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李强诗歌意象的生命意识分析

李强诗歌意象的生命意识分析

李强诗歌意象的生命意识分析

李强是中国现代诗歌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富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深刻的思考。本文将分析李强诗歌中的意象,并对其生命意识进行分析。

在李强的诗歌作品中,自然意象是一种常见的意象,他常常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人类的情感和思考。例如在《蝉》一诗中,他用诗意的方式描写了蝉的生命轨迹:“静在叶间它将终矣。”这里蝉意象的出现不仅仅是为了描述蝉的一生,更重要的是通过描写蝉的生命结束来暗示人类的生命也是有限的。通过蝉的一生,李强展示了生命的短暂和脆弱。

除了自然意象之外,李强的诗歌中还出现了一些现代都市的意象,这些意象往往带有一种冷漠和孤独的氛围。在《苍白还有什么》一诗中,他写道:“天窗下鸽子的目光内有时间旅行”,通过描写窗外的鸽子目光中的时间旅行,他表达了人们在都市生活中感到的孤独和对过去的思念。这些现代都市意象的出现展示了现代人在城市中的迷茫和无助。

对于时间的思考也是李强诗歌中一个重要的意象。时间在他的诗歌中往往是无情而不可逆转的,比如在《时间幸存论》中,他写道:“时间蚕倒着走进废墟。”通过描写时间的倒退,李强表达了自己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受。时间意象的出现使读者不禁思考人生的短暂和无常,进而引发对于生命的思考。

通过对于李强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诗歌作品中充满了生命意识。他通过自然意象、现代都市意象和时间意象等多种意象来表达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种对于生命的思考和意识使得他的诗歌作品显得深刻而富有哲理。通过对于意象的运用,他将生命意识与现实生活相连接,使得读者在阅读他的诗歌时能够感受到深深的共鸣和思考。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

顾城作品风格与性格

很多年前就读过顾城的诗,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

寻找光明”更是成为学生时代记忆的经典。作为我国新时期朦胧诗派

的代表人物,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早期的诗歌作品

带有孩子般稚嫩单纯、梦幻情绪,所以又被称为以一颗童心看世界的

童话诗人,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表达方法来抒发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与舒婷的典雅端丽、委婉绰约、美丽忧伤相比,顾城的诗则显得纯真

无瑕、扑朔迷离。但是,在顾城充满梦幻和童稚的诗中,却满载着一

个成年人的忧伤。这忧伤虽然有时很淡,但有时又像铅一样的重金属

沉重。因为这不仅是诗人个人的忧伤,而是一代人觉醒后的忧伤,是

觉醒的一代人看到眼前现实而产生的忧伤。顾城用他不被尘世间污染

的思想,用象征隐喻、抽象变形、通感、物象叠合、物人转换、因意

取象和省略跳跃等七种艺术特点,让你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关键词:顾城;诗歌;艺术;朦胧派;语言表达;意境;童话诗人

对顾城的诗歌按不同的时间段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时期,分别为“前

童话时期”“中童话时期”和“后童话时期”。但在笔者看来,仅凭

舒婷的一首《童话诗人》就作这样的划分确实有些许的牵强。看过

1992年顾城在德国波恩接受《袖珍汉学》杂志的编辑采访,顾城谈到

不断变化的“我”的阶段性及其对诗歌创作的影响,把自己诗歌创作

的演变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自然阶段、文化阶段、反文化阶段和无我

阶段。从顾城早期诗歌来看,正如舒婷诗中所描写的:“你的眼睛省

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童话诗人之名

李强诗歌意象的生命意识分析

李强诗歌意象的生命意识分析

李强诗歌意象的生命意识分析

李强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常常具有深刻的意象和生命意识。他的诗歌意象可以分为自然、动物、人类、物体等多个方面,这些意象的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以下是对李强诗歌意象的生命意识分析。

自然意象是李强诗歌中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他善于用自然意象来表达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比如,他在《夜行》中用“夜”,“风”,“月”等自然意象来表达人的孤独和寂寞感;在《鸟的眼泪》中用“天空”,“飞鸟”,“雨”等自然意象来表达人对于自由和平和的追求。这些自然意象无论是在描写上还是在抒情上都呈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关系。

动物意象对于李强而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表达方式,他常常用动物来表现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心灵颂》中的“蝴蝶”,《窗外的鸟》中的“鸟儿”,《猫》中的“猫”等都是他在诗歌中用动物意象来表达人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变化的精彩之处。这些意象使诗歌更为富有生命力和感情色彩。

