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

合集下载

《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的诗》读后感

《顾城的诗》读后感《顾城的诗》是一本让人沉浸其中,感受深刻的诗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顾城那独特的诗意所吸引,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对人性的思考和感悟,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和魅力。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

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在他的诗中,我看到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性的理解,这让我更加珍惜生活,更加关心他人。

顾城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人性的温暖,让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用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性的复杂。

在他的诗中,我看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探索,这让我更加珍惜自然,更加热爱人性。

顾城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奇妙和人性的多样,让我对自然充满了敬畏和对人性充满了好奇。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启示。

他用深沉而真诚的语言,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启示。

在他的诗中,我看到了对生命的珍惜和对人性的尊重,这让我更加珍惜生命,更加尊重人性。

顾城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宝贵和人性的可贵,让我对生命充满了感激和对人性充满了敬畏。

在阅读《顾城的诗》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丽和力量,更加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

顾城的诗歌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重新思考了人性,让我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更深刻的认识。

感谢顾城,感谢他的诗歌,让我在诗意的世界里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人性的温暖,让我对生活和人性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愿我们都能像顾城一样,用诗歌的力量,感受生命的美好,珍惜人性的温暖。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还有另一种看似歌颂死亡 ,其实是回归自然 的理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无奈和反抗的 诗句: “去死/躺在路中间微笑/耳朵里长出兰 树枝和/新鲜的树叶/并且面色红润”。 顾城对自然的欣赏本质上是对自我生命的 体验。他与自然生命同呼吸共生存 ,理想 自然在心目中改变了面貌 ,他也就一步步 陷入绝望境地的疯狂状态 ,早期灵性的诗 语言也转变成类似疯狂的诞语。
一、“回归自然”理想的破灭
有人说:顾城“将生活等同于诗歌”。 的确 ,他诗歌中构建的理想王国 ,也是他在现 实里一直追寻着的“天国花园” ,几经辗转 , 顾城终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找到一块理想 的净土 ,想在那里“修一个城 ,把世界关在外 边”。 他亲自动手寻找木柴、食物 ,修房屋、挖粪 池 ,然而越是努力 ,距离他心目中的理想自由 生活就越是遥远。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2011年5月
顾城的一生有两次 轰动: 一是以“黑夜给了 我黑色的眼睛 ,我 却用它寻找光明” 而震动文坛 ; 二是 1993 年在新 西兰的激流岛上砍 死妻子后自杀。
他因诗写得澄明而赢得“童话诗人” 的美誉 ,他的终结却以非道德的方式引 发谴责。 诗人自杀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 ,顾城 又何以自陷其中呢? 这与顾城的死亡意识有关。顾城在其 人生与创作中逐步形成了明确的死亡 意识。
当时远在德国的顾城正一心挣钱 ,盖一 座白房子送给英儿 ,三个人在岛上过着理想 自由的天国般生活。然而英儿的出走使他 精神生活的支柱倒塌;当谢烨也因不堪其重 负要离他远去时 ,他最后的一线生机终于断 绝了 ,他“生命的美 ,千变万化 ,却终为灰 烬”。
三、死螳螂的婚事》: “风有些凉了/天色将暮/螳螂振动纱 衣/束紧肥大的小腹/她转过头/像是行最后的亲吻/一 下子咬下了丈夫的头颅”。 诗中所描写的场景似乎就是他多年后活生生的现实 , 雌螳螂可比作英儿对他的背叛 ,宣判了他的死亡 ,又 可比作顾城本人对其妻谢烨的暴力残杀。 在顾城一生中 ,尤其是其生命的最后阶段 , “死亡成 为他写作的支点 ,也成为他继续前的方式” 。 最终他又以死亡来完成他生命之诗的最后一次辉煌。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

顾城诗歌赏析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广受读者喜爱。

他的诗歌不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充满了童真和梦幻般的色彩,以及对生命的独特思考。

顾城的诗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特点是其独特的象征主义和意象派风格。

他善于运用自然界的景象和物象来象征和暗示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远和近》这首诗中,顾城用“云”和“鸟”的形象来象征自由和束缚,表达了对于自由和生命的渴望与追求。

同时,他的诗歌中也充满了奇幻的想象和独特的意象,比如“在月亮上我砍下一棵树/它倾斜着生长/在荒野上”。

顾城的诗歌语言简洁而富有力度,他以平淡质朴的文字表达了深沉的情感。

他的诗歌既不矫揉造作,也不媚俗取宠,而是用最真挚的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

这种朴素而深沉的语言风格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除了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顾城的诗歌还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一代人》这首诗中,他用“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表达了人类在困境中坚持不懈、寻找光明的精神追求。

而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这首诗中,他通过描述自己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表达了对自由和个性的追求,以及对现实束缚的反抗。

顾城的诗歌还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他在诗歌中对于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如《长城》一诗中对于历史和文化的反思,以及《捞月亮的人》一诗中对于人性自私、短视的揭示。

同时,他在诗歌中也不断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如《一代人》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以及《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的“我是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涂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

这些诗句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境时要勇敢寻找光明,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并为之努力。

总之,顾城的诗歌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内涵和真挚的情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艺术享受。

他的诗歌不仅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感悟,也反映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

顾城的诗全赏析

顾城的诗全赏析

顾城的诗全赏析顾城的诗充满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感性,他的诗歌风格独特,以下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1. 《远和近》: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思考和感受。

诗中通过描绘自然和人的距离,呈现出诗人对生命之间亲密疏离的感悟。

诗中的“你”和“我”象征着不同的人,而“云”和“山”则象征着自然。

诗人通过描绘云和山的距离,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和关系。

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自然和人的亲近和敬畏之情。

2. 《一代人》:这首诗是顾城对时代和历史的反思和审视。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认识和对历史的思考。

