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

合集下载

张仲景医学笔记

张仲景医学笔记

咽喉不利,量仅2-4两。
枳实
一、应用 • • 1.枳实主治“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2.枳实与厚朴经常遇用,两者均能治胸腹满,但厚朴除满,是除胀满;枳 实除满,是除坚满。厚朴除满不治痛,枳实除满且治痛。 • 3.按照目前用法,大便秘结者用枳实,腹胀满者用枳壳。
二、考证 • 古今枳实同名而异物,仲景所用枳实,即今之枳壳。对此,宋代沈括《梦溪 笔谈》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他说:“六朝以前医方,惟有枳实,无枳壳,故 本草亦只有枳实,后人用枳之小嫩者惟枳实,大者惟枳壳,主疗各有所宜, 遂别出枳壳一条„„,古人言枳实者,便是枳壳。”
秘结,口唇黯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
二、用量 • 仲景用大黄有三个剂量段:大量(6两,18g以上),攻下。中量(3 -4两,10-12g),活血通经。小量(1-2两,3-6g),除痞退黄。
厚朴
一、应用
厚朴主治“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二、用量 厚朴大量用于治疗腹潢。张仲景常用至半斤。 如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中人参与厚朴的比 例为1:8,如以1两为3g计算,则厚朴的剂量应 达到24g为宜。而小剂量则用于治疗咳逆胸满、
阿胶
• 1.阿胶主治“血证,又以便血、子宫出血、尿血”为主。 • 2.仲景使用阿胶,必见血证。临床上,患者有以出血为 主诉者,也有不以出血为主诉者,可以询问其有无出血倾 向。 • 3.又其人多面色萎黄或苍白,皮肤枯焦,爪甲无血色是
其客观指征。
• 4.阿胶为“衄家”之专药。
必须看下利的有无。
• 4.葛根还是治疗口渴的重要药物。口渴,是无汗而渴,多为口干而 不能多饮。
• 5.葛根30g,黄芪30g,川芎12g,桂枝10g,赤芍20g,生姜3片,红
枣12枚。(笔者经验方)主治中老年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 • 6.葛根黄芩黄连汤多用于治疗糖尿病腹泻以及急性肠炎、痢疾等。

仲景50味药证

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桂枝芍药甘草大枣麻黄附子乌头干姜生姜细辛吴茱萸柴胡半夏黄芪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防己葛根栝楼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芒硝厚朴枳实栝萎实薤白石膏知母龙骨人参麦门阿胶地黄当归牡丹皮杏仁五味子桔梗葶苈子桃仁廑虫(庶虫?没法打,看到这个字总是很痛苦)水蛭桂枝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

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

《神农本草经》谓桂枝‚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

《伤寒论》入43方次,《金匮要略》人56方次。

●原文考证最简方(2味):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

这里的发汗过多,不仅指误用发汗药后出汗过多,也指患者自汗量多,或易汗出的体质特点。

心下悸,主要指心脏的动悸感,但还包括胃脘部、脐腹部的跳动感,如腹主动脉的搏动感。

凡含有桂枝甘草的处方,大多可用于治疗心动悸等病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356);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177);小建中汤治‚心中悸而烦者‛(102)。

最大量方(5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原文为‚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

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117)。

奔豚,为古病名,《金匮要略》有记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八)。

‚上冲心‛及‚上冲咽喉‛,是说胸部有搏动感、撞击感、窒息感,并有突发性的特点。

‚发作欲死‛,是说有精神障碍性症状,如一时性的昏厥等,亦指病人感觉相当痛苦。

‚复还止‛,是说其病时发时止。

‚皆从惊恐得之‛,不仅指外来的精神刺激,亦指患者内在的易惊易恐的素质。

以上病证虽冠以‚奔豚病‛的病名,张仲景并用‚气上冲‛来表述,但从证候特点来看,与桂枝甘草汤证的‚心下悸‛是一致的。

例如,桂枝汤治‚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67);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时复冒者‛(十二)。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转载自中医刘卫红的微博一麻黄证1麻黄人体格粗壮,面色黄暗,皮肤干燥、粗糙,毛孔粗大。

2麻黄人恶寒喜热,容易受寒,着凉后肌肉易酸痛。

3麻黄人易无汗而发热;无汗而鼻塞;无汗而气喘;无汗而浮肿;无汗而尿少。

4麻黄人口渴但饮水不多。

5麻黄人身体沉重、反应不敏感,神情困倦,易嗜睡。

6麻黄人舌体胖大,脉浮有力。

反之,一个身体羸瘦、唇红、咽肿、脉急促的人,虽然无汗,也不是麻黄人,慎用麻黄。

7体格羸瘦的人;体格虽然大,但肌肉松软如棉的人;肥白易汗、皮肤娇嫩的人;神采奕奕、喋喋不休的人;脉率快速的人;慎用麻黄。

8麻黄与石膏配伍,石膏可以调控麻黄的发汗力度。

越婢汤:麻黄6:石膏8,则麻黄不发汗而专于退水肿。

大青龙汤:麻黄6:石膏4,麻黄重在发汗退热。

麻杏石甘汤:麻黄<石膏,麻黄不在于发汗,而在于止咳、平喘。

9三拗汤,止咳平喘:伴咽喉充血、身热、有汗:加生石膏、黄芩、连翘。

伴恶心、腹胀、舌苔厚:合半夏厚朴汤。

伴痰多质稀如水:加干姜、细辛、五味子。

二柴胡证1柴胡人形体中等,偏瘦;面色暗黄、青黄、青白,少光。

2柴胡人肌肉坚紧。

3柴胡人自觉症状多,情绪波动大,胸腔时有气塞感、满闷感、疼痛感,食欲、性欲易受情绪影响。

4柴胡人对气温变化反应敏感。

5柴胡人的舌。

舌体不淡、不胖、不嫩,实敛、紧瘦、狭长,越到前端越尖锐,如韭菜叶子;舌苔正常或偏干。

6柴胡人的脉。

脉弦细或弦长,脉体紧张、充实、有力。

7柴胡人易呕、易四肢冰凉,常神情默默、情绪压抑;易睡眠障碍;易有疑病心理。

8柴胡女人月经的周期易紊乱,经前常胸闷,乳房胀痛、结块,烦躁,腹痛,腰酸,经血色暗有血块。

9柴胡人易在头面部、颈肩部、胸腔、上腹部、盆腔、腹股沟出现病变(柴胡带),如偏头痛、耳病、颈肩痛、胸锁乳突肌痛、甲状腺疾病、咽病、喉病、胃病、腰胯疼痛、腹股沟肿块疼痛、盆腔疾患等。

