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习题答案
第七章 电化学7.1 用铂电极电解CuCl 2溶液。
通过的电流为20A ,经过15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2)在的27℃,100kPa 下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的Cl 2(g )?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 2+ + 2e - → Cu 阳极: 2Cl - -2e - → Cl 2(g ) 则:z= 2 根据:Q = nzF =It()22015Cu 9.32610mol 296500It n zF -⨯===⨯⨯ 因此:m (Cu )=n (Cu )× M (Cu )= 9.326×10-2×63.546 =5.927g 又因为:n (Cu )= n (Cl 2) pV (Cl 2)= n (Cl 2)RT因此:3223Cl 0.093268.314300Cl 2.326dm 10010n RT Vp ⨯⨯===⨯()() 7.2 用Pb (s )电极电解PbNO 3溶液。
已知溶液浓度为1g 水中含有PbNO 3 1.66×10-2g 。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 的银沉积。
阳极区的溶液质量为62.50g ,其中含有PbNO 31.151g ,计算Pb 2+的迁移数。
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Pb 2+的总量的改变如下: n 电解后(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迁移(12Pb 2+)则:n 迁移(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电解后(12Pb 2+)n 电解(12Pb 2+)= n 电解(Ag ) = ()()3Ag 0.1658 1.53710mol Ag 107.9m M -==⨯223162.501.1511.6610(Pb ) 6.15010mol 12331.22n -+--⨯⨯==⨯⨯解前()电2311.151(Pb ) 6.95010mol 12331.22n +-==⨯⨯解后电n 迁移(12Pb 2+)=6.150×10-3+1.537×10-3-6.950×10-3=7.358×10-4mol()242321Pb 7.358102Pb 0.4791 1.53710(Pb )2n t n +-+-+⨯==⨯移解()=迁电 解法2: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
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第六章相平衡6-1 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C,相数P 及自由度数F:(1)I2(s)与其蒸气成平衡;(2)CaCO3(s)与其分解产物CaO(s)和CO2(g)成平衡;(3)NH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NH3(g)和H2S(g)成平衡;(4)取任意量的NH3(g)和H2S(g)与NH4HS(s)成平衡;(5) I2作为溶质在两不相互溶液体H2O和CCl4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
解:(1)S-R-R =1-0-0=1;P=2;F=C-P+2=1(2) S-R-R '=3-1-0=2;P=3;F=C-P+2=1(3) S-R-R '=3-1-1=1;P=2;F=C-P+2=1 (4) S-R-R '=3-1-0=2;P=2;F=C-P+2=2 (5) S-R-R '=3-0-0=3;P=2;F=C-P+1=2 6-2常见的)(32s CO Na 水合物有)(10)(7),(232232232s O H CO Na s O H CO Na s O H CO Na ⋅⋅⋅和(1)101.325kPa 下,与32CO Na 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有几种?(2)20℃时,与水蒸气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可能有几种?解 系统的物种数S=5, 即H 2O、)(32s CO Na 、)(10)(7),(232232232s O H CO Na s O H CO Na s O H CO Na ⋅⋅⋅和。
独立的化学反应式有三个:)()()(232232s O H CO Na l O H s CO Na ⋅=+)(7)(6)(2322232s O H CO Na l O H s O H CO Na ⋅=+⋅ )(10)(3)(72322232s O H CO Na l O H s O H CO Na ⋅=+⋅则R=3没有浓度限制条件'=R所以,组分数 C=S-R-'R =5-3-0=2在指定的温度或压力的条件下,其自由度数 F=C-P+1=3-P平衡条件下F=0时相数最多,因此上述系统最多只能有3相共存。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习题答案12.1 如何定义胶体系统?总结交替的主要特征。
解:分散相粒子在某方向上的线度在1~100nm范围内的高度分散系统成为胶体系统。
胶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高度分散、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