诗中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表达了诗人对黑暗和光明的追求和理解。

诗中的“一代人”则象征着当代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希望。

3. 《简历》:这首诗是顾城的自我剖析,也是他对社会和人生的反思。

诗中描绘了诗人的个人经历和生活环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思考。

诗中的“简历”不仅是指诗人的个人经历,也象征着人生的经历和历程。

4. 《感觉》: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生命和存在的感受和体验。

诗中的“天是灰色的/路是灰色的/楼是灰色的”,表达了诗人对灰色的感受和体验,也暗示了对生命的思考。

诗中的“感觉”不仅是指视觉上的感受,也包含了诗人对生命的各种感受和体验。

5. 《我会疲倦》: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自我反思和对生命的理解。

诗中的“我会疲倦”,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有限性和疲惫感的思考。

同时,诗人也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呈现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理解。

以上是一些顾城的诗歌全赏析。

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自然、社会、历史的思考和感悟,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给人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简论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

简论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

简论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摘要:本文重点分析顾城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认为:(1)顾城诗歌以自然和自我为底色,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从而表达了他物我合一的自然哲学观,在其诗歌文本中体现了鲜明的生命意识;(2)顾城诗歌中,也一直存在着大量的死亡意象,正是对由自然意象所建构的虚拟童话王国梦想的失落,导致诗人必须面对人生的死亡;(3)两种意象并不冲突,正是这些死亡意象与自然意象一起,共同构成了顾城对于生命的整体思考。

关键词:顾城自然意象死亡意象生命意识死亡意识作为朦胧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80年代顾城以一系列宁静、优雅、美丽纯真的诗歌,赢得了“童话诗人”的美称。

早期的顾城以大自然为媒介,建造他理想世界的蓝图。

他执拗地讲述绿色的故事,在诗和生活中偏执地保持自己与现实的距离,执行自我放逐。

这时候顾城诗歌中的意象大多是大自然的意象,多是明亮的色彩。

不过由于他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在感情世界里面也面临众多的问题,使得他不得不面对人生归宿、命运和死亡等话题,所以后期的诗歌意象越来越阴暗晦涩。

但是不管是在前期还是后期,顾城诗歌的意象之丰富,组合之奇妙,意味之多义,在朦胧诗人及至新时期诗歌史上皆为突出。

本文主要就其诗歌中的自然意象和死亡意象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一、自然意象诗人顾城就像是一个一直守候在自然童话里的孩子,他拒绝世俗的尘雾,抑或说是为了逃避社会纷扰,希望像古人那样寄情自然万物,超脱红尘。

在其诗《初夏》中,诗人“脱去草帽∕脱去习惯的外鞘∕变成一个∕淡绿色的知了”,自由地吟唱,快乐得就像安徒生童话中的美人鱼。

所以顾城用一序列的自然意象构筑起他的童话世界。

在大自然里,顾城曾感觉到了无限生命与非生命的历史。

他用自然无机的自然意象、生机勃勃的自然界生物、变换的自然景观宣布了他的童话世界的不及物性。

在顾城的诗歌中,出现一系列优美的自然意象:雨滴、雪珠、雪花、彩贝、螺壳、星星、云朵、浮云、蜜蜂、蟋蟀、姻蛔、鸟儿、小草、紫云英……优美自然物象的意象化,成为顾城诗歌一个鲜明的价值取向和艺术特征。

顾城诗歌中的意象艺术概述

顾城诗歌中的意象艺术概述

内容摘要:顾城诗歌属于朦胧派,并且是朦胧派的代表诗人,被誉为“童话诗人”,他有着一颗童心,用纯真的眼光去观察世间万物,他眷恋着美丽的大自然,云彩、太阳、山川等自然万物都是他歌颂的对象,以此来抒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

顾城的诗歌有着独特的表现手法,他的诗歌中各种各样的意象更是出彩之处,使得诗歌意义丰富,韵味独特,读起来回味无穷,本文从顾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以期展现其诗歌中精妙的意象艺术。

关键词:顾城诗歌意象AbstractGu Cheng's poetry is hazy, and is a representative poet of misty faction, known as the "poet", he has a childlike heart, with innocent eyes to see everything in the world, he loved the beauty of nature, the clouds, the sun, the mountains and other natural things are in praise of the objects, in order to express his perception of life. Gu Cheng's poetry has a unique style, a wide variety of his poetry is good, makes the significance of poetry is rich, unique flavor, read the image from the lead a person to endless aftertastes, in Gu Cheng's poems are analyzed, in order to show the image art of subtle poetry in which.Key word: Gu Cheng poetry imago目录一、顾城的诗歌创作--------------------------------------------5 (一)前期:睁开眼睛看世界------------------------------------5 (二)后期:闭上眼睛世界与我无关------------------------------5二、顾城的人生信仰和其诗歌作品中意象的关系--------------------5三、顾城诗歌创作中表现意象的手法------------------------------61、抽象表形法-------------------------------------------------62、物象叠合法-------------------------------------------------73、象征隐喻法-------------------------------------------------74、感觉沟通法-------------------------------------------------8四、顾城诗歌创作中意象的审美意识------------------------------9 (一)顾城诗歌中意象的死亡意识--------------------------------9 (二)顾城诗歌中意象的生命意识--------------------------------10 (三)顾城诗歌中意象的童话意识--------------------------------11 五、结语------------------------------------------------------12参考文献------------------------------------------------------13 一、顾城的诗歌创作(一)前期:睁开眼睛看世界顾城前期的诗歌创作有着积极的出世态度,抱着极大的热情睁开眼睛看世界,如他于1979年发表的《一代人》,诗中“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两行诗句虽短,但是却深刻揭示了文革中年轻一代的命运,虽然那一代遭受了磨难,可是他们却没有绝望、悲观,而是在积极地寻找光明,这样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执着探索者的形象,抒发了从文革中挣脱出来的无数年轻人的感情,除了《一代人》是关注现实的之外,还有《永别了,目的》、《结束》等等。