10柴胡人关键词“寒热”:“寒热”,既有体温高者,也有体温正常者。

(1)患者常有一种寒热交替的自我感觉,表现为:*忽而怕风怕冷,肌肤粟起;忽而身热烦躁汗出。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张仲景五十味药证纲要版桂枝:气上冲而脉浮缓虚。

芍药:急痛,尤以脚挛急,腹中急痛,身疼痛为多。

甘草:1.单味主治咽痛2.复方主治气液不足诸证3.杂病的躁,急,痛,逆等4. 配伍麻黄.石膏,龙骨有增强药效作用?大枣:配甘草主治动悸,脏躁;配生姜主治呕吐,咳逆;配泻药保护胃气。

麻黄:主治无汗而肿,兼治喘、身痛、身黄。

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症。

乌头:与附子为同一植物的不同部位,故主治与附子相似,不同者,乌头多用于痛证,主治腹中剧痛,或关节疼痛而手足逆冷,脉沉紧者。

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配半夏治呕吐,配附子治下利厥冷脉微,配细辛、五味治咳,配白术、茯苓治要冷痛,配蜀椒治腹满腹痛、配赤石脂止下利脓血,配人参、半夏治呕吐不止。

生姜:主治恶心呕吐。

细辛:主治恶寒不渴而或咳,或厥冷,或痛者。

吴茱萸:主治腹痛、头痛而干呕胸满、手足厥冷、脉细者。

柴胡:主治往来寒热而胸胁苦满者。

半夏: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咳喘、声哑、心下悸。

黄芪:汗出而肿者白术:口渴而小便不利,兼治眩晕、四肢沉重疼痛、心下逆满、浮肿、下利或便秘。

伏苓: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猪苓:小便不利。

泽泻:眩冒而小便不利者。

滑石:小便不利而赤者。

防己:下肢浮肿。

葛根:项背强痛而下利瓜蒌根:渴而不呕黄连:心中烦而心下痞者,兼治腹痛、呕吐、下利、脉促,血证。

黄苓:烦热而出血者,兼治心下痞、下利、干呕、胸胁苦满。

黄柏:身黄,发热而小便不利且赤者,兼治热利。

梔子:烦热而胸中至者,兼治身黄、心中结痛、不得眠、小便短赤。

大黄: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

芒硝:便秘、舌面干燥而谵语者。

厚朴:腹满、胸满,兼治咳喘、便秘。

枳实:胸腹痞满而痛且大便不通者。

栝楼实:胸中至心下闷痛而大便不通者。

薙白:胸腹痛,兼治咳唾喘息、里急后重。

石膏:身热汗出而烦渴、脉滑数或浮大、洪大者。

知母:汗出而烦。

身热口燥渴,脉浮大者龙骨:惊悸而脉芤动者牡蛎:烦惊、口渴而胸胁痞硬者。

人参:气液不足麦门冬:羸瘦而气逆、咽喉不利者。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细辛第十】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细辛第十】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细辛第十】细辛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或华细辛的全草,有北细辛与南细辛之分。

北细辛主产于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根灰黄色,叶绿色,气甚芳香,味辛辣而麻舌,习惯以此为通用正品。

《神农本草经》谓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鎊”。

《伤寒论》入6方次,《金匮要略》入16方次。

1、原文考证最大量方(3两):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某萸生姜汤。

射干麻黄汤治“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七)。

小青龙汤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41)“咳逆倚息,不得卧”(十二)。

小青龙汤加石膏汤治“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七)。

苓甘五味姜辛汤治“咳、胸满”者(十二)。

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351)。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352)。

以上六方,“咳”者4方,“寒”者2方。

凡治“咳”方,细辛配姜、五味子。

治“寒”方,细辛配当归、桂枝、芍药、甘草。

所谓“寒”,除表示局部寒冷以外,尚是仲景对一种特定证候的概括,如“服汤(小青龙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41),“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27),“小便白者,以下焦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十),提示“寒”必有口不渴、小便色清、大便自利、腹痛身痛或骨节冷痛等。

而“口不渴”一证尤为重要。

最简方(3味):麻黄细辛附子汤、大黄附子汤。

麻黄细辛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301)。

所谓少阴病,即“脉微细,但欲寐”(281),“恶寒而踡”(289),“小便色白者”(282)。

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十)。

据《金匮要略》“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十)之说,可见本证尚有“恶寒”和“不欲食”等。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四十一)生姜证1易恶心呕吐;2口中常有大量清稀唾液或吐出大量清水;3口中不渴;4腹中漉漉水声;5舌面水润。