12.2 丁铎尔效应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条件?解:丁铎尔效应实质是光的散射作用引起的。
粒子的半径小于入射光的波长时才能观察到丁铎尔效应。
12.3 简述斯特恩双电层模型的要点指出热力学电势、斯特恩(stern)电势和ζ电势的区别?解:Stern 模型:固定层+扩散层、三个面、三个电势。
具体如下:1924年斯特恩提出扩散双电层:离子有一定的大小;部分反离子被牢固吸附,形成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固体面;Stern面:Stern层中反离子电性中心所形成的假想面;滑动面: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界面。
热力学电势0:固体面—溶液本体;Stern电势:Stern面—溶液本体;电势:滑动面—溶液本体12.4 溶胶能在一定时间内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解:分散相粒子的带电、溶剂化作用以及布朗运动是溶胶系统相当长得时间范围内可以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
12.5 破坏胶体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说明原因。
解:破坏胶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在溶胶中加入过量的含有高价相反号离子的电解质。
这主要是因为电解质的浓度或价数增加时,都会压缩扩散层,是扩散层变薄,电势降低,斥力势能降低,当电解质的浓度足够大时就会使溶胶发生聚沉;若加入的反号离子发生吸附,斯特恩层内的反离子数目增加,使胶体粒子的带电量降低,而导致碰撞聚沉。
过量的电解质加入,还将使胶体粒子脱水,失水化外壳而聚沉。
12.6 K、Na等碱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易于形成O/W型的乳状液;Zn、Mg等高价金属的皂类作为乳化剂时,易于形成W/O 型的乳状液。
解:乳化剂分子具有一端亲水而另一端亲油的特性,其两端的横截面不等。
当它吸附在乳状液的界面面层时,常呈现“大头”朝外,“小头”向里的几何构型,就如同一个个的锲子密集的钉在圆球上。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十一章化学动力学习题答案11.1 反应SO2Cl2(g)→SO2Cl(g)+ Cl2(g)为一级气相反应,320 ℃时k=2.2×10-5s-1。
问在320℃加热90 min SO2Cl2(g)的分解分数为若干?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即有:x = 11.20%11.2某一级反应A→B的半衰期为10 min。
求1h后剩余A的分数。
解:根据一级反应的特点又因为:即有:1-x = 1.56%11.3某一级反应,反应进行10 min后,反应物反应掉30%。
问反应掉50%需多少时间?解:根据一级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式当t=10min时:当x=50%时:11.4 25℃时,酸催化蔗糖转化反应的动力学数据如下(蔗糖的初始浓度c0为1.0023 mol·dm-3,时刻t的浓度为c)(1)使用作图法证明此反应为一级反应。
求算速率常数及半衰期;(2)问蔗糖转化95%需时若干?解:(1)将上述表格数据转化如下:对作图如下则:k = 3.58×10-3min-1(2)11.5 对于一级反应,使证明转化率达到87.5%所需时间为转化率达到50%所需时间的3倍。
对于二级反应又应为多少?解:对于一级反应而言有:即有:对于二级反应而言有:即有:11.6偶氮甲烷分解反应CH3NNCH3(g)→ C2H6(g)+ N2(g)为一级反应。
在287 ℃时,一密闭容器中CH3NNCH3(g)初始压力为21.332 kPa,1000 s后总压为22.732 kPa,求k及t1/2。
解:设在t时刻CH3NNCH3(g)的分压为p,即有:1000 s后2p0-p=22.732,即p = 19.932kPa。
对于密闭容器中的气相反应的组成可用分压表示:11.7 基乙酸在酸性溶液中的分解反应(NO2)CH2COOH→CH3 NO2(g)+ CO2(g)为一级反应。
25℃,101.3 kPa下,于不同时间测定放出的CO2(g)的体积如下:t/min 2.28 3.92 5.92 8.42 11.92 17.47 ∞V/cm3 4.09 8.05 12.02 16.01 20.02 24.02 28.94反应不是从t=0开始的。
《物理化学》第五版(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 著)课后习题答案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由于汽缸为绝热,因此
2.20 在一带活塞的绝热容器中有一固定的绝热隔板。隔板靠活塞一侧为 2 mol,0 C 的
单原子理想气体 A,压力与恒定的环境压力相等;隔板的另一侧为 6 mol,100 C 的双原子
理想气体 B,其体积恒定。今将绝热隔板的绝热层去掉使之变成导热板,求系统达平衡时的
T 及过程的
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查本书附录,水
的比定压热容
。
解:300 kg 的水煤气中 CO(g)和 H2(g)的物质量分别为
300 kg 的水煤气由 1100 C 冷却到 100 C 所放热量
设生产热水的质量为 m,则
2.18 单原子理想气体 A 于双原子理想气体 B 的混合物共 5 mol,摩尔分数
,始态温
(1)
(2)
的;
(3)
的;
解:(1)C10H8 的分子量 M = 128.174,反应进程
。
(2)
。
(3) 2.34 应用附录中有关物资在 25 C 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的数据,计算下列反应在 25 C 时 的 及。