人类意象是李强诗歌中最为直接和具体的表现方式,他常常用人类意象来反映人的生命境遇和人生的尊严。比如,在《静夜思》中,他通过“小房昏灯”“日落街头”等描写,将读者带入到了一个生活琐碎而平凡的人的内心世界;在《肖像》中,他则通过对于一个人形象的描写来反映人们对于生命的重视与追求。

物体意象是李强诗歌中用得较少的一种表现方式,但是其却也是能够展现生命意识的一部分。他在《镜子》中用镜子表现出了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在《小草》中,他用小草的精神和意志来激励人们要像小草一样顽强地生长。

总而言之,李强的诗歌意象是其诗歌的灵魂所在,他不但勾勒出了不同的物象形态,更是通过这些物象所表达的感情和思想,展现出了人、自然、动物、物体等生命形态的内在丰富和生命意识的深刻。

论李商隐诗歌的生命意识

论李商隐诗歌的生命意识

55
昌吉学院学报 拿到自己的心中去发展。 [ 6] 抓住契机 , 利用空白 , 这正是李商隐 诗歌的主观情思 为何可以辗转 反 侧, 曲折其意, 如良玉生烟 , 既神秘又深邃地传达 生命存在状态的意义、 生命的价值。李商隐以味 之无极, 意之深远来体现主观情境 , 这是一种人文 精神的 生命意识 的体现 , 即对人类命运的关怀 , 对人性人道的存在状态及其走向的关注, 它是对 人性、 人道的应有、 理想状态的追求, 对普遍意义 上的真善美的捍卫, 李商隐正是凭这种人文精神 以他物对自身生命进行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 验。而 作为一种人文精神的中国古代生命意识 , 既经历过广泛的感性体验 , 也做出过深刻的理性 思考 不仅 眷恋于个体生命 独特的存在和 完
[ 2]
一、 理性思索和真切情感体验下的人文生命 意识 人生在世 , 充满了种种欲求, 这也是人与生俱 来的本能冲动。然而世事总是难以按照自身的理 念去运行 , 这就引发了无穷的心酸与痛苦。在这 矛盾与冲突中, 李商隐以其自觉的悲剧性的人生 体验 : 紫府仙人号宝灯 , 云浆未饮结成冰。如何 雪月交光夜, 更在瑶台十二层 ( 无题 ) , [ 3] 表现 了理想的境界可望而不可及 , 徒有一腔的追求、 向 往, 却因世事的变幻而难以追攀。 宿骆氏亭寄怀 崔雍崔衮 : 竹坞无尘水槛清 ,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4] 本来, 秋阴 不散 , 引愁起恨, 是一种触发相思的凄凉之景。但 既然认识到 相思迢递隔重城 , 认识到相思无益, 不把期望寄托于将来的团聚, 而是把视角立足于 现实 , 这清幽雅洁之境 , 沙沙似雨的枯荷声, 不正 是生命流动的体现 ? 寻芳不觉醉流霞 , 倚树沉眠 日已斜。客散酒醒夜深后, 更持红烛赏残花 ( 花 下醉 ) 。 美好的事物转瞬成空, 花期短暂, 人生 的瞬间美丽, 花开的风情 , 花残的韵致是切骨入髓 的, 是刹那间的永恒。 巴尔扎克在 幻灭 中借人物之口说: 真正懂 诗的人, 会把作者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