6生姜证易呕吐;干姜证易腹泻。

7生姜偏于发汗;干姜偏于化饮。

(四十二)阿胶证(衄家)1其人面色萎黄或苍白,皮肤枯焦,唇爪无血色(血虚)。

2常有出血的问题:(1)便血、尿血、子宫出血,血色或淡红或鲜红,但血质必是淡的、稀的。

(2)既往发生过出血问题,如月经过多、碰撞后皮下极易出血、小便潜血、经常鼻衄、经常咳血。

3便血、先便后血、血痢:黄连阿胶汤。

子宫出血:胶艾四物汤(阿胶、生地、白芍,止血良药!)。

尿血:猪苓汤。

咳血+虚羸:炙甘草汤。

4胶艾四物汤:面色萎黄、唇舌色淡的人出现:(1)腹中疼痛:当归、川芎、芍药。

(2)子宫出血:阿胶、艾叶、生地。

(四十三)天花粉证1其人苦渴!渴感明显且难愈,喝水不解渴。

2食欲旺盛,大便干结。

3肌肉紧实。

4易生痈疽。

5舌面必干燥(真正的缺水)。

6石膏证和天花粉证都有大渴引饮,区别在于:石膏证伴躁热烦、自汗出。

天花粉证常常病情慢性化,且饮水不解渴。

7人参证和天花粉证都有口渴,区别在于:人参证其人羸瘦,心下痞硬(舟状腹);而天花粉证没有这个表现。

8半夏证:水多,口不干渴,舌面润;天花粉证:水少,口干渴、喜饮水,舌面干燥。

(四十四)龙骨证1易“惊”。

*惊恐不安、多梦易醒,常有恐怖的噩梦,醒来大汗淋漓。

*恶闻人声,稍有声响则心脏狂跳不宁。

*遇事易恐惧,易面红紧张、胸闷如窒、满身冷汗。

*癫痫、高热出现的抽搐,亦属于“惊”的表现。

2易“悸”。

*内脏或肌肉的跳动感。

*心中悸动。

*胸腹动悸。

*颈动脉搏动感。

*肌肉跳动感。

*全身悸动感。

3其人腹壁薄,缺乏弹性,按压后腹主动脉搏动明显。

脐腹部搏动亢进是龙骨证的重要特征。

4龙骨脉。

脉芤动,即脉浮大中空,轻按即得,重按则无(大出血后、大出汗后、大惊大恐后、体形羸瘦的人容易出现龙骨脉)。

(四十五)牡蛎证1其人体格实瘦,肌肉坚紧,舌体亦瘦。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吴茱萸第十一】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吴茱萸第十一】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吴茱萸第十一】吴茱萸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未成熟果实,主产于贵州、广西、湖南、云南、陕西、四川等地,以色绿、饱满、香气浓烈、味苦微辛辣者为佳。

《神农本草经》吴茱萸主“温中下气,止痛,咳逆寒热,除湿血痹,逐风邪,开腠理”。

《伤寒论》入2方次,《金匮要略》入3方次。

1、原文考证最大量方(2升):当归四逆加吴某萸生美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的吴茱萸用量最大,为2升。

当归四逆汤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351),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治“若其人内有久寒者”(352)。

在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用于“寒”病的方药大多有止痛作用,如治“寒气”的赤丸,治“陈寒”的防己黄芪汤加细辛,治“少腹寒”的温经汤等,由此推测,“内有久寒”为腹部经常反复发作性的疼痛,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主治经常发作的腹痛、头痛,并见干呕、手足厥冷、脉细欲绝者。

最简方(4味):吴茱萸汤。

吴茱萸汤吴茱萸用量一升,但组成最简,且方以吴茱萸命名,则本方证对考证吴茱萸证最为重要。

本方治“呕而胸满者”(十七),“食谷欲呕”(243),“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309),“干呕,吐涎沫,头痛者”(378),可见吴茱萸汤证由干呕吐涎沫而胸满、厥冷、头痛组成。

其他方:温经汤、九痛丸。

温经汤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二十二)。

“少腹寒”即为少腹冷痛。

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兼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

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治冷冲上气,落马坠车血疾”(九),也是胸腹痛的病症。

综上所述,以上含有吴茱萸的4方,均有疼痛,而以腹痛、头痛、胸痛为多,且伴有干呕、手足厥冷等。

2、仲景方根吴茱萸生姜:主治腹痛、头痛而厥冷、干呕者。

凡用吴茱萸者,必以此配伍。

吴茱萸汤吴茱萸1升,生姜6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吴茱萸2升,生姜半斤。

吴茱萸大枣:主治腹痛。

吴茱萸汤用大枣12枚,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则用25枚,可见吴茱萸量越大,则大枣的用量就越大。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黄连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黄连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黄连导读:《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

《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156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黄煌教授《张仲景50味药证》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

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5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黄连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峨嵋野连或云连的根茎。

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称川连。

因其根茎多分枝,形似鸡爪,故又称为鸡爪连。

产于云南省德钦、维西、腾冲等地者,品质稍次于川连,称云连。

<<神农本草经》谓黄连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伤寒论》入12方次,《金匮要略》入7方次。

1原文考证最大量方(4两):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303)。

心中烦,即心中烦乱不宁,欲起不安,欲睡不稳,欲吐不得吐,即所谓'心烦意乱,不能自主,病人自知其苦,外无形象可见也'(吴坤安《伤寒指掌》)。

次大量方(3两):葛根黄芩黄连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白头翁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34)。

脉促,一说脉来急促,与脉数同义,如徐灵胎说:'促为数意,邪犹在外'(《伤寒论类方》卷一);王邦傅说:'促者,阳也,指下寻之极数,并居寸口'(《脉诀乳海》卷四)。

另一说为数中有歇止,王叔和:'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脉经》卷一)。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栝楼根第二十二】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栝楼根第二十二】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栝楼根第二十二】栝楼根、天花粉栝楼根为葫芦科植物栝楼的根。

《神农本草经》谓主"消渴,身热烦满,大热"。

《伤寒论》入4方次,《金匮要略》入6方次。

1、原文考证最大量方(4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根汤。

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147),"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四)。

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四)。

最简方(2味):栝楼牡蛎散。

栝楼牡蛎散治"百合病渴不差者"(三)。

次简方(5味):栝楼瞿麦丸。

栝楼瞿麦丸治"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十三),方中瞿麦、茯苓主治小便不利,则"苦渴"为栝楼根主治可知。

加味方:小青龙汤、三黄汤、小柴胡汤。

小青龙汤条下有"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40),三黄汤条下有"渴加栝楼根三分"(五),小柴胡汤条下有"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