试析顾城诗歌“非童话性”死亡意识

试析顾城诗歌“非童话性”死亡意识

试析顾城诗歌“非童话性”死亡意识作者:张琼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5期摘要:顾城,一直以其“童话诗人”的形象深深地烙印在众多读者的心里,但这实质只是顾城诗歌的表象。

本文试从顾城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自我到非我)入手,解说顾城诗歌当中“非童话性”的死亡意识,以剖解童话外衣下死亡的纹理,为顾城之死提供一个合理的文化解析。

关键词:顾城;诗歌;死亡意识;非童话性作者简介:张琼(1968-),女,汉族,四川资阳人,四川农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5-0309-02“童话诗人”顾城,是七八十年代朦胧诗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当代唯灵主义浪漫诗人。

他的诗大多被贴上孩童、纯真的标签,以一种纯粹不沾染世俗烟火的姿态,绽放在新诗的浪潮中。

然而透过顾城的诗歌,我们看到顾城诗歌的童话性是冰冷的,是带着绝望与痛苦的。

无论是从第一篇诗歌到最后的绝笔遗书,还是从《种子的梦想》到《最后》和《墓床》,顾城的诗歌都以童话的方式表达着“非童话性”的死亡意识。

顾城在1992年底接受德国《袖珍汉学》杂志采访时将自己的诗歌创作演变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自然阶段(1969-1974)、文化阶段(1977-1982)、反文化阶段(1982-1986)和无我阶段(1986年以后)。

【1】笔者试着从这四个阶段来剖析顾城诗歌的“非童话性”死亡意识。

一、自然阶段的黑暗萌芽1968年冬,顾城12岁,他开始了辍学放猪的生活,也写下了一首揭开他心灵路途的小诗——《星月的来由》。

诗人坐在树下,仰望星空。

为何“树枝会去撕裂天空”,是因为天幕厚重,遮住了所有天外的亮光,让人压抑愤懑,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太阳”、“光明”是顾城很爱使用的意象,隐喻着他内心想要单纯想要质朴想要无忧无虑如孩童般的美好。

可在他12岁的小小的心灵里,一种极端抗争的姿态在开始萌芽,既然天幕遮住了亮光,那便用树枝捅破几个洞,透出来的光亮或许是微笑的。

论的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

论的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

论的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一、概述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作为文学创作中的两个核心要素,在诗歌艺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指的是诗人对生命存在、生命价值以及生命体验的深刻洞察和感悟,它是诗歌创作的内在驱动力,赋予诗歌以深厚的情感底蕴和哲学思考。

而诗歌意象,则是诗人通过艺术手法创造出的具有象征性、隐喻性的艺术形象,它既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载体,也是读者解读诗歌的重要线索。

在诗歌创作中,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相互交织、相互渗透。

诗人的生命意识通过诗歌意象得以具象化、形象化,而诗歌意象则成为展现诗人生命意识的重要媒介。

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之间的互动关系也体现了诗歌艺术的独特魅力。

生命意识为诗歌意象的创造提供了深厚的情感基础和思想支撑;另一方面,诗歌意象的生动性、形象性又进一步丰富了生命意识的内涵和外延。

探讨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的关系,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还能够为我们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和解读诗歌作品。

我们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论述,分析生命意识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探讨诗歌意象的创造与运用技巧,并通过对具体诗歌作品的解读来揭示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1. 阐述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在文学创作中,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如同灵魂与血肉,共同构成了作品的深度与魅力。

生命意识是文学创作的核心驱动力。

作品所展现的不仅仅是字面的描述,更是对生命本体的深入探索与感悟。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生命体验的投射,是对生命存在的独特理解与诠释。

生命意识使文学作品具备了鲜活的生命力,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生命的跃动与呼吸。

诗歌意象则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表现手法。

它通过具体可感的形象,将抽象的情感、思想和观念转化为生动的画面,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传达的内涵。

诗歌意象的运用,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还使得作品更加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生命意识与诗歌意象在文学创作中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顾城的诗读后感常用版

顾城的诗读后感常用版

顾城的诗读后感常用版顾城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之一,他的诗歌作品以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他的诗歌充满了思考、独白、追求和反思,读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启发。

以下是我对顾城的诗歌的读后感,希望能够给你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他用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由的向往,呼吁人们去捕捉每个瞬间的美好。

他的诗歌充满了力量和希望,在读后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无限的可能性。

其次,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歌中经常出现大自然的形象,如山水、花草、鸟兽等,以及对人类命运的反思。

他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借以抒发自己对人生和命运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

另外,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时间和记忆的独特诠释。

他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和记忆的追溯,展现了时间对人生的影响和记忆对个体的塑造。

他的诗歌中常出现的场景和情感,在时间的打磨和记忆的筛选下,变得更加深刻而真实。

此外,顾城的诗歌充满了对现实的触动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他的诗歌中揭示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和不幸,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切和对人类命运的慨叹。

他的诗歌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投射,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反思。

最后,顾城的诗歌还展现出一种对艺术和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他的诗歌中常常涉及到艺术和文化的主题,例如音乐、绘画、文学等。

他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和对文化的关注,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开放和多元的艺术世界。

总的来说,顾城的诗歌给人一种深邃与内省的感觉,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思考、探索和感悟。

他的诗歌充满了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艺术表达,能够触动人心并引发共鸣。

读完顾城的诗歌,我深深感到他是一个深思熟虑、富有情感,并对生活和艺术有着深入思考的诗人。

他的诗歌带给我灵感和启示,让我更加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同时也更加关注社会和文化。

最后,顾城的诗歌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技巧上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一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研究的诗人。

2024年《顾城的诗》读后感(3篇)

2024年《顾城的诗》读后感(3篇)

2024年《顾城的诗》读后感《顾城的诗》是一本描写顾城的诗歌作品的集合,其中包含了他担任诗人期间的大部分作品。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而令人难忘的印象。