顾城诗歌的特点

顾城诗歌的特点
顾城诗歌的特点
顾城
被誉为童话
诗人,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作家,顾城的诗歌
具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那么具体是什么样的特点呢?一起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顾城给我们留下的经典,虽然只有两句,但是却在当代诗歌史上具有相当重的份量,以其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辩证思维的哲理之光而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和强烈的艺术力量。在其短暂的生命里,抒写了诸多作品《黑眼睛》、《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等诗集,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被称为当代的唯美浪漫主义诗人。
二、唯美浪漫——纯净的美顾城诗歌的浪漫与他的人生经历紧密相关。
他的童年生活是幸福的。在他十二岁写成的《星月的由来》中充满了童年的天真和幻想,甚至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纯净。他刚读完初一上学期时,席卷全国的文革就波及他的家,他随父亲下放到了农村,一去就是十多年。农村明丽恬淡的山水风光,善良纯朴的人性深深感动了顾城。当他返城后,由于乡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的差距而产生的种种格格不入的陌生感和不适感就油然而生。于是他就不由自主地回想幸福的童年时光,回想在农村耳闻目睹的一切,加深对它们的热爱,从而自觉地将自己的灵魂放逐于充满纯真美的童年和充满自然美与人性美的乡村。更为重要的是,年少时代在城市所看到的血腥、暴力图景难以忘怀,更使他对城市产生了极大厌恶感,使他更加偏向于对农村自然的描绘。正如他自己所说:“新的‘自我’,正是在这一片瓦砾上诞生的,他打碎了迫使他异化的模壳,在并没有多少花香的风中伸展着自己的躯体……他相信自己应作自己的主人走来走去。”我们分析这段话可以发现:这里“新的自我”应就是“无目的的我”,是作为一个自由自在的个体而存在的。在顾城的艺术追寻中,他将“新的‘自我’”的重建锁定于“天国”——由“童心”和“自然”构筑的具有精神家园意义的“天国”。他决心“要用心中的纯银,铸一把钥匙,去开启那天国的门”,去表现“纯净的美”。因而他幸福的童年,童年生活的农村便是“天国”的世间原形,如他的《生命幻想曲》中的沙漠和森林。少年的顾城,在离开农村回到他厌恶的城市之后,并没有激烈地抗争现实,他借鉴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传统的避世传统,独自在寻找他梦中纯净的天国,借此来宣泄对人性沦丧的痛苦和失望,让自我获得一种心灵上的平静和慰藉。这些都让他的诗歌不含有人世间的一切丑恶,而只是一种对人性复归的美好憧憬。这一切都源于他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继承,也是他的诗歌能打动那么多读者的根本原因。他说:“我喜欢古诗

浅析顾城的诗中“树”的意象

浅析顾城的诗中“树”的意象

浅析顾城的诗中“树”的意象

第一章序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一代人》顾城)

顾城的这首诗已经成为现代诗的一座丰碑,发表后获得了广泛的认同,成为那个年代回响至今的时代声音。诗的成功有其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理由,但无疑意象的运用也是其作为文学作品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充分地体现了顾城的艺术特色,在意象构造上匠心独具。在审美上避开了情感的直抒,弃置了景象的实叙,用意象、用隐喻,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现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一代人觉醒的象征),[]体现了意象在现代诗歌创作手法上核心地位和巨大作用。

诗歌的意象是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意象不是一般的形象,而是主、客观融为一体的形象。主观通过客观事物形象来表达,表达主观的感受和体验,赋予客观事物以生命和情感,诗人的主观激情和客观形象融为一体,成为一个自身完整的复合体。意象所表之“意”便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事物的哲理性观念、意念或者说是一种哲理的思考。意象的基本表现手段是象征,意象的哲理性并不直接说出,而是通过形象的象征或暗示来达到,象征的“形象“实际是含有某种意义的载体。象征意象的目的是为了表达真理和观念,对象征意象的审美过程变成了不断追问的审美鉴赏过程。通过思索和求解,读者可以慢慢领悟意象所负载的某些观念和哲理。好的审美意象,往往使人始终很难得出最为精确的结果,好像有无数多个解,这就使得意象具有多义和歧解性,能在最广泛的范围和多维度上调动起受众的共鸣。

顾城是上世纪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之一,其风格天真空灵。用丰富的意象诠释主题,用多变的手法运用意象,是顾城诗歌创作技法上的显著特点。

试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试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试论顾城诗歌的艺术特点

摘要: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歌主流中,顾城是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记。他是著名的“朦胧派”诗人。他的诗歌风格简单质朴,具有浓厚的童真色彩,因之被称为“童话诗人”。他用他独有的童稚的诗句,在时代的大合唱中寻找真我。用充满生命活力的意象,纯真忧伤的意象,大自然中的意象以及充满想象力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装扮诗歌中的童话世界。这些意象承载了顾城的思想感情,为顾城诗中“童话王国”的构建加砖添瓦。也让我们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意象中来体悟顾城的喜怒哀乐,在他的童话世界里感受明朗清新的气息,在他童真的语言中来体验童话世界里的美好。

关键词:顾城诗歌;童话诗人;思想情感;意象

在中国这个“诗的国度”里从来不缺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仰望星空的烂漫诗人,也不缺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俯察万民的现实主义遗风,更不缺乏“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豪迈铿锵气概。生于这个涵养丰富、包容万象的诗的国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幸福和骄傲。然而历史的进程向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经济的落后必然影响到上层建筑文学艺术的回落,中国诗歌也面临着革旧立新的现实状态,浩浩荡荡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无疑为中国文艺界的发展指引出一条“向西看”,“向前看”的发展方向。这让彷徨不知所措的中国诗歌如沐春风,如遇春雨,不再是闻一多先生所谓的“吹不起半点漪沦,一沟绝望的死水”,中国诗歌的现代转型如雨后春笋般悄然破土。