解:将气相看作理想气体,在 300 K 时空气的分压为
由于体积不变(忽略水的任何体积变化),373.15 K 时空气的分压为
由于容器中始终有水存在,在 373.15 K 时,水的饱和蒸气压为 101.325 kPa, 系统中水蒸气的分压为 101.325 kPa,所以系统的总压
第二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
解:该过程图示如下
设系统为理想气体混合物, 则
1.17 一密闭刚性容器中充满了空气,并有少量的水。但容器于 300 K 条件下大平衡时,容 器内压力为 101.325 kPa。若把该容器移至 373.15 K 的沸水中,试求容器中到达新的平衡时 应有的压力。设容器中始终有水存在,且可忽略水的任何体积变化。300 K 时水的饱和蒸气 压为 3.567 kPa。
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
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天津大学第五版物理化学下册习题解答第六章相平衡6-1 指出下列平衡系统中的组分数C ,相数P 及自由度数F : (1)I 2(s )与其蒸气成平衡;(2)CaCO 3(s )与其分解产物CaO (s )和CO 2(g )成平衡;(3)NH 4HS(s)放入一抽空的容器中,并与其分解产物NH 3(g)和H 2S(g)成平衡;(4)取任意量的NH 3(g)和H 2S(g)与NH 4HS(s)成平衡;(5) I 2作为溶质在两不相互溶液体H 2O 和CCl 4中达到分配平衡(凝聚系统)。
解:(1)S-R-R '=1-0-0=1;P=2;F=C-P+2=1 (2)S-R-R '=3-1-0=2;P=3;F=C-P+2=1 (3)S-R-R '=3-1-1=1;P=2;F=C-P+2=1 (4)S-R-R '=3-1-0=2;P=2;F=C-P+2=2 (5) S-R-R '=3-0-0=3;P=2;F=C-P+1=2 6-2 常见的)(32s CO Na 水合物有)(10)(7),(232232232s O H CO Na s O H CO Na s O H CO Na 和(1)101.325kPa 下,与32CO Na 水溶液及冰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有几种?(2)20℃时,与水蒸气平衡共存的水合物最多可能有几种?解系统的物种数S=5,即H 2O 、)(32s CO Na 、)(10)(7),(232232232s O H CO Na s O H CO Na s O H CO Na 和。
独立的化学反应式有三个:)()()(232232s O H CO Na l O H s CO Na ?=+)(7)(6)(2322232s O H CO Na l O H s O H CO Na ?=+? )(10)(3)(72322232s O H CO Na l O H s O H CO Na ?=+?则R=3没有浓度限制条件 0'=R所以,组分数 C=S-R-'R =5-3-0=2在指定的温度或压力的条件下,其自由度数F=C-P+1=3-P 平衡条件下F=0时相数最多,因此上述系统最多只能有3相共存。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下答案word资料25页
第七章 电化学7.1 用铂电极电解CuCl 2溶液。
通过的电流为20A ,经过15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2)在的27℃,100kPa 下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的Cl 2(g )?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 2+ + 2e - → Cu 阳极: 2Cl - -2e - → Cl 2(g ) 则:z= 2根据:Q = nzF =It因此:m (Cu )=n (Cu )× M (Cu )= 9.326×10-2×63.546 =5.927g 又因为:n (Cu )= n (Cl 2) pV (Cl 2)= n (Cl 2)RT因此:3223Cl 0.093268.314300Cl 2.326dm 10010n RT Vp ⨯⨯===⨯()() 7.2 用Pb (s )电极电解PbNO 3溶液。
已知溶液浓度为1g 水中含有PbNO 3 1.66×10-2g 。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 的银沉积。
阳极区的溶液质量为62.50g ,其中含有PbNO 31.151g ,计算Pb 2+的迁移数。
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Pb 2+的总量的改变如下:n 电解后(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迁移(12Pb 2+)则:n 迁移(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电解后(12Pb 2+)n 电解(12Pb 2+)= n 电解(Ag) =()()3Ag 0.16581.53710mol Ag 107.9m M -==⨯n 迁移(12Pb 2+)=6.150×10-3+1.537×10-3-6.950×10-3=7.358×10-4mol解法2: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8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9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0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1 / 26