读完全集后,我被顾城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诗句所打动,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他作为一位伟大诗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独立个性。

下面是我对《顾城的诗》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我被顾城的诗歌带给我的感受所震撼。

他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人性和情感,不论是对于爱情、亲情还是对世界的思考,他总能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将最真实和纯粹的情感表达出来。

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类命运的思考渗透在每一个诗句中,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他内心的迸发和独到的见解。

其次,我被他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所吸引。

顾城的诗句简洁而有力,不多不少,恰到好处,通过简短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

他擅长运用寓意和隐喻,将生活中的琐碎细节与哲学思考相结合,带给读者更深入和丰富的思考。

他的诗句具有画面感,读起来能让人联想到清晰的景象和情景,就像一幅画一样展现在眼前,让人陶醉其中。

顾城的诗歌的主题也十分多样化。

在他的诗歌中,他探讨了很多不同的话题,包括爱情、友情、家庭、社会等。

尤其是对于爱情和家庭这两个主题,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于亲情和爱情的思考,让人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温情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通过对小城镇、农田和自然的描写,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生活精神的追求。

此外,我还被顾城的人生态度所打动。

顾城是一个思想独立且不畏困难和挑战的人,他在诗歌中展现出对于生活和命运的坚持和挑战。

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对于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表达。

他借助诗歌,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传递给读者,让人能够感受到他对生活真实和深沉的理解。

在读完《顾城的诗》后,我对顾城的理解和认识也得到了深化。

在他的诗歌中,我看到了顾城作为一个独特和独立的思想者和诗人的风采。

他对于生活的独到见解和对于命运的思考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敬佩他对于诗歌的高度追求和坚持。

顾城诗歌中的自然主 义与心灵探索

顾城诗歌中的自然主 义与心灵探索

顾城诗歌中的自然主义与心灵探索《顾城诗歌中的自然主义与心灵探索》顾城,这位被誉为“童话诗人”的创作者,以其独特的笔触和深邃的情感,在诗歌的世界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记。

他的诗作中,自然主义与心灵探索相互交织,为读者展现了一个充满奇幻与思考的精神领域。

在顾城的诗歌中,自然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和丰富的情感。

他笔下的自然并非仅仅是客观存在的景象,而是与人类心灵相通、相互呼应的灵魂伴侣。

他用细腻而敏锐的感知,捕捉到自然界中那些细微而又动人的瞬间。

比如《小花的信念》中“在山石组成的路上/浮起一片小花/它们用金黄的微笑/来回报石头的冷遇”,小花在艰难的环境中绽放微笑,这种对自然生命的坚韧与乐观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不屈。

顾城对自然元素的运用极为精妙。

风、雨、云、树等常见的自然景象在他的诗中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

风,有时是自由的使者,有时又是心灵的低语;雨,可能是忧伤的倾诉,也可能是希望的滋润。

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这里的“窗子”象征着与自然的沟通,表达了诗人渴望让人们通过与自然的接触,获得心灵的启迪和温暖。

自然主义在顾城的诗歌中,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描绘,更是他心灵探索的重要载体。

他借助自然的形象和力量,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渴望、困惑与挣扎。

在那个充满喧嚣和浮躁的时代,顾城仿佛是一位隐士,躲进自然的怀抱中,寻找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他的心灵探索常常伴随着对人性、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在《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

”这首短诗看似简单,却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隔阂,以及人与自然之间那种天然的亲近感。

这种对比,反映出诗人对人类心灵状态的反思和对真诚交流的渴望。

顾城在诗歌中还展现了对童真与纯真的执着追求。

他认为,只有保持童真的心灵,才能真正地与自然相融,才能洞察到生命的本质。

在《生命幻想曲》中“睡吧合上双眼/世界就与我无关”,这种对纯真状态的向往,使他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选择回归内心的纯净,以孩子般的视角去审视和感受一切。

论顾城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

论顾城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

论顾城死亡意识形成的原因®胡施内容摘要:本文立足于顾城的诗歌,探讨顾城死亡意识产生的原因。

顾城的死亡意识是由死亡本能与生俱 来产生的,顾城的童年经历加深了他的死亡意识,最后顾城对中国古典文化还有道家禅宗的有意选择再加以解 释,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死亡哲学。

关键词:顾城死亡意识死亡本能死亡哲学<学教育2。

19〇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生俱来的死亡本能顾城的死亡意识复杂而矛盾,在他很小的时候就有着独特 的对于生命的思考,怀着对死亡 深深的恐惧。

顾城五岁时看到白 色的墙壁就感受到了死亡的虚无 性,他第一次有了对死亡的感觉 是一种自然的流露,基于他自己 对于死亡的感悟,说明他潜意识 里有着一种对死亡的不自觉的原 始冲动。

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顾城的 死亡意识在他出生之时就已经带 来,随着他个人独特的成长经历 而日渐固定,最终成型。

弗洛伊德 认为人具有本能天赋,本能是有 机体生命体中固有的一种回归原 始状态的不自觉倾向。

死亡本能 是“生命向寂灭状态的回归,是它 的本质和目标所在,是生命内在 的本能。

”™每个人都存在着死亡 本能,死亡本能是人对死亡的先 天性体验,有对死亡的到来感到 焦虑恐惧的心理,也有向往死亡 甚至崇拜死亡的原始冲动。

顾城 与生俱来的死亡意识在一定程度 上可以归结为是个体生命对死亡 的本能冲动。

这种本能成分是无 意识的核心,是一种原始心理活 动。

荣格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理论上发展了集体无意识,所谓 集体意识,是人类世世代代普遍 性的心理经验的长久累积,遗传 在个体的无意识深处。

死亡是人 类在诞生的那一刻就开始经历的 生命现象,是人类无法躲避,难以 超越的循环。

死亡伴随着人类的042文化现象、心理现象,死亡意识深深印刻在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之中。