以上诸方证均有"渴",明示栝楼根治渴。

其他方:栝楼桂枝汤。

栝楼桂枝汤治"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二)的"痉病"。

痉病的特点,《金匮要略》说:"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二)。

另外,痉病与疮相关,如"痉病有灸疮,难治""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二)。

提示栝楼根可用于疮家。

2、仲景方根栝楼根桂枝芍药甘草:主治疮家。

栝楼根牡蛎:主治胁下痞硬。

现可用于淋巴结肿。

3、药证发挥栝楼根主治渴者。

其渴感明显而难愈,喝水不解渴,而且食欲好,大便多干结。

[转载]《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2)

[转载]《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2)

[转载]《张仲景50味药证》学习笔记(2)(十一)桃仁证1形体羸瘦,面色暗黑,尤其是两目眶发黑、发青,口唇紫暗,舌体坚老、暗红。

2皮肤最有特点:皮肤干燥、粗糙、脱屑,如有鳞甲;或肥厚;或有色素沉着。

(肌肤甲错)3常常情绪不安,或有狂乱表现(脑部症状)。

4易盆腔瘀血,见少腹急结、小腹疼痛、月经不调。

5常大便干结。

6桃仁证:小便自利,体内无水液潴留,其人羸瘦。

白术证、茯苓证、泽泻证:小便不利,体内有水液潴留,形体浮肿貌,肉质松软,水舌(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色淡红,舌面水滑)。

7桃仁证:大便干燥+精神狂乱。

杏仁证:大便干燥+胸满咳喘。

8桃仁人和人参人、麦冬人、甘草人都是羸瘦人,区别在于:桃仁人皮肤干燥如鱼鳞,唇口暗红(实瘦)。

人参人、麦冬人、甘草人皮肤干枯无油光,口唇淡红无华(虚瘦)。

9少腹硬满疼痛,肌肤甲错:大黄蛰虫丸。

咳嗽、胸满,痰浊而多+肌肤甲错:芦根、薏苡仁、冬瓜子+桃仁。

妇人月经紊乱,腹中有症块:桂枝茯苓丸。

10桂枝茯苓丸人:(1)脑症(颅内瘀血):头痛、头昏、头晕、失眠、烦躁、动悸、脱发、脑梗、痴呆;(2)面症(面部瘀血):面赤如醉、酒糟鼻,面部皮肤粗糙、粗厚,如橘皮;唇紫暗、舌下瘀;颧赤,颧骨毛细血管扩张;(3)腹症(盆腔瘀血):少腹充实、紧张、抵抗、压痛,尤其是左下腹;盆腔包块;腰痛;便秘;痔疮。

(4)腿症(下肢瘀血):下肢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下肢冷;下肢痛,不能久行;小腿皮肤色素沉着;老寒腿;老烂腿;静脉曲张;单侧下肢水肿;小血管浮露;干脚、足底皲裂、鸡眼;脚冻疮;糖尿病足。

(5)皮症(皮肤瘀血):皮肤干燥、粗糙、肥厚、脱屑;丘疹、结节、囊肿等皮损表现。

11桃红四物汤人:(证)面目暗黑,肌肤甲错,舌体紫暗:当归川芎赤芍炒桃仁红花。

----------------------------(人)其人羸瘦:地黄。

(十二)蛰虫证1肌肤甲错、两目暗黑、舌体紫暗。

2女子常见月水不利、少腹满痛。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大枣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大枣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大枣《伤寒论》114方,有名有药者113方,91味药,其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36药,2方次以上的有55药。

《金匮要略》205方,有名有药者199方,156味药中,使用了1方次的有62药,2方次以上的有94药。

黄煌教授《张仲景50味药证》选择临床常用且仲景叙述药证比较明确的药物50味,分原文考证、仲景方根、药证发挥、常用配方四部分重点论述药物主治。

虽说仅50味,但每味药均为常用药,只要掌握好每药的主治和常用配伍,则在临床自能演化出无数新方。

5月5日起我们将连载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

大枣大枣为鼠李科植物枣的成熟果实。

《神农本草经》谓大枣“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

《伤寒论》入40方次《金匮要略》入43方次。

1原文考证甘草大枣同用者,《伤寒论》中35方,《金匮要略》中36方。

人参、甘草、大枣同用者,《伤寒论》9方,《金匮要略》8方,姜枣同用者,《伤寒论》中37方,《金匮要略》中36方。

可见,仲景使用大枣最多的是以上两种方法。

(1)大枣甘草剂最大量方(30枚、3两):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177),“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六),“肺痿涎唾多,心中温温液液者”(七)。

最简方(3味):甘麦大枣汤。

甘麦大枣汤治“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二十二)。

以上两方所治之症为动悸、为躁。

(2)大枣生姜剂。

最大量方(30枚、半斤):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汤治“哕逆者”(十七),“哕逆”,即呃逆、恶心呕吐之类。

此方甘草与大枣、生姜、人参同用,所治的呃逆、呕吐,决非暴呃、暴吐,当属大病之后、或吐利之后,呃逆干呕频频而食欲不振、口干无津、羸瘦者。

次大量方(25枚、半斤):当归四逆加吴莱萸生美汤。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其人内有久寒者”(352)。

最简方(4味):生姜甘草汤、吴茱萸汤。

张仲景《伤寒论》50味药证三字经

张仲景《伤寒论》50味药证三字经

张仲景《伤寒论》50味药证三字经一、桂枝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寒风,烦不安,关节疼,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多梦,体白瘦,腹薄硬,虚缓脉,用多中。