诗人顾城《生命幻想曲》

诗人顾城《生命幻想曲》

诗人顾城《生命幻想曲》

诗人顾城《生命幻想曲》

当代汉语诗歌艺术在顾城这里回到了它的本质所在:既是源于生活与生命的创造,又是生活与生命自身的存在方式。这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诗人顾城《生命幻想曲》,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幻想曲

把我的幻影和梦

放在狭长的.贝壳里

柳枝编成的船篷

还旋绕着夏蝉的长鸣

拉紧桅绳

风吹起晨雾的帆

我开航了

没有目的

在蓝天中荡漾

让阳光的瀑布

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

用强光的绳索

一步步

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

我被风推着

向东向西

太阳消失在暮色里

黑夜来了

我驶进银河的港湾

几千个星星对我看着

我抛下了

新月---黄金的锚

天微明

海洋挤满阴云的冰山

碰击着

“轰隆隆”---雷鸣电闪我到那里去呵

宇宙是这样的无边

用金黄的麦秸

织成摇篮

把我的灵感和心

放在里边

装好纽扣的车轮

让时间拖着

去问候世界

车轮滚过

百里香和野菊的草间

蟋蟀欢迎我

抖动着琴弦

我把希望溶进花香

黑夜象山谷

白昼象峰巅

睡吧!合上双眼

世界就与我无关

时间的马

累倒了

黄尾的太平鸟

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太阳烘着地球

象烤一块面包我行走着

赤着双脚

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我要唱

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

在宇宙中共鸣

综合型写作与当代诗学重构——论八十年代诗歌话语的“提喻”特征

综合型写作与当代诗学重构——论八十年代诗歌话语的“提喻”特征
感等语 言技 巧 。他 自创 了 一个 诗 歌 王 国 , 成 为 一 种
本文以海登 ・ 怀特 的“ 后现代历 史叙事学 ” 理 论 为基 础 , 分析 了 中国 8 0年 代诗 歌 中顾 城 、 第 三 代 诗、 海 子 的诗 歌 写 作 。他 们 分 别 代 表 了 8 O年 代 诗 歌 写作 的不 同阶段 , 由此 , 可 以 看 出 诗歌 中 的“ 提 喻 写作 ” 综 合 型 写 作 的话 语 特 征 , 这 对 于 当 代 诗 歌 写 作有着积极的建 构意义与积极影响 。
它 的在 于 : 关注诗 歌 本体 的有机 建构 与综 合创 造 。 顾 城 的诗 , 不 同于 8 0年 代 初 期 其 他 诗 歌话 语 , 他 的诗 歌 既 有 思 想 的意 义 , 也有诗学的意义 , 他 的
思想主要体现在一种普世情 怀下对生命 自身 的关 注, 他的意义体现 了着重抒情 、 重视意象 与现 代通
命’ , 是他最近一再强调的话题 , 表现 的是强烈的生 命 意识 …… 顾 城 的 生命 意识 远 比 同时 代 人 觉 醒 得 要早。它不是受社会思潮影响的结果, 而是先天赋 予 的内在 悟性使 他 一 开始 就 注视 着 灵魂 , 体验 着 人 与世界的同一性 , 关心着生命的来源和归宿。 ” 本 文把 “ 朦胧 诗 ” 中顾 城 的 诗 歌 放 在提 喻 写作 中来 讨 论。单从艺术角度来讲 , 顾城诗歌话语很大程度上 游离 了“ 朦 胧诗 ” 的“ 政 治 型 写作 ” 话 语 。顾 城 的诗 歌跨越了历史与文化的局限 , 走向了对生命 自身 的 哲理探 究 与精神 思考 。这 种综 合 的 “ 思想 性 写作 ”, 代表了当下诗歌话 语生长与发展的另一种书写可

亦趣亦妙成奇观[论文]

亦趣亦妙成奇观[论文]

亦趣亦妙成奇观

欲论电影的艺术并进一步鉴赏、享受。那么从电视中看电影十分正常,从电影中享受那就更不用说了,但从世界摄影大师或绘画大师的作品中观看享受,悟出一幕幕的电影镜头之意藴,那就有点别有意趣了。尤其是伟大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壁画更是如此。蒙太奇之镜头迅速在脑海中上映,令人过目不忘,当然用文字展现的语言文学作品藴逸蒙太奇也不难,但从书法的线条艺术中给作品推波助澜恰到好处地更上一层楼,那就难了。况且要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又要用电影的镜头一幕幕地放映出来,有不隔之美之奇效那就更难了。