诗人的这种天生的死亡意识是人的生命情感本能,“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

”(《美》)'顾城在13岁写的《美》就表现了其小小年纪便有了对生命之美终将逝去的无奈之情。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精品课件
他曾清楚表达过这种理想难 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 “我和这个世 界对抗的时候 ,就象一个小虫子在瓶 子里碰撞 ,想逃走 ……没有一种办 法能够解决生命的矛盾……我没有办 法对抗现实 ……我没有办法改变世 界 ……我没有办法在现实中实现自 己。”
精品课件
此时 ,充满灵性的自然万物在他 失望的眼里带上死亡色彩: “云 ,正在聚 集/正在无声无息地哭” ; “树枝想撕裂 天空”等。
解密顾城的死亡意识
精品课件
2011年5月
顾城的一生有两次 轰动: 一是以“黑夜给了 我黑色的眼睛 ,我 却用它寻找光明” 而震动文坛 ; 二是 1993 年在新 西兰的激流岛上砍 死妻子后自杀。
精品课件
他因诗写得澄明而赢得“童话诗人” 的美誉 ,他的终结却以非道德的方式 引发谴责。 诗人自杀是一种屡见不鲜的现象 ,顾 城又何以自陷其中呢? 这与顾城的死亡意识有关。顾城在其 人生与创作中逐步形成了明确的死亡 意识。
❖ 在顾城一生中 ,尤其是其生命的最后阶段 , “死亡 成为他写作的支点 ,也成为他继续前的方式” 。
❖ 最终他又以死亡来完成他生命之诗的最后一次辉煌。
精品课件
谢谢观看
参考文献: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一、“回归自然”理想的破灭
❖ 有人说:顾城“将生活等同于诗歌”。 ❖ 的确 ,他诗歌中构建的理想王国 ,也是他在
现实里一直追寻着的“天国花园” ,几经辗 转 ,顾城终于在新西兰的激流岛上找到一块 理想的净土 ,想在那里“修一个城 ,把世界 关在外边”。
❖ 他亲自动手寻找木柴、食物 ,修房屋、挖粪 池 ,然而越是努力 ,距离他心目中的理想自 由生活就越是遥远。
这种梦幻般的童话理想在谢烨和英儿之间
产生了一种女人的嫉妒。也正因为他太耽

从顾城诗歌看顾城的人生

从顾城诗歌看顾城的人生

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杀害了自己的妻子后自杀身亡,杀妻自杀的顾城让人
迷惑不已,扼腕叹息。

暮然回首,看顾城在1969年于北京写下《我的幻想?美》,其中《我的幻想》:“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美》:“我所渴望的美/是永恒与生命/谁知它们竟水火不容/永恒的美,奇光异彩/却无感无情/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最终为灰烬”。

顾城心中的幻想破灭,而这种破灭似乎是无法挽留,毅然决然的最
终归宿,他自己渴望美的存在,但与现实是背道而驰,他眼中永恒的美看似色彩斑斓但却没有
感情,生命的美因人而异各式各样,但悲伤的是这样的美却最终化为虚无,
顾城内心承载了美的幻想,但却承载不了美的坍塌,美的破灭让他面无法理智地选择,而
是走向死亡,至此结束这一切的幻想,而这一极端的行为让他备受争议,诗人的世界蒙上一层
浓雾久久不愿散开。

但,不可置疑的是顾城在世人心中定格成一个带着帽子有着孩子思想的天才诗人,诗歌的
至美与凄美同在。

从《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从《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

从《英儿》看顾城的死亡意识顾城,一个在80年代的中国诗坛上闪闪发光的天才型诗人。

8岁开始写诗,儿时创作诸如《松塔》《烟囱》《星月的由来》等小诗已充分展现了他的诗歌天赋。

然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1993年10月8日,顾城在新西兰的一座小岛上用斧头砍伤妻子谢烨致其死亡,顾城也自缢于一棵大树下,夫妻俩双双殒命。

此事一出,不仅诗坛哗然,整个社会都为之震惊。

顾城何以会做出如此疯狂残暴之事?尽管当时众说纷纭,但真假难辨。

时过境迁,如今偶然间看到顾城生前的绝笔之作(同时也是顾城唯一的一部小说)《英儿》,似乎从中窥见了顾城弑妻及自杀的秘密。

在《英儿》这部小说里,顾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小说里'我'的名字就是顾城)讲述了与女主人公英儿和妻子雷的生活。

很多人将这部小说视作是顾城对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尤其是小说中出现的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坦率真诚的直白和一些书信原件的引用,都使得这部小说看起来更加真实。

作为小说,《英儿》固然有它的虚构性,但其中也必然隐藏着来自作者自己的声音,《英儿》中所体现出来的顾城的死亡意识,便是值得关注的一点。

顾城的死亡意识是理解其疯狂行为的一把钥匙,本文试以《英儿》这部小说为原点,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细细剖析顾城的死亡意识。

一、顾城死亡意识中的生死观死,不仅仅关乎死,也关乎生。

从《英儿》这部作品来关照顾城的死亡意识,其中首先体现出的便是他对于生与死两个层面的态度和思考,简言之即生死观。

关于死,顾城在《英儿》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是清醒而冷静的,甚至可以说,顾城是向往死亡的。

这种态度显然是因为顾城对于死的含义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和看法。

顾城在《英儿》中写道:'死不是空虚的,死是实在的。

''死亡不是可怕的事。

对于你们来说,死亡是最可怕的,所以你不知道有比死更宝贝的东西。

''我需要死,因为这件事对于我,是真切的。

''我很珍惜我的死,它像颜料一样美丽,应该画一张画。

顾城写死亡的诗歌

顾城写死亡的诗歌

顾城写死亡的诗歌引言顾城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以其独特的诗歌风格和深刻的思考而广为人知。

其中,他的《死亡的诗》是一首备受瞩目的作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探讨这首诗的主题和意义。

死亡的意义1. 生命的脆弱•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预测性使人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也使我们对死亡充满恐惧和敬畏之情。