舌体柔,色暗红,苔薄白,舌面润,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另别情(不当用)。

心动悸,桂草苓,协龙牡,惊悸平,如虚悸,人参同,咳逆悸,五味灵。

加附子,医身疼,配黄芪,主身肿,伍饴糖,里急情,从麻黄,监制功,协柴胡,透汗行,配桃黄,可通经,参麦胶,理虚功。

大剂量,心悸动,伍麻黄,小量轻,体腹痛,剂量中,用桂枝,小轻症,大重病,肉桂功!二、芍药芍药证,主挛急,行走难,足无力,下肢挛,伸不利,抓药证,疗效提。

阵发性,痉挛急,位不定,皆可与,腰肢痛,难步履,腹急痛,大便秘,如栗下,最相宜,消水肿,通利机。

腹肌紧,腹皮急,兼余症,皆可与,肉松软、大便稀、无腹痛,不可与。

配甘草,缓痛基,伍枳实,胃动力,同黄芩,热利息,若加桂,腹痛急,脉弱悸,中焦虚,加附子,脉沉微,伴身痛,属阳虚。

配苓术,利水剂,经不调,伍芎归,全身肿,姜附齐。

大剂量,腹痛急,二三两,非主剂。

三、甘草甘草证,羸瘦形,气液馁,肤枯情,口舌糜,咽中疼,刺激咳,心悸动,逆上冲,躁急痛,和诸药,解毒雄。

审经方,非泛用,欲高效,合理用,四、大枣用大枣,主安中,通九窍,医大惊,补气津,胃气平,和百药,四肢重,同草麦,脏躁宁,伍生姜,咳呕平,食欲差,均可用,入泻剂,养正功。

五、麻黄麻黄证,主黄肿,兼咳喘,恶寒风,无汗出,身痛疼,肤黄暗,乏光明。

体粗壮,肉酸疼,易着凉,易水肿,鼻易塞,身沉重,舌体胖,苔厚应,脉浮紧,有力征,小便少,湿家情,若体瘦、唇咽红、虽无汗,亦禁用。

配黄芪,治肿疼,伍桂枝,减烈性,汗多少,石膏行。

大量用,消水肿。

配附辛,脉当沉,欲安全,久煎用。

六、附子脉沉微,附子证,精神萎,畏寒冷,便溏泄,腹满疼,或腹水,或水肿,属阳虚,少阴病,脉紧弦,胁偏痛,或有汗,脉兼硬,风湿搏,身烦疼,开痹结,胸腹疼。

《张仲景50味药证歌诀》

《张仲景50味药证歌诀》

《张仲景50味药证歌诀》(1)麻黄麻黄证,主黄肿,兼咳喘,恶寒风无汗出,身疼痛,肤黄暗,乏光明体粗壮,肉酸疼,易着凉,易水肿鼻易塞,身沉重,舌体胖,苔厚应脉浮紧,有力征,小便少,湿家情。

若体瘦,唇咽红,虽无汗,亦禁用。

配黄芪,治肿疼,伍桂枝,减烈性,汗多少,膏监制。

大量用,消水肿。

配附辛,脉当沉,欲安全,久煎用(2)附子脉沉微,附子证,精神萎,畏寒冷便稀溏,腹满痛,或腹水,或水肿阳虚态,少阴病,脉紧弦,胁偏痛或有汗,脉兼硬,风湿搏,身烦疼开痹结,胸腹痛。

面苍白,烦不宁全身疼,痛无定,胁腹痛,不硬满苔不腻,舌不红,口不渴,虚寒情面晦暗,目无神,语无力,身困重无上症,需慎用。

共细辛,能止疼同干姜,止泻灵,苓术芍,利水雄麻桂草,疗身痛,和大黄,痛不通泻脉微,配人参,参姜草,多同用减其毒,增其功,欲救逆,须生用炮附子,能温经,四肢冷,小量用关节疼,大量用(3)乌头乌头证,腹剧疼,关节痛,手足冷,脉沉紧,舌淡红,苔白滑,用多准。

苔光薄,舌绛红,肤白瘦,当忌用。

伍生姜,减毒性,久煎煮,忌生用。

仲师传,蜜煎行,求安全,好医生!(4)干姜干姜证,口不渴,涎唾稀,多泡沫或虽渴,饮不多,苔白厚,或滑腻下利后,用之多,呕泻证,咳喘疴腰冷痛,出血择,善配伍,用更多配附草,四逆汤,伍参术,理中汤率苓术,愈肾着,配半夏,呕吐瘥同栀子,烦躁握,伍石脂,下脓血配辛味,止咳药,伍芩连,医寒格协蜀椒,除满痛,伍桂枝,腹痛挫(5)生姜生姜证,主呕恶,多涎唾,口不渴吐清水,腹雷鸣,心下痞,或腹痛药力微,少单行,伍桂枝,止胃痛羸瘦悸,胸腹痛,配半夏,吐水用伍橘皮,嗳胀行,配厚朴,除满灵伍吴萸,头腹痛,吐涎沫,浊上冲配大枣,增食欲,理胃虚,复体能胃津亏,吐伤阴,夏麦伍,姜不行(6)桂枝桂枝证,气上冲,汗自出,恶风寒烦不安,关节痛,受惊恐,心悸动入寐难,夜梦多,体白瘦,腹薄硬腹急痛,阵发性;脉虚缓,用多中舌柔软,色暗红,苔薄白,舌面润若苔腻,舌绛红,质坚老,不能用。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防己第二十】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防己第二十】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防己第二十】防己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汉防己)或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木防己)等的根。

汉防己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地,旧时多集散于汉口。

因药材质坚体重,粉性较大,故有粉防己之称。

木防己主产于广西、广东等地,故又称广防己。

《神农本草经》谓防己主“风寒温疟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金匮要略》入6方次。

1、原文考证最大量方(4两):防己黄芪汤。

《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的用量较其他经方明显不同,黄芪仅一两一分。

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金匮要略》上的用量是后人改动,而《备急千金要方》所载的却是原方。