Hale Waihona Puke 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2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3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4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5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6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6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7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8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9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0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1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3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4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5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2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3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4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5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6 / 26
天津大学物理化学第五版下答案精品文档22页
第七章 电化学7.1 用铂电极电解CuCl 2溶液。
通过的电流为20A ,经过15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2)在的27℃,100kPa 下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的Cl 2(g )?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 2+ + 2e - → Cu 阳极: 2Cl - -2e - → Cl 2(g ) 则:z= 2根据:Q = nzF =It因此:m (Cu )=n (Cu )× M (Cu )= 9.326×10-2×63.546 =5.927g 又因为:n (Cu )= n (Cl 2) pV (Cl 2)= n (Cl 2)RT因此:3223Cl 0.093268.314300Cl 2.326dm 10010n RT Vp ⨯⨯===⨯()() 7.2 用Pb (s )电极电解PbNO 3溶液。
已知溶液浓度为1g 水中含有PbNO 3 1.66×10-2g 。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 的银沉积。
阳极区的溶液质量为62.50g ,其中含有PbNO 31.151g ,计算Pb 2+的迁移数。
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Pb 2+的总量的改变如下: n 电解后(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迁移(12Pb 2+)则:n 迁移(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电解后(12Pb 2+)n 电解(12Pb 2+)= n 电解(Ag ) = ()()3Ag 0.1658 1.53710mol Ag 107.9m M -==⨯n 迁移(12Pb 2+)=6.150×10-3+1.537×10-3-6.950×10-3=7.358×10-4mol 解法2: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物理化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大学物理化学课后答案详解第一章气体的pVT性质1.1物质的体膨胀系数与等温压缩率的定义如下试推出理想气体的,与压力、温度的关系。
解:根据理想气体方程1.5两个容积均为V的玻璃球泡之间用细管连结,泡密封着标准状态下的空气。
若将其中的一个球加热到100 C,另一个球则维持0 C,忽略连接细管中气体体积,试求该容器空气的压力。
解:由题给条件知,(1)系统物质总量恒定;(2)两球中压力维持相同。
标准状态:因此,1.9 如图所示,一带隔板的容器,两侧分别有同温同压的氢气与氮气,二者均可视为理想气体。
(1)保持容器温度恒定时抽去隔板,且隔板本身的体积可忽略不计,试求两种气体混合后的压力。
(2)隔板抽取前后,H2及N2的摩尔体积是否相同?(3)隔板抽取后,混合气体中H2及N2的分压立之比以及它们的分体积各为若干?解:(1)等温混合后即在上述条件下混合,系统的压力认为。
(2)混合气体中某组分的摩尔体积怎样定义?(3)根据分体积的定义对于分压1.11 室温下一高压釜有常压的空气,为进行实验时确保安全,采用同样温度的纯氮进行置换,步骤如下:向釜通氮气直到4倍于空气的压力,尔后将釜混合气体排出直至恢复常压。