–生命如蜡烛般一闪即逝,我们应当更加珍惜它。

–死亡常常在不经意间席卷而来,让我们反思生命的意义。

2. 死亡的解脱•死亡是一种解脱,是对痛苦和烦恼的终结。

–当我们无法忍受痛苦时,死亡可以成为一种解脱的出路。

–死亡可以让人从一切束缚中解脱,获得真正的自由。

诗歌的意象和形式1. 寓意丰富的意象•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意象,通过对自然界和日常生活的描绘,表达了死亡的无可逃避和不可预知性。

–黑雨、铁门、石头等意象代表了死亡的无情和冷漠。

–幼儿、夜晚等意象则暗示了死亡的神秘和诱惑。

2. 独特的形式结构•诗歌以自由诗的形式呈现,没有严格的格律和押韵规则。

这种形式的自由性与死亡的主题相呼应,强调了死亡的无序和不可捉摸。

–诗中的文字和词汇也显得散乱和无规律,进一步加强了死亡的无序感。

人们对死亡的态度1. 恐惧与回避•大多数人对死亡抱有恐惧和回避的态度,因为死亡无可避免地代表了一种终结和失去。

–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使他们通常不愿面对和谈论这个话题。

–人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回避死亡,比如追求物质享受、逃避现实等。

2. 探索与接纳•也有一部分人选择积极地探索死亡的意义,并试图接纳死亡作为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些哲学家和思想家通过对死亡的思考来寻找生命的意义。

–一些宗教信仰强调死亡是灵魂进入另一个世界的通道,这样的信仰使人们对死亡更加宽容和接纳。

结论顾城的《死亡的诗》以独特的形式和意象揭示了死亡的意义和人们对死亡的态度。

它提醒我们珍惜生命的脆弱,思考死亡的解脱,同时也让我们对死亡抱有恐惧和敬畏。

在探索死亡的道路上,我们或许能够找到更深刻的生命意义,并用它来指引我们的人生旅程。

2024年顾城的诗读后感简洁版

2024年顾城的诗读后感简洁版

2024年顾城的诗读后感简洁版《顾城的诗读后感》顾城的诗以其深情唯美的风格,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阅读顾城的诗歌,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深邃的诗意和内涵,同时也被他的笔触所触动。

以下是我对顾城的诗的读后感。

顾城的诗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大自然的意象。

作为一位生逢的诗人,顾城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融入了他的诗中,形成了独特的诗意风格。

读他的诗,我仿佛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那种纯净、恢弘的景象直接触动了我的内心。

在顾城的诗中,我尤其喜欢他对季节的描绘。

他善于用细腻的语言描绘出季节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自然界的变化。

例如,在他的《九月》一诗中,他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九月的景色,我仿佛看到了秋天的金黄和丰收的喜悦。

这种鲜活的描写方式让我对季节变化有了更深的感受,也更加珍惜时间的流逝。

除了对自然的描绘,顾城的诗中还透露出对生命和人类情感的思考。

他通过对生活经验的感悟,向读者展现了对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独到见解。

他用抒情的笔触表达出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使诗歌充满了情感的色彩。

例如,在他的《梦》一诗中,他痛苦地表达了对爱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追求,这种深沉的情感深深感染着读者。

顾城的诗也给我留下了对生命的思考。

他在诗中常常通过对时间、生命流转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光阴易逝的思考。

这种深沉的哲思引起了我对生命的反思。

顾城在诗中对生命的关怀和珍视,让我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意义。

读完他的诗歌后,我对自己的生活也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

总的来说,顾城的诗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他用独特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人类情感的丰富,使读者对生命和自然界有了更深的认识。

顾城的诗人格修养高,造诣深,他的诗将现实与理想相结合,情感与理性相融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读完顾城的诗,我感受到了一种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启迪,对生命和世界有了更加积极的态度。

以上就是我对顾城的诗的读后感,希望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读后感】顾城的诗读后感900字 顾城的诗读后感

【读后感】顾城的诗读后感900字 顾城的诗读后感

【读后感】顾城的诗读后感900字顾城的诗读后感顾城的诗,歌颂了自然和人性的美好,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命运的思考。

他的诗歌充满了深刻的哲理,追求自由和坚持真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青春》中,顾城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句中隐含着对世界的热爱和追求。

他的诗中,流露出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

从《一代人》到《夜》,他像一位哲人一样,思考着人生的深层问题,探寻意义和价值。

顾城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人生哲学,将人与自然、生命与宇宙融为一体,形成了深刻的思想内核。

顾城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简约淡雅,但又有着深刻的内涵。

他的诗歌讲述着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是充满人性温暖的,他的内心情感很敏感,这也正是他的诗歌作品如此具有感染力的原因。

顾城的诗句,简单而富有力量,使人们读后能够深入思考自己的人生。

顾城以诗人的方式,表达了他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真理的追求。

他对生命热爱的态度让人感觉他是充满阳光的,积极向上的人。

他在诗中表达出对自由、对真实的渴求,表达出独立自主和勇敢追求的态度。

他的诗中,流露出对人性的关注和人性的尊重,表达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顾城的诗歌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和人性世界的看法和感受。

他的诗歌可以说是对生命、对人生、对社会最深刻的思考和最真实的表达,是现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之星。

顾城用他的诗歌,在历史中留下了永不褪色的印记。

他的诗作,不仅是一种崇高的文化精神创造,也是一种宝贵的人文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去细细领会和品味。

在我看来,顾城的诗歌给予我的启示是,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热爱生活。

同时,要保持自己的人性和独立思考的精神,要勇敢面对命运的洪流。

他的诗句,简洁、自然,显然是一面镜子,能够引导我们看到生命的真谛和人性的价值。

让我们在追求繁华的时候,不忘初心;在迎接挑战的时候,坚守真实的内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顾城诗歌意象中的生命意识提要:意象是中国首创的一个审美范畴,在诗歌创作中意象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顾城作为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其含蓄、温婉的诗歌中表现出的童真的可爱、无奈的压抑、渴望的释放无不令人称赞和感叹。