张清岩先生做到了。

辛卯年阳春三月,逛上林坊恩卉画廊,幸运的看到了书法大家张清岩先生的书法作品,内容是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店主说:“张清岩老先生已八十岁,在今年三月份不幸仙逝了。但先生的生命因艺术还活着,而更美丽……”

是啊,斯人已去,作品长存,先生是永远活着的。先生的作品既有“顺、热、巧、正”,又有“热、生、拙、奇”,达到了刚柔相济,舒敛适度,偃覆有致,巧拙互用,拙茂巧稳,逆中有顺,似奇反正的艺术效果,其节奏感抑扬顿错,有笔走蛇龙之势,且又干湿自然,运笔快而不滑迟而不滞。书虽止而势犹未尽,万千变化恰到好处,喜取逆势,若逆水行舟,奇拙互生。具有下笔精巧章法美观挺拔雄

健、凝练遒劲的特点,形成了该书法的独特艺风。

登鹳雀楼书法作品是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其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是唐人留诗的“不朽之作”。因此用书法线条艺术反映作品的内容,非等闲之辈所能莫属。

张先生书法的作品开篇第一个“白”字用草体“”书之,而“日”字又书写成“”,这样给人的场景视觉冲击是一轮夕阳冉冉在雄伟的高山中下山了;而依山尽的“山”字又书写成一线天的““字,给我的眼帘中是一个落日在十分遥远的群山中下山了,况且登了鹳雀楼山还这样低矮。因此看了第一句诗的书法一幕幕给我叠影出蒙太奇镜头来;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渐渐而没,一闭眼,天空景、远方景、希望景还历历在目,耳边不绝回想起古筝的悠扬声,脑海中倏忽闪过生命意识的理念;生是一种强大,死也是一种强大的生命轮回哲学,夕阳告诉我请珍惜光阴、珍惜生命,夕阳是我最好的教育老师。这是先生的书法艺术给我的强烈感悟吧,受益匪浅。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赏析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赏析

喜欢,不同心情喜欢读不同的诗;的诗放在书架外沿,最常读的时刻,是黄昏;翻开的诗,仿佛一座安宁的灯塔,带你静静向过去回望;读不太懂,但觉得美,有时想,也许正因为不太懂,新鲜的美感才常存;

有趣的是,不同时期读同一首诗,理解和感受又不相同;这时便能清楚地感到时光在流逝;据说战胜时光的方法是把它记下来,因此写点文字放在这里,随着岁月的流逝自己盖这座楼,看能有多高;海子,这个年轻的诗人死在春天,如今整个中国都在面向大海,渴望春暖花开,也有越来越多心灵在他的诗中相聚,仿佛在默默作证,这个蔑视死亡的天才交出的是生命,收获的是时间;

也许,海子诗歌真正可贵的,是他深遂的哲学思维,比干剖心的赤子情怀,以及将诸多西方现代诗歌手法与汉语言创造性的结合;在他笔下,语言是庄重和神圣的,被生命的火烧过的;

海子渴望成为太陽,我的理解是,不仅是文化中的意象,诗歌上的追求,而是一种基督精神的自我实现;海子是善良的,温和的,顾城可以为追求谢烨睡在她的家门口,而海子在女友父母反对后,走到她的家门口,还是悄悄离开;同样,他不会伤害任何人,能够伤害的,只是他自己;自我牺牲的博爱精神令他渴望燃烧,献出自己;

最难得的一点是,他虽然年轻,但熟读各大文明经典,其学识与雄心是一般人所难以想象的;他站在巨人肩膀上俯瞰世界,不仅敏锐地感受到了民族文化和性格的不足,他认为中国人缺少陽性气质和献身精神,没有与万物共荣辱的情怀,即光照万物,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太陽精神且对西方理念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主动的汲取,因此,胸怀天下的他潜意识里有着浓郁的悲情和使命意识,这种具有悲情和使命的抗争几乎浸透所有的作品,他渴望火,渴望燃烧,渴望民族性情与生命意识的自我更新,渴望重建人类家园的屋顶,而他宁肯为此而死,成为太陽,为了光照万物,燃烧自己而献出生命;

新时期诗歌

新时期诗歌

十七年文学的特点:

一,史诗创作情结。写作类容都为有关新中国的重大历史或者有特别意义的事件为落点,用极大的篇幅笔墨去渲染。营造史诗性的效果。

一,英雄崇拜心理。在十七年文学作品中从正面给读者讲述了什么是坚贞气节,崇高人格,坚定的革命立场和热情,以及机智英勇的气魄。树立各中处于不同环境,不同个性的英雄形象。