重复三次。
求釜最后排气至恢复常压时其中气体含氧的摩尔分数。
解:分析:每次通氮气后至排气恢复至常压p,混合气体的摩尔分数不变。
设第一次充氮气前,系统中氧的摩尔分数为,充氮气后,系统中氧的摩尔分数为,则,。
重复上面的过程,第n次充氮气后,系统的摩尔分数为,因此。
1.13 今有0 C,40.530 kPa的N2气体,分别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van der Waals方程计算其摩尔体积。
实验值为。
解: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用van der Waals计算,查表得知,对于N2气(附录七),用MatLab fzero函数求得该方程的解为也可以用直接迭代法,,取初值,迭代十次结果1.16 25 C时饱和了水蒸气的湿乙炔气体(即该混合气体中水蒸气分压力为同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总压力为138.7 kPa,于恒定总压下冷却到10 C,使部分水蒸气凝结为水。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电化学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下册第五版天津大学出版社第七章电化学习题答案7.1 用铂电极电解CuCl2溶液。
通过的电流为20A,经过15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2)在的27℃,100kPa 下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的Cl2(g)?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2+ + 2e-→ Cu 阳极:2Cl--2e-→ Cl2(g)则:z= 2根据:Q = nzF=It因此:m(Cu)=n(Cu)×M(Cu)= 9.326×10-2×63.546 =5.927g又因为:n(Cu)= n(Cl2)pV(Cl2)= n(Cl2)RT因此:7.2 用Pb(s)电极电解PbNO3溶液。
已知溶液浓度为1g水中含有PbNO31.66×10-2g。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的银沉积。
阳极区的溶液质量为62.50g,其中含有PbNO31.151g,计算Pb2+的迁移数。
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Pb2+的总量的改变如下:n电解后(Pb2+)= n电解前(Pb2+)+ n电解(Pb2+)- n迁移(Pb2+)则:n迁移(Pb2+)= n电解前(Pb2+)+ n电解(Pb2+)- n电解后(Pb2+)n电解(Pb2+)= n电解(Ag) =n迁移(Pb2+)=6.150×10-3+1.537×10-3-6.950×10-3=7.358×10-4mol解法2: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的总量的改变如下:n电解后()= n电解前() + n迁移()则:n迁移()=n电解后()- n电解前()n电解后()=n电解前()=n迁移() = 6.950×10-3-6.150×10-3 = 8.00×10-4mol则:t(Pb2+)= 1 - t()= 1 – 0.521 = 0.4797.3 用银电极电解AgNO3溶液。
物理化学第五版全册课后习题答案
V
1 V 1 (nRT / p) 1 nR 1 V T 1 V T p V T p V p V T
T
1 V 1 (nRT / p) 1 nRT 1 V 2 p 1 V p T V p V p T V p
第七章 电化学
余训爽
1-8 如图所示一带隔板的容器中, 两侧分别有同温同压的氢气与氮气, 二者均克视为理 想气体。 H2 p 3dm T
3
N2 p
n n1,i n2,i 2 piV /( RTi )
第 1 页 共 128 页创建时间:
第七章 电化学
余训爽
终态(f)时
n n1, f n2, f
pf V V R T1, f T2, f
pfV R
T2, f T1, f T T 1, f 2, f
1-6 0℃时氯甲烷(CH3Cl)气体的密度ρ随压力的变化如下。试作ρ/p—p 图,用外推 法求氯甲烷的相对分子质量。 P/kPa ρ/(g·dm )
-3
101.325 2.3074
67.550 1.5263 67.550 0.02260
50.663 1.1401 50.663 0.02250
33.775 0.75713 33.775 0.02242
25.331 0.56660 25.331 0.02237
解:将数据处理如下: P/kPa 101.325 -3 (ρ/p)/ (g· dm · kPa) 0.02277 作(ρ/p)对 p 图
0.0229 0.0228 0.0227 0.0226 0.0225 0.0224 0.0223 0.0222 0 20 