。
本次研究所用的方法是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 笔者通过文献分析的方法加深了对学科文化本身 和研究生就业情况的了解, 而通过访谈法收集了研 究生对就业的看法, 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 得 出了一些结论。
一、学科和学科文化的概念界定 关于学科和学科文化的概念界定, 目前并不统 一。综观国内外有关定义, 笔者比较倾向于蒋洪池 教授对此的界定: 学科就是根据一定的理智任务及 知识自身的特点而对知识进行的有组织的社会分 组, 是拥有自己的一套观念、方法和主要目标的相 对独立的知识体系[2] 。从界定可以看出, 所谓学科 的知识分组时一种有目的分组,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 的知识内容, 并由此形成一个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 联系的“学术部落”; 知识是学科的本原, 因此学科 具有认知功能; 学科随着大学的任务和知识自身的 特点变化而变化。
5. 实习对就业的影响 实习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是学生理论 联系实际, 进行综合训练的重要阶段, 是培养学生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步骤, 是增强学生思维 能力、工作能力、科研能力的重要手段[7] 。
实习的重要作用从几位访谈对象的回答中也 可见一斑。A 认为: “实习的作用是很大的, 只有亲 自去做才能明白事实是怎么样的, 这种感觉和学习 理论完全不同。只有在实习之后, 对工作才真正有 了一个确切的概念。”而 B 认为: “因为他们平时都 一直在做实验, 所以没有专门的实习期, 但是他也 认为, 实地经验和动手能力对 找工作是非常重要 的。”C 和 D 认为, 平时学的东西都是大而化了的知 识, 没有针对性, 而实习可以让你从最具体的事情 做起, 在现实中慢慢体会所学理论的妙处。但是, A 、B 认为, 他们最终的工作并不一定是在实习单 位, 因为实习的目的是获得具体的操作技能, 有实 践经验, 所以实习的单位越多越好, 而且实习的单 位越好, 以后进入大公司的可能性就越大。而C 和 D 则认为找一个合适的实习单位就意味着以后很 可能留在那里, 因为不少事业单位招收实习生的目 的就是从中选拔正式员工。
2010 年 1 月 第 28 卷 第 1 期
煤炭高等教育
M EIT A N HIG HER EDU CA T IO N
Jan. , 2010 V o l. 28 No .
1
从硕士研究生就业看学科文化差异
黄宝菊 ( 华东师范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 上海 200062)
而学科文化并非学科与文化两个概念的简单 结合, 它是指学科在形成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学科 特有的语言、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行为方式和各种 规范等, 它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 也是学科间相 互区别的标志。一些学者将它的功能概括为: 分界 功能、化人功能、生产功能和凝聚功能[ 3] 。既然学科 文化是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 那么不同的学科肯定 有不同的学科文化。本次访谈的研究目的就是要探 究就业过程中所显现出来的学科文化差异。
鉴于对学科文化定义及其复杂性的考虑, 笔者 决定从硕士研究生的择业观、知识的实用性、岗位 与专业的匹配度、就业途径、实习对就业的作用等 方面来研究。
二、样本选取 笔者在选取访谈对象时颇费了一番周折, 最初 只是随机地从几个学校的几个专业随意选出几个 人, 但是考虑到这样会增大被研究者本身的差异, 从而无法判定研究生就业的差异究竟是属于其自 身的差异还是学科文化的差异。所以笔者修订了自 己的访谈对象和访谈计划, 仅从同一所学校选出 4 名三年级的研究生, 并且是2 名理工科学生, 2 名文 科学生, 从性别上说都是2 男2 女, 而且都没有工作 经验。以下表1 就是本次所选取的4 名访谈者的基 本情况。
四、结语 美国的奥尔波特曾说: “同样是火, 它使黄油融 化, 却使鸡蛋变硬。”很多事物, 不能只看表面现象, 要根据其自身的特性, 区别对待, 就业也是一样。从
不同学科学生的择业观、专业与岗位的匹配度、就 业途径、知识的实用性及实习对就业的影响等方面 来看, 文理科学生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种差异我们 归结为是由其自身的学科文化造成的。因为说是研 究生与本科生不同, 硕士研究生接受的是专业化的 教育, 其所学知识更加强调专业性、精细性, 所以更 容易受到本学科规训及内部文化的影响; 而本科生 所学的知识还只是所学专业的浅层知识, 所以适用 面广, 可塑性也较强。这也是笔者选取硕士研究生 为研究对象的一个重要原因。知道了不同学科的硕 士研究生在就业中存在的学科文化差异, 才能对研 究生就业问题有更深层次的了解, 高校的就业指导 工作就可以区别对待, 为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帮 助。正如弗朗兹·博厄斯所说, “每一个个体都按照 他生活于其中的文化规则行动”, 只有全面地考虑 学生的差异, 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就业, 达到 人尽其才。
2. 知识的实用性 我们一般把知识定义为: 知识是人类在自己的 实践 活动中积 累起来的 精神文 化财 富和认 识成 果[ 5] 。常规上, 把知识分为: 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 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而实用性是指该知识在具 体的领域中解释或者使用时是否有针对性和效果。 知识的实用性决定了硕士研究生所学专业与工作 的关联程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学习方式。 在 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 A 和 B 均回答说, 大 部分时间都在帮导师做事, 这些和专业的关系很密 切, 因为平时学的理论知识不太多, 所以在实践过 程中都是一边实践一边补充理论知识, 所以知识的 针对性都是很强的。也就是说, 很多时候是做实践 活动的时候用到了某一个知识, 才认真地去补充。 而C 和D 则提到: “除了上课时间, 平时都呆在图书 馆, 翻阅一些与专业相关或者自己感兴趣的书籍, 导师有项目的时候也会帮着做一做, 平时最主要的 实践活动就是家教, 而家教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 并不能对就业有所帮助。所以, 在真正遇到与专业 有关的实践活动的时候, 会觉得自己学的理论是完
— 58 —
全没有用的。”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发现, 理工科的知识实用性
更强, 针对性也更明显, 而文科则更多地传授一些 理论知识, 所以实用性相对差一些。文理科知识性 质的不同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使其 在就业这一重要抉择中表现出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