二,肯定歌颂现实。所以的作品中涉及到的战役,改革等个个故事都有一个中国特色的结局--代表正义的社会主义大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三,题材大约有三个:歌颂、回忆、斗争。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

缺点:

1过于简单的人物性格,神一般的缺乏“地气”人物形象,感觉脱离了人性;

2过于肯定的歌颂,在这一点层面上对于历史有失真,

3政治倾向过重

“史诗性”追求(主流)。揭示历史本质,结构宏大,艺术虚构中加入重大

历史史实,塑造英雄人物,歌颂英雄主义。如《保卫延安》、《红日》、《红旗谱》、《红岩》等。

加入“传奇”因素的“通俗小说”模式。”革命英雄传奇“。如《铁道游击队》、

《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肯定与批评并存。

带有个人的抒情性特征。孙犁、茹志鹃、刘真等。

两大题材占有绝对重要的位置:

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历史小说。

农村题材小说:不同于一般乡土小说

主流之外:

一、“百花时期”的小说:

1、概况:

1956-1957年上半年,“双百方针”的提出。——文学的“解冻”。

主要创作倾向:

1)加强对现实政治的“干预性”,揭示时弊,关注社会“阴暗”。《组织部来了个年轻

真的童话真的美——论顾城诗歌童话王国的建构

真的童话真的美——论顾城诗歌童话王国的建构

年代 中 国新 诗派 ( 叶 派 ) 的进 一 步深 化 和 发 展 ,五 六 十 年 九
1 4, ( 99 4) .
代 台湾现代诗 的旁枝逸出,异 向竞争,N7 年代末8 年代初 [] 0 O 6李宪谕.中国新诗发展的 一 个重要环节—— 白洋淀诗群研 中 国大 陆 出现 的 “ 诗潮 ” ( 括 “ 新 包 白洋 淀 诗群 ” ,顾 城和 究[] J .北京大学学报, 19 , ( ). 9 9 2 舒 婷 为 首 的 “ 胧 诗 ” 派 , “ 生 代 ”或 “ 三 代 ” 诗 [ 关 于 “ 革 ” 时期 地 下 读 书 活 动 及 具 体 书 目参 阅 : 萧 朦 新 第 7] 文 人 ), 它 是不 间 断发 展 的 中 国 新诗 的方 向和 前途 。 萧 .书 的轨 道 :一 部精 神 阅读 史 [] A .廖 亦武 主 编 .沉沦 的圣
2 世 纪 7 年 代 后期 的 “ O O 朦胧 诗 ”运 动 ,开 创 了 中 国现 代 主 义 的 诗歌 新 时 代 ,而 顾 城 毫无 疑 问, 是最 具 代 表 性 的朦 胧
民族 意 识 、生 命 意识 和 灵 性 意识 ,这 也 正是 他 建 构童 话 世 界 的三 根支 柱 。
下 开始 诗 歌 创 作 的 ,回 城 之后 ,他 又 如 饥似 渴 的 从 中 国古 文 化 和 西方 文 化 中 吸取 养 分 , 学 习哲 学 、 心理 学 ,广泛 接 触 现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学生姓名曲彦翰

学号081140115

院(系)文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指导教师吕刚

时间2012 年 6 月 6 日

顾城诗歌的意象美

摘要

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享有“童话诗人”的美誉。诗人一直保有一颗童心,始终是用孩童的单纯天真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他一直对大自然有着特殊的眷恋,将自然的山川、太阳、云彩、小兽作为他诗歌的主角,来表达他那对世界对生命的思考。

之所以称顾城的诗为朦胧诗,是因为顾城的独特的诗歌表现手法。他用意象作比时巧妙地隐去被比事物,使诗歌的主题呈现出多义性,增加了诗歌朦胧的韵味。这样的诗歌读来如雾里看花,回味无穷。

顾城用童心和自然之美构建了他内涵极其丰富的童话世界。本文对顾城诗歌的意象入手,体味其诗歌意象的精妙之美。

关键词:顾城意象朦胧诗童真

Abstract

Gu Cheng is the representative poet of the Misty camp, enjoy the fairy tale poet's reputation. The poet has been to maintain a childlike innocence, always look at things in the world with a child's pure and innocent eyes. He has been a special attachment to nature, natural mountains and rivers, sun, clouds, small mammals as the protagonist of his poetry, to express his thinking of the world of life.