40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6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7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8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9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0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1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2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3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4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5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6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7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4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5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6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1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3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4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5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8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19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0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1 / 26
物理化学傅献彩下册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22 / 26
物理化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十章 界面现象10-1 请回答下列问题:(1) 常见的亚稳定状态有哪些?为什么产生亚稳态?如何防止亚稳态的产生?(2) 在一个封闭的钟罩内,有大小不等的两个球形液滴,问长时间放置后,会出现什么现象?(3) 下雨时,液滴落在水面上形成一个大气泡,试说明气泡的形状和理由? (4) 物理吸附与化学吸附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5) 在一定温度、压力下,为什么物理吸附都是放热过程?答: (1) 常见的亚稳态有:过饱和蒸汽、过热液体、过冷液体、过饱和溶液。
产生这些状态的原因就是新相难以生成,要想防止这些亚稳状态的产生,只需向体系中预先加入新相的种子。
(2) 一断时间后,大液滴会越来越大,小液滴会越来越小,最终大液滴将小液滴“吃掉”, 根据开尔文公式,对于半径大于零的小液滴而言,半径愈小,相对应的饱和蒸汽压愈大,反之亦然,所以当大液滴蒸发达到饱和时,小液滴仍未达到饱和,继续蒸发,所以液滴会愈来愈小,而蒸汽会在大液滴上凝结,最终出现“大的愈大,小的愈小”的情况。
(3) 气泡为半球形,因为雨滴在降落的过程中,可以看作是恒温恒压过程,为了达到稳定状态而存在,小气泡就会使表面吉布斯函数处于最低,而此时只有通过减小表面积达到,球形的表面积最小,所以最终呈现为球形。
(4) 最本质区别是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不同。
物理吸附是固体表面分子与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为范德华力,而化学吸附是固体表面分子与气体分子的作用力为化学键。
(5) 由于物理吸附过程是自发进行的,所以ΔG <0,而ΔS <0,由ΔG =ΔH -T ΔS ,得 ΔH <0,即反应为放热反应。
10-2 在293.15K 及101.325kPa 下,把半径为1×10-3m 的汞滴分散成半径为1×10-9m 的汞滴,试求此过程系统表面吉布斯函数变(ΔG )为多少?已知293.15K 时汞的表面张力为0.4865 N ·m -1。
解: 3143r π=N ×3243r π N =3132r rΔG =21A A dA γ⎰=γ(A 2-A 1)=4πγ·( N 22r -21r )=4πγ·(312r r -21r )=4π×0.47×(339(110)110--⨯⨯-10-6)=5.9062 J10-3 计算时373.15K 时,下列情况下弯曲液面承受的附加压力。
物理化学课后答案下册(傅献彩_第五版)[整理]
物理化学课后答案下册(傅献彩_第五版)[整理]第一章熵与平衡1.1 熵变的计算方法根据熵的定义,熵变的计算方法如下:$$\\Delta S = S_{\\text{最终状态}} - S_{\\text{初始状态}}$$其中,$S_{\\text{最终状态}}$表示系统处于最终平衡态时的熵,$S_{\\text{初始状态}}$表示系统处于初始平衡态时的熵。
1.2 熵的性质熵具有以下性质:•熵是一个状态函数,只与系统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有关,与过程的具体路径无关。
•如果系统从初始状态发生微小的变化,熵的变化可以表示为:$$dS = \\frac{\\delta q_{\\text{可逆}}}{T}$$其中,$\\delta q_{\\text{可逆}}$表示系统与外界进行可逆过程时吸收或放出的微热量,T表示系统的温度。
•熵是一个单调增加的函数,即如果系统经历可逆过程从一个初始状态变化到一个最终状态,那么最终状态的熵一定大于或等于初始状态的熵。
1.3 熵的应用在物理化学中,熵被广泛应用于以下方面:•熵与热力学第二定律: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自发过程的总熵变永远大于零。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熵的计算方法来判断一个过程是否为自发过程。