他的成功之处在于将对生命的品读融入意象中,才使得他的诗歌散发出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其诗歌中体现的生命意识在当代诗歌的创作中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的。

关键词:顾城;意象;生命意识。

吴晓曾说:”生命意识就是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

”[1]人的存在问题的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一旦生命降临,到最终的结果必然走向死亡,但悲剧意识并不是生命的根本意识。

尼斯尔曾说:”死亡什么时候来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在死亡面前做些什么。

”[2]可以说面对生命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是思考者,但这种思考更多地出现在童年时期,当我们意识到有生便有死这一问题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对生命的思考则被琐事掩盖而被我们逐渐忽略。

诗人毕生都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试图用有限的生命去解读这一问题。

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而作为诗人的顾城用诗更是用生命诠释了这种思考。

诗歌和生命对于顾城来说是一个整体,他曾说”诗可写可不写,它到人间来不由诗人决定,由它自己决定。

”[3]这话似乎有点玄,但从另一个的方面来理解即诗的产生不是刻意做作的,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生命自然而然形成的。

诗的产生是一种生命现象,诗创作是一种思考和存在的方式。

顾城的诗歌创作从始到终一直贯穿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无论生或死,喜或悲,无不渗透着内心对生命的思考。

顾城是一位天才诗人,到七八岁,顾城就预感到:”我将来是诗人!”一次在小学班上被老师指名朗诵诗歌,顾城回忆说:”我被自己的声音震动了。

我不知是怎么结束朗诵的,只记得坐下来时,必须用手按住膝盖,才制止那激动的颤抖。

”[4]这是诗歌的力量与诗人天性撞击的结果,天才的诗歌原子早已潜藏在其性格、气质中,流淌在血液里。

[5]而诗人的生命意识也觉醒的很早,13岁时写的一首小诗”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我的幻想》)诗人对幻想的渴望和幻想的破灭的感悟已经初露其对生命意识的关注。

为了更好地参悟其作品中通过各种意象表现出的生命意识,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讨。

(一)与自然为伴的童话诗人--对生命的顶礼膜拜在顾城的诗歌尤其是早期的诗歌中无不透露着一个崭新的小生命对世界的好奇、关注以及崇拜。

其诗歌中不断出现天空、月亮、云、海、树枝等意象。

15岁的《无名的小花》”它没有秋菊/卷曲的金发,/也没有牡丹/娇艳的容颜。

/它只有微小的花,/和瘦弱的叶片,/把淡淡的芬芳/融进美好的春天。

”诗中通过无名的小花自比,与秋菊、牡丹的对比而表达一种朴素的美好。

对生命的崇拜和礼赞饱含在这些意象中。

再如诗人创作于十五岁的代表作《生命幻想曲》”……让阳光的瀑布,洗黑我的皮肤。

/太阳是我的纤夫。

/它拉着我/用强光的绳索,/一步步,/走完十二小时的路途……时间的马,/累倒了,/黄尾的太平鸟/在我的车中做窝。

/我仍然要徒步走遍世界--沙漠、森林和偏僻的角落。

/太阳烘着地球,/象烤一块面包。

/……我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融进了/我的生命。

/我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十五岁的少年已经深切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奈。

但在这样的无奈中作者并没有就此消沉,而是唤起对生命的热爱而去赞美和歌颂个体生命的伟大。

喷薄而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正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写照。

”阳光”这一意象被诗人比喻成瀑布,阳光的照射则顺理成章地”洗”黑我的皮肤;而”太阳”这一意象则被诗人运用了拟人化的处理转而成为”我的纤夫”。

尽管被阳光”洗黑了皮肤”被太阳”用强光的绳索拉着”诗人依然不屈服于强压之下而是”赤着双脚。

/把我的足迹,/象图章印遍大地,/世界也就溶进了/我的生命。

”“图章”这一意象的出现代表了一种标志,一种无法抹杀的力量的象征,更是人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

用”阳光”、”太阳”这两个意象与”图章”这一意象作对比,更彰显了诗人在困难面前决不低头的勇气,更要让这种勇气有了承担的载体--”图章”。

最后诗人更是”要唱一支人类的歌曲,/千百年后,在宇宙中共鸣。

”小”我”不小,与宇宙的融合彰显了人类的力量。

连顾城的父亲顾工在提起这首诗时都说:”我和十四岁的顾城在河滩上晒着黝黑的肢体。

他用手指在沙砾中写了一首歪歪扭扭的《生命幻想曲》--我至今还在为那些美妙的诗句而惊喜。

多么好,我真惊奇他那细小,柔软的手指怎会划出这样的宏丽、壮美的句子。

”[6]这个”早熟”的少年已经有很强烈的生命意识,他瘦弱而黝黑的身体中蓄积着强大的力量,骨子里的倔强透露出对命运的反抗和对生命的礼赞。

(二)寻求生命不能承受的”重”和”轻”平衡点的矛盾诗人--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思索。

诗人是心灵的受难者。

所谓灵魂的受难者指的是诗人注定一生为灵魂所累,因为太想寻找一种生命存在方式的平衡点而苦苦思索。

而作为诗人的顾城也不例外,更确切地说顾城是一个”受难者”的典型代表。

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先来看看顾城的一首诗《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许/我是被妈妈宠坏的孩子/我任性/我希望/每一个时刻/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我希望/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画出笨拙的自由/画下一只永远不会/泪的眼睛……”这首诗歌有类似童谣的天真,也透露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再看另外一首诗《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却/而耸起的脊背。