论宋词中自然意象的生命意识表达 宋词意象

论宋词中自然意象的生命意识表达 宋词意象

论宋词中自然意象的生命意识表达宋词意象

关键词:生命意识自然意象主题摘要:生命意识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主题,在古典文学领域内,最直接地表达生命感悟的应该是宋词了,尤其是北宋词,对时间生命内涵的阐释十分普遍。在表达这种体悟时,大多词人选择了运用“意象”来表达具有哲学性、抽象性的生命内涵,尤其是与自然界,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与之相关的意象,成为作家心灵触动的承载物。因而,词作中自然、节候意象,登临、羁旅、凭栏等意象,可以视为自然意象,这类意象往往对词作生命意识的表达有直接的影响。

生命意识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与主题,文人在特定的创作阶段中,对时间的感悟与生命的阐释是十分突出的,而且推广到整个艺术、文化领域内都能深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所以有学者说中国的艺术是一种生命艺术,它有着明确的生命精神。在古典文学领域内,最直接地表达生命感悟的应该是宋词了,尤其是北宋词,对时间生命内涵的阐释十分普遍。在表达这种体悟时,大多词人选择了运用“意象”来表达具有哲学性、抽象性的生命内涵,尤其是与自然界,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与之相关的意象,成为作家心灵触动的承载物。因而,词作中自然、节候意象,登临、羁旅、凭栏等意象,可以视为自然意象,这类意象往往对词作生命意识的表达有直接的影响。

一、宋词中的生命意识

生命意识应该是文人精神的一部分,是由外物感发而引起内心的触动,产生对时间、自然、自我生命的感悟或理性思考。有研究者认为,北宋词人对“生命意识”的感悟模式大致有三。其一是“闲愁”,这是对“生命意识”的朦胧感受;其二是别多会少的难料世事引发词人的感慨和惆怅;其三是自然界春发秋落的自然现象带来的启示,伤春、悲秋的主题便来自于此{1}。确实如此,纵观整个宋词的情感内容,大多数涉及到的是“愁”的感受,即使是一些被正统文人或作家本人所称之的“闲愁”,其实都蕴含了浓郁的生命感伤。就如辛弃疾词作中的“而今识尽愁滋味”一样,宋代词人在整个文学进程和历史发展进程中深刻地体味到了世事变迁,人生之中恨多乐少,因而,词作中对自然界的生命的变化、对自我内心的关注,对宇宙人生的反思都蕴含了深刻的生命意识。有人认为,人生苦短,生命叹逝是唐宋词人的集体性哀叹{2}。当然宋词中的愁绪感怀,与宋代文人所处的历史文化阶段以及文艺审美的变迁有关。宋词中对自然和生命的体悟主要源于文人对自我生命的省视,宋文人大多具有强烈的内省意识和自我精神建构意识,这种内省很自然地靠近了对生命本身的探触与理解,也因此成就了宋词中普遍的生命意识。“所谓生命意识,即是人类对自我存在价值的反思与认识。一方面受时代感发,让作品充分发挥出文学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人类生命本身往往也构成为创作意识的内省对象,从自然、生命、人生等方面,展现出个体的探求与悲欢,唐诗与宋词,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出此两类审美意识的创作典范。”{3}宋代词人处在中国古代文人全面成熟的历史阶段,他们对历史变迁、沧海桑田、生命周而复始的运动十分明确,不再是像汉魏时期的文人一样只是直觉的体验,因而整个文化观念中对个体人生及生命本身的体悟是较为普遍的,词作中所表达的是一种直觉体验中的生命时空。纵观中国古典艺术,普遍地表达了时空合一的自然生命观

简论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

简论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

简论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认为:(1)顾城诗歌以自然和自我为底色,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从而表达了他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在其诗歌文本中体现了鲜明的生命意识;(2)顾城诗歌中,也一直存在着大量的死亡意象,正是对由自然意象所建构的虚拟童话王国梦想的失落,导致诗人必须面对人生的死亡;(3)两种意象并不冲突,正是这些死亡意象与自然意象一起,共同构成了顾城对于生命的整体思考。

关键词:顾城自然意象死亡意象生命意识死亡意识

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80年代顾城以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称。早期的顾城以大自然为媒介,建造他理想世界的蓝图。他执拗地讲述绿色的故事,在诗和生活中偏执地保持自己与现实的距离,执行自我放逐。这时候顾城诗歌中的意象大多是大自然的意象,多是明亮的色彩。不过由于他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在感情世界里面也面临众多的问题,使得他不得不面对人生归宿、命运和死亡等话题,所以后期的诗歌意象越来越阴暗晦涩。但是不管是在前期还是后期,顾城诗歌的意象之丰富,组合之奇妙,意味之多义,在朦胧诗人及至新时期诗歌史上皆为突出。本文主要就其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一、自然意象