据《备急千金要方》卷八风痹门载,防己为汉防己四两,则防己黄芪汤为防己的最大量方。

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

《外台秘要》记载本方“治风水……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十四)。

从两书记载来看,本方也是用于汗出而水肿的,尤其腰以下肿为特点。

次大量方(3两):防己茯苓汤。

防己茯苓汤治“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二十四)。

《金匮要略》谓:“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

可见以水肿为主证,且以下肢凹陷性水肿为特征。

以上两方均为防己黄芪的组合,则提示防己黄芪同用可治疗下肢凹陷性水肿。

最简方(4味):己椒苈黄九。

己椒苈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十二)防己证不明。

其他方:防己地黄汤。

防己地黄汤主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无寒热,其脉浮”(五),防己证亦不明。

2、仲景方根防己黄芪:主治下肢水肿者,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

3、药证发挥防己主治下肢水肿。

其肿多为按之如泥,并可伴有腰痛腰重、膝关节疼痛或活动不利、身体困重乃至腹满、喘促等。

水肿如为一身悉肿,则多为麻黄证,方如越婢汤证或麻黄加术汤证;如独足肿,多有足屈伸不利,为芍药证,方如芍药甘草汤。

两下肢水肿,则多为防己证,方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

防己与泽泻都可治疗水肿、小便不利,但泽泻治眩冒,防己治关节疼痛,主治有上下之别。

日读一方(五十八)|《张仲景50味药证》——黄芪

日读一方(五十八)|《张仲景50味药证》——黄芪

日读一方(五十八)|《张仲景50味药证》——黄芪黄芪为豆科植物黄芪或内蒙黄芪等的干燥根,主产于山西绵山者,条短质柔而富有粉性,称为绵黄芪,奉为道地药材。

以山西浑源为中心的阳高、天镇、山阴等县出产者,称西黄芪,品质亦佳。

此外,产于黑龙江、内蒙古者,皮松肉紧,味甘香,亦为佳品。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

《金匮要略》入8方次。

原文考证最大量方(5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防己黄芪汤。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十四)。

本方既是黄芪的最大量方,又是配伍最简方,故分析黄芪证的可靠性较大。

从原文可见,其证之一为身体肿,从“状如风水”句,可见其水肿是全身性的,因风水为“一身悉肿”。

其证之二为汗出,且汗出的量较多,汗出可以使衣服沾在身上,汗或黄色。

所以,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的用量较其他经方明显不同,黄芪仅一两一分。

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金匮要略》上的用量是后人改动,而《千金方》所载的却是原方。

《千金方》卷八风痹门载:“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方:汉防己四两,甘草二两,黄芪五两,生姜、白术各三两,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呋咀,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服了坐被中,欲解如虫行皮中,卧取汗”。

方后无加减法。

学者多认为此方当是《金匮要略》原方。

《金匮要略》记载本方治“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二)。

《外台秘要》记载本方“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从两书记载来看,本方也是用于汗出而水肿的,尤其腰以下肿为特点。

加黄芪方:桂枝加黄芪汤。

桂枝加黄芪汤治黄汗,原文为“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荣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芒硝二十八】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芒硝二十八】

【黄煌《张仲景50味药证》芒硝二十八】芒硝芒硝为含有硫酸钠的天然矿石经煮炼而得的精制结晶。

产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省的碱土地区。

将天然产品用热水溶解、过滤,放冷析出结晶,称朴硝或皮硝。

再取萝卜洗净切片,与朴硝同置锅内加水共煮,取上层液,放冷析出结晶,即芒硝。

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白色粉末,称玄明粉。

《神农本草经》谓"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六府积聚,结固,留癖……"。

《伤寒论》入6方次,《金匮要略》入4方次。

1、原文考证最大量方(1升):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膈内拒痛……心下因硬"(138),"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139),"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

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141),"心下满而硬痛者"(154)。

最简方(3味):大陷胸汤、调胃承气汤。

大陷胸汤主治见前。

调胃承气汤治"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105),"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248),"胃气不和,语语者"(29),"发汗后……不恶寒,但热者"(70),"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207)。

内实,即里实。

仲景有"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十),"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以及"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之说,则可见内实的症状为按之腹部满痛,且多伴大便不通。

据此,大黄配芒硝、甘草主治谵语、汗后发热、心下满痛而大便难者。

加芒硝方:己椒苈黄汤。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读后感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读后感

张仲景五十味药证读后感摘要:1.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2.《五十味药证》的内容概述3.读《五十味药证》的感悟4.对中医学的认识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正文:张仲景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被誉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

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详细介绍了许多药物的性能、功效以及药物配伍的规律,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十味药证》是《伤寒杂病论》中的一部分,它详细论述了五十种药物的药性和功效。

这些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涵盖了中药学的各个方面。

通过学习《五十味药证》,可以了解到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对提高中医药学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五十味药证》,让我深感中医药学的博大精深。

每一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药性和功效,不同药物之间的配伍能够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药物配伍的规律,是中华民族长期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去珍惜和传承。

除此之外,《五十味药证》还让我对中医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对人体的全面了解,找出疾病的根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医学模式,更加注重人体健康的维护,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于现代医学来说,中医学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现代医学在面对一些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时,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

而中医学恰恰在这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中医学的治疗,可以缓解许多现代医学无法治愈的疾病。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中医学的研究,发掘其中蕴藏的医学价值。

总之,《五十味药证》是张仲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通过学习这本经典之作,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还能够感受到中医学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智慧。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

《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1桂枝一、应用: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

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患者肤色白而缺乏光泽,皮肤湿润而不干燥,口唇暗淡而不鲜红,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浮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底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

多见于循环系统疾病、消化道疾病、营养不良患者。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

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

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2芍药一、应用: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

二、经验:1.芍药兼治便秘。

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张仲景50味药证》笔记桂枝一、应用:1(治心悸、气上冲等,认为桂枝具有平冲降逆作用,常与甘草同用,如桂枝甘草汤: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