”这首《弧线》乍一看,我们感慨作者在处理”鸟儿”、”少年”、”葡萄”和”海浪”这几个意象时的巧妙。

”触丝”和”脊背”的比喻也十分精当,但仔细品读过后就发现,作者对于这几个意象的处理不决不是信手拈来,随意组合。

”鸟儿”为什么在疾风中”迅速转向”?葡萄因幻想延伸了的触丝,为什么又转向海浪因退却而耸起的脊背?”少年”这一意象的插入又是为什么?不难看出这是作者另外一种人生观的反映,即是面对困难消极回避的态度。

将《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和《弧线》进行一个对比,借用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关于”轻和重”的思想,我们可以说如果《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反映诗人不能承受现实的重压转而逃避现实试图寻求一个童话般美好的世界,而在享受身心快乐、浪漫、自由的同时又对这种逃避现实的”生命之轻”表示某种怀疑;那么《弧线》反映的则是诗人洒脱和超凡的表面之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重”。

诗人一直在寻求一个所谓没有痛苦和忧伤的快乐天国,但现实世界的残酷一直在粉碎着他的梦想;即便他的内心再纯澈明净但毕竟人的生存离不开现实的沃土,于是诗人一面追求着”生命之轻”但又表示怀疑;一面承受着”生命之重”的平衡点而苦苦挣扎。

这种对生命存在方式的思考始终没有停过,一直贯穿在诗人的生命中并体现在作品里。

游走在”生命之轻”、”生命之重”之间,顾城用一生来寻找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但很可惜他始终不能游刃有余地在两者之间周旋从而获得一种生活在现世而高于现世的人生境界,而是选择用死亡来结束这种永无宁日的思考。

诗人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他们太在乎怎么活了。

(三)幻想坍塌唤醒死亡意识的悲情诗人--对死亡的诗意品读。

很多事情生来就注定了,就象生命一旦降生则注定了死亡,在顾城的诗歌中”死亡”亦是贯穿始终的主题。

他用诗歌解读着生命也解读着死亡,从另一个角度讲,死亡就是源于内心深处的生命危机感,而这种危机感也正是生命意识的另一个侧面。

顾城的诗的生命几乎是同步的,他经历着怎样的生命就将其幻化在诗中,而诗中表达的思想正是他生命的最真实写照。

顾城在十三岁时就写出了”生命的美,千变万化,却终为灰烬”(《美》)小小年纪就已经意识到了不管多美的生命到了最后也终究不过成为灰烬,一种无奈和失落油然而生。

诗中虽未出现明确的”死亡”意象,但”灰烬”这一意象已暗指死亡。

在明白了生命最终要消失的悲哀之后,诗人进一步对死亡产生了恐惧:”昨天,/象是黑色的蛇/盘在角落/它活着/是那样冷/死了,更不会热/它曾在/许多人的心上/缓缓爬过/留下了青苔/涂去了血色……”(《昨天象黑色的蛇》)诗中”黑色的蛇”这一意象虽指那个特殊的年代,不特别指个人,但我们依然能从那对死亡的阴森恐怖的描写中窥见一个少年对死亡的恐惧。

而慢慢地当诗人意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之后转而品味死亡甚至颂扬死亡,我们来看看他的《就义》:”站住!/是的,我不用走了,/路已到尽头。

/虽然我的头发还很乌黑,/生命的白昼还没开始。

……/风,/别躲开,/这是节日/一个开始;/我毕竟活过了,/快乐的,/又悄悄收下了/这无边无际的礼物……”诗人借助”头发乌黑”、”风”、”礼物”等意象写出了一个孩子的死亡。

没有什么比夺去一个孩子的生命更加残忍,但面对这样的死亡,诗人却说”我毕竟生活过了”,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对死亡的态度已比以前”超然”许多,而到了最后,诗人对死亡的态度最终转向一种宿命的归宿,诗中也越来越热衷于谈论死亡。

如”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人时已尽,/人世很长/我在中间应当休息……”(《墓床》)顾城也多次说过:”死亡是没有的,死亡是文化的结果,死亡是我们的想象,所以它是没有的。

”[7]在顾城的头脑中生命是永恒的,不是瞬间的,是抽象的,不是具体的;生活是暂时的,生命是永远的。

他的生命指挥着诗歌,诗歌指引着生命,许多诗人都曾在诗中引入”死亡”这一意象,但是没有哪一个诗人象顾城一样热衷于”死亡”的讨论和描写,也没有哪一个诗人如同顾城一样用死亡来完成对生命的扪问。

张捷鸿曾说:”他的死不同于海子、骆一禾等诗人的诗人之死。

他的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深刻的本质的生命的死亡,是典型的从灵魂到肉体的人的死亡。

”[8]顾城很多次谈到他小时候有过的一次经验。

那时他还小,有一次大人都出去了,他一个人被关在一个亮着灯的屋子里。

忽然,他从被灯关照着的墙壁上看到了一双双眼睛象从雾里慢慢浮起来,这些眼睛都是空洞洞的,一种迷茫的无可奈何的感觉。

他感到害怕,而且马上知道,人死了就要变成灰烬涂在墙上,他自己迟早也会这样。

他说他从那一刻起,对世界的看法就形成了。

他的短短一生充满着对生命和死亡的启示。

只要说到诗,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死亡。

毕光明和樊洛平曾说:”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明白,为什么生命意识成为顾城诗歌的萦绕不绝的主旋律,为什么他的诗勾勒的只是一条永恒生与死的轨迹,这完全为一种生命的直觉体验所决定。

”[9]顾城是最善于把生命融进诗歌的诗人,他的一生便是诗的一生。

对于顾城的研究目前有很多,但多数集中于他的诗歌的审美价值研究或者是津津乐道他的死亡。

对于他诗歌中最能感动读者的根本之点--意象中表现的生命意识的研究则未涉及很多,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顾城诗歌的价值不在思想性上,也不能简单地从艺术价值方面来品读,而是要掠过一切通常意义上对某个作家(下转第14页)(上接第9页)某部作品的”一般性”品读,跨越到参悟其诗歌中隐含的深沉生命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