•熵变与平衡条件:当一个系统达到平衡时,其熵变为零。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熵变来确定平衡条件。
•反应熵与反应速率: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熵的变化可以影响反应速率。
反应熵的增大可以促进反应进行,而反应熵的减小则会减缓反应速率。
第二章化学平衡2.1 化学平衡的条件化学平衡的条件如下:•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值稳定不变。
•可逆反应的正反应和逆反应速度相等。
化学平衡的条件还可以通过热力学定量描述,即当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势相等时,达到化学平衡。
2.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是描述化学平衡状态的一个量,通常用T表示。
对于一个可逆反应:$$aA + bB \\rightleftharpoons cC + dD$$其平衡常数定义为:$$K = \\frac{[C]^c[D]^d}{[A]^a[B]^b}$$其中,[T]、[T]、[T]、[T]分别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 电化学7、1 用铂电极电解CuCl 2溶液。
通过的电流为20A,经过15min 后,问:(1)在阴极上能析出多少质量的Cu?(2)在的27℃,100kPa 下阳极上能析出多少体积的的Cl 2(g)?解:电极反应为:阴极:Cu 2+ + 2e - → Cu 阳极: 2Cl - -2e - → Cl 2(g) 则:z= 2 根据:Q = nzF =It()22015Cu 9.32610mol 296500It n zF -⨯===⨯⨯ 因此:m (Cu)=n (Cu)× M (Cu)= 9、326×10-2×63、546 =5、927g 又因为:n (Cu)= n (Cl 2) pV (Cl 2)= n (Cl 2)RT因此:3223Cl 0.093268.314300Cl 2.326dm 10010n RT Vp ⨯⨯===⨯()() 7、2 用Pb(s)电极电解PbNO 3溶液。
已知溶液浓度为1g 水中含有PbNO 3 1、66×10-2g 。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与电解池串联的银库仑计中有0、1658g 的银沉积。
阳极区的溶液质量为62、50g,其中含有PbNO 31、151g,计算Pb 2+的迁移数。
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就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Pb 2+的总量的改变如下: n 电解后(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迁移(12Pb 2+)则:n 迁移(12Pb 2+)= n 电解前(12Pb 2+)+ n 电解(12Pb 2+)- n 电解后(12Pb 2+)n 电解(12Pb 2+)= n 电解(Ag ) =()()3Ag 0.16581.53710mol Ag 107.9m M -==⨯223162.501.1511.6610(Pb ) 6.15010mol 12331.22n -+--⨯⨯==⨯⨯解前()电2311.151(Pb ) 6.95010mol 12331.22n +-==⨯⨯解后电n 迁移(12Pb 2+)=6、150×10-3+1、537×10-3-6、950×10-3=7、358×10-4mol()242321Pb 7.358102Pb 0.4791 1.53710(Pb )2n t n +-+-+⨯==⨯移解()=迁电解法2: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就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3NO -的总量的改变如下:n 电解后(3NO -)= n 电解前(3NO -) + n 迁移(3NO -)则:n 迁移(3NO -)=n 电解后(3NO -)- n 电解前(3NO -)n 电解后(3NO -)=2311.151(Pb ) 6.95010mol 12331.22n+-==⨯⨯解后电 n 电解前(3NO -)=223162.501.1511.6610(Pb ) 6.15010mol 12331.22n -+--⨯⨯==⨯⨯解前()电 n 迁移(3NO -) = 6、950×10-3-6、150×10-3 = 8、00×10-4mol()4333NO 8.010NO 0.5211.53710n t n ----⨯==⨯移解()=迁电 则: t (Pb 2+)= 1 - t (3NO -)= 1 – 0、521 = 0、4797、3 用银电极电解AgNO 3溶液。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知在阴极上析出0、078g 的Ag,并知阳极区溶液中23、376g,其中含AgNO 30、236g 。
已知通电前溶液浓度为1kg 水中溶有7、39gAgNO 3。
求Ag +与3NO -迁移数。
解法1:解法1: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就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Ag +的总量的改变如。