诗人顾城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在其诗《初夏》中,诗人“脱去草帽∕脱去习惯的外鞘∕变成一个∕淡绿色的知了”,自由地吟唱,快乐得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所以顾城用一序列的自然意象构筑起他的童话世界。在大自然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提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对生命的品读融入意象中,才使得他的诗歌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其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在当代诗歌的创作中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顾城;意象;生命意识。

吴晓曾说:”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1]人的存在问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一旦生命降临,到最终的结果必然走向死亡,但悲剧意识并不是生命的根本意识。尼斯尔曾说:”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2]可以说面对生命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是思考者,但这种思考更多地出现在童年时期,当我们意识到有生便有死这一问题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则被琐事掩盖而被我们逐渐忽略。诗人毕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解读这一问题。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而作为诗人的顾城用诗更是用生命诠释了这种思考。诗歌和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整体,他曾说”诗可写可不写,它到人间来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3]这话似乎有点玄,但从另一个的方面来理解即诗的产生不是刻意做作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生命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的产生是一种生命现象,诗创作是一种思考和存在的方式。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始到终一直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顾城是一位天才诗人,到七八岁,顾城就预感到:”我将来是诗人!”一次在小学班上被老师指名朗诵诗歌,顾城回忆说:”我被自己的声音震动了。我不知是怎么结束朗诵的,只记得坐下来时,必须用手按住膝盖,才制止那激动的颤抖。”[4]这是诗歌的力量与诗人天性撞击的结果,天才的诗歌原子早已潜藏在其性格、气质中,流淌在血液里。[5]而诗人的生命意识也觉醒的很早,13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我的幻想》)诗人对幻想的渴望和幻想的破灭的感悟已经初露其对生命意识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参悟其作品中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与自然为伴的童话诗人--对生命的顶礼膜拜

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15岁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饱含在这些意象中。

再如诗人创作于十五岁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太阳是我的纤夫。/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十五岁的少年已经深切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但在这样的无奈中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唤起对生命的热爱而去赞美和歌颂个体生命的伟大。喷薄而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阳光”这一意象被诗人比喻成瀑布,阳光的照射则顺理成章地”洗”黑我的皮肤;而”太阳”这一意象则被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处理转而成为”我的纤夫”。尽管被阳光”洗黑了皮肤”被太阳”用强光的绳索拉着”诗人依然不屈服于强压之下而是”赤着双脚。/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图章”这一意象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标志,一种无法抹杀的力量的象征,更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用”阳光”、”太阳”这两个意象与”图章”这一意象作对比,更彰显了诗人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的勇气,更要让这种勇气有了承担的载体--”图章”。最后诗人更是”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小”我”不小,与宇宙的融合彰显了人类的力量。连顾城的父亲顾工在提起这首诗时都说:”我和十四岁的顾城在河滩上晒着黝黑的肢体。他用手指在沙砾中写了一首歪歪扭扭的《生命幻想曲》--我至今还在为那些美妙的诗句而惊喜。多么好,我真惊奇他那细小,柔软的手指怎会划出这样的宏丽、壮美的句子。”[6]这个”早熟”的少年已经有很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瘦弱而黝黑的身体中蓄积着强大的力量,骨子里的倔强透露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生命的礼赞。

(二)寻求生命不能承受的”重”和”轻”平衡点的矛盾诗人--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思索。

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所谓灵魂的受难者指的是诗人注定一生为灵魂所累,因为太想寻找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平衡点而苦苦思索。而作为诗人的顾城也不例外,更确切地说顾城是一个”受难者”的典型代表。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顾城的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泪的眼睛……”这首诗歌有类似童谣的天真,也透露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再看另外一首诗《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却/而耸起的脊背。”这首《弧线》乍一看,我们感慨作者在处理”鸟儿”、”少年”、”葡萄”和”海浪”这几个意象时的巧妙。”触丝”和”脊背”的比喻也十分精当,但仔细品读过后就发现,作者对于这几个意象的处理不决不是信手拈来,随意组合。”鸟儿”为什么在疾风中”迅速转向”?葡萄因幻想延伸了的触丝,为什么又转向海浪因退却而耸起的脊背?”少年”这一意象的插入又是为什么?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另外一种人生观的反映,即是面对困难消极回避的态度。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和《弧线》进行一个对比,借用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关于”轻和重”的思想,我们可以说如果《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