2(治疗出汗。

汗为心之液,汗多者多心悸,桂枝能温通心阳,可治疗汗多、心悸等,桂枝汤是主方。

3(药证桂枝舌: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

桂枝体质:“林黛玉”为代表。

二、经验: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

1(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

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

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

2(治疗自汗。

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

3(另:桂枝甘草配伍麻黄,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

4(经验方:桂枝10g,附子10g,细辛6g,甘草3g。

用于治疗以身痛、汗出、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

三、用量仲景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 中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 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

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四、学术争鸣:有学者认为:仲景方中的桂枝就是肉桂。

芍药一、应用:1(芍药甘草汤主治“脚挛急”,仲景对此汤解除肌肉挛急的作用是相当肯定的。

另:腹痛也是挛急性的症状。

2(腹痛时,仲景必用芍药。

3(芍药能用于便秘者。

4(咽喉疼痛不是芍药的应用指征。

5(芍药枳实主治腹痛便秘,是胃肠动力剂,相当于西医马叮啉。

6(芍药配白术茯苓,是利水剂。

二、经验:1(芍药兼治便秘。

笔者经验,芍药量至30g以上,就有通便作用。

2(江苏常熟名医陶君仁先生有柔肝饮一方,即芍药甘草汤加生麦芽。

3(小建中汤是保肝方。

P19三、用量:仲景用芍药有2个剂量阶段:大量:4,6两,主治以腹中急痛为主证的病症。

若配附子或黄芩,或配桂枝等则不必大量,用小量:2,3两即可。

芍药甘草汤原方用量各4两。

后世用量比例不一,从12:1到3:1不等。

甘草一、应用:1(用于瘦人。

《神农本草经》载甘草能“长肌肉”。

羸瘦可以看做使用甘草的客观指征之一。

2(咽痛,多用甘草。

3(甘草用于口腔黏膜病。

咳嗽也是黏膜病。

总之,甘草证以体形羸瘦为客观指征,主治病症以干枯性(羸瘦)、挛急性(肌肉痉挛、绞痛)、刺激性(咽痛、黏膜溃疡)、躁动性(心悸、脏躁)、突发性(中毒、外科感染)为特点。

二、经验:1(甘草6g,桔梗3g。

为利咽方。

治疗急性咽炎,笔者常加山栀10g,连翘20g。

加制半夏12g、厚朴10g,治疗慢性咽炎、梅核气等。

2(甘草6g,桂枝12g。

为定悸方。

方中桂枝多改用肉桂10g。

3(甘草12g,干姜6g。

用于以吐涎沫而不渴、苔滑为特点的消化系统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4(大枣一、应用:1(张种景使用大枣最多的是与生姜、甘草分别同用。

2(临床所见,凡动悸者、脏躁者,多形体瘦弱、舌淡脉细,故使用大枣、甘草为主的方药,要注意辨清舌脉。

3(大枣味甘,含糖量很大,作为能量补充,张仲景对体质瘦弱的虚劳患者,常常大量使用大枣,最大量达30枚。

二、使用注意:1(大枣一般不与麻黄配伍。

2(张仲景治疗胸闷气喘一般不用大枣,这恐怕与“甘能令人中满”有关。

3(治疗关节痛的麻黄方也很少配伍大枣,可能大枣大量服用能妨碍麻黄发汗功效的发挥。

麻黄一、应用:1(麻黄多用于无汗证,而与石膏同用时,则不必拘于无汗一证。

麻黄配石膏能调节发汗的强弱。

石膏量大于麻黄,则不发汗而退肿。

麻黄量大于石膏则重在发汗。

2(麻黄配黄芪:主治关节疼痛、汗出身重而肿者。

3(黄肿,是仲景使用麻黄的客观指征。

黄肿者的咳喘,麻黄最为适宜。

4(仲景使用大剂量麻黄强调脉象,如大青龙汤证的脉象为浮紧。

浮紧即有力,是患者心肺功能较好的一种反映。

5(麻黄体质,P386(配伍桂枝的麻黄剂应该是较为安全的,尤其是桂枝量大于麻黄的处方。

麻黄汤是比较安全的发汗剂。

7(麻黄6g,附子10g,细辛6g。

是温性止痛兴奋剂,治疗腰痛效果最好。

但以急性腰扭伤、腰椎间盘脱出为适宜。

麻黄量在10g以上,芍药量在30g以上,服用以且须避风,服第一服时常常会周身出汗,腰痛随之减轻,以后再服就不一定会出汗,有效才常常三五剂内见效。

笔者经验,本方加大姜、甘草、大枣等,使用更安全,汤液的口感也较好。

二、用量1(麻黄的用量有多个阶段:2(麻黄的中毒量为30,45g。

仲景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

附子一、应用1(麻黄汤证或桂枝汤证的恶寒,一般经发汗以后可以,但恶寒不仅不减轻,反而比以前严重,这种情况多出现于阳虚证患者,恶寒同时,常常汗漏不止,身体湿冷,精神萎靡,是使用附子的指征。

2(大剂量附子多用于痛证。

3(附子主治脉沉微与痛证。

所主治的二证之中,脉象沉微最为重要。

4(“附子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 5(近代名医恽铁樵认为“脉硬有汗”是应用附子的特征之一。

6(仲景使用附子:止痛多与细辛同用;温阳止泻多与干姜同用;与白术茯苓白芍同用则利水;与麻黄芍药桂枝甘草同用治疗身痛;配人参治大泻而脉微不出;配大黄治腹痛而大使不通。

7(真武汤乃温阳利水剂,用该方以后能缓解心悸、气短、胸闷等症状。

个人的经验,宜在真武汤的基础上加肉桂,甘草更好。

二、用量:仲景用附子有2个剂量阶段:止痛炮用3,5枚;回阳生用1,2枚。

三、使用注意:有毒,须久煎。

附子中毒,古时侯用甘草、黄连、肉桂、绿豆、黑豆汤解之。

现代多注射阿托品、普鲁卡因等。

口服浓茶也有解毒作用,目的是沉淀生物碱。

干姜一、应用1(干姜主治多涎唾而不渴者。

2(“干姜舌”:舌苔必白厚或腻,或白滑,舌面若罩一层黏液,可称“干姜舌”。

3(干姜主治与附子相似,其区别在于:附子多用于心血管系统,脉沉微;干姜多用于消化系统,舌苔白腻。

此外,附子能止痛;干姜除腹胀满,二者有内外之别。

4(干姜6g,甘草12g。

为甘草干姜汤,本方为温中的祖方。

5(著者经验方:干姜10g,细辛6g,五味子10g,肉桂6g,甘草5g,茯苓20g,大枣12枚。

主治: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等见咳喘心悸、痰清稀量多起泡沫者。

患者体形以瘦弱为宜。

6(与生姜的区别:生姜偏于止呕;干姜偏于止泻,二者有上下的不同。

细辛一、应用1(治“咳”,配干姜、五味子;治“寒”,配当归、桂枝、芍药、甘草。

2(细辛主治“口不渴”一证尤为重要。

3(细辛配附子、乌头等可用于剧痛。

4(“细辛舌”:其舌质淡红,舌苔白滑,上罩一层稀滑黏液,笔者称为“细辛舌”。

5(细辛主治咳逆上气,多配干姜、五味子,其痰必清稀;治四肢厥逆,多配桂枝、当归,其舌必淡红;治疼痛,多配附子、乌头、肉桂、干姜等,其疼痛必剧。

6(细辛与附子主治相似:但细辛主治必有水,附子主治必有寒。

7(细辛与干姜均用于不渴而苔滑者,但细辛能止痛,干姜能止吐利,前者偏于神经系统,后者偏于消化系统。

二、用量仲景用细辛,入汤剂宜量大,2,3两。

吴茱萸一、应用:1(仲景书中寒都有痛义,用于“寒”病的方药大多有止痛作用。

2(吴茱萸量越大,大枣用量就越大。

柴胡一、应用1(小柴胡汤中加减唯柴胡、甘草不可减,故可视为小柴胡汤的核心。

2(所谓往来寒热,主要指患者的自我感觉,即一种寒热交替感。

或忽而恶风怕冷,肌肤栗起,忽而身热而烦;或心胸热而四肢寒,或上部热而下体寒,或半身寒半身热。

这种寒热冲锋枪感还包括对温度变化的自我感觉过敏,如特别畏风、怕吹空调等。

再推而广之,对湿度、气压、光照、气候、居住环境、音响、气味的变化过敏乃至心理的过敏可以认为是往来寒热的延伸。

3(笔者将胸胁部、身体的侧面、腹股沟等部位称之为“柴胡带”。

4(“柴胡体质”P815(笔者经验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发热以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柴胡用量在20g以上方能显效。

6(四逆散是止痛升压剂。

7(柴胡桂枝干姜汤是精神疲劳恢复剂。

8(笔者经验,使用逍遥散,除有腹痛等症状外,还要看舌,舌体要胖,边有齿痕,大使不成形,患者常有浮肿,尤其是晨起脸肿。

二、用量柴胡用于发热,用量宜大;用于慢性肝炎,用量宜小。

半夏一、应用1(大剂量半夏用于治疗呕吐以及咽喉部症状。

2(半夏主治“呕而不渴,兼治咽痛、失音、咽喉异物感、咳喘、心下悸等证”。

3(不渴:指口腔无明显干燥感,也没有明显的口渴感,甚至经常泛吐的清稀的唾液或胃内水液,其舌面也可见湿润的黏腻的舌苔。

4(“半夏体质”黄芪一、应用:1(黄芪主治汗出而肿者。

2(黄芪用于体形偏胖、肌肉松软无力者。

3(黄芪可与麻黄同用,治疗关节疼痛。

4(黄芪主治的肿,主要为全身性的浮肿,但以下肢为明显。

5(“黄芪体质”、“黄芪肚”,腹部松软,腹肌萎缩而脂肪堆积,肚脐深陷,按之无抵抗感以及痛胀感。

6(麻黄证与黄芪证均治肿,但麻黄为无汗而肿,黄芪为有汗而肿。

7(《伤寒论》不用黄芪,《金匮》罕见四逆。

8(笔者经验,治疗高血压浮肿,可重用黄芪30g以上,并配相同剂量的葛根。

9(大量使用黄芪的时候必须看体型,有无黄芪体质的存在。

二、用量:现代用量:治疗浮肿,大量60,120g;治疗半身遂、骨质增生疼痛等,可用30,60g;治疗上消化道溃疡,可用15,30g。

白术一、应用1(白术茯苓配伍可治小便不利及口渴。

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及排泄不畅。

2(白术、黄芪均能利水。

但黄芪主治在表之水,故浮肿、汗出比较明显,而白术主治在里之水,故以口渴、眩晕、身重、大便性状改变为明显。

3(使用白术不论体形胖瘦,但患者多呈黄肿貌,肌肉松软,容易浮肿,特别是尤为明显,如眼睑浮肿。

另外,必见舌体胖大而淡,或有齿痕,或舌面白苔,或舌面水滑。

4(白术18g,茯苓18g,猪苓18g,泽泻30g,桂枝12g。

五苓散的客观应用征,是患者大多舌体胖大而有明显的齿痕。

茯苓一、应用:1(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主要指征。

2(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 3(茯苓主治口渴及小便不利。

其渴感并不严重,惟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

4(茯苓舌: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

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

5(舌体胖大而有齿痕,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6(茯苓证与白术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

所不同之处,白术重在治渴,而茯苓重在治悸。

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则能安神利水。

猪苓一、应用:1(猪苓与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区别在于:茯苓治眩性,猪苓治热淋。

2(仲景猪苓方仅三方,三方均有猪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

泽泻一、应用1(泽泻主治“冒眩而口渴、小便不利者。

” 2(仲景用泽泻,多与白术、茯苓、猪苓合用,主治小便不利。

四药的区别在于:泽泻主冒眩,白术主渴,茯苓主悸,猪苓主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