n 电解后(Ag +)= n 电解前(Ag +)+ n 电解(Ag +)- n 迁移(Ag +)则:n 迁移(Ag +)= n 电解前(Ag +)+ n 电解(Ag +)- n 电解后(Ag +)n 电解(Ag +)=()()4Ag 0.0787.22910mol Ag 107.9m M -==⨯()3323.3760.2367.3910(Ag) 1.00710mol 169.87n -+--⨯⨯==⨯解前电30.236(Ag ) 1.38910mol 169.87n +-==⨯电解后 n 迁移(Ag +) = 1、007×10-3+7、229×10-4-1、389×10-3=3、403×10-4mol()44Ag 3.40310Ag 0.477.22910n t n +-+-⨯==⨯移解()=迁电 则:t (3NO -)= 1 - t (Ag +)= 1 – 0、471 = 0、53解法2:解该类问题主要依据电极区的物料守恒(溶液就是电中性的)。
显然阳极区溶液中3NO -的总量的改变如下:n 电解后(3NO -)= n 电解前(3NO -) + n 迁移(3NO -)则:n 迁移(3NO -)=n 电解后(3NO -)- n 电解前(3NO -)n 电解后(3NO -)=30.236(Ag ) 1.38910mol 169.87n +-==⨯解后电n 电解前(3NO -)=()3323.3760.2367.3910(Ag ) 1.00710mol 169.87n -+--⨯⨯==⨯解前电n 迁移(3NO -) = 1、389×10-3-1、007×10-3 = 3、820×10-4moln 电解(Ag +)=()()4Ag 0.0787.22910mol Ag 107.9m M -==⨯()4334NO 3.82010NO 0.537.22910n t n ----⨯==⨯移解()=迁电 则: t (Ag +)= 1 - t (3NO -)= 1 – 0、528 = 0、477、4 在一个细管中,于0、3327mol·dm -3的GdCl 3溶液的上面放入0、073mol·dm -3的LiCl 溶液,使它们之间有一个明显的界面。
令5、594mA 的电流直上而下通过该管,界面不断向下移动,并且一直就是很清晰的。
3976s 以后,界面在管内向下移动的距离相当于1、002cm -3的溶液在管中所占的长度。
计算在实验温度25℃下,GdCl 3溶液中的t (Gd 3+)与t (Cl -)。
解:此为用界面移动法测量离子迁移数。
1、002cm -3溶液中所含Gd 3+的物质的量为:n (Gd 3+)= c V= 0、03327×1、002×10-3 = 3、3337×10-5mol所以Gd 3+与Cl -的的迁移数分别为:33533(Ge )(Ge ) 3.333710396500(Ge )0.4345.594103976Q n zF t Q It ++-+-⨯⨯⨯====⨯⨯t (Cl -)= 1 - t (Gd 3+)= 1 -0、434 = 0、5667、5 已知25℃时0、02mol·dm -3KCl 溶液的电导率为0、2768S·m -1。
一电导池中充以此溶液,在25℃时测得其电阻为453W 。
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同样体积的质量浓度为0、555 mol·dm -3的CaCl 2溶液,测得电阻为1050W 。
计算(1)电导池系数;(2)CaCl 2溶液的电导率;(3)CaCl 2溶液的摩尔电导率。
解:(1)电导池系数为cellcell cell K K G K R Rκκ===即则: K cell = 0、2768×453 = 125、4m -1 (2)CaCl 2溶液的电导率1cell 125.40.1994S m 1050K R κ-==⋅=(3)CaCl 2溶液的摩尔电导率21m 30.1194110.9830.02388S m mol 0.55510c κΛ-⨯⋅==⋅=⨯ 7、6、已知25℃时()21m 4NH Cl 0.012625S m mol Λ∞-=⋅⋅,4NH t +()=0.4907。
试计算()m 4NH Λ∞+及()m Cl Λ∞-。
解:离子的无限稀释电导率与电迁移数有以下关系()()4m 4321m4NH NH Cl 0.49070.012625NH 6.19510S m mol 1t ΛΛν+∞∞+--+⨯==⋅=⨯⋅()()()()m 4321mCl NH Cl 10.49070.012625Cl 6.43010S m mol 1t ΛΛν-∞∞----⋅-==⋅⨯=⨯()或 m m +m ΛνΛνΛ∞∞∞+-=+,,-()m Cl Λ∞-=()m 4NH Cl Λ∞-()m 4NH Λ∞+= 0、012625-6、195×10-3 = 6、430×10-3S·m 2·mol -1 7、7 25℃将电导率为0、14S·m -1的KCl 溶液装入一电导池中,测得其电阻为525W 。
在同一电导池中装入0、1 mol·dm -3的NH 3·H 2O 溶液,测得电阻为2030W 。
利用表7、3、2中的数据计算NH 3·H 2O 的解离度及解离常熟K 。
解:查表知NH 3·H 2O 无限稀释摩尔电导率为m+mmmt t νΛνΛΛΛ∞∞+-+-∞∞==,,-()()()m 32m 4m NH H O NH OH ΛΛΛ∞∞+∞-=+⋅= 73、5×10-4+198×10-4 =271、5×10-4S·m 2·mol -1()()()()()()()()()()()m 3232m 3232m 32cell 3232m 323232m 324NH H O NH H O NH H O NH H O NH H O NH H O (KCl (KCl NH H O NH H O NH H O NH H O NH H O 0.1415250.110002030271.5100.01344a c K G R c c R ΛκΛΛκΛΛ∞∞∞∞-====⋅⋅⋅⨯=⨯⨯⨯⨯=⋅⋅⋅⋅⋅⋅⋅⋅)) ()()()()()2225430.013440.1 1.83410110.013NH OH NH H O 441K c c c c ca c a c c+--⎡⎤⎡⎤⎢⎥⎢⎥⨯⎣⎦⎣⎦====⨯⋅--⨯7、8 25 ℃时水的电导率为5、5×10-6 S·m -1,密度为997、0kg·